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通用15篇)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通用15篇)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通用15篇)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 篇1

  美丽的维纳斯失去了双臂,却是法国罗浮宫的第一珍宝,为什么?

  环肥燕瘦西子病,可她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美人,为什么?

  戴安娜英年早逝,令多少人悲痛惋惜,可是也有人说,她这个时候死也是一种美,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这又是为什么?

  这是我在教《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时,一口气向学生提出的三个“为什么”。犹如“投石冲开水底天”,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了。先是“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进而认识到其实缺憾也是一种美:维纳斯因断臂而“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玉环因肥而更显其雍容典雅之态;飞燕因瘦而更显其轻盈迷人之姿;西子因病而更增其娇媚婉转之韵;戴安娜的早逝,则给人们留下一个永远光辉灿烂的形象。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式,缺憾美不仅存在于艺术领域中,还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这种缺憾美,同时还告诉我们怎样去欣赏缺憾美。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去欣赏这种缺憾美呢?

  1.缺憾美要通过审美想像去丰富

  首先,缺憾美激发了人们的想像。“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预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人之所以需要想像,是由于现实有缺憾,或者说现实不能满足他的某些需要。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人们对审美对象维纳斯作了想像补充而使之完美化。其次,当审美对象出现了缺憾,感官知觉受到客观对象的局限时,想像就成了心灵中神志的活动,“官知止而神欲行”,精神摆脱了现实事物的羁绊,在广袤无垠的时空中自由驰骋,任心所之,无拘无束。“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是玉笏……(或是)搭放在恋人的肩头……”双臂的“无”在人们的想像之中,产生了无数和无穷的“有”,包孕着无尽的梦幻,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每个人都获得了各自所追求的无比神妙的整体美。这种因缺憾而激发想像,在想像中丰富,在丰富中升华的审美心理过程正是欣赏缺憾美的基本途径。

  2.缺憾美要通过审美比较去辨识

  一是“有”与“无”的比较。倘若当初维纳斯没有失去双臂,你能产生如此丰富的想像吗?假如有一天维纳斯的双臂已经复原,她还能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作者才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都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有”则一览无余,“无”则风光无限。真是不比不知道,“缺憾”真奇妙。

  二是所缺部位的比较。在《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里,作者用两个段落的篇幅来进行这样的比较:“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如眼睛被捅坏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拧掉了等等,“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这就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构成美。眼睛、鼻子、乳房的缺损虽然也能激发人们的想像,例如维纳斯的鼻梁上可能有一块污痕,或她的胸脯上可能由于水的侵蚀而产生了许多粗斑、空穴、水孔,乳头被毁掉……而人们在观赏她的总是尽力忽略这些缺损,似乎雕像的鼻梁上毫无瑕疵,胸脯肌肤平滑,所有的洞穴都被“填上”,还有完好的乳头等等。人们尽可以对这些缺憾通过想像补充而使之完美化。但这种想像无一不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不能构成“谜”,不能激发人们无穷的遐想。只有她那失去了的最深刻、最根本、最富有象征意义、最富有人性的双臂,才能产生无比美妙的神秘气氛,构成让人们无限遐想的一个“谜”。这一点与中国山水画追求意境的“虚实相生”不谋而合。中国传统画家认为:实景有限,虚景无穷。“境生于象外”,“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景生。”(清·笪重光(画筌))正是由于维纳斯的双臂“空本难图”,“神无可绘”,“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三是构成缺憾美主体的比较。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美,还在于“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正因为主体美,所以失去了双臂不但不减其美,反而更增其美。如果这座雕像的主体不是维纳斯,而是一个干瘪、丑陋的老太婆,人们还会认为这个断臂的老太婆是美的吗?这仍然是在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构成美。主体美则缺憾美,主体不美则缺憾也不美。在教学中我还举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与今人的本事诗作对比: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过,麻婆麻花对面搓。麻婆不知何处去,麻花依旧下油锅。

  (今·佚名)

  后一首诗相传是文革中一位知识分子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离家时看到家门口对面有一个麻脸老太婆在煎麻花绞(一种面食,搓成“8”字形,放在油锅里煎)卖。一年后归来,家对面的麻花摊还在,但卖煎麻花绞的却是一位中年妇女,麻脸老太婆不知哪里去了。该“老九”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学生看后大笑。明摆着的,姑娘不见了和老太太不见了虽然都是“缺憾”,但“人面桃花”就美,“麻婆麻花”就不美。

  3.缺憾美要通过审美经验去理解

  对缺憾美的审美是与生活经验、学识教养分不开的。这是因为生活经验、学识教养等,为欣赏缺憾美提供了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印象,为想像增添了翅膀。生活经验越丰富,学识教养越丰厚,则想像的翅膀就越丰满,所得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就越强烈。《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就是例子。见过维纳斯的人成千上万,而能写出《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的只有日本的清冈卓行。人们被维纳斯的美倾倒,为什么很多人只能是“心愤愤而口悱悱”?为什么清冈卓行能把维纳斯的美展示得那么鲜明,把缺憾构成美的原因阐述得如此透彻?他的卓尔不群的艺术颖悟力从哪里来?道难不是他丰厚的学养的体现吗?正是这位清冈卓行,以其“独具新锐的艺术感受力,从美神肩下本应伸展或弯曲的两条玉臂的空荡处放任想像,挥洒笔墨,纵情讴歌维纳斯极至的美丽,讴歌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刘真福(缺损中见完整))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的学习的时候,我深情地勉励我的学生:艺术因缺憾而完美,生活因缺憾而丰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正是这种“难全”的缺憾,成就了古往今来多少歌之不尽、吟之不绝的聚散离合的缺憾美。在中国文学史上,如果没有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和白居易“谪居卧病浔阳城”的“缺憾”,就没有千古名诗《琵琶行》的问世;如果没有苏轼被贬黄州的“缺憾”,又怎会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的诞生?再看看我们的生活中,有的成功人士在事业辉煌时急流勇退,有的影视明星在自己的艺术顶峰时突然息演,还有的体育健将在自己竞技状态最佳时见好就收,是否也是出于一种对缺憾美的追求呢?他们以自己事业的缺憾留给人们一个永远成功、永远光辉灿烂的形象,谁说他们不是智者呢?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在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且各具形态,缺憾美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同学们啊,你们只有广泛地学习,不断深入地体验生活,积累起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识教养,才能在美的王国里自由地徜徉啊!

  艺术如此奥妙,生活原本多彩。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进而创造美,是新编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的一大特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建国以来所编的中学语文教材,从来没有像这次的修订本这样,通过一篇篇美文,向学生展示美的生活和生活的美优美、壮美、崇高美、悲剧美……甚至构成美的不同形式。仅《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就有《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缺憾美;《黄鹂》的极致美;《我与地坛》的人性美和哲理美……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并理解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形式的美,既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义务,又是这些课文的难点所在。笔者愿就《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的缺憾美抛砖一块,以期引玉一筐。

  [1]

  [1]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 篇2

  安徽省五河县小圩中学 衡广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文艺欣赏方面遇到的问题。

  3.德育目标:发展学生审美个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审美修养。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提出的残缺美,领会“以少胜多、以无用有”“虚实相间”的艺术原则。

  教学难点  1.理解“残缺美”的涵义。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具 多媒体投影,课文朗诵带及录音机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投影扉页“维纳斯塑像”图象

  维纳斯,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以她为题材的绘画雕塑数不胜数,当人们发现了米洛斯岛上的维纳斯时,才认定她是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虽然失去了双臂,却赢得全世界对她的瞩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日本清冈卓行的美学论文>,来了解其中的奥秘.

  二.解题

  读注释1

  三.分析课文

  [一].放课文录音,概括作者的观点.

  明确;文章用空行的方法分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

  1.必须失去双臂.

  2.不能复原双臂.

  3.只能失去双臂.

  [二].研讨第一部分.

  1.速读1---3段,找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2.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为什么?

  [理解把握重要语句,理解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就能化难为易把握作者的观点.]

  逻辑关系是这样的:

  “驰骋想象”――“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包孕着不尽梦幻”――“无比神妙的整体美”――“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

  3.让学生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神秘、想象)

  [三].研讨第二部分

  1.欣赏投影图象,畅想如何复原双臂

  (学生想象双臂模样时,所反映出的是他对这座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对美的一种认识和感受。既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2.师范读第二部分,让学生划出作者对复原“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极端厌恶。

  3.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4.让学生概括本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从反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受到限制、失去“丧失”美感)

  [四].研讨“残缺美”的涵义

  1.从上面两部分分析看,本文谈了一个美学观点,这个美学观点是什么?

  (残缺美)

  2.既然残缺能带来这样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该提倡残缺?

  (作者在一、二部分讲述残缺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审美效果,可能会给学生一个定势思维,即残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学生质疑、发问,多角度的看问题)

  3.结合维纳斯的断臂谈谈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学生的某些见解会稚嫩、不成熟,但是没有关系,这里重在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对于残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即“部分”的残缺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

  [五].研讨第三部分

  1.朗读第三部分,找出作者“只能失去双臂”的看法

  (在学生说过自己的想法后,来听听作者的看法,学生会对作者的理由更感兴趣)

  2.第三部分能不能删除?和一、二部分的关系如何?

  明确:第三部分从侧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手的梦幻曲”。――这可真上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一部分是对前两部分的补充和深化,揭示了维纳斯艺术效果的内在本质。

  四.结合语境、探讨和欣赏文中意义深刻的语句

  (多媒体投影句子,师生共同探讨)

  1.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2.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双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3. 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孕育着多种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4.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

  五.拓展深入

  清冈卓行并不是残缺美的首创者。我国古代早就有相关的论述,老子云“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即是说最大的乐声听来反而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迹。

  1.艺术――注重虚实相间。

  如:画家在画“深山藏古寺”时,画面上不出现古寺而只见和尚担水沿山道而进的情景。

  如:《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可爱;《红楼梦》中黛玉的小心眼;《三国演义》中张飞的粗心等。

  2. 自然界 月圆月缺,花开花谢,云卷云舒

  3.人生――残缺有时也是一种美

  如:四大美女各有缺陷;梁祝爱情成千古绝唱;阿炳;张海迪;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

  六.升华

  自由讨论,你认为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或者说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美的?

  (只有符合真善美的人生才是最美的)

  七 作业 

  写一篇五百字的文章,说说你对“美”的认识

  八.板书设计 

  (一)必须失去双臂――神秘

  (正面) 想象

  残

  缺 (二)不能复原双臂――局限 人生?

