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南辕北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b、用“------虽然---------,可----------”说句话。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b、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情感目标
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过程:
(一)课本剧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个寓言故事很感兴趣。他们想编了一个课本剧让同学欣赏,同学们欢不欢迎呢?
(二)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3、师: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这个人是谁呢?季梁劝了他几次呢?"季梁是怎么劝,那个朋友又是怎么说的?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
4、师:出示:------虽然------可是-------
(1)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例子说说话?
5、师:板书:不解、告诉、诚恳
6、能不能来说说“不解”、“诚恳”的意思?
7、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8、季梁劝了车上的朋友三次,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像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
9、理解“固执己见”的意思。
10、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季梁的诚恳,车上朋友的“固执”?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1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机小博士是怎么读的。
12、学生进行评议
13、师生分角色朗读
(三)放飞想象,体会寓意
1、请同学们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呢?
2、通过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四)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
1、小组合作演一演故事
2、反馈交流
3、如果你是车上的朋友,发现自己方向错了,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拓展升华,感悟明理
1、你有什么事情也是先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劝告才改正了,能说说看吗?
(1)小组合作交流(2)反馈交流
2、师小结: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3、师:你们还知道道哪些成语故事呢?能不能讲一讲。
(七)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南辕北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能够激发灵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生成”意想不到的精彩。
案例:《南辕北辙》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进步很大。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问题?
生:我认为这个人太傻了。楚国明明在南边,他却偏要往北边走,他把方向弄反了。
生:这个人不听朋友的劝告,一意孤行,他永远也到不了楚国。
生:他的马跑得越快,车夫本领越好,带的盘缠越多,离楚国就越远了,因为他是在朝着相反的方向跑。
生: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地球是个圆的,这个人总有一天可以到达楚国。
(同学们不由自主地发出“啊?”的惊呼声)
师:你的观点很有新意,有和他一样看法的吗?能说说原因吗?(有个别同学举起手)
生:我也觉得有道理。他只要坚持不懈,总会走到终点的!
生:他这样做,只不过花费的时间长一些,不能说到不了楚国呀!
师:是呀,地球是个圆的,这个人绕着地球走一圈,不就到楚国了吗?看来,这个由来已久的寓言故事该改一改了。对你们大胆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我由衷地表示敬佩!现在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到底该不该改?为什么?
(生小组讨论,一会儿有同学陆续地举手)
师:]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不能改。地球虽然是个圆的,但你要到达楚国,就得绕着地球走一圈,地球那么大,何年何月才能走到头啊!
生:再说了,你赶着马车陆地上可以行走,那遇到江河海洋的地方怎么办?
生:对,地球上还有很多地方是沙漠、森林还有沼泽地呢!你怎么走呀?所以你是到不了楚国的。
师:看来困难还真不少啊!
生:据我所知,一个人想要绕地球走一圈,需要好多好多年,这个人不用等走到楚国,可能已经老死了或者累死了,他还是到不了楚国。
生(先前质疑的同学):长途跋涉,他骑的那匹马会累死,他带的盘缠会用完,这要浪费多少人力、物力呀!明明有正确的路线他偏不走,真是白费力气!所以还是赶快掉转方向吧。
师:哦,你也改变自己原来的意见了。你怎么改变自己的意见了?
生:我听了小组同学的意见和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觉得有道理。
再仔细思考,就觉得我开始讲的没有道理。
师:同学们有这么好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我要向你们学习。看来,他这种与目标相反、背道而驰的做法肯定行不通。你现在想对这个人说什么?
生:只有方向正确,才能到达目的地,朋友告诉你的方向是对的,你要听从劝告。
生:你赶快改变方向,还来得及,不要再固执了。
生:可怜可怜你的车夫还有马匹吧!不要再跑冤枉路了。
生:你这样执迷不悟,总有一天会后悔的!
师:我相信,如果这个人听到同学们的劝告,他会改变方向,重新启程的。这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目标和行动一致才能成功。想一想,你的周围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吗?谁愿意说一说?
