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案(精选14篇)
《祝福》教学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故事情节,掌握倒叙方法的作用
2、 抓住祥林嫂的外貌描写,体会人物描写的技巧
二、基础掌握
1、字音
监( )生 镯( )子 朱拓( ) 陈抟( ) 瘦削( ) 间( )或 悚( )然 支梧( ) 不更( )事 惴惴( )
谬( )种 新正( ) 荸荠( )( ) 怔怔( )
草窠( ) 呜咽( ) 驯( )熟 讪讪( ) 拗( )
炮烙( )( ) 歆( )享 牲醴( )( )
阿( )弥陀佛
2、解释
四书
间或
不更事
沸反盈天
新正
歆享
三、基础拓展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修葺(qì) 渲染(xuàn) 倾轧(yà) 叱咤风云(zhà)
b.蓦地(mò) 缄默(jiān) 遒劲(qiú) 朝夕揣磨(mó)
c.裨益(bì) 犒赏(kào) 惬意(xiá) 腾挪跌宕(dàng)
d.谙习(ān) 感喟(kuì) 荟萃(cuì) 胜卷在握(quàn)
2.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学术界对这件出土文物所属的年代,一直有
②要把那些党纪国法,敢于顶风作案的领导干部交司法部门制裁
③请容许我大胆地一下鲁迅先生那副知名的短联:舒眉傲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a.异议违反篡改
b.异议违犯窜改
c.争议违犯窜改
d.争议违反篡改
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让我们徜徉其中,含英咀华,尽情感受遥远的馨香
b.等我们来到厅,里面已是万头攒动、济济一堂
c.李向群在抗洪斗争中威武不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不愧为新时期的雷锋
d.大连万达战胜了浦项制铁,无独有偶,鲁能泰山也战胜了现代恐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结果
b.晚会上,他们神情自若,舞姿潇洒,谁能相信他们不是年过花甲甚至年逾古稀的老人呢?
c.昨天,市图书馆举办知识经济讲座,聘请了东南大学的教授,会议室的座位真是座无虚席,好多人站着听了一下午
d.虽然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购物上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四、文本体悟
1、 小说在结构上采取了怎样的记叙方式?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2、 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3、思考: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五、课外阅读
《绿的歌》
冰心
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湛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地
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
我很少注意到或想到其他颜色
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
我开始向往看到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
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快的便被朔风吹落了
在怅惘迷茫之中,我凝视着这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新的一代
这时,在我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绿意迎人的图画!那是有一年的冬天,我回到我的故乡去,坐汽车从公路进入祖国的南疆小车在层峦叠嶂中穿行,两旁是密密层层的参天绿树:苍绿的是松柏,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地的萋萋的芳草“绿”把我包围起来,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默地、欢悦的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绿”是象征着:浓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 绿,是人生中的青年时代
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都有其生命的青年时代
我愿以这支“绿之歌”献给生活在青年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青年们!
1、文中“临去秋波”比喻什么?用这一比喻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的字数均不得超过8字) (4分)
答:比喻 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2、文中“‘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这句话中“‘向前看’的思路”指的是什么?从文中摘出它所指的语句,然后再简要概括出上述整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不超过18字)分别把答案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向前看”的思路指的是 (3分)
表达了作者 的精神(3分)
3、作者见到“绿”感到“惊喜”,甚至“陶醉”了,这是为什么? (4分)
答:
4、下面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的开头,作者说“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这是因为“我”那时大多沉醉于这蓝色中
b.“我”离开海边,进入城市后,“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这暗指城市色彩的驳杂,与辽阔大海的一片湛蓝相比显得黯然失色
c.文中“落红不是无情物”是引自明代诗人顾炎武《己亥杂诗》,其下句是“化作春泥更护花”
d.文章的题目是《绿的歌》,作者却先写大海的湛蓝,城市的杂色,枫林的红色,这是为突出后面的绿色作铺垫
e、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比拟手法,分别赋予蓝色、杂色、红色和绿色以人的思想感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分析小说的环境
2、 领悟小说的主旨
二、复习巩固
1、选词填空:
①“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 (a.简洁b.直捷c.直接d.简捷)的说
②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 (a.偶尔b.偶然c.间或d.随便)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
③“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 (a.精神b.神采c.光采d.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④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前先 (a.悲凉b.悲苦c.悲郁d.悲哀)的神色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 常见些但愿不为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 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 很恐怕这事也一律
a.尽管 而 就
b.因为 却 所以
c.既然 也 所以
d.即使 也 就
3、“你放着吧,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四婶这句大喊在文中的作用是:( )
a.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祥林嫂的歧视和摧残
b.表现了地主阶级的迷信与自私
c.使祥林嫂用替身赎罪的幻想破灭了,造成她在封建神权压力下精神崩溃
d.表现了地主阶级的凶恶本质,说明祥林嫂死于封建政权的迫害
4、《祝福》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不限于一项):( )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a.真实地描绘了鲁镇旧历年底的欢庆气氛
b.具体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
c.形象地展现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背景
d.衬托“我”及时回到故乡过年的欢愉心情
e.表现“我”对故乡鲁镇深沉的感情
5、《祝福》开头一段文字中对鲁四老爷语言、外貌描写的作用是(不限一项):( )
a.为展示小说的人物关系拉开序幕
b.表现鲁四老爷是一位令人敬畏的长辈
c.说明“我”对四叔的矛盾心情
d.表现鲁四老爷对晚辈的关心及对新党的仇视
e.表现了鲁四老爷冷漠无聊、顽固守旧的思想和性格
6、下面这句话表现了这些老女人:( )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段悲惨的故事
a.发自善良本意的同情
b.把咀嚼别人的痛苦当成开心的事
c.同情是主要的,好奇心是次要的
d.好奇心是主要的,同情是有限度的
三、基础拓展
1、选出下面划线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不啻(chì) 迂讷(nè) 邑庠(xiáng) 咸与(yù)维新
b.忤(wǔ)逆 觇(chān)视 叱咤(chà) 乳臭(xiù)未干
c.酵(jiào)母 斡(wò)旋 安谧(mì) 为虎作伥(zhàng)
d.鸩(zhèn)毒 嗾(shuō)使 萧瑟(sè) 自怨自艾(y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长篇累牍 川流不息 风驰电擎 残羹冷炙
b.随声附合 趋之若鹜 固若金汤 泽被后世
c.贻笑大方 遐思迩想 众口砾金 莫明其妙
d.孑然一身 恬退隐忍 臻于郅治 不经之谈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迄今还没有一个人设计出一种计算机能在解决难题时转念再用另一个办法
b.今天的孔庙曾经具备了一个小型汉代雕刻陈列馆的条件了
c.越来越多的北京人选择中国周边的国家当作自己和家人度假的地方
d.我们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措施扼制盗版的产生,难怪《宝莲灯》被盗版的这一天是迟早都会到来的
4、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某领导任命的这位学科带头人,既不懂外文,又看不懂电路图,面对着浩如烟海的国外科技资料,只能望洋兴叹
b.敌人被打跑了,但我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c.桂林的山水真是神奇秀丽,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栩栩如生,令人陶醉
d.大家诚挚的劝慰,使他消除了顾虑,这才说出了难言之隐的苦衷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我报收到的群众来信中,反映这方面问题的读者来信始终没有间断过
b.谁又能否认任何新生事物都是在斗争中成长壮大起来呢!
