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精选13篇)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 篇1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能力,分析范进、胡屠户等的人物形象;
2、在第一点的基础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重点:
品味学习以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直接导入 )
师:上节课,我们对《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的基本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的人物性格也有一定的体会。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等同学的表演。
二、课本剧表演
(生表演课本剧)
[点评:让学生组织并参与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只有认真研读了课本,才能体会其中人物性格特点,才能表演得更真切.而真切的表演又能带给其他同学享受语文的快乐。]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范进中举发疯”作为铺垫
师:读了课文,又看了表演,同学们,请问: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
生:“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
师: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生分析一系列的动作)
师:(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范进发疯,疯得有特点:
发疯的动作: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总之,因为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传神,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中了举就应该高高兴兴去做官,可是,范进看了中举报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
(生争执,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
师:你可否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获得启示?
生: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师:你认为这段语言中,哪一个字说明了范进发疯的根本原因?
生1:“中”字!因为中举了,太高兴了,所以疯了。
生2:“好”字!发疯的表面原因是那个“中”;而“中”之所以能触发范发疯的根本原因却是一个“好”字。因为“中”了以后,有不计其数的好处,不用再挨饿受冻,而可以坐享其成。
(师肯定,抓住这个“好”字,分三路先后追问)
[点评:一个“好”字,集中体现主人公的思想,也集中托出了全文的题旨。这是作者的点睛之笔。因此,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十分恰当。]
2、重点分析范进,附带分析胡屠户、张乡绅等的人物形象
师:那么,围绕这个“好”字,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点评:首先,围绕“好”字提出问题,让学生细细地从研究范进中举前后地位变化中,理解人物性格及其思想情感,深刻认识。体现了提问的针对性和具体性,给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是掌握课文的切入点。]
生:没有说“好”字,没有发疯。因为中相公并没有使他改变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师:中举前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
生1:经济状况非常贫穷: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生2: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还“啐”他吐沫,他还“唯唯诺诺”。
师: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生:对功名的极度热衷。
师:以上是范进中举前的种种表现,他还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功名”,所以,他既不说“好”,也没有发疯。下面看问题二、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变化?我们还是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两方面来分析。
生1:经济状况明显好转: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张乡绅送银赠房。
生2:社会地位也有显著提高:邻居都来帮忙,称之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之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与之称兄道弟。
师:(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特别是胡屠户前后判若两人,素未谋面的张乡绅也赠银赠房,你认为他们是虚伪的,还是真心的?为什么?
生:虚伪的。他们巴结范进,是因为范进“中了”“好了”,对他们自身都有好处。
师:我们可以用些什么词来形容他们?
生:趋炎附势、嫌贫爱富。
师:此时,范进对于这些人的巴结,态度又如何?
生: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以前与家门口那些做田的、扒粪的拱手作揖,平起平坐,现在与张乡绅迎逢自如。
师:看来,范进也并不是一个老实的角色!而是一个……
生:虚伪、圆滑。
师: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中举后,范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能说说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请注意表格前后对比)
生:内涵就是:只要中举了,从此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改变。以前贫困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好多人巴结。
师:原来如此。那么请你设想,范进在大嚷“好”的瞬间,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
(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师注意引导,不要太过分)
师:归根到底,一个“好”字,表明那一瞬间,范进曾产生过多少思想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上半世甜酸苦辣的热望,下半世即将纷沓而至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好”风驰电掣似地卷过范进的脑海。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点评:其次,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好”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范进的形象超出课本文字之外,更为丰满。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引导学生更深刻的领悟课文的主题。]
3、分析本文的主题
师:基于以上分析,你认为是谁使范进受人奚落,又是谁使范进平步青云?这一切都告诉了你一个什么问题?
生: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
师:(追问)仅仅使知识分子?胡屠户他们呢?
生:还毒害了人民。
[点评:最后,由于教学目的中所涉及的内容已大致解决,学生依据这个设问可以较快地归结本篇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教学中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主题的归纳水到渠成。]
师: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这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仅导致读书人为之疯狂,而且导致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
师:有一副对联为证,请看:“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写得入木三分,毫不夸张。
[点评:该对联引用得恰到好处,既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又有力地结束了本课教学。]
四、拓展练习
1、有人认为: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而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国家的“大悲”。就这一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2、当代应试教育的种种现象与封建科举制度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
[点评:拓展练习有梯度和新意。分别针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和现代社会应试教育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总评: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选择能够最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的突破点,是整个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设计的核心所在,也就是我们常说课堂教学中的“牛鼻子”。《范进中举》是一篇难度较大的长课文,要“牵”准“牛鼻子”只有抓住范进中举时的一段语言进行突破。即可以以“好”字为主线,通过三个问题把前后情节(中举前、中举时、中举后)贯穿起来,这样既浑然一体,又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至于胡屠户的前倨后恭,乡邻们的趋炎附势,张乡绅的巴结攀亲,这一封建社会各阶层的病态心理和世态炎凉的现实,稍加提示,学生即可通过熟读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对比,进行归纳、总结。在一串连环套式的提问讨论之后,学生可以较快地联贯全篇,揭示本文反对封建科举制的深刻主题。
总之,全篇教学设计思路清晰,主线分明,重点突出;问题的设计既有梯度性,又有针对性,能较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 篇2
一、辨字注音组词:
二、多音字注音组词。
三、下列四组词语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长亲zhǎngqīn 相公xiànggōng
b 行事xíngshi 规矩guījù
c 星宿xīngxiù 解元jiěyuán
d 名讳mínghuì 拙病zhuóbìng