生:(略)
教学反思: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成了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天地。究其原因,便是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后产生的积极学习效应。在这个过程中,教者有效地实现了三个转变:
一、“师教生学”向“共生互学”转变
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质疑,课堂上教师的处理方式有三种:一是冷处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沿着原有的思路教学;二是热处理,不加辨析,拿来即用,随意改变原先的教学思路;三是温处理,先是肯定其参与意识,再作冷静分析,确定应对方案,或堵或疏,灵活调整原有的教学思路。当学生提出“地球是圆的,这个人总有一天会到达目的地”这一问题时,教师不是避而不答,而是充分重视与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给以赞扬与鼓励,而且以此为契机,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其结果是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并使其进一步产生学习的乐趣。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
二、“传授知识”向“促进学习”转变
古希腊哲人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根需要点燃的火把。”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和索取意义,而是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主动地发现和建构意义,乃至创造意义。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智者,拥有一双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精心充当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尤其对于学生在学文时的即时质疑,教师更应高度珍视,敏锐捕捉,善于利用,否则现场生成的即时资源就会稍纵即逝。
三、“教案剧”向“创造剧”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标新立异,提出一些教师未曾料及的问题或看法时,教师对此应当给以积极的支持与鼓励。即便学生的标新立异打乱了教师原来的授课计划,也应该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只要能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只要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
总之,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文活动和交流的空间,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把创造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
《南辕北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南辕北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学习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盘缠、硬”,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解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南辕北辙》。(板书齐读课题)
1、解题:认识“辕、辙”.
师:请学生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带车字旁)“辕”是车前驾牲口的两根长木头。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辙”车轮走过的痕迹,指道路。“南辕北辙”要去的方向是南方,车子却朝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二、 初读故事,解决字词问题
a还有哪个词不理解?请其他学生当小老师帮助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盘缠”——
“好把式”——其他学生也不理解,教师及时引导:”把式”在这个故事中指的是赶车的人,
文中说“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这个好把式是什么意思好车夫。
b
三、 精读课文,感悟寓意。
教师:故事的内容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话)
1、课件出示重点句:“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学生自由读,并根据这句话谈读出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师:也就是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贴楚国的图片)谁能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指名贴马车图。
师:是相反吗?生: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书:相反)
师:从这一句,你知道了坐车人是个怎样的人?(很固执。很愚蠢。)
师: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的这样愚蠢吗?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2、生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课件出示:
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3、请两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师: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
5、课件出示:(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国。)——学生齐读。
6、面对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指名回答。
四、播放历史故事《南辕北辙》,升华认识与感受。
教师:早在2300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1、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师: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
3、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现象,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个别学生不愿努力,却期盼着通过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南辕北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动作”能成为语文教学中高效的辅助手段。所以,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利用表演这一形式,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南辕北辙》时,我就把表演引进课堂。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后。我没有过多地讲解,而是利用表演来帮助学生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又是三件事”,“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在陶先生的教学思想中“做”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学生表演就是“做” 的一种具体表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学生成了“主角”,教师成了“配角”,这种形式既大大地活跃课堂气氛,又切实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心理学家盖兹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表演正是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都提供成功的机会,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学生为了表演好,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一下,必须读好“剧本”--课文,必须将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故事的情节了解得清清楚楚。这样一来,学生读书、思考的积极性就自然产生了,对课文内容也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知不觉中,“我要学”的意识被唤醒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次次的尝试表演中,对课文内容熟悉、理解一次次加深,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南辕北辙》同课异构,教后感受颇深.
