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精选13篇)
孔雀东南飞 篇1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几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导语
(由复习《诗经》和《离骚》开始)我们学习过了《诗经》三首和《离骚》的节选,在这两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诗经》的四言体、楚辞的骚体;《诗经》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屈原的骚体诗开创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那么,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诗,来了解这一问题。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引导学生读课后有关“汉乐府”的资料,了解有关汉乐府的常识。
朗读诗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本诗大概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学习本诗的侧重点应是什么?
3 读本诗你将最关注什么?
诵读全诗,把握故事情节: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注音;了解故事梗概;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或难懂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朗读,学生自由读或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注意复述的要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4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此诗的情节。
学生概括的标题不必拘泥于教参的答案,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概括则选用学生的概括。
文言常识积累
1归纳本诗出现的“偏义复词”:①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②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③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④逼迫有弟兄:意义偏“兄”。
2归纳整理本诗出现的“古今异义”①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同情;②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没有束缚;③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失败的经验;④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今义,处罚;⑤便可作婚姻: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⑥叶叶相交通:古义,交接;今义,与运输有关。
3归纳本诗出现的“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分组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演出。(主人公的语言尽量用原文)
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3思考此诗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汉乐府民歌
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故事情节:
托物起兴
兰芝被遣
夫妻誓别
兰芝抗婚
双双殉情
告诫后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课本剧表演
1请同学分组表演课本剧《孔雀东南飞》(如时间有限,可分别表演不同的片段)
2讨论评析同学的表演(注意从文中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
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感知
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具有叛逆精神,请结合具体诗句,感知他们的个性特征。
可让学生找出能够触动他们的诗句,读给大家,然后做简要的分析。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
诗歌的艺术特色感知
通过学生对他们所喜欢的诗句的诵读,体会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延伸阅读
阅读几首汉乐府诗,体会汉乐府的艺术特色。可以在学生诵读完后,师生共同总结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案点评:
从《诗经》、《离骚》至《孔雀东南飞》,从四言体、骚体至汉乐府,整个单元的学习都定位在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发展及特点上。因而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诗,亦将重点放在了解汉乐府常识及本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及本诗的艺术特色上。
孔雀东南飞 篇2
[创新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了解古代乐府民歌诗的有关知识以及这首长篇叙事诗的基本特点,克服文字阅读障碍,体会通过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认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三课时
2课型:难点突破学习法
三、预习要求
对照课后“思考和练习”的要求,借助课文的注释,反复吟读全诗,把握诗歌叙事的基本情节,找出本文学习的难点,思考克服这些难点的学习方略。
四、教学蓝图
本课采用“难点突破学习法”,大体的教学思路是:先消除学生对学习这首陌生的古代长诗的畏难情绪;继而引导学生找出这首诗的文字阅读障碍和理解这首诗思想内容的难点所在;再启发同学解题析难,取得此类古诗阅读能力上的提高和突破。
五、教学过程
1.消除阅读这首古代长篇叙事诗的畏难心理
是我国文学史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后人传唱、传写时有所加工,是一首流传很久、脍炙人口的好诗。但由于内容背景和成诗年代离今比较久远,学生自然会遇到一系列文字上的障碍和内容理解上的困难。以语言而论,虽说的语言接近汉末到六朝时期的民间语言,比较通俗易懂,但它毕竟是1700年前的民间语言,而且又是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其中有些语句,由于受“五言”的限制和其他原因,含义不十分清楚,即使是各家所注也往往莫衷一是,以今天学生的古汉语水平来说,要消化这些诗句是很困难的。以内容而论,涉及古代的一系列的职官、名物、礼仪、习俗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对当时的封建家长制度、婚姻制度、习俗习惯,学生所知甚少,至于对诗中所写的男女主角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举动更有理解上的难度。以上这些,往往就造成了学生阅读这首古代长篇叙事诗的畏难心理,不消除这种畏难心理,对提高这首诗的阅读质量就有很大的影响。
如何帮助同学消除阅读的这些畏难心理呢?
重要的是确立“化难为易”的学习方略。如对待这首古诗的语言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充分利用课文的注释,对古诗的文字予以疏通。又如对这首叙事诗内容的把握,我们可根据《小序》提出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问题来主动地研读课文,把握全诗的基本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对话、中心主题。本诗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故事性强,容易诱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以上这些问题处理得好,不仅可以消除畏难情绪,而且会增添读好这篇课文的浓厚兴趣。
2.寻找这首诗学习上的难点
(1)寻找这首诗语言文字学习上的难点。这首诗语言文字学习的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词义疏通,二是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关于词义疏通,阅读时特别要注意一些词古今意义的差异,偏义复词与同义复词的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如“相”的诸多用法。二是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本诗的主要篇幅描写人物对话,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成就,要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是怎样通过诗句表现出来的,要体味本诗起兴的特点、民歌气息、抒情意味和艺术夸张的运用。
(2)寻找理解这首诗思想内容的难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方面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学生较难理解的。例如这首诗着力赞颂刘兰芝、焦仲卿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那他们二人为什么在许多地方却表现出非常顺从呢?如封建礼教对于妇女的名节几近苛求,那为什么刘兰芝被休仅十来天,门第反比焦家高的县令太守却又遣人来刘家说媒?再如焦母如此专横固执,为什么在刘、焦爱情悲剧发生后又“求合葬”呢?这是否暗示焦母有反悔之意呢?由此还可引发出这样的问题,即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究竟是人物性格的冲突,抑或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3.启发学生解疑析难
解疑析难应着眼于解析真正的疑难。在此之前,我们已要求去寻找这首诗学习上的难点,解疑析难之前首先应对所寻找的疑点难点作一番辨别和筛选。一些形似疑难而实际上只要通过课文注释或查找有关资料稍加思考即可解决的问题,应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自行解决。部分或个别同学感到困惑的问题教师可作为解题析难时的非重点或次重点带过,重要的是启发这类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解疑析难应落实在多数同学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上。如在认识刘焦二人是否有逆来顺受和软弱的一面时,我们应该首先看到他们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抗与斗争精神,尤其要看到他们外柔内刚的个性。当然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中,他们的反抗和斗争形式也无不带上那个时代的烙印。至于刘兰芝被遣回家后即有官宦人家前来骋婚,这样的情节安排是为了突出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他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这也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结局“两家求合葬”正是对封建家长制的绝妙讽刺。这样的结尾处理也使得这场爱情悲剧更具有震撼力。还必须了解的是,是一篇历经传唱多有加工的古诗,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集体创作的智慧,也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愿望。诗歌中许多基于生活的艺术夸张和一些独到的表现手法,本应看作是这一古代优秀作品的艺术创造,不必像对待史实作品那样去严肃考证。领会了这些,一些思想内容方面的疑难也就可一一迎刃而解了。
[创意说明]
这首古代叙事长诗,其写作年代离开我们非常久远,语言文字也有诸多的阅读障碍,而且在思想内容的理解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难点,因而采用寻找难点、确定难点、解决难点的学习方法是相当适宜的。这则教学设计的创意就在于能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疑析疑,在阅读能力上寻求提高和突破,这是很有见地的。其实,对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他们缺的不是阅读文言作品的知识,缺的也不是使用注释和查找资料的技能,他们缺的是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学习方略,这个问题不解决,他们就难以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也就难以使自己的综合阅读能力有质的提高。这则教学设计能在这一点上作有探索意义的努力,应予肯定。
来自中国基础教育网21世纪
孔雀东南飞 篇3
许晓梅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教学步骤
一、导入 :
初中我们学习过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我们学习被称为“乐府双璧”
的另一篇乐府民歌,同时它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二、关于“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
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关于“焦、刘殉情”故事的传说。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但刘兰芝却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难她,没有办法,刘兰芝只有自请回娘家。夫妻二人双双“誓死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后,不久,县令替他的儿子求婚,焦仲卿闻听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别,在兰芝成婚那天,兰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缢身亡。两人变成了一对鸳鸯相对而鸣。这个美好的传说演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
三、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提问:
1、阅读后,概括诗歌的情节。(开端是故事的开始,交代故事的人物及事件的起因,
为故事展开做铺垫。发展是故事的深入,发展反映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同时更是人物命运的形成展现。高潮,是故事的最激烈最精彩的部分,人物的命运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结局是事物的结果展示。概括故事情节的关键是理清故事的思路,焦、刘感情是故事发展思路的主要因素。)
起点:孔雀东南飞,五时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第二部分:民展,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接兰芝回来。
第三部分:发展,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高潮,写兰芝与仲卿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结局,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2、为情节各部分拟定标题。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内容,注意人物特点;把握精要,用得体的语言去表达。
明确:起点(首两句)
第一部分:开端,兰芝被遣。第二部分:发展,夫妻誓别。
第三部分:发展,兰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尾声,告诫后人。
3、概括故事主题。
提示:(1)文章写了怎样的故事。(2)人物的情感是怎样的。(3)这个故事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明确:故事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4、分章节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领会文意。
孔雀东南飞 篇4
小黛
一、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b
四、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 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5.《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举身赴清池”-果断
“新妇起严妆,”-镇定,庄重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比较懦弱,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2、铺陈排比的手法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谈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3、起兴和尾声
四、布置作业 :
1.归纳“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2.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3.课后练习二三题;
4.《咬文嚼字》
五、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一.本课知识展示
学生展示归纳的“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二.本课释疑,包括课后练习及“咬文嚼字”
三.总结已学课文
从形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思想内容等方面分析、比较《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和《孔雀东南飞》
形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思想内容
静女四言为主叙述现实主义爱情
氓四言叙述现实主义婚恋
离骚杂言(骚体)抒情浪漫主义政治
孔雀东南飞五言叙述相结合爱情
四.布置作业
以“惜别离”为题,发挥想象扩写焦仲卿与刘兰芝离别的部分
作者邮箱:
[1]
孔雀东南飞 篇5
【教学设想】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论体系,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立体化,就是课内课外相连通,书内书外相交融,立体化,多元式,大语文。它要求语文教学改革传统的、单一的,较为封闭的教学模式,使语文的教学形势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内容具有人文性、时代性和实用性。为此,我认为学习《孔雀东南飞》一文教师就应该给学生积极创造自主学习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深入文本,探寻人物复杂的内心,领悟文中所渗透出的爱与美。
《孔雀东南飞》一文虽为文言,但故事性强、情节清晰,文字浅显,故不必逐句逐段地讲解,文言词汇异常丰富,是积累文言素养,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的一个小资料库。其中“相”、“见”和偏义复词是重点,其他大量的多用多义词,结合注解和上下文,学生可以自己积累。所以这一部分知识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
《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各具个性,生动鲜明,光彩夺目。刘兰芝与焦仲卿同是忠于爱情,充满叛逆精神的青年,但同中各异。同为告别,刘兰芝别婆与别姑截然不同。把握人物性格的个性光彩,便是把握了这首诗的艺术精髓。人物的个性是通过对话展现的,从对话入手,把握对话的个性化,便是本文学习的基本路径。这首诗的主题放在歌颂爱情上比贴上反封建礼教标签恐怕更适切。
《孔雀东南飞》表现出圆熟的艺术技巧和惊人的艺术功力,除叙事中融入对话之外,还兼用比兴、渲染、烘托、对比、照应等多种艺术手法,最突出的是铺排手法,其层面之多,角度之广,呈现之强,在塑造人物形象,营造诗情诗韵诸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要求学生用研究目光,对《孔雀东南飞》作一点艺术研究,以吸收艺术营养,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探寻美的内涵。
鉴赏文本艺术技巧。
【教学安排】
基础文言知识以课前预习的形式解决,对文本的分析需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
听下列歌曲,导入新课。
孔雀东南飞
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恋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
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若不尽人意
我愿生死相随
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物低垂
情深的时候
哪种离别不伤悲
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
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师:这是屠洪纲演唱的歌曲《孔雀东南飞》,歌曲深情缠绵,而这首歌就是依据汉乐府中的名篇《孔雀东南飞》来创作的。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篇文章,去感受这种浪漫与凄美。先请一位同学简单概述一下故事情节。注意故事时间、人物、事件、结局。
生: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一)探讨刘兰芝的美
师:看完这个故事,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生:刘兰芝
师:那么我们就请大家分析一下,通过阅读文本,你眼中的刘兰芝是什么样的女性,有什么依据?
