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文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蜂》《秋浦歌》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古诗二首《蜂》《秋浦歌》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古诗二首《蜂》《秋浦歌》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古诗二首《蜂》《秋浦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诗人,初读古诗,激发兴趣。

  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叫《静夜思》,你还能背下来吗?

  指名背,再齐背

  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李白。他可以迅速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让他再次萌发创作的灵感。他笔下的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检查反馈:

  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细读品味 感悟理解

  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作者的心情如何?

  “郝”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看到这样的劳动情景,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读,体会。

  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指导朗读。

  感受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景。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赞美蜜蜂,诗人罗隐也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简介作者

  齐读课题

  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罗隐在赞美蜜蜂什么?

  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

  学生小组试讲,逐句理解。

  精讲诗意体会思想感情。

  提示: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不论”、“无限”、“尽”等词,写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

  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朗读体会

  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思考,蜜蜂在那儿采蜜?

  ②想象前两句诗中蜜蜂到处辛勤采蜜的情景,体会蜜蜂的辛苦。

  进一步通过朗读,揣摩、体会。

  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赞美蜜蜂。

  巩固练习

  同学们,此时,你就是罗隐笔下的小蜜蜂,你和伙伴们是怎样在百花中到处飞翔、辛勤采蜜的?

  先小组讨论,再集体讨论。

  小结

  蜜蜂采花酿蜜一生,也是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蜜蜂的这些贡献,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也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我们方能如蜜蜂一样,酿造出香甜美味之蜜。

  集体品读

  升华感悟

  不错,同学们学了这两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规范地书写生字。

  2.完成基础练习中的题目。

  3.背诵这两首诗。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引出新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然后通过对作者创作背景简介,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做好感情铺垫。

  学生人人参与,在补充、完善、争辩中,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和敏捷性。

  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诗文.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多次想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蜂        秋浦歌

  为谁辛苦     为谁甜

  贡献了一生,   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

  不求名利,    为人类所造福

古诗二首《蜂》《秋浦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罗隐《蜂》

  教材分析

  《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造福的劳动者。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不畏艰辛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场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背诵导入,理解课题

  1、从前面我和同学们的简短交流中,我捕捉了一条有价信息,那就是我们班的同学特别爱读书。现在我要考考同学们,谁能背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

  2、有会背李白的吗?学生背《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知道这首诗的文眼是哪个字?李白为什么会如此之愁呢?(安史之乱、社会衰败,受小人陷害,怀才不遇……)

  3、激情谈话,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李白在秋浦时,感觉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好像山穷水尽,看不到出路与光明,但是一副感人至深的劳作场面,让他震撼。他从此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到人生的真谛,他的灵魂得到新生。于是,他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他笔下的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4、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秋浦歌其十四》。(师板书课题)秋浦,在今天安徽贵池一带,是唐朝铜、铁的重要产地。李白在天宝年间流寓于此,写下了秋浦歌共17首。

  (二)、独立思考,初步感知

  1、看准字形,读准字音。要求把诗句读通读顺。

  2、检查反馈: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学生听后评价。

  3、我们学习古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做些什么?(弄明白诗意)

  4、请同学们自己默读古诗,自己思考古诗的意思。要求先不着急,自己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

  5、课件出示“赧郎”的注释,让学生再次独立思考古诗的意思。

  6、请同学逐行说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补充。再连起来完整地理解诗的大意。

  (三)、精读古诗,具象画面

  古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1)读一、二行,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现代炼铁中钢花四溅的画面)

  学生1: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学生2:远远望去,炉中的火烧得正旺,紫色的烟雾不断地向空中升腾。半空中字眼袅袅。如流星的火星跳的非常欢快。

  ……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学生1:体会到了冶炼工人们非常辛苦,工作艰辛危险。

  学生2:我体会到了工作虽然艰苦,但是这些工人工作热情很高。

  学生3:我体会到了火星飞舞,像夏夜的萤火虫。

  ……

  (3)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古诗三、四句,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体现了工人们那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1)“郝”什么意思?郝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冶炼工人为什么脸红?

  学生1:因为熊熊燃烧的炉火烤红了他们的脸。

  学生2: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不停地出力,工人们各个使足气力,脸挣的发红。

  学生3:可能是在寒夜里冻得发红,火光又映照更显通红。

  学生4: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

  (2)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学生1: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

  学生2: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3)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4)诗中“动”你认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的劳动号子应该是怎样的调子,该怎么读三四行诗。

  学生1: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惊动,因为诗中诗中说是“寒月夜”,夜晚非常安静,工人们的劳作惊动了寂静的夜。我认为他们劳动号子是响亮的。(读)

  学生2: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动”,因为照亮天地的炉火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在合作努力。他们一起发出的号子必定是震动河川的。号子是激昂铿锵的(读)

  学生3: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感动”,工人们劳动中的铮铮号子深深震撼了李白那颗失落的心,使他为之一振。号子是雄浑有力的。

  学生4: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撼”,寒冷的黑夜,工人们还这样挥汗如雨,那么他们的白天也一样辛苦,劳动人民的艰辛震撼着李白的心。号子是振聋发聩的。

  ……

  (5)还有什么震撼着此时的李白?“寒川”难道就是冰冷的河面吗?