本节课在教学中,我并未满足于使学生读懂一个故事,感悟一个道理。在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后,我立即用生动的语气向他们介绍了寓言在我国的发展史,及其表达的特点,让他们在深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基础上,对寓言这种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他们对祖国悠久的文化史的赞叹之情也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很好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他们由这一个寓言故事的学习,发展到喜欢这种文学体裁,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大量阅读这种文学作品。
教师的任何教学都是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尽力做到以学定教。比如:辕和辙的教学,我在课前的预设时,估计学生可能对这两个字的理解有困难,所以,我特意准备了古代马车的图片,并将其制作成幻灯片式的课件,以备需要时使用。课堂上, 学生真的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就将课件展示出来,这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辕和辙”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应该说,是课前充分的预设,使我真正做到了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展开自己的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中,针对楚国人能否到达楚国的问题,学生产生了“能与不能”的两种看法。我及时的抓住了这一有价值的生成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同学们围绕着自己的观点以正反方为单位集思广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原来还是如此愉悦,还可以如此轻松。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潜移默化的得到了训练,问题的答案也逐渐变的明朗。有句名言说的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由于历史背景,人生经历,知识水平的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价值取向的同时最不容忽视的就是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中,还需要通过读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我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边读边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请两名同学上前来表演读,此时,教师抓住关键句进行朗读指导,运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样,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准确了。
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经历了很多,有了如此丰富的经历,也使我的教学之路越走越扎实,充实。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今天我和孩子们学习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南辕北辙》。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读完课文后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谈谈对课文的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地方,通过讨论解决,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蕴涵在故事中的道理。没想到学生并不需要教师按部就班的引导,自己通过读书不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词语,揣摩人物的心理、对话,还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更能自己通过读书、感悟明白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并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延伸到生活中。还能辩证地思考问题。更可喜的是,当孩子们说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时候,郭云鹏质疑说:地球是圆的,所以即使南辕北辙也能到达目的地,这个故事有些过时了。接着我让孩子们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最后的结论用孩子的话说就是:即使南辕北辙有时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所付出了时间、人力、物力不知要比要正确的目标多多少倍,所以做事不能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昨天学《南辕北辙》,说到那个人能不能到楚国时,大部分的学生纷纷摇头。忽然,一双小手举起来了,是班长,他站起来大声说:“老师,他能到楚国。”学生哗然。我不动声色:“说说你的理由。”他理直气壮地说:“因为地球是圆的,背道而驰,花的时间会多一些,但最终是能到楚国的。”我笑了,这个观点,我曾经在一本书上读到过,是一位老师提出来的。我问学生:“你们赞同吗?”学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疑惑不解。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地球,确定了两个地点。学生恍然大悟。我又问他们:“那是不是说这个人这样做就可行了呢?”学生议论纷纷,很快,几个孩子就站起来反驳:“这样做,会花费许多不必要的钱和时间,是不可行的。”“这样做,是浪费。”
看学生对课文理解得差不多了,我说:“那我们来分角色读吧。”没想到学生却不赞同,他们说要来表演。看他们兴致勃勃的样子,我同意了。学生们马上分小组演起来。我看看他们表演的情况,选了两个比较好的来演给大家看。没想到学生又有提议,要男女生比赛。他们表演得兴高采烈,然后根据课文内容给表演的同学提了一些意见。
我的课堂比较民主,学生很喜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喜欢这样的课堂。
《南辕北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数学目标:
1、认识十三个字;能写好十字。
2、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诚恳、固执己见”等。
3、学会质疑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同学们,我们读过很多成语故事,谁能讲给大家听呢?
揭示课题: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质疑。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检查学生识字的情况:(小组选代表发言)
我们小组发现“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我们小组发现“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可以组成“坚固”、“牢固”。
我们小组发现“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奔驰”这两个字我在电视广告上见过。
我们小组给“恳”找了很多朋友:“跟”“根”“很”“狠”
2、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质疑。
学生发言:我发现这里有问题: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我认为这里不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而应该是“季梁”不明白。
三、读书,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边读书边思考)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不明白,就应该弄清季梁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出示词语:行驶、奔驰、不解、诚恳、固执己见。学生认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诚恳、固执己见等词语。”
不解:不理解,不明白。
诚恳:非常真诚。(学生自己的语言)
固执己见:别人的话都不听,只知道坚持自己的想法,(学生自己的话)
5、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四、讨论。同学们,到底是谁不明白,谁来谈一谈?
小组推荐一人:不是季梁不明白,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因为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是季梁告诉这个朋友去楚国应该往南走,往北走错了。所以,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
师:为什么刚才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
生:因为课文表达的不够清楚,给他改一改就可以了。
把“他”改成“我”。即: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我离楚国就会越远。
我觉得在“不明白”的后面加一个冒号=、一个引号就更明白了。即: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我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
我还能再改,在“我”的后面加“为什么”把句号换成问号就更好了。即: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我为什么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是学生的平干得到满足)
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我明白了:我们要听别人的劝告。
我补充:如果别人说的对,我们就要听别人的劝告。
体会寓意:
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学生分角色表演)
假如季梁的朋友们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就要及时的改过来,不要太固执了。
做事情之前要想清楚,如果方向错了,就永远不会把事情做好。
六、评价:
自我评价: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南辕北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数学目标:
1、认识十三个字;能写好十字。
2、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诚恳、固执己见”等。
3、学会质疑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教学重点:
在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寓意,生动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同学们,我们读过很多成语故事,谁能讲给大家听呢?
