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文教案高三语文电子教材第六单元(精选15篇)

第六单元(精选15篇)


第六单元(精选15篇)

第六单元 篇1

  本单元学习《孟子》。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作品。《孟子》中很多重要的思想,如“仁政”论、“性善”论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等,是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精华。《孟子》向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而又寓意深远。

  学习本单元,要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进而品味《孟子》的语言特色

第六单元 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2.使学生学会分析乡村和城市起源的条件,知道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3.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知道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并由此及彼,掌握地理问题的分析方法。

  4.树立忧患意识,村落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到与地理环境的统一,做到可持续发展。

  内容分析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联系紧密,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受到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例如,西方乡村聚落景观与东方不同,同属工业社会的西欧与北美,其城市景观也不相同。城市聚落的形成主要牵涉到古文明和古城市的形成,因而可以围绕古文明来讲解。现在,古城市基本上已经衰落,甚至早已灭亡。因而聚落的形成是本节的重点,在讲述该内容时主要联系书本将基本内容跟学生陈述清楚,之后引用浙江省楠溪江畔古村落、江苏省周庄市、河南省商丘市等案例,让学生一起分析这些典型案例的形成,采用开放性研究讨论的方法,提供素材让学生去查找,或干脆学生直接去查找,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体会研究的快乐!

  教学重点

  聚落的概念、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形成

  教学难点

  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手段

  探究式学习方法、研究性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webquest模式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不同地方的房子是可能不一样的。如南方地区房屋多尖顶,西北地区房屋多为平顶;某些地区为方形房屋为主,而某些地方却拥有大量圆形的房屋。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新课讲授

  一、 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思考】你家的住房是否属于聚落的一部分?学校的教室呢?长沙市有100多万人,而上海有一千多万人,它们都是聚落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聚落图片。

  【投影—聚落图片欣赏】一组乡村与城市的图片

  ?聚落就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学生活动1】乡村与城市的差别

  乡村

  城市

  人口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规模

  较小

  较大

  联系

  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一般都把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类,也就是说,所有聚落,不是城市,便是乡村。

  【过渡】这一系列的聚落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

  二、 乡村的形成

  1.村落的形成过程

  【投影】展示村落形成的图片,联系学过的历史、政治知识描述村落的形成过程。

  【教师讲述】

  ·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人们发现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实现防御、繁衍、获取资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人类聚居的发展是和人类生存进化分不开的,是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结果。从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人类经历了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乡村形成的历史条件。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第一次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相分离,人类开始定居,出现乡村聚落。此时已经由迁移农业过渡到定居农业。最初的村落是临时的、移动的,可以随时变更的。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进,人类逐渐在某地定居下来,形成了固定的、集团式的聚居形式。

  2.村落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

  ·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村落的形态各异,不管是带状村落,还是多边形状的村落,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

  【过渡】在定居的过程中,各种村落相继形成,各个地区村落的形态各异。当我们外出游玩时,你是否会注意到某些村落的形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参观几个地方,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障碍,请你解决它。

  【学生活动2──探究式讨论学习】各组根据所提供的两个案例展开分析讨论,说说对两个案例中聚落形成的看法(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村落?小组设计出你们认为很合理的乡村聚落模式。

  讨论材料一:图6.2和6.3及书本相关文字。

  讨论题:(1)观察两图的村落有什么不同,与周围环境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聚落?

  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

  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带状

  讨论材料二:浙江省楠溪江中游大多数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学生根据材料回答)

  说明:分发给学生文字资料,展示图片投影,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层层递进,得出结论。

  讨论题:(1)该地村落“三面环山 一面临水”布局的自然因素是什么?

  (2)该地村落“三面环山 一面临水”布局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3)设计出你们认为很合理的乡村聚落模式。

  村落选址往往要求有良好的小气候,安全、防灾、士地、水源、山林等。但最主要着眼于两点:首先环境要有领域感,如渠口村,北靠霁山,西为雷峰山,东为凤凰山,形成三面环抱之势。另外“腰带水”也能造成领域感,如东皋、枫林、塘湾、西岸等村,村址四周山岭不仅闭合,而且大体中轴对称,有层次感。其次着眼于附近要有圆锥形山峰,且往往在村子东南方向,这个尖尖的山峰就是文笔峰,再在村子前面对文笔峰凿一口池塘,使用权文笔峰投影于其中,意为“文笔蘸墨”,苍坡、豫章等村都有此类沼池。

  这样的选址和布局,使村子的东、西、北三面都有山环抱,冬季不受寒风侵袭,夏季季风循河谷北上。“腰带水”使村子位于弯弯曲曲河流的沉积而避开冲涮岸,解决了村落的防洪问题。

  背山面水是建筑选址的基本格局。村落或城镇在山与水的环抱之下,各自然要素的最佳组合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便是风水说中认为“有生气”的地方。一般而言,理想的风水宝地最好是马蹄形的,三面有山环抱,风水穴位于主峰的山脚下,山势走向呈某种吉祥动物的态势,穴前有一片邻水的开阔地,河流溪水似金带环抱,穴地本身干燥高爽,方位自然是朝阳──不难想象,具备这样一种条件的自然环境,对人的生存来说当然是十分理想的。

  参观了楠溪江古村落,你的感受如何?假设你是一个普通村民,请设计出你心目中的村落(图、文形式)

  【过渡】不管怎样,心目中的村落应该符合人地和谐的观念,而现阶段我国开发了一个又一个古村落,我们心目中的古村落也正在逐步地变化。村落的出现是伴随着人口的聚居逐渐形成的,村落的人口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下一步是不是就会形成城市呢?答案我们先不公布。

  三、城市的起源

  1.城市起源的条件

  【学生讲述】给出城市起源的图片,学生叙述城市的起源过程。

  【教师讲述】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市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生产方式是制约城市形成发展的根本因素。城市起源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一般为两个最基本的历史条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劳动分工。

  (1)对于农业技术的创新是城出现的物质基础,理解的关键是剩余产品;

  (2)对于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理解的关键是商品交换。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城市才随之产生。

  2.世界第一批城市的出现

  【过渡】在城市的起源图中,我们注意到城市由乡村发展而来,而灌溉便利的地方则成为首选,看下图,总结规律。

  【学生活动3】给出相关图片,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总结世界第一批城市出现地点的规律。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是人类古文明兴起的地区,也就是早期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农业的发展,使一些人得以从事工商、军事、文化、政治等活动,而这些非农活动是城市显著的特色和根本的标志。农业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然基础,例如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而满足这些条件的最理想地段是中纬度临近大河沿岸地带。现代考古学发现,世界早期的重要城市,一般都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但遗憾的是,很多古城都只能在图片上、书本上去欣赏了。

  【学生活动4──分组比较讨论】

  学生分组课前收集世界文明发源地的相关资料,根据资料讨论问题。

  正面材料: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商丘作为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一直没有中断。古城商丘是我国商朝的都城,其历史悠久,虽然是座古城,但由于发展得当,商丘凭着自己与“商”的不解之缘,依托黄金枢纽的地理位置,必将成为崛起于中原的一座现代化商贸城。

  反面材料:某些古代城市(古巴比伦、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我国新疆的楼兰地区)今天都已经成了一片废墟。

  (学生根据讨论材料分析思考问题)

  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曾经使大多数古代城市文明沦于衰亡。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因此成为荒芜的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恩格斯告诉我们,人类曾经在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地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文明。可是人类在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中,毁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使古文明在那些地区消失。

  再古老的文明,没有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终究有一天会走向衰落,进而灭亡。面对这么多的事例,我们应该有所触动。

  【总结】乡村也好,城市也好,他们都是聚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聚落,聚落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相信世界会更美好!愿我们家园更美丽!

