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学习要点(通用16篇)
《敬畏自然》学习要点 篇1
关于本文:
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敬畏自然》从总体上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一种新的理念。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将大自然拟人化,令人感觉大自然神奇之至,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本文是对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与思考。作者对长期支配人们的一些观念,例如'人是万物之灵'、'人要征服大自然'等等,进行质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阅读本文,要注意作者的理论根据,作者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将大自然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既敬又畏的情感。
学习要点
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作者站在大自然的角度,以拟人的手法谈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赐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
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
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免有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对自然解除了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一、字
1、给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蓬蒿( )咫尺( ) 狼藉( ) 相形见绌( )
鲲鹏( )萌芽( ) 深邃( ) 混淆( ) 美味佳肴( )
二、词
1、解释下列词语。
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序无法揣测。形容令人难以理解,无法知道其中奥秘。多用于讽刺故 弄玄虚的人。
相形见绌:相,相互;形,对照,比较;绌,不足、不够。相比之下,一方显出不足。
2、积累
萌芽 蓬蒿 咫尺 混淆 狼藉 美味佳肴 幼稚
三、思考
1、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大自然的智慧是人无法比拟的,'人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人类是大自然创造的,人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大自然其他事物都'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因此人类与大自然其他生命其实是兄弟。
2、本文在多处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是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强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表达句式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3、请思考本文所提出的重大问题,并对作者的观点与论述提出你的质疑或补充。
4、通过本文,将'人与自然'的话题提升到一个更为开阔,更为理论化,更为根本性的思想境界。仿照本文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的作文。
5、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学会一种敢于对'长期支配人们的观念'与行为方式提出质疑的逆向性思维,并将这种逆向思维方式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
中考解析
(江西省)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诵读文言文,要正确掌握长句中的停顿。用'/'画出下面句子中该停顿的地方。
邻 人 京 城 氏 之 孀 妻 有 遗 男
2.解释文中加红词的意思。
①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段文字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_________ 个人,他们运送土石所采用的方式是_________ ,运一次土石需要_________ 的时间。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愚公移山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读准句中停顿。一般来说,应该依据句子的内部结构来掌握句中的朗读停顿。因此,正确理解句意是恰当的划分句中停顿的前提。此句的正确朗读应该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本题考查对选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杂然相许'中'许'的意思是:赞同(赞成、同意等)。'且焉置土石'中'置'的意思是:(安)放。'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中'荷'的意思是:挑(担)。
3.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从这段文字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5个人,'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他们运送土石所采用的方式是用箕畚挑运,运一次土石需要一年的时间。
4.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愚公要移山是由于大山挡住了出路,进出要绕很大的弯。只要意思准确,即可。回答要注意答题要求,'用你自己的话',若抄用原文,不对。
5.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及表述能力。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只要答案有合理成分即可,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
《敬畏自然》学习要点 篇2
《敬畏自然》
关于本文:
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敬畏自然》从总体上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一种新的理念。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将大自然拟人化,令人感觉大自然神奇之至,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本文是对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与思考。作者对长期支配人们的一些观念,例如"人是万物之灵"、"人要征服大自然"等等,进行质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阅读本文,要注意作者的理论根据,作者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将大自然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既敬又畏的情感。
学习要点
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作者站在大自然的角度,以拟人的手法谈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赐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
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
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免有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对自然解除了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一、字
1、给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蓬蒿( )咫尺( ) 狼藉( ) 相形见绌( )
鲲鹏( )萌芽( ) 深邃( ) 混淆( ) 美味佳肴( )
二、词
1、解释下列词语。
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序无法揣测。形容令人难以理解,无法知道其中奥秘。多用于讽刺故 弄玄虚的人。
相形见绌:相,相互;形,对照,比较;绌,不足、不够。相比之下,一方显出不足。
2、积累
萌芽 蓬蒿 咫尺 混淆 狼藉 美味佳肴 幼稚
三、思考
1、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大自然的智慧是人无法比拟的,"人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人类是大自然创造的,人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大自然其他事物都"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因此人类与大自然其他生命其实是兄弟。
2、本文在多处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是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强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表达句式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3、请思考本文所提出的重大问题,并对作者的观点与论述提出你的质疑或补充。
4、通过本文,将"人与自然"的话题提升到一个更为开阔,更为理论化,更为根本性的思想境界。仿照本文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的作文。
5、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学会一种敢于对"长期支配人们的观念"与行为方式提出质疑的逆向性思维,并将这种逆向思维方式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
中考解析
(江西省)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诵读文言文,要正确掌握长句中的停顿。用"/"画出下面句子中该停顿的地方。
邻 人 京 城 氏 之 孀 妻 有 遗 男
2.解释文中加红词的意思。
