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优化测控卷(通用16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优化测控卷(通用16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优化测控卷(通用16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优化测控卷 篇1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   )   锐不可当( )   歼灭( )   击 溃( )    绥靖( )( )

  阻遏(   )   鄂豫( )       逃窜( )

  2.形似字组词。

  3.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③“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

  ④“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些词语内涵分别是什么?体现语言特点是什么?

  4.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国民党的 (a.广大 b.大量 c.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 (a.反对 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 (a.作战 b.指挥 c.鼓动 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a.牢* 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 (a.弱点b.松懈 c.劣势 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二、阅读

  (一)

  (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5.句(2)与句(1)形成鲜明对比。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          ”;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                ”一词和两个“            ”字,行文很严谨。

  6.从句(4)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这种感情是(    )

  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

  c.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

  7.句(5)中的“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8.前几句中与句(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相应的内容应是“                     ”。

  9.句(6)、(7)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是:                         。

  (二)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①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②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③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④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⑤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但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10.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这则新闻的 ,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相比,两题都交代了      、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还说明了               ,体现了                        。两题都体现的语言特点:                。

  11.电头交代了哪些内容?电头的价值是什么?

  12.用“ ”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它的作用是什么?

  13.找出文中属于插叙的内容是 ,其作用是什么?

  (三)

  (新华社南京1949年4月24日5时电)国民党22年反ge命中心南京,已于23日午夜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人民解放军入城后,受到学生和市民的热烈欢迎,男女学生们纷纷向解放军献花致敬。人民解放军已布告安民,城内秩序稳定,商店照常开门营业。在发起渡江作战后三天内,人民解放军便攻占这一全中国第一个大城,这说明解放军威力的强大,国民党匪军一触即溃,已经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

  14.为这则新闻补充题目:               。

  15.在文中用 线画出导语部分,指出导语部分明晰地交代了哪些记叙要素。

  16.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并写出大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17.文中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有人以为新闻必须强调客观性,只能用事实说话,不应当发表议论,这种看法对吗?

  (四)

  阿富汗儿童——我们该怎么办?

  北京时间10月8日凌晨,美英开始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这使得本已十分贫困的阿国陷入更大的灾难与恐慌,其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群是阿富汗的儿童。

  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的统计显示,阿富汗是世界上20多个“儿童基本生活‘严重不足’”的国家之一,其儿童受教育程度为全世界倒数第七……现在又面对美英的“反恐怖战争”,阿富汗儿童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战争将导致大批无辜百姓逃离家园,沦为难民。在颠沛流离的逃亡过程中,将会有许多儿童因卫生状况不佳、缺少干净的饮用水和生病得不到有效的医治而死去。看着天真无邪的儿童死去,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痛心。可是阿富汗儿童目前正处在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的环境里,幼小、脆弱的生命将如何承受这起人为灾难?

  我们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宗教极端主义,但这一切都不应以伤害无辜为代价。对于儿童这一弱势群体更应当优先考虑。

  战争仍在继续,死亡仍未停止。愿和平的曙光早日降临在阿富汗儿童身上。

  18.读了本段新闻,你认为最令人担忧的是什么问题?

  19.在这次战争中,阿富汗儿童面临什么问题?

  20.战争的罪恶是                 。

  21.针对美英对阿战争,我们的态度是                。

  22.针对这次战争,想想阿富汗儿童,我们的愿望是                      。

  (五)巴格达居民不进防空洞

  (路透社巴格达3月22日电)今天的巴格达烟尘笼罩,城市空中轮廓线上火光点点,在美英部队对巴格达无辜迷茫的居民发动空前猛烈的轰炸之后,巴格达大街小巷几乎空无一人。

  随着夜间炸弹和导弹接连不断的爆炸声,伊拉克首都全城的建筑物摇摇欲坠,火球和浓烟冲天而起,3天来的连夜轰炸首次变成了青天白日的闪电战。

  一家宾馆的司机说:“(战争的)前两个晚上跟这次一比简直就是开玩笑。这就是他们所谓的震慑,真是让人胆战心惊。他们是说到做到。”

  巴勒斯坦饭店的接待员说:“战争真的开始了。谁知道下一个晚上会是什么样子。”

  做父母的都说自己的孩子被这次轰炸吓得瑟瑟发抖。有居民说美国在拿他们来试验自己的最新武器。

  夜间袭击和新展开的白天轰炸在打击定点目标时显然很精确。很多目标,包括政府各部,位于巴格达平民区的中心。震惊不已的巴格达居民说,尽管美英接连不断的轰炸让人不寒而栗,但他们不会躲进遍布首都的防空洞。

  萨阿德•萨利赫说:“我们宁愿死在家里,也不愿意闷死在地下防空洞里。我不会进防空洞。”

  23.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①无辜( )

  ②震慑( )

  24.用     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其语言特点是什么?

  25.主体部分怎样详细说明导语中的“烟尘笼罩”、“火光点点”。

  26.这则新闻表现出的人民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什么?