  【学生课外活动──webquest】webquest研究性活动

  活动内容:由周庄看古村落的发展

  活动形式: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进入网络开始研究webquest;课堂上总结研究成果,展示研究成果。

  活动目的:通过这一新形式的研究性活动,进一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学会用更多的手段参与学习与研究。

  〖任务〗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这样的角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团:负责考察周庄的情况,主持工作会议,并对是否可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周庄的镇长:工作如何开展?关店还是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普通周庄的居民:支持还是反对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何看待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自身经济利益的矛盾?

  外来游客:对周庄的发展提出意见

  〖成果〗请你给周庄的发展提供意见?(文字、图片或其他方式)

第六单元 篇3

  第六单元  中国功夫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歌曲《中国功夫》,欣赏乐曲《武术》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熟练的、有表情的演唱歌曲《中国功夫》

  2、 在欣赏乐曲《武术》时能分辨出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的不同情绪以及乐曲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唱了歌曲《中国功夫》,下面我们来复习演唱歌词,要求唱得更加整齐,更加生气勃勃、英姿飒爽。

  学生随琴齐唱。

  二、表演歌曲《中国功夫》

  1、 分组合作创作动作。

  2、 请几位表演比较好的学生随歌曲即兴表演。

  3、 推选代表共同表演。

  三、欣赏民乐合奏《武术》

  1、 教师简介乐曲。

  2、 知道学生进行学唱。

  3、 初听乐曲。

  课本中的a、b主题在乐曲中各出现了几次,顺序是怎样的?

  4、 复听乐曲

  这首乐曲充满着动感,如重拳出击,柔中带刚,因此也很适合随音乐表演动作,我们再来请几位同学作表演。

  5、 指名随音乐进行表演。

  四、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课学习的收获,要求学生课后学习一两个武术动作。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男儿当自强》

  教学目标:

  1、 歌曲表演《中国功夫》

  2、 能随录音学会歌曲《男儿当自强》,并对歌曲中的对称现象有所注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部电影《黄飞鸿》的主题曲《男儿当自强》。

  教师简介歌曲。

  二、欣赏歌曲《男儿当自强》

  1、 教师朗诵歌词

  2、 出示歌词

  引导学生观察歌词,找出“两两相对”,即对称。

  3、 初听歌曲

  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4、 复听歌曲

  学生随歌曲轻声哼唱,反复两遍。

  5、 再次复听

  学生跟唱,并在“x x”处自由表现。

  三、歌曲《中国功夫》表演与演奏。

  1、 随伴奏齐唱歌曲

  2、 分组进行创作,教师指导。

  3、 分组进行汇报表演。

  4、 教师讲评。

  5、 随音乐边唱边表演。

  四、小结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歌曲《中国功夫》,欣赏了《武术》和《男儿当自强》,希望大家关心武术、热爱武术,健身强体,为国争光!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篇4

  一、教材解读

  20xx年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写作训练为《发挥联想与想象》。时代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离不开联想与想象。20xx年版课标也强调:“要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写作训练需要学生掌握的写作知识有三点:第一要懂得联想与想象这两种思维方式的概念。联想是想象是第二要懂得发挥联想时,能从“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因果联想”“反向联想”四个角度出发,联想更为丰富;第三还要懂得发挥联想与想象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联想要自然恰切。二是想象要合情合理。三是联想和想象要有新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于上学期学习了本次作文训练。面对陌生学生,了解他们对联想与想象的知识懂得多少,他们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是何种程度,县里学生与市里学生的素质差别又是多少,这都是我备课时要思考的问题。

  联想与想象,对于我们来说是天生具备的。无论是怎样的学生,他们都有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因此,我选取的材料尽量来自学生已学过的文本材料,在具体的材料中掌握抽象的知识。

  三、设计说明

  本次写作训练课,我设计的出发点是“联想与想象能力的交织运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运用联想与想象时,从来不是割裂的。因此,我不把联想与想象的区别作为重点。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联想的含义及联想时所需的四个角度: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因果联想和反向联想。

  2、简单了解想象的含义。

  3、通过练笔,鼓励学生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创作,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

  4、通过文本或生活实例,使学生了解联想与想象无所不在,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生活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其中重难点目标是学生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创作实践。

  五、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有话可说,不吐不快,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能力进行写作的能力。

  1、活动激趣法

  出示学生熟悉的正方形图形,通过“考一考”的方式,使学生展开联想,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情境创设法

  教师创设情境,为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快乐地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3、讨论法。

  让学生参与到小组中去,发表个人的看法,听取别人的见解,共同探究。

  4、谈话法

  5、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作文课《发挥联想与想象》。(板书:联想想象)

  (二)目标1——了解联想的含义及联想时所需的四个角度: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因果联想和反向联想。

  1、考一考

  出示正方形图形,以考一考学生联想能力方式导入教学。(活动激趣法)

  2、读一读

  由活动引出联想含义,指名学生读一读。

  3、记一记

  教师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引入联想时所需的四个角度。

  4、练一练

  出示诗词中运用联想的例子,强化学生对联想的四个角度的理解。

  (三)目标2——简单了解想象的含义

  1、忆一忆

  出示学生上册所学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指名朗读红字语句。

  教师:其实,生活中还有一种思维方式,和联想经常交织在一起。

  教师问:你看,大圣和二郎真君变来变去,多好玩。老师现在也想变成一个智慧老爷爷,把聪明才智都送给你们。可是不可能。这些现象都是作者吴承恩想出来的,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他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生:想象)

  2、读一读

  指名朗读联想的含义。

  (四)目标3——通过练笔,鼓励学生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创作,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

  1、说一说

  从形象正方形图形转到抽象字“想”,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因此,此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既能搭建多条“词语桥”,也可以分享到其他同学的思维智慧成果。

  2、听一听

  听听、看看老师搭的三座桥,为的是开拓学生思维。

  3、写一写

  学生观察漫画,进行创作。

  (五)目标4——通过文本或生活实例,使学生了解联想与想象无所不在,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生活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1、无所不在

  出示ppt11,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联想与想象的思维息息相关。

  2、小结——教师期许

  教师小结:我希望同学们以后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联想与想象的能力,犹如雄鹰展开的双翼,让心灵翱翔于天穹。

  今天的课到此结束。下课!

  附:板书设计

  联想想象

  /

  /

  事物

  /

  /

  事物新事物(创造)

第六单元 篇5

  第六单元 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利玛窦来华的基本情况。了解早期西学东渐的内容和特点。

  2. 阅读、归纳、整理史实;认识、分析问题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利玛窦来华的有关史实,学会认识中西不同文化差异下相互融洽的方法。

  2. 通过归纳整理早期西学东渐的有关内容,学会分析早期西学东渐实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异质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世界同一的发展趋势。

  二、重点难点

  西学东渐的实质

  三、教学过程

  唐朝时期中国文化如何西传?略。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西学东渐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明末清初;第二个时期是鸦片战争以后。在明末清初的一波西学东渐中,传教士扮演著相当重要的角色,当时主要以天主教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们(较晚亦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的教士),在试图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引介了西方的科技学术思想,译著了大量的西方学术相关书籍。

  一、传教士来华

  1、背景

  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欧洲传教士东来,我国与西方思想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直接接触和交流;16世纪中期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在西欧、北美势力缩小,为了扩张势力,天主教建立了耶稣会,向东方发展。

  插图《大三巴》

  2、在中国传教的奠基人——利玛窦

  插图《利玛窦》《利玛窦墓碑》

  利玛窦简介

  请大家阅读教材,思考:利玛窦能够在中国成功传教的原因有哪些?

  (1)利玛窦向明朝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世界地图)、八音琴、自鸣钟等,受到召见,获准留居北京传教。

  (2)利玛窦认识到要在中国立足,必须适应中国国情,为此他改变固有的传教方式,实行入乡随俗的调和策略。他说汉语,穿儒服,遵行中国礼仪,允许中国信徒祭祖尊孔,尽力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

  (3)同时注意打通官场关节,争取地方官员和朝廷的支持,并且宣传西方科学知识,赢得一部分开明封建士大夫的好感。他的住所成为士大夫聚谈之处,士人以与利玛窦交往为荣。徐光启深深地为利玛窦的博学多才所折服,称赞他为“海内博物通达君子”。利玛窦的传教策略收效显著,到明朝末年中国信徒达到4万人,其中包括徐光启等人。

  思考:中国的士大夫为什么会对利玛窦产生好感?略

  插图《利玛窦与徐光启》

  思考:我们从中可以提炼哪些信息? 

