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烽火》教学实录(精选17篇)
《卢沟桥烽火》教学实录 篇1
师:本文重点写了什么?在课文的那一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生:(回答)第二至五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第二大段。分别写了三件事。
师:对了,这样分三件事来写就是分层写法。每一件事我们就把它划分为一层,这一大段我们就把它分为:(生:那么这段就可以分成三层。)文章的篇幅较长,为了更好的学习课文,我们需要把它分层次来学习。
对!你们没这个习惯,是不是。现在我们大家就来体会一下吧。相信大家很快就学会分层的方法的。请允许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把第第二大段读一下,好不好?师引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读一读课本的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读课文)
生:一直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借着暗淡的星光,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企图趁中国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县城。
生:日本军队要入如宛平城搜查失踪的士兵,遭到中国守桥军士兵的严词拒绝。
生:日本军队的阴谋诡计在守桥士兵面前未得逞,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师: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呢?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生:我从“全副武装”、“气势汹汹”、“恼羞成怒”可以看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是有备而来的,他们仗着人多势众,蓄意向中国士兵挑衅,气焰十分嚣张,嘴脸十分丑陋。
生:我从“‘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这句话中读出敌人心狠手辣,一心想置我守桥军队于死地,真是狼子野心啊!
生:从“大声喝问”、“当即严词拒绝”、“立即开枪还击”中,我体会到中国守军正义凛然、誓死卫国的崇高精神。
师:同学们的感受真丰富啊!能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体会到这么多东西,真值得称赞。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产生了疑问,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产生了疑问,文中写到“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能判定日军军官是蓄意挑衅,而非“搜查”失踪的士兵呢?你愿意帮帮我吗?
(学生小声议论起来,兴致很高的样子)
生: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日军无权在中国的领土上搜查,可他们却是“全副武装”,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
生:部队的纪律很严明,日军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显然”一词充分表现出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一眼看穿了日本侵略者的狰狞面目。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谈得不错,真正做到了读有所思,
读有所想!能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的第4-8小节,看看第三层写了什么?(自由读)
有的同学别读,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qing昂扬,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
(学生自由朗读、探究着每一层的含义)……
反思:
本文是一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卢沟桥烽火》教学实录 篇2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读《卢沟桥烽火》一文有感
江苏省连云港 港师师专一附小五(2) 吴子肖
在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十册的语文书上,有一篇课文的题目叫《卢沟桥烽火》。每当我读起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的心中就会燃起一股熊熊燃烧的怒火,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37年7月7日深夜,侵华日军以一名日军失踪为借口,要过卢沟桥进宛平县城搜查,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士兵当即严词拒绝。日军恼羞成怒,随即用大炮、机关枪向卢沟桥攻击,我国卢沟桥守桥士兵与日军展开了激战。守桥士兵们以桥上的望柱、栏板为掩体,向敌人射出仇恨的子弹。战士们愈战愈勇,抡起大刀展开白刃战。第二天,中国gongchandang就通电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日,团结对敌。日本侵略者在这里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从此,一场伟大的、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由此拉开了序幕。
读完这篇课文,我的感慨颇多。
卢沟桥这样一座如此艺术的古桥,见证了历史上残酷、血腥和耻辱的一幕。同时它也目睹了中国人为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自由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行为。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不应该忘记革命先烈们所做出的牺牲,也不应该忘记当年中国所受到的种种耻辱与磨难。
国耻永不能忘,革命先烈们为国的奋战牺牲更应牢记在心,我们应该记住历史。历史,警醒后人;历史,催人奋进。历史向我们昭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这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兴盛,由贫穷到富强的奋进动力。
今日的我们,正沉醉在幸福与甜蜜当中,可曾想过我们现在的幸福与甜蜜是以什么样的代价换来的?是昔日的战士们用自己的血与泪换来的!我们可曾想过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日本,竟然敢对偌大的中国进行侵略?因为中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饱受屈辱得出的血的教训。
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决不能让历史重演,中国台湾的一位校长曾经说过:“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说的对,天下兴亡,是我自己的责任,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公民自己的责任。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也不能一直沉浸在历史中,而是要以历史来鞭策自己、来提醒自己,鼓励自己为祖国现在和将来的繁荣而奋斗,我们一定要团结起来,共同创造中国新的历史。
如今,中国现在虽然处于和平时期,但是,时至今日,参拜靖国神社的闹剧和对历史史实的杜撰篡改以及意图抹杀的种种劣迹仍在上演,这怎能不为国人敲响警钟呢?
