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习题(精选17篇)
《歌声》习题 篇1
【学习导航】
学会生字新词,读准文中词语的读音;有语气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文中小姑娘的非凡勇气。
【应知应会】
1.读一读,连一连。
2.读拼音,写词语。
【综合练习】
3.照样子写词语。
隐隐约约 断断续续
4.查字典,填空。
(1)“妇”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再查 画;组词 。
(2)“量”用音序查字法,先查 ,音节 ;组词 。
【开放探索】
5.请你根据图意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编个小故事。
我现在正在读 这本书,一共 页。今天我读到了 页。我最喜欢的词或句子是 。
好习惯之二十八:碰到任何困难都要有信心和勇气去战胜它。
参考答案:
1.筋疲力尽-jīn pí lì jìn; 隐隐约约-yǐn yǐn yuē yuē; 断断续续-
duàn duàn xù xù;雾气笼罩-wù qì lǒnɡ zhào
2.幸福 激昂 聚拢 增添
3.快快乐乐 高高兴兴 白白胖胖 大大方方
4.(1)女 3 妇女;(2)l liang 商量
5.略
《歌声》习题 篇2
一、组词。
锋( ) 消( ) 梢( ) 淘( )
峰( ) 哨( ) 削( ) 陶( )
缝( ) 捎( ) 宵( ) 掏(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小路 ( )的眼睛 ( )地回答
( )的树林 ( )的上衣 ( )地微笑
( )的花园 ( )的歌声 ( )地站着
三、给深字选合适的解释,把序号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深:1指水面到水底的距离大。2、指深刻。3从外到里距离大。4深厚,密切。5距离开始时间久。6颜色浓。7很,极。
1.他说的话不多,但含义深。( )
2.我深信他的工作态度。( )
3. 深红色的衣服很适合他穿。( )
4.这条河很深。( )
5.他住在深山老林。( )
6.中朝两国人民有深情厚谊。( )
7.现在正是深秋时节。( )
四、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 )
4.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十几公里。( )
五、读一读,做一做。
松坊溪的冬天
下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村上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上都fu gai( )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雪止了。
早晨,村子的屋顶上,稻草垛和篱笆上,拖拉机站的大棚上,都披着白雪。山上的松树和竹林子,都披着雪;那高高的枫树和野柿树的树干、树枝上,都披着白雪。
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好一个白雪世界!从石桥上走过来时,我停住了。我听见桥下的溪水cong cong( )地流着。我看见桥下溪中的白雪世界,有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桥洞,正在游来游去。
忽地,我看见那成群游行的彩色溪鱼,又一下子都散开了,向溪石dong xi( )间游去,都看不见了。忽地,彩色的溪鱼又都游出来了,又集合起来。我看见一群又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一个映照在水中间的、明亮的白雪世界,向前游过去了。
难道这不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吗?
⑴根据汉语拼音提示,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正确的词语。
⑵“雪降落在松坊村上。雪降落在松坊溪上。”是不是排比句?
是( ) 不是( ) 文中有排比句吗?用﹏画出来。
⑶在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用“——”标出。并说明把什么比成了什么?(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在描写的顺序上,第四小节采用由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的顺序;第六小节采用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的顺序
(5)把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变成陈述句(2分)
——————————————————————————。
《歌声》习题 篇3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自主探究识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人们为什么感激这个小姑娘”。
3.理解并积累成语“筋疲力尽”“隐隐约约”,练习口头或书面造句。
教学重点:感受小姑娘临危不惧、遇难不慌、能沉着、冷静、急中生智求生的乐观精神、不屈勇气。
教学难点:懂得遇到困难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要勇敢的面对。
教学准备:幻灯片,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
师:《歌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行驶在海上的轮船不幸与礁石相碰,海水迅速涌进船内,船沉了。许许多多的人在巨浪翻滚的海面上苦苦挣扎,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在这些人中有一位不到10岁的小姑娘,她正大张着嘴,猜一猜,她在做什么?”
2.师:听到这,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质疑)在歌声后面加上 “?”
3.过渡:是啊!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敢唱歌?为什么要唱?这“歌声”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惑,去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如果有不会的词语可以问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2.检查生词
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
不幸、挣扎、筋疲力尽、绝望、聚拢、妇女
触礁、雾气笼罩、继续、突然、追寻 、一根
(带拼音开火车——不带拼音开火车——男女生赛读)
师:有不理解的词语吗?(加横线的词,可借助图片理解)
3.检查读文:
(1)每人读一节,老师正音。(4人朗读,其他做“小老师”及时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师:谢谢为我们朗读的同学,更谢谢乐于助人的“小老师”们,下面唐老师朗读,你们来做“小老师”,也来帮帮我,行吗?
(3)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
过渡:(略)
三、熟读课文
(略)
第二课时
课前互动:
播放《两只老虎》
1.好听吗?谁愿意给我们唱唱这首歌?唱得怎么样啊?
(婉转动听、清脆悦耳、甜美、响亮)
歌声不仅让唱的人心情愉快,听的人也会受到感染,变得快乐起来,谢谢你。
2.在生活中,你们还听到过怎样的歌声?
3.用我们最动听的歌声来齐唱一首歌,好吗?
师:清脆悦耳的歌声让我听了还想听。不过上课时间到了,还是让我们走进课堂,继续去聆听文中的——《歌声》吧!(课前板书)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2课(读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指名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目睹这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幕吧!(《泰坦尼克号》影片剪辑)
2.观看海难录像
师:看完短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惨、恐惧、害怕)
三、品读课文
(一)马金纳听到歌声前后的不同表现
1.面对突如其来的海难,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请你为大家读一读。
2. 重点写了谁?(一指读)
读得怎么样?
师:读了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了。
什么情况下会筋疲力尽?而马金纳为什么会筋疲力尽?从这里可以看出马金纳在海水中与死亡作较量啊!
师:马金纳不仅筋疲力尽,更是怎样?(绝望)什么是“绝望”?(断绝希望)马金纳想死吗?
(可是,已经时间过了很长,如果救生船还不来,他一定会——坚持不住,一定会——死,他看不到获救的希望,所以——绝望了。)
师:他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
师:你能把马金纳此时的感受通过朗读让大家感觉到吗?(二指读——范读对比——三指读)(一个同学读三次,突出指导效果:用心读就能读好书,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会读得更棒!)
师: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也是写马金纳的。齐读——。
△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师:能把顿时换个词吗?
师:刚才还筋疲力尽,却顿时——,刚才还绝望,却转眼间——;这勇气和力量是从哪来的?(是小姑娘用歌声,给他增添了勇气和力量。)
(一)这歌声的特点
1.师:这歌声到底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呢?谁给我们读读第二小节。
马金纳听到的歌声是怎样的呢?
2.交流:
△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1)这歌声是怎样的?
(2)理解: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a、师:什么是隐隐约约?(板书)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话——隐隐约约往往都是因为离得比较——远;小姑娘的歌声隐隐约约也是这个原因。——指导读词(谁来读读这个词,把这种模模糊糊,听不清楚的感觉读出来)
b、师:断断续续又是什么意思呢?(你能读好它吗?)
(3)理解读:
师:我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到句子中再来读一读。(指名先前同学)
(4)小姑娘的歌声为什么会是断断续续的呢?
(幻灯)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理解:浪花来了,她被海水盖住了,无法——歌唱;浪花退了,她就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又”字和“一次又一次”说明什么?
记得去年唐老师去青岛玩,因为不会游泳就扶着救生圈学,谁知道一个浪头打来,救生圈从我手中划出去,人一下沉入海底,非常恐惧,想呼救却一下子呛了好几口水,幸亏在浅海,挣扎中碰到海底的沙滩,连忙站了起来。就这一次,可把我难受了好半天。而小姑娘却是——一次又一次,不仅如此她还坚定地唱起歌。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指导读:能把小姑娘的坚定勇敢读出来吗?
过渡:多勇敢的小姑娘啊!难怪她的歌声又是那样断断续续。这歌声还有什么特点呢?
3.交流
△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师:让我们来听一段好听的歌声。(《tell me why?》)
如果你就是落水的人,听到这样的歌声,你会想些什么?
要读好这句话,要注意什么呢?谁来试试?(指读——让我们把这歌声传播得更远一些,齐读)
过渡:这清脆、激昂的歌声,唱响在黑夜的海上,传播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传到了马金纳和大家的耳朵里。在歌声的召唤下,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了。最终他们获救了吗?
(三)在歌声中获救
1.师: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
师:在这黑沉沉的夜里,在这冰冷刺骨的海水里,人们居然能够支撑这么久,可真是一个奇迹啊!
终于得救了,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谁来读读这句话,让大家感受到你的喜悦。
师:如果没有小姑娘的歌声,马金纳很可能就会?(绝望地死去)如果没有小姑娘的歌声,人们很可能就?(不会聚拢过来)没有小姑娘的歌声,救生船很可能就?(无法追寻着歌声找来)
2.想象说话:
师:终于死里逃生,被救的人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呢?
3.难怪课文最后说(出示齐读):大家从内心感谢这位小姑娘,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板书:勇气、力量、得救)
小结:多了不起的歌声,(板书:!)多了不起的小姑娘啊!
师:让我们记住这——歌声,记住这给人以勇气和力量的——歌声!
