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精选15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 篇1
罗源
[知识与技能]
1练习诗歌的朗诵。
2学习比喻、顶针、拟人修辞在诗歌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仿写,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解释和对有理想的人的赞美。
2萌发树立远大理想的感觉。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预习,听写。
范读(听录音),齐读,一人一句开火车读,结尾齐读。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第1、 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
[作业 ]: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
“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
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
五:理想给人力量。
指出每一句写理想给人何种力量?
与34句含义相同的古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联系书后背诵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
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
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不幸”指哪些?
“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
“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作业 ]:做课程探究。
第三课时:
交流仿写的诗。
十二: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比喻的内涵。
结尾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与本诗结尾含义相同的《在山的那边》的诗句是哪些?
记忆附录中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讲课程探究。
[作业 ]:预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 篇2
一、引入 师:我记得我们班有来自金堂的同学,是谁呢?请举手(学生很奇怪)。今天我们学的《理想》的作者流沙河也是出生于金堂县(学生释然),今年61岁了,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是《草木篇》(老师板书,这时候响起学生纷纷拿笔的声音,师表扬:我听到一种美妙的声音)流沙河老爷爷的散文也不错,《读者》上登载了他好几篇文章。他现在是《星星》诗刊的编辑。我们来看看他写的这篇《理想》。 二、感知 1.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个要求:“读准(字音)”,有具体方法吗? 生1:扫除字词障碍 生2:借助工具书 (学生自由读,查工具书,完后主动举手,待绝大部分举手,师进入下一步) 2. 全班齐读 老师正音: 远行(xíng 不是“航”)玷污(diàn) 3. 请一位学生读。老师问:那其他同学做什么? (让学生自己说,边听读边做什么?共8位学生分别答:给节标序号、抓主旨、抓关键、抓感受,边听边思考课后问题,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3读。老师请同学评价:有感情,读得抑扬顿挫,读得好!老师又评:这位同学的评价具体,不错! 三、质疑 老师先问学生:现在大家对诗已比较熟悉了,是想先说说自己喜欢的、感受深的句子还是先质疑?学生举手表决先质疑。 ——生5问:第六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 生6答: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获得理想就得牺牲。 师 问:比如牺牲什么? 生6 答:比如我们学习要有好成绩,就要牺牲一些休息时间,玩的时间。 师问生5:这个回答你满意吗?(生5摇头表示不满意,众生笑)师请大家再思考 生7答:只有牺牲才能获得,就象老师讲过的得失,有失才有得,这“失”是付出,是牺牲。(全班鼓掌) ——生8问:第八节,为什么有理想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生9答:有理想的人是成功的人。 师 问:还有没有其他理解? 生10答:有理想才去奋斗,奋斗才会成功,奋斗(的人)是大写的人。 生11答:秦牧的散文中我读到过,大写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师肯定并提出自己的参考意见:有理想的人能为集体、为社会作贡献,相比平庸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 ——生12问:第八节,为什么“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生13答:如古代的岳飞,他是忠厚者,却遭到陷害。 师表扬: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具体,又有说服力,希望大家学习。 师 问:有没有不同意这句话的? 生14答:有,忠厚者遇到挫折时,如果能克服困难,就不会遭遇不幸。 生15答:“常”字不一定,忠厚者不一定常遭不幸。 师:老师同意你的看法,这个“常”字有失偏颇,显得有点绝对。我们就是要敢于怀疑,名家经典也非完美,权威也未必都对。 生16问:第十一节,为何“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生17答:英雄由于骄傲,失去理想,没了目标,不再努力,就变成平庸的人。 