  (真善美)

  美 (反面) 失去“丧失”美感

  (三) 只能失去双臂――双臂

  (侧面) 可千变万化

  九.小结

  作者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描绘了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独特的缺憾美。同学们在理解作者艺术观点的基础上也对残缺美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我们必须认识到:艺术上的残缺会给欣赏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永远的生命力。同样,真正的生活也并不完美,我们必须勇敢地正视残缺,努力探求生活中美的真谛。

  作者邮箱:

  [1]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 篇3

  学习要点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学习联系上下文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

  4.通过阅读本文,提高自我审美修养。

  重点讲解

  文的结构及论证方法

  本文属于艺术随笔。作者借断臂的维纳斯阐释了美学中的残缺美。

  开篇提出论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接着从正面论述了个人缘由:借舍弃部分来获取整体美——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这是文章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从反面论述,各种复原双臂的方案都倒人胃口——受限制的“有”不敌不尽梦幻的“无”。

  第三部分从手的象征意义论述维纳斯,只能失去双臂而不能失去其他部分。

  本文主要论证手法是对比。第一、第二部分是“失”与“不失”(复原)的对比,从而证明必须“失”;第三部分是失双臂与失其他部分的对比,从而证明只能失“双臂”。三部分舍一不可,即是论点的全部内涵:必须失双臂。

  于“残缺”与“完美”

  文章中与之对应或关联的词语有:“特殊”与“普遍”、“部分”与“完整”、(“具象”)与“抽象”、“有”与“无”……对包含这些词语的句子要深入体会,发表己见。尤其是“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是何等地精美绝伦”一句,深含道家思想,有兴趣的话,可追宗溯源,悟其真义。

  可以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残缺”与“完美”,也可以用人生的体验来谈独到的感受。追求完美的人,总会发现许多不足,不断弥补,接近完美。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于是,人类的追求也永无止境。也许,这正是完美的价值所在。  

  关于“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有:“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理解把握这些重要语句,要懂得进行上下文之间的勾连。如第一、第二句的“飞跃”与“追求”,和上文的“遗忘”与“隐藏”,以及再上文的“发掘”、“购下”、“搬进”,三组动词巧妙呼应,给人予强烈的印象。从写实到写虚,从平叙到拟人,形象地突现了“断臂美神”的艺术震撼。

  文章第二部分从反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理解这句话,要注意作者字里行间倾注的感情:“自找烦恼”,“恐惧、空虚”,“怀着一腔怒火”……,并且注意,所有的这一切,作者“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文章第三部分从侧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这可真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怎样欣赏断臂维纳斯

  断臂维纳斯双目无瞳、芳臂残断,然而,却成为世界女性艺术美的典范。断臂维纳斯是美的,这一点,人人都承认,但她为何是美的,许多人未必说得出。

  (一)s形线条的恰当选择

  断臂维纳斯的造型线条与我国古代兰叶描属同一风格,是s形波状线,也称为蛇形曲线。英国著名画家和美学家威廉•荷迦斯在《美的分析》中指出:蛇形线比任何线条“都更能创造美”,可以称之为“美的线条”,蛇形线“灵活生动,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能使眼睛得到满足,引导眼睛追逐其无限的多样性”,可以称之为“富于吸引力的线条”。从视觉上看,倘若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就让人看着不太舒服,因为它的一次次折角,会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挫折和创伤,而蛇形线条非常平滑,既回避了单调,又避免了挫折。用蛇形曲线的丰富、柔顺、平滑去表现美丽、无比、温柔善良的维纳斯是再恰当不过了。

  (二)断臂的遗憾与创造空间

  断臂维纳斯原作是有手臂的,只是因为成了碎片,无法修复,其手臂的姿势无从知道,人们也只有带着遗憾进行猜测。但芳臂残断给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间、创造的空间,平添了无穷的魅力。

  第一,芳臂的理想续接。欣赏断臂维纳斯,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理解、想像,理想地续接其臂膀,任何不符合自己理想的接臂方案,欣赏者均难以接受。事实上也是这样,自从断臂维纳斯出世,为其接续臂膀的方案数以万计,但没有一种方案被人们广泛认可。

  保留残缺,让欣赏者想像、创造,使残缺的艺术品走向欣赏者想像中的完美;留下空白,反而使古老的维纳斯具有现代艺术的意义--其艺术形象由作者与欣赏者共同创造完成,残缺也迫使欣赏者进行二度创造,这也是古典的维纳斯呈现出的现代风采和永恒魅力。

  第二,回避难点,推向极致。维纳斯的断臂为处理手臂留下了空白,也回避了雕塑艺术中的难点。在生活和艺术中,手是最难处理的。艺术家为了让手与整个身体保持和谐,往往费尽心思,如让人物手里拿一个东西,或干点什么事情。比如绘画《毛主席去安源》,就让徒步行走的毛主席手中拿一把雨伞,如果毛主席是徒步行走去安源发动工人,肯定背的是行李,不可能只拿一把伞,但这样处理是为了避免手的多余感。雕塑大师罗丹是最擅长塑造手的,但他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把自己作品中的手臂砍去。如大家熟悉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罗丹开始雕塑的时候,是有手的,而且美丽逼真,但与整体不和谐,只好砍掉。这都是为了维护艺术的和谐而不得不放弃生活的合理性的做法。

  我们可以这样想像一下:倘若维纳斯被完整地发现,她的手臂能经得起人们的挑剔吗?《巴尔扎克》的成功是罗丹砍去手臂后得到的,维纳斯的完美,却可能是因为残缺实现的。

  处理手臂这个艺术难题,在人们欣赏断臂维纳斯时,却用想像给予了最理想的处理,使维纳斯获得了最高的评价。

  第三,永葆造谜的魅力。断臂维纳斯永远处在亮出谜底之前的时刻,她的手臂是什么姿势?她的手里拿的是什么?许多人陷入了猜谜的狂热。一件艺术作品不但成为欣赏的对象,而且成为议论、考证、猜测的对象,作为对象的广泛适用性,断臂维纳斯是无与伦比的。

  空白,促使我们永远不停地探索;残缺,促使我们永远不停地去弥补。从这个意义上说,维纳斯无论形体本身还是象征的意义,都获得了永恒。

  反馈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横线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丰腴(yǜ)     毋庸赘言(yòng)    擎着(bí)

  b.迥然(jiǒng)  玉笏(hù)          回溯(shuò)

  c.攫住(júe)     驰骋(chéng)        匀称(chēng)

  d.捅坏(tǒng)    譬如(bí)           峪口(yù)

  2.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①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在出神入化地②着作品。

  (1)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是①:        ②: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   )

  a.这是作者的一个荒唐的想法

  b.这句话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c.必须失去双臂是因为她的双臂雕刻得与秀丽的身姿不协调

  d.双臂的丧失会使雕像的整体美更加突现,还增加了她的神秘性

  (3)文中“美术作品的命运”指:                                            。

  “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是:                                    。

  3.选出破折号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b.我只是想强调胳膊——说得更准确些,是手——在人的存在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c.而且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

  d.“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4.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五臂,为了漂向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年代。 

  (2)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持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3)我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二、阅读理解

  莫高窟

  余秋雨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处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来细细玩索一粒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色流猛的一个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人就让你躁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1.下面的理解与文中第一处划线句子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看莫高窟,仿佛听见了千年历史车轮的隆隆声

  b.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中华民族艺术的恒久魅力

  c.看莫高窟,仿佛置身于旌旗猎猎、烟尘滚滚的古代战场

  d.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力与美的奔涌,仿佛消融在艺术的洪流中

  2.文中加横线的“喧闹”意在强调:                                               。

  3.文中有一个与第二处划线部分意义完全相同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

  4.第二自然段中有一个句子,意在提示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人的活力。

  这个句子是:                                                       。

  5.莫高窟艺术创作上有哪些主要特点?根据这段文字简要列出五点(五点不超过30字)。

  参考答案

  一、1.b  

  2.(1)①攫取 ②烘托  (2)d  (3)艺术美(审美价值)  失去部分的烘托作用

  3.d

  4.(1)维纳斯双臂的残缺美,使她的审美价值超越了时间空间  

  (2)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认为这种残缺美是无可替代的  

  (3)这种残缺的部分对整体美的强调与突现是自然的,丝毫不需雕饰的

  二、1. c   2.艺术创作背景的生动  3.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4.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饿生命在蒸腾  

  5. ①色彩绚丽  ②线条流畅  ③形象生动  ④神态逼真  ⑤场面宏伟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研究探讨文章主旨。

  2.领悟文中阐述的美学观点,提高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执著地热爱生活、热爱美。

  教学方法

  讲授、点拨、讨论。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维纳斯与卢浮宫

  大家知道维纳斯是谁吗?对,她就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与美神。维纳斯的雕塑发现于米洛斯这个地方,大家知道她现在收藏于什么地方吗?她现在收藏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据统计,目前卢浮宫宫殿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维纳斯雕塑就是他的“镇馆之宝”。

  2.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发现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 高204厘米。

  在希腊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1820年2月,在爱琴海的米罗斯岛上,一个农夫在一座古墓旁整地时挖掘到一尊女性雕像。她分成上、下两截,并与刻着名字的台座、拿着苹果的手腕以及其它断片等等一道,散落在附近的田地下。已懂得这是值钱的东西的农夫,立刻将它们埋原,并报告了在岛上的法国领事。领事稍付定金,即通知当时设在君士坦丁堡的法国大使。几乎与此同时,在爱琴海搞测量的一位法国海军士官,名叫鸠尔丢孟都尔维尔对此表示了更大的关注。这是一位希腊艺术的爱好者,当他看过这些雕像的块片以后,认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并第一个断定这就是维纳斯的雕像。于是立刻告诉农夫,法国决定把她买下,要他不必再到处声张了。随即赶到君士坦丁堡,向大使命陈详情,促使大使下了决心并派专人前去交易。不料岛上的长老出于本岛的利益而中途插手,开会议决命农夫将雕像卖给在土耳其任职的一位希腊大官,当法国人赶到岛上时已经是雕像装船的关头了。见此情景,他们几乎要动武,命令法国船舰随时准备行动。顿时,爱琴海上战云密布。恰巧,一场暴风而解了围。它推迟了土耳其船只的起航,为法国使者争得了斡旋的时机,他们软硬兼施,把雕像终于转到了法国船上。后来又给岛上赠送金钱,从而取得了岛上放弃雕像的誓约书。雕像顺利运抵巴黎,由于种种政治、人事方面的原因,一直推至1821年3月2日,国王路易十八才正式接受献礼。从这一天开始,她便成为法国国家财产。当时的登记名称是“在希腊群岛中的米罗所发现的维纳斯像”,并被陈列于罗浮宫特辟的专门展室中。

  法国获得这尊雕像时,全国一片沸腾,人们视之为国宝,并被尊称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她一直为世界上所有热爱艺术和美的人们所景仰,他们都以能亲眼目睹这尊古希腊最伟大的艺术奇迹为人生一大幸事。

  3.关于维纳斯的文化背景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

  4.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艺术魅力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美和歌颂。整个雕像的比例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它接近于利西普斯所追求的那种人体美比例,而且,雕像的各部分比例几乎都蕴含着黄金分割的美学秘密。这正是古人对于人体美的赞颂和肯定,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二、初步感知美

  讨论:断臂维纳斯美在何处?

