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一、回顾复习,进入文本
这节课我们和作者章武一起进一步走进天游峰,走进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品读课文,理解文本
1、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说说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2、初识老人
认识一个人,首先从什么开始?(外貌)
▲“我循声迎了上去……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1)抓住“精瘦”体会老人辛勤劳动;抓住“褪色”体会老人的节俭,长期在外劳动造成的,风吹日晒才会褪色
(2)无论是“褪色”、“运动鞋”还是“精瘦”,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老人是扫路人这一身份。
我们继续走近这位老人。
▲“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读了这一段,你又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相机引导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
(1)抓住“瘦削”“黝黑”体会老人的勤劳。
(2)抓住“慈善”体会老人的慈祥、善良。
(3)“炯炯有神”说明这位老人眼睛很亮,很有精神,很健康。
(4)指导朗读
▲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呢?放在一块儿写不是更省事吗?
(那这两次描写的内容能不能颠倒过来呢?)
3、作者在那儿偶遇了这位老人?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眼中的天游峰?
▲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就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天游峰高、险)
(1)你想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天游峰的什么?(指导:百多级石梯,在阳光的照射下,象一根银丝,能看的清吗?模模糊糊,票飘悠悠)
(2)如此高、险的天游峰,作者……好不得意。“好不得意”?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的扫上去,在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1)抓住“顶天立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这些词句,体会天游峰很高。谁能把天游峰的“高”读出来呢?
(2)从“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些词语中体会游客们登山的提心吊胆,登山的累。
(3)而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的扫上去,在一级一级扫下来……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啊?(不怕辛劳,热爱工作)
是啊,因为热爱工作……
▲既然是写扫路人,作者为什么用了这么多语言来写天游峰的险,写游人登山的提心吊胆,登山的累?
4、品读老人的豁达开朗
▲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而老人却说: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1)指导学生用轻轻松松,自在悠闲的语气来读
(2)你读出了老人怎样的胸怀?(引导: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觉得累;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他却怡然自乐,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豁达开朗
(3)读出老人的豁达开朗。
▲ 还能从文中的哪里看出老人的豁达开朗?
一、“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1)抓住“我能舍得走吗?”这句话体会老人对天游峰的深情。指导朗读。
(2)小结:老人离不开的是雪花泉的水、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清爽的空气和与他作伴_自勺花鸟。在我们看来,老人的生活其实是很清苦的,但老人却以苦为乐,舍不得离开。这也是一种豁达、开朗。
二、“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
(1)读出老人的自信和豁达开朗。
(2) 30年后,老人百岁,这是作者对老人真心的祝福。在老人的心中虽然自己已经七十多岁了,但对未来依然充满希望,这不正是一种自信、豁达开朗吗?
(3)……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
笑声——一笑而过,怎么会一直伴随作者回到驻地呢?(老人的精神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
三、读写迁移
1、正因为老人有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我想到了这样几句话:知足者常乐!还有一句是一个工厂的宣传语: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投影)我想,大家肯定也有很多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好吗?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天游峰的扫路人》正是达成此目标的宝贵教材。
这篇散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现了我对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课文通过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把天游峰的“高”与“险”表现出来,反衬扫路老人的特点。此外,还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现扫路老人的性格。课文语言优雅朴素,富含哲理。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自主预习、边读边画边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但我们农村学生对天游峰险峻的特点没有形象的了解,对扫路人的艰辛也没有切身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因为课文中人物刻画生动形象,作者主要通过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来反映人物的特点,这种写法值得借鉴,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
六年级小学生人生经验不足,对人的思想心态理解不深,在理解扫路老人的话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确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老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五、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我校“自主学习 因势利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小组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六、说教学流程
共由复习导入——明确任务——交流展示——整合提升——读写结合五个环节组成。
(一)复习导入
第一课时,学生们通过朗读,通过学习,对天游峰的扫路人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他们温故知新,为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并且自然过渡到明确任务环节。
(二)明确任务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现在重新提出来是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该完成的具体目标,它是落实教学重点的主要途径。
(三)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分三个环节进行:自我完善——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自我完善要求学生重新完善自己的预习任务,做好在小组中交流的准备。随后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由于处在农村,胆子还是比较小,也不够自信,小组交流可以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展示,通过小组中的合作,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善,增强自信心,为全班展示打好基础。同时,对于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集体探究进行解决。)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全班展示,在全班展示的过程中,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我估计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会填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热情好客、朴实、健康、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内容。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只要能从文中找出句子,谈出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下来,我都引导学生对他们进行肯定与赞扬。同时有机的进行整合并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想象天游峰的高与险;去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落实教学重点。
如填(乐观)的扫路人,孩子们会展示朗读这一段话——:“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适时问:“老人累吗?”
孩子们即时答出:“累。因为他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联系上文,天游峰有九百多级,而他每天要扫一千八百多级,怎么会不累呢?”
还有的学生会说:“不累。虽然他每天要扫一千八百多级,但他认为扫路当成是欣赏风景,充分体现了他的乐观。”
然后,我出示天游峰高与险的句子:“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以前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读完后,我这样问:“天游峰高吗?究竟有多高?”
