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古代诗歌五首(通用13篇)

古代诗歌五首(通用13篇)


古代诗歌五首(通用13篇)

古代诗歌五首 篇1

  这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朗读应该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喜共悲,然后再作客观评析。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②,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③,山岛竦峙④。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⑤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⑥,歌以咏志。

  ①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②〔碣(jié)石〕山名,在现在河北昌黎。公元207年7月,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③〔澹澹(dàn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④〔竦(sǒng)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⑤星汉〔星汉〕银河。

  ⑥〔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④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⑤,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⑥,江春入旧年⑦。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⑧。

  ③选自《全唐诗》。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现在江苏镇江北。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

  ④〔客路〕旅途。

  ⑤〔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⑥〔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⑦〔江春入旧年〕意思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⑧〔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②寺北贾亭③西,水面初平④云脚低⑤。

  几处早莺争暖树⑥,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⑦,绿杨阴里白沙堤⑧。

  ①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即杭州西湖。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现在属山西)人。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②〔孤山〕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③〔贾亭〕贾公亭。唐代贞元中,贾全在杭州做官的时候在西湖造了这个亭。

  ④〔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

  ⑤〔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⑥〔暖树〕向阳的树。

  ⑦〔不足〕不够。

  ⑧〔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②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③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④,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⑤社林⑥边,

  路转溪头忽见⑦。

  ①选自《稼轩长短句》。西江月, 词牌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朝历城(现在山东济南)人。著名爱国词人。

  ②〔别枝〕另一个树枝。

  ③听取〔听取〕听。取,助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成。可释为“得”“着”。

  ④〔七八个星天外〕即天外七八个星。下一句句式与此相同。

  ⑤〔茅店〕乡村小客舍。

  ⑥〔社林〕乡村祭土地神的庙叫“社”,周围的树林就是社林。

  ⑦〔见〕“现”的古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②,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①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②〔昏鸦〕黄昏时的乌鸦。蛙声一片。

  研讨与练习

  一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1《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3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用自己的话讲述《天净沙秋思》的情景,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二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古代诗歌五首 篇2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学习目标:

  1、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3、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4、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第一课时

  《观沧海》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

  探究问题:

  1、 全诗围绕哪几个字展开?

  2、 这首诗歌写了几层?哪些句子是写实?哪些是写虚?

  3、 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研讨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请你运用想象,绘制一幅《曹操观海图》,并体会其中表达诗人何种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整体感知:

  1、 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内容?

  2、 诗歌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思考品味: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或者图画来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归雁,这时候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借助归雁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将会有哪些感受,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读这首诗歌,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 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2、 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探究:

  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第二课时

  《西江月》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导入课文内容的理解。昨天,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却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2、本首词分为两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研读赏析:

  1、 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 “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 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天净沙 秋思》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以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飘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描绘场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古道上踯躅独行。他走过缠满老藤的古树,看见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就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图画,炊烟袅袅,一派安适、清雅的景象。这时候太阳就要下山了,自己却没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长夜。哎,自己却是有家难归,令人心肠寸断,更添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研读赏析:

  诗歌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学生进行诗歌交流和朗读比赛;

  2、 教师范唱《满江红》,学生进行自由谱曲,演唱诗歌。

  3、 将本首诗歌改写成散文。

  课后记:本文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生活储备来理解诗歌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积累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古代诗歌五首 篇3

  青岛 马仙芝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导入  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导入  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导入  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西江月 辛弃疾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a. 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研读与赏析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组: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L之吼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导入  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学生配乐朗读

  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延伸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古代诗歌五首 篇4

  【目的要求】⒈通过阅读,理解诗意,并体会五首诗不同的写作特点。⒉学习诵读,并读懂诗文,理解生字。⒊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五首诗。【课文解析】⒈注音释义:注音:敕勒川(chì)       穹庐(qióng lú)      见(xiàn)        逾墙走(yú)      邺城戍(shù)     老妪(yù)    幽咽(yè)  四野(yǎ)        没马蹄(mò)字词:敕勒川        穹庐    笼盖    偷生    老妪    老翁    明镜    秋霜    毕竟    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早莺    新燕解词:

  ⑴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甘肃、内蒙一带。川,平川,平原。⑵穹庐:圆顶毡帐,是游牧民族住的帐篷。⑶见:同“现”,呈现,露出来。⑷投;投宿。⑸逾:越过。⑹一何:多么。⑺前致词:走上前(对差役)说话。⑻戍:防守。⑼附书至:捎信回来。⑽偷生:苟且活着。⑾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⑿缘:因为。⒀秋霜:这里比喻头发像秋霜一样白。⒁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⒂暖树:向阳的树。⒃不足:不够。⒉内容主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敕勒歌》是南北朝敕勒族的一首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ž杂歌谣辞》。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在杜甫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诗风格沉郁顿挫,多抒发他的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本诗选自《杜工部集》。《石壕吏》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中,是杜甫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的。《秋浦歌》选自《李太白全集》。李白号称诗仙,他的风格飘逸奔放。    杨万里(1127-1208),号诚斋,吉水人。宋朝诗人。本诗选自《诚斋集》。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⒊写作特点《敕勒歌》这首北朝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从写作上意有宏观勾勒又有细节描绘。开篇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苍天,写田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宏大广阔。最后一句将整首诗转入一种生动活泼的境界。它使人感到风儿在吹,看到草儿在动,发现牛羊在吃草,一股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晓,体现了民歌奔放自由的特点。金人元好问曾赞此诗说:“慷慨歌谣不绝传,穹庐一曲本天照。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石壕吏》是被誉为“诗史”的杜诗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情。写作上有两大突出之处:1作者以第一人称客观叙述一夜和一朝中所见所闻,不加论断,让人从故事中去体会诗的主旨,懂得作者的爱憎。2作者把老妇对差役的“致词”放在突出的地位,诉出她一家遭遇的血泪,这就自然而然地通过老妇的口,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让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比间接描述更为真切感人。    《秋浦歌》这首五言绝句,借助夸张的手法,运用含蓄委婉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和对时局的无限忧虑。“白发三千丈”似乎不合理,但“缘愁似个长”一名在说明了白发如此之长的原因的同时,深刻的表达了作者当时悲愤在胸,愁思无限的真切感情,这就使前一句不仅显得合情合理,而且生动地展示了诗人极度的悲愁,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七言绝句,写西湖六月景色。未描写先抒情,赞叹六月是西湖风光最好的时节。诗人善于捕捉典型形象入诗,随物附形,敷色设彩,抓住红日照耀下的莲叶,荷花来描写,莲叶“碧”而无穷,荷花“红”而别样,红绿相映,荷日生辉,使形象和色彩百倍地明亮起来。此诗色彩鲜丽,境界开阔,情意酣畅,语言却平白如话,别具一格。      《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律诗。这首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了好处。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是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称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测试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    敕勒川(  )        见牛羊(  )        逾墙走(  )        邺城戍(  )    老妪(  )      幽咽(  )      田野(  )      穹庐(  )    二、填空⒈《石壕吏》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⒉《秋浦歌》作者_________,_________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是_________,他是_________代诗人。⒋《钱塘湖春行》是一首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唐代伟大的文学家。⒌《敕勒歌》是_________朝民歌。    三、默写⒈_________,_________,风吹草低见牛羊。⒉室中更无人,_________。⒊_________,缘愁似个长。⒋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⒌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⒍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⒎天明登前途,_________。⒏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    四、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依次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    a.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b.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 白发三千丈,缘悉似个长。d.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⒈对偶      对偶    夸张    排比⒉比喻      对偶    夸张    排比⒊比喻      互文    夸张    排比【测试题答案】 一、chì    xiàn    yú      shù yù      yè      yǎ      qióng    二、⒈《杜工部集》  杜甫    唐  ⒉李白  唐  ⒊杨万里        宋  ⒋律诗  白居易  ⒌南北    三、⒈天苍苍,野茫茫    ⒉惟有乳下孙        ⒊白发三千丈        ⒋谁家新燕啄春泥            ⒌映日荷花别样红      ⒍绿杨阴里白沙堤        ⒎独与老翁别        ⒏浅草才能没马蹄    四、2