  明确:和谐美,残缺美。 形体之美,断臂之美。

  1.头与躯体的比例

  2.上半身与下半身的比例

  3.上下半身线条之比

  4.“S”型的造型……

  三、课文解读

  教师:当人们站在这个精美的雕像面前的时候,一个裸体的女性,她丰满而圣洁,柔媚而单纯,优雅而高贵,这就足够人们为之倾倒的了。在这洁白的大理石里面,是少女的青春,是生命的跃动。人们从这里发现了自己,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创造潜能;感受到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动力……这是一种极大的满足,最深的启示,这也是人体的魅力之所在!

  问题研究 1.为什么必须失去?

  1.从文中找出佐证说明为什么必须要失去?

  (1)“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2)“我感到这是……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3)“那失去的双臂,……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玉臂”(4)“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2.无尽的想象

  3.延伸:要是让你来画一幅“深山藏古寺”的画 你会怎样来表现呢?

  启发:无臂:丰富的艺术想象 有臂:单一的、定型的、受限制的

  维纳斯双臂残缺,反倒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填补空缺,这样也就有了无尽的美感和魅力。

  问题研究 2.为什么不能复原?

  1.从文中找出佐证说明为什么不能复原?

  (1)“因此,对我来说,……全是些奇谈怪论”

  (2)“这一方……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

  (3)“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2.请试着给断臂的维纳斯修复两条完整的胳膊。(略)

  3.残缺与完整哪个更美?(美的事物是不局限于完整还是缺失。美的真正所在是懂得欣赏,只要我们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一颗善于领悟美感受美的丰富的心灵,我们就不愁没有美的发现、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

  问题研究 3.为什么只能失去双臂?

  1.从文中找出佐证说明为什么只能失去?

  (1) “在这里,从别的意义上来讲……其它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2) “假定丧失的不是两条胳膊……不可以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

  (3)““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由于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生命之梦”

  2.讨论:

  (1)是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构成美呢?

  (2)完整的艺术就不美了吗?(假定她真在微笑,那么,微笑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的温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伤的微笑?这微笑,是一种蕴藏着的快乐的标帜呢,还是处女的童真的表现?这是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这是一个莫测高深的神秘。----傅雷《蒙娜丽莎之美》)

  )

  教师:小结

  1.(略)

  2.谈谈你对艺术美之感悟

  (1)“艺术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 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愿望”。

  (2)在艺术创造中舍去一些东西,但能让欣赏者能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3)艺术因缺憾而可能完美,生活因缺憾而可能丰满。

  四、拓展延伸

  1.根据关键词设置情景,分别说一段话。

  拍卖会上——商人——维纳斯

  博物馆内——清冈卓行——维纳斯

  2.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弗里迪克布朗

  请将维纳斯的美和这个科幻作品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哪些共性的东西。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 篇5

  四川省宣汉中学 刘廷富

  教学目标 :1、能力训练点:培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2、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以学生讨论、教师释疑为主。

  教学安排:

  一、教师引入,激情激趣

  提问1: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接触过美的人和美的事物,对美都有一些或深或浅的认识,请大家说说自己所认识理解的美。明确:诸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情美、崇高美、悲剧美、和谐美、整体美、优美、壮美、凄美等等,学生知道多少说多少,不求全,不求一定深刻。

  提问2:为什么环肥燕瘦西子病却都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美人呢?为什么梅艳芳红颜早逝令许多人悲痛惋惜,可也有人说她的死是一种美,是绝代芳华呢?为什么因曹雪芹困顿早逝而没有写完的《红楼梦》却依然令人痴迷说不尽道不完呢?为什么美丽的“维纳斯”雕像失去了双臂却被举世公认为法国罗浮宫的第一珍宝呢?明确: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杨玉环因其肥而更显其雍容典雅之态,赵飞燕因其瘦而更添轻盈迷人之姿,西施因其病而更增娇媚婉转之韵;梅艳芳虽天夭其寿却芳华绝代,给人们留下了永远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曹雪芹留下未竟之《红楼梦》而辞世,却引出了后世无数痴人说红楼论红楼续红楼,万古流芳;维纳斯虽失双臂却从其出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倾倒了全世界的观赏者,漂向了更远更远的国度,超越了更久更久的时代。以上这些,都说明了这样一个美学命题:缺憾也是一种美。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式,缺憾美不仅存在于艺术领域中,还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艺术因缺憾而完美,生活因缺憾而多彩。

  今天我们学习的清冈卓行先生的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就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这种缺憾美,而且还告诉我们怎样去欣赏缺憾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然后提问3:你对维纳斯了解多少?你个人认为维纳斯有双臂与没有双臂哪个更美?为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用投影仪展示罗浮宫的世界“三宝”图片,简介西方神话中的维纳斯,同时介绍文学史上海涅、乌斯宾斯基、屠格涅夫等作家与“维纳斯”有关的几个逸事,激发学生学习和探讨的积极性)

  二、研习课文,探讨主旨

  (一)、整体把握,筛选信息,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问题4:作者在这篇随笔里表明了怎样的艺术见解?(要求学生必须用文中原句回答,这一步主要是让迅速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及能佐证各部分大意的关键句,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明确行文的思路)明确:本文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并以此统领全文。在自然分成的三个层次的开头,都用一句话概括了该层次的大意,行文过渡十分自然,脉络十分清晰。结构大体如下:(板书)

  一、必须失去双臂

  二、不可复原双臂

  三、只能失去双臂

  (二)、研究探讨,深入领会,深入理解课文

  1、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生读第一部分,并思考问题5: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述这种感受的?学生快速浏览,划出相关语句,然后回答(用原文语句回答,注意“感到”一词)。明确:作者的感受是:“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双臂,种种虚象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板书) 一次飞跃 一种神秘气氛 多种生命之梦

  失去双臂 ———— 整体美

  一次追求 无数秀美玉臂 神秘奋然一跃

  提问6:在这里 “特殊”“普遍”的内涵是什么?明确:“特殊”意即双臂完整,定型的,一览无余的,缺乏想象力的;“普遍”意即手臂残缺,形态不定,让人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效果上是质的飞跃。

  提问7:第3自然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维纳斯的美的?明确:从形体美和内在气质两方面来表现的。

  提问8: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课文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明确:维纳斯双臂的偶然丧失却产生了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给人们一种整体美的艺术感受。

  本文启示一: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2、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生带着问题阅读第二部分,讨论后回答。提问9:作者对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尽量用原文回答)明确: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可见作者对复原双臂方案非常反感,极端厌恶。

  提问10: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这里的“无”是指虚的,普遍的,无尽的想象空间,潜在的无尽生命力,多样的选择性;“有”是指是此非彼,是一非多,是有限非无限,再美也是定型。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反倒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提问11:文中一会儿说复原方案是倒人胃口,一会儿又说是顺理成章,怎样理解这种矛盾?作者的真正意图是要说明什么?明确:人们尝试的种种复原方案亦可视为是对美的追求,只是复原后的艺术质量水平已发生质的变化,人们不会再产生以前那样的感动了,因为它束缚了人们的想象。正所谓实景有限,虚景无穷;空本难图,神无可绘。

  提问12:面对形形色色的复原方案,你能设想一些复原方案吗?(应以生为主,任由想象)

  提问13:也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明确:本层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后的维纳斯在艺术效果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美感远不及“丧失”的美感。

  本文启示二:要想获得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离不开创作者与鉴赏者的共同努力。

  3、研习课文第三部分

  生自读第三部分,质疑答疑。提问14:假如失去的不是双臂,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艺术效果会怎样?(用原文回答)明确:“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其他部分的残缺会严重破坏雕像的美感。

  提问15:为什么失去的只能是双臂呢?作者的理由是什么?明确:因为“双臂”“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而“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维纳斯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各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这正印证了恩格斯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清冈卓行以他独有的艺术敏感越过艺术的“实有”外在形式,窥见到艺术最深奥的特殊规律,“从虚无中见出丰盈,见出无限生机,无限神秘和无限的美”。

  本文启示三:虚实相生是有条件的,艺术空白并不等于任意残缺。

  4、总结全文

  本文提出了一个美学命题,即如何认识“缺憾美”:①缺憾也是一种美,②并非所有的残缺都是美,③对艺术上的残缺与生活中的残缺,认识应不一致;由此作者以其独特的艺术颖悟力,深刻地阐述了艺术创作中“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方法。

  三、拓展迁移,外联内化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很早就懂得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并以此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看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范例来佐证之。

  1、理论论述:

  ①老子:“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辩若讷”,“无物之象”;

  ②《画鉴析览》:“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

  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

  2、古今中外的艺术实例:

  ①罗丹《沉思》《巴尔扎克像》②《巴黎圣母院》的喀西莫多形象③深山藏古寺④踏花归去马蹄香⑤齐白石画虾画鸟与朱耷画鱼⑥《寻隐者不遇》⑦《陌上桑》⑧《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⑨《老残游记》里对于王小玉歌唱的描写⑩“荷马史诗”中对于海伦的美的描写等等。(师用多媒体演示,指导生理解虚实相生的艺术原理,认识艺术空白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作用,并逐步学会运用。例子不必全用)

  3、课外作业 (任选一题)

  ①本课一直在讨论残缺,赞美残缺,是否因为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所有的残缺都能产生美呢?你认为艺术的残缺需要什么条件?请写3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②“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完美的形象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③假如你去买“维纳斯”雕像,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完好的,你准备买哪一种?为什么?请写3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对“残缺与完美”的认识。

  (附)板书:

  必须失去双臂(正面):美的典型→普遍美→一次飞跃→ 一种神秘气氛→虚

  一次追求 多种生命之梦

  无数秀美玉臂

  神秘奋然一跃

  抽象艺术效果

  不可不失双臂(反面):受到限制→特殊美→失去丧失的美感→实

  只能失去双臂(侧面):生命光彩→才能有梦幻曲

  作者邮箱: ,,

  [1]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文艺欣赏方面遇到的问题。

  3.德育目标:发展学生审美个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审美修养。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提出的残缺美,领会“以少胜多、以无胜有”“虚实相间”的艺术原则。

  教学难点

  1.理解“残缺美”的涵义。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艺术史上就有这样的一座雕像:那就是罗丹的巴尔扎克像。罗丹在完成这尊塑像时,叫了几个学生来一起欣赏。雕像的造型很别致:巴尔扎克披着睡衣,双手叠合在胸前,昂着硕大的脑袋,两眼注视着前方。一个学生指着雕像的双手说:老师,这手像极了!我从来也没见过雕的这么完美的手呢。然而,这句赞美的话使罗丹皱起了眉头,他沉思了一会,突然举起一把斧头,将那双完美的手砍了下来,学生们都疑惑不解。但罗丹却神色严峻的说道:这双手太突出了。既然这双手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那就不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是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重要的!尽管在当时没有人承认欣赏这部残缺了的艺术品,但罗丹断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他的预言应验了,《巴尔扎克》真的成为了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