四、拓展延伸 说地震
师:由小姑娘的歌声,我想到了这个黑色的五月。 5月12日,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瞬间夺走了几万人的生命。他们中间还有许许多多是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面对着一幕幕惨痛的画面,亲人们的心都要碎了。然而,也有许许多多的孩子面对灾难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勇敢和坚强,让人们不由不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就知道感恩,一只胳膊骨折,脸上沾满了血,虽然躺在担架上,却用受伤的右臂向救了他的军人叔叔们,端端正正行了一个队礼。
北川中学高一(七)班的同学们在上地理课时被埋到废墟中。等待救援的时候,不知是谁起的头,幸存的学生们唱起了歌,歌声从这片废墟中传出……
还有一个幼儿园小女孩任思雨。在废墟下,她的双腿被卡、下半身满是鲜血,可是面对心痛落泪的救援叔叔,她镇定地唱起了儿歌《两只老虎》。
他们只是千万个灾难中孩子的缩影,面对大灾大难,他们坚强地令人吃惊,令人心痛,更令人佩服。
师:如果此刻,你就站在这些孩子面前,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总结:是啊!为了那些逝去的生命,我们一定要勇敢坚强,一定要幸福地生活下去。最后送给大家一首歌《幸福》!生命可贵,愿平安伴随一生,愿幸福相伴永远!
《歌声》习题 篇4
师:请你们思考,当他们听到歌声后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指名多人)
出示: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隐隐约约听到声音,一位妇女激动地说:“ 。”一个男孩大叫:“ 。”一位快要冻僵的老先生哆哆嗦嗦地说:“ 。”于是, 。
生:先小组内合作讨论,再个别说。
师:假使当时女孩不在唱歌,而是在拼命地喊救命,人们听了后还会有这样的感受吗?(指名)
生:人们会放弃对生的渴望。
生:人们会更加绝望与悲观。
生:人们会越加恐惧与害怕。
师小结:那只会使人们更加悲哀,丧失求生的力量,因此我们说这个歌声(板书:希望)
生:朗读最后一节(读出获救后的高兴与兴奋)
小结:谁说歌声不能救人,就是小女孩的歌声救了大家。(板书:得救)
自我反思:“歌声”这篇课文以马金纳为主的落水者听到歌声前后的表现与内心活动为重点,在这基础上,我设计了拓展练习,通过看多媒体,使文本的内容直观而形象,并且详略得当,疏密有致。在让学生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我还大面积地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层层深入地真切感到是歌声救了大家,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并且我通过让学生比较“歌声”与“喊救命”之间会给人们带来的感受,更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这位小姑娘在如此危难的时刻还不停地歌唱,内心油然而生无限的敬意。朗读时,更是把自己对小姑娘的赞美与崇敬融入其中,读得有声有色。
从案中的片断中我是从创设情境为切入口,师生互动,环环相扣,让学生在体验语言中内化,开启了思维,提升了情感,主题设计、画面运用,声响效果教学延伸等都处理得很得体有序,让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记住了内容,学习了语言,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歌声》习题 篇5
《歌声》是二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一件感人的故事——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触礁沉没,落水的人在海里拼命挣扎。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海里一边挣扎一边唱歌,她的歌声给了大家勇气和力量,激励落水者坚持、坚持、再坚持!她的歌声也引来了救生船。她用歌声救了落水的人们。
这篇课文含义深刻,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这篇难度较大的课文该如何由浅入深地把握,使二年级学生既可以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又能提高语言能力,是我教学的关键。在深入研究教材之后,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学会本课的十个生字,积累描写歌声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断断续续”和描写歌声及小姑娘的句子。
3、熟读课文了解“歌声是怎么救了大家”的。
在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便从以下三个环节设计、展开课堂教学的。
一、以读为本,抓住“歌声”这一线索,开展阅读教学
1、通过读,了解课文中的歌声是怎样的歌声。
课文以“歌声”为线索贯穿全文。当马金纳筋疲力尽、深感绝望时,远处海面上传来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歌声顿时给了他力量,他奋力朝歌声传来的方向游去;小姑娘不停地唱着歌,远处的人们也像马金纳一样朝着歌声聚拢过来了;援救的人们也听到了小姑娘的歌声,于是“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落水的人们终于得救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课文入手,让学生划出描写歌声的句子,同时圈出描写歌声的词语。这里渗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静心读文中,圈划词句。又根据本单元的目标“理解词句”,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歌声为什么会“断断续续”。从而引出课文中三句句子:“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再读句子理解“断断续续”“隐隐约约”的意思,又通过读这些句子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边读边思,理解歌声是怎样救人的。
本文的教学难点就是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歌声是怎么救落水的人们的。我利用学生以往学习的经验,如《海上救援》《海上飞机》等,让学生思考通常人们是怎么进行救援的,同时又提出课文为什么说是歌声救了大家,引发了文本和生活经验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文寻找答案,从而对歌声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1、歌声给马金纳增添了勇气和力量。
2、歌声给其他落水的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
3、歌声给救援队传递了信息。
也许,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也能找到句子,但是他们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这“歌声”到底在落水的人们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情感,它是怎样给他们增添勇气和力量的,教师必须带领孩子再次深入课文。教学时,我注意引读重点句子,理解关键的词语,创设情景展开想象说话,层层深入,解决难点。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
读文不仅要了解课文的内容,更要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是在了解内容之后,更深层次的读。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小姑娘在大海中不停地唱歌很不容易,我先让孩子们听了海浪的声音,再来读好句子。又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马金纳听到歌声后心情,我用引读的形式进行情感的渗透,使他们在读后有所悟。教师通过引读,渗透情感;通过范读,激发情感;通过媒体,提升情感;创设情境,层层深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4、精心设计教师的引语,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情景的创设,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歌声》这样的文章,蕴涵着一定深刻的意义,二年级学生还很难感受到。这时,老师需要下功夫思考、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引语,通过不露痕迹地暗示、启发,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中思索、感悟。为了让学生体会是怎样给落水的人们增添勇气和力量,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引语:“当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马金纳已经——,救生船却迟迟没有来。马金纳甚至有些——,他认为毫无生的希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海水是那么寒冷刺骨,如果他再不游的话,一定会被冻死。可就在这时,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断断续续的歌声,那歌声是如此的清脆、激昂。在歌声的鼓励下,马金纳终于又鼓起勇气,又有了生存的希望,还有人活着,他怎么可以就这样绝望了,就这样轻易放弃生命,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于是,马金纳顿时觉得——”
教师的这些精心设计的引语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再读中感受课文的道。
二、注重积累、读讲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语言实践的方式是多样的,实践的目的在于积累和运用。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开展了许多语言实践活动。
语言实践活动之一——词语的积累
教学引入时,我就开始注意词语的复习和巩固,积累了曾经学过的描写歌声的词语。在这篇文章中也有许多描写歌声的词语,教学时我又适时罗列,让学生读词积累。
语言实践活动之二——朗读的训练
朗读是语言积累最好的方法之一,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我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通过读感受小姑娘的乐观、开朗;通过读体会马金纳听到歌声后的变化;通过读积累说话的语言材料……
语言实践活动之三——说话的练习
说话的训练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特色,一共有三次说话练习,这三次练习是层层递进的。第一次说让学生谈谈马金纳心里想些什么。第二次说是让学生说说其他落水的人们会怎么说怎么做。从说单个人的心理想法到说多个人的说和做,从说一句话到说一段话,两次说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三次说是让学生在学了课文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歌声会给自己带来些什么。这是在学了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感悟的说。
教学完这篇课文后,我深刻地体会到,要上好新教材不容易。尤其像《歌声》这样的文章,能做到难文浅教,需要老师潜心钻研教材、从学生学的角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歌声》习题 篇6
一、重点难点剖析
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在风浪中用歌声鼓舞大家时的情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抓住描写小姑娘动作的词语,体会她在冰冷的海水面前,在大家都绝望的困境中,那种坚强、勇敢、镇定、乐观的精神。文中生字较多,不容易理解,学生在掌握时会是一个难点,本文的另一难点是写字,这些字笔画太多,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写好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对难写字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指导。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学习本课,学生主要认识汉字13个,会写9个。
2.学生继续掌握独立识字和写字的方法,激发识字写字的兴趣。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提高识字的能力。
3.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小姑娘乐观坚强的精神。
4.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受到感召、引领和启迪,学习小姑娘在困难面前乐观、镇定,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从小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不向命运低头的乐观精神。
三、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教师旁白:“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船沉了。在巨浪翻滚的海面上,许多人在挣扎,靠我们最近的海面上飘着一根圆木,上面坐着一个小姑娘,正张着嘴,大家想她在做什么?” (学生们开展了丰富的联想,“可能在喊人?也可能在求救?”预习过课文的学生说,她在唱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歌声》,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质疑)
3.学生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能唱歌呢?为什么要唱歌?“歌声”在这次海难中做了什么?“歌声”很重要吗?
