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教案(精选13篇)
赤壁之战教案 篇1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的后面部分和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的前面部分,有删改。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它的起因是:东吴大将周瑜率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大将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战前双方都在做战斗的准备:曹操为了大军渡江,叫人用铁索连船,周瑜针对曹军弱点,决定实施火攻。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做到有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3、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幔、倘、聘、绛、拈、卒、堕”;会写“巡、刃、倘、聘、拈、韩、卒、舵、雌”;理解“巡哨、利刃、天助我也、士卒、决雌雄、漫天彻地、觑、拈、鏖、倘”等词语。
5、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一点《三国演义》的故事。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2、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让我们再次回到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看看几位英雄人物是怎样斗智斗勇的。
二、细读课文,认识故事人物。
㈠默读课文,想一想:在赤壁之战中,拥有精兵强将的曹操的神态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把这样的语句画下来。
1、默读批注。
2、交流
(1)操笑曰:“冬至已过,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2)操大喜,遂与众将来到水寨中大船上,观望黄盖船到。
(3)操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
(4)操笑曰:“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
(5)曹省悟,便问:“谁去止之?”
(6)操叫苦连声。
⒊请同学们浏览这六句话,提出问题
曹操从“大喜、大笑”到“省悟”再到“叫苦连声”,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⒋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认真默读、勾画,找找其中的原因。
㈡交流探讨,认识人物形象。
1、学习交流“黄盖假降,曹操中计”这部分。
⑴出示
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
操笑曰:“冬至已过,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①指名朗读程昱、曹操二人的对话。重点朗读曹操的话,体会反问句的语气。
②从曹操的话语中,你体会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曹操对程昱的提醒不屑一顾,连用两个反问句,可见这时已经曹操傲慢轻敌。)
③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二人的对话。
⑵出示书信内容
“周瑜关防得紧,因此无计脱身。今有鄱阳湖新运到粮,周瑜差盖巡哨,已有方便。好歹杀江东名将,献首来降。只在今晚二更,船上插青龙牙旗者,即粮船也。”
①指名朗读信的内容。
②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封信有何玄机?(学生思考)
学生可能会说
带士兵粮草投降,为船里装火药打埋伏;
信中说杀江东名将,其实杀的是曹操派来诈降的将领蔡和;
信中说周瑜看防得紧,无计脱身,只在今晚二更。这样曹操不但不会起疑心,而且这样为在离曹营二里点火创造了条件,天黑不易被发现。
③从这封书信可以看出周瑜是怎样的一个人?(深谋远虑)
④集体朗读书信的内容。
过渡语:接到信的曹操此时已是满心欢喜,迎风大笑。课文中除了直接描写曹操十分高兴,还有一处描写可以表现曹操此时心情十分高兴,同学们迅速找一找。
2、学习“亲迎黄盖,曹操兴奋不已”。
请同学朗读“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
①读了这句话,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吗?曹操的心情如何?
②小结:看来,环境的描写可以反映此时人物的心情。曹操抬头仰望明月高悬,俯首江中翻波戏浪,迎风大笑。当听到军士报告黄盖粮船驶来,操笑曰:“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这时,曹操心中想什么?心情如何?(兴奋不已)。
3、学习“火烧曹营,曹操省悟已迟”。
⑴集体朗读程昱的话。
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程昱的认识。
——仔细观察,细心谨慎。
⑵出示
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①自由朗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象画面。
②同桌之间交流。
③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④出示插图,观察图画,并结合这段话中的具体词语,说一说想象到的情景。
A着火的时间短还是长?(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
B火光亮到什么程度?(一派通红)
C烟浓到什么程度?(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谁,那里是岸。)
D曹军的士兵此时是什么样的?(曹军士兵哭喊声一片,个个丢盔弃甲,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E用一段通顺的话说一说。
——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谁,那里是岸。曹军士兵哭喊声一片,个个丢盔弃甲,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⑤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曹操见大势已去,是叫苦连声,此时,你想对曹操说什么?
4、集体朗读第五自然段,说一说
⑴“火攻”计策的成功实施主要有哪些关键的步骤?
⑵从“火攻”计策的制定与实施,你对周瑜和黄盖有怎样的印象?
三、总结全文
“赤壁之战”的结果验证了“火攻”计策制定的正确、实施安排的周密。而计策的制定又源于战前东吴周瑜、黄盖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正确分析,能够知已知彼、扬长避短,特别是把握了曹操的弱点(他仗着兵多将强,骄傲轻敌),利用了曹操的错误(他用铁索连船潜伏着的危机就是:一旦起火,就会火烧连营)。
在“赤壁之战”的火影刀光之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因骄而败的曹操,有勇有谋的黄盖,谋略深远的周瑜。
四、集体朗读诗句,回味赤壁之战
魏吴争斗决雌雄,
赤壁楼船一扫空。
烈火初张照云海,
周郎曾此破曹公。
五、作业布置。
1、诗句采集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2、片段采集
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3、学完课文,你一定会被火烧赤壁的战争场面吸引。请同学们课后把《三国演义》找来读一读,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火攻)
周瑜曹操
(三万兵)(八十万兵)
黄盖假降喜接降书
趁风行船笑迎黄盖
备引火船省悟已迟
二里点火叫苦连声
伏兵追杀登岸逃走
数军合围伤亡惨重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赤壁之战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习,大致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
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
教师:挂图、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知道这是一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以少胜多根本原因,从中获得启发和收益。
二、抓住重点认真分析
1.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的意思是:黄盖诈降,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2)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五至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再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几步。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
4.分组讨论分析。(出示下面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认真分析归纳合并。)
第五自然段: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
第六自然段:趁东南风,黄盖驾船驶向曹军。
第七自然段:黄盖的船中装的全是火药。
第八自然段:黄盖驾船直冲曹军,曹操毫无防备。
第九自然段:黄盖命令士兵点火,火烧曹营。
第十自然段:曹营中火光冲天,乱成一片。
第十一自然段: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
学生汇报:
(第五自然段为一层: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第六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黄盖趁东南风,驾着装满火药的船,飞快地驶向曹军。
第九、第十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火烧曹营的情况;第十一自然段是写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那么,火攻就是分四步进行的。)
下面我们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
请大家继续分组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
学生汇报或抽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
(一)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二)满载火药,借东南风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四)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老师小结:火攻的四步,这种小标题,还有的同学编的跟这种意思相同,但表达有所不同。这没关系。只要动脑,只要意思对,就可以了。大家的积极性非常值得肯定。
5.火攻的四步,咱们清楚了。但“火攻”之计能得以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是什么?——东南风。请找一找,画一画,读读。
(文中三次写东南风。第一次:这一天东南风很急;第二次:“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第三次: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
6.文中为什么多次写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
(因为“东南风”是周瑜、黄盖完成“火攻”妙计的根本条件。前边文中讲了,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只有在刮东南风之时,“火攻”计划才能实施。正因为这样,文中才多次提到东南风。)
(假如没有东南风,黄盖去诈降,装满火药的船就不可能行得像箭一样快。船行很慢了,容易被曹操发现情况不对;更糟糕的是,点了火的船,因没有风,不等火船靠近,就会被曹兵发现而想法子阻止,那么,再好的妙计也无法实施了。)
7.东南风是“火攻”妙计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那么,周瑜和黄盖根据什么情况制定了“火攻”之计?从书中找出有关段落读读。再分析。
(1)敌众我寡,不宜持久,应速战速决;
(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行动;
(3)战船及其帆篷等物都是易燃物。周瑜和黄盖从敌我双方的力量分析,同时他们了解到曹操战船相连 的弱点,从而想到了火攻之计。
8.指名按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
三、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1.集体朗读课文。
讨论分析:
“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曹操惨败的原因是什么?