四、选择字词填空:
1 屠夫横披了衣服, (挺、鼓、腆)着肚子去了。
2 范进抱着鸡,手里插着草标,一步一 (跌、歇、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3 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 (漂亮、华贵、轩敞),也还干净,就 (给、送、借)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 (看望、请教、留心)些。
4 屠夫把银子 (拿、捏、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 (伸、舒、张)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范进道:“……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 (收、缩、放)了回去,往腰里 (揣、塞、放)……
五、请解释句中加黑词的意义,并说明现在是否使用。
1 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2 胡屠户吩咐女婿道。
3 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
4 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
5 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
6 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7 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
8 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9 娘子哭哭啼啼,在厨下收拾齐了,拿在草棚下。
10 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
六、写出下列句中加黑词现在的说法。
1 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 )
2 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 )
3 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 )
4 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 )
5 些须几个钱,不够你赏人。( )
七、填空。
本文节选自《 》第 回,作者是 朝的 。他写的这部书是 体的长篇讽刺小说,共 回,主要描写 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 的腐朽。
阅读
八、阅读下列段落,回答问题。
(一)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1 本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是( )
a 有特征性的语言
b 有特征性的语言、动作。
c 有特征性的动作、神情
d 有特征性的语言、动作、表情
2 作者如此写范进的目的是( )
a 揭露他灵魂被腐蚀、被扭曲变形
b 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c 揭露了当时腐朽庸俗对社会现实
d 刻画了唯功名是求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典型,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二)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行瘟的兄弟还不肯,我说:‘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希罕。’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
1 这一段主要刻画的人物是( )。
a 范进 b 张老爷 c 胡屠户
2 这一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式是( )。
a 动作 b 外貌、语言
c 动作、语言 d 动作、语言、外貌
3 由本段看出胡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 )
a 爱才如命 b 虚情假义
c 疼女婿、恨儿子
d 爱财如命、虚情假义的市侩小人
九、阅读分析:
1 范进中举后,课文里哪些描写最能表现胡屠户这个人的本质特点?结合具体例子分析。
2 范进和孔乙己都引人发笑,这两种笑有何不同?
练习测试——答案
三、a
四、1 腆 2 踱 3 轩敞,送,请教 4 攥,舒,缩,揣
五、1 教育、指引的意思。“教导”一词现在还在使用。2 指派或命令的意思。“吩咐”一词现在还在使用。3 说是,认为,以为。“道是”一词现在已经不用了。4 教我。“见教”一词现在已经不常用了。5 行业。“行事”当“行业”讲的用法,现在已经不用了。6 一会儿。“少顷”现在已经不用了。7 仍然,还在。“兀自”现在不用了。8 古人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用桑梓指代家乡。“桑梓”的这种用法现在已经不用了。9 整理、整治。“收拾”一词现在仍然使用。10 争论、较量、认真地细算。“计较”现在仍然使用。
六、1 丢脸的家伙 2 妻子 3 给 4 我 5 一些
七、《儒林外史》,三,清,吴敬梓,章回,五十五,封建知识分子,科举制度。
八、(一)1 d 2 d
(二)1 c 2 c 3 d
九、1 范进中举后,他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称范进“贤婿”、“老爷”,当众夸奖范进“才学又高……”表现出他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
2 这两篇小说都用了讽刺的手法,写出了范进和孔乙己的可笑处,两篇的笑的相同处都是用来讽刺腐朽的科举制度,表达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揭露、鞭挞和抨击。但两篇笑的目的各不相同,前者更多的潮笑,旨在揭露封建思想毒害下的追逐功名的知识分子和势力小人的丑恶嘴脸;而后者则在哄笑的背后隐藏着深切的悲哀。前者笑后引起对丑恶嘴脸的憎恶,后者笑后对不幸者引起深切的同情。两篇都用了喜剧手法,但后者悲剧气氛更浓。两篇都在笑声中写封建时代下层知识分子的命运。前者是凤毛麟角的侥幸成功者,后者则是被科举愚弄并最后吞噬的失败者。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 篇3
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范进中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这是一个小说教学单元。本文承接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又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节选自《儒林外史》,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角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运用'比较法'阅读分析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分析重要人物范进和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三)教材处理:
这篇文章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在一课时教完,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不容易着眼于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兴趣,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长课文尤其要注意精讲,讲求适当的取舍。本文的关键在'中'字上,要抓住这一关节点生发开来,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重点分析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人物,并注意处理好与《孔乙己》一文的比较阅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
2、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能力目标:
1、以培养自读能力为主,训练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的能力。
2、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培养他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思想及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进一步了解。
三、教学模式程序:
(一)模式:学生主动参与型
(二)程序:
1、通过与《孔乙己》的比较引入对《范进中举》的学习,利用电脑课件简介《儒林外史》有作者吴敬梓。(5分钟)
2、利用电脑课件展示比较阅读图表,重点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和胡屠户对他的不同态度,了解夸张、对比手法在本文中具体运用所达到的强烈的讽刺效果,并运用电脑课件对人物形象进行归纳总结。(20分钟)
3、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假想孔乙己中举后将会出现的情景,既训练了口头表述能力,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10分钟)
4、利用电脑课件对全文的写作特色及中心进行归纳总结。(5分钟)
5、布置作业,进行巩固训练。(5分钟)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采用学生主动手参与型教学模式,训练运用比较法
进行分析的能力。在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拔下,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来共同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
1、以学生主动参与型教学方式授课,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主主动性,并较好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解答问题的能力。
2、练习口头改写,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树立联系,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六、板书设计:(略)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 篇4
[教学要点]
欣赏范进喜极而疯的片断,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以胡屠户为例鉴赏讽刺手法;延伸拓展,深化对讽刺艺术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欣赏范进喜极而疯的片断描写,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
多媒体播放范进发疯的画面。
选一学生朗读第5段。
教师提问:文章是如何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的?