生:刘兰芝是一个多才多艺聪颖的好女子,你看“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表现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但能做各种女工,还懂音乐,知诗书。
生:她是一个贤惠的媳妇 ,她嫁到焦家勤劳能干,敬重公姥。“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师:她做了为人妻人媳所应做的,所能做的一切,她在焦家二三年,含辛茹苦,蒙辱受屈,仍遭婆母驱遣。刘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婆婆百般刁难,说她动作太慢。面对这些,刘兰芝实在无法忍受,终于对焦仲卿说“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她知道婆婆在鸡蛋里挑骨头,迟早有一天会把她赶回娘家的,还不如自己请回。可见刘兰芝的聪明、刚强。她是怎样离开焦家的呢?
(生读严妆一段)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师: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师: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
生:我认为这里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生: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 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我把你们的讨论综合一下,这段描写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能沉着、镇静,临阵不乱,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下面请同学齐读该段。
学生读书。
师: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她不卑不亢。
生: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她有礼有节。
师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没有哀怨,没有愤激,临行前还念着公婆,“今暂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叮嘱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多么温柔善良,诚挚真切,进退有理。就这样一位好媳妇,还是被迫回家了。于是有了两次抗婚的情节。
(生读第一次抗婚)
师:简介这一部分,分析人物内心
生:第一次抗婚,面对“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县令三少爷,面对母亲“汝可去应之”的苦苦相劝,她想到的只是仲卿“誓天不相负”的铮铮誓言,心中只有“黄泉共为友”的恩爱情义。
(学生读“媒人下床去……郁郁登郡门”)
师:难道该段对刘兰芝的描写也有作用?
生: 是的。
师:如何理解?
生: 我想,如果没有作用,那就应当删去。
师:你回答得很对。能否具体解释一下吗?
(生沉默)
师: 哪位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吗?
生:当然富有。
师: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
生: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师:那她想干什么呢?
生: 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因为临别前他们曾有誓言。
师: 所以这段铺张的场面——
生: 反衬,反衬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
师:对,她没有丝毫的贪慕虚荣之意,有的是对仲卿的爱和忠贞,这种爱和和忠贞能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
师:当她被遣回家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兰芝殉情之意早已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师总结:回家后,阿兄以封建家长的身份逼迫她改嫁,阿母又做不了主,她知道诺大的世界已无自己容身之地,决定命运的时刻已经到来,于是她内怀死志,而外示顺从,表面上答应“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从而摆脱家人的提防,得以和仲卿密定死计,并最后达到誓死反抗的目的。正是这种极富人格魅力的倔强和不妥协的个性美使刘兰芝成为古典文学中最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兰芝的死是反抗斗争中的高潮,也是她个性美中最灿烂夺目的一点。
(二)探讨焦仲卿的艺术形象
师:与刘兰芝共赴死的焦仲卿,有谁说说你对他的看法?
生:焦仲卿太懦弱,太傻冒了:竟然不敢为爱情挑战封建家长制度,竟然会让自己心爱的妻子“举身赴清池”,自己也竟然“自挂东南枝”!
生:焦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又在太守府里作吏,而焦仲卿却拘谨、懦弱、善良,他爱他的妻子,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时,先是婉启,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棰床大怒时,他就默无声地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劝她暂回娘家,将来再去接她,但这只是一种幻想,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自杀,甚至把这个计划告诉母亲,兰芝死后,终于以身殉情,但在厅树下徘徊了一阵,刻画出了这个书生的怯弱。
生:当焦母让他休妻再娶时,他说:“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他不复娶既表明了他忠于爱情的坚定决心,又是一种战略上的威慑,希望母亲回心转意。这是除去以自杀外最强有力的威慑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坚决有力的反抗吗?
生:当他与刘兰芝团圆的希望完全破灭以后,“自挂东南枝”,以生命殉爱情,表现了他对封建势力压迫的无比悲愤和以死抗争的巨大勇气,是放射着灿烂光辉的反抗行动。
师总结:焦仲卿绝不是没有斗争的勇气和行动,也不是不讲究斗争的策略,但他是不可能取胜的,他和刘兰芝的悲剧命运是当时社会决定的,恐怕只有这样理解才能真正体会诗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三)艺术技巧探讨
师: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生: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重复
师提示:这不叫重复,这是铺陈描写,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是简,但是没有神韵了。
师: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生: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师: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生:大多数民间故事都是如此,比如:梁祝化蝶,牛郎织女。
生:这会给人们些许的安慰,符合大团圆结局。
师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总结:我们用这样一段文字结束我们今天的分析:刘兰芝,你是一个令人心痛的女子。“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你聪慧。“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你勤劳。“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你善良。“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你不卑不亢。你的灵气如曼妙的浮云在空中荡漾。朱丹唇,葱根指,头上的首饰闪闪发光。你的美丽,你的端庄,你的贤惠,却没有得到婆婆的赏识。所以,你离开了,涕落百余行。而你,依旧是你。你依旧忠贞痴情。“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你依旧知书达理。“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你依旧心灵手巧。“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父母弟兄苦相逼,磐石铺蒲苇情未移。你“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是的,不能说你你来顺受,你柔中带刚。鸳鸯双飞,仰头齐鸣。刘兰芝,你的确实一个令人心痛的女子。
附《孔雀东南飞》预习题
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相
①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②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④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⑤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⑥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⑦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⑧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⑨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⑩誓不相隔卿
⑾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⑿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⒁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⒂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⒃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⒄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偏义复词
(1) 便可白公姥:
(2)昼夜勤作息:
(3)我有亲父母:
(4)逼迫兼兄弟:
古今异义词
(1)共事二三年:(2)可怜体无比:(3)汝岂得自由:(4)本自无教训:(5)处分适兄意(6)便可作婚姻:(7)叶叶相交通:
基础知识演练;
1、下列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伶俜(pīng) 供养(gòng) 箱奁(ōu) 窈窕(tiǎo)
b、鲑珍(guì) 磐石(pán) 钟磬(qìng) 罄竹难书(qìn)
c、蹑履(niè) 踯躅(zhú) 踟躇(chí) 箜篌(kōng hóu)
d、婀娜(ē) 主簿(fù) 摧藏(cáng) 络绎不绝(luò)
2、下列选项中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窈窕 槌床 嬉戏 彷徨
b、马鞍 娇逸 外欲暑 葳蕤
c、驻足 赍钱 责无旁待 如丧考阰
d、题跋 汗牛充栋 蓬荜生辉 灸手可热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怜体无比 可爱 幸可广问讯 幸运地
b、会不相从许 一定 渠会永无缘 他;见面
c、始适还家门 出嫁 适得府君书 刚才
d、可以卒千年 终、尽 逆以煎我怀 逆料、想到将来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仲卿母所遣 县令遣媒来
b、君既若见录 府吏见丁宁
c、大人故嫌迟 故作不良计
d、谢家来贵门 多谢后世人
5、下列加点部分词语不属于同一语言现象的是( )
a、便可白公姥 b、昼夜勤作息
c、我有亲父母,逼迫有弟兄 d、否泰如天地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b、“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其中的“鸡鸣”是古代时辰的名称。
c、“何乃太区区”和“感君区区怀”中的“区区”二字意义不同,前者为“愚拙、凡庸”之意,后者应理解为“真情挚意”。
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这句中的“便利”是一个古今义不同的词语,“六合”与《过秦论》中的“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六合”意义不同。
7、下面几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刚开始焦仲卿对刘兰芝有所误会。
b、“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刘兰芝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作为对封建家长制的无言的挑战。
c、“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这一句暴露了焦仲卿的软弱性。
d、“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表明刘兰芝忠于爱情义无反顾。
8、下列几句中最能概括焦仲卿忠于爱情敢于反抗的一项是( )
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②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③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④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
⑤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⑥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二、翻译句子。
9、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译
10、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译:
11、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译
答案
1c 2、a 3、a 4、b 5、d 6、a
7、c 8、b 9、嘱咐后世的人,要以此为戒,千万不要忘记。
10、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为什么招致苛责呢?
11虽然与府吏约好了,(但)同他永远没有机会见面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堂要注重语文课的本体训练,也要注重知识内容的灵活拓展,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篇课文较长,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整部剧作的内容,重点阅读课文的前半部分,即从帕里斯上场到朱丽叶死去,可以播放电影,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教学中可通过朗读、配音创设情境,注意体会人物的感情。
教师精心设计预习内容,把介绍文学常识、熟悉剧本情节放在预习环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融戏剧常识、人物分析、情感体会于学生积极参与的各种语文活动之中,课堂调控要灵活,要让学生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改变传统的练习巩固模式,课后设置更为开放的学习空间,充分体现学习的广延性和可持续性特点。
【教学目标】
通过剧情与人物语言,认识剧作的矛盾冲突及其实质,理解作品主题。
【教学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倾倒。尽管我们都衷心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文学史上还是留下了许多凄恻哀婉的爱情故事。这样的爱情悲剧我们接触过许多,谁能来举例?