古代诗歌五首 篇5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导入  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导入  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导入  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西江月 辛弃疾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a. 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研读与赏析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组: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L之吼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导入  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学生配乐朗读

  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延伸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古代诗歌五首 篇6

  15古代诗歌五首

  青岛  马仙芝

  ●教学目标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曹操■导入  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导入  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息愁绪。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_导入  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O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二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西江月》《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

  西江月  辛弃疾

  导入  新课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

  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

  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

  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

  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黪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a.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

  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

  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

  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

  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

  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研读与赏析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组: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夜行遇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外之隋。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导入  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做简笔画,加深思考。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学生配乐朗读。

  ■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延伸作业     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古代诗歌五首 篇7

  【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教法】

  一、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⑴ 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⑵ 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⑶ 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⑷ 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⑸ 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⑹ 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

  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

  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

  1、插页──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

  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⑴ 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⑵ 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4、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5、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6、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

  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 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第二课时

  教授《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和《天净沙·秋思》。

  三、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进行比较阅读?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品味意趣──重点欣赏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

  插页题解:西江月是词牌名,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诗余、长短句等。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物象丰富、意趣盎然。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1、评读,品评意趣。寻找词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的意趣?探究后明确:

  ⑴ 夜行山中忽逢阵雨, 恰好忽见住过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作者真是喜出望外!

  ⑵ 赏明月、拂清风、看惊鹊、闻稻香、听蛙声与蝉鸣,感觉闲适与喜悦。

  ⑶ 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2、吟读,读出词的韵味,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五、析词补白──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

  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飞白,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六、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⑴ 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⑵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⑶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古代诗歌五首 篇8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古代诗歌五首》的说课稿,希望大家尽快掌握诗歌说课稿的写法。

  第一板块: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第二板块: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3)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4)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5)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6)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三板块:教学过程

  一课时: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

  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

  1、插页――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2019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4、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5、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

  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 “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第二课时:教授《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和《天净沙·秋思》

  三、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进行比较阅读?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品味意趣――重点欣赏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

  插页题解:“西江月”是词牌名,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诗余”、“长短句”等。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物象丰富、意趣盎然。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1、评读,品评意趣。寻找词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的意趣?探究后明确:

  (1)夜行山中忽逢阵雨, 恰好“忽见”住过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作者真是喜出望外!

  (2)赏明月、拂清风、看惊鹊、闻稻香、听蛙声与蝉鸣,感觉闲适与喜悦。

  (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2、吟读,读出词的韵味,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五、析词补白――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

  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 “飞白”, 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六、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 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古代诗歌五首 篇9

  第一板块: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第二板块: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3)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4)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5)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6)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三板块: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

  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

  1、插页――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4、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5、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

  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 “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第二课时:教授《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和《天净沙·秋思》

  三、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进行比较阅读?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品味意趣――重点欣赏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

  插页题解:“西江月”是词牌名,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诗余”、“长短句”等。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物象丰富、意趣盎然。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1、评读,品评意趣。寻找词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的意趣?探究后明确:

  (1)夜行山中忽逢阵雨, 恰好“忽见”住过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作者真是喜出望外!

  (2)赏明月、拂清风、看惊鹊、闻稻香、听蛙声与蝉鸣,感觉闲适与喜悦。

  (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2、吟读,读出词的韵味,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五、析词补白――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

  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 “飞白”, 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六、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作业 :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         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古代诗歌五首 篇10

  第一板块: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第二板块: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3)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4)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5)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6)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三板块: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第一课时: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

  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

  1、插页――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4、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5、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

  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 “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第二课时:教授《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和《天净沙·秋思》

  三、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进行比较阅读?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品味意趣――重点欣赏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

  插页题解:“西江月”是词牌名,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诗余”、“长短句”等。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物象丰富、意趣盎然。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1、评读,品评意趣。寻找词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的意趣?探究后明确:

  (1)夜行山中忽逢阵雨, 恰好“忽见”住过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作者真是喜出望外!