学生回答:“天游峰有九百多级。”
我继续引导:“是啊,九百多级,教学楼一楼的楼梯大约有20个台阶,那么就相当于45层楼那么高。”
这时我出示天游峰的图片,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天游峰的高与险,反衬出老人的乐观。
而后,我再引导学生朗读老人质朴的语言,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发生共鸣。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表达方法。
(四)整合提升
在班级展示完成以后,教学重、难点已经落实。我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进行整合,从整体上感知天游峰的扫路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并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周围,发现生活中的“扫路人”;同时,也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学习扫路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
(五)品读感悟 读写结合
新课标中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假如我们满足于课堂上的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同样是意犹未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假如这位老人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请你为他写一份颁奖词,颁奖词要言简意赅,字字有力,能感动别人。”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以上就是我对《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的理解与课堂设计,不到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能通过朗读,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题设疑。
1、出示: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
2、武夷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但我们今天不是去欣赏风景,而是去见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而又了不起的老人,他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
3、指名读,思考:从这句话中,可以读懂什么?(天游峰在武夷山具有非同寻常的魅力。天游峰可以说是武夷山的象征)
二、自读课文
1、提出一读的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
2、指明二读要求: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3、鼓励学生三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纠正读音。
3、答疑解难。
(1)对学生提出的不懂的词语,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当时情境理解。
(2)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涉及句意、中心思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去读书,对课文语言进行充分的感知、理解,有的问题在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是解决。
4、理清课文脉络。
(1)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登天都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顶峰时的喜悦。
第二段(第3自然段):写“我”下了山在小溪边散步时发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
第三段(第4--12自然段):写“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
四、分段读课文
五、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 说说“夷”、“傍”、“颇”、“瘦”这4个字是什么结构。
2、重点指导“瘦”的书写。
2、 指导学生描红,把这4个字写紧凑
六、作业
1、读一读文中描写老人外貌的语句,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3、(1)在一片( )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
(3)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 )了。
(3)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 )我回到住地。
5、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温故
1、自读课文,天游峰扫路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老人语言的?请你朗读给大家听。
二、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讲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3)“一根银丝”指的是什么?
(4)指导朗读。
(5)小结。 游客
板书:天游峰:九百多级—— ——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
2、精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扫路人清扫路面的声音是那么分明。
(3)出示有关投影片: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
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a、自读这段话。
b、讨论:你对老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c、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4)小结。 扫上山
板书: 每天一级级————
扫下山
3、精读第三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2)分角色朗读第一层。
a、扫路人的工作累吗?他为何讲“不累”?
b、有感情朗读。
(3)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a、画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神态、语言、行动的词句,进一步说说老人的哪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b、组织读议,启发思考:“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
c、感情朗读。
(4)小结并板书
(扫路人:轻松自在 自信豁达)
三、 朗读课文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赏读佳句
(1)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根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2)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3)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2、填空。
本文讲述的一位老人已有( )岁了,他每天早晨( ),傍晚( )。他早该退 休了,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 ),吃的是( ),呼吸的是( ),而且还有( )作伴。这是一位( )的老人,作者从内心敬佩他。
二、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
本文写了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赞扬了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3、本文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有什么作用?(突出了扫路人工作的辛劳,歌颂了老人的顽强不息,对生活的自信与热爱)
4、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三、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说说“套”、“鞋”、“吁”、“汗”这几个字的间架结构。
2、“套”字书写73时要克服两个难点。
3、提醒学生注意“鞋”、“吁”、“汗”等字左右两部分的比例,把字写美观 。
4、学生练习描红。
13、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 险峰
游客 望而却步 半途而废
扫路人 不累 扫上去 扫下来
开朗 自信
时间紧张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绿线中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能体会到扫路人朴实的外表、平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中所蕴含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2、课文中写景对人物品质的衬托作用。
教学用具:小黑板、挂图、录音机
教学用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启发谈活,揭题设疑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许多名山风景秀丽。你能说说你曾游览过的名山秀景吗?游览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2)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2、自读课文
(1)提出读书要求。
①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在读通顺的基础上注意流利,要有速度。
③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并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2)纠正读音。
(3)答疑解难。
①对于不懂的词语,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当时情境理解。
②对于涉及句意、中心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对课文语言进行充分感知、理解。有的可以在讲读课文时解决。
(4)理清课文脉胳。
①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②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一(1~~2)二(3)三(4~12)
4、分段读课文
5、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说说“攀、瘦、鞋、吁”这4个字是什么结构。
(2)重点指导写好“瘦”,笔画多,间架结构较繁复,要指导学生看清字形。
(3)指导学生描红,把这4个字写紧凑。
6、作业
(1)读好课文。
(2)抄写好生字词。
第二课时
1、复习温故
(1)自读课文,天游峰扫路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老人语言的?请你朗读给大家听。
2、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①指名读。
②讲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
③出示学生找出的关于“险峰”的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④峰这么险,作者登上天游峰的喜悦心情你能体会到吗?试着读一读。
⑤小结。
(2)精读第二段。
①指名读。
②读读有关扫路人清扫地面的语句。体会“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什么感觉。
③出示投影片。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旁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a.自由读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
b.讨论:你对老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c.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④小结。
(3)精读第三段。
①指名读,感知人物形象。
②分角色朗读4~7小节。
a.你认为连起来朗读,对比感受,体会扫路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
c.感情朗读。
③分角色朗读8~12小节。
a.画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神态、语言、行动的词句,进一步说说老人的哪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b.组织读议,启发思考:
Ⅰ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老人有一颗对生活充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Ⅱ“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
c.感情朗读。
④小结板书。
3、朗读课文
4、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赏读佳句(投影显示)
①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②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③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2)填空。
本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已有岁人,他每天早晨,傍晚。他早该退休了,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而且还有作伴。这是一位的老人,作者从内心敬佩他。
二、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
(3)本文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扫路人工作的辛荣,歌颂了老伯顽强不息,对生活的自信与热爱。)
(4)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①课文的第3、8自然段中都有老人外貌的描写,认真读一读,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②运用这种方法写一写周围的人。
③交流评价。
三、仿写。
1、学习课文的写法。
2、课文中是怎样刻画老人的?
3、读一读,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品质?
