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孟(精选12篇)
孔 孟 篇1
邓浩
黄仁宇
教学目的: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4.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 :目的3。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品读法。
教学过程 :
一.教学导入 :
通过复习前一课内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区别。
二.介绍作者:黄仁宇(见教材框文)
三.词语积累:
(1)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 D )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厨
B.马厩jiu 饿殍piao 老羸lei 沟壑he
C.谲jue诈 桴fu筏 经筵yan 商鞅yang
D.赠仪yi 篡chuan位 热忱chen 贵戚qi
(2)判断解释有误的一项( D )
A.形影相随(跟随) 毫不讳忌(忌讳) 斩钉截铁(砍断)
B.礼尚往来(崇尚) 不为已甚(太) 改弦更张(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 无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针见血(看见)
D.百家争鸣(发表意见) 截然相对(界限分明) 融会贯通(懂得)
(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课前提示内容。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细比较,找出二人的差异,进而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时代根源。
四.内容板书:
相同点相异点个性原因间接原因
孔子儒家圣人,形影相随,宗旨相配。生活态度轻松愉快对人性看法性恶来自先天对“礼”的看法重视闲雅热忱春秋时期,不至于完全失望
孟子凡事紧张人性本善不重视革命性战国时期,国君草菅人命
五.讨论:作者认为,孔孟的差异,折射了春秋战国时期间剧烈的变化,中国古代社会如此早熟,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要解释这种现象,应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结合中国历史地理特点来解释这种现象?
(教师不说标准看法,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难句理解:(可穿插于内容清理中)
1.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2.“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
提示:不恰当。“针对”一词不表原因,而上文内容也并不是什么“条件”。应改为“因此”。
4.“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5.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6.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7.何谓“低水平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8.“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9.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3.研究历史文化现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七.完成课后练习。
[1]
孔 孟 篇2
教案示例
教学设想
本课文拟用一个教学时完成。如有可能,建议语、政、历三科老师能集中一起备课,从各自学科的特点分析本课文,以讲座的形式向同学们讲授,亦可从文科综合的角度,不光是从语文的角度,可以揉进哲学、历史等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1.初步了解思想观点的异同点;
2.掌握本文中出现的词和成语;
3.背诵的名言警句。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从事物发生,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原因的能力。
情意目标:为两位伟大的哲人自豪,为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骄傲。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课文,搞懂课文中的注释;
2.把课文中谈及两人不同思想观点的语句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大成至圣老师”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称为“亚圣”。这两位人物,常常是并举,之道并提,被视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认为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和观点。他们的学术观点,生活理念被认为毫无二致。事实是这样的吗?请看课文—。引出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投影以下文字资料,并配以朗读。也可不要配音朗读。课堂教学时由教师或学生读)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少“贪且贱”及长,做过“委吏”(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三、研习课文
导读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人们总认为是一体的?(形影相随,孔称“至圣”,孟称“亚圣”,孔有《论语》,孟有《孟子》,孔主张“成仁”,孟主张“取义”—总之,从两人“尊号”、著述、主张方面,都印证了这一点—形影相随,孟随孔,有孔则有孟。)(板书:形影相随)
2.那么,真的是如影相随,一体吗?
