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文教案高二语文电子教材浪 淘 沙(精选15篇)

浪 淘 沙(精选15篇)


浪 淘 沙(精选15篇)

浪 淘 沙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 刘禹锡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3、在下面这幅画上,抄写古诗。看看谁的“古诗配画”最美。

浪 淘 沙 篇2

  白居易的《浪淘沙》是《水》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里选了两首诗,还有一首诗是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所以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按照诗歌教学的常用方法,设计了四个环节:读节奏-读意思-读情景-读背。想在通过朗读的基础上,能明白诗的意思,进而配合插图想象诗的情景,然后简单赏析。考虑到我们的孩子起点比较低,手里也没有多的教辅资料,不可能对白居易以及他的作品有多地了解,好在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语言比较质朴。所以之前只是安排他们对诗进行了朗读。想经过老师的引导,通过学习这样的诗,在方法上再进行指导。然后用这种方法能自学第二首诗。

  本以为是一个很完美的设计,没想到却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一开始意境的创设不到位,我的引导又出现了错误、孩子们因为有许多老师听课而怯场畏畏缩缩,所以在第二个环节――读意思时就出了以外,接着便在第二个和第三个中纠缠不清。整堂课下来让我感觉是一个人死拖着三十七个前行,很累,很累,更不要说体现诗歌的优美了。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又哪来好的结果呢?在评课时刘校长也点出了一个问题――诗歌教学中意境的创设。最后姚校长也进行了同样的点评。

  我想,诗人写诗,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要想现在的孩子知道几千年前诗人写诗的目的,能与诗人产生共鸣,除了进行必要的朗读而外,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就如《浪淘沙》,“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我们班的孩子在进行理解的时候,他就只能理解表面的意思,什么“茫茫东海变成了干涸的桑田”、什么“东海变成了桑田,水没有了,要节约用水”等等,始终不能上升到高度进行思考,更不要说让他们想到“沧海桑田”的道理了。而当时我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及时的引导,而是让他们想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所以就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偏离,太“个性化”反而还不好了。可见,老师的引导确实非常重要。

  当然除了老师的引导外,对作者的把握、情景的体会也不能忽视。或许对于小学的孩子,我们不能给他们太多的东西,但是,我们老师心中应该要清楚诗人的生平以及写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总之,老师先要读透这首诗,先要与诗人产生共鸣,才能感染孩子去与诗人心灵沟通,体会诗句的美,与诗人产生共鸣。俗话说:“要给人一瓢水,自己就要有一缸水”。

  我觉得姚校说的一句话非常好,想把诗歌教学好,老师自己必须应该有渊博的学识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我在东小的网站里,也看到了一篇关于马兴兰老师诗歌教学取得佳绩的报道,评课的专家也给予了马老师和这堂课高度的评价,说她是一位教学功底,文学功底深厚的老师,上出的一堂富有诗歌美,文学美的课。

  同时对孩子口标的锻炼还是要加强。尤其像诗歌这种需要大量赏析的课文。就像有几个老师说的那样,或许那些孩子心里清楚,但就是不知该怎样表达,或者即使表达了也是词不达意。

  所以我就在想,我们老师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诗歌呢?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希望经过这一次的讨论,我们能在诗歌教学方面琢磨出一条路来。

浪 淘 沙 篇3

  古诗词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练,表达含蓄,若无一定的理解感悟能力,很难把握其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意境,更难把握其所包蕴的人文特征和精神内涵。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浪淘沙》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浪淘沙》诗词阅读原文

  浪淘沙

  吕碧城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隔帘咫尺是西洲。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浪淘沙》诗词阅读题目

  (1)词的上阕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2)有学者认为此词受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影响。近代著名诗人樊增祥却对此词犹为激赏,认为“漱玉犹当邂席,《断肠集》勿论矣”。(《断肠集》为宋知名才女朱淑真词集。)结合上阕最后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浪淘沙》诗词阅读答案

  (1)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抓住“寒意”“春雨”等极具表现力的意象,从视觉、触觉、听觉的角度,将周边冷漠凄清的环境与人物睡卧不安的活动巧妙地融为一起,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惜花的情怀。

  解析:景物描写的角度一般有感官或观察两个方面,根据诗歌内容具体分析。情感分析需要从景物特点出发,但也要联系整首词作,准确分析。

  (2)参考答案:此词与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都表现闺中人惜花伤别之情,而吕词不为惜花所囿,将惜花扩大到人花互怜,同时上下片结句,只将词序稍作变动,就构成了回环往复、旋律优美的韵味,感情表达上也富有波澜,自是不寻常手笔。

  解析:首先要回忆《如梦令》的内容,接着细读该词最后一句,李词是人惜花,表达的是青春已逝的伤感;而该词“人替花愁”,情感更深刻。

《浪淘沙》诗词作者简介

  吕碧城(1883年?月?日~1943年1月24日),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宝莲居士。安徽旌德县人。 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并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的民国奇才女

  被赞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与秋瑾被称为“女子双侠” ,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20世纪头一二十年间,中国文坛、女界以至整个社交界,曾有过“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一大景观。

浪 淘 沙 篇4

  古诗词阅读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文学修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浪淘沙》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浪淘沙》诗词阅读原文

  浪淘沙

  左辅

  曹溪驿折桃花一枝,数日零落,裹花片投之涪江,歌此送之。

  水软橹声柔,草绿芳洲。碧桃几树隐红楼。者是春山魂一片,招入孤舟。

  乡梦不曾休,惹甚闲愁?忠州过了又涪州。掷与巴江流到海,切莫回头。

  注释:①左辅,清乾隆年间进士,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②曹溪驿:地名,与下文忠州、涪州、巴江均在四川。③者是:这是。④春山魂:指桃花。