①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段文字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_________ 个人,他们运送土石所采用的方式是_________ ,运一次土石需要_________ 的时间。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愚公移山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读准句中停顿。一般来说,应该依据句子的内部结构来掌握句中的朗读停顿。因此,正确理解句意是恰当的划分句中停顿的前提。此句的正确朗读应该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本题考查对选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杂然相许"中"许"的意思是:赞同(赞成、同意等)。"且焉置土石"中"置"的意思是:(安)放。"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中"荷"的意思是:挑(担)。
3.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从这段文字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5个人,"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他们运送土石所采用的方式是用箕畚挑运,运一次土石需要一年的时间。
4.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愚公要移山是由于大山挡住了出路,进出要绕很大的弯。只要意思准确,即可。回答要注意答题要求,"用你自己的话",若抄用原文,不对。
5.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及表述能力。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只要答案有合理成分即可,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
《敬畏自然》学习要点 篇3
我说课的题目是《敬畏自然》,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一)对课文的理解: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可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历来都是奉行自我中心主义,甚至宣称要征服自然。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更是按照自己的好恶随意践踏自然,肆意破坏环境:开山垦荒、围湖造田、大肆捕杀野生动物、毫无节制地开采等等。当然,人类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干旱、水灾、泥石流、沙尘暴,还有那可怕的“非典”,这些无一不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郑重警告。所以,人如何与自然和睦相处,如何创造美好、和谐的生存环境,已是新的时代主题,并且直接关系到民族与人类的未来。于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继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排了诸如《珍珠鸟》等一系列保护动物、善待生命的相关课文后,在本册中又编排了以《敬畏自然》为首篇的第三单元,它们以不同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其科学理性精神,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让学生明白,敬畏自然并不是走向“人定胜天”的反面,而是对“人定胜天”的发展,是对自然的人文性的探究。树立他们平等对待生命的意识,与自然和谐共处。激励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爱生活。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及爱护自然的观点。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讲究形象的语言的含义。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树立平等对待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学习文章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及体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但对这种比较抽象的议论性散文,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依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的“三个维度”的要求,制定了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体现的是“深课浅教”的原则。
二、说教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那么教师在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更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做到有序,有度,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学习。见于学生学情实际,特采用情境导入法,在教学过程中,重点采用品析法,点拨法,探究法等探究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以此为突破口,深化重点,突破难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理念。
三、说学法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探究法、情境体验法和资料汇编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美丽的自然风光令人赏心悦目,可自然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同学们,人与自然唇齿相依,息息相关。优质的自然环境是人们休憩生活的快乐家园,肆意破坏环境,就会使我们陷入无家可归的悲剧。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敬畏自然》会给我们指点迷津。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在这里将课堂与生活、时政联系起来,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两遍课文,首先圈点勾画,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其次,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这个环节可小声播放音乐,为学生创设轻松的阅读气氛和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题敬畏自然的含义。让学生自主钻研课文,结合大屏幕提示的问题弄清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同时鼓励学生质疑解惑。
三、研读赏析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然后汇报交流成果。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4、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赏析略)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能力,作为一篇议论性的散文,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意在让学生品味此文语言的哲理美和思辨美,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用拟人手法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说理,如何用反问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启人深思的。落实品语言,学语言的目的。
四、拓展探究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己学了文章后有哪些想法,能不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要求:自主探究自由讨论,提出质疑见解
(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完成教学难点: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生活,让学生明白保护自然是大家的责任,应从你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发言说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只要学生谈来有理有据,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激励他们的思维火花。
五、课堂总结
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老人,他有着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无比宽阔的胸怀,他的一切儿女都是平等的。所以敬畏自然,就是热爱自然,就是热爱生命,就要树立平等的对待生命的意识,与自然和谐共处。
六、布置作业
(1)老师展示一些相关图片,请学生做环保小记者,为这些图片配上简洁的广告语,号召人们保护自然、敬畏自然。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此环节(1)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升华他们爱自然的情感。(2)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个环节以教材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图书室、网络等资源,拓宽视野,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敬畏自然》学习要点 篇4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两组图片,表现两种智慧。提问;
1. 哪些是自然智慧,哪些是人类智慧?
2. 人类智慧和自然智慧哪个更伟大?
学生思考,保留观点,看文中作者如何解答?(板书:敬畏自然)
出示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品味富有意蕴的哲理性语言,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搜集资料,教师引导;抓住的关键句,揣摩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与价值观: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
教 学 重 点: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 学 难 点: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0分钟
一、 整体阅读,感悟智慧:
1.默读课文:分别找出文中表现两种智慧的语句。(多媒体分别展示文中表现两种智慧句子)
2.问题: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倾向是什么?