  在巴黎的罗浮宫也有这样的雕像:这座胜利女神像是一座大理石雕像,高328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200年。虽然女神的头和手臂都已丢失,但仍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家们高度艺术水平的杰作,不论从哪个角度,观赏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胜利女神展翅欲飞的雄姿。她上身略向前倾,那健壮丰腴、姿态优美的身躯,高高飞扬的雄健而硕大的羽翼,都充分体现出了胜利者的雄姿和欢乎凯旋的激情。海风似乎正从她的正面吹过来,薄薄的衣衫隐隐显露出女神那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身躯,衣裙的质感和衣褶纹路的雕刻令人叹为观止。

  虽然这两座雕像都是残缺的.,但却给人以美感,这就是残缺的美,是部分的残缺赢得整个作品的美的和谐。比他们更有名的是另一尊收藏在罗浮宫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像。

  二.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回答:作者在这篇随笔里表明了怎样的艺术见解?用原句回答

  明确:本文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并以此统领全文。在自然分成的三个层次的开头,都用一句话概括了该层次的大意,行文过渡十分自然,脉络十分清晰。将文章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次的大意:

  1、必须失去双臂2、不可复原双臂3、只能失去双臂

  三.合作探究

  研讨第一部分

  1.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述这种感受的?用原文语句回答,注意“感到”一词。

  明确:作者的感受是:“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双臂,种种虚象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在这里“特殊”“普遍”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特殊”意即双臂完整、定型的、一览无余的、缺乏想象力的;“普遍”意即手臂残缺,形态不定,让人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效果上是质的飞跃。

  2.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为什么?

  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课文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

  明确:维纳斯双臂的偶然丧失却产生了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给人们一种整体美的艺术感受。

  研讨第二部分

  1.畅想如何复原双臂

  .法特威灵丁:维纳斯正慢慢走进海里,有手扶持着自已的衣服,左手想要把头发松开,所以左手握着结发的发带类的东西。

  .右手护胸,左手拉着自己的孩子小爱神厄洛斯。

  .德国雕刻家朱舒特拉森,考察了雕像以后认为,《米洛斯的维纳斯》不是一个单独的雕像,而是和希腊神话中维纳斯的情人战神马尔斯站在一起。

  .德国艺术家富尔特万格拉《富尔特万格拉复原方案》的结论是:维纳斯的左手握着苹果,右手扶持衣裙,姿势为站立。

  2.读第二部分,让学生划出作者对复原“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极端厌恶。

  3.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4.让学生概括本部分内容

  明确:本层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后的维纳斯在艺术效果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美感远不及“丧失”的美感。

  研讨“残缺美”的涵义

  1.从上面两部分分析看,本文谈了一个美学观点,这个美学观点是什么?

  残缺美

  2.既然残缺能带来这样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该提倡残缺?

  作者在一、二部分讲述残缺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审美效果,可能会给学生一个定势思维,即残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学生质疑、发问,多角度的看问题。

  3.结合维纳斯的断臂谈谈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对于残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即“部分”的残缺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

  4文中一会儿说复原方案是倒人胃口,一会儿又说是顺理成章,怎样理解这种矛盾?作者的真正意图是要说明什么?

  明确:人们尝试的种种复原方案亦可视为是对美的追求,只是复原后的艺术质量水平已发生质的变化,人们不会再产生以前那样的感动了,因为它束缚了人们的想象。正所谓实景有限,虚景无穷;空本难图,神无可绘。

  认识“缺憾美”:缺憾也是一种美;并非所有的残缺都是美;对艺术上的残缺与生活中的残缺,认识应不一致;由此作者以其独特的艺术颖悟力,深刻地阐述了艺术创作中“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方法。

  构成缺憾美主体的比较。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美,还在于“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正因为主体美,所以失去了双臂不但不减其美,反而更增其美。如果这座雕像的主体不是维纳斯,而是一个干瘪、丑陋的老太婆,人们还会认为这个断臂的老太婆是美的吗?这仍然是在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构成美。主体美则缺憾美,主体不美则缺憾也不美。

  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今日此门过,麻婆麻花对面搓。麻婆不知何处去,麻花依旧下油锅。

  明摆着的,姑娘不见了和老太太不见了虽然都是“缺憾”,但“人面桃花”就美,“麻婆麻花”就不美。

  研讨第三部分

  1、失去的不是双臂,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艺术效果会怎样?(用原文答)

  明确:“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其他部分的残缺会严重破坏雕像的美感。

  2、为什么失去的只能是双臂呢?作者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因为“双臂”“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而“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维纳斯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各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这正印证了恩格斯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清冈卓行以他独有的艺术敏感越过艺术的“实有”外在形式,窥见到艺术最深奥的特殊规律,“从虚无中见出丰盈,见出无限生机,无限神秘和无限的美”。

  启示:虚实相生是有条件的,艺术空白并不等于任意残缺。

  四.拓展深入

  1、理论论述:

  ①老子:“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辩若讷”,“无物之象”;

  ②《画鉴析览》:“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

  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

  2、古今中外的艺术实例:

  ①罗丹《沉思》《巴尔扎克像》②《巴黎圣母院》的喀西莫多形象③深山藏古寺④踏花归去马蹄香⑤齐白石画虾画鸟与朱耷画鱼⑥《寻隐者不遇》⑦《陌上桑》⑧《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⑨《老残游记》里对于王小玉歌唱的描写

  五.小结

  作者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描绘了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独特的缺憾美。同学们在理解作者艺术观点的基础上也对残缺美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我们必须认识到:艺术上的残缺会给欣赏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永远的生命力。同样,真正的生活也并不完美,我们必须勇敢地正视残缺,努力探求生活中美的真谛。

  资料: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人之所以需要想像,是由于现实有缺憾,或者说现实不能满足他的某些需要。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人们对审美对象维纳斯作了想像补充而使之完美化。

  “有”与“无”的比较。当审美对象出现了缺憾,感官知觉受到客观对象的局限时,想像就成了心灵中神志的活动,“官知止而神欲行”,精神摆脱了现实事物的羁绊,在广袤无垠的时空中自由驰骋,任心所之,无拘无束。““有”则一览无余,“无”则风光无限。真是不比不知道,“缺憾”真奇妙。

  对缺憾美的审美是与生活经验、学识教养分不开的。这是因为生活经验、学识教养等,为欣赏缺憾美提供了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印象,为想像增添了翅膀。生活经验越丰富,学识教养越丰厚,则想像的翅膀就越丰满,所得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就越强烈。《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就是例子。见过维纳斯的人成千上万,而能写出《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的只有日本的清冈卓行。人们被维纳斯的美倾倒,为什么很多人只能是“心愤愤而口悱悱”?

  艺术因缺憾而完美,生活因缺憾而丰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正是这种“难全”的缺憾,成就了古往今来多少歌之不尽、吟之不绝的聚散离合的缺憾美。在中国文学史上,如果没有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和白居易“谪居卧病浔阳城”的“缺憾”,就没有千古名诗《琵琶行》的问世;如果没有苏轼被贬黄州的“缺憾”,又怎会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的诞生?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在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且各具形态,缺憾美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同学们,你们只有广泛地学习,不断深入地体验生活,积累起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识教养,才能在美的王国里自由地徜徉啊!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第四册第二单元,主题为“美的真谛”选用的意图,是想通过对维纳斯雕像的欣赏,让学生懂得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增强审美情趣本文是篇译文,繁琐的长句较多,学生初读时会感觉艰涩难懂,缺少兴趣若是引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作者观点,便能化难为易

  另外,学会欣赏维纳斯以及其它美的事物都需要想象力和审美判断力,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独到的见解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而自由的时代,但是他们对许多美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因此,可以从美学的角度去入手教学时,让学生积极讨论,谈对作者观点的认识和评价,教师及时纠偏,引导话题的走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全文,探讨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关键词句来把握文意,领会文章主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文中阐述的缺憾美的美学观点,提高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关键语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探讨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领悟“虚实相生”的审美理念,并且运用这一理念欣赏生活中的“残缺美”

  【教法学法】

  1、学案导学法、质疑释疑法、举例分析法、赏析阅读法、归纳总结法

  2、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讨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美是滋润人的情感的雨露,是照亮人的灵魂的阳光美与我们那么贴近,有那么扑朔迷离前百年来,人类尽情的沐浴着美得雨露阳光,可是,对于审美的奥秘,我们却往往难以清楚地加以解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古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之神——维纳斯,解读当代日本诗人、小说家清岗卓行对维纳斯之美的盛赞

  二、基础检测(单读,后齐读)

  1、加点字注音:譬(pì)如   玉笏(hù)  回溯(sù)      显露(lù)

  背(bēi)负     毋(wú)庸    羞羞答(dā)答

  2、积累成语:  出神入化     顺理成章       

  三、走进作者(单读,教师强调作者国籍、文学成就)

  清冈卓行,日本诗人、小说家生于中国大连,毕业于东京大学著有诗集《冰凝的火焰》、《四季写生》,另外有专著《手的变幻》,小说《早晨的悲哀》等

  1969年,清冈卓行因文学上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芥川奖

  四、爱与美之神——维纳斯

  如果说清岗卓行我们还比较陌生的话,那么大家对古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应该有所了解吧,说出来,让我们一同来分享好吗?(学生自由回答,后齐读课件

  她是爱的化身,掌管人类爱情、婚姻及一切动植物的生长;她是美的女神,曾挑起了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她具有古希腊女性最完美的身段和样貌,象征爱情与女性的美丽,被认为是女性体格美的最高象征

  五、整体感知

  1、维纳斯作为宙斯和大洋女神的女儿,从浪花中出生,她天生丽质,心地善良,热心助人,但其自身却很不幸,没有幸福的爱情和家庭,人们出于同情、感激和美好的愿望,崇拜她,把她视为“美好、善良、正义”的象征,由此,产生过许多以她为题材的艺术品,其中以1820年在希腊米洛斯岛发现的这尊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最为有名,她与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合称为法国罗浮宫的世界“三宝”下面请同学们欣赏课本插图,看到图中的雕像你有什么感受?请用简洁的语言形容一下(学生自己谈,形体、气质)

  2、美好的事物总是引发人们无尽的思索,更何况被争论了千百年的断臂维纳斯在要不要复原维纳斯雕像这个问题上,一直被争论至今那么通过你的预习,作者这个看法是什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学生抢答)

  明确:作者认为维纳斯“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第1段: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第2段:这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第3段:虽然失去了两条臂膊,却是向着无比神秘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第4、5段:反对复原,因为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第6、7段: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小结过渡】这个问题考察了同学们分析问题筛选信息的能力,“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透过作者的观点,我们不仅会产生疑问:一是“维纳斯的双臂为什么必须失去?”二是“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六、深入文本