我们中国需要的是和平与繁荣,为了让我们的国家更美好,我们要时刻牢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
指导教师:肖侠、吴价宝
《卢沟桥烽火》教学实录 篇3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北京西郊有一座桥名叫卢沟桥,它不仅因桥上的狮子多而闻名,还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人。它清清楚楚的记载着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它更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日的序幕。《卢沟桥烽火》一课就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
读一读课文《卢沟桥》烽火,看看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
《卢沟桥烽火》一课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们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究竟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呢?再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来写的。
全文工共有9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六至八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劳与声援。
第九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以上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划分的,你分对了吗?其实课文还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划分。那就先找一找表示时间的词语?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九一八’事变后”——“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按照这些词语的提示,你会划分了吗?试试看。
读了几遍课文,我们知道《卢沟桥烽火》一课重点记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那课文二至五自然段就是本课的重点段,多读几遍,它会带你走进那一幕。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段欣赏
“卢沟桥事变”充分暴露了日军的险恶用心,也强烈的再现了中国军民誓死卫国的抗争精神。课文如何通过描写来体现的呢?这里选了几个片段,我们一起来体会体会。
课文精彩片段(一)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棉队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欣赏】
课文的描写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卢沟桥,带到了1937年7月7日的那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军的丑恶嘴脸、险恶用心。
但课文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刻画和描写,借助“全副武装”“偷偷地”“蓄谋已久”“恼羞成怒”“首先”词语的恰当运用,便把一个侵略者的形象展现得一览无余,从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课文精彩片段(二)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呀呀”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代表头上看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欣赏】
战斗场面的描写,关键是要抓住双方人物的神态动作来写,写出战斗的氛围来。
这里,作者便抓住了敌我双方在战斗中的表现来进行描写,通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冒着”“冲出” “砍去”等写出了中国守军势不可挡的气势,表现了中国守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而“人仰马翻”“呀呀吼叫着”“疯狂”“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等词则写出了日军的可耻下场。虽然笔墨不多,但形象可感,仿佛一切历历在目。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一:顺叙
《卢沟桥烽火》一课,在叙述卢沟桥事变时,一步一步地按照卢沟桥事变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叙述。这种叙述的方法,就叫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或人物经历的自然顺序进行的叙述。它是叙述中最常用的方法。例如下面一段话运用的就是顺叙的方法。
下午放学后,我和梅芳、小强做值日。我们三人先轻轻地把教室两排桌凳挪开,然后用锯末扫地。因为锯末洒上水拌湿了,扫起来既能把脏物脏土带走,又不会弄得尘土飞扬。扫了中间的地,我们又把桌凳摆好,再扫两边,很快就扫完了。最后,三人用湿抹布把桌凳擦得干干净净。我们站在讲台上往下一看,嘿,桌子摆得齐刷刷的,桌凳亮光光的,我们的教室多漂亮啊!
这一段话,按照“挪桌凳”“扫地面”“擦桌凳”的顺序,依次记叙了打扫教室的过程。如果颠倒了顺序,先写“扫地面”,再写“擦桌凳”“挪桌凳”,或者按其他的顺序,那就没条理,让人看不懂了。
运用顺叙的叙述方法,符合人们一般的认识习惯,习作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能让人感到事情的发展有头有尾,脉络分明。因此,想要写好一篇习作,学好顺叙,可是第一步。
表达方法提示二: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
写一篇文章,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记人,都要有一定的顺序,尤其是叙事。如果不按一定的顺叙来记叙,那么记叙的内容就不会清晰明了,突出重点。
课文在记叙“卢沟桥事变”时,通过“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连接上下文,让人清楚的了解了“卢沟桥事变”发生的全过程,这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叙述,结构文章的。
像下面的几段话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
那次跳橡皮筋,曾连波同学一马当先,谁知刚跳了两下就摔倒在地上。“哈哈哈。哈哈哈……”女同学笑得前俯后仰。 “男同学跳橡皮筋,真是新鲜事!”男同学的脸一个个都胀得通红,曾连波不服气地说:“笑什么?哼,要不咱们比一比。”“好!比就比,鬼才相信我们女同学会输给你们!”男同学大声对女同学说: “好,星期六等着瞧!”
第二天放学后,我和几个女同学正准备回家。忽然听见教室外面有人在说话,仔细一看:哦!原来是他们在偷练跳橡皮筋,难怪男生这几天神神秘秘的。“让他们去学吧,他们准没咱们行!”“那当然了,他们哪能跟咱们比!”我们这么议论着。
时间过得真快,星期六转眼就到了。我对曾连波说:“你们不是说要比赛吗?今天就见个输赢!”“当然要比啦,我们不会输给你们的!”他胸有成竹地说。
比赛开始了,先是我们女同学跳。瞧,张吉跳了起来。她先……
这里的“第二天放学后”、“时间过得真快,星期六转眼就到了”、“比赛开始了”就清楚地点明了时间,文章就是按照这些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记叙事情的经过的。
当我们在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一件事时,要注意清楚地点明重要的时间,以使文章的层次清晰,让人一看就明白。。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卢沟桥烽火》让我们了解了历史,了解了“卢沟桥事变”。课后,你可以再收集一些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史实、小故事,然后把它们编辑成一份小报,给你周围人看看,让他们也更多地了解“卢沟桥事变”。
(提示:先收集一些有关卢沟桥事变的资料,可以是事件的记录,可以是图片材料;然后想一想你打算把小报设计成什么样儿,给小报取一个恰当的名字,可以叫《历史一幕》、《难忘“七·七”》、《走近卢沟桥》等等;最后开始制作。)
2、读了《卢沟桥烽火》一课,你肯定有些想法?有些感受?可以把它写下来,那就是一篇读后感了!
(提示:要多读课文多思考,有一点写一点,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去写。)
附:
课后练习3提示:
逐步——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万籁俱寂——夜幕降临,山中万籁俱寂,只有那丁冬的泉水声传送到我的枕边,伴我走进梦乡。
课后练习4提示:
讲述之前,先记住几个重要的时间提示:“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这样时间顺序就不会错了,然后再想想每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就能讲清楚,讲好了。试试看。
《卢沟桥烽火》教学实录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6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kou xiao die
日寇硝烟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咽喉挑衅
日寇控制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lk"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第二天凌晨
敌军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狈举、冒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渎,渎刁;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卢沟桥烽火》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准确体会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
3、能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拟清文章结构思路。
4、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方法:
1、利用互联网搜索查阅的方法,通过一些图片和视频,再现实历史,帮助加深学生理解。
2、自主探究,抓住关键词语,进一步领会理解文章内容。
3、合作交流,深化学生的情感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新课
1、观看卢沟桥图
【网络搜索】
过渡:这就是卢沟桥,它历尽风雨沧桑,见证了一段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战历史。
2、板书课题:卢沟桥烽火
释题:烽火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比喻什么?