师:说得真好!就拿我们班说吧,大家都各有特长,小学阶段在一定范内也算个小小的“英雄”了,但升入了初中,是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如果不迅速设立新目标,树立理想,也会蜕作庸人。来,我们一块把这句诗背诵一遍。 生18问:第九节:为何“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生19答:因为每个人只要有理想,就有了方向,就可以通过努力成功。 生20答: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有理想。(全班鼓掌) 生21问:第九节,“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怎样理解? 生22答:理想是一个跑道,即使人跑岔了道或跑偏了,理想会召唤人走上正道。 生23问:第十二节,为何“理想开花,桃李会结甜果;理想抽芽,揄扬会有浓阴”? 生24答:我联想到《在山的那边》,“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眼睛”。 师表扬:这位同学能展开联想,用学过的知识回答,学以致用,大家要学习!那我们来比较朗读这两节诗。(全班齐读两节诗) 师:我们今天由于时间关系,质疑就到这里。 四、感受品味诗文(以读为主要方式) (一)师:通过质疑,大家理解了诗意。现在,请找出你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如果能简单说出理由,不架空,最好!架空是我们说话作文尤其要摒弃的。 生25:我最喜欢第一节,因为读起来语气很顺畅。(师肯定,请生读) 生26:我最喜欢第二节,告诉我们理想是会改变的。(师肯定,请生读) 生27:我最喜欢第四节和第一节,用了好多个比喻,用得好。 师:我和你有同感。那同学们能不能仿照这个“理想是__,____”的句式造句?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许多学生下位,参与相当积极,过一会儿,学生陆续举手,回到座位) 生28: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 生29:理想是太阳,给我们阳光。 生30:理想是翅膀,让我们飞翔在成功的蓝天。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可是说得这么快,如何边听边快速做笔记呢?对,记关键词如“钥匙、太阳、翅膀”) 生31:理想是水分,灌溉我枯干的心灵。 生32:理想是种子,让我们收获成功。 师:说得好,种子需要浇水施肥才能成长,理想,需要努力付出才能实现,这个比喻很妙啊! 生33:理想是汽车,载我们通向成功。 师:如果没有汽油怎么办?众生笑,所以需要不断加油才能实现理想! 生34:理想是路标,指引我们前进。 师:同学们的想象丰富,仿句做得不错。我们继续品读课文。 生35:我最喜欢第六节,这一节讲理想敲碎“黄金梦”,是告诉我们不能好高骛远 (师肯定有一定道理,请生读) 生36:我最喜欢第七节,耐人寻味。 师:你寻味到了什么?要说具体。 生36:人被误解时,有寂寥,有误解,有酸辛,这种情感体验是复杂的。 师:你能不能读出这种体会来?(生读,全班鼓掌) 师:大家鼓掌,因为他读得好,好在哪?对,读出了语气,读出了感情。“读出感情”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学生热情高涨,还有许多人举手,教师变换方式) (二)自由组合,自己选喜欢的诗节,自己分组并设计表演朗诵 (学生十分踊跃,纷纷下位活动准备,几分钟后,各组陆续举手回位) ——第一组:齐读(师请生评价,是否有感情,读出了语气) ——第二组:分角色读(师未作任何提示,学生创新,自己分角色读,并且各自讲自己喜欢这段的理由,师及时表扬这创“新“之举及具体说理由这一好作法) (其中有一学生由于紧张,几次说都不顺畅,下面略有骚动,师说:我想提个建议,每个同学上台时,都多少有点紧张,像前天大家上台推荐好书,都有体验吧?那么这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生说是鼓励。师问,那最好的鼓励方式是什么?是安静,倾听,等待,鼓掌。全班顿时安静,师鼓励该生慢慢想,慢慢说。众生等待。该生略思考勉强说出几句,老师和同学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时学生热情更高,纷纷举手要上台表演。师很自然的布置活动作业:下周二举行诗朗诵比赛) 五、勾划积累好词语句 学生作勾划汇报: 生37:我积累了“洗濯、寂寥、绝处逢生”三个生词。 生38:我积累了“坚贞、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 三个好词。 师让生用“可望不可即造句。并引导:要造句,要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你们有办法知道的,是什么?对,借助注解,这是一个好习惯。(生造句略) 六、作业 1. 用“洗濯”、“诅咒”、“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及”造句。 2. 仿“理想是__,____”句式造句。 3. 准备朗诵比赛(可自己找适合的音乐自己编排)
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 篇3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的重大意义。
提示:a.使人积极乐观。b.使人斗志顽强。c.使人永远年青。d.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 篇4
教 学 目 标
1.长大后希望成为怎样的人?是我们四年级学生大家都应思考的问题——理想。本单元的四首音乐作品为你提供了几个侧面:有科技类《种太阳》;有航运类《小纸船的梦》,有教师类《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以及各行各业的英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他们为祖国,为“四化”流汗,是我们的榜样!你的理想是什么?