  三、写作

  27.发挥想像,用20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我军万船齐发,直逼南岸的壮观场面。

  28.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消息,反映身边社会生活新面貌、新问题。

  参考答案:

  一、1.dí dānɡ jiān kuì suí jìnɡ è è yù cuàn

  2.①锐气 税收 ②芦荻 获取 ③悲哀 衰老 ④歼灭 纤维 ⑤击溃 遗留 ⑥蓑衣 衷心

  3.①不能。如果去掉“不含”,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②好。“不料”一词褒贬鲜明,充满了嘲讽,同时也显出了我军的神勇;③“歼灭”是把敌人消灭掉;“击溃”是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不一定消灭。连用两个词表现了不同的作战结果,语气准确、简洁。④“树木”是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森林”是扩大了根据地;“生了根”是根据地巩固了;“枝叶茂盛”是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体现语言的生动、形象。

  4.a c d c a

  二、(一)5.不料 首先 已

  6.b 7.真实,及时。

  8.句(1)前半句

  9.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优化测控卷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知识目标〗

  1、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教育目标〗

  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重点难点〗

  了解并且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识记重点字词

  鄂(湖北) 豫(湖南)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气势磅礴 回肠荡气 聿          

  闱乡      

  三、知识介绍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速读全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速读全文,划分新闻内容要素:

  时间兵力渡过兵力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2日夜30万30万西路军

  九江──安庆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2/3东路军

  南京──江阴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大部

  五、思考品味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三一、二组品味新闻的语言。

  六、教师总结

  七、巩固提高

  1、思考题: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

  〖课后记〗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们掌握了新闻的基础知识,通过表格形式,学生对解放军的行军路线有了较为清晰的掌握,达到了预期授课目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知识目标〗

  1、巩固重点字词。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闻六要素及结构要素。

  〖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在解放战争时期采取的土地政策,感悟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

  〖教学媒体〗

  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提问学生有关新闻的知识要点:

  1、新闻六要素;

  2、新闻结构要素;

  3、结合课文字词、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

  二、整体感知

  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三、思考品味

  1、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2、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⑴ 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⑵ 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⑶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⑷ 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⑸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四、拓展延伸

  1、思考题:

  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五、教师总结

  教师对学生今后的读书读报活动提出要求:

  博而精,不仅要瞧热闹,更要瞅门道。

  六、提高巩固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优化测控卷 篇3

  风格迥异  魅力独具

  《新闻两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为著名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战所写的两篇新闻。两则报道目光如炬、高屋建瓴,乃新闻作品之瑰宝,消息写作之明鉴。今天读来,那场惊心动魄、气吞山河的战争犹历历在目,令人荡气回肠。两则新闻各具特色,其感情色彩的鲜明,语言的精当,叙述详略的得体,见解评论的深刻,前瞻意识的正确,新闻要素交代的清楚明白自不待说。下面,我们着重谈两篇新闻在背景交代方面的特色。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彩的议论巧妙交代新闻背景,主旨鲜明。

  新闻的特点是“让事实说话”,新闻中能否发表议论,历来众说纷纭,毛泽东独具慧眼,在详细报道了我西路军渡江情况后,巧妙地插入了一段精彩精当的议论。既深刻地分析了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摧枯拉朽,“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巧妙地交代了新闻的背景。不但十分得体,而且画龙点晴,指出了整个国民党反动必然失败的背景,揭示了其必然覆灭的可悲下场。这样的议论,使报道主旨鲜明,深刻感人。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详写背景,淡化主体,独具魅力。

  从1945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至11月初,半年多来,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全国各个战场节节胜利。11月5日,辽沈战役和南阳战役频传捷报。11月6日,我人民解放军又发动了著名的淮海战役。南阳解放战,可以说是淮海战役的前奏。

  自古以来,南阳人杰地灵,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兵家必争之地。我军解放南阳,不但在军事上意义重大,而且标志着国民党军队已走上了节节败退的穷途末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光辉之旅。因此,毛泽东同志在撰写解放南阳这一重大喜讯时,独辟蹊径,淡化主体,不去详细展示整个战争的全过程,而是详写战争的背景,向人们深刻揭示了这场战争的战略意义。

  全文共五层意思,作者就用了三层意思从历史到现实,从敌军到我军,全方位的,多侧面地详细报道了这场战争的背景。第一层,导语 ,仅一句话,言简意丰,概述我中原解放军解放南阳,交代国民党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点明了这场战争取得胜利的战略意义,其欣喜之情跃然纸上,笼罩全文,极大地感染着读者,鼓励着人民。第二层更妙,作者运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乃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既是整篇报道的背景材料,又向读者透露了我军解放南阳,人民解放战争已成必胜之势,国民党的败局已不可逆转的强烈信息。不仅如此,作者还用第三层意思进一步回顾过去一年来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不得不放弃南阳的事实,指出国党全面崩溃的大背景,深刻地揭示了其必然失败的下场。这样和第四层对河南全省基本被解放的事实的报道,对一年多来我南线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以及结尾对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的预言珠连璧合,相得益彰。作者独具匠心地运用大量笔墨报道南阳在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和重大背景,我军一年多来所取得的胜利以及襄阳敌军已成瓮中之鳖,难逃覆灭的下场的局面,比去正面详细报道我军解放南阳的过程,更能激发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更能向全世界人民展示我军必然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美好前景。

  《人民解放敌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详略得当,议论精辟,议论中巧妙交代新闻背景,使主旨鲜明,深刻感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淡化主体,详叙背景,别具魅力。表现了毛泽东同志高超的写作技巧和驾驶重大新闻题材的非凡才能,为我们撰写新闻报道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优化测控卷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    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    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    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鄂(     )豫(     ) 绥 靖 (     )(       )阻 遏 (        )

  锐 不 可 当 (        )阌(       )乡  杜聿(      )明

  2.解释下列词语

  ①锐不可当:

  ② 业已:

  ③绥靖:

  ④ 阻遏:

  3.认识新闻

  ①消息要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____事件,篇幅一般较_____。消息的内容必须____,要如实地反映情况。“_____”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② 消息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_____、_____、事件发生的_____、经过、_____。

  ③ 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是必不可少的三个部分。_____是消息内容的提要,除了正题之外,还可以在前面加_____或在后面加_____。_____部分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_____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④ 消息主要运用_____的表达方式,也可以插入简单的_____。

  ⑤电头交代了         的名称、       地点和时间,电头表明             。一般位于导语         。

  4.预习课文,

  a、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b. 理清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六要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二。合作探究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 新闻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而是们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3. 这两则新闻在语言上有共同的特点:简明准确,富有表现力。通过阅读,反复体味,你能感受得到吗?