  学生: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无比艰辛;积极奉献……

  学生:“寒川”是李白那颗冰冷的心。

  (6)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

  (7)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配乐读,齐读、试背。)

  (8)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景。

  (9)听《秋浦歌》歌曲,练唱,注意诗句中每个字的写法。

  (10)默写古诗,同坐互批。

  (四)回顾学习经过,总结提炼学习古诗方法步骤。(课件出示)

  (1)读通古诗

  (2)理解诗意

  (3)体会诗的情境和思想感情

  (4)诵读古诗

  (五)根据方法,自学古诗《蜂》诗

  (六)拓展延伸

  《秋浦歌》共十七首,我们只学了其中的两首。同学们课下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我们来个《秋浦歌》品颂会。

  专家意见:

  有幸聆听到特级教师潘文彬校长和杨新富校长的热心指导,他们在仔细听完之后,给出了非常中肯的改进意见。这是我本次上课的一大收获。

  其一,他们指出,像这类同为劳动体裁的古诗两首的教学,要对这两首诗做一个整体的认读感知。因为从编者的角度可以看出,他们之所以从纷繁复杂的古诗将他们选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是一个共同中心主题,那就是赞美劳动的。所以我们在授课中不能机械地一课时学习一首古诗,人为地将古诗内在的联系割裂开。

  其二、这首写于唐天宝年间(公元954)的秋浦歌系列古诗,它主要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逐步衰败的历史,李白在目睹冶炼工人的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同时,他更感受到了他们无比的艰辛,从诗句中的“乱”、“明月夜”、“寒”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国家经历战乱,黎民百姓的劳役之苦。寒冬的夜晚他们都要挥汗如雨,那可以想象他们白天呢?因此他们指出对古诗的理解和深度挖掘一定要紧密联系历史,把古诗教学放到那段历史中去,这样把握的方可更准、更深。课堂教学基调定的更为接近诗人创作初衷。

  其三、高年级古诗教学要积极借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积累。比如对古诗的初步理解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直接进入“学生仔细读诗思考之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然后由学生提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这样的教学环节是非常简约而富于实效。这样在这堂课中,就有更多时间去个性化地诵读古诗,具象古诗中的画面。在具象个工人劳作画面的教学中,还不够细致到位。学生的想象,教师的课件提示,如果时间充裕,学生会有更多精彩描述的。

  借此对两位专家给与予的帮助再次表示感谢。

古诗二首《蜂》《秋浦歌》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的劳动者。

  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教学准备

  作者简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小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赞美蜜蜂,诗人罗隐也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点评:创设良好的古诗文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简介作者

  (二)、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1、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罗隐在赞美蜜蜂什么?

  3)、学生小组试讲,逐句理解。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思考,蜜蜂在那儿采蜜?

  ②想象前两句诗中蜜蜂到处辛勤采蜜的情景,体会蜜蜂的辛苦。

  提示: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不论”、“无限”、“尽”等词,写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③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进一步通过朗读,揣摩、体会。

  提示:“采得百花”已显示了蜜蜂的“辛苦”,“成蜜”二字虽具“甜”意。但末二句的反问“为谁辛苦”?“为谁甜”?,言下之意非常明显,蜜蜂把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

  (点评:设置问题情景,通过朗读、揣摩、品味,不禁为蜜蜂短暂的生命而惋惜,为蜜蜂不知疲倦地辛勤劳作而感动,更为蜜蜂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而震撼。在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智慧、释放思想的展示平台。)

  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朗读体会。

  ⑤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⑥赞美蜜蜂。

  老师为同学们搭建一个才艺展示台,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可以送它一句格言,为它唱一首歌,或者创作一首诗歌。

  (点评:这一环节,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此时,学生的心灵迸发出了创作的火花,他们为蜜蜂送上了一首首赞歌,送上了一句句诗句。这种融理解、创造于一体的语文实践,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此时,你就是罗隐笔下的小蜜蜂,你和伙伴们是怎样在百花中到处飞翔、辛勤采蜜的?

