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爱莲说》教学案例(精选12篇)
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爱莲说》教学案例 篇1
学校:上南中学北校 教师:许明灿 班级:预(1)班
教材:二期课改语文教材(六年级)课题:《爱莲说》 第1课时
一、 学情分析
这是一个特殊的班级,学生基础之差,就我而言,可以说是叹为观止。第一次摸底考,很简单的题目,居然大半学生开了红灯。在以后的考试中,成绩也很不理想。主要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有问题。经验告诉我,这类班级要有提高,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上课也必须降格以求,以适合他们的接受能力。比如,多用口头语,多用通俗语,少用书面语,少用文言文,尽管所教的是文言文。另外要重视故事的价值,说话要形象具体,以便于学生能够感知,能够领会。
二、 教案
《爱莲说》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托物言志”,即借物来说理、抒情的写法;
2.领悟短文的志趣和情操:清廉正直、洁身自好;
学习重点:物——“莲”美丽的形象 志——坚贞正直、鄙弃名利。
教学难点:动员学生探究性学习及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价值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一课时
步骤:
课前预习:1、作者周敦颐。
2、“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淤泥 濯清涟 亵玩 隐逸等。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温故而知新,由《陋室铭》导入《爱莲说》。
二、释题
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我为什么爱莲的道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多用叙事、写人、咏物的形式来阐述见解、说明道理。讲究辞采,与现代杂文或
杂感相近。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历任
州县地方官吏,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
宋代理学创始人,古代著名哲学思想家。后人将他的著作编为《周元公集》。这
篇“说”,是他在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南康知军)时写的。在此期间,
他曾亲率属下在府署(军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四、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
五、掌握下列词语的音义
蕃fan(多) 淤yu泥(淤积的污泥) 濯zhuo(洗涤) 清涟lian(此处指清水) 亵xie(亲近而不庄重) 噫yi(叹词) 鲜xian(少)
六、赏析课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全文总领,领起下文所爱的三方面。“爱”字扣题。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表明与众不同,含褒义。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甚”,含贬义。刘禹锡《赏牡丹》: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牡丹芳》: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独:强调与众人所爱不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比喻君子既不为社会不良风气所污染,又不愿讨好献媚社会。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比喻君子内心通达,品格正直;不拉关系,不走歪路。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植:树立。比喻君子品德高尚,声名远扬;卓然挺立,坚守节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比喻君子端正严肃,令人敬重,不能随意玩弄。
以上第一段,主要写莲的可爱和自己独爱莲的缘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谓:说,认为。菊花在万花凋谢时开放,独抗寒霜,不与众花同时,故说是隐逸者。 牡丹,花之富贵者。 牡丹,色艳香浓,富丽华贵,故说是富贵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 照应前文对莲花形象品质的描绘,点明莲花比喻君子。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三种花都予以人格化,评花实际上是在评人。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慨叹真正的隐士很少。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叹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几乎没有。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众”与上文“甚”呼应,与两个“独”构成鲜明对比,暗含讥讽。
以上第二段,点明莲花的比喻意义,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当世没有同道者,而喜爱富贵的凡夫庸子却很多。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表示鄙弃和厌恶。
七、小结本文特点
借助于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或说明事理,这叫托物言志。本文写莲,以“花之君子”一语贯穿全文,都表现了作者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情操的愿望。托物言志的好处是,能把抽象的道理或含蓄的感情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含义深刻而不枯燥,语言生动而不呆板,能引起阅读的兴趣并发人深思。
文中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写出莲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感叹世上没有人与自己的爱好相同。菊花是陪衬,牡丹是反衬。(此部分可不讲)
八、归纳全文中心
提问:文章开头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后面却又说“予独爱莲”,这是为什么?