2.演唱《种太阳》,并进行编创表演,从该曲调学唱过程中,学习曲调的重复与相似部分,为进一步学习重复与模进手法作铺垫。
3.在学唱《小纸船的梦》中,顺带学习变音记号——降记号,并在唱结尾句曲调实践中把它唱准,以加强音乐的色彩变化,营造梦境的氛围。
4.从聆听的二首歌曲中,进一步巩固演唱形式分类的知识;听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乐句重复次数,并画图形谱。
教 学 内 容
聆听《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教学基本要求
1.教师的职业对学生来讲,既神气又神秘,因此有很多学生把当一名教师作为自己的理想。女声独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就是赞美人民教师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和托起了一代新人的社会责任感。
2.欣赏女声独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设问: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与情感?歌曲表现为什么采用女声独唱?(细腻、亲切)
3.复听:要求能记住歌曲标题“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曲调,并能模唱。用图形谱把它记录下来。
4.讲解:歌曲的音调富有民族风格,采用山东琴书的音调为素材,创作而成,旋律乡土气息浓郁。
5.用投影机打出歌谱,学生随着录音轻声跟唱。
聆听《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教学基本要求
1.我们即将完成小学四年级的学习,如果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将是怎样的你和我?
2.欣赏《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用投影机打出歌谱。
设问:歌曲的内容与情绪是怎样的?
3.复听歌曲,跟录音轻声哼唱。
歌曲提出了三个问题,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创造这奇迹要靠谁?举杯赞美谁,光荣属于谁?
4.师生讨论。
5.长大后,你希望成为怎样的人?
用诗、歌、画、舞来表达。
6.小结:美好理想必需通过自己的努力奋进,才能实现。
表演《种太阳》 教学基本要求
1.自然知识导人。
设问:在宇宙的星球中,有几个地球、太阳、月亮?回答是肯定的只有一个。为什么有白天、黑夜;有冬天、夏天?地球的两端北极与南极终年冰雪不化?如果按生物自然的规律,种什么收什么,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能否设想播种一颗太阳,能结出许多太阳来呢?
2.欣赏《种太阳》范唱。
设问:种出来的太阳,派什么用处?
“种太阳”是孩子们的什么想法?歌曲的含义是什么?
3.师生初步讨论歌曲的内容,适时还可以听范唱片段,以初步理解词义。
4.学唱曲调:
(1)听辨曲调中相同部分。
教师范唱第一乐段(第17小节)曲调,要求学生听出哪一部分(乐节)是相同的,出现几次,并唱出这一部分。
(2)学唱第一乐句。师生共同用4/4拍指挥图式划拍。板书该乐句,师生接唱,学生唱前2小节,教师接后2小节。
即(学生)
(老师)
交换接唱(后2小节切分节奏不必讲解,让学生在听教师接唱中模仿)。
(3)学唱第二乐句。
在第一乐句的下方,对齐板书第二乐句:
画出前2小节的图形:
引导学生了解相似模仿,并进行视谱唱准。
(4)在唱好第一、二乐句的基础上,自学第三、四乐句。
(5)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
(6)完整地、流畅地、富有天真童心地演唱曲调。
5.学唱歌曲:
(1)朗诵歌词,并进行初步学唱歌曲。
(2)分析讨论歌词的大胆理想,以及这种积极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设问:种太阳的目标在第二乐段中已阐明,你是怎样理解“世界每一个角落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
(3)以纯朴地情感演唱歌曲《种太阳》。
6.表演歌曲:
(1)根据对歌曲理解,分组设计、编排表演唱。形式不拘,各组可充分发挥各组学生的想像及特长,如独唱与伴舞;小组表演唱,小品表演等等。
(2)各组展示交流,集体点评。
7.小结:有理想是“四有”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表演《小纸船的梦》 教学基本要求
1.基本训练:
以上两条练习均用慢速或中速,要求二声部和谐、均衡。注意 x0 0x 节奏。
2.理想谈话导入:长大后当一名船长,走遍全世界,这也许是很多人的理想;我们班上有那么一位小朋友,为了长大当上一名船长,他折小纸船,希望小纸船变成大船……请听范唱《小纸船的梦》。
设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由几部分组成?是几拍子的歌曲?速度怎样?