【网络搜索】
3、简介《卢沟桥烽火》背景:
【网络搜索】“九一八事变”:
图文:
配乐:《松花江上》(片段)
过渡:“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蚕食、扩张,把魔爪伸向全中国,妄图以泸定桥为突破口,继续扩张势力,将祸及全国……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学课文
要求:读通句子,读顺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划出自学中遇到的疑难点。
2、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a)出示本课生字词和多音字:
烽火 妄图 伪军 凌晨 呐喊
歼灭 震耳欲聋 蚕食 挑衅
哭爹喊娘 狼狈而逃 抱头鼠窜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同仇敌忾
猝不及防 鬼哭狼嚎 如火如荼
魔爪(zhuǎ zhǎo ) 咽(yān yàn)喉
b)、指名读,集体帮助纠正读音
c)、再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d)、齐读词语
3、质疑:说一说在预习中有没有遇到的疑难问题?
4、学生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历史事件?
5、学生读课文后议一议,然后指名概括文章大意。
6、根据下列小标题,试一试给课文划分段落:
战略要地 激战守桥 发出号召 拉开序幕
《卢沟桥烽火》教学实录 篇6
卢沟桥位于北京的西南郊,著名的“卢沟晓月”就在这里。这样一处优美的景点为何和烽火连在一起了呢?这就是本课需要告诉大家的。这一单元的课文都和战争有关。而“烽火”在古代就有报警的作用,把它作为单元的首篇,是否也有向读者报告“战争”马上就要来了的用意呢。
这篇课文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但是又不能简单地上成品德教育课。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地去阅读语言文字,理清文章脉络,分析重点词句,掌握文章主旨,才能从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受到精神上的熏陶。此文在表达的顺序上有明显的特点——依照时间顺序展开叙事,我们的学习也可以依此进行。
“九一八”,是第一处出现的时间,熟知历史的朋友都知道,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日本帝国主义者开始了对中国(东三省)的侵略。在短短数月的时间里,就夺占了整个东北地区。感兴趣的朋友可在这里稍做拓展:
此时中国的军队在干什么呢?在打内战。先是1930年的军阀中原大战,紧接着是蒋介石的“剿共”。俗语云:家和万事兴。家里都打成一锅粥了,也难怪别人欺负你了。战争本身就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所谓的正义战争也一定是获胜者的,假如希特勒统一了全世界,那么他发动的战争一定也会是“正义”的。这话说得有些偏激了,但是直到如今日本的一些右翼势力不还是认为他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正义”的吗?
拓展的有些多了,还是看我们的文本。文章的第一节是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前夕的历史情况分析。有几个关键词一定要把握好。第一个是“侵占”第二个是“蚕食”第三个是“妄图”。“侵占”是过去时,中国的领土已经被占领,“蚕食”是现在时,指的是日军正在像蚕一样慢慢地侵吞华北,“妄图”则是将来时,只不过将来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三个词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日军的凶狠嘴脸和丑态。后面的“咽喉要道”用词更是贴切,准确地点明卢沟桥的战略地位。预示着中日双方在这里必有一场恶战。
1937年7月7日深夜,鬼子来了。“全副武装”说明其早有预谋,“偷偷地……摸来”证明其卑劣行径见不得天日。而被发现后气势汹汹的说,则显示出鬼子的狂妄跋扈。面对如此无理的挑衅,我军的严词拒绝就更合情合理了。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开火,需要注意的是“恼羞成怒”这类带有很浓的贬义色彩的词语有很多都用在了日本鬼子的身上。比如:魔爪,气势汹汹,恼羞成怒,人仰马翻,哭爹喊娘,狼狈而逃,鬼哭狼嚎,抱头鼠窜等。这些带有很强感情色彩的词语适于朗读,很容易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既可以加深对鬼子的仇恨,又可以衬托我军的英勇顽强。相对应的还有形容我军的褒义词,这里就不详谈了,可以让学生在书中找一找读一读,对比一下,体会一下。
第二天凌晨,这又是一个关于时间的短语。此时的战斗越来越激烈了,中国守军的“同仇敌忾”全体一致痛恨敌人,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对于弱者来说团结是唯一能够有效保护自己的措施。中国人如果早些团结起来,国家民族被侵略剥削的悲剧或许是可以避免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是多么得豪迈。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就是“亮剑”的精神。具体的词语可以研读这些动词:“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冲出”“砍去”等感悟中国守军的英勇。
当天晚上,到9日凌晨,经过激烈的战斗,卢沟桥又重回我守军手中。此段注意读出日军的丑态。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不断增兵平津地区。
卢沟桥事变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全民抗战的风暴。首先是中国共产党在事变的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这三个危急,层层递进,范围逐渐扩大,情感逐渐加强,顺序不可调换。
其次,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了。市民劳军,工人助战,各地民众和海外华侨也来电声援,进行慰问。
这里还有一处遗漏,就是当时国民政府的态度。的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著名的讲演:“政府对于卢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方针和立场,且必以全力固守这个立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中国全面抗战拉开序幕。
《卢沟桥烽火》教学实录 篇7
作者:宗阳春 发表时间:2004-4-29 阅读次数:390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6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kou xiao die
日寇 硝烟 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
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 咽喉 挑衅
日寇 控制 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 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 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lk"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
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第二天凌晨
军 我军
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狈 举、冒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 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9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渎,渎刁;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卢沟桥烽火》教学实录 篇8
教学目的要求
1、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顺序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了解卢沟桥的战略地位,以及卢沟桥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一、检复导入,激发感情。
1、(课前播放斑竹清唱的《卢沟桥之歌》,直到上课铃响后才停止播放)
同学们,苍凉悲壮的歌声戛然而止,然而,我们心中苍凉悲壮的情怀依然激荡,一声炮响,举世皆惊。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昨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风雨沧桑,翻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篇章。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了这次事变真正的原因了吗?