本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赞美君子清廉正直的美德,鄙弃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了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九、熟读能诵
十、布置作业
1、背诵
2、《感知、体验》
3、在校园找一种植物,予以人格化的描写,来象征人的品格
三、 教学过程片断
在导入中,我讲了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即在星子县参观爱莲池时,因铁将军把门,翻墙上去纵目观赏,由此说明《爱莲说》对后代读书人的影响。
在课文结束时,又讲了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杭州小瀛洲的亭亭亭皆因《爱莲说》得名,呼应了开头所说的《爱莲说》对后人的影响。
另外,使我有深刻印象的是下面这一片断:
课例记载
为了给课堂教学提供一个麻雀让大家解剖,我在10月下旬上了一堂探究性公开课,课文是《爱莲说》。上课之前,请同学们预习。
《爱莲说》是文言文,免不了要请同学们翻译。在翻译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时,朱扬帆和大家一样,举起了手,于是我请他翻译,只见他站起了身,手里拿着书,慢腾腾地说:“这个……这个,我喜欢莲花出……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个回答很出乎意料之外,因为关照大家预习,而且他也举起了手,应该有所准备。当时我两手一摊,无奈地说:“没翻译哎!”,他还在啊啊地僵在那里,我只能说:“没关系,先坐下去”。为了有个台阶可下,我又说:“要么是没预习好,要么是太紧张”。
课继续上下去,上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顺便问了个问题“什么叫‘隐士’?”朱扬帆又举起了手。一般情况下,为了避免公开课出洋相,我可以不请他回答,不过我还是考虑给他一次表现的机会,让他来回答。这次他倒是很顺利地作了回答,毫不犹豫地说“隐居的人”,我马上予以表扬,说道“他刚才没翻译好,现在是将功补过了”。等到翻译“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一句时,朱扬帆又把手举得高高的,我抱着浓浓的兴趣请他解释,他说“牡丹,象征花中的富贵者”。我一听,很不错,便发出感慨:“翻译很好,看来他预习是不错的。刚才可能是紧张了没说出来。现在立了两大功劳,就把前面小小的过错全给弥补了。”经过这样的表扬,朱扬帆发言的欲望更加强烈了,几乎每次提问他都会举手。比如我问“第二段最关键的句子是哪一句?”他作了回答,尽管也很关键,却跑到第一段去了。经过启发,在大家吃不准,都不敢举手发言的情况下,他又举手要求发言,这次一语破的,回答很正确。当同学们对“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对应“品德高尚,声名远扬”还是对应“端正严肃,令人敬重”发生争议时,我让同学们说一下各自的理由,朱扬帆表态“‘香远益清’是对应‘品德高尚,声名远扬’”,这个表态是正确的,我从内心里感到高兴。而当我请同学们从《陋室铭》找一下根据,即把人的品德和香气联系在一起的句子,也是朱扬帆反应最快,他脱口而出“惟吾德馨”。可以看出,朱扬帆是越来越在状态中了,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回答贴切。
特别是我介绍苏州拙政园水中主体建筑“远香堂”,同时我问“远香堂”得名的由来,朱扬帆竟能毫不费力地指出,是根据《爱莲说》“香远益清”一句来的。从现场表现看,朱扬帆的语感和悟性都是很出色的,在寻找内在联系方面,似乎有胜人一筹之处。可实际上朱扬帆平时学习不用功,成绩也并不理想,。你看他,小小的眼睛总是眯缝着,小小的脸上总是挂着笑纹,可特别顽皮,上课总能找到一两个理由往台子下钻,似乎对大地有深厚的感情,老是看到他躺在地下。上课有这样的行为,可谓绝无仅有,也是史无前例。作为老师,碰到这样的学生,只能哭笑不得。那么,那天公开课,他为什么会有那样出众的表现呢?
上完公开课后,有老师在评课会上说,我的点评很有特色,能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点评。那么,也许是我的点评起到了好的作用?由此激起了朱扬帆思考发言的欲望!
