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文教案高二语文电子教材伶 官 传 序(通用17篇)

伶 官 传 序(通用17篇)


伶 官 传 序(通用17篇)

伶 官 传 序 篇1

  邱龙涛

  教学目标 :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 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 :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时: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导入  。2、简介背景:五代史(放入文中介绍)。3、简介作者:欧阳修。4、阅读课文。5、讲析课文,重点第三段,着重体味语气。6、拓展练习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导入  :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 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3分钟)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 讲析课文:

  (一) 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

  本文是一篇史论。

  (二)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B、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果写的。

  (四)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五)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六)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A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B师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八)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B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九)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此句为对句,又用了正反对比,句式工整,读之有节奏感。

  (十)小结: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十一)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 文是从序文的角度命题的,《六国论》《过秦论》是从史论的角度命题的,如果也从史论的角度给本文命题,而且也有一个“论”字,怎样改好?

  如:《兴亡论》等。

  七、品语言并读课文。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是注意语气。 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并做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

  背诵第三段。

  板书设计 :(投影片二)

  时间 事件 道理

  盛衰之理 盛(得) 908年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忧劳可以兴国

  在于人事

  (论点) 912年 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衰(失) 926年 身死国灭 逸豫可以亡身

  历史教训:“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兴亡规律”。

  即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 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伶 官 传 序 篇2

  一、导入  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⒉介绍“序”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⒉质疑解难

  ⒊思考:①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具体分析

  ㈠中心论点

  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明确: 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

  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⒉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探讨:

  ①为什么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

  明确:强调 “人事”(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

  ②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明确:例证法――后唐庄宗

  “得天下”之“盛”→天下豪杰莫能争

  对比论证﹤

  “失天下”之“衰”→身死国灭天下笑

  ㈡具体论证

  ⑴导入  

  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⑵析“得天下”

  a、  课文是如何表现他“得天下”之“盛”的?描述他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武。

  明确: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忧劳可以兴国”﹤“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b、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c、小结

  庄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业业,负矢前行,终得天下,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⑶析“失天下”

  a、  庄宗“好俳优”,一些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致使“群臣愤激,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贿赂交行”,最后终于众叛亲离,不可收拾。课文怎样写其“失天下”之“衰”的?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惨情景。

  明确:                      “仓皇东出”

  “逸豫可以亡身”﹤“士卒离散”

  “泣下沾襟”

  b、小结

  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终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致政纲倾颓,身死国灭。这一“盛”一“衰”、大起大落命运,再次突出“人事”的作用。评曰:“叙唐庄宗处,倏而英俊,倏而衰飒。凭吊唏飒,虽尺幅短章,有萦回无尽之意。”

  ㈢结论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应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写第四段?

  明确:引出教训,借古讽今

  ①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②含蓄批评朝政,讽谏北宋当权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课文小结

  本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叙事生动形象,精警有力;抒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明·茅坤《唐宋八十家文抄》卷七十一评:“这等文章,千年绝唱。”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读本》卷十四评:“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第一篇文字。”

伶 官 传 序 篇3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学习一般史论提出论点,运用史实步步深入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翻译全文,理清结构,背诵第三段。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翻译全文,理清结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没--通“殁”    却匈奴┓却:使……退却,

                        连却之┛    打退。

      二、讲读新课

      1、 解题(见注)

      2、背景

      五代时后唐庄宗称帝之后,迷恋伶人,“常与俳优杂戏于庭,伶

  人由此用事”,朝政日非。后当他处于众叛亲离时,就是由于伶人郭

  从谦(任指挥史)率领部下作乱,被乱箭射死的。因此欧阳修在本文

  中发挥感慨,痛下针砭,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于“天

  命”,主要在于“人事”。

      3、译析课文

                    ┏恪遵父命,终于报仇┓祸患常积于忽微 

  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               

                    ┗自胜而败,由盛而衰┛智勇多困于所溺 

      4、朗读课文

      生读━━教者示范━━生齐读

      5、口试

      翻译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内容与写法,完成习题。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

      二、补充多义词

          盛、困、微(见书)

      三、回答问题

      1、第一题:作者用什么方法安排材料(强盛的材料)的?

          以“矢”为线索。

      赐━━受━━藏━━请━━盛━━负━━纳━━还

      2、文章怎样前后呼应的?

      (见板书结构)

      3、体现写作目的的是哪一句?

          “岂独伶人也哉!”

      4、作者作序,为何很少提到有关伶官的事?