(周瑜能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认真分析,利用天时地利,巧妙地扬长避短,使弱势转为优势,因而能以少胜多,战胜曹军。曹操自恃兵多将广,小看东吴,轻敌自傲,不可一世,认为拿下东吴如囊中之物。更致命的是采取了错误的措施——连船,因而得到了惨败的下场。)
我们可以用哪三个成语来概括?谁能上来把它写出来?引导学生板书: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骄兵必败
2.学完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
(历史上的故事,能为我们这些后人敲响警钟。我认为“骄兵必败”是很有道理的。以后,无论在学习上、工作中一定切记不能骄傲更不能在成绩面前忘乎所以,要谦虚谨慎,不断进步。)
(学习了课文,我体会到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一定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克服它,战胜它。)
(做任何事都要善于分析,要用最巧妙的方法,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
教师小结: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它确实使人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优中选优,要牢记傲兵必败的道理。让我们永远谦虚,不断进步!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五、板书设计
(一)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知己知彼
(二)装满火药,借东南风
赤壁之战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骄兵必败
(四)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资料提供者:
赤壁之战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用“非……不可……”和“果然”造句。
4.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魏、蜀、吴。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孙权。)
“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一战局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结果怎么样?)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周瑜是孙权的部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率领的东吴军打败。“赤壁之战”写的就是这件事。作战双方力量悬殊那么大,曹军为什么会败呢?我们认真学习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辨字组词
指导学生讨论字的间架结构和字义,然后组词。例如:“渡”字的部首是“氵”,说明这个字与水有关系,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这个字的意思是:从这一岸到那一岸。用这个字组词可以是(渡口)(渡船)(渡过)(渡江)等。
率——(率领)(轻率)(率兵)(表率)
遣——(派遣)(消遣)(调兵遣将)
驻——(驻地)(驻军)(驻扎)(驻守)
隔——(隔离)(隔断)(隔开)(隔热)
策——(计策)(对策)(策略)(决策)
降——(投降)(降伏)(降龙伏虎)
盔——(头盔)(盔甲)(丢盔弃甲)
混——(混合)(混乱)(混成一片)
仗——(打仗)(雪仗)(胜仗)
3.或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抵挡:抵抗的意思。
相持:各不相让。
自不量力: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计策:对付某种情势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定睛:集中视线。
波浪滔天:形容水面上波浪极大。滔,漫、充满。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调,调动。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应,应付。
丢盔弃甲:形容打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缆绳:拴船用的粗绳子。
号称:名义上是。本课的意思曹军说是80万,实际上远没有那么多。
相持:双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幔子: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等。挂在屋内的帐幕。
鼓声震天:古时候打仗,擂鼓表示进攻。这里形容鼓声非常大。
3.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找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
课文主要记述了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为兵士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了曹操的战船、军营,曹操大败而逃。
这篇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经过、结果这一固定模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文做具体的分析。课文在起因之后,经过之前,这一部分是战前的准备,应该单独画为一段。经过和结果同属火攻一仗的全过程,不能分开。按照这样的分析,本课应该是这样的顺序:①战争的起因,②战前的准备,③作战经过和结果。因此课文应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曹操率军南下想夺取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这是赤壁之战的起因。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讲曹军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用铁索把船连起来练兵。黄盖根据这些情况,向周瑜献计用火攻打败曹军。这是双方的战斗准备。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讲黄盖假意投降,驾火船烧曹营,大败曹军。这是火攻一仗的全过程。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结合上下文理解“非……不……”和“果然”,并结合生活实际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赤壁,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的80万军队,原因是什么呢?
停顿几分钟,使学生快速思考并认定这的确是个问题。
哪位同学知道“赤壁”在哪儿?作战双方是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赤壁”位于现在湖北武昌市,长江边上。作战双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书:赤壁曹操周瑜)
曹操和周瑜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样取胜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一段。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作者在这一段具体介绍了战斗发生的时间——东汉末年;地点——赤壁;交战的双方——曹操和东吴的周瑜;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长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长江南岸。这次战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同时也可以看出曹操是这次战争的发动者,周瑜“调兵遣将”是为了抵抗曹军。)
很明显,战争发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从道义上讲是不正义的,但是他们人员众多,来势凶猛。周瑜也毫不畏惧,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这场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怎样,我们继续往下看。
(板书:南北隔江相对)
(三)学习第二段。
找同学分自然段读书,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难以适应的环境,曹操是怎么做的?
(曹操命令士兵把船一条条用铁索连起来。)
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别的办法吗?
(因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这次作战“非坐船不可”,可是他们不习惯船上的生活,所以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
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曹军必须坐船?(“非坐船不可。)
“非……不可……”是什么意思?谁能结合实际生活造一个句子,说明你理解了。
(“非……不可……”是必须这样做的意思。生活中也经常能用到这样的句式。如这人病重,非住院不可。)
由此可以看出,曹军已经为作战做好了准备,把所有的船连成了一个平地。同学们,大家讨论讨论曹操这个办法怎么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曹军潜在的危机,在此为学生理解黄盖的计谋作了铺垫。使一个教学上的难点很快就解决了。
(这个办法不好,因为这样一来所有的船成为了一体,如果有紧急情况发生,一条船都跑不了,就会全军覆灭。)
真聪明。可是曹操就没有想到这一点,相反周瑜军中的黄盖却注意到了,还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黄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
第3自然段主要是黄盖的一段话一共有三句,分析了作战双方的利与弊,以及在战斗中取胜的计谋。
(黄盖认为①敌我力量悬殊很大,因为曹军号称80万人,周瑜才有3万兵士。②长期相持没有好处。因为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长期相持,对兵力弱的一方不利。③曹军船体相连难以分散。针对这些情况,黄盖向周瑜提出用火攻的计策。)
怎么理解“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呢?