  二、西学的传入

  请大家阅读本目,思考:西学包括哪些内容?西学传入有哪些特点?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西学不仅包括欧洲传教士传播的基督教,还包括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方面,内容泛及数学、物理、地理、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火炮制造以及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艺术等。

  特点: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合作,涉及面广。

  插图《几何原本》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几何原本》是公元前3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全书共15卷,它从有限的几个公理出发,用公理化方法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平直空间的几何体系。该书从内容到方法都近乎完美,在西方学者中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以至于后世的数学家在著书立论时不敢轻易使用“原理”(即“原本”)作书名。徐光启本着“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的宗旨,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前6卷。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他在翻译过程中斟古酌今,反复推敲,为制订每一个学术名词付出了艰巨的创造性劳动,限于当时既无这方面的词典,又无相关的工具书可供参考,译者的艰辛和毅力,是今天的学者们无法体验,难以想象的,今天仍在使用的数学专用名词,如几何、点、线、面、钝角、锐角、三角形等,都是首次出现在徐光启的译作中的,仅此一点,就足以奠定徐光启在中国数学史上的地位。

  编译《同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文算指》系统介绍西方算术的笔算法。

  插图《同文算指》

  利玛窦绘制世界地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坤舆万国全图》

  插图《坤舆万国全图》

  思考:当时为什么利玛窦能够绘制世界地图?

  新航路开辟后地理大发现,人们对世界地理有更为全新和正确的认识,所以能够绘制世界地图

  水利科技专著《泰西水法》、机械工程专著《远西奇器图说》等

  徐光启与传教士合作翻译《泰西水法》介绍西方的水利设施和技术。徐光启编《农政全书》时水利部分全录此书。《远西奇器图说》是首部介绍欧洲近代机械工程学的中文图书,其中涉及比重、杠杆、滑车、轮轴、斜面等力学原理及其方法

  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完成《崇祯历书》

  插图《圆明园》

  西学东渐的影响:西学东渐促使了中外文化交流,使得不少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了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也使得中国古文化传入西方后对于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欧洲出现18世纪中国风。但是由于清朝康熙以后对外政策从海禁到闭关政策的转变,最终导致西学东渐现象消失,中国与世界最终隔绝。

  小结:略

第六单元 篇6

  第六单元  罗斯福新政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考点一】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由于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和信贷消费过度(分期付款膨胀)导致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空前尖锐。

  2、影响:①造成严重的经济破坏;

  ②加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

  ③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

  3、胡佛政府的措施: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导致经济危机反而恶化。

  ★经济危机由美国发生进而席卷全球资本主义国家,其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考点三】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加强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核心内容)

  3、调整农业:行政手段调整;减耕减产;提供补贴。

  4、社会福利:加强社会救济,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5、进行社会立法,保障工人基本权利,提高工人地位。

  【考点四】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作用

  1、特点: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作用:①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模式

  ★罗斯福新政的目的:直接目的:使美国度过经济危机;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考点五】了解美国的“新经济”

  (1)、时间:20世纪90年代

  (2)、含义: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考点六】了解政府干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变化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变化有:

  1、最重要的变化:西方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

  3、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4、美国出现了“新经济”。

第六单元 篇7

  第九课时:10的认识

  【教学内容】数学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10认识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10的写法,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器、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猜謎引出已认识的数0—9。

  同学们,我们来猜猜谜语,好不好?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

  2、0和6之间有哪些我们认识的数?(伸出5指)它添上2是谁?7的相邻数是谁?

  8再添上1是几?9再添上1是几?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生活中和10有关的事情很多,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2)请小朋友们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6人)

  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谁有办法?

  3)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4 )同学们在学习中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有8的前面,10在哪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都大。

  (5)刚才我们猜了谜底0—9的谜语,你能编谜底是10的谜语吗?先在4人小组里说一说,再选一个最好的给大家听。

  2、比大小

  (1)10和一个数比大小,谁能说一说。除了这种,还可以填什么?10○□

  (2)9○□,谁来说说。

  (3)完成书本第65页比大小的填空

  3、10的写法。

  (1)10的写法和0-9这些数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2)谁能说说10怎样写?(学生先尝试说说,教师再小结)

  (3)在书本第65页的田字格里练习写10。

  (4)写完了同桌互相欣赏一下。

  4、10的组成

  有一天,小聪约小伙伴去踢球,顺便从家里带10瓶饮料去和小朋友一起喝,把饮料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

  (1)请你拿出10根小棒代替10瓶饮料,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谁能想办法,分得又快又好。

  (2)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3)请一个小组汇报你们组的方法(实物投影展示)

  (4)汇报板书10的组成

  (5)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

  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分法,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

  引导同学回答,看一个记两个,看到10可以分成9和1,就想到1和9组成10。

  记住前面五个,其余可以推想出来。

  (6)独立完成第65页10的组成的填空

  三、游戏(10的组成练习)

  1、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2、生生互动

  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四、课堂作业

  1、练习九第1题

  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其余学生在书上完成。

  2、练习九第2题

  (1)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布“发射”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情景。

  3、独立完成第3题

  五、课堂小结

  1、学生结合本课内容进行回忆、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能说说吗?

  2、质疑:谁有什么不明白问题,可以提出来。

  3、教师对全课进行小结

  六、聪明题

  给能组成10的相连方格涂上相同的颜色。

  6

  4

  0

  8

  8

  7

  5

  5

  2

  1

  9

  3

  1

  5

  0

  7

  反思:体现“数感”教学的主要内容,能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会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等。 在数概念数学中重视数感的培养。在教学中使学生“旧”的概念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通过参观动物园回忆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使学生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

  第十课时:10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p48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2、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3、逐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往能力等。

  【教学重、难点】 利用各种方法,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中国足球队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第一次冲出亚洲,进入“世界杯”。今天我们也来进行一场有趣的数学“足球”赛。比一比,哪组“进球”个数多。

  二、复习铺垫

  1、各小组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同时进行10的组成的接力赛

  2、组织各组进行10的组成接力赛

  2、师:小组全体小朋友共同努力,赢得了本场比赛的第一球

  三、自主探究

  1、通过“看看想想”,探讨10的加减法中一组算式的计算方法。

  1)师生交流:看,球场的一角,小朋友也在踢足球呢!仔细看一看,这些小朋友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师生交流: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在足球比赛中,一般是按服装颜色的不同分成两队。这样你能说出哪些算式?

  2)师:你们想自己算出得数吗?请把书翻到48页,试着填一填。

  3)交流:请任意选一题,把你的算法告诉大家。

  4)师:小朋友的办法真多!可以利用10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来算等等。这些算式就是今天要学习的10的加减法的3组题。10的加减法还有很多题目,你们想自己学习吗?(板书课题)

  2、通过“玩玩想想”,探索10的加减法全部算式的计算方法

  1)独立操作,写算式

  抛10个花片,根据正反面的情况写出多组算式

  2)学习小组交流算式、算法

  3)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师生逐步得到10的加减法的全部算式

  4)小结:激励:小朋友们真行,你们通过自己抛花片,学会了所有10的加减法题。都给自己一个五角星。

  5)学生上黑板归类整理,即时记忆

  四、轻松一刻

  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五、巩固深化

  1、10加几。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等于10?

  1)师生游戏:师出“8”,生出“2”等等

  2)同桌互做

  2、10减几

  师:小兔子见小朋友这么聪明,要来考考大家。小兔子手中的10减去其他伞面上的任何数,请算出得数。

  六、提高题

  一座小木屋前有2个男孩,1个女孩。问:如果一共有10个小朋友,那么小木屋里可能有几个女孩?