揭示课题: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质疑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检查学生识字的情况:(小组选代表发言)
我们小组发现“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我们小组发现“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可以组成“坚固”、“牢固”。
我们小组发现“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奔驰”这两个字我在电视广告上见过。
我们小组给“恳”找了很多朋友:“跟”“根”“很”“狠”
2、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质疑。学生发言:我发现这里有问题: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我认为这里不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而应该是“季梁”不明白。
三、读书,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边读书边思考)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不明白,就应该弄清季梁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出示词语:行驶、奔驰、不解、诚恳、固执己见。学生认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诚恳、固执己见等词语。”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学生分角色表演)
假如季梁的朋友们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就要及时的改过来,不要太固执了。
做事情之前要想清楚,如果方向错了,就永远不会把事情做好。
五、评价
自我评价: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南辕北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数学目标:
1、认识十三个字;能写好十字。
2、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诚恳、固执己见”等。
3、学会质疑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同学们,我们读过很多成语故事,谁能讲给大家听呢?
揭示课题: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质疑。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检查学生识字的情况:(小组选代表发言)
我们小组发现“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我们小组发现“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可以组成“坚固”、“牢固”。
我们小组发现“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奔驰”这两个字我在电视广告上见过。
我们小组给“恳”找了很多朋友:“跟”、“根”、“很”、“狠”
2、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质疑。
学生发言:我发现这里有问题: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我认为这里不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而应该是“季梁”不明白。
三、读书,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边读书边思考)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不明白,就应该弄清季梁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出示词语:行驶、奔驰、不解、诚恳、固执己见。学生认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诚恳、固执己见等词语。”
不解:不理解,不明白。
诚恳:非常真诚。(学生自己的语言)
固执己见:别人的话都不听,只知道坚持自己的想法,(学生自己的话)
5、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四、讨论。同学们,到底是谁不明白,谁来谈一谈?
小组推荐一人:不是季梁不明白,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因为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是季梁告诉这个朋友去楚国应该往南走,往北走错了。所以,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
师:为什么刚才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
生:因为课文表达的不够清楚,给他改一改就可以了。
把“他”改成“我”。即: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我离楚国就会越远。
我觉得在“不明白”的后面加一个冒号=、一个引号就更明白了。即: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我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
我还能再改,在“我”的后面加“为什么”把句号换成问号就更好了。即: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我为什么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是学生的平干得到满足)
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我明白了:我们要听别人的劝告。
我补充:如果别人说的对,我们就要听别人的劝告。
体会寓意:
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学生分角色表演)
假如季梁的朋友们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就要及时的改过来,不要太固执了。
做事情之前要想清楚,如果方向错了,就永远不会把事情做好。
六、评价:
《南辕北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⑵ 用“……虽然……可是……”说句话。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⑵ 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情感目标: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
【教学难点】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过程】
一、课本剧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个寓言故事很感兴趣。他们想编了一个课本剧让同学欣赏,同学们欢不欢迎呢?
二、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3、师: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这个人是谁呢?季梁劝了他几次呢?"季梁是怎么劝,那个朋友又是怎么说的?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
4、师:出示:“……虽然……可是……”
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例子说说话?
5、师:板书:不解、告诉、诚恳
6、能不能来说说“不解”、“诚恳”的意思?
7、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8、季梁劝了车上的朋友三次,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像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
9、理解“固执己见”的意思。
10、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季梁的诚恳,车上朋友的“固执”?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1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机小博士是怎么读的。
12、学生进行评议。
13、师生分角色朗读。
三、放飞想象,体会寓意
1、请同学们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呢?
