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14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1
一、 教学目标 :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三、教学准备:
1、通过预习初步掌握字词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
2、品味文中优美语句,领悟其深刻含意。
3、借助于投影仪、小黑板、图片等辅助性教学用具。
四、教学设想:
使学生从作者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领悟人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波折,要着眼于克服困难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学生从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把跨出一小步作为教学的重点加以体会和领悟,帮助学生端正克服困难的态度和树立坚强的个性。
五、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
1、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2、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泛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投影提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三)研读和赏析
根据自由泛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回答)
1、根据复述提示: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6——2)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24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2、合作探究:(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明确: 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②、“看见了。”我说。
③、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6﹚、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四)、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3、领会这件事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 :
(一)、检查字词(听、写训练)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
2、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2、合作探究:(投影显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点评。)
﹙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 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板书:
事 小 实
理 大 虚
四、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五、拓展与延伸:
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2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的:1 了解本文结构特点,体会本文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2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设想:本文语言既有形象化的描写,又有哲理性的陈述,句式变化多样,比较适合朗读。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朗读,结合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
课前积累:1、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 2、学生课前一分钟口语表达练习。
一、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人的童年,想一想,你有哪些经历让你至今依然不忘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感悟《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带给我们的宝贵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 ,检查预习。找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
三、朗读课文,先自由读,再找学生范读,边读边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读完后,你最想说得是什么?
2、你觉得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3、 “走一下”和“再走一步”说明了什么?(或者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4、家长怎么样来教育学生?请小组讨论完成。
四、质疑问难:讨论明确以后,集体交流,提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做适当指导点拔。
五、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1、 师引导学生如何复述故事性文章,师出示复述要求。
2、 研讨与练习二。
3、 研讨与练习三。以上由学生自己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式完成。
六、课后小结,提出希望。
1、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
2、 布置作业 :A类:抄写“读一读,写一写”,理解词语含义。 B类:根据“研讨与练习三”的要求,写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 :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 、亨特
故事:遇险——脱险
哲理:把困难分解再去克服
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3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点评
本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悟——探究研读——拓展延伸三大板块。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启迪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4
莫顿·亨特
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我”的脱险对你也会有宝贵的启示。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嶙峋(línxún)〕形容人瘦削。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棗”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研讨与练习
一 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二 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三△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班里出一期专栏。
标有△号的为选做题,下同。
读一读,写一写
训诫 耸立 迂回 凝视 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汪国真)
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5
莫顿·亨特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已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鳞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一一”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6
教学目标:
1、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对杰利会有不同的看法,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为自己看法找到支撑,学会有理有据地说一段完整的话。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筛选信息法,合作探究法,引导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一提起我们童年的经历,同学们一定会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有说不完的故事,诉不尽的喜悦。一次快乐的旅行,一场紧张的竞赛,一个特殊的生日聚会,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而美好的回忆。今天,我们将和莫顿 享特一起去体验一次冒险、脱险的经历,共同去体会这次经历带给作者一生受用不尽的生活哲理。
二、 检查预习:
1、 开展查阅词典比赛,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分三个词,看哪个小组查得快,查得准,并板演在黑板上,比比哪个小组写工整而规范。
2、 集体订正,齐读两遍。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推荐一名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和其它小组的同学进行课文的轮读之后,师生共同评价,评价的标准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2、 告诉学生记叙文阅读的方法,记叙的六要素进行信息的筛选。学生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信息作好圈点。
3、 抢答,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复述故事作准备
抢答题为:(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叫什么?
(4)故事发的的原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4、 总结抢答结果,让学生明白阅读文章时应抓关键词和关键句。
5、 小组竞赛进行语言训练,各用一句完整的话把抢答的内容串起来,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6、 复述比赛。
7、 作者从这件事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四、 问题探究:
1、 我与其它孩子有什么不同呢?(爬悬崖这个困难对于“我”来说为什么是巨大的?)请找出相应的语句来体会。我遇到了什么困难?心情怎样?
2、 “我”是怎样脱险的?“我”的心理、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你认为“走一步 再走一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4、 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什么地方可看出来?你欣赏这样的父亲吗?