4.师:为了弄懂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认真读课文。
[通过学生们对课题的质疑,设置悬念,带着学生走进课文,激起学生要走进课文的强烈愿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读,也可以问问同学。
2.指名读课文,要读准生字的读音。
3.说一说,你对课文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小姑娘唱歌是为了给落水人们增添勇气和力量;还为了给救生艇指引方向。)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中,学生对小姑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个聪明、勇敢、坚强的小姑娘已在学生们的心中树立起来。学生自主读书,学会边读边去了解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习惯,注意培养这种习惯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另外,学生自主读书,得到的体验和感悟比老师的分析讲解更有说服力,能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喜欢阅读。]
(三)鼓励质疑,读中解惑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问题在课文中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1)马金纳为什么听到歌声就会浑身有了力量?(2)远处的人们为什么会聚拢来?(3)大家为什么得救后要感谢小姑娘?(老师可以有选择的把问题记在黑板上。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词语的理解,老师可以随机引导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理解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在文中做简单记录。
4.小组交流: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同时要认真倾听同学的想法,有时,别人的想法会对你很有帮助。
[小组的讨论可以引发学生思维的互补,同学之间的合作,可以吸取别人的长处,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促进学生交往合作能力。]
5.集体交流:你对文中的哪个问题已经弄明白了,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鼓励学生质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组织小组讨论、解疑,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尝试的空间,巧妙地突破了文中的教学难点。]
(四)重点段朗读,深化感悟
1.课件出示重点段落:“在雾气笼罩的海面上,几个妇女正抱着一根圆木游着,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了。”
2.师:谁愿意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的感情。
3.同学间进行朗读评价:评一评同学读的怎么样。
你认为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4.师:老师也想读,可以吗?(教师朗读)
师:大家觉得老师读得好吗?你们认为哪里好?(老师读的时候要重点突出小姑娘动作的词语,这样才能把小姑娘的勇敢坚强,不向困难低头的勇气读出来。)
5.师:你们也试着这样来读一读吧。
生:体会朗读,读出个人的感受。
6.师:面对着这样一个在风浪中高声歌唱的小姑娘,你想说些什么?
生: “小姑娘你真是太了不起了,在那种情况下还能高声歌唱。”;“小姑娘你的歌声太重要了,是你的歌声把那些绝望的大人们震惊了,让他们觉得就连一个小女孩都这样坚强,乐观,你们怎么能绝望呢?一定要坚持下去。”;“小姑娘是你的歌声给了人们力量和勇气,让大家一直坚持等来了救生艇。”;“小姑娘是你救了大家,我代表大家感谢你。”……
[通过朗读,领会课文潜在的思想教育内涵,依据新课标的理念,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读懂、读好课文。一个巧妙的提问:“你想对小姑娘说些什么?”挖掘了课文的思想内涵,表现了语文课程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思想。]
《歌声》习题 篇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挣扎”“绝望”“聚拢”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积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等描写歌声的词语。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歌声是怎么救了大家”的。联系上下文感受女孩的勇敢、乐观精神。
3、引导学生懂得在面临危难时勇气和信心往往能带来奇迹。
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歌声是怎么救了大家”的。联系上下文感受女孩的勇敢、乐观精神。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听[课件]听到这歌声有什么感受?
2、不同的歌声可以给人不同的感受,或激情豪迈给人无穷力量,或清脆、悦耳让人心情愉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歌声》}看看文中的歌声又会给人们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或请同学帮忙。
2、读完课文的同学可以先读读生词。【课件】
3、生词单独出现了你读准吗?请一组同学开火车领读,读对了大家跟他一起读。(理解:触礁、清脆、激昂)
4、生词我们理解了,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些词。
5、生字单独出现有信心喊出他们的名字吗?[课件:生字]
(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生字读好了,我们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围绕歌声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歌声 救了大家】
2、你说了人物和事情,能把时间、地点再加上说一说吗?这歌声怎么救大家的呢?
(四)、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第1段: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到1920年的那个夜晚。[课件:汽笛声、海上行船]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最想做什么?
2、是呀,这时你手脚并用拼命地游,你会不顾一切的抓住身边的东西。这就叫拼命挣扎。能读出此时你们的感受吗?
3、马金纳也在这落水的人群中,他有什么表现,请同学动笔画出来。他为什么他绝望了?
4、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挣扎耗尽了他所有的体力,救生船却迟迟没有来,在这冰冷的海水,马金纳命运可能会怎样?所以此时马金纳——绝望了。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第2--4段
1、正当大家被绝望包围的时候,是歌声救了大家。从哪里看出歌声救了大家?就请同学默读课文,自己画一画,标一标去找找答案,开始吧。谁愿意说说从哪里看出歌声救了大家?
2、“顿时”能换成什么词?来读读。
3、就是这断断续续、隐隐约约的歌声让马金纳一下就有了力量。去掉这两个叠词再来读读,行吗?
4、虽然这歌声时断时续,但对绝望无助中的马金纳代表什么——所以这歌声使他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板书:增添勇气和力量】练习读读课文的第二段,感受这歌声的力量。
5、还从哪看出歌声救了大家的?
【课件: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了。】从这里看出歌声救了大家,很多人都听到歌声,大家找到了方向。
(1)、是呀,当水中挣扎的你听到这清脆、激昂的歌声,你会—引读【课件: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
(2)、当漂浮在海水中孤独无助的你听到这清脆、激昂的歌声,你会—引读
当抱着原木在海中找不到方向的你听到这清脆、激昂的歌声,你会—引读
就这样当——引读【课件: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四面八方所有听到歌声的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了。】像这样很多人从四面八方到都往同一个方向聚集就是聚拢。
6、还从哪看出歌声救了大家的?
【课件: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看出是歌声给小艇指明了方向,所以小艇才能救人。
(1)、你知道什么是追寻吗?(跟踪寻找)小艇就是跟踪着歌声的方向寻找到了遇难的人们。
(2)、刚刚还在水中挣扎的你看到小艇,有什么感觉?
(3)、刚刚还漂浮在海水中孤独无助的你看到小艇又有什么感觉?
(五)、品读课文,感悟升华
1、刚刚我们从字里行间体会到歌声不仅给了马金纳求生的勇气和信心,而且给所有听到它的人们无穷的力量。而这充满希望的歌声却是从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女孩口中传出来到。[课件:图片]你认为她是个怎样的女孩?[课件:( )的女孩]自由读课文,找到你的依据并和同桌说说。
2、面对死亡的威胁女孩没有绝望用自己稚嫩救了大家。如果你是得救的一员你会说什么?如果你是救生艇的船员你会说什么?
3、是啊,大家都有许许多多感激的话要对小女孩说,因为【课件:大家从内心——引读:感谢这位小姑娘,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4、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了不起的小女孩,同时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今后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勇气、信心和乐观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奇迹。我国青海玉树刚刚发生了7.1级大地震,面对这样的灾难,我们中国人不会没有被吓倒,我们同样要用勇气、信心、力量去建设玉树人们新的的家园,去创造我们的奇迹。这节课我们就上这。
《歌声》习题 篇8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课后的10个生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抹”“播”。
2、正确理解“隐隐约约”“挣扎”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积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等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一、歌曲导入,引出歌声。
1、歌曲引入: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
2、不同的歌声带给人们的感受也不同,听了刚才的歌曲你有什么感受?(指名)
3、歌声不仅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还会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呢!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正是以歌声为题,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出示课题:19、歌声
二、创设情景,走进课文。
1、笛声引入,闭眼想象:(放笛声)故事就在这汽笛声中开始了。1920年的一个夜晚,海风啸啸,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行驶着一艘大轮船。船上灯火通明,马金纳和其他乘客一样在船舱里兴奋地唱啊、跳啊,快乐极了!
2.创设情景,体验失望:忽然,他们感觉到船身猛烈地晃动了一下,接着就听见有人大声地喊叫:“不好了,轮船触礁了,要沉船了,快跑啊!”“扑通,扑通……”人群一个一个地跳入了海里。不久,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可是救生船还是没有来。请你们设想一下,此时的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指名)
3、小结:是的,海水冰冷刺骨,人们的力气也已经耗尽,大家都认为自己已经毫无生还的希望,此时的人们可以说是绝望了。
马金纳也不例外,你们瞧,(出示: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指名多人,在指导朗读中理解“筋疲力尽”,并体会马金纳的绝望。)
4、这群遇难的人们命运如何?你们想知道吗?
打开书,自由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5、逐段指名读。适当正音
三、品词品句,认识歌声。
1、过渡:读了课文后你们知道故事的结果了吗?(指名)是谁救了他们?(板:歌声)你怎么知道的?
出示: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2、这是怎样的歌声啊?挽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请你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的2、3小节,读完后划出描写歌声的句子,并圈出能够体现歌声特点的词语。
3、(指名)出示句子:
(1)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2)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4、句中哪些词语体现了歌声的特点,那是怎样的歌声?(指名)
板: 隐隐约约
(贴) 断断续续 的歌声
清脆、激昂
5、随机学习生字:隐、脆 昂 播。
6、为什么歌声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你读懂了吗?读懂哪个就说哪个?(指名)
随机:
(1)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
(2)断断续续:指名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因。
①出示句子: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②(播放海浪的声音)听!凶猛的海浪打过来了!