(由此一问,导入 第二、三、四自然段的阅读)
导读二、三、四自然段。
1.请同学迅速阅读这三个自然段,教师要分以下几个方面—生活、人性、人际。学生按课文内容找出答案。教师将答案以板书形式列出。
2.通过以上列举分析,我们清楚了,虽然我们张口就说“之道”,实际上“孔”“孟”除了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之外,两人还各有其“道”—主张见解并不完全相同。文章的深刻就在于此,作者并不停留在表象上,而是引导我们深长思之,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导读五——十一自然段。
1.这七个自然段落,集中分析了不同的原因。请同学看一下,个性不同是二人主张不同的原因吗?(是,又不是。因为作者明确指出“不能说……无关”,能解读这个句式,就是有关的意思。但作者用了上述句式,表达“有关”的成份就压到了最低点,实际上作者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有关,但关系不大,基本无关,另有原因在。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1)相去两百年,中国局势,已起了很大变化;(2)此一时,彼一时)
2.孔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虽有战事,但不足以造成全社会的动荡;礼的约束力虽不太大了,但仍有影响;孔子认为“克已复礼”可行)——板书:社会相对宁静。
3.孟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时代动乱,国君草菅民命,孟子认为,恢复过去是不可能了,要改弦更张)板书——社会十分动乱。
第 1 2 页
孔 孟 篇3
教学设想:
批判性地阅读课文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前者被尊为圣人,后者被尊为亚圣,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常常把他们相提并论,说其中的一个,必然会说另一个;他们的思想就那么一致吗?让我们阅读,看看黄仁宇是怎么看待的。
二、 作者
阅读文后补白文字。
三、 阅读课文
思考:1、梳理思路;2、完成练习一
四、 研究课文
(一) 梳理思路
文章思路清晰,可分为两部分。前部分论述二人思想言行的差异,后部分分析原因。
(二) 把握内容
1、 二人思想言行的差异有哪些?
2、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个性、书的记载体裁不同的原因,是明显而又容易懂的,文章没有展开论述,而“此一时,彼一时”的不同是文章分析的重点。作者用自己的研究去观察周边的世界,从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看法、认识中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条分缕析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 质疑研究
思考:请你用作者的“此一时,彼一时”,来回答:1、为什么孔子“轻松愉快”,而孟子“凡事紧张”?2、为什么孔子主张性恶论,而孟子主张性善论?3、为什么孔子重视“礼‘,而孟子却”没有这样的耐性“?
明确:作者的“此一时,彼一时”不能解释差异二,后文也没有这样照应前文的语句,表明作者的论证、论述欠严谨、严密。
进而推出文章不够严谨的表现二——第3段推断孔子主张性恶论显然主观臆测,牵强得很。
再指出第8段首句的语病。
五、 布置作业
孔 孟 篇4
孔孟
黄仁宇
教学目的:
1. 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 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 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4. 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 :目的3。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品读法。
教学过程 :
一. 教学导入 :
通过复习前一课内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区别。
二. 介绍作者:黄仁宇(见教材框文)
三. 词语积累:
(1)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 D )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厨
B.马厩jiu 饿殍piao 老羸lei 沟壑he
C.谲jue诈 桴fu筏 经筵yan 商鞅yang
D.赠仪yi 篡chuan位 热忱chen 贵戚qi
(2)判断解释有误的一项( D )
A.形影相随(跟随) 毫不讳忌(忌讳) 斩钉截铁(砍断)
B.礼尚往来(崇尚) 不为已甚(太) 改弦更张(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 无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针见血(看见)
D.百家争鸣(发表意见) 截然相对(界限分明) 融会贯通(懂得)
(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课前提示内容。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细比较,找出二人的差异,进而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时代根源。
四.
孔孟
内容板书:
黄仁宇
相同点
相异点
个性原因
间接原因
孔子
儒家圣人,形影相随,宗旨相配。
生活态度
轻松愉快
对人性看法
性恶来自先天
对“礼”的看法
重视
闲雅热忱
春秋时期,不至于完全失望
孟子
凡事紧张
人性本善
不重视
革命性
战国时期,国君草菅人命
五. 讨论:作者认为,孔孟的差异,折射了春秋战国时期间剧烈的变化,中国古代社会如此早熟,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要解释这种现象,应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结合中国历史地理特点来解释这种现象?