(可以看得出周瑜同意这个办法,只是具体怎么做“还得有个计策”。说明周瑜很谨慎,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最终采纳了火攻。)
(板书:火攻)
“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请同学再读第二段,教师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可具体讲解这一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课文在这里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是因为下文实际上是这一计策实施的描述。这样写既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又避免了重复,从而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引人入胜。
教师简单小结这一段,并引出下一段。
要战胜对方,就得知己知彼。周瑜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决定用火攻。火攻这一计策到底是怎样实施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因为故事性比较强,教学时最好以一个或几个大问题为主,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按顺序说一说。
这一教学环节可以留出大约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并根据问题思考。
请同学们认真读书,并思考这样的问题:火攻分为哪几步实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课文分四步来写火攻:①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投降的理由是“周瑜自不量力”,肯定失败,并表示带兵士和粮草投奔曹军。这个理由正合曹操以人多自居必然胜利的心理,所以曹操信以为真。②火攻选择在刮东南风的天气里,船上装满引火的东西,趁着东南风驶向曹营。因为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这样就使得“火攻”在东南风的帮助下得以很好的实施。③黄盖在船接近曹营时,叫人点火,火船冲进曹营,致使曹操的战船一下子都烧了起来,火又窜上岸,岸上的兵营也烧了起来。这样近距离点火使曹军措手不及。④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从华容道逃跑。“鼓声震天”说明周瑜一方士气大振,火攻大胜。“丢盔弃甲”形象地描述了曹军大败时狼狈逃跑的样子。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给予一定的正确指导,并注意从每一步的内容中,概括出主要词语进行板书。
(板书:诈降
东南风
点火
追杀
逃跑)
由此可以看出,“火攻”分四步进行。让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四步写在投影片上,然后在投影机上进行展示和评比。
“果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怎么运用。
(“果然”的意思是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课文中的“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这说明曹操正想着或正等着什么,结果发生的事实正合他意。但他没有想到这些船不是来投降,而是来烧他们的。
果然——天阴得很厚,不一会儿果然下起了小雨。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火攻”就会理解深刻,记忆清楚。紧接着师生共同研究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瑜只有3万人,曹操拥有80万人,力量悬殊很大。可是周瑜的兵士善于水战;恰好有东南风;又因为曹军来犯,周瑜带领兵将奋起抗击,属于正义事业。所以周瑜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黄盖的计策,扬长避短,使这样一次力量对比极大的战事,以少胜多,东吴取得了胜利。
(板书:原因:天时
地利
人和
结果:以少胜多)
(五)总结板书,概括中心思想。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东吴3万人打败曹操80万大军。这一结果是曹操难以预料的,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板书做一个“战后分析”,探讨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东吴大胜,曹军大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一结果说明“火攻”是正确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火攻”计策的出台是很随意的吗?
(“火攻”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来自于战前东吴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正确分析和判断,东吴军从中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他们扬长避短攻击曹军的弱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曹操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仗着兵多将广,骄傲轻敌,还采取了错误的铁索连船的措施,轻信了黄盖的假降,致使80万大军狼狈逃窜。)
由此得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说明无论要做成什么事,都要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六)作业。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完成课后题1、2、3。
赤壁之战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按照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读课文,理解课文。
2.按照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3.懂得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理解,来找出东吴胜利,曹军失败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1.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
课件出示:《三国演义》主题歌。
2.说三国,道三国。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谈三国吧。
大家看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长江。
浪花淘尽英雄。在《赤壁之战》中,我们熟悉了哪些人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周瑜、黄盖、曹操。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大将军指挥3万兵马,击溃了曹操的80万雄师,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真是了不起。为什么东吴区区3万兵士却能打败曹操的威猛之师呢?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前,交战双方的形势怎样?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答案。
1.学生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说,并找出课文相应的词句。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3.关于双方兵力的对比,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什么叫自不量力?句子中的鸡蛋指什么?石头呢?黄盖要使曹操相信,周瑜的什么行为自不量力?
你能把这个句子改成意思相同,但语气有所不同的句子吗?
三.继续讨论。
1.教师提问:大战在即,黄盖观察到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他向周瑜提出了什么建议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火攻。
周瑜听了黄盖的话,让黄盖把火攻的计策献上来。
2.教师提问:课文有没有通过黄盖的话直接把计策的具体内容写出来?
我们大家比曹操聪明多了,我们都知道黄盖设计了一系列的计策来对付曹操。你们怎么知道的?
让我们分组朗读一下课文第三段,想一想火攻的计策是怎样实现的。
4.学生分组朗读后,教师指示:接下来,我们分成4人小组来讨论一下,黄盖火攻的计策是怎么一步步地实现的。
5.设计情境对话。
课件出示。
这里有一个小剧本,可台词不完整。我拣个便宜,我就来扮演周瑜,谁来扮演黄盖呀?指名学生上台,说:“你来扮演黄盖,必须把黄盖的话补充完整,能做到吗?”对其他学生说:“我们在表演的时候,希望大家认真地看,给我们提提意见。”
师生表演后,学生发表意见,评价。
6.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知道了火攻是通过黄盖写信假降、准备装着炸药的船只、趁着东南风出发、火烧曹营、周瑜带兵追击这么几个步骤来完成的?火攻的结果怎样呢?课件出示图片。让我们看着图片,一起来复述一下战争的结果。学生集体复述。
四.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找出能说明原因的语句来。
学生自读。教师调整好课件,巡回检查。
2.能说明东吴胜利,曹操失败原因的句子,你找到了哪一句?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黄盖是周瑜手下一名聪明的老将,你认为他的聪明体现在什么地方?
我军的弱点是什么?曹军 呢?教师板书:知己知彼。
黄盖在说这段话的时候,态度是怎样的?你能用胸有成竹的语气来读一下这段话吗?指名读,集体读。
3.你还找到了哪句?