5、 你喜欢杰利吗?为什么?请找出文中相应语句来体会。
《走一步 再走一步》表面浅近,实则意义深远。因为它说出了人生的普遍真理:人生旅途,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那是很正常的事。只要我们不失去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就能办得到,”那什么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7
2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教学目标:1、 有创意地阅读课文并复述故事。2、 学会思考,感悟普通生活中所富含的深刻哲理。 3、培养几种精神:( 1)乐于尝试,敢于冒险。(2)患难与共的爱心。( 3)化整为零,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征服困难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教学难点:多角度地思考同一个现象,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课时:二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讨论文章的主旨。
一、 导入:请你闭上眼睛,设想自己处在那黑暗、寂静的环境中,内心充满着恐惧、焦虑
无助和伤心,认为自己体弱无用,战胜不了怯懦的心理。然后将感受说出来。(有伤心、担忧、无奈、同情,有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 跨越障碍(字音字形、多音字辨析、形似字辨析——见词语手册)
三、复述内容。
1、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
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2、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情节:(一)、起因(1――3)游戏玩厌,冒险爬悬崖
(二)、经过 (4——15) 中途遇险,进退两难
(三)、结果(16——22)父亲指点 ,摆脱险境
(四)、启示( 23)走一步 ,再走一步
【(一)(二)(三)合一为两段式;(二)(三)合一为三段式。】
3、复述重点——“脱险”的过程。
①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冐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冐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②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四、 整体感知: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脸”的经历,由此悟出蕴含着的丰富的人生哲理。文中,作者以“下悬崖”为触发点得出人生经验。
1、你能找出原句吗?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达的地方为止”。
2、关于人生经验。我们把“下悬崖”为触发点得出的人生经验进行迁移。
向学习迁移: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要被困难所吓倒,要有信心和勇气去战胜它,并将困难分成若干块,逐步克服之,直到完全取得目的。
向生活迁移:人生之旅,不可能一帆风顺、一马平川,总会遇到曲折坎坷,甚至险情。此时如果你“感到前途渺茫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不思进取,那你必然会跌入“险”的深渊不能自拔,“险”会越来越多,小“险”会变成大“险”,甚至“夷”中生“险”;相反,如果你不失自信,迎“险”而上,那就化险为夷,登上美妙的人生之巅。
向所有困难迁移: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勇敢跨出尝试战胜困难的“最初的一小步”,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得以克服。
五、小结:学完这篇课文后,学会了在困境中如何做人,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这些都是我们以前所欠缺的。只要不轻言放弃,不小视“一小步”,不小胜即骄,就能冲顶成功,进入令人“惊奇则自豪”的境界。这也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六、作业:1、p9——1 2、回家与父母一起探讨课后练习二的第1题,并做记录。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作业:学生回家与父母一起探讨课后练习二的第1题,并做记录。
估计有三种:
⑴即使有危险,也应一试。
⑵应该去找警察,自己不能冒险,更不能逞英雄。
⑶可以去找邻居或其他大人。
以上三种意见,可能以同意第一种的人居多。这个结果体现了许多家长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做人品质,而不是一味保护孩子,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从这个方面引申开去,针对现在独生子女自私、自我、怯弱等缺点,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和其他”、“勇于在逆境中战胜自己”。
二 讨论
1 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
2 父亲指点“我”爬下悬崖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3 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4 请学生就杰利撇下“我”这一举动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杰利够朋友吗?”
5 “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
6 “我”的父亲为什么不自己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为什么不让“我”就在黑暗里自己爬下来?