c.扶贫工作组的同志们经常下到农村了解情况,他们的足迹踏遍了黄冈的五十多个乡镇
d.大家事先都知道这场灾难势必难免,政府也作了移民安排,但还是有人没有逃脱这场无妄之灾
四、文本阅读:
1、祥林嫂死了,不论是自杀,还是冻死,鲁镇上的人们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责任仔细阅读小说,找出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讨论这些人是如何将祥林嫂逼上死地的
2、祥林嫂对加于自己身上的命运,并不只是逆来顺受,她是反抗过的,她是怎样反抗的?你怎样看待她的反抗?
3、祥林嫂的悲剧是必然的,她悲剧的根源在哪里?从而总结文章主旨
4、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描写并加以分析
五、课外延伸:
1、把下面横线上的长句改为较短的句子,要求读起来简短明确(4分)
为了使书中的每篇文章都更有说服力,安先生从数以千计的图片中精选了十几幅具有震撼力且能突出主题的照片作为每篇文章的配图
答:
2、校训是大学的精神它不仅反映一所大学的学术传统和办学宗旨,也深刻砥砺着一代代学子的品行下边是中国两所著名大学的校训: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请仿照上述示例,为下面几处大学拟制校训,要求:①采用对偶形式②体现学校专业特点(任选两处即可)(4分)
某师范大学:,
某医科大学:,
某地质大学:,
3、从下列文字中,概括“高纯度”饮用水的缺点(不超过32个字)(4分)
人们饮用纯净水的初衷,是避免污染,但纯净水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绝不可小视科学家指出,饮纯净水,无异于让肾脏“下岗”据专家分析,现在市场上的各类所谓“高纯度”饮用水,在消除细菌、有机污染物及致癌物质等的制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将大量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消除得一干二净众所周知,“水至清则无鱼”,试想连鱼都养不活的水,于我们人类能有多大好处呢?研究表明,“高纯度”饮用水的凝聚态结构,还会把人体内原有的微量元素淋洗出去这样一来就减弱了人体的免疫力,可以引发许多疾病
答:“高纯度”饮用水
五、练笔活动
课外观看或了解电视剧《橘子红了》,比较祥林嫂与秀禾的性格和命运
《祝福》教学案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
一、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位置和地位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必修五本书,共有2个单元中外小说单元。一个必修3的第一单元,一个是必修5的第一单元,共六篇文章。(《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祝福》是属于前者。
小说是拥有众多读者的一种文体,它可以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冲突,还可以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生活的环境,因此在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所以学习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也是有助于学生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为将来的小说阅读打下基础。
鲁迅的《祝福》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精品,当中的人物祥林嫂也是鲁迅小说中与阿Q、孔乙己三个最为出名的人物之一。研读好这篇文章,对将来小说的阅读,小说中人物的理解,甚至小说的写作都有深广意义。
(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 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理清小说的情节。
2、 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3、 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并研究形成的原因。
4、 总结人物刻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5、 体会小说中所描写的中国妇女悲剧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深入认识到造成人生悲剧的社会原因。
(三)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所造任务的方法。
2、 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社会根源的认识。
二、说学法
(一)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于小说并不陌生,相对的也比较喜欢阅读小说。但是学生阅读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所以老师要适时采取情况,引导学生从情节入手,学会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二) 学法及确定的依据
A、预习
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
B、对比阅读法
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但是,学生接触鲁迅小说并非第一次,因此。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进行对比。教师注意突出不同点。在思想内容方面,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相比,其一,虽然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有的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压在底层的一般农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贫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等级观念和私有制观念的批判,有的侧重于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其他三者;其三,虽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们还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恶劣得多,她没有孔乙己好吃懒做、自视清高的恶习,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有闰土、华老栓一样的勤劳,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
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孔乙己》、《故乡》等相比,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是,由于各自表现的主题思想存在着差异,各自采取了仅适合自身的故事顺序。《一件小事》以顺叙为主,以此表现“我”的思想认识的进步。《孔乙己》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故乡》顺叙中有插叙,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来突出封建制度给人造成的影响之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向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势态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掘进,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C、比较法
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如“决计”、“肯依”等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D、讨论法主要运用在第三课时中对本文主题的理解上。
(2)教师课堂教学中主要使用分析引导、提问法。
三、说教法
编者希望学习这个单元,要着重 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把握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体会不同作者不同的创作风格。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学们接触到的小说其实已有很多,但他们是不是就会鉴赏小说了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所以,我考虑先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在方法的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鉴赏本篇小说,并争取能够举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说的鉴赏中。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 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讲述人物遭遇
学生读小说最关注的是情节,所以就从情节入手。让学生讲你知道了祥林嫂的哪些故事。
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
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
(2) 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
(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
(二)理清情节
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介绍小说的情节大致有几部分,让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
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 :
序幕: 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三) 探讨环境描写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
祝福礼的社会环境的描写
祝福之夜的自然环境的描写
(四) 人物形象的塑造
1、 列表比较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前的三次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2、 列表对比对祥林嫂眼睛变化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当时不同的内心变化。
初到鲁镇:顺着眼—— 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4、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总结 人物描写的几个方面。(还暗含了心理描写)
(五)问题探究
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2、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 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总结 人物的形象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三) 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会使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环境,就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
(3)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怎样为创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4)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七)作业布置
把祥林嫂丧子之后回到鲁镇的那部分,改写成剧本,并进行排练。
(四) 板书设计
《祝福》教学案 篇3
教学目的:1、了解小说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的。
2、了解小说的情节安排和环境描写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3、了解作家当时的处境及思想。
教学设想:1、本文知识点较多,宜采用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法。
2、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分析本文的情节结构
提问:文章是以什么为主体安排结构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在什么地方?
明确:本文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倒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叙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不让沾祭品)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本文以空行的形式自然地分成五部分(见课文)。
二、分析第一部分“祝福”气氛的描写及其作用
提问:作者对年终祝福的气氛是褒还是贬?从课文中找出语句加以说明。
明确:是厌恶、贬抑这种气氛的。(语句见课文)
三、分析鲁四老爷的形象
提问:鲁四老爷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是怎样揭示他的性格的?
