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精选16篇)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精选16篇)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精选16篇)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篇1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福建省漳平市第二中学   苏文河(arsun)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媒体课件

  学生:做好预习,了解一些有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材料,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材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通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山全过程的惊心动魄、成功的自豪以及喜悦,从而可以感受到队员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课时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导入  新课。

  师:珠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不熟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1、小组间互相交流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学习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D、再次阅读这就是说,复述课文内容。

  2、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各组选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同学补充。)

  3、教师小结

  本文写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学习登山运动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团结合作、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

  (复述过程注意抓住主要情节。)

  四、重点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记叙文的学习,可以从记叙的六要素,叙事的详略安排上,语言的生动等方面去研读,这样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2、自主探究

  (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A、找出文吕对环境的描写,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

  B、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C、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D、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E、假如你是文中的刘连满,你会怎么办?从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以上内容在再次默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发言时可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回答得好。)

  教师指导:

  A、“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登山过程环境恶劣,非常危险,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于和环境作斗争的精神。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描写了珠物流妈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色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这样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二者相结合,起到一张一弛的阅读效果。

  B、刚开始的攀登是略写,最后攀登最顶峰是详写,还详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因为攀登最顶峰最困难,也最危险,通过详写,更能体现队员们的优秀品质。

  C、提示从修辞手法、语气等方面进行思考。

  D、学生畅所欲言,想像合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体会中国人民伟大的、坚强的品质,中国也有高水平的探险家。

  E、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试想像把自己置身于刘连满的角色,谈心得体会

  五、课堂练习

  文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试着仿写几句。(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章精华——写景的句子,积累下来并学会模仿、运用,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尽量写出当地景色的特色,写出夜色的美。)

  1、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2、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峰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六、课堂延伸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体会登山运动员所承受的痛苦。)

  1、想像一下,登上最高峰的运动咒的心情。

  2、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要登上最高峰?

  3、想象一下,登山运动员在登山过程中有什么感觉?

  4、学完本课后,你有哪些感想?

  (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与幻想,只要想象合理,能自圆其说。教师作调整性解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小结

  中国登山运动员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是中国人的又一大壮举,又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坚强。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使世界对中国有了重新的认识,但是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美国在1969年7月21日就已经登上月球了,而中国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才首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机飞行成功。期望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后也当航天英雄,为我国航天事业做贡献,让中国人飞得更高更远。

  作业 布置

  1、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搜集有关探险材料,准备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

  (arsun)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篇2

  23.《登上地球之巅》

  主要内容:

  《登上地球之巅》

  《真正的英雄》

  学习重点:

  《登上地球之巅》

  1、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真正的英雄》

  1、了解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2、感知人类最为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认识到——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知识讲解:

  一、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耸立sǒng 砭骨biān 崔巍cuīwēi 匍匐púfú 阴霾mái 余暇xiá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缭绕——缠绕  斩钉截铁——锲而不舍  养精蓄锐——齐心协力   

  阴霾——阴晦  梦寐以求——孜孜不倦   迫不及待——难以弥补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践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侵袭:侵入和袭击。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二、重点分析

  1、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许多感人故事,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2、阅读课文,试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得面对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氧气已经不多了,他们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

  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着休息,开始进入半昏迷状态。他冒着生命危险,决定把自己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此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借着星光和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地匍匐前进。到8 830米时,氧气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空氧气筒,开始了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行动更加迟缓,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3、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什么?

  寒冷、黑夜和缺氧。

  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

  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4、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爆炸后,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大西洋中。

  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当晚即向全国发表了电视讲话,对罹(lí)难的英雄表示哀悼,并决心继续对宇宙进行探索。1月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里根总统在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课文就是这次演讲的演讲词。

  5、这篇演讲词的主要内容是: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演讲词体现了人类最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

  6、全文的感情脉络是怎样的?

  前半部分主要是抒发悲痛心情,后半部分则主要表达力量(前后为悲痛和力量)。这两种感情水乳交融:全篇演讲词给人的整体情绪是悲痛,但在总统言辞的感召下,全民的悲痛转化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

  7、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总——分——总。

  第一段(1——4节)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第二段(5——13节)分别追忆几位献身的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

  第三段(14——21节)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未竟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8、你怎样看待演讲者的姿态和角色定位?

  演讲者有着双重身份,一是代表全国人民的总统,要代表人民说话,要赋予演讲以普遍的意义;二是作为人民中的一员,与人民一道,共同仰视这些真正的英雄。

  巩固训练

  1、找出下列各组中注音或书写的错误,并在横线上订正。

  A.刺入骨髓   销耗巨大   阴霾毙日   砭骨biān  ________

  B.难以弥补   斩钉戳铁   养经蓄锐   耸立sǒng  ________

  C.梦寐以求   孜孜不卷   迫不急待   匍匐púfú  ________

  D.钢毅不屈   步履艰难   契而不舍   余暇xiá   ________

  2、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排比)

  B.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夸张)

  C.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比喻、拟人)

  D.阴霾笼罩着整个的国家。(夸张)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的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

  B.他那崇高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他的家乡是江苏省南京市人。

  D.会谈就互相感兴趣的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4、《登上地球之巅》写了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一次难忘的远征

  学生会发起了自行车远征的活动,同学们闻讯,纷纷报名。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父母听说后,急忙劝阻我们。我们却用老师的话来回答:“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夜里,我们出发了。我们骑出繁华的城市,进入了那深沉的黑色世界。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灯光,只有夏夜的蛙噪声和轻轻的车轮转动的声音。“鸟鸣山更幽”,这一阵阵的蛙鸣,更给此刻增添了诗情画意。

  正当我们深深陶醉在夜色沉沉的山野中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令我们至今心有余悸。一辆亮着头灯的大卡车从我们后面驶过来,司机似乎没有发现前面有人,速度丝毫未减,一刹那呼啸而过,几乎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了。几个骑车技术稍差的同学险些被卡车带起的疾风掀倒。我们不得不停下来。老师风趣地说:“在城里,汽车怕行人;在这里,行人怕汽车。大家小心点吧,苦头还在后面哪。”

  整整骑了二十四个小时,我们才在一所山根小学停了下来。

  第二天清早,我们进山了。啊,那红色的天体洒下万道光辉,照耀在我们身上,如同用清泉沐浴,舒畅极了!看远山,一片翠绿。日光下彻,直入山谷,红与绿交织着,主宰着,幽邃极了。清风遥遥,薄雾袅袅,大家有说有笑,好个欢快的旅行啊!