  七、作业本

  第十一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课

  【教学目的】

  1、熟练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识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2、逐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等。

  【教学重、难点】

  熟练计算10以内加减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瞧,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松鼠)今天我们就到松鼠家里去做客吧。

  二、合作练习

  1、课件出示松鼠

  看,松鼠妈妈有6颗松子,小松鼠有4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那你能算出来吗?

  2、你们可真聪明,小松鼠们要出门去采果子了,他们要动脑才能拿到自己的篮子,出示题卡:

  小松鼠手上的数用10去减,得到的结果就是篮子上的数。比一比,哪个同学做的快?

  3、小松鼠提着篮子高高兴兴地出门去,在路上遇到了美丽的孔雀,花孔雀正在整理自己的羽毛。(课件出示p68孔雀图)

  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算算孔雀身上的羽毛是多少?

  4、松鼠妈妈和儿子比赛捡松子,捡完了他们摆在地上比谁捡的多。

  课件出示p68 8 独立看图并填空

  5、p68 7 看邻居小白兔在忙啥呢?数一数屋后的冬瓜一共有多少?

  三、练习

  1、第.68面的第9、10题 看松鼠来到了学校,你看图中哪些可用7+3=10来表示。

  2、口算训练

  3、口算比赛

  四、作业本

  第十二课时:填括号

  【教学内容】 填括号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际探索和实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加法和减法。

  2、熟练根据数的组成和分成填出未知加数。

  3、通过游戏形式培养学生数感。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填出未知加数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课件出示

  10    □    □    10    9

  8 □ 7 3 6 4 5 □ 5 □

  2、猜数

  老师手里拿了5个☆,左手要拿几个才能组成10个?……

  二、合作探究

  同学们都很聪明,今天我们就到商场去看看吧

  1、p70课件出示盒子,看这个盒子里有几个格子?

  售货员阿姨要往盒子里放钢笔,你能算出还要放几支才能放满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边听学生说边板书算式

  7+(  )=10 你是怎么想的?

  2、看这里要摆小旗,已经摆了6面,还要摆几面才是8面?

  6+(  )=8

  三、练习

  课件出示图画

  教师:那个盒子里还差几个?谁能列出算式?

  这里墙上需要挂几个水壶,你能很快地列出算式

  四、作业本

  第十三课时: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连加

  【教学目的】

  1、掌握两步计算的正确计算方法。

  2、初步体会计算的变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

  3、通过操作,培养学生数感和主动探索积极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掌握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小鸡,这是什么?看看阿姨是怎样样小鸡的?如果让你来养小鸡,你会怎样做?

  二、合作探究

  1、小明家也养了小鸡,咱们到他家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看图上画有什么?

  师:小明家是养鸡专业户,他们家养了很多鸡,他的父母靠知识和科技养鸡,终于办起了这个大型养鸡场,小明今年才7岁,却已经懂得了帮父母的忙经常会帮着喂小鸡。你瞧,(课件出示5只小鸡,引导学生说出:小明喂了5只小鸡)说说图上画有什么?

  课件动画播放:又来了2只,现在呢?谁能说出图意?

  为了区别先走的我们通常都用线划掉来表示,师示范,表示再次去掉可以用虚线框起来

  板书算式:8-2-2

  想一想:这题应该怎样计算?

  小组讨论后汇报解法。(若有生说先算2+2就把8-(2+2)的算式写出来以之对比)

  2、练习:p73页的做一做右图

  独立看图,说出图意

  三、练习:第74页的第5至8题

  四、作业本

  第十四课时: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 加减混合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摆放p75例题及练习十二,帮助学生理解计算顺序。

  2、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增强对计算过程的感受

  3、通过观察交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掌握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播放丑小鸭动画片断

  你看过这个故事吗?丑小鸭讲的是它在小时候因为长的丑处处被人欺负,后来经过自己顽强的努力终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那你知道美丽的白天鹅生活在哪里吗?

  今天我们请来了白天鹅为大家做向导带大家去做客吧。

  二、合作探究

  1、播放动画

  1)看:湖里有几只天鹅?演示:又飞来3只,现在呢?谁能说出完整图意

  演示:又飞走2只,说出正确图意,然后老师演示完整图意

  (湖里有4只,飞来3只,又飞来2只,现在有几只天鹅?)

  谁能把图意完整的说一遍?你知道怎样列式吗?求先飞来3只,怎么办?又飞走2只又该怎么办?

  2)根据图意想一想,先算什么?你怎么知道先算4+3接着算什么?用哪个数减去2?谁能说说4+3-2的意义?

  2、演示课件,咱们再来看看另一个湖里的天鹅吧,演示:先有4只,飞走2只,又飞来3只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出图意,独立列式后集体订正

  3、小结:同学们真聪明,看看我们学习的和前面学过的连加连减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吗?像这样的算式叫加减混合

  三、练习 p76做一做

  1、演示:地上有7个球,抱走3个,又抱来4个

  2、课件演示小鸭图

  3、游戏:把小动物找家,你能找出哪把钥匙开哪座房子吗?

  四、作业本

第六单元 篇8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6 题。教学目标:

  1、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教学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教具准备:投影练习过程:

  (一)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五(1 )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 和87 ,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 分和87 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 )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二)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 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说一说用哪个数代表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 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 、小明对本班15 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拥有2 本的有1 人,拥有3 本的有2 人,拥有4 本的有4 人,拥有5 本的有3 人,拥有6 本的有5 人。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统计表2006 年9 月人数

  人数         平均每人拥有本数        

  ( 1 )估算一下,这15 名同学平均拥有课外读物大约有几本?你估算的理由是什么?

  ( 2 )估算出这15 名同学拥有课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 、小力对本单元10 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没订任何报刊的有2 户,订1 份的有3 户,订2 份的有4 户,订3 份的有1 户。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本单元居民订报刊情况统计表2006 年5 月

  户数         每户订报刊份数        

  ( 1 )想一想,平均每户订报份数是在1 ? 2 之间吗?为什么?( 2 )计算出这10 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第六单元 篇9

  学习目标

  ①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④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尤其是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2、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尤其是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电教法、欣赏教学法、阅读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让学生自读课文,搜集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②教师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风光片或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词语,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一、激趣导入

  ①多媒体出示祖国地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西沙群岛吗?请看这是一幅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西沙群岛的位置? 

  师简介西沙群岛:它是祖国南海上的一群岛屿。它由许多小岛组成,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②多媒体播放风光片。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游览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吧!(播放完)美吗?如果我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有更美妙的感受的。

  二、初读课文

  ①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质疑)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

  a.明确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刚才提出的问题,在读懂的地方可以用笔注一注。

  b.学生自由读课文。

  ③检查自读情况。

  a.检查生字新词。

  b.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读画出文章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三、重点探究

  ①凸现重点。

  a.课文是围绕哪几方面描写西沙群岛可爱的呢?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的?(板书:海水(面)、海底、海滩、海岛)

  b.课文可以怎样划分段落?

  c.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轻声读一读,把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画下来,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

  d.请给大家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指名评价。

  四、写字指导。

  指导书写学生提出的难写的字。

  五、布置作业

  ①练习朗读课文。

  ②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②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③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尤其是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尤其是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复习回顾。

  课文是围绕那句话写的?指名读。

  二、精读理解。

  1、上节课同学们都读了自己喜欢的段落,这节课要来给大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第2段,你读到这段话时,有什么样的感觉?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海面 五光十色 瑰丽无比)

  1、你能把海水的美读出来吗?

