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课堂(精选2篇)
书香课堂 篇1
——简评陈建先老师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
“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这就是陈建先老师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中,令我久久难以忘怀的场面。
纵观陈老师整节课的教学,于大气中隐含着深邃,在平和中张显着个性。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牵引着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这充满着浓浓书香的课堂,怎不让人回味?
香自何处来
语文课需要智慧的投入,更是闪现智慧的课堂。这种智慧得益于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得益于教师巧妙的预设与生成,得益于课堂文化氛围的创设。
(一) 阅读·文学·文化
似乎这几个关键词所涉及的内容过于宽泛与精深,绝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赘述完的。但是,细细地品味陈老师的课,再慢慢地咀嚼这几个词语,也许你会有所发现:没有教师坚实的人文底蕴,哪来对文本深入细致地诠释;没有对文本深入细致地诠释,学生怎么会一步步与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并由此进入神圣的文学殿堂,使整个课堂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我们再来听一听陈老师在课堂上几次深情地描述:
①说得多好啊!一颗爱心!一颗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爱心!因为有了这颗火热的爱心,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觉得累;再危险的工作环境,他也不动摇;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他却怡然自乐。
②作者把老人的热情比作了热茶。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茶香,情更真!“一杯热茶”把老人的热情写活了!
③正因为老人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的洗礼。我想到了这样几句话:知足者常乐!还有一句是一个工厂的宣传语:“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阅读对一个人精神的滋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陈老师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文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使扫路人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放大。而上述三段对扫路人恬淡心境与高尚品质的深情描述,不仅使人物形象更趋丰满,更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了人物的内心,走进了自己的内心,让心与心在这一刻充分地交流着、撞击着,从而受到心灵上的浸染与精神上的洗礼。不得不承认,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了一方思绪的晴空,一份持久的感动,从而进入了“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灌稻,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的自由领地,透出语文课特有的文学氛围、文化气息。
(二) 唤醒·引领·体悟
陈老师的课没有内容的支解,没有繁琐的分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的是这样三个问题:
(1)最让你钦佩的人是谁?
(2)能看出作者对这位扫路的老人怀有深深的敬意吗?
(3)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呢?
陈老师以这三个问题统整整节课的教学,紧扣文章的主线,思路相当清晰,线条非常明快。
课始,陈老师让学生自由谈谈自己最敬佩的一个人,看似闲聊却是匠心独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文本的解读做好情感上的铺垫,从而架设起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桥梁,让交流更加符合生活的本真。果然,学生畅快淋漓地表露着心中所想。此时,教师话锋陡然一转:“同学们敬佩的大多是名人和自己的亲人。有一位叫章武的作家,他对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天游峰扫路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想了解他的理由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是啊!如此普普通通又素不相识的人,怎会让作者平生敬佩之情呢?思维的矛盾点一旦闪现,就势必激起阅读的欲望,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新话题的交谈之中。细细体味,你不得不由衷感叹:高招!
接下来,陈老师引领学生在文中进行探寻,让隐藏着的文字浮游出来,并加以细细咀嚼:
生:“紧紧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握手表示友好,“紧紧地抓住”抓得更紧了,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了。
生:“再”就是又一次。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生: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一直伴随”表示时间很长很久,说明扫路人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书读到这,也就不知不觉进入了佳境,此时将第三个问题和盘托出,更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于是,学生的思维游走于文本之中,与扫路人、作者和自己的阅读同伴进行着多维、有效地对话,在反复体悟中丰富着语言的内涵,丰富着人物的精神,丰富着学生的人生体验。
香飘何处去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如果着意于精神的滋养,着力于语言的训练,那么,必然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一) 真实·自由·个性
回想上个世纪的语文教育,有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虚假多了,禁锢多了,共性多了。正因为如此,北京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韩军在谈到自己“新语文教育”的思想时特别指出,“五四”新文化精神就是新语文精神,而“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实质就是“真实、自由、个性”。反复感受陈老师的课,可以说无时无刻不闪现着学生与教师真实、自由、而又独具个性的心灵表白。
当谈到“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呢?”这个话题时,师生之间就文中第7自然段的内容展开了精彩的对话。读读这些对话,我们会发现,这其中既有学生对扫路人劳动之艰辛的认同,又有对扫路人精神之高尚的敬佩,还有对扫路人奉献爱心的由衷地赞美。这些都是十一、二岁懵懂的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现,体现了孩子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诉求。教师着力营造的自由的对话空间,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文化窗户。
孩子们尽情地说着、交流着、彼此敞开了心扉。他们不停地流露着人物背后所隐含着诸多的人生感悟。课终,陈老师顺势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孩子们的“真情告白”:
生: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生: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懂得了:人不能太计较自己的得失,不要老是抱怨什么,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好好工作。
生:学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想起了一句话:对于一个不满足的人,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
生:既来之,则安之!