  中午,红色的天体变成了一片白光。大地贪婪地吸收着太阳发出的热量,变成了一个大蒸笼。我们骑着,骑着,一样的山,一样的树,可我们已无心欣赏。水喝光了,嗓子里冒着烟。汗流尽了,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笑,现在唾沫也是极宝贵的了。我们理解了老师的话,苦,真苦啊。然而苦在心里,没有人说出来。大家的眼睛依然是闪亮的,依然充满希望的光芒。    

  蝉唱起了歌,它们吸完了树的汁水,它们高兴了。它们的这种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实在无聊! 我按了一下车铃,那铃声竟这样清脆,它传进了山谷,发出了回声,冲上了苍穹。一霎时,大家也都按铃,铃声大作,形成一片和谐的共鸣。蝉被吓了一跳,不再叫了。

  “水!”分明有人惊叫了一声,大家为之一振。我们清楚地看见一条小溪,欢快地唱着歌,一路奔来。“冲啊!”不知谁喊了一声,欢乐的人群一下子冲向那清清的山的飘带。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闹肚子我们认了,发烧我们也认了,只要能喝到水,我们什么都认了。

  那以后,我们精神更加振奋了。终于,我们完成了远征,胜利回师。

  “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老师的话依然回响在我们耳边。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乐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余悸(    )    袅袅(    )    贪婪( )    幽邃(    )

  2、这篇文章从几个方面写出了“难忘”?最难忘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虚线处“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一句,联系上下文,补出老师“劝阻”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请找出具有标志性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详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略写的内容是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说“蝉”的生活实在无聊?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分别引用了老师的话:“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仿照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例:我们愿把这项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快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仿写: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_____________,一首由_________, 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巩固训练

  1 A消 蔽 B截 精 C倦 及 D刚 锲   2B  3D   4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登顶成功,说明他们是登山队的佼佼者。他们取得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没有其他人的大量前期工作和集体协作,他们不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为了胜利,有人还愿意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一个例子。  

  5作者着意描写了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这三者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写这些困难可以表现出队员在严峻考验面前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登山英雄是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来战胜这些困难的。   6“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艰苦的攀登描写结合,构成一张一弛,让人轻松、有美的享受。

  迁移阅读

  1 jì niǎo  lán  suì    2夜静、山美、途中口渴、胜利后的喜悦。  最难忘的是险遭车祸。   3喝生水容易引起疾病。   4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如:夜里、夜色更沉、第二天清晨、中午。   5详写的是远征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略写的是回来的经过。  6蝉只知道“吃”、“喝”,其实生活没有创造,所以无聊。  7从结构上看:起首尾呼应的作用。从内容上看:点明全文的主旨 (或突出全文的中心)。  8例句: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诗,我们亲手谱写的诗,优美的充满激情的跨世纪的诗。

  23.《登上地球之巅》(学案)

  课型:

  自读课

  学习目标:

  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的描写景物。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本课重点:

  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学习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背景资料: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记录。1960年3月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在大本营里,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尽早的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作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基础知识:

  P182读一读 写一写 中的有关词语;课下注解中的有关词语的解释。

  课文内容把握:

  1、从全文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2、登顶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构成对生命的巨大威胁。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队员的考验。正是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登山队员的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总结登山英雄是靠什么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3、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还重   点描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是不可战胜的。

  问题探讨:

  课文中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的用闲笔来描写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在阅读效果上可谓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课后作业 

  P181二、三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篇3

  23.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标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一、感知全文内容

  1、让生速读课文,解决字词并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履践:践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侵袭:侵入和袭击。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2、全班交流

  3、四人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然后师归纳)

  a、登山队出发

  b、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了第二台阶。

  c、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d、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e、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的无氧攀登。

  f、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二、合作探究:

  ①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寒冷、黑夜和缺氧。

  ②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登山英雄是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才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三、景句仿写:

  ①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②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a.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b.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c.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d.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篇4

  案例提供  机场路中学杨曙  陈金兵

  【教学设想】

  登上地球之巅,是王富洲等人的坚定目标,哪怕是历经千险万阻,献出生命。在这种精神驱使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超乎生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非凡精神,正是本文深深打动人的地方。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行为,帮助学生迁移到自身的生活中,形成健全的人格,无疑是有益的。另外,团队的合作精神、对科学与理性的尊重、对类似行为进行的反向解读,对多元思考的鼓励,都可进行教学解读。

  设计A的处理较常规,抓住内容把握、精神把握、景色描写等三个教学要点,倾向于指导学生从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和重点章节中去作把握。设计B则意在将我们的阅读视线指向一个不太被人关注的群体,关注探险活动中的王连满之类的人物的故事,与《伟大的悲剧》中的奥茨进行比较阅读,体味探险活动中团结协作、为集体而勇于牺牲的可贵精神,这也是决定探险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让学生体会合作的精神。

  【教学设计A

  课前准备:1、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地理知识。2、查找关于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活动的有关资料。3、阅读郭超人长篇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4、查阅2000年湖北卫视《往事》栏目关于登顶珠峰的节目资料,特别是关于王连满的部分(教师可以提供“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文字材料)。

  教学目标 :

  1、能抓住要点概括登顶的几个阶段。

  2、能突出重点,复述故事,从中感受登山运动员的英雄气概。

  3、体会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 :

  导入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而在1960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可出示相关图片)

  一、整体阅读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按一定的顺序理清运动员登顶主峰的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参考概括:1)登山队出发;2)运用人梯战术突击第二台阶;3)留下刘连满,三人继续登顶;4)三人无氧攀登,登顶成功。)

  2、有针对性地快速浏览部分章节,小组讨论完成:

  (1)登山队登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明确:寒冷、缺氧、虚弱、黑夜)