(教师不说标准看法,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 难句理解:(可穿插于内容清理中)
1.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2.“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
提示:不恰当。“针对”一词不表原因,而上文内容也并不是什么“条件”。应改为“因此”。
4.“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5.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6.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7.何谓“低水平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8.“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9. 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3.研究历史文化现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七. 完成课后练习。
八. 教学后记:
孔 孟 篇5
教学目的:
了解思想言行的不同以及产生的不同的原因;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前者被尊为圣人,后者被尊为亚圣,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常常把他们相提并论,说其中的一个,必然会说另一个;他们的思想就那么一致吗?让我们阅读,看看黄仁宇是怎么看待的。
二、 作者
阅读文后补白文字。
三、 阅读课文
思考:1、梳理思路;2、完成练习一
四、 研究课文
(一) 梳理思路
文章思路清晰,可分为两部分。前部分论述二人思想言行的差异,后部分分析原因。
(二) 把握内容
1、完成练习一
2、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个性、书的记载体裁不同的原因,是明显而又容易懂的,文章没有展开论述,而“此一时,彼一时”的不同是文章分析的重点。作者用自己的研究去观察周边的世界,从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看法、认识中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条分缕析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 拓展训练
思考:李杜虽然都生活在唐代,但是诗的题材、风格迥异。运用本文分析人物的方法,分析造成二人差异的深层原因。
明确:(1)李白一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有治国安邦的远大志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另一方面又具有浓郁的道家思想,浮云富贵,粪土王侯。杜甫只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奉行“医时济世”“仁政爱民”的儒家信条。
(2)李白主要活在盛唐,唐帝国经过一百多年发展已经达到昌盛的顶点,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不如杜甫多。杜甫大多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和人民一起流亡,亲身体验到人民的痛苦生活,因此他的诗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3)礼拜出身于富商,轻财好施。杜甫穷困潦倒,政治上的失意,经济上的贫困,把他推向了现实,推向了人民。
五、 布置作业
设计:张广祥
地址: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225235)
孔 孟 篇6
孔孟
黄仁宇
教学目的:
1. 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 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 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4. 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 :目的3。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品读法。
教学过程 :
一. 教学导入 :
通过复习前一课内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区别。
二. 介绍作者:黄仁宇(见教材框文)
三. 词语积累:
(1)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 D )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厨
B.马厩jiu 饿殍piao 老羸lei 沟壑he
C.谲jue诈 桴fu筏 经筵yan 商鞅yang
D.赠仪yi 篡chuan位 热忱chen 贵戚qi
(2)判断解释有误的一项( D )
A.形影相随(跟随) 毫不讳忌(忌讳) 斩钉截铁(砍断)
B.礼尚往来(崇尚) 不为已甚(太) 改弦更张(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 无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针见血(看见)
D.百家争鸣(发表意见) 截然相对(界限分明) 融会贯通(懂得)
(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课前提示内容。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细比较,找出二人的差异,进而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时代根源。
四.
孔孟
内容板书:
黄仁宇
相同点
相异点
个性原因
间接原因
孔子
儒家圣人,形影相随,宗旨相配。
生活态度
轻松愉快
对人性看法
性恶来自先天
对“礼”的看法
重视
闲雅热忱
春秋时期,不至于完全失望
孟子
凡事紧张
人性本善
不重视
革命性
战国时期,国君草菅人命
五. 讨论:作者认为,孔孟的差异,折射了春秋战国时期间剧烈的变化,中国古代社会如此早熟,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要解释这种现象,应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结合中国历史地理特点来解释这种现象?
(教师不说标准看法,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 难句理解:(可穿插于内容清理中)
1.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2.“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
提示:不恰当。“针对”一词不表原因,而上文内容也并不是什么“条件”。应改为“因此”。
4.“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5.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6.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7.何谓“低水平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8.“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9. 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3.研究历史文化现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七. 完成课后练习。
八. 教学后记:
孔 孟 篇7
孔孟
黄仁宇
教学目的:
1. 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 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 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4. 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 :目的3。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品读法。
教学过程 :
一. 教学导入 :
通过复习前一课内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区别。
二. 介绍作者:黄仁宇(见教材框文)
三. 词语积累:
(1)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 D )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厨
B.马厩jiu 饿殍piao 老羸lei 沟壑he
C.谲jue诈 桴fu筏 经筵yan 商鞅yang
D.赠仪yi 篡chuan位 热忱chen 贵戚qi
(2)判断解释有误的一项( D )
A.形影相随(跟随) 毫不讳忌(忌讳) 斩钉截铁(砍断)
B.礼尚往来(崇尚) 不为已甚(太) 改弦更张(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 无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针见血(看见)
D.百家争鸣(发表意见) 截然相对(界限分明) 融会贯通(懂得)
(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课前提示内容。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细比较,找出二人的差异,进而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时代根源。
四.