4、开展“班级人物素描”活动。
5、写一写。
6、猜一猜。
四: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老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要是30年后,他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然后写下来。
教后感:
了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朗读为突破口,从人物的语言入手。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地读书活动上,这样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精神风貌。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乐观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板书课题(课题中“峰、人”两个字用红笔写,且写得很大)
二、引导质疑
师:看到老师写的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把“峰”和“人”写得那么大?“ 峰”和“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三、自读感悟关于天游峰的语句。
1、多媒体显示学习要求1:
画出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再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
4、班内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关于峰: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天游峰高、险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山高而险、石阶多、上去不容易。
(边谈体会边练习感情朗读)
过渡:作者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天游峰,心里好不得意,可他的收获却远远不止这些,他还在游览天游峰的过程认识了一位让他深受启发的老人。
三、自读感悟关于天游峰的语句。
1、多媒体显示学习要求2:
找出课文中描写扫路人的句子,仔细读读,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在课文中空白的地方作批注。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
4、班内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关于人:
“……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穿一套褪色的衣服……”
“……为我沏了一杯浓茶……”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 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 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他皮肤黝黑,淡淡的眉毛下……炯炯有神。”
“……悠然地说‘……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 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老人健康、不怕累、能吃苦、开朗自信、豁达
(边谈体会边练习感情朗读。)
2.教师点拨(引导深入体会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多媒体显示描写山险而高的句子、描写游人的表现句子、老人说的话,让学生对比着读,谈一谈从中体会出什么。
(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到乐趣;乐观)
练习感情朗读。
四、拓展想象,体会人物性格。
1、多媒体出示学习要求3:
联系课文展开想象:
三十年后,作者章武先生又来到天游峰,会是什么情形呢?
2、学生自由练习说。
3、讨论交流。
4、完成小练笔。
附板书:
天游峰 高而险 台阶多 难攀登
离不开
扫路人 健康 不怕累 能吃苦 自信乐观
【教后感】
今天上了一节公开课,效果不太好,课堂较为沉闷,且教学环节比较松散,不够紧凑。课后经过反思以后,觉得问题主要出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教学准备不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竟然连续出现低级错误,课前制作的课件中,连续两次出现输入错误,并且在一张幻灯片上出现了三处错误,这是不可原谅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课前必须仔细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2、教师的教学机智不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天游峰的特点,我让学生画出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学生在回答以后,我用课件出示了其中的一句,课时这句话中,我少打了一句话“下山九百多级”,学生指出了我的错误,我也及时更正了。可是在课后,我觉得在课堂上,我还可以有更好的解决方法,那就是让学生进行辨析的读,即让学生将课文的原句和省略了一句话的句子,分别读一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两句话虽然意思一样,都是说天游峰的石阶有一千八百多级,可是课文中的句子,给人的感觉石让人觉得天游峰的石阶特别多,然后引导学生练习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
当然,这节课的教学也有一些比较好的地方,首先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课文中天游峰的特点和扫路人身上所体现出的不怕苦、不怕累以及自信乐观的精神,而不是单单靠老师的讲解。
但错误是不可原谅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以为戒,坚决不能出现一些低级错误。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4、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重点、难点分析]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因此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据题生疑。
1、[播放多媒体课件]天游峰的美景。(侧重体现天游峰的高、险峻)
2、看了这些,你想说什么呢?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看后的体会。
[设计意图:充满诗情画意的天游峰美景,让学生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课题的出现作了铺垫,为学生生疑奠定了基础。]
3、作者无意欣赏天游峰这迷人的景色,却对天游峰上一位普通的扫路人情有独钟。
[课件出示课题]指名读课题,师进行点拨评价,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会写扫路人?扫路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疑是学生学习的指向标。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对整体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自由品赏,整体感知。
1、是啊,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自由朗读课文,细细体会,找出你感性趣的语句细细品味。(学生自读课文,圈圈画画,在书上写上自己的体会。)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
三、以疑促读,读中悟情。
1、同学们,你们见到这位老人了吗?谁能说说他的外貌?(指名朗读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课件出示老人图片与相关文字]
齐读这两段话。看了这位老人,再看看这险峻的天游峰,你一定有问题想问这老人。(学生提问:老人扫天游峰累不累?看上去年纪很大了,为什么还在扫天游峰?……)[课件同时出示天游峰和扫路人的图片]
[设计意图:要认识这一位老人,首先要从了解他的外貌,通过图文结合,通过学生的朗读体会,学生不仅对老人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了解了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学贵有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为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老人作下铺垫。]
2、你认为扫天游峰累不累?从哪里看出扫天游峰很累?(学生找出相关段落第二段和第七段。)
①[课件出示图片、文字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你认为哪些地方要强调。读出天游峰的险峻。(指名朗读,指名交流,再指名读,齐读。)
②[课件出示图片、文字第七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倒抽一口气的感觉。(自由练读,比赛形式读,齐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天游峰的高、险,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打扫天游峰是件很累的事。这样,通过对比,学生学习老人说的话时,就能真切体会到老人对生活的乐观。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感悟的表达,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
3、在我们眼中,天游峰又高又险,扫起来太难了,太累了。老人觉得累吗?从哪看出?(学生自由朗读,寻找。)
指名交流。①老人不觉得累,他说得轻松自在,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可以感受老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课件出示第六自然段]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读出轻松自在,读出老人对这份工作的喜爱。(指名读,齐读。)②虽然年纪很大了,但是舍不得离开。感受老人对大山的喜爱。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读中感悟,采用多种形式入情入境地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老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
4、[课件出示第十自然段]老人退休了,为什么舍不得离开?指名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和老人的生活进行对比,我们喝的是自来水,吃的是买来的大米,呼吸的是污浊的空气,噪音,垃圾,坏人相伴。)感受老人对大自然的热爱。齐读第十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现在喝的、吃的、呼吸的,能让学生感受到老人所在自然环境的优美,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5、作者深深地为老人这种豁达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所折服,他紧紧抓住老人的双手说——