(当苍凉悲壮的歌声萦绕在教室里时,“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已是“不绝转入此中来”。当歌声戛然而止时,相信同学们心中那苍凉悲壮的情怀依然在激荡。课未始,情已生,此时展开教学,学生不管是情感上还是注意上,都已做好了良好的铺垫与准备。)
2、指名学生说出卢沟桥事变的原因。
3、出示示意图,分析卢沟桥的战略位置,揭示事变原因。(多媒体显示卢沟桥事变示意图)
(多媒体显示卢沟桥事变示意图,形象的直观显示 “激活”了文字,促进了学生的正确感知。使学生对卢沟桥重要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
过渡:所以,敌人对此是如梗在咽,恨不得一举拿下,好扫平他们侵略全中国的障碍。美丽祥和的卢沟晓月再也阻挡不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大家请看——
二、自主学习,感悟文本。
(一)学习第二段。
1、观看录象。(关于卢沟桥事变的一段视频)
(多媒体的运用开放了信息资源,形象的视频展示重演了屈辱的历史,也成功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愤慨的情绪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同时被激起的,还有与守城官兵同仇敌忾的心理。可以说视频展示为学习新课扬帆导航。)
过渡:看到大家意犹未尽的表情,我知道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当时的详细情形,是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卢沟桥事变的详细经过。
2、浏览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关系的词句。
3、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4、品味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然后就其中一个时间段里的战事情况进行小组讨论,把讨论的结果填在发下来的表格里。同时,思考并交流你在学习过程中还能体会出什么?
(语文课堂要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安排学生的自读、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从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敌军的蓄意挑衅、无理取闹;我军的义正严词、正义凛然。)
5、交流(出示学生填写的表格,并完善)
要求:找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完成填空。
时 间 敌 军 我 军
1 9 3 7年7月7日深夜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蓄意挑衅 恼羞成怒 喝问 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疯狂吼叫狼狈 哭爹喊娘 同仇敌忾 举 冒
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抱头鼠窜 手握 腰佩 悄悄英勇顽强
相机板书
敌军 我军
1937年7月7日 蓄意挑衅 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内 大举进攻 同仇敌忾
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 主动出击
6、展示读。(相机作好朗读前的指导)
7、有感情地齐读2—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敌军的气势汹汹、无理取闹的可耻下场以及我军的同仇敌忾、英勇顽强。
8、指导复述。(按时间顺序,可以参考刚才填写的一张表格。)
(学生通过浏览读、品味读、展示读、探究读,不难体会到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我国守军英勇顽强的敬佩之情。在这里,我不惜花费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通过自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铺开教学活动,可谓是浓妆艳抹了,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教师已无须再多言语,学生已涨溢满腔激qing。)
(二)、学习第三段。
1、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站起来了,发挥了她巨大的作用,请大家轻声读第三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平津危急!……三句话不能颠倒;“!”增强语气;“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3、齐读6—8小节,再次感受一下民族的危难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三)、学习第四段。
1、范读第9小节。
2、最后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
3、齐读最后一小节。
三、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呢?
(当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内化为表达的需要时,学生的感情便在激荡与碰撞中得到了深化与升华,于是,异彩纷呈的感想让人感觉到学生心灵深处的确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学生不忘国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奋发读书的情怀。中华儿女曾经因为国家落后而饱受凌辱,但是炎黄子孙决不允许历史重演。从孩子们的回答中,不难听出带着童稚的话语中是掷地铿锵的坚定决心。说者动情,听者耸容。语文课的情感目标的落实已在不知不觉中了。)
2、历史,警醒世人;历史,催人奋进。中华儿女永远也不会忘记中国的历史,不会忘记中华民族的耻辱日——1937年7月7日,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
3、同学们,在结束本课之前,我还想告诉大家一点,多行不义必自毙!发动卢沟桥事变的日军头目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多媒体展示补充日军头目的最后下场的信息)
(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则主要体现在对知识、信息的拓展、延伸上。“善恶到头自有报”、“多行不义必自毙”,卢沟桥事变的挑衅者头目到头来没有一个有好下场,补充这一点除了让学生在愤慨之余大快人心之外,也激发了学生向善除恶的自觉性,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是在潜移默化中的。)
4、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3年了。和平与发展——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心声,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心声,这是时代的最强音。希望大家将来能为维护中日和平、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多媒体放飞和平鸽,播放蒋雨莲的《和平友爱永在我们心中》)
(曲终谙情情未了。通过一堂课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情感已进入了高潮,特别是学生对日寇的憎恨之情已然溢于言表,可是如果就这样的在学生的心底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或是让学生带着仇恨离开语文课堂,那便与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目标背道而弛了。在学生年幼的心里,显然是无法分清正确对待日军的侵略行为与对待现在的日本国的态度应该有什么不同的问题的。所以,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不失时机的诱导学生关注另一个具有时代性、世界性的命题——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比较起仇恨战争来,维护和平显得更有意义,因为这是中国人民的心声,是全世界人民的心声,是时代的最强音!我想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绝不仅仅只是一个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必要的情感态度世界观的引领。)
四、布置作业:
1、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战事情况;收集抗日战争中其他的重要历史事件。
板书:
卢 沟 桥 烽 火
敌军 我军
1937年7月7日 蓄意挑衅 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内 大举进攻 同仇敌忾
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 主动出击
《卢沟桥烽火》教学实录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2.解决问题:
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历史材料进行交流。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习字册上习字。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复习:
1、指名两生朗读:蓄谋已久 严词拒绝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抱头鼠窜 奋起还击
2、学生齐读,思考:你从这两组词语上发现了什么?(分别写敌军和我军的)
3、导入:我们读书就应该这样,要善于抓住关键的地方来品味。这节课我们来细读课文,体会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和我国守军的英勇。
二、细读课文。
(一)导入读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我国的形势怎样呢?指说。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节。
过渡:在这样的形势下,卢沟桥烽火点燃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2—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时间)
1、请大家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词句,并作好批注,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2、交流:
第一处:(第2、3自然段)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 )的敌人。
理解“挑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日军的挑衅行为?
