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 夜(通用15篇)
阁 夜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杜甫沉郁悲凉的格调、感受忧国忧民的情怀。
2、能力目标: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合 作探究的能力。比较阅读《阁夜》《旅夜书怀》。
3、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树立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阁夜》《旅夜书怀》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自主学习法。3、合作探究法。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第15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杜甫的诗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
——《登高》
二、作者介绍
1、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著有《杜工部集》、
2、“阁夜”,即西阁之夜。
3、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4、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 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 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图在内心超越令人悲伤的现实。于是写下了这首“有无穷之思”的诗篇。
5、诗歌归类:按照形式,属七言律诗;按照有无完整的故事情节,是一首抒情诗;按照内容,属于即景感怀诗。
三、整体感知:这首诗歌作者写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
明确: 描写雪霁寒宵的冬夜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具体研习: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1、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直译诗句。
岁暮 、阴阳、景、天涯、霁
2、思考:诗人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写出冬季日月催促日光变短,漫天的霜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止的场景。这是一幅寒冷孤寂的冬夜图景,抒发了作者孤寂、悲凉的感情。
3、哪两个字最具有表现力?
明确:“催”,这个字既是写景,又有作者的人生感受。“寒”,蕴含了作者心境。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1、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直译原文。
五更、鼓角、星河
明确:五更时分,军营里悲壮的战鼓声和号角声穿越寂静的山谷在夜空中回荡,峡江中星空的倒影随着波浪动荡摇摆。
2、思考:
①诗人描写了什么声音?声音特点、效果怎样?
明确:鼓角声;悲壮;震动了江水,使倒映在峡江中的星光随着水波动荡摇摆,气象雄浑。
②表面看来写鼓角声,实则写出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这种写作手法叫做?
明确:国家战事紧张。侧面烘托。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思考:写了什么内容?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怎样的情怀?
明确:夜晚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很多地方传来渔人樵夫的歌声。
因为战争的消息传来,百姓的哭声、渔樵的歌声都是乱世的音响。夔州本已地处偏远,在这战乱的岁月里哀声遍野,可见战争的残酷。
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情怀。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思考:
1、卧龙、跃马指谁?他们有怎样的功业?
明确:诸葛亮、公孙述。卧龙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豪杰。
2、写这两个人物的用意何在?
明确: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之中,所有的一切最终化作历史的尘埃。诗人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宇宙的永恒,人生的无常。
五、探究讨论: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感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明确:
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岁暮阴阳催短景
客居天涯的凄寒——天涯霜雪霁寒宵
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卧龙跃马终黄土
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无奈——人事音书漫寂寥
六、作业
写一篇短文,鉴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不少于200字。
提示:从三方面着手,按照三个步骤。
明确:修辞、抒情方式、描写手法;叙、析、评
示例:采用声音描写,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渲染战争气氛,抒发沉重、痛楚的感情
七、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书怀 阁夜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课堂练习
明确:中学语文在线
意境:相同:恢弘、雄阔
不同:《旅》疏朗、壮阔;《阁》悲壮、萧瑟。
章法:《旅》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
和情互相对照、生发。
《阁》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景中寓情。
课后反思:
阁 夜 篇2
【教材分析】
《阁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自主赏析部分的第一篇诗歌《阁夜》。这个单元的目标是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本课是这一单元自主赏析的第一篇诗歌,学生在这一课学会了自主鉴赏,才能在后面的诗歌鉴赏中更好地运用时间。学习本课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体会杜甫一生经历坎坷却有着深沉悲壮的爱国情怀。
【学情分析】
学生对杜甫的诗歌积累较多,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在“原始的起点”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桥”。而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桥”。这个“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
【设计理念】
1、发挥选修课的特质,培养学生诵读鉴赏、自主探究的能力,自主获得审美体验。
2、营造一个开放性、真实性、动态生成的课堂。
3、善于设疑,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4、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美的殿堂,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美的熏陶。
【学习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感受本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诗歌学习探究方法。
B、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内容。
2、研读法、点拨法,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杜甫歌语言的独特魅力。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中隽永的意蕴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诗歌风格;
2、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1课时
【课前自学】
1、熟读诗歌,感知诗歌的音韵,把握节拍。
2、感知诗歌格律。
3、将诗词散文化,理解每句的句意。
4、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找出诗句细加品读。诗人的悲慨中对什么事最感忧伤?
5、对比鉴赏:《阁夜》与《旅夜书怀》。
【教学学法】
1、诵读法——把握语言特色,感受美
2、导读法——感悟作者情感,体味美
3、点拨法——还原诗歌意境,鉴赏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蜀相》、《登高》、《登岳阳楼》这三篇律诗,对杜甫的平生经历与思想情感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登高》一诗中包含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蜀相》一诗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与仰慕之情,也对自己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登岳阳楼》一诗,作者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忧时伤世的感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阁夜》,这是他晚年客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二、知人论世(课件展示)
1、解题
“阁夜”,即西阁之夜。阁,作者寓居的西阁;
夜,夜里。联系背景,暗指作者是在家中彻夜未眠;
题目是指作者在战乱频仍时,孤身漂泊在外整夜不眠所做的感思。题目提示读者写作的时间和地点。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3、复习作者相关知识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盛唐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曾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尊称为“诗圣”。其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多涉笔国家动荡不安、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同李白被后人称为“李杜”。
三、诵读赏析
1、初读:读准字音
(1)正音:①景:jǐng日光;②霁:jì雪止;
(2)押韵:找出韵脚,注意朗读时,韵脚字稍微拖余音,读出音韵美;
押ao韵,偶句押韵;
2、再读:读出韵律节拍:2—2—1—2 2—2—1—2。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3、三读:把握诗意,读出情感
1)诗意: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2)通过朗读,我们发现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那么,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明确:“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作者慨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客居天涯的凄寒。“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表达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是作者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4、四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
朗读本诗,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联,说一说它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1)首联中哪些字词用得妙?试分析看看?
