赞 美(通用13篇)
赞 美 篇1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简历及创作风格,把握诗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劳动农民的沉郁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诵读导入
这首诗规模宏大,自始至终,澎湃着火热的激情,诵读时须注意两点:
一是体会蕴藏在诗行里的强烈的感情,揣摩作者痛苦的悲怆的真切感受;二是注意每节诗末尾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复吟唱的深厚意味,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带血的呼喊。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
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年出生,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1940年毕业后留校。1942年5月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抗战以来他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这种见闻和经理引起诗人对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赞美》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存力的礼赞。
三.鉴赏分析全诗
1.第一节: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来充分展现眼中所见。这大地是辽阔美丽的,有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有美丽的河流草原,动听的鸡鸣和狗吠,但这是一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原土地,低压的暗云下,滚滚东流水唱着单调的歌,表现的是诗人复杂的精神世界。“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一句,点出了时代的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这片土地既爱且怨的感情。诗人对土地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他要拥抱的人民是在耻辱里生活的佝偻者。但“我”是和这土地一起受难呻吟着过来的,对土地充满着爱,而且从这爱的力量中他感受到一个伟大的史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2.第二节和第三节:诗人重点写了“他”——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勤劳善良,有超常的忍耐力,惯于隐忍,安于苦难,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毕竟起来了,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上了抗战的行列。这是觉醒了的人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这意味着他们除了忍受饥寒、疲劳外,还要面临流血和死亡。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民啊,所以诗人要“拥抱每一个人”。
3.最后一节:诗人以两种相互交叉的感情,写了他复杂的内心感受。“悠久的年代的风”,年复一年吹过“倾圮的屋檐”,给人带来了“无尽的呻吟和寒冷”;吹过“枯槁的树顶”“荒芜的沼泽”,与“虫鸣”及“乌鸦的声音”相应和。这一切使诗人感到无言的痛苦,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所以“我”并不失望,仍有勇气生存下去。
四.朗读全诗,总结其赏析要点:
1.广大的包容性
这首诗并不想以小见大,而是力图对所见所闻所感作整体的把握,以表现复杂深刻的感情。重要处不吝惜笔墨,敞开思路大胆铺排。
2.民族生命力的讴歌
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的是一种强烈的爱。作者从“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返顾的农夫身上。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一条征战之路。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
五.作业:
先对《断章》进行朗读,然后学生自己赏析,讨论这首诗的主题。
教师提示:这首短诗玲珑精巧,是短诗中有悠久生命力的一朵小花。作者用常见物、眼前景创造了象征性的画面,为读者想象留下开阔的空间。有人认为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装饰”二字上,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有人认为作者从虚处着笔,实写一位美人。作者撰文认为,意思着重在“相对”上,表达了一种哲学观念。
板书设计:
赞 美 篇2
一、重点难点分析
1.全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意象纷纭而含蓄,给理解带来许多困难。但是只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体察到它的内蕴。
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第二部分,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
3.对少数意象比较晦涩的难句,我们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确,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而且,由于作者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倾向表达清楚。
二、表现手法解说
1.穆旦是九叶派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穆旦的诗风基本上是雪莱式的抒情格调,又揉杂某些现代派诗歌的因子。”他的诗风“徐缓、整饬、押韵。情调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他的这一诗风,从他译雪莱、拜伦,似也可以得到印证”(引自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出版的《穆旦诗集》说明)。一诗也鲜明体现了他的风格和情调。
2.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意象横越时空,缤纷多彩,内蕴深远,气势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调,故全诗拥有雄浑美和沉郁美。
3.诗中广泛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竟象的表现力。
(解说:诗歌由于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意象艺术,所以依据时代背景来解读就十分必要;还要善于抓住诗中点明主旨的关键句来居高临下,复杂意象的解读也就迎刃而解了。)
自读思考
《死水》
1.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说说“死水”象征了什么?
2.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三个部分。
3.“死水”的形象有两层,一是其本来面目,二是添加脏物后更加腐烂的面目,请在书上作出标志。
4.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
5.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
6.“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
7.“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
8.“反讽”手法在诗歌中的第二、三、四节中得到了具体表现,请画出有关词句。
9.第五节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10.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哪一句话跟本诗作者的感情有相似之处?
11.比较《死水》与《一句话》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2.课外阅读闻一多的诗集《红烛》和《死水》。
13.背诵全诗。
第一节:
1.“走不尽……”“数不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特点?
2.“说不尽的故事”指什么?有什么特点?
3.“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引出后面一系列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对整节诗的一个诠释,请加以具体说明。
第二、第三节:
5.本部分诗中出现了一位农夫的形象。在前六句中,他是怎样一个人?而在第7-16句中他又是怎样一个人?他坚定地走上了什么道路?
6.“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此句的含意是什么?
7.“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该怎样理解?
8.第三节中前八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它们对农夫来说,意味着什么?
9.“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在他的身上痛哭吧”这些诗也暗示了“农夫”怎样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农夫怎样的感情?
第四节:
10.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我”为什么要“站在路上踟蹰”?
11.前三节诗结尾都用“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第四节诗却以“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为什么要变化?
答诗:
12.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
13. 该诗题为,作者要赞美什么?
14.该诗用了大量的铺陈、排比、反复和长句,请各举出一例,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15.课外阅读《穆旦诗集》。
16.拿此诗与艾青的长诗《向太阳》和田间的长诗《给战斗者》比较,说出它们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7.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解说:这两首诗尤其是难度很大,为此,必须设计较详细的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想像、揣摩、分析、掌握。又由于学生对两位作者(尤其是穆旦)和时代背景比较生疏,所以要作必要介绍,而且可结合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和艾青、田间的同题材作品,从而加深理解。)
参考答案
《死水》
1、“死水”象征了当时腐烂的旧中国。2、略3、一是1、2两句,二是3~12句。4、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5、丑陋不堪,污臭至极。“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6、指当时的反动统治者。7、期望旧中国加速灭亡。8、略9、归纳概括全诗内容。10、略11、思想上:①同:激烈的情感;②异:《一》从正面写;《死》从反面写。艺术上:①同:构思新颖;新格律;②异:《死》用了反讽手法,较含蓄。
1、描绘了中华民族辽阔的土地、人民艰难的生活和悠久的历史。给人的印象是即开阔又压抑。2、指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生活,充满灾难、忍受、对自由幸福的渴望。3、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历史、生活持有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爱。4、略5、受苦受难,不断失望,忍辱负重。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解放的事业,抱着必死的决心,坚强不屈。6、因为民族的觉醒和抗争意味着苦难时代将会结束。7、略8、描绘了妇女儿童饥饿、悲哀、恐惧的生存状态。解救他们,是农夫们义不容辞的责任。9、有可能牺牲。作者为他的义无反顾感到既无助又担心,并且致以崇高的敬意。10、描绘了民族绵长的苦难和痛苦的期待。“踟蹰”是因为历史的负担太重。11、第三节作者思考民族、历史、生活和人民,得出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结论。第四节作者的思绪回到了痛苦凄凉的现实,然而又有了前面的认识,故而又大声呼唤,尽管有太多的“无言的痛苦”,“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12、“我”是抒情主人公,可以借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农夫象征着已经觉醒正在浴血奋战的广大中国人民。13、略14、一咏三叹,增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设计者:刘人云)
赞 美 篇3
赞美》
一、重点难点分析
1.全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意象纷纭而含蓄,给理解带来许多困难。但是只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体察到它的内蕴。
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第二部分,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
3.对少数意象比较晦涩的难句,我们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确,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而且,由于作者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倾向表达清楚。
二、表现手法解说
1.穆旦是九叶派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穆旦的诗风基本上是雪莱式的抒情格调,又揉杂某些现代派诗歌的因子。”他的诗风“徐缓、整饬、押韵。情调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他的这一诗风,从他译雪莱、拜伦,似也可以得到印证”(引自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出版的《穆旦诗集》说明)。一诗也鲜明体现了他的风格和情调。
2.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意象横越时空,缤纷多彩,内蕴深远,气势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调,故全诗拥有雄浑美和沉郁美。
3.诗中广泛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竟象的表现力。
(解说:诗歌由于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意象艺术,所以依据时代背景来解读就十分必要;还要善于抓住诗中点明主旨的关键句来居高临下,复杂意象的解读也就迎刃而解了。)
自读思考
《死水》
1.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说说“死水”象征了什么?