孔孟
内容板书:
黄仁宇
相同点
相异点
个性原因
间接原因
孔子
儒家圣人,形影相随,宗旨相配。
生活态度
轻松愉快
对人性看法
性恶来自先天
对“礼”的看法
重视
闲雅热忱
春秋时期,不至于完全失望
孟子
凡事紧张
人性本善
不重视
革命性
战国时期,国君草菅人命
五. 讨论:作者认为,孔孟的差异,折射了春秋战国时期间剧烈的变化,中国古代社会如此早熟,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要解释这种现象,应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结合中国历史地理特点来解释这种现象?
(教师不说标准看法,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 难句理解:(可穿插于内容清理中)
1.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2.“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
提示:不恰当。“针对”一词不表原因,而上文内容也并不是什么“条件”。应改为“因此”。
4.“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5.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6.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7.何谓“低水平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8.“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9. 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3.研究历史文化现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七. 完成课后练习。
八. 教学后记:
孔 孟 篇8
黄仁守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4.他的性善论必定带有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强迫性的推论”是什么意思?)
5.这些解答都有根据,但是没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
(这句话意味着作者对前人的这些解答持一种怎样的态度?)
三 读了本文,重读《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你定能温故而知新。说说你有哪些新的理解。
孔 孟 篇9
教学目的:
1. 作者是如何看待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 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 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4. 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 :目的3。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品读法。
教学过程 :
一. 教学导入 :
通过复习前一课内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二人的区别。
二. 介绍作者:黄仁宇(见教材框文)
三. 词语积累:
(1)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 D )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厨
B.马厩jiu 饿殍piao 老羸lei 沟壑he
C.谲jue诈 桴fu筏 经筵yan 商鞅yang
D.赠仪yi 篡chuan位 热忱chen 贵戚qi
(2)判断解释有误的一项( D )
A.形影相随(跟随) 毫不讳忌(忌讳) 斩钉截铁(砍断)
B.礼尚往来(崇尚) 不为已甚(太) 改弦更张(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 无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针见血(看见)
D.百家争鸣(发表意见) 截然相对(界限分明) 融会贯通(懂得)
(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课前提示内容。把二人加以精细比较,找出二人的差异,进而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时代根源。
四. 内容板书:
相同点 相异点 个性原因 间接原因
孔子 儒家圣人,形影相随,宗旨相配。 生活态度 轻松愉快 对人性看法 性恶来自先天 对“礼”的看法 重视 闲雅热忱 春秋时期,不至于完全失望
孟子 凡事紧张 人性本善 不重视 革命性 战国时期,国君草菅人命
五. 讨论:作者认为,的差异,折射了春秋战国时期间剧烈的变化,中国古代社会如此早熟,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要解释这种现象,应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结合中国历史地理特点来解释这种现象?
