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说课设计(精选17篇)
三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说课设计 篇1
《蝙蝠和雷达》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科普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凭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经过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2.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
2、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难点)
根据以上的依据,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就分五个方面来谈谈。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这一节主要完成以下的教学任务:通过自学的方法使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结构,提出自己深入学习后仍不懂得问题,训练了学生的自学、理解、思维、概括能力。
三、自学重点段,解决问题。(蝙蝠是怎样探路的,飞机和雷达又有怎样的联系?)
三次科学实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要点,为达到要求,我采用“设置悬念、讨论探究、方法指导、观察演示、表演解说”等方法引导学生学文。这样做有三个目的:1、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透彻地理解问题。2、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3、训练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的教学具体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指导学生弄清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教学时先让学生听同学读4——5自然段时思考:科学家在什么环境下做了多少次实验?从中释词“横七竖八”,并练习造句。然后让学生默读4——5自然段,采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弄清三次不同实验的方法、结果及结论(表格形式出现)。接着让学生分别说说实验的经过,同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证明”并练习造句。这样就使学生在多读、多说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了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明白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从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二步:指导学生揭开蝙蝠探路的密秘。蝙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我采用了观察演示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教学中我提出:蝙蝠是怎样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总结出学法:听朗读、画简图、说原理。以此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自学下文打下基础。这正体现了大纲提出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第三步:指导学生明白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弄清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跟蝙蝠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前面总结的学法自学课文,并仿照作出雷达的探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明白了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之后,让学生自己设计雷达探路示意图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根据对话提示进行对话。这样就使学生在分析、比较、联想、对话中明白了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生动化、趣味化了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且贯彻了大纲要求的“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至此,本文的教学任务已大部分完成。
四、课外延伸,扩展思维
大纲指出:“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因此,学完课文后提问:“雷达是仿照蝙蝠制造出来的,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哪些现代化设备?”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把学习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
五、谈话结束,激励创造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科学的征途是无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将来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只要大家今后多学习知识、多留心生活,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开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够办得到。这样结束课文,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说课设计 篇2
上一周,杨主任亲临我们四年级语文备课组听课、评课、指导,使我们收益匪浅。我准备了《蝙蝠和雷达》一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现就教学情况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上课伊始,通过蝙蝠夜间飞行的视频,让学生发现蝙蝠飞行本领高超,于是,人们怀疑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设下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以小组为单位自学4~5节课文,亲自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我将印好的小练习纸条发给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学生自学后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蝙蝠飞行探路是离不开嘴和耳朵的。当时吴恺同学提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我接着出示了课件,上面有这样两个句子:
1、蝙蝠是用嘴和耳朵探路。
2、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让学生思考到底谁说得对?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意见出现分歧,开始争论,自发的形成一种研讨学习的氛围。最后的出结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并且能够简要地说出原因。
我趁热打铁,接着小结:丢掉“配合”是不科学的,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分别塞住蝙蝠的耳朵和封住蝙蝠的嘴巴,它都无法正常飞行。那么也就是说:单独将蝙蝠的嘴和耳朵露在外面,蝙蝠就失去了探路的本领,从而说明蝙蝠探路时嘴和耳朵这两样器官在其飞行时必须同时使用,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一定要说: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一种成就感。
二、线条板书清晰 呈现学习脉络
接下去就要研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
板书如下:
这部分板书的出现,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用箭头、图示形象而逼真地标明蝙蝠怎样探路夜飞,使学生能看出蝙蝠的嘴能发出超声,耳朵能接收超声的这种特殊本领,从而进一步明确“配合”的重要。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进行补充,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蝙蝠不仅仅知道了前面有障碍物,而且能够清除的知道其大小、位置及性质。然后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捕捉飞蛾的?学生看着这部分板书,能够清除的说出蝙蝠捉虫的过程,加深印象,从而起到了帮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然后,放手让学生熟悉运用上面所学到的知识规律。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也能夜间飞行,我着重指导学生理解的部分是:雷达工作的原理。并且总结归纳板书如下:
这一部分内容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以往我们会让学生按图示的内容,口述出飞机靠雷达夜航的过程。但是,今天我设计了一次情境对话:说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发现了夜航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地说:我以为只有我可以在夜里才有这么高的飞行本领,它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怎么也可以在夜间这样自由的飞翔呢?蝙蝠心理很疑惑,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决定拜访雷达,你想一想蝙蝠会问雷达一些什么问题?雷达会怎么回答?这样的对话练习,既考查了学生对于难点地掌握情况,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改变了过去阅读教学只是枯燥的口述雷达工作原理的形式。
三、拓展延伸 知识迁移
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我因势利导,话题一转讲:科学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仅仅发明了雷达,还发明了声纳和扫雷仪。你能够试着说一说声纳和扫雷仪的工作原理吗?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基本上能够把它们工作原理说出来,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拓展延伸:就这样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他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实验研究,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四、回顾与反思
正像杨主任说的那样:如果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第一部分板书,用相似的有关文字和线条表明飞机夜飞的道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部分板书。(略)整个板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这样,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凝成了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就更好了。结合王晓梅老师和杨华瑞老师的意见,我觉得同志们说得很对,个别问题的设计模糊,而且课堂上还要注意师生的情绪的交流。
看来,课堂教学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永远都是一个新的课题,永远充满着挑战!