3.先学合唱部分:
(1)教师分别范唱二个声部的曲调。
(2)学生分声部自学。用3/4拍指挥图比划拍视唱。
(3)分声部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二声部合成,并填上歌词。注意声音的和谐。
4.再学唱第一乐段。教师重点指导第四乐句的曲调:
这四句的节奏与音准都较难,尤其是七度大跳音程,教师可适当用琴带一下,帮助学生唱准,其他三乐句可让学生自学。
5.全曲合成,并填上第一段歌词。
6.讲解变化音降记号:
(1)复习升记号:演唱上学期第六课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复习音名与变音记号(详见第七册第六课)。
(2)出示降记号:听辨《小纸船的梦》前奏:
板书,并在键盘图上指出这三个音的位置。如有口风琴,可利用口风琴的键盘找到1=f(调)中的,并吹奏感受其音高。
(3)完成课本上的听辨练习。
(4)唱好歌曲中的结束句。
感受和声音程的变化效果。
7.完整地唱全歌。要充满向往的神情演唱。
8.表演歌曲:
(1)伴奏练习。重点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使用有固定音高的旋律乐器按谱练习。
(2)演出形式上可采用领唱与合唱。要注意伴奏声部的音量不能太大,要突出歌唱的声部,处理好唱与伴奏的关系。
(3)完整地、有感情地表演歌曲,抒发第一人称“我”的理想。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用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唱《种太阳》;聆听《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第二课时:学唱《小纸船的梦》;聆听《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教 材 分 析
1.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这是一首献给教师的歌曲。歌曲赞美了人民教师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和托起下一代新人的崇高责任感。深情的歌声将激起今天坐在课堂中的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并对他们明天的选择产生深刻的影响。
歌曲采用山东琴书的音调为素材,真挚、纯朴,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歌曲由两个乐段及一个尾声组成。前乐段包含四个乐句,第一乐句从高音盘旋下行,第二乐句作平稳的进行,第三、四乐句分别与第一、第二乐句相似。句首的
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的惊奇和赞叹的心情。后乐段也含四个乐句。第一、第三乐句也都在句首用高昂的音调表现出实现了崇高理想后的强烈的自豪感。第三、第四乐句,委婉深情,赞颂了教师的高尚情操。
结束部分取材于后乐段的第一乐句,这也是本首歌曲的主题所在,表达了人民教师甘为教育事业奉献一切的坚定信念。
2.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歌曲作于1980年夏。同年在北京“新星音乐会”上演唱后,受到人们尤其是青年的喜爱,广泛流行,后被评为优秀群众歌曲。歌曲的曲调爽朗、刚劲,节奏明快,简洁,歌词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词曲结合保持一字一音,使歌曲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欢乐的情绪。
歌曲采用主、副歌的形式。主歌部分为齐唱或领唱,句式短促,时而三拍子、时而二拍子,更还有四拍子、三种拍子交迭,使音乐富有变化和活力。副歌部分采用二声部合唱,音区提高,表现了青年们神采飞扬、无比自豪的风貌。“属于你,属于我”这一对舒展而又略带俏皮的问答短句,生动地表现了年轻人互相鼓励、互相竞赛的精神状态,增添了歌曲的情趣。
结束句运用三个长音
,高亢有力,将歌曲推向高潮。
3.歌曲《种太阳》
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富有童趣,深受广大孩子们喜爱的儿童歌曲。歌曲通过欢快跳跃的旋律,富有幻想的歌词,表达了少年儿童创造理想未来的天真美好的愿望。采用4/4拍,大调式,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由四个乐句组成,曲中弱起小节及五度、六度的跳进,使曲调活泼跳跃,孩子天真的神情和充满幻想的欢乐情绪刻画得十分形象生动。第二部分是歌曲的副歌,由三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节奏紧凑,附点八分音符及十六分休止符的运用配以衬词“啦啦啦”,使曲调更加欢快活泼,表现了种太阳时的愉快的心情。紧接着两个乐句节奏宽松,舒展优美的旋律与前句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表达了少年儿童要使世界变得更加温暖、明亮的美好愿望。