学生讨论,明确:文章充分利用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段来刻画范进的“疯”态。语言描写:三次写范进讲“中了”,表现梦想实现的复杂心情。行动描写:四次写范进拍手,另外写跌倒,往门我飞跑,踹进塘里等动作,对范进热衷功名的丑态多方讽刺、无情嘲弄。神态描写:四次写范进“疯笑”“笑了一声”“大笑道”“笑着,走到集市上”,表现了范进利欲熏心的可悲可笑。
教师总结: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独特的神态描写,活画出一个醉心科举、迂腐至极的儒生形象。作者将主观情感融于客观叙述之中,虽无一贬词,却使我们在哑然失笑的同时深感他的可鄙、可怜、可悲。
二、赏析讽刺艺术
1.教师导入话题:讽刺艺术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直接写实(白描)等。讽赖有不同的程度,较低层次是诙谐的笑,较高层次是像火一样辛辣的讽刺。今天,我们以胡屠户为例赏析本文的讽刺艺术。
(1)提问:文章是如何通过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他欺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的?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点评。
多媒体显示:
中举前中举后
称呼现世宝 癞蛤蟆 贤婿老爷 文曲星
长相尖嘴猴腮体面的相貌
学问不是你的文章好,宗师舍与你的才学又高
动作横披衣服,腆肚子连斟两碗,壮胆
一口啐在脸上手颤起来
骂一个狗血喷头 千恩万谢地低头去了
经济我自倒运……不知累了我多少 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
姑老爷还不稀罕
贺礼一副肚肠,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教师总结:前倨后恭,通过鲜明的对比,活灵活现地勾画出胡屠户庸俗势利的市侩嘴脸。
(2)夸张手法
学生举例:胡屠户打范进后,“手隐隐的疼将起来”“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心想“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
范进回家时,胡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胡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教师总结:借夸张的细节描写,漫画式的笔法显示了胡屠户对范进的畏惧、巴结之情。
(3)细节描写生动真实,极具讽刺性。
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胡屠户的细节描写,并在旁边批注一两句评点式的文句。
师生共同欣赏: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向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
选两个同学表演这一片断。
这里揭示了胡屠户言语、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揭示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四个动词“攥、舒、缩、揣”使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小人丑态跃然纸上。细节的真实生动、浯言的简洁准确,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的特征,极大地增强了讽刺艺术的魅力。
2.学生自行画出本文中好笑的地方,用点评的'方式写出自己的鉴赏心得,继续体会讽刺艺术效果。
三、延伸拓展,感觉名著魅力,充分认识科举制度的危害,体会讽刺的艺术效果
多媒体显示: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旦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地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纪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乎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这段文字选自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和《范进中举》一样,它主要采用了________手法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揩( )揩眼泪 两茎( )灯草
3.作者刻画严监生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角度进行描写。严监生临死时念念不忘的是________,这件事充分揭示了他________的本性。使他成为文学画廊中一个不朽的形象。
4.在赵氏之前有好几个人猜测严监生为什么“伸着两个指头”的原因,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没有一下子就让赵氏来说?
5.《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从本文和《范进中举》可以看到,文章大部分通过________手法来达到讽刺的效果。请你课外再读《儒林外史》的一些文章,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和写作实践,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认识。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严监生 夸张2.kāi jīng
3.动作 神态 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 吝啬
4.前边的人所猜测的内容,为赵氏的话作铺垫,可以起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5.夸张
四、课堂小结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的著名片断。文章围绕“范进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描述了范进等人的丑态,鞭挞了封建社会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对我们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有重要的意义。科举制度促成了中国古代文人人格的解构与重构,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浩劫,对社会文明的严重侵害,值得我们深思。
讽刺是一门艺术,《儒林外史》集讽刺艺术之大成,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希望大家悉心揣摩,用心体会。
五、布置作业
1.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这里把胡屠户恭维的话写得极其精彩,一个“靠”字道破心机,请以第一人称道出胡屠户的这番心机。
2.范进中举当天,邻居送礼道贺,张乡绅也来拜访,这是不是说明社会对知识的重视,联系当今“知本家”的现象,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范进中举前后,知识并未增加多少,但前后境遇迥然不同,这说明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这与当今社会重知识、重人才有本质的不同,与那些以知识为资本进行创业的“知本家”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只有弄清这些。方可作出合理的解说。
教学后记:
分析范进、胡屠户的性格特征,理解这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掌握文章所运用的讽刺手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认识科举制度的罪恶。了解其对知识分子灵魂的毒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 篇5
【教学目标】
了解故事情节,学习刻画人物特点的方法,体会夸张、对比手法的巧妙,认识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及封建科举制对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
欣赏讽刺艺术,感知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
范进发疯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查──熟知字词
1、点名读:
挈;腆;绾;掼;醺;菩萨;啐;皂靴
2、点名解:
唯唯连声;谨具贺仪;果不其然;桑梓;轩敞;浑家;华居;兀自
二、导──走近作者、作品
1、导言:
十年寒窗苦读书,一朝成名天下知,但有人却因此欢喜而疯。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呢。一起进入课文《范进中举》。