2、通过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四、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
1、小组合作演一演故事。
2、反馈交流。
3、如果你是车上的朋友,发现自己方向错了,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拓展升华,感悟明理
1、你有什么事情也是先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劝告才改正了,能说说看吗?
⑴ 小组合作交流。
⑵ 反馈交流。
2、师小结:
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3、师:你们还知道道哪些成语故事呢?能不能讲一讲。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南辕北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南辕北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学习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盘缠、硬”,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南辕北辙的故事录象、(生字、对话)的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
教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不少寓言故事吧,谁能说说你都读了哪些?
1、学生回忆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举例说一说。
生1:我读过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
生2:我读过龟兔赛跑。
生3:我读过南辕北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唤起他们对旧知的回忆,为后面教师直接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做了铺垫。)
2、教师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及发展史。
教师:看来,大家真是读了很多,更可贵的是你们还把这些故事都积累在大脑这座智慧宝库中。你们知道吗,寓言在我国已经有3千多年的发展史了。(师用惊叹的口气说)。听到这,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到太意外了,我还以为只有几百年呢。
生:真没想到,它在我们国家已经有这么长时间的历史了,太了不起了。
师:是啊,你也为我们国家有这么历史悠久的文化感到自豪了吧。寓言最初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一个个深刻的道理。我听到刚才有个同学说读过南辕北辙,还有谁读过这个故事?
多数学生举手。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寓言的发展史,激起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赞叹之情,使他们更加喜欢阅读这种文学体裁。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使学生对寓言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
3、 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简要介绍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的梗概。
师对学生的表现做适当的评价并面向全体学生说:我们大家愿不愿意跟着老师再来了解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呢?
生:愿意。
(设计意图:把对新内容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体现了联系旧知建构新知的教学理念。)
二、初读故事,解决字词问题。
1、认识“辕、辙”.
a、请学生自由读故事,读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b、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辕、辙”的生字卡片。请学生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带车字旁)
c、教师出示辕和辙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师: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此时完成课题的书写。
1、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
生:我不理解“盘缠”这个词。
师请其他学生当小老师帮助理解这个词。
生:我不懂“把式”。
其他学生也不理解,教师及时引导:把式在这个故事中指的是赶车的人,文中说“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这个好把式是什么意思?
生:好车夫。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当今教育之必须。教师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才得到发挥。教学中教师请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并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帮助理解,这一过程充分给足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在全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又及时加以点拨,使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很好的贯穿整堂课的教学中)。
1、学写“盘缠、硬”。
a、教师讲解并示范这三个字。
师:来,请伸出食指,我们一起写一写。先写盘,它是上下结构,上面的舟占田字格的中上部位。底下的皿字底写的扁一些,这样整个字看起来就稳重了。缠的左边的绞丝写的窄一些,右边别写成厘米的厘。硬字可以这样记:比石头更硬。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三个汉字在音、形、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之处,分别加以示范指导,使学生对每一个汉字的掌握做到扎实、有效。)
b、学生在生字本上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并加强写字姿势的指导。
师请学生端端正正的在田字格纸中书写。巡视过程中,教师对写字姿势及习惯好的孩子进行表扬,以暗示其他孩子。
(设计意图:教师采用表扬与暗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将受益非浅。)
三、精读课文,感悟寓意。
教师: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话)
1、课件出示重点句:“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学生自由读,并根据这句话谈读出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师:也就是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贴楚国的图片)谁能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指名贴马车图。
师问大家:是相反吗?生: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书:相反)
教师继续问:读第一句,知道了什么。
生2:坐车人很固执。很愚蠢。
师: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的这样愚蠢吗?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2、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课件出示:
1、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2、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3、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3、请两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感悟,琢磨,加上情境表演中教师对不同人物语气的指导,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了解逐步深入。)
教师: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当生出现两种答案:能和不能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
4、学生分组辩论。
(设计意图:课前充分的预设不但使教师在面临生成的问题时临危不乱,而且能及时抓住这一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辩论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潜移默化的得到了训练,使问题的答案逐渐变的明朗,使学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验证。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原来还是如此愉悦,还可以如此轻松。)
5、课件出示:(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国。)学生齐读。
教师对辩论进行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因此,无论他的条件多好,也只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设计意图:教师精彩的结语不但使学生的辩论圆满的结束,而且又一次将学生引入对故事的理解中,此时故事所蕴涵的道理不言自明。而通过理解故事内容,达到理解寓意的目的也水到渠成,极轻松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6、面对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
指名回答。
四、播放历史故事《南辕北辙》,升华认识与感受。
教师:早在2300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1、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教师: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
3、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现象,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个别学生不愿努力,却期盼着通过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设计意图:在对古代故事意犹未尽的的欣赏中,古今联系再次理解“南辕北辙”。学生不仅懂得了道理,还明白了今后应该怎样做。)
《南辕北辙》一课教学反思
有幸执教了南辕北辙一课,教后感受颇深,特将感想整理如下:
1、建立大语文观,使学习达到更高的层次。
感悟一个道理。在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后,我立即用生动的语气向他们介绍了寓言在我国的发展史,及其表达的特点,让他们在深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基础上,对寓言这种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他们对祖国悠久的文化史的赞叹之情也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很好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他们由这一个寓言故事的学习,发展到喜欢这种文学体裁,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大量阅读这种文学作品。此时,我们语文教学所产生的功效启是仅仅学会一篇课文所能比的?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
教师的任何教学都是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尽力做到以学定教。教学中,为了使后面的精读更有效的展开,首先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扫请字词障碍。这个过程中,教师完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找不理解的字词。找到后,又给他们自己发问和讲解的机会。教师只是在大家都遇到困难时,才现身引导。长此以往,学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正是在这样反复实践的过程中,语文能力逐渐形成了。
3、“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让语文教学如万花筒般五彩斑斓。
有句名言说的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由于历史背景,人生经历,知识水平的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价值取向的同时最不容忽视的就是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本节课的教学中,针对楚国人能否到达楚国的问题,学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我及时的抓住了这一有价值的生成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辩论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潜移默化的得到了训练,使问题的答案逐渐变的明朗,使学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验证。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原来还是如此愉悦,还可以如此轻松。
4、自主感悟与适时引导贯穿整堂课的学习中。
现代的课堂教学既屏弃一味把学生当成吸收知识的容器的接受式学习,又反对大撒把的所谓的自主学习。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感悟与教师的适时引导应有机结合在一起。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通过读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我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边读边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请两名同学上前来表演读,此时,教师抓住关键句进行朗读指导,运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样,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准确了。
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经历了很多,有了如此丰富的经历,也使我的教学之路越走越扎实,充实。
《南辕北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假如你遇到那个要到楚国去的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生:我想对他说:“你应该听从朋友的劝告。”
生:我想对他说:“你走的方向反了,到不了楚国。”
生:我想对他说:“你错了,要及时改正,这样你才能到达楚国。”
生:我想对他说:“如果你听朋友的话,你很快就能到楚国了。”
…………
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我想对那个去楚国的人说:“···”
说:“你虽然带的钱多、马夫好、马也好,但你走错方向了,永远也到不了楚国了。”
生:我想对这个楚国人说几话: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搞清楚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有多么好,也无法达到我们所希望的目标。
我想对那个去楚国的人说
你想去楚国,可是从家走的时候方向错了,而且你的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可能你想,绕一圈就能到得了楚国,可是地球一圈是40076千米,就是你的马能跑到200千米,也得跑200380天,相当于562.8651685年,你能到得了吗?