  (2)赏明月、拂清风、看惊鹊、闻稻香、听蛙声与蝉鸣,感觉闲适与喜悦。

  (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2、吟读,读出词的韵味,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五、析词补白――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

  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 “飞白”, 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六、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         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古代诗歌五首 篇11

  第一板块: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第二板块: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3)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4)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5)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6)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三板块: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第一课时: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

  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

  1、插页――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4、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5、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

  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 “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第二课时:教授《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和《天净沙·秋思》

  三、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进行比较阅读?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品味意趣――重点欣赏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

  插页题解:“西江月”是词牌名,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诗余”、“长短句”等。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物象丰富、意趣盎然。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1、评读,品评意趣。寻找词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的意趣?探究后明确:

  (1)夜行山中忽逢阵雨, 恰好“忽见”住过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作者真是喜出望外!

  (2)赏明月、拂清风、看惊鹊、闻稻香、听蛙声与蝉鸣,感觉闲适与喜悦。

  (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2、吟读,读出词的韵味,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五、析词补白――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

  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 “飞白”, 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六、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         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古代诗歌五首 篇12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导入  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导入  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导入  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西江月 辛弃疾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a.

  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研读与赏析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组: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L之吼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导入  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学生配乐朗读

  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延伸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古代诗歌五首 篇13

  一、积累运用1.填空。(1)按原文填空。①《观沧海》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钱塘湖春行》描绘西湖胜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③《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是:________。④《西江月》表现农村丰收景象和人们喜悦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⑤《次北固山下》表达出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2)文学常识填空。①《观沧海》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末年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人。②《西江月》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济南人,是著名的________词人。③《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________“秋思”是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作家。④《钱塘湖春行》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_(姓名),字________,号________。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释。(1)路转溪头忽(  )________(2)水何澹澹(  )________(3)山岛竦峙(  )________(4)浅草才能马蹄(  )________3.朗读下列诗句并用“/”划分节奏。(1)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2)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3)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二、阅读理解4.体会诗意,回答下列问题。(1)《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写的都是实景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钱塘湖春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蕴含着诗人怎样的心情?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5.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第一、二句写明月惊鹊、半夜蝉鸣,这是对夜晚宁静气氛的渲染衬托。(  )(2)第四句写蛙声,这是从侧面来烘托丰年。(  )(3)第五、六句描写骤雨即至的景象。(  )(4)第七、八句描写的是旧店难寻的迷惑。(  )6.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7.作者在这首词中描写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景物,都令人心旷神怡,请各写出一个句子。(1)看到的:(2)听到的:(3)嗅到的:(4)触到的: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8.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的一首写景诗,诗中写雨来临的季节是________季,时间是________,突出了雨________的特点。(用原诗回答)9.诗中使用了拟人修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10.诗中“________,________”,经常被人们用来比喻思想工作做得细致。11.下面是宋代朱熹写的一首写景诗,这首诗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春日 胜曰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参考答案 一、1.(1)①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②孤山寺北贾亭西  绿杨阴里白沙堤  ③断肠人在天涯④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⑤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2)①曹操  孟德  东汉  政治  军事  诗②辛弃疾  幼安  稼轩  宋  爱国③词牌名  题目  马致远  元  戏曲  ④白氏长庆集  唐  白居易  乐天  香山居士2.(1)xi4n 出现(2)d4n 水波动荡的样子(3)sh%ng zh@ 耸立(4)m^ 淹没,埋没3.(1)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2)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3)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二、4.(1)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将眼前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表达了他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诗中洋溢着饱满的激情。(2)描写了西湖秀丽的景色,赞美了充满无限生机的大自然,诗中写水、写云、写莺、写燕、写花、写草都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5.(1)√(2)√(3)√(4)×  6.江南乡村盛夏月夜图。7.(1)七八个星天外(2)听取蛙声一片(3)稻花香里说丰年(4)两三点雨山前8.春  夜晚  润物细无声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10.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1.给人以自然、明快、清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