  2、海水真美呀!说说为什么这么美?(学生读——)用自己的话说说。

  3、这么美的海水,让人一看,就觉得西沙群岛是个——(教师指板书)风景优美的地方。

  ●第3段,说说这段话中向我们介绍了海底的哪些物产。

  1、课件出示填空:海底有、。

  2、这些物产有什么特点呢?再读课文。

  3、引读第3段:下面根据老师的问题,请大家一起把在海底见到的物产说一说。

  4、明确并列段式。

  课文第3段分别介绍了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和鱼,可不可以把它们的次序调换一下来介绍呢?像这样把几个不分先后,主次的内容写在一起的段落就叫并列段式。

  5、说话训练:介绍海底的物产。

  刚才同学们和老师一块到了西沙群岛,游览了奇妙美丽的海底世界,坐在下面的老师都没去过西沙群岛,现在我想请你把在海底所看到的向老师们介绍一下。

  (生上台说、师生评议)

  ●第4段,你为什么喜欢这段话?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海底 珊瑚各种各样 海参到处都是 大龙虾样子威武 鱼多得数不清)

  教师小结:海底真是个大宝库,有谁喜欢珊瑚的,请举手;有谁喜欢海参的,请举手……请把你们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学生朗读体验。重点理解“蠕动”“威武”;

  重点体会“有的……有的……有的”句式。仿说。

  ●第5段,西沙群岛的海滩上怎样呢?

  a.喜欢这些美丽的贝壳吗?想一想,贝壳有哪些颜色,形状到底怎样奇,怎样怪?

  b.这些贝壳真是美丽,真是奇特,让我们把它的“美”和“奇”读出来吧!

  c.有谁能把海龟的“趣”读出来?

  d.西沙群岛的海滩真是神奇有趣,让我们再回头深情地看一眼吧!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朗读。

  ●第6段,海岛上又是怎样的呢?

  a.读完后,西沙群岛的鸟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呢?学生从“鸟的天下”“各种”“遍地”“厚厚”等词语体会到“鸟多”。谁能把鸟的多“读”出来?

  b.西沙群岛真是鸟的乐园。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小鸟,你能把众鸟齐鸣的场面向大家描述一下吗?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先个人练说,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三、背诵课文。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②教师出示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有关图片,学生看图背诵相应的段落。

  四、小结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西沙群岛真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老师相信祖国的西沙群岛必将在你们的手中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五、布置作业

  ①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②课后搜集描绘祖国风光的谚语、诗句。

  七、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 篇10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搜集并阅读其他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教师导人:是啊,地震是多么的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94年,当巨大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9自读课文,要求:a.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b.用“——”画出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c.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全班交流:a.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b.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默读课文,思考:a.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c.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全班讨论:a.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新词.

  ◆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小组内先试着回答一下.

  ◆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的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b.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时,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伤心,表现出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c.“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d.“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在支撑这父亲——“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38个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e.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过:“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这种坚定的信念终于让父子团圆.读一读父子之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f.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

  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质疑:a.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b.“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桌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课后拓展,课堂练笔

  ◆想一想,阿曼达被埋在废墟中时,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试着写一写.

  ◆阅读类似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教学反思:

  在学生正在体验“父与子”经历生与死考验后亲人团聚的动人场面时,却忽而要发挥想象,感受“悲而又悲”的另一种结局。这种对文本的超越,学生品尝到的只是痛苦,这种体验已经背离了原作者的初衷,这种多元思考是没有意义的。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而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却恰恰缺少人文关怀。

  18慈母情深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进发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将使你感受到母爱的深沉.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展示资料,交流预习

  ◆简介作者.学生先介绍各自搜集的作者资料,然后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梁晓声,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其作品大多被香港、中国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交流预习感受:课文主要讲什么?预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质疑: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呢?

  品读课文.感受母爱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在自己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a.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哪些?依据学生发言,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其主要为:

  (1)“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反映出妈妈工作的辛劳,劳动环境极差.)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贸然要钱而内疚.)

  (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通过“龟裂”一词看出母亲的艰辛.)

  (4)“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支持儿子读书,反映出她内心的喜悦.)

  (5)“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段话运用排比句讲母亲为了整个家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

  (6)“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

  b.你画出了哪些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

  (1)指名读句子,体会从这些描写中知道了什么.

  (2)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

  (3)全班分角色朗读,评议.

  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总结: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拓展:读一读“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纸船一一寄母亲》是冰心早年写的一首诗,写的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作者借纸船抒发了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的思念.)

  ◆延伸:课外读一读歌颂母亲的文章.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

  课前准备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

  ◆导言: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了课题,你猜猜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初步感知.理清层次

  ◆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将课文分为“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默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

  ◆全班交流:a.朗读课文,重在校正字音和纠正读错的词.b.学生当场识记生字生词;c.课文怎样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d.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品读文章,体会情感

  ◆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14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读给同学听,想想从巴迪父母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批划、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点拨引导(根据学生品读的句子自由调整.)

  a.“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再次拥抱了我.”

  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

  (齐读提示: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

  导读:你还从母亲的哪些话中体会出母亲对巴迪的爱?

  b.引导理解母亲本来知道巴迪的诗写得并不怎样,但她觉得巴迪是个孩子,应该鼓励,这样巴迪才更有信心.   

  c.“‘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引导: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其他同学有不同感受吗?

  导读:父亲还说了什么?找出来读一读.

  导读:父亲这句“糟糕透了”对七八岁的巴迪来说听起来好像很苛刻,但实际上这里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种深沉的爱.你们还能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父亲对巴迪的爱?

  d.“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布置作业,体会情感

  ◆有感情朗读课文.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你是否与小巴迪有过相似的经历.

  第二课时

  披文入情.自我感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迪写的第一首诗引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你们对这两种评价有什么看法?

  ◆看来,文中两种“评价”也引起了我们的不同评价.谁对谁非呢?老师建议大家再认真读一读课文中写母亲评价的句子.想一想,母亲这样评价的用意.

  ◆对于母亲评价的语句,我们来读一读,加深体会,读出母亲的情感.

  ◆母亲的评价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爱,那么对父亲的评价又该怎样看待呢?真像有些同学所说的“残酷无情”吗?父亲为什么这样评价巴迪的诗?(父亲的评价与母亲的评价有关系.也就是说,父亲的苛刻评价也有道理,他不想让巴迪陷入自我陶醉中不能自拔.从根本

  上讲是出于父亲的一种责任心,是对巴迪的严格要求.)

  ◆分角色读l~14自然段,感受人物的不同心理.

  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我们清楚了文中父亲母亲的两种评价的真正目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招来截然相反评价的事情吗?

  ◆现在大家明白了这两种评价的好处,你到底喜欢哪种评价,你能说出你的真实想法吗?要求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说一说理由.

  ◆看来大家倾向于鼓励性的评价,这不奇怪,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这也许是大多数人的共性.可是假如生活只有一种评价行吗?大家读一读16~17自然段,看一看你又获得了什么新的启示?读完后,小组交流一下.

  ◆大家理解得真深刻,找nt巴迪成功的原因——正确理解父母的用意.

  反思文本,内化情感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老师突然感觉到同学们一下长大了许多.大家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现在老师就给每个同学一吐为快的机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爱的启示》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可以写对课文的感想,也可以写自己对生活或学习中

  遇到的类似事情的新认识.

  ◆互相交流所写短文,相互评议.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爱的不同表现形式,当我们遇到鼓励之爱的时候,应戒骄戒躁;当我们遇到严格之爱的时候,我们要正确地接受.

  20学会看病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复习旧知.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作者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谈话导人.一位母亲为了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母亲写的这个故事.

  ◆揭示课题.

  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a.用卡片认读11个生字.

  b.读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c.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a.说说你画出的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是哪些句子.b.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c.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的看法.)

  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全班讨论.a.你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交流中读有关语句.)b.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后读有关句子.)

  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总结: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表示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拓展: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故事吗?你是能克服生活中的一些困难的孩子吗?你读过类似这样的故事吗?

  ◆延伸课外: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碰到一些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克服?

  口语交际•习作六

  学习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再现情境

  ◆谈话导人.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谈谈父母的爱.(板书:父母的爱)

  ◆再现情境.多媒体出示“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

  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

  ◆小组交流,形成观点.

  ◆全班交际,模拟交际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

  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

  ◆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组合作,互说互评.

  ◆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教师注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养.