如果让你来复述,你会怎么讲?(出示关键词:偷偷地、摸来、气势汹汹、蓄谋已久、严词拒绝、恼羞成怒、退守供学生选用)
第二处:第4自然段。(第二天凌晨)
(1)继续交流。
(2)你可以讲讲大刀队员们的英勇吗?
(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人仰马翻、“哇哇”吼叫、疯狂扑来、冒着、哭爹喊娘、狼狈而逃)词语供参考。
第三处:当天晚上
敌军全部被歼。
(三)指导复述卢沟桥事变经过
1、出示反映敌我双方特点的词语,供同学们选用:
2、指名复述。
3、我们应该为中国守军的英勇顽强感到骄傲,我们应该永远地深深地记住这个伟大的事件,来缅怀我们的革命先烈们!(学生练习复述课文)
(四)感受形势之危急,激发强烈爱国情
导读第6小节,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该怎么办?(号召)
三个“危急”。(排比,顺序,联系“咽喉”的战略地位,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真正目的)
三、课外延伸: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而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请你搜集有关的抗战小故事,好吗?
板书设计:
敌军
人仰马翻 狼狈而逃 (可耻卑鄙)
我军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足智多谋 英勇善战 )
借鉴处:黄主勤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节。
过渡:在这样的形势下,卢沟桥烽火点燃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2—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时间)
1.请大家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词句,并作好批注,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2.交流:
第一处:(第2、3自然段)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 )的敌人。
理解“挑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日军的挑衅行为?
如果让你来复述,你会怎么讲?(出示关键词:偷偷地、摸来、气势汹汹、蓄谋已久、严词拒绝、恼羞成怒、退守供学生选用)
第二处:第4自然段。(第二天凌晨)
(1)继续交流。
(2)你可以讲讲大刀队员们的英勇吗?
(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人仰马翻、“哇哇”吼叫、疯狂扑来、冒着、哭爹喊娘、狼狈而逃)词语供参考。
第三处:当天晚上
敌军全部被歼。
(三)指导复述卢沟桥事变经过
1.出示反映敌我双方特点的词语,供同学们选用:
2.指名复述。
3.我们应该为中国守军的英勇顽强感到骄傲,我们应该永远地深深地记住这个伟大的事件,来缅怀我们的革命先烈们!(学生练习复述课文)
(四)感受形势之危急,激发强烈爱国情
导读第6小节,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该怎么办?(号召)
三个“危急”。(排比,顺序,联系“咽喉”的战略地位,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真正目的)
修改处:
课外延伸:
了解事变意义,讲述英雄故事。试图通过许多的故事,激起孩子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并让我们的孩子为之鼓掌,并真正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1. 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 在八年抗战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组内说说课余自己从课外书中读到或从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
3. 小组推荐代表讲述英雄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习本课9个生字,理解词语,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难点:事件本身对中国抗战的意义学生在认知上可能是个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
《卢沟桥烽火》教学实录 篇10
本课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者的顽强精神。课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师:本文重点写了什么?在课文的那一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生:(回答)第二至五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第二大段。分别写了三件事。
师:对了,这样分三件事来写就是分层写法。每一件事我们就把它划分为一层,这一大段我们就把它分为:(生:那么这段就可以分成三层。)文章的篇幅较长,为了更好的学习课文,我们需要把它分层次来学习。
对!你们没这个习惯,是不是。现在我们大家就来体会一下吧。相信大家很快就学会分层的方法的。请允许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把第二大段读一下,好不好?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本质,读一读课本的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读课文)
生:一直全副日本军队,借着暗淡的星光,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企图趁中国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县城。
生:日本军队要入如宛平城搜查失踪的士兵,遭到中国守桥军士兵的严词拒绝。
生:日本军队的阴谋诡计在守桥士兵面前未得逞,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师: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呢?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
生1:我从“全副”、“气势汹汹”、“恼羞成怒”可以看出日本帝国主义者是有备而来的,他们仗着人多势众,蓄意向中国士兵挑衅,气焰十分嚣张,嘴脸十分丑陋。
生2:我从“‘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这句话中读出心狠手辣,一心想置我守桥军队于死地,真是狼子野心啊!
生3:从“大声喝问”、“当即严词拒绝”、“立即开枪还击”中,我体会到中国守军正义凛然、誓死卫国的崇高精神。
师:同学们的感受真丰富啊!能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体会到这么多东西,真值得称赞。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产生了疑问,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产生了疑问,文中写到“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能判定日军军官是蓄意挑衅,而非“搜查”失踪的士兵呢?你愿意帮帮我吗?
(学生小声议论起来,兴致很高的样子)
生1: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2:日军无权在中国的领土上搜查,可他们却是“全副”,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
生3:部队的纪律很严明,日军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4:“显然”一词充分表现出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一眼看穿了日本者的狰狞面目。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谈得不错,真正做到了读有所思,
读有所想!能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的第4-8小节,看看第三层写了什么?(自由读)
有的同学别读,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情昂扬,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
(学生自由朗读、探究着每一层的含义)……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还有明显的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好文章。我在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反复的读书、深入的体会课文内容,在熟读的情况下进行指导分段、分层。教给学生分层的方法。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朗读首先成为学生的“兴趣”时,他们大胆尝试,敢于思索,通过自己独特的朗读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也许读得不够流利,但那份认真却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入,但自信却可见一班……随着感悟的深入,理解得透彻,学生对于课文读得更多,对于课文内容也“懂”得更多。于是再次“朗读”便成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他们通过朗读演绎着内心深处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对侵略者的痛恨、对我军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卢沟桥烽火》教学实录 篇11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分层
本课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叙述了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课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师:本文重点写了什么?在课文的那一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生:(回答)第二至五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第二大段。分别写了三件事。
师:对了,这样分三件事来写就是分层写法。每一件事我们就把它划分为一层,这一大段我们就把它分为:(生:那么这段就可以分成三层。)文章的篇幅较长,为了更好的学习课文,我们需要把它分层次来学习。
对!你们没这个习惯,是不是。现在我们大家就来体会一下吧。相信大家很快就学会分层的方法的。请允许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把第第二大段读一下,好不好? 师引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读一读课本的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读课文)
生:一直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借着暗淡的星光,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企图趁中国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县城。
生:日本军队要入如宛平城搜查失踪的士兵,遭到中国守桥军士兵的严词拒绝。
生:日本军队的阴谋诡计在守桥士兵面前未得逞,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师: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呢?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生:我从“全副武装”、“气势汹汹”、“恼羞成怒”可以看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是有备而来的,他们仗着人多势众,蓄意向中国士兵挑衅,气焰十分嚣张,嘴脸十分丑陋。
生:我从“‘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这句话中读出敌人心狠手辣,一心想置我守桥军队于死地,真是狼子野心啊!