30年后,老人多少岁了,老人真能活到那时吗?(指名交流,感受到这是作者对老人的祝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加深了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6、[课件出示第十二自然段]学生齐读。指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①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相机指导朗读。读好第一句话,充满自信。(指名读,齐读。)
②“这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这笑声仅仅伴随我回到驻地吗?谁来改动一下!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把握。通过文中句式的改变,使文章的中心凸显出来。]
③改得真好,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读出作者对老人的敬佩之情。
四、扩展延伸,情感升华。
1、老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貌不惊人的扫路人,为什么给作者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老人,看似普通,但亲近自然,热爱工作,自信的精神却深深留在作者心里。
这篇课文有许多感悟,请用一句精练的话写下你的感受!(学生动笔写,教师巡视,适当表扬。)
2、组织交流,作出肯定的评价。每一位同学写的都是一句小名人名言,希望你们把自己的话写在一张精美的书签上,夹在你书本里自勉,也可以送给你的朋友,与朋友共勉。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一句最精练的话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说出来,既起到了概括中心的作用,又使学生受到了人文教育。虽是写、说一句话,却是学生对文章感悟的升华。同时,这一教学环节也更好的体现了阅读教学读、写、说有机结合的特点。学生的感悟是不同的,因此表达出来的语言也是不同的,用“小名人名言”的形式鼓励学生,对他们作出肯定性的评价,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散文——《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考虑到我班学生对天游峰险峻的特点没有形象的了解,对扫路人的艰辛也没有切身体验。基于以上对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中主要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其中目标2、3是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目标。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首先谈话揭题,板书课题后指导读题,让学生知道本文写的是(天游峰)的扫路人。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再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想想“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并相机正音,读准多音字瘦削xuē,通过学生质疑讨论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梳理课文层次,并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第一段(第1-2自然段)。课文第二自然段以准确生动的比喻描写了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由于我班学生没人游过武夷山,也无切身体验。我设想先让学生读读这一段,用笔画出有关语句。再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天游峰的录像片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一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最后,在小组内由组长安排练习朗读,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
下面我重点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我准备安排三个教学环节:复习导入、研读交流、拓展延伸。
1、复习导入。课始,以“老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初步回顾上堂课的学习。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自信 豁达 开朗
2、研读交流。
课文第三段(4-12)“我”与扫路人的对话描写特别细致,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这是教学的重难点。我设想让学生走进对文本的研读,认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给学生创设自主阅读的空间。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朗读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
如,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我准备进行这样的预设:
第一步:学生自读,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的相关段落。(第6、10、12自然段)
第二步:指名朗读第6自然段,想想老人扫路到底累不累?
第三步:如果学生理解有偏差,真以为老人扫山路是轻而易举的事,我将引导学生围绕:“老人扫山路真的很轻松吗?”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
第四步:引导学生回顾朗读第2自然段,从天游峰的险峻中体会老人上山扫九百多级、下山扫九百多级是多么的不容易!
第五步:对照第7自然段从游客登山的表现:“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等语句来体会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
第六步:我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七步:指名朗读第10自然段,你从老人的话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扫路人与山的情感之深,乐在其中是热爱自己的工作。读出对老人的敬佩,进一步体会老人乐观豁达的性格。
第八步:朗读“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引导学生从“三十年后” 这个表示时间跨度的词中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第九步:联系课文最后一句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然后指导学生抓住“充满自信、豁达开朗”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赞美。
我将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3、8自然段中对老人外貌的描写,如从第八自然段中的“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词句中朗读感受到这是一位身体健朗、和善可亲的老人。
最后,我将根据板书进行总结。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
这堂课我始终以“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为什么?”为主线展开学习,通过读读、画画、议议,让学生各抒己见,当学生感受不到位时,我适时点拨;当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时,我顺势引导,从而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有效地组织好读书活动。
3、拓展延伸。
课文中人物外貌描写准确生动,语言刻画细致传神,我将设计以下小练笔(任选其中一题):
(1)运用准确生动的词句,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的外貌,要写出他的特点。
(2)“30年后,作家章武又一次来到武夷山,看到那银丝一样的阶梯……”根据上面文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自信 豁达 开朗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一)
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1、文中破折号所起的作用是( )。
a 表示语意的转折 b 表示强调,说明前文
c 表示语意递进 d 表示语气的延长
2、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找一找,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望着险峻的天游峰,游客会有三种表现,请用三个成语写出他们的不同表现。
第一种_______ 第二种_______ 第三种________
4、登上了顶峰,一定会使人想到___代诗人____写的《______》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
“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
半途而废。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1、“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中的“禁”应该读___,“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中,______、______这两个词写出了游人爬山很吃力的样子;______、______这两个词写出了游人畏难的情绪。
3、“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从老人的话中,“我”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我不禁________________。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师:初次见面,可以很冒昧地问大家一个问题吗?最让你钦佩的人是谁?
生:我最钦佩的人是司马迁。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他虽然含冤入狱,却是那样的坚强,写下了五十多万字的巨著《史记》。
师:身残志坚,值得敬重。
生:我最钦佩的人是航天英雄杨利伟。他驾驶着“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又能安全返回地面,他最伟大了!
师:吃苦耐劳,勇攀高峰,一百个佩服!
生:我最佩服运动员桑兰,她战胜病魔,为国争光,真是巾帼英雄!
师:这样顽强的毅力,怎不让人叹服!
生:我钦佩的人是“飞人”刘翔,他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百米跨栏的世界冠军,为中国人争了光,让外国人不敢小看我们。
师:扬眉吐气!壮我国威!谁敢不服气!
生:我最佩服我爸爸。他在外贸公司做翻译,能说三国语言。
师:将来超过你爸爸,说五国语言!
师:同学们敬佩的大多是名人。有一位叫章武的作家,他对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扫路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想了解事情的经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课题。)
(学生自读课文。)
师:谈谈感受好吗?
生:我觉得这位老人很了不起,怪不得作者会对他产生敬意呢!