明确:1、直接描写
⑴身份:老监生
⑵思想:讲理学 ,大骂新党
⑴中堂: “寿”字
⑵对联:只剩一边: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⑶书籍:凌乱,残缺,陈旧(不学无术,装点门面)
鲁四老爷,是一个面目可憎,思想顽固,非常虚伪的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
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政治上迂腐保守,反对革新;为人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厌恶祥林嫂。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四、分析祥林嫂肖像描写的作用
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祥林嫂的肖像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和“先前”对比,突出受遭遇之惨。
五、分析“我”的几段心理描写及作用
1、自我解剖 “我”的形象:“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的提问之所以作出含糊其辞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无力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的桎梏,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的遭遇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2、针贬时弊:通过“我”的议论,抨击了当时的社会。
六、分析祥林嫂死后的反映
1、鲁四老爷:咒骂“谬种”——冷酷无情
2、“我”:不安——惊惶——轻松——内疚——悲愤:同情、激愤
3、短工:“简捷地说”“说不清”“淡然地回答”————漠不关心
七、小结
提问:这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1、交代环境,渲染气氛,反衬祥林嫂死的悲凉。
2、引出主要人物鲁四老爷和祥林嫂。
3、以“我”对鲁四老爷作出评价。
4、设置悬念,引人思考。
八、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分析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讲读第二部分
1、学生默读
2、提问:祥林嫂初到鲁家,鲁四老爷和四婶是何态度?
明确:鲁四老爷——皱眉,讨厌
四婶————决定试工,雇佣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态度如何?“可恶”“然而”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一次“可恶”是说卫老婆子抢人的方式可恶;后一次是说卫老婆子可恶。前一次“然而”是说祥林嫂被抢回去又是理所应当的;后一次然而是说要再找一个像祥林嫂这样勤快的人怕是不容易的。
二、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快速默读
2、提问:为什么只要四婶也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见课文。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妇女无地位,只能任人摆布。
提问:从改嫁后嫁后的生活看,贺老六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农民。
三、布置作业
怎样理解祥林嫂的婆母,堂伯对祥林嫂的迫害?
明确:婆婆等人把她抢回去卖掉,这种劳动人民之间的践踏,根子在封建剥削制度,在于封建礼教。旧社会,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婆婆等人正是依靠封建礼教所给予的对妇女的人身支配权,才得以迫害祥林嫂的。所以,归根结底,这还是封建礼教对她的迫害。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指名朗读“但有一年的秋季……祖宗是不吃的”,要求画出对祥林嫂肖像的描写。
提问:四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再次雇佣祥林婶的?鲁四老爷的态度怎样?
明确:在对雇佣的女工“左右不如意”的情况下雇佣的。鲁四老爷勉强收留了,但他又告诫四婶:“虽然……但是……否则……”这番话说明他的同情是虚假的,维护封建礼教才是他的本质。
二、指名朗读或教师范读“四叔家里……烦厌得头疼”。注意读出四婶的慌乱神情和祥林嫂的悲哀神情。启发学生认识这两件事对祥林嫂是个极大的精神刺激。
三、学生快速默读“我真傻……捐了门槛了”
讲析祥林嫂重返鲁镇后受到的社会压力和柳妈发对祥林嫂的影响。
祥林嫂反复讲述令人心酸的往事,是因为她爱子心切,受害太深,她要倾诉,发泄心中的痛苦,但是,她所受到的却是社会的冷遇。两个由“但”字领起的句子(“但不久……”“但她还妄想……”)写出了人们对她的鄙薄态度。对于她的故事,人们开始有些同情,但很快就感到厌烦,并进而嘲弄她。小说写出了社会的无情压力,也就是揭示了旧社会黑暗统治造成了群众之间的隔漠。(可联系契诃夫的《苦恼》)
柳妈是个小市民,也是受害者。她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毒害,而且还用这一套来残害祥林嫂。她的一番话,使祥林嫂受到进一步打击。
四、分析文章的高潮段
提问:使祥林嫂陷入绝望境地的致命打击是什么?(指名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忘却了去淘米。”)
明确:祥林嫂捐了门槛后,自以为已经赎了罪,特地告诉了四婶。但是,祭祖时四婶仍不让她沾手。这使她感到绝望。四婶的大声断喝,使她即刻缩手、变色、失神,造成她精神上的变化非常之大。(作者这里描写她的变化,接连使用了许多关联词语:不但……连……也……。而且……不独……即使……虽是……也……;否则……。……也……,尤其……,甚而至于……“。这就深刻地写出了祥林嫂陷入绝望后精神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她心灵深处的严重创伤。)
五、布置作业
重点阅读文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尤其是写眼睛处,并作出比较。
第四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分析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分析三次肖像描写的作用。作者通过人物肖像的变化和对照,概括了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几个发展阶段,反映了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推上死路的过程。
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国传统戏剧也有“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在眼上”的说法。鲁迅在小说中,就着意画祥林嫂的眼睛。第一次到鲁家时,“顺着眼”,反映了她善良朴实的性格。第二次到鲁家时,还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这是心灵饱受创伤的结果。听了柳妈讲故事后,第二天两眼上“围着大黑圈”,捐了门槛后,“眼光也分外有神”,四婶大声断喝后,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最后沦为乞丐后,只是“瞪”着眼睛,“眼珠间或一轮”才表示她是个活物。这一系列的描写,既揭示了人物的心灵历程,又是对黑暗社会、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它有助于中心思想的表达。当然,除画眼睛外,作者描写衣着、用物、面貌等,也是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初到鲁家时 再到鲁家时 沦为乞丐后
服饰
用物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一个圆篮,一个小铺盖。头上仍扎着白头绳,…… 竹篮,破碗,拄着一支竹竿,下端开了裂。
面貌
外形 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脸色青黄,两颊上消失了血色。 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
眼睛
只是顺着眼 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瞪着眼,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二、讲析第五部分
这一段是结尾,由回想转入现实,由过去回到现在。开头写“给……爆竹声惊醒”,起过度作用,同时点明时间的推移,与第一段结尾处转入回想互为呼应。这段写祝福景象,也是与第一段相互呼应的,但写法不同,前面处处是实写,这里却只要爆竹声是实写的。这样就自然都引出末尾一段的想象(“只觉得天地圣众……”),作者用反语进行讽刺,寓意很深。它用悲愤沉郁的笔触画出了贫富对立的图景:神明只赐福给富人,而穷人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
三、讨论小说命题的深刻含义
提问:小说取名为“祝福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是由于胜利嫂是政治祝福声中死去的,题为“祝福”就突出了祥林嫂之死的悲剧性时刻,并以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之死的寂寞清冷。二是祝福这种封建习俗正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是愚弄和毒害人民的。鲁四老爷说祥林嫂“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祥林嫂正是死于这种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三是用祝福来对比和揭露。富人所祝到的福是建立在穷人的不幸基础之上的。可见,作者多次描写祝福,并把作品取名为“祝福”,是有深刻寓意的。
四、归纳人物形象
1、祥林嫂——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但又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愚昧懦弱。她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牺牲品。一生屡遭打击,虽也有反抗,但不明白应当反抗什么,怎样反抗,因而反抗显得无力。她的死,是对吃人的黑暗社会的无声的抗议。
2、鲁四老爷——顽固、自私、懒散虚伪。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是维护封建礼教、迫害祥林嫂的地主阶级代表人物。
3、“我”——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对鲁四老爷和鲁镇的恶浊环境十分不满,反对封建主义,同情祥林嫂,但又有软弱性,无力帮助祥林嫂找到一条解放的道路,只能悲愤地离去。“我”是祥林嫂悲惨遭遇的见证人,是结构全篇的线索性人物。
五、处理课后练习
六、布置作业:作文 祥林嫂小传
要求:1、改倒叙为顺叙。2、改为第三人称叙述。3、不能任意增删情节(可把文中间接叙述改为直接描写)。
教学后记:
以往写作的毛病:1、未遵守记叙文的一般写法,开头未交代人物的姓氏、籍贯。
2、太拘泥于原文,对原文未作恰当地取舍。(有的只是改变了原文的写作顺序,未删去不必要的内容;有的把鲁四老爷书房陈设、与“我”的对话也写上了;有的未作合理地补充,如祥林嫂从婆家逃出的原因等。3、写得太简单。有的只是简单列出了祥林嫂的生平事迹,像篇“大事记”
《祝福》教学案 篇4
知识目标: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过程、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意目标: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重点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2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用具
课本
设计理念