明确:催:逼真的写出衰年岁暮,久客不归,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相催。
天涯:既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
短景:冬天日短夜长,所以“短景”,而此处深意是说光阴苦短。
小结:首联点明写作时间,环境,借雪夜初霁之景,烘托出诗人凄苦悲凉的心境。这一联写实景,而寓深情,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沉痛的笔调。
2)赏析“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的意境。
明确:此联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3)请对颔联的写作手法进行赏析
a、视听结合:前一句写听觉,后一句写视觉。
b、对偶:五更—三峡鼓角—星河声悲壮—影动摇
c、双联:三峡星河影动摇
d、用典:用典:“(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蹀躞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后汉书·祢衡传》
“元光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曰:“星摇者,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汉书·天文志》
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乱频仍给百姓带来灾难和痛苦不言而喻。
星河影动(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此两句形象鲜明,音律铿锵,寓情于景,借眼前雄浑伟丽之景传达出诗人此际沉郁悲慨的心情。
4)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
上句是说,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诗人所描绘景象是多么凄惨。下句是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其中,“数处”指不止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诗人在这一联,用声音来抒发情感,“野哭”、“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正好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5)思考:“卧龙”、“跃马”和“人事”、“音书”分别指什么?这两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卧龙:诸葛亮——忠臣(徐庶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公孙述——逆臣(王莽篡汉时,他自立为蜀王)
人事:交游,指家人、朋友。
音书:书信。
人事音书漫寂寥:漂泊天涯,音书断绝。
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尾联借古人贤愚同归于尽、聊以自表,感慨深沉,更显示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全诗激越悲凉,气象雄阔,世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书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到一起表达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阁 夜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诗的风格,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重点: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诗的风格,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难点:
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
一、导入:
由《登岳阳楼》导入。
二、解题:
“阁”指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三、合作交流学习:
1、学生自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和情感。
2、学生参看书本注解理解诗意。
3、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那么诗人有哪些所见所闻所想?
四、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把握诗歌节奏和情感:
1、指定学生诵读诗歌,教师评点:(节奏、情感)
2、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
书本P43
3、再指定一学生诵读:
4、全班齐读:
五、参看书本注解理解诗意。
1、学生就诗中词句意思提问,教师释疑:
2、教师就诗中重要词句提问:
哪些所见所闻和所想?
见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听到了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等人。
六、鉴赏诗歌:
A、首联:
1、首联给我们交代了哪些要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
夜雪初霁之景。
2、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夜雪初霁之景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3、怎样理解“凄凉悲怆”的心境?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时光易逝之感,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一个“催”字有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之感;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沦落天涯、久客不归之意;“宵”,这里指黎明前,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综上所述,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B、颔联:
1、颔联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
听觉、视觉。
2、“鼓角”指什么?这一意象告诉了我们怎样的现实?
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五更时分,军营中传来悲壮的鼓角声。
诗人借听觉写出了时局动荡、兵革未息、战争频繁的现实。
3、颔联的对句诗人借视觉写出了三峡的壮美,请学生说说壮丽的表现?
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星河倒映在江峡中,随着江水摇曳不定。
4、我们结合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时局,大家想一想“三峡星河影动摇”有何象征意?
天上星河壮观无比,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使我们想到了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和时局的纷乱。诗人将沉郁悲慨的情感融入到壮美的三峡夜景之中,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C、颈联:
1、这一联写拂晓前所闻,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
哭声和歌声。
2、人们为何哀哭?
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无数。“野哭千家”便是对这种战乱时局的准确概括。
3、“夷歌”指什么?诗人听到“夷歌”后心情会愉悦起来吗?
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
“夷歌”暗指自己衰老多病仍流落异乡;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使人们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4、这一联中有一个词就把偏远的夔州民族杂居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是哪个词?
“数处”,是说不只一起而又多处。
D、尾联:
1、尾联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是哪两个?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叹?
诸葛亮和公孙述。
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化为历史的尘埃,那么我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2、想到诸葛亮和公孙述那样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诗人感到很宽慰?
表面上是以诸葛亮、公孙述终归“黄土”自我安慰,而实际上充分传达出诗人情感的矛盾和苦恼。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七、作业:
1、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这首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
悲时光易逝;悲战乱人民之苦;悲贤愚同归。
2、背诵
阁 夜 篇4
学习目标:
1.诵读全文,把握节奏。
2.欣赏并领会本诗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点。
3.品味本诗的意境。
学习重点、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学案:
1.填写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被誉为“诗史”。《阁夜》一诗作于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诗人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又遇上崔旰作乱,国无宁日,诗人怎能不忧心忡忡?全诗格调低沉,诵读时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那颗苍凉凄苦的心。
2、概括全诗内容:
答:前四句都在写阁夜看到的战乱凄凉的景象,后四句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或表达诗人伤时感世的情怀)。
3、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阁夜看到的战乱的凄凉景象和动荡不安时局的描写,极力渲染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作者对战乱的厌恶,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同情,对国家民族前途的优虑(或表达作者伤时感世的情怀)。
二、赏析学案: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有什么作用?
明确:时间,所在地,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组合成什么意境?