四、 教学反思
总结下来,有这么几点反思,分述如下:
一、我让同学们预习,朱本人也举起了手,我满心期待他有一个很好的回答,谁知他竟然无法翻译,令我尴尬。不过,我没有批评他,还为他找了台阶。这样,就不损伤他的自尊心,反过来,他倒是想着要将功补过。我这种做法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当朱扬帆再次发言,而且发言正确时,我利用点评当即予以表扬;当他又一次踊跃发言并有精彩表现时,我由衷地给予肯定的点评,还大大地表彰了一番。这就极大地鼓励了学生思维表达的愿望,也使朱扬帆以后的表现越来越好。
三、点评恰如其分,多给予正面的评价,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激发,其潜能往往是不可限量的。
这就是我在这堂课的几点思考,用以自省。
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爱莲说》教学案例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 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 】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 (cai 课件)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 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 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 ——《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cai 课件)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 (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习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提示:可以按原文内容直述,也可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主要观点进行变式阐述)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cai 课件)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cai 课件,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出示cai 课件)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作者邮箱:
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爱莲说》教学案例 篇3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八年级人教版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内容短小内涵深刻。教学时启发学生从莲的特点联想到君子的品行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本文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前后过程,认识到以下三点:
一、自我调控方面。
时间紧,任务急,精力跟不上。提前一周知道比赛时间,夜间休息就有些失眠多梦,一直持续到抽课当天。抽课后独自一人准备所有工作,事无巨细独立完成,直到讲课结束,两天一夜睡眠不足四小时,长时间处于脑袋发胀状态,直到课讲完后一个多小时头脑才感觉清晰,憋闷感才消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自我调控能力差,抗压能力差;二是平时教学研讨精细度不够,对不同文体的缺少分析对比性研究,没能形成风格鲜明的自我教学特色。
二、教学理念方面。
上课时,这是一篇已学过的文言文。那考察什么呢?评课老师说:考察如何旧课新教。我追问了一句,评课老师回答,例如:字词处理上巧变为复习巩固、抢答形式等。我的理解:那就是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创新”。而我想的是,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从教学模式上变,如何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学会思考、学习表达。
平时上课,很多学生不会记笔记、不会倾听、不会思考问题、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缺失,学习方法指导不到位造成的,而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就从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和渗透,让发言的同学尽力讲清是如何思考的,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去思考的,也就是怎样概括出这个答案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归纳总结;不会发言的同学努力倾听别人思考的方法和思路,即学习方法;然后学着去运用,逐渐学习着去思考、学习着去表达。在课堂中以教学的知识和内容为载体,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进行指导、渗透,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训练,这也就无形中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我觉得,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和训练人的思考方法和思维能力,这才可能实现终身学习的教育愿景。
三、创新意识方面。
创新于科学教学理论的深厚积淀,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字词标点,都应做到认识明确、见解精准。对文本的理解有了这样的深度、广度的独立思考,才可能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有创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爱莲说》教学案例 篇4
执教者:南安市实验中学 陈春红
1、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悟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2、教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 分为:"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2、课前制作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3、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周敦颐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动为本文设计板书。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由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莲花导人新课。
2、同学交流搜集的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3、介绍"说"文体的概念。
二、诵读环节。
1、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2、同学交流课前设计的板书并介绍设计意图。(展示台投影)
3、二读,个人读,小组读,教师读,大家评。
三、悟读环节。(先听多媒体配乐朗读,然后小组讨论问题。)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用课文原话回答。
2、作者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3、质疑,解疑。
四、拓展环节。
1、仿句。
2、"出淤泥而不染"这是莲花的自然属性,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谈谈你们联想到哪些人或事,或名言警句?
五、小结。
1、结束语。
2、三读,深情地背诵全文。(背景音乐)
六、布置作业 。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爱莲说》教学案例 篇5
《爱莲说》评课稿
语文组 宋佳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观孟凡杰老师教《爱莲说》
《爱莲说》选自新教材八年级上册,本文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巧妙地把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联系起来,描绘赞美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听了孟老师的《爱莲说》一课,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师讲的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孟老师在这一堂课中贯彻了一条很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阅读的习惯。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孟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孟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孟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课前准备的关于莲花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体验。
孟老师把阅读作了五个阶段的安排:
第一阶段:师高声朗读,整体把握。
第二阶段:放录音,学生跟读。
第三阶段:生齐读,自渎后解决字、词、句。
孟老师采用学生质疑这一手段,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了,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在这一阶段,孟老师大胆的向课文录音中的“蔓”字的读音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种敢于说“不”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借鉴。
第三阶段:品读探究,正确评价。这里有“个人思考”“集体讨论”“师生合作”“教师点拨”等几种方式。教师设计几个关键的问题:
(1、翻译句子。2、表现莲高洁的句子还有哪些?3、找出文中告诉概括莲高洁的句子。)让学生去探究、去评价。
第四阶段:齐读课文、小组讨论释疑。
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1、 作者为何“独爱莲”?
2、 结尾为什么顺序发生了改变,最后说牡丹之爱?