          A、传内已写;B、重在警告。

      5、结论有何现实意义?(讨论)

      6、归纳写作特点

          A、材料安排好;

          B、论证方法好(对比;例证)

          C、语言运用好(长短交错;感叹、反问加强语势)

      四、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其”字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

          其后用兵        (此)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他)

      六、创造思维训练

          联系自身,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1]

伶 官 传 序 篇4

  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2.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很多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1.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2.时代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三、整体把握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2.找出文中名句。①满招损,谦得益。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③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找出文中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4.熟读课文。四、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1.补充注释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②函梁君臣之首。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2.词类活用: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兴,动词→使动。亡,使……亡,动词→使动。②一夫夜呼。夜,在夜里,名→状语。③仓皇东出。东,向东,名→状语。3.句式(被动句)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②智勇多困于所溺。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五、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四。2.联系已经学过的《六国论》,想想史记的特点是什么。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解答课后练习四。二、分析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之后引史论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行评论,从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古讽今。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义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从而表明“成则由人”的道理。然后写庄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进取,宠信伶官,国家由盛而衰,最终众叛亲离,被乱箭射死的惨状,证明“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引人深思。三、分析史论的特点。任何一种文体都会不断发展变化,史记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论,指史家在史传后所写的一段评论性文学,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中》中的“赞曰”等。后来慢慢扩大到凡是就史实生发议论的,文章均称为史论。从本文及以前学过的《六国论》等文可看出史论的特点:1.从史实中提炼观点。2.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史实做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3.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4.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3段2.积累相关词语。附:板书设计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2.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很多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1.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2.时代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三、整体把握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2.找出文中名句。①满招损,谦得益。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③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找出文中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4.熟读课文。四、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1.补充注释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②函梁君臣之首。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2.词类活用: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兴,动词→使动。亡,使……亡,动词→使动。②一夫夜呼。夜,在夜里,名→状语。③仓皇东出。东,向东,名→状语。3.句式(被动句)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②智勇多困于所溺。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五、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四。2.联系已经学过的《六国论》,想想史记的特点是什么。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解答课后练习四。二、分析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之后引史论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行评论,从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古讽今。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义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从而表明“成则由人”的道理。然后写庄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进取,宠信伶官,国家由盛而衰,最终众叛亲离,被乱箭射死的惨状,证明“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引人深思。三、分析史论的特点。任何一种文体都会不断发展变化,史记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论,指史家在史传后所写的一段评论性文学,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中》中的“赞曰”等。后来慢慢扩大到凡是就史实生发议论的,文章均称为史论。从本文及以前学过的《六国论》等文可看出史论的特点:1.从史实中提炼观点。2.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史实做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3.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4.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3段2.积累相关词语。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与、归、易、告、虽”等词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教学过程:一、导入: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二、释题: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四、讲析课文:1.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一篇史论)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找学生翻译此句并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概括:盛衰在于人事。3.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明确:例证法依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与如何失天下的内容。4.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XX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XX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明确:9XX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9XX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5.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衰”——“逸豫可以亡身”。找同学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6.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明确:“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7.从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8.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明确: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9.小结:这一部分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10.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五、总结: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六、本文是从序文的角度命题的,《六国论》《过秦论》是从史论的角度命题的,如果也从史论的角度给本文命题,而且也有一个“论”字,怎样改好?如:《兴亡论》等。七、本文语言特点。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时注意语气。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八、布置作业1.背诵第三段。2.课后练习题四

伶 官 传 序 篇5

  译   文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选自文言小栈

伶 官 传 序 篇6

  江苏省金湖中学 梁万年

  ★★★★ 观点鲜明,论题突出,说理有力,条理分明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第二段追述晋王的遗命和唐庄宗如何接受和执行晋王的遗命。

  第三段把唐庄宗的盛和衰情况作对比,说明他事业的成败在于人为。

  第四段具体指出唐庄宗身死国灭的原因,并推广一层,为后世戒。

  ★★★★ 对比的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

  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壮哉,在赞叹中有轻蔑;衰也,在惋惜中有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欤?”和“抑……欤?”反诘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文章感情充沛,语言寓于变化,长句短句错落得体,多用短句,干脆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结尾处,既是全文的总结,又是格言式的警句,给人以启示。

  ★★★★ 字词部分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函梁君臣之首 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名词作动词,考究

  忧劳可以兴国 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兴盛

  逸豫可以亡身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亡

  而告以成功 成功,形容词用作名词,成功的消息

  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细微的事情

  系燕父子 系jì 捆绑

  ★★★★ 欧阳修诗词名句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元宵佳节,情侣相会,无论情还是景,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2、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不仅写行人越走越远,还写出了情思离愁越来越长,使人有怅然若失之感。