明确: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调转柔。
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明确: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一)课堂练案:
“国殇”如何运用场面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
说明:《国殇》悲歌慷慨,刻画了一批英勇无畏的烈士形象。而作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航者,屈原熟练地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让读者沉浸在这悲壮的气氛中。虽然遥隔两千多年,但《国殇》中烈士们的英雄气概,却依旧能够震撼我们的心灵,为之深深感动。作者的高超的艺术手法的运用是诗歌成功的重要原因,所以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安排在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上。
阁 夜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技能目标: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出现了两位大诗人:诗仙太白、诗圣杜甫,一个代表浪漫主要的高峰,一个代表现实主义的高峰。谁能分别说说代表这两位诗人的“浪漫”与“现实”的经典诗句?(学生回答)教师:杜甫的诗歌大多流露出关心民众,同情疾苦的忧国忧民情怀。你们一定读过许多杜甫的诗歌,你们从中了解到他的诗歌有哪些风格呢?(学生回答:悲凉、沧桑、忧国忧民)教师:是的。这是大家一贯以来所接受的杜甫的诗风。然而,杜甫的诗风不仅如此,还记得那首《江畔独步寻花》吗?大家一起来吟诵。(学生齐声朗诵)这首诗歌中我们感受到凄凉、悲怆吗?那么,在正式进入《阁夜》这篇课文之前,让我们一起粗略地了解杜甫的不同诗风。
二、组织学生粗略探讨杜甫诗歌中的两种风格。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水槛遣心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风格一: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
别赞上人
百川日东流,客去亦不息。
我生苦漂荡,何时有终极。
赞公释门老,放逐来上国。
还为世尘婴,颇带憔悴色。
杨枝晨在手,豆子雨已熟。
是身如浮云,安可限南北。
异县逢旧友,初忻写胸臆。
天长关塞寒,岁暮饥冻逼。
野风吹征衣,欲别向曛黑。
马嘶思故枥,归鸟尽敛翼。
古来聚散地,宿昔长荆棘。
相看俱衰年,出处各努力。
赤谷
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
岂但岁月暮,重来未有期。
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
乱石无改辙,我车已载脂。
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饥。
悄然村墟迥,烟火何由追。
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
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
风格二:杜甫处于干戈扰攘的乱世,奔走衣食,贫病交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苦难,而是更多地想到国家和人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这种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高尚的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的作品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风格与内涵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①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
②教师提问:《阁夜》的风格是怎样的?从中你体会和感受到什么?(教师提示:展开想象,从景与情两方面来回答。)
③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回答、互评。
④教师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作答,归纳:这是一首年终时感怀的詩,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在写景、写情中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
四、简介写作背景
教师:为了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有必要向同学们介绍作者写这首诗歌的背景:这是大历元年(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断地迁徙飘荡,他忧时伤乱,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
五、朗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一)反复诵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
②由学生齐读;
③教师作适当点拨,如在停顿、轻重、节奏、情感等的处理上要着重指导强调:“催”、“霁”“声”“影”等字要重读,要表达出沉郁、悲凉的情感。节奏、停顿如下所示: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④学生齐读
(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①岁暮阴阳催短景,
②天涯霜雪霁寒宵。
教师提问:开头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催”和“霁”如何理解?作者处在怎样的一个特定环境中?
1、学生合作、交流、作答。
2、教师点拨、点评、补充、归纳:
①注释:
岁暮:一年即将终结;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
②赏析要点: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霁,原指雨后或雪后转晴,这里指霜雪之后转晴。《红楼梦》中有写晴雯的诗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地位低下。”这里的“霁月”指雨后月出,古人常用这种自然现象比喻人的品德高尚。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①②句。
③五更鼓角声悲壮,
④三峡星河影动摇。
教师提问:作者听见了什么声音?看见了什么景色?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并把作者的所闻所见用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描绘出来。
1、学生:想象、进行再创造的描述、畅所欲言。
2、教师:组织学生互评、给予肯定、补充、归纳:
①注释:
五更:时间已从初夜到夜尽,点出诗人独坐之久,思绪之多。
鼓角:暗示当时军民混战,内乱不已的时代环境。用悲壮加以形容,说明作者心之悲凉。
动摇:山河之动摇,社会的动摇。说明诗人心之“动摇”。
②赏析要点:这两句写“寒宵”的所见所闻,上句紧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的当地驻军的鼓角,暗示了诗人的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鼓角声”“声悲壮”与“五更”的巧妙结合显示了夔州一带的战争气氛之浓。下句写三峡美丽的夜景,因为雪过天晴,故三峡中隐星可见,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此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把对时局的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融入深深的景色之中,“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③④句。
⑤野哭千家闻战伐,
⑥夷歌数处起渔樵。
教师提问:这里的“野哭千家”和“夷歌”各指什么?如何理解?
1、学生:合作、思考、交流、回答。
2、教师引导、点评、补充、归纳:
①注释:
野:村落之荒凉。
千家:死者之多,灾难之重。
野哭千家:千家恸哭传彻四野,暗指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生命财产所带来的严重损失。
夷歌: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暗指自己衰年多病仍流落异乡。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用法相同。
②赏析要点:“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其景多么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数处”言不只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⑤⑥句。
⑦卧龙跃马终黄土,
⑧人事音书漫寂寥。
教师提问:“卧龙”、“跃马”和“人事”、“音书”分别指什么?这两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1、学生交流、谈论、作答。
2、教师引导、点评、补充、归纳:
①注释:
卧龙:诸葛亮——忠臣。《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公孙述——逆臣。王莽篡汉時,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
人事:交游,指家人、朋友。
音书:书信。
人事音书漫寂寥:漂泊天涯,音书断绝。
②赏析要点: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尾联借古人贤愚同归于尽聊以自自我安慰,感慨深沉,更显示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⑦⑧句。
六、总括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七、反复诵读,感悟提升
在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之后,再次配乐让全班同学插上想象的翅膀,有感情朗读课文,之后,分组朗读、个人朗读,学生互评。注意读出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来。
八、作业
在把握杜甫诗歌的基础上朗读前面四首诗歌,并背诵课文。
九、板书设计:
寒宵雪霁→五更鼓角
天空星河→江上洪波
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慨
山川形胜→战乱人事
当前现实→千年往迹
阁 夜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诗的风格,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重点: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诗的风格,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难点:
1、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
一、导入:
由《登岳阳楼》导入。
二、解题:
“阁”指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三、合作交流学习:
1、学生自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和情感。
2、学生参看书本注解理解诗意。
3、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那么诗人有哪些所见所闻所想?
四、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把握诗歌节奏和情感:
1、指定学生诵读诗歌,教师评点:(节奏、情感)
2、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
书本P43
3、再指定一学生诵读:
4、全班齐读:
参看书本注解理解诗意。
1、学生就诗中词句意思提问,教师释疑:
2、教师就诗中重要词句提问:
哪些所见所闻和所想?