师:从哪里看出作者对这位扫路的老人怀有深深的敬意?能找到根据吗?
生:能!
师:说说看?
生:(读)“我紧紧地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这说明“我”对扫路人很喜欢,30年后还要来看望他,说明他对老人已很有感情。
师:谁能体会到这种感情?读读看。
(一生读。)
师:交情好像一般,感情还不够深。哪个词语最能体现“我”对扫路人的敬重之情?
生:“紧紧地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了。
师:两颗心靠得越来越近了!你体会得多好呀!多深哪!愿意读一下给大家听听吗?
(一生自读。)
师:给你这一读,这回是“紧紧握住双手”喽!我觉得这句的“再”字你读得挺重的,为什么?
生:“再”就是又一次的意思。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师:对!一个“紧紧”,一个“再”字,确实表达了作者对扫路人的敬意!还有吗?
生: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一直伴随”表示时间很长很久,说明扫路人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师:那么到底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呢?请大家默读一下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自由读书,思考梳理问题。)
师:谁来说说?
生:(读)“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山。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已是暮色中了,说明天快要黑了,扫路人却要一级一级地扫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真是太累了,让人敬佩!
生: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就连游客们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就说明石阶太长太高,还很危险,游客们都提心吊胆的,而这位老人每天都要在这里扫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我觉得老人的勇敢令人敬佩!
生:我觉得老人之所以这样默默无闻地扫路,给游客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不图什么奖励,也不图什么表扬,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
师:说得多好啊!一颗爱心!一颗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爱心!因为有了这颗火热的爱心,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觉得累;再危险的工作环境,他也不动摇;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他却怡然自乐。这真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扫路人!
生:伟大的扫路人!
生:令人惊叹、让人钦佩的扫路人!
生:顶天立地的扫路人!
(掌声响起。)
师:好!顶天立地!这个词用得好!在书中这个词是写——
生:天游峰的。
师:“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指天游峰很巍峨很高大。
生:从字面上看,就是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我觉得这是夸张,就是说天游峰很高,很有气势。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为什么说是“顶天立地的扫路人呢?”
生:我想这是因为扫路人的精神太伟大了,他的精神顶天立地!(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品质太高贵了,让人敬仰!所以说他顶天立地!(掌声再度响起。)
生:他的心灵太美好了,虽然年事已高,本该退休了,却还在这样为人们付出自己的辛劳。所以看着他,就像面对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一样。(热烈的掌声。)
师:精彩啊!精彩!你们高水平的发言,同样的顶天立地!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顶天立地的扫路人。“我抬头望了望”,读——
(学生深情地齐读第7节。)
师:对于这一节,谁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倒抽了一口气”,就是说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师:他的解答你同意吗?
生:我有点同意。
师:就是说还有点不满意?
生:我觉得既然是表示作者的惊讶。那为什么不说我不禁惊讶起来了呢?
师:你又提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新问题!我请大家都来思考一下,如果换成“我不禁惊讶极了”或“我不禁惊呆了呢?”行不行?
生:我觉得可以。因为意思都一样吗?而且又读得通顺。
生:我认为不能换。虽然意思是一样,都是说作者很惊讶,但直接说出来了,反而没有“倒抽了一口气”给人的印象深。
师:为什么“倒抽了一口气”印象就深?
生:因为“倒抽了一口气”让你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觉到自己的心跳一样!(掌声响起!)
师: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说“惊讶”也可以,但看不见摸不着,不太好体会;说“倒抽了一口气”就形象化了,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说表示害怕,还可以说成“倒抽了一口冷气”,“吓得浑身起鸡皮疙瘩”,“脊梁骨发麻”。我们要学习和运用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下面,我们再回到前面的大问题,扫路人还有哪些品质让人敬佩?大家再找找看。
(学生自由快速地读课文。)
生:(读)“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地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老人对陌生的游客这样热情,还为他沏茶,让人佩服!
师:热情待客,心地善良!好人!你有个字音没读准。“沏”读第一声,“qī”,不读“qì”。来,读一遍,全班一齐读。“沏”是个生字,“彻底”的“彻”双人旁换成“氵”就是“沏”。因为沏茶要用水来泡,所以就是“三点水”。能记住吗?来,在书上写一遍。
师:我发现这一节里有一句话和我们刚才学的“倒抽了一口气”的表达方式一样。你们发现了吗?
生:(读)“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这句话表面写茶香,人喝了心里热乎乎的,其实是写老人的热情像茶一样让人感到温暖。
生:老人的热情,老人的友谊就像茶一样温暖着作者,他把友谊和热情传到了作者的心里。
师:作者把老人的热情比作了热茶。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茶香,情更真!“一杯热茶”把老人的热情写活了!好!就顺着这个话题,大家再找找看,看文中还有没有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
生:(读)“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就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作者把天游峰的“险”形象地写了出来,它把石梯比作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风一吹就能断掉了的银丝,让人似乎真能看到这样一幅画,看到了它的“险”。
师:谁能把这个危“险”的画面读出来?
(指生试读,齐读。)
师:我倒有个问题了,既然是写扫路人,作者为什么用了整整一段话来写天游峰的险?
生:天游峰是扫路人工作的地方,写天游峰的险,就是突出了老人扫路的危险性。
生:若随便在一个比较容易的地方打扫卫生,可能也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了。
师:这对我们写文章有什么启发?
生:看来写一个人不一定都从正面直接来写这个人,从侧面来描写这个人所在的环境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师:课文里有直接描写老人的吗?
生:(读)“下了山,已是傍晚时分。我游兴未尽,……我循声迎了上去,……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我觉得这是一位非常朴素的老人。
师:从哪里看出?