《祝福》是短篇小说的精品,提供了丰富的小说鉴赏资源。但鉴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有如面面俱到,不如有所侧重,力求有一定的深度。首先,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有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其次,小说刻画的形象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方法丰富多彩,值得体味;再次,小说的主题特别深刻,但学生对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又比较陌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计划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教师提问:
(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一、自读思考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
2、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
3、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二、研读讨论
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以“祝福”为题,很巧妙。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发展与祝福有密切关系。同时,小说主人公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了读者的面前,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惨性,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2、概括结构提纲(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见板书)3、学生思考、讨论。
板书设计
祝福鲁迅故事情节提纲:情节内容时间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三个半月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两年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约两年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分析探讨主人公的命运。
祥林嫂的悲剧是一场发人深思的社会悲剧,是一出令人同情的人生命运悲剧,值得我们细细地体味、深思。探讨:
(1)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都发生在什么时间?教师概括: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2)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让我们从祥林嫂的死因来探寻她的悲剧命运。教师概括:死于贫穷,祥林嫂是个乞丐;死于悲伤,祥林嫂失去了爱子;死于恐惧,她惮于死后的酷刑;死于绝望,她认识到虽然捐过门槛也无法赎回生前罪孽;死于孤独,她的周围没有同情,只有冷漠;……那么,这些责任是不是应由祥林嫂来承担呢?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来具体分析。教师总结归纳: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是封建礼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具体说来,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祥林嫂。她被迫改嫁是族权的唆使;她的再嫁被认为“败坏风俗”,是夫权的影响;而她这“耻辱”到“阴司”还洗不掉,是神权的控制;鲁四老爷对她的'迫害和侮辱,依靠的又是封建政权。
二、归纳总结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
1.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将生机盎然的春给祥林嫂悲惨命运作自然背景,有养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提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恶。
2.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象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抢答。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抢答。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来具体分析。祥沦为乞丐,是不是她不愿劳动所致?否。相反,她十分勤快能干,一个人做几个人的工,更重要的是她对能劳动的生活感到十分满足。她沦为乞丐的主要原因是被人剥夺了参与祭祀的资格,来自精神的重击使她丧失了以往的劳动能力。祥林嫂因什么失去了儿子呢?狼。祥的不幸,有的来自人祸,有的来自天灾。第一个丈夫的亡故应属天灾,祥是无辜的。没有从一而终招致生前死后惩罚的原因在祥林嫂吗?回答也是否定的。改嫁是婆婆所逼,她曾做过拼死抵抗。……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祥的清白无辜,她对自己的死不承担任何责任。那么,谁应为她的死负责呢?首先,我们可能会找出许多在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过失的人物,如鲁四、四婶、婆婆、柳妈等,但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些人物中没有一个可以承担祥林嫂死亡的直接责任!但我们又明明知道,祥并非死于自杀,在久已走投无路的绝境中还苦苦挣扎到最后一息,那怎么会没有加害者呢?加害者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的宗法制度。再度审视鲁四老爷等活动在祥林嫂周围的的人物,她们无一不是在这一观念的支配下行动的。例如鲁四老爷,他有三次“皱眉”。第一次是祥初到鲁镇时,他“讨厌她是一个寡妇”,所以皱了眉,他也许是嫌她没有立即自裁,随亡夫而去;第二次是在猜测祥可能是“逃”出来的时候,他非但没有同情,反而嫌弃,只能说明他恪守礼教的顽固;这位老爷第三次皱眉发生在祥二进鲁镇时,这次,他不只是和四婶嘀咕,而且暗中叮嘱不可让“败坏风俗”的祥林嫂参与祭祀,成为日后在精神上彻底击垮祥的直接原因。再如鲁镇的众人,竟一致把祥因抗拒被卖而撞伤的额头视为“耻辱的记号”,把她的悲哀“咀嚼鉴赏”成渣滓后,再行“唾弃”,他们所取的立场仍是礼教的立场。所以用丁玲的话来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板书设计
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没有封建礼教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宗法制度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课后记
第三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导学生研究环境(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全文典型的环境描写有三处,各有特点各有作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体悟,讨论归纳。
二、引导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这篇小说在塑造祥林嫂时,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段刻画人物,其中肖像描写运用的特别成功。要求学生找出三处肖像描写,比较阅读,思考肖像的变化反映了什么。教师总结:三次肖像描写,相互对照,诉说了祥悲惨的一生。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个被封建礼教束缚、被践踏、被遗弃的旧中国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有力地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三、拓展训练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这个情节合不合情理?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处(第一、二自然段):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沉重”、“阴暗”、“乱成一团糟”等词透露出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压抑和反感。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后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悲剧的社会基础。
第二处(第八页第二段):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愤激和沉痛之语。
第三处(最后一段):这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响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学生归纳:祥第一次到鲁家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脸色青黄”是生活艰辛的烙印,红润的脸颊显示了她青春的活力,因为她毕竟才二十几岁。而她第二次来到鲁家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顺着眼”,是她善良性格的体现,突出了她内心的悲哀和空虚,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无奈,从那“消失了血色两颊”、“眼角上的泪痕”、“没有精神的眼光”的描写,不难体会到祥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击后极度痛苦的心情。作者第三次描写祥林嫂时和前两次就迥然不同了:“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形象,多么令人毛骨悚然!她也曾有过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而现在,她的精神已完全崩溃了。
《祝福》教学案 篇5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
祝 福(二)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2.发展部分: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B.人们的态度:
C.柳妈说鬼:
4.结局部分: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三、布置作业 。
祝 福(三)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
二、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B.语言描写: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五、布置作业 。
祝 福(四)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四、布置作业 。
《祝福》教学案 篇6
大连一中 常玉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目标 : A、引导学生探究、理解的主题。
B、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性格的复杂多样性。
教学重点: 小说的主题(包括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的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等)
教学难点 :小说主要人物性格(祥林嫂性格的探究、造成悲剧的原因
参考资料:《教参》、《中国现代文学史 》、《鲁迅作品研究》等
授课步骤:
一、课前预习
(一)应注意的正确读音
祝福 暂寓 享用 悚然 照例 胆怯 即刻 谬种 负疚 形骸 两颊
窥探 荸荠 讪讪 窈陷 洞穴 歆享 牲醴 朱拓 监生 蹙缩 剥豆
炮烙 陈抟老祖 间或一轮 捺上花冠 不更事
(二)应掌握的词语
书上的:朱拓 形骸 讪讪 窈陷 歆享 牲醴 不更事 间或一轮 沸反盈天
补充的:暂寓(暂时居住)
本家 鄙薄 大抵 聘礼
(三)要注意的字型
寒暄 (喧) 烟霭(蔼) 走投无路 (头) 形骸 (骇 劾) 惴惴 (揣 湍)
(四)要知道的常识