见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听到了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等人。
五、鉴赏诗歌:
首联:
1、首联给我们交代了哪些要素?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
夜雪初霁之景。
2、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夜雪初霁之景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3、怎样理解“凄凉悲怆”的心境?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时光易逝之感,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一个“催”字有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之感;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沦落天涯、久客不归之意;“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综上所述,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颔联:
1、 颔联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
听觉、视觉。
2、“鼓角”指什么?这一意象告诉了我们怎样的现实?
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五更时分,军营中传来悲壮的鼓角声。
诗人借听觉写出了时局动荡、兵革未息、战争频繁的现实。
3、颔联的对句诗人借视觉写出了三峡的壮美,请学生说说壮丽的表现?
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星河倒映在江峡中,随着江水摇曳不定。
4、我们结合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时局,大家想一想“三峡星河影动摇”有何象征意?
天上星河壮观无比,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使我们想到了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和时局的纷乱。诗人将沉郁悲慨的情感融入到壮美的三峡夜景之中,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颈联:
1、这一联写拂晓前所闻,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
哭声和歌声。
2、人们为何哀哭?
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无数。“野哭千家”便是对这种战乱时局的准确概括。
3、“夷歌”指什么?诗人听到“夷歌”后心情会愉悦起来吗?
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
“夷歌”暗指自己衰老多病仍流落异乡;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使人们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4、这一联中有一个词就把偏远的夔州民族杂居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是哪个词?
“数处”,是说不只一起而又多处。
尾联:
1、尾联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是哪两个?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叹?
诸葛亮和公孙述。
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化为历史的尘埃,那么我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2、想到诸葛亮和公孙述那样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诗人感到很宽慰?
表面上是以诸葛亮、公孙述终归“黄土”自我安慰,而实际上充分传达出诗人情感的矛盾和苦恼。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六、作业:
1、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这首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
悲时光易逝;悲战乱人民之苦;悲贤愚同归。
阁 夜 篇7
《阁夜》为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因作此诗。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阁夜》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阁夜》诗词阅读原文阁夜
清·梁佩兰
百寻古阁郡城东,帘卷前山一角风。哀壑有光星在底,明河无影月凌空。
群生静息鸿蒙①里,秋气森归耳目中。不是夜深能独醒,海门谁见日初红?
注:①鸿蒙,此处指朦胧的夜色。
《阁夜》诗词阅读题目(1)“哀壑有光星在底”一句所写画面有何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阁夜》诗词阅读答案(1)答清幽(1分)。在夜色笼罩下,山谷本来幽黑难辨略显凄清,但慢慢地,点点星光衬出了它依稀的身影。山下小河也因星星倒映而粼光闪烁,于是画面显出了与凄清不同的清幽。〔2分)
(2)答:尾联写出即使身在黑暗,也要抱有希望,不断追求,否则怎么能着到到海上喷薄日出的壮丽美景呢?(1分)作者用反问手法强调了看到日出后的喜悦和兴奋(1分),表现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情感(2分)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D)
《阁夜》诗词鉴赏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层层铺开,步步推进,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开首二句写道:“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诗歌首先点明时间。上句中的“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景”同“影”。“短景”指冬天日短。“天涯”即天边,指夔州。“霁”即天放晴。首句的意思是说,年终一天比一天短。其中,一个“催”字用得很妙,不但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的冬日特点,而且使人觉得时光飞逝。次句“天涯霜雪霁寒宵”中的“天涯”指夔州,又暗含有沦落天涯意。意思是说,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诗能见到如此景象,可以说,真是彻夜难眠,感慨万千。
颔联写道:“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承接上联次句“寒宵”而来,描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星河”指天河。“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夔州在瞿塘峡西口,为三峡的起点。上句“五更鼓角声悲壮”是说,晴朗的夜空,鼓角声格外响亮,黎明时分,那声音更显得悲壮凄凉。诗人用“鼓角”、“五更”、“声悲壮”表明了兵戈未息、战争频繁不断。下句“三峡星河影动摇”是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诗人通过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深夜美景的赞叹,蕴含着悲壮深沉的情怀。
颈联写道:“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野哭”即乡野百姓的哭声。“战伐”指蜀地军阀混战的局面。“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起渔樵”即起于渔夫樵子之口。上句是说,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诗人所描绘景象是多么凄惨。下句是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 夷歌”之声。其中,“数处”指不止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诗人在这一联,用声音来抒发情感,“野哭”、“ 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正好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写道:“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这里,诗人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诗人运用典故,在比较中含蓄而深沉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终黄土”即最终都死去,同归黄土。上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一世之雄,他们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人事音书”即人情世故。“漫”即随他,不管他。下句的意思是说,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我们从最后两句来看,通过对“卧龙跃马终黄土”的描述,自然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裁》中所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也就是说,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他是贤是愚,都烟消云散了。而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我的寂寥孤独,也就算得了什么。这与《茅屋为秋风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诗人一贯的人格与品质的最好表现
阁 夜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力能:
了解杜诗歌风格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方法,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析象解意,领会诗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人的高尚人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诗的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及朗诵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诵 涵咏 探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导读
(一)复习导入 温故知新
同学们,我们在这册书中已学习了杜甫的《蜀相》和《登岳阳楼》这两首诗歌,对杜甫的平生经历与创作风格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歌——《阁夜》。
1、指名背诵这两首诗歌。
2、指名介绍作者(师补充,多媒体展示)。
3、师介绍《阁夜》的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二)朗读引导 整体感知
1、回顾本单元对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2、学生自读感知
诵读提示:此诗对仗工稳,音节齐整,读时要结合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师从诗歌押韵、节拍、平仄、对仗、感情几个方面进行朗读引导(多媒体展示)。
4、采用自读,指名读等方式掌握朗读方法。
5、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问题:读了这首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总结:
示例:看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
听到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
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等。
二、析象解意——赏读
合作探讨,赏析诗文
1、分四个小组分别探讨四个问题。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岁暮阴阳催短景”中的“催”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2、小组交流,发言汇报,师生互评。
3、教师点拨,赏析示例明确(多媒体展示)
4、引导学生概括诗歌主旨。
5、学习检测,表达练习。
学习了这首诗歌,我看到了——
我听到了——
我想到了——
我感受到了——
三、学以致用——比读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比较此诗与《阁夜》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学生读后交流,各抒己见,师点拨明确。
四、因声求气——辨读
多媒体展示不同情感的朗读方法,举例练习。
五、拓展升华——悟读
引导学生透过诗歌,了解时代特征及诗人人格。
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课后读杜甫的《望岳》,看看与《阁夜》在风格上有和不同?