二、小组合作讨论,质疑:
人类智慧和自然智慧哪个更伟大?并阐述理由。(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课堂每组发言人展示)
学生展示与教师点评
(注重突出重点)
15分钟
三、品味语言: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喜爱的理由。
四、写作练习:
运用1——5种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组内交流,选出最优秀的展示)
五、思考:难道我们就应该顺应自然吗?学生整合观点:(热爱自然 敬畏自然 合理改造 和谐相处)(板书:和谐相处)
学生教师总结
5分钟
回顾整合本节课的收获:
1. 学习利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情感倾向的方法。
2. 感悟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思想。
当堂测评
5分钟
写作练习:运用1——5种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
《敬畏自然》学习要点 篇5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快看看这篇文章,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二、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围绕:问题(1)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3)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进行思考,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
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三、语言品读: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以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为例)
四、反问: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五、质疑:
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处处洋溢着思维的火花,那么你敢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吗?
1、 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
的?
2、 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3、 我们对自然正确的看法应当怎样?
4、 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有目的吗?
5、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是否也一样?那么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6、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六、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七、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同时在文字里我们也读到了作者一种大生命观:生命平等,生命尊严的理性之美和人文关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之美好境界当是人与自然真正和谐之境界。
附录:阅读 钱钢 《唐山大地震》(节选)
沉痛的记忆——26年前唐山大地震(史海钩沉)
26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是迄今为止世界地震史上最惨痛的一页———中国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的震撼》一书向全世界公布了唐山大地震中惨绝人寰的事实:死亡,24.2769万人;重伤,16.485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一座重工业城市毁于一旦……
唐山大地震以一座城市和这座城市中的百万生命为代价提醒我们:在人类研制的各种行星探测器频繁飞向宇宙太空,甚至放言要向太空移民的今天,我们对自己脚下的地球又了解多少呢?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终究不在于力的征服,而在于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我们优秀的科学家们的首要任务也并不是在于研制出各种先进的武器,以“抵御外敌”,相互搏杀,而是如何立足于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更加充分地认识它,驯服它,不再在它嚣张暴戾地作恶时而毫无预见,束手无策。也许,这就是我们纪念发生在26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的真正意义。
不可预知的灾难
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时42分53.8秒,河北唐山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24万余人在灾难中丧生。
仅仅在一秒钟以前,地球表面似乎还是平静的。在东经118.2度,北纬39.6度———中国河北唐山市,一切都和往昔一样,夜阑人寂。谁也不曾想到,若干年来,地壳运动产生的巨大应变能正在唐山的脚下聚集着,直到岩石再也支撑不住的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终于在这一天的凌晨发生了,犹如40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离地面16公里处的地壳中爆炸!唐山上空电闪雷鸣,大地上狂风怒吼,在强烈的摇撼中,百万人口的唐山瞬间被夷为平地。
唐山震后惨状
唐山第一次失去了它的黎明,天地间被一座城市毁灭时所产生的一切死亡物质笼罩着。
唐山矿冶学院图书馆的第一层楼面整个向西剪切滑动,原来三层的建筑像被地壳吞没了一层。唐山第十中学前的水泥马路被拦腰震断,一截向左,一截向右,错位达一米多。而这次大地震地裂缝穿过的地方:唐山地委党校、东京街小学、地区农研所以及整个路南居民区,都像被一只巨手从地面上抹去了似的,不见了。在陆军二五五医院,一个女兵被一根水泥梁柱横穿了胸膛,胸口血肉模糊;一位孕妇已快临产,人已断气,下身还在流血;一位年轻的母亲从三层楼的窗口已逃出半个身子,沉重的楼板落下来将她压死在窗台上,她死在半空,怀里抱着她的孩子,垂落的头发在余震的摇颤中拂动。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冲人喊着:“救救我哥哥吧,我的爸妈全没了,救救我哥哥吧……”在他的旁边,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正大口大口地吐血,胸前一片殷红。
和历史上许多大震之后的情景一样,无休无止的暴雨开始了,唐山的废墟中涌出了混着泥土和碎石的红色水流。剧痛中的唐山城在凄苦地呻吟着。
生命大营救
7月28日凌晨4点10分左右,唐山大地震发生不到30分钟,一辆红色救护车开出了开滦矿。三个小时之后,这辆红色救护车出现在北京中南海门前。历史应当记住这四个人的名字:唐山矿干部李玉林、曹国成,唐山矿司机崔志亮、袁庆武。他们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最先报警者。当他们在那个大灾难发生的凌晨走进中南海紫光阁时,四个人同时大哭起来:“首长啊!唐山100万人啊……”中央的紧急会议随后召开,决定军队、医疗队、救灾物资连夜向唐山开进。
7月28日当天,中国人民解放军10万救灾部队开赴唐山,抢救废墟中存活者的重任落在了年轻士兵的肩上。最早进入唐山的北京军区某团一营当时的教导员李福华后来回忆说:“战士们都惊呆了,满地的死尸、脑浆和血。我急了,喊‘快救人呐!’喊的时候声音都在发抖。”整个唐山废墟中,到处听得见呻吟,但楼群的残骸像山一样。当天下午,一营2/3的战士的指甲全都剥落了,可他们仍像疯了一样地扒呀扒呀……在一座已经塌成陡坡状的楼房前,人们看见一位战士从废墟里站起来,身上背着一个中年人,然后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外挪,他的脚后跟拖着一块大木板,仔细看去,原来他踩中了木板上的钉子!年轻的士兵满头的汗,满脚的血。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火车、飞机、汽车,全国向那座剧痛中的城市和百姓运送粮食7611万斤,药品293.7万吨,苇席262万片,铁钉1030万吨,蔬菜1406万吨,衣服157.3万件……28日夜,从北京开出的两辆发电车开始给设在唐山机场的抗震救灾指挥部供电;29日深夜,辽宁邮电系统维修队修复了东北经唐山通往天津和北京的通讯线路;30日,北京重型电机厂第一个将30辆水车的清水送到了唐山……就在这场大灾难发生后的第二天夜里,唐山市一条布满瓦砾的小路上突然亮起了一盏路灯,如烛光一般明灭不定,它是九位工人从工厂的废墟中扒出手摇发电机点亮的,这盏大地震后第一个亮起来的路灯犹如唐山这座城市不熄的生命之光!