康有为 四 书 送 灶 祝福 国子监(监生)
(五)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
投机:谈话总是不投机。(见解相同)
他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利用时机谋取私利)
踌躇:我在极短的踌躇中,想…… (犹豫)
什么踌躇,什么计划,都挡不住三句问。(犹豫的事)
看他踌躇满志的样子。(得意的样子)
俨然:四叔俨然的 陪着。(形容庄重、严肃)
村庄里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这孩子说起话来,俨然是个大人。(好像)
但是:她但是呜咽,说不出话来。(只是)
本来他说要来的,但是没来。(表转折的连词)
二、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
(一)导入 新课
1、回忆鲁迅及其作品
2、关于《呐喊》和《彷徨》(这两部小说集的大概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二)交代时代背景( 教参第2页“背景及意义”)
把握要点:适应新文化运动的需要,抨击、揭露封建文化思想,推进
民主新文化的进程。
三、小说情节概括(教参第五页“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一)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序幕 —— 写祝福景象
结局 ——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 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 ——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 再写祝福景象
(二)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概括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开端——丈夫死后逃出婆家,第一次到鲁镇四老爷家做佣工
发展——被婆家抓回买给山里的贺老六做老婆
高潮——夫死子亡,第二次到鲁镇四老爷家做佣工
结局——沦为乞丐,在鲁镇人们祝福时寂然死去。
四、人物形象分析( 教参第2——5页)
(一)小说三次写到“祝福”,在鲁镇人们祝福时,祥林嫂都在做什么?(此问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女主人公的际遇的悲惨和不公)
第一次“祝福:(彻夜干活 “一人担当” 能干 受称赞)
第二次“祝福:(只能烧火 “不得沾手”)
第三次“祝福:(满怀恐惧,寂然死去)
分析要点:生活悲惨 命运不公
(二)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么变化?(此问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外貌变化, 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时的外貌:(死了丈夫,悲哀,但年轻,精神还好)
再到鲁镇时的外貌:(夫死子亡,十分悲哀,精神不济,)
临死前的外貌变化:(被赶出门,成为乞丐,精神已彻底麻木)
分析要点:精神打击一次比一次大 每况愈下
(三)讨论:(教参第4页 “封建思想”“祥林嫂的心理”)
(这些讨论意在引导学生全面把握祥林嫂性格的多样性,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题的关系上加深对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该小说的主题。)
祥林嫂是否有过幸福和满足 ?
祥林嫂是否有过反抗和抗争?(参见教参第5页)
婆家凭什么将她抓回?
为什么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为什么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柳妈等是帮凶,你怎样看?(参教参第5页)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社会原因——参见教参第4页“封建思想”)
(内在因素——参见教参第4页“祥林嫂的心理” 参见教参第14页最后一段)
分析要点:封建思想毒害当时社会的人们, 封建礼教害人、吃人。
(四)概括人物形象(教参3——4页)
祥林嫂:勤劳、善良、能干的劳动妇女,但咱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摧残下一步步走
向死亡。
四老爷: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 我 ”:思想进步、有同情心,但软弱的小知识分子。
五、分析小说的环境(教参第3页;“冷漠的社会环境”)
(一)对祥林嫂的不幸,她周围的人持什么态度?
(二)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明确要点:封建统治造成国民愚昧和冷漠,这正是祥林嫂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
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六、主题探讨
(一)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二)作者以“祝福》为标题的含义?
第一,在情节结构上起线索作用。
第二,在思想内容上讽刺揭露现实、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七、作业 布置
(一)试比较祥林嫂和秀禾(电视剧《橘子红了》)的性格和命运。(练笔)
(二)书后作业 第四题
《祝福》教学案 篇7
教学目标 :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 :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课 型:教读。
主要教法:分析指导。
教学设想:拟用四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 一 教 时
教学要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天。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一。
具体步骤: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
附板书:
情 节 内 容 起讫段落
序 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 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开 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35
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0
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1
第 二 教 时
教学要点: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天。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二。
具体步骤: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 “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 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 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
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 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
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部分: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三、布置作业 。
第 三 教 时
教学要点:分析鲁四老爷和“我”的形象。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一。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三。
具体步骤:
一、检查作业 :
二、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
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
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还没有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
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
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
B.语言描写:
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问:有人认为柳妈是帮助鲁四老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你是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五、布置作业 。
第 四 教 时
教学要点:分析写作特点。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二。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四。
具体步骤:
一、检查作业 :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祝福》教学案 篇8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高中语文六册书中,中国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共占两个单元,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
三、说学法
(一)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二)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思路。
(三)比较阅读: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将本篇课文与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进行比较。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
(一)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1、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检查预习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2)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
3、理清情节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
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被卖改嫁高潮: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4、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
(1)引导学生分析肖像描写
教师提问: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怕被分身——捐(门槛)怀疑灵魂——问
5、总结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6、布置作业:
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3)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二)第二课时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作品的主题。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是祥林嫂?