三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说课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正确区分近义词“敏锐、灵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3.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资料。
4.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够安全夜航。
【教学难点】 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从百科全书、词典辞海、互联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1.出示“蝙蝠”图,板书:蝙蝠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蝙蝠资料。
2.出示“雷达”图,板书:雷达。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雷达资料。
3.板书,齐读课题。
师:这两者毫不相干,课题却用“和”字连接。这是为什么呢?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一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3)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
2.小组交流学习。
3.集体汇报学习成果。
(1)字词学习
重点指导“辨析组词”:摹 幕 墓 暮 慕
(2)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注意字字音准,句句通顺。
(3)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师注意适当点评,引出重点;同时进行语言规范表达的训练。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可能有关于试验方面;关于研究方面;关于仿生学方面;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等等。师对学生的问题归类,简单的问题当场予以解决,有的则留待深入学习课文时解决。)
三、深入学习,突破难点。
1.了解三次不同的试验,理解“证明”一词并运用说话。
(1)指读有关句子,理解“证明”一词意思。(用可靠的事实来表明结论的真实性。)
(2)三次试验怎样进行的?证明什么结论?轻读课文相关小节,完成表格。
试验次数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结论
(3)根据三次试验内容,分别用“证明”一词说一句话。
2.学习科学家反复研究的内容,理解蝙蝠用嘴和耳朵探路的原理,并进行说话训练。
(1)读读课文有关内容,边读边思考,动手画画蝙蝠探路示意图。
(2)看着示意图,练习说话: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经过。
3.学习科学家发明雷达的内容,理解雷达在飞机夜航中的作用,并进行说话训练。
(1)读读课文,用文具摆摆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示意图。
(2)看着示意图,练习说话: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过程。
4.理解并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1)小组讨论,给句式: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2)默读课文,思考: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科学关系?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它们的科学联系及其依据。
小结: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就是蝙蝠与雷达的联系,所以课题要用“和”来连接。
四、课后质疑,总结全文。
学了课文,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后拓展。
1.初了解“仿生学”。
2.语言直播厅: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到动物的一些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向同学介绍。
(例如:鱼类和舰船;苍蝇和宇宙飞船;水母和风暴预测仪等。)
【参考书籍】
《妙趣横生的仿生学》(《高科技启蒙文库》第二辑)
【参考资料】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有黑褐色细毛,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捕食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休息时用爪倒挂在屋檐下或树上,冬季在隐蔽的地方冬眠。
蝙蝠飞行时,每秒钟发出20-30次超声信号,甚至可达60次。当这种超声发出之后,碰到前面的物体,会立即折回来,传进耳朵里。于是蝙蝠就知道前面是什么东西,如果是障碍物,它就迅速避开;如果是食物,它便扑过去。蝙蝠就凭这种回波,来决定要前进还是转弯。因此,即使在夜间它也能飞行自如。
雷达:利用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用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接受的电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得到探测目标的影象。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各方面。
超声:超过人类能听见的最高频率的振动波,每秒钟振动两万次以上,这种声音沿直线传播,有方向性。(人能听到的声音,每秒钟振动16-2000次)
荧光屏:示波器和电视机上显示图像的部分。
仿生学: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来建造技术系统,或者使人造系统具有或类似于生物系统特征的科学。
许多研究仿生学的科学工作者选择了一些生物原型,通过大量的观察、试验、分忻和研究,从中探索它们可资模仿或借鉴的原理,用来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大量成果。
三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说课设计 篇4
蝙蝠和雷达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 机能够安全夜航。
三、教学难点
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划分段落。
二、重点、难点
1.领会科学家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过程。
2.领会蝙蝠的特异本领与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课前从书、词典辞海、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1.板书:蝙蝠
(1)同学们,对于蝙蝠大家都见过,那么你对它了解多少呢?
(2)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蝙蝠资料。
2.板书:雷达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雷达资料。
课文题目用“和”把蝙蝠、雷达联系在了一起,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学习了课文你就明白了。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自学。
(3)同桌或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3.重点讲解形似字。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和雷达的内容的分别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四、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一)(3—6)讲蝙蝠飞行秘密。
(二)(8)雷达怎样帮助飞机在黑夜里安全飞行的。
(三)归纳两者关系。
五、齐读课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
六、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并组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读词语,回顾课文大概内容。
(二)按要求,读课文
1.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课文有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蝙蝠飞行的这个特点?
2.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
3.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三次试验为什么能证明这一点?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4.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二、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为什么说给飞机装上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联系全文,说说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先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说,再引导学生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有条理地完整地说一说。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
四、拓展思维
联系世界生活,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发明是学习动物而来的?
五、作业布置
1.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2.如果你是发明家,你还想学习哪种动物,制造什么?
板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学习科学家善于发现、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
三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说课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理解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
2.认识生字新词,运用不同方法理解“敏锐、障碍物、揭开、横七竖八”等词语的意思。
3.教给学生填表格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表格的语言简洁美。
4.让学生简单了解仿生学的知识。
教学重点:
1.弄清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学会把试验经过填写到表格里。
2.运用不同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了解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夜空图片:同学们你们看,在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什么?原来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哎,周围一片漆黑,为什么飞机还能安全的飞行呢?(指名)
飞机能安全的夜航,是因为飞机上安装了一种特殊的装置——(出示雷达图)雷达。雷达是做什么的呢,老师找到了一个小资料,谁来读读?(一生读)。简单地说,雷达就是一种探路的仪器,跟老师写写这个词吧。(师板书雷达,重点指导雷的写法)
2.师:说到雷达的发明,人类还真得感谢一种动物,这就是——蝙蝠。一起读——蝙蝠。谁能说说你对它的了解(生说)。和老师写写它的名字吧。(师板书:蝙蝠,蝙蝠两个字虽然都是虫字旁,但它可不是昆虫,而是一种哺乳动物。)
3.师板书“和”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蝙蝠和雷达。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蝙蝠和雷达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弄清楚好吗?