生1: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最后双双化蝶,很浪漫。
生2: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
生3:《白蛇传》中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故事。
生4:《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故事。
生5:《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故事。
师:大家的思维非常活跃,举了这么多鲜活的例子。今天我们再来研读一篇爱情悲剧——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师:首先是朗读,由于对白较多,咱们分开读,请一位男同学读前五处的罗密欧的对白,第二位同学读第六处的罗密欧的对白,下面就请我们的罗密欧登场吧。
(生6读前五处的罗密欧的对白)
师:这位同学感情很投入,他在朗诵中极力地去体现罗密欧内心复杂的情感,难能可贵。
师:让我们再接着欣赏第二个罗密欧的朗诵表演。
(生7读第六处罗密欧的对白)
师:这位同学朗读时很有激情,让我感到有一个活生生的罗密欧就在这儿正深情地向朱丽叶倾诉心曲呢。(生笑)
师:两位罗密欧都做了精彩的朗读,下面再让我们欣赏朱丽叶的朗读表演吧,咱们的朱丽叶呢?(生8朗读)
师:如此的动情,如此的动听,这让我想到一句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她对剧中朱丽叶内心情感的把握非常到位,那么文中三处写朱丽叶对白的地方,到底体现了她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这三段台词 ,具体揣摩一下其中内蕴的情感,然后谈谈你的理解。
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呢? (学生沉思状)
生9:(站起来读,很精彩):“啊,善心的神父!我的夫君呢?……我的罗密欧呢?”我认为这些话体现了朱丽叶对罗密欧深情的爱,她心里面装满了罗密欧的形象。
师:是啊,刚刚醒来的朱丽叶,第一句话便问夫君,寻找罗密欧,反映了她渴望与爱人重逢,充满了对爱情的幸福的向往。
生10:第二处写朱丽叶拒绝了劳伦斯的劝说,决定留下来陪伴罗密欧,我认为这体现了朱丽叶对爱的忠贞。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非常深刻,得知罗密欧已死,朱丽叶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下陪伴罗密欧,选择了殉情,这充分表明了她对爱的无比忠贞。请你再谈谈对第三处的理解。
生10:第三处写朱丽叶的自杀,也就是殉情,这也是表现她对爱情忠贞的。
师:的确是这样,当听到有人来了时,朱丽叶果断地寻求速死,进一步表现了她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忠贞。
师:在了解了朱丽叶内心情感的变化后,我们再回头看看罗密欧。刚才,我们的两位多情的罗密欧虽然读得不错,但在表现罗密欧内心情感及其性格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下面我们听听名家是如何读的,请大家在听读的过程中,想想这些对白表现了罗密欧怎样的心情或性格特点?(名家朗诵《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段)
师:听了这段朗诵,请同学们畅所欲言,来谈一谈你对罗密欧的心情或性格特点的理解。
生11:从罗密欧与仆人刚出场时罗密欧对仆人说的一段话中,我的印象是罗密欧应该是一个有教养,性情温和的青年,但在这一段台词中,我却读出了一个暴躁狂怒的罗密欧。
师:很好,可是,是什么使他变成了一个暴躁的人?
生12:因为他认为朱丽叶死了,这给了他很大的打击,甚至失去了理智,所以变得暴躁了。
师:很有道理。请同学们再谈谈其他几处。
生13:文中“我要掰开你的馋吻,索性让你再吃一个饱!”和“年轻人,不要激怒一个不顾死活的人”,还有“我爱你远过于爱我自己,因为我来此的目的,就是要跟自己作对。”这几句话,我认为都表现了罗密欧殉情的决心。
师:这位同学读书很认真,而且做了深入的思考。我们再体味体味罗密欧临死前的这一大段台词 ,揣摩一下罗密欧的内心世界,比如,为什么罗密欧说这是“一个胜利的坟墓”?又说“这是一个灯塔”“一座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应怎样理解呢?
生14:我认为,罗密欧可能是觉得能冲破一切阻碍与朱丽叶在一起这就是胜利。
生15:我想,把“坟墓”喻为“灯塔”,可能和灯塔指引航向的作用有关。
生16:对“华堂”的理解,我觉得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来理解,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她的美貌使墓窟变成华堂”,可见强调的是“她的美貌”,把“坟墓”喻为“华堂”,是因为朱丽叶太美了,即使为她而死,也是愉快的。
师:这位同学很会理解句子的含义。通过提取句子主干法来理解句子的含义,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看来这位同学很会学习,平时很注重学习方法的积累与活用。
师:我们再看这几句,“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依然这样美丽?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的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她的情妇吗?”老师怎么读出一股“醋”味来?
生17:我认为这是嫉妒!他嫉妒死神夺走了朱丽叶,这还是来写罗密欧内心的悲痛和对朱丽叶深深的爱的。
师:理解得很深刻。正是这种“嫉妒”性的语言,反衬出朱丽叶的美来,同时写出罗密欧对朱丽叶深沉的爱。
师:“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指什么,这儿用了什么修辞?
生18:应该是指毒药吧。因为后面说:“我干了这一杯!”且跟着一个舞台说明(饮药)。如果是这样,那这儿就是用了比喻修辞。
师:是的,这儿用比喻表现了罗密欧的痛苦与绝望,这是罗密欧义无反顾地走向死亡之前所表达的最后的心声,我感觉和大家在一块儿学习,真的很长见识。
师:很好,同学们,通过以上的阅读与交流,我们清晰地看到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生死相恋的情人,都对爱情充满执著与坚贞,他们对爱情怀着至高无上的忠诚。然而,他们为爱而生也为爱而死了。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只有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结合这一论述,体会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的悲剧性。
生19:我想象中的爱情是阳光一样灿烂玫瑰一样美丽的,是浪漫的,而罗密欧和朱丽叶相爱了,却没有这样幸福的生活反而遭到了这么多阻挠,很悲哀。
师:是的,神圣的爱情遇到了残酷的考验。那面对阻挠,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什么态度呢?结合课文,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生20: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懈的努力,希望能用他们真诚的爱情来消融两家的仇恨。如在墓中看到提伯尔特的尸体时,罗密欧沉痛地说:“原谅我吧,兄弟!”称冤家对头为兄弟,表明他希望两家的恩恩怨怨从此能一笔勾销。
生21:厌恶这种野蛮的厮杀。罗密欧劝帕里斯“想想这些死了的人,你也该胆寒了”“请你不要激动我的怒气,使我再犯一次罪”,都表明罗密欧真心希望这样的流血事件不再发生。
生22:他们反抗的勇气令我佩服尤其是朱丽叶。朱丽叶的父亲气急败坏的要把女儿嫁给帕里斯,朱丽叶宁死不从,同时向劳伦斯长老求救,这表现了朱丽叶的反叛性。其实,他们能不顾两个家族间的仇恨真心相爱,这爱情本身就具有一种叛逆性,是对封建势力和思想的挑战。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无论是对野蛮厮杀的厌恶还是对封建家长的反抗,都表现了青年一代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理想。
师:一对生死相恋的情人,一朵绽苞初放的爱情之花就这样凋零了,让人无限感慨。可是,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悲剧呢?
生23:是两家家长、两个家族间的矛盾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师:大家赞成这个观点吗?(生摇头)请再思考,这样概括全面吗?
生24:我认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青年一代和家长们代表的封建势力的矛盾。
师:这样思考是全面而深刻的,也就是新旧两种思想、两种道德观念的矛盾冲突。
这也正是作品的主题。
师:不过,我还有一个疑问,创作结尾,作者让男女主人公双双殉情换来两个积怨多年家族的和解,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局呢?如果以殉情的悲惨一幕作结,不更富有感染力吗?(学生沉思)
生25:两个青年的死换来了两个世仇之家的和解,昭示着青年一代终将战胜腐朽没落的封建势力。这个结尾象征着青年一代追求爱情,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理想的胜利。(生鼓掌)
师:回答得非常精彩。这部剧作描写的是一个爱情悲剧,主题却远远超越了爱情本身。爱情只是载体,所以大家在阅读的时候,要透过爱情的表面,挖掘出其深刻的内涵。
师,大家回顾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看看还有什么疑问。(学生整理课堂笔记,思考)
生26:老师,我也有一个疑问。您以前讲过主人公的不幸结局其实都是由自身的某些弱点造成的,所谓的悲剧实际是性格悲剧,象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盲目轻信。那么,这场悲剧可不可以说是罗密欧的急躁造成的呢?
师:这位同学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非常好,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我们也能从中得到一些社会教训,很好,请坐。
师:他们爱的像一把火,轰轰烈烈,气势磅礴;他们毁灭的也像一把火,尽管火焰消失,却为寒冷漆黑的大地留下了青春的爱的温暖。当然,时代不同了,社会背景也不同了,但是他们坚韧执著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去追求创造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这节课的最后,祝愿大家都有自己的幸福生活!好,下课。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理应受到学生的热爱,可是据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的确,现实中语文越来越成为了一门“得分机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所以我们该把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家庭和社会,关注亲情、友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种种人生哲理,用一定的手段协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而并非让学生作为被授予知识的对象。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自发性学习,增强主动探索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孔雀东南飞 篇6
导标显示屏幕
1. 充分理解诗中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两大艺术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 注意把握本诗以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3. 学习体会本诗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4. 背诵重点段落。
导学点拨窗口
【作家作品】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并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被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等12类。两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多收入相和歌辞 、鼓 吹 曲辞和杂曲歌辞中 ,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清商曲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梁鼓角横吹曲中,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探海导航】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民歌的 行文一般比较通俗,词句的理解并不是很难。 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上,以培养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这首诗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刘兰芝,她的身上集中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和不幸命运,她的遭遇和反抗精神很具有典型性。全诗以主要篇幅描写人物对话,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成就。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哪些主要言行表现出来的;同时还要注意其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思路结构】
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全诗以焦刘的婚姻悲剧的发展过程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层层展开叙事,以大量生动具体的对话和行动及一些细致的场景描写将情节推向高潮。全诗共33节可分为六大部分,结构如图:
一. ① 托物起兴,以物喻人;
二. ② 兰芝自诉,妻贤母恶;
③-⑥ 仲卿求情,贤夫孝子;
三. ⑦-⑧ 决心自遣,自珍自爱;
⑨-⑩ 拜别阿母,有理识礼;
11-12 夫妇明誓,情深意重;
13. 兰芝见母,得母同情;
四.14-19 兰芝拒婚,忠于爱情;
20-24. 阿兄逼嫁,见利忘义;
25-27. 生人死别,两情不渝;
五.28-30. 仲卿别母,忠孝难全;
31-32. 两人殉情,生死相约;
六. 33. 化鸟双飞,美好向往。
【疑难指津】
·如何理解刘、焦之死?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鲁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不同的是: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教冲突,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如何实现和完成的?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此外,简洁的人物行动刻划,精练的抒情性穿插,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都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语言揣摩】
1.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评析:这一句兼用了“比”和“兴”的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
运用:这种比兴手法在现代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开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评析: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对人物行动表情作了简单的刻划并穿插了精炼的抒情性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行文更有情韵,增添了悲剧气氛。
运用:配画示意。
3.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评析:最后这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运用: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选自白居易《长恨歌》)
【名题讲析】
1. 这首诗中突出地运用了夸张和渲染手法的有两处,一处是在兰芝离开焦家时,着意写装束和仪容,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外柔内刚;一处是在刘兄逼婚后,着力写迎娶的排场,这是为了表现兰芝的身价,反衬她的悲惨命运,加深悲剧气氛。
讲析:本题选自原必修教材的课后练习。《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所谓夸张和渲染手法实际上也就是赋的手法,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用排比、铺陈手法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描写,又可用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一般可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属赋人物形象,要能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来。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要注意留心体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自由自在
可怜体无比 古义: 可爱 今义:同情别人
千万不复全 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再三叮嘱
奄奄黄昏后 古义: 暗沉沉的 今义:气息将尽
讲析:中国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词为主的,好多古汉语中两个单音节词到现代汉语演化为一个双音节词。书写形式虽然相同,但含义区别很大,要注意其区别。如“自由”“可怜”。此外,古代白话(口语)的一些词汇和现代汉语的一些词汇书写相同但含义不同,也要能区别。如“千万”等。
【风景剪辑】
剪辑1:
《孔雀东南飞》一诗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人们从未怀疑过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然而事实却是,这首产生于公元三世纪,最早被收入《玉台新咏》的长诗,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家——从曹丕《典论》、刘勰《文心雕龙》到钟嵘《诗品 》,都从未提起,直到宋代才偶有提及,但毁誉不一。它的命运在近代开始改变,最先将它收入《全汉诗》的是近人丁福保,五四时期这首诗的地位发生戏剧性变化,胡适在其辟荒作《白话文学史》中称之为“不朽杰作”、“古代民间最伟大的故事诗”,钱玄同、傅斯年、刘大白、刘大杰、朱湘等一批新文学运动倡导者均盛赞此诗。由于新文学运动者的倡导,它被纳入文学史家的研究视野,通过进人文学史和文学教材等途径,达到现在家喻户晓的程度。这首诗是在产生了一千多年之后,通过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边缘进人中心,从隐性存在进人显性传统。
剪辑2: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四年级学生合编的《孔雀东南飞》,……剧本由业余作者创作,业余学员演出,反映的是大众关心的社会问题,1922年2月25日在北京教育部礼堂公演即引起轰动, “观众多至千余人,竟有许多人牺牲了四个小时在那儿恭候开幕”.演罢《晨报》附刊上即有评论家总结这个剧的“问题”所在: “我看此剧的用意,是要表明‘在宗法家庭制度下,不能容真正的恋爱”。这个剧在当时多次上演,并传至东南亚一带,被认为是“事情真确,足以讽世”的社会剧。在当时一批问题剧中,它因三个特点取胜:一是内容特别契合当时反对封建家长制,追求婚姻自主,妇女解放等主题;二是采用了大家熟习的传统故事,许地山观剧后说:“我们对倾动一时底女高师学生底创作孔雀东南飞,必不能沉默着容他过去;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本国的古事上留意,和平常所谓新剧不同”。三是在创作演出方面较成功贯彻“爱美的”精神,徐慕云《中国戏剧史》在提到“爱美的”社会问题剧时指出, “当时女高师学生演出之‘孔雀东南飞’尤为出名”。此剧可称这批创作中的代表作。(摘自《文学评论》2000年12期)
孔雀东南飞 篇7
欧阳宇
[教学目标 ] A、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
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B、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
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C、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
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D、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 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 ] 教学目标 B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 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概念略。举例:《上邪》《战城南》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见二)
2、铺陈排比的手法;
3、起兴和尾声
四、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五、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同情)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没有约束)
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罚)
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六、归纳“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参见有关资料与练习。
七、作业 布置:
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2、课后练习二三题;
3、《知识与能力训练》
八、教学后记
孔雀东南飞 篇8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几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导语
(由复习《诗经》和《离骚》开始)我们学习过了《诗经》三首和《离骚》的节选,在这两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诗经》的四言体、楚辞的骚体;《诗经》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屈原的骚体诗开创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那么,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诗,来了解这一问题。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引导学生读课后有关“汉乐府”的资料,了解有关汉乐府的常识。
朗读诗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本诗大概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学习本诗的侧重点应是什么?