孟老师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做以适当点拨。
第五阶段: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再读课文,生谈收获,齐读结束。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我认为孟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 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孟老师让学生去写读后感正是连接阅读和生活的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然,上好一堂课,教师的激情非常重要。假如能多一些激情,这堂课会更有价值。
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爱莲说》教学案例 篇6
第一: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一贯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议课过程中许小艳老师提出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更让我受益的是陈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读来带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陈教授绝不拘泥于读的形式,而要求学生应读出作者,读出自我。与陈教授的课相比,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朗读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浪费时间。为了这个环节,即使教学内容很简单,即使学生已经会读,仍要按模式照旧进行。所以教无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旧。
第二:在导入新课时,孔令宏老师建议以古往今来赞美莲的诗句或学生谈莲的形象等方式来导入,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用什么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热情,激发起活跃的思维,积极地去参与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时我觉得孔老师这个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也不推翻我的观点,我觉得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它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个极好的手段。
第三: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议课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的课堂一直采取的模式就是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我仍然认为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授十个问题都可贵。今天王坤娟老师的建议说在探究时老师是不是该适当点拨,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同时,陈教授的课也给我同样的启示: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相比较而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说了、问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获的同学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活这个外延如此广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其中采撷珍珠,为师者应该为学生指引。
第四:我想再谈一点,就是观了陈教授这节课以及通过我们的议课,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改进设想:
说实在话,今天心情非常激动,因为我觉得自己发现了许多问题,也看到了陈教授的课堂。觉得从明天开始自己的课堂就该改变,虽然我知道这有难度,但是那种急于改变、探讨、改进的冲动却真实涌动在心中,但我知道有些改进很难:比如如何让语文更提高贴近生活,如何让学生学会关注课堂、关注同伴,如何让自己的课也有散文般随意而有深度,散而不乱并有神,都是我的思考。
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爱莲说》教学案例 篇7
一、教学设想:
《爱莲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我在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说”的 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师: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它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示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了解体裁,简介作者。
①了解体裁
点拨:“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②②作者简介
明确: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2、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分组自学,疏通文意。
1、分组自学,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五、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探究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多媒体展示问题)
①.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②.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③.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⑤.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点拨: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六、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七、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 ”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六、八、归纳总结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托物——————————————————言志
(莲)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爱莲说》教学案例 篇8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资料袋:
1、 了解“说”这种文体
"说"就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周敦颐,宋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的《爱莲说》。
二、学习过程 :
(一)、读准字音。
周敦颐 ( ) 可爱者甚蕃 ( ) 出淤( )泥而不染
濯( )清涟( )而不妖 不蔓( )不枝 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花之隐逸( )者也 噫( ) 陶后鲜( )有闻
(二)课堂探究
1、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蕃: 独: 染: 濯: 益: 植:
亵: 鲜: 宜:
2、 重点句子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合作探究:(一)
1、作者把莲花比作-------------
2、文章从生长( ),体态( ),气质( )三方面写莲的。
3、---------------(句),赞美了莲--------------------.
合作探究:(二)
1、课文写了莲,还写了( )和( )花,分别比作( )( )。
2、文章运用了( )写法,抒发了作者( )情感。
三、思维拓展:
联系莲花,,谈谈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行修养的启示。
四、当堂检测:
1、《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的 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