  先小组讨论,再集体讨论。

  (点评: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的确,想象是会飞的思维,想象是创造的雏形。课堂教学中解放学生的思想,为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在创新的王国,自由驰骋。通过这样一种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整首诗的内容,而且更好地带学生进入到诗的意境之中。)

  (四)、师小结

  蜜蜂采花酿蜜一生,也是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蜜蜂的这些贡献,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也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我们方能如蜜蜂一样,酿造出香甜美味之蜜。(集体品读)

  三、升华感悟

  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同学们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延伸

古诗二首《蜂》《秋浦歌》教学设计 篇4

  读晚唐罗隐小诗《蜂》有感

  晚唐诗人罗隐没什么大名气,至多是借了点儿皮日休、陆龟蒙的光,在小品文、小短诗方面颇有些造诣,但他的小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居然还有一些得以流传至今。

  《蜂》即是其中一首: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酿成蜜,

  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首小诗与宋代李纲的《耕牛》有异曲同工之妙,李诗曰:

  耕犁千亩实千箱,

  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愿众生皆得饱,

  不辞羸病卧残阳。

  蜜蜂与耕牛都是劳动人民喜爱的生灵,都是诗人墨客笔下含辛茹苦、默默奉献的典范。罗隐的《蜂》虽不及李纲的《耕牛》写得那么大气磅礴,人家李纲毕竟是当朝宰相,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多一些,所以颇有一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慨,罗隐的《蜂》自然写得是小巧玲珑,至多是羽扇纶巾,风度翩翩的站在小山岗上,望着漫山遍野辛苦匆忙的小生灵,想起自己的平生事,不禁黯然神伤,随口吟出心腹事罢了。但是结尾这句“为谁辛苦为谁甜?”毕竟是巧妙的切中了蜜蜂辛劳一生,却不知为谁作嫁的主题,道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因而成为历久不衰、流传至今的佳句。

  一家之言,欢迎大家参与点评。

  有关罗隐的《蜂》想开的一些东西

  罗隐同志的诗:

  《蜂》

  无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1《蜂》,所表达的意思与

  昨夜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

  掏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相近。

  不过,现在看着织布工和建筑工人,同样的感慨,是否也像前年前的古人一样呢?

  相信这种评论网上一定不会少,拭目以待吧。(如果有机会,我也会写一些,看一些这方面的东西)

  2 蜂是指动物,同样,唐诗宋词中,描写动物的多否?查了查好像不恨多,我原来买过诗经,楚辞,唐诗植物选篇,唯独没有看到有关动物的描写,大概也同样是有关这方面的描写不多吧。

  找了几首耳闻能详的:

  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请波。(骆宾王)

  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即秋风。(虞世南)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

  蝉的三首诗,写出了三种不同而又有相近之处的韵味,细细之处,待完成了的虞世南的诗词后详细分析。,值得说明的是,罗先生也写过一首有关咏蝉的诗,不过和大家平日里将蝉比作高洁的象征不同,在他的诗里将其寓为趋炎附势之辈,有趣啊有趣,也可能罗先生屡试不第,有了异于他人的想法吧。 

古诗二首《蜂》《秋浦歌》教学设计 篇5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蜂》《秋浦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内容,大概缘于我对古人文化的情有独钟吧!所以在上古诗的时候,我特别有激情,也渴望着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灌输给我的学生们。虽然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掌握古诗的背景和一些相关的文学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我还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古诗的写作背景和一些文学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而学生那似懂非懂的眼神中却还透露着些许的兴趣,个个饶有趣味的听我讲着……

  《秋浦歌》《蜂》是唐朝著名诗人的巨作,在导入课题时,我运用本学期学过的一首古诗《回乡偶书》的作者引出李白(因为我在《回乡偶书》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过李白与贺知章是好友的事实),此环节也可帮助学生复习与巩固《回乡偶书》的作者。然后,我又向学生介绍了有关李白浪漫主义色彩中的丰富想象的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李白的诗歌时要多读多想。果不其然,学生对于浪漫主义的概念犹如雾里看花,什么都不知道,但也按照要求在古诗学习中多读多想了,毕竟学习李白的诗不是一根筋到底的事,还要多绕几个弯。

  李白的这首诗,字里行间充斥着浓浓的愁味,所以,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也紧紧抓住“愁”这一诗眼,开展了朗读教学的训练,来理解与体会诗人的情感。在中间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加入了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的写作背景,个人认为写作背景的加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也确实投入进了古诗的境界中,细细地品着诗歌。只是我在教学环节中的些许失误以及课堂的时间关系,使学生缺少了一次锻炼想象表达能力的机会。

  《古诗二首》听课反思

  公开课我是从来不敢涉及古诗的,但是在市级优质课中一位老师讲的古诗二首让我眼前一亮,这位老师自身素质非常好,并且在讲述《秋浦歌》时,是用闻、听、看、思这种方法来讲的,短短的四句诗,孩子们的想象力充分地得到了开拓,让人感觉原来古诗也可以这样讲。于是我回来也试着用这位老师的方法进行了课堂设计,效果的确不错,看来每篇课文的设计都有很多方法,只是我们怎样去思考而已。

古诗二首《蜂》《秋浦歌》教学设计 篇6

  《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歌的一开始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中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整个画面呈现出浓重的色调与强烈动感,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透过这种不同寻常的景象描写,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

  接下来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是作者对正在紧张劳作的冶炼工人的正面描写,赧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李白对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而生成了一个全新的诗歌词汇赧郎,用来表达他对眼前的辛勤工作的劳苦大众的由衷的钦佩之情,工人们的脸庞因为炉火的烘烤,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所以,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给了本来就十分敏感的诗人以强烈的内心震撼,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连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说天生浪漫,感情丰富的李白了。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于是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无比壮观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李白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