3 读本诗你将最关注什么?
诵读全诗,把握故事情节: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注音;了解故事梗概;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或难懂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朗读,学生自由读或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注意复述的要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4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此诗的情节。
学生概括的标题不必拘泥于教参的答案,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概括则选用学生的概括。
文言常识积累
1归纳本诗出现的“偏义复词”:①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②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③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④逼迫有弟兄:意义偏“兄”。
2归纳整理本诗出现的“古今异义”①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同情;②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没有束缚;③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失败的经验;④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今义,处罚;⑤便可作婚姻: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⑥叶叶相交通:古义,交接;今义,与运输有关。
3归纳本诗出现的“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分组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演出。(主人公的语言尽量用原文)
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3思考此诗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汉乐府民歌
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故事情节:
托物起兴
兰芝被遣
夫妻誓别
兰芝抗婚
双双殉情
告诫后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课本剧表演
1请同学分组表演课本剧《孔雀东南飞》(如时间有限,可分别表演不同的片段)
2讨论评析同学的表演(注意从文中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
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感知
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具有叛逆精神,请结合具体诗句,感知他们的个性特征。
可让学生找出能够触动他们的诗句,读给大家,然后做简要的分析。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
诗歌的艺术特色感知
通过学生对他们所喜欢的诗句的诵读,体会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延伸阅读
阅读几首汉乐府诗,体会汉乐府的艺术特色。可以在学生诵读完后,师生共同总结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案点评:
从《诗经》、《离骚》至《孔雀东南飞》,从四言体、骚体至汉乐府,整个单元的学习都定位在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发展及特点上。因而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诗,亦将重点放在了解汉乐府常识及本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及本诗的艺术特色上。
孔雀东南飞 篇9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以情感朗读贯穿课堂始终,进行“读中品,品中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教师引导学生在几处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读中深入体验、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鉴赏、剖析人物形象(以刘兰芝为主要探究对象)
1.展示多媒体课件,在画面、文字、音乐背景中,教师范读““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一段。
2.指导学生朗读此段。(读出节奏、语调、重音;读出服饰之美、体态之美、风度之美)
3.在多媒体画面中,师生反复朗读。
4.设计问题,进入本节课中心环节:
(1)刘兰芝是在怎样的情景中“起严妆”的?
探究讨论:被婆婆无理遣归之前。
(2)“被遣”是在贞洁至上的封建社会中是对女子极大的侮辱,而刘兰芝面对巨大的心理打击,却能精心打扮自己,体现了她怎样的独特个性?
提示:品读兰芝个性化语言,是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挖掘其鲜明的性格魅力的最重要途径
5.师生共同勾画刘兰芝自述身世的语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读和品味。
(1)“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个别朗读,点评)
读后思考:刘兰芝不愿意离开焦仲卿,但为何自求遣归?你看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两位学生分别读出兰芝与焦母告别时的不同语言,接着由同学品味前后语气上的差异。)
思考:从兰芝与焦母告别的话语中你读出了她怎样的性格?
明确: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统一的。从品读中,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3)品读遣归之后兰芝与刘兄的对话。
a.朗读评价:
①在这一部分内容,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学生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b.思考: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你能再现画面,推断兰芝当时的心理吗?
(4)品读兰芝与焦仲卿的三处精彩对话。
a.被遣之前
b.夫妇誓别
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c.夫妇诀别
分组朗读,比一比哪一组最能读出人物的真实情感?
(5)在以上方法指导下,学生自由品读。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后深入朗读,分析人物性格。
2.总结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为兰芝和仲卿设计人生。
[教学过程]:
一、从诗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兰芝和仲卿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之路。
探究问题:
1.小序为什么称刘兰芝为刘氏?
明确:兰芝处在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处在家长的地位上,便可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发号施令。所以兰芝是生活在一个歧视女性的以家长为核心的礼教社会中。
2.序言中有3个“之”,分别由“逼”“闻”“伤”引出,这里的3个“之”个指代什么?3个动词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概括情节: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闻自缢—时人哀伤而想出浪漫结局。
“遣”“逼”是悲剧的起因。“闻”说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剧发生才以死抗争。“伤”点出了悲剧的社会意义。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二、抓住诗歌所叙兰芝和仲卿人生命运的关键处进行设计,来理解“社会环境、人物性格、悲剧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一悲剧意义的理解。
探究问题:
1.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焦母,请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确:焦母驱遣兰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尽管兰芝有“精妙世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惯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再勤劳也是白搭。还应当明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二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离焦母而带兰芝另立门户?
明确: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也就失去另立门户之根基;如果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听从焦母直接赶走兰芝了事?
明确:按照焦母为儿子设计的人生,休掉兰芝,自然是遂了母亲的愿,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仲卿就不复存在了。他的忠诚已经到了“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来顺受之人,他在那个时代作出的反抗与牺牲也是非常动人的。
4.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明确: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5.研习“高潮”部分
仲卿闻听兰芝再婚,赶来相见,要求学生集体朗诵“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枝”这一部分,体会两人的生死爱情,讨论: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明确: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习“尾声”部分
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
提问: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明确:
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是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结: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五、研讨文章铺陈起兴的写法。
1.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2.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六、课文小结:《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中间情节起伏跌宕,表现了民歌作者在叙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众多鲜明的文学形象,语言具有个性特征,有的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诗中多运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和精当的处理分寸,更是值得我们借鉴。
七、布置作业
孔雀东南飞 篇10
孔雀东南飞[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的是东汉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之妻被焦母休后拒婚不嫁,与仲卿双双徇情的悲剧故事。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一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使他们认识到封建家长制违反人道,扼杀人性的本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2)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3)引导学生认识产生刘焦爱情悲剧的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师:有人说,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的魅力,是永恒的魅力。伟大的爱情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人们都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有情人并不能走在一起,甚至走在一起后又被蛮横地分开,造成许许多多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在古代,这种悲剧尤为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往往化作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以小说、戏剧等形式在人间广泛流传,如大家熟悉的陆游、唐琬、梁山伯、祝英台、贾宝玉、林黛玉等。那么造成这些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来探明一下其中的奥秘。
(由爱情这个中学生较为敏感而又喜欢的话题,用他们熟知的爱情故事来导入课文,能很快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 、学生自读
要求:
(1)借助工具书,对照小序及书下注释 , 读通、读懂全诗。
(2)注意以下一些词的理解
偏义复词:公姥 作息 父兄 父母 弟兄
古今词义不同的词:自由 可怜 共事 教训 处分 婚姻 交通 却 要 奄奄
一词多义的词:谢 见 举 迎 适
十七个“相”字
(3)将自己不懂的字句划出来。
(4)再读课文,找出本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一句话把它概括出来。
(以上教学环节,让学生带着目标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下面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2 、分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自学情况。
3 、课堂交流自学情况。
(1)听[录音朗读]听之前,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箜篌 襦 葳蕤 蹑
玳瑁 誓 便言 否泰 鹄 幡 骢 赍 鲑
(2)师生共同解决上面列出的重点词的意义。
[ 投影 ] 参考答案
“相”字的用法
分类
举例
作副词
译为“互相、相互”
黄泉下相见
叶叶相交通
作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译为“我”
久久莫相忘
及时相遣归
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
会不相从许
还必相迎娶
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
好自相扶将
蹑履相逢迎
作名词
译为“相貌”
儿已薄禄相
(3)同桌互译。
(4)鼓励学生提出其他不理解的字句,师生共同解决。
(以上教学环节,对文中难懂的字词进行推敲的过程,既是阅读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过程。)
(5)请两生用一句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包括前面提到的六要素。
参考答案:东汉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之妻被焦母休后,拒婚不嫁,与仲卿双双殉情的故事。
(6)本诗共 32个自然段,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学生一起,按照序曲、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理清全诗情节。
[ 板书 ]
序曲: 1 段——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开端: 2—5 段——兰芝被遣
发展: 6—12 段——夫妻誓别
再发展: 13—21 段——兰芝抗婚
高潮、结局: 22—31 段——双双殉情
尾声:第 32 段——浪漫手法,告诫后人
(以上教学环节,为下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三、研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
1 、学生自学思考
(1)本诗主要靠人物对话发展情节,塑造性格。请从文中找出有关兰芝的言行描写,分析她的个性化语言和动作,来看看我们的女主人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2)焦仲卿与刘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3)同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焦母与刘兄的思想性格有何差别?