二、讲读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开始吧。(生自由读)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师:课文都读完了,生词都认识了吗?哪组愿意开火车读读下面的词语?(指名开火车跟读)
3.师:你注意到了吗,“蒙上”的“蒙”是个多音字,它还有两个读音(投影)谁能读准后面两个的词语?(指名读)大家一起读读这三个词。
4.(出示障碍物,揭开,敏锐让学生接着读)师:有的词语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明白意思。从这几个词语中选一个来说说意思吧。敏锐(用换近义词法理解),障碍物(用举例子理解),揭开(通过查字典,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意思来理解)。
5.师: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再读课文就容易些了。老师请几位同学分段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应该请几个人?(7人)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汇报主要内容,联系课题概括:科学家根据蝙蝠飞行的特点发明了雷达。)
6.师:既然是根据蝙蝠飞行的特点发明的雷达,那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自己在下面轻声读一读)
7.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吗?(夜间飞行;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师:蛾子有多大?蚊子呢?在漆黑的夜晚蝙蝠能捕捉那么小的东西,看来它的飞行本领——很强。还有哪些词看出它夜间飞行本领强啊?
(无论,从来,极细,灵巧)看来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真是很强啊,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个特点读出来吗?(学生读不好,教师可以范读。)
8.师:看到这个现象,细心的科学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出示第三段最后一句问句),大家齐读。
9.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在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们做了一个试验。大家快找找,哪几段写了这次试验?(第4、5、6段)
10.师:一共做了几次试验?好,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次试验是怎么做的呢?(教师出示第四段冒号后的语句,指名读。)
11.师:老师画了一个表格想把这次试验的过程填到里边,你们帮帮我好吗?
12.师:第一次试验是让蝙蝠怎么飞?(师填写:蒙上眼睛飞),在什么样的屋子里飞啊?什么叫横七竖八啊?(是这一条,那一条,没有规律。)师:像这样横七竖八的绳子有——许多,而且绳子上还系着——许多铃铛。(两个许多反红)如果把你的眼睛蒙上,让你在这样的屋子里走,会怎么样呢?(撞到绳子,铃铛会响。)是啊,我们人类是靠眼睛看路的,蒙上眼睛,当然什么也看不到了。
13.师:蝙蝠又是怎样的呢?(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把“一个,一根”反红)(师板书:铃铛一个也没响)
14.师:蝙蝠被蒙着眼睛还能躲避那么多横七竖八的绳子,读到这里,你会觉得——(奇怪,惊奇,不可思议……)就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段话。
15.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读出心中的惊奇了吗?(学生若读的不好,再指名读。)
16.师指板书小结:同学们你们看,刚才我们学习了第四段,那长长的一段话要表达的意思,我们在表格里用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写清楚了。下面再填写表格的时候,你能像老师这样抓住关键的词语去填写吗?
17.师:接下来科学家们又做了两次试验。默读第五、六自然段,一边读一边选取关键的词语,把书后面的表格填完整。
学生默读,自学,填表格。教师巡视,指名两生到黑板前填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过程,让两生读一读。师:都是这样填的吗?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结果,(投影)蝙蝠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18.师出示“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一句,与“蝙蝠到处乱撞。”一句进行比较。)好句子我们不能错过,再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9.师:从三次试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在表格里揭示出第六段: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20.师:蝙蝠的耳朵和嘴巴是怎么配合起来探路的呢?快到书中找一找,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生画)谁来读读?你画的和他一样吗?(投影出示第七段)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的?(教师在黑板的表格旁板书示意图)
21.师:揭示这个秘密后,科学家就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雷达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吧。
22.师:你读懂这段话了吗?谁能填好这个空?(投影)
23.师:现在你再看看老师的板书,谁能说说蝙蝠和雷达有什么联系呢?
雷达的天线就相当于——蝙蝠的嘴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相当于——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就荧光屏相当于——蝙蝠的耳朵。原来蝙蝠和雷达有着这样的关系,课前的疑问你们清楚了吗?
三、总结
师:像这样,人们从动物或植物的特征中得到启示,而发明一些新技术,这门科学就叫仿生学。比如说——(师举例)你还知道哪些仿生学的例子吗?