学生说“不错……硫磺。”一句。
周瑜为什么要选择一个东南风很急的日子来袭击曹操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天时地利。
课件出示,比较句子。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基本一致,可很显然,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要生动。你觉得,第一句好在什么地方?
你能仿照这个句子,用“不是……也不是……而是……”来写句子吗?
学生写,交流。
4.曹军80万,却负于东吴区区3万兵马,你觉得曹操有没有责任?你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先出示第一句。
(1)这句话说明曹操有没有怀疑黄盖是假投降?他为什么不怀疑?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骄傲自大。
(2)出示第二句和第三句。显示第二句。
失信是什么意思?句子中哪个词语写出了曹操对黄盖投降一点都不怀疑?曹操相信黄盖没有失信,说明他怎么样?
根据回答板书:大意。
让我们用骄傲自大、得意洋洋的语气一起来把曹操的这句话来朗读一遍。集体朗读。
(3)课件出示第三句。
你能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而意思不发生改变吗?指名学生发言。
五.教师总结:因为周瑜和黄盖能知己知彼,巧用天时地利,采用正确的方法来打击敌人。所以,东吴赢得了胜利。而曹操却因为骄傲自大而失败了。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学习周瑜和黄盖这种实事求是的品格,在各方面都能取得进步。
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这是……
我要把这幅作品送给我们班级,希望大家多学习我们祖国优美的古代文化。
资料提供者:
赤壁之战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并运用克、遗、闻、次、为、以、乃、等文言实虚词
2、掌握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3、能辩认出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
能力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
2、能确切概括文本大意。
3、培养学生再创作能力。
情感目标:
1、汲取民族智慧,理解文言文作品的内容价值。
2、领悟到作品写古讽今的初衷。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并运用重点字词。
2、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并发展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层次。
课时安排:两节课
备注:文言文讲解必须建立在学生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课前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可抽一个早自习带读,课下学生预习。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这节课,我们进入新的主题单元:解读昨日战争。历史风起云涌,战争的硝烟曾经弥漫,我们学过的描写战争的作品有:(师生共同回忆)《曹刿论战》。曹刿的计谋是(共同回忆):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在战争中,计谋是决定胜负的一个关键。古人将战争分为四种,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解释:战争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谋,其次是挫败其外交,其次是进攻敌人的军队,最下才是攻城)
今天我们所学的《赤壁之战》就是围绕着伐谋和伐交所展开的,其中有深谋远虑,有舌战群儒,也有针锋相对。好,让我们一起解读三国鼎立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赤壁之战。
二、概括归纳再创作(设想是,模仿中国古典章回小说,起标题)
教师:我们对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如果把课文编成课本剧,可分几幕?请给每幕起一个标题,要求字数保持一致。或四言,或五言/六言/七言……不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确定:课文可分为七幕
现将学生当时的成果展示如下:
第一组
1、鲁肃献计促联军
2、备从肃计入樊口
3、孔明舌战东吴将
4、战降不定权忧心
5、公瑾回吴助仲谋
6、联军备战抗曹操
7、火烧赤壁成霸业
第二组
1、鲁肃献计,分析天下大势
2、公见刘备,共讨联盟大事
3、形势危急,孔明舌战群儒
4、意见不一,孙权陷入困顿
5、周瑜回归,安主抗敌之心
6、箭在弦上,积极准备作战
7、火借东风,曹操败走华容
教师:(其他略,交流之后)请同学们选出你们喜欢的一组,写在书上,我们也将用那一组的成果讲解课文。剩下的小组,请将你们的成果贴在墙报上,供大家参考,欣赏。
三、理解一篇文言文必须要扫清字词的障碍,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知识卡片(或积累本)积累你不熟悉的,或是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学生读书,积累。
教师提示:
1、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都应该作为你积累的重点,看一看你能不能独立地正确地找出。
2、不确定的字词义,可以借助课下注释或古汉语字典。
3、请积累“次、闻、以、乃”这四个词的一词多义。
四、结语:
下节课,我们将解答同学们的疑惑,一起解读昨日战争。
五、作业:
课下完成知识积累。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模仿古代章回小说的题目,为《赤壁之战》起了小标题,并且请大家做了知识积累,这节课我们先共同解答大家的疑惑。
二、学生提问题,先请同学解答,解答不了的,教师解答,作补充。(略)
确定的知识点:
次:①驻扎: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②次序:余船以次俱进。
闻:①听见: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听说:鲁肃闻刘表卒。
③见闻:博闻强志。
④名望:先达德隆望尊。
以:①用:夫以疲病御狐疑之众。
②因为:时操军兼以饥疫。
③认为:皆以美于徐公。
④连词,表目的或结果:挟天子以令诸侯。
⑤按照:余船以次俱进。
乃:①才: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②甚至: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③是: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④于是: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通假字:
a)将军禽操:禽--擒
b)卿能办之诚决:诚--请
c)烟炎张天:炎--焰
d)雷鼓大震:雷--擂
词类活用(典型):
1、晨夜兼道:晨、夜,名作状,日夜。道,名作动,赶路。
2、敬贤礼士:贤,形作名,贤能的人。礼,名作动,以礼相待。
3、必蹶上将军:蹶,使动用法,使……受挫折。
4、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共,作动词,共有。
5、甚失孤望:失,使动用法,使……失望。
6、除残去秽:残、秽,形作名,坏人。
7、可烧而走也:走,使动用法,使……逃跑。
8、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轻锐,形作名,精锐部队。
文言句式(典型)
判断句:刘备天下枭雄。
被动句:
1、恐为操所先。
2、受制于人。
宾语前置句:
1、豫州今欲何至?
2、何以言之?