生:从“大声喝问”、“当即严词拒绝”、“立即开枪还击”中,我体会到中国守军正义凛然、誓死卫国的崇高精神。
师:同学们的感受真丰富啊!能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体会到这么多东西,真值得称赞。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产生了疑问,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产生了疑问,文中写到“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能判定日军军官是蓄意挑衅,而非“搜查”失踪的士兵呢?你愿意帮帮我吗?
(学生小声议论起来,兴致很高的样子)
生: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日军无权在中国的领土上搜查,可他们却是“全副武装”,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
生:部队的纪律很严明,日军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显然”一词充分表现出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一眼看穿了日本侵略者的狰狞面目。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谈得不错,真正做到了读有所思,
读有所想!能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的第4-8小节,看看第三层写了什么?(自由读)
有的同学别读,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qing昂扬,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
(学生自由朗读、探究着每一层的含义)……
反思:
本文是一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还有明显的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好文章。我在课堂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书、深入的体会课文内容,在熟读的情况下进行指导分段、分层。教给学生分层的方法。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朗读首先成为学生的“兴趣”时,他们大胆尝试,敢于思索,通过自己独特的朗读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也许读得不够流利,但那份认真却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入,但自信却可见一班……随着感悟的深入,理解得透彻,学生对于课文读得更多,对于课文内容也“懂”得更多。于是再次“朗读”便成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他们通过朗读演绎着内心深处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对侵略者的痛恨、对我军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同时,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层、有层次的阅读,既巩固了课本所学,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感情。
《卢沟桥烽火》教学实录 篇12
《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执教完了,这堂课,得到了区教育局庄副局长、学校校长、教研员张老师及众位教师的肯定与表扬,我很开心。
这堂课的背后,实际上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
周三接到上课任务后,我还没有开始备课,办公室的谢奕老师、伍敏敏老师便急忙帮我上网搜集课件,准备教学资源,办公室的黄老师在时间仓促的情况下布置好班级学生预习课文,为我的试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颇富审美的数学老师肖佳还为我的课件作了美工,没有她们的热情帮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备不好这节课的,我衷心的感谢她们。
关于这节课的备课思路,我是精心思考的。
市教研室从“培养预习习惯、精简教学环节、突出教学重点”到“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的教学研讨活动已经有近三个年头了,围绕“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这个主题,市教研室仅上学期就组织了四次教研活动,印象最深的是在六合实验小学听的陆华山老师的课,那是一次学科带头人的展示活动,陆老师执教的《少年王冕》,清晰的目标、内容的精选、设问的有效,令在场的老师都达到了震撼的效果。另一次印象较深的是参与鼓楼区年会,在金陵汇文小学听王恒老师执教《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的教学,他淡定的教学风格,中国文化“托物言志”的信手拈来,令我十分佩服。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从名特优教师观摩活动中,从同行备课时一次次的研讨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形成了我备这节课的基本主旨——目标要尽量清晰,内容要尽量精选,设问要尽量有效。
《卢沟桥烽火》这篇文章讲述的事件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这方面的历史知识也相对匮乏,在处理时我首先补充了卢沟桥烽火的背景资料。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设置了三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地讲出“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我军的英勇无畏及捍卫国家安全强烈的爱国情怀。
其中,“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在内容的选择上,我认为,本课的2—4段是教学的重点段落。
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选择了以下几个主导问题:
问题1: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为什么会选择侵占卢沟桥呢?这个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卢沟桥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问题2:卢沟桥烽火具体过程描写中,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呢?请迅速找出战争进程的时间。
这个问题的设置,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了解卢沟桥烽火的过程。
问题3:为什么说“日军要求搜查我军营‘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这个问题的设置直击教学重难点,认清日寇的侵略行为。
问题4:日军偷袭卢沟桥的阴谋得逞了,这并没有满足他们的虎狼之心,他们又有哪些丧心病狂的行为呢?
这个问题同样也是直击教学重难点,认清日寇的侵略行为。
整篇课文,在四个大问题的主导下,提纲挈领地初步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当然,本课教学还有许多的不足,经过我课后的反思,到目前为止,我主要认识到以下几点:
不足1:没来得及带领学生复述“第四段”
本课教学,应该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复述课文,在备课时,我感觉这堂课上,通过给予学生“关键词”提示,学生应该能够复述出来第四段。由于前面耽误了时间,?没有完成预设。
不足2:应该给予学生想像的空间。我军英勇杀敌的场面,敌人抱头鼠窜、狼狈而逃的场面,应该给予学生去想象,去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也能更好地为复述课文做好铺垫。
不足3:学生朗读太少。尤其是第四段,我军的杀敌的文字描写,特别适合学生朗读。
不足4:备课线条太粗,细节处理不够精致。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点,您的批评是我进步最好的良药,钟情恳请,谢谢!