作者邮箱:
《敬畏自然》学习要点 篇6
沧州第五中学 王凯梅
一、说教材
(一)对课文的理解: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级下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二)教学目标
一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二是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习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
一是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二是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 在于: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二、说教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学设计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教学设计的第二点在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思考,本课以散文形式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资料交流法、比较法、及讨论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显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问答法,仿写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要达到教学目标 、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最好把本文分为两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骤重在课文的整体感悟,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观点,第二步骤重在写作技巧的探究与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第一步:创设情景整体感悟。
一、导语 设计: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快看看一段短片,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以多媒体播放《人与自然》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两遍课文,首先积累优美字词,完成字词练习。
其次圈点勾画,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简要写出对每一段的读书感受与理解,并小声播放音乐,以创设轻松的阅读气氛。
这个环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题敬畏自然的含义。
三、互动探究。
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对于文章的整体感知,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可以学生回答、可以老师回答,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 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能力,在这环节中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钻研课文,鼓励学生质疑解惑,从而理清文章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结构,完成教学重点: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二步:强化理解、能力延深。
首先课堂上请学生展示提前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到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资料。
1、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人类改造自然取得了哪些值得骄傲的成绩,举例说明。
2、 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有哪些破坏自然的行为,举例说明。
3、 对人类取得的这些成绩,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径,你的态度如何?作者的态度如何?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发言说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只要学生谈来有理有据,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完成教学难点 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同时以教材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拓宽视野,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然后根据学生找出的文章中富有哲理性和思辨色彩的语句进行分析,体会文章运用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由此老师展示一些相关图片,请学生做环保小记者,为这些图片配上简洁的广告语,号召人们保护自然、敬畏自然。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模仿课文语言风格,提高写作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以教材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结合专题开展阅读,拓宽阅读视野。同时,阅读后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创意说明: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
简评:这是一节古典诗词诵读、鉴赏课。纵观全程,教者由旧知引入,从易到难,由低至高,善于“垫石铺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获满足感,生求知欲。而布置学生上网查寻资料,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培养了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显示出教者把教的内容巧妙地转换为学生学的活动的功力。中间主体部分,以读为经,抓点带面,读与问,问与析的关系处理得明快、清晰。结尾宕开一笔,依境改写,当堂评价,于常态中求变化,可谓别开生面。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出一种和谐、深厚、跌宕之美。
《敬畏自然》学习要点 篇7
(第一课时)
自学说明: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观点较鲜明,通过讨论、质疑,挖掘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因果关系,又通过品读、揣摩,理解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并学习运用,以期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习目标:
1、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反复阅读,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感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
学习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提示: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他的恩惠,在她怀中壮大,高天流云、小桥流水、大漠孤烟、黄河落日无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已破坏了自然,自然母亲已伤痕累累。看看漫天的沙尘,污浊的空气,脱皮空腹的山峦,日渐枯竭的水源……这就是人类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接受自然回馈的礼物。人与自然到底是什么关系?人类又该怎样对待自然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并感悟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或许我们就会多一份爱护自然的责任。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材料内容谈感受:
。(学生展示)
二、请你认真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据上下文语境理解词义:(黑板展示)
狼藉 混淆 深邃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三、整体感知:(圈画每段关键语句,理清论述思路。请各小组同学通过讨论、交流并口头展示)
1、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2、你认为“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3、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四、合作使人快乐,探究使人聪明:(讨论、交流,小组自由展示)
1、再读课文,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⑴、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⑵、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五、挑战自己(质疑思辨):
教师引导: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本文就处处洋溢着智慧的火花,那么你对本文的观点有质疑吗?(学生质疑,畅所欲言)
如:⑴、畏惧自然是否意味着不求进步、无所作为?