2.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三个部分。
3.“死水”的形象有两层,一是其本来面目,二是添加脏物后更加腐烂的面目,请在书上作出标志。
4.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
5.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
6.“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
7.“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
8.“反讽”手法在诗歌中的第二、三、四节中得到了具体表现,请画出有关词句。
9.第五节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10.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哪一句话跟本诗作者的感情有相似之处?
11.比较《死水》与《一句话》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2.课外阅读闻一多的诗集《红烛》和《死水》。
13.背诵全诗。
第一节:
1.“走不尽……”“数不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特点?
2.“说不尽的故事”指什么?有什么特点?
3.“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引出后面一系列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对整节诗的一个诠释,请加以具体说明。
第二、第三节:
5.本部分诗中出现了一位农夫的形象。在前六句中,他是怎样一个人?而在第7-16句中他又是怎样一个人?他坚定地走上了什么道路?
6.“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此句的含意是什么?
7.“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该怎样理解?
8.第三节中前八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它们对农夫来说,意味着什么?
9.“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在他的身上痛哭吧”这些诗也暗示了“农夫”怎样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农夫怎样的感情?
第四节:
10.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我”为什么要“站在路上踟蹰”?
11.前三节诗结尾都用“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第四节诗却以“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为什么要变化?
答诗:
12.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
13. 该诗题为,作者要赞美什么?
14.该诗用了大量的铺陈、排比、反复和长句,请各举出一例,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15.课外阅读《穆旦诗集》。
16.拿此诗与艾青的长诗《向太阳》和田间的长诗《给战斗者》比较,说出它们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7.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解说:这两首诗尤其是难度很大,为此,必须设计较详细的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想像、揣摩、分析、掌握。又由于学生对两位作者(尤其是穆旦)和时代背景比较生疏,所以要作必要介绍,而且可结合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和艾青、田间的同题材作品,从而加深理解。)
参考答案
《死水》
1、“死水”象征了当时腐烂的旧中国。2、略3、一是1、2两句,二是3~12句。4、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5、丑陋不堪,污臭至极。“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6、指当时的反动统治者。7、期望旧中国加速灭亡。8、略9、归纳概括全诗内容。10、略11、思想上:①同:激烈的情感;②异:《一》从正面写;《死》从反面写。艺术上:①同:构思新颖;新格律;②异:《死》用了反讽手法,较含蓄。
1、描绘了中华民族辽阔的土地、人民艰难的生活和悠久的历史。给人的印象是即开阔又压抑。2、指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生活,充满灾难、忍受、对自由幸福的渴望。3、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历史、生活持有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爱。4、略5、受苦受难,不断失望,忍辱负重。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解放的事业,抱着必死的决心,坚强不屈。6、因为民族的觉醒和抗争意味着苦难时代将会结束。7、略8、描绘了妇女儿童饥饿、悲哀、恐惧的生存状态。解救他们,是农夫们义不容辞的责任。9、有可能牺牲。作者为他的义无反顾感到既无助又担心,并且致以崇高的敬意。10、描绘了民族绵长的苦难和痛苦的期待。“踟蹰”是因为历史的负担太重。11、第三节作者思考民族、历史、生活和人民,得出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结论。第四节作者的思绪回到了痛苦凄凉的现实,然而又有了前面的认识,故而又大声呼唤,尽管有太多的“无言的痛苦”,“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12、“我”是抒情主人公,可以借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农夫象征着已经觉醒正在浴血奋战的广大中国人民。13、略14、一咏三叹,增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赞 美 篇4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的有关知识;2.初步学习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3.了解现代诗的基本流派及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再别康桥》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2.《死水》的象征意义;3.《赞美》一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学习了两首古典诗词之后,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几首现代诗歌。(板书标题)
二、检查预习:
1、注音:荇 篙 溯 斓 笙 漪 羹 绮 酵 佝偻
嚣 圮 踟蹰
2、辨析组词:蒿、篙、稿、槁、缟。 谰、澜、斓。 圯、圯。 踟、踌。箫、萧、潇踟蹰和踌躇
3、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试读这三首诗。
三、教师名确: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再别康桥》(板书)。然后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 序,浙江海宁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1918—1922年先后在美国、英国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他一生留下4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他有“单纯的信仰”,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个性的表现,向往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阶级的人性和自由也好与时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流入颓废的怀疑”之中。这四部诗集真实地记录了他由“单纯的信仰”逐步变为“颓废的怀疑”的过程。
写作背景:康桥,现通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离英返国。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
四、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划出诗歌中的意象,
五、提问:
1、这首诗歌有哪些意象?
明确: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
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些意象都是远高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3、这些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联系诗歌标题分析,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是抓住一个“别”字。因此,作者运用这些意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离别气氛;同时,再联系正文中“作别”“不带走”这样的词语分析,可以肯定,作者在这些意象中寄托了对康桥深深的依恋和惜别之情。(这个过程,正是把握这首诗的主旨的方法)
六、诗意分析:
全诗共八节,几乎每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这就是《再别康桥》的“画面美”。画面美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着浮藻的清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诗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里,做“一条水草”的体验等。本诗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音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难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受。但相似并非相同,“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变成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轻轻地招手”,是向彩云告别;“挥一挥衣袖”似乎是“彩云”依依不舍,拽住了“我”的衣袖,“我”不得不挥之而去。首节写“彩云”告别,尾节斩钉截铁地宣告“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诗人个人的自由天性,诗意又深了一层。
七、提问:怎样理解《再别康桥》一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即艺术特点)
[解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告别对象由人间转向天空的云彩,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别离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见机器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特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八、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第1小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看到臭水沟里的一沟污水、死水时,你会想到什么?你能把它写成诗来讽刺一种社会现象吗?1925年,著名的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就以“死水”为题,写了一首诗歌《死水》(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1946年7月15日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他的诗风沉郁凝重,语言绚丽精炼,对仗工整,为开创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同时还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主张,曾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
三、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出诗中描写“死水”的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提问:
1、诗人是怎么描写“死水”的?
明确: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绮”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绮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外表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华美的外表下面是污秽的罪恶。
2、诗人为什么把“死水”描写得如此美丽?