不听劝告,自然也会得到不听劝告的惩罚。你要是听了,现在你肯定能到楚国了。你说你的马好,赶车人的本领大,盘缠带的多,这些都不是理由。如果这样就能到你去的地方,那所有人都会这样了。方向错了就大错特错。
我很想知道你不接受别人的劝告是为什么。难道别人说得都不对,就你对?如果你不是这样想的,那就请你反过来走正确的方向。如果你不想这样,那你就不可救药了。我还是希望你自己改正,这样你就会认识到自己犯了哪些错误,你就会立刻改正。
我想对去楚国的那个人说
我想对去楚国的那个人说:“我觉得你应该听朋友的劝告,就算你往北边走可以到楚国,但是你的命也不可能有那么长,所以你更该去珍惜时间。人们都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你有钱又怎样,钱买不了时间,钱也不是万能的。我希望你不要再这样走下去,不要以为优越的三个条件是万能的……”
《南辕北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材分析
《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本是魏国的谋臣季梁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劝安厘王以大业为重放弃伐赵,故事后被广为流传下来。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文章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路人强调的是:既然方向错了,就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而要去楚国的那个人强调的是:虽然方向错了,但是他有跑得习快马、很多的路费和驾呈技好的车夫,所以一定会到达目的地。
从人物的对话的过程中和文章结尾的点睛这笔中,学生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则寓言常用来比喻行动和目的是相反的。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熟读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寓言的主要内容。
2、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3、在熟读课文和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做事时要选准方向再去做,让行动和目的保持一致,否则一事无成。
4、加强读写训练,练习扩写《南辕北辙》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南辕北辙》的寓意,课后读写小练笔。
教学难点:在理解《南辕北辙》寓意的基础上,写好课好小练笔。
四、教学建议
(一)教学好生字“辕”和“辙”,有助于成语“南辕北辙”寓意的理解。
本课生字认的和写的都比较少,但字意和字形的把握还是有难点的。
“辕”和“辙”都是学生在生活中不常见的生字,“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如果教学中单单告诉学生字典中的解释,学生可能理解得并不清楚,如果能通过具体的车马的图片或教师在黑板上画的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效果会更好,学生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对“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意思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的。成语中,“辕”向南表示行动的方向与目标,“辙”向北表示向北走,从而可以理解出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行动与目标相反,结果只能是离目标越来越远。可见,讲生字时理解好“辕”和“辙”这两个字的意思,对讲读课文时,理解课文内容,进而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意思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抓好文中人物对话的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适合于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而熟练的朗读便于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其中的寓意。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对话,读一读,演一演,从两个人的对话中,引导学生体会路人的好言相劝、苦口婆心和去楚国那个人的毫不领情和一意孤行所形成的鲜明的对比。朗读教学中,要注意先让学生揣摩这两个人的心理,然后再指导朗读。在读中让学生先要理解那人所说的“马跑得快”、“路费多”、“驾车技术好”这些是不是那个人要到达楚国的有利条件,而他却把这些有利的条件用反了,会有什么后果?再引导学生仔细读一读路人说的几句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路人所要表达的意思。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关键所在,当目标和行动相反时,只能是背道而驰,永远不可能实现目标。
(三)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内容
1、引号的用法。课后练习第二题是填标点,思考引号的不同用法,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引号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第一小题是介绍引号能引用人物的语言的作用;第二小题讲的是引号还能引用特定的词语,表“水”是重点要描述的对象。对引号的第二种用法,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在你接触到的语言文字中,什么地方还出现过引号的这种用法,源于学生自己的思考,才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课后题既可在课上理解课中渗透训练,也可在课后单独练习。
2、在讲读中注意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为读写训练做铺垫。
(四)读写训练建议
本则寓言,短小精悍,寓意也相对简单,学生一读就懂,对这样的小文,如果我们教师能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结合这篇寓言的语言文字的特点,建议课下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练笔。
1、写读后感,发表自己对人物做法的议论,联系生活学习的实际理解寓意。比如在课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想象表达:“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劝那个去楚国的人?你还可以用这些话劝劝谁呀?”
2、扩写成300字多字的习作,在原文的基础上,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合理的想象,丰富课文的语言材料,使语言文字更加生动形象。比如:加上人物的心理描写;为故事续写结果。
3、还可以让学生改变课文的描写方式,把对话描写改成叙述性文字,从中锤炼自己的使用语言文字进行叙述性描写的能力。
四、源于本课的备课思考,给出简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三)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1)出示古代车马的图片,了解“辕”和“辙”的字意。并把这两个字放在成语“南辕北辙”中,初步体会成语的大意,这对学习课文内容会有帮助的。
(2)指导书写:注意“袁”的上部是“土”不是“士”。
“辕”和“猿”对照学习。“紧”字强调下半部别写错了。
(四)以读带讲,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寓言的深刻含义。
(1)通过课下预习,说说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文中的楚国在太行山的南面,那人却往北走,会怎样?(3)组织学生不同方式、多角度读课文,读中感悟。
想一想文中要去楚国那个人有不哪些有利的条件?