《浪淘沙》诗词阅读题目

  小题1:“水软橹声柔,草绿芳洲。碧桃几树隐红楼”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4分)

  小题2:本词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浪淘沙》诗词阅读答案

  小题1:①清新幽静,色彩鲜明。②水流缓缓,桨声轻轻,春草染绿小洲。几树碧桃掩映在红楼之间。(4分,每点2分)

  小题2:本词表达了词人思念故乡却潇洒旷达的思想感情。(2分,画线处各1分)词人羁旅巴山蜀水,虽然乡梦不断,却不生闲愁,(1分)以桃花一枝掷入巴江,希望它带着自己的悠悠乡梦流向大海,显得潇洒而旷达。(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描绘的画面的能力。本题有词前小序,为我们提供了鉴赏背景。解答此题,需要将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画面)用自己的话再现出来,点出景象(画面)的特征。水软,指水流缓慢,与“桨声柔”和谐搭配。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古诗作者表达情感的能力。此题要从诗歌选取的意象、描写的景物和一些直接透露作者情感的词语着手。词人羁旅巴山蜀水,在水软桨声柔,芳草萋萋的春天里,折得红楼掩映中的一枝桃花,数日零落后投入涪江,虽然乡梦不断,却不生闲愁,表达了词人思念故乡却潇洒旷达的思想感情。本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别于一般伤春悲秋的诗歌。

《浪淘沙》诗词作者简介

  左辅,字仲甫,江苏阳湖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进士,授安徽南陵知县,调霍丘。勤政爱民,坐催科不力免官,嘉庆四年,复之,补合肥,复以缉私役为盐贩殴毙狱坐夺职。寻初彭龄为安徽巡抚,荐辅人才可用,仁宗亦素知辅循名,能得民心,送部引见,复职,仍发安徽,补怀宁,迁泗州直隶州知州。河决,州境被灾,辅躬亲赈抚,民无失所。总督百龄疏保洁己奉公,政声为一时最,以应升升用,擢颍州知府。十八年,盱眙民孙国柱诬周永泰谋逆,疆吏以闻。诏那彦成俟滑县匪平,移师会剿,檄辅先率兵往。辅力言泗州属县无邪教,单骑往按之,得国柱诬告状,大狱以息。寻捕诛阜阳教匪李珠、王三保等,予议叙。擢广东雷琼道,迁浙江按察使、湖南布政使。二十五年,就擢巡抚。

  苗疆税重,又苦官役苛扰,侍郎张映汉陈其弊,命辅偕总督陈若霖察治。奏减租谷二万馀石,筹款买补仓储六万馀石,免民、苗积逋租谷七万馀石。复挑补兵勇,裁撤委员,禁差役不得入苗寨,听苗食川盐,民、苗便之。长沙妙高峯有宋儒张栻城南书院旧址,康熙中移建城内,已圮,规复重建,课通省士子,疏请御书扁额,以示嘉惠士林,诏嘉许焉。

  辅官安徽最久,时称循吏,晚被拔擢,数年中至封圻,年已老。道光三年(1820xx年),召来京,原品休致。道光十三年(1833年),卒于家。

浪 淘 沙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体会,鉴赏《浪淘沙》,提高诵读理解、鉴赏词的能力。

  2.能写出对词作的审美体验和感悟,提高欣赏评价词的能力。 。

  3.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学习,培养集体协作精神。

  能力(技能)目标 知 识 目 标

  1.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 通过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3. 诵读本诗,体味词人悲凉的家国兴亡感。背诵全词。

  素质(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浓厚兴趣。

  2. 体会词人亡国后的凄凉心境。懂得珍惜美好时光,追求真善美 。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诵读品味诗歌的内蕴

  2. 诗歌中的白描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诵法——品鉴联想法——陶冶法——探究法

  能力训练任务 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2.学生介绍李煜生平及作品,了解创作背景。

  3.根据诗歌内容演绎诗意。

  4. 概括诗歌艺术特色。

  教学参考资料 1.《中国古代诗歌选》

  2.《李煜后期词的艺术魅力探微》

  二、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导入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今天就来看看这位薄命君王的绝代词——《浪淘沙》

  第二阶段: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

  1、请同学谈谈你印象中的李煜……(要关注其生活的两个阶段)

  2、请阅读【题解】

  3、补充介绍

  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也是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别号有:钟隐、钟山隐士、钟峰隐居、钟峰隐者、钟峰白莲居士等。是中主李璟的第六位儿子。】他的父亲李璟,被世称为中主。李煜25岁即位南唐国君。当他即位之时,赵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纵情声色,公元975年,在他39岁时,南唐终于被北宋所灭,李煜被宋军俘虏,他从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被解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而死。【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开宝八年(975 )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史称南唐后主。】

  李煜生在帝王之家,濡染了世界的种种骄奢糜华,使他在人生得意的青春年华,发出了“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知老”的感慨。于是他坐拥佳人,疏于治国。然而“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宋朝的铁骑终踏破了他的美梦。归为臣虏,朝夕以泪洗面。曾经俊雅飘逸,风流倜傥的南唐后主,进入了人生最暗淡的时光。从一代帝王沦为臣虏。

  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著有文集三十 卷,杂说百篇。在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 绮丽,婉转缠绵。】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即《相见欢》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李煜在中国词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亦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尤是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及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炼,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可以说,从的帝王到阶下囚,这一人生的大起大落成就了李煜。

  【 那首《虞美人》(之二)是后主被宋太祖毒害的导火线。宋太祖为了词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二句疑心他暗中图谋报复,准备异动。已经存心要杀他了,到了这年的七月七正是后主的生日,开了一个纪念会,大作其乐,声震云霄。太宗觉得他太放肆了,立刻令楚王元佐用牵机药将他毒死。】赵匡胤封他为“违命侯”,还说:“李词虽写得好,只能算个翰林学士,哪能当一国之主?他若能以写词的功夫治理国家怎会成为我的俘虏啊!”