  (2)他们是如何克服的?(明确:依靠顽强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片段品读体味

  1、选择自己认为最感人的段落,进行复述。要求:能体现出自己认为最感人的特点(可参照上述二、2的问题),能体现出运动员的英雄气概,能做到详略兼顾。

  2、5分钟反复默读体会你认为最感人的部分。

  3、默读写王连满的段落,思考:文章集中写了王连满哪些事例?你觉得王连满是怎样一个人?文章为什么单用了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明确:写了三件事: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他是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王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单写他,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

  4、文章最后以“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一句戛然而止,读后总觉得言犹未止,意犹未尽,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呢?那么,请你把觉得还应该说的话,还应该写的文字,接着补充出来。(教师提示:可着重写出登顶成功后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三、景色描写赏读

  1、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景色描写,读一读,想一想这些景色描写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教师提示:本文的写景,一类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队员的精神;另一类是写景色的美丽,既烘托队员美好的追求,又带给读者美的享受,调节阅读的情绪。)

  2、找出《伟大的悲剧》中你欣赏的景物描写,小组交流,进一步品味它的作用。

  3、模仿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抓住自己生活周围景物的特点,写一个片段,力图体现人物的情感。

  三、作业 布置

  本文实际为一篇通讯的节选,请你参考身边的报纸,模仿新闻(消息)的写法,把本文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现场新闻报道。

  【教学设计B

  教学目标 :

  1、速读全文,能把握感人的细节与人物。

  2、选取典型人物(中途退出的人物王连满),进行比较阅读,感受探险活动中蕴涵的可贵精神。

  教学步骤 :

  导入  :横亘我国和尼泊尔境内的珠穆朗玛峰,一直成为众多探险活动家征服的目标。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登顶成功,打破了珠峰不可征服的神话。让我们随着冲顶队员一起来体验那伟大的时刻。

  一、整体阅读感知

  快速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注意感人的情节和感人的人物,完成:

  1、文章所写的登顶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请你划分并归纳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2、三名队员最后能够登顶成功,从文章看来,你觉得靠的是什么?(明确:靠的是顽强坚韧的意志,为国勇于拼搏献身的精神,舍己为集体的团结协作精神)

  3、王连满对于三名队员成功登顶,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明确:用人梯的方法帮助队员登上第二台阶;为保集体登顶成功,主动放弃登顶;宁可牺牲也要留下氧气给下撤的队友。王连满为全队成功登顶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比较阅读,揣摩人物

  《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的奥茨同本文的王连满一样,因故不能同队友一起继续行进。请找出二文中写二人的部分,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人物,讨论,交流:

  1、两人终止同队友的行进,是出于个人目的吗?(教师提示:原因分析——是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允许继续行进,不是因为个人的荣辱的原因,是为了整个集体的存亡和荣誉考虑而作出的决定。)

  2、作出终止前进的决定时,两人的想法是一样的吗?(教师提示:总的是一样的,即不拖累和影响整个集体的行动,主动牺牲自己。不一样的具体的想法,可大胆揣测,合符情理即可。)

  3、奥茨留给队友最后的话是“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王连满留给队友的是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艰难写成的77个字的遗书,请仔细默读体会,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教师提示:言之成理即可。)

  4、你怎么看待探险活动中他们二人这种中途退出的行为?(教师提示:这不是逃避的行为,这是为实现集体的目标而勇于自我牺牲的行为,他们没有站在荣誉的光环下面,但仍然是英雄,恰恰相反,这反映了探险活动中一种极为可贵的精神——为了集体而团结协作、甘于牺牲的精神,许多探险活动的成功,正是有这样无数的幕后英雄的无私奉献,中国登山队登顶成功同样得益于此。)

  三、为败者讴歌

  1、在你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失败的英雄或幕后英雄的故事?相互交流,谈一谈。

  2、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现在你对这些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吗?请你结合一些事例,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字数不限。(可课外完成)

  【资料平台】

  1、郭超人《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2、《50年,人类与珠峰激情碰撞:永远不言征服》等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2003年)报道资料。

  3、李钟琴《莫名其妙的“挑战”》。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篇5

  《登上地球之巅》一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 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多媒体展示《珠穆朗玛峰》图片

  导言设计: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 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板书文题和作者

  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的音、义

  1注音

  峰巅 (    ) 砭骨(   ) 崔巍 (    )  滞留 (    )窒息(   )匍匐(    )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

  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三、合作探究,揣摩运用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2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3、 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

  4、 文中的优美的写景句无疑是文笔的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四、课堂活动:1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的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

  2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五、联想体验, 互动释疑

  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六、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香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七、布置作业 

  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篇6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当中国申奥成功,足球圆梦,加入世贸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自己的祖国的强盛感到骄傲,更对那些默默无闻为祖国做了贡献的人们产生由衷的敬意。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接触这样一批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板书:《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教学目标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二、感知全文内容

  1、让生速读课文,解决字词并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师出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注音)

  2、全班交流

  3、四人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然后师归纳)

  a、登山队出发

  b、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了第二台阶。

  c、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d、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e、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的无氧攀登。

  f、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三、复述课文

  1、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写语段

  a、全班讨论

  (师提示:(1)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2)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根据以上两个内容找出文中最感人的描写语段。)

  b、让生进行归纳回答,对感人的描写语段师起头让全班学生齐读,以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

  2、找几个学生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可以每人复述一个登山的阶段。

  (这几个环节的安排是为了训练学生懂得记叙复杂事件应选择典型事例,典型人物,有重点的记叙,其余情节则可以简略,或是一笔带过,重点记叙部分则应加以生动的描写,还可以加以议论、抒情。复述时,可以多找几个学生,每个人按顺序口述一个情节,详略自己安排,复述后由其他学生评价。)

  四、质疑问难:

  学生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交流,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生1、文中有许多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生2、从课文内容来看,只是四个人登山故事,而文章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这是作者选材的不妥吗?

  生3、登山过程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那登山将面临哪些困难呢?

  生4、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特别是把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写得很详细,这样符合本文的中心体现吗?