2、作者、作品:
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他也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儒林群丑的尔虞我诈、趋炎附势,使他洞察了世态炎凉,看透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于是便创作了一部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的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本文选自第3回。
三、讲──走进故事
1、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2、速读,概括大致情节。
预案:整体上由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两部分构成。具体体现在:范进进学,岳丈祝贺;借钱遭骂,范进偷试;范进卖鸡,捷报到家;范进发疯,屠户治病;乡绅造访,馈银赠屋;范进送银,屠户回家。
四、找──走近人物
1、寻读:
思考:中举前后范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周围的人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
预案:以胡屠户为例。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对范进的外貌评述: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动作: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骂个狗血喷头──手颤抖,扯衣襟,千恩万谢,低头,笑迷迷。范进、众乡邻、张乡绅的变化点名读文中相关词句。
3、发现人物:综合描写人物的句子,在上一活动的基础上,归纳人物特点。
小组活动:分四小组分别归纳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
预案:范进──热衷功名,迂腐无能,中举前卑怯畏缩,逆来顺受。胡屠户──前倨后恭,嗜钱如命,庸俗自私,趋炎附势,贪婪虚伪。张乡绅──老奸巨滑,善于拉拢、攀附权贵。众乡邻──趋炎附势,巴结讨好。
五、议
深思范进喜极发疯、探究众人前后变化的原因。
自由交流,畅所欲言。预案:一旦中举便飞黄腾达,这与范进之前的贫穷生活和卑微的地位将形成巨大的反差,他脆弱的神经受不了如此大的变化。范进的发疯是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人的最大讽刺。另外,封建科举制度造就的“功名富贵热”不仅毒害了知识分子,也毒化了整个社会,毒化了所有人的灵魂。
六、赏──精段赏析
齐读第五段。
1、赏析角度一:层次感。
预案:昏厥,疯跑,跌倒,疯跑上集。
2、赏析角度二:描写方式。
预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老太太的慌,报录人和众邻居的吓一跳,众人拉不住等均属于侧面描写。
3、赏析角度三:细节描写。
预案:“踹”、“挣”、“跌”、“拍”、“笑”体现了疯劲十足。
4、赏析角度四:夸张手法。
预案:有生活的真实感。
自读末段,自由品味。
七、移──知识迁移
思考:如果你是同时代的读书人,你会像范进一样去考科举吗?
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有区别吗?
自由交流。
八、谈──畅谈读此文后的感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本文主题、写法或其他角度展开。
九、比──比较阅读
教师下发《孔乙己》文字资料。
教师提示:两文均把批判矛头对准了封建科举,但一个受人嘲笑,遭人凌辱,穷困而死,一个却终于叩开了功名利禄的大门。可从人物特点、写作手法等展开对比。(课外可收集资料后完成)
【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前;后
生活贫穷;对;生活富有
地位卑微;比;生活显赫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 篇6
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一课时
【自学指导】
1.进一步理解人物描写对刻画性格特点、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提高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欣赏讽刺艺术的能力。
3.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重点难点】
1.重点:选用适当材料对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中心意思的作用,及其讽刺意义。
2.难点: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文学常识】
1.《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第一部讽刺小说,作者借明代儒林群魔乱舞的丑恶图景,影射清代的社会现实,也寄托了作者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
2.吴敬梓,字敏轩,一字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康乾年间名人。
【正音正字】
挈qiè 揖yī 腆tiǎn 啐cuì 嗑kè 兀wù 捶chuí 梓zǐ 攥zuàn
【积累词语】
狗血喷头 方面大耳 尖嘴猴腮 不省人事 不由分说 喜从天降 果不其然 千恩万谢
【初学课文】
1.十分钟阅读课文,了解小说内容,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一问一答,初步掌握课文内容:
①简单叙述“范进中举”的梗概。
②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本文通过范进屡试不第、一旦中举却喜极而疯,其岳父胡屠户欺贫爱富、众人趋炎附势的故事,深刻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暴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
③从文中找出表现范进个性特点的语句。
④作者巧妙运用侧面烘托方法,描写了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按要求找出相关语句。
烘托范进昏厥时怕人: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水灌了过来。
烘托范进的疯走狂奔:众人拉他不住。
【课文简析】
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范进中举前的境遇。
第1段,通过胡屠户与范进的对话,侧面描写范进悲辛屈辱的命运,同他热衷功名有关。
第2段,通过范进被痛骂以后还去参加乡试,反映他在科举重压下的辛酸。“自古无场外的举人”,点破范进对乡试的希望、幻想和欲罢不能的复杂心态。
第二部分(3-12段),写范进中举后的境遇。这部分可以分三个层次:
①(第3段)写范进乡试回来后,家中早已断炊,他只得出卖生蛋鸡。
②(4-9段)写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乐极生悲。范进发疯,是他二十多年科场失意、精神痛苦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控诉。屠户治疯,漫画式揭露他对功名富贵的向往,反映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毒害。
③(10-12段)写张乡绅笼络范进。小说围绕种种人物对功名富贵的态度,生动描写社会众生的势利相,有力地揭露和无情地鞭挞封建科举制度。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吴敬梓的生平和《儒林外史》的成就。
第二课时
【思维训练】
1.下列称呼是什么意思?
在下:对自己的谦称。
阁下:对对方的敬辞。以前书函中常用,今大多用于外交场合。
足下:对朋友的敬称。多用于书信。
愚:用于自称的谦辞。
生:旧时用于读书人,也用于晚辈。
2.请找出同一人物描写前后对比、判若两人的语句,说说它们的作用。
3.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社会生活的。从小说的三要素理解下列各句:
①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个体统来。”
胡屠户的所谓“体统”,就是封建等级观念,即欺贫爱富、媚上压下、劳心者治人等。一个普普通通的屠户都知道“要立个体统”,可见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已经深入普通人心。
②邻居道:“范相公,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举人,报喜人挤了一屋里。”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
屡试不中的范进麻木了,他对本次乡试不敢奢望,所以一旦喜讯来临也不相信,以为还是耻笑他。由此可见科举制度的毒害已使范进对一切,甚至对梦寐以求的东西丧失热情。
③“好了!我中了!”