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题目用《祝福》,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2、理解作品主题
(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4、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解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
3、比较阅读:比较阅读鲁迅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分析两个主人公命运的异同。
提示:(1)在思想内容方面,其一,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孔乙己》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孔乙己》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对孔乙己的同情;其三,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所处的环境比孔乙己要恶劣得多,她不像孔乙己那样好吃懒做、自视清高,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一生勤劳、朴实,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2)在表现形式上,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孔乙己》在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提升,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4、总结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扼杀了祥林嫂——一个普通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幸福。最后,在富人的声声“祝福”声中绝望地离开了人世。鲁迅以其对历史和人生深邃而独特的思考揭穿了封建礼教的虚伪,给后人更多的警示和希望。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因为同愚昧和邪恶的思想斗争是所有追求“科学”与“文明”的现代人的共同心愿及义务。
5、布置作业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祥林嫂》的砍门槛的情节,让学生谈一谈对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的看法,分析这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通过此题,深化学生对于人物性格以及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情节: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
人物:肖像、语言、行动主题: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环境:祝福场景
《祝福》教学案 篇9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单元学习介绍: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小说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小说的学习方法:P3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基础过关
注音
谬种浸渍陈抟俨然瘦削形骸荸荠
草窠桌帷讪讪蹙缩渣滓歆享窈陷
牲醴烟霭瓦楞尘芥朱拓监生炮烙
咀嚼执拗间或一轮
四、研习课文:
1、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五、播放电影《电影》
六、布置作业。
思考问题
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谁应该为祥林嫂的悲剧负责?
第二课时
一、分析祥林嫂形象:
学生讨论话题: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预设问题:
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
祥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
[点拨分析]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2.发展部分: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B.人们的态度:
C.柳妈说鬼:
4.结局部分: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讨论:关于祥林嫂眼睛的肖像描写。
“顺着眼”“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没有神采”“眼睛窈陷下去”“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他是一个活物”。
第三课时
一、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B.语言描写: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第四节课
一、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祝福》教学案 篇10
【教学目的】
1、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
2、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人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为主。
2、采用教师向全班提供共同研究的问题和各小组另外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结合的方法。
3、利用多媒体放映电影《祝福》。
4、教师向学生提供跟本文有关的资料和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相结合。
【教学思路说明】
一、课前准备
1、放映电影《祝福》。
2、提供相关的资料:鲁迅的《灯下漫笔》《我之节烈观》,史承钧的《重新探讨〈祝福〉的主题》,钱理群的《〈祝福〉“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冯雪峰的《单四嫂子和祥林嫂》,陈涌的《鲁迅小说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等。
3、提供共同研究的问题。
⑴ 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给故事拟一个题目,然后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复述课文。
⑵ 小说用什么方法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
⑶ 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
⑷ 祥林嫂反抗了什么?
4、各小组另外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如: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我”与作者的关系,祥林嫂是怎样死的,祥林嫂为什么不离开鲁镇,“我”回鲁镇干什么,等等。
5、要求:每个小组将每个问题讨论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打印或抄写出来。
二、课堂操作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说明:放映电影《祝福》的精彩片段,并适时插入鲁迅对《祝福》的评论,导入新课。
2、复述故事情节。
(说明:请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影片的内容,即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悲惨故事。然后请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按时间顺序讲述故事情节,讲述要突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设计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
3、正像作者所说,《祝福》是一个悲剧,作者采用什么样的手法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
(说明:请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来分析回答,其他小组的同学可给予补充。这个问题的设计实际上是让学生研究小说的艺术特色,如倒叙的手法,“祝福”这个特定的时间的选择等。)
4、一个四十上下的女人,不仅没能享受到家庭的欢乐,反而在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说明: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涉及到小说的主题。祥林嫂的死因是多方面的,既跟周围的人和事有关,也跟祥林嫂自己有关,而这一切又都源于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能都不会很全面,因此学生会产生争论,教师要允许他们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会逐步深刻。)
5、祥林嫂在人们祝福的鞭炮声中寂然地死去了,伴随她短暂一生的只有“不幸”,回顾她一生的经历,她是否进行过反抗?她反抗了什么?
(说明:这一问题历来争议最大,可先让各小组畅所欲言,然后教师作总结,肯定祥林嫂有反抗,但她只是在反抗自己的命运,对导致一切不幸的根源——封建礼教——她却丝毫没有疑问,更不用说反抗了,因为封建礼教在她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她只是在争得一个“做稳了奴隶”的地位。)
6、让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讲述自选的题目及讨论分析的结果。
(说明:设计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旨在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从更多的层面来研习这篇小说。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三、布置作业
以“弥留之际的祥林嫂”为题写一篇作文。充分发挥想像,想像临死前的祥林嫂会想些什么。
(说明:命题的意图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想像力。)
《祝福》教学案 篇11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传递明信片送祝福,激发幼儿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2、尝试轮流绘制、传递明信片,体验传递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了解绘本故事《蛤蟆的明信片》、自制明信片人手一份,水彩笔、记号笔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1、你们瞧,今天陆老师带来了什么?(教师出示明信片)
2、你们还记得上次我们看过一本关于明信片的书吗?它叫什么名字?(《蛤蟆的明信片》)你们能一起把故事说一说吗?(幼儿边讲述,教师边画明信片,鼓励幼儿用比较完整的语言复述部分故事内容)
3、青蛙哥哥的明信片在许多好朋友和我们云朵班的小朋友的传递下变得越来越美丽,现在的明信片不仅仅是一张普通的明信片了,它里面还包含了很多好朋友真诚的关心与祝福。
(二)通过回忆绘本故事内容,引出活动主题
1、今天陆老师又想请你们送祝福了,猜猜看,这回是给谁送祝福呢?
2、你们说的都不错,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祝福。那今天到底要给谁送祝福呢?请你们看这张图片就知道了。(播放四川小朋友的图片)
3、在四川地震遇难的小朋友有很多很多,他们都需要我们的帮助,那你会怎么帮助他们呢?
4、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好孩子,如果请你们把刚才说的.内容都画下来,你会吗?
(三)教师讲解要求,幼儿操作
1、你们的桌上,也有一张明信片,陆老师把你们想对四川小朋友说的话都已经写下来了,你们想听一听吗?
2、明信片上还有四个图形,他们用来做什么?箭头表示什么意思?
3、你们四个小朋友一组,每人选择一张明信片,在第一个图形里面画上代表你自己的标记,然后在明信片上画上你想送去的祝福。接着把明信片传给你们一组的另一个小朋友,让他继续画。一共传递四次,记住在同一张明信片上每人只能送一次祝福哦!最后,明信片传到第一个传递的小朋友手里,回到座位上。
(四)讲评
1、谁能用好听的话来介绍一下你的明信片是怎么传递的?
(五)延伸活动
相信四川的小朋友在收到你们的明信片之后一定会很开心。瞧!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个大信封,那我们把明信片放进去,一起去寄给四川的小朋友好吗?