教师向学生推荐一本关于仿生学的图书。
三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说课设计 篇6
《蝙蝠与雷达》,是一篇精读课文,篇幅不长,教参安排讲课时间是两个课时。课前小孙一直担心两课时是不是用不完,时间有剩余怎么办?我说,篇幅虽短,涵盖的信息量是很大的,课堂交流起来你就不觉得时间多了。小孙放心地去备课了。这是一篇老课文,我小学时就学过。课前,我也仔细的研究了一下课文,对于这节课,需要对蝙蝠和雷达的信息了解一下,文章涉及仿生学的一些知识。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时,也让学生们自己去查询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这样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对于课文内容详细了解一下,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
讲课时,小孙以蝙蝠和雷达的照片开头,导入课题,同学们对于蝙蝠和雷达的兴趣还是很高的。初读课文,小孙采取了齐读的方式。这种朗读方式,不适合思考,也不适合表达感情,大段课文不宜齐读,适合齐读的多是对话或语气情感强烈的。这也是前几位实习生出现的问题。课后我及时点给了他们。
由于开始的气氛没有烘托起来,接下来的学习不是很顺利。讲到学生感兴趣的仿生学他们就随意的发表意见,到思考问题时有没了积极性。看得出来,小孙的情绪也很失落。课后,我仍然鼓励他说,这很正常,每个老师都会遇到,别说你初次讲课了。
教师怎样才能自如地调控课堂呢?首先,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取决于教师教学时的态度与积极性高低。有些时候虽然教师心里想着要高兴的讲课,但是外在表现与具体的语言表达,则体现出一种截然相反的状态。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用语主导着课堂氛围。
教师在讲课中,首先要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兴奋或者说是精力很集中的状态,教师在讲课时不能态度消极;其次,教师用语一定要积极、有力、正向。如一些激励性语言、鼓励性语言,这是带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师语言更加偏向于技术性。通过一些听课,我发现我们很多实习的同学,在实习中都犯有类似的错误:教师用语不准确、不恰当。不正确的教学语言,作用往往是消极的。
三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说课设计 篇7
11 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5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3.指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了解蝙蝠夜里是怎样飞行的,飞机夜航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了解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示课题
1.(出示蝙蝠图片)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你们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3.教师小结: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捕捉课题中的有效信息,诱发他们自主探究文本的欲望,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期待,从而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感知全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2.你遇到难读的句子了吗?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读给同学听一听。
4.出示生字词: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三、默读,归纳大意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有的是抓住课文要点或引用能概括大意的原话。
四、细读感悟, 深入探究
1.读一、二自然段。
说说你有什么问题?
飞机夜晚为什么能安全航行?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怎样得到的?飞机飞行与蝙蝠之间有什么关系?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继续细读课文。
2.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画下来(无论、从来、即使、也),想想这些词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3.默读四、五自然段,小组讨论交流,填写表格。
(1)学生读书、讨论、填写表格。
(2)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介绍试验情况,同时展示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3)理解“配合”的意思。从“反复试验”中体会到什么?
(科学家实验的过程其实也是参与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把探究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读,分工合作,集体讨论,进行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小结: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些问题。
五、练写字词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3.课后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读物。
七、板书设计
11 蝙蝠和雷达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证明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回顾课文大意。
2.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二、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1.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
可以表演,可以解说,可以画图演示。
3.小组讨论,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在理解的基础上请学生填空,明确飞机安全飞行与蝙蝠之间的关系。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以上是留给学生自学的空白点。蝙蝠飞行的秘密与飞机安全飞行之间的关系由学生来自读理解、汇报,共同订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读讨论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三、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1.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想一想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出来的。
2.阅读文后“资料袋”,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3.找一种仿生学的成果,研究一下它是怎样发明出来的,说出两者之间有何联系。
四、布置作业
1.填空: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用它来( )。
我知道( )的发明,用它来( ),是从( )得到启示的。
我觉得还能从( )得到启示,来发明( ),用它来( )。
2.大自然是个无穷的宝库,你有没有从周围的动物或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呢?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吧。
3、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
11 蝙蝠和雷达
嘴 天线
蝙蝠 超声波 障碍物 无线电波 雷达
耳 荧光屏
三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说课设计 篇8
一、教学方法呈现语文味
对于一篇课文学生学习的好与差,关键要看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看教师能否深入课程标准,把握目标教学,使趣味性和听、说、读、写等相结合,从而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率地学习。
王老师在这节课上出示了三个教学目标即:内容、方法、语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紧紧围绕目标进行导学,在学习课文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三次实验”以学生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直接切入主题,使之向整篇课文延伸,通过小组合作、语句对比,很自然、微妙地说明了蝙蝠与雷达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并说明了字词使用的准确性在说明文中的重要性。所以说,抓住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是我们在备课中应该所备到的,并非常值得学习。
二、品词吸句表现语文味
一篇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对字词句进行理解是学习的重点,王老师抓住了课文语句的特点,在“品”和“吸”上体会文章让学生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句子的对比中通过能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并体现说明文字词的严谨性。
三、课件使用体现语文味
一篇语文课要想与学生之间碰撞出火花,要么就是语文教师独特的魅力与行动,要么就是教学设计的独特性。语文课适时地使用媒体设备,能够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着很强的帮助性,特别对于说明性的文章。
王老师这节课让学生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大餐”。既饱了眼服,又饱了耳服,又让人心服、口服。媒体使用紧凑、合理。在出示课件:蝙蝠在夜里能够及时避开电线,飞机之间能够避免碰撞等,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更进一步说明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四、知识搜集突出语文味
搜集资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教师充分利用资料袋的作用,不仅使学生了解仿生学的含义,而且通过资料袋中的几个例子扩散了学生视角。在课堂中,教师把学生所搜集到的资料在同学面前展示,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给人一种很直观的感觉,同时更增强了学生搜集信息的力量。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第一课时中对资料搜集的重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知识搜集能力(采集信息能力),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彰显语文味
通过师生互动配合完成板书,也是王老师的成功之笔。一是考查了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二是板书设计的合理性为学生学习起到了助推的作用,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蝙蝠和雷达的对比,蝙蝠的嘴和天线的关系,蝙蝠的耳朵和荧光屏的微妙联系,超声波与无线电波的相同作用,在板书中把整个课文的重点概括得非常到位。
回顾整篇课文,王老师能够把这篇课文讲“活”,并使师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共鸣,互动起来,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师生的“导”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相得益彰。如果教师能够走出文本再多一些,通过展示台、资料袋的作用去给学生布置任务,使作业不局限于一种关于写“仿生学”的作文,我认为这节课将会更加语文味十足。
三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说课设计 篇9
一、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根据回答板书:蝙蝠)
你从课外资料中知道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
师述: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夜间都能安全地飞行。(板书:夜间飞行)
二、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本,自读第3节,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上做个标记。
1、学生自学。
2、检查:多媒体出示第3节。
a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灵巧)
(飞行特点)
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
3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3、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
师述:对呀,这时,我们都会想:老师指末句,生齐读。
三、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4、5小节,同时用大圈圈出科学家研究的对象,用“———”划出试验方法,用“”划出试验结果,再想一想,这个试验证明了什么?请一、二组的学生自学第4节,三、四组的同学自学第5节。
(多媒体出示表格)
1、学生分小组学习。
2、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3、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划出来,然后仔细地读读。边读边想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4、学生自读后提问。
四、引导学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探路的?