  拓展延伸,沟通情感

  ◆模拟场景.如果我是爸爸,你会怎么把这三个故事讲给我听,并请我谈谈看法.(师生模拟交际.)如果我是妈妈呢?

  ◆拓展延伸.今天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表扬激励,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谈话导人.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的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创设情境.出示话题:a.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b.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c.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

  ◆诱发动机.针对这些话题,你准备选择什么话题来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

  自主选择.小组合作

  ◆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

  ◆汇报话题.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了解话题选择情况,鼓励每个话题都有人选择.

  ◆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代表交流.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

  ◆师生评议.要点:a.是否有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否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c.是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是否具体.

  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

  ◆各自习作.

  ◆修改草稿.各自或者互相修改习作草稿.

  ◆誊写习作.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a.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不是表达了真情实感.

  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赏析两篇学生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

  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谈话引入.习作最主要是运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以达到互相交流沟通的目的.

  ◆布置任务.今天回去将自己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意见.如果你觉得不便当面交流,也可以将自己的习作给爸爸妈妈看,让他们将自己的意见写在习作后,然后自己再来看.

  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自己的习作修改好后,可以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上.

  ◆将自己的习作抄好后,可以向报纸杂志投稿.

  回顾•拓展六

  学习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课前准备

  1.准备自己的习作本或读过的课外书.

  2.了解“日积月累”中全诗的意思.

  3.阅读漫画集《父与子》.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谈话导人.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

  ◆体会范例.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

  ◆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全班交流.

  ◆拓展练习.在自己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

  日积月累

  ◆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

  ◆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可以默读、默背,可以是大声读背,可以是同桌互读互背等.

  ◆拓展.你还能背诵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

  课外书屋

  ◆看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

  ◆说漫画,体会父子的形象.重点讨论父子的外貌、性格等.

  ◆拓展漫画.向大家介绍你从漫画集《父与子》里读到的其他漫画,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漫画内容.或者向大家介绍其他你感兴趣的漫画内容.

  ◆课后延伸.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漫画.