明确:这是一种“反讽”手法。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3、《死水》一诗中的“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
明确:一般研究认为,这首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因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象征意义:(1)从其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此诗后面所署创作时间是1925年4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准备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的闻一多有两个突出的情绪,一是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因此,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
《死水》正是这种情绪的反映。“死水”不正是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的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吗?(2)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死水》虽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但到了1926年月月已身在北京的决一多先生,才特意拿它出来发表,是有其新的做含意的。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满腔痛恨。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3)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1928年,他编成了他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把封面设计成通盘的黑纸,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也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死水”正是黑暗的中国现实的象征,这样,从《死水》一诗到《死水》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五、关于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是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新月诗派分前后两期,前期以1926年4月创刊的《晨报•诗镌》为阵地,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刘梦苇、饶孟侃等;这是一个在胡适为代表的写实派白话和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派自由诗创作处于衰退、停滞状态下,涌现而出,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格律的诗歌流派。本派诗人以“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作为诗艺目标,各自又能腾挪变化,斟酌创新,创作出大量内容与形式臻于双美的诗作,对新诗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其中闻一多、徐志摩的作用尤为突出。
六、作业 :
1、徐志摩是中国资产阶级文学流派“ ”的代表诗人,著有诗集《 》、
《 》、《 》等。
2、闻一多,现代诗人,作为“ ”诗派的领袖和一代宗师,第一本诗集是《 》,第二本诗集是《 》,较第一部在艺术上更为成熟。
3、课后练习一第2小题。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新诗中的新格律诗,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再来学习一首新诗中的自由诗《赞美》(板书课题及作者)。
说明概念:新诗是指“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白话诗,包括新格律诗和自由诗。新格律诗以闻一多和徐志摩为代表,主张新诗的格律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的“三美”主张。自由诗则不讲究格律的要求,形式较为自由,只讲究思想内容的表达,不注重语言形式的整齐和韵律。
二、简介作者:
穆旦(1918——1977),原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本名查良铮,笔名梁真。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习诗。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战爆发后,随校迁长沙又转昆明。1940年西南联大毕业、留校。1949年赴美国,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副教授。著有诗集《探险者》(1945)、《穆旦诗集》(1947)、《旗》(1948)等。他是40年代我国“九叶诗派”(这是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的一个流派)诗人中最具有现代诗风的一位。写有《赞美》、《诗八首》等有影响的诗篇。
三、写作背景:
四、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领会诗人感情。
五、简析: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此诗虽以“赞美”为题,但描写的重点却是祖国的苦难现实和悲怆历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民族的忧虑之情。在诗人笔下,祖国“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许多孩子期待着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在路旁仍是一样的“不可知的恐惧”。面对此情此景,诗人的心在流血,在为祖国的贫穷、落后、凄凉、萧条而痛心,为祖国人民的苦难生活而悲伤,并“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而忧虑。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沉沦,也不希望人民因此而沉沦,他让读者从诗中看到了希望,他带着鼓励和期盼再三咏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在这带血的呼喊里,昭示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力量。这才是“赞美”的根源之所在。
2、诗题为《赞美》,作者究竟要赞美什么?
明确: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的是一种强烈的爱。作者从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从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反顾的农夫身上,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是对民族生存力的讴歌和赞美。
3、阅读诗歌第二节,完成下列问题:
(1)“一个农夫”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既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我们整个中华民族。
(2)从“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到下面的“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表现了“他”怎样的变化?一个“只”字在句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表现了“他”的觉醒。“只”表现了“他”还只限于“关注”的阶段。
(3)“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意念?
[明确]:“他”是一个正在觉醒中的“我”,而“自己”则是一个“麻木无知”的“我”
而这个“麻木无知”的“我”正在走向“死亡”。
(4)“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明确]:因为“他”必须是强大的,“他”承担着实现“希望”的责任。
4、诗中每一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有怎样的意味?
[明确]:从修辞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反复。尽管诗人为祖国人民的苦难生活而而悲伤,但诗人没有因此而沉沦,也不希望人民因此而沉沦,他用“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复作结,就是让读者从诗中看到希望,在这带血的呼喊里,昭示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力量,表达了对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的坚定信念,是对民族生存力的讴歌和赞美。
六、布置作业 :
课后练习三。
[1]
赞 美 篇5
五周年庆典,公司举行了一个酒会,全体员工都到会了。
借着酒兴,大家向老板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一天那么清闲,却能当老板挣大钱;而我们一整天辛辛苦苦,却只能给你打工,挣一些小钱?”
“那是因为我善于赞美,我天天赞美!”老板说。
员工们不解,因为他们也是天天赞美老板的。
老板笑道:“我的赞美跟你们的赞美截然不同,你们天天违心地赞美别人,而我,天天真诚地赞美自己!”
赞 美 篇6
口语交际:学会赞美
(一)、故事导入 :
美国的“钢铁大王”卡耐基1921年付出1百万美元的超高年薪聘请了一位高级管理人员。人们感到不可理解:这个人有什么本领,值得花这么多钱?卡耐基意味深长地说:“因为他最会赞美别人,这是他最值钱的本事。”
(二)、创设情境,练习表演。
(三)、小组合作,学会赞美
1、出示书上的图:优秀作业 本 大扫除
2、指名读题。
3、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表演。
4、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演示。
5、大组交流。
小结:赞美不但要真诚,还要看具体的场合和对象,有时在赞美人不在的场合进行赞美,效果更好。
6、我们来看看别人是怎么赞美别人的?
幻灯出示:
“小明,你说话真是妙语连珠,真不愧是我们班的语言大师。”
“杨学,你的画真美!在全国性作文比赛中,还得过大奖呢!你真了不起。”
“妈妈,您太辛苦了!劳累了一天,还烧了这么多的菜,真是我的好妈妈!”
小结:及时、恰当地赞美别人,是一种美德,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
(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赞美。
师:在我们四(1)班这个集体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值得我们赞美的人和事?
1、 学生发言
2、 下座位表演
3、 老师采访:我现在是一名记者,想采访一下被赞美的同学。
(五)、联系社会生活,进行赞美。
师:社会就象一个大家庭,它的每个成员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自己不平凡的贡献。他们坚守岗位,爱岗敬业,他们的精神是值得赞美的。现在,老师向大家介绍两位特殊的英雄:
1、 杨利伟
2、 叶欣
说说他们的事迹;
面对这两位英雄,你们想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
态度----真诚
口语交际:学会赞美语言----恰当
内容----具体
赞 美 篇7
民族形象的诗意探寻
民族情感的深情体验
——
授课地点:安徽省凤台一中高二10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授课人:落梅飞晓霜
教学设想:通过老师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诵读讨论的方式,探寻诗人在作品中对民族形象的诗意描绘,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优秀诗人、诗歌的热情,强化学生民族情感的体验。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现代诗四首》中的最后两首,哪位同学愿意上黑板来给我们写出今天要上的两首诗的题目与作者?
一同学上来写。(学生写时,老师简介作者,艾青和穆旦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两位重要的诗人,他们用诗歌记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欢。)学生写完走下。
师:谢谢这位同学,他写得很认真。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告诉我,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放在一块阅读。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
生:因为这两首诗都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咏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师:很好,这位同学指出了两首诗表现手法上的一致性,还有其他的理由吗?
生:这两首诗都写于抗日战争年代。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诗的后面有写作年代。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仔细,请同学们把这两首诗再朗读一下,看这两首诗具体歌咏的是什么。
(学生朗读、讨论)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下?
生:《我爱这土地》歌咏的是土地,《赞美》写的是农民。
师:仅仅是土地与农民吗?