2 、学生讨论明确:
(1)刘兰芝是一位美丽、聪明、善良、贤淑、勤劳、能干的古代好媳妇的典范;从小受过很好的教育,知书达礼,举止得体;在家孝敬婆婆,体贴丈夫,怜爱小姑;感情专一,坚贞不渝,有着外柔内刚的性格。
(人物是主题的载体。对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准确把握,随之才能深入理解主题。把人物塑造得越美,就越能体现封建家长制的罪恶,也就越能引起人们对这种制度的强烈憎恨。)
(2)焦仲卿与刘兰芝,他们同样忠于爱情,感情专一,同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但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明,刘对封建家长制有清醒地认识,不抱任何幻想,而焦对封建家长制抱有一定的幻想;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性格较为懦弱,不如刘刚烈。
(3)同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焦母体现的是封建家长的冷酷自私、专制暴戾和不讲道理;刘兄粗暴贪财慕势,是一个势利小人,体现的是封建家长的庸俗和丑态。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同中有异的比较,以养成其细微之处留心的习惯。)
四、深入探究,领悟文章中心
1 、刘兰芝被驱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讲解:《礼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
(这篇文言文,因时代较远,学生对封建礼教了解较少,因此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封建礼教知识,帮助他们理解文章。)
(2)文中焦母遣归刘兰芝的理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也就是“七出”中的第一条,“不顺父母去”。但刘兰芝的表现真的如焦母所言吗?你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刘兰芝被驱逐的原因是什么?
①先独自思考,再同桌讨论交流。
②课堂纷纷发表见解,无统一答案,言之有理皆可。
(3)关于刘兰芝被驱逐的原因,有几种说法介绍给大家。你赞同他们的说法吗?为什么?
[ 投影 ]
说法之一:刘兰芝和焦仲卿结婚几年了,没有子女,焦母以这条理由驱逐刘兰芝。在封建社会,因为医疗条件有限,男子在社会中处于中心地位,所以一旦没有子女,人们就会把这种罪过归结到妇女身上。
说法之二:刘兰芝被焦母驱逐的原因可能是“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用现代弗洛伊德的学说来解释就是“母子情结”。用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来说就是“集体无意识学说”。从课文中来看,焦母成了寡妇后,和仲卿相依为命,在仲卿身上倾注了所有的情感。焦刘的夫妻情深引起焦母的无意识嫉妒,而且自古以来,中外婆媳矛盾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钱钟书曾在《围城》里写道:“在西洋家庭里,丈母娘跟女婿间的争斗是至今保持的古风,我们中国家庭里婆婆和媳妇的敌视,也不输于他们那样久远的历史。”另外曹禺在《原野》里,针对又一个焦母和媳妇金子之间的相互敌视,曾借焦大星之口叹道:“怪,为什么女人跟女人总玩不到一块去呢?”由此看来,焦母的心理是一种无意识状态,具有普遍性。
说法之三:刘兰芝被驱逐自己也应该有一定责任。如果刘兰芝象王熙凤那样会处理人际关系,恐怕和焦母的矛盾也不至于这样激化。从课文中来看,兰芝请求自遣,一方面看出她有强烈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她的性格很刚烈,这样的性格处理人际关系是很难处理得当的。
(以上教学环节,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又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兴趣,能更为客观地理性地理解古代不合理的伦理制度对人性的禁锢,扼杀和扭曲,从大而化之的制度上升到对人的心理的探寻。)
2 、古代封建社会妇女遭休弃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视,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反而身价更高了?
( 1 )分组讨论。
( 2 )教师小结归纳。
从文章的表现手法来看,这主要是衬托刘兰芝的貌美才多德高。从汉魏时期的婚俗来看,社会上对妇女的贞节问题不太在意,女人丧偶或离婚后,仍可再嫁,尤其是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男子也不因娶这样的女人而耻辱。如西汉卓文 君新寡,好音,司马相如以琴抚之,一曲《凤求凰》, 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了。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偕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东汉末蔡文姬博学能文,善音律,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刘备娶了刘琮的遗孀。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等。因为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就是妇女缠足也是南北朝以后的事。直到北宋程颐提出“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才认为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的。
(以上教学环节,采用“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自己的探索相结合,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缩短学生与作品的距离,可以使学生更有效的阅读文本。)
3 、刘兰芝这样一位优秀的女性,以死殉情太过遗憾。如果不死,她又该怎么办呢?
( 1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
( 2 )针对以下几种说法,谈谈你的见解。
①跟焦仲卿远走他乡
生1:它可以跟焦仲卿一道,找一个世外桃源,过一种宁静幸福的生活。
生2:他能干什么呢?“百无一用是书生”,如果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那还有什么“宁静幸福”可言呢?“贫贱夫妻百事哀”呀。
生3:焦仲卿做了几年的小官吏,应该有些积蓄,而刘兰芝又是那么的勤劳能干,他们可以学司马相如卓文君,肯定不会饿死。
生4:他们的性格决定他们不会“私奔”。对焦仲卿来说,性格中的懦弱以及对母亲的习惯性顺从,决定了他不会出走;刘兰芝呢,坚持做人的尊严是她性格中较为突出的一面,她也不会出走。
……
②嫁到府君家
生1:府君家条件那样好,还是他主动追求的,对刘兰芝很重视和喜爱,以府君家的权势、地位和物质条件,刘兰芝若嫁过去,不会再劳累,以府君对刘兰芝的好感,一定不会再出现“吾已久怀忿,汝岂得自由”的场面。她应该生活得很幸福。
生2:但这岂不是跟刘兄一样了?兰芝的不幸只因劳累和婆婆的不喜欢吗?
生3:从表面看,府君很喜欢兰芝,但兰芝要嫁的是府君的儿子。这个新郎的态度如何,课文没有写明。兰芝的嫁与不嫁,嫁谁都不由自己做主,她在焦家的情况是夫妻恩恩爱爱,却因婆婆不喜欢而被遣;现在,府君的儿子想娶谁也不由自己做主,而是由府君的喜爱而定,但是府君的爱代替不了儿子的爱,假如兰芝嫁到府君家,丈夫并不喜欢她,但因为府君的原因必须维持这桩不幸的婚姻,那时兰芝的生活可能比在焦家更难过了。
生4:就算是府君的儿子喜欢她,她也不会幸福。因为过去的生活已无法从她心头抹去,再说她又是个知书达理、有情有义的女子,改嫁后能心安理得吗?
……
师:兰芝的改嫁仍没改变家长制支配下的命运,摆在她面前的是,嫁也难,不嫁也难,留给这对有情人的唯一选择就是“黄泉下相见”。课文也以这样的悲剧结局来有力地揭露封建家长制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罪恶。
(以上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假设的结果,进行讨论交流辩论,即能达成共识,认识到焦刘以死殉情,是他们爱情的唯一选择;认识到对文学作品的任何主观评价,都来源于作品;同时也进一步认识到封建家长专制违反人道,扼杀人性的本质。)
五、感受艺术美,体会艺术效果
1、这首诗如果去掉诗的开头、和诗中的铺叙描写,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但艺术效果会不相同,请比较一下,分别说一说它们有哪些不同。
讨论后得出结论:
开头:既是兴,又是比,喻刘兰芝夫妇,渲染了悲剧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诗中的铺叙:即“赋”,增强了故事的抒情色彩和感染力。
(以上教学环节,是要让学生明白,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文质兼美,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不必死记概念,可以通过比较阅读进行实践体验。)
2 、除了本课外,请从古代文学作品中再举出一些结尾类似的例子来,体味一下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参考: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化蝶,《红楼梦》结尾处宝玉与宝钗的相见,《白蛇传》中雷峰塔倒掉后母子相见,《孟姜女》中哭倒长城与丈夫的尸骸相见等等;
见解一: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警示世人,深化主题。
见解二:符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民族审美心理,表明人们对“大团圆”
式结局的美好追求与向往。
见解三:西方文论认为中国的悲剧都有一个“光明的尾巴”,削弱了悲剧感
人肺腑的悲剧力量,因此而称中国没有真正的悲剧。
六、综合训练,提高能力
1、师:刘焦的爱情悲剧,古人吟,今人唱,唱不尽千古凄凉。在越剧里,它化作灵动飘舞的水袖在舞台上飘扬;在歌声里,它化作情深意长的旋律在心田间流淌;在箜篌里,它化作丝丝缕缕的幽怨在夜空里飘荡。不同的文学形式用它们不同的方式演绎着这一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美和悲剧美。那么,如果用话剧的形式,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传达这一主题呢?请将本诗改编为小话剧《刘兰芝与焦仲卿》。
(1)改编要求:
①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了解文化习俗。
②把剧本编为两幕四场。兰芝在焦府为第一幕,回到刘家为第二幕。
③改编时要准确把握原诗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冲突,语言要有个性化特
征,符合原诗中人物的身份。对场景的交代可用舞台说明。
④尾声部分的处理:以二胡演奏的《化蝶》乐曲为背景音乐,由一位朗读富
有感情的同学在背景音乐中用低缓、如泣如诉的语调来朗诵。
⑤演出设主持人一名,负责演出进程;由一名同学负责舞台说明。
(2)分工准备:每一位同学都要改编,然后分组讨论,各组选出组内的优秀剧本,并集思广益加以修改,作为演出底本。
(3)课内演出
2 、最后在屠洪刚《孔雀东南飞》美妙的歌声中结束全文。
(以上教学环节,将靠抽象思维来理解的诗歌改编为直观性很强的舞台艺术,着眼于诗歌与话剧的特点,使学生在不同艺术形式的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 评析 ]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特色:
1、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两次集中自学的时间,第一次是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改变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所采用的逐句串讲的方法,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次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定向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这些问题都是与理解课文内容相关的。学生根据这些问题从有关片段中寻找答案的过程,这是一个理解、感悟、探究的过程。
2、注重学生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为学生阅读个性的形成提供了空间。本教学设计中,在“深入探究”和“感受艺术美”两个环节中都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探究辨析、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主动的、创造性的、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品质。
孔雀东南飞 篇11
孔雀东南飞(并序)
晨读课堂
【字词拓展】
(一)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取”通“娶”,娶妻。
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定。
(二)古今异义
可怜体无比:可怜,古义可爱,今义为值得怜悯。
槌床便大怒:床,古代是一种坐具,今指供人睡觉用的家具。
便言多令才:令,古义美好,今义命令或使。
否泰如天地:否,古义坏运气,今义用来表示否定。泰,古义
好运气,今义指平安,安定。
千万不复全:千万,古义是无论如何,今义是再三叮嘱。
叶叶相交通:交通,古义连接,今义为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
信工作。
多谢后世人:谢,古义劝告,今义表示感激。
(三)一词多义
举: 举言谓新妇/举言谓阿妹/举身赴清池(拿,动词)
举动自专由(行动,动词)
莫令事不举(办成功,动词)
举手长劳劳(抬起,动词)
适: 始适还家门(出嫁,动词)
处分适兄意(依照,动词)
适得府君书(刚才,副词)
相: 相见常日稀/六合正相应/黄泉下相见/枝枝相覆盖/叶
叶相交通(互相,副词)
儿已薄禄相(相貌,名词)
相登即相许和(代媒人,她)
会不相从许(代仲卿,你)
嬉戏莫相忘(代兰芝,我)
誓天不相负(代兰芝,你)
何: 何意致不厚/何敢助妇语/何言复来还(怎么,疑问代词)
何隐隐何甸甸(音节助词,无实义)
作计何不量(为什么,副词,表疑问)
应: 汝可去应之(答应,动词)
六合正相应(合适,动词)
零落应声落(随着,动词)
以我应他人(许配,动词)
为:十七为君妇/君既为府吏/君家妇难为/黄泉共为友(做,作为,成为,动词,读wéi)
为仲卿母所遣(为……所,表被动,读wèi)
为诗云尔(作,写,动词,读wéi)
非为织作迟(是,动词,读wéi)
阿母为汝求(替,给,介词,读wèi)
始尔未为久(算,算作,动词,读wéi)
慎勿为妇死(为了,连词,读wèi)
(四)词类活用
孔雀东南飞:东南,向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
卿当日胜贵:日,一天天地,名词作状语。
交广市鲑珍:市。买、购进,名词作动词。
足以荣汝身:荣,使……荣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便利此月内:利,以……为最吉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作文万花筒
1.“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出现几百年后,一个叫梁山伯的寒
士,一个叫祝英台的士家女子,两情相悦却有缘无份,演绎
了一出无奈的“化蝶”——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
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
台》)
2.在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
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
这并不遂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后陆游随母意而另
娶,唐婉也易嫁赵士诚。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
闷踽踽独游,邂逅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
写成《钗头凤》词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
附:《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
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氵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
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3.“两家求合葬……夜夜达五更”,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
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
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
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
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让人联想到“在天
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
绵无绝期。”(自居易《长恨歌》)
4.《孔雀东南飞》歌词一首
演唱屠洪刚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
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
生死相随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
思成灰/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
何地相会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
泪/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我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精彩回放
【课文译文】
汉朝末年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
仲卿的母亲休弃。本人立誓不嫁,她家里逼她,便投水而死。
仲卿听到这个消息,自己也吊死在庭院的树上。当时人怜惜
他们,做了这样一首诗:
孔雀翩翩东南飞,长空回翔意低迷。“年方十三能织绢,
十四裁剪学缝衣。十五岁能弹奏箜篌,十六岁知书又识礼。
十七岁时嫁给了你,内心郁郁多孤凄。你是府吏勤职守,奉
公常不回家里。鸡鸣我便上织机,夜夜辛苦不休息。三天织
成/五匹_布,婆婆还嫌不麻利。不是织得不麻利,你家做人太
受气。我既不能尽妇责,徒然留我啥意义。马上禀告婆婆
去,及早便把我休弃。”
仲卿听了妻子诉,上堂便去禀母亲:“孩儿命薄难富贵,
幸好娶得好女人。青年结发为夫妻,但愿至死不相离。结合
才得两三年,美满姻缘刚开始。媳妇做人没差错,何故成娘
眼中刺?”
母亲发怒骂儿子:“我儿未免太窝囊!你妻全不懂规矩,
凡事自行作主张。我早憋了肚子气,这事哪能由得你!东家
有位贤德女,自名唤作秦罗敷,容貌可爱世无比,为娘设法为
你娶!快将贱货她休掉,千万赶出莫留住。”
儿子恭身忙哀告:“孩儿衷心禀老母,你若休弃这媳妇,
从今到死不再娶!”母亲听罢儿子话,拍床顿足发了怒:“小子
居然无畏惧,竟敢对娘护老婆!我对她已死了心,决不容许
再留住!”
儿子低头不吭声,礼罢起身走回房。妻子面前诉衷肠,
哽咽气阻语不畅:“我本无心要赶你,母亲威迫无法想。你且
暂避回娘家,我也动身回庐江。不久我将回家来,重新接你
决不忘。为此你须暂忍耐,我言务须记心上。”
媳妇伤心告丈夫:“你也不必再折腾!记得那年冬至边,
辞亲嫁到你家门。做事全听婆婆命,行动何尝敢越分?日日
夜夜勤劳作,孤苦伶仃受苦辛。自忖总算无过失,服侍婆婆
报大恩;如今还是遭休弃,何必还讲再相迎!我有齐腰绣花
袄,花团锦簇闪光芒;一顶红罗四方帐,四角相称吊香囊;房
里箱笼六七十,红绿丝绦缠停当,各种用品样样有,件件放在
箱中央。可叹人贱物亦贱,不配留赠新妻房。留下供你赏婢
仆,从此相会已无方。留下微物陪随你,聊表我心永不忘。”
要时鸡鸣天亮了,兰芝起身理梳妆,打点穿条绣夹裙,换上换
下四五趟。
双脚穿上丝织鞋,头上晶莹玳瑁光。腰间丝带波光荡,
珍珠耳坠亮晃晃。十指尖尖如葱根,朱唇一点口含芳。袅娜
细步动人怜,姿容绰约世无双。
上堂恭身别婆婆,只见婆婆气不消。“媳妇当年作女时,
家在乡野门庭小;自幼不曾受教训,难配您家门庭高。耗费
你家厚礼聘,惭愧未能尽妇道。今日拜别回家去,难忘婆婆
独操劳。”回买又与姑娘别,眼泪如珠滚滚流。“当初奔东姑
娘小,摇摇摆摆扶床走;今日被休离你家,你已和我一般高。
望你细心持家务,照顾婆婆休辞劳。逢时逢节游戏时,莫把
嫂嫂全忘掉。”出门乘车离家去,悲伤难禁泪千行。
丈夫跨马走在前,妻子乘车在后头。车声马声沉甸甸,
两人相会大道口。仲卿下马入车中,夫妻低头共耳语,夫说
“立誓不离你,你且暂时回家去;我今暂赴庐江府,不久便当
仍归来,对天发誓不相负。”妻子含情回丈夫:“谢你一片好诚
心!你若存心不弃我,望你不久便来迎。你是山间一磐石,
我当依石作蒲苇,石边蒲苇韧如丝,你似磐石心不移。担心
我有亲兄长,脾气火暴不讲理。怕他不由我做主,细想前途
心犹疑。”举手告别心忧伤,两心难舍又难离。
兰芝羞怯回娘家,手脚无措没脸皮。母亲惊疑连击手:
“不料你今独自回!十三教你学织布,十四教你学裁衣;十五
便能弹箜篌,十六知书识礼仪;十七嫁你出门去,只道和顺守
家规。你今何事出差错,未去接你自归来?”兰芝含羞禀老
母:“孩儿实在无过错。”娘抚亲女心伤悲。
回家不过十多日,县丞奉命作媒来,说“有县令三公子,
人才出众世无对。如今年方十八九,能言善辩又多才。”
母亲回头告女儿:“这门亲事你可依。”女儿未答先含泪:
“孩儿别夫回家时,郎君嘱咐有言词,双双立誓不分离。孩儿
今日若背情,只恐此事不相宜。只可谢绝媒人意,且将亲事
慢慢提。”
母亲转身告媒人:“贫家女儿少教训,被人休弃刚回程,
许配府吏还不行,哪能高攀步一郎君?但愿别处再打听,我
家不愿许婚姻。”
媒人刚去来多日,太守又派县丞来,说道“你家兰姑娘,
宦家之女身华贵。”又说“知府五公子,人才俊雅未成亲。派
我县丞来做媒,府中主簿来传信。便说知府大人家,有此公
子来成婚,愿与兰姑结夫妇,故派媒人求上门。”
老母谦词告媒人:“小女与人先有约,为娘不便把婚许。”
兄长听娘拒了亲,闷闷不乐心中烦,开口便把阿妹训:
“处事头脑太不清!开头只嫁小府吏,如今能嫁好郎君。命
运优劣天地,荣华富贵享不尽。如此佳婿你不嫁,此后还想
嫁何人?”兰芝沉吟抬头答;“兄长之言理实明。当年离家嫁
了人,哪知半途回家门。自当信从兄长意,不得去留凭私心!
虽与前夫有誓约,看来相会无缘分。立刻答应这亲事,便可
从速结婚姻。”
媒人起身离座位,连连称好依尊命。回府禀告知府爷:
“下官奉令作媒人,此行总算有缘分。”知府听了媒人话,满面
春风喜在心。翻开历书选吉日,本月之内好结婚,年庚甲子
都相应。婚期定在三十日,今日廿七已迫切,你去通知女家
人。府中商量快准备,人员奔忙走不停。装点青雀白鹄船.
龙旗四面绕船身,迎风飘扬柔且轻。迎亲金车玉作轮,青骢
宝马缓缓行,流苏马鞍镂黄金。随带聘礼三百万,青丝穿钱
亮铮铮。各色绸缎三百匹,南国购来山海珍。迎亲随从四五
百,浩浩荡荡出郡城。
母亲得讯告兰芝:“刚才收到府君书,明日接你去成亲。
何不赶快备嫁衣,莫使临时没头绪!”兰芝闻言不吭气,手持
巾掩口蹄,泪落如雨心凄凄。无奈搬动琉璃榻,移到窗前做
嫁衣。右手拿了刀和尺,左手绫罗将身比。早上缝好绣夹
裙,下午罗多缝整齐。天光昏暗日将暮,悲悲切切出门啼。
仲卿在府惊闻变,请假直奔外家来。未到门庭二三里,
人也伤悲马也哀。兰芝听到马声响,急忙着鞋来相会。满怀
惆怅遥相望,早知定是情人来。走近伸手拍马鞍,悲叹使人
心倍伤:“自从郎君别我后,世事突变难料想。哪知事不从人
愿,你也不能知其详。我有母亲从旁劝,兄长逼迫更难挡。
将我许配给别人,郎君还有啥希望!”