定语后置句:
1、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2、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3、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在各国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可见其重要性和关键地位。那么,在如此至关重要的战争中,以天壤之别的悬殊力量,东吴最终使居高自傲的曹操败走华容。那么在你看来,这场战争的胜负,哪个人物起了关键作用?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各抒己见)
参考:
1、鲁肃:鲁肃是思度弘远的伐谋和伐交高手,而伐谋和伐交均是战争中的上上策。正是由于他的审时度事,及时地向孙权出谋献策,才使得东吴由最被动的局面逐渐取得有利的时机。鲁肃为人严谨又善言论,由开始的献计到战争酝酿时的坚持和表现出来的智慧,由座下独不言到召回周瑜,赤壁之战的胜利,鲁肃功不可没。
2、诸葛亮:(学生对诸葛亮最为熟悉,也最感兴趣)诸葛亮舌战群儒推动了东吴主战的事态,也更加坚定了孙权主战的意志,他把孙权心中酝酿的主战思想激发出来了。诸葛亮是一个外交高手,面对孙权,他表现得不卑不亢且层层逼近,他也是一个心理专家,洞察了孙权心中所想,用激将法把孙权推到了主战的风口浪尖上。一向神机妙算的诸葛此次也是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
3、周瑜:虽说既生瑜何生亮,但在赤壁之战中的周瑜,却尽现大将气慨。与鲁肃的缜密,稳重相比,周瑜的直斥曹操更显其大将的胆气,而对于曹操虚夸的八十大军,也是令张昭们闻风丧胆的八十万大军,周瑜既有少年无畏的勇,又有切实分析的谋,可以说在《示壁之战》中的周瑜,绝对是有勇有谋的大将。
4、孙权:其实孙权是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也是课文中隐藏着的一个高手,可以说上述人物均是围绕孙权所写。课文中没有描写他的大段对话,有的只是只言片语,但是在详写采纳鲁肃建议派其拉拢刘备,听取双方意见当机立断主战中,已经将孙权的政治家风度跃然纸上了。孙权在朝中主战不定的情况下早已暗中准备下了三万精兵,等待着战争时机的成熟,可以说,孙权是赤壁之战的关键所在。连被孙权打败的曹操也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结语:历史已经远去,战争的硝烟也早已散尽,然而英雄们的深谋远虑,豪迈气慨却是为后人们所传诵至今。他们为后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计谋,一场胜败,更多的应该是古人的智慧与气魄。问天下谁是英雄?我想同学们心里都有自己敬仰的英雄。
作业:同样是赤壁之战,《资治通鉴》是一种写法,《三国演义》又是一种写法。请课下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比较二者的不同,要求形成书面,五百字以上。
赤壁之战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谴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情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2、你对“赤壁之战”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你还有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组学习:
(1)自学生字新词。
(2)围绕课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3)对课文进行二次质疑,并由记录员负责记录。
2、全班交流: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字音、字形、字义。
(2)分小组指读课文。
(3)交流已经读懂的问题。
(4)各小组交流提出的新问题。
三、了解梗概,分清条理。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以少胜多)
(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
(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张幻灯片:(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
(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动手操作)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 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 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请大家齐读第26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4、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6、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不少同学喜欢玩电脑游戏,其中就有《三国演义》的游戏,今天就请你用纸船来做一下游戏,曹操如何才能取胜?
学生动手演示:拆开纸船,利用西北风,分路进攻,发挥人多的优势。
3、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三、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曹操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阅读有关三国的故事。
赤壁之战教案 篇7
1、学习课文,了解“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2、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给段落分层的能力。
3、理解本课“调兵遣将、自不量力、不计其数”等重点词。并掌握句式“不是……也不是……而是……”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周瑜制定“火攻”计策的依据及实施“火攻”计策的过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充分理解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败于仅三万的周瑜的军队。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及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课文第一段
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曹、周两军各自的地理位置,逐步展现文章结构。
提问:
(一)赤壁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又是怎样做的呢?随课文理解“夺取”、“调兵遣将”的意思。
(二)双方作战的兵力又怎样呢?(板书:3万,80万)
二、学习第二段:曹操和周瑜都想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战前他们各自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请同学带着这个总是齐读课文第二段,学生读后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
继续追问:(1)曹操为什么“铁索连船”?这样做好不好呢?
(2)周瑜采用火攻的依据是什么?(板书:火攻)
三、学习第三段: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划分层次用“/”线表示,并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学习第一层
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引导学生分析
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理解“自不量力”)
2、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3、要想使火攻得以实现,还需要什么自然条件?(东南风)
(三)学习第二层
展示两军对阵图体现东南风对火攻的作用
思考讨论:
1、课文中哪几处写到东南风?(用“ ”线在文中标出)它与火攻有什么关系?(先让同座学生交流,再请一位学生到屏幕前用教棒叙述)
2、东吴乘风而来的船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大组讨论,允许争论)
分析比较句子:
①里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
②里面是芦苇,……
附问题:课文中为什么不直接写船里面是芦苇,而要写船里装的不是士兵,不是粮食而是芦苇,……
(四)学习第三、四层
1、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激烈战斗的意境之中。
这时候,黄盖的二十条火船,乘着东南风,驶进了曹操的船队,曹操的战船正象黄盖事先所预料的那样,没法散开,一下子都着了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越烧越猛,势不可挡。同学们想不想看这精彩的战争场面?
2、观看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段,把“火烧曹船”、“曹军大败”的精彩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演示,师生共同观看)
问学生:从精彩的片段中都看到些什么?
3、①找出课文三、四层中写火势旺盛的句子,为了说明火势旺盛,哪些字词写得好?(重点体会“都”、“封”、“窜”)
②三、四层中哪些句子写曹军大败的呢?哪些词语写得好?(重点体会“不计其数”、“丢盔弃甲”)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由字词→句子→段落,读出火势旺盛的壮观场面,读出曹军溃不成军的惨残情景,体会字词对句子的表现作用。
朗读方式:由个人读到分组读(或集体朗读)
四、总结
提问:东吴仅三万人,为什么能打败号称八十万的曹操?(板书:胜、败、知己知彼、骄傲轻敌)
五、课堂练习(略)多媒体展示
六、结束语
“赤壁之战”周瑜取得了胜利,这一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果同学们有兴趣,课后请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到第五十回。
赤壁之战教案 篇8
教师:同学们,中外战争史上这场闻名的赤壁之战就在两节课的时空内留在了我们的心里,相信这场战役一定深深地震撼了大家,每个人的内心肯定有许多话要说。那么假若你就是曹操当时身边的一个谋士,亲身经历了赤壁这一战,你有什么话要对曹操说,请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或者请你以21世纪小学生的身份向三国时代的曹操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场战役的认识。也可以设想曹操当时在打了败仗之后,在向全军大会上,会如何向他的将士们本次战役。请你选择一种情景写下来。
于是学生把阅读课文后的感悟与看法流诸成了以下的文字:
1、致曹丞相的一封信
曹丞相:
您好!