  (对于所提出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班上交流,共同解决,由教师归纳。)

  五、体验与反思

  讨论:从这些感人的情节中,你看到了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表现出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结合斯科特等人的壮举,谈谈你的体会。

  (可以引导学生扣住课文情节重点从团队协作精神、个人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毅力方面谈探险队员的优秀品质,体会则要联系现实生活谈)

  六、学习景物描写

  1、四人小组讨论: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2、模仿这些语句的写法,抓住自己生活周围景物特色,写几句话。

  (如果时间紧张,可以将这个练习放到作业 中,课后完成)

  七、教师小结:

  登山英雄依靠坚强的意志,毅力和团结合作、牺牲精神,克服了登顶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中国登山健儿成功征服珠峰,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坚强的。希望同学们从本文学习探险队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奉献精神,从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八、布置作业 

  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心得体会。

  附板书设计 : 《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寒冷

  登山 面临 黑夜 靠意志、毅力、团结、牺牲 成功

  缺氧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通讯,它真实、准确、及时地报道了人类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课外必须了解有关背景。教学本文,力求再现情境,借以直观感受,并迁移课外,从中有所感悟。

  教学步骤 :

  一、描述画面  快速默读全文,按时间顺序将文章内容切分为以下

  几个画面,学生续说画面,再现情境。可同时辅以播放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1.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四位登山队员轻装出发……

  2.岩壁陡滑,“第二台阶”挡住了去路……

  3.天渐黑,四人缓步前行……

  4.刘连满留下,他昏迷了……

  5.夜已黑,点点星光闪耀,三人辨认着路途……

  6.一次史无前例的无氧攀登开始……

  二、揣摩语言  师生共绘突击“第二台阶”和刘连满牺牲自己为队友这两幅最感人的画面,引导紧抓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句,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可尝试如下方法揣摩

  词句,比较体味:

  1.力求复活形象化的动词,在“活”的表演中直观呈现人物动作。如“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一“插”一“蹬”显示岩壁垂直、光滑之态,可见突击“第二台阶”的难度。

  2.删减词句,对比效果:

  “……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如删掉“也”,效果怎样?(特制的高山靴在陡滑的山路前无能为力,“也”字有力地体现了登攀艰难的程度。

  “登上‘第二台阶’的岩顶后,他们才发觉,由于体力减弱,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如去掉“才”,不足以表现他们以全部精力凝聚于攀登,不足以体现时间是攀登艰难的有力证明。)

  “他们的安全,对于他来说是更大的幸福和更大的胜利……”删去“更”比较效果。(队友的安全、自己的生命,孰轻孰重,天平的指针偏向前者,“更”不正是为他人无私奉献自己精神的写照吗?)

  “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删掉“一寸一寸”,不能突出上升速度的缓慢。)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为何不直接说“时间在过去”?(四肢愈来愈麻木,心脏因缺氧跳动愈加急促,这样的状况,一分一秒多么难熬!而此时的刘连满活着的愿望如

  此强烈,在分分秒秒中其内心经历了何等复杂的斗争!)

  3.改换词句,参照原文,反复品味。如“……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将“三米”改为“几米”,“三个’改为“几个”如何?(用确数而不用约数,确切体现距离与时冈的强烈反差,表明这是一段特殊的行程。)

  三,回味迁移  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赞歌不断。回读课文,再迁移课外,撅取精彩文章、精彩片断共同晶读,学生将又是一次心灵的震颤、情感的升华。1.回读课文,整体感受。

  2.援引课外精彩片断,品读升

  华情感。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①1960年和1964年,郭超人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跟随中国登山队先后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码峰和希夏邦马峰,曾登抵海拔6600米的高度。他在登山日记中记下了当时的感受:“一只看不见的魔掌压迫着你的胸脯,紧捏着你的喉管,你需要用很大的力量张开嘴,吸入你需要的空气。每一步都不轻松——并不是你的腿酸痛或者无力,而是你已经没有力量把你这双几乎已经麻木的腿移动。”

  ②“文传驯水,情系珠峰,半纪风云留彩笔;社峙环球,论标喉舌,一生心血献新华。”这副沉重的挽联高度准确地概括了郭超人一生的事功业绩、道德文章。

  2.课文扩读材料

  拉斯顿终于决定用随身携带的一把8厘米长的折叠刀给自己的右臂实行截肢。他忍着钻心彻骨的剧痛,用刀子在自己的右臂前肘处一下下地割起来。鲜血大量溅涌而出,染红了压住他右臂的巨石,并流淌到地面。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最后,拉斯顿的右臂终于被切断了。由于大量失血,他差点晕厥,然而,他仍从身旁的急救箱中取出杀菌

  膏、绷带等物,给自己被切断的右臂做紧急止血处理。流血止住后,他决定徒步走出峡谷。

  (节选自《登山勇士断臂求生》)

  提示:峡谷探险被巨石压住右臂,绝境被困五天断臂拯救自己,这是懦弱与勇气的较量,也是自我意志的考验。

  一路上陆陆续续凑在一起的我们居然也成了一个不小的队伍,蜿蜿蜒蜒地散落在山间的小路上。爬高上低,山腰间的这条小路逐渐显露出它的峥嵘来。紧贴着半山腰开凿的小道不足半米宽,有些地方仅仅可以放下一只脚。脸紧贴着峭壁,背后悬崖下是奔腾咆哮的江水,掉下去绝无生还的可能。每到稍微宽阔一点儿的地方,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惊叹。

  (节选自《背包穿越香巴拉》)

  提示:感受奔腾江水的震撼,领略一路旖旎的风光,勇于探索、不畏难险的人才能看见最美的风景。

  霍金的脸庞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然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提示:以豁达与坚韧去化解并超越苦难,生命才精彩。霍金,这位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的科学巨匠,不断挑战自身极限,与命运抗争,终成为人生的斗士。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通讯,它真实、准确、及时地报道了人类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课外必须了解有关背景。教学本文,力求再现情境,借以直观感受,并迁移课外,从中有所感悟。

  教学步骤 :

  一、描述画面  快速默读全文,按时间顺序将文章内容切分为以下

  几个画面,学生续说画面,再现情境。可同时辅以播放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1.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四位登山队员轻装出发……