答案:
1 课文主要[写“我”( 跟小伙伴们爬悬崖 )的过程,写我爬下悬崖走第一步时的动词是( 伸、探、踩),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 小心翼翼)的心理。
2 在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细地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
最初是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
继而是 萌发信心——“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是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是 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3 “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②、“看见了。”我说。
③、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4 结果:⑴不够。因为既然是好朋友,就应该有情有义,所谓“患难见真情”,不应撇下“我”不管。⑵够。因为他觉得自己帮不了我,所以离开去找大人来帮助我,他的做法很明智,而且是人之常情。
老师评议:“两种看法都很有道理,这完全视乎你们自己的感受。我要说的是,无论怎样,我们做人都应人都应心胸开阔,既然做朋友,就不要斤斤计较。有意见可以提,但要宽容,善于理解别人,学会坦诚相待。”
5 文中两次写到“啜泣”——(“我听见有人啜泣……”)(“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含义不同。第一次是恐惧、伤心,滴下的是懦弱者的苦泪,发出的是自卑者的呜咽。第二次却有特殊的丰富的内涵:既有惭愧、委屈、后悔和自责,又有脱险的激动、兴奋和自豪,同时又注入了对父亲的感激。所以这里的“啜泣”,滴下的是胜利者的喜泪,发出的是成功者的心声。这一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表露,上承前一次“啜泣”的恐惧感,下启投入父亲手臂后所产生的“成就感”,符合特定的情境和儿童的心理,真切自然,令人信服。
6、“我”的父亲循循善诱,教子有方。他抓住了这一进行攻坚克难精神教育的好机会。他深知孩子的路要靠自己去走,不合适的“扶”是害而不是爱,孩子总是在一次次历练中锻炼出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当然,不给手电光生硬地命令“我”在黑暗中爬下这种简单化做法也许会导致心理崩溃、自暴自弃。“我”的父亲采取边鼓励边指导的做法终于获得成功告诉我们: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精神不仅需要科学的理念,而且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手段。
三 体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论证本文的人生哲理:
摘录:
⑴想通过升中考,先向每次的小测验要成绩。
⑵一座高楼大厦的耸天而立,需要从地基开始,一层一层往上建。
⑶知识的高塔需要一点一滴的慢慢积累。
⑷只有先学会了组词、造句,才能写出完整的文章。
……
四 拓展比较——关于命名题目。
全文写“我”爬上悬崖却恐惧得不敢爬下来,后来是在父亲指点鼓励下才战胜恐惧顺利爬下了悬崖,再得出日后人生经验,拥有自信,胜利前进。根据这个课文内容,我们还可以再拟出《上悬崖》、《下悬崖》、《下一步,再下一步》。不妨将这些题目与《走一步,再走一步》试着作个比较。倘拟《上悬崖》作题目,让人觉得仅写“我”恐惧,不是作者要表现的中心,最不行;倘拟《下悬崖》为题,抓是算抓住了重点,但全文在末段还写到了“我”的很多其它事情,故此题目也不能统摄全文内容,做标题不确切;倘拟《下一步,再下一步》做题与《下悬崖》一样,仍然太拘泥于具体活动,也还不太行;而《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题目中的“走”可以理解为“下悬崖”中的“下”,也可以理解为战胜人生困难中走出一步的“走”,且还写出了下悬崖的“渐变”过程,因此用这个命题作为标题,较为妥当。
五 小结:现在全新的社会环境,无疑呼唤着一种深入学生心灵又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创新意识、平等意识、守信意识、自立意识、冒险精神、进取精神、应变能力、人际相处等,都是我们的学生所缺乏或较薄弱的。因此,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使学生个性张扬,都需要我们做一个不因循守旧、勇于创新的教育者。
六、作业:练习册;字词抄写
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8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
1、 朗读课文、掌握词语
2、 抓住要点、复述课文
3、 结合语境、理解感悟
重点:
1、 抓住要点、复述课文
2、 探究性、多角度阅读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生的旅途,总难免有磕磕碰碰、坎坎坷坷,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那么该如何去面对这些困难哪?或许你会感到困惑、感到迷茫、抱怨上天,其实,这都是人生的必修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中,我们能获得一些启示。
二、疏通字词、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的表达出语气
2、学生在5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课文,疏通字词,把握要点,特别要注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一些重要的信息,把握好阅读的速度
a、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费城)
b、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的一个闷热的天气)
c、 爬悬崖的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5个、内德和杰利)
d、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高20米,约7米)
3、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三、研讨主旨
1、 从课文内容看,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 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参考:
1、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苦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 你只要想着你是再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3、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苦难,当然,重要的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的走下去。
4、 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四、小结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作者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得到的一种经验,更是战胜一切困难的人生整理。
我的祈祷
印度(泰戈尔)
让我不要祈祷在险恶中得到庇护,
但祈祷能无畏地面对它们,
让我不乞求我的痛苦会静止,‘
但求我的心能征服它。
让我的生命在战场上不盼望同盟,
而使用我自己的力量。
让我不在忧虑的恐怖中渴念被救,
但希望用坚忍来获得我的自由。
允准我,我虽是一个弱者,
只在我成功中觉到你的仁慈,
但让我在失败中找到你手握紧。
作业 :用两百字左右写下你的一次冒险经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多角度探究阅读
一、检查作业 、学生交流自己的冒险经历
二、多角度阅读
1、方法指导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文章,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发现,扩展思维,多角度阅读。
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哪?可以着眼于某一个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个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2、学生研读课文,开动脑筋,提出有创意的问题
(1)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2) 评论杰利
(3) 评论四个孩子
(4)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怎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5)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三、小结
1、 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后的体会
2、 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移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么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哪些正在遭受困难的人们。
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9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10
wenzhoulmj 温州二十中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握灌、峭、嘲、纳、翼、遥、攀等7个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评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论理及其详略安排。
2.教学难点 :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我”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坚毅精神。
三 教学时间: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要点提示1、2、3。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学习后对我们同学一定有所启迪。
二、学习字词。(幻灯)
注音:
训诫(jiè) 陡峭(qiào) 嶙峋(lín)(xún)