自从赤壁之战吾军被吴、蜀以3万败80万之后,汝可安好?此役,我军大败之因,吾了以下几点:
其一、此次周瑜联合孔明敌我,我军自智斗不过其也;
其次、此番黄盖使出苦肉之计,周瑜又假冒蔡、张二人,使汝将其二人斩之,我军武力大打折扣;
其三、我军刚以少胜多败袁绍,而汝太轻敌也;
其四、大战之日,东南风大作,火势才得以蔓延,可谓“天败汝也”。
但此役尽为一教训,而后诸如此类之战仍有许多,汝万不可轻敌,亦勿须自卑,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汝做为一乱世枭雄,万不可轻易放弃。
祝我军早日完成统一大业。
谋士徐玮琎奉上
公元332年
2、曹操在败仗会的
各位将士们:
大家好。
这次赤壁之战,我们不但没有取胜,而且伤亡惨重。但失败是成功之母。经过这次教训,我也吸取了许多经验。归纳起来主要以下几点:
第一,是我太骄傲了,因为上次官渡之战的胜利就骄傲自满,轻视了对方的实力。现在80万大军惨败在3万小数下,真是惨痛啊。
第二,是我太异想天开了,这也是骄傲引起的。黄盖是周瑜手下的一名老将,向来对国家忠心耿耿,他怎么会轻易投靠我军呢?
第三,一个大错,就是我错杀了蔡瑁。如果我当时没有杀他,让他继续帮我练水兵,也不会造成今日我军死伤惨重。
从今天起,我军要重新整顿兵力。以后,一定能完成统一大业。
(呼号)曹军必胜!曹军必胜!
3、一个小学生写给曹操的信
孟德大将军你好:
我是21世纪的一个小学生,是《三国演义》的忠实读者,在阅读三国的历史时,晚辈十分佩服将军的聪明过人,官渡以少胜多,使袁绍痛失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谋士许攸也弃袁绍而去,最后将军大烧袁军粮库,袁军不战而败,这胆略令晚辈佩服之至。
不过在阅读你与周瑜的赤壁之战历史时,晚辈有几个想法想与将军交流交流。一、将军应该知道轻敌是兵家大忌吧,那次黄盖来信,将军怎么会那么轻而易举地就相信了呢?你想,黄盖是孙权手下一员大将军,对孙权忠心耿耿,他们施行的那么一点苦肉计你怎么就看不出来呢?真是令人吃惊。二、让晚辈来分析一下这场战役中的各种因素吧。首先将军的兵士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而孙权军都是南方人,对水性了如指掌,虽说孙权军队才3万人,你军有80万人,可是,真打起来,你并不能占到什么便宜,你怎么就没有注意到这点呢?其次,那几天东南风很急,而且江面上波浪滔天,周瑜用火攻,恰恰是给你以致命的一击,这说明这一战周瑜军是经过了周密的安排的;第三,你军的船用铁索连着,想逃都逃不了,真是作茧自缚啊。因此,在晚辈看来,这场战役是你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错误的战略下打的一场错误的战役,实在令后人叹息。
但你也给后人留下了活的战争策略,那就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知己知彼,正确决策、抓住机会,周密安排。不知将军是否有同感,也不知将军现在是否已经明白了其中的事理。
赤壁之战教案 篇9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会运用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与难点: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诵读 自主合作探究 练习巩固
知识链接:
●赤壁之战的典故和成语
典故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苦肉计 官渡之战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成语 三分天下 鞠躬尽瘁
●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
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
公元209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映红了……
此正是: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复习提纲:教材知识点梳理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近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24.上建旌旗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虚词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五.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导学案2(鲁人教版必修1)
《赤壁之战》教案设计5(鲁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二)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三)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常用文言词。
次:①临时驻扎。例:引次江北。②次序。例:余船以次俱进。
当:①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应当。例:当横行天下。③会。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方:①方法、计谋。例:助画方略。②将要。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③刚。例:操军方连船舰。④方面、地区。例:挟天子以征四方。⑤古代计算面积用语,正方形(各边长度相等)。例:地方数千里。
计:①出计、谋划。例:今为君计。②计谋。例:备用肃计。
将:①将领。例:命猛将统兵数万。②统帅、带领。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③将要。例:将顺江东下。④扶持。例:出郭相扶将。⑤助词,无义。例:宫使驱将惜不得。
蹶:①跌倒。例:一蹶不振。②使受挫。例:必蹶上将军。
立:①站立。例: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②使成。例:足以立事。③即、立即。例:公子立自责,似无所容者。
乃:①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于是。例:乃罢会。③才。例:骑乃得过。④乃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夷:①削平。例:今操芟夷大难。②平坦。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③古代我国少数民族名。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走:①快跑、逃跑。例: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②使逃、驱赶。例:可烧而走也。
卒:①士兵。例: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众。②死。例:鲁肃闻刘表卒。③终于。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①地方(土地纵横各……)[例]地方数千里。
②妻子(妻和儿女)[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③北面(面向北)[例]北面而事之。
④交通(相交而后通达)[例]阡陌交通。
⑤无论(不要说)[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⑥于是(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
(三)本文突出了孙权什么性格、特点?
分析: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孙权不甘心受制于人,坚持采取对抗的方针,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但又持谨慎态度:对刘备,在了解他的兵力后,才和他结成联盟;对臣下,允许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便是主张迎降,也不加以责罚。而在充分比较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作了最后决断之后,则坚决制止迎降的言论。他的深思熟虑和坚决果断的作风,使他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成为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
赤壁之战教案 篇10
目标引领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3、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自主探究
(一)卡片摘录
1.作者作品
①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 yè )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有《司马文正公集》。
②《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0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费19年的时间编纂而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这这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二)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 写出你通读一遍后所获得的整体印象:文体 、人物 、事件、中心、写法
(三)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指出并解释活用词(看我“七十二”变)
(1)敬贤礼士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英雄乐业
(10)备南走 (11)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12)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3.一词多义(多产的实虚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 五万兵难卒合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命猛将统兵数万 出郭相扶将 宫使驱将惜不得
(3)方:操军方连船舰 助画方略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挟天子以征四方
(4)事: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5)夷:今操芟夷大难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6)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7)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言于孙权曰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受制于人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9) 之: 此帝王之资也。 而可迎之邪 顷之,烟炎张天 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10) 乃: 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骑乃得过
4.特殊句式(万物皆有律)
(1).刘备天下枭雄 我,子瑜友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受制于人 操军破,必北还.