板书:
首联 点明冬夜寒怆
阁夜 颔联 夜中所见所闻 忧国忧民
颈联 拂晓所闻 雄阔萧瑟
尾联 生发感慨 沉郁顿挫
阁 夜 篇9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系因感伤时事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后写的,结尾还表达了消极的感情。全诗当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八个诗句的节奏皆作“————X——”,为避免单调起见,读时对节拍的长短可适当加以调整,使整齐之中略有变化。又,此诗四联皆对仗,出句与对句之间应有明显的间隔,如一气读出,就听不出对联的意味了。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前一首的同期作,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从“瞑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宿江边阁》)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背山临水的地方,风景优美。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诗人在蜀至此已有七载。在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诗人曾经历过徐知道的叛变,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如今又碰上崔吁作乱,虽已到夔州,距叛乱中心较远,但战争中种种骇人听闻的消息时时传来,人心总是不安的。似此国无宁日,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呢?所以这首诗的调子格外低沉,简直可以使人触摸到诗人那颗极其凄苦的心。
诗的头联交代时间,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岁暮”,犹言“日月忽其不淹兮”,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之感;又称所在地资州为“天涯”,有自伤飘泊之意。颔联出句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鼓角”更兼示战局紧张,故士兵天未明即起进行操练;对句承上文“霁”字写三峡中景象,因雪止天清,故三峡中星影可见。颈联出句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非杀人如麻,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对句写“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尾联写诗人在知交零落、存者音问不通的情况下,聊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解,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杜诗中的典范作品。它不仅章法严密,其起、承、转、合无不自然合理,而且气象雄浑,把天地、古今、人事、物理全都说到了,也鲜明地体现了杜诗的沉郁风格,耐人寻味。
三、鉴赏要点
诗中用事。
诗中用事共三处:①“五更”句用祢衡事。《后汉书·祢衡传》:“(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canzhua),煤楼(di令则占,小步)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②“三峡”句用汉武帝问星象事。《汉书·天文志》云:“元光(武帝年号)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日;‘星播者,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③“卧龙”句用诸葛亮、公孙述事。《三国志·诸葛亮传》云:“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左思《蜀都赋》云:“至乎临谷为塞,因山为障;峻呢(ju,戴上的石山)膝培长城,豁险吞若巨防。一人守隘,万夫莫向;公孙跃马而称帝,刘宗(刘备)下辇而自王。”
诗人用事之妙在于,事与诗中意境合为一体,而使人不觉得这是用事。例如黎明前的鼓声带着山谷中的回音,从寒气中传来,确实能给人以悲壮的感觉;在奔腾的江水里,星河的倒影必然是摇曳不定,这样的意象在吟诵几遍之后都不难在读者的头脑中生成。有了这样的意象,再去弄清事典的出处,对诗句的理解就加深了,例如从“五更”句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慷慨之情,从“三峡”句可以认识到“百姓劳于兵革”使诗人深以为优——再从章法来看,这样写还兼有为下面“野哭”一句张本的作用。至于诗人以诸葛亮、公孙述自解,跟诗境的关系尤为密切,因为武侯庙、白帝庙都在州城附近,诗人都去看过。前人云:“作诗用事,要如释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这首诗中的用事正是如此。
阁 夜 篇10
教材分析:
《阁夜》气象雄阔,牢笼宇宙,俯仰古今的气概;《咏怀古迹》(其三)昭君月夜魂归的悲剧形象;以及杜甫律诗成熟的音韵美、节奏美。
说学生
古典诗词是高中学生首次接触,认知难度大,文字障碍多。文学鉴赏对学生能力要求高,学生不仅要理解诗词内容,还要从文学角度欣赏诗词,使之逐步形成从文学角度来分析理解诗词的习惯,形成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鉴于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生疏字量大,语句组合样式新颖,内容含量大,空白点多,理解相对困难。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多次的感情经验积累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选择恰当的角度,确立恰当的目标,制定恰当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达到对诗词的深度理解与重点掌握。
说教法
学习这五首诗,可用读、背、想的方法加以消化理解。首先看课文注释,正音正义,扫清阅读障碍;要比较详细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经历和背景。其次要反复诵读,成诵是鉴赏的起步;应先熟练背诵这五首诗,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再次,在诵读中体会杜诗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感受不同于李诗的特有的沉郁顿挫风格,这是鉴赏的重点。研读的方法是抓住一些典型诗句,要从赏析的角度进行品味,边读边提出问题,用心思考,达到真正领悟的目的。此外,还可借助高二时所学的律诗知识,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有关方法。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自读,学生边读边看课文注释,正音正义,扫清阅读障碍。教师有重点的示范诵读,指导学生吟诵鉴赏,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第二课时,可先由学生找出有关名句,启发体会杜诗的艺术风格;再结合时代背景的介绍,理解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最后由教师提供对比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比较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不同,学生整理学习所得,写出评论。
教学要点:
学生由对诗中的分析、讨论进而深入到对作者感情的把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读感知,初步了解五首诗的风格及内容特点。
2.通过吟诵体会杜诗的音韵美、节奏美,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背诵这五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导人新课
1961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上,杜甫被推崇为世界文化名人。作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杜甫,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沉郁顿挫,被后人所推崇、所仿效;同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杜甫忧国爱民,为后人所敬仰、所传颂。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五首律诗就是其沉郁风格的代表作。
2.整体把握这五首诗的大意
《客至》: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生活平稳,充满情趣。这首诗是定居成都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诗题下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这首诗前一层写诗人在村居寂寞之中忽有朋友来访,表达了喜出望外之情;后一层写诗人仓促中只能以简易的酒菜待客,然欲呼邻翁来陪饮,以尽宾主之欢,表现了诚挚、率真的态度,可见双方友情之深。
《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颔联概括出写昭君的终生憾事。颈联讽刺了元帝的昏庸,哀叹昭君的不幸,感慨地写出昭君抱恨的原因和遗恨之深。尾联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昭君之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心与祖国同在,此恨绵绵化作“胡语”传之千载。作者写昭君时,字里行间无不充溢着诗人的个