  1、作为爱与美的女神,一个表现女性纯洁与健美的维纳斯来说原本确实是有一双手臂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请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复原你心目中的维纳斯,设计维纳斯的造型并讨论残缺的维纳斯与复原的维纳斯哪个更美?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2、刚才同学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挥了丰富的创造力,那么作者对他进行了怎样的复原?作者认为这些复原是不是令人满意呢?(学生自主思考)

  明确: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可见作者对复原双臂方案非常反感,极端厌恶

  3、那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谈谈

  明确:“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反倒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出示幻灯片)“有”限制思维,束缚想象力;

  “无”驰骋想象,包孕不尽梦幻

  实际上,高明的艺术家,总让艺术作品给观赏者留下想象的余地,造成一种悬念和遗憾让人们永远为她牵肠挂肚,这也就是艺术上“以少胜多、以无胜有”的原则(学生举例)

  教师补充:古画“深山藏古寺”

  平:古庙画在山腰间;古庙画在从林深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

  奇: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一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

  和尚挑水,让人联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挑水,让人想象到庙的破败老旧画上无庙,一定是“藏”在深山这样构思,更合题意,含蓄深邃显然,画中无寺而处处有寺

  4、既然“有无相生”,残缺美可以给予欣赏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那么假如失去的不是双臂,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艺术效果会怎样?是不是所有的残缺都是美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千变万化的作用,表达感情离不开手譬如说,拥抱,爱抚等人际交往离不开手譬如说,握手,打招呼等衣食住行更离不开手手的姿势固定了,它的含义也就固定了,从而限制住了我们的想象力

  (齐读最后一段)

  艺术上的残缺美可以给人以想象,想象才能给一件艺术品以生命但并不是所有的残缺都是美的,正如维纳斯并不是失去任何一个部位都是美的,,残缺的部分要恰当才行正如自由女神那擎着火炬的手就不能残缺,如果残缺就是美的,那么蒙娜丽莎那迷人的微笑就不会一直在我们的心头荡漾,那合家团聚的时刻也不会总让我们感觉那么的短暂缺失是有条件的,残缺美需要我们通过审美比较来辨识

  【小结】手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媒介物,一旦媒介物变得明确了,它的美也就被限制了,范围由无限转为单一,限制了人的想象力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七、才艺比拼

  清岗卓行用他的文笔,艺术家用他的雕塑,分别为我们勾勒和诠释了维纳斯的魅力现在请同学们拿起你漂亮的笔杆,以现代诗歌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你心中的维纳斯的魅力

  (两名学生黑板板演,学生互评)    (教师出示下水习作)

  明眸中闪烁着自信的光华

  一朵微笑在唇间绽放

  恰似一抹映水的霞

  袅袅身姿   

  迈出朗朗步伐

  独臂荡尽  

  乾坤氤氲

  命运怎奈你有一颗 

  坚强的心

  你曾经告诉我

  一滴水就是一个世界

  于是我用双手捧了一捧

  寻找这个世界

  然而 终究

  我没有众神的福祉

  我的寻觅在这里熄灭

  你微笑着    用那溢满

  爱与美的眼眸

  撷一汪水在我手心

  你的笑脸和整个世界

  在水中荡漾

  啊      请你留步

  请允许我细细端详你   

  就像欣赏

  那梦中的新娘

  八、总结

  (播放《恩雅牧羊人之月》曲子伴奏)

  人生是残缺的,总有一些无法弥补的缺憾但正是因为有了痛苦的加入,人生才更加丰富多彩真正经历伤痛的人,才算出真正活过黛玉的美在于她没能实现的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美在于她历尽沧桑后即一刹那的明彻与超脱,贝多芬的美则是在失聪后用黑白键撞击出生命的悲壮文章如果说生活中的残缺让平凡者泄漏出生命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的灵魄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让人雀跃与敬仰人间没有完美,完美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地方但也许正因为如此,才点燃了人们探索追求的激情所以面对人生中的不如意,我们应有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苏轼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其实当我们学会正确对待残缺时,我们就会发现,月圆是画,月缺是诗

  九、布置作业

  1、认知作业:在理解本文基础上,与傅雷《蒙娜丽莎的魅力》作比较,看看二者在观念上有什么联系

  2、拓展作业:选择一幅艺术作品进行赏析

  附板书设计: 

  米洛斯的维纳斯

  清岗卓行

  必须失去—— 不能复原——只能失去

  以“无”胜“有”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2, 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探讨、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艺术表现上的虚实相生观点。

  三、教学设想

  初读《米洛斯的维纳斯》可感知其基本意思,仔细钻研,又可能觉得有些难句似懂非懂。其实只要抓住了作者的基本观点,种种疑难往往迎刃而解。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根据本课特点,拟先让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课文,尽可能找出课文的基本观点及作者所持的理由,再安排一节课时间,用小组讨论、汇报、课堂辩论等方式,实现第①②项教学目标,至于教学难点,艺术表现上的虚实相生观点,重在以课文实例与林黛玉外貌描写实例来阐释,不重理论分析,然后再启发学生提出与课文相反的观点并加以阐释,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最后进行迁移训练。

  四、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1,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基本观点及其所持的理由。

  2,每人至少提出三个问题,并写出答案。

  教师方面:制作投影胶片一张。

  内容:林黛玉外貌“两弯似蹙非蹙 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施胜三分”(《红楼梦》第三回) 。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与解题

  1. 导入:投影林黛玉外貌描写文字

  让学生想象林黛玉的外貌

  明确:外貌描写有时重在写实,有时重在突出神韵。这段文字,不重写实,而侧重写林黛玉的神韵,是文学艺术中的“虚”,是艺术突破中有限的造型通向无限彼岸的基本途径之一。中国文学艺术素有重虚的传统,绘画多留空白,诱人联想;诗歌多言近意远,耐人寻味。

  过渡:雕塑与绘画诗歌有许多相通之处。

  2. 解题:

  米洛斯: 希腊一个岛名。1820年,维纳斯雕像被一个叫尤尔赫斯的农民在翻挖菜地时发现于该岛。

  维纳斯:古希腊著名雕刻家阿海山纳在神话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用大理石雕成的艺术珍品。

  (二) 研读课文

  学生六人一组,确定好组长,开展讨论,交流解决预习时提出的问题。然后全组集思广益抓住关键,提出一个能统率全文内容的问题,并写出答案。再由各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 全文的基本观点:

  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正因为“失去双臂”才“如此秀丽迷人”。

  2, 如何阐释这一基本观点?

  (1) 无臂,有丰富的艺术想象

  “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出乎意料地获得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艺术效果”。

  (2) 有臂, 定型的受限制的

  “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人们对丧失的东西已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

  (3) 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手“有着实体和象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调和”。“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

  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

  说明:主要从抓关键词句入手,让学生全员参加,主动探究,积极求知,在研究、发现中完成教学目标的第二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三) 讨论:激发创新思维

  要求:就作者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

  启发:如果你去买雕像,你选择完整的,还是断臂的?

  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

  ①美讲究整体性和有序性,古希腊雕塑艺术流传至今不乏基本完整的人体塑像。②谁又能肯定损坏

  前一定不如损坏后美呢? ③我们欣赏断臂维纳斯,实出于无奈。

  (四) 迁移训练

  以本课的理论分析林黛玉的外貌

  启发: 如果要拍电影, 你是导演,你将选哪个演员出演林黛玉?

  明确: 不管选哪个演员都有不如意的地方,因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心中设想着林黛玉的形象,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如果一选定演员,其形象也就定型了,一千个观众就只有一个林黛玉,读者的想象空间也就丧失了,由此可见曹雪芹的高明。中国诗文、绘画对艺术之虚的追求是一种偶然的追求,而断臂维纳斯的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产生,艺术之虚是一种偶然的追求。当然,并不是任何“虚”都能产生相应的艺术效果,“虚”是以“实”作为基础的。

  (五) 布置作业

  小作文: 维纳斯断了的两臂是什么姿势? 请发挥想象,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描述性文字。

  提示:读一些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让想象符合传说中的某些情节,也可不拘泥于神话传说,把维纳斯放进现实生活甚至神奇未来来写。

  附:板书设计

  米洛斯的维纳斯

  清冈卓行

  观点:失去双臂,更秀丽迷人理由:

  无臂:丰富的艺术想象(普遍)

  有臂:定型的,受限制的(特殊)

  手:千变万化,唤起想象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 篇9

  一、文思导引

  本文围绕“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以精粹的语言,从美学审视的角度,探究有关决定“美术作品命运”而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某些东西”是什么呢? 按照文中所述,那就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和“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既然要获取整体美,就自然有了某些“常人”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方案。人们也可以驰骋想象以弥补“失去双臂”的缺憾,但无论怎样挖空心思,却根本不能超越“丧失”的美感。甚至假设“真正的原形”出现,且是“真的事实”,作者也终究会“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进而作者又假设道:如果“维纳斯”其他的肉体部分失去了的话,“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据此,“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得到确认,并生发出“米洛斯的维纳斯”失去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的合理想象,给人无限的思维空间。这就是行文的逻辑顺序,亦是文章的思路。

  二、粹语品析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精粹的语言无不蕴含深刻的思想,阐明抽象的事理。下列语句,就是耐人寻味的精粹语言,必须予以品析。

  1、“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品析:伟大的艺术与平庸的艺术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它们处理手法上的概括与具体,题材选择对细节的爱好和排斥等等,而主要在于创作者所一心一意努力奋斗的目标是否崇高; 在于创作者作画时,胸中是否充满着的那种爱慕与惊羡的情感,以及创作者在静观万物时一心追逐美好事物和仇恨一切卑吝邪恶现象的思想。事实上,一位伟大艺术家的心智偶而也将被吸引到某种想不到的事物上去,或者他将会以某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去表现他们对美的一种理悟,正是这“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它不是创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人性之中数不清的倾向的物化以及为人称善的坚定热情所指引着和磨炼着的自然的表现,这就是“美术作品的命运”。

  2、“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品析:创作者必须对整个题材有全面的把握,否则不可能产生伟大的艺术作品。“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和“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则有赖于画家或雕塑家其人的心灵具有某种奇特而崇高的品质,感情置于严格的控制之下,冷静沉着犹如统兵之将,如此,才能实现这种“飞跃”,也才能获取完整的艺术追求;看似“特殊”,实则是普遍的艺术创作规律所使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3、“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种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品析:“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个美的典型,它“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无处

  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那“失去的双臂”,散发着神秘气氛,孕着生命之梦,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

  的艺术效果,这是向着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如果人们被这种神秘气氛所迷惑,让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复原,即使是“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也会失去原来的艺术光辉,完美的艺术作品反而会遭到破坏,甚至黯然失色。通过假设和正反论证,通过美学审视,作者“她为了如此秀丽诱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在这里确定无疑。