  4、《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创作背景。

  《浪淘沙》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下面我们就去聆听这位词中帝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

  第三阶段:朗读诗词,体会情感。

  1、听录音,注意节奏、语气。

  2、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教师作朗读指导),理解字句,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译文:悲哀的往事实在难以排遣。苔藓长满秋风庭院,任它朱帘不卷,反正没有人来。已是国破家亡了,从前做皇帝的一切都埋没在蒿莱之中。晚凉天静,满天月色,想见远方的金陵,那些过去属于我的宫殿的影子,还照在秦淮河的清波里,只是人去殿空!】

  第四阶段:赏析 (思想内容)

  此词为亡国后的伤感、沉痛之作。(表达了亡国之君难遣的悲哀和寂寞。)分上下两片。

  1、朗读上片,思考:透过上片的哪些语句,你知道了词人整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具有怎样的心绪呢?

  交流、明确:

  ——“往事只堪哀”,是说想起往事就悲哀,而不是说想起悲哀的往事。后主被俘入宋后,总是难忘故国的“往事”。《虞美人》词说“往事知多少”;《菩萨蛮》词说“往事已成空”,可见他的“往事”是指过去欢乐“往事”。如今触目皆悲,所以想起欢乐的往事,更倍增伤感。开篇流露的是幸福的失落感,接下来表现的是沉重的孤独感。庭院长满了苔藓,可见环境的极度荒凉冷清。室内也是死气沉沉。珠帘不卷,既是无人卷,也是无心卷帘。户外荒凉,触目肠断,不如呆在室内消磨时光。可长期龟缩幽闭一室,内心的孤独还是不能排解。他在期盼人来,期盼着与人交流、倾诉,可等待“终日”,不见人来,也无人敢来。据宋人王铚《默记》记载,后主在汴京开封的住处,每天都有“一老卒守门”,并“有旨不得与外人接”。李煜在汴京,实质是被软禁的囚徒。他明明知道没有人愿意来看望,也没有人敢来看望,却偏偏说“终日”有“谁来 ”。他是在失望中期盼,在期盼中绝望。这就是李后主的心态。

  【上片着眼于白天的景和情。第一句中前半句写回忆往事,不觉悲又心生,所有往事化为满腔愁怨。一个“堪”字,一个“只”字,只能剩下,实际是只留下。后半句“对景难排”中所对之“景”并非乐景,所排的也不过就是“哀”。身为囚犯,度日如年。触景生情,悲情无法消解。“秋风庭院藓侵阶”动静交织,为“对景” 作注解。秋风阵阵,凉意渐浓,归思顿生。而身锁庭院之中,因少人探访,至于藓侵台阶,门帘终日无人卷起。写景寥寥几句话,抒情隐于所绘之景,但人物的悲喜之情表露无遗。】

  过渡:词人白天面对着冷清、萧索的环境孤独寂寞、愁苦不堪,那么,夜间他又会是怎样的一副情态呢?

  2、朗读下片,说说词人夜间的难堪表现。说说词的最后一句的深层含义。

  交流、明确:

  在极度孤独中度日的李煜,打发时光、排遣苦闷的方式是回忆往事。金剑沉埋于废墟,壮气消沉于荒草,复国的机会与可能是一点儿也没有了,只好任命吧!就这样过一天算一天吧!

  上片写的是白天,下片写晚上,晚凉天静,月华普照,全词的境界闪出一丝亮色,主人公的心情也为之开朗。可这月亮已非故乡之月,就像建安时期王粲《登楼赋》所说的“虽信美而非吾土”。于是他由月亮想到当年月光照耀下的秦淮河畔的故国宫殿。但玉楼瑶殿已非我有,明月照得再亮,也只能徒增伤感。后主总是这么执着地留恋过去,故国成了他解不开的情结。故国情结是他后期词作的一大主题,也是他打发孤独寂寞时光的一副强心剂。但故国情结并不能解脱心中的屈辱与痛苦。他靠回忆过去打发时光。可是一旦从过去的往事中回到现实,又痛苦不堪。这样周而复始,后主深深地陷入了无法解开的心理怪圈。

  【下片落笔于夜间的感受。先前也曾腰悬宝剑,豪气冲天。而现在自己去国离家,身为囚犯,宝剑早已不知失落何方;英雄气概也早已随衰草无处寻踪。夜晚凉意袭人,满天无云,一轮明月高悬碧空。同在月华笼罩下的金陵的旧时宫阙,此时已是人去楼空,秦淮河水仍然在无语流淌着。】

  最后一句的深层含义——暗伤亡国之意。同在月华笼罩下的金陵的旧时宫阙,此时已是人去楼空,秦淮河水仍然在无语流淌着。

  3、阅读【赏析】内容,加深理解。

  4、小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主要写亡国之后的伤感和沉痛,层次、线索很清晰。以白天生活难堪和晚间生活难堪统括被俘后的艰难岁月和悲愁心情。