生:土地象征了祖国,农民象征了民族。
师:我们能不能说两首诗都歌咏了民族呢?
生(齐答):可以。
师:这又是一条我们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阅读的理由啊,请同学们说出这个民族的全称。
生(齐声):中华民族!
师: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啊?
生(争先恐后):古老的、勤劳的、善良的、智慧的民族。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勤劳善良智慧的民族,你们为自己是这民族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吗?
生(沉默,少数几人轻声):骄傲。
师:同学们的反应很淡漠啊!再请同学们读诗,看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
生:我只找到一句“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师:你能说一说这一句表现了什么吗?
生:抗日战争带来的苦难。
师:什么?抗日战争带来的苦难?抗日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是苦难啊?
生:不!我说错了,是日本侵略给我们带来的苦难。
师:你怎么知道是日军的侵略呢?
生:因为这首诗写于1938年,是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后。
师:很好,看来了解一首诗的创作年代对理解一首诗是非常关键的啊,同学们可以再深入思考一下,“暴风雨”是不是仅指日军的侵略呢?
生:还可以是鸦片战争吧?
生:也可以是八国联军的入侵。
师:很好!同学们对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很熟悉啊,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句理解为这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强的入侵蹂躏。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存啊!请同学们读一读《赞美》,能不能找到对这种生存状态的描述。
生:有这么一句“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师:一百多年的蹂躏的确是一种耻辱,列强的蹂躏已使这个民族的身影变得佝偻,那么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吗?
生(齐答):有
师:当然有。因为今天便是明证。但如果生活在1938年或1941年你还会这样认为吗?诗人有没有表现出我们的民族是有希望的?
生:有,“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就能说明这一点。
师:是啊,黎明常常代表着光明,代表着美好的未来,并且诗人说是“无比温柔的”,这是《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表现的。《赞美》一诗中有吗?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意见。
(学生读诗,交流讨论)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他找的结果。
生:“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师:“已经起来”是什么意思啊?
生:说这个民族已起来反抗了。
师:反抗!因为有了反抗,我们才会有摆脱耻辱,迎来黎明的希望啊!你的同桌和你的一样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你们没交流吧?要交流啊!真诚的表达自己,真诚的倾听别人,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啊。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同桌的意见?
生:我同桌认为这几句可以表现我们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
师:你能理解他为什么选择这几句吗
生:我想这几句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具体表现吧。
师(问该生同桌):你是这样想的吗?
该生同桌(笑):是的。
师;被人理解你感到幸福吧。(全班学生会心地笑)当然理解别人同样是幸福的。这个问题你俩完成的很好,从大家的笑声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对你俩的羡慕。的确“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抗的具体表现。《我爱这土地》一诗中也有反抗吧?
生:有。
师:请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不错,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愤怒,这说明他对诗句的理解很透彻。你能不能说一下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很关键?
生:“悲愤”、“激怒”。
师:还有别的吗?
生:我认为这两个很关键
师:好,你请坐,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你的理解?
生:我以为“永远汹涌”和“无止息”也很重要,这两个词能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着,一直没有停止过。
师:多么好的理解啊,你能举一些具体的事例吗?
生:有抗日战争,鸦片战争。
师:还有吗,谁能补充 啊?
生:三元里抗英,还有甲午战争。
师:同学们不仅熟悉我们民族遭受的苦难,同时也很熟悉我们这个民族进行的反抗啊!当然,这些反抗只有抗日战争彻底的改变了民族的命运,其他的反抗其结果“仍是聚集着黑暗”但我们的民族在反抗的路上“从不回头”!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执着坚定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吗?下面请同学再深情的将这两首诗朗读一下,结合我们刚才所做的分析,归纳这两首诗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形象。
(学生朗读)
师:好,哪位同学能谈一谈?
生:这两首诗表现了一个遭受侵犯凌辱却一直没有放弃反抗的民族的形象。
师:还有吗?
生: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有美好未来的民族的形象。
师:这位同学补充的非常好。这是一个饱经列强凌辱的民族,这是一个永不气馁坚决反抗的民族,这又是一个有着美好未来的民族。这是一个成熟伟大的民族,所以诗人艾青才会深沉的爱这土地,穆旦才会对它深情的赞美。同学们愿意为这土地献出你们深情的赞美吗?
生(齐答):愿意!
师:对自己挚爱的事物进行赞美,我们好像多爱用甜美的嗓音婉转的喉咙进行歌唱,但艾青为什么说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啊?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啊?
生:因为诗人一直在为民族歌唱的,从嘹亮的声音歌唱到声音嘶哑,甚至声音嘶哑了他还在为民族歌唱,这就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的爱是坚定的、深沉的。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好,对民族的挚爱使诗人喉咙嘶哑了也要歌唱,那怕从口中喷射出血丝来,一直到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多么可爱善良的伟大诗人啊!《赞美》中有这样的情感吗?
生(齐答):有啊
师:这样的诗人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我也喜欢他们。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同学,除了他俩之外,你们还喜欢哪些诗人?
生(争先恐后地):徐志摩、白居易、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李商隐、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师:这些都是了不起的诗人,他们都写下了优美的诗篇,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我又有一个问题,如果艾青、穆旦可以与上面的这些诗人相遇,他们和上面的哪些诗人更容易心灵交汇,心心相印?
生(议论、选择、明确):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他们都非常强烈地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
师:说的多好啊。还有原因吗?谁能再谈谈?
生:还因为他们都生活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忧患,充满了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的渴望。
师:理解得很透彻,表达得也非常完美。我们应该用掌声来感谢这位同学的精彩回答。
(学生热烈鼓掌)
师:是啊,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空内,但他们的情怀是一致的,灵魂是相通的。他们都是优秀的伟大诗人,他们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写下了我们这个民族最有血性的文字。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心歌唱,用自己的灵魂歌唱,是在用自己生命的全部歌唱。他们留下的不是文字,而是生命中最精美高贵的斑斑血痕啊!有了这样的诗人,我们面对苦难才不会感到孤独,有了这样的诗人,面对苦难我们的内心才会有力量。同学们,你们为我们中华民族拥有这样的诗人感到骄傲吗?
生(齐答):感到骄傲!
师:你们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自豪吗?
生(齐答):感到自豪!
师:听到你们热烈的回答,我感到很欣慰,我想屈原也会感到欣慰,艾青、穆旦都会感到欣慰。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有一个问题,今天我问了两遍,而同学们却给了我不同的回应,知道是哪个问题吗?
有学生小声嘀咕:是问我们“是否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骄傲”吧?
师:对!是这两首诗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唤起了或者说强化了我们的民族情感。也许我们今后再也不会面临诗人所面临的民族苦难了,但那种民族的忧患意识,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希望自己的民族强大起来的渴望不能没有啊!快下课了,请同学们深情地把这两首诗再读一读,把艾青的背下来好吗
生(齐答):好!