  2.岩壁陡滑,“第二台阶”挡住了去路……

  3.天渐黑,四人缓步前行……

  4.刘连满留下,他昏迷了……

  5.夜已黑,点点星光闪耀,三人辨认着路途……

  6.一次史无前例的无氧攀登开始……

  二、揣摩语言  师生共绘突击“第二台阶”和刘连满牺牲自己为队友这两幅最感人的画面,引导紧抓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句,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可尝试如下方法揣摩

  词句,比较体味:

  1.力求复活形象化的动词,在“活”的表演中直观呈现人物动作。如“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一“插”一“蹬”显示岩壁垂直、光滑之态,可见突击“第二台阶”的难度。

  2.删减词句,对比效果:

  “……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如删掉“也”,效果怎样?(特制的高山靴在陡滑的山路前无能为力,“也”字有力地体现了登攀艰难的程度。

  “登上‘第二台阶’的岩顶后,他们才发觉,由于体力减弱,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如去掉“才”,不足以表现他们以全部精力凝聚于攀登,不足以体现时间是攀登艰难的有力证明。)

  “他们的安全,对于他来说是更大的幸福和更大的胜利……”删去“更”比较效果。(队友的安全、自己的生命,孰轻孰重,天平的指针偏向前者,“更”不正是为他人无私奉献自己精神的写照吗?)

  “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删掉“一寸一寸”,不能突出上升速度的缓慢。)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为何不直接说“时间在过去”?(四肢愈来愈麻木,心脏因缺氧跳动愈加急促,这样的状况,一分一秒多么难熬!而此时的刘连满活着的愿望如

  此强烈,在分分秒秒中其内心经历了何等复杂的斗争!)

  3.改换词句,参照原文,反复品味。如“……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将“三米”改为“几米”,“三个’改为“几个”如何?(用确数而不用约数,确切体现距离与时冈的强烈反差,表明这是一段特殊的行程。)

  三,回味迁移  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赞歌不断。回读课文,再迁移课外,撅取精彩文章、精彩片断共同晶读,学生将又是一次心灵的震颤、情感的升华。1.回读课文,整体感受。

  2.援引课外精彩片断,品读升

  华情感。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①1960年和1964年,郭超人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跟随中国登山队先后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码峰和希夏邦马峰,曾登抵海拔6600米的高度。他在登山日记中记下了当时的感受:“一只看不见的魔掌压迫着你的胸脯,紧捏着你的喉管,你需要用很大的力量张开嘴,吸入你需要的空气。每一步都不轻松——并不是你的腿酸痛或者无力,而是你已经没有力量把你这双几乎已经麻木的腿移动。”

  ②“文传驯水,情系珠峰,半纪风云留彩笔;社峙环球,论标喉舌,一生心血献新华。”这副沉重的挽联高度准确地概括了郭超人一生的事功业绩、道德文章。

  2.课文扩读材料

  拉斯顿终于决定用随身携带的一把8厘米长的折叠刀给自己的右臂实行截肢。他忍着钻心彻骨的剧痛,用刀子在自己的右臂前肘处一下下地割起来。鲜血大量溅涌而出,染红了压住他右臂的巨石,并流淌到地面。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最后,拉斯顿的右臂终于被切断了。由于大量失血,他差点晕厥,然而,他仍从身旁的急救箱中取出杀菌

  膏、绷带等物,给自己被切断的右臂做紧急止血处理。流血止住后,他决定徒步走出峡谷。

  (节选自《登山勇士断臂求生》)

  提示:峡谷探险被巨石压住右臂,绝境被困五天断臂拯救自己,这是懦弱与勇气的较量,也是自我意志的考验。

  一路上陆陆续续凑在一起的我们居然也成了一个不小的队伍,蜿蜿蜒蜒地散落在山间的小路上。爬高上低,山腰间的这条小路逐渐显露出它的峥嵘来。紧贴着半山腰开凿的小道不足半米宽,有些地方仅仅可以放下一只脚。脸紧贴着峭壁,背后悬崖下是奔腾咆哮的江水,掉下去绝无生还的可能。每到稍微宽阔一点儿的地方,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惊叹。

  (节选自《背包穿越香巴拉》)

  提示:感受奔腾江水的震撼,领略一路旖旎的风光,勇于探索、不畏难险的人才能看见最美的风景。

  霍金的脸庞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然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提示:以豁达与坚韧去化解并超越苦难,生命才精彩。霍金,这位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的科学巨匠,不断挑战自身极限,与命运抗争,终成为人生的斗士。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篇9

  23、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标 :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故事复述,合作探究,景物描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登山图片,激趣引读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呈现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观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

  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 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2、整体感知:

  ①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②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三、合作探究,景句仿写

  1、合作探究:

  ①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寒冷、黑夜和缺氧。

  ②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登山英雄是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才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2、景句仿写:

  ①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②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A.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B.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C.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D.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四、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五、联想体验,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②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也唯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上是否也应该这样呢。

  2、拓展延伸:

  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附:

  一、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中共十三届、十四届、xx届中央委员。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二、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

  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很早就为人们所注目。1960年中国登山运动员和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首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从60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1975年,中国测绘工作者在中国登山队的配合下,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精确地测定了它的高度,并绘出了珠峰地区的详细地图。所有这些,为中国开发利用西藏高原的自然资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珠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原是一片海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从陆地上冲刷来大量的碎石和泥沙,堆积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形成了这里厚达3万米以上的海相沉积岩层。以后,由于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地区受挤压而猛烈抬升,据测算,平均每一万年大约升高20~30米,直至如今,喜马拉雅山区仍处在不断上升之中。

  迁移阅读

  一次难忘的远征

  学生会发起了自行车远征的活动,同学们闻讯,纷纷报名。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父母听说后,急忙劝阻我们。我们却用老师的话来回答:“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夜里,我们出发了。我们骑出繁华的城市,进入了那深沉的黑色世界。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灯光,只有夏夜的蛙噪声和轻轻的车轮转动的声音。“鸟鸣山更幽”,这一阵阵的蛙鸣,更给此刻增添了诗情画意。

  正当我们深深陶醉在夜色沉沉的山野中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令我们至今心有余悸。一辆亮着头灯的大卡车从我们后面驶过来,司机似乎没有发现前面有人,速度丝毫未减,一刹那呼啸而过,几乎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了。几个骑车技术稍差的同学险些被卡车带起的疾风掀倒。我们不得不停下来。老师风趣地说:“在城里,汽车怕行人;在这里,行人怕汽车。大家小心点吧,苦头还在后面哪。”

  整整骑了二十四个小时,我们才在一所山根小学停了下来。

  第二天清早,我们进山了。啊,那红色的天体洒下万道光辉,照耀在我们身上,如同用清泉沐浴,舒畅极了!看远山,一片翠绿。日光下彻,直入山谷,红与绿交织着,主宰着,幽邃极了。清风遥遥,薄雾袅袅,大家有说有笑,好个欢快的旅行啊!