这句语言描写,揭示了热衷功名的范进中举后迫不及待地宣告几十年贫贱屈辱的生活就此结束、梦寐以求的富贵一朝到手的心态,表现了科举制度对人的心灵的严重扭曲和毒害。
④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肉麻的恭维与前面臭骂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胡屠户欺贫爱富、出尔反尔的丑陋个性,这样更加强烈地表现了胡屠户的厚颜无耻,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堕落。
⑤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这里与上次“母子两个,千恩万谢。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形成对比,显示胡屠户卑微、贪财的个性,也反衬了范进中举后今非昔比。
4.课文中哪些修辞手法用得比较精彩?
5.“自古无场外的举人”点出了范进怎样的心态?
这句话点出了范进热衷科举,屡试不第仍乐此不疲、心力憔悴仍执迷不悟的心态。
6. 为什么胡屠户才打了范进一掌,就觉得那只手“疼将起来”,“再也弯不过来”?
这是心理作用造成的。从封建等级观念看,作为下等人的胡屠户打了有社会地位的上等人范进,是犯上作乱,要受惩罚的。因此胡屠户认为打了范进的那只手,就会受惩罚,有毛病。这个情节表现了胡屠户的庸俗和势利,揭示了封建等级观念对民众的毒害极其深广。
7. “胡屠户……说罢,哈哈大笑。众人都笑起来。” 胡屠户与众人笑的原因各是什么?
屠户笑的原因是:范进中了举人,胡屠户一改常态,立刻奉承吹捧,笑脸相迎。
众人笑的原因是:明知胡屠户厚颜无耻,满嘴假话,惟恐巴结不上,只敢附和着笑。
8. 胡屠户“心里到底还是怕的”,他怕什么?
胡屠户怕受惩罚。胡屠户认为:范进中了举人,就是文曲星下凡。如今他打了文曲星,怕菩萨计较,怕遭报应。
9. 课文结尾写张乡绅来结交范进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这个情节,充分表现了这些人的势利和庸俗,以及他们对乡试及第的重视态度,有力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教育扭曲了人生的价值观以及对人的评价标准。
10.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中举前,他习惯“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中举后,他的情形完全不同了。小说刻画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胡屠户是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范进中举前,被他“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范进中举后,他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小说刻画胡屠户截然相反的嘴脸,塑造一个厚颜无耻的典型形象,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辛辣地讽刺了等级观念对普通民众的深刻影响。
【学习小结】
“范进中举”通过对比描写主人公前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着重刻画他乐极生悲的癫狂丑态,以及众人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人民的罪恶,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人们的丑陋表现,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与黑暗现实。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完成“学习建议”。
第三课时
【综合训练】
1.课外自由组合,将课文改编成五分钟左右的剧本。
2.以小组为单位,按自编的剧本排练独幕话剧。
3.轮流在课堂表演,褒奖优秀剧本、表演、导演、团队。
【教学后记】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2、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口头表达等能力。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2、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学准备
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对联导入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商酌(zhuó) 星宿(xiù) 狗血喷头(pēn) 带挈(qiè) 长亲(zhǎng) 行事(háng) 腆着(tiǎn)
兀(wù)自 绾(wuǎn) 轩敞(xuān chuǎng) 作揖(yī) 醺(xūn) 啐(cuì) 讳(huì) 带挈 桑梓(zǐ)
2、积累下列词语:
①俱各欢喜②拱手作揖③千恩万谢④尖嘴猴腮⑤不省人事
⑥淋淋漓漓⑦喜从天降⑧今非昔比⑨万贯家私⑩唯唯连声
3、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又号文林山人,安徽全椒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由于科场不顺和家道衰落,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长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就是在作者这样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上写成的。
4、感知内容:
①故事涉及到的人物(主要人物是?)