  《蜂》意思是:蜜蜂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这可算是一篇寓言诗。诗中的蜜蜂就是封建社会中千千万万的普通农民。他们祖祖辈辈辛辛苦苦地劳动,可是劳动成果到头来却都被统洁者掠夺去了。“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结句用反问式,说明辛勤酿蜜的蜜蜂,成年累月地劳动却劳而不获,这就暗示剥削者的不劳而获,使诗的寓意深刻、有力。

  这首诗以洗炼的语言,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这一自然现象,寄寓着作者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古诗二首《蜂》《秋浦歌》教学设计 篇7

  寻诗眼,想诗境,悟诗情,诵诗文——《蜂》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蜂》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第二篇主体课文中的一首古诗,《蜂》一诗主要借助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造福的劳动者,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这一句话既强调了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揭示了积极情感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生的阅读活动是从情感唤起开始的,以情感体验贯穿全过程,并以情感积淀和内化为最终结果。因此本次的古诗教学将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其次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还想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在以往四年的学习和积累,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古诗词教学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特别是《蜂》这首古诗,诗意浅显易懂,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也通过朗读古诗就会明了,因此本次教学我将尽可能的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具有无私奉献、不求名利的劳动人民的无限敬意。另外通过古诗不同节奏的吟诵,丰富学生诗词学习的不同情感体验。再通过诗句的鉴赏和对比,读通、读懂、读厚古诗及寓意。

  三、教学目标:

  1、读通诗歌,了解古诗新唱,能采用不同的旋律学唱诗歌,感受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2、读懂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3、读会诗歌的意境,从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在读通古诗《蜂》的基础上,运用古诗新唱的方法,从而水到渠成的了解古诗的寓意。

  五、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制作课件

  六、课前活动:

  1、学生谈谈自己喜欢什么小动物,猜猜老师最喜欢什么?  

  2、出示关于人物品质的成语

  师过渡:为了表示感谢,老师特地准备了一些词语,我们一起来读读。

  舍己为人   不屈不挠   忠贞不渝   舍生忘死

  兢兢业业   碧血丹心   自强不息   大公无私

  无私奉献   死得其所   始终不渝成仁取义

  七、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鉴赏古诗

  1、 谈话

  师:其实,不只曾老师喜欢蜜蜂,古往今来,不管是作家,还是诗人都对蜜蜂情有独钟。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关于蜜蜂的古诗《蜂》。

  2、 揭示主题

  师:(幻灯出示古诗并板书“蜂”)我们齐声读一遍。(生齐读)

  师:这是罗隐笔下的蜜蜂。同时我们也来欣赏一下其他诗人笔下的蜜蜂是怎样的了?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些古诗,想想从诗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只只怎样的蜜蜂。

  穿花度柳飞如箭,粘絮寻香似落星。

  小小微躯能负重,器器薄翅会乘风。(自强不息)

  ——明·吴承恩《咏蜂》

  蜂儿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

  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又带百花香。(舍己为人)

  ——宋·杨万里《蜂儿诗》

  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

  但得蜜成甘众口,一身虽苦又何妨。(无私奉献、碧血丹心)

  ——宋·姚勉《咏蜂》

  纷纷穿飞万花间,终生未得半日闲。

  世人都夸蜜味好,釜底添薪有谁怜。(兢兢业业)

  ——明·王锦《咏蜂》

  3、 谈谈蜜蜂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过渡:这样一群小精灵,(他们勤劳、无私奉献--------句式训练)它们的精神令人敬佩。但是在罗隐笔下的蜜蜂又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细细来品味。(多媒体出示整首古诗)

  二、初读感知,畅吟古诗

  1、 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味道。

  2、 指名生读一读古诗。

  师:诗词的读法和文章可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所以,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师: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注意把古诗的味道读出来。

  3、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感觉读了古诗,接着我们也来学着古人吟诵古诗,你们准备用什么形式来吟诵,小组讨论一下。

  4、 老师这边也有一曲《蜂》的古诗新唱,我们一起来听听。

  (师:从你的吟诵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只快乐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采着蜜。在悬崖峭壁上,在花园里,在春风里-------)

  过渡:是啊,只要有花的地方,便有了蜜蜂的踪影。那一簇簇、一群群,不辞劳苦的蜜蜂默默地采着蜜。(不管风有多大,不管太阳有多猛烈,不管天有多冷-------它依然默默地、默默地采着蜜。)

  过渡:在罗隐笔下,蜜蜂就是这样可爱的一群小精灵,读-------

  师:在罗隐笔下,就是这样不辞劳苦的小蜜蜂,读-------

  师:在罗隐笔下,就是这样无私奉献的劳动使者,读-------

  师:就是这样的一群可爱的小蜜蜂引起罗隐的兴趣,此时此刻,我们对罗隐笔下的蜜蜂充满了-------(佩服、感慨、震撼)