  中午,红色的天体变成了一片白光。大地贪婪地吸收着太阳发出的热量,变成了一个大蒸笼。我们骑着,骑着,一样的山,一样的树,可我们已无心欣赏。水喝光了,嗓子里冒着烟。汗流尽了,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笑,现在唾沫也是极宝贵的了。我们理解了老师的话,苦,真苦啊。然而苦在心里,没有人说出来。大家的眼睛依然是闪亮的,依然充满希望的光芒。    

  蝉唱起了歌,它们吸完了树的汁水,它们高兴了。它们的这种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实在无聊! 我按了一下车铃,那铃声竟这样清脆,它传进了山谷,发出了回声,冲上了苍穹。一霎时,大家也都按铃,铃声大作,形成一片和谐的共鸣。蝉被吓了一跳,不再叫了。

  “水!”分明有人惊叫了一声,大家为之一振。我们清楚地看见一条小溪,欢快地唱着歌,一路奔来。“冲啊!”不知谁喊了一声,欢乐的人群一下子冲向那清清的山的飘带。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闹肚子我们认了,发烧我们也认了,只要能喝到水,我们什么都认了。

  那以后,我们精神更加振奋了。终于,我们完成了远征,胜利回师。

  “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老师的话依然回响在我们耳边。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乐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2. 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2. 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

  并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

  教师:1,投影仪、录音机、歌曲《珠穆郎玛》、自制投影的资料

  2.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教学思路:

  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

  教学课型:新授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与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

  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

  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 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板书文题和作者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2、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投影;1注音

  峰巅 砭骨 崔巍 滞留 窒息 匍匐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3、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可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①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②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旨在让学生感受登山队员的英雄气概。

  三、合作探究,揣摩运用

  1、 围绕以下问题,请学生精读课文。

  投影出示下列问题;

  ①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2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3、 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

  4、 文中的优美的写景句无疑是文笔的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点名小组代表阐发讨论意见,并归纳,明确。

  2、请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的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

  四、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五、联想体验,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②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 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

  3、总结存储: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也唯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上是否也应该这样呢。

  六、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香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附:板书设计 :

  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一、 5月24日9时30分,四名登山队员向珠峰最后380米冲刺

  二、 登山队员征服“第二台阶”

  三、 刘满连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四、 登上顶峰,完成创举

  不怕牺牲 勇往直前 团结协作

  活动与探究:

  我们人类有史以来总是不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险活动并经常之付出惨重的代价,如2002年北京大学的山鹰社在登山活动中就有几位同学罹难。你认为作为大学生,未来的人才,他们这样做有价值吗?试就人是否应该具有探险精神写一篇文章,并与同学交流。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篇11

  方案一

  教学角度:运用多中人称,讲述中国登山队员的壮举。

  主要教学步骤 :

  1 速读全文,要求学生读出情节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2  浏览课文,要求学生读出层次  详略,注意体味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景物烘托。

  3  组织课堂讨论,议说“登上地球之颠”。

  说读训练实施过程:

  1 引导学生运用第三人称,概述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2  引导学生运用第一人称,以某一登山队员的身份,讲述登山过程中的所见  所闻  所历 所感。

  教师布置几个话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A 攀登“第二台阶”, B奔向“地球之颠”,  C 刘连满的生命之光。  

  学生自选角色和话题,思考准备。

  先小组  后全班进行课堂发言。

  3 引导学生谈读后感。

  4  引导学生朗读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其表达作用。 

  方案二 

  教学角度:借助多角度运笔方式,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主要教学步骤 :

  1  速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主要经过。

  2 跳度课文,要求学生选读最能表现登山对员集体主义观念和献身精神的语句。

  3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写作活动。

  写读训练实施过程:

  1 引导学生分别从情节  详略 写景等角度,快速浏览课文。

  2按教学要求,教师提出如下写作题目,让学生讨论:

  A写内容提要,概述登山队员登上地球之颠的经过   

  B写心得体会,谈谈自己对刘连满等队员精神品质的感想;    

  C改写课文片断,用刘连满的口吻叙述他这天的登山经历;

  D仿照文中的写景语句,写几句描写晨光或夜色的话。

  3学生从上述题目中选取一个进行写作。

  4  先小组  后全班进行交流。

  5 学生推荐课文精彩片断,供全班齐读品味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篇12

  这是一篇通讯。关键词是“探险”。全文有三千多字,是训练学生概述课文内容的好材料,而且要在一堂课内完成阅读也不得不这样做(缺乏充分的预习)。如何寻找契合初一学生特点的切入口来进行长文短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基于以上考虑,本堂课主要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为:1、快速默读,概述课文内容;2、课文为什么浓笔重彩描写刘连满?3、探讨探险的意义。

  [教学程序]

  一、导入  ·

  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读题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文章先从题目读起。

  2、板书课题——释“巅”。

  3、怎么读——节奏、重音、语气——生读。

  4、补题: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8848.13米]

  二、快速默读,概述文章内容

  1、不看材料在题目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

  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登上”背后的故事,复述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你感动的细节?(五分钟准备)先同桌互述,再相互交流,推选代表复述(男女各一名,视情况)。

  [可能的过渡]——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连满,作者花了许多笔墨集中描写他。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有(6)(7)(11)(14)(15)(16)。

  三、关于刘连满的对话

  1、男女生读相关文字,作者的哪些语言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讨论]A、对比式写法;B、内心独白;C、其他。

  2、刘连满最后并没有登上珠峰,作者为什么花大笔墨写他?(作者是不是有点不知轻重?)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1)    他遇到的困难也就是其他队员遇到的困难如——寒冷、黑夜、缺氧;

  (2)    他身上体现着登山英雄们的精神风貌——意志、毅力、团结、牺牲等;(教师小结:所以文章表现的不只是其他三人登山的胜利,或是他们四个人的胜利,也不只是这次登山活动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的胜利,而是集体的胜利和祖国的胜利,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3)    使事件叙述有详有略,用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

  (4)    他在整个攀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等。

  3、刘连满如何看待这次登山行动,他会不会后悔?作者是怎么评价这次事件的?你觉得这样的探险有没有意义?