赞 美 篇8
3.2欣赏与赞美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1)认识懂得欣赏美好事物和人们的美好特性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懂得欣赏与赞美在人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
(2)培养善于欣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的审美心态和能力,学习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艺术。通过真诚的欣赏和赞美,主动营造一个人人心情愉快和积极向上的人际氛围,形成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欣赏美好事物的积极健康、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培养仁爱之心,完善自己的人格。
教学重点:
懂得欣赏与赞美在人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难点:
懂得欣赏与赞美在人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活动一:情境体验--“你的文章真棒”
(1) 设计的目的
该情境描绘了在校园里,一名学生觉察到一个同学的心情不好,于是想方设法地通过赞美来让对方振作起来的情节。学生通过讨论这一情境中主人公的心理和做法,体验欣赏与赞美给别人和自己带来的愉悦的心情。情境中描绘的情节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有助于促使学生深刻认识真诚的赞美对改善人际氛、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的作用。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对人际间互相赞赏的态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欣赏与乐于真诚地赞美别人的品质。
(2) 准备工作
1) 让学生事先思考和列举身边的类似情况,是否有过鼓励他人的经历,采取过什么方法,并思考哪些方法是最奏效的,原因在哪里。
2) 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说过的赞美他人的话,并回忆当时的具体情景。
(3)指导过程
第一步,学生分小组讨论书中提出的问题,组长作好记录。
第二步,各小组长分别陈述本组同学的意见,并允许学生之间互相质疑和辩驳。提问第4道问题时,可适当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
第三步,教师进行点评。
问题分析:
李伟心情好起来可说明每个人对赞美渴求以及赞美的力量。而陈小力对李伟的赞美是真心诚意的,他的用意是通过实在的赞美来使对方从消极的情绪中振作起来。学生从讨论中,可深刻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应懂得互相欣赏,欣赏与赞美对人的激励作用,对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的积极影响。
第四步,学生自由发言,列举自己曾经赞美别人的事例,并谈谈当时的具体情景。
第五步,教师结合学生前面的讨论,并进行总结点评,突出赞赏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4)评价指导
本活动把侧重点放在学生能否从情境讨论中探究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和体验赞赏在人际相处中的作用,并结合个人的实际经历,进一步认识到相互真诚的赞赏能够互相激励,利于营造和谐、欢愉的人际氛围。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本上问题的讨论,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学生给予表扬。在学生发言时,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互相质疑。通过共同讨论,在全班中达成正面的导向:互相欣赏,互相赞赏。
(5)完善或增加某些活动的建议
活动二:角色的扮演——交流的艺术
(1) 设计的目的
该活动设为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题材是学生在校园里经常接触到的——邀请同学参加某个活动,也可以说是请同学帮忙。学生通过扮演角色或观看表演,可真切地感受到不同交流方式对事情发展的不同影响。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和讨论,对各种交流方式进行探究,从而领悟到真诚的赞赏是一种很好的人际交流艺术,它可使对方心情愉快,增强责任感,从而更愿意接受和支持该项工作任务,使事情顺利开展。当学生感悟到赞赏的作用,可形成对赞赏他人这种交流方式的认同,从而主动培养善于欣赏与赞美的人际交往能力。
(2)准备工作
1) 教师事先了解和搜集学生在类似背景情节的实际经历中的具体感受和解决方法。
2) 安排有表演才能的7名学生编写和扮演情境短剧,其中一个同学为旁白,一个同学扮演小陈,5个同学扮演班委,分别以公事公办式、命令式、企求式、讥讽式、真诚赞美式的交流方式与小陈对话,目的是邀请他当编剧。
3) 教师事先检查剧本以及学生的扮演是否符合要求,注意不同交流方式以及它们对事态发展的影响是否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否突出真诚赞美式与众不同的重要作用。
(3)过程指导
第一步,7名学生表演预先准备好的剧本。
第二步,扮演结束后,让参加表演的学生谈谈模拟不同态度的体验。
第三步,全班同学结合剧场表演讨论与人交流的艺术。
第四步,学生自由发言,谈对不同交流方式的看法和感受。
第五步,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点评。可以指出,人们一般不会拒绝赞美之辞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赞美能满足他们的自我。如果你能以真心实意的赞扬满足一个人的自我,那么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变得更令人愉快、更通情达理、更乐于协力合作。
(4) 评价指导
教师应引导小演员们认真体会角色心理,在扮演中体验以赞赏的方式与人交流的好处。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剧情中不同交流方式的讨论,表扬积极发言、通过扮演角色或观看表演提高了认识,感受真切的学生。
(5)完善或增加某些活动的建议
补充活动:优点轰炸
活动目的:
通过让学生对班上普通同学的赞赏,认识只要善于发展,乐于欣赏,谁都有值得肯定与赞赏的地方。同时也让班上比较自卑的学生获得肯定,建立自信;让其他学生学会用真心和诚意去赞美别人,从而帮助别人建立自信心。
活动过程:
第一步,教师事先了解本班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太合群、容易自我否定、不善言谈的学生的情况,并具体确定2~4人。
第二步,在课堂上,教师逐一点名邀请这些学生上讲台。让全班同学尽可能多地讲出他的优点。
第三步,让被赞美的同学谈感受。
第四步,教师总结。
实践与评价指南
活动:我思我行——我喜欢你……
(1)设计目的
学生通过回顾被赞美的往事,并与同学分享当时的感受和对自己行为的改变,深刻感受到人际交往中互相赞赏的价值。
学生通过相互欣赏,体验赞赏与被赞赏的喜悦,培养学生欣赏和赞美别人的能力。
学生把“心灵导航”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以欣赏赞美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通过体验人际环境的变化,进一步认识相互真诚的赞赏对人际环境的作用,主动培养善于欣赏的人生态度,乐于赞赏身边的人。
(2)准备工作
1) 事先让学生回顾写下自己被父母、老师、同学或其他人赞美的往事,并回忆当时的感受以及回想这些赞美对自己后来行为的影响。
2) 事先让学生设计好欣赏赞美他人的记录表。
(3)过程指导
第一步,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分享被赞美的往事以及当时的感受,并谈谈这些赞美对自己后来行为的影响。
第二步,学生以“我喜欢你……”的方式,用赞赏的语言给小组每一个同学写下自己对他的欣赏。
第三步,学生在小组内交换组员彼此的欣赏。
第四步,全班自由发言,谈与同学彼此欣赏的感受
第五步,教师总结。
第六步,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尝试完全以欣赏赞美的心态对待同学和他人,一周后观察自己的人际环境有什么变化。
第七步,两周后,全班学生围绕自己的记录分享感受,并共同讨论赞赏的价值。
第八步,教师总结。
(4) 评价指导
(5)完善或增加某些活动的建议
阅读和感悟指南
(1)材料分析
丘吉尔说过一句话:“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怎样地去赞美他。实事求是而不是夸张的赞美,真诚的而不是虚伪的赞美,会使对方的行为更增加一种规范。“当对方的行为受到赞赏,他就会受到鼓舞,从而发挥更大的积极性,继续努力前进。
材料描绘的是在校园的课堂上,同学们积极肯定一名学习较差的同学的进步,以掌声给予热情的鼓励,它让该名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成为他的成长转折点,后来学业不断长进,终于在人生中取得良好成就的故事。这材料描绘了一个让人兴奋且感动的故事,而且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中学生,易于产生共鸣。
(2) 我思我悟
1) 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有时候,沙子也会发光“的理解。
2) “粉笔盒里的特殊奖品“,特殊在哪里?