生:自信快乐生活,踏踏实实做人。
生:乐观一些,生活永远都会对你微笑!
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温馨的精神殿堂中。如此丰厚的人生感悟,也许是一个人用一生也无法体验得到的,但是我们的孩子却能在阅读中品味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一本有形的书,却创造出无限大的阅读时空,这不得不说——最是书香能致远。
(三) 出入·吞吐·收放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读得充分,读得深入,是写的前提和保障。读写结合一直语文教育界所研究的课题,而要将两者有机融合,达到近乎无痕的境界,着实不易。陈老师的教学始终贯穿着对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寓有形于无形之中,寓有意于无意之间。
留心一下陈老师的写作指导,不难发现,它主要体现在这样四个方面:
1、 表达方式的形象化
在读到作者看见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不禁倒抽了一口气”时,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我觉得(不禁倒抽了一口气)是表示作者的惊讶。但为什么不说‘我不禁惊讶起来了呢’?”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并引导学生从两者所蕴含的意思上进行比较、鉴赏,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作者表达之形象与生动:
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说“惊讶”也可以,但看不见摸不着,不太好体会;说“倒抽了一口气”就形象化了,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说表示害怕,还可以说成“倒抽了一口冷气”,“吓得浑身起鸡皮疙瘩”,“脊梁骨发麻”。我们要学习和运用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
2、 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只知道平铺直叙,而不懂得侧面的烘托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使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妙处,在读到课文中描写天游峰之“险”时,陈老师适时地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写扫路人,为什么用了整整一段话来写天游峰的险?这样就引发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真正领悟写作的技巧。
3、 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我觉得这是一位非常朴素的老人。
师:从哪里看出?
生:因为他穿了一套褪色的衣服,说明衣服已穿了很多年了,已经很旧了;而且人是精瘦的,说明他生活条件也不好。
师:生活条件好的人都得是胖子?
生:不一定。
师:再往深处想一想,从“褪色的衣服”、“精瘦”两个词还能体会到什么?可以讨论讨论。
生:从“精瘦”可以看出,老人是在辛勤地劳动,因为整天劳动就不容易发胖,而且整天在山上风吹日晒的也容易变瘦。
生:“褪色的衣服”不但说明老人艰苦朴素,也看出这是老人长期在外劳动造成的,风吹日晒才会褪色的。
生:老师,“运动鞋”也说明了老人是扫路人,穿运动鞋干起活来才能方便。
师:可见,无论是“褪色”、“运动鞋”还是“精瘦”,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老人是扫路人这一身份。你看只有一句话,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多么恰当!
教师时时不忘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点拨与指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既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又感受到写作时推敲文字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4、 人物描写的渐进性
陈老师就像一位拨弄琴弦的乐师,时不时地用“旋律”撞击一下学生的心灵,擦出新的火花。文中有两处对扫路人外貌的描写,为什么要分两处来写?这是学生很难想到的问题。陈老师就在此处设一“障碍”,让学生跳一跳,体会思考的愉悦,品尝收获的快感。
最最巧妙的是,上述写作技巧和方法的指导,陈老师在设计上体现了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让人不得不叹服其设计的精妙!