4.歌曲《小纸船的梦》
这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儿童抒情歌曲。它以优美委婉的旋律和质朴坦诚的语言,展示了一颗纯真的童心,寄寓了孩子美好的憧憬。歌曲分为主题与副歌。这两个部分在音乐上都有共同的特点:旋律线条在乐句之中和乐句之间不断有规律地上下流动,有如波浪的缓缓起伏。这一贯穿全曲的进行方式与3/4拍相结合,使人感觉到小纸船随波飘荡的韵律。主歌部分有四个乐句,各为4小节构成一个方整的乐段。第一乐句旋律先作上行,后作下行,第二乐句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只是在旋律上提高了音区。第三乐句句首和第一乐句相同。后半乐句在节奏上加密,增强了动感。第四乐句出现了分裂的节奏“ x0 0x ”,打破了前面三个乐句的平稳节奏,流露出殷切期待的心情。歌曲的副歌为二声部合唱。因歌词的需要,旋律句幅扩大为8小节。高声部的旋律取材于前乐段的第二乐句,音区的提高和八度大跳进行,使得感情变得比较激动。结束句的两声区从高音区作平行三度下行。和声上因运用了变化音而形成了大、小三度的色彩变化,使音乐显得柔和,朦胧,歌声载着孩子的梦想,飘向远方,飞向未来。
后记
本册教师用书仅供使用《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音乐教科书》第八册教材的音乐教师备课参考用。在备课时,望教师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每节课的课堂教学整体设计。请广大音乐教师在使用中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再版时进一步修订。
本册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建议”由郁文武编写,欣赏教材分析由伍崇焜编写,歌曲教材分析由刘德昌编写。
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 篇6
诗歌教学存在很大的争议,因为这种争议诗歌教学就更加让人无法把握了。有人侧重于对诗歌的分析讲解,有人说诗歌教学要侧重于诵读,无须讲解。实际上两种倾向并不矛盾,至于在这二者之间作何取舍,还是要看自己的学生看自己的教学实际。
在进行本堂课的教学时,最终选择了诵读教学法。以这种别开生面的朗诵会的形式组织课堂。经过实践,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着很大的潜力,一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潜力。第一课时结束时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在课下时间里小组进行自主排练,并再次强调了诵读比赛的那五项要求。第二课时的朗诵会上,学生的表现让我惊讶。他们在朗诵形式上,在彼此的配合上,是朗诵质量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好。在课下时间里,我并没有对他们进行丝毫朗诵指导,他们完全凭靠小组的力量达到了我期望的效果。
任何一项课堂活动只要经过精心的筹备,就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课堂。不仅是老实需要精心的准备,学生同样也需要准备。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在课堂上体会不到上课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为听课做好准备,他们只是盲目被动地在课堂上跟随着老师而已。但是,这次《理想》诗歌朗诵会上,学生的表现可以打满分。一个小组八名左右的成员,男女生人数不一,他们能够结合本小组的特点进行合理的组织。男生独自诵读,女生独自诵读,男生合诵,女生合诵,小组集体朗诵,各种朗诵方式在他们的策划下被运用得很好。
比赛结果出来后,无论哪个名次,大家都很高兴。为了鼓励胜出的小组,每个胜出的小组奖励一瓶墨水。奖品标准没有设太高,一是因为乡村教学条件所限,二是担心学生为了奖品而参与课堂活动,而非为了求知。
这样的课堂虽然迎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习方式单一,学习任务轻松,但是,课堂结束后留下来的一个疑惑就是:这样避重就轻的课堂,通过诗歌的朗诵让学生自主感悟的诗歌教学方式,能否让学生真正走入诗歌,独自走入诗境,获取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呢?他们能够在朗诵过程中体会到诗歌的形式美与内涵美吗?