(3)裹以帷幕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豫州虽败于长坂
(4) 卿欲何言. 何以言之. 欲安所归乎
(5) 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荆州之民附操者.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以上几类句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标志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与结盟好 及说备使抚表众 操悉浮以沿江 可烧而走也 逼兵势耳 引次江北
此类句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省略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体会一下句式判断的方法,并交流一下。
合作解疑
1、鲁肃为什么要去荆州?是不是为了吊唁刘表?孙权为什么同意他去?鲁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什么策略达到他的目标?他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2、鲁肃的“说辞”有什么特点?刘备为什么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3、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劝孙降曹)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力?怎样表示求援之意?哪一句话击中孙权的要害?答孙权“何不遂事之”一问,妙在哪里?
4、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5、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
6、鲁肃所说的“大事”指什么?孙权既然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不作决断?“鲁肃独不言”说明了什么?他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孙权的那番话说明了什么?
7、过渡问:①“肃劝权召瑜还”的目的是什么?
8、周瑜的观点跟投降派是针锋相对的,他指出孙权方面有哪些优势?他的观点跟诸葛亮、鲁肃在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可就周瑜的用语“横行天下”“除残去秽”“操自送死”“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等提出问题,进行比较。
9、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孙权“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反映了什么?哪些话反映了东吴的弱点?“卿能办之者诚决---孤当与孟德决之”反映了孙权当时怎样的心态?统观孙权这些话他的目的是什么?
11、领导人事安排(即“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助画方略”这句话),行文岂不更加简练?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孙权这一番对话?
12、第6、7段写了什么?
13、这两段话内容的重点是什么?次重点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进,与操遇于赤壁”写了什么?“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引军北还”交待了什么?
14、赤壁之战中像黄盖这样的部将当以数十乃至上百计,为何作者只提黄盖一人?。
15、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含义。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
巩固演练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一般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近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24.上建旌旗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多义实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五万兵难卒合
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 权抚其背曰。
5、治: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6、足:岂足托乎 兵精足用
7、次:引次江北 余船以次俱进
8、数:统兵数万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9、烈:兼仗父兄之烈 火烈风猛
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 备用肃计
12、难:今操芟夷大难 五万兵难卒合
13、略:略已平矣 助画方略
14、方:操军方连船舰 地方百里
15、济: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同舟共济 为求援救,以济其患
(三)一般虚词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四)多义虚词
1、而:若据而有之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备必喜而从命 事急而不断
2、以:权以示群下 蒙冲斗舰以千数 挟天子以征四方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余船以次俱进
3、为:今为君计 为操后患 安能复为之下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六.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9.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10.田横,齐之壮士耳. 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14.豫州虽败于长坂 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16.操军破,必北还. 17.曹公,豺虎也 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19卿欲何言. 20.何以言之. 21.交游士林
22.欲安所归乎 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24.裹以帷幕 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6.荆州之民附操者. 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七.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学后小结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赤壁之战》学案4
知识目标: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中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熟练翻译重要句子。 学习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 学习难点: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疏通、翻译。
第一课时
一、 预习导学 1、 作者简介 司马光(公元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命名为《资治通鉴》。 作者及年代 体裁 地位 特点 《左传》 左丘明(春秋) 编年体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 (春秋) 国别史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 刘向编订(西汉) 国别史 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 《史记》 司马迁(西汉) 纪传体 《汉书》 班固(东汉) 纪传体 《后汉书》 范晔(南北朝) 纪传体 《资治通鉴》 司马光(宋) 编年体
知识链接:
●赤壁之战的典故和成语
典故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苦肉计 官渡之战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成语 三分天下 鞠躬尽瘁
●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
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公元209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映红了……
此正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梳理积累 一、字音掌握 殷富( ) 枭雄( )鲁缟( )卒合( )恐慑( )王室之胄( )奄有( )旌麾( )芟夷大难( )刘琮( )百舸( )燥荻( )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进住鄂县之樊口 2.将军禽操 3.五万兵难卒合
4.顷之,烟炎张天 5.雷鼓大震
三.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致殷勤之意
3.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4. 鼎足之形成矣
5.刘琮束手 6.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7.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8.权起更衣
9.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0.地方数千里
11.当横行天下 12.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3.邂逅不如意 14.初一交战
15.北面而事之 16.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17.引次江北 18.兼仗父兄之烈
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16.甚失孤望
五.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以共济世业
11.行将为人所并 12.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13.今操芟夷大难 14.苟如君言
1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16.近者奉辞伐罪
17.权以示群下 18.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9.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20.向察众人之意不复料其虚实
2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22.并力逆操
23.上建旌旗 24.余船以次渐进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26.北军大坏
(二)虚词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六.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9.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10.田横,齐之壮士耳. 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判断) 14.豫州虽败于长坂
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16.操军破,必北还. 17.曹公,豺虎也
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19卿欲何言. 20.何以言之.
21.交游士林. 22.欲安所归乎
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24.裹以帷幕 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6.荆州之民附操者. 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七.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第二课时
互动探究:1.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发?请简要阐述
2.在孙刘联军中,你最佩服的人是谁?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品质?