  第五阶段:总结艺术特色

  (1)直抒胸臆,不加雕饰。起句辟空而来,直抒胸臆,道出了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哀心情。作者在词中直泻胸臆,各有侧重。有哀愁:“往事堪哀,对景难排。”有哀怨:“终日谁来;”有哀叹:“金锁沈埋,壮气蒿莱。”全词感情深沉,哀绪不断。

  (2)具有较高的概括性。生动如画,形象鲜明。

  (3)白描手法,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而遣词准确、洗练。

  “秋风庭院藓侵阶”“秋凉天净月华开”

  【景中有寄寓:“庭院藓侵阶;珠帘闲不卷”比喻生活凄凉寂寞。“天净月华开”,“玉棂瑶殿影,空照秦淮”。表示怀愁脉脉难断。

  景中有对照:过去住处是玉楼瑶殿,现在住得是小院藓阶;过去通宵寻乐秦淮,现在整日珠帘不卷。】

  第六阶段:诵读;背诵。

  第七阶段:作业

  1、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其应怎样评价?

  2、词的最后一句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板书

  浪淘沙

  哀愁:对景难排——沉郁悲凉

  白天

  哀怨:终日谁来——荒凉冷清

  夜晚 哀叹:空照秦淮

  教学后记

浪 淘 沙 篇6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其第一首。是刘禹锡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夔州刺史时所作。第九首末联云∶“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作者或许是有感于屈原放逐沅湘间,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些诗,极写黄河的源远、势猛,至今众口传诵。“黄河之水天上来”,著意渲染的是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奔腾不息的动态美。“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与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刘禹锡这首黄河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篇一样,著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君形象化。在王之涣、李太白之外,另辟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第一联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第二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黄河连银汉,乘槎溯河源。全诗节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气。

浪 淘 沙 篇7

  《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诗词词语解释

  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古诗词诗文解释

  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 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 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 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全唐诗》 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古诗词诗文赏析

  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唐诗之旅)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首句“黄河直上”,有人 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遥望 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 起“万仞山”, 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 “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乡之情已明白可见。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怨”甚么呢?从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诗意很婉曲: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诗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因作结。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写景雄奇壮 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 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 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作者简介

  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的显著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语言简朴生动,情致缠绵,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中《竹枝》(六)中“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句为著名的双关语,足见诗人之匠心独具。其诗结有《刘宾客集》。

  古诗词词语解释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浪淘风簸——大风荡起波浪,大浪冲走泥沙,形容风大浪大。

  簸:掀翻。

  天涯——天边。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古诗词诗文解释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古诗词诗文赏析:

  《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其第一首。是刘禹锡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夔州刺史时所作。第九首末联云∶“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作者或许是有感于屈原放逐沅湘间,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这首诗写于夔州,是民歌体的政治抒怀诗。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突写得了神入化,与李白的《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后两句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些诗,极写黄河的源远、势猛,至今众口传诵。“黄河之水天上来”,著意渲染的是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奔腾不息的动态美。“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与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刘禹锡这首黄河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篇一样,著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君形象化。在王之涣、李太白之外,另辟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第一联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第二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黄河连银汉,乘槎溯河源。全诗节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气。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另附拓展阅读的两篇古诗文赏析: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斩,

  直为斩楼兰。

  题解:

  《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是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内容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写了六首《塞下曲》,第一首尤佳。

  内容大要:

  此诗写边塞的苦寒,五月仍然未见柳色。「晓战」二句写战斗之艰苦,对仗工稳而自然。

  这是首五言诗。本诗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严寒。前两句从大处起笔,描写了典型的边塞环境,交代了地点、时间。五月份,内地已是夏季,而塞外依然是皑皑白雪,未见鲜花开放,笼罩着一片寒气。仲夏五月尚无花,其他季节寒如之何,即可想见。此二句是举轻而见重,语淡意深。从“无花”紧启下句“无柳”。“笛中”句,看起来写塞外闻笛,实为话中有音,即在说眼前无柳可折。绿柳只能在“笛中闻”。“无花”又无柳,也即“春色未曾看”,此四句意脉紧连,一气贯通。

  五六句紧紧承前意,描写大环境下军旅的战斗与生活。并刻画人物,表现战斗紧张与生活之艰辛,同时诗中又透露出乐观情调。作者选取最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概括性极强,且富有启发性,引起读者更多的想象。古代行军与作战击鼓鸣金,以整齐步伐,指挥进退。写金与鼓烘托紧张气氛和严明军纪。只选“晓战”来写,整日行军俱在不言中。一“晓”和一“宵”概括性极高。句式对仗整齐,严整*形式与严肃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抒发了爱国激qing。

  末二句是转合。用“愿”字来转,用“直为”来合,点睛结句。雄快有力的结尾与前六句的起承反面烘托出的是结尾点破题旨,写身经百战的将士的誓言:“直为楼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反映了诗人以身许国、英气逼人的壮志。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古诗词诗文解释: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古诗词诗文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适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年首就整伤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宇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正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宇宇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厌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卒阅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颢自已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颇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骑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因旬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额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大黄鹤,否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睛川草树,历历在目,妻妻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女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分不归,春草生分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台",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是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浪 淘 沙 篇8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两首诗中所描写的不同意境。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即用描写景物或事物,来表达自己想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故事,背诵古诗,理解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实物来表达自己想要说明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在你的印象当中大海是什么样子的?(生畅所欲言)出示大海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大海的辽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浪淘沙》,看看大诗人笔下的大海是怎样一种景致。板书课题:  浪淘沙