3) 结合“心灵导航“,谈谈你对班长柳歌的发言的看法和感受。
赞 美 篇9
【设计理念】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希望得到尊重和赞美,是人们内心深处最大的愿望。小学二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我意识,十分关心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更希望得到同学的赞赏。可是,很多学生在与周围的同学合作或相处得不成功,除去智力的原因,很多的原因是忽略了对别人的赞美和欣赏,不会在适当的时候欣赏和赞美别人,而做一个快乐的人的前提是真诚地赞美和欣赏别人,以至于赞美生命中的一切。因此,依据学生心理特点我确定设计了《学会赞美》这次辅导活动,以培养学生积极赞美别人,肯定别人的意识和能力,让快乐的心态伴随孩子的成长。
【辅导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让学生认识到赞美别人在人际交往中的魅力。
2.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到赞美和赞美别人的快乐,与人友好相处。
3.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活动,掌握一些赞美别人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赞美他人的能力。
【辅导重点】通过活动,掌握一些赞美别人的方法和技巧,能赞美身边的每一个人。
【辅导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赞美不是虚假的“讨好”,是真实的心声吐露,同时懂得赞美要有针对性,要自然,具体,不失时机。
【辅导方法】故事法、游戏体验法、活动法
【辅导对象】二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赞美卡
【辅导时间】40分钟
【辅导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课
【辅导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我非常喜欢的故事和大家分享,爱听故事的小朋友要准备好咯!
1.讲述故事。《长颈鹿的烦恼》
(播放课件: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有喜欢在树上跳上跳下的小猴子,有活泼可爱的小松鼠,有憨态可掬的小熊,还有长着长长脖子的长颈鹿……有一天,长颈鹿和好伙伴们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捉迷藏的游戏可有意思呢!大家玩得非常高兴。可是,长颈鹿发现小伙伴们总能够一下子找到自己。长颈鹿摸着自己的长脖子直叹气。喔!都是我的长脖子……你们的脖子多好呀!)
2.师:听到长颈鹿的话,你们猜一猜它的好伙伴们会对它说些什么呢?(师生交流)
师:长颈鹿不喜欢自己长长的脖子。可是它的朋友们都喜欢它的长脖子。因为它们经常把长脖子当成滑滑梯、秋千架……长颈鹿的长脖子给小动物们带来了许多的欢笑、快乐。你们看,长颈鹿听到小伙伴们的赞美可高兴了。(播放课件)赞美在生活中可重要了。真心地发现他人的长处,真诚地赞美他人,可以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更加美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会赞美》吧。(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从中体会赞美的重要性并激发其学会赞美的欲望。)
二、情境思考,学会赞美
1.表演心理情景剧《这般赞美》
请学生表演心理情景剧《这般赞美》。
在一节音乐课上,小东演唱了一首《加油歌》,结果由于太紧张,小东唱跑调了,而且有的歌词临场忘记了,小东垂头丧气地走回座位,这时,同桌小明拍手赞美小东:“你唱的太棒了,简直比原唱歌手唱得还好听呢!”小东“哼”了一声,趴在桌子上哭了。
学生看完后就交流自己的感受,还请交流:如果自己是小明,应该怎样对小东说呢?
教师小结:小明好心的赞美并没有让他受到欢迎,所以我们都要记住,赞美他人时一定要做到:态度真诚、内容具体、及时恰当。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心理情景剧,让学生体会到不是所有自己认为好的赞美他人都能让他人接受的,从而掌握赞美别人的方法和技巧。)
2.赞美小测试,了解学生是否会恰当赞美别人
老师想先了解一下大家会不会恰当地赞美别人?假如你遇到以下的情况时,你会怎样赞美别人呢?
①班上有一位同学唱歌好听,我会对他说:“……”
②同学穿了一件新衣服,我可以对她说:“……”
③同学在竞赛中得奖,我想对他说:“……”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三种情况,让学生利用掌握到赞美他人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赞美他人。)
简单地说,我们在赞美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别人突出的优点,假如一个同学优点不明显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的进步。这就需要大家在平时做一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发现同学的优点和进步。
三、心灵感悟,分享赞美
1.过渡语:下面我们把赞美送给朝夕相处的.同学吧!首先,要从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做起,大家想一下,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赞美呢?
生:学习、书写、纪律、体育、劳动、卫生、性格、特长、爱好……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外在表现,内在修养,都可以成为我们赞美的话题。
2.卡耐基说过: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那我们就从自己的同桌开始。
请同桌两位同学面对面,微笑地看着对方,想一想同桌有什么优点值得你赞美。
我要赞美你:某某同学,你有很多优点,我要夸夸你——
3.大家现在想一下,除了用语言送出的赞美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赞美,例如掌声、握手、拥抱、竖拇指、赞美卡……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从而对他人进行赞美。让学生体验到赞美和赞美别人的快乐。尤其是从同桌开始互相赞美,从而促进同学之间的友好相处,增加友谊。)
四、回归生活,送出赞美
师:现在大家想一想,除了老师、同学,我们还可以把赞美送给谁?(父母、清洁工人、医生……)此时此刻,相信你很想赞美一下你周围的某一个人,那就快快的拿出你的赞美卡和笔,把你真诚的赞美写下来,把你热情的赞美送出去吧!
(设计意图:事实胜于雄辩,通过这个交流活动,同学们更能亲身体会赞美的好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会赞美,端正其学习态度。)
五、总结巩固,升华赞美
教师小结:同学们,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因为赞美是春风,他能使人温馨和快乐;请不要小看赞美,因为赞美是力量,他可以激发自信和希望。
朗诵诗歌《赞美》:
赞美——
是照在人们心上的
一束灿烂的阳光
她带给你情感上的温馨
她带给你生活中的自信
在生活的缤纷中
朋友
请坦诚地接受
请真诚地给予
请由衷地赞美吧
赞 美 篇10
第一课时 欣赏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 教材分析:1、对教材目标的理解:1)从知识目标上看,学生能认识懂得欣赏美好事物和人们的美好特性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懂得欣赏在人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2)能力目标上看,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别人优点和长处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艺术。3)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形成欣赏美好事物的积极健康、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心理品质。2、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分析:1)重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和别人的长处的审美心态和能力。2)难点:懂得学会欣赏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品质二、 综合设计思路导入:同学们你们感到快乐么?我想人人都渴望能拥有快乐的心情,那么你知道有什么秘诀能让自己快乐,别人也快乐么?学生回答教师:那就是欣赏和赞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让自己快乐,别人快乐的小秘诀。出示标题。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而言,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就要我们是否有发现美的眼光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齐白石老先生的画。大家可以看到,这幅画上面是三只虾,虾在我们生活中是很平常普通的生物,当我们走过小河,也许我们根本不会去在意河中的小虾,可是为什么齐白石老先生却能将小虾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呢?学生回答教师;对,就是因为齐白石老先生有发现美的眼睛,对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观察入微。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美的眼睛,或者你们是否发现过生活中的美呢?