点燃青春的希望之灯,这是我们课堂的主题,希望学生在自信的诵读之声中体会到诗歌的深蕴,为了自己的理想过好每一天。
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 篇7
6.理想
2004年9月 日星期 课型:讲读课 设计者:高
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 {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课后记:调动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引导探究诗句的含义,否则,学生缺乏认识,难以理解课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模仿课文的写法,写短小的诗句。
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朗读训练,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
板书设计
脉络:
总----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分----2、3两节 “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 “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 “理想的人生意义”。
总----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2、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
2、 正音、正字
蜕 饥寒 离乱 缀连 远行 倔强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窃 诅咒 浓阴 海天相吻
3、释词
寂寥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4、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
(1)理想究竟是什么?
(2)理清文章脉络
(带领学生边读边理清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4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
第6节, 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第7节,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第8节, 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9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10节,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第11节,正反对比,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探究此诗脉络)
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2、3两节 “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 “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 “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三、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
( 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回答,互相补充)
要点: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四、作业:
抄写字词
完成学探诊第六课1-8题
第2课时
一、语段赏析:
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文章的主题?
( 同学自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代表回答。
不求一致,重点是赏析语言。)
二、语言运用:
1、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2 、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
(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三、质疑和交流:
1、 学生质疑,互相交流。教师积极引导,生生互动。
2、 谈谈学习本课受到的启发。
言之成理即可。
3、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五、作业:
1、完成学探诊第六课10-15。
2、仿写练习:
例句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教学后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 篇9
许子芬
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 {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课后记:调动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引导探究诗句的含义,否则,学生缺乏认识,难以理解课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
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 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
① 朗读训练。
② 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 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搜集流沙河的有关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介绍:
1、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XX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2、范朴真为先生所作的藏头诗:
流金岁月滤沧桑,沙石飞卷旧时光,
河汉曾经草木秀,清风无痕自留香。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寂寥(liáo):寂静;空旷。 扒窃(pá)
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
诅咒(zǔ zhò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洗濯:(zhuó)洗。缀连(zhuì) 莹莹(yíng)船舶(bó) 蜕(tuì)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2.教师范读全诗。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的“理想使……”,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显现出一种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
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四、梳理层次:
1、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五、分组交流,质疑释疑,品析语言,找出有价值的作课堂展示:
1、第六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3、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4、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5、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6、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7、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庸人失去理想,陆路终生,/可笑的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你同意这些说法吗?
“忠厚者”这里是指为理想而踏实奋斗的人,“常遭不幸”是指被人误解,甚至十嫉恨。“绝处逢生”主要是指理想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变得正直,变得崇高。
8、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六、体验拓展:
分析本文语言特点:语言凝练,形象,富有音乐美,精妙的比喻令人接应不暇,它们从多角度赞美理想,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此外,顶针、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也使语言更加凝练、形象。
1、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教师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
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
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
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
理想是生命的阳光,照耀你的一生闪射光芒。
理想是青春的翅膀,带领你向美好的未来飞翔。
理想是生活的双桨,推动你驶向美好的前方。
2、重温经典
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①. 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宁
②.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③. ——爱因斯坦
④.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⑤. 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 —(法)蒙田
⑥. 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兹
⑦. 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 ——巴金
⑧. 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 ——罗曼•罗兰
⑨. 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屠格涅夫
⑩. 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 ——陈毅
⑪. 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⑾.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 ——周恩来
⑿.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3、下列拟人化的物语,都有一定哲理,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并以之为线索,写一篇“感悟生活”的诗文。
(1)鸟:笼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没有的好。
(2)虾:哈哈!你们怎么都倒着走哇!