啜泣(chuò) 着眼(zhuó) 纳罕(nà)(hǎn)
解释:训诫 嶙峋 纳罕 小心翼翼 啜泣
三、听课文录音一遍,完成下列作业 :
(1)把经历的事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几个部分在课文中标出记号。
(2)概括这件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
根据这三项作业 ,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如下:
(一)、起因 别出花样 去爬悬崖
(二)、经过 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三)、结果 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四、自读课文一遍。思考:
(1)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练习一)
(2)划出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文章写的是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寄寓的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可见,凡是能充分表现中心材料详写。
五、作业
(l)朗读第三部分。要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准备交流。
(3)思考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2.领会这件事寓含的深刻道理。
3.小结、交流(说话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 学生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加以分析。
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卜卜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噪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课文第三部分中,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二、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三、思考:这里的“啜泣”与第二部分中的“啜泣”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四、“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齐读第四部分。
思考:(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②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五、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六、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也用这种方法去写文章。
板书:
事 小 实
理 大 虚
七、谈话、议论:
(l)“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积小胜为大胜的勇气和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具有什么指导意义?举例说明。
(2)交流搜集来的名言警句。
(3)图片:司马光砸缸
小马过河 .153”
要求口头简述他们当时心理和从中得到启示。
八.课外完成下列作业 :
①课文后练习六
②作业 本五、七、八、九。
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11
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的细节和心理描写,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学习难点: 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积累字词
(1)字音
训诫( ) 耸立( ) 迂回( ) 凝视( )
啜泣( ) 纳罕( ) 瘦骨嶙峋( ) 头晕目眩( )
小心翼翼( ) 陡峭( ) 着眼( )
(2)释义
训诫:教训和告诫。
嶙峋:山石重叠不平的样子,也形容人瘦削的样子。
纳罕:觉得惊奇,诧异。
啜泣:抽泣,低声哭泣。
(3)运用
请你按照事例仿写句子,要求格式和运用的修辞方法与例句相同 。
示例: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请学生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2.学生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下来。
3.标点符号的运用: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5.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仅仅指当时“我”下悬崖石架的情形吗?
二.学习·研讨
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范读、自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
⑵读后讨论:
a.“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
b.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 的是什么?)
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后,你对文章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生提问或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生答或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示例: ﹙1﹚请同学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2)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其作用是什么?
﹙3﹚ “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4﹚“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解决的?解决这个困难的关键是什么?
﹙5﹚“我”遇到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分别说说吗?
﹙6﹚为什么别的孩子爬上山顶,而“我”不能?文中好多处提到“杰利”,有何用意?
﹙7﹚你对父亲找到“我”后不上山崖去接“我”是如何理解的?
﹙8﹚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作者又是用哪句话来结束这一人生经历的讲述的?试从文中找出。“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是指什么?
﹙9﹚你认为文章以“脱险”为标题与“走一步,再走一步”为标题比较哪个更好些?说说理由。
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三.巩固·延伸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2.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第二课时
一、检查巩固
1.检查字词(听、写训练),默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找学生到黑板上默写)
2.找两位同学回答第一课时的“巩固·延伸”练习
二.学习·研讨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2.找出语段中描写“我”的动作和感受的词语,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3.文中最生动最细腻、几乎贯串整个故事的,是对“我”的心理描写,找出并朗读有关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进行讨论分析。
4.让二、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语调来。
5.如何看待“父亲”对“我”的帮助?
6.如何看待杰利和另外四个孩子的行为,我们在生活中应当如何对待遇到困难的朋友?
7.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学生讨论)
小结: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三.巩固·延伸
1.作补充练习
2.写作训练:
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充溢着一些细节:母亲的一个亲切的抚摸,老师的一个孤立的眼神,朋友在天热时送上一杯清凉的水……请你以“永远的细节”为题目,写意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12
青岛 邢德华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点评
本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悟——探究研读——拓展延伸三大板块。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启迪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人教网
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13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点评
本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悟——探究研读——拓展延伸三大板块。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启迪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14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四、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五、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
一、 朗读思考: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二、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布置作业
1、练习:一、二、
2、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五、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