  三、精读古诗,具象画面

  1、其实,每一首诗的创作都有它特地的创作背景,罗隐的诗也不例外。那么,为什么我们读罗隐的《蜂》时,充满了佩服、感慨、震撼?在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罗隐。(多媒体出示罗隐简介)

  罗隐(833-909), 唐代文学家. 原名横, 字昭谏, 号江东生. 杭州新城(今浙江桐庐)人. 20岁应进士举, 十试不第. 愤而改名为隐,罗隐向有“江东才子”之称,为什么总是所至不遇?这是因为当时的用人制度已极其腐败,科场被权贵把持,营私舞弊,任人唯亲。直到55岁那年,转机终于来了,在外奔波了大半生而所至不遇的罗隐,回到了钱塘,投奔雄据东南的杭州刺史。刺史辟罗隐为从事,又请置钱塘县,表隐为钱塘县令。

  2、当我们随着诗人进入诗中时,我们会高兴,会伤心,会忧愁。接着,我们再读一读《蜂》,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佩服和震撼。

  (1)我们一起仔细读一读第一句诗,想一想,这一句诗读成“一个字”会是什么字?(尽)

  ①谈一谈,从这个“尽”字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生2:我读懂了蜜蜂默默地采着蜜,毫不怨言。

  生3……

  3、是啊,多么勤劳的一群小蜜蜂啊,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峰,只要是有花开的地方就有蜜蜂的踪影。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踪影。(多媒体出现蜜蜂采蜜的景象)(板书:勤劳)

  4、此情此景,我们会用这样的一句诗来概括: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师:当我们来到百花盛开的春天,我们会想到这样一句诗:

  师:当我们欣赏到妖艳无比的荷花时,我们会想到这样一句诗:

  师:当我们感受到扑鼻而来的浓郁芳香的菊花时,我们会想到这样一句诗:

  师:当我们面对不畏严寒的腊梅时,我们会想到这样的一句诗:

  师:是啊,一只只勤劳的小蜜蜂,一幅幅感人至深画面让我们对蜜蜂的辛勤耕耘充满了敬意。但是,同样的“尽”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又是不一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多媒体出示)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8226;李白《赠庐司户》(举目四望,远近尽是寒山四绕的一片秋色)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傍晚的落日依着山峰悄悄落下,奔腾的黄河流入浩瀚的大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才停止了吐丝,蜡烛到了结束时才停止流泪。)

  师过渡:一样的“尽”,不一样的诗意,却让我们领略了中国古诗词文化的博大和精深。

  5、 接着我们读一读第二句诗,想想诗中给你什么体会?

  (1)把这句诗读成三个字,你们觉得应该哪三个字?

  (2)透过这三个字,对于蜜蜂你们了解多少?(简单交流关于蜂的资料)

  (3)此时,我们再回到蜜蜂辛勤的劳动中,有谁了解蜜蜂究竟是为谁辛苦为谁甜?(板书)

  句式训练:为  (谁)辛苦?

  为  (谁)甜?

  生:为自己的家人辛苦,读这句诗。

  生2: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读……

  生3:为帮助过自己的人,读……

  师:此时,我们想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蜜蜂,(不辞劳苦、无私奉献、不求名利)

  师:是啊,小小的蜜蜂它们采尽了百花,酿成蜜后供人享受,可这一切的一切,究竟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师:让我们带着对蜜蜂不辞劳苦的深深敬意,读全诗。

  师:让我们怀着对蜜蜂无私奉献的崇敬之心,读……

  师:让我们因为蜜蜂的不求名利而叹服,读……

  师:这就是蜜蜂一生的真实写照。唐代诗人罗隐就是采用这种托物言志的方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带着对蜜蜂的崇高敬意再读一遍古诗。(出示内容链接)

  师:现代作家杨朔也是采用这种方法来写蜜蜂,我们一起来读读。

  分享杨朔的《荔枝蜜》

  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4)   读完了这首诗,欣赏完了杨朔笔下的蜜蜂,我想对于蜜蜂,我们会有更深的了解。每当我们看到母亲起早摸黑忙碌时,我们想到了这样的一句诗:(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师:每当看到清洁工人在马路上忙碌时,我们想到(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师:每当我们看到因为执勤而无法再除夕晚和家人团聚的警察叔叔时,我们想到……

  6、 过渡总结:此时此刻,我们内心深处充满了对所有无私奉献的劳动者的无限敬意,对那些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不劳而获的人充满憎恨。我们更加清楚的知道:劳动最光荣!(板书)

  7、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师过渡:是啊,当我们感慨蜜蜂的无私奉献之时,也仿佛看到了《秋浦歌》里那面红耳赤的冶炼工人他们辛勤劳作的情景,同时为冶炼工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而折服。从而我们深深地明白了劳动创造了美和幸福的生活。

  作业:

  1、 收集罗隐的古诗,品读古诗。

  2、 举行古诗吟诵会。

  蜜蜂谚语透哲理(多媒体展示)