教学程序设计及板书设计
性气质和怨愤之情。诗完全是借助对古迹的凭吊、对古代人物的身世遭际的悲叹,抒写自己的怀抱,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阁夜》:这首诗和前一首作于同一时期,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是一个背山临水、风景优美的.地方。诗中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诗人经历了颠沛流离之苦,家国之乱,忧心如焚,所以这首诗的调子格外低沉,简直可以使人触摸到诗人那颗极其凄苦的心。诗的首联交代时间,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颔联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暗示涛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颈联写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尾联写诗人在知交零落、存者音讯不通的情况下,聊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解,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三、重难点的学习及目标达成过程
1.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先阅读正文前的指导语,总体了解杜甫诗歌风格及五首诗的内容特点。然后,边读边看课文注释,正音正义,扫清阅读障碍。
(2)通过吟诵进行鉴赏,体会杜诗的音韵美、节奏美,同时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与诗人同喜同悲,同乐同忧。
(3)诵读提示:
这五首诗的共同要求:杜甫的律诗章法极其严格,都是以两联为一层,诵读时应根据诗的内容在两层之间作适当的停顿。凡内容明快、跳跃性不大者,停顿宜稍短;内容深沉、跳跃性较大者,停顿宜稍长,以求层次分明,诗意显豁。
阁 夜 篇11
《阁夜》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阁夜》阅读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阁夜
清·梁佩兰
百寻古阁郡城东,帘卷前山一角风。哀壑有光星在底,明河无影月凌空。
群生静息鸿蒙①里,秋气森归耳目中。不是夜深能独醒,海门谁见日初红?
注:①鸿蒙,此处指朦胧的夜色。
《阁夜》阅读题目:
(1)“哀壑有光星在底”一句所写画面有何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阁夜》参考答案:
(1)答清幽(1分)。在夜色笼罩下,山谷本来幽黑难辨略显凄清,但慢慢地,点点星光衬出了它依稀的身影。山下小河也因星星倒映而粼光闪烁,于是画面显出了与凄清不同的清幽。〔2分)
(2)答:尾联写出即使身在黑暗,也要抱有希望,不断追求,否则怎么能着到到海上喷薄日出的壮丽美景呢?(1分)作者用反问手法强调了看到日出后的喜悦和兴奋(1分),表现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情感(2分)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D)
《阁夜》鉴赏: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居此地,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夷歌”之声。“数处”指不只一处。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杜甫曾屡次咏到他:“公孙初据险,跃马意何长?”(《白帝城》)“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末尾一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清代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诗别裁》)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这点寂寥孤独,根本算不了什么。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柏行》)“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上白帝城二首》)这些诗句正好传达出诗中某些未尽之意。前人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是颇有见地的。
此诗向来被誉为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明代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阁 夜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技能目标: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教师:同学们,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出现了两位大诗人:诗仙太白、诗圣杜甫,一个代表浪漫主要的高峰,一个代表现实主义的高峰。谁能分别说说代表这两位诗人的“浪漫”与“现实”的经典诗句?(学生回答)教师:杜甫的诗歌大多流露出关心民众,同情疾苦的忧国忧民情怀。你们一定读过许多杜甫的诗歌,你们从中了解到他的诗歌有哪些风格呢?(学生回答:悲凉、沧桑、忧国忧民)教师:是的。这是大家一贯以来所接受的杜甫的诗风。然而,杜甫的诗风不仅如此,还记得那首《江畔独步寻花》吗?大家一起来吟诵。(学生齐声朗诵)这首诗歌中我们感受到凄凉、悲怆吗?那么,在正式进入《阁夜》这篇课文之前,让我们一起粗略地了解杜甫的不同诗风。
二、组织学生粗略探讨杜甫诗歌中的两种风格。
江畔独步寻花
黄 四 娘 家 花 满 蹊 ,
千 朵 万 朵 压 枝 低 。
留 连 戏 蝶 时 时 舞 ,
自 在 娇 莺 恰 恰 啼 。
水 槛 遣 心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风格一: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
别 赞 上 人
百川日东流,客去亦不息。
我生苦漂荡,何时有终极。
赞公释门老,放逐来上国。
还为世尘婴,颇带憔悴色。
杨枝晨在手,豆子雨已熟。
是身如浮云,安可限南北。
异县逢旧友,初忻写胸臆。
天长关塞寒,岁暮饥冻逼。
野风吹征衣,欲别向曛黑。
马嘶思故枥,归鸟尽敛翼。
古来聚散地,宿昔长荆棘。
相看俱衰年,出处各努力。
赤 谷
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
岂但岁月暮,重来未有期。
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
乱石无改辙,我车已载脂。
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饥。
悄然村墟迥,烟火何由追。
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
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
风格二:杜甫处于干戈扰攘的乱世,奔走衣食,贫病交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苦难,而是更多地想到国家和人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这种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高尚的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的作品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风格与内涵
阁 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①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
②教师提问:《阁夜》的风格是怎样的?从中你体会和感受到什么?(教师提示:展开想象,从景与情两方面来回答。)
③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回答、互评。
④教师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作答,归纳:这是一首年终时感怀的詩,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在写景、写情中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
四、简介写作背景
教师:为了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有必要向同学们介绍作者写这首诗歌的背景:这是大历元年(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断地迁徙飘荡,他忧时伤乱,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
五、朗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一) 反复诵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②由学生齐读;③教师作适当点拨,如在停顿、轻重、节奏、情感等的处理上要着重指导强调:“催”、“霁”“声”“影” 等字要重读,要表达出沉郁、悲凉的情感。节奏、停顿如下所示:
阁 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④学生齐读
(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①岁暮阴阳催短景,
②天涯霜雪霁寒宵。
教师提问:开头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催”和“霁”如何理解?作者处在怎样的一个特定环境中?