(教师不说标准看法,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 难句理解:(可穿插于内容清理中)
1. 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2. “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 “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
提示:不恰当。“针对”一词不表原因,而上文内容也并不是什么“条件”。应改为“因此”。
4. “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5. 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6. 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7. 何谓“低水平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8. “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9. 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3.研究历史文化现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七. 完成课后练习。
八. 教学后记:
孔 孟 篇10
教案示例
教学设想
本课文拟用一个教学时完成。如有可能,建议语、政、历三科老师能集中一起备课,从各自学科的特点分析本课文,以讲座的形式向同学们讲授,亦可从文科综合的角度,不光是从语文的角度,可以揉进哲学、历史等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1.初步了解思想观点的异同点;
2.掌握本文中出现的词和成语;
3.背诵的名言警句。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从事物发生,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原因的能力。
情意目标:为两位伟大的哲人自豪,为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骄傲。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课文,搞懂课文中的注释;
2.把课文中谈及两人不同思想观点的语句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大成至圣老师”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称为“亚圣”。这两位人物,常常是并举,之道并提,被视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认为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和观点。他们的学术观点,生活理念被认为毫无二致。事实是这样的吗?请看课文—。引出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投影以下文字资料,并配以朗读。也可不要配音朗读。课堂教学时由教师或学生读)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少“贪且贱”及长,做过“委吏”(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三、研习课文
导读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人们总认为是一体的?(形影相随,孔称“至圣”,孟称“亚圣”,孔有《论语》,孟有《孟子》,孔主张“成仁”,孟主张“取义”—总之,从两人“尊号”、著述、主张方面,都印证了这一点—形影相随,孟随孔,有孔则有孟。)(板书:形影相随)
2.那么,真的是如影相随,一体吗?
(由此一问,导入 第二、三、四自然段的阅读)
导读二、三、四自然段。
1.请同学迅速阅读这三个自然段,教师要分以下几个方面—生活、人性、人际。学生按课文内容找出答案。教师将答案以板书形式列出。
2.通过以上列举分析,我们清楚了,虽然我们张口就说“之道”,实际上“孔”“孟”除了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之外,两人还各有其“道”—主张见解并不完全相同。文章的深刻就在于此,作者并不停留在表象上,而是引导我们深长思之,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导读五——十一自然段。
1.这七个自然段落,集中分析了不同的原因。请同学看一下,个性不同是二人主张不同的原因吗?(是,又不是。因为作者明确指出“不能说……无关”,能解读这个句式,就是有关的意思。但作者用了上述句式,表达“有关”的成份就压到了最低点,实际上作者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有关,但关系不大,基本无关,另有原因在。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1)相去两百年,中国局势,已起了很大变化;(2)此一时,彼一时)
2.孔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虽有战事,但不足以造成全社会的动荡;礼的约束力虽不太大了,但仍有影响;孔子认为“克已复礼”可行)——板书:社会相对宁静。
3.孟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时代动乱,国君草菅民命,孟子认为,恢复过去是不可能了,要改弦更张)板书——社会十分动乱。
导读十二、十三自然段
造成之道同中有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时代,在于中国独特历史地理特点。社会相对宁静,孔子才会闲适;民不聊生,孟子只能大声疾呼“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时代造就了思想,思想与时俱进,这也是孔、孟主张虽有不同但却是“圣”的原因所在吧!
四、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清楚了的不同及原因,更体会到作者构思的谨严由同谈起,继之以不同的例举,再继之以原因分析,结束明确指出,时代不同,主张自然有异,环环相扣,令我们信服其结论。在我们写作时,要注意对这种结构安排的学习,更要注意学习对所提出的问题选准角度进行分析,这会使文章立意更深,见解更高。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文拟用一个教学时完成。如有可能,建议语、政、历三科老师能集中一起备课,从各自学科的特点分析本课文,以讲座的形式向同学们讲授,亦可从文科综合的角度,不光是从语文的角度,可以揉进哲学、历史等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
探究活动
下面两段文字分别选自《论语》和《孟子》,请同学读一下,说一说哪一篇选自《论语》,哪一篇选自《孟子》。
(一)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选自《论语》)
[译文]
说:“用麻布作礼帽,这是合于古礼的;召集大家都用丝来做,这样俭省一些(麻做礼帽,按规定要用经线2400根,细密难成,不如用丝俭省),我同意大家这样做。臣见君时,先在堂下跑拜,然后升堂再跑拜,这是合于古礼的。召集大家都直接升堂行跑拜礼,这是一种骄傲轻慢的表现。虽然违反大家的作法,我仍然要从古礼,在堂下跑拜。
(二)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选自《孟子》)
[译文]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真的有这些事吗?”孟子答:“史料中有这种记载。”宣王问:“臣子犯上杀死君主,行吗?”孟子答:“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独夫’。只听说把独夫纣死了,却没有听说是君主被杀害了。”
孔 孟 篇11
邓浩
黄仁宇