1、同桌一起自学第六节,找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理解它吗?
2、同桌自学第六节
3、检查: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第六小节。
a、老师根据回答划出2、4两句。
b、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自个儿读懂它吗?
c、学生介绍读懂的地方,板书:嘴超声波障碍物耳朵
d、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e、请学生上黑板标出超声波传播方向。(生板演,生简评)
4、师生分读第6节。师1、3 生2、4。
5、问:这一节告诉我们什么?
6、赏读:好,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向在座的老师介绍一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齐读第六节)
五、过渡: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来发明了雷达(板书:雷达)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请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7节,同时也帮老师设计一个雷达探路示意图的板书。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自学体会。
3、多媒体出示课后第三道填空。(口答)
4、出示设计示意图并介绍设计意图,生评并上黑板板书:天线无线电波荧光屏
5、集体朗读第7节。
六、总结:
同学们,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呀?(板书:和)
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卡片出示:“仿生学”)
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个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吗?
七、作业:
表演题: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儿碰到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呀?
1、同桌练习,配以动作。
2、请一生上台表演。
【教后感】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中的一篇讲述科学知识的老课文,本人想通过抓住蝙蝠探路和飞机夜航的秘密及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同时,结合本人的研究课题,我认为如下几方面体会深刻。
一、激发认识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执着地去探索。
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我注意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学习科学家的三次试验,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学习,然后创设情景介绍概括。在了解了蝙蝠飞行的秘密后,学习雷达的工作原理时,也注意让学生同桌自学。并时时处处请学生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
二、开拓知识领域。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入门不等于有了兴趣,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往往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课前找资料了解蝙蝠,课后多看有关仿生学的知识,想象蝙蝠和雷达之间会有什么对话等练习形式,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我以为)
三、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广博的知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知识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而求异思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训练学生。例:学习段落第3、6节时,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词语在理解蝙蝠的飞行特点和秘密这一中心。其次,在学习中,我还引导学生质疑、发问,从而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灵活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然,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我相信,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一定能找到创新思维教学更好的途径。
三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说课设计 篇10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下面是《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上一周,杨主任亲临我们四年级语文备课组听课、评课、指导,使我们收益匪浅。我准备了《蝙蝠和雷达》一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现就教学情况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上课伊始,通过蝙蝠夜间飞行的视频,让学生发现蝙蝠飞行本领高超,于是,人们怀疑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设下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以小组为单位自学4~5节课文,亲自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我将印好的小练习纸条发给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学生自学后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蝙蝠飞行探路是离不开嘴和耳朵的。当时吴恺同学提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我接着出示了课件,上面有这样两个句子:
1、蝙蝠是用嘴和耳朵探路。
2、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让学生思考到底谁说得对?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意见出现分歧,开始争论,自发的形成一种研讨学习的氛围。最后的出结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并且能够简要地说出原因。
我趁热打铁,接着小结:丢掉“配合”是不科学的,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分别塞住蝙蝠的耳朵和封住蝙蝠的嘴巴,它都无法正常飞行。那么也就是说:单独将蝙蝠的嘴和耳朵露在外面,蝙蝠就失去了探路的本领,从而说明蝙蝠探路时嘴和耳朵这两样器官在其飞行时必须同时使用,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一定要说: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一种成就感。
二、线条板书清晰 呈现学习脉络
接下去就要研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
板书如下:
这部分板书的出现,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用箭头、图示形象而逼真地标明蝙蝠怎样探路夜飞,使学生能看出蝙蝠的嘴能发出超声,耳朵能接收超声的这种特殊本领,从而进一步明确“配合”的重要。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进行补充,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蝙蝠不仅仅知道了前面有障碍物,而且能够清除的知道其大小、位置及性质。然后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捕捉飞蛾的?学生看着这部分板书,能够清除的说出蝙蝠捉虫的过程,加深印象,从而起到了帮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然后,放手让学生熟悉运用上面所学到的知识规律。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也能夜间飞行,我着重指导学生理解的部分是:雷达工作的原理。并且总结归纳板书如下:
这一部分内容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以往我们会让学生按图示的内容,口述出飞机靠雷达夜航的过程。但是,今天我设计了一次情境对话:说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发现了夜航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地说:我以为只有我可以在夜里才有这么高的飞行本领,它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怎么也可以在夜间这样自由的飞翔呢?蝙蝠心理很疑惑,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决定拜访雷达,你想一想蝙蝠会问雷达一些什么问题?雷达会怎么回答?这样的对话练习,既考查了学生对于难点地掌握情况,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改变了过去阅读教学只是枯燥的口述雷达工作原理的形式。
三、拓展延伸 知识迁移
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我因势利导,话题一转讲:科学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仅仅发明了雷达,还发明了声纳和扫雷仪。你能够试着说一说声纳和扫雷仪的工作原理吗?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基本上能够把它们工作原理说出来,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拓展延伸:就这样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他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实验研究,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四、回顾与反思
正像杨主任说的那样:如果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第一部分板书,用相似的有关文字和线条表明飞机夜飞的道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部分板书。(略)整个板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这样,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凝成了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就更好了。结合王晓梅老师和杨华瑞老师的意见,我觉得同志们说得很对,个别问题的设计模糊,而且课堂上还要注意师生的情绪的交流。
看来,课堂教学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永远都是一个新的课题,永远充满着挑战!