  学习古诗

  同学们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抽学生朗读古诗,学生相互评议,读准字音。

  再次的朗读古诗,体会诗句的意思,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

  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师适时进行引导点播,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意境。

  师:首句“白浪茫茫与海连”,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浩大雄浑的意境当中: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波涛汹涌,白色的浪花一朵连着一朵,翻滚着澎湃着,举目望去,海的近处是天,天的近处是海,海天连成一片,令人心境开阔。仅仅七个字就刻画出如此博大壮美的画面。

  生反复朗读体会,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平沙浩浩四无边”这句诗是说水中间的田地十分辽阔,也是看不到尽头。此句与首句呼应,令人心中更觉宽阔。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海水每天从朝霞升起至夜幕降落都不停的推涌着大地,就致使浩瀚无际的东海变成令人赞叹的桑田。

  学生自由学习古诗,朗读古诗,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也可以把这首诗和以前学过的有关水的古诗相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感受《浪淘沙》所表达的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致。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到诗句文字的美感,诗文的前两句意境雄浑,对仗工整,读起来气势磅礴,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浪淘沙》,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致,同时我们也要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事物,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的这种写作方法。

  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浪淘沙

  ( 唐)  白居易

  波涛汹涌     辽阔壮观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二首》的第一首古诗白居易的《浪淘沙》,让我们感受到了大海的辽阔壮观、汹涌澎湃的景象,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宋代诗人苏轼写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看看这首诗展现的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   学生自学古诗,边读边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句画出来。然后,借助工具书,或者和小组同学交流,试着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可巡视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以及朗读情况。

  2、检查自学成果。抽学生朗读古诗,生相互评议,指出读的不对的地方,进行纠正。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讨论,相互交流自己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3、师:有哪位同学到过西湖吗?(出示西湖的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西湖的美景。

  4、在学生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使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合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请入境。

  5、学生有感情地练读古诗,体会古诗所描写西湖的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景致。

  6、引导学生体会《浪淘沙》与《饮湖上初晴后雨》所描写的景象的不同,感受语言的魅力!

  拓展学习,开发资源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学习了那些描写水的诗句?

  通过其他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背诵更多的诗词,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文化,促进知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让我们领略了西湖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景致。同学们表现得很棒,用自己的方法读懂了古诗。

  作业

  背诵古诗。

  积累其他的和水有关的诗句,摘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西湖:宁静素雅    美轮美奂

浪 淘 沙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 刘禹锡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3、在下面这幅画上,抄写古诗。看看谁的“古诗配画”最美。

浪 淘 沙 篇10

  第六单元的《古诗二首》围绕“水”的主题,选编了白居易的《浪淘沙》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对这两首古诗我们班的孩子已经非常熟悉了,大多数孩子已经能背诵了。那么,对这种孩子已经非常熟悉的古诗该如何教学呢?这个《古诗二首》与第一单元的《古诗二首》在教学的侧重点上应该有什么区别呢?教学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经过一番思考,我想既然孩子对诗非常熟悉,就不能再按部就班地去教了,我想应该把重点放在对诗歌的赏析上来。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齐背了一遍两首古诗,然后又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全班学生每人背诵一句,接着又让几个孩子说了一下诗的大意。孩子们也基本说出来了。此时我稍作了一下点拨:“有的同学觉得说诗句的意思比较难,其实并不难。在一句诗中,比较难理解的往往是那几个字,把这几个字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也就比较准确了。”于是,我重点强调了以下几个字的意思:《浪淘沙》中的“平沙、淘、遂令”;《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潋滟、空濛、西子”。这样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就比较准确了,然后我又让两名同学连贯地说了一下诗意。

  上面的环节进行的非常顺畅,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于是我便切入了这节课的重点。我问学生:这两首诗都和什么有关?(水)两首写“水”的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不知道是因为问题太大,还是什么原因,学生竟然显得有些木然。于是我说那我们就先来好好地读一读这两首首诗吧。学生自由读完后,我又让男生齐读了《浪淘沙》,让女生齐读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时学生似乎有些感受了:有的同学说喜欢《浪淘沙》,因为这首诗写得特别有气势;有的同学说喜欢《饮湖上初晴后雨》,因为这首诗写得特别美,让我们觉得西湖美得谁也比不上;有的说喜欢《浪淘沙》,因为这首诗对仗很工整;这时有人反驳,《饮湖上初晴后雨》对仗也很工整……

  没想到,本来我是让孩子们自由谈的,结果却成了男、女生之间的pk。这时一个男生实在找不出《浪淘沙》的优点了,干脆说,我喜欢《浪淘沙》,因为他写的的很简单,让我们一读就懂。我接过这个学生的话:“白居易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浅显易懂,但却并不简单,你真的读懂这首诗了吗?”

  “懂了。”

  “你觉得这首诗是写什么的?”

  “写景呀!”

  “如果仅仅是写景,这首诗也就不会成为千古名篇!大家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他还在写什么?”

  学生一下子来了劲,再次认真地读起诗来。

  过了一会,一个学生举手发言了(是个女生),她说:“这首诗是不是在写大自然的力量很大?”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从最后一句‘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大自然的力量怎么个大法?”

  “它都能让东海变成田地,就说明力量很大。”

  “可是东海真的就变成田地了吗?你看到了吗?”