1、学生合作、交流、作答。
2、教师点拨、点评、补充、归纳:
①注释:
岁暮:一年即将终结;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
②赏析要点: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霁,原指雨后或雪后转晴,这里指霜雪之后转晴。《红楼梦》中有写晴雯的诗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地位低下。”这里的“霁月”指雨后月出,古人常用这种自然现象比喻人的品德高尚。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①②句。
③五更鼓角声悲壮,
④三峡星河影动摇。
教师提问:作者听见了什么声音?看见了什么景色?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并把作者的所闻所见用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描绘出来。
1、学生:想象、进行再创造的描述、畅所欲言。
2、教师:组织学生互评、给予肯定、补充、归纳:
①注释:
五更:时间已从初夜到夜尽,点出诗人独坐之久,思绪之多。
鼓角:暗示当时军民混战,内乱不已的时代环境。用悲壮加以形容,说明作者心之悲凉。
动摇:山河之动摇,社会的动摇。说明诗人心之“动摇”。
②赏析要点:这两句写“寒宵”的所见所闻,上句紧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的当地驻军的鼓角,暗示了诗人的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鼓角声”“声悲壮”与“五更”的巧妙结合显示了夔州一带的战争气氛之浓。下句写三峡美丽的夜景,因为雪过天晴,故三峡中隐星可见,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此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把对时局的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融入深深的景色之中, “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③④句。
⑤野哭千家闻战伐,
⑥夷歌数处起渔樵。
教师提问:这里的“野哭千家”和“夷歌”各指什么?如何理解?
1、学生:合作、思考、交流、回答。
2、教师引导、点评、补充、归纳:
①注释:
野:村落之荒凉。
千家:死者之多,灾难之重。
野哭千家:千家恸哭传彻四野,暗指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生命财产所带来的严重损失。
夷歌: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暗指自己衰年多病仍流落异乡。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用法相同。
②赏析要点:“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其景多么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数处”言不只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⑤⑥句。
⑦卧龙跃马终黄土,
⑧人事音书漫寂寥。
教师提问:“卧龙”、“跃马”和“人事”、“音书”分别指什么?这两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1、学生交流、谈论、作答。
2、教师引导、点评、补充、归纳:
①注释:
卧龙:诸葛亮——忠臣。《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公孙述—— 逆臣。王莽篡汉時,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
人事:交游, 指家人、朋友。
音书:书信。
人事音书漫寂寥:漂泊天涯,音书断绝。
②赏析要点: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尾联借古人贤愚同归于尽聊以自自我安慰,感慨深沉,更显示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⑦⑧句。
六、总括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七、反复诵读,感悟提升
在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之后,再次配乐让全班同学插上想象的翅膀,有感情朗读课文,之后,分组朗读、个人朗读,学生互评。注意读出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来。
八、作业
在把握杜甫诗歌的基础上朗读前面四首诗歌,并背诵课文。
九、板书设计:
寒宵雪霁 → 五更鼓角
天空星河 → 江上洪波
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慨
山川形胜 → 战乱人事
当前现实 → 千年往迹
【教学评析】
本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并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主要特点如下:
一、反复诵读,加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理解,让学生真正走进诗人所描写的诗歌的场。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的教学尤其要注重朗读,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感情、意境、内涵的理解。本教学设计中,教师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让朗读贯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①初步感知诗意——先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之后教师配乐范读,再由学生齐读,在学生齐读之后,了解到学生朗读中的不足,又适时的对学生的朗读如在停顿、轻重、节奏、升降、情绪等的处理上进行纠正、点拨,在反复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从而初步感知诗歌风格,把握诗歌感情;②深入理解诗意——在对每一联的分析之后,让学生朗读这一联,这样学生在对诗歌的深入理解之后,再进行朗读,就更能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整体把握了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之后,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就更饱含诗韵,节奏也不由自主地显露出来;③感悟提升——当代诗人于坚曾说:“一首诗是一个语言的场。”在深入理解全诗的内涵之后,再配乐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全班齐读、分组朗读或个人朗读,在想象、朗读中学生不由走进杜甫所写的诗歌语言所表现的场:走进雪光明朗如昼的寒冬夜里,望见银河星辰,随波动摇,听见鼓声悲凉,千家恸哭传彻四野……走进作者的心里,和作者心气相通,从而黯然神伤,凄怆悲凉,感慨万千——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也随之得到提升,从而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二、善于激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思维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的启迪。
诗歌的一大特点是饱含感情与丰富的想象。在诗歌中,丰富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常联在一起,互为作用。强烈的感情,自然引起想象的飞驰;丰富的想象,又有助于表现强烈的感情,尤其是古典诗歌,更具有含蓄蕴藉和发人想象的美学特征。本教学设计中,教师从诗歌的这一特点出发,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对字、词、句的机械的翻译,超越文字的表层含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穿越时空,在想象中驰骋,并用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进行创造性复述,从而融进诗人所描写的宏大而深沉的意境,真切的体验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感情,真正感受和理解了古典诗歌所蕴涵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此外,在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之后,教学设计在结课处,又配乐让学生再次乘着想象的翅膀,梦回唐朝,回到硝烟四起、兵慌马乱的动荡年代,回到颠沛流离、满目创痍的苍凉人世,触摸和感知伟大诗人杜甫感时伤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学生的情感和精神又再一次得到熏陶和洗礼,从而获得思想的教育和启迪,获得了人文的关怀。这样的教学活动也印证了新课标所言: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注重学生的学习评价。
新课程语文教学非常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本教学设计中,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并懂得与他人交流,取长补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此外,本教学设计的合作方式不仅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探究和解答上,还体现在教师组织学生对学习的相互评价上。学生学习评价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传统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总是由教师一锤定音,但是长期的“生答师判“的评价会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教学设计中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还让学生开展相互评价。这就充分的尊重和保护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学会赏识他人,学会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一、.预习学案:
1.填写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_诗人。字子美,自号______________。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被誉为“___________”。
2.概括全诗内容:
3、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赏析学案: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有什么作用?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组合成什么意境?