(3)啄木鸟:真挚的爱,往往是残酷的爱。
(4)昙花:人们都说我很美,是因为我生命很短暂吗?
(5)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
(6)凸透镜:把力量凝聚在一起,便能获得成功。
(7)锁:在强盗眼里,我是不存在的。
(8)彩虹:我七色的光彩,来自那最普通的阳光。
(9)窗户:我的原则是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
(10)镜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会装着他
4、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理想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怎样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写300字左右的随笔。
5.青春年少,憧憬着五彩的人生画图,请用稚嫩的手笔,写下心中的梦想。在班里组织一次理想演讲比赛,让同学们的喝彩为奋斗着的你加油。
七、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八、板书设计: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 篇12
一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
四 教学难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五 教学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启发法。④讨论法。
六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两种方式)
1.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2.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介绍:
1、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XX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寂寥(liáo):寂静;空旷。 扒窃(pá)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诅咒(zǔ zhò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洗濯:(zhuó)洗。缀连(zhuì) 莹莹(yíng)船舶(bó) 蜕(tuì)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2.听录音范读全诗。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四 作业:
1.抄写全诗。 2. 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有气势、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二、指名读1-7节,研讨诗歌的内容及形象化的语言。
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召起什么作用?(比喻、顶真,作用是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逐步推进。,在全诗中起统领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 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 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 ,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 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三 分组朗读1-7节。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五 作业:
1、朗读背诵全诗。2、下列拟人化的话语,都有一定哲理,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并以之为线索,写一篇“感悟生活”的诗文。
(1)鸟:笼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没有的好。(2)虾:哈哈!你们怎么都倒着走哇!(3)啄木鸟:真挚的爱,往往是残酷的爱。(4)昙花:人们都说我很美,是因为我生命很短暂吗(5)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6)锁:在强盗眼里,我是不存在的。(7)彩虹:我七色的光彩,来自那最普通的阳光。(8)窗户:我的原则是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9)镜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会装着他。
第三课时
一、浏览全文,梳理层次:
1、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二 朗读8-12节,研讨与赏析,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1、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2、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3、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
4、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5、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 阅读体验 :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作业:《学习指要》。
第四课时
一 齐诵诗歌。
二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模仿第一段写几句话。例如: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三 课堂练习,交流讨论研讨与练习一。教师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理想是生命的阳光,照耀你的一生闪射光芒。 理想是青春的翅膀,带领你向美好的未来飞翔。理想是生活的双桨,推动你驶向美好的前方。
四 拓展延伸,重温经典,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①.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加里宁
②.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③.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④.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 —(法)蒙田
⑤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⑥.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 ——巴金
⑦.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 ——罗曼•罗兰
⑧.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屠格涅夫
⑨.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 的理想又怎样实现? ——陈毅
⑩.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⑾.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 ——周恩来
⑿.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七、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八 作业:
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理想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怎样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写300字左右的随笔。
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六、作业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附板书设计: 行道树 张晓风
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
散:取材广泛,笔法灵活,形式多样