  4. 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法和内容方面的异同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新闻,分别写出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及新闻内容的六要素。

  陕西经济明年更重稳增长

  本报讯(记者 冯强) 昨日,代省长娄勤俭主持召开今年第22次省政府常务会,这也是他12月21日任代省长以来,首次主持常务会。“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会议开始前,娄勤俭说,“我一定团结实干、勤政为民、改革创新、公道廉明,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帮助、督促我的工作。”   

  昨日会议研究了明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重点工作,并听取了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明年预算安排意见的汇报。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影响,我省经济今年一度出现下滑,由于及时出台了稳增长、促转型的应对措施,工业增速连续三个季度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经济从下半年起触底企稳,呈现出增速较快、结构优化、物价趋降、就业增加的良好态势。会议强调,尽管明年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但我省发展处在上升通道的态势没有改变,长期积累的正能量将持续发挥作用。XX年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在“稳中求进”中力求“拐弯超车”。具体工作中,会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在优化结构中扩大投资规模,着力提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议原则同意XX年财政预算安排意见。同时,优化支出结构,大力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确保新增财力和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本文来源:华商报XX年12月25日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优化测控卷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以模仿电台主持的形式,带出对自我的介绍,同时用新闻的形式也是对后面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新学期 新教改 新创举

  东绛、蠡园两所中学互派教师换岗

  一座沟通两校之间教学交流的新“蠡湖大桥”正在建成

  为了促进东绛、蠡园这两所滨湖区各具教学特色的中学之间的教学交流,东绛、蠡园两所中学的校长在暑期合作商谈,在一拍即合的融洽氛围中提出了“互派教师换岗”的新型教学交流形式。

  据悉,开学前几天,东绛、蠡园两所中学分别从教语文、物理的两名青年教师便均已到对方学校报到。今天9月1日,这四名青年教师在交换的岗位上已各就各位,正式开始教育教学工作。

  据两校校方称,此次“互派教师换岗”的交流形式将进行两个月,这一“实验”若获得成功、效果明显,将在今后大范围、长时间的推展下去。

  由此,我们看到一座旁逸斜出的更能促进沟通交流的新“蠡湖大桥”正在于东绛、蠡园两校间悄然建成。

  二、新授

  1、由示例,引出学生对新闻的认识,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新闻的结构、六要素。

  2、由“新闻作为记叙文的一种,既有记叙文的一般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那么与一般的记叙文比较,你觉得新闻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讨论,凭感觉和经验谈。

  3、学生认识的模糊性,引出对今天新闻文体的零距离接触,在学习中掌握新闻的特点。

  4、自由朗读课文。

  5、在抓住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6、采取四人小组竞赛的形式,找出新闻的各个结构部分、六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三、作业

  我来当一回报社编辑

  以课堂上学到的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优化测控卷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

  2、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识记新闻结构组成,并能分析典型的新闻的结构。

  4、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1、主体部分层次的划分和层意概括。

  2、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第二则主体与背景的确立,以及中间部分层次的划分。

  【教法】

  传授、点拨、讲练结合。

  【学法】

  自主、合作。

  【教具】

  传统、powerpoint 投影。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教师朗诵毛主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教师提问:作者是谁?什么身份?由此可以说明什么?

  背景介绍:蒋介石政府拒绝和平谈判,人民解放军为了解放全中国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

  教师提问:这是一篇新闻。同学们知道新闻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新闻特点:真实、及时、简明)

  二、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填表(投影):

  引出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按照“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来报道?

  明确:一是按照渡江的时间顺序;二是先写西路军是因为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放在一起写方便分析,语言更精炼。

  2、划分出报道三路大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层次。(答案详见课本。)

  三、新闻结构

  结合课后练习二,说说本篇新闻的结构组成。(答案详见课本。)

  补充说明:背景不是每篇新闻都有的结构。导语通常是开头几句话或者第一段。包括引题、主题和副题,字号最大的是主题,主题下面的是副题,上面的是引题。导语前面的文字叫做电头,属于结构的附加成分。

  小结: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就要看。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就要看主体。

  四、语言特点

  思考:结合导读和原文,具体说说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巡查指导。(答案详见课文。)

  课后思考:划分第二则新闻的结构。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默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学生读课文后,讨论,教师巡查点拨。

  明确:

  人物:南线人民解放军

  时间:

  地点:南阳

  原因:解放全中国

  经过和结果:王凌云弃城南逃,解放军当即解放南阳。

  小结: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了。

  二、新闻结构

  理清了六要素,我们来划分这则新闻的结构就容易多了。请大家思考、讨论。

  明确:(详见课文)

  点拨:课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划出表示时间的文字,有助于分清结构。

  说明:这则新闻结构比较特殊。背景材料占了新闻的相当大的篇幅。为什么要介绍过去一年来的背景材料呢?(为了说明王凌云弃城南逃的原因。南阳解放是一个转折点,意味着蒋介石军队从此走上节节败退的道路。此时正是总结一年来所取得成绩和教训的大好时机。)

