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少些花招、多点实在(精选2篇)

少些花招、多点实在(精选2篇)


少些花招、多点实在(精选2篇)

少些花招、多点实在 篇1

  近日观摩教学,笔者一口气听了十几节青年教师的语文展示课。其中有一些不谐之音,值得推敲,故撷而录之,稍加点评,以求证于行家。

  一、放弃引领的职责

  一青年教师执教《海之骄子》 ( 苏教版第九册 ) ,组织学生学完生字,便让学生通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感受。学生读时,老师静立旁观;学生说时,老师一味地微笑点头,几乎没有什么评价和引导。课后,有人提出质疑时,这位老师却不以为然地说: “ 新课程不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吗? ”

  自主不等于自流,学生自主不是以牺牲教师的主导为代价的。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应该作壁上观,而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合理调节课堂节奏,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把学生的认知引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二、不敢规范学生的学习

  在这十几节课中,多次听到这样的教学语言: “ 同学们,你喜欢哪段就读哪段 ” 、 “ 你想写哪几个字就写哪几个字 ” ,于是,就有不少学生拣最简单的一背、一读、一写了事。

  诚然,教师的初衷是要体现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教师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却没有给予相应的责任。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与自主进取的关系,让他们对学习产生责任感和进取心。而且,这也不排斥在适当的时候作出硬性的规定。比如有些优美的语段,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背下来。教师规范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矛盾的。

  三、语文变成实验课

  一教师在上《夜晚的实验》 ( 苏教版第十册 ) 一课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的:让学生读课文后,按课文所说的,分小组在组内某一个同学身上做实验,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表面上看,学生在课上 “ 探究 ” 得热热闹闹,但实际是:一、学生究竟有没有弄明白这个奥秘,不得而知,有可能原本比较明白的,做了这个实验反而变得云里雾里的了。二、就算学生做完实验终于明白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难道学生在课中得到的实验技能是语文课的应负责任吗?回答是否定的。语文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不能等同于科学课的探究性学习,两者的教学目标 是大相径庭的。提倡学科的融合,并不等于非语文课的内容都可以充塞进语文课。在语文课上,不管使用何种教学手段,都要深入思考:这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 的达成 ? 是否为语文服务?是否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体验?偏离这一目标,再热闹的活动,也是无效的。

  四、忽视逻辑思维的培养

  在十几节语文课中,几乎无一教师进行文章脉络、层次的理清工作。

  语文课是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强调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中感悟。但是,如果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忽略了对文章结构、行文线索的领会,长期以往,会导致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低下。学生读起文章来不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自己写起文章来也会结构不清、思路不顺。这是非常需要引起教师们注意的。

  五、教法上喜新怕旧

  一位教师上《卢沟桥烽火》 ( 苏教版第十册 ) 时,对于课文的时代背景只字未提,导致学生学习课文时,出现了理解偏差。那么对学生不够了解的时代背景,这位教师为什么不作个介绍呢?课后,我与他交流,才知个中玄机。他说: “ 如果我讲了,不就是用老办法 ---- 传授式教学了吗? ”

  诚然,以往的 “ 传授式 ” 教学是有其缺陷的。特别是它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硬把知识往里塞。学生变得厌学、怕学,招致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一片讨伐声。探究性学习的出现多多少少改变了这一状况。但我们有时总是矫枉过正,该讲的不敢讲。其实无论是接受式学习还是探究式学习,都是一种学习方式,不存在优劣之分。我们在实际教学时,不能死守一法,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实事求是地运用适合学生、文本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

少些花招、多点实在 篇2

  近日观摩教学,笔者一口气听了十几节青年教师的语文展示课。其中有一些不谐之音,值得推敲,故撷而录之,稍加点评,以求证于行家。

  一、放弃引领的职责

  一青年教师执教《海之骄子》 ( 苏教版第九册 )

  ,组织学生学完生字,便让学生通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感受。学生读时,老师静立旁观;学生说时,老师一味地微笑点头,几乎没有什么评价和引导。课后,有人提出质疑时,这位老师却不以为然地说:

  “ 新课程不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吗? ”

  自主不等于自流,学生自主不是以牺牲教师的主导为代价的。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应该作壁上观,而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合理调节课堂节奏,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把学生的认知引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二、不敢规范学生的学习

  在这十几节课中,多次听到这样的教学语言: “ 同学们,你喜欢哪段就读哪段 ” 、 “ 你想写哪几个字就写哪几个字 ”

  ,于是,就有不少学生拣最简单的一背、一读、一写了事。

  诚然,教师的初衷是要体现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教师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却没有给予相应的责任。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与自主进取的关系,让他们对学习产生责任感和进取心。而且,这也不排斥在适当的时候作出硬性的规定。比如有些优美的语段,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背下来。教师规范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矛盾的。

  三、语文变成实验课

  一教师在上《夜晚的实验》 ( 苏教版第十册 )

  一课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的:让学生读课文后,按课文所说的,分小组在组内某一个同学身上做实验,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表面上看,学生在课上 “ 探究 ”

  得热热闹闹,但实际是:一、学生究竟有没有弄明白这个奥秘,不得而知,有可能原本比较明白的,做了这个实验反而变得云里雾里的了。二、就算学生做完实验终于明白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难道学生在课中得到的实验技能是语文课的应负责任吗?回答是否定的。语文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不能等同于科学课的探究性学习,两者的教学目标 是大相径庭的。提倡学科的融合,并不等于非语文课的内容都可以充塞进语文课。在语文课上,不管使用何种教学手段,都要深入思考:这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 的达成

  ? 是否为语文服务?是否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体验?偏离这一目标,再热闹的活动,也是无效的。

  四、忽视逻辑思维的培养

  在十几节语文课中,几乎无一教师进行文章脉络、层次的理清工作。

  语文课是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强调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中感悟。但是,如果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忽略了对文章结构、行文线索的领会,长期以往,会导致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低下。学生读起文章来不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自己写起文章来也会结构不清、思路不顺。这是非常需要引起教师们注意的。

  五、教法上喜新怕旧

  一位教师上《卢沟桥烽火》 ( 苏教版第十册 )

  时,对于课文的时代背景只字未提,导致学生学习课文时,出现了理解偏差。那么对学生不够了解的时代背景,这位教师为什么不作个介绍呢?课后,我与他交流,才知个中玄机。他说:

  “ 如果我讲了,不就是用老办法 ---- 传授式教学了吗? ”

  诚然,以往的 “ 传授式 ”

  教学是有其缺陷的。特别是它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硬把知识往里塞。学生变得厌学、怕学,招致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一片讨伐声。探究性学习的出现多多少少改变了这一状况。但我们有时总是矫枉过正,该讲的不敢讲。其实无论是接受式学习还是探究式学习,都是一种学习方式,不存在优劣之分。我们在实际教学时,不能死守一法,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实事求是地运用适合学生、文本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