  ●蜜蜂出窝天放晴,鸡不入窝阴雨来。

  ●两亩果园一箱蜂,蜜旺果肥吃不清。

  ●要想水果长得好,还得蜜蜂把花咬。

  ●谷雨不放蜂,十桶九桶空。

  ●养蜂不用种,只要勤做桶。

  ●天无二日,蜂无二王。

  《蜂》教学反思

  陈埭求聪中心小学   曾柏玲

  终于如期地上完了课,实在是痛快!脑海里充满了“蜂”的身影,充满了罗隐的诗句“无限风光尽被占”“为谁辛苦为谁甜”;眼睛里看到的是小小的蜜蜂飞寻在花丛中的身影,周围仿佛都被蜜蜂包围了。其实,一开始想上这堂课的初衷只是让学生在诗中看到蜜蜂踪影,在诗外感受到蜜蜂劳动的艰辛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是想借这样的诗让学生在读中悟,在吟诵中悟,在交流中悟,更想借这样短短的28个字带着学生读通、读懂、读厚,读成280个字,2800个……或更多,或一生,因此在备课时想尽一切办法,找到一切相关的资料,但是想象总是美好的,课上来除了欣喜还掺杂着遗憾。下面我将认真地反思我的课堂教学。

  曾经记得福州市台江第三中心小学林莘校长这样说:“如果一节课上完了,你们无法教给孩子很多的知识,那就教给孩子适于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吧!”是的,如果一节课上完了,没有和学生产生一点心理的共鸣,没能让学生记住点什么,那么这样的课堂难免有点遗憾。其实,在上完《蜂》这首古诗时,我就已经深深地陶醉在蜂的影子下,我相信学生也一定如此,回到班级,我偷偷地问了学生:“你们现在满脑子都装着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蜜蜂!”是啊,尽管课上来了还有很多的遗憾,但能让学生一辈子只记得这样的一节课,这样的一群小蜜蜂,这样的一个唐代诗人罗隐就足够了。

  无意中认识草根名师薛发根老师,无意中记注了这样的一句话: “用50个办法教一篇课文是可取的,而50篇课文只用一个办法是可惜的。”也许,这样的一个数字“50” 根深蒂固地印在脑海里,因此在备课时,总是想了又想。想了诗人创作诗时的意境和背景,想了诗人借用蜜蜂的寓意,想了字里行间有可能和诗意紧密相连的诗句,想了古人读诗、吟诗的情景,想了古诗新唱的旋律,想了现代作家杨朔笔下的蜜蜂……总之,循着这样的一首诗一直默默地寻找着,为的只是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避免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以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从而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参与中自悟自得;为的是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让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为的是通过对同一类型下的古诗鉴赏,使学生由此及彼,不知不觉地扩充知识面。所以,一节课下来,我真的做到了通过吟诵,交流,古诗的寓意便水到渠成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的发言便是最好的说明。

  教育家张田若曾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是多么重要。长春市小学语文名师白树民老师也曾经这样说的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让读充满语文课堂。为了加强读的训练,我在解读诗句时便有意插入造镜式的朗读,如当看到百花盛开的春天,我们会想到这样的一首诗当……进行了情景描述,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小蜜蜂的不辞劳苦和大公无私,这样“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实现了语言的内化与外化,从而达到了读中悟,悟出诗人的写作意图,同时将古诗的短小精悍扩大化让他们除了读到书里面有的,还读到书外面有的,这样在有意注意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实了学生的语文知识,训练了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让学生有了充实地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当然,再完美的课堂也有缺憾!遗憾的是本想在解读第一句诗时,带领学生通过不同诗句中“尽”进行对比鉴赏和吟诵,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又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再如“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等诗句中的“尽”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感受中国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可是课堂上的一时遗忘却落掉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还有感觉遗憾的是解读第二句诗时本来也安排了非常丰富的吟诵,如在理解“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句诗时本想从两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是引导学生说出蜜蜂究竟是为谁辛苦(可以是为自己的家人,可以是帮助过自己的人等),然后让学生带着对蜜蜂的无限崇敬、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的精神重复读诗句,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诗人借写蜜蜂的辛勤劳动来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人们。)但是,没想到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却能轻而易举地悟出古诗的寓意,因此这样朗读的机会也就减少了。

  尽管课已经上完了,但教学的路还很长;尽管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是第一次,但有了这一次的交流与学习;我相信在下次的课堂上我会处理的更游刃有余。当然,没有遗憾的课堂是不存在的,因此,真诚地希望老师们能批评指正。

古诗二首《蜂》《秋浦歌》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的劳动者。

  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教学准备

  作者简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小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赞美蜜蜂,诗人罗隐也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点评:创设良好的古诗文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简介作者

  (二)、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1、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罗隐在赞美蜜蜂什么?

  3)、学生小组试讲,逐句理解。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思考,蜜蜂在那儿采蜜?