  三、课堂练习

  投影:

  一、按拼音写汉字

  kuìdūsài dāng退战要锐不可suí èxiájiū靖阻管正cuànfújiān逃被灭

  二、说说下列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繁叶茂了。

  三、改病句

  1、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并封锁长江,控制江阴要塞。

  2、在野战军和游击队的配合打击下,使困守的敌人不得不弃城逃窜。

  四、划分两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层次

  五、分析下列这则新闻的结构

  世锦赛美国胜阿根廷摘铜

  tom  体育讯北京时间9月2日,2006年世锦赛铜牌争夺战拉开战幕,对阵双方是宿敌阿根廷和美国队。在双方国际正规赛事交战史上,美国9胜4负占绝对优势,但是役之前的最近两次交手,获得胜利的却都是阿根廷。阿根廷今晚一度领先梦七9分,但是两员内线大将斯科拉和奥博托在第三节就领到4次犯规,美国队在那一节将比分拉开,并且最终以96:81击败阿根廷,夺下世锦赛铜牌,阿根廷获得第四名。

  四、作业

  课后习题二;抄写生字两遍,要注音。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优化测控卷 篇7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1探究式教学

  2分小组讨论

  学习重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流 程 图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②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新闻:即消息③,也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特点:④及时、准确、生动

  结构:⑤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

  主体层次⑥

  小结及作业 :⑦

  讲解链接

  ① 板书标题,稍微提一下作者

  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② 板书学习目标,点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课文。

  ③ 简介新闻的概念,提示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回答新闻的第一个特点,及时性,强调一个“新”字。结合课后第一题,使学生明确阅读新闻就要抓住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叙文的六要素相一致。

  ④ 准确、生动这两个特点先不说,在分析课文的主体部分时有学生总结。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

  ⑤ 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课后第二题,找出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并理解各自的作用。

  标题:概括全文

  导语 :提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详细阐释导语 的内容

  背景、结语:往往暗含在主体中

  为使学生掌握,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前一个学生随意说出一个来,后面的学生按顺序说出后一个,强化记忆。

  ⑥ 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中路军『抓住“首先”一词,明确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

  二、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提示了为什么接着写西路军』

  三、东路军

  在分析层次的基础上,揭示新闻的语言特点,同时结合课后第三题,理解语言简洁、生动的表现手法。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经过了激烈的战斗;“渡至”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语义丰富;“二十四小时既已”时间明确,速度快,作战顺利。

  语言的感情色彩,在第二题中,体现明显,“不料”含讽刺意味,体现了解放军强大的攻势。

  ⑦ 小结

  本节课结合课文我们了解了新闻的六要素及结构,今后在阅读新闻的时候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收集信息,获取更多的写作素材。为更好的理解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请同学们课后完成练习册的1、2、3小题。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二)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1探究式教学,以自渎为主

  2分小组讨论

  学习重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流 程 图

  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② 学习目标

  练习所学新闻知识,找出本新闻中的六要素和导语 ,给主体分层次

  ③ 学生自渎课文

  ④ 师生讨论

  ⑤ 教师小结

  讲解链接

  ① 板书课题,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上节课学习了有关新闻的知识,找部分学生复述所学内容,为学生自渎课文打基础。

  ② 提出本课学习要求,使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课文。

  ③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课文,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

  ④ 师生讨论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原因:蒋军溃败,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我军大量歼敌,扩大根据地,解放南阳。

  导语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主体:其余部分为主体

  ⑤ 小结

  阅读新闻的目的,就是了解事情的原由,分析成败的原因,积累相应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自己动手、动脑锻炼了能力,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写成新闻,报道出来,与人共享。

  《新闻两则》习题(三)

  字词积累

  荻港( di ) 锐不可当( dang ) 逃窜( cuan ) 要塞( sai )

  阻(è)遏 (kuì)溃退 (qiān)签订 (dū督战

  揣摩加点字的含义

  ⑴西起九江(不含)

  不包括,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

  ⑵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糊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神勇

  课文中的电头精确到时,请你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本文的导语 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话,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本文中的议论句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处议论透辟的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优化测控卷 篇8

  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  (导入  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  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

  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 、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

  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优化测控卷 篇9

  1 新闻两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单的新闻。  

  能力目标:培养阅读能力 ,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  

  德育目标: 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疑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要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流程:  

  一、背景导入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凯歌声中,解放战争取得了彻底而伟大的胜利! 1949年4月20日 ,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习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就是毛主席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kuì〉退    要塞〈sài 〉   阻遏〈è〉  锐不可当〈dāng 〉 歼〈jiān 〉灭  

  2.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这篇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作者怀着什么样的的心情写的文章?  

  这篇新闻报道了渡江战役开始后三四天的战况,作者满怀豪情,整个战役气势磅礴。  

  (二)四边互动  

  1.你了解新闻吗?阅读新闻要把握那些要素?  