  “没有。”

  “大家看到了吗?”

  “没有!”学生齐答。

  “老师也没有!只是在神话中仙人麻姑说她自己三次看到了东海变成桑田。不过,虽然没有人看到东海变成桑田,但大浪日复一日的冲刷着沙滩,却让我们相信沧海变桑田是有可能的。”

  “这句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变化无常的。”这时一个学生突然冒出了一句。当然,我不会相信他真的理解了,应该是看了参考书的解释。于是我反问道:“既然没有人看到沧海变成桑田,怎么能说这句话是在说世间万事万物变化的快呢?”

  学生一时语塞,本来是男女生之间的pk,变成了我和学生之间的pk。他们联合起来向我开炮了:

  “虽然没有人看到沧海变成桑田,但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呀!”

  “虽然有可能,但也是很不容易的,应该是说明变化的慢吧!?”

  “我们说的是世间的万事万物,是其他事,而不是沧海变桑田这件事了。”

  “那其他的事情和沧海变桑田有什么关系啊?”

  学生又哑火了。我知道不能再争论下去了,如果再争论下去就成了钻牛角尖了,该收场了。我说:“同学们,其实你们说的很对,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世间的事情变化很快,但诗人说的非常含蓄,他说,就连浩瀚的东海都有可能变成桑田,又何况其它的万事万物呢?”这时我举了我们班一个学生的例子,我说:“因为对自己的要求有些松懈,就连闫明瑞(我们班一个本身学习非常优秀的孩子,本次期中考试却退步到了20多名)的学习都退步了,何况其它人呢!”

  学生听了会心一笑。我又补充了一句,这首诗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一切皆有可能!”

  学生哄堂大笑,且鼓起掌来。

  “这首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作,就在于它表面看通篇都在写景,其实却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这种写法就叫做‘借景抒情’。”

  这时我又问:“现在你们觉得那首诗写得好?”大部分同学都说是《浪淘沙》了。当然还有一部分同学,特别是女生,依然认为《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好。我就追问道:“谁能说说《饮湖上初晴后雨》哪一点最妙?”

  “我觉得诗中的比喻句写得很好。”一个学生怯怯的说。

  “哪一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刚才回答的学生站起来说。

  “这个比喻的确非常好,可是好在哪里呢?”

  “它把西湖比作了西子。”

  “诗人为什么要这么比喻呢?”

  “因为西湖和西子都有一个‘西’字。”一个学生说。

  “仅仅是因为这个‘西’字吗?”

  “因为西施很美,西湖也很美?”另外一个学生说。

  “那诗人为什么不把西湖比作一个帅哥呢?”

  学生哈哈大笑,笑声中有学生说:“因为帅哥没有美女美!”

  “帅哥怎么没有美女美呢?美女有美女的阴柔之美,帅哥有帅哥的阳刚之美。不能这么讲的!”我反驳道。

  “大家再仔细的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施?”面对我的进一步追问,学生默然了。

  “同学们,因为女人总是爱哭,所以我们就经常说女人是什么做的?”

  “水做的!”不太自信的声音。

  “女人总是和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把西湖比作西子,就表现了西湖的阴柔之美。再加上西子的老家诸暨与西湖同属浙江,也就是春秋时期的越国。因此用西施比喻西湖是再恰当不过了。”我进一步补充道。

  “还有,如果我们把这个比喻句放到全诗中去看的话,你会发现更为绝妙之处。谁能看出来?”我进一步启发学生。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赞美之情。”

  “没错,但妙的不是抒情,而是抒情的方式。”

  “诗人说西施不管化浓妆还是淡妆都很合适,意思也就是说西湖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很美。”

  “对了!这首诗前两句直接写景,而后两句通过一个巧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湖与西子的美都是在其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罢,;对西子来说,,浓妆也好,,淡妆也好,,都无改其美, 而只能增添其色。这的确是诗人的一个神来之笔。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比喻,西湖后来也常常被人称作‘西子湖’。”

  接下来,我再次又回到了刚才的问题:“那么,现在谁再来说说,你觉得两首诗哪一首更妙?”

  “都妙!”

  “是啊!西湖是晴也好,雨也罢,淡妆浓抹总相宜;两首诗一个寓理巧妙,一个抒情绝妙,实在难分高下!”

  最后,我让学生又齐诵了一遍两首诗,在学生的诵读声中结束了这节课。

  这节课让我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是,在我的启发引领下,应该说学生对诗的理解比较深刻,也基本体会到了两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的语言魅力及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但让我困惑的是,这种稍稍有点深度的分析解析方式对于有些学困生却如同天书。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样的课堂处理方式是否恰当?在一个课堂上,如何有效地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

浪 淘 沙 篇11

  《浪淘沙》是刘禹锡的一首诗,各位老师字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一、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

  3、板书课题:浪淘沙。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4)学习汇报。教师随机答疑。(板书:浪淘风簸)

  (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句。(出示3、4句诗)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读诗句。(板书:想象写实)

  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板书:

  23 浪淘沙

  浪淘风簸 直上银河

  (写实) (想象)

  气势雄伟

浪 淘 沙 篇12

  依学情 定目标——《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黄河气势磅礴,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古诗——《浪淘沙》,作者唐代诗人刘禹锡.他创作的《浪淘沙》共九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

  二,读通读顺.

  请大家看着书,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 多练读几遍,还可以同位互读.(板书:簸bǒ)

  谁来读 请你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了.