学生回答。教师:美藏在生活的每一处,就看你如何去欣赏它了。所以,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你最欣赏谁(人、事、物)? 为什么?你曾赞赏过别人么?赞赏别人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教师:当同学们你们欣赏别人或赞赏别人的时候,都是怀着一种愉快的心情,一起来看一下欣赏他人的含义。欣赏他人,就是怀着愉悦的心态,去发现、感受和悦纳他人所表现出来的优美和可爱之处。注意,欣赏他人是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而且是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美好的地方。另外,懂得欣赏的人,首先需要宽容别人,欣赏别人就说明容得下别人的才华和长处,同时作为自己不断学习和进取的动力,是一种从容的情怀。其次,宽容别人也是一种自信,能够欣赏别人的人,不需要去贬低别人来显示自己,更不用傲视周围来展现自我。人们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关怀,每个人在赞美别人的同时,也就获得了一种成就感。由此可见,懂得欣赏别人的人是自信的人。既然我们说欣赏别人的是宽容的人是自信的人,那么换句话说,欣赏是积极人生态度的体现。出示幻灯片:一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他四处打听,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肯定与欣赏:“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若狂,他本是因为生活苦闷:信笔涂鸦写小说的,由于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他创作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目标,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具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大家来猜猜看,这位具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是谁呢?学生回答教师:对,就是大名鼎鼎的列夫托尔斯泰。那么点燃了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目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正是屠格涅夫的欣赏和赞美,屠格涅夫发现了存在于列夫·托尔斯泰身上的写作的才能,通过这种欣赏和赞美,使这种才能得到了真正的发挥,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抱着欣赏他人的心灵去发现别人身上的美好。如何学会欣赏他人呢? 要学会欣赏他人,就像我们刚才讲过的,必须要有宽容友好的心灵,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保持谦虚友善的态度,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正视自己的不足,认真去克服自己的缺点,如此一来,你的心胸就会变得更加的宽广,你的眼睛就会变得更加明亮,就能从平凡的人,平凡的事情中看到美。所以学会欣赏,就等于是拥有了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这些都是用金钱所无法衡量,用金钱无法购买的。板书设计:一:欣赏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1、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2、 欣赏是积极人生态度的体现。三、 在别人身上发现美1、欣赏的心灵去发现人们身上的美好2、能欣赏他人,是一种取之不尽的人生财富
赞 美 篇11
单位:
曲阜市王庄镇纸坊小学
授课教师:
顾培培
一、学习成果
1、我能恰当的赞美别人,让他们感到舒适。
2、当别人给我赞美时我知道说什么。
二、课前准备
1、根据班级人数分组,准备相应数量的带有数字的纸牌。
2、准备好展示相关问题和图片的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积极的抚摸(5分钟)
(1)在班里传递一些毛绒玩具。鼓励学生轻轻地抚摸毛绒玩具,想象这是一只小猫、小狗或者别的任何他们喜欢的宠物。
(2)和同桌讨论抚摸宠物的时候自己有什么感受,想一想宠物被抚摸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主题导航:赞美的意义(5分钟)
1、教师提问:
a、你们平时有没有赞美过别人?
b、你都得到过什么样的赞美?
c、被赞美后你觉得心情如何?
2、每组根据老师的问题,说说自己被赞美和赞美别人的具体事例。
讨论“为什么要赞美别人。”
3、师小结:“同学们,每个人都需要赞美。就像刚才大家说的那样,赞美能让人心情愉快。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就说过这样一句话:‘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那么我们该如何赞美别人呢?下面我们来听一段故事:
(三)探究与体验
活动1《长颈鹿的烦恼》
听故事《长颈鹿的烦恼》
1、思考以下问题:
(1)小猪为什么要埋怨长颈鹿?
(2)其它小动物为什么不同意小猪的观点?
(3)长颈鹿被小猪埋怨后心里会怎么想?
(4)听到了小伙伴的赞美,长颈鹿心里会是什么感受?
(5)长颈鹿的脖子到底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
(6)小伙伴的赞美对于长颈鹿来说有什么帮助?
2、师小结:世界上没有人只有缺点没有一点优点,但如果你总是习惯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那么你永远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值得赞美的地方,只要用心观察,你就会发现。
活动2:赞美和谢谢
1、分组:6人一组,每组发一个骰子,小组成员按照1到6编号。
2、活动规则:学生轮流掷色子,扔到数字几,小组内同样数字编号的同学要给掷骰子的人一句赞美。例如:一个同学扔出数字3,小组里编号为3的同学就要对他说一句赞美的话。如果扔出的数字和自己的编号一样,那么小组内的每个人都要给这个人一句赞美。
提示:大家在观察对方优点的时候可以从很多方面出发,除了外在的外貌和衣着,还有对方的性格、品质、特长、纪律、卫生、劳动等等。
要求:受到赞美的同学要微笑着对称赞他的人说:“谢谢”!
师小结:在刚才的活动中,大家表现得非常好,所有的同学都接受了赞美,也对赞美表达了感谢。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对方的很多优点,同时也在别人的赞美中发现自己的很多优点和长处。所以赞美是一件很棒的事,因为赞美和被赞美的人都会从中获益,收获了快乐。在生活中,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把赞美大方的送给周围的人。
(四)总结与反思:无言的赞美
1、讨论:除了用语言赞美别人,还有什么方式可以表达我们的赞美。
2、出示课件:多种多样的赞美。
3、组内自由练习用非语言的方式表达赞美。
4、师小结:赞美的形式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口头语言,也可以是肢体语言、书面语言、一句平平常常的话,一个充满敬意的眼神,一下轻轻地拍肩,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赞美的意义,知道了赞美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去赞美别人,如何回应别人的赞美,那么,小朋友们,在接下来的一周,你们要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应用起来,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尽可能多的送出你的赞美吧。
赞 美 篇12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我们认识到适当的赞美会给集体和个人带来快乐。
2、通过活动,使我们初步学会如何欣赏和赞美他人,并增强自信心,树立健康的交往观念,以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一、导入
1、主持人 刘广元:朗诵《同一首歌》的歌词。
2、主持人:我们经常听到一句俗语:看自己是一朵花,说别人是豆腐渣。为什么是这样呢?
(生回答)
3、主持人:很有道理,我们一部分同学总认为自己才是优秀的,别人没有什么可欣赏、赞美的,从而产生自负心理,失去朋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值得他人欣赏的地方,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欣赏赞美他人。
故事1:从前,有一个小男孩,十分喜欢玩弹弓,总是把玻璃打碎。幼儿园的阿姨说他是“捣蛋鬼”,可他的妈妈却告诉他:“宝贝,你射得真准!”并且给他买了靶子,让他练习。结果,小男孩刻苦练习,成了全国有名的射击冠军。
故事2:风儿说:“云呀,你真的好美丽!”于是云就在风中舒展着身躯,变幻出更多美丽的模样。鸟儿叫道:“大树,你真挺拔!”于是树就在鸟儿的叽喳声中,将身体挺向云端。鱼儿说:“河水,你好清澈!”于是河水就在鱼儿的伴随在唱起更欢快的歌。
主持人:是谁的魅力让云更美丽、让树更挺拔、让水更欢快?
主持人:对,这就是赞美的魅力,它使你自信而美丽,让我们一起来体验赞美的魅力吧!
(活动完后,主持人请大家自由发表看法,对赞美的感受,心情如何等等。)
主持人:我们已体会到赞美带给我们的快乐,我想问问大家,是不是所有的赞美都会令我们高兴、开心呢?
主持人:我们来看看什么样的赞美令我们舒服、开心。
二、我体验 我快乐
活动要求:
1、小组中一人站起,组内其他人来真诚地赞美他(她)。每个人均被赞美一次。
2、结束后谈谈赞美或被赞美的感受和心情。
三、我表演,我评价
1、故事情景:教师节来临,学生甲、乙二人到老师家看望老师并送上一份贺卡,学生甲措辞得体,情真意切,而学生乙则措辞夸张,比喻不当。
2、主持人:谢谢他们的表演。大家在观看了表演之后,对俩同学的赞美之词有何感受?