  ----新闻有广狭之分,广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狭义的新闻仅指消息,它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阅读新闻要把握新闻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结构的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记叙的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中。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 1949年4月20日 夜起至 4月22日 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情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之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导语是开头两句,简述渡江战役取得成功。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电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主体部分按中、西、东三路大军的顺序叙述。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由议论将话题从西路军自然地转向东路军。  

  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的敌情时说“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作者从敌我双方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面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语句加以说明。  

  准确、简洁而富有气势;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四、课堂训练内容  

  1.填空:  

  新闻记叙的六要素是指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讨论完成书后练习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第一组:  

  ①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 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第二组:  

  ①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第三组: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汗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答案:  

  第一组: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组: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的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组: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 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篇新闻篇幅短小、结构严谨、气势雄浑、感情浓烈,语言简炼准确,充分体现了新闻结构的特点,是短新闻报道重大题材、广阔场面的典范。  

  2.方法归纳  

  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结构要素和记叙要素。课文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战况,要分别把握这些要素。  

  六、布置作业  

  1.链接生活  

  搜集有关“神舟五号”发射升空的资料,写一则简短的消息。  

  2.实践探索  

  到图书馆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3.课后练习1、2、3。  

  七、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标题     导语:兵力、战线、战况  

  主体: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关于新闻的常识,你已经了解了多少?请给大家说说。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已经掌握的新闻常识来分析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绥靖(suí jìng)  鄂(è)   豫(yù)   杜聿(yù)明  

  2.选词填空  

  (1)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 a  (a、溃退b、溃败     c、溃逃),毫无斗志。  

  (2)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b (a、顽固 b、顽强 c、坚强)。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说明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进而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四边互动  

  1.介绍解放战争概况。  

  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边疆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于 1948年11月5日 ,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 1948年11月6日 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 。     地点:南阳。  

  事情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敌方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4.课文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一方面,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弃城南逃的原因。  

  5.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语句加以说明。  

  简准确明;生动形象。  

  6.学了这两则新闻,你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有什么新的认识?  

  可概括为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四、 课堂训练内容  

  1.阅读下列新闻,勾画出导语部分  

  服务教学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我校建起生物园  

  前日,我校在学生宿舍楼通向教学楼的道路两旁,筑起栏杆,建起了生物园。过去遇到刮风下雨,校园黄沙横飞,遍地淤泥,人们戏言道:下雨是“水泥地”,天晴是“扬(洋)灰场”。情况虽然谈不上严重,但着实叫人不便。如今,学校因地制宜,在道路两旁建起了生物园,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能使教师的生物课更形象更生动。生物课上多多少少会有些小实验,为了做个小实验,同学们要准备好多天,现在有了生物园,我们就不用愁了。现在,生物园的种子已经发出嫩芽,希望同学们能保护好她。  

  2.阅读下列是新闻片断,为它补写一个导语。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年4月23日 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光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入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已渡过江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  

  答:21日黄昏,人民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间敌军防线,强渡长江,向江南进军。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从这则新闻中我们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国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2.方法归纳  

  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正确划分层次。  

  六、布置作业  

  1.链接生活  

  回忆你所看过的表现战争的影视作品,想想其中精彩的细节片断,谈谈你的感受。  

  2.实践探索  

  (1)搜集战争题材的“小人书”,和同学交流。  

  (2)最近学校里举行了哪些重大活动或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请你为大家作一次报道。  

  七、板书设计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毛泽东  

  第一层  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二层  背景,以史说明南阳是战略要地  

  第三层  回顾蒋介石重视南阳→放弃南阳  

  第四层  回顾南线我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  预言南阳逃敌前途黑暗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优化测控卷 篇10

  新闻两则毛泽东  

  霜林菊影

  【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能力目标】  

  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目标】  

  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时代背景介绍

  1949年4月20日 ,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三、新闻的一般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分类:新闻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3、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a、内容真实准确;  

  b、报道迅速及时;  

  c、立场观点鲜明;  

  d、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5、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五、整体把握课文

  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  

  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4、简要分析电头内容: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5、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6、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六、齐读课文,再自由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  

  渡江地点  

  渡江时间  

  渡江兵力  

  渡过兵力  

  2、背诵《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板书】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  

  时代背景  1949年4月,渡江战役  

  新闻(消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1、新闻的分类: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新闻、新闻述评。   

  2、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a、内容真实准确;  

  b、报道迅速及时;  

  c、立场观点鲜明;  

  d、语言简明扼要。  

  3、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4、新闻六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5、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6、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第二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请学生参照所列表格内容,在渡江形势图上正确指出三路军队的渡江区域。

  三、研讨主体部分(结合练习一)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四、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

  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  

  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1题)  

  例句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  

  “24小时内即已” ,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例句②: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压、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  对“要塞”用“控制” 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 ,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 ,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2、请学生就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并作简要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2题)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倘说“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21日”重复。  

  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3、渡江战役是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语言严肃、庄重。很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在文中显得郑重得体。例如:“均是”、“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为”、“然”、“诸县”等等。同时,这类词语使全文语言更凝练。  

  五、齐读全文,全面体会文章语言特点。

  六、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新闻,并与课文作比较。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年4月23日 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 1949年4月25日 《东北日报》)  

  两文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嘲弄敌人的无能。两文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洁的特点。  

  两文不同点:两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人》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对西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人》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发光弹升空、炮轰南岸、大小船只渡江、登岸、群众的欢呼、人民的支援……写得历历在目。  

  《人》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人》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人》文语言凝练、概括,描述部分近乎绘画的“白描”,深刻生动;《我》文语言朴实无华,描述部分细致周到,内容充实。  

  七、布置作业:

  阅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找出文章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并简要分析其语言特点。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年4月22日 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板书】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  

  中路军首战告捷     叙          (略)        衔接紧密  

  西路军所向披靡     叙议结合    (详)        过渡自然  

  东路军遭遇顽强抵抗 叙          (详)        结构严谨  

  语言特点  1、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  

  2、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3、庄重得体  

  第三课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导入新课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 ,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 1948年11月5日 ,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  “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 1948年11月6日 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能否读准字音,能否恰当地运用语调、表达感情,同时思考课文说了哪些内容。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  