生:因为他穿了一套褪色的衣服,说明衣服已穿了很多年了,已经很旧了;而且人是精瘦的,说明他生活条件也不好。
师:生活条件好的人都得是胖子?(众笑。)
生:不一定。
师:再往深处想一想,从“褪色的衣服”、“精瘦”两个词还能体会到什么?可以讨论讨论。
生:从“精瘦”可以看出,老人是在辛勤地劳动,因为整天劳动就不容易发胖,而且整天在山上风吹日晒的也容易变瘦。(掌声。)
生:“褪色的衣服”不但说明老人艰苦朴素,也看出这是老人长期在外劳动造成的,风吹日晒才会褪色的。
生:老师,“运动鞋”也说明了老人是扫路人,穿运动鞋干起活来才能方便。
师:可见,无论是“褪色”、“运动鞋”还是“精瘦”,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老人是扫路人这一身份。你看只有一句话,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多么恰当!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师:来!我们继续走近这位老人。
生:读“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师:注意!“瘦削”(xuē)不是“瘦削”(xiāo),读!再读!是“炯”(jiǒng),读!再读!是(yǒu)“黝黑”,不是“yōu”,读!再读!
师:读了这一段,你又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的老人,因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有神身体肯定很好。
师:你从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出了老人的健康,会读书,会思考。
生: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因为书上说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生:这是一位勤劳的老人。因为面色黝黑,说明他长期在外风吹日晒,“瘦削”和前面的“精瘦”一样,也说明他不停地劳动着。
师:谁来概括一下?
生:这是一位健康的、善良的、勤劳的老人。
师:能用上四个字的词语吗?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勤劳善良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勤劳善良、神采奕奕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精神矍铄的老人。(热烈的掌声。)
师:我很奇怪,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呢?放在一块儿写不是更省事吗?
生:第一次描写是概括地写,第二次写得很详细。
师:你说得没错!但为什么不放在一块呢?
生:一口气写在一起太罗嗦了。
师:是吗?
生:在一块写也不是罗嗦。因为两段话加在一起字数也并不多。因为第一次写的是穿的衣服之类的,后面是写老人的脸和眼睛的。
师:穿着和五官不能放在一起写?
生:也不是。
(学生面露难色,一时说不清楚。)
师: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刚才有同学说了,第一次主要写了穿着,第二次却很细致地描写了老人的眼睛、眉毛、脸色。那这两次描写的内容能不能颠倒过来呢?再读读这两段话。
(生自由读第3节和第8节。)
生:因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也不太在意。所以这时候只能从衣服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
(掌声响起。)
师:很有道理!接着说。
生:第二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掌声再度响起。)
师:噢,听你精彩的解说,我算明白了!大家都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这就叫会读书!不但要看仔细,还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三节,看看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自由读课文最后三节。)
生:我发现课文最后一句的写法和前面“倒抽了一口气”的写法一样,也很形象。
师:好!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师:谁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笑声怎么可能随着我回到住地呢?这笑声其实就是指老人的性格。
师:什么性格?
生: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
师:“自信”应该能够理解吧,“豁达开朗”是什么意思?
生:“豁达”就是很大方吧?
师:有点靠近了。联系整篇课文再想一想。
生:“豁达”应该是大度吧?
师:对!联系老人说一说。
生:老人在那么危险的石阶上扫路,工作量那么大,那么累,已经退休了,可他一点都不在乎,不去计较。
生:“豁达开朗”就是乐观。这么险,这么苦,他都不抱怨,默默地奉献着,而且说自己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还有花鸟作伴,自己舍不得走。没有乐观的精神,谁会这么做呢?(掌声响起。)
师:精彩呀!还能从文中的哪句话里看出老人的豁达乐观?
生:(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明明已经很累很辛苦了,他却这样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像游山玩水一样。说明他对工作很满意,很快乐,很乐观。
师:正因为老人有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我想到了这样几句话:知足者常乐!(板书。)还有一句是一个工厂的宣传语: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我想,大家肯定也有很多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好吗?
(生写感受。)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
生: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生: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懂得了:人不能太计较自己的得失,不要老是抱怨什么,而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好好工作。
生:学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想起了一句话:对于一个不满足的人,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
生:既来之,则安之!
生:自信快乐生活,踏踏实实做人。
生:乐观一些,生活永远都会对你微笑!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15 天游峰的扫路人
学什么
朗读课文,从天游峰扫路老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了解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怎样学
一、读拼音,写汉字,看谁写得最规范、最美观。
tu s shuxuē qī ch hu d jiǒnɡjiǒnɡ yǒushn yu rn m s
二、照样子写词语
飘飘悠悠
扑棱棱
气喘吁吁
炯炯有神
测一测
一、写一写描写人物神情的成语
悠然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并仿写句子
1. 的脸,面色 , 的眉毛下,一双 的眼睛 。
2.喝的是 ,吃的是 ,呼吸的 ,而且还有 ,我能舍得走吗?
三、读句子理解意思,说说自己的感受并写下来。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再提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为别人喝彩
我曾应邀参加一所小学的运动会。有一个班获得了“道德风尚奖”,我向校长提出心中的疑惑: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并没有发现那个班的道德风尚比其他班高在何处。校长说:“其实你忽略了一个细节——在同学们都为自己班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欢呼雀跃时,惟有那个班的学生在为自己喝彩的同时,也不忘为别人喝彩。”
“为别人喝彩”,竟值得这样推崇。
由此,我还想起一个外国人为中国人喝彩的场面:2001年8月22日在北京举行的“大运会”开幕式上,当法国体育代表团走到主席台前时,人们意外地发现,法国运动员高高举起了一条横幅,上面用中文写着一行字:“法国代表团祝贺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巴黎申办奥运会败给北京,但法国人仍能大度地为竞争对手喝彩,他们赢得了全场观众最热烈的掌声。
“为别人喝彩”,未必说明你就是弱者。
生活中,很多人只知为自己的进步与成功窃喜和欢呼,对别人则常常冷漠得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很少真心实意地为别人喝彩。其实,为别人喝彩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别人的时候,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为别人喝彩是一种美德,你付出了赞美,这非但不会损伤你的自尊,相反还将收获友谊与合作;为别人喝彩是一种人格修养,赞赏别人的过程,其实也是自己矫正狭隘自私和妒忌心理,从而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
为自己喝彩容易,为别人喝彩难,我们应该学会为别人喝彩。
一、我来填一填 不看书,你能根据记忆写出来吗?