  三、疑难破解

  本文的疑难点似乎比比皆是,其实只要抓住几个关键语句,弄清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就能融会贯通,豁然开朗。下列语句比较难懂,教师可提出来,引导学生探究。

  1、“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资,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

  国度,为了超越更久的年代。”

  破解:只有具有了人类心智的一切高贵品质方能使人在艺术上进入至高境界。“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美,纯出于自然和造物者的巧夺天工,并不是靠外力或“有意识的”制造一种有利于驰骋想象的心境而使其“失去双臂”,而是“无意识地隐藏了两条玉臂”。这说明不是创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人类一切高贵品质的自然表现。只有这样,才使这件艺术瑰宝超越了国界,跨越了历史长河,以它的神奇的艺术光芒与天地共存,与日月齐辉。

  2、“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破解:“无”的一方包孕着不尽的梦幻、神秘、推断,伴着各种各样的奇思异想,伟大的艺术作品就需要这样的审美效果。然而,“有”的一方,即使表现手法天衣无缝,复原得精美绝伦,也仍然会受到限制,绝不会构成亮丽的图景和光辉的形象,这段话,再次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语言含蓄,极富深意。

  3、“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持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含义。”

  破解: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如果真的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不能再怀疑的时候,作者也会站在艺术家的原则上,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审美理念,以艺术的含义否定掉这个原形,因为它不是艺术,更不是伟大的艺术作品。为了维护真正的艺术,作者必须怀着“一腔怒火”来否定掉这个“事实”,可见,作者的观点多么鲜明,为艺术而战的信念又是多么坚定。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 篇10

  一、导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丧失”与“残缺”产生的特殊美感。(人文)

  2、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知识和作者对艺术品的独特审美角度。(知识)

  3、运用抓关键句来归纳作者观点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力)

  二、导学安排一课时

  三、导学设想 343+问题研讨式

  1、切入点(拎动点):

  讨论:如果让维纳斯的手臂复原,你认为哪种姿势最美?

  2、制高点:

  课文观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3、增长点:

  1)了解“丧失”所产生的特殊美感。

  2)形成一定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

  4、延伸点:

  联系生活琐事和《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美,捕捉美。

  5、语言:筛选、搜集重要信息。

  6、思维:辨证思维

  7、迁移:对生活中美的发掘和欣赏评价。(主题写作)

  四、导学安排

  (一) 导入新课

  1、 由西方著名艺术品的介绍导入。

  2、 展示图片“米洛斯的维纳斯”(课件)。请学生谈谈对维纳斯的了解,总结并提问:维纳斯是传说中的爱神与美神,据说这尊雕像是在古希腊的米洛斯岛上最初被人们所发现的,当人们最初发现她时,这尊雕像是有手臂的,只是后来在一次争夺中丢失了,下面我想问问大家,如果让你来为维纳斯的手臂复原,你认为她哪一种姿势是最美的?

  (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言)

  (二)切入课文

  1、由学生的想象切入到课文第五自然段

  “刚才同学们为维纳斯的手臂复原设想了很多种方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想象,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中作者又提到了哪些复原的方案呢?”(学生齐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从第五段中提出问题:(质疑)

  ①文中提到了这么多的复原方案,作者却说“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什么叫“丧失”的美感呢?

  ②而且作者还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抱

  一丝怀疑的态度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为残缺的艺术品复原,这是好事,而作者却要怀着一腔怒火,否定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重点阅读1—3段

  1、归纳出作者观点

  2、找出文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句子(分组完成,集体朗读)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自读中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观点:维纳斯正是丧失了双臂才产生了美。

  ②明确文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讨论分析一些难于理解

  的句子的含义。

  (四)分析课文

  丧失手臂产生神秘的美感(正面)

  复原手臂破坏了美感 (反面)

  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臂 (侧面)

  (五)集体朗读全文,总结并解决课文开头提出的疑问

  整篇文章,作者分别从正面、反面、侧面阐明了:正是因为维纳斯丧失了双臂,因而使人们产生了无穷的想象,从而带来了神秘的美感,这也就是我们在课文第五段提到的所谓的“丧失”的美感。

  好,在分析了文章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他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明确:恢复了原形,我们就无法产生那么多的想象力了,那种因为残缺而产生的神秘美感也会消失殆尽,所以作者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他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六)联系已学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迁移联想

  1、 展示课件“托尔斯泰墓”

  提问:坟墓的外形给人第一印象是什么?(简单、普通、平凡)而作者却认为它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是作者从哪个角度出发去欣赏的?

  明确:作者是从托尔斯泰追求朴素的伟大人格这个角度去欣

  赏的,所以他认为这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2、 小结启发:我们想想,本来是一尊残缺的雕像,清冈卓行却从她给人们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一角度发掘出她的一种神秘的美感——“丧失美”;一方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坟墓,茨威格却从托尔斯泰追求朴素的伟大人格中将它升华成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结论:生活中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欣赏角度都可以是不相同的。

  (七)请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自己对美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生活中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感悟都会有所不同,从你的角度去发现生活中你认为美的东西,以此为题。写一篇500—600字的短文。

  参考题目:简单就是美

  距离产生美

  丑到极致也是一种美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 篇11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设计示例(三)

  教学目标 :

  1.能力训练点: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2.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预习布置:

  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神话传说及“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

  2.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并在文中划出疑难语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教师导入  :

  1、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其实,对于艺术品来说,它们的命运也是如此。就在半个多月前,这座走过了1500多个春秋的、为人类所共有的艺术珍品——巴米扬大佛——在塔利班的炮声中轰然倒下,从我们的视野中永远地消失了!

  这是上个月拍回来的乐山大佛,我们可以看见,它的庞大的身躯上已经爬满了青苔和其他腐蚀物,面目已经模糊。

  还有这座胜利女神雕像,被发现时,它的高贵的头颅已经不知去向。

  还有就是这座维纳斯雕像,1820年在希腊的米洛斯岛被发现时,她的秀丽的双臂已经残缺。为了区别于其他众多的维纳斯雕像,人们习惯上把她称为“断臂的维纳斯”或“米洛斯的维纳斯”。

  历史是无情的,战争的炮火是无情的,大自然的风雨雷电是无情的。但这世界毕竟还有许多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的人们,于是人们一方面加强保护,一方面对已遭毁坏的艺术品加紧修复。

  这其中就有许多人一直试图为维纳斯的断臂复原,要为她重新安上那残缺的双臂。然而,一百多年来,却始终没有一个复原的方案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满意。维纳斯的双臂到底应该是怎样摆放的,这成了艺术史上的一个谜。同学们都是正处在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年龄,在这节课开始前,不妨也来想象一下,为揭开这个谜而提供一个方案。

  2、由插图导入  :

  [关于维纳斯与维纳斯雕像]。

  罗浮宫的世界“三宝”:爱神“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它是1820年在爱琴海南部的米洛岛上的一个山洞里发现的,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论观者从何种角度看,都同样获得这种感受:庄重的妩媚。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女神的两臂虽已失去,却让人感到一种残缺的美。曾经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断了的两只手臂原来是什么姿势?是拿着金苹果,是扶着战神的盾?还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来的考据则较肯定地认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爱的使者”丘比特。虽然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测补塑了她的双臂,但总觉不协调,还不如就让她缺两只胳臂,因而以“断臂美神”而闻名世界。

  二.学生活动:

  1.学生根据断臂维纳斯的形体及其有关传说,展开想象。

  2.想象完毕,请三位学生谈谈心目中的“完整的维纳斯”。

  3.教师总结: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来看课文的第五段,其实还可以有更多更美好的想象,比如……

  4.学生齐读第五段开头三句。

  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1.教师引导:我相信,如果有一万个观众,就会有一万个不同的维纳斯。于是在场争论中,有一部分人根本就反对为维纳斯复原的做法。本文的作者、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们认为,对维纳斯而言,无情的历史,偶然的毁坏,恰恰成全了维纳斯,使她成为了人类艺术宝库中不可或得的珍品。这是一个很大胆、很特别的观点。作者这个看法的建立基础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对这个观点的完整表述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

  2.学生默读全文,思考上述问题。

  3.学生默读完毕,找到答案,回答:作者是“以艺术的名义”反对对维纳斯所进行的任何复原工作的,他认为维纳斯“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4.教师引导:“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不知大家读着这句话时,心中有没有产生疑问。

  5.学生研读这句话,寻找问题。发现:文章的这一中心句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维纳斯的双臂为什么必须失去?”二是“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四.引导学生研究探讨问题:

  1.教师引导:课文其实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除了我们已经看过的一、二、五段外,三、四段是在谈论第一个问题的,六、七段则是谈论第二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四个段落快速找出你认为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语句。

  2.学生快速浏览,划出语句。然后回答。

  3.根据学生的疑难语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讨论完毕,每组派代表发言。

  5.教师总结。

  6.教师引申:听了同学们对“断臂维纳斯”艺术的分析,我倒突然有了许多感悟,说出来给大家听听,一是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完整”;二是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艺术创作中舍去一些东西,但能让欣赏者得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这也就是艺术上“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原则。感谢同学们,也感谢这位日本的作者,让我们懂得了这些最基本、但又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艺术方法。

  五.布置作业 :

  1、这节课一直在讨论残缺,赞美残缺,歌颂残缺,大家似乎都形成了一种思维,即艺术上的残缺都是值得提倡的。这到底又对不对呢?请同学们课后联系课文,思考: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但是否所有的残缺都能产生美呢?你认为艺术的残缺需要什么条件?

  2、米洛斯的维纳斯断了的两只胳臂原来是什么姿势?请你发挥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解说:这个练习不是考据,而是想象。因此,天马行空,写出你独有的创造力来。读一些古希腊或者罗马神话,让想象符合传说中的某些情节,这很好。不拘泥于神话传说,把维纳斯放进现实生活甚至神奇未来,也不错。)

  3、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说里说:《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意思是说,在保卫“人性的尊严”方面,它也许更有力量。研读有关历史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说:的确,这个半裸的女性雕像,虽然优美、健康、充满活力,可是并不给人柔媚或肉感的印象,它的转折有致的身姿,显得大方甚至“雄伟”;沉静的表情里有一种坦荡而又自尊的神态。她不是他人的奴隶,所以无须故意取悦或挑逗别人;她也不想高踞于人们之上,故也毫无装腔作势盛气凌人之感。在她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这也许就是屠格涅夫把她和《人权宣言》相比的理由吧。)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 篇12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了解清冈卓行的美学观点,理解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3、美育目标:发展学生审美个性,引导学生认识审美活动的主观性特征。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教学难点 】

  1、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理解“残缺美”的涵义。(这是对作者美学观点的延展)

  【教学方法】

  引导研讨式

  【教具】

  石膏像《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让学生欣赏石膏像《米洛斯的维纳斯》,并谈感受。

  【展示石膏像,学生就有一个实体感受,他的想象就会有的放矢,毕竟审美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欣赏者的主观感受是建立在客观实体的基础之上的。】

  2、当学生发现“断臂”这个特点时,讲述“断臂”的来历。

  【讲述来历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后来的“补臂”想象作铺垫;二是照应课文的第二段,加深学生对“偶然”的理解。】

  3、让学生畅想“断臂”的原始模样。

  【学生想象双臂模样时,所反映出的是他对这座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对美的一种认识和感受,这既是一次审美实践,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审美活动的主观性,但是教师不需要将此点明,在授课的尾声再进行总结,给学生一个体悟的过程。】

  二、研讨新课第一、二部分:

  1、检查预习效果,让学生说出作者对“断臂”的看法。

  2、朗读课文前三段,找出作者的理由。

  【找理由也就是找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这些句子在理解上会有些障碍,所以化繁为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引导,学生会觉得容易得多。】

  3、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归纳作者的理由。

  【这个环节其实就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

  三、研讨“残缺美”的涵义:

  1、提问:既然残缺能带来这样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该提倡残缺?