  预设:

  师:同学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

  评:你第一个站起来朗读,就能把生字和多音字的字音都读正确,真了不起!不过,我想问一下,曲是多音字还读qǔ你为什么读qū

  师:对,你真会学习,根据字义来选择字音.谁还想读

  师:同学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 哪个字音不正确

  师:你想再读读吗

  评:这一遍,进步真大,把字音都读准了,请坐!谁还想读

  评:你把平翘舌"直上"和鼻音"牛女"都读得正确.

  评:你读得很认真.字正腔圆,真好!还有谁想读 来,我们一起读.

  三,读懂诗意.

  1,同学们把字音都读准了,古诗的意思能读懂吗

  行,那就借助注释和插图试着自己说说诗意.有不懂的字词,可以和同位交流.

  2,同学们,有哪些字词还不懂吗

  预设一:万里沙

  为什么理解沙多 你想想"万里"还形容什么 对,"万里沙"不仅告诉我们水里夹带着大量泥沙,其实还告诉我们黄河河流漫长.

  预设二:浪淘风簸

  谁知道 形容浪怎样 为什么浪大 风大掀起巨浪,浪头很高,波涛汹涌.

  预设三:自天涯

  "自"什么意思,谁知道 "自"字典里有许多意思,其中有"自己" 也有" 来自".你选择哪一个 "自天涯"的意思呢 好像来自遥远的天边.

  3,这些字义理解了,谁能说出诗意呢 可以说一句也可以说整首诗.

  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好像来自天涯.我想沿着黄河巨浪,直上银河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四,品读想象.

  (过渡)诗人站在黄河边,望着滚滚的波涛,他浮想联翩写下这千古佳作.(课件师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别急同学们,自己再细细地读诗,想想你眼前会浮现哪些画面 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想象到的 在这些字词下做上记号,等会儿和周围同学交流一下.

  同学们,诗人用短短四行描绘出生动的画面,你最欣赏其中哪一行诗所描绘的画面呢

  你想象到什么 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想象到的

  预设:

  九曲黄河万里沙

  九曲 弯—— 蜿蜒曲折 弯曲悠长 像巨龙盘旋

  万里沙沙多 长 ——河流漫长 自西向东绵延万里 黄河入海流

  师:你想象得真丰富呀!我们似乎身临其境了.我们仿佛来到了黄河边了!

  师:再读读这一行,你还想象到什么 这个画面,有谁想补充吗

  九曲

  师:想读得更好吗 想象一下,"九曲"黄河蜿蜒曲折,怎么读

  评:好一个"九曲"读出了黄河曲折悠长的画面.

  万里沙

  师:想象一下,你站在黄河边,向西望得到头吗 向东呢 再远一点呢 是呀,自西向东绵延万里,怎么读

  评:真好一个"万里"你读出了黄河蜿蜒漫长的画面了

  九曲 万里沙

  师:你想象得真好,把这种想象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评:真好!你读出了黄河曲折悠长的画面了 还有谁想读

  评:你想象一下,黄河入海流,一眼望不到头,带着这种感觉再读.

  师: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想象.

  师:想看一看黄河远景吗 (课件)解说 这就是九曲黄河,从高空俯瞰,如巨龙蜿蜒盘旋.它是中国第二长河,是世界第五大河流,流经九个省和自治区.

  黄河多么源远流长啊!(范读)九曲黄河万里沙,来,齐读.

  过渡:同学们,欣赏了黄河的远景图,你还欣赏黄河的哪一幅画面

  浪淘风簸自天涯

  要求:簸浪大浪高——波涛汹涌 惊涛骇浪 巨浪滔天 一泻千里

  (听)奔腾咆哮 震耳欲聋 排山倒海 (感受)气势磅礴,气吞山河

  自天涯长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预设 想象简单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浪大.

  师:能读出这种画面吗

  师:你能把浪读得再大一点吗

  评:这一次,你读出了黄河的波涛汹涌.

  师:有谁对这个画面还有补充

  再读读"浪淘风簸"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

  师:你想象得很生动很形象,能把想象的画面(情景)读出来吗

  预设一

  评:你的朗读把巨浪滔天的画面展现出来了,真棒!

  师:谁再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到黄河的涛声震耳欲聋.

  预设二

  师:你能把浪读得再大一点吗

  评:这一遍老师从你读的"浪淘风簸"中似乎看到黄河一浪高过一浪.

  师:想象大风掀起万丈巨浪,如万马齐奔浩浩荡荡.谁能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师:好,读出了巨浪排山倒海的气势 还有谁能读出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

  师:再读读这一行"浪淘风簸自天涯"你还想象到什么

  师:就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天上来又流向天际.

  预设一

  评:你读出了黄河巨浪一泻千里 气吞山河的雄伟气魄.

  预设二

  师:你"浪淘风簸"一词读出了黄河波涛汹涌的画面,你再想象巨浪滚滚一泻千里好像来自遥远的天边,你再读

  师:读得真不错!让我们感到黄河的磅礴气势.请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

  同学们,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一同到黄河边去亲临其境吧!(课件)解说:这是黄河源头,发源于青藏高原,经过一段平缓的河流,穿越峡谷 劈开万刃山 波涛滚滚向东流 惊涛骇浪巨浪滔天如千万匹骏马奔腾 多么惊心动魄的气势!多么雄伟壮丽的奇观!来,我们一起读,九曲——

  (过渡):我们欣赏了黄河远景和咆哮图,你再读读三四行诗句,你还想象到什么画面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要求:直上——浪大,浪高 牵牛织女家——静谧美好

  师:想象得真丰富,如同黄河远上白云间jiàn的感觉.能读出来吗

  评:朗读得真有感情.你读出了黄河直上云霄的非凡气魄.