教学目的: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4.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 :目的3。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品读法。
教学过程 :
一.教学导入 :
通过复习前一课内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区别。
二.介绍作者:黄仁宇(见教材框文)
三.词语积累:
(1)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 D )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厨
B.马厩jiu 饿殍piao 老羸lei 沟壑he
C.谲jue诈 桴fu筏 经筵yan 商鞅yang
D.赠仪yi 篡chuan位 热忱chen 贵戚qi
(2)判断解释有误的一项( D )
A.形影相随(跟随) 毫不讳忌(忌讳) 斩钉截铁(砍断)
B.礼尚往来(崇尚) 不为已甚(太) 改弦更张(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 无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针见血(看见)
D.百家争鸣(发表意见) 截然相对(界限分明) 融会贯通(懂得)
(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课前提示内容。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细比较,找出二人的差异,进而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时代根源。
四.内容板书:
相同点相异点个性原因间接原因
孔子儒家圣人,形影相随,宗旨相配。生活态度轻松愉快对人性看法性恶来自先天对“礼”的看法重视闲雅热忱春秋时期,不至于完全失望
孟子凡事紧张人性本善不重视革命性战国时期,国君草菅人命
五.讨论:作者认为,孔孟的差异,折射了春秋战国时期间剧烈的变化,中国古代社会如此早熟,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要解释这种现象,应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结合中国历史地理特点来解释这种现象?
(教师不说标准看法,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难句理解:(可穿插于内容清理中)
1.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2.“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
提示:不恰当。“针对”一词不表原因,而上文内容也并不是什么“条件”。应改为“因此”。
4.“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5.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6.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7.何谓“低水平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8.“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9.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3.研究历史文化现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七.完成课后练习。
孔 孟 篇12
黄仁宇教学目的:1. 作者是如何看待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2. 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3. 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4. 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教学重点:目的1、2。教学难点 :目的3。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自读品读法。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通过复习前一课内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二人的区别。二. 介绍作者:黄仁宇(见教材框文)三. 词语积累:(1)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 D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厨B.马厩jiu 饿殍piao 老羸lei 沟壑heC.谲jue诈 桴fu筏 经筵yan 商鞅yangD.赠仪yi 篡chuan位 热忱chen 贵戚qi(2)判断解释有误的一项( D )A.形影相随(跟随) 毫不讳忌(忌讳) 斩钉截铁(砍断)B.礼尚往来(崇尚) 不为已甚(太) 改弦更张(拉弓弦)C.草菅民命(茅草) 无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针见血(看见)D.百家争鸣(发表意见) 截然相对(界限分明) 融会贯通(懂得)(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提示:课前提示内容。把二人加以精细比较,找出二人的差异,进而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时代根源。
四.
内容板书:
黄仁宇 相同点相异点个性原因间接原因孔子儒家圣人,形影相随,宗旨相配。生活态度轻松愉快对人性看法性恶来自先天对“礼”的看法重视闲雅热忱春秋时期,不至于完全失望孟子凡事紧张人性本善不重视革命性战国时期,国君草菅人命五. 讨论:作者认为,的差异,折射了春秋战国时期间剧烈的变化,中国古代社会如此早熟,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要解释这种现象,应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结合中国历史地理特点来解释这种现象?(教师不说标准看法,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六. 难句理解:(可穿插于内容清理中)1.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提示: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2.“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3.“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提示:不恰当。“针对”一词不表原因,而上文内容也并不是什么“条件”。应改为“因此”。4.“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5.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6.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7.何谓“低水平平等思想”?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8.“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9. 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3.研究历史文化现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七. 完成课后练习。八.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