  3、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天的风吹着竹叶,发出哗哗的响声,思妇长夜不眠,听着这些声音,便产生了离愁别苦。拟人化的手法,触景生情之笔。

  作者邮箱:

伶 官 传 序 篇7

  第二十五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文中涉及五代历史。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课前布置学生自学(预习),提出自学提纲,教学中检查。

  2.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一文的序。《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这篇序并未直接写这些事情,而是写后唐庄宗的盛衰成败。教学中一要把历史情况略作补充,二要引导学生理解文(内容)与题(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3.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要求读懂课文,口头翻译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的鉴赏水平,并就某一史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写评论文章。

  教学时数   安排两教时。(教案未分课时,可在教学中灵活掌握。)

  教学内容与步骤

  1.检查学生预习。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考查阅读课文的熟练程度,从而了解预读情况。

  2有关的国王与国名:

  课文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文中提到晋王、庄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国名(也暗指人),请根据注释简述他们的情况(不要照读注解)。

  3.时代背景简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pái 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4疏通课文:

  (1)正音:矢(shǐ)盛(①shèng盛衰之理;②chéng盛以锦囊)函(hán)

  (2)补充注释:

  原—一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锦囊—一“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

  函—一动词,装在木匣子里。原意“匣子”。

  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5.阅读提示:

  这篇史论观点明确,论题突出,说理有力,条理分明。前段叙事,后段议论。通篇围绕“盛衰”二字下笔。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请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

  在论述过程中文章紧扣庄宗“得与失”“盛与衰”,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全文的论据,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而败、由盛而衰的史实。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发人深思的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本文在“写史”方面,文字精当。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个仓皇出逃、土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也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两句末的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可谓壮哉”在赞叹中含有轻蔑;“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蕴含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欤?”“抑……欤?”反诰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为了加强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中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附]板书设计 (可配合疏通课文书写)

  6.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写作训练:

  选择某一史实发表见解,自拟题目写一篇评论文章。

伶 官 传 序 篇8

  教学目标 :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

  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

  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释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四、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  以三矢(shi 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

  B  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 指祭品)告庙(            )

  C  请其矢,盛(sheng 丰盛)以锦囊(          )

  D  方其系(xi 捆缚)燕父子以组(          )

  E  及仇雠(cou 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

  F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 衣襟)(            )

  2.判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                             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                       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                     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                    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                                      负: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                           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1.知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与

  A  与其所以失之者 B  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  无乃尔是过与 D  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3.以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  可以知之矣

  C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D  而皆背晋以归梁

  E  请其矢,盛以锦囊

  4.乃

  A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E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请其矢,盛以锦囊 6.夫晋,何厌之有?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自读一二段,边读边翻译。

  第二课时

  一.背诵并复述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分析阅读三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方:当;组: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迹:迹象

  5举天下豪杰                                         举:全

  6.数十伶人困之                                                  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方

  A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2.盛

  A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  太后盛气而揖之 D  请其矢,盛以锦囊

  3.告

  A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  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困

  A  数十伶人困之 B  天下诸侯已困矣

  C  牛困人饥日已高 D  困兽犹斗,而况国相乎

  5.于

  A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  而皆自于人欤 D 智勇多困于所溺

  E  霜叶红于二月花

  6.其

  A  与其所以失之者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其后用兵 D  何其衰也

  E  其真无马耶

  7.之

  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  莫能与之争

  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  之二虫又何知 F  吾欲之南海,何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比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3.与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5.其后用兵 6.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7.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8.还矢先王,告以成功

  9.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10.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3.负而前驱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6.仓皇东出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六)朗读三四段,边读边翻译

  三.分析与赏鉴

  1、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提问: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提问: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3、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A提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B提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4、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B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5、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此句为对句,又用了正反对比,句式工整,读之有节奏感。 

  四、总结课文:

  这篇短文是一篇传记的小序,内容着重在议论。(正文──论文)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以唐庄宗的事例为证。

  一开头,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作者在这里虽未完全否认天命,但强调国家(或个人)的盛衰,“人事”是决定性的因素,紧接着便以唐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作为论据,来证明自己这一论点的正确。评论唐庄宗,是全文的重要内容。

  第二段:追述晋王的遗命和唐庄宗如何接受和执行晋王的遗命。

  要评论唐庄宗,就要从他的生平大事着眼,唐庄宗平生的大业,就是谨遵父志,消灭仇人。这一段分两层叙述:

  1.较详细地叙述了晋王的临终遗嘱。

  2. 叙述唐庄宗接受三矢后,对待三矢的严肃的态度,也正表现了他对待父亲的严肃态度,他“凯旋”归来,说明他实现了父亲的遗愿。

  第三段:把唐庄宗的“盛”“衰”情况作对比,说明他事业的成败,在于人为。

  以此论证了论点。可分三层:

  1.写唐庄宗“系燕王父子以祖,函梁君臣之首”,把它们献于太庙,并且“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这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这里突出写一个“盛”字,一个“壮”字,表现了庄宗志得意满。

  2.写他在天下已定之后,丧失警惕,终于招致失败,而且败得那样惨: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这里突出一个“衰”字与上半的“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与文章开始的“盛衰之理”前后呼应。

  3.用两个疑问句作结,前一句指出“得难失易”,后一句指出“成败之迹,皆自于人”。这两句虽是疑问句式,但实际意思是肯定的。前一句概括了本段的内容,又回顾了第一段“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后一句则回顾了第一段“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既是给庄宗作结论, 也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为了更充实这一论点,作者紧接着引《书》的话“满招损,谦得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用理论作为论据来说明论点,这就把“成败之迹,皆自于人”的道理表达得更明确,更充分。

  第四段:具体指出庄宗身死国灭的原因,并推广一层,为后世戒。

  分两层:

  1.再次对比庄宗的盛衰,与第三段相呼应,而着重指出他身死国灭的具体原因是“数十伶人困之”,根据这一史实,作者得出了自己的看法: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两句,既紧密地联系了庄宗的实际,也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2.最后“岂独伶人也哉”一语,为当代和后世帝王提供教训( 实际也为一般人提供教训)。

  五、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伶 官 传 序 篇9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学习一般史论提出论点,运用史实步步深入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翻译全文,理清结构,背诵第三段。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翻译全文,理清结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没--通“殁”    却匈奴┓却:使……退却,

                        连却之┛    打退。

      二、讲读新课

      1、 解题(见注)

      2、背景

      五代时后唐庄宗称帝之后,迷恋伶人,“常与俳优杂戏于庭,伶

  人由此用事”,朝政日非。后当他处于众叛亲离时,就是由于伶人郭

  从谦(任指挥史)率领部下作乱,被乱箭射死的。因此欧阳修在本文

  中发挥感慨,痛下针砭,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于“天

  命”,主要在于“人事”。

      3、译析课文

                    ┏恪遵父命,终于报仇┓祸患常积于忽微 

  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               

                    ┗自胜而败,由盛而衰┛智勇多困于所溺 

      4、朗读课文

      生读━━教者示范━━生齐读

      5、口试

      翻译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内容与写法,完成习题。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

      二、补充多义词

          盛、困、微(见书)

      三、回答问题

      1、第一题:作者用什么方法安排材料(强盛的材料)的?

          以“矢”为线索。

      赐━━受━━藏━━请━━盛━━负━━纳━━还

      2、文章怎样前后呼应的?

      (见板书结构)

      3、体现写作目的的是哪一句?

          “岂独伶人也哉!”

      4、作者作序,为何很少提到有关伶官的事?

          A、传内已写;B、重在警告。

      5、结论有何现实意义?(讨论)

      6、归纳写作特点

          A、材料安排好;

          B、论证方法好(对比;例证)

          C、语言运用好(长短交错;感叹、反问加强语势)

      四、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其”字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

          其后用兵        (此)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他)

      六、创造思维训练

          联系自身,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1]

伶 官 传 序 篇10

  一、导入  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⒉介绍“序”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⒉质疑解难

  ⒊思考:①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具体分析

  ㈠中心论点

  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明确: 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

  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⒉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中心论点

  探讨:

  ①为什么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

  明确:强调 “人事”(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

  ②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明确:例证法――后唐庄宗

  “得天下”之“盛”→天下豪杰莫能争

  对比论证

  “失天下”之“衰”→身死国灭天下笑

  引证法――《尚书》

  ㈡具体论证

  ⑴导入  

  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⑵析“得天下”

  a、课文是如何表现他“得天下”之“盛”的?描述他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武。

  明确: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忧劳可以兴国”﹤“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b、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c、小结

  庄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业业,负矢前行,终得天下,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⑶析“失天下”

  a、庄宗“好俳优”,一些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致使“群臣愤激,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贿赂交行”,最后终于众叛亲离,不可收拾。课文怎样写其“失天下”之“衰”的?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惨情景。

  明确: “仓皇东出”

  “逸豫可以亡身”﹤“士卒离散”

  “泣下沾襟”

  b、小结

  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终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致政纲倾颓,身死国灭。这一“盛”一“衰”、大起大落命运,再次突出“人事”的作用。评曰:“叙唐庄宗处,倏而英俊,倏而衰飒。凭吊唏飒,虽尺幅短章,有萦回无尽之意。”

  ㈢结论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应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写第四段?