  【作者在前三段里讲述残缺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审美效果,可能会给学生一个定势思维,即残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学生质疑、发问,多角度的看问题。】

  2、追问:结合维纳斯的断臂谈谈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这个问题给了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可能学生的某些见解会稚嫩、不成熟,但是没有关系,这里重在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对于“残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即“部分”的残缺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可能,可将“残缺美”的涵义适当延展。】

  四、研讨课文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第六段,找出作者“只能失去双臂”的看法。

  【在学生说过自己的想法后,来听听作者的看法,学生会对作者的理由更感兴趣】

  2、讨论第七段中谈到的理由,理解“手”的重要意义。

  【这是全文中最难理解的一个段落,原因在于语言表达上的曲折与含混,这大概出于本文是译文的缘故,所以在理解上主张不求甚解,只要能说出大致的意思即可。】

  五、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见解: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亮出那个或许最差的“小板凳”,但得到的却是一次开阔思维的锻炼。借此机会鼓励他们善于在生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让别人听听自己的声音。所以老师不否定任何的看法,让学生真正畅所欲言。2、学生此时能体会到审美是带有创造性和主观性的个体活动,教师只需稍加总结,强化这种认识。】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 篇13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文艺随笔的特点。

  2.深入探讨重要语句,领会句子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对米洛斯的欣赏和赞誉,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2.揣摩语言、抓住关键,培养分析研究和自我质疑解难的能力。

  3.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基本观点的能力,在阅读理解中感受维纳斯的独特魅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作者鉴赏艺术作品的审美取向,领会作者对断臂维纳斯那“丧失的美感”的无比钟爱和珍视。

  (四)美育渗透点

  懂得虚实相生的艺术辩证法,懂得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懂得虚实相生的条件。

  二、学法引导

  1.研究探讨之法。初读课文,大体感知其。,再钻研似懂非懂的句子。

  2.理解性探讨。理解作者的观点,其实质就是艺术表现上虚实相生的观点。

  3.评价性探讨。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随笔的特点;(2)关键语句的含义。

  难点:关键语句的含义。

  解决办法: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从总体上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抓住表明作者观点、感受的关键句子,提出疑难问题;然后再读课文,注意文章前后的联系,找出上下文中相照应的句子,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解疑答难,从而从更高层次上把握文章、理解内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投影———尊表现女性人体美的大理石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自读课文,针对教师提出的阅读要求,认真读书。

  3.师生互相质疑解难。

  4.理解一些重要的语句。

  六、教学步骤 

  [导入  新课]

  请同学们看投影的大屏幕,屏幕上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尊表现女性人体美的大理石雕像,它就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断臂的维纳斯》。这尊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亚力山德罗斯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左右,它于1820年被发现于爱琴岛的米洛斯岛,经过一番争夺,被法国人买走,并于1821年5月起珍藏于巴黎的卢浮宫。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它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爱神的身材端庄匀称,肌肤丰腴,面容美丽平静,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整个雕像既有女性的丰腴妩媚、温柔秀美,又有人类母亲的伟大庄严和慈爱,体现了充实的内在生命力和人的精神智慧。

  雕像最令人惊奇的是维纳斯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们浑然完美之感。后世不少雕刻家曾设计各种方案试图复原双臂,却都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因为已故千年的艺术家的构思完全无法揣测,艺术家当年的灵感永远无法复制。

  本文的作者清冈卓行在观赏了维纳斯的雕像后,产生了——个奇怪的念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作者缘于何种原因有如此怪诞的想法?他借此又想表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创作观点?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深入领悟。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观点,研读并深入领会关键语句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①与“预习提示”。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阅读要求: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能准确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找出疑难问题,并根据上下文内容的联系,主动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小组内讨论分析,互相质疑解难;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归纳总结。

  2.这是一篇随笔。在随笔中,作者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见解?文章分几部分阐述作者的观点?请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中,作者阐述了自己对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看法,即“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从而表明作者关于文艺创作的观点。

  按照自然的分行,文章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表明作者对断臂的维纳斯的看法,同时作者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第二部分:任何复原残臂的方案都只能是画蛇添足,因为它扼杀了人们的不尽的梦幻,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第三部分:维纳斯丧失的部位必须是胳膊,才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

  3.怎样理解“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句话?结合上下文试作分析。

  “特殊”是指维纳斯失去双臂有了残缺反而赢得赞美、歌颂,“普遍”是指作者由此悟出的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说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美丽的臂膊,却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4.怎样理解维纳斯“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

  作者认为,胳膊,确切地说是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象征意义,是人同世界、同他人、同自己进行干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所以维纳斯丧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无数种交涉方式的梦幻曲,才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

  5.怎样理解文章第一段中“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人化地烘托着作品”?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艺术创作观点是什么?

  “某些东西”当指美术作品的艺术效果,是否唤起了人们的审美体验,是否带给人特殊的气氛、感受,是否带给人想象或再度创作的余地。就断臂的维纳斯来说,正是那失去了双臂“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由文章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艺术作品在反映创作者审美情趣的同时,应留有空白,留给欣赏者以补充、想象的空间,让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进行二度创作,这样才能使艺术作品与欣赏者达到完美和谐统一的境界,带给人审美的愉悦。

  6.由这篇文章可以看出,随笔这种文体具有怎样的特点?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作者往往不刻意为文,大多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实有所得、确有所感,提笔随手而写。它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或借景抒情,或夹叙夹议,或谈古论今,或记风土人情,朴素自然,意味隽永,以质朴见长。

  (四)总结、扩展

  [总结]

  断臂维纳斯代表了古希腊雕像艺术的最高成就。自从她二度出生以来,一代代人的文字记录数不胜数。清冈卓行独辟蹊径,两眼凝视着“虚无”,放任想象,挥洒笔墨,准确而酣畅地阐释了维纳斯独具的“缺憾美”,给了我们醇浓的艺术享受,他让我们学会了欣赏美和表现美。让我们带着这种美感去憧憬美好的未来吧。

  [扩展]

  拓宽思路,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1.屏幕出示思考题,引发同学跳出作品本身去思考,要求有个人见解。

  题目:作者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教师启发:假如去商店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里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复原的,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出示实物石膏像或图片,甚至录像资料。)

  本项训练意图,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精神,答同意的,要涉及拟人手法的妙用。必要时教师点拨一下;答不同意的,教师要鼓励挑战书本的精神。

  2.学生畅谈“你心中的维纳斯”,或者谈自己了解的关于维纳斯的故事。

  训练意图:唤起学生心中的美感,陶冶他们美的性情,丰富加深对作品的认同和理解,锻炼语言表述能力。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2.课外选读清冈卓行的作品或其他随笔。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全文,研究探讨文章主旨。

  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关键词语来把握文意,分析思路,领会文章主旨的能力。

  2.领悟文中阐述的美学观点,提高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执著地热爱生活、热爱美。

  ●教学重点

  1.结合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深刻探讨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掌握文章三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2.理解关键语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采用追加问的方法,层层激疑,在师生的问答中,掌握各部分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讨论法(给学生留出讨论时间,在自由讨论中,各抒己见后达成共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维纳斯塑像”挂图一张;多媒体投影;课文朗诵带及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出示“维纳斯塑像”挂图

  美,一个古老的话题,它伴随着人类文明,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那到底什么是美呢?怎样才算美呢?“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女人,我们说她美;“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女人,我们亦说是一种美;建筑史上的奇迹,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我们说它美。更有甚者,米洛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在人们的眼里而是一种美的展示,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日本当代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揭开谜底吧!

  二、解题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相传是古希腊艺人雕刻的。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引人注意的是她双臂的残缺,虽给世人带来无限惋惜,但同时又成了历代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永谈不衰的话题。本文的日本作家清冈卓行,以其独到新颖的艺术感受力,从美神肩下本应伸展或弯曲的两条玉臂的空荡处放飞想象,挥洒笔墨,纵情讴歌维纳斯极至的美丽,讴歌人类精湛的艺术创造力。

  三、研习课文,探讨文章主旨

  1.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找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2.具体研习第一部分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提问: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释这种感受的?

  板书: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明确:维纳斯双臂的偶然丧失却产生了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给了人们一种整体美的艺术感受。

  3.具体研习第二部分。

  (1)教师范读第二部分

  (2)提问:作者对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明确: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的极端厌恶。

  (3)提问: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板书:复原双臂 受到限制 失去“丧失”美感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部分内容。

  明确:作者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后的维纳斯在艺术效果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美感远不及“丧失”的美感。

  4.具体研习第三部分

  (1)学生集体朗读第三部分。

  (2)提问:假如说维纳斯失掉的不是胳膊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那么她的艺术效果又将会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学生思考后,明确:“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3)提问:为什么只有失去“双臂”,才会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呢?