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三、演练学案.
“国殇”如何运用场面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
阁 夜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杜甫沉郁悲凉的格调、感受忧国忧民的情怀。
2、能力目标: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合 作探究的能力。比较阅读《阁夜》《旅夜书怀》。
3、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树立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阁夜》《旅夜书怀》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自主学习法。3、合作探究法。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第15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杜甫的诗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
——《登高》
二、作者介绍
1、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著有《杜工部集》、
2、“阁夜”,即西阁之夜。
3、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4、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 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 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图在内心超越令人悲伤的现实。于是写下了这首“有无穷之思”的诗篇。
5、诗歌归类:按照形式,属七言律诗;按照有无完整的故事情节,是一首抒情诗;按照内容,属于即景感怀诗。
三、整体感知:这首诗歌作者写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
明确: 描写雪霁寒宵的冬夜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具体研习: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1、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直译诗句。
岁暮 、阴阳、景、天涯、霁
2、思考:诗人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写出冬季日月催促日光变短,漫天的霜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止的场景。这是一幅寒冷孤寂的冬夜图景,抒发了作者孤寂、悲凉的感情。
3、哪两个字最具有表现力?
明确:“催”,这个字既是写景,又有作者的人生感受。“寒”,蕴含了作者心境。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1、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直译原文。
五更、鼓角、星河
明确:五更时分,军营里悲壮的战鼓声和号角声穿越寂静的山谷在夜空中回荡,峡江中星空的倒影随着波浪动荡摇摆。
2、思考:
①诗人描写了什么声音?声音特点、效果怎样?
明确:鼓角声;悲壮;震动了江水,使倒映在峡江中的星光随着水波动荡摇摆,气象雄浑。
②表面看来写鼓角声,实则写出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这种写作手法叫做?
明确:国家战事紧张。侧面烘托。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思考:写了什么内容?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怎样的情怀?
明确:夜晚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很多地方传来渔人樵夫的歌声。
因为战争的消息传来,百姓的哭声、渔樵的歌声都是乱世的音响。夔州本已地处偏远,在这战乱的岁月里哀声遍野,可见战争的残酷。
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情怀。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思考:
1、卧龙、跃马指谁?他们有怎样的功业?
明确:诸葛亮、公孙述。卧龙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豪杰。
2、写这两个人物的用意何在?
明确: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之中,所有的一切最终化作历史的尘埃。诗人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宇宙的永恒,人生的无常。
五、探究讨论: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感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明确:
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岁暮阴阳催短景
客居天涯的凄寒——天涯霜雪霁寒宵
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卧龙跃马终黄土
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无奈——人事音书漫寂寥
六、作业
写一篇短文,鉴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不少于200字。
提示:从三方面着手,按照三个步骤。
明确:修辞、抒情方式、描写手法;叙、析、评
示例:采用声音描写,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渲染战争气氛,抒发沉重、痛楚的感情
七、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书怀 阁夜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课堂练习
明确:中学语文在线
意境:相同:恢弘、雄阔
不同:《旅》疏朗、壮阔;《阁》悲壮、萧瑟。
章法:《旅》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
和情互相对照、生发。
《阁》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景中寓情。
阁 夜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能力目标 诵读品味本诗的意境。
情感目标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二、 解题
这是一首年終時感懷的詩,写景、写情,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蜀中有崔盱、郭英义等互相残杀,百姓遭殃,诗中的“野哭千家”就是这次战祸的写照。杜甫经常情思诸葛亮,这是他从内心崇敬的一位贤臣,也留下他自己的影子。
三、诵读诗歌
师范读、生齐读
四、鉴赏: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注释:
阁:指四川夔州西阁。
岁暮:年终。
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霁:雨停初放晴或雾散了、雪不下了,都可用“霁”來形容。
寒宵:寒冷的夜晚。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 “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注释:
五更:指清晨三點到五點這一段时间。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星河:星辰与银河。
星河影动搖:星宿动搖,是境內有戰爭發生的徵兆。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
注释:
野哭句: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千家”。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渔樵:指渔夫和樵夫。
夷歌句:意谓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见夔州之僻远。
闻战伐千家野哭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 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注释: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漢時,他自立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座钟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去世)、存者音讯不通(亲朋无一子)的情况下,唯有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我安慰,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五、韵译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六、评析: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七、小结:
1、将眼前景、古时事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
2、三个用典(①野哭千家闻战伐,②卧龙③跃马) 深沉地传达了诗人在夜凉如水的夜晚,面对破碎的山河 、零落的知交而难以抑制的内心的伤痛。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
教学反思:
阁 夜 篇15
教学目标:
1、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2、诵读品味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生共同回忆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二、解题:
這是一首年終時感懷的詩,寫景、寫情,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简析】蜀中有崔盱、郭英义等互相残杀,百姓遭殃,诗中的“野哭千家”就是这次战祸的写照。杜甫经常情思诸葛亮,这是他从内心崇敬的一位贤臣,也留下他自己的影子。
三、诵读诗歌
师范读、生齐读
四、鉴赏: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注释:
閣:指四川夔州西閣。
歲暮:年終。
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霽:雨停初放晴或霧散了、雪不下了,都可用「霽」來形容。
寒宵:寒冷的夜晚。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注释:
五更:指清晨三點到五點這一段時間。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星河:星辰与银河。
星河影動搖:星宿動搖,是境內有戰爭發生的徵兆。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
注释:
野哭句: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千家”。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漁樵:指漁夫和樵夫。
夷歌句:意谓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见夔州之僻远。
闻战伐千家野哭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注释: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漢時,他自立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座钟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去世)、存者音讯不通(亲朋无一子)的情况下,唯有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我安慰,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五、韵译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六、评析: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七、小结:
1、将眼前景、古时事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
2、三个用典(①野哭千家闻战伐,②卧龙③跃马)深沉地传达了诗人在夜凉如水的夜晚,面对破碎的山河、零落的知交而难以抑制的内心的伤痛。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