  四、探讨探险的意义

  1、2002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大学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登山也是未尝不可的。

  2、你怎么看?

  3、我们听一听别人怎么说:

  别因为山难而丧失山鹰的精神

  我们不能因为这次事故的发生,就把山鹰社存在的必要性完全抹杀,更不能把他们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行动归结为无谓的青春冲动,如果我们因噎废食,那么,我们不但失去了几个优秀的孩子,我们还会失去冒险的勇气、探索的精神和征服的渴望。我们不能失去这些精神财富,就像我们不能失去那些雏鹰一样。

  ——蔡方华,《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珍惜生命

  现在在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户外运动、探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么做,觉得是一种时尚,觉得很刺激,或者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承认。但我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加重视生命,爱惜生命,能够时时刻刻注意到这一点,否则会让你的亲人感到难过。

  ——王新宇,中央电视台记者

  要懂得知难而退

  人们往往把登上某某峰顶之类的具体目标看得过分重要,当成了探险的目的本身,于是就和自己过不去了,在制定目标时但求危险最大化,在实现不了目标时也不肯知难而退。探险的最高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其前提是要保存生命,因此,对于可预测的危险理应防备,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牺牲。

  ——周国平,著名作家

  登山要尽量避免危险

  登山本来就是危险系数很大的一项活动,任何看似细小的疏忽或错误,都可能酿成悲剧。

  热爱登山的人,一定都曾思考过危险甚至死亡的问题。可是,真正的登山者,绝不是轻率对待自己生命的人,相反,他们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危险发生的可能。

  ——次洛国家登山队教练

  五、小结:如有时间请学生小结。

  探险既是人类对求知世界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我们应不断武装自己,去探寻无穷的未知世界!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篇13

  这是一篇通讯。关键词是“探险”。全文有三千多字,是训练学生概述课文内容的好材料,而且要在一堂课内完成阅读也不得不这样做(缺乏充分的预习)。如何寻找契合初一学生特点的切入口来进行长文短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基于以上考虑,本堂课主要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为:1、快速默读,概述课文内容;2、课文为什么浓笔重彩描写刘连满?3、探讨探险的意义。

  [教学程序]

  一、导入  ·

  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读题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文章先从题目读起。

  2、板书课题——释“巅”。

  3、怎么读——节奏、重音、语气——生读。

  4、补题: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8848.13米]

  二、快速默读,概述文章内容

  1、不看材料在题目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

  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登上”背后的故事,复述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你感动的细节?(五分钟准备)先同桌互述,再相互交流,推选代表复述(男女各一名,视情况)。

  [可能的过渡]——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连满,作者花了许多笔墨集中描写他。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有(6)(7)(11)(14)(15)(16)。

  三、关于刘连满的对话

  1、男女生读相关文字,作者的哪些语言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讨论]A、对比式写法;B、内心独白;C、其他。

  2、刘连满最后并没有登上珠峰,作者为什么花大笔墨写他?(作者是不是有点不知轻重?)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1)    他遇到的困难也就是其他队员遇到的困难如——寒冷、黑夜、缺氧;

  (2)    他身上体现着登山英雄们的精神风貌——意志、毅力、团结、牺牲等;(教师小结:所以文章表现的不只是其他三人登山的胜利,或是他们四个人的胜利,也不只是这次登山活动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的胜利,而是集体的胜利和祖国的胜利,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3)    使事件叙述有详有略,用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

  (4)    他在整个攀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等。

  3、刘连满如何看待这次登山行动,他会不会后悔?作者是怎么评价这次事件的?你觉得这样的探险有没有意义?

  四、探讨探险的意义

  1、2002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大学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登山也是未尝不可的。

  2、你怎么看?

  3、我们听一听别人怎么说:

  别因为山难而丧失山鹰的精神

  我们不能因为这次事故的发生,就把山鹰社存在的必要性完全抹杀,更不能把他们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行动归结为无谓的青春冲动,如果我们因噎废食,那么,我们不但失去了几个优秀的孩子,我们还会失去冒险的勇气、探索的精神和征服的渴望。我们不能失去这些精神财富,就像我们不能失去那些雏鹰一样。

  ——蔡方华,《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珍惜生命

  现在在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户外运动、探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么做,觉得是一种时尚,觉得很刺激,或者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承认。但我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加重视生命,爱惜生命,能够时时刻刻注意到这一点,否则会让你的亲人感到难过。

  ——王新宇,中央电视台记者

  要懂得知难而退

  人们往往把登上某某峰顶之类的具体目标看得过分重要,当成了探险的目的本身,于是就和自己过不去了,在制定目标时但求危险最大化,在实现不了目标时也不肯知难而退。探险的最高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其前提是要保存生命,因此,对于可预测的危险理应防备,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牺牲。

  ——周国平,著名作家

  登山要尽量避免危险

  登山本来就是危险系数很大的一项活动,任何看似细小的疏忽或错误,都可能酿成悲剧。

  热爱登山的人,一定都曾思考过危险甚至死亡的问题。可是,真正的登山者,绝不是轻率对待自己生命的人,相反,他们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危险发生的可能。

  ——次洛国家登山队教练

  五、小结:如有时间请学生小结。

  探险既是人类对求知世界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我们应不断武装自己,去探寻无穷的未知世界!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当中国申奥成功,足球圆梦,加入世贸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自己的祖国的强盛感到骄傲,更对那些默默无闻为祖国做了贡献的人们产生由衷的敬意。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接触这样一批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板书:《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教学目标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二、感知全文内容