《卢沟桥烽火》教学实录 篇13
【学习目标】
1.掌握9个一类字,认识3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大致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活动方案】
活动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烽火 妄图 呐喊 歼灭 咽喉要道 猝不及防 震耳欲聋 同仇敌忾
挑衅 魔爪 伪军 凌晨 哭爹喊娘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① 读准字音、记住生字。
②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③ 完成书后钢笔描红,记住书写要领。
⒉ 组内解决疑难,组长报默生字,轮流批阅。(批阅完及时订正,组长把关。)
3. 全班交流。
①各组书写员将容易写错或读错的生字展示在小黑板上,并用色笔标注。
②抽号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活动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用“ ”画出描写时间的词句。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讨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意见不同的要说明理由),组内形成统一。
3. 各组推荐1人讲述本组分段情况。
【检测反馈】
⒈ 选择正确的读音。
魔爪(zhuǎ zhǎo) 咽喉(yān yàn yè) 挑衅(tiāo tiǎo)
⒉ 把词语补充完整。
( )不及防 如( )如( ) 成( )结( ) 同仇( )( )全( )武装 人( )马( ) ( )( )而逃 万籁( )( )
5《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活动单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5自然段。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日本侵略者的丑恶嘴脸,感受中国守军不畏强敌、奋勇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3.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尽量用上文中的词语。
【活动方案】
活动一: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事变起因。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卢沟桥事变的起因是什么?
2.组内说说当时的局势和事变的起因,再有感情地齐读第1自然段。
3. 各组推荐代表介绍当时的局势和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活动二:学习2-5自然段,了解事变经过。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思考从中读懂了什么?
2.合作完成表格 (提示:抓住最能体现日寇本质和我军精神的关键词)
时 间
日 寇
我 军
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3. 各组就所圈画的具体词句说说各自的感受,并展示朗读。
要做到:条理清楚、内容具体、表情丰富,可加上适当的动作。
活动三:讲述事变经过,铭刻历史史实。
1.对照表格,练习讲述事变经过。
2.组内互相练习讲述事变经过。
3.各组推荐代表讲述事变经过。
⒋ 评议,给讲述精彩的小组加分。
【检测反馈】
1. 填空。
年 月 日深夜,一支 的日本军队 摸到卢沟桥,借口 ,遭到守桥的中国士兵 。 的日军就向中国军队开火,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第二天凌晨,日军炮轰宛平县城,又遭到中国军队的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又称“ ”。它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2.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①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 向卢沟桥 来。从所填写的词语可以看出日本军队 ,带有 的感情色彩。
②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 向卢沟桥 。所填写的词语表现了我国守军 ,带有 的感情色彩。
5《卢沟桥烽火》第三课时活动单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爱国情怀。
【活动方案】
活动一:学习6-8自然段,感受全国军民的爱国情怀。
1. 默读课文6-8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全国军民爱国热情的语句。
2.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确定小组展示方式。
3. 各组汇报朗读。
活动二:了解事变意义,讲述英雄故事。
1. 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 在八年抗战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组内说说课余自己从课外书中读到或从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
3. 小组推荐代表讲述英雄故事。
【检测反馈】
1.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在电文中还会说什么?补充下面句子。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
⒉ 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分类摘抄下来,并任选两三个词语写一段话。
描写敌军的:
描写我军的:
其 他:
《卢沟桥烽火》教学实录 篇14
一、说教材
卢沟桥烽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内容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揭露了日本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者的顽强精神。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篇课文我计划用三个课时来进行教学。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制定了第二课时的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者罪行,激发学生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目标中的第1、2点为教学重点,第3点为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大部分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可能他们的心目中抗击战争就是我军和日军的战斗。至于卢沟桥事变具体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并不了解,毕竟现在的孩子距离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已很久远了。所以我把目标中的第3点定位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新课程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主要是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章,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四、说学法
根据教学要求和结合学生的实际,这节课,我引导学生采用“读”“说”“悟”“感”这样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通过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既能读好课文,又能读通课文,体会文章的中心。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我先通过谈话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了那些内容,然后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新课
1、先让学生读教学内容:第2---5自然段,然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在学生的说中教师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
2、教师提出问题:日寇引发“卢沟桥事变”是什么行为?从那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以此问来让学生认清日寇的罪行。
3、日寇在战斗中的表现怎样?我军的表现又是怎样?引出学生对我军英勇战斗的崇敬之情。
4、中国军队“悄悄进发”与日军“偷偷摸来”有什么不同?以此来加深对中心的理解。
5、再次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
(三)讲述“卢沟桥事变”的具体经过
1、学生默读要讲述的内容,这是为了学生更加熟悉教学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讲述要注意的问题,为学生讲述好事情的经过打下基础。
3、教师点评、指导。
六、总结教学内容,扩展延伸
学完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说说,这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
《卢沟桥烽火》教学实录 篇15
5、卢沟桥烽火
学什么