第六单元 篇11

  第六单元综合检测题一.积累与运用。(21分,前9题每题2分)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后的方格里。一句无心的话也许会点rán纠纷,一句残酷的话也许会cuī毁生命,一句及时的话也许会消解紧张,一句知心的话也许会yù合伤口、wǎn救他人。     2.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眼睑(jiǎn)   吞噬(sì)   阴霾(mái)b.抽搐(chù)    告罄(qìng) 剽悍(hàn)c.眸子(móu)    斫痕(zhuó) 崔巍(wéi)d.悲怆(chuàng) 砭骨(biǎn) 窥伺(sì)3.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生意葱茏  怏怏不乐  忧心忡忡  履践b.进退维谷  语无伦次  冻饿之虞  余暇c.班班驳驳  毛骨耸然  养精蓄锐  不羁d.略胜一筹  姗姗来迟  梦寐以求  沟壑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人能活到150岁,这将不是童话里的美妙     。(2)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在东亚文化研究学界享有     。(3)这是一本好书,今天读来仍对我们颇有      。(4)第十一届书市10月12日在南京揭开     。a.遐想  盛誉  启发  大幕 b.幻想  盛名  启迪  帷幕c.奇想  盛名  启示  序幕 d.理想  盛誉  启迪  帷幕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荒岛余生》选自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b、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遇难,《真正的英雄》是美国当时的总统克林顿发表的电视讲话。c、《狼》节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d、《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耗尽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昆虫记》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6.下列故事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项是(  )a、三顾茅庐    b、三气周瑜    c、桃园三结义    d、三打祝家庄7.下列句子中所标注的重音与提供的情境最相符的一项是(  )刘丽参加市演讲比赛后,女友张姗最先得知比赛结果,兴奋地跑来告诉她:a.你这次演讲比赛获得全市第一名啦!b.你这次演讲比赛获得全市第一名啦!c.你这次演讲比赛获得全市第一名啦!d.你这次演讲比赛获得全市第一名啦!8.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描写的一项是(  )a.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峰顶显露隐约的轮廓。b.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鼗卮穑骸凹绦敖 ?/div> c.于是我又想到,我这时所拥有的维持生活的东西,是多么充足。d.然而,对于顽强的中国登山队员来说,有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能滞留和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呢?9.填入下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贵州黄果树瀑布从90米高的层崖之巅猛扑下来,喷出如雹急雨,发出轰然巨响,   。a.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把它称为天下第一瀑b.因而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称之为天下第一瀑c.被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称为天下第一瀑d.把它称为天下第一瀑的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0.老师一定引领你探寻过“黄河,母亲河”的有关知识,领略了“戏曲大舞台”的迷人风采。假如让你设计一项“漫话探险”的活动课,你打算怎样进行这一活动?请人认真思考,拟出一个活动计划。(最好分出第一步,第二步……) (3分)                                                                                                                                                            二.语言积累   (一)诗文默写(10分)1.江山代有才人出,        。2.有约不来过夜半,          。3.       ,青山独归远。   4.        ,落花时节又逢君。5.春潮带雨晚来急,        。6.峨眉山月半轮秋,        。7.《木兰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互文”句是        ,         。8.古诗文中有许多名句表现了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种种动听的声音,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请你根据这个要求,也写出连续的两句来(试卷上已有的除外):          ,         。(二)文言文阅读(12分)两小儿辩日 《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给加点字注音。(2分)盂(    )     沧(    )     孰(    )     汝(    )     多知(    )乎2.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⑴两小儿辩斗(          )      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⑶及其日中如探汤(      )     ⑷孰为汝多知乎(         )  3.翻译下列句子(3分)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⑵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4.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1分)答:                                                                            5.“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2分)答:                                                                                                                                                            6.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2分)答:                                                                                                                                                    三.现代文阅读      (一)12分 亲吻爹娘江 岸①从城里回来的第二天早晨,刚睁开眼睛,爹就对娘说:“小三子亲了俺。” ②娘狐疑地问:“你又梦见小三子啦?老头子,又说瞎话了吧?”③小三子是爹娘最疼爱的小儿子。小时候,小三子经常钻到爹娘怀里,搂着爹娘的脖子,小鸡啄米似的在爹娘脸上啄。爹娘下田回来,被小三子啄几口,心里甜丝丝的,浑身的疲劳也就烟消云散了。小三子长大后,再也没有亲过爹娘,话也少了很多,和爹娘有了大大的隔阂。但是,爹娘都没有忘记小三子的小嘴啄在脸上那种麻酥酥的感觉。自从小三子离开家乡,娘总做小三子亲她的梦,到底做过多少次,她自己都记不清。爹梦见这样的场面比娘少得多,所以每梦见一次,都稀罕得不得了。有时候,娘都梦见小三子好几次了,爹还一次没梦见呢,爹就编瞎话给娘听。娘每一次听了都直撇嘴。④可这一回的情形却与以往不同。爹没好气地说:“谁做梦了?谁说瞎话了?俺是说前天进城,小三子亲俺了!”⑤娘惊异地瞪大了眼睛,嚷道:“真的?你昨天回来的时候,咋不早说?快,快给俺说说,小三子咋就亲了你?”⑥爹看了娘一眼,“唉,俺们那小三子啊……”⑦原来,小三子大学毕业以后,没能马上找到接收单位。直到秋风吹黄了黄泥湾所有的山头,都还没有小三子就业的消息。小三子的衣、食、住、行全都成了拧在爹娘心头的沉甸甸的疙瘩。爹卖了一千斤稻谷,背着包袱,揣着钱,进城去看小三子,陪小三子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小三子送爹回去。临出门的时候,小三子突然抱住爹的脑袋,在爹的腮帮上亲了一口。爹愣了,小三子也愣了。小三子松开爹的脑袋,愣愣地看爹。看着看着,小三子的眼泪流出来了,越流越欢,像家乡门前潺潺的小溪。小三子流着泪,缓缓捧起爹的脸,在左脸上亲了亲,又在右脸上亲了亲。最后,小三子紧紧抱着爹,放声大哭起来。⑧爹咂咂嘴,回味着:“小三子的泪滴进了俺嘴里,咸津津的。”⑨娘的泪水像门前的小溪汛期来临,哗地流了出来。娘哽咽着,喃喃地念叨:“小三子,俺可怜的小三子。”⑩不到半天时间,小三子亲他爹老脸的故事就传遍了整个村庄。人们说着说着,笑歪了嘴巴,笑痛了肚皮。自古以来,都是大人和不懂事的娃娃互相亲亲,何曾见过黄泥湾哪个人高马大的小伙子亲吻爹娘的?这个小三子,肯定是在城里呆久了,电影看多了,没羞没臊的。小三子的娘更好笑了,这事儿也值得她大喇叭似的到处宣扬吗?⑾秋去冬来,小三子回家过年。时光飞逝,过完春节,小三子又要离家了。临走的时候,爹娘把他送到村口。乡亲们簇拥着他的爹娘,一起为他送行。人们都想瞧瞧小三子亲吻爹娘的西洋景儿。可是,小三子挥手再见了,放开脚步走了,也没有亲亲爹娘。突然,人群里响起一个银铃般的声音:“三子兄弟,不亲亲你爹你娘再走?”⑿小三子停下了脚步,慢慢转过身来。⒀爹郑重地说:“是呢,你娘等了这么多天呢。”⒁小三子脸红了,笑了一下,扔掉行李,大步流星地向爹娘奔过来。他弯下魁梧的身躯,半跪着,紧紧抱住衰老伛偻的娘,在娘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上叭地亲了一下。围观的乡亲原先预备开怀大笑,可此时却没有一个人笑得出来了。几位大婶还摸出皱巴巴的手帕,擦拭着眼角悄然涌出的泪花。1.第③段写“自从小三子离开家乡,娘总做小三子亲她的梦”。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一下小三子的娘为何总做这样的梦。(4分)   2.第⑦段写小三子突然亲了爹的腮帮后,“愣愣地看爹。看着看着,小三子的眼泪流出来了,越流越欢”。请展开联想与想像,写出小三子此时心里的话。(2分)  3.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良好习惯。请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友情提示:可任选一点具体分析。或从词语运用,或从修辞效果,或从人物描写……)(2分)读书卡片篇名:亲吻爹娘        作者:江岸摘句:小三子脸红了,笑了一下,扔掉行李,大步流星地向爹娘奔过来。他弯下魁梧的身躯,半跪着,紧紧抱住衰老伛偻的娘,在娘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上叭地亲了一下。品味:                                                                                                                                                                           4.现在的中学生常常因为处理不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而困惑。从这个角度来看,《亲吻爹娘》一文能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感悟谈谈。(4分)  (二)小歌德是个顽皮的孩子,但好思索,好(        )。有一次,歌德捉到一只小麻雀,将麻雀关在小盒里仔细端详。麻雀的羽毛被小歌德弄得残缺不全,但是他仍没有找到留在脑海中问题的答案:“这柔软的肌肉里,怎么会长出羽毛呢?人的皮肉一样是柔软的,为什么却不长一根羽毛?”一个一个的问题在小歌德的脑海中跳跃,虽然没有答案,他仍觉得十分有趣。小歌德真是一个爱思索的孩子 。父亲约翰发现儿子爱思索的特点,觉得他懂事了,应该让他学习了。父亲亲自做小歌德的家庭老师,教他基础知识、作文和修辞。小歌德领悟很快,对语言有一种特别的偏爱,几乎一学就会。10岁的某一天,父亲把儿子领进自己的藏书室。对儿子说:“从今天开始,只要你需要,这个藏书室随时对你开放。”小歌德激动得跳了起来,问爸爸:“这是真的吗?”“爸爸怎么会骗你呢?不过,不过你得先完成你的功课。”从那以后,小歌德一有空就躲进藏书室。贪婪地阅读各种书籍,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书籍,在他面前展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也引起他的许多(      )。他摸着书本想:“如果我也能写出那么多动人的诗歌、小说,就会给许多人带来美好的感受。我将来一定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经常一个人躲在藏书室,阅读、朗诵,并酝酿着写诗。纯真的诗句从脑海里(       )到纸上,他将这些诗献给外祖父外祖母。外祖父读了,很高兴,亲了亲他的前额:“孩子,努力吧,你会成为 一个伟大的诗人的。”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是(      )。 2分a.追问      奇思妙想   跳跃    b.刨根问底  奇思妙想   流淌c.刨根问底  想法       跳跃    d.追问      想法       流淌2.将文中带点的词“贪婪”换成“聚精会神”好吗?为什么?2分答:  3.第一二自然段写出了小歌德的什么性格特点?2分答: 4.横线上的话揭示了歌德当时的什么心情?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3分答: 5.小歌德最后成了世界闻名的大诗人,他的成功,就他个人来说取决于他的哪些优良品质?2分  答:  6.从客观上说,小歌德的成功,哪些条件对他起了很大作用?2分答: 7.小歌德的成长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2分答:  四.作文50分收获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收获要*辛勤劳动收获要*神奇的智慧收获要*朋友的支持……请以“收获”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和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1. b  2.不好。因为“聚精会神”只能表现出小歌德读书专心致志的样子,而不能表现他如饥似渴地读书,追求知识的情形。3.爱思索。4.能进“爸爸”藏书室学习的高兴、激动的心情。好学乐学的品质。5.爱思索、偏好语言、以学为乐,刻苦勤奋。6.父亲的教育引导、外祖父对他的鼓励。7.说明一个人的成功,天资固然重要,但个人的好学、乐学,刻苦勤奋却是更重要的。 1.(4分)例一:小三子长大以后,再也没有亲过爹娘,话也少了许多,小三子的娘难免失落。再加上小三子离开家乡,儿行千里母牵挂,小三子的娘思儿心切,故常做梦,且做的是小三子亲她的梦。例二:小三子是爹妈最疼爱的小儿子。小时候他经常主动亲吻爹妈,给爹妈带来了无限的温馨。长大后小三子不仅没再亲爹妈,而且说的话也少了。这使得爹妈的心里很难受。娘特别想再拥有小三子小时候那种温情、亲情,消除父母与儿子的隔阂。要点与评分:一是长大后再也没亲过爹娘,有隔阂;二是思儿心切。2.(2分)例一:爹啊,儿对不住您哪。您二老含辛茹苦把我养大,又让我上大学。而今,我大学毕业了,还不能找到工作挣钱回报二老,反而还要二老为我的衣食住行操心,我该怎样报答您二老啊!例二:哦,我的老父亲!我似乎有好久好久没亲吻过他了。瞧瞧这双眼睛,慈爱而又疲惫。瞧瞧这张脸,沟壑纵横。父亲老了,却还努力地庇护着我,特意雪中送炭。我感激,我也惭愧呀! 要点与评分:1)大致扣住爱父亲、感激父亲、自责、内疚等来作答。侧重某一点也可以。关键要有文本的依据。2)语言描写,第一人称。  内容2分,人称1分,语言1分。3.(2分)例一:“跪”字用得好,娘已衰老伛偻,年轻的小三子身材魁梧,要拥抱亲娘只能弯下身子半跪着,这个动词也充分表现出小三子对娘的深情。例二:“叭”,写出声音的响亮,亲吻老母亲时毫无顾忌。从声音的角度写出小三子痛快淋漓地表达对娘的感恩之心的情景,震撼人心。例三:“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小三子的娘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饱经风霜,已变得很苍老了,其形象让人看了心酸、心动。例四:人物动作描写富有表现力,一系列的动词“笑”、“扔”、“奔”、“弯”、“跪”、“抱”、“亲”把小三子亲吻娘的行为写得一气呵成,很好地表达了此时小三子对母亲的感恩深情。……要点与评分:自选一点,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忌泛泛而谈。找到一个切入点1分,具体分析2分,整体语言表达1分。4.(4分)例一:作为子女,仅仅内心爱父母是不够的,还应把这种爱通过一些具体的言行表现出来。因为我们孝顺父母的言行,哪怕再微不足道都能给父母带来莫大的幸福感。例二:作为子女,应该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养育之情。努力去理解父母为子女所做的一切奉献。只有学会感恩,才能消除隔阂;只有理解父母,才能消除困惑。要点与评分:若只纠缠于是否亲吻爹娘的最多只给2分。

第六单元 篇12

  单元测试

  一、填空

  1.2时=( )分 2分=( )秒

  2.180分=( )时 120秒=( )分

  3.在0里填上“>”、“<”或“=”

  5分○50秒 4时○300分 200秒○4分

  400分○6时 1时40分○100分 150秒○2分30秒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的时间是35( ).