⑵、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⑶、人类不可以改造自然?
列举你提出的问题:
。
六、拓展研究:
教师引导:(黑板文字、语言交替展示)
根据本文精辟的论述和理性的分析,你将如何把“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最实际的行动?
。
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条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
七、师生小结:
通过今天的课堂你收获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对比和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学习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学习重点难点: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对比和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
学习过程:
一、导语提示: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深刻地意识到了“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对于这样经典的文章,我们只了解了内容还远远不够,这节课我们要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艺术做一番探究或品味。
二、再读课文,围绕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进行探讨、交流:(小组黑板展示)
⑴、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哪些特点?(圈点具体的句子,在课本上标注出来。)
⑵、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推出的?
三、语言品味,互动探究:(各小组讨论、交流,口头展示)
1.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品味:(可以从句子的表达方法、修辞方法、内容、句式等方面品味。黑板展示)
例:
(1)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2)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理解:用了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3)
(4)
(5)
……
2、学生自读这些句子,也可以写在摘抄本子上,再次品味语言之美。
3、你们也想写出优美的句子吗?通过以下练习能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1)、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很有特色,将它们抄写下来并写成一段话。
(2)、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试仿写一个句子;
五、延伸拓展作业:
长期以来,人类就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本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部分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平等的看待其他生命,去敬畏自然,爱护自然。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什么更深刻的认识呢?
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段你的感想。
六、反思:通过今天的课堂活动,收获了:
《敬畏自然》学习要点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
2、理解本文题材的特点,侧重议论的表达方式以及拟人、反问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运用,尤其是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和巧妙的对比手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层层推进论述观点和语言理解。
2、难点:
本文语言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类是怎样演变的?人类之前的生物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地球上的另一个生物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人类的飞船又如何能飞上蓝天、登上月球?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会因此而受到深刻的震撼吗?
二、新课
1、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文章观点:
敬畏自然中的敬畏是什么意思?敬畏自然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应该以什么样的关系相处?请仔细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⑴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它出现在文中的哪一部分?
⑵标上段号,概括段意(或找出每段中能概括段意的关键性语句)。
⑶根据段意划分出段落层次。
2、讨论明确:
⑴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议论性散文,文中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类理应敬畏自然的观点。
⑵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观点。
第二部分:比较人与自然的智慧。
其中2至4段讲人类的智慧。5段讲大自然的智慧(比较),第6段讲人的智慧与自然的智慧的关系。
第三部分:宇宙有生命,人与其它事物是兄弟关系。
第四部分:人类理应敬畏自然。
3、研读课文:
本文是议论性散文,具有一般议论文的特点。因此,文章第一部分可以看作是引论部分,引出观点,并加以否定。第二、三部分可以看作本论部分,第四部分则可以看作结论部分。全文通过层层推进,得出论点。
⑴人们常常认为人与自然是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否定?
明确:
普遍宣称征服自然,从历史长远、人与自然的关系及智慧三个方面加以否定。
⑵细读文章第二部分,比较人与自然的智慧:
①人类的智慧有哪些?是否值得骄傲?大自然的智慧是否远胜于人?为什么?
②明确: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
原因在:
第一、高科技上,航天事业的发展,空间还很狭小;
第二、人类认识是一断纠错的历史;
第三,矿坑可能是人类自掘坟墓;
第四、在太空中也许有比人类智慧高得多的生物,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而人类也是大自然的杰作。
4、细读第三部分,理解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⑴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的关系是什么?人类和大自然的其他事物有什么样的关系?