篇二: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上课形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也就是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老师再教。时间安排是:自学19分钟,小组讨论5分钟,讲授10分钟,当堂测验5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感觉流畅,学生在整个课堂的学习中,基本能达到预期目标。但在处理“后教”一环节中,时间把握得不够好,10分钟的讲授感觉有点仓促。反思原因主要是解决自学部分第1题,“三次试验”填表这一环节中,提问和板书时间过长,提问中学生没有答出标准答案或近似标准答案时出现重复提问;板书时间在备课时就有矛盾:板书详细,花时间;板书简单,可能对学生日后做习题有所影响。
从本当堂测验来看,绝大部分同学达到预期目标,个人感觉本节课教学目的已达到。其中本节课本人认为最大的亮点是:1、通过学生完成自学任务,迫使每个学生动笔,从而动脑,解决了一般授课形式中部分学生人在心不在的问题;2、老师课堂上讲课时间少,只讲重难点,则有更多的时间对中下生进行即时指导;3、整节课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多,充分体现其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由于初步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体会到一点益处,但也遇到很多困惑,有待进一步实践摸索与提高,也愿同行一起交流。
篇三:《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我首先创设了实验内容,让学生来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三次试验来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我因势利导,话题一转讲:科学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仅仅发明了雷达,还发明了声纳和扫雷仪。你能够试着说一说声纳和扫雷仪的工作原理吗?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基本上能够把它们工作原理说出来,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拓展延伸:就这样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他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实验研究,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三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说课设计 篇11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去写的。而且,本篇课文文字浅显易懂。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因此,我在教学中删繁就简,将教学目标定位为读懂课文内容,弄明白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即可。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题质疑,引发探究。
古人云:学贵有疑,有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在课堂开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蝙蝠和雷达的了解。学生课前已经预习,很快便说出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而雷达是人类发明的探测仪器,学生答后我再质疑: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科技产品,课题用“和”字连接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有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一下子学生的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课前,我加强了预习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我又指几名名上台分别介绍三个试验过程,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以演促读,理解探究。
科普之类的文章一般是比较枯燥,不太受孩子们欢迎的。因此,在这课教学之前我就考虑如何避免孩子们在课堂中的倦怠,那就要充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而课堂表演无疑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表演中,学生不仅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直观形象化,又能在表演中促进自我表现力的提高。在这一课中,我请三名同学上台表演蝙蝠探路的办法,一生当“蝙蝠”,一生当“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这样的课堂表演,给科普类语文课堂平添了许多生趣。
回顾本课,我依然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在填写表格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习惯抄长句长句的内容,不能够使用自己的简练语言,而在汇报的时候,也有多半同学机械照读课本内容,在我逐项出示了自己填的内容,与他们的答案比较,学生们终于知道了在表格中该如何简练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一堂课下来,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三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说课设计 篇12
《蝙蝠和雷达》的第一课时教学,我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会用生字组新词,能正确朗读、听写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成功之处:
根据教学效果,这三个目标都能基本达到了:
首先,在字词教学的环节。听、读、写都得到了落实,特别是认读、和汉字的结构规律识字方法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发现,再总结方法,从而很好地实现了识字目标。
其次,在保证生字词语的学习效果的基础上,正确地朗读课文就得到了保证。而且本文比较简短、生动有趣,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而在学习概括主要内容方面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难点,但本课属于写事文章,相对线索比较清晰,加上课前的预习以及结合课题的质疑,学生对哦文章的重点基本把握了,再套用平时的教学模式“谁?干什么?怎么样?”加以引导,学生还是比较有条理地说出了主要内容。
二、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生字词语的时候,没有及时地找出生字词语在文中的位置,假如这样作重点地朗读指导,课文的朗读效果就更有保障了。
其次,教学生字词语的过程中,花的时间没有进行重点的书写板演与指导,更没有展示和评价学生的书写效果。
最后,教学生字词语花的时间比较多,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没有很好地进行多形式的朗读训练。
希望今后能稍加注意,合理地教学分配时间,保证学生读的时间。
三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说课设计 篇13
学习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正确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 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 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 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3. 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认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 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 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四、填表助学,自主阅读
1.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2. 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表中加黑部分为需要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3. 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4. 读读课文,同桌互相看图表,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迷的。再指名上台介绍。
5. 小结:
a) 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
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反复、终于”)
b) 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些问题。
五、范写生字,练写字词
教师示范难写的生字,如:“避、揭”等,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 听写本课生词。自我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2. 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二、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1. 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2. 以演促读,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
指三名同学表演,一生当“蝙蝠”,一生当“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
3. 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a) 请用图示表示蝙蝠探路和雷达探测。(下列图示供参考)
嘴巴 超声波 天线 无线电波
障 障
碍 碍
反射 物 反射 物
耳朵 荧光屏
(蝙 蝠) (雷 达)
b) 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三、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1. 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适当交流“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2. 阅读文后“资料袋”,教师出示有关仿生学的图片,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与探究兴趣。
3. 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有兴趣的话,结合综合性学习,设计小发明并动手实验。
三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说课设计 篇14