  师:想象一下巨浪滚滚直上银河,能读出这种气势吗

  评:你读出了黄河直上云霄的非凡气魄.

  师:诗人想乘着巨浪扶摇直上去寻访牵牛织女家,谁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

  请你简单地讲述一下(生述)

  师:谢谢你为我们讲述.同学们,我们不妨也随诗人的脚步到牵牛织女家去,想象一下你会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述)

  师:男耕女织,互敬互爱多么温馨甜蜜呀! 轻声地读,别让我们打扰他们,谁想读

  师:刚才我们想象到牛郎织女的家是那么宁静温馨,想想怎么读 谁来试试 你能像她这样读吗

  评:你柔柔的声音把我们带进牛郎织女温馨甜蜜的家.还有谁想读

  评:"同到牵牛织女家"读得好,你为什么读得这么轻柔

  评: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看到牛郎织女美满幸福的生活画面!

  师:听你读"牵牛织女家" 读得很温和,很轻柔,我好像也感觉到牵牛织女家是那么安宁美好!

  师:来,我们一起读.

  五,赏读背诵

  (过渡)师:诗人刘禹锡用精练的语言,将现实中汹涌的黄河与想象中静谧的银河相融,这是多么奇伟的想象.

  师:还想读吗 请同学们自由练习吟诵全诗,体会古诗的韵味.(练读)

  师:同学们,谁想吟诵 (指名读)

  师:好,试着像古人那样吟诵古诗,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评:同学们,他吟诵得怎样

  预设

  师:谁能评一评 你觉得哪里可以读得更好呢

  师:说得好.谁还想评或者有好的建议

  师:你评得很好,你能给他不足的地方做个示范吗

  评:你读得抑扬顿挫,颇有古人吟诗的风范,还有谁想读

  评:你读得荡气回肠,令人回味.

  师:谁来像古人那样吟诵古诗,还可以加上动作.

  师:古人云:好诗不厌百回读.谁还想吟诵

  师:我们男女生合作读怎样 请男生读一二行,女生读三四行.

  师:我们一起来读.

  六,课外拓展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民族的摇篮,灿烂文化的发源地,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吟诵. 同学们,用刚才的感觉自己试着读一读这些描写黄河的诗句.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2,黄河远上白云间jiàn,一片孤城万仞rèn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留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 将进酒》

  谁来为大家朗读 我们一起来读.

  七 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板书设计:

  浪 淘 沙

  qū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bǒ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 淘 沙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 刘禹锡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教学反思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描写黄河的一首诗,这首诗借助夸张和想家描写了黄河雄伟的拭气势,以豪迈的笔触展现了黄河的壮观景象。

  这节古诗教学,我改变了以往“解诗题,知作者,晓诗意,悟诗情”的教学思路。上课尹始,我先给学生播放了有关黄河的录像片,让学生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在接下来的古诗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促悟”的教学方法。首先是初读古诗,让学生把古诗读流利,通顺。接着是就熟读,开展“挑战对手”活动,引导读出韵律,读出感情。然后是分角色读,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这一样的问题“如果男女生分角色读,那么角色应该怎样分配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几乎一致:“男生读前两句,因为前两句描写的了黄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女生读后两句,因为后两句是美丽的神话传说。”通过学生对角色的分配,可知学生已经整体的把握了古诗。我又追问男生“这段黄河有什么特点呢?”又问女生“这是一个什么传说?”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就促使学生细节处把握了古诗。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背诵古诗。

  本节课的教学时间分配:初读和熟读大约运用了25分钟,而分析古诗(分角色读)和背诵只用了15分钟。从教学的有效性上分析,这样的分配时间还是比较合理的。

  本节课,我让学生多读多诵,从而悟诗境,晓诗意。古诗教学上,我还是第一次这样的尝试,在这样课上学习的学习积极主动,兴趣浓厚,品悟到位,可以得出本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

浪 淘 沙 篇14

  教学内容:教学《浪淘沙》

  教学过程:

  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2. 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四,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五,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乐朗诵诗歌.

浪 淘 沙 篇15

  知识广角

  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桑田(sāng shāng )  总相宜(yí yǐ ) 遂令(suì shuì )

  潋滟(liǎn liàn )  雨亦奇( yì yī ) 空蒙(méng  mēng )

  二、 多音字组词语 

  yǐn(         )             hǎo(       )

  饮                       好

  yìn(         )             hào(      )

  三、比一比,组词语。

  桑(      ) 轼(      ) 亦(      ) 宜(      )

  叠(      ) 试(      ) 恋(      ) 谊(      )

  趣味课堂

  三、根据理解写出下列各词的近义词

  相宜----(       )       欲把----(        )

  遂令----(       )       平沙----(        )

  四、解释加点字,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平沙浩浩四无边 

  平沙:                        

  诗句:                                                     

  2、水光潋滟晴方好

  潋滟:                        

  诗句:                                                      

  五、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默写下来,比较这两首写“水”的诗,在描写上各有什么特点?

  拓展训练

  思维碰碰车

  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反映的壮美博大的画面。

  五、两首诗都是描写“水”的,请你认真读一读,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首呢?试说说自己的理由。

  自由空间

  六、小小资料员

  1、查找一下作者的相关资料和他们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诗人。

  2、你还知道描写“水”的诗文吗?找一找,读一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两首抄工整地抄写在下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