⑵明确:
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式。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和其它生物是兄弟关系,所以人类理应爱护自然。
5、小结:
文章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关,最后作出敬畏自然的结论。从人类与大自然的智慧比较,到人类智慧是大自然所赋予,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层层推进论述,最后引出结论: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6、理解难点句子:
句子由学生讨论提出,并协同解决,老师给予点拨。
7、写作特色,写作技巧:
讨论归纳:
⑴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
⑵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拓展
敬畏自然是否意味着对自然俯首称臣呢?(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敬畏自然》学习要点 篇9
《敬畏自然》说课稿
李庄中学 王德君
一、 说教材
(一)对课文的理解,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把七至九年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段。八年级下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二)教学目标
一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二是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习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
一是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二是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四) 教学难点在于: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二、 说学法
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考虑:首先要考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如果较长时间不改变教学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教学设计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教学设计的第二点在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思考,本课以散文形式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显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 说学法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问答法,最后由学生发言、总结。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能有一点收获、有一点提高、发展。
四、 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想谈一下本文的教学程序。要达到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最好把本文分为两个课时来进行,第一课时重在课文的整体感悟,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观点,第二课时重在写作技巧的探究与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我想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步:创设情景。
以多媒体播放《人与自然》或《宇宙与人》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简要写出自己读书感受与理解,同时投影出阅读中需解决的思考题,并小声播放音乐,以创设轻松的阅读气氛。
第三步:小组讨论。
给予学生适当的自读时间后,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学习,尽量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及投影的思考题。
第四步:互动探究。
学生讨论后,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可以学生回答、可以老师回答,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五步:张扬个性。
请学生发言说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究竟同不同意,同意你将怎么办,不同的又如何办,只要学生谈来有理有据,都应给予肯定。
《敬畏自然》学习要点 篇10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爱护自然、保护自然。
2. 品味文章富有意蕴的哲理性语言,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爱护自然,学会保护自然
教学难点
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讲析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
(一)初读感知
默读课文。注意生字、生词,自己查工具书解决。
1.字词过关检测,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ūn)鹏 鹪鹩(jiāo liáo) 蓬蒿(hāo) 咫尺(zhǐ)
狼藉(jí) 相形见绌(chù) 美味佳肴(yáo)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精巧:精细巧妙。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佳肴:精美的菜肴。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2. 请几个学生谈初读文章的感受。哪几节,或哪一句不懂?可以让学生记下自己的有关问题,在下一环节中注意学习。
(二)品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1. 品读第一节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实在是太狂妄自大了,因为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而他却要作自然的主人!他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有什么资格与自然对立!
问:第一节总起全文,谈到了全文的两个问题,请学生概括。
参考答案:
这一段总起全文,写了两层意思:人和自然相比人是个孩童;人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
问:从第二节开始,到哪一节是谈的第一个问题?
参考答案:到第七节。
2. 请学生范读读2——7节,读完后思考:
(1)提示思考:如何认识人类的智慧?如何认识人类智慧的结果:重大科技成就?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反复思考。
第二节,作者总的比较人类智慧是滴水,大自然的智慧如同大海。
第三、四节,关于人类重大科技成就问题。
第五、六节,作者推测人类不是有智慧的生物,也不是智慧生物。
第七节,作者具体比较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
(2)重点品读第七节
“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出了这样丰富多采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用尽人类的全部智慧,恐怕也难以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那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3)人能否征服自然?人作得了自然的主人吗?
讨论明确:人类永远都不可能征服自然,更做不了自然的主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二)继续品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1.请学生齐读第8——13节。读完后思考:
如何理解“人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
2.重点品读第八、九节
(1)“为了”为什么加引号?
(2)“人是自然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其高级之处仅在于他会思维、能够进行理解以及有自我意识。”
(3)“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宇宙或者说自然借我的眼睛来观看她自己,借我的嘴来表达她自己,说出她亿万年来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
3.重点品读第十三节。
“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
“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三)总结全文
1.“敬畏自然”的是什么?
明确:“敬畏”有两层含义,一层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二层是“畏惧”,但不是简单的害怕,而是说破坏大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
2.为什么要“敬畏自然”? 我们应该如何敬畏自然?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孕育生命的组成部分,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生命。人类却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其实,自然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也是自然的一个要素。只有认识、爱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敬畏我们自己。敬畏自然,即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四)质疑思辨:
教师激趣: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本文就处处洋溢着智慧的火花,那么你对本文的观点有质疑吗?
学生质疑,畅所欲言。
如:⑴畏惧自然是否意味着不求进步、无所作为?
⑵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⑶人类不可以改造自然?
(五)拓展研究:
激趣:读着本文精辟的论述、理性的分析,你将如何把“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最实际的行动?
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条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可每一小组拟一条展示交流)
参考:
1.地球不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2.地球不属于人类,而是人类属于地球。
3.自然界的法则就是合作;我们不应只求改变世界,而应力争改变自我。
4.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我们的眼泪。
5.我们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将呵护我们的明天!
齐读最后一段,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敬畏自然》学习要点 篇11
【说教材】
1、对课文的理解: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册的语文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把七至九年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段。八年级下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2、教学目标:
⑴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
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
⑵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
要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习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
3、教学重点:
⑴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⑵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4、教学难点在于:
⑴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
⑵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说学法】
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考虑:首先要考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如果较长时间不改变教学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教学设计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教学设计的第二点在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思考,本课以散文形式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显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说教法】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面,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问答法,最后由学生发言、总结。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能有一点收获、有一点提高、发展。
【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想谈一下本文的教学程序。要达到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最好把本文分为两个课时来进行,第一课时重在课文的整体感悟,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观点,第二课时重在写作技巧的探究与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我想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步:创设情景:
以多媒体播放《人与自然》或《宇宙与人》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简要写出自己读书感受与理解,同时投影出阅读中需解决的思考题,并小声播放音乐,以创设轻松的阅读气氛。
第三步:小组讨论:
给予学生适当的自读时间后,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学习,尽量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及投影的思考题。
第四步:互动探究:
学生讨论后,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可以学生回答、可以老师回答,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五步:张扬个性:
请学生发言说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究竟同不同意,同意你将怎么办,不同的又如何办,只要学生谈来有理有据,都应给予肯定。
《敬畏自然》学习要点 篇12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学生交流看法。)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吗?