仲卿伤心责妻子:“祝你结上好姻缘!我是磐石方又厚,
如你所说永不变;你这蒲苇韧多久,说变就变转眼间。愿你
富贵交好运,我将独自赴黄泉。”
兰芝凄切告仲卿:“不料你会将我怪!你我同样被逼迫,
你是苦命我不甜。拼着做鬼来相见。立下誓言永不悔!”握手
依依分道去,各自凄凄把家回。可怜活人竞死别,此恨绵绵
那可言?心心只想离人世,不愿苟活受熬煎!仲卿别妇回家
门,进屋上堂拜母亲:“今日大风寒凛冽,寒风拔树催枯叶,庭
前兰草严霜结。儿今昏昏命不长,撇下娘亲守孤孑。无路可
走出下策,怨天尤人又何必!但愿娘寿比南山,无灾无病永
安逸。”
母亲闻言吃一惊,发言不禁泪淋淋:“你是大家名门子,
又是衙门做官人,万勿为她寻短见,休弃贱妇非薄情!东家
有位贤淑女,城乡到处羡美名,为娘即刻为你求。包你不久可
成亲。”
仲卿恭身别母亲,空房独自发叹声,殉情主意已拿定。
人去房空四下顾,愁云惨雾四壁生。吉日天寒鸟长嘶,新娘
被送入青庐。挨过暮色苍茫后,又到悄悄人静时。“今日是
我命终日,魂去尸留莫迟迟!”撩起罗裙脱丝履,耸身一跳入
清池。
仲卿听得兰芝嫁,料知死别非生离。庭前绕树几徘徊,
吊上树枝命归西。
男家女家求合葬,双双葬在华山旁。墓东苍松墓西柏,
左右两面种梧桐。松柏枝枝互覆盖,梧桐叶叶两心通。林问
常见双飞鸟,比翼自呼为鸳鸯,两鸟昂头相对啼,彻夜哀鸣到
五更。行人止步不忍听,寡妇牵愁起彷徨。敬告世上后来
人,吸取教训切莫忘。
【相关链接】
(一)时代风云录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我国文学史
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最早见于南朝徐陵
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题
为《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
双璧”,这首长诗生动地描绘了兰芝和仲卿的婚姻悲剧,以血
的事实揭露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吃人的本质,寄托
了青年男女对不渝的爱情、对幸福婚姻的热烈向往。
(二)语海拾贝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
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
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
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东汉末年无名氏的
《占诗十九首》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建安以后,
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
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
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逐
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乞巧:七月七日乞巧习俗是伴随着有关牛郎织女的美丽
传说而形成的。传说织女的手艺极巧,能织出云彩一般美丽
的天衣。为了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间
发展出了“乞巧”的习俗。乞巧用的针分双眼、五孔、七孔、九
孔之多。七夕晚上,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看谁先穿过就
是“得巧”。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是指在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
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
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
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
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时汉时
的明月和关”。互文大多由两个分句组成,也有由一个句子
或几个分句组成的。这首诗中的“_卜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都是互文手
法。
复词偏义: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
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
衬。如“危机存亡”中“存亡”偏向于“亡”。这种用法一直沿用
到今天。例如口语中:“有个好歹”(偏在“歹”),“吉凶未卜”
(偏在“凶”)等。《孔》诗中出现很多,应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如:“昼夜勤作息”(偏在“作”),“勤心养公姥”(偏在“姥”),我
有亲父兄(偏在“兄”)“我有亲父母”(偏在“母”),“逼迫有弟
兄”(偏在“兄”),“其日牛马嘶”(偏在“马”)。
联绵词:联绵词是单纯词的一种,要看成一个整体来理
解。联绵词的两字之间一般有语音上的联系,或双声(前后
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踌躇;或叠韵(两个字的韵部相同),如
彷徨。这首诗联绵词较多,如“伶俜”、“窈窕”、“徘徊”、“踯躅”
等。
【重点剖析】
(一)双线并行,交递推进
。一条线索是:以封建家长压迫与青年男女的反抗为主要
矛盾,展示双方的斗争,这是主线。在这条线索中,矛盾的两
方面屡次交锋,斗争的波澜跌宕起伏,逐层推进,直至焦刘以
死抗争,进入悲剧冲突的高潮,从而突出了中心思想的一个
方面: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吃人的罪恶。
一条线索是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的爱情。刘、焦在
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淫威下,双双“殉情”,深刻地表达了
中心思想的另一面:反映我国古代人民争取婚姻自主的强烈
愿望和反抗精神。
《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情节曲折,波澜起伏而又非常紧
凑,节奏有张有弛。两条线索虽是并行,又交替推进:焦、刘
爱情愈是真挚、深厚,也就愈暴露了封建家长制的专横、无
理;反之,封建家长愈是横蛮无理,也就愈显示出他们爱情的
深挚珍贵。把有价值的东西彻底毁灭给人看,悲剧气氛更
浓。
(二)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作品以细腻笔触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的形象,她聪明美
丽、知书识礼、勤劳善良而又忠于爱情,决不屈服于恶势力。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从十三到十六岁,用了几个数字构成了语言的层递之美,像
阶梯一样一级一级地上去,这四年中兰芝学了织布、裁衣、弹
箜篌,也学了读经书和礼仪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技巧。这
是属于纵向的铺陈,强调兰芝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
养。照理说这个媳妇本无可指责,只是婆婆实在太挑剔。兰
芝的一番倾诉,出语直率,一下子将矛盾冲突和盘托出,兰芝
外柔内刚的性格凸现出来。
“鸡鸣外欲曙”一节补足了对女主人公美丽外貌的描写。
作者用了大量华丽的词藻来描写兰芝的装束,不仅是为了表
现她容貌的楚楚动人,而且也是借上路前的严妆来掩饰她内
心空虚和慌乱,表现她秉性的要强。“事事四五通”这一异乎
寻常的动作更是精当地刻画了她欲去而又不忍遽去的复杂
心理。在封建社会,女人被遣回家,原是极伤心和极不光彩
的事,刘兰芝没有呼天抢地,倒是像人逢喜事一样刻意打扮
一番,要像当年迎亲进入焦家一样盛装,足见其坚毅刚强,冷
静镇定。
兰芝对焦母和小姑的告别话语情味完全不同。对焦母
讲话,表面自责,其实是反唇相讥。语气软中带硬,态度不卑
不亢,内心满怀凄苦,但决不落下一滴泪水。对小姑的一番
话,语气亲切,泪落涟涟,流露至情,显示了性格中善良重情
的一面。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郁郁登郡门”是对太守家
迎亲气派的夸张。热闹非凡喜庆的场面,反衬了兰芝内心的
凄苦,同时与兰芝仲卿诀别时的清冷凄凉相对照,突出了兰
芝不慕权势,忠于爱情的品格。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流’!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
池。”兰芝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悲痛,死得从容而坚决。
焦仲卿虽较为软弱,在母亲的淫威下无力救助被休弃的
兰芝,但他同样忠于爱情,在斗争中逐渐坚强起来,终于殉情
而死,用生命保证了对爱情的忠贞,向封建势力进行了强烈
抗议。
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言词恳切,希望以夫妻俩的情笃意
切来说服母亲。温顺中带有倔强,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
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
妇,终老不复取!”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调停不成,只得走上一条万般无奈而又委曲求全的路,
抱着幻想,请兰芝回家暂时缓和一下,再慢慢找机会迎归。
这种想法,的确也符合他忠厚的性格。在送别兰芝的途中,
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
“吾独向黄泉!”
兰芝的死讯传来,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他终于战胜礼教
的束缚和性格的懦弱,以死抗争,“自挂东南枝”,实现了人格
的升华。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着幸福的爱情生活。
焦母对儿子软硬兼施。当仲卿提出异议时,她便槌床大
怒,以家长的专制作了独裁:“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焦
母暴戾、专横的嘴脸在简短的言语中便得到充分表现。
兰芝的阿兄惟恐高攀不上权贵,既是威逼,又是利诱。
“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
荣汝身”等语,活画出了一幅势利小人的嘴脸。
《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
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
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
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寄托了人民群众
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三)对人物形象及主题的其他观点
关于刘兰芝。如果说刘兰芝是一个反抗者的形象,那
么,她反抗的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表现?如果说是反抗封建
礼教,那么,封建礼教的概念怎样界定?诗里反抗的主要是
哪些方面?对妇女权益的侵害乃至精神、肉体的摧残?焦家
摧残她,“心中常苦悲”,可她还要留在焦家。试问这是反抗,
还是殉葬?既然是被焦家休掉了,且焦家“妇难为”,那么,“窈
窕世无双”的县令五郎,与“娇逸未有婚”的郡守公子,为什么
不可以考虑?为什么不有效利用自己的权力,反而自觉自愿
地带上“从一而终”的枷锁,难道这就是她的反抗么?在本质
上恐怕有点儿祥林嫂拒绝贺老六之嫌,实不足称道,只暴露
了自身的幼稚、愚昧,没有自我。虽有种悲壮美,但在读者心
里实在掀不起什么风浪,虽有人慕其名而专一拜读,至多不
过“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
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鲁迅《祝福》)这正是刘兰芝最可悲
的一面!