  ②想象前两句诗中蜜蜂到处辛勤采蜜的情景,体会蜜蜂的辛苦。

  提示: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不论”、“无限”、“尽”等词,写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③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进一步通过朗读,揣摩、体会。

  提示:“采得百花”已显示了蜜蜂的“辛苦”,“成蜜”二字虽具“甜”意。但末二句的反问“为谁辛苦”?“为谁甜”?,言下之意非常明显,蜜蜂把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 

  (点评:设置问题情景,通过朗读、揣摩、品味,不禁为蜜蜂短暂的生命而惋惜,为蜜蜂不知疲倦地辛勤劳作而感动,更为蜜蜂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而震撼。在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智慧、释放思想的展示平台。)

  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朗读体会。

  ⑤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⑥赞美蜜蜂。

  老师为同学们搭建一个才艺展示台,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可以送它一句格言,为它唱一首歌,或者创作一首诗歌。

  (点评:这一环节,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此时,学生的心灵迸发出了创作的火花,他们为蜜蜂送上了一首首赞歌,送上了一句句诗句。这种融理解、创造于一体的语文实践,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此时,你就是罗隐笔下的小蜜蜂,你和伙伴们是怎样在百花中到处飞翔、辛勤采蜜的?

  先小组讨论,再集体讨论。

  (点评: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的确,想象是会飞的思维,想象是创造的雏形。课堂教学中解放学生的思想,为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在创新的王国,自由驰骋。通过这样一种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整首诗的内容,而且更好地带学生进入到诗的意境之中。)

  (四)、师小结

  蜜蜂采花酿蜜一生,也是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蜜蜂的这些贡献,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也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我们方能如蜜蜂一样,酿造出香甜美味之蜜。(集体品读)

  三、升华感悟

  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同学们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延伸

古诗二首《蜂》《秋浦歌》教学设计 篇9

  活动目标:

  1.知道蜜蜂的外形特征,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

  2.知道蜜蜂对人类的贡献,具有热爱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歌曲《蜜蜂做工》、幼儿人手一杯蜂蜜、蜂皇浆、蜂窝,蜜蜂课件。

  活动过程:

  一、认识蜜蜂的外形特征。

  1.猜谜引出课题:“一只小小虫,飞到花丛中,又采花粉又采蜜,人人夸它爱劳动。”

  2.打开蜜蜂课件(图片),提问:

  (1)蜜蜂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头、胸、腹)

  (2)蜜蜂的头上有什么?(眼睛、触角、口器)

  (触角就象“天线”一样,它可以闻出花香;口器上有一根针,它用来吸花汁;)

  (3)蜜蜂身上有几对翅膀?(两对)

  (4)蜜蜂的有几对足?第三对足跟前面两对有什么不一样?(三对足,第三对足上有花粉篮和花粉刷)

  (5)蜜蜂全身长什么?

  小结:蜜蜂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一对大眼睛和口器,胸部上有两对翅膀、下面有三对足,蜜蜂全身长着细细的毛,可以粘住花粉。第三对足上有花粉篮和花粉刷。

  二、介绍蜜蜂的作用。

  蜜蜂是人类的好朋友吗?它对人类有什么好处?请听故事《勤劳的小蜜蜂》。(边看课件)

  故事后提问:

  (1)蜜蜂是怎样采蜜的?

  原来蜜蜂是用尖尖的嘴来吸花蜜的。学学小蜜蜂采花蜜(动作表演)

  (2)蜜蜂把身上的花粉抖在哪里?

  蜜蜂用中间两条毛茸茸的腿将花粉刷到后腿上的花粉蓝里。学学小蜜蜂采花粉(动作表演)。

  (3)蜜蜂的家族里都有谁?

  (4)柳树老爷爷怎么说?(回答后出示蜂蜜和蜂皇浆)

  小结:听了故事,小朋友都知道蜜蜂对人类的贡献很大,我们跟着柳树老爷爷把夸奖它的话说一遍。

  (5)蜜蜂找到哪里有花,就用跳舞的方式告诉同伴,花离家有点远,就跳8字舞,花离家比较近,就跳圆圈舞。原来跳舞是蜜蜂很独特的语言呢!学小蜜蜂跳着舞蹈采蜜、采花粉。

  三、介绍蜂窝:

  蜜蜂很勤劳,它是自然界神奇的建筑师,它是怎样造房子呢?请看VCD《蜜蜂的家》。

  (1) 蜜蜂的房子叫什么?

  (2) 蜂窝是什么形状的?

  (3) 蜂窝是蜜蜂用什么造的?出示实物蜂窝,讲解。

  四、互动式提问。

  1.对于蜜蜂你还有哪些知识不懂,可以向老师提问。

  2.你还知道哪些是昆虫?

  五、听音乐《蜜蜂做工》跳舞。

  六、品尝蜂蜜(人手一份)。

  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故事学习古诗,理解古诗含义,并学习有韵味地朗诵。

  2.初步懂得人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成果。

  活动准备:课件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想听吗?”

  2.幼儿欣赏故事。

  3.教师简单提问:

  1)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

  2)小蜜蜂每天都在花丛中忙着干什么?