③师生合作读:汹涌的波涛一次又一次向她袭来,一次又一次地打断他的歌声,可这位勇敢的姑娘,却只是 ,又 。
④小结:就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小姑娘还不停地唱歌,她真是勇敢而又乐观啊!让我们一起在来读读这句句子。
(3)清脆、激昂:
①指名多人,让学生畅所欲言
②小结:对,这个小姑娘坚信一定会有人来救她的,同时她还想把自己的这种信念传给每一个遇难的人。
(4)出示句子:(指导读好这两句话)
①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②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四、想象说话,深入学习。
1、学到这,我们不禁有个疑问,歌声怎么能救人性命呢?为什么课文说是歌声救了大家?首先,我们来看看马金纳听到歌声后是怎样的表现?(指名)
出示: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歌声游去。
2、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3、不仅是马金纳这样,其他落水者也一起聚拢过来。请你们思考,当他们听到歌声后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指名多人)
出示: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隐隐约约听到声音,一位妇女激动地说:“ 。”一个男孩大叫:“ 。”一位快要冻僵的老先生哆哆嗦嗦地说:“ ”于是, 。
4、假使当时女孩不在唱歌,而是在拼命地喊救命,人们听了后还会有这样的感受吗?(指名)
5、小结:那只会使人们更加悲哀,丧失求生的力量,因此我们说这个歌声(板:增添勇气和力量)
6、歌声不仅把落水的人召唤过来,还把什么也召唤来了,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指名)板:向救生艇传递信息
7、谁说歌声不能救人,就是小女孩的歌声救了大家。(板:救命的)
引读:小女孩的歌声,不仅给人们 ,还 ,所以这歌声是 。
板书:
19、(救命的)歌声
隐隐约约 增添勇气和力量
断断续续 的歌声
清脆、激昂 向救生艇传递信息
读中悟 悟激感——《歌声》教后反思
《歌声》是二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一件感人的故事——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触礁沉没,落水的人在海里拼命挣扎。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海里一边挣扎一边唱歌,她的歌声给了大家勇气和力量,激励落水者坚持、坚持、再坚持!她的歌声也引来了救生船。她用歌声救了落水的人们。
本课教学紧扣“歌声”,听到歌声,马金纳重拾勇气和力量,听到歌声,人们同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听到歌声,救生艇驶来,用歌声串起课文的2-4自然段三条线。在教学中,重品读、重感悟、重表达,师生、生生,在文本间互动,深情体会、深刻感受歌声中的勇气和力量。
一、以读为本,抓住“歌声”这一线索,开展阅读教学
1、引导学生边读边思,理解歌声是怎样救人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歌声”寻找答案,从而对歌声有了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1)歌声给马金纳增添了勇气和力量。
(2)歌声给其他落水的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
(3)歌声给救援队传递了信息。
也许,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也能找到句子,但是他们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这“歌声”到底在落水的人们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情感,它是怎样给他们增添勇气和力量的,教师必须带领孩子再次深入课文。教学时,我注意引读重点句子,理解关键的词语,创设情景展开想象说话,层层深入,解决难点。
2、通过读,了解课文中的歌声是怎样的歌声。
课文以“歌声”为线索贯穿全文。当马金纳筋疲力尽、深感绝望时,远处海面上传来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歌声顿时给了他力量,他奋力朝歌声传来的方向游去;小姑娘不停地唱着歌,远处的人们也像马金纳一样朝着歌声聚拢过来了;援救的人们也听到了小姑娘的歌声,于是“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落水的人们终于得救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课文入手,让学生圈出描写歌声的词语。这里渗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静心读文中,圈划词句。再读句子理解“断断续续”“隐隐约约”的意思,又通过读这些句子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
读文不仅要了解课文的内容,更要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是在了解内容之后,更深层次的读。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大家看到救生艇来时的心情,我用引读的形式进行情感的渗透,使他们在读后有所悟。教师通过引读,渗透情感;通过范读,激发情感;通过媒体,提升情感;创设情境,层层深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二、注重积累、读讲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语言实践的方式是多样的,实践的目的在于积累和运用。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开展了语言实践活动。
语言实践活动之一——词语的积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指出,要“综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教学引入时,我就开始注意词语的复习和教学,借助偏旁表义理解“触礁”的意思,而对“触礁”一词的释义环节为学生理解事情的起因为了铺垫。在课文的学习中,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想象,联系生活中的直接与间接经验,借助想象理解“挣扎”“筋疲力尽”等词语,又带领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 “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
语言实践活动之二——说话的练习
说话的训练一共安排了三次,这三次练习是层层递进的。第一次说让学生说说马金纳在挣扎之后怎么不游了?第二次说是让学生说说是什么给了马金纳力量,让他向歌声游去?在两次说话练习中,学生体会出马金纳心理活动中的变化,感受到歌声给他带来的勇气和力量。第三次是让学生想象大家听到歌声后会怎么说。学生说起来有点难度,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很好地表达,这方面有待以后加强指导训练。
《歌声》习题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
2、通过学文,体会小姑娘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勇气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念。
教学重点
1、正确书写易错字,培养识字能力。
2、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启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
2、多媒体课件或有关课文插图的挂图。
一、导入
播放课件。(画外音)1920年的一个夜晚,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等待救生船。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没有来。此时的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马金纳最终脱离危险了吗?其他遇难的人获救了吗?《歌声》这个故事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新课
(一)自学
1、自读课文,圈出不懂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再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向小组的其他的同学请教。
2、同桌互读,相互纠正字音。
3、小组分段练读。注意纠正生字读音的错误,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分段读,全班正音。
(二)识字、写字
1、小老师领读词语。
2、抢答读字。
3、交流识字方法。
4、书写。
(三)交流(学习第一小节)
1、读第一小节,想象:夜时在,海上,落难在茫茫大海中的情景。
2、理解“挣扎”“筋疲力尽”的意思,感受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连马金纳这样的大男人也“绝望”了,而这种困境,对于10岁的小姑娘更加困难。
3、朗读。学习第四小节。齐读。读出人们遇难被救的欣喜及对小姑娘深深的谢意。
小结:航船遇险不是偶发事件,不是人人能遇到的,对于一个成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一个仅10岁的小姑娘用自己的歌声鼓舞着人们,她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姑娘的歌声人人们以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让我们再读课文,看看在困境中小姑娘是怎么样做的。
(一)交流(学习课文二、三小节。)
1、读文。
2、小组学习。加入自己的体会,复述或朗读有关的句子。
3、相机引导。
从马金纳的亲身体体验中想象:人们在听到歌后的感受,从而理解词语“激昂”“聚拢”的含义。
(二)诵读
从表示小姑娘动作的词语中,体会到她的乐观、镇定和勇气。
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是冒出头来,用手抹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三)交流
如果你就是马金纳,你从这次历险中感受到什么呢?
(四)讲故事
记住这个故事吧,在困境中乐观的态度、镇定的行为,不屈不挠的勇气也是令我们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再交流你们的体会。
(五)练习
1、画出课文中带有下面词语的句子,再抄下来。
挣扎 筋疲力尽 隐隐约约 激昂 聚拢 增添
2、照样子写词语。
断断续续 抹一抹
3、填空。
( )歌声 ( )海面
4、用“激昂”造句。
(六)实践
班级举行歌咏比赛,在歌声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歌声》习题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认字14个,写9个,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想想“人们为什么感谢这位小姑娘”。体会小姑娘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
3、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积累成语“筋疲力尽”、“隐隐约约”。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姑娘镇定、乐观、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1920年的那个夜晚,对于马金納和和同乘一条船的人来说,是一个有着生死考验的夜晚,今天让我们去看看那个夜晚。
二、理解课文,体会小姑娘镇定勇敢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
(一)体验沉船后绝望的环境
1、播放《泰坦尼克号》片断
你能用几句话来描述一下沉船后的情景吗?
生:沉船后人们都拼命地挣扎,非常惊慌,非常害怕。
生:沉船后,惊叫声、呼喊声,救命声、哭声混成一片。
2、体会马金纳的绝望
师:船沉入海底,求生的本能让船上的人们垂死挣扎,喊声,叫声,救命声伴着冰冷刺骨的海风考验着每一个落水的人,马金纳就是其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着这生与死的考验,马金纳能经受的住考验吗?请同学们赶快读第一自然段,哪个词语告诉你答案了呢?
(绝望)
师:马金納为什么绝望了呢?请你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出马金納绝望的原因。
(a、 轮船是在夜间沉没的,茫茫的大海上白天想遇到救生船都不容易,晚上就更难了。
(b、 时间过了很久也没有救生船来,马金納拼命挣扎的已经筋疲力尽了,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理解“筋疲力尽“
(c、 马金納此时已经绝望了,他对生的希望已经破灭了。理解“绝望”
3、师:此时马金納会怎么想?
生:茫茫大海没有尽头,看来我要葬身大海了。
生:我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不被冻死、饿死,也会被风浪卷走的。
生:我对生存不报希望了。
4、师引语:是啊,周围一片黑暗,海面雾气笼罩,海水冰冷刺骨,不知该往哪个方向游,也已经没有力气游了,此时马金納感到孤立无援、心灰意冷。他绝望了,他丧失了求生的勇气和信心,他向命运屈服了。一个人如果向命运屈服了,那他只能任由死神摆布,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让我们一起把他们的垂死挣扎、把马金納的绝望读出来。
(二)、体会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不相命运屈服的勇气
1、师:然而就是在这个时候,在马金納绝望的时候,他听到了了什么?
生:歌声
师:什么样的歌声?
生:隐隐约约的歌声
生:断断续续的歌声
生:清脆的歌声
生:激昂的歌声
师:还有什么样的歌声?(教师相机板书: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
2、师:我们一起读读,(学生读什么样的歌声)。
课件出示: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师:知道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什么意思吗?为什么是隐隐约约传来?为什么是断断续续?
生:因为可能马金納离小姑娘比较远,所以听起来不可能很清楚所以就隐隐约约听见。
生:我从这句话中知道为什么是断断续续的,因为海浪不停地打过来,所以小姑娘“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当海浪盖过小姑娘的头时,她不能呼吸;当她钻出头来时,她不但要呼吸,还要唱歌,所以她是上气不接下气,唱得断断续续。
师:说得真好,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是隐隐约约的歌声、断断续续的歌声。
3、师:读书不能只读表面意思,
我们知道读书就是要从字里行间读出它所隐藏的意思来,让我们再来研读这几句话。看看你从哪个字哪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在雾气笼罩的海面上,几个妇女正抱着一根圆木游着,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生:我从“一次又一次”感觉到小姑娘很勇敢,她一次又一次的从海浪中冒出头来,不止一次的从浪花中冒出头来。
师: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吗?读出她的勇敢,你有没有读出这半句话中还有体现小姑娘勇敢的字词吗?