为别人喝彩是 ,是 ,是 。
二、我来写一写 请根据前后文理解下列词语,将其词义写在横线上。
疑惑: 欢呼雀跃:
推崇: 风范:
三、我来说一说
文章划线部分运用的修辞法是
四、我来忆一忆
有时候,一次喝彩能改变人的一生!请回忆一下,老师、同学、父母是否也有为你、你们班喝彩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感受?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一、回顾复习。进入文本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游天游峰认识了一位扫路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品读课文,理解文本
1.小组合作学习。要求:(1)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说说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老人。(2)练习感情朗读,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交流。
▲“我循声迎了上去……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1)抓住“精瘦”体会老人的勤劳,抓住“褪色”体会老人的节俭。
(2)指导朗读。
▲“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1)抓住“瘦削”“黝黑”体会老人的勤劳。
(2)抓住“慈善”体会老人的慈祥、善良。
(3)“炯炯有神”说明这位老人眼睛很亮,很有精神。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老人有精神。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1)抓住“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体会老人很勤劳,对自己的工作很负责任。
(2)抓住“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体会老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3)抓住“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体会老人的豁达、乐观。
(4)指导朗读。
小结:是呀,这位老人把工作看作是一种锻炼,一种责任,一种享受。这就是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1)抓住“顶天立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这些词句,体会天游峰很高。这么高的天游峰一天要扫两次,应该是很累的。谁能把天游峰的“高”读出来呢?
(2)从“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些词语中体会游客们登山很累。
(相机出示图片)游客们登山都很累,那老人一级一级扫上扫下肯定更累。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累”表现出来?
过渡:面对如此辛苦的工作,老人却说不累,可见老人的确非常豁达、乐观。
▲“按说,我早该退休了。
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1)抓住“我能舍得走吗?”这句话体会老人对天游峰的深情。指导朗读。
(2)小结:老人离不开的是雪花泉的水、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清爽的空气和与他作伴_自勺花鸟。在我们看来,老人的生活其实是很清苦的,但老人却以苦为乐,舍不得离开。这也是一种豁达、开朗。
▲“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 ‘
(1)“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抓住这句话体会老人的自信和豁达。
(2)学生交流老人自信、豁达的原因。(①锻炼;②环境好;③心情好、自信、乐观)
小结: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有了这些前提,我们相信老人肯定能长寿。老人虽然七十多岁了,但他对未来依然充满希望,这更是一种自信、豁达。
同学们,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一个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你们说,这样的人他普通吗?对呀,他看似普通,实际上却不普通。他那种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不仅感染了作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紧扣课文,让学生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这儿的交流完全由学生自主进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引导。因此,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就必须引导学生潜入文本,透彻地学习,充分地讨论。
三、创设情境,利用文本
过渡:是的,大家都很敬佩老人,但有人还是不理解老人。
事情是这样的:游览区的领导考虑到老人年纪大了,想让老人退休回家。你说老人能同意吗?那么,如果你是老人,你准备怎么说服领导呢?现在我就是旅游区的主任,你怎么说服我呢?
1.学生准备,要求表达时要注意条理性。
2.学生说服,教师随机进行反说服。
生:吴主任,您好!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我身体很硬朗。您看,天游峰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我每天扫下来,一点也不觉得累。我能胜任这个工作。
师:大爷,我看得出您身体很好,可您毕竟七十多岁了,万一有个闪失,我们可担当不起呀!
生:吴主任,您别担心我的身体,我每天在天游峰,扫上扫下,就是在锻炼身体。再说,我这也是在为人民服务呀!雷锋同志说:“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所以,我要向雷锋同志学习,为人民服务一辈子。
师:大爷,您说得有道理。
我能要求您注意身体,却不能要求您不为人民服务,我再考虑考虑吧。
生:吴主任,天游峰的环境好,我在这里工作,每天锻炼锻炼,看看山水,这不仅能为人民服务,还能延年益寿呢!
生:吴主任,我在这儿工作了一辈子,天游峰就像我的老朋友,您说我能舍得离开这位老朋友吗?
师:说得太好了。既然如此;我就破例让您留下来了。
{设计意图: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深入文本,也要利用文本。依托文本,练习口语交际,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另一方面还可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是“主任”的反说服,起到了培养学生应对能力的作用。]
四、书写名言。超越文本
1.引导学生将自己读文后的感受,提炼成一句话写出来,并写上自己的名字。
2.教师巡视,学生交流。
…人的一生要充满笑声和快乐,这才是完美的一生。
(2)大自然是心灵的老师,没有大自然,就没有生命存在。
(3)世界上最伟大的是精神。
(4)人要相信自己,坚定的信心会使一个平凡的人变成名人。
(5)生命在于运动。
『设计意图:“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随着思考的步步深入,学生的体会更深了。把感受提炼成名言,不仅使学生的理解得到了深入,而且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
五、拓展想象,延续文本
老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30年后,老人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学习文中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方法,续写30年后相见的情景。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延伸文本,引导学生想象、续写,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使文本得到了延续,实现了对文本的另一种超越。]
(本文为获奖作品。)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文中的主要词语。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2、小黑板。
3、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一、谈话揭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游览著名的风景区——武夷山,去欣赏那天游峰的险峻,在途中,我们还会认识一位老人呢!