  三、整体把握课文:

  1、指名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事件起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事件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2、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电头:新华社郑州 1948年11月5日 电  

  导语:第一句话。  

  3、这则新闻没有分段,而内容很多,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请试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结合练习三)  

  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又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成绩主要有三项:  

  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四、问题研究

  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五、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两文的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两文的不同点:

  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 1949年4月22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 1948年11月5日 ,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②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④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六、品味本文语言特点(结合练习二的第3题)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地区,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树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据地的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富有气势。这一片段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让人形象地感知根据地日益壮大,生气勃勃。  

  七、总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让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八、课堂交流:

  发布最近两天的新闻  

  九、布置作业:

  1、抄写下列词语,给重点字注上音。  

  鄂  豫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歼灭  要塞  击溃  管辖  阌乡  皖西  荻港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锐不可当     高屋建瓴    气势磅礴     回肠荡气     

  业已         绥靖        不含  

  【板书】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  

  历史背景      内容丰富  

  现实背景      材料翔实  

  我军战绩      语言生动形象  

  科学预言  

  教学后记: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优化测控卷 篇11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  (导入  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  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

  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 、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

  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优化测控卷 篇12

  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第一范文网一起学习吧!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编辑的阅读答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宝庆辣椒 阅读答案(20xx湖南邵阳中考试题)

  宝庆辣椒

  ①邵阳,古称宝庆。宝庆自古就有种植威椒的历史,清道光年间所修的《宝庆府志》载:“辣椒有大小两种,大者曰菜辣椒,不甚辣;小者曰朝天椒,又称七姐妹,其味甚辣。”

  ②宝庆辣椒品种繁多,最负盛名的是朝天椒,被列为全国六个辣椒优良品种之一。朝天椒的特点是果型细长,果皮较薄,表面光滑,种子粒小,辣味浓,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每100g红辣椒中,含维生素C达15—20mg,居蔬菜之冠。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和胡萝卜素,以及蛋白质、铁、钙、脂肪等。用于调味的干辣椒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红椒远比青椒的营养价值高。与青椒相比,红椒中的维生素C多0.8倍,胡萝卜素多3倍。宝庆辣椒香辣可口,是调味佳品,又是一味温中散寒的良药,有驱风、行血、散寒、解郁、导滞、开胃、杀菌的功效。《食物本草》中说,辣椒能温暖脾胃。如果遇寒出现呕吐、腹泻、肚子疼等症状,可以适当吃些辣椒。辣椒也具有燃烧脂肪的功能,宝庆朝天椒更为突出。近些年来,有人尝成香用辣椒或辣椒制品来减肥。在日本,就已经出现了多种适合女性食用的辣椒制品。

  ③宝庆辣椒又以隆回辣椒最为有名,为该县传统产品。据该县县志记载,民国38年的播种面积2500亩,产干辣椒150吨,50年代后发展较快,面积增到万亩,57年被定为国家辣椒生产基地,79年定为外贸出口基地县。改革开放初期,生产面积扩展到3万亩,总产突破20xx吨。以后一直维持在3万一2.5万亩之间。

  ④隆回辣椒产品,除鲜食销售外,其余主要加工销售。加工产品远销广东、郑州、石家庄、北京等地。其中“桃花牌”辣#1酱系列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⑤现在,邵阳各地普遍种植辣椒,辣椒已成为邵阳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菜肴之一,种植辣椒也成了部分邵阳人致富的重要渠道。

  1.结合文章内容,说出宝庆朝天椒的主要特点。〔任写两点即可〕(2分)

  答:

  2.文中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答:

  3.第二段“如果遇寒出现呕吐、腹泻、肚子疼等症状,可以适当吃些辣椒。”中“适当”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

  4.你知道宝庆(邵阳〕还有什么特产,列举一种,并用一句话向社会推介。(2分)

  参考答案:

  1. 果型细长,果皮较薄,表面光滑,种子粒小,辣味浓,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2.列数字。通过具体的数字,准确说明了宝庆辣椒种植面积和产量增长很快,从而说明了宝庆辣椒久负盛名。

  3.不能。“适当”一词表示程度,起限制作用,表示出现不良症状时,可以适量吃一些辣椒,不能吃得太多。如果去掉,则没有对吃辣椒进行程度上的限制,不够准确。用“适当”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4.示例:①宝庆它栗涩皮易剥,味道甜美,营养丰富。②邵阳翻簧竹刻制作精美,造型别致,具有独特的东方艺术色彩与民族风格。

  《新闻两则》阅读附答案

  《新闻两则》阅读附答案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新闻两则》阅读原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划分全国为若干“绥靖区”,在区的中心城市设“绥靖公署”,负责指挥国民党军队进攻人民军队。绥靖,安抚,平定。,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编者注:河南全省共有一百一十一座城市,我已占一一座,敌仅余十座)。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但是随即纠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日时期的经验,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这样,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为最广大群众所痛恨的少数恶霸分子。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最近宋希濂升任了徐州的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所主任去代替原任的杜聿明。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王凌云到襄阳,大概是接替宋希濂当司令官。但是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新闻两则》阅读试题: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________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什么?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

  3.第(11)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作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剖析。

  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5.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新闻两则》阅读参考答案:

  1、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第一二句 ,第三至十七句, 冲破、横渡, 锐不可当

  2、不能改。因为原句中“至发电时为止”一是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体现新闻的时效性 。因为事件仍在发展变化,这样写可以避免作者发稿时和读者看到新闻时,事情发生变化而产生误解。 不能。“歼灭”是消灭的意思;“击溃”是打散的意思。二者语意不同,如果颠倒位置,不符合实际情况。

  3、实际情况是“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战犯的‘不料’恰恰表明我军的英勇善战,出敌不意。

  4、客观原因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主观原因是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玩弄和谈阴谋,人心向背,造成被动。

  5、议论句是“此种情况------有很大关系” 此句恰如其分的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优化测控卷 篇13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查阅有预习生字词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  (导入  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  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 、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优化测控卷 篇14

  〖创意说明〗

  文章的时代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如果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课堂会别有洞天。

  〖教学步骤〗

  序曲: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我们学习《新闻两则》,让我们试着走进电视──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先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然后大家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来当制片人

  将学生分成地图绘制、场景设置、镜头剪辑三个小组,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

  1、地图绘制组:

  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尖头标出。可以将课本上的图扫描后放大,再根据课文内容标上记号,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 flash 制作。

  2、场景设置组:

  如果电视台想在新闻播报之后还进行一次军事访谈,请你设计一下访谈时人物的背景、服装、道具等。

  3、镜头剪辑组:

  如果这则新闻出现在电视上,与新闻播音相配的画面应是哪些?

  二、进入演播厅

  1、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重点指导:

  ⑴ 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⑵ “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⑶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

  2、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讨论明确: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战况分析:二十日夜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二十一日下午开始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并占领扬中、镇江、江阴,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形势预测:解放军很快会占领南京,国民党大势已去。

  3、当当主持人:

  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设计示例:

  导播语:大家知道。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后,解放军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那么现在战况如何呢?战争又将如何发展呢?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军事专家来到了我们的演播现场,下面我们就请专家来为我们分析分析。

  采访问题:

  ⑴ 请您给观众朋友们就最新战况作些介绍。

  ⑵ 请您预测一下明天的战事。

  ⑶ 您认为战争还会持续多少天?

  ⑷ 现在的情况对哪一方有利?

  ⑸ 您认为最终的胜者是哪一方?

  结束语:好,刚才专家对战争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战争的形势也进行了预测,那么战争究竟会怎样发展呢?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明天这个时间再会!

  三、坐上观众席

  如果你是观众,你需要完成如下任务:

  1、你听出了新闻报道者的情感倾向吗?

  2、对军事家的分析,你还有异议吗?

  3、对这场战争,你好可以补充一些“独家”的资料吗?

  四、学生仿照上面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新闻两则》都是写胜利,但情感的强烈程度、写法等方面存着较细微的差别。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写作特色,进而训练思维,进入较高层次的阅读境界。 

  〖教学步骤〗

  一、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1、作者相同:

  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2、目的相同:

  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3、主旨相同: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4、大背景相同:

  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二、找“不同”

  1、具体时间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2、具体地点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发生在长江沿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发生在地处中原的南阳。

  3、具体写法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名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4、构思特点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5、语言风格有别: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三、将自己的发现写成小段的鉴赏性文字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优化测控卷 篇15

  教学设计A]体验阅读

  创意说明:《新闻两则》虽是实用性文体,但文中饱含着浓厚的个人感情因素和感情色彩,再加上写作时代虽是学生熟悉的解放战争时期,但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如果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课堂会别有洞天。

  [教学步骤 ]

  序曲: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我们学习《新闻两则》,让我们试着走进电视——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先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然后大家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来当制片人

  将学生分成地图绘制、场景设置、镜头剪辑三个小组,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

  地图绘制组: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尖头标出。可以将课本上的图扫描后放大,再根据课文内容标上记号,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flash制作。

  场景设置组:如果电视台想在新闻播报之后还进行一次军事访谈,请你设计一下访谈时人物的背景、服装、道具等。

  镜头剪辑组:如果这则新闻出现在电视上,与新闻播音相配的画面应是哪些?

  二.进入演播厅

  1.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

  2.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讨论明确:

  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战况分析:

  二十日夜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二十一日下午开始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并占领扬中、镇江、江阴,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形势预测:解放军很快会占领南京,国民党大势已去。

  3.当当主持人

  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设计示例:

  导播语:大家知道。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后,解放军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那么现在战况如何呢?战争又将如何发展呢?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军事专家来到了我们的演播现场,下面我们就请专家来为我们分析分析。

  采访问题:

  ①请您给观众朋友们就最新战况作些介绍。

  ②请您预测一下明天的战事。

  ③您认为战争还会持续多少天?

  ④现在的情况对哪一方有利?

  ⑤您认为最终的胜者是哪一方?

  结束语:好,刚才专家对战争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战争的形势也进行了预测,那么战争究竟会怎样发展呢?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明天这个时间再会!

  三.坐上观众席

  如果你是观众,你需要完成如下任务:

  1.你听出了新闻报道者的情感倾向吗?

  2.对军事家的分析,你还有异议吗?

  3.对这场战争,你好可以补充一些“独家”的资料吗?