②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并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③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
家境、地位、本人态度、他人态度
④造成这一切变化的根源是什么?(封建科举制度)
⑤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讨论分析文章结构:
可分为中举前和中举后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写范进中举之前的情况,侧重描写胡屠户的倨傲。可分两层:范进进学(中了秀才)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范进向胡屠户借盘费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通过这两件事,写出了范进中举之前生活的艰难困顿和社会地位的卑微低下。
第二部分,写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及中举以后社会地位显著变化。对封建士子醉心功名利禄的丑态作了辛辣的嘲讽,并深刻地揭示出他们热衷科举的社会原因。
这一部分分三层:范进发疯;胡屠户治疯;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
因为一旦中举,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
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所以范进会疯了。
2、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请大家把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行为、语言及对范进的态度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性格特征。
第2课时
一、导入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时内容。
二、自学
1、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其他几个人物又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
范进: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张乡绅:急于结交新贵,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2、课文中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丑态百出,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3、谈谈你对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的理解。
以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先前的“岳父”到中举后的“老爹”。
运用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如范进发疯的过程。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胡屠户为女婿扯衣服后襟,拿银子时的动作等。
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范进中举惊喜得发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并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会有实情”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痴如醉,惊喜若狂。因而是真实可信的。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①人物和主题思想: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②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
③表现手法:《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 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六、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 篇8
《范进中举》教案7
《范进中举》说案
葛店中学:lzy3470 联系方式:
授课班级:初三(1)班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
2、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能力目标:
1、以培养自读能力为主,训练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的能力。
2、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培养他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思想及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进一步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这是一个小说教学单元。本文承接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又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节选自《儒林外史》,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角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运用'比较法'阅读分析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分析重要人物范进和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三)教材处理:
这篇文章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在一课时教完,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不容易着眼于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兴趣,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长课文尤其要注意精讲,讲求适当的取舍。本文的关键在'中'字上,要抓住这一关节点生发开来,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重点分析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人物,并注意处理好与《孔乙己》一文的比较阅读。
三、教学模式程序:
(一)模式:学生主动参与型
(二)程序:
1、通过与《孔乙己》的比较引入对《范进中举》的学习,利用电脑课件简介《儒林外史》有作者吴敬梓。(5分钟)
2、利用电脑课件展示比较阅读图表,重点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和胡屠户对他的不同态度,了解夸张、对比手法在本文中具体运用所达到的强烈的讽刺效果,并运用电脑课件对人物形象进行归纳总结。(20分钟)
3、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假想孔乙己中举后将会出现的情景,既训练了口头表述能力,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10分钟)
4、利用电脑课件对全文的写作特色及中心进行归纳总结。(5分钟)
5、布置作业,进行巩固训练。(5分钟)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采用学生主动手参与型教学模式,训练运用'比较法
'进行分析的能力。在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拔下,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来共同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
1、以学生主动参与型教学方式授课,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主主动性,并较好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解答问题的能力。
2、练习口头改写,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树立联系,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六、板书设计:
范进 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
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
胡屠户 欺贫爱富,趋炎附势
《范进中举》教案8
【教学目的】
一、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二、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三、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范进中举》教案9
教学目的
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以课堂练习为线索,组织教学。第一课时采用以练代讲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教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1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
(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完成“预习提示”后面的三项字、词练习。
2 补充介绍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3 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òng,不读zhōng。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4 学生看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二、课堂练习。
学生使用工具书,对照课文,完成以下练习。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轻声讨论。
(1—4题答案已标在括号内或横线上。)
1 在括号内注音,横线上组词。
2 课文中写“张乡绅拜新中的老爷”时,先写一个“体面的管家”送来“大红金贴”,其作用是
a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待人和气有礼。
b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尊敬新中的举人。
c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的身分和派头。 答(c)
3 胡屠户一听张老爷驾到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其含义是
a 胡屠户深知自己是杀猪卖肉的,粗气陋俗,此场合不便出头露面。
b 说明封建社会上尊下*,有身分的人来了,平民一般采取回避态度。
c 反衬封建统治者平常凌驾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焰。 答(c)
4 张老爷一见范进中举的题名录,当天就来,开口“亲切的世兄弟”,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还送银子、送房子,张老爷内心目的是
a 想巴结新中举的范进,为日后仗势办事铺平道路。
b 为的是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权势。
c 用称兄道弟等手段来拉帮结派,今后好横行乡里,欺压百姓。 答(b)
5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该怎样理解?
6 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 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8 试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的比较。
9 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三、析题、释疑。
练习中1—4题已有答案,教师在检查订正时,不能单判定对还是错,而应该结合语境分析,告诉学生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第5、6题可先让学生发言,互相讨论,只要说得有理,都应该加以肯定,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第5题提示: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第6题提示:“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前面六个问题,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留下后面两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请同学们课后带着这两个问题去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词、句,再细细品味互相讨论,为下一节课继续分析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第一课时“练习”7: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题中两个小问题联系得比较紧密,我们可以从“艺术效果”入手,进行综合分析。
1 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2 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学生概括、归纳,做“课堂练习”7;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二、师生继续讨论,完成“课堂练习”7: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明确: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 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 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三、讨论“课堂练习”9: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
提示:此题主要是讲清为什么喜欢的原因。教师可从人物、主题、结构、语言诸方面作一些提示,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不必下结论。
四、学生质疑。
这篇课文,我们共完成了9个练习。主要学习了文中的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我们也运用对比手法将本单元已学过的两篇课文作了一些比较。请同学们进一步研读课文,提出问题,我们可以继续讨论。
五、布置作业。
完成“揣摩·运用”四、五。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 篇9
【教学目的】
一、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二、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三、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重点:
(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
(一)导入设计
1、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2、比较导入: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也可以运用对联等形式导入:
3、对联导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古人云: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二)检查预习
1 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样(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2.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3.注音
作揖(yī) 带挈(qiè) 相(xiàng)公 醺醺(xūn) 行(háng)事
长(zhǎng)亲 腆(tiǎn)着 啐(cuì)抛(pāo) 嗑(kē) 亚(yà)元
解(jiè)元 绾(wǎn) 桑梓(zǐ) 轩(xuān)敞 锭(dìng)子
拙(zhuō)病 商酌(zhuó)
4. 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òng,不读zhōng。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5、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
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
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2.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 第二层写疯跑。 第三层写跌倒。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
3.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初探讨论:
1.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2.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4. 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5.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 范进的人物形象。
讨论并归纳: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政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额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6.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语言触及人物内心世界。
2、形成多重对话,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得的世风。
【教学重点】
1.体会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通过品读语言触及人物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句导入:
高明的《琵琶记》里有这样一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家看是什么意思呢?(早晨还是耕种在田的乡野村夫,晚上已经平步青云,登堂入室拜见帝王,贵为人上。)
是什么有如此大的神力能让人的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科举制度。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考中举人的范进的生活变化。 板书课题:《范进中举》。
二、解题:
强调题目对文章里的重要性: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文题的理解,这样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快速高效的阅读效果。
㈠解析“范进”:
“进”的意思前进、进取,科举中又有进士一说,文中第一句也说:“范进进学回家”。这样看来,你估计范进的名字里有他的什么愿望?