巩固训练:
一、多义实词
1、卒:
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
五万兵难卒合
2、士:
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4、抚:
及说备使抚表众
权抚其背曰
交游士林
田横,齐之壮士耳
5、治: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6、足:
岂足托乎
7、次:
引次江北
余船以次俱进
8、数:
统兵数万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兵精足用
9、烈:
兼仗父兄之烈
火烈风猛
10、事:
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11、计:
窃计欲亡赵走燕
备用肃计
12、难:
13、略:
略已平矣
助画方略
14、方:
操军方连船舰
地方百里
15济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同舟共济
为求援救,以济其患
五万兵难卒合
今操芟夷大难
二、多义虚词
1、而:
若据而有之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备必喜而从命
事急而不断
2、以:
权以示群下
蒙冲斗舰以千数
挟天子以征四方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余船以次俱进
3、为:
今为君计
安能复为之下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操后患
4、其: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5、乃: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6、于: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第三课时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
诸葛公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①,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
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诗尽之矣。
(清洪迈《容斋随笔》)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成 一:全、都
B、言如蓍龟,终身不易 易:改变、更改
C、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 案行:查问
D、天不祚汉,非人力也 祚:赐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是
A、孙氏可与援而不可图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B、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C、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 不赂者以赂者丧
D、与公异道会于潼关 秦伯说,与郑人盟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会见刘备,纵论天下形势。就提出不可与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只可相互支援,不可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的论断。
B、诸葛亮有能取信君主的地方,所以刘备临终前能说出“嗣子不才,君可自取”的话;后主刘禅虽然平庸懦弱,对诸葛亮也非常信任。
C、诸葛亮两次制止了魏延想率领军队会师于潼关喝顺着秦岭向东攻下长安的军事行动,认为魏延的策略是冒险而没有采纳。
D、通过描写司马懿到蜀军军营,感叹不已,终会派人祭奠诸葛亮庙,作者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是仁义之士、千古奇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许善心,宇务本,九岁而孤,为母范氏所鞠养。幼聪明,有思理,所闻辄能诵记,多闻默识,为当世所称。家有旧书万余卷,皆遍通涉。十五解属文,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曰:“才调极高,此神童也。”起家除新安王法曹。
陈亡,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藉草东向,经三日。善心哭尽哀,入房改服,复出北面立,垂涕再拜受诏。明日乃朝,伏泣于殿下,悲不能兴。上顾左右曰:“我平陈国,唯获此人。既能怀其旧君,即是我诚臣也。”
左卫大将军宇文述每旦借本部兵数十人以供私役,常半日而罢。摄御史大夫梁毗奏劾之。上方以腹心委述,初付法推,千余人皆称被役。经二十余日,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其数虽多,不合通计,纵令有实,亦当无罪。诸兵士闻之,更云初不被役。上欲释之,付议虚实,百僚咸议为虚。善心以为述于仗卫之所抽兵私役,虽不满日,阙于宿卫,与常役所部,情状乃殊。又兵多下番,散还本府,分道追至,不谋同辞。今始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苏威、杨汪等二十余人,同善心之议。其余皆议免罪。炀帝可免罪之奏。
宇文化及杀炀帝之日,隋官尽诣朝堂谒贺,善心独不至。许弘仁驰告之曰:“天子已崩,宇文将军摄政,合朝丈武莫不咸集。天道人事,自有代终,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广善心怒之,不肯随去。弘仁反走上马,泣而言曰:“将军于叔全无恶意,忽自求死,岂不痛哉!”还告唐奉义,以状白化及,遣人就宅执至朝堂。化及令释之,善心不舞蹈而出。化及目送之曰:“此人大负气。”命捉将来,骂云:“我好欲放你,敢如此不逊!”其党辄牵曳,因遂害之。
(节选自《隋书》卷五十八)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垂涕再拜受诏 涕:眼泪
B.初付法推,千余人皆称被役 推:审问
C.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 候:等候
D.虽不满日,阙于宿卫 阙:空缺
6.以下句子中,全都是表明许善心忠诚于隋朝的一组是(3分)
①善心哭尽哀,人房改服 ②善心怒之,不肯随去
③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④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
⑤忽自求死,岂不痛哉 ⑥善心不舞蹈而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善心自幼聪明,所听到的当时就能记下来,家里有旧藏书一万多卷,所涉猎的范围很广,被徐陵称为神童。
B.许善心对陈朝十分忠诚,深受隋文帝赏识,认为他既然能怀念旧日君王,也就是我朝的忠臣。
C.许善心认为宇文述在侍卫中抽调士兵役使不满整天,虽然有缺于宿卫,但与平常役使这些部门的情况没有什么不同。
D.宇文化及派士兵捉他到朝堂,又下令释放了他,许善心没有拜谢就出去了,化及认为他心中有很大的气愤,就害死了他。
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十五解属文,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殆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党辄牵曳,因遂害之。
译文:_______
《赤壁之战》复习学案3
赤壁之战教案 篇11
知识目标:
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会运用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与难点: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诵读 自主合作探究 练习巩固
知识链接:
●赤壁之战的典故和成语
典故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苦肉计 官渡之战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成语 三分天下 鞠躬尽瘁
●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
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
公元209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映红了……
此正是: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复习提纲:教材知识点梳理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实词
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近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17.上建旌旗
18.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虚词
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五.特殊句式
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
1.学会按照提示语简要地复述课文。
2.初步学会根据要求缩写课文的有关段落。
3.学会10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4.懂得战争的胜利要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5.引导课外延伸,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
重点难点:
1.按提示要求简要地复述课文。
2.领悟战争留给我们的启示,体会课文安排材料之匠心。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时代背景,初读课文,学习1-4自然段,初步掌握单元提示的要求进行简要地复述。
第二课时:再现黄盖计策,并作简要复述,对照读懂5-11自然段,体会计策之妙,领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课时:进行单元重点项目的训练,能简要地复全文,并缩写部分课文。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 引导创设─→探索讨论─→激励参与─→求异探新
探索问题 目标指向 适时点拨 拓展延伸
学生: 引发思考─→探索讨论─→自主学习─→自我评价
质疑问难 明确指向 解决问题 巩固延伸
教学过程 :
一、学习回顾,质疑导入
二、读关键句,目标定位
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么打,还得想个计策。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
(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问题?)
三、学习5—11自然段,探究计策内容
1、 自读课文5—11自然段
要求:边读边想,有必要还可以动笔划划,做做记号
形式:个人─→小组
2、 交流计策的具体内容(要点略)
3、 再读关键句,体会课文安排材料之巧妙
四、再读5—11自然段,体会计策之妙之周到
1、 从实战效果的角度,你对黄盖的计策作怎样的评价?
2、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511自然段,找找有关语句,说说计策中
的哪一点想得十分巧妙,安排得十分周到?
(自读、小组讨论)
3、 交流,结合朗读(要点略)
五、总结,探究启示
1、 东吴3万人为什么能打败曹军80 万人?
2、 拥有80万大军的曹军为什么会遭到如此的惨败?
六、创设情境,引导研究性学习
附板书:
19、赤壁之战
曹(骄傲)(80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已知彼 写诈降信
扬长避短 智 东南风
利用天利地利 备引火材料(遮)
小船
大军随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吴(3万)
赤壁之战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集中讨论人物对话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教学难点通过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史家笔法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课型新授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板书及讲课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历史史实:
以下均208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孙刘联盟形成。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
相关内容:
赵子龙长坂桥七进七出、张翼德声震三军、孙刘联盟、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剑、巧借东风、苦肉记、蒋干盗书、火烧赤壁、华容道、借荆州、气周瑜
三、学习过程:
相关知识:
1、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1362年的历史。由司马光花了19年时间编成。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3、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
文段学习:
1、快速阅读课文,划分节次,找出生字词并解决。
2、以省略部分为分界线,全文分为两部分。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概括各节大意,给第一部分分层。
问题讨论展示: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3、鲁肃去荆州是否为了吊唁刘表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