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
因为它
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爱莲说》教学案例 篇9
一、教学目标 设计
1.教学大纲分析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强调多读多写,规定了阅读写作量,增加了浏览、检索、使用工具书、利用多媒体等内容,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 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等等。这就提醒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 时,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习惯养成、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2.教学对象分析
参加本实验课学习的对象是初二(6)班学生。该班是华美学校初二年级的数学特长班,学生有理性思维的优势,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计算机操作较熟练。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学习进程中非智力因素起重要作用,他们乐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进度、思维方式等不受限制。但也不能完全放任学生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现代化设备和手段获取信息,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3.教学基本内容分析
《爱莲说》是周敦颐托物言志的名文。他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历久传颂不衰。教授本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以诵读为主。通过正确的朗读,品味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初步弄懂课文后,要求他们用“耳听背诵法”(课堂)和“抄读法”(课后)揣摩课文,背诵课文。至于疏通文意,理解内容,可以从能提起全文的词、语、句入手,理清“文脉”。学生抓住了“文脉”,自然就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其次,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例如下列句子中加黑词的词义和用法:
之: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焉: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鲜:①“陶后鲜有闻” ;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中:①“中通外直” ; ②“度不中而轻发”
而:①“学而不思则罔” ;②“出淤泥而不染”
再次,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要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
4.教学目标 制定
基于以上对教学大纲、教学对象、教学基本内容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反复诵读课文,揣摩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要求学生提交自制的朗读背诵声音文件);②自主浏览信息,学习一些文言词语,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完成三星级和四星级测试);③参与网上讨论,学会协作学习;学习写对联(提交五星级测试答案)。
二、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内容顺序、超文本阅读框架设计,见如下示意图
2.方式方法设计
(1)情景创设设计——创设“清新、朴素、高雅”的情境,将学习者引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境界。
课件制作重在渲染气氛,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情境。当点击鼠标进入本课首页面时,力争让人产生清新、朴素、高雅而又令中学生喜爱的视觉、听觉效果。首页面的背景图像设计为一汪暗绿的静水和碧绿宽大的荷叶衬托下的几朵硕大、含苞欲放的莲花;背景音乐选用陈蔚旻的古筝独奏《出水莲》,以烘托气氛。学习开始时,先进入“课文介绍”页面,这是网络教学的第一步:“情景导入 ”。该页面选择播放一段关于莲花与作者介绍的视频剪辑。画面反复出现碧叶衬托下的鲜艳的莲花、雨中的莲花、含苞的莲花、盛开的莲花等录像,将学习者带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境界,从而让人产生朗读欲望和不断探究的欲望。
(2)信息资源设计——丰富、有价值、易检索。
本课的信息资源,除为创设情境而收集的有关莲的图像、视频资料外,主要收集了有关《爱莲说》的评介资料20多篇。资料主要来源于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P225~240页和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有关文章。内容涉及作者简介、历史背景、文体争鸣、词语解释、思想艺术分析、句意理解、语法修辞、文言释义、佳句赏析、篇章结构、语言特色、文化知识、古人笔下的荷花、参考译文、预习与检测、课外阅读等等。信息资源子网页以目录页和显示页组成框架页面形式出现,方便检索与阅读。
“网上语音室”收录了人教版语文录音带中,由著名播音员丁然等朗读的录音和华美学校佟静茹老师的朗读录音。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只要进入五星级页面还可进入互联网浏览更多的信息。
(3)自主学习设计——体现“学生主体,自主探究”的特点。
如“教学内容顺序,超文本阅读示意图”所示,学生在老师“导读”指引下,可自主选择进入“网上语言室”,听朗读示范,朗读课文;揣摩、背诵课文;录制朗读(背诵)声音文件、提交给教师。也可自主选择进入“信息资源库”浏览网络资源,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获取自己所需信息。有了上述经历后,学生将选择进入“星级测试”尝试闯关的乐趣。
(4)协作学习设计——师生协作、生生协作、人机协作、学科协作、远程协作、家校协作。
“网上讨论区”是师生协作、生生协作的课堂讨论空间。学生可以在讨论区上任意发表学习心得,任意提问、讨论、交流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讨论,也可以在全体学生中选择某些学生的观点,推荐给其他学生;学生可以按意愿在网上分组进一步讨论。学生做三星级和四星级测试时,计算机会根据学生输入的答案,给出不同的提示信息,亲切而友好地帮助学生逐级过关,体现了人机协作的优势。学生到了五星级页面,便有了资格浏览到“中国十大传统名花”的网站,这是生物学知识的网站,用来作为语文学习写对联的材料,体现了跨学科协作的特性。学生还可通过互联网远程请教中外名师,也可在家继续他的网上学习与探究,在家如同在校。远程协作、家校协作更具优越性。
3.教学媒体组合设计
多媒体网络,就是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传播媒体与网络技术的相互结合应用。本课有清晰的视频;典雅的背景音乐;朴素、清新的背景图像;“网上语言室”有感情丰富的男女声朗读欣赏,学生可以自主地、充分地“听”和有效地模仿;还可以自主地、充分地“练”,将自制的朗读背诵声音文件提交给教师,这等于将“语音室”和“复读机”功能引进了网络教学课堂;莲花、荷叶的图像,更是醒目地展现在各主要页面上;“信息资源库”中的文章,也被精心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网页;首页上“星级测试”入口处,有米老鼠在不停地翻筋斗,进入“星级测试”页面,又见闪烁的五角星和飞翔的小天使在欢迎。学生浏览每个页面,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和被激发起探究的欲望。网上作业 也像玩游戏一样过瘾。
三、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学习效果的检测,主要通过学生提交自制录音文件、完成星级测试、参与讨论来体现。本课设计制作了五套检测题:①预习检查;②拓展性练习;③三星级测试;④四星级测试;⑤五星级测试。其中①和②置于“信息资源库”中,并附答案,分别供学生课前预习自查和课后知识延伸、能力迁移训练之用。③和④属形成性检测题,均由十道选择题组成。计算机自动完成判断、批改、评价并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学生须全部答对才能进入下一关。第⑤套是总结性和创造性检测题:学生通过本课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抒发自己对本课学习的感受;通过欣赏“中国十大传统名花”,学习写对联,以此展现创造性思维成果。
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爱莲说》教学案例 篇10