我们只能说兰芝的反抗是可爱的、可贵的。但不可以认
为她是明智的,也不可以颂扬她那纵身一跃的伟大,更不可
以盲目效仿对号入坐!(李振明语),
关于焦仲卿。无论如何,焦仲卿对爱情是忠贞的,对封
建伦理道德的反抗是彻底的。只是在面临爱情与孝道的冲
突时,有时显得无能为力。而这也正表现了仲卿善良与无
奈:一方是自己钟爱的妻子;一方是自己敬爱的母亲,这种取
舍实在太难。我们无理由去挑剔他,更无理由去责怪他。有
人说他反抗不彻底,这实是一种误解。多年以来,兰芝一直
忍辱负重,而仲卿又何尝不是在夹缝中求生活,其中的酸苦,
比起兰芝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兰芝尚有可倾诉对象,而仲卿
呢?他向谁去诉苦?他向谁去叫屈?如果兰芝的遭遇是令
人同情的,那么仲卿的作为则更令人叹惋不已。仲卿最终选
择了殉情,他走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伦理,自缢
于庭树,兑现了自己生前誓言,这又需要何等的勇气?应该
说,仲卿和兰芝一样,骨子里是充满着一种反叛精神的。(王
永刚语)
关于主题思想。我们并不排除礼教、等级制是造成悲剧
的原因,但它还远不是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焦刘悲剧的内
部原因首先来自焦母。这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焦母分析为
“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据弗洛依德精神心理分析,焦母早
年丈夫去世(文中未出现焦父),与独生儿相依为命,把全部
的爱倾注在儿子身上,其情感十分复杂。其中有博大无私的
母爱,亦有许多“恋子情节”。儿子结婚后,移爱于媳妇l焦母
郁闷不平,难以排遣,于是对一个多才多义、勤劳善良、能干
贤惠的媳妇百般挑剔,这种情感的错位,是悲剧产生的重要
原因之一。
悲剧产生的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来自焦刘二人
本身的性格错位。焦仲卿,堂堂须眉男儿,显得极为柔弱,刘
兰芝,柔弱女子,却显得刚毅果断,毅然决然。我们先撇开波
澜起伏跌宕多姿的内容不谈,只看头尾数句,即可明其端倪。
“孔雀东南飞”,暗示刘兰芝干脆果决的性格特征;“五里一徘
徊”,暗示焦仲卿优柔寡断、犹疑懦弱的性格特征。即便是殉
情而死,也表现了两人性格的不同。刘兰芝死得多么豪爽、
果决,毫不拖泥带水l焦仲卿眷恋、不舍。犹豫软弱。试想,若
男强女弱,母亲逼迫时,媳妇不敢正面顶撞,丈夫挺身而出,
撑出一片天地,其母又奈她何?若两者皆柔弱,听从母命,各
安本分,受命离婚,另娶另嫁,相安无事,天下太平。若两人
均刚强,母命难从,一走了之,未尝不可。事情刚好相反,性
格错位,酿成悲剧。(摘自《语文教学与研究》作者安德义)
精品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
汉乐府民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①。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②。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③。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④。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
言⑤。!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⑥。呼儿烹鲤鱼⑦,中有尺素书⑧。
长跪读素书。⑨,书中竞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⑩。
注释:
(1)绵绵:延续不断,形容草,也形容对远方人的相思。
(2)宿昔:指昨夜。
(3)展转:亦作“辗转”,不定。这里是说在他乡作客的人行踪
无定。“展转”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词。如将这一句解释
为指思妇而言,也通,就是说她醒后翻来覆去不能再入
梦。(4)枯桑:落了叶的桑树。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
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远方
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5)媚:爱。言:问讯。这二句是把远人没有音信归咎于别人
不肯代为传送。(6)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就是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
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一说将上面写着书信的绢结
成鱼形。(7)烹:煮。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
函说成烹鱼。(8)尺素:素是生绢,古人用绢写信。(9)长跪: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
压在脚后跟上。跪时将腰伸直,上身就显得长些,所以称
为“长跪”。(10)末二句“上”、“下”指书信的前部与后部。赏析:
这是一首闺妇思夫的诗。
前一节写闺妇因丈夫久出未归,日夜怀念的孤凄之情。
开头的绵绵青草,义含双关,由看到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而引发对征人的缠绵不断的情思。接下来却是“远道不可思”。这“不可思”是无可奈何的反语,是说征人辗转远方,想也白想,只好在梦中相见I冈0刚还觉得他在我身边。一觉醒来,原来是南柯一梦。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于是抒情主人公的思绪又飘忽起来。“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呀!“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别人回到家里,只顾自己一家人亲亲热热,可又有谁肯来代为送信安慰我一声?几个转折,情思恍惚,充分写出了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
诗的下一节写闺妇接读丈夫来信时的惊喜情状。
诗中所写他家有人归来和自己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想。剖鱼见书,似觉神奇;而征夫投书,却是极合情理的事。作者把二者糅合在一起,虚实难辨,颇具神韵。诗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日思夜想终于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信里先说的是希望妻子保重,后又说他在外对妻子十分想念,就是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归期茫茫,语气又近于永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不敢揣想的。
白头吟
汉乐府民歌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①。闻君有两意②,故采相决绝③。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④。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⑤。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⑥。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⑦,鱼尾何蓰蓰。⑧。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⑨。注释:(1)皑、皎:都是白。(2)两意:就是二心(和下文“一心”相对),指情感发生变化。(3)决:别。(4)斗:盛酒的器具。这两句是说今天置酒作最后的聚会,明
早沟边分手。(5)躞蹀:行走的样子。御沟:流经御苑或环绕宫墙的沟。东
西流,即东流。“东西”是偏义复词,这里偏用东字的意
义。以上二旬是设想别后在沟边独行,过去的爱情生活
将如沟水东流,一去不返。(6)这句话连下两句是说,嫁女无需啼哭,只要嫁得“一心
人”,白头到老,别和我一样,那就好了。(7)竹竿:指钓竿。袅袅:动摇的样子。(8)蓰蓰:形容鱼尾像濡湿的羽毛。在中国歌谣里,钓鱼是男
女求偶的象征隐语。这里用隐语表示男女相爱的幸福。(9)意气:这里指感情、恩义。钱刀:古时的钱有铸成马刀形
的,叫做刀钱,所以钱又称为“钱刀”。赏析:
这是写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向她的情人表示决绝的诗。诗中女子爱情的纯真和品德的高洁,有如高山白雪、云间皎月。她处事果断、大胆泼辣,容不得半点卑污,一旦“闻君有两意”,即“故来相决绝”。干脆利落,气势逼人。她对理想的婚姻有着深刻的见解,“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重情轻利,显示出有主见、有头脑的思想性格。全诗回环交错,如断又续。这种脉络,既真实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烦乱的心绪,也显示了她思想的冷静。
同龄心语
我看焦仲卿
徐娴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叙事长诗。它以生动的笔法.讲述了一个凄美丽又动人的爱情故事,塑造出了三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就故事的整体而言,悲剧是由这个吃人的封建社会造成的。但就事情的发展来看,我认为焦仲卿本人也是这个悲剧的制造者之~。 .
首先,焦仲卿这个人比较呆板。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迂”。当他得知婆媳不和后,便去和母亲讲理,质问母亲“何意致不厚”,这无疑给本来已经冒火的焦母又泼上了一勺油。在他得知母亲要给他重娶新人后,他没有动脑子想一想,使用缓兵之计稳住母亲,而是间接地威胁母亲:“终老不复取。”试想一下,对于封建家长,尤其是专横的焦母来说,儿子如此对待她,真是“大不敬”。因而,焦仲卿的坚定的决心非但不能挽回母亲的心意,反面加速了事情的恶化。
其次,焦仲卿是一个不能承担责任的人。在“堂上启阿母”后,他“举言谓新妇”:“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不能够承担一点责任,不能调节母亲与妻子之间的关系,不能更多地关心家庭。这就更导致了婆媳间感情的恶化。
其三,焦仲卿不能为他人着想。他生在那个年代,可也知道把妻子送回家是什么意思,更何况刘兰芝已对他说:“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他还是坚持将妻子送回了本不应该再回的家中,不管世人对其妻子有何评价,妻子名誉是否受损等等后果。
其四,焦仲卿心量狭小,办事拖拉,没有大丈夫气概。在刘兰芝回家的几天后,不去接兰芝,可当他听说兰芝要嫁人后,便急匆匆地赶来了。兰芝向他讲述了事情的原委,可他非但不表示同情或关心,只是酸溜溜地说:“贺卿得高迁”、“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还发誓道:“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在自己的目的不能达到后,便用死来威胁兰芝。他这
种爱是渺小的,狭隘的。他如果真的爱兰芝,就应该为兰芝着想,而不是用这种话来刺激她。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爱一个人就要让他幸福”。可是,焦仲卿的这种爱具有强烈的个人占有欲,也正体现了他不会为他人着想的性格特点。因此,他的爱是狭隘的,也是他人格上的缺陷。
因此,我想,这幕悲剧,有很大成分是由焦仲卿导演的。虽然他无意参与,可他的性格使他做出了一些不该做的,像催化剂那样加速事情恶化的事。若他能够“巧言令色”或具有普希金的“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也会像我一样爱你”的博大胸襟,事情可能又是另一个结局了。
孔雀东南飞 篇12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二、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三、教学时数:2教时(总第 课时)
四、教学日期:
五、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找出诗中含有“相”“自”“见”字的句子,解释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一教时: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入题:
1、勾勒诗歌发展脉络:《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2、乐府双璧:《木兰辞》《孔雀东南飞》
3、《孔雀东南飞》简介(见课文)
补充:《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二、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
2、诗歌结构:
层次 章节 标题 情节段落
起兴 首 句 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 “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 兰芝自诉 开端
第二部分 “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发展(一)
第三部分 “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发展(二)
第四部分 “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高潮
第五部分 最后一节 化鸟双飞 尾声
三、归纳“相”、“自”、偏义复词的用法
(一)“相”的用法:
(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嬉戏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负(代“你”) ⑦不得便相许(代“你”)
⑧登即相许和(代“它”) ⑨蹑履相逢迎(代“他”)
⑩怅然遥相望(代“他”) ⑾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 ④叶叶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盖 ⑥仰头相向鸣
⑦黄泉下相见
(3)名词,命相,相貌。如:
儿已婚薄禄相
(二)偏义复指
①昼夜勤作息 ②勤心养公姥 ③我有亲父兄
④逼迫有弟兄 ⑤其日牛马嘶
(三)“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
①我自不驱卿(本) ②本自无教训(本是)
③自可断来信(即) ④葳 自生光(且,还是)
⑤自名秦罗敷(其) ⑥自名为鸳鸯(其)
⑦好自相扶将(亲自) ⑧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四)归纳部分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例: 古义 今义
汝岂得自由
虽与府吏要
可怜体无比
适得府君书
却与小姑别
千万不复全
好自相扶将
何意出此言
举手长劳劳
奄奄黄昏后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梯度学练》第一课时练习
2、熟读全诗,并背诵规定的片断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性格与命运,分析诗歌的赋比兴的手法,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形象。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刘兰芝是一个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的女性。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温顺善良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焦母听到后“槌床便大怒”。后来不得不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最后的辞别母亲与“自挂东南枝”的行为则表现了他的反抗性格。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封建家长的典型。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妻的爱情毫无同情和认识,独断专行。对儿子,她一会儿恶语威胁,一会儿又软硬兼施。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的丑恶本质。
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所说话的态度既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又见利忘义,不顾兄妹亲情。其尖酸刻薄,冷醒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的面孔。
(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具体的描写,从外貌、勤劳、重情、坚强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
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制度渐趋严密,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三、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四、分析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具体问题探讨的形式分析)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可参照《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将,罗列行不齐。忽然卒疲病,不能飞相随。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五、细节鉴赏: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
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
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相关章节。
2.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课后小结:
孔雀东南飞 篇13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几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导语
(由复习《诗经》和《离骚》开始)我们学习过了《诗经》三首和《离骚》的节选,在这两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诗经》的四言体、楚辞的骚体;《诗经》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屈原的骚体诗开创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那么,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诗,来了解这一问题。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引导学生读课后有关“汉乐府”的资料,了解有关汉乐府的常识。
朗读诗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本诗大概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学习本诗的侧重点应是什么?
3 读本诗你将最关注什么?
诵读全诗,把握故事情节: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注音;了解故事梗概;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或难懂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朗读,学生自由读或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注意复述的要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4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此诗的情节。
学生概括的标题不必拘泥于教参的答案,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概括则选用学生的概括。
文言常识积累
1归纳本诗出现的“偏义复词”:①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②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③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④逼迫有弟兄:意义偏“兄”。
2归纳整理本诗出现的“古今异义”①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同情;②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没有束缚;③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失败的经验;④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今义,处罚;⑤便可作婚姻: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⑥叶叶相交通:古义,交接;今义,与运输有关。
3归纳本诗出现的“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分组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演出。(主人公的语言尽量用原文)
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3思考此诗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汉乐府民歌
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故事情节:
托物起兴
兰芝被遣
夫妻誓别
兰芝抗婚
双双殉情
告诫后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课本剧表演
1请同学分组表演课本剧《孔雀东南飞》(如时间有限,可分别表演不同的片段)
2讨论评析同学的表演(注意从文中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
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感知
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具有叛逆精神,请结合具体诗句,感知他们的个性特征。
可让学生找出能够触动他们的诗句,读给大家,然后做简要的分析。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
诗歌的艺术特色感知
通过学生对他们所喜欢的诗句的诵读,体会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延伸阅读
阅读几首汉乐府诗,体会汉乐府的艺术特色。可以在学生诵读完后,师生共同总结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案点评:
从《诗经》、《离骚》至《孔雀东南飞》,从四言体、骚体至汉乐府,整个单元的学习都定位在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发展及特点上。因而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诗,亦将重点放在了解汉乐府常识及本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及本诗的艺术特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