  四.学生仿照上面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教学设计B]对应摘读

  创意说明:新闻具有三性: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新闻结构有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新闻中记叙的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方面,这些知识都是学习新闻必须掌握的内容。对应摘读就是在简要介绍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寻找、自由发现、自己巩固的过程。抛开了支离破碎的串讲,让知识与阅读内容一一印证,让知识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进入学生的灵魂并且融会贯通。

  [教学步骤 ]

  一、摘读六要素

  1.知识简介

  新闻的六要素指的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与记叙的要素基本相同。

  ①人物有时是个体,有时是群体,这两则消息的人物可能都是群体。

  ②时间有时指具体的某一时间点,有时也指某一时间段。

  ③地点有时指具体的某一个点,有时也指一段距离,要注意分别。

  ④事件发生的原因要仔细阅读,查找文中隐含的信息。

  ⑤经过和结果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

  2.阅读两则消息,并进行对应摘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摘读五部分

  1.知识简介。

  ①标题:就是消息正文之前的题目,一般能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有时还有引标、副标。

  ②导语 :一般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和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③主体:是新闻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 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④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有时明显表达,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⑤结语:消息结束时总结性的话,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2.再次阅读两则消息,并进行对应摘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

  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背景和结语暗含在主体中。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主体:

  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背景: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三.摘读三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真实性: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及时性: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准确性: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真实性:

  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

  及时性:1948年11月5日电

  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

  准确性:一年多时间内

  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

  [教学设计C]比较阅读

  创意说明:《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且都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所作,语言、情感极为相似,但同中有异,虽是同一作者所写,也都是写胜利,但情感的强烈程度、写法等方面存着较细微的差别。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写作特色,进而训练思维,进入较高层次的阅读境界。

  [教学步骤 ]

  一.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二.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地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发生在长江沿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发生在地处中原的南阳。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名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有别:《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三、将自己的发现写成小段的鉴赏性文字。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七    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课文扩读材料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巳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使用建议: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优化测控卷 篇16

  [教学设计A]体验阅读

  创意说明:《新闻两则》虽是实用性文体,但文中饱含着浓厚的个人感情因素和感情色彩,再加上写作时代虽是学生熟悉的解放战争时期,但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如果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课堂会别有洞天。

  [教学步骤 ]

  序曲: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我们学习《新闻两则》,让我们试着走进电视——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先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然后大家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来当制片人

  将学生分成地图绘制、场景设置、镜头剪辑三个小组,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

  地图绘制组: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尖头标出。可以将课本上的图扫描后放大,再根据课文内容标上记号,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flash制作。

  场景设置组:如果电视台想在新闻播报之后还进行一次军事访谈,请你设计一下访谈时人物的背景、服装、道具等。

  镜头剪辑组:如果这则新闻出现在电视上,与新闻播音相配的画面应是哪些?

  二.进入演播厅

  1.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

  2.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讨论明确:

  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战况分析:

  二十日夜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二十一日下午开始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并占领扬中、镇江、江阴,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形势预测:解放军很快会占领南京,国民党大势已去。

  3.当当主持人

  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设计示例:

  导播语:大家知道。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后,解放军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那么现在战况如何呢?战争又将如何发展呢?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军事专家来到了我们的演播现场,下面我们就请专家来为我们分析分析。

  采访问题:

  ①请您给观众朋友们就最新战况作些介绍。

  ②请您预测一下明天的战事。

  ③您认为战争还会持续多少天?

  ④现在的情况对哪一方有利?

  ⑤您认为最终的胜者是哪一方?

  结束语:好,刚才专家对战争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战争的形势也进行了预测,那么战争究竟会怎样发展呢?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明天这个时间再会!

  三.坐上观众席

  如果你是观众,你需要完成如下任务:

  1.你听出了新闻报道者的情感倾向吗?

  2.对军事家的分析,你还有异议吗?

  3.对这场战争,你好可以补充一些“独家”的资料吗?

  四.学生仿照上面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教学设计B]对应摘读

  创意说明:新闻具有三性: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新闻结构有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新闻中记叙的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方面,这些知识都是学习新闻必须掌握的内容。对应摘读就是在简要介绍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寻找、自由发现、自己巩固的过程。抛开了支离破碎的串讲,让知识与阅读内容一一印证,让知识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进入学生的灵魂并且融会贯通。

  [教学步骤 ]

  一、摘读六要素

  1.知识简介

  新闻的六要素指的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与记叙的要素基本相同。

  ①人物有时是个体,有时是群体,这两则消息的人物可能都是群体。

  ②时间有时指具体的某一时间点,有时也指某一时间段。

  ③地点有时指具体的某一个点,有时也指一段距离,要注意分别。

  ④事件发生的原因要仔细阅读,查找文中隐含的信息。

  ⑤经过和结果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

  2.阅读两则消息,并进行对应摘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摘读五部分

  1.知识简介。

  ①标题:就是消息正文之前的题目,一般能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有时还有引标、副标。

  ②导语 :一般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和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③主体:是新闻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 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④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有时明显表达,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⑤结语:消息结束时总结性的话,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2.再次阅读两则消息,并进行对应摘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

  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背景和结语暗含在主体中。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主体:

  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背景: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三.摘读三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真实性: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及时性: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准确性: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真实性:

  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

  及时性:1948年11月5日电

  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

  准确性:一年多时间内

  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 

  [教学设计C]比较阅读

  创意说明:《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且都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所作,语言、情感极为相似,但同中有异,虽是同一作者所写,也都是写胜利,但情感的强烈程度、写法等方面存着较细微的差别。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写作特色,进而训练思维,进入较高层次的阅读境界。

  [教学步骤 ]

  一.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二.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地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发生在长江沿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发生在地处中原的南阳。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名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有别:《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三、将自己的发现写成小段的鉴赏性文字。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七    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课文扩读材料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巳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使用建议: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