生:冒
师:说的真好!看屏幕:两个句子对比a、她一次又一次从海浪中冒出头来。
b、她一次又一次从海浪中露出头来。
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哪个效果更好,好在哪里?
生:冒更好点,因为“冒出”比“露出”要困难,就更能体现小姑娘的勇敢,坚强不屈。
生:我也感到小姑娘很勇敢,我是从“她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体会到的。
师 :你从这句话的那个词语体会出小姑娘的勇敢?
生:“又”,小姑娘很坚强,很勇敢,海水打在她的脸上,她抹一抹,再唱,再打在她的脸上,她抹一抹再唱,就是不屈服。
师:海水打在她的 脸上多少次?最终小姑娘还在唱吗?
生:无数次,还在唱。
师:a、多么勇敢,坚强的小姑娘啊,可是这里有一个“抹一抹”这是小姑娘的什么描写?(动作)
b、她是怎样抹一抹,轻轻的,慢慢的,还是怎样抹一抹?谁能做一做?(使劲的抹一抹)(找个同学到前面做)
c、脸上会是什么样的表情?(一脸的坚强,一脸的不屈服)
d、从她的动作和表情上我们看出了她的坚定,她的顽强,她的不屈不挠。现在让我们全体起立,边做小姑娘的动作边读出小姑娘的精神。
(前面做动作的同学回答问题)
师:假如小姑娘,你一次又一次从海浪中冒出头来,抹一抹脸上的海水接着唱,a、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吗?
(我想人面对困难,面对死亡,要有勇气,有信心去和困难和死亡做斗争,只有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支撑着你,才有胜利的希望,才有生还的希望,所以我要高声歌唱)
b、大家说,她是怎么想的?
(我要用我的歌声给大家勇气,我要用我的歌声给救生船传去信息,让他们来就我们。)
师:你会对一次又一次把你压下去的海浪,一次又一次打在你脸上的海浪你说什么呢?
生:海浪你尽管来吧,我不会怕你的
生:让海浪来的更猛烈些吧,人类坚强的意志,一定会打败你的。
师:说得真好,你请回,同学们小姑娘面对要夺去她生命的海浪,面对一次又一次把她压下去的海浪,小姑娘是怎么表现的?一起说。
面对要夺取她生命的海浪,面对一次又一次向她打来的海浪,小姑娘是怎么表现的?是抹一抹脸上的海水接着唱,多么镇定勇敢,藐视死亡,不向命运屈服的小姑娘,让我们再读这几句话,让听到你的朗读的人都体会到小姑娘顽强。齐读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是激昂的歌声了吧?(激昂:激动昂扬)
师:要想把课文理解的透彻,我们不但要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去理解,还要学会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还要学会对比。
在这里让我们把小姑娘和马金納对比一下,和远处的人们对比一下,你有什么要说的?你是不是又一次感到小姑娘的不平凡。是啊,当一般人绝望的时候她能满怀信心,当一般人筋疲力尽的时候,她还能坚持抗争,当一般人感到孤立无援的时候,她还能高声歌唱,这就是一个高于常人的小姑娘。
三、理解小姑娘的歌声是救命的歌声。
师:这就是绝望中的马金納听到的歌声,这就是绝望中的马金納看到的情景,请同学们想一想:
课件出示:
马金納隐隐约约听到断断续续的歌声,他想,想到这,马金納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马金納看到雾气笼罩的海面上,几个妇女正抱着一根圆木游着,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马金納想。
师:小姑娘的歌声给了马金納求生的勇气,给了马金納力量,让马金納跳出了绝望。仅仅是马金納一个人受到小姑娘的歌声影响吗?
课件出示: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的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隐隐约约听到歌声,一位妇女激动地说:“。” ;一位男孩大叫:“。” 一位快要冻僵的老先生颤巍巍地说:“。”
于是他们也像马金納一样朝着歌声聚拢过来了。
理解“激昂”、“聚拢”
在小姑娘的歌声的激励下,最终怎么样了呢?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以自然段。
理解“终于”说明了什么?可不可以去掉?
课件出示:填空大家从内心感谢这位小姑娘,是她,用自己的,给人们增添了,是( )救了大家。
师:课文最后说是歌声救了大家,为什么?用“因为……所以……”回答
(没有小姑娘的歌声,救生船很难发现遇难的人们,也很难找到零零散散的遇难人,没有小姑娘的歌声,绝望的人们再也没有勇气和力量继续挣扎下去,所以说“是歌声救了了大家”。小姑娘给予遇难人们的,不久是生命,而且是一种精神,是面对困境应有的态度和作为。那些获救的人们,一生一世都会从这次历险中汲取力量的。
师: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是隐隐约约的个歌声、断断续续的歌声、清脆的歌声、激昂的歌声了吗?如果除了隐隐约约的歌声、断断续续的歌声、清脆的歌声、激昂的歌声,老师再让你给歌声加个形容词的话,你想加个什么样的歌声?(救命的歌声)
四、与小姑娘对话
师:此时,你想对小姑娘说些什么?
小姑娘听到你的话会怎么说?
《歌唱二小放牛郎》中的王二小是一位小英雄,那这位勇敢的小姑娘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影响了大家,以致让大家获救算不算的一位英雄?
五:联系实际
师:同学们,最近呢我们是国难当头,我们的四川汶川同胞正处在水深火热当中,一幕幕感人的场面,让我们热泪纵横,我们也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奉献了我们的一片爱心,其实他们此时此刻不单单需要我们物资的救援,更需要我给予他们精神的安慰,你打算用什么来激励那些灾难中的兄弟姐妹们?
《歌声》习题 篇11
《歌声》是北师大第四册第12单元小英雄中一篇主体课文,讲述了在轮船沉没后,一位不满10岁的小姑娘用歌声唤起自己和遇险的人们求生的勇气,引来救生艇终于获救的动人故事。依据以上教学内容、新课程教学理念和学生实际情况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认字20个,继续练习独立识字的能力;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落水的小姑娘在生死关头表现出来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3、懂得在遇到危险时要积极想办法,摆脱困难。我认为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面对困难的那种勇气、乐观的人生态度应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歌声是怎样救人的。由于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要使学生深切的感知,深入领悟小女孩面对困难的勇气、乐观,必须通过朗读、想象等手段,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朗读体验法、情景对话法、鼓励欣赏法。有了以上的教学准备,我主要通过以下几步完成: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直接点题,交流歌声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可以愉悦心情、有时还可以挽救人的生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以读为本,抓住“歌声”这一线索,开展阅读教学。
(1)通过读了解课文中的歌声是怎样救人的。在教学中可以从课文入手,让学生划出描写歌声的句子,同时圈出描写歌声的词语。这里渗透着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静心读文中圈画词语。
(2)根据本单元的目标理解词语,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歌声为什么会断断续续,从而引出文章中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小女孩的坚持,遇事乐观镇定。
三、引导学生边读边思,理解歌声是怎样救人的。本文的难点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歌声是怎样救人的。我利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思考以往人们是怎样救人的,同时又提出课文为什么说是歌声救了大家?可以做情景对话练习:马金纳听到歌声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其他落水的人们听到歌声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救援人员听到歌声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通过情景练习让学生对歌声有新的认识。
四、回应导语,交流感悟。开课时让学生交流了“歌声能给人们带来什么?”这一话题,这时学生在学习了课文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谈谈歌声会给自己带来什么。这是在学习了课文后有所感悟的说,使整篇讲述浑然一体。
板书设计:主要以整个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为线索,抓住每一部分的重点词语,体现文章主要内容,表达思想感情,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歌声》习题 篇12
师:请你们思考,当他们听到歌声后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指名多人)
出示: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隐隐约约听到声音,一位妇女激动地说:“ 。”一个男孩大叫:“ 。”一位快要冻僵的老先生哆哆嗦嗦地说:“ 。”于是, 。
生:先小组内合作讨论,再个别说。
师:假使当时女孩不在唱歌,而是在拼命地喊救命,人们听了后还会有这样的感受吗?(指名)
生:人们会放弃对生的渴望。
生:人们会更加绝望与悲观。
生:人们会越加恐惧与害怕。
师小结:那只会使人们更加悲哀,丧失求生的力量,因此我们说这个歌声(板书:希望)
生:朗读最后一节(读出获救后的高兴与兴奋)
小结:谁说歌声不能救人,就是小女孩的歌声救了大家。(板书:得救)
自我反思:“歌声”这篇课文以马金纳为主的落水者听到歌声前后的表现与内心活动为重点,在这基础上,我设计了拓展练习,通过看多媒体,使文本的内容直观而形象,并且详略得当,疏密有致。在让学生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我还大面积地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层层深入地真切感到是歌声救了大家,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并且我通过让学生比较“歌声”与“喊救命”之间会给人们带来的感受,更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这位小姑娘在如此危难的时刻还不停地歌唱,内心油然而生无限的敬意。朗读时,更是把自己对小姑娘的赞美与崇敬融入其中,读得有声有色。
从案中的片断中我是从创设情境为切入口,师生互动,环环相扣,让学生在体验语言中内化,开启了思维,提升了情感,主题设计、画面运用,声响效果教学延伸等都处理得很得体有序,让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记住了内容,学习了语言,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歌声》习题 篇13
《歌声》教学反思
古代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章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文章,没有文章也就没有语文,没有我们的语文教学。《歌声》这一课让我们感受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小姑娘的乐观、自信,对生命的渴望,让我们对小姑娘有着深深的敬意,这是情感之所在。
抓住了着眼点,我在教学时创设了情境,让孩子们仿佛真的处在当时的事发现场,体会当时遇难者的心情,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已经哭了。这样大的灾难,对他们来说太可怕了,仅是想想便吓的要死。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会之后再读课文,对文中的小姑娘有了更深的认识。
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让孩子们充分的与文本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相碰撞,让想象自由飞翔。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孩子们深入读文之后,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指导理解,如:一次又一次、绝望、拼命、内心……透过这些词语,孩子们体会到了小姑娘的坚强乐观、灾难的可怕、马金纳的无可奈何、重生的喜悦……老师无须多言,只要适当点拨,孩子们的心中便会激起一层又一层的涟漪。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读,还在读中悟。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评价是其中一科。这一科是我要努力学习的,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及时的评价,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通过上《歌声》这一课,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只要我们进入文本,都会有精彩的课堂生成!