  3)它为什么要这样做?

  4)小蝴蝶在干什么?小蝴蝶看到小蜜蜂忙着采蜜,对它说了什么?

  5)最后怎么样了呢?

  6)你喜欢小蝴蝶吗?为什么?

  7)引导幼儿归纳出小蜜蜂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了丰厚的成果,而小蝴蝶不劳动是没有收获的,应该像小蜜蜂学习。

  二、导入古诗。

  1.师:“有一首古诗《蜂》也是赞美勤劳的小蜜蜂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古诗《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2.师:“你听到了什么?喜欢古诗里的哪一句?”

  3.幼儿大胆讲述。

  4.师:“你知道古诗的意思吗?听老师来解释给你们听!”

  5.师解释古诗意思。

  无论是在平地上,还是在高山上,哪里有盛开的鲜花,蜜蜂就往哪里飞去。蜜蜂呀,你采尽百花酿成蜜,是为谁付出了辛苦有为谁获得了甘甜?

  6.师:“原来古诗是要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有所收获。”

  7.幼儿尝试朗读古诗。

古诗二首《蜂》《秋浦歌》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快看他是谁?(出示蜜蜂图)

  谁知道小蜜蜂每天都在忙什么呢?唐代诗人罗隐创作了一首描写蜜蜂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二)初读古诗 读正确

  1、介绍作者

  2、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不多字也不丢字。

  3、同桌互检

  4、找个别学生读

  (三)了解诗意 诵读古诗

  1、轻声自读,思考,蜜蜂都去哪采蜜?你是从哪句知道的?

  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 “不论”、“无限”、“尽”等词,写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2、边想象蜜蜂采蜜的情景,边读前两句诗。体会蜜蜂采蜜的辛苦。

  3、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进一步通过朗读,揣摩、体会。

  4、作者用创作诗的方式来赞美小蜜蜂,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赞美小蜜蜂吗?

  (1)个别学生展示读

  (2)有必要的话听范读

  (3)自己练习诵读

  (4)展示读

  5、采的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人罗隐为我们记录了小蜜蜂勤劳、辛苦的一生,后来人们为这首诗普了曲,下面让我们听一听唱一唱。

  (1)看视频边听边学

  (2)唱给同桌听

  (3)展示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和同桌两个人一起唱。

  三、巩固练习。

  1、用诗来赞美蜜蜂的不仅仅是唐代诗人罗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还有谁来赞美蜜蜂。

  《咏蜂》:

  葛显庭   (当代)

  三百天来九州跑, 南疆北国采花娇;

  终日酿蜜身心劳, 甜蜜人间世人效

  咏蜂 (王锦)

  纷纷穿飞万花间,终生未得半日闲。

  世人都夸蜜味好,釜底添薪有谁怜。

  咏蜂

  宋    姚勉

  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

  但得蜜成甘众口,一身虽苦又何妨。

  (三首中选一首或两首)

  2、蜜蜂最爱劳动。它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酿的蜜甜,可自己吃的有限。每回割蜜,给它们留下一点点,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此时你想对小蜜蜂说些什么呢?

  再美再多的话也表达不完我们对蜜蜂的赞美,就让我们带着心中对蜜蜂的这份浓浓的情再读一读这首古诗吧!

  板书:

  蜂

  苦                甜

古诗二首《蜂》《秋浦歌》教学设计 篇11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龆,其实皆允。因为 “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 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 “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

古诗二首《蜂》《秋浦歌》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描绘的火热劳动场景及对劳动者不辞辛苦的赞美。

  教学过程:

  一、读诗题,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秋浦歌:地名,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产地之一。)

  二、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思考: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什么人物?

  2、哪些诗句写景?哪些诗句写人?( 指名读)

  3、诗人是在什么时候看到这一景象?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深入理解诗句。

  1、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引导学生理解“照”、“乱”在诗句中的意思,鼓励学生看图读诗句理解诗意:熊熊的炉火映红了天和地,红星在升腾的紫烟中飞溅。)

  2、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是个怎样的夜晚?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脸膛红彤彤的冶炼工人在做什么?(一边劳动,一边唱歌。)

  劳动者的歌声听来怎样?(理解“动寒川”)

  3、齐读古诗,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

  六、练习背诵。

  七、布置学生整理曾经学过的诗人李白的作品。

  《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赞美不辞辛苦为他人创造幸福的确劳动者的确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人们常用蜜蜂来赞美谁?为什么?)

  二、理解诗意。

  (一)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1、“无限风光”指什么?“尽被占”是被谁占?这一句诗写什么?(无论在平地上,还是在高山上,哪里有盛开的鲜花,蜜蜂就往哪里飞去。)

  2、指名朗读,评议。

  (二)生齐读诗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你读懂了什么?说一说。

  2、这句诗写了什么?你觉得诗句中的“谁”到底是谁?

  (三)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写诗的用意。

  (四)指导朗读。

  (五)练习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