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
出示:
攀登
精瘦
运动鞋
气喘吁吁
瘦削
眉毛
慈善
宿鸟
⑴同桌互读检查
⑵指读,互评
⑶这些生字中,你们认为哪几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讨论的?
⑷完成课后练习2。
2、指名朗读课文(可分小节读)。
提问:课文主要写什么?
3、理清文章脉络。
这篇课文是从几个方面来写天游峰的扫路人的?
第一段(第1、2节):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山顶时的喜悦。
第二段(第3节):“我”下山在小溪边散步时发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
第三段(第4—12节):“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
三、精读课文第一段。
1、听读第一自然段。(播放磁带)
⑴听读。
⑵听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一些什么?板书:天游峰
2、齐读第一自然段。
3、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奇峰?你知道吗?请你用笔把有关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
4、说话练习。
出示:
天游峰
5、文章怎样来写天游峰的险?
出示: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⑴指名读。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九百多级石梯
⑵这一句用什么方法来写天游峰的险?
⑶怎么打比方的?从这个比喻,我们可看出石梯怎样?
(高、陡、窄)
⑷情景创设
教者把一根棉线拎在手上,让线飘悠,感知石梯的险。
⑸自由读。
边朗读,边想象,边体会“一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
⑹指名读。
6、这么险峻的天游峰,作者攀登上了顶峰,心里怎样呢?
7、指导朗读。
武夷山的天游峰是那么险峻,你能读出这种险势来吗?作者登上了险峰时是多么喜悦,你能从朗读中体现出这种心情吗?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8、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四、作业。
1、认真诵读课文。
2、写出下列字的笔画数。
攀
瘦
鞋
眉
慈
宿
3、抄写词语。
攀登
傍晚
伴随
气喘吁吁
瘦削
鞋子
慈善
自在悠闲
宿鸟
眉毛
汗珠
炯炯有神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课文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课文写法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设疑激趣。
1、出示:平凡的就是伟大的。指名读、齐读。
2、为什么要读这句话呢?因为这句话是有哲理的。我相信同学们学完这节课后就会明白这句话的道理。
二、导入新课。
1、大家都有过各种各样的理想,比如做科学家、画家、医生、运动员等等。可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做这种工作呢?(板书:扫路人)
2、指名说说想不想,并陈述理由。
3、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为什么要写“扫路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扫路人。(补全题目,板书:天游峰的)
4、齐读课题,突出“天游峰”和“扫路人”。
5、从课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课文既写了天游峰,又写了扫路人)
6、课文洋洋洒洒几百字,实际上就是写了这两个方面,那么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这位扫路人又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三、品读课文,感悟天游峰的“高”和“险”。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用“ ”画出文中写天游峰的语句,读读这些语句,想一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带问题默读课文,自读自画自悟,师巡回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
3、交流:(指名说,相机出示第2节、第7节(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天游峰的高、险)
①“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险)“九百多级石梯”,(高,台阶多)“银丝”、“抛”、“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险)。教学时抓住“抛”字用换词法(落)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②“终于”、“好不得意”(以人物的心情来反衬天游峰的高和险,天游峰很高,要上去很不容易,正因为不容易,所以作者上去了才会“好不得意”)
③“顶天立地”(高)“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多,要登上去很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游人上去都很吃力,烘托天游峰很高很险)
④指导看图体会。
4、整体出示第2、7两节(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听课文配乐朗读,体会天游峰的高、险。
5、齐读这两节。
6、天游峰是这样的高这样的险,台阶是这样的多,可是有一位老人却要天天扫这些台阶——(红色显示第7节最后一句)
①齐读。
②我为什么要倒抽一口气?(因为天游峰又高又险,老人的工作量很大,令人敬佩。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③可不可以把“一级一级”改为“一级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荀)
④指导朗读:“一级一级”要慢些,要读出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荀,是一点一点扫的。省略号要慢两拍,因为扫地扫得很累,“倒抽一口气”要轻些。
7、过渡:天游峰很高很险,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位老人却要每天重复做着这样繁重的工作,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呢?
四、品读课文,感悟老人形象。
1、出示文中彩图,师解说: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他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头发、胡须都是白的说明他的年纪很大,从他微笑的神态可以看出老人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也很快乐。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位老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写老人的句段,用“ ”标画有关语句,并注明你画的文字是从哪个方面刻画老人形象的。
2、生自读、自画,师巡回,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交流:(指名说,相机出示相关段落文字,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老人的形象)
①老人的外貌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出示第3、8两节(写外貌的文字用红色强调)
②这样的老人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褪色”“运动鞋”说明老人节约、朴素、辛苦、生活条件不优越。“精瘦”“瘦削”“黝黑”“炯炯有神”说明老人很健康、有精神、很勤劳。“慈善”说明老人很善良。
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概括一下。指名说。
4、我为什么会注意到这位老人?是什么吸引了我?(声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听到了扫路声)
读第2节相关文字。
5、这两段文字都是描写老人外貌的,为什么要分开呢?两次描写有什么有不同?(从作者的角度看,第一处是粗看,因为“及至到了跟前,才看清”。 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所以这时候只能从穿着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第二处是仔细打量,因为“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这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读这两外文字(以蓝色出示)
6、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打量这位老人呢?指名说(敬佩、佩服)。老人是怎样谈自己的工作的?
引出4-6节。指名读。交流、体会:“沏茶”说明老人热情好客。“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上,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说明老人不怕累、能吃苦,喜欢自己的工作,对这份工作很满足,工作虽重但心情很好。“扫一程,歇一程”,如果天游峰不干净,就没有“好山好水看一程”。他把扫路当成了欣赏风景,一路扫来,风光无限,尽情欣赏,免费旅游。累在身上,乐在心里。
7、这位老人多大了?(70岁)出示第9-12节。读。老人说这话时是什么神态?(悠然)老人会离开这里吗?(不会)把“我能舍得走吗?”改为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强烈语气,更