语文组 宋佳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观孟凡杰老师教《爱莲说》《爱莲说》选自新教材八年级上册,本文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巧妙地把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联系起来,描绘赞美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听了孟老师的《爱莲说》一课,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师讲的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孟老师在这一堂课中贯彻了一条很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阅读的习惯。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孟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孟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孟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课前准备的关于莲花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体验。 孟老师把阅读作了五个阶段的安排: 第一阶段:师高声朗读,整体把握。 第二阶段:放录音,学生跟读。第三阶段:生齐读,自渎后解决字、词、句。孟老师采用学生质疑这一手段,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了,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在这一阶段,孟老师大胆的向课文录音中的“蔓”字的读音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种敢于说“不”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借鉴。 第三阶段:品读探究,正确评价。这里有“个人思考”“集体讨论”“师生合作”“教师点拨”等几种方式。教师设计几个关键的问题:(1、翻译句子。2、表现莲高洁的句子还有哪些?3、找出文中告诉概括莲高洁的句子。)让学生去探究、去评价。第四阶段:齐读课文、小组讨论释疑。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1、 作者为何“独爱莲”?2、 结尾为什么顺序发生了改变,最后说牡丹之爱?孟老师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做以适当点拨。第五阶段: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再读课文,生谈收获,齐读结束。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我认为孟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 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孟老师让学生去写读后感正是连接阅读和生活的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然,上好一堂课,教师的激情非常重要。假如能多一些激情,这堂课会更有价值。
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爱莲说》教学案例 篇11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课型: 语言自读涵咏课
2.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二: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三:
师: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生答:(略)(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现场调阅网上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句)
师:同学们平时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注:三种“导语 设计”根据课堂需要任选一种。]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 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03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 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 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生长环境
濯清莲而不妖——————————质朴
不慕名利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正直 花之君子
体态香气 洁身自好
香远益清————————————芳香
风 度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亮
托物———————————————————喻人
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爱莲说》教学案例 篇12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 2、理解借物喻人 3、了解对比烘托 4、背诵本篇文言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读说课
三、主导教学:诵读与品析
四、课堂导入:教师先出示鲁迅先生七律《莲蓬人》中的四句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并解释大致意思,然后顺势启发:濂溪先生是谁?莲蓬人为什么要向他表白自己的心志呢?从而导入新课。
五、 课堂结构(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点读课文,说字词句段意思(10分钟)
1、 要求学生“点”着课文课文注解,逐字逐句地读课文,读通课文,读懂意思。
2、 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讨论,共同翻译字词句
第二板块:诵读课文,说句式语言特点(10分钟)
1、 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重点听语音语气语调。
2、 学生对照课文录音,自由诵读课文两遍。
3、 教师要求学生说句式语言特点。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以下几点:①句式多样,或骈句。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②语气多变。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③节奏和谐。“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出落有致。④表达方式多样。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第三板块:品读课文,说课文运用手法(15分钟)
(一)说借物喻人手法。
1、 教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
2、 教师要求学生说说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赞美莲的?
学生可能说品质、形态、仪表等方面。教师随机点拨: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揭示了莲纯洁、高尚、正直、刚强、清濂、庄重的特点,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3、 教师启发:联系下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两句,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当然不是,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这种手法叫借物喻人。
4、 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比喻君子的──────”句式具体说说借物喻人的用法。参考说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二)说对比烘托手法。
1、 教师提示: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2、 学生读课文中有关菊花、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3、 教师小结: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第四板块:背读课文,说背诵文言技巧(5分钟)
让二至三名优秀学生当堂背诵,然后结合本篇课文,说说背诵文言文的技巧。学生可能说:根据语气语调背;根据表达方式背;根据音韵节律背;根据邻头字句背等等。只要方法可行,教师就给予充分肯定,以总结背诵文言文的经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