④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敬畏自然》学习要点 篇13
李庄中学王德君
一、 说教材
(一)对课文的理解,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把七至九年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段。八年级下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二)教学目标
一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二是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习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
一是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二是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四) 教学难点 在于: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二、 说学法
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考虑:首先要考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如果较长时间不改变教学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教学设计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教学设计的第二点在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思考,本课以散文形式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显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 说学法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问答法,最后由学生发言、总结。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能有一点收获、有一点提高、发展。
四、 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想谈一下本文的教学程序。要达到教学目标 、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最好把本文分为两个课时来进行,第一课时重在课文的整体感悟,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观点,第二课时重在写作技巧的探究与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我想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步:创设情景。
以多媒体播放《人与自然》或《宇宙与人》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简要写出自己读书感受与理解,同时投影出阅读中需解决的思考题,并小声播放音乐,以创设轻松的阅读气氛。
第三步:小组讨论。
给予学生适当的自读时间后,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学习,尽量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及投影的思考题。
第四步:互动探究。
学生讨论后,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可以学生回答、可以老师回答,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五步:张扬个性。
请学生发言说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究竟同不同意,同意你将怎么办,不同的又如何办,只要学生谈来有理有据,都应给予肯定。
2004年4月
《敬畏自然》学习要点 篇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2、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3、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本文,让学生转变过去人们一致认为的征服自然的观念,
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速读、自主、合作、教师讲解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展示有关大自然的优美图片,无论是春花、夏雨,还是秋雨、冬雪,都是美好的,但是,人类的行为却使大自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展示大自然受到破坏的图片)面对美丽而又正遭破坏的大自然,有一个作家清醒地告诉我们: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二、新授课
(一)检查预习,掌握下列词语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鹏斥安鸟(yan)蓬蒿(hao)咫尺(zhi)
狼藉(ji)相形见绌(chu)美味佳肴(yao)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不过尔尔:不过这样。
(二)课文相关知识的理解
1、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知识
2、理解题目及文体
敬:敬重,是各种推崇之心的涵盖,这个词还包含一种深深的爱护、珍惜和依恋之情;畏:畏惧之意,作者鲜明地表达了这种“畏惧”是由于“敬”---“爱”—“惜”到了极点之后的“怕失去”、“怕破坏”、“怕改变”。这是从美好的浓情中析出的“畏惧”,这包含了作者对自然力量与神秘的崇拜之情,反映一种重新思索人与自然关系的谨慎谦虚的态度。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议论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叙事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有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有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
过程)。议论性的散文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表达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2、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
明确: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这一自然段)
3、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口号。
第二部分:(2—10)比较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第一层:(2—4)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相比不过尔尔。
第二层:(5—7)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第三层:(8—10)宇宙有生命,人类处处有弟兄。
第三部分:(11)人类应当敬畏自然。
(四)掌握课文内容
作者阐述了哪些敬畏自然的理由?
1、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骄傲。
a在大宇宙中间,航天科技非常狭小。
b人类的认识史,人类认识幼稚得很。
c大自然宝藏,矿坑挖掘是自掘陷阱。
d宇宙中的高智慧生物,人类大人物不过尔尔。
2、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a大自然创造了一切人仅有智慧是大自然赋予的
b大自然创造了人类有感情会思维的大脑
c大自然使人体众多细胞分工合理并且相互协调
d大自然创造了人体难以形容的美
3、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
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
表明观点,得出结论: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
4、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明确:因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宣称要征服自然。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明确:之所以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6、“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存在不存在?“智慧”和“生命”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明确:拟人手法。把宇宙比拟为人,将宇宙的一切,都设想成为造物主的创造,那么这种创造的智慧真是太神奇了。宇宙智慧与人类智慧——相对的两个概念,具有可比性。有生动、形象、亲切的效果。
三、课堂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论,以利人类长远发展。
四、作业布置
1、抄写、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熟悉、思考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蓬蒿咫尺狼藉呐喊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精巧绝伦美味佳肴
二、新授课
(一)品味语言,体会句中哲理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讨论明确:掉入陷阱,就有危机。人类开采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讨论明确:拟人,说宇宙创造了人类是有目的的创造,这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讨论明确: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二)体会、理解文章写作特点
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改为: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思考,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改为:谁也不能断言那些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反问句的作用:反问语气更强烈,更发人深省。
③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改为: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
反问句的作用:反问句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语气也更强烈。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改为:你应当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
反问句的作用:语气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三)扩展练习
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如:1.地球不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2.我们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呵护我们的明天。
3.地球是万物之母,无论什么降临在地球身上,也将同样降临于地球的孩子的'身上,我们应该知道地球不属于人类,而是人类属于地球。
4.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你的眼泪,不是我的眼泪,更希望不是地球母亲落下的最后一滴带着绝望的泪!