《歌声》教学反思
对于两年级学生来说,《歌声》这是一篇深奥难懂的文章。由于缺乏这部分的生活经验,学生是很难理解歌声救人的原因。因此,除了让学生多读,多思,我还多次创设情景,让他们直接接触阅读教材,感受、体味、揣摩,走进作品的生命。下面就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感悟谈两点拙见。
一、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本课的难点和关键就在于让学生深刻地感悟为什么小姑娘的歌声救了大家。但是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的经历太少,沉船落水,在海中拼命挣扎,在绝望中渴求生存的感觉他们根本不可能体会,也就很难真正进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在课文引入部分,我就运用了媒体信息技术,结合声音、图像和文字的刺激,一下子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情感融入了当时沉船后的情景中。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能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
二、情境朗读,感悟词句。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让孩子们充分与文本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相碰撞,让想像自由飞翔。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而且针对自己班级理解能力不强的原因,通过划划句子圈圈词语、运用自读、引读、齐读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孩子们体会到了灾难的可怕、马金纳的绝望。老师无须多言,只要适当点拨,孩子们的心中便会激起一层又一层的涟漪。同时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抓住句子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来读懂句子的意思。
三、重视识字、写字教学。对于二年级学生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如识字、写字之前,找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通过同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识字和写字的能力与习惯。二年级写字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写字的质量,不仅要求把字写正确,还要指导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另外,还要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总之,识字、写字教学只要抓住了重点,就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歌声》教学反思
《歌声》是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一篇主题课文,主题围绕“小英雄”进行教学,课文表现了落水后的小姑娘在危难时刻白哦先出正义的信念,无所谓挺身而出的英雄气概。目的是让学生树立“英雄”的概念,崇敬英雄,向英雄学习。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考虑到孩子心理感悟能力不足的特点,我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是在上节课读文识字的基础上,从关键句子入手,从关键字词入手,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品读,并于读中悟情、悟中表情,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在教学《歌声》这一课时,从许多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设了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兴趣,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
二、巧妙地引导点拨,激活了学生思维,使学生想说、有话可说、说得得体。比如,当看完海难,学生说出了:害怕、恐怖、可怕、紧张、惊恐等感受;还说出了我会抓住漂浮的物体,我会拼命游等办法。我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筋疲力尽”。在感受了小姑娘的英雄形象,体会了小姑娘的优秀品质后,我提问:你想对小姑娘说些什么?学生情绪激昂,用丰富的语言赞美了小姑娘,并表示要向小姑娘学习,都认为她是当之无愧的小英雄。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在其中已经不知不觉地提高了。
三、重视激励性评价,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展示自我的信心。我认为肯定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能给学生以充足的自信与鼓舞。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出采发言,我会用不同的语言称赞他们。比如说:你很聪明、你的知识真丰富、你很会想问题、你看的书真多、老师和你的想法一样。
四、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课上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海难,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了教学难点。
当然,课堂中可能还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关注的面积不够,忽视了一些学困生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虚心向前辈们请教。
《歌声》反思
《歌声》写的是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在海上行驶,不幸触礁,船沉了,落水的人在水中拼命挣扎,他们在游得筋疲力尽之时都感到绝望,但一个十岁的小姑娘却在海水的冲击下高声歌唱,以她的乐观和镇静挽救了遇难者。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绝望”,让学生体会在当时情况下,马金纳的四周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漆黑的夜晚,茫茫的大海,冰冷刺骨的海水和呼啸着的海风,还有周围人的喊叫声,救命声,通过朗读以及想象感受绝望的心情,再次引出描写歌声的句子,深刻理解歌声给了大家勇气和力量,歌声救了大家。
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经历的太少了,沉船落水,在海水中拼命挣扎,在绝望中求生存的感觉他们根本不可能有。所以,要深刻地体会出为什么说小姑娘是“英雄”,是她的歌声救了大家。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之所在。
我通过语言诱导、启发,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能够直接感知,如身临其境,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音乐的衬托下学生进入到了那种生死攸关、万分紧张的情境之中,在我的语言渲染及引导下,他们体会到了遇难者的 “绝望”。这样一来,不由得对在风浪中高声歌唱的小姑娘肃然起敬,对小姑娘的勇敢与镇静发自内心的感叹:“小姑娘,你真了不起!”“小姑娘,你真勇敢!”“小姑娘,你真是个小英雄,我要向你学习,陷入困境不慌张,勇敢镇静地想办法。”
《歌声》习题 篇14
一、案例背景
小学语文二年级第二学期第22课《歌声》,是一篇十分感人的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一位小姑娘在一次海难中以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并用歌声召唤来了救生船,最终使大家都得救了。从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小姑娘那坚强、乐观的性格,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
课文的重点是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课文的难点是感受小姑娘在危险面前的乐观与坚强,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一种可贵品质: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要永远保持乐观与坚强,不被生活中的任何挫折与危险吓倒。
二、案例情景
片段之一——情景引入法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能听到歌声。听,清晨的树林里,鸟儿在鸣唱;有趣的动画片中,花仙子在歌唱;美丽的大海边,海水与月光在私语呢!
媒体出示画面与歌声:“鸟儿鸣唱”(《百鸟朝凤》)、“花仙子动画”(《花仙子之歌》)、“海水与月光私语”(《月光曲》)。
师:你能形容一下自己听到的歌声吗?
生1:悠扬的歌声。
生2:美妙的歌声。
生3:快乐的歌声。
……
师:歌声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歌声》,却是发生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在一个非常危难的时刻响起——
生:个别读课题,再齐读课题。
生:(质疑)谁在哪儿唱歌?
为什么要唱歌?
歌声是怎样的?起什么作用?
……
[自我评析:整堂课一开始,我用情景引入法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地吸引住了。随着课题的揭示,学生的脑海里马上出现了许多小问号:谁在哪儿唱歌?为什么要唱歌?歌声是怎样的?起什么作用?……于漪老师曾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使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疑问,使学生急于想学习课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高昂的兴趣,便迈出了整堂课成功的第一步。]
片段之二——情景再现法
师:为了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把时间追溯到1920年的一个夜晚,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录相出示触礁的一幕)
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录相出示船沉,人们挣扎的凄凉场面,并配以无限凄婉的乐曲)
生:全神贯注地观看。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上面录相展示的第一节。
[自我评析:情景再现法,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有了真实的感受,再让他们读好这一节,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达到情感的交融。]
片断之三——“歌声”突现法
师: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疯狂的海水把落水者都冲散了。它随时会吞噬大家的生命!咦,突然海面上传来一阵阵歌声——(在全场安静片刻后,播放小女孩激昂、断续的歌声)
课文是怎么描写这歌声的?
生:(出示句子)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生:(出示句子)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生:感情朗读句子,重读表示歌声特点的词。
师:歌声为什么会是断断续续的呢?配乐范读第3节。
生:(出示句子)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师生:伴着凶猛的海浪声朗读这句句子。
师: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小姑娘?
生1:我觉得这是位勇敢、不怕困难的小姑娘。
生2:我觉得这是位非常乐观的小姑娘。
……
[自我评析:“歌声”突现法把文中描写歌声的句子贯穿了起来。此时,学生看到这位小姑娘在如此危难的时刻还不停地歌唱,内心油然而生无限的敬意。所以,让学生说说这是位怎样的小姑娘时,他们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朗读时,更是把自己对小姑娘的赞美与崇敬融入其中,读得有声有色。]
片断之四——“连环画”展现法和练习拓展法
师:当时,那些落水者都从内心感谢这位小姑娘,这是为什么呢?
生:(出示句子)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生:学习“增添”,并为“添”编顺口溜。
生:(再次质疑)歌声为什么给人们增添勇气和力量?歌声为什么会救人?
师:先看马金纳听到歌声前后表现的句子。
生:(出示句子)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他绝望了,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出示“连环画”1,读出绝望的语气)
生:(出示句子)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出示“连环画”2,读出内心充满希望的语气)
师:当时,马金纳是怎么想的?生:这茫茫大海没有尽头,看来我要葬身大海了。
生:我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不是被冻死、饿死、也会被风浪卷走。
……
生:那是小姑娘的歌声,多么清脆、激昂。
生:在危难时刻,连一个小姑娘都这么坚强,我怎么能放弃生命呢?
生:人生中多少风浪,我都走过来了。这次,我一定也能度过难关,与亲人团聚!
……
师:歌声不仅给马金纳增添了勇气和力量,也给其他落水者增添了勇气和力量。(出示“连环画”3)
(出示拓展练习)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隐隐约约听到歌声。一位妇女激动地说:“ ”;一个小男孩大叫:“ ”;一位快要冻僵的老先生哆哆嗦嗦地说:“ ”。于是他们 。
生:先小组内合作讨论,再个别说。
师:歌声把落水的人们召唤了过来,还把什么也召唤了过来?