3、主持人:作为老师听了他俩的话之后,又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请担任老师角色的同学说说。
4、主持人小结:大家知道适当的赞美会让人舒服、开心,给人信心、勇气。不适当的赞美会令人不舒服,适得其反。我们要学会赞美他人,让赞美更有魅力。
三、同实践 共收获
情景内容
1、晓博在回教室的路上,看见校道上有一汽水罐,他自然地拾起放进垃圾桶。
2、在校运动会中晓荣以12秒94的成绩,拿下了初一年级100米冠军。
3、小辉虽然成绩一般,但班级的事,他事事关心,今天他又主动为班级做清洁。
4、肖雁期中考试进步很大,获得年级段金奖。
活动要求:
1、分组选择情景内容。
2、各组讨论赞美的话。
3、各组代表说出自己小组赞美的话。
4、评出最美的赞语。通过评选,大家一起总结赞美的话语怎么说才更能让被赞者收获快乐。
四、我赞美 我抒写
1、选择一位自己喜欢的同学或老师或父母,写一段赞美的话,自然真挚。
2、元旦将至,精心自制小卡片,写上我们这段真诚的赞语,赠送给他们。
五、 结束语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
赞美是美德,它会使人宽慰,它会使人快乐,它会使人感觉到美的存在。赞美不是虚伪,不是恭维,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欣赏与鼓励。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复杂的表达。只要它发自你的肺腑,它就会打动人心,给别人带来莫大的惊喜,也让自已心情愉悦。让我们在生活中多欣赏、赞美他人,也让我们成为被他人赞美的人吧!
(在《同一首歌》的齐唱声中结束班会)
赞 美 篇13
对于教师们而言,为学生们挑选出那些适合学生们练习的阅读理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教师们应该多花上一些心思去查找了。让我们来看看接下来的这篇阅读理解怎么样?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网络整理的《赞美的疗效》阅读题目及答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相信这些文字可以让你受益匪浅的!
《赞美的疗效》阅读原文在南非洲的巴贝姆巴族中,至今依然保持着许多优秀的生活礼仪和处世方式。譬如当族里的某个人因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了错误的时候,族长便会让犯错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开亮相,以示惩戒。但最值得称道的是:每当这种时候,整个部落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将这个犯错的人团团围住,用赞美来“理疗”他的心灵,修正他的错误,引导他以此为戒,总结教训重新做人。
围上来的族人们,会自动分出长幼,然后从最年长的人开始发言,依次告诉这个犯错的人,他今生曾经为整个部落做过哪些善事,哪些好事。每个族人都必须将犯错的人的优点和善行,用真诚的语调讲述出来。叙述时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允许出言不逊。对前面已经有人提及的优点和善行,后面的人不能再重复。总之,每个人在叙说时,都要有新的发现,新的褒扬。整个“赞美”仪式,要持续到所有的族人都将正面的评语说完为止。
“赞美”仪式结束以后,紧接着便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庆典。庆典在老族长的主持下进行,部族中的男女老幼都要参加。人们载歌载舞,用一种隆重而热烈的礼仪,来庆贺犯错的人脱胎换骨,改过自新,重新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实事求是的赞美,就像一剂良药,能够愈合对方因为犯错而引发的心灵创伤和悔恨,除去心头痼疾,矫正错误行为,鼓起改过的信心,点燃向善的正气。
在我们这个所谓文明社会里,对待犯了错的人所采取的手段是所谓的批评教育。不是真诚地“赞美”,而是一味地指责、处罚;不是真诚地接纳,而是冰冷地拒绝,或冷嘲热讽;_____A_____。不给人留后路,不给人以改过的机会。更有甚者。总用“放大镜”去看待别人犯下的错误。仿佛某人一旦犯了错误,浑身上下就一无是处,横看竖看全都是毛病。全都是“麻子”。只有自己永远正确,白璧无瑕。这样做的结果。反而把犯错的人逼向敌对的位置,违背了帮助与教育的初衷。
巴贝姆巴族人则完全不像我们这样,他们对待犯错的人的态度是:尽管你犯了错,有了缺点,但我们依然爱护你、关心你、接纳你。既然你曾为整个部族做过那么多的好事、善事,有着那么多的优点,那么,请你认真地作一回反思。然后心悦诚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整’个部族的人都坚信:你一定具备改过向善的信心与能力。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在犯了错误并有所意识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反应往往就是自卫。对待犯错的人,如果批评或处罚失当,就会适得其反,甚至会让犯错者彻底丧失改过自新的勇气和信心,以致于“破坛子破摔”。
人们常用“_____B_____”的俗语,来形容那些屡教不改的人。当我们强烈地去批评或处罚一个犯了错的人时,应该考虑到,犯错的人并不是“死猪”,你用开水去烫,不但起不到帮助和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将其“烫伤”,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
印度的圣雄甘地曾经说过:“自我改造,是面对某些行为偏差之时,唯一值得努力的行动。如果我们改造了自己,别人就会愿意跟随我们。”如果我们能够在别人做出成绩,显现出优点的时候,不吝于称赞和褒奖。那么,往后这种美好的行为出现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多。当别人犯错的时候,我们在大加挞伐之前,先想想对方以往的诸多好处,诸多优点,再以和风细雨的婉言加以诱导。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修正他人错误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明白自己的优点。然后引导他用自身的优点,去“占领”开始生长杂草的“心田”。就像一块荒芜的土地,里面野草丛生,我们要除去杂草的最好办法,不是施药放火,不是斩草除根,而是播种上茁壮的庄稼。
批评是“苦”的,赞美是“甜”的,良药为何一定要“苦口”?送上一剂“甘甜”的良药。不但“患者”喜欢服用,而且能够更好地收到“治病救人”的效果,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赞美的疗效》阅读题目1、按要求补句。
①在A处采用关联词语“不是……而是……”补充一句话。
②在B处填写一句恰当的俗语。
2、本文开篇有什么特点?你觉得这样开篇有什么好处?
3、本文除了正面论述外,还从反面加以了论述。你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反面论述的内容吗?(可用原文中的语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4、本文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请举例加以说明。
《赞美的疗效》阅读答案1、①示例:不是客观公正地作出评议,而是以偏概全,将人“一棍子打死”。②死猪不怕开水烫。
2、本文以故事开篇,然后引出论点。以故事开头,既能起到引出论点的作用,也为证明论点提供了论据。同时,还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3、对待犯了错的人采取所谓的批评教育,其结果是,把犯错的人逼向敌对的位置,违背了帮助与教育的初衷。
4、举例论证:如举巴贝姆巴族人对待犯了错误的族人的态度和在我们这个所谓文明社会里对待犯了错误的人的态度。引用论证:如引用圣雄甘地的名言来论述。比喻论证:把赞美比作“药”,把内心的错误比作“心田的杂草”,把用优点去战胜错误和缺点比作“播种上茁壮的庄稼”。对比论证:如以巴贝姆巴族人对待犯了错误的族人的态度和在我们这个所谓文明社会里对待犯了错误的人的态度及其结果进行对比,从而证明论点。
5、本文语言幽默风趣,善用比喻和俗语。如:“更有甚者,总用‘放大镜’去看待别人犯下的错误。仿佛某人一旦犯了错误。浑身上下就一无是处,横看竖看全都是毛病,全都是‘麻子’。只有自己永远正确,白璧无瑕。”这几句运用比喻,很形象,很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