一、案例背景本班共有11位学生,男生4位,女生7位,听力损失都在90分贝以上。这些学生从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来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有三位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理解词句能力较弱;有四位学生学习认真,但方法不够灵活,读写能力一般,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还有四位学生较聪明,语文基础较好,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强,有主动学习的意识。 《蝙蝠与雷达》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文第十三册的一篇科技说明文。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运用——科学家通过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出了蝙蝠能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本课是第三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在学生了解蝙蝠飞行原理的基础上,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拓展学习;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并从中受到启发,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二、设计要点21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也为残疾人借助科学技术成果和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潜能、弥补生理缺陷提供了从未有过的各种可能条件和外在环境。根据残疾学生生理有缺陷、生活经验积累不足、对知识的感知不完整等特点,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知识情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整堂课的设计我始终贯穿一条主线:探究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基于一个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在网上学习;体现一个结构:认识——理解——内化——拓展;实现一个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三、片段片段一:运用信息技术复习巩固,激起探究。课一开始,学生看媒体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这时多媒体呈现的是具有音画效果的课文,给聋生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增加了朗读的情趣。通过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唤起了对蝙蝠飞行原理的回忆。)科学家是怎样得知蝙蝠探路的奥秘的呢?接着学生上网做“科学家三次实验”的表格练习,各组的组长完成后负责帮助检查,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室系统掌握学生练习情况。科学家做的三次实验
实验顺序目的方式结果证明的问题第一次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蒙上蝙蝠的眼睛铃不响夜行不是靠眼睛第二次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塞上蝙蝠的耳朵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蝙蝠夜间飞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次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把蝙蝠的嘴封住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片段二:运用信息技术指导点拨,自主探究。 师:(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填写表格,看媒体,写板书,说原理等形式巩固复习了蝙蝠飞行的原理,那么飞机是怎样夜行的?蝙蝠给人以怎样的启示?雷达与蝙蝠有什么关系呢?(此时媒体上显现的是蝙蝠飞行和雷达工作原理的比较,目的是设置坡度,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媒体,接着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重点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然后请同学默读课文,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围绕重点词提出问题”的方法进行质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开动脑筋,争相质疑。生甲:科学家为什么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生乙:科学家是怎样摹仿蝙蝠飞行造出雷达的?生丙:科学家怎样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生丁:雷达是怎样摹仿蝙蝠飞行的原理工作的?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围绕“人们是怎样仿照蝙蝠飞行造出雷达的?”分三个小组进行讨论,并进行交流。生甲: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嘴。生乙: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生丙: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学生边打手语边完整地说句子,其他学生给以评价,教师同时在媒体上显示雷达工作原理。(显示雷达工作原理动画示意图,为学生提供了说话的材料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请学生对比蝙蝠和雷达的工作原理。(媒体显示原理对比,使学生对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一目了然。)接着教师请学生根据蝙蝠飞行原理的板书把雷达的工作原理表示出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看板书说原理,一方面加深对飞机夜晚能安全飞行的理解,一方面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掌握情况,进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来说说飞机夜航和蝙蝠夜行之间的联系。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渗透方法指导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方式是影响学习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种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有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凭借学习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领悟各种学习方法。
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运用到其他课内阅读或课外阅读,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导。我让学生仔细阅读完课文后,找出课文中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合起来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学生找到后,就让他们连起来说一说,并且告诉他们有时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自己阅读中也可以试试。
二、从质疑中引发探究心理
学习贵在生疑,有疑才能有问,有问才能激发更深地探究。在课堂开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问学生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而雷达是人类发明的探测仪器,那课题用“和”字连接是为什么呢?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三、开展活动,回归文本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容易遗忘又是孩子的缺点。让小学生牢固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进入自我探索的角色。
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通过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说课设计 篇15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十一课。这是一篇讲述科学常识的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问题。这项研究告诉人们,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领,常常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新课程目标】
1、认识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正确读写出14个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小黑板和图片设计。
【教学安排】
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提前搜集蝙蝠和雷达的有关资料和图片
二、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生答)。
是的,蝙蝠在晚上无论怎么飞,都不会撞上什么东西,这到底为什么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做了无数次实验,下面我们进一步读课文,了解这些实验。
三、品读4~5自然段感知
1、学生自读,老师出示小黑板。
实验次数
实验的方法
实验的结果
探路工具
第一次
蒙眼没响
不是眼睛
第二次
蒙眼响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
封嘴响与嘴有关
2、要求分学习小组讨论填写。
3、抽学生说,老师填写。
4、巩固这部分内容,抽读,比赛读。
5、再次感受三次实验过程。
6、谁能代替蝙蝠跟科学家说说心理话。
(学生表演蝙蝠自述:⑴准备了蝙蝠的头饰。⑵两位学生用双簧的形式表演。内容简介是:先介绍自己(蝙蝠)的来历,及还有别名叫“燕老鼠”的来历。然后介绍自己被科学家发现了秘密,“我”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7、出示小黑板上的两个句子进行比较:
a、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b、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提问:这两个句子那句好?为什么?
8、同桌讨论回答,老师指导。
(蝙蝠探路时靠的是嘴和耳朵两种器官同时起作用。)
过渡句:哪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同学们自读第七自然段。
四、品读第七自然段感悟
1、默读,自己在笔记本上画出蝙蝠飞行示意图。
2、学生自画,老师巡回指导。
3、抽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画的示意图。(评比)
4、老师也画了一幅自己的示意图与你们比一比。
5、请同学们对照示意图练习说话训练。
过渡语:通过我们的进一步学习,更加知道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用在飞机上,根据这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自学第8自然段。
五、细细品读第8自然段
1、找出描写雷达探路的句子读一读。
2、根据前面蝙蝠飞行示意图,自己能独立画出雷达为飞机导航的示意图吗?