  明确:引出教训,借古讽今

  ①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②含蓄批评朝政,讽谏北宋当权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课文小结

  本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叙事生动形象,精警有力;抒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明•茅坤《唐宋八十家文抄》卷七十一评:“这等文章,千年绝唱。”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读本》卷十四评:“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第一篇文字。”

  [1]

伶 官 传 序 篇11

  欧阳修

  教学目标 

  欧阳修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  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

  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 :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 导入  :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作者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至皇祐五年(1053)间所撰。在二十四史中,有两部《五代史》:宋初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称《旧五代史》,欧阳修撰的名为《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以纪传体记载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史实。其列传中有合传《伶官传》,记载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人为后唐庄宗所嬖幸并导致败政乱国的史实。和很多史学家一样,欧阳修编撰史书的目的是为封建帝王提供统治经验和历史鉴戒。因此,他除了记叙史实之外,还常常以“论”、“序”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本篇便是《伶官传》前的序论。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人。官至枢密副使,参加政事。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的领导人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倡导有内容的古文。他的散文多议论当事,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工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宋史》卷三百十九史传。

  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伶官,指古代宫廷乐官。本文是指供奉内廷,授及官职的令人。后唐庄宗李存勗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人仗其势,擅权乱政,使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四、时代背景介绍。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五、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强调:矢(shǐ) 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锦囊) 函(hán)

  六,课文上的知识点

  原: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函:动词,装在木匣子里。原意是匣子。

  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同。

  七、自读要点(学生讨论)。

  ①找出论点。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葸在强调后者。

  ②找出论据。

  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转败、由盛转衰的事实。

  ③文章如何通过正反论证突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在叙事中融人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得仓惶出逃、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证明了 “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最终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印证了开头的论点,加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八、讨论:如何理解文章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伶官的情况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紧密,重点落实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过程直接联系起来,突出中心。

  1九、.介绍《新五代史》,推荐课外阅读资料:

  《新五代史》即《五代史记》,74卷,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因为有薛居正编篡的《旧五代史》在前,故称之为《新五代史》。旧史记载了大量帝王“受命于天”等荒诞不经的事,欧阳修以为此书不宜于“垂劝诫,示后世”,故重新编写了五代史。列传皆用类传,有《家人》《一行》《义儿》《伶官》等传。推荐阅读《伶官传》及其他篇章。

  十、板书设计 

  胜衰之理       岂非人事

  (庄宗得失可知)

  恪守父命                     仇雠已灭

  意气之盛                     何其衰也

  得之易                       守之难

  成败皆人

  谦受益                          满招损

  历史教训:

  “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十一)、语言训练示例

  将下面两段话改成对偶句,并试析两种表达的优劣。

  ①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修改:庄宗受矢,太庙藏之,每逢出征,则遣从事。以太牢告祖庙,请三矢于灵前。盛以锦囊,负以己躯。统师前驱,士卒争先。凯旋而还朝,纳矢而入庙。

  试析:全部使用对偶句,显得板滞。奇偶并用,长短错落,给文章注入灵动之气。

  ②修改: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未及辞庙,仓皇东出,贼未及见,军已溃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试析:答案可参照(1)

伶 官 传 序 篇12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2.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

  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很多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史论。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1.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三、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找出文中名句。

  ①满招损,谦得益。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③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找出文中观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熟读课文。

  四、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1.补充注释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②函梁君臣之首。

  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2.词类活用: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动词→使动。

  亡,使……亡,动词→使动。

  ②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名→状语。

  ③仓皇东出。

  东,向东,名→状语。

  3.句式(被动句)

  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联系已经学过的《六国论》,想想史记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

  解答课后练习四。

  二、分析论证结构。

  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之后引史论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行评论,从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古讽今。

  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义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从而表明“成则由人”的道理。然后写庄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进取,宠信伶官,国家由盛而衰,最终众叛亲离,被乱箭射死的惨状,证明“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引人深思。

  三、分析史论的特点。

  任何一种文体都会不断发展变化,史记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论,指史家在史传后所写的一段评论性文学,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中》中的“赞曰”等。后来慢慢扩大到凡是就史实生发议论的,文章均称为史论。

  从本文及以前学过的《六国论》等文可看出史论的特点:

  1.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2.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史实做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3.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

  4.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段

  2.积累相关词语。

  附: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与、归、易、告、虽”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

  二、释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 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 讲析课文:

  1.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一篇史论)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找学生翻译此句并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概括:盛衰在于人事。

  3.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    依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与如何失天下的内容。

  4.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

  找同学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6.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7.从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8.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明确: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9.小结:这一部分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10.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本文是从序文的角度命题的,《六国论》《过秦论》是从史论的角度命题的,如果也从史论的角度给本文命题,而且也有一个“论”字,怎样改好?