《祝福》教学案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2.掌握作品倒叙式的结构方式及运用语言、肖像描绘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培养学生概括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之情。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教学方法
1.通过学生复述课文,教师指导他们概括小说的情节。
2.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我”的角色意义等。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盲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指定学生分别从“我”和“祥林嫂”两个角度复述课文,深刻把握小说内容。
3、讨沦几次“祝福”景象描写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对于“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你们来说,真可谓“不是我想象”。然而,事实原本如此不可更易。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二、解题
1.背景介绍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在小说中,鲁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2.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三、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2.四人一小组以“我”为角度叙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指定一男生讲述。同时,教师出示要求:①叙述要客观、条理,必要时也可作适度发挥。②尽可能体现出“我”对“样林嫂”的同情心。③语言流畅,吐字清晰。
3.四人一小组研究并为“祥林嫂”编写“年谱”,然后选一代表陈述。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 与样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 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 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二岁 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 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
三十五六岁 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
三十七八岁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4.结合“祥林嫂年谱”,指定一名复述能力较强的女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学生讲述结束后,教师出示如下投影,供学生参考。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二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介绍,冬初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全被婆婆拿去了。
在这之前,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澳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澳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年底生了一个孩子,小名叫阿毛。母亲孩子养得都胖,又没婆婆,男人有力气,又会做活,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又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天,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予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又拿起运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
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岁左右。
5.让学生速读全文,完成下列投影表格。
四、课堂讨论
1.讨论小说的线索。
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学生可能有如下看法:
学生甲:以“‘我’的见闻”为线索。
学生乙:以“祝福”为线索。
学生丙;以“样林嫂的悲惨遭遇”为线索。
2.学生思考: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本文的结构方式采用了倒叙式。小说先写出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结局,然后由回忆把其不幸的一生写出来。先写出结果,有利于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对读者的心灵造成强大的震撼,促使读者去思考,便于作者与读者的心理沟通,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后对祥林嫂身世的叙述,可以帮助读者根据情节去认识封建礼教是如何摧残迫害祥林嫂的,并从多个方面去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害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性的理解,更好地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小说的环境描写及人物的对话描写的文段。
2、以“我家的保姆”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分析样林嫂所处的典型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小说主题。
2.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3.深层把握“祝福”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马克思)。那么,在《祝福》中,围绕和促成人物行动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研读小说的环境描写
1.提问: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个“舞台”上来演绎,“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世态风情?
(1)学生集体朗读小说的第1~2段。
(2)学生勾画关键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前后桌进行交流。
(3)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①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如,当“我”离开五年之后重回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准备“福礼”的是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
2.学生思考: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1)学生默读课文,摘录有关语句。
(2)思考后明确: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3.学生思考: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
明确: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如柳妈便是无聊冷漠人中的一员。她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她又把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他人谈笑。这种人情的冷漠也可在鲁镇女人们“鄙薄…‘烦厌”的神情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慌忙的语调中、在短工“简捷”“淡然”的回答中看得分明。
4.教师小结:鲁镇是一个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封闭落后的社会,是旧中国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保守、自私,亳无温情可言。可见,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冰封无化的世界里。
三、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
课题一:关于祥林嫂的死因
1.提问:原文中说:“怎么死的?—一还不是穷死的?”你认为祥林嫂的死因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学生看法(略)
2.教师问:许寿裳先生说:“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了祥林嫂。”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1) 学生自由交流。
(2)引导学生再度审视鲁四爷等活动于祥林嫂周围的人的行为。
3. 学生思考并讨论:谁应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最主要的“元凶”?
四、课堂小结:
揭示了旧中国农民尤其是广大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的本质。同时还有促人警醒,呼唤劳苦群众的自我意识之意。
2提问:作者以“祝福”为题,有何深刻含义?
学生思考后明确:①体现了小说以事件命名的特点。②祥林嫂这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是由“祝福”这个典型事件牵动出来的。只有将其不幸置于“祝福”的环境中,才能更清晰地揭承出旧中国社会,尤其是神权在其悲剧一生中的作用,更能深刻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生的社会根源,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③把祥林嫂的悲剧一生放在“祝福”的环境中,才能增强祥林嫂的命运的悲剧性,从而深化主题,把批判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的主题进一步强化,即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者的呼号”展示给读者。
五、布置作业
1.有人说样林嫂“没有春天”,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
2.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这种看法是否合适?
3.学生课外思考: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
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这个情节增添得是否妥当?写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及其把“我”作为叙述人的意义。
2.欣赏小说的对话描写及体味语句的深刻含意。
3.欣赏小说中的肖像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都熟知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和《故乡》,都选择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作品中的”我”不仅在观照他人,而且也在剖析自己的灵魂。其实,在鲁迅的4p内喊》《彷徨》集中采用这种叙述方式的作品还有许多,这个现象很值得我们探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祝福》中“我”的形象及采用这种方式的意义。
二、分析“我”的形象及以“我”为叙述人的意义
1。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
(1)提问:小说中的“我”是一种什么身份的人?
明确,“我”是一个远离闭塞、衰败和萧索鲁镇社会环境,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这一点可从“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谈话是总不投机”等句子中看出)
(2)播放音乐《二泉映月》,指定——男生有感情地朗读语段——从“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样林嫂的事”至“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3)学生思考:①如何理解“我”对祥林嫂的回答“说不清”。②“我”是否同情样林嫂的命运,又如何理解“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一句话。
明确‘①对于祥林嫂灵魂有无的发问,“我”的回答有三句话,“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第一句在“我”是慰藉的话,在祥林嫂却是似疑实断的答案,这对祥林嫂“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是一个冲击。第二句在“我”已意识到给对方增添了苦恼,于是支吾其辞,而在“祥林嫂”由此获想到死后的痛苦,更加深了苦恼。第三句“我”的禽棍之辞,在祥林嫂心灵上掀起了更大的波澜,客观上加速了祥林嫂悲剧的到来。总之,‘我”的动机是想帮助祥林嫂解除痛苦.然而,相反的结果却表现了‘我”的软弱无力。②“我”预料中面又不愿发生韵事终于还是发生了。从“我”与“短工”的对话中可看出“我”对祥林嫂是抱有扳大同·情心的。样林嫂的惨死曾令“我”诧异和惊慌.但这种精神的危机,“只是暂时的事”,程快“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有些负疚,并且为了卸去这偶尔的负疚感,“我”已决计离开鲁镇。这充分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精神道德上的不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
(4)学生动手概括“我”的形象。
明确: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他同情弱者,但面对鲁镇社会的黑暗又深感自己无能为力,甚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在失望和痛苦之余希望卸去负疚感。因此说,“我’的灵魂还受着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精神道德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2.组织学生讨论:在《祝福》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我”——一个远离故乡的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鲁四老爷、四婶、冲茶的短工或是柳妈呢?