3、试一试,画在笔记本上。
4、画好后,抽同学在黑板上画出来。
5、师生共同来肯定评一评。
6、同桌互相交流,根据示意图说说雷达是怎样在夜间为飞机导航的?
7、出示制作的卡片,填空用图形表示。
a、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
b、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c、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六、扩展练习
过渡句:人类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你们通过自己阅读查找,还了解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
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
2、师生共同评价,谁的资料好,语言又流畅。
七、总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掌握或了解了什么知识?希望以后有时间多读课外书,掌握更多的知识。
三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说课设计 篇16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2、借助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工作原理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重难点:
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引题:同学们,通过预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
2、在预习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尝试着当了一次小小科学家,哪位小科学家愿意把你的试验报告单展示给大家,并进行简单的解说。
展示实验报告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碰着。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
师述:科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反复 终于)
看来科学家们有所发明创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进行长时间研究、试验。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二、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起来探路的呢?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出的雷达是怎样工作呢?自读7、8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从中有所收获和启发。
2、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研究
3、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交流
(1)当解说员, 其他学生质疑、解答
(2)以演促读,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
指三名同学表演,一生当“蝙蝠”,一生当“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
(3)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a.请用图示求表示蝙蝠幅探路和雷达探测。(下列图示供参考)
嘴 发出超声波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反射回来
天线 发出无线电波
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反射回来
b.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骗幅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4、小结:
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我们发现原来飞机在夜空中不能安全飞行,科学家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板书:启示),然后进行反复试验和研究(板书:反复),终于发明创造了雷达,解决了这个难题。(板书:发明)
三、对比阅读,加深认识
1、过渡:那么科学家解决飞机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又是受到什么动物的启示呢?解决轮船航海的速度问题又是受到哪种动物的启示的呢?请大家阅读《人类的老师》。
2、请同学们默读《人类的老师》,边读边想,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是人类的好老师呢,细细地体会,填写表格。
生活中的难题(需求)
人类的老师
特点
启发
飞机不能安全夜航
蝙蝠
超声波
雷达
机翼抖动而破碎,机毁人亡
蜻蜓
翅膀防颤
飞机机翼安全性提高
轮船速度不快
鲸
“流线型”形体
船体改进,速度提升
3、汇报交流。
4、出示句子,读一读,回顾全文。
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四、总结拓展
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卡片出示:“仿生学”)你们通过刚才的阅读还有课外的查找,还了解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的,为人类服务了?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
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 “你现在最想发明什么?”
五、作业:
今天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谁来谈谈感受。
学完这一课,我们班准备办个“小小科普展”,并且要招聘讲解员呢?
想应聘的同学老师要考一考你们,请听题:有一回,蝙蝠在晚上飞行时发现了夜航的飞机。他非常惊讶,心想:这飞机怎么也有夜间飞行的本领?经过打听,他知道了,原来是因为飞机上装有雷达。那么雷达究竟是如何帮助夜航的飞机安全飞行的呢?蝙蝠不明白。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决定去拜访雷达。蝙蝠会向雷达问些什么问题?雷达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板书设计:
嘴 发出超声波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反射回来
天线 发出无线电波
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反射回来
启示 反复 发明
三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说课设计 篇17
篇一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我首先创设了实验内容,让学生来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三次试验来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
“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我因势利导,话题一转讲:科学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仅仅发明了雷达,还发明了声纳和扫雷仪。你能够试着说一说声纳和扫雷仪的工作原理吗?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基本上能够把它们工作原理说出来,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拓展延伸:就这样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他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实验研究,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篇二
今天上了《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上课形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也就是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老师再教。时间安排是:自学19分钟,小组讨论5分钟,讲授10分钟,当堂测验5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感觉流畅,学生在整个课堂的学习中,基本能达到预期目标。但在处理“后教”一环节中,时间把握得不够好,10分钟的讲授感觉有点仓促。反思原因主要是解决自学部分第1题,“三次试验”填表这一环节中,提问和板书时间过长,提问中学生没有答出标准答案或近似标准答案时出现重复提问;板书时间在备课时就有矛盾:板书详细,花时间;板书简单,可能对学生日后做习题有所影响。
从本当堂测验来看,绝大部分同学达到预期目标,个人感觉本节课教学目的已达到。其中本节课本人认为最大的亮点是:1、通过学生完成自学任务,迫使每个学生动笔,从而动脑,解决了一般授课形式中部分学生人在心不在的问题;2、老师课堂上讲课时间少,只讲重难点,则有更多的时间对中下生进行即时指导;3、整节课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多,充分体现其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由于初步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体会到一点益处,但也遇到很多困惑,有待进一步实践摸索与提高,也愿同行一起交流。
篇三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一、 自主学习
上课伊始,通过蝙蝠夜间飞行的视频,让学生发现蝙蝠飞行本领高超,于是,人们怀疑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设下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以小组为单位自学3-6节课文,亲自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我将准备好的表格发给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学生自学后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蝙蝠飞行探路不是靠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一种成就感。
二、突破重点
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我紧紧围绕科学家的三次试验和由蝙蝠受到的启发,发明雷达入手,反复请同学们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读课文,再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收获。并激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简笔画。之后,请一名学生上台绘制,让该生当小小科学家,为大家介绍蝙蝠是怎样依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注重课外延伸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使学生对人类模仿动物进行创造发明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