生:(出示句子)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出示“连环画”4)
生:理解“追寻”的意思,读出高兴的语气。
师生:引读,是小姑娘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自我评析:以 “马金纳”为主的落水者听到歌声前后的表现与内心活动,是整堂课的重点。我把当时的情景画了一幅又一幅学生特别喜欢的连环画,还设计了拓展练习,使文本的内容直观而形象,并且详略得当,疏密有致。我还大面积地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层层深入地真切感到是歌声救了大家,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
片断之五——拓展思维法
师:课文中的歌声不但给人勇气和力量,可以救人,歌声还能给人们带来什么?生1:海顿的《告别交响曲》,是一张“优雅的请假条”,可以替乐师们请假。
生2:摇蓝曲令婴儿安然入睡。
生3:闹钟的歌声催人准时起床。
生4:白鲸听到歌声,会快活地游动。
生5:美妙的舞曲响起,人们翩翩起舞。
生6:《义勇军进行曲》曾唤起一代热血儿女为新中国的崛起而奋战。
……
[自我评析:“大语文”的概念应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课内的知识应向课外廷伸。]
片断之六——首尾呼应法
师:(再次出示“小鸟鸣唱”图,“花仙子动画”图,“大海私语”图,以及“小姑娘歌唱”图。)听,小鸟的啁啾带来生机,花仙子的歌唱带来快乐,大海的呢喃带来安详……让我们去倾听大自然的歌声,欣赏生活中的乐曲吧!即使在挫折与危险面前也要像文中的小姑娘那样,永远——
生:(出示)乐观与坚强。
[自我评析:整堂课至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小姑娘的乐观与坚强再一次叩响了学生的心扉,成了他们一生的榜样。]
三、案例反思
随着课堂教学改进的不断深入,我也不断地改变以前扣住教案,按部就班的教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灵动的教学风格。我所追求的教学艺术风格是智慧与创新的,我所追求的课堂效果是师生思维的不断碰撞,学生的课堂回答更是妙趣横生。
我觉得,语文教学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充分地活跃起来。教师要做到目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并带着亲切的教态、自信的笑容以及完美的教案设计走进课堂,用自己的智慧与优美的语言跟学生充分互动起来,形成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良好氛围。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滋有味的,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蓝。
有人说“一堂课如同一首交响乐”,有序曲、有高潮、有结尾。我觉得自己在《歌声》一课的教学中,就像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员,采用了“情景引入法”,“情景再现法”,“歌声突现法”,“连环画展现法”,“练习拓展法”,“拓展思维法”,“首尾呼应法”等多种策略,调动了每一个演奏员(即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演奏出一支迭声起伏的乐曲,给学生、给所有听课的教师、也给自己以艺术的享受,真心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精神实质。
四、[专家点评]
从案中的片断中体现了教师能从创设情境为切入口,师生互动,环环相扣,让学生体验语言中内化,开启了思维提升了情感,主题设计、画面运用,声响效果教学延伸等都处理得很得体有序,让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记住了内容,学习了语言,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歌声》习题 篇15
《歌声》教学案例设计
设计意图
《歌声》是二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一件感人的故事——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触礁沉没,落水的人在海里拼命挣扎。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海里一边挣扎一边唱歌,她的歌声给了大家勇气和力量,激励落水者坚持、坚持、再坚持!她的歌声也引来了救生船。她用歌声救了落水的人们。
课题《歌声》便是文眼,第一自然段叙述事情的起因,落水人从希望到绝望的处境。第二至四自然段由歌声串起,萦绕的歌声给马金纳希望,给其他落水者力量,救生艇也寻声而来。课文从描写马金纳的落水入手,由点到面,写出落水者从落水到获救的全过程。课文对唱歌小姑娘的细节描写和结尾处人们对小姑娘的感谢,表现出小姑娘在逆境中的坚强,并带给别人勇气和力量的美好形象。
这篇课文含义深刻,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这篇难度较大的课文我该如何由浅入深地把握,使二年级学生既可以接受又能有所提高,是我教学的关键。有所感才能有所悟,有所悟才能走入文本倾情表达。然而二年级孩子的世界里对“死亡”两个字,没有痛彻心扉的体验,又该如何去体会当时遇难人们那种绝望的心情?如何体会听到歌声后,给予人们的那种勇气和力量呢?
针对二年级孩子心理感悟能力不足的特点,我决定降低理解难度,从关键句子入手,从关键字词入手,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品读,并于读中悟情。在深入研究教材之后,我以“歌声”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并一线贯穿全课堂。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的生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合作探究,感受小女孩的坚强。
在课文情景中,学习生字“挣”,了解含义,识记字形。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诵读体会,感受小姑娘用歌声给大家带来的勇气和力量以及获救者们对小姑娘的感激。
教学重点:用多种形式学习、积累词语。通过朗读,感悟小姑娘遇险时的坚强和歌声传递的力量。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歌声给人们带来的求生力量,坚持到底的意志,对生存的勇气。
一、复习
1.复习巩固
(1)出示词语:不幸 挣扎 聚拢 增添 隐隐约约 触礁
(2)开火车读。提醒后鼻音的字要读准。
(点评:低年级语文学习以识字写字为主,复习中巩固词语十分必要。读准词,才能读通句,读顺才能读出味儿,读懂语境和语情。)
2.理解“触礁”
(1)你们知道什么叫触礁吗?生联系上下文读。
(2)师指“礁”介绍,江河、海洋中隐没在水下或落出水面的岩石。
船只在航行中撞上礁石,会造成船体受损、漏水、船体搁浅,严重的还会造成船只的沉没。
(点评:在课文情境中理解词语“触礁”,识记字形,了解“礁”中石字旁表义,在低年级识字效果较好。教师用词语描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了解触礁的严重,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促使他们如临其境,极大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学习下文作铺垫,自然过渡到第一自然段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紧扣对“触礁”的理解,师讲述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
(幻灯:1920年的一个夜晚,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
同学们,说说你现在想知道什么?
(点评: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表达的欲望,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获得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感情,让学生在课堂的前十分钟就能积极地投入课堂,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2.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交流: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等待着救生船。(幻灯出示)
(1)学生交流中,师相机评价:船沉了,后果很严重。
(2)理解“拼命挣扎”:
①你看到了吗?你听到了吗?引导想象,感受落水人求生的希望。
②教学“挣”
师相机总结学生的发言:大声呼救,挥舞着手臂,(板书:提手旁)争取着求生的机会。(板书:挣)现在你记住这个字了吗?
③出示手板“拼命挣扎”。指名读词。
(3)指名读句子。
小结:落水的人们挣扎着等待着救生船,抱着求生的希望。
板书:希望
b你还知道了什么?
交流: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幻灯出示)
(1)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2)相机小结学生的发言,理解“筋疲力尽”:没有力气喊了,没有力气游了,这就叫——筋疲力尽。指名读。
(3)通过反问,引读课文:马金纳怎么不呼救了?马金纳怎么不游了?这样不就是等死吗?
(点评:老师问,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老师问,学生结合对“筋疲力尽”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课文中的情境诱发学生的真切情感,学生凭借从诵读中获得的感受与体验,或再次进入课文诵读,或有感而发,以己度人,感受其情。)
3.总结:落水时抱着求生希望的马金纳在长时间等待后已经心力交瘁。他绝望了。
板书:绝望
(二)学习第2-4自然段
1.就在这时,海面上传来了歌声。
出示: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幻灯出示)
是什么样的歌声?边读边想,用笔圈画出描写歌声的词语。
结合上下文理解“隐隐约约”听不清。“断断续续”时有时无。
2.歌声给海上的人们带来了什么?自由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交流:
(1)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幻灯出示)
马金纳,你怎么有了力量?游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点评: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说话环节设计重在让学生体会马金纳有力量的原因。)
指导读。
(2)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了。(幻灯出示)
①你们怎么也游过来了?是什么给了你力量?学生交流。
②师评价:你们和马金纳有相同的感受。
③出示:我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幻灯出示)
指名读,齐读。体会人们和马金纳一样,从歌声中获得了力量。
(点评:学生理解人们像马金纳一样浑身有了力量不再困难,当学生体会人物内心后,引导学生带着感受回归文本。教学中,把“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一句的主语换成“我”,让学生在诵读第一人称中,体会到每一位朝歌声游去的落水者都与马金纳有相同的感受,他们都从歌声中获得了勇气和力量。)
(3)这神气的歌声带给落水者力量,让他们聚拢在一起,还带来了什么?
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幻灯出示)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老师引导,评价,指导朗读:
长时间的等待啊——突出“终于”
真的有小艇了!——突出“一艘小艇”
小艇是向我们这里驶来的!——突出“寻着歌声驶来”
(点评:这句话的含义很丰富,不同的侧重便可以体会出不同的感情。在阅读指导中,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进行多元化的理解。)
3.歌声是哪来的?
不久,马金纳看到,在雾气笼罩的海面上,几个妇女正抱着一根圆木游着,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了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幻灯出示)
指名读。
4.你想对她说什么?