经教师点拨后,学生明确:原因有二:第一,因为故事中除“我”以外的其他人物没有一个真正关心样林嫂的不幸。这些冷酷、麻木、愚钝的灵魂,感受不到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和社会
的黑暗,也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因此他们注定当不起故事叙述人的角色。只有远离了鲁镇传统社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我”才能站在更高的视点上,以“智识者”的理性精神来认识和思索祥林嫂悲剧的实质及其社会意义,来暴露鲁镇人们人性的残忍。第二,小说通过对“我”一、——祥林嫂不幸的目击者对现实的冷漠和无动于衷的态度的刻画,更能突现出祥林嫂的不幸和社会的无情(试想,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态度尚且如此,那普通民众的态度又能会怎样呢?),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勇敢的自我解剖的精神。
三、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
1.分析样林嫂的外貌描写
(2)提问:投影中的三个语段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哪个时期的外貌?她的外貌有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之前三个时期的外貌。初到鲁镇是“顺着跟”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除表现她的忠厚老实之外,还说明她备受婆婆虐待,但毕竟年轻。再到鲁镇,仍“顺着眼”,但血色已消,眼角还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精神。这是她被卖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备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而诉说不出的表现。最后,“我”在河边遇到她时,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悲哀的神气仿佛木刻似的;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从脸色的变化到眼珠的呆滞无光,是岁月沧桑在她身上烙下的深刻的苦难的印记,说明祥林嫂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成了垂死的人。小说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祝福》教学案 篇13
活动目标:
1、体会歌曲的美好情感,完整演唱并能仿编歌词。
2、体验祝福他人的特别方式。
3、复习五角星折法,会用涂色、粘贴等技能制作幸运星棒。
活动准备:
1、钢琴《祝福》歌曲磁带。
2、报纸、胶棒、1厘米宽的亮光纸条、亮光纸、带荧光的小粘贴或荧光笔
(有条件的可准备荧光棒)。
活动建议:
1、教师播放歌曲《祝福》作背景音乐、唤起即将离别的不舍的感情。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最好的朋友是谁?朋友在一起感觉怎样?上小学以后你们还会是好朋友吗?
(2)请幼儿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坐到一起。
2、组织幼儿学唱歌曲。
(1)教师再次播放送给好朋友的歌曲《祝福》。请幼儿欣赏。
(2)组织幼儿学说歌词,说一说,歌曲中出现最多的一句是什么?歌中祝福朋友的是什么?
(3)教师范唱,幼儿用“嗨”跟唱几次。
(4)幼儿随音乐轻声唱。
(5)请幼儿与好朋友面对面,互相看看轻声唱。
3、仿编歌词。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还有哪些和歌中不一样的祝福。
(2)请部分幼儿把自己的祝福编到歌中唱出来。
(3)邀请部分幼儿依次演唱,全班幼儿用“姆”来配唱。教师挥动自制的幸运星棒一起配唱。
小结:教师在挥动幸运棒的时候,把自己真诚的祝福寄托在上面,这些祝福一定能陪在好朋友身边,小朋友也一起来做个幸运星吧。
4、制作幸运星。
(1)将报纸卷成细棒用胶棒固定,用亮光纸条在间隔地绕在上面。
(2)用彩纸折成两个同样大的五角星,用胶棒角对角地粘在一起,预留一个底角。
(3)将带荧光的小粘贴分散着贴在五角星上,或用荧光笔在五角星上随意涂色。
(4)将细棒插入五角星中预留的角中固定。
5、全班幼儿随音乐挥动幸运星棒,轻声演唱、教师可关闭窗帘,衬托出幸运星上的闪烁的荧光,有条件的也可以点燃蜡烛,烘托气氛。
《祝福》教学案 篇14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
2、初识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作家作品介绍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2、鲁迅作品
小说集呐喊野草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而已集二心集坟热风
3、鲁迅:由《呐喊》而到《彷徨》
①复习:《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
题《呐喊》: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呐喊》命名的原因: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再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重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等。
②《彷徨》简介:
初版封面:《彷徨》的封面,陶元庆用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的装饰人物,画着一个正在下山的太阳,不规则形状的太阳带来微微的光亮,但又让人感到些许不安,三个人在比自己的帽子还高的凳子上,似坐又似行。满幅画面被紧张的情绪所包围,将“彷徨”表现得恰到好处,又耐人寻味。
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示众》、《长明灯》等。
参考资料:公冶《孤独的彷徨者》:?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写《彷徨》时,他才四十四五岁,还不是大智者。因此他彷徨。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于是,他就彷徨。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生的无奈。
二、导入
请问在坐的女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名和姓?
可是在旧社会,有好多生活在最底层的女人就都没有名字,他们地位低贱,连享有名和姓的权利也没有,只能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
从字形的角度讲解“女”“妇”和“取”三个字。
三、写作背景介绍
1、《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所显示出的摧残和杀害劳动人民的有形和无形的刀子,有些也正属于鲁迅所要探索和要改造的“国民性”,其实所谓“国民性”正是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鲁迅全集》第一卷《灯下漫笔》)。
四、题解
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公顷天生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五、快速阅读,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1、疏通字词、正音
2、结合小说三要素理清情节:请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情节内容顺序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3-33)倒叙
开端初到鲁镇(34-53)三个半月
发展被卖改嫁(54-65)两年
高潮再到鲁镇(66-111)约两年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
3、思考:《祝福》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A、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B、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提问:哪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收倒叙转为顺序的?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请一个同学用顺序的方法来复述整个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祥林嫂、四叔的形象,体会祥林嫂的命运
2、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
一、人物的描写有哪些手法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二、比较几次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
1、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问题:
①三次有何变化
②是什么导致这些变化
③由此可以看出其是怎样的一个人
A、初到鲁镇: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科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了在婆婆家的遭遇)
思考:祥林嫂日日忙碌,为什么脸上却“白胖”了?
明确:封建社会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灯下漫笔》)此时的祥林嫂正是“坐稳了的奴隶”,不计酬劳,心满意足。她希望凭借亲亲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B、再到鲁镇: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思考: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物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寻个封建礼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思考:再次回到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都变了,祥林嫂深觉沉重,那么她如何面对的?其结果如果?
明确:为求得做人的权利,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默默地辛苦工作了一年,用钱去捐门槛,但反抗的结果是她仍不被接受。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她是无法赎罪的,她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C、死前:
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yǎo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结局中描写她的肖像,表明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下与折磨下,已陷入本年度的悲伤,内心的痛苦忆无法表达,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而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一“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当她连这一点点希望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只有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告别人间了。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和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2、总结:通过以前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总结出祥林嫂的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温顺,安分的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贞节观】从宋代起,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
“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祥林嫂完全符合“四德”的标准。
德:不肯改嫁污了名节。
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言:“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
工:“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至于“三从”,祥林嫂无父可从,无夫可从,无子可从。人生悲戚,一至于此!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国的社会。虽说‘道德好’,实际却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
【捐门槛】捐门槛的目的是为了赎罪,然而祥林嫂到底有没有罪呢?(她想活、能活,没有罪)祥林嫂努力工作,把一年的血汗钱换成了一道门槛,她的罪孽似乎洗清了,这样得到鲁镇人的认可了吗?(没有,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让她像是受了炮烙般的酷刑,精神世界轰然崩塌。这是生不如死的生,非死不可的死,人间不如地狱。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三、拓展思考
“五张账单”:
简析:是指小说中零星流露出的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
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
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
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
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点拨:分析这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