他在对话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而路人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劝说他的?
注意文中对话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
(4)引读思考:要去楚国的那个人把那些有利的条件用反了,会有什么后果?
再引导学生仔细读一读路人说的几句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路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关键所在,当目标和行动相反时,只能是背道而驰,永远不可能实现目标。
(5)课外延伸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南辕北辙”的事情?
(五)课堂读写小练笔
(六)课后作业:完成课堂读写小练笔。
《南辕北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案例背景:
有幸去隔壁班听老师教寓言《南辕北辙》。学到最后,引导学生体会寓意,师问:赶车人有三个非常好的条件:马跑得快,车夫是个好把式,带得盘缠多,他应该很快就能到达楚国,可为什么说,他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呢?有一生说:因为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边走,走错了方向。离楚国越来越远,永远也到不了楚国。马上有一生反驳:不能说他到不了楚国,他的马跑得快,赶车本领高,带得钱又多,因为地球是圆的,绕一圈还是可以到达楚国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同学纷纷附和,一下子就议论开了,从他们的脸上明显地感受到对书本的怀疑。这则寓言出自《战国策》。那时,人们还不知道地球是圆的。发现地球是圆的,已经是14、15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后才证实了地球是圆形的。学生的回答事先老师没有预料到,而且也快下课了,教师略一思考:知道这则寓言出自哪里?那时候的人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我们就把地球想象成方形的。最后借助板书得出寓意:
北 南
马快
越走越远 车夫好把式 楚国
盘缠多
做任何事,要是选错了方向,无论有多好的条件,也是达不到目的的。
下课后,同学们并没有停止讨论,他们争论的中心就是明明可以到达楚国,为什么说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呢?
教学片断实录:
片断二:
师:同学们都说地球是圆的,赶车人绕地球一圈可以到达楚国。现在换一下身份,我们就是赶车人,现在就在太行山下,这么匆匆忙忙要到哪儿去啊?(并出示地球图片)
生:我们要到楚国去。
师:从太行山开始一路向北走。一路上要经过哪些地方?
生:中国、蒙古、俄罗斯,最后到达一望无际、冰天雪地的北冰洋。
师:从太行山到北冰洋大约要走8000千米左右的路。即使日夜不停地赶路,也要一个多月才能到达。
但是到楚国了吗?
生:没有。反而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师:你能说说你在这一个多月里的感受吗?
生1:我现在好累啊,我多想好好休息一下,美美地睡上一觉。
生2:有一天夜里,我们还遇到了狼,好不容易逃出来。现在想起来还很害怕呢。
生3:我的马车坏了,盘缠也用光了,每天都饥寒交迫。
……
师:但是还不行呀,还没到达楚国呢,继续赶路吧。该朝哪边走呢?继续朝北走,已经无路可走了。要想到达楚国必须往南走。原路返回一个多月可以回到太行山,假如绕一圈,还要走多久啊?
生:好几个月,甚至一年。
师:还想赶路吗?是什么原因使你左右为难?
生:走错了方向。
师:是呀,如果一开始就往南走,你的马好,车夫驾车本领高,盘缠多,半天或一天时间就可以到达楚国了。这时候,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生1:无论你有多么好的条件,如果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你是很难达到目的的。
生2:你的条件再好,要是方向错了,你就要付出比原来多得多的汗水。
生3:方向才是最重要的,选对了方向,你的条件才会发挥作用。
……
师:是呀,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 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己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案例反思: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总是建立在自己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所以教师简单的一句“我们把地球想象成方形的”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为“地球是圆的”是真实存在的。而第二个教学片断实录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把静止的文本变成充满情趣与生活气息的立体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对文本内容进行探索、消化、实践、建构,从而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得出了有自己感悟、体验的心得体会:“你的条件再好,要是方向错了,你就要付出比原来多得多的汗水”。做事要选对方向的哲理在学生心里扎下了根。教学是一个丰富多变、动态发展的过程,课堂是充满变数的。课堂上遇到一些“挑战”并不可怕,就看你有没有足够的耐心与智慧迎接挑战,并让它变成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