人们表达着感激。(围绕感激,老师指导说话。)
幻灯:感谢你,是你用歌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课标中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老师用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的主干,作为练习说话的句式。在这里的说话,旨在激发学生发挥想象,表情达意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幻灯出示最后一句:大家从内心感谢这位小姑娘,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齐读
6.总结:小姑娘用歌声,带给人们希望,小姑娘用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小姑娘用歌声救了大家。
板书: (在“绝望”和“希望”之间) 勇气 力量
三.教学生字“挣”
指导书写:左窄右宽,第7笔横拉长,写在横中线上。
板书设计:
22 歌声
勇气 力量
绝望 希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紧扣“歌声”,听到歌声,马金纳重拾勇气和力量,听到歌声,人们同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听到歌声,救生艇驶来,用歌声串起课文的2-4自然段三条线。在教学中,重品读、重感悟、重表达,师生、生生,在文本间互动,深情体会、深刻感受歌声中的勇气和力量。
一、以读为本,抓住“歌声”这一线索,开展阅读教学
1、引导学生边读边思,理解歌声是怎样救人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文围绕“歌声”寻找答案,从而对歌声又有了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1)歌声给马金纳增添了勇气和力量。
(2)歌声给其他落水的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
(3)歌声给救援队传递了信息。
也许,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也能找到句子,但是他们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这“歌声”到底在落水的人们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情感,它是怎样给他们增添勇气和力量的,教师必须带领孩子再次深入课文。教学时,我注意引读重点句子,理解关键的词语,创设情景展开想象说话,层层深入,解决难点。
2、通过读,了解课文中的歌声是怎样的歌声。
课文以“歌声”为线索贯穿全文。当马金纳筋疲力尽、深感绝望时,远处海面上传来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歌声顿时给了他力量,他奋力朝歌声传来的方向游去;小姑娘不停地唱着歌,远处的人们也像马金纳一样朝着歌声聚拢过来了;援救的人们也听到了小姑娘的歌声,于是“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落水的人们终于得救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课文入手,让学生圈出描写歌声的词语。这里渗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静心读文中,圈划词句。再读句子理解“断断续续” “隐隐约约”的意思,又通过读这些句子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
读文不仅要了解课文的内容,更要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是在了解内容之后,更深层次的读。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大家看到救生艇来时的心情,我用引读的形式进行情感的渗透,使他们在读后有所悟。教师通过引读,渗透情感;通过范读,激发情感;通过媒体,提升情感;创设情境,层层深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二、注重积累、读讲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语言实践的方式是多样的,实践的目的在于积累和运用。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开展了许多语言实践活动。
语言实践活动之一——词语的积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指出,要“综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教学引入时,我就开始注意词语的复习和教学,借助偏旁表义理解“触礁”的意思,而对“触礁”一词的释义环节为学生理解事情的起因为了铺垫。在课文的学习中,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想象,联系生活中的直接与间接经验,借助想象理解“挣扎”“筋疲力尽”等词语,又带领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 “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
语言实践活动之二——说话的练习
说话的训练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特色,一共有三次说话练习,这三次练习是层层递进的。第一次说让学生说说马金纳在挣扎之后怎么不游了?第二次说是让学生说说是什么给了马金纳力量,让他向歌声游去?在两次说话练习中,学生体会出马金纳心理活动中的变化,感受到歌声给他带来的勇气和力量。第三次说是在大家得救之后,让学生说说想对小姑娘说的话,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感谢”把感受表达准确、清楚。这是在学了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感悟的说。
《歌声》习题 篇16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课后的10个生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抹”“播”。
2、正确理解“隐隐约约”“挣扎”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积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等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一、歌曲导入,引出歌声。
1、歌曲引入: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
2、不同的歌声带给人们的感受也不同,听了刚才的歌曲你有什么感受?(指名)
3、歌声不仅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还会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呢!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正是以歌声为题,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出示课题:19、歌声
二、创设情景,走进课文。
1、笛声引入,闭眼想象:(放笛声)故事就在这汽笛声中开始了。1920年的一个夜晚,海风啸啸,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行驶着一艘大轮船。船上灯火通明,马金纳和其他乘客一样在船舱里兴奋地唱啊、跳啊,快乐极了!
2.创设情景,体验失望:忽然,他们感觉到船身猛烈地晃动了一下,接着就听见有人大声地喊叫:“不好了,轮船触礁了,要沉船了,快跑啊!”“扑通,扑通……”人群一个一个地跳入了海里。不久,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可是救生船还是没有来。请你们设想一下,此时的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指名)
3、小结:是的,海水冰冷刺骨,人们的力气也已经耗尽,大家都认为自己已经毫无生还的希望,此时的人们可以说是绝望了。
马金纳也不例外,你们瞧,(出示: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指名多人,在指导朗读中理解“筋疲力尽”,并体会马金纳的绝望。)
4、这群遇难的人们命运如何?你们想知道吗?
打开书,自由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5、逐段指名读。适当正音
三、品词品句,认识歌声。
1、过渡:读了课文后你们知道故事的结果了吗?(指名)是谁救了他们?(板:歌声)你怎么知道的?
出示: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2、这是怎样的歌声啊?挽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请你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的2、3小节,读完后划出描写歌声的句子,并圈出能够体现歌声特点的词语。
3、(指名)出示句子:
(1)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2)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4、句中哪些词语体现了歌声的特点,那是怎样的歌声?(指名)板: 隐隐约约
(贴) 断断续续 的歌声
清脆、激昂
5、随机学习生字:隐、脆 昂 播。
6、为什么歌声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你读懂了吗?读懂哪个就说哪个?(指名)
随机:
(1)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
(2)断断续续:指名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因。
①出示句子: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②(播放海浪的声音)听!凶猛的海浪打过来了!
③师生合作读:汹涌的波涛一次又一次向她袭来,一次又一次地打断他的歌声,可这位勇敢的姑娘,却只是 ,又 。
④小结:就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小姑娘还不停地唱歌,她真是勇敢而又乐观啊!让我们一起在来读读这句句子。
(3)清脆、激昂:
①指名多人,让学生畅所欲言
②小结:对,这个小姑娘坚信一定会有人来救她的,同时她还想把自己的这种信念传给每一个遇难的人。
(4)出示句子:(指导读好这两句话)
①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②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四、想象说话,深入学习。
1、学到这,我们不禁有个疑问,歌声怎么能救人性命呢?为什么课文说是歌声救了大家?首先,我们来看看马金纳听到歌声后是怎样的表现?(指名)
出示: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歌声游去。
2、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3、不仅是马金纳这样,其他落水者也一起聚拢过来。请你们思考,当他们听到歌声后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指名多人)
出示: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隐隐约约听到声音,一位妇女激动地说:“ 。”一个男孩大叫:“ 。”一位快要冻僵的老先生哆哆嗦嗦地说:“ ”于是, 。
4、假使当时女孩不在唱歌,而是在拼命地喊救命,人们听了后还会有这样的感受吗?(指名)
5、小结:那只会使人们更加悲哀,丧失求生的力量,因此我们说这个歌声(板:增添勇气和力量)
6、歌声不仅把落水的人召唤过来,还把什么也召唤来了,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指名)板:向救生艇传递信息
7、谁说歌声不能救人,就是小女孩的歌声救了大家。(板:救命的)
引读:小女孩的歌声,不仅给人们 ,还 ,所以这歌声是 。
板书:
19、(救命的)歌声
隐隐约约 增添勇气和力量
断断续续 的歌声
清脆、激昂 向救生艇传递信息
《歌声》习题 篇17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认读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 认读本课生字13个,会写9个生字
2、 能正确读文,了解大致内容
三、教学准备:
字卡、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吧!听着歌声你的心情怎么样?在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用嘹亮的歌声挽救了大家的生命。板书:歌声,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吧!
(二)听录音:《歌声》
(三)问: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四)初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并标出自然段。
(五)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质疑、相互解答)。
(六)组内的问题在全班交流(师生相互答疑)。
(七)看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字,挑出难记易错的字,大家探讨识记方法共同解决。
(八)测读生字:
1、 开火车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请小老师帮助解决)
2、 “你指我读”游戏:为全对的同学击掌鼓励。
3、 抢读比赛。
(九)多音字:
zhá (挣扎)
zhā (扎根)扎花扎实扎针
(十)指名生分别读课文
(十一)指导写字:
1、 生观察指出易错字
2、 重点指导:幸:下面是“羊”字少一横
昂:与“迎”比较
聚:第十笔是“丨”注意下面部分的写法
拢:与“扰”区别
添:注意右下的写法
3、 学生读读写写
(十二)作业:
1、 生字、词
2、 读课文
(十三)板书设计及课后随笔:
歌声
幸 昂 聚 拢 添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落水的小姑娘在生死关头表现出来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
2、 懂得在遇到危险时要积极想办法摆脱困境。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面对困境时那种勇敢、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准备:
录像《铁坦尼号》沉船时人们惊慌的场面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师叙述生想象)
黑暗中,海风呼啸,大海中行驶着一艘巨大的游轮,船舱里人们在尽情欢笑,突然,船身剧烈摇晃起来,人们立刻慌乱起来,船渐渐下沉,落水的人在冰冷刺骨的海面上拼命挣扎,过了很长时间,救生船还是没有到,人们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此时此刻,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二)读第一自然段,体会马金纳“绝望”的心情
(三)师:在这时,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四)课件演示: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体会这两个词的意思,谈谈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五)师:这是谁在唱歌?她为什么这样做?大家为什么感激她?
请你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六)小组交流(如有疑问可在组内解决)
(七)质疑:组内未解决的问题大家讨论交流
(八)齐读课文:
(九)想象:假如没有歌声会怎样?
(十)播放录像《铁坦尼号》
(十一)这个小姑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谈感受,体会小姑娘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
(十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危险时你会怎么办?
(十三)作业:
1、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 预习《江凡》
(十四)板书设计及课后随笔:
歌声
小姑娘 救大家
(勇敢 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