  1、让生速读课文,解决字词并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师出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注音)

  2、全班交流

  3、四人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然后师归纳)

  a、登山队出发

  b、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了第二台阶。

  c、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d、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e、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的无氧攀登。

  f、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三、复述课文

  1、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写语段

  a、全班讨论

  (师提示:(1)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2)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根据以上两个内容找出文中最感人的描写语段。)

  b、让生进行归纳回答,对感人的描写语段师起头让全班学生齐读,以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

  2、找几个学生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可以每人复述一个登山的阶段。

  (这几个环节的安排是为了训练学生懂得记叙复杂事件应选择典型事例,典型人物,有重点的记叙,其余情节则可以简略,或是一笔带过,重点记叙部分则应加以生动的描写,还可以加以议论、抒情。复述时,可以多找几个学生,每个人按顺序口述一个情节,详略自己安排,复述后由其他学生评价。)

  四、质疑问难:

  学生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交流,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生1、文中有许多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生2、从课文内容来看,只是四个人登山故事,而文章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这是作者选材的不妥吗?

  生3、登山过程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那登山将面临哪些困难呢?

  生4、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特别是把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写得很详细,这样符合本文的中心体现吗?

  (对于所提出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班上交流,共同解决,由教师归纳。)

  五、体验与反思

  讨论:从这些感人的情节中,你看到了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表现出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结合斯科特等人的壮举,谈谈你的体会。

  (可以引导学生扣住课文情节重点从团队协作精神、个人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毅力方面谈探险队员的优秀品质,体会则要联系现实生活谈)

  六、学习景物描写

  1、四人小组讨论: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2、模仿这些语句的写法,抓住自己生活周围景物特色,写几句话。

  (如果时间紧张,可以将这个练习放到作业 中,课后完成)

  七、教师小结:

  登山英雄依靠坚强的意志,毅力和团结合作、牺牲精神,克服了登顶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中国登山健儿成功征服珠峰,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坚强的。希望同学们从本文学习探险队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奉献精神,从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八、布置作业 

  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心得体会。

  附板书设计 : 《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寒冷

  登山 面临 黑夜 靠意志、毅力、团结、牺牲 成功

  缺氧

  另附本课字词读音:

  li o di n j bi n

  缭绕 峰巅 体力不济 砭骨

  l zh p f w i

  履践 窒息 匍匐 崔巍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篇15

  福建省漳平市第二中学   苏文河(arsun)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媒体课件

  学生:做好预习,了解一些有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材料,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材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通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山全过程的惊心动魄、成功的自豪以及喜悦,从而可以感受到队员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课时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导入  新课。

  师:珠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不熟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1、小组间互相交流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学习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D、再次阅读这就是说,复述课文内容。

  2、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各组选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同学补充。)

  3、教师小结

  本文写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学习登山运动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团结合作、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

  (复述过程注意抓住主要情节。)

  四、重点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记叙文的学习,可以从记叙的六要素,叙事的详略安排上,语言的生动等方面去研读,这样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2、自主探究

  (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A、找出文吕对环境的描写,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

  B、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C、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D、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E、假如你是文中的刘连满,你会怎么办?从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以上内容在再次默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发言时可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回答得好。)

  教师指导:

  A、“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登山过程环境恶劣,非常危险,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于和环境作斗争的精神。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描写了珠物流妈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色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这样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二者相结合,起到一张一弛的阅读效果。

  B、刚开始的攀登是略写,最后攀登最顶峰是详写,还详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因为攀登最顶峰最困难,也最危险,通过详写,更能体现队员们的优秀品质。

  C、提示从修辞手法、语气等方面进行思考。

  D、学生畅所欲言,想像合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体会中国人民伟大的、坚强的品质,中国也有高水平的探险家。

  E、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试想像把自己置身于刘连满的角色,谈心得体会。

  五、课堂练习

  文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试着仿写几句。(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章精华——写景的句子,积累下来并学会模仿、运用,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尽量写出当地景色的特色,写出夜色的美。)

  1、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2、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峰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六、课堂延伸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体会登山运动员所承受的痛苦。)

  1、想像一下,登上最高峰的运动咒的心情。

  2、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要登上最高峰?

  3、想象一下,登山运动员在登山过程中有什么感觉?

  4、学完本课后,你有哪些感想?

  (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与幻想,只要想象合理,能自圆其说。教师作调整性解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小结

  中国登山运动员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是中国人的又一大壮举,又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坚强。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使世界对中国有了重新的认识,但是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美国在1969年7月21日就已经登上月球了,而中国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才首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机飞行成功。期望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后也当航天英雄,为我国航天事业做贡献,让中国人飞得更高更远。

  作业 布置

  1、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搜集有关探险材料,准备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篇16

  知识目标:

  1. 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2. 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2. 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

  并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

  教师:1,投影仪、录音机、歌曲《珠穆郎玛》、自制投影的资料

  2.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教学思路:

  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

  教学课型:新授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与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

  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

  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 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板书文题和作者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2、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投影;1注音

  峰巅 砭骨 崔巍 滞留 窒息 匍匐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3、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可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①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②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旨在让学生感受登山队员的英雄气概。

  三、合作探究,揣摩运用

  1、 围绕以下问题,请学生精读课文。

  投影出示下列问题;

  ①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2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3、 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

  4、 文中的优美的写景句无疑是文笔的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点名小组代表阐发讨论意见,并归纳,明确。

  2、请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的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

  四、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五、联想体验,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②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 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总结存储: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也唯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上是否也应该这样呢。

  六、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香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附:板书设计 :

  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一、 5月24日9时30分,四名登山队员向珠峰最后380米冲刺

  二、 登山队员征服“第二台阶”

  三、 刘满连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四、 登上顶峰,完成创举

  不怕牺牲 勇往直前 团结协作

  活动与探究:

  我们人类有史以来总是不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险活动并经常之付出惨重的代价,如2002年北京大学的山鹰社在登山活动中就有几位同学罹难。你认为作为大学生,未来的人才,他们这样做有价值吗?试就人是否应该具有探险精神写一篇文章,并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