(补充范进从20岁开始应考,年年进考场,经历了数不清的希望与失望,参加科考已成为范进年复一年的机械行动。可以说,范进把大半生的精力都耗费在了科举追求中!科举使他变得思想麻木、精神萎顿,除了“起承转合”、“子曰”“诗云”,他几乎别无所知、别无所能。他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起码的人格尊严;苦苦挣扎在社会底层,靠嗟来之食养家糊口。然而就在他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之时,命运之神猝然光顾。54岁的他不但考中了秀才,接着又一步登天变为了举人“老爷”!)
㈡解析“中举”:
举人和昔日的秀才不可同日而语,一但中举,其父为(老)太爷,其人为老爷,其子为少爷,故有“一世中举,三世为爷”之说。中了举人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三、整体感知: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四、分析“范进中举发疯”
⑴读了课文,同学们,请问: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
预设:“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⑵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学生分析一系列的动作)
简单小结:范进发疯,疯得有特点:
发疯的动作: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总之,因为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传神,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⑶怎样治疗这种疯病呢?
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这也便是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从这一个范进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批“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的儒生形象。
⑷中了举就应该高高兴兴去做官,可是,范进看了中举报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
①你可否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获得启示?
(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②你认为这段语言中,哪一个字说明了范进发疯的根本原因?
预设1:“中”字!因为中举了,太高兴了,所以疯了。
预设2:“好”字!发疯的表面原因是那个“中”;而“中”之所以能触发范发疯的根本原因却是一个“好”字。因为“中”了以后,有不计其数的好处,不用再挨饿受冻,而可以坐享其成。
⑸齐读“范进发疯”语段
⑹(布置作业)请大家结合课文,试分析下列问题:
㈠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㈡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变化?你从中能否看清并且理解了“好”的内涵?
㈢请你设想,范进在大嚷“好”的瞬间,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
欲知详解,下节分解。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 篇11
一、选词填空。
1. 屠户横披了衣服,___ _(a. 挺 b. 鼓 c. 腆)着肚子去了。
2. 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__ _(a. 跌 b. 歇 c. 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3. 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_ ___(a. 漂亮 b. 华丽 c. 轩敞),也还干净,就_ _(a. 给 b. 送 c. 借)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_ ___(a. 看望 b. 请教 c. 留心)些。
4. 屠户把银子_ _(a. 拿 b. 捏 c. 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_ _(a. 伸 b. 舒 c.张)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范进道:“……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_ _(a. 收 b. 缩 c. 放)了回去,往腰里_ _(a. 揣 b. 塞 c.放)……
二、阅读文章选段,回答后面文题。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娘子哭哭啼啼,在厨房下收拾齐了,拿在草棚下。邻居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商议他这疯了,如何是好。报录的内中有一个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众人问:“如何主意?”那人道:“范老爷平日可有最怕的人?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如今只消他怕的这个人来打他一个嘴巴,说:‘这报录的话都是哄你,你并不曾中。’他吃这一吓,把痰吐了出来,就明白了。”众邻都拍手道:“这个主意好得紧,妙得紧!范老爷怕的,莫过于肉案子上胡老爹。好了!快寻胡老爹来。他想是还不知道,在集上卖肉哩。”又一个人道:“在集上卖肉,他倒好知道了;他从五更鼓就往东头集上迎猪,还不曾回来。快些迎着去寻他。”
1.选文第一段除了从 、 、 等方面对范进进行了正面描写外,还对他进行了 描写。
2.用“‖”将第一段分为五层,并概括层意(每层层意不超过6个字)。
3.描写范进发疯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动作是 ,表情是 。
4.第二段中写报录人出主意打范进一个嘴巴说明了什么?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有何用意?