  如:《兴亡论》等。

  七、本文语言特点。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时注意语气。 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课后练习题四

伶 官 传 序 篇13

  河南中牟一高  张胜

  【教学目标 及重点】:

  1、引异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2、引异学生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史论,教学时可与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进行比    较教学,指导诵读,品味语言,由浅入深,启发诱导。力求学生在比    较中解决问题,从启发中有所发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

  二、比较标题,换成史论题目

  这篇文章单从标题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序文,但从内容上它却和前面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的体裁一样,都是史论,那么就这三篇文章的标题而言,如果站在史论的角度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过秦论》《六国论》两个标题上都有一个“论”字,这是史论文的标志,而且从这两个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说文章标题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虽是史论,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论的角度命的题,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题的。

  好,那么现在我有个提议,如果我们也站在史论的角度为本文更换一个标题,而且也要有一“论”字,还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样改才好呢?(讨论)

  提示:庄宗论、后唐论、盛衰论、兴亡论。这几个题目都是可以的,那么我们就把“兴亡论”确定为本文的新标题,它即简单又能反映文章论题。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地看一看由我们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兴亡论》吧。

  三、比较内容,探讨内在联系

  既然这三篇文章都是史论,而且我们也给他们统一了标题形式,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课文,与前两文比较一下,看内容上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读完的同学请注意比较,找出比较点,列出发言提纲,准备回答。

  提示:〈1〉都是史论,都是由历史事实得出经验教训。

  〈2〉都论及国家兴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层,秦的兴,是由于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秦的灭,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国破灭,则在六国之君争相赂秦,它们的兴亡都正如本文所讲的“盛衰兴亡皆在于人事”,它们都可作为本文论点的典型例证,因此本文论点有着更强的普遍性。

  由此看来,这三篇文章的关系是越来越密切了。接下来我们再比较一下它们语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四、比较语言,体会文章特色

  《过秦论》语言:气势恢宏,酣畅流利,极富文彩。

  《六国论》语言:斩钉截铁,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呢?咱们先不看课文,先看一位名人对本文下的评语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笔,五代史第一    篇文字,后学者当百读不厌也。

  --清.沈德潜

  沈德潜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对本文的评价可见是相当高的,那么本文到底是怎样的“得史记神髓”呢?咱们还是认真地品味一下课文。

  首先请大家小声地诵读一遍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品味本文是怎样地抑扬顿挫,何处该抑,何处该扬。请用升降符号在文中标出。

  请两三名同学,按着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解说一下本文是怎样地“抑扬顿挫”的,并作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并根据学生解说随手在黑板上画出起伏曲线,以示文中的起伏升降。

  再请一两名同学进行分段诵读品评,比较优劣,矫正错误。

  学生集体诵读品味,读出文章的音韵之美。

  五、总结引申,导出兴亡规律

  教师对着所画的起伏曲线解说:本文鲜明的抑扬顿挫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庄宗的盛衰、兴亡、得失,以及作者对此感情上的抑扬、笔调上的起落之上。那么我们看一下,这些起起落落,实际上都是在围绕着什么上下波动的呢?

  提示:“人事”,即盛衰兴亡之理。教师可随机在原起伏曲线中间划一横线,并在一端注上“人事”字样,即如:

  看这一图象像什么?

  价值规律。

  那么咱们也把它称为“规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兴亡规律”。

  即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  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板书设计 】:(用幻灯显示)

  兴亡论                                             

  标题比较 六国论             |         兴                    

  过秦论             |      

  均论国家兴亡       |                               

  内容比较 秦与六国兴亡    ---|--------------------------(人事)

  论证本文主旨       |                               

  《过秦论》气势恢宏 |   

  语言比较 《六国论》斩钉截铁 |         亡                    

  “兴亡论”抑扬顿挫         (“兴亡规律”)            “兴亡论”抑扬顿挫         (“兴亡规律”)

伶 官 传 序 篇14

  执教:付令军

  教学目标 : 

  1、 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 知识目标:

  A、掌握实词虚词:原,函  , 告,抑,本。

  B、一词多义:与,归,易,告。

  c、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 夜呼,东出,

  3、 能力目标:

  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教学过程 :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新课导入  ,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二、时代背景简介: 

  五代 (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三.讲解:

  (一)思考第一段: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2.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2)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例证法

  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3)重点字词:

  原  -- -- 名词用作动词,推究,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所以━ ━ …… 的原因

  (4)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二)第二、三段

  (1)由时间理出过程

  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与:给)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

  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被动)

  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2)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告:祭告,祷告。

  盛:装。 

  盛以锦囊:“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

  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3)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夜,东:名作状。夜:在夜间。// 东:向东。

  ②“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4)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 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

  此句用了正反对比。

  抑-- --或者。

  本—— 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三).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于:被动。  

  所: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的短语。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吗?)

  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伶官传序

  欧阳修

  时间             事件             结论        教训  

  908年 (23岁)    受命继志                         祸智

  盛   912年(27岁)   系燕父子以组                     患勇

  (得)                                  忧劳可以兴国      常多

  923年 (38岁)     函梁君臣之首                   积困

  盛衰之理                                                                于于

  岂非人事哉                                                               忽所 

  衰   926年(41岁)   身死国灭                       微溺

  (失) (一夫夜呼……)                  逸豫可以亡身 

伶 官 传 序 篇15

  【教学目标 及重点】:

  1、引异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2、引异学生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史论,教学时可与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进行比    较教学,指导诵读,品味语言,由浅入深,启发诱导。力求学生在比    较中解决问题,从启发中有所发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

  二、比较标题,换成史论题目

  这篇文章单从标题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序文,但从内容上它却和前面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的体裁一样,都是史论,那么就这三篇文章的标题而言,如果站在史论的角度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过秦论》《六国论》两个标题上都有一个“论”字,这是史论文的标志,而且从这两个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说文章标题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虽是史论,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论的角度命的题,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题的。

  好,那么现在我有个提议,如果我们也站在史论的角度为本文更换一个标题,而且也要有一“论”字,还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样改才好呢?(讨论)

  提示:庄宗论、后唐论、盛衰论、兴亡论。这几个题目都是可以的,那么我们就把“兴亡论”确定为本文的新标题,它即简单又能反映文章论题。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地看一看由我们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兴亡论》吧。

  三、比较内容,探讨内在联系

  既然这三篇文章都是史论,而且我们也给他们统一了标题形式,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课文,与前两文比较一下,看内容上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读完的同学请注意比较,找出比较点,列出发言提纲,准备回答。

  提示:〈1〉都是史论,都是由历史事实得出经验教训。

  〈2〉都论及国家兴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层,秦的兴,是由于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秦的灭,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国破灭,则在六国之君争相赂秦,它们的兴亡都正如本文所讲的“盛衰兴亡皆在于人事”,它们都可作为本文论点的典型例证,因此本文论点有着更强的普遍性。

  由此看来,这三篇文章的关系是越来越密切了。接下来我们再比较一下它们语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四、比较语言,体会文章特色

  《过秦论》语言:气势恢宏,酣畅流利,极富文彩。

  《六国论》语言:斩钉截铁,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呢?咱们先不看课文,先看一位名人对本文下的评语: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笔,五代史第一    篇文字,后学者当百读不厌也。

  --清.沈德潜

  沈德潜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对本文的评价可见是相当高的,那么本文到底是怎样的“得史记神髓”呢?咱们还是认真地品味一下课文。

  首先请大家小声地诵读一遍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品味本文是怎样地抑扬顿挫,何处该抑,何处该扬。请用升降符号在文中标出。

  请两三名同学,按着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解说一下本文是怎样地“抑扬顿挫”的,并作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并根据学生解说随手在黑板上画出起伏曲线,以示文中的起伏升降。

  再请一两名同学进行分段诵读品评,比较优劣,矫正错误。

  学生集体诵读品味,读出文章的音韵之美。

  五、总结引申,导出兴亡规律

  教师对着所画的起伏曲线解说:本文鲜明的抑扬顿挫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庄宗的盛衰、兴亡、得失,以及作者对此感情上的抑扬、笔调上的起落之上。那么我们看一下,这些起起落落,实际上都是在围绕着什么上下波动的呢?

  提示:“人事”,即盛衰兴亡之理。教师可随机在原起伏曲线中间划一横线,并在一端注上“人事”字样,即如:

  看这一图象像什么?

