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丑奴儿(精选3篇)

丑奴儿(精选3篇)


丑奴儿(精选3篇)

丑奴儿 篇1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少年不识愁滋味) 》备课资料

  原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翻译

  年轻时不知道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望远。 登高望远, 为了写新的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而现在知道了全部愁的滋味, 愁得无话可说。 愁得无话可说,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词作分析

  此词不见《稼轩词》四卷本甲集,但四卷本丙集收了,而且加注:“书博山道中壁。”《清统一志•江西广信府》说:“博山,在广丰县西南三十余里,南临溪流,远望如庐山之香炉峰。”辛弃疾四十二岁被劾落职后,闲居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市)。这里离博山不远,辛氏于博山寺傍还筑有“稼轩书屋”,故常来往于博山道中,先后在这里写下十几首词,这首词当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被劾失官,一下子闲居十年,是很令人惋惜和不平的。我们知道,辛弃疾是一位才兼文武的“一世之雄”,用世之心极切,抗金之志极坚。他“抱忠仗义”南归,原想做一番事业。如果当权者能加以重用,他的抗敌复国的理想是可能实现的。但他们对像辛弃疾这种北来的归臣,总存戒心,不敢重托,而且动辄削职罢归,长期闲置。人们的同情当然在辛氏一边,辛氏的愁怨也很自然。《词苑萃编》载梨庄话说得好:“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上片一开始即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这里的“少年”,当指他南归入仕前的青少年时期。理由我们后面还要说。层楼,高楼。为什么“不识愁滋味”,就“爱上层楼”呢?这大概是,登楼所见者广,所观者远,茫茫四野的景色,容易触动人们的愁肠,所以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说:“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这种情况在诗词中比比皆是,登楼与发愁几乎结成不解之缘。这事实上也正是文艺理论中所谓“情”与“景”的关系问题。

  但由于当时作者尚属年少,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所以下句接着说:“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个“愁”,是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所以在“愁”字之前冠以“强”字。

  词上片是追忆,下片转入记实:“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这里的“愁”,再不是空喊造作之愁了,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之愁。它当指国愁,指作者想为国分忧而不可得之愁,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他南归入仕后处处殊感事与愿违之愁。这样,我们就把上片的“少年”与下片的“如今”界定在南归前后。在此之前,他当然也会有愁,身陷敌国怎能无愁?大片山河沦人敌手怎能无愁?但情况不一样。那时,他“少年横槊,气凭陵”(《念奴娇》(少年横槊)),不受羁束:可以潜入敌人心脏“谛观形势”,时机成熟可以率众起义,对叛徒或立行追杀(如对义端和尚),或擒回斩首(如对张安国),何其痛快,哪待愁上心头!就因为眼下的愁是国愁,受到压抑难于辩释、无法解脱之愁,所以说“欲说还休”。这种愁是最折磨人的,作者心中之苦楚是不言而喻的。

  但作者并没有沿着愁一直写下去,而是将笔锋一转,说,“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把原来想说的话咽回去,改口说,天气凉快了,多好的一个秋天。短短两句词,写出了人们的两副面孔:一副是心事重重,愁思百结;另一副是吞下苦泪,强作笑颜。多么不协调的两副面孔!但也正因这个不协调,才使我们真正看到他那深沉、复杂、矛盾、哀怨的内心世界。这种笔法是很经济很高明的,它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在这里,似乎有个问题不应回避。现在人们一谈起王蔺等等对辛弃疾的弹劾,就欢喜用“造谣诬蔑”、“无端攻击”等辩词来替辛解脱,这恐怕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知道,王蔺弹劾他,说他贪、酷;王朝的罢免令,也说他贪、酷;不巧十几年后的黄艾、何澹等等也接二连三地弹劾他,还是说他贪、酷。这些全是“无根流言”吗?恐不尽然。如辛弃疾诱茶商军首领赖文政招安,尔后自食其言,将赖杀掉,不是真有点“酷”的味道?(镇压茶商军可不算)他在带湖“筑室百楹(间)”,楼台亭阁应有尽有(见洪迈《文敏公集•稼轩记》),朱熹“潜入去看”,也惊叹“为耳目所未曾睹”(《龙川文集•与辛幼安殿撰书》),不也露出一点“贪”的端倪。我倒疑心,事实的最大可能是:由于辛弃疾对自己的思想作风不大注意,以致被人抓住把柄,加以扩大,导致被罢落职。如果真是这样,那才是真正令人惋惜。因为为此而误了自己的前程事小,误了抗金复国大业事大。这一点教训是永远值得人们记取的。

  迁移练习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

  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是不恰当的。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a.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b.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

  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

  6.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少年为宾,老年为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

丑奴儿 篇2

  丑 奴 儿 近 作者:辛弃疾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千座山峰云突起,骤雨突来,一会儿却又停下。看那远树夕阳,这美景怎么将它描画!高耸着青色卖酒旗,山那边,另外有人家。只要在这山光水色中,自自在在度过这一夏。午睡刚刚醒来,窗前松,户前竹,万千景物都潇洒。野鸟飞过来,也像我一样闲暇。只是奇怪那白鸥,看着人,想下来却又不飞下。旧的盟约都在,这回来,莫不是有人说了别的什么话。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著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丑奴儿近》 2003/03/15

丑奴儿 篇3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出自于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原文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题目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

  (1)上片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的“愁”是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2)第一问: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两相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第二问:全词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郁激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