四、课文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进而,从论智慧到论生命,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得出结论:我们应该敬畏自然。全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由引论到本论,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本文的语言也极有特色,富有文学色彩,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洒脱峻丽,读来爽心悦目。
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
板书设计
敬畏自然
严春友
高科技——航天事业——相比大宇宙,空间十分狭小
人类的智慧认识——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
矿坑——可能成这人类自掘的陷阱
宇宙——存在比我们智慧高得多的生物
人类智慧是大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大自然的智慧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
兄弟关系——敬畏自然——保护、爱护自然
自然中其它事物
教学反馈
学生不太容易读懂课文,对理清课文思路有困难,不理解议论文层层推进的写法。对文章中部分语句的分析、品味有很大困难。
《敬畏自然》学习要点 篇15
一、说教材
(一)对课文的理解: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级下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二)教学目标
一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二是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习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
一是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二是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 在于: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二、说教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学设计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教学设计的第二点在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思考,本课以散文形式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资料交流法、比较法、及讨论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显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问答法,仿写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要达到教学目标 、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最好把本文分为两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骤重在课文的整体感悟,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观点,第二步骤重在写作技巧的探究与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第一步:创设情景整体感悟。
一、导语 设计: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快看看一段短片,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以多媒体播放《人与自然》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两遍课文,首先积累优美字词,完成字词练习。
其次圈点勾画,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简要写出对每一段的读书感受与理解,并小声播放音乐,以创设轻松的阅读气氛。
这个环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题敬畏自然的含义。
三、互动探究。
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对于文章的整体感知,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可以学生回答、可以老师回答,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 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能力,在这环节中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钻研课文,鼓励学生质疑解惑,从而理清文章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结构,完成教学重点: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二步:强化理解、能力延深。
首先课堂上请学生展示提前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到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资料。
1、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人类改造自然取得了哪些值得骄傲的成绩,举例说明。
2、 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有哪些破坏自然的行为,举例说明。
3、 对人类取得的这些成绩,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径,你的态度如何?作者的态度如何?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发言说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只要学生谈来有理有据,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完成教学难点 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同时以教材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拓宽视野,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然后根据学生找出的文章中富有哲理性和思辨色彩的语句进行分析,体会文章运用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由此老师展示一些相关图片,请学生做环保小记者,为这些图片配上简洁的广告语,号召人们保护自然、敬畏自然。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模仿课文语言风格,提高写作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以教材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结合专题开展阅读,拓宽阅读视野。同时,阅读后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创意说明: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
简评:这是一节古典诗词诵读、鉴赏课。纵观全程,教者由旧知引入,从易到难,由低至高,善于“垫石铺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获满足感,生求知欲。而布置学生上网查寻资料,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培养了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显示出教者把教的内容巧妙地转换为学生学的活动的功力。中间主体部分,以读为经,抓点带面,读与问,问与析的关系处理得明快、清晰。结尾宕开一笔,依境改写,当堂评价,于常态中求变化,可谓别开生面。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出一种和谐、深厚、跌宕之美。
《敬畏自然》学习要点 篇16
我在教这篇课文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解决创新教学的问题。
一是打破以往文本语言与内容兼顾的传统做法,而只选择了后者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目的在于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思想。(这样设计虽然削弱了文本语言的学习,但是强化了课堂语言和生活语言的运用,从而保证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与再认识,以此来加深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并促使他们能够正确支配自己的行动与实践。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因为本文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颇具思想深度。虽然文中有些说法还值得商榷,但这无形中更为学生提供了质疑与思辨的空间。从课堂效果来看,这一设计的目的达成很好。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既启迪了智慧又加深了体验。最后的“体验与反思”环节更把学生在本课中的收获外化为活动计划与口号,这既是课堂向生活的延伸,又是课堂效果的有力测评,对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具有强有力的激励引导性。
二是通过新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做法是采用了“电视节目现场模拟”的方法,通过对话、采访、合作、探究等多种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因为新颖独特的教学形式是避免学生审美疲劳,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又因为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语言与思辩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而目前颇为流行的多媒体教学虽能给学生带来多种感官的刺激,但往往又弱化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再加之文章本身观点较为独特,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因此上好本课须为学生创设思辩的氛围,这也是我采用“电视访谈”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课堂实践看,这一设计很受学生的欢迎,因为有预习时丰富资料的介入,学生发言积极,思考积极,热情高涨,参与度极高,从而使课堂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