  (2)看一场电影要2( ).

  (3)从南京坐火车到北京要13( ).

  (4)小明跑100米要用16( ).

  (5)工人叔叔每天要工作8( ).

  (6)张勤洗两块手帕要用10( ).

  (7)李勇做50道口算题要用5( ).

  (8)小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时间是6( ).

  5.广播电台播讲小说的时间是在下午4:00到4:30,播讲了( )分钟.

  6.从上海乘火车到无锡需要2小时,火车上午9时从上海站开出,上午( )时到无锡.

  7.看钟面填空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60秒.( )

  2.时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12小时.( )

  3.秒针从钟面上的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5秒.( )

  4.分针从钟面上的2走到7,中间经过了35分.( )

  5.分针和时针在6时正成一直线.( )

  6.2时30分也可以说2点半.( )

  7.妈妈上午7:30上班,11:30下班,她上午工作了4小时.( )

  8.小云从一楼到二楼用了9秒,照这样的速度,他从一楼走到六楼要用54秒.( )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 ).

  A.1分钟 B.5分钟 C.1小时

  2.秒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 ).

  A.1秒 B.1分 C.1小时

  3.小红1分钟写5个字,6分钟可以写( )个字.

  A.6 B.5 C.30

  4.第一节课在8时15分上课,8时50分下课.这节课上了( ).

  A.半小时 B.35分 C.40分

  5.工人小李和小王各做24个零件,小工用了6小时,小李用了8小时.( )

  A.做的一样快 B.小王做的快 C.小李做的快

  四、应用题

  1.月亮每秒绕地球行8千米,地球每秒绕太阳行29千米,地球比月亮每秒多行多少千米?

  2.一场大雨从9:20开始下,到10:55雨停止.共下了几小时几分?

  3.王华上午在校3小时20分,下午在校2小时30分.他一天在校多长时间?上午比下午多多少时间?

  4.杨师傅4小时做了36个零件,张师傅每小时比杨师傅多做3个零件,张师傅每小时做多少个零件?

  5.请小朋友把下面的钟面分为6部分,每个部分里的数加起来的和都相等,该怎样分?

  参考答案

  一、1.120,120

  2.3,2

  3.>,<,<,>,=,=

  4.(1)分 (2)小时 (3)小时(4)秒 (5)小时 (6)分 (7)分 (8)小时

  5.30

  6.11

  7.2:50,10,5时40分,6时10分,9时0分,8时15分

  二、1.× 2.√ 3.√ 4.√ 5.√ 6.√ 7.√ 8.×

  三、1.B 2.B 3.C 4.B 5.B

  四、1.21千米 2.1小时35分 3.5小时50分50分

  4.36÷4=9(个) 9+3=12(个) 答:张师傅每小时做12个零件.

  5.

第六单元 篇13

  第一板块

  一、充分自学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咏物言志诗──《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二、以作者为生发点,复习积累的有关作者的诗词。

  如:王维、王昌龄、杜甫、郑燮、苏轼等。

  教后反思:

  《古诗词背诵》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最后一个内容,学习这个内容时我做了一个大胆尝试:十首古诗我先让学生读熟,然后每一个组重点研究一首诗词,上课时让小组代表在全班面前讲解,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布置下任务以后,小组同学下来积极查找资料,进行备课。尽管这样我还是有些担心——害怕学生抓不住重点,对诗词的意境理解不到位,于是下来后我也认真研究了教材并备了课。

  上课伊始,我按照我的布置先让第一小组代表讲解,学生上了讲台后学着老师的样子讲了起来。充当老师的学生刚开始有点紧张,当他进入角色后完全放开了自己。同时我发现这个小组在讲解的过程中,其他同学都能认真听讲,当讲解的同学提问时,同学们也都能积极举手发言 。讲完后我当堂对这首诗的内容进行了一下小测验,结果是我没有想到的——就连我们班学习最差的王斌同学都能很好地掌握这首诗的内容,这节课虽然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需要改进,但是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我认为我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这节古诗词的学习,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大胆放手,不要怕浪费时间,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一定的空间锻炼自己,让他们自由地理解,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人们常说能力是练出来的,只有这样经常地锻炼下去,我觉得我们班学生的能力肯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第六单元 篇14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三角板 圆规 搜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

  师:这些图案漂亮吗?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这些图案很漂亮,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什么叫作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有哪些特征?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梳理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轴对称)

  ⊙回顾与整理

  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1)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学生分组讨论,回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3)指名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教师说明: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这个图形的对称轴。通常用虚线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

  (5)让学生试着画出课件中图案的对称轴。

  (6)请学生说说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①学生借助不同形状的纸板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并在纸板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②教师听取学生的汇报,并进行总结。

  2.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1)课件出示:

  (2)提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中间的一条虚线表示什么?点A与点A′在这幅图中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有什么特征?你是怎么知道的?点B与点B′呢?点C与点C′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学生根据从图中获得的信息自由交流并汇报。

  (4)教师小结。

  这幅图画的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一条虚线表示对称轴。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3.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

  师:刚才我们共同回忆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让我们根据这个特征,画出下面小房子的另一半。

  课件出示:

  (1)讨论:要画出这个小房子的另一半,你想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小结:要画出这个小房子的另一半,首先要抓住几个关键的对应点,如屋檐上的点、墙与屋檐的连接点、墙角的点等。然后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让学生自己动手试画。

第六单元 篇15

  古今中外,诗歌浩如烟海。这一首首诗词表达了一个个诗人浓郁的感情与精神寄托。它们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从小到大,我对古诗一直抱有浓郁的热爱与无比的兴趣。它们似乎有神奇的魅力,牵引着我在茫茫诗海中前行。

  我尤其酷爱读诗人李白的诗句。李白诗人喜爱将诗句夸张化、幽默化,这也正是我喜欢读背他的诗的一个原因。《望天门山》中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让我体会到了长江的浩瀚与奔流不息,也让我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在万丈峡谷之间,一条汹涌澎湃的黄河直泻而下,奔流向大海,一条帆船早已驶过此地,去向遥远的地方。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也是千古名句。李白用了夸张的手法,更体现了他与汪伦离别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感情,“桃花潭水深千尺”表面指潭水深不可测,实际喻指李白与朋友汪伦的友情已达到了深不可测的地步,这种意境在桃花的衬托下更显得意味深长。

  小时候,妈妈教我背唐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时,我只是囫囵吞枣地背下这首诗,并不了解这首诗的真正含义,只是模模糊糊地听妈妈说,一轮皓月挂在空中,躺在床上,月光照进来,地上好像铺了一层白霜,抬头看着皎洁的明月,想起了遥远的故乡。现在想起来,才知道更深一层的意义,它表达了李白对家乡那份浓浓的热爱、思念之情。

  杜甫有一首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绝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两相对照,不都把春天的气息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吗?渐渐地,我读诗读出了兴趣。

  从一次次读诗的过程中,我得出了经验,只有不断去读,去理解每首诗的意思,才能使自己融入诗的意境,在读诗中与高贵的语言交谈,从中得到内涵与修养,在不知不觉中踏入诗歌的大门。让我们一起漫游在诗歌的海洋,与诗同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