神:结构紧凑、主题集中,中心明确
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 篇13
(建议安排2课时)
[学法导引]
《理想》是一首哲理诗, 通过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告诉我们理想是成功的保证,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不懈地追求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习这首诗首先要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去领悟诗中精练含蓄的语言和富有哲理的语句,其次要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最后要找出诗中关于理想的十二个比喻,并分析其作用,进而了解全诗的主旨。此外,还要学会用比喻的修辞写一段话。
[典题例析]
例题:品读下面诗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领会下列诗句的深刻含义。
……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
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欢笑,笑里的酸辛。
……
解析:读着这几句诗,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杂交水道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如今,被誉为“当代神农氏”的科学家,身价以亿计算的袁隆平在鲜花、掌声和欢笑之中快乐地享受人生。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在他在实现理想之前,熬过怎样一段漫长与黑暗,艰难与曲折的日子:他在偏远的农村饿着肚子翻山越岭来回40多公里换回稻种;他搞杂交水稻被讥讽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他搞实验的坛坛钵钵被造反派砸烂;他为找回被扫荡一空的秧苗发疯似地跳下深井……从53年到74年,整整21年时间在黑暗中摸索,在屈辱中试验,忍受着误解与讥笑,饱尝了孤独与寂寞。袁隆平的经历是这几节诗最好的注脚。
参考答案: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付出的要比得到的多得多。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选择题。
1、指出下列加点字中注音有误的一项。 ( )
a、蜕变(tuì) 饥寒(jī) 缀连(zhuì) 倔强(jiàng)
b、洗濯(zhuó) 玷污(zhān) 扒窃(qiè) 诅咒(zòu ŭ)
c、海天相吻(wěn)碌碌一生(lù)坚贞(zhēn) 庸人(yōng)
d、鬓发(bìn) 寂寥(liáo) 榆扬(yú) 当心(dāng)
2、指出下列诗句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 ( )
a、理想/是船舶, 载着/你出海远行。
b、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
c、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d、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3、请联系上下文,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理想如珍珠, 一颗缀连着一颗。 (连结)
b、理想是肥皂, 洗濯你的自私心。 (清洗、冲洗)
c、理想更多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静、空旷)
d、理想被玷污了, 不必怨恨。 (染上杂质)
4、下列诗句, 不构成比喻关系的一句是。 ( )
a、理想是罗盘, 给船舶导引方向。
b、理想是船舶, 载着你出海远航。
c、理想是一种获得, 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d、理想是路, 引你走到黎明。
二、阅读分析。
阅读本诗的第8、11两节, 回答后面问题。
第8节: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第11节 英雄失去理想, 蜕作庸人。
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庸人失去理想, 碌碌终生,
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5、这两节诗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6、这两节诗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它有什么表达效果?
7、“大写的人”是指怎样的人? 结合你身边的生活,列举出你所知道的“大写的人”的名字,并简说其事迹。
8、“夸耀当年的功勋”, 为什么说是“可厌”的?
9、“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为什么说是“可笑”的?
训练二
一、请摘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两句, 并简述喜欢的理由。
二、比较阅读下面语段, 回答文后的问题。
理想
理想是石, 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 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 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 引你走到黎明。
……
理想如珍珠, 一颗缀连着一颗,
贯古今, 串未来, 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 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 今照来, 先辈照子孙。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
理想抽芽,揄扬会有浓阴。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在山的那边
……
——在山的那边, 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 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 那个海呢?
……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
1、分别摘出两首诗中能表明主旨的诗句。
《理想》
《在山的那边》
2、说说这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3、为什么说“人类有了理想, 才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请结合你所知道的人和事, 举出一二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这个论断正确。
4、仿照《理想》中“理想是……”的比喻句式,写几句话。
三、 将下面语句工工整整地抄在摘录本上, 并背诵下来, 把它介绍给你的父母。
4、 理想是人生的太阳, 理想是世界的主宰。
5、 微风难寻,落日难追,但心中的目标 只要执着地去追寻就一定能得到。
6、一个有远大理想而不付诸行动的人,犹如一片没有播种的土地,一条不经流水的江河, 一株永不结果的大树, 一只失去舵手的航船。
六.《理想》训练一
1、b2、c3、c 4、c5、树立远大理想意义重大。6、对比,突出强调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7、指崇高伟大,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周恩来,从小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终于成了一个对中国革命有巨大贡献的伟大政治家。8、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夺名利,当然令人讨厌。9、凡是只会怨天尤人,诅咒眼前的环境,当然可笑。10、略
《理想》训练二
一、略 二、1、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揄扬会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2、内容上,都抒发了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不息的思想感情。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莱特兄弟想在空中飞翔,不断实验,发明了飞机;瓦特想让火车跑得快一点,不懈努力明了蒸汽机。4、略
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的综合。
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 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