5.作家对各色人等的性格把握得十分精细。众邻居劝说的话,称范进为范老爷,又主动提出要拿鸡蛋酒米,联系全文说说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参考答案:
一、1、c 2、c 3、c b b 4、c b b a
二、1.行动 语言 外貌 侧面
2.第一层(范进不看便罢,……不省人事)写昏蹶;
第二层(老太太慌了,……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写疯跑;
第三层(走出大门不多路,……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写跌倒;
第四层(众人拉他不住,……一直走到集上去了)写疯走上集;
第五层(老太太哭道……再为商酌)写众人的反应。
3.拍手 笑
4.说明中举发疯在当时不是个别现象。 安排这一情节表现了作者对这类读书人的无情鞭挞,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深切痛恨和无情批判。
5.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 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4、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难点
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整体感知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中举前中举后
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
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
胡屠户
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
5、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
前倨后恭。
6、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嗜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性格。
7、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8、张乡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道貌岸然老奸巨滑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
9、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三、课堂小结
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那么,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自己先自读分析。
四、布置作业
1、自读分析范进的形象。
2、体会小说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授新课
1、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说说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1、中举前:
学生默读第1、2两段,思考: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
2、中举后:
⑴学生读第5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给其划分层次,并分析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这种反复说明了什么。
明确: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上集。这里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拍手、笑印证了他是因喜而疯,“我中了”体现他念念不忘的是科举,一旦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的设置,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⑵学生读第5至12段,思考: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高,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3、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课后练习五第2小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内涵。五、总结、扩展
本课对于范进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分析,我们重要的是明确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孔乙己没有进学、潦倒一生,范进进了学又如何?不过变为统治阶级的走卒而已,不同的命运。
自私虚伪,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
2、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是喜极而疯。范进中了举,几十年来的贫苦屈辱一旦改变就惊喜得发疯了。
说明他的灵魂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圆滑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同流合污。
3、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范进中举,从一个人的命运看,是于他有利,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是透过范进看当时的读书人,悲剧普遍存在,如果不能中举或中举后变成疯子、傻子,就是一场真正的悲剧,表面看来是喜剧,本质看来是悲剧,从个人来看,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4、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讽刺。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本文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上节课分析的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2)夸张: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3)细节描写直接写实: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十几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了过来。”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范进的细节描写。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三、课堂小结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世态和人心,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预习《香菱学诗》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 篇13
【目的要求】
运用夸张、对比手法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
了解典型材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欣赏文章的讽刺艺术。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课文解析】
注音释义
作揖(yī) 行(háng)事 醺(xūn) 腆(tiǎn)
啐(cuì) 星宿(xiù) 讳(huì) 绾(wǎn)
带挈(qiè):提携。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唯唯,答应的声音。
体统:规矩。
见教:指教(我)。“见”字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舍与:施舍给,赏给。
央:恳求。
局不过:碍于情面,虽然自己不愿意,也只好屈从。
小心:文中是顾虑的意思。
兀自:只管。
桑梓(zǐ):家乡。
轩敞:宽敞。
内容主旨
本文节选自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侧重描写胡屠户的倨傲。
第二部分(3—12):写范进中举后“发疯”、“治疯”和张静斋的拜访,在对比中表
现整个社会各色人等的形象。
本文的中心是: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写作手法
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范进中举惊喜的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用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
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
通过语言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范进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只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的说:“岳父见教的是。”表现了他的迂腐、无能和逆来顺受。中举以后,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老爹”了。张静斋拜会范进时,用了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词语,充分表现出这个老*巨滑的乡绅的拉拢手段。
典型材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写文章,特别是写小说,讲究选用典型材料来刻画人物形象。课文为塑造范进这个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形象,精心选用了不少典型材料。如范进进学、胡屠户贺喜一段,主要写胡屠户将范进训得唯唯诺诺;范进借钱、胡屠户唾骂一段,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胡屠户的欺贫爱富;范进中举,乐极发疯一段把范进的疯态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们从中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胡屠户壮胆掌打范进一段则和前文唾骂范进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刻画了胡屠户的市侩形象;张静斋拜会范进一段,与上文的情节相得益彰,点明范进发疯的真正原因,使人们明白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重点语段研读】
语段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林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研读
这一段人物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跃然纸上。作者主要运用了两种技法,一种是多层次的细节描写,一种是侧面烘托。
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上集。范进的疯,是因喜而疯,范进的喜,是喜至于疯。作者紧紧把握这一特点,逐步展开。四层中,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几乎一以贯之,又略有起伏。范进的语言描写,前两层中用反复手法作了安排。反复中又有变化,前一处用“好了”,后一处只用一个“好”字,冲动的劲儿又有区别,足见用词的细心。
侧面烘托有两种,一种是零星的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
语段
范进看了众人,说道:“我怎么坐在这里?”又道:“我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众邻居道:“老爷,恭喜高中了。适才欢喜的有些引动了痰,方才吐出几口痰来,好了。快请回家去打发报录人。”范进说道:“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范进一面自绾了头发,一面问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脸。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见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来骂。胡屠户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又一个道:“老爹,你这手明日杀不得猪了。”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说罢,哈哈大笑。众人都笑起来。看着范进洗了脸,郎中又拿茶来吃了,一同回家。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研读
本段主要描写了邻居和胡屠户的媚态。先是写了众邻居说话恭敬,接着写“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大献殷勤,谄媚之态清晰可见。段中又极其精彩地描写了胡屠户的一番无耻的恭维,有前面臭骂范进尖嘴猴腮的话,胡屠户的恭维更显得厚颜无耻。“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用“低着头”的形体动作来显示心灵的卑劣。写上次数,讽刺味儿更足。
【测试题与答案】
测试题
一、作家与作品填空
《儒林外史》是一部 长篇 小说,共 回。作者 ,字 ,
安徽省全椒县人, 小说家。
二、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
才去不到两个时候,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
两个时候:两个时辰,即四个小时。
岳父见教的是。
见教:指教(我)。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
拙病:倒霉的病。
胡老爹,这个事须是这般,你没奈何,权变一权变。
权变:使权力发生变化。
三、下列加点的词含有什么意味,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
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答: 。
四、对下面对比的写法理解正确的是( )
中举前:范进到城里乡试回来,家里已饿了两三天。到出榜那日,家里没
有早饭米,母亲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到集市上去卖。
中举后:邻居纷纷送来鸡、蛋、酒、米,张乡绅上门赠银送屋,胡屠户送
来几千钱祝贺。
a) a) 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同情可怜者,扶危济困的社会风气。
b) b) 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尊重知识,崇尚才学的社会风尚。
c) c) 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d) d) 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势利、冷酷的关系。
答案
一、章回体 讽刺 55 吴敬梓 敏轩 清代
二、d
三、讽刺意味 贪婪、虚伪
四、d
【资料窗】
作者
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生于豪门巨族,却厌恶科举,不慕荣利。他的一生,经历了由富裕而贫穷的过程。他受尽冷遇,体察到炎凉世态,看到官吏徇私舞弊,土豪劣绅横行乡里,膏粱纨绔平庸无能,举子利欲熏心,他便在《儒林外史》中对这些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这部书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贯穿全书的主题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