我想沉浸在陈老师课堂里的学生一定非常幸福,因为他们的心灵始终浸染着书香,他们的心灵也始终弥漫着书香。
书香课堂 篇2
维扬区小学语文“书香课堂”教学设计年 级二年级主备人张玲所在学校梅岭小学单 元第六单元课 题16、“闪光的金子”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教学重难点围绕“闪光的金子”的喻意,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虎是个一心想着别人,为人民服务的好人。教学准备制作“特约服务箱”、文中插图教学时间两课时通用设计设计意图个性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脉络,讲读第一自然段并设置疑问。教学过程:一、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16、“闪光的金子” (齐读课题)二、 初读课文(一)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词 ①修理 特约服务箱 凡是 箱内 徐虎 工具 按 纸条 取出 地段 附近 故障 戴着 污水 咕嘟咕嘟②当天(dànɡ) 提供(ɡōnɡ) 堵塞(sè) 挨家挨户(āi)(1)指名读生字词,相机正音。(注意:“内”是鼻音,“纸、障”是翘舌音。“当、供、塞、挨”是多音字。)(2)去拼音读词。(3)齐读生字词。2、指导读较难读的长句子(1)1985年的一天,/徐虎在不同的地段/挂起了三只“特约服务箱”。 (2)可徐虎看到/抽水马桶里的污水/正“咕嘟咕嘟”地往外冒,/心里很着急。(三)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四)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谁的哪些事?三、学习第一自然段1、课文中哪一句话提到了“闪光的金子”?请你用“——”划出来。(相机出示:人们都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齐读。2、这儿所说的“闪光的金子”指什么?(他的一颗心)现在,你能解释课题中“闪光的金子”为什么加引号吗?句中的“他”又是谁呢?3、出示插图1,简介徐虎。(通过图和简介帮助学生认识眼前这个人的“普通”)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4、的确,书中也是这么说的。出示第一自然段:徐虎是上海市一个普通的水电修理工。板书:普通5、齐读对比以上两句话,质疑: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徐虎仅仅是一名普通的水电修理工,而人们却都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这是为什么呢?……) 板书:?四、 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2、学生借助已有识字方法分析记忆生字,教师相机点拨(抓住易错字:具、徐、纸)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练写。4、反馈。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教学过程:一、 复习1、选择正确的读音:当天(dānɡ dànɡ) 堵塞(sè sāi) 挨家挨户(āi ái) 提供(gōnɡ gònɡ)2、默写词语:修理 工具 纸条 服务二、 讲读课文(一)学习第二——四自然段1、学生自由轻声读2—4自然段,思考:徐虎做了什么事,为什么人们都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可让学生边读边划出让自己感动的词语或句子)2、讨论第2—3自然段(1)指名读2—3自然段。(2)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明理由。①1985年的一天,徐虎在不同的地段挂起了三只“特约服务箱”。相机出示“特约服务箱”,展示内容。抓住关键词“不同地段、三只、及时提供、热情服务”②从那以后,他每天总是定时开箱,然后骑着自行车,带着工具箱,按纸条上提供的地址,挨家挨户上门修理。(抓住关键词:每天、总是、定时、挨家挨户)(3)读到这儿,你觉得徐虎是个怎样的人?(4)指导朗读。(5)小结:第2、3自然段概括描写了徐虎挂“特约服务箱”为人民服务。(5)过渡:课文还从一件小事入手,具体写徐虎为人民服务的事。3、讨论第4自然段(1)指名读第4自然段。(2)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明理由。①“一天晚上,徐虎从箱子里取出五张纸条。当他做完第四家的活赶到第五家时,已经是夜晚10点多钟了。……直到凌晨两点多钟才将管道疏通。”可引导学生关注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相机用“已经”造句②“主人见徐虎带着深度近视眼镜,天又太晚了,就劝他明天再干。……说着就爬上楼顶干了起来。”相机出示文中插图2,想象练说:主人见徐虎戴着深度近视眼镜,又太晚了,就劝他说“ 。”可徐虎看到抽水马桶里的污水正“咕嘟咕嘟”地往外冒,心里很着急,他想:“ 。”于是徐虎便说 。(3)感情朗读(4)读到这儿,你觉得徐虎是个怎样的人?(二)学习第五自然段1、(引读)就这样,许多年来,徐虎利用——走遍了——,给大家——,人们都说他的一颗心像——三、总结。1、拓展:从1985年——1996年这11年中,徐虎花费自己的休息时间7400多个小时,风雨无阻的每天坚持开箱,解决了21000多户居民急需的修理项目。上海人称徐虎同志是“新时代的活雷锋”、“晚上19点钟的太阳”。而徐虎自己却说:(齐读)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我只是做了一个普通水电修理工应该做的事。2、学到这儿,你是不是想对徐虎伯伯说点儿什么?那就拿起笔,把它赶快写下来!板书设计: 为人民服务普通 “闪光的金子” 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文章,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从文章的尾句入手,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同时也揭示了文章的中心问题。 运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自主识字。 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领会文章的主旨。 从图入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练习说话。 巧妙运用一系列的数字及主人公朴实的话语,加深学生对“闪光的金子”这一主题的理解,并倾诉自己对主人公人格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