  价值规律。

  那么咱们也把它称为“规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兴亡规律”。

  即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  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板书设计 】:(用幻灯显示)

  兴亡论                                             

  标题比较 六国论             |         兴                    

  过秦论             |      

  均论国家兴亡       |                               

  内容比较 秦与六国兴亡    ---|--------------------------(人事)

  论证本文主旨       |                               

  《过秦论》气势恢宏 |   

  语言比较 《六国论》斩钉截铁 |         亡                    

  “兴亡论”抑扬顿挫         (“兴亡规律”)            “兴亡论”抑扬顿挫         (“兴亡规律”)

伶 官 传 序 篇16

  一、导入  新课

  二、解题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⒉介绍“序”三、整体感知⒈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⒉质疑解难⒊思考:①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四、具体分析㈠中心论点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明确: 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⒉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中心论点探讨:①为什么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明确:强调 “人事”(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②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明确:例证法――后唐庄宗                  “得天下”之“盛”→天下豪杰莫能争对比论证“失天下”之“衰”→身死国灭天下笑引证法――《尚书》㈡具体论证⑴导入  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⑵析“得天下”a、   课文是如何表现他“得天下”之“盛”的?描述他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武。明确: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忧劳可以兴国”﹤“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b、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c、小结庄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业业,负矢前行,终得天下,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⑶析“失天下”a、   庄宗“好俳优”,一些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致使“群臣愤激,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贿赂交行”,最后终于众叛亲离,不可收拾。课文怎样写其“失天下”之“衰”的?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惨情景。明确:                      “仓皇东出”“逸豫可以亡身”﹤“士卒离散”“泣下沾襟”b、小结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终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致政纲倾颓,身死国灭。这一“盛”一“衰”、大起大落命运,再次突出“人事”的作用。评曰:“叙唐庄宗处,倏而英俊,倏而衰飒。凭吊唏飒,虽尺幅短章,有萦回无尽之意。”㈢结论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应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写第四段?明确:引出教训,借古讽今①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②含蓄批评朝政,讽谏北宋当权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五、课文小结本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叙事生动形象,精警有力;抒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明·茅坤《唐宋八十家文抄》卷七十一评:“这等文章,千年绝唱。”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读本》卷十四评:“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第一篇文字。”  

伶 官 传 序 篇17

  教学目标 :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

  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

  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释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四、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  以三矢(shi 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

  B  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 指祭品)告庙(            )

  C  请其矢,盛(sheng 丰盛)以锦囊(          )

  D  方其系(xi 捆缚)燕父子以组(          )

  E  及仇雠(cou 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

  F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 衣襟)(            )

  2.判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                             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                       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                     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                    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                                      负: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                           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1.知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与

  A  与其所以失之者 B  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  无乃尔是过与 D  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3.以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  可以知之矣

  C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D  而皆背晋以归梁

  E  请其矢,盛以锦囊

  4.乃

  A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E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请其矢,盛以锦囊 6.夫晋,何厌之有?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自读一二段,边读边翻译。

  第二课时

  一.背诵并复述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分析阅读三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方:当;组: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迹:迹象

  5举天下豪杰                                         举:全

  6.数十伶人困之                                                  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方

  A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2.盛

  A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  太后盛气而揖之 D  请其矢,盛以锦囊

  3.告

  A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  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困

  A  数十伶人困之 B  天下诸侯已困矣

  C  牛困人饥日已高 D  困兽犹斗,而况国相乎

  5.于

  A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  而皆自于人欤 D 智勇多困于所溺

  E  霜叶红于二月花

  6.其

  A  与其所以失之者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其后用兵 D  何其衰也

  E  其真无马耶

  7.之

  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  莫能与之争

  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  之二虫又何知 F  吾欲之南海,何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比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3.与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5.其后用兵 6.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7.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8.还矢先王,告以成功

  9.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10.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3.负而前驱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6.仓皇东出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六)朗读三四段,边读边翻译

  三.分析与赏鉴

  1、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提问: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提问: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3、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A提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B提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4、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B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5、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此句为对句,又用了正反对比,句式工整,读之有节奏感。 

  四、总结课文:

  这篇短文是一篇传记的小序,内容着重在议论。(正文──论文)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以唐庄宗的事例为证。

  一开头,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作者在这里虽未完全否认天命,但强调国家(或个人)的盛衰,“人事”是决定性的因素,紧接着便以唐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作为论据,来证明自己这一论点的正确。评论唐庄宗,是全文的重要内容。

  第二段:追述晋王的遗命和唐庄宗如何接受和执行晋王的遗命。

  要评论唐庄宗,就要从他的生平大事着眼,唐庄宗平生的大业,就是谨遵父志,消灭仇人。这一段分两层叙述: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