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知道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激发学生对日寇罪行的痛狠及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英勇行为的尊敬之情
怎么学
一、读拼音写汉字,看谁写得最规范最美观
fēng huǒ wng t wěi jūn hu lng x m
ling chn ěr lng diē ning n hǎn jiān mi
二、按要求写词语
1、哭爹喊娘(含一对近义词) 、 、
2、人仰马翻(含动物的词) 、 、
3、暴跳如雷(含有比喻成份) 、 、
4、如火如荼(abac式) 、 、
5、生死存亡(含有一对反义词) 、 、
测一测
一、填字成词,并选用两至三个词写一段话。
万( )俱寂 气势( )( ) 恼羞成( ) 众( )悬殊
同仇敌( ) 人( )马( ) 哭( )喊( )( )不及防
鬼( )狼( ) 生( )存( )成( )结( )夜以( )日
如( )如( ) 震耳欲( ) 抱头鼠( ) 狼( )而逃
二、将搭配不当的词语改正过来
指导战斗( ) 扮演节目( ) 俯视天空( ) 拉动序幕( )
改进条件( ) 调集工作( ) 增加体质( ) 树立目标( )
三、在括号里填上象声词
例:我试着轻轻地推了一下卧室的门,它(吱)地一声,开了。
1、屋里的说话声( )的 2、门突然( )响了起来
3、一群鬼子( )地叫 4、爷爷装了一袋烟( )地抽了起来
四、按要求写句子
1、寒风吹在脸上,很痛。(改成夸张句)
2、妈妈高兴地说:“小杰,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改成转述句)
3、她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谁都佩服。(改成双重否定句)
4、他的全身没有一处不具有鲜明的个性(改成肯定句和反问句)
肯定句:
反问句:
再提高
一、查查“卢沟桥事变”的相关资料,将感兴趣的摘录,编成小报,给周围的人看看,让他们一同了解整个事件的经过。
二、综合实践活动
要求:
1、调查周围有多少人了解“卢沟桥事变”;
2、他们如何看待日本侵华战争
3、从你的调查结果来看,说明什么问题,对此你的认识是什么。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阿基米德
一天,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力学家阿基米德正蹲着专心致志地研究画在地上几何图形。忽然,残暴的罗马士兵闯了进来,但是,阿基米德一点儿也没有注意到。罗马士兵拔出宝剑,指着阿基米德的鼻子,这时,他才明白眼前的事情。可是他一点儿也不惧怕,坦然地说:“等一下杀我的头,再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这道题做完,不能给人留下一道没有做完的题啊!”残暴的罗马士兵狞笑着,举起宝剑向阿基米德砍去。阿基米德大叫一声“我还没做完”,就这样他离开了这个世界。
1、找近义词。
残暴( ) 惧怕( ) 狞笑( )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1)坦然:________ (2)专心致志:__________
3、“不能给人留下一道没有做完的题啊”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把这段分为三层,并写出每一层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卢沟桥烽火》教学实录 篇16
一、问卷内容及统计;
问卷共有3个问题。面向28名同学进行调查。
1、“九一八”事变距今已有多少年?
这题的正确率为0。
2、“九一八事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题共有10人答对,正确率为35.7%。
3、抗日战争是哪一年开始的?
本题共有28人答对,正确率为100%。
二、归纳分析
《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阐明了它的历史意义,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那段屈辱却又英勇的历史。而卢沟桥事变的起因却是因为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继侵占我国东三省之后,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整个中国,而卢沟桥成为日军南下的咽喉要道。
应该说九一八事变对之后的卢沟桥事变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充分了解九一八事变,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爱国教育的契机。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在课后设置了这3个问题。
问卷的完成情况可以说既是在意料之中又是在意料之外的。说是意料之中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很少接触这段历史,对其知之甚少;说是意料之外,是因为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查找工作,向学生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应该说内容是很全面丰富的,学生听的时候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我想,原因还是出在我身上。首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认为课文说的是卢沟桥事变,让学生理解这一事变就足够了,所以我所进行的教学行为只是停留在理解课文这一层棉上,使学习活动显得单薄,缺乏有机的结合,教师本身的“高度”不够,怎能对学生有更高的期望呢?
其次,说是重视了,没有重视到点子上。作为我来说,很明白九一八事变的重要性,但学生不知道,很多学生在此之前可以说一点接触都没有。虽然我准备了大量的资料,但我所准备的这些到底能对学生起到多大的帮助?这取决于我的授课要求和措施。对于没有一点知识储备的学生来说,这些从没听说过的东西,很有趣,所听的时候很投入,但之后能吸收多少呢?只是简单的一代而过,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授课的环节,只是浮在表面,出现这样的结果也就不那么意外了。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好好利用学校可以提供的一些影象或者图片资料。如果能给学生看相关的电影或者记录片,是不是效果会更好一点呢?如果给他们看一看中国地图,直观的了解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卢沟桥的位置,效果会不会更好呢?这些大量的信息只通过文字符号传递给学生,显然是很不够的。
三、反思
这节课给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达到它所预定的效果,不能走过场,做一些华而不实的事情。教学需要塌实、严谨的态度。
《卢沟桥烽火》教学实录 篇17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打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预习内容】
1.我会读
烽火 妄图 伪军 咽喉 凌晨 震耳欲聋 同仇敌忾 猝不及防
呐喊 歼灭 挑衅 狼狈 爹娘 众寡悬殊 万籁俱寂 如火如荼
2.我知道
这篇课文叙述了1937年7月7日“____________”的经过,揭露了____________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略____________的滔天罪行,讴歌了____________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3.我质疑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拿起笔记录下来。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打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小组合作探究】
1.“卢沟桥事变”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是怎样的?结果如何?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3.我国守军是怎样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自己默读,深入思考。
(2)组内交流,形成统一。
(3)班内交流,探究学习。
【小组深入探究】
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描述来表现日军的险恶用心和中国军民誓死卫国的抗争精神的?
四、课堂检测
1. 我会填
恼羞( )( ) 同( )敌( ) ( )不及( ) 万籁( )( )
( )( )已久 哭( )喊( ) 人( )马( ) 大声( )呼
( )以继( ) 如( )如( ) ( )耳欲( ) 众( )悬殊
2.我会选(用√标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号召(zhāo zhào) 魔爪(zhuǎ zhǎo ) 挑衅( xìn xìnɡ) 歼灭(qiān jiān)
五、主题阅读,课外延伸
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历史回音壁》中的《南京暴行》、《山谷里的枪声》,畅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六、课后作业
1.把课本生字生词摘抄10个,写两遍。
2. 读抗日英雄故事,讲抗日英雄事迹,激爱国热情。
七、板书设计
5 卢沟桥烽火
时间 敌军 我军 七月七日深夜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还击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狼狈 同仇敌忾 举、冒 当天晚上 抱头鼠窜 可耻下场 悄悄 英勇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