  明确:因为“双臂”,确切些说是“手”,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通俗地讲,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多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

  板书:必失双臂 生命光彩 才能有梦幻曲

  5.学生讨论:文章三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明确: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论述失去双臂却能带来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第二部分,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反而不会超越“丧失”的美感。第三部分则用雕塑美学理论来侧面探讨米洛斯的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才可能存在梦幻曲。除此之外,失去肉体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可能产生此效果,也就是说并不是随意的缺失都会形成“美”。这样更增强了作者观点提出的坚定性。

  6.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题

  明确:文章通过多方面(正面、反面、侧面)的论述阐明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这意在说明双臂的失去虽然是一种遗憾,但更能给人带来一种真正的艺术魅力——“缺憾”美或“丧失”美。同时,作者的新颖观点也触动开阔了人们对美认识的新视野。

  四、结合语境,探讨和欣赏文中意义深刻的语句。

  学生质疑,教师激疑,师生共同探讨下列句子含义。(用多媒体投影句子)

  明确:结合下文来看,“美术作品命运”是指观赏者留下回味余地和想象空间的艺术表现手法。“某些东西”应指欣赏者对残臂造型的美丽想象,即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如后文所说的“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这句话的含义主要是,由于双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残缺造成了神秘的气氛,种种虚像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这种“丧失”的美感与创作者是毫无关系的。艺术效果决定美术作品命运,维纳斯神奇的艺术效果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成为不朽的杰作。

  2.如何理解“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句话。

  明确:这是一句哲理性的阐释,如果手臂完好无损,无论多么美妙,也只是一种特定的形态,是受到它自身造型限制的“特殊”。手臂残缺,则能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普遍”和“完整”。维纳斯丧失双臂,在艺术效果上,是一种质的飞跃。

  3.如何理解“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种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一句话。

  明确:这句话的含义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具有“丧失”的美感。迷人的神迷气氛,如果一旦复原,就没有这种美感和气氛了,欣赏价值差远了。

  4.解读“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持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

  明确:作者认为,真正的原形,有手臂的维纳斯,远没有双臂残缺的维纳斯那样富有无比神妙的整体美。从艺术性上说,应该肯定的应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

  5.解读“而背负着美术作品命运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那失去了的双臂,对这些比喻、赞颂来说,却是一种令人难以相信的讽刺。”一句。

  明确:从前文看,人们很着重“手”的作用。而维纳斯却是因双臂的残缺才有了非凡的艺术效果。这样看来似乎可以说是对上述观念的嘲讽。

  五、拓展

  1.老子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物之象”“大象无形”。这些哲学性的语言指一个“有”“无”相生的道理。试从本文来说说这个道理。

  学生讨论后,明确:维纳斯双臂的残缺可以说是“无”,但“无”又相当于“有”,因为她“有”无数双秀美的玉臂。作家清冈卓行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以他独有的艺术敏感眼光越过艺术的“实有”外在形式,窥见到艺术最深奥的特殊规律;“从虚无中见出丰盈,见出无限生机,无限神秘和无限的美。”

  2.中国的艺术家很早就懂得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并以此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试举几例。

  明确: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涉及内容很广,学生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即可。如画家在画“深山藏古寺”时,画面上不出现古寺而只见和尚担水沿山道而进的情景;画家在画“踏花归来马蹄香”时,画面上不出现一朵花,而只画马蹄的周围跟了许多蜜蜂;齐白石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攀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却能让人感到环绕这只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的神境。

  六、课文总结

  清冈卓行以其敏锐的眼光重新审视了历来为人称颂但又难以从正面述尽其美的维纳斯,阐述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可以说这篇文章真正从艺术的角度诠释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何以有“断臂美神”“美的缺憾”“残缺美”等神秘的雅称。同时,文章也启发和激励我们对艺术的热爱,不断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

  七、布置作业

  假如你去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完好的。你准备买哪一种,为什么?试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残缺”与“完美”的认识。

  板书设计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 篇15

  四川省宣汉中学 刘廷富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日本学者清冈卓行的一篇艺术随笔。文章借助 “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一物象,从维纳斯美神的断臂处放任想象,挥洒笔墨,纵情讴歌维纳斯极至的美丽,讴歌人类的艺术创造力,表现了作者独具新锐的艺术感受力。作者寓深刻的艺术识见于严谨的行文之中,启迪读者去想象,去思考。

  三条艺术见解

  读书贵观要。把握关键,抓住要点,则纲举目张。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然后分别从正面(必须失去双臂)、反面(不能复原双臂)和侧面(只能失去双臂)三个角度有力地支撑了观点,真正做到了“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在对“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个举世闻名的审美之谜的论述中,作者慧眼独具,提出了三条深刻的艺术见解。

  第一条艺术见解是:“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去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里“特殊”是指双臂完好、一种定型、缺乏想象力的,“普遍”则指双臂残缺、形态不定、充满想象力的。作者认为,维纳斯双臂虽然失去,却激发了人们的审美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散发着一种神秘的气氛,而种种虚像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成为了她的生命力,使雕像“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 ,显示出一种“惊人的调和”,实现了质的飞跃,从而使她由美的“特殊”定型,上升为具有无限潜在可能性的美的“普遍”形式。所以作者说维纳斯雕像虽舍弃了部分却获得了完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正是维纳斯双臂的偶然丧失却产生了整体美的艺术效果,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从而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第二条艺术见解是:“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她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这里的“无”代表着未知、普遍,代表着无限的想象空间,多样的选择性,潜在的生命力;而“有”则指是此非彼,是一非多,是有限非无限。意即维纳斯失去双臂却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不再受“有”的限制,反倒在人们的审美想象和创造之中,产生出无穷的“有”,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每个人都获得了各自所追求的无比神妙的整体美。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强烈反对复原双臂,甚至否定那个“真正的原形”。认为种种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而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根本不能产生超越 ‘丧失’的美感”。虽然人们尝试的种种复原方案亦可视为对美的追求,但一旦复原了,人们就不仅不可能再有发自内心的感动,而且毁灭了其艺术效果上质量的提升和飞跃,更重要的是束缚了现存的断臂维纳斯给人所提供的无限想象空间。它给人的启示是:要想获得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离不开创作者与鉴赏者的共同努力。

  第三条艺术见解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这是因为“双臂”“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维纳斯失去的只有是双手,才能唤起人们丰富的审美想象,雕像也从而获得无穷的生命。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美,还在于“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正是由于她的存留部分极端精美,这才使得双臂的遗失显得似乎无关紧要,也才使得欣赏者关于双臂的种种遐想获得了重要的审美价值。如果失去其他任何部分,就不可能获得这样的艺术效果。所以作者写道,“譬如说,眼睛被捅坏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拧掉了”,“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而“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因此维纳斯失去双臂,如同去除多余的枝叶,使维纳斯整个身体的优美的曲线表现得更清楚,给人的印象更鲜明。这就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残缺都能构成美。主体美则缺憾美,主体不美则缺憾不美。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虚实相生是有条件的,艺术空白并不等于任意残缺。

  两种艺术法则

  从对三条艺术见解的分析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其中所包含的两种艺术法则。

  第一种艺术法则是:虚实相生。虚实相生理论源于老子哲学中的有无理论。老子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有”的根本,“有”是“无”的外化,强调“有无相生”。后人将老子这一思想运用于文艺批评,主张虚实结合,以实显虚,凭虚求实。他们认为“境生于象外”(刘禹锡),“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司空图),“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袁枚),“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景生”(清.笪重光《画筌》),“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画鉴析览》),“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陈廷焯《白雨斋词语》)等等;“实”若不能传达出“虚”,那就不是好作品,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往往决定着艺术品的生命力,强调了艺术表达中虚空、空白的地位,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艺术贵含蓄重意味的传统特色。比如中国的画家画“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和齐白石画“虾”“鸟”等,诗人贾岛之诗《寻隐者不遇》等;都是使用虚实相生之法的经典范例。深受东方哲学和文学艺术精神熏陶的清冈卓行自然深谙此道。在他看来,正是由于维纳斯的双臂“空本难图”“神无可绘”,“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生成了“虚”的艺术空间,从而使维纳斯雕像突破了有限的造型,“从虚无中见出丰盈,见出无限生机,无限神秘和无限的美”。只是与中国古代艺术对虚空的自觉追求不同,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的虚空,完全是偶然的结果。因此绝不是每一件残缺的艺术作品都能美丽动人,都能“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可见虚实相生是有条件的。艺术品只有其实有部分充分凝结了艺术之美,并能激活欣赏者的审美想象力,才会有艺术虚空的诞生。因此艺术空白并不等于任意残缺。这就是艺术的辩证法。

  第二种艺术法则是:形象大于思想。朱光潜说:“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艺术形象一当生成,艺术形象的意义就应当由欣赏者来解读。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文本是作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部分地左右欣赏者的反应,但总是包含着一些“空白”或“不明确的因素”,欣赏者通过参与他面前的文本所给予的东西,主观地填补这些“空白”。欣赏者的阅读经验是一个包括期望、失望、追溯和重建的渐进过程。作品效果如何取决于欣赏者作出的解释。因此时代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欣赏者的生活经验、学识教养和审美经验不相同,面对断臂的维纳斯所激发起的审美想象也会不相同;而欣赏者的生活经验越丰富,学识教养越丰厚,则审美想象的翅膀就越丰满,所得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就越强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于是维纳斯的断臂仿佛成为神奇的艺术符码,随千万欣赏者的解读而时时翻新,每一位欣赏者都可以在想象中为维纳斯安上符合自己的审美个性和审美理想的美丽双臂。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由于欣赏者的参与、想象,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个审美之谜才焕发出奇妙无比的艺术魅力。但形象永远大于思想。任何欣赏者的解读都不能代替他人的解读。比如清冈卓行在本文的论断虽然十分精彩,但也决不是唯一,决不是是此非彼;细究起来本文一些论述未免显得武断。这就决定了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将成为一个永久的艺术之谜,留下一个永恒的审美诱惑,让世人说不尽道不完。

  一个美学命题

  审美是尊重个性的。对断臂的维纳斯美神的艺术价值,前人有过很高的评价。比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写道:“她的轮廓的美胜过活人的美。”罗丹则赞叹道:“这是神品中之神品!——这是中正平和的肉感,经理智熏染过的生之喜悦。”他说:“抚摸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感觉是温暖的。”而日本学者清冈卓行却发人所未发,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美学命题——如何认识“缺憾美”。在作者看来,维纳斯痛失了两条美丽的臂膊,似乎是残缺而不完整的;但从虚实相生的辨证角度看,她“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断了胳膊,固然使人们的审美想象受到了现实事物的局限;但“官知止而神欲行”,意外激发的的审美想象,使精神可以摆脱现实事物的羁绊,在广袤无垠的时空中自由驰骋,任心所之,无拘无束,使每个人都获得各自所追求维纳斯雕像的无比神妙的整体美。在这里,残缺因想象而生成完整,这不仅也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超越的美,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美,是一种借助艺术空白而表现出的伟大的美,它涵容了有关维纳斯的一切至善至美的理想形态。在西方雕塑中,与“米洛斯的维纳斯”同为法国罗浮宫“三宝”之一的“胜利女神”雕像,罗丹的《沉思》和《巴尔扎克像》,布鲁尔的《绝望的手》等等,也都是“缺憾美”的范例。总之残缺也是一种美,它需要通过审美想象去获得。但我们从维纳斯的断臂中领悟到的“残缺美”,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的残缺都是美的;而且作为美的一种形式,“残缺美”并不就是创造艺术品时必须追求的。许多完整的艺术品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同样能激发人们的无穷幻想和创造欲望,达到了人们对理想美感孜孜以求的美感高度,而成为了不朽之作。因此我们只有广泛地学习,深入地体验生活,积累起丰富的生活经验、学识教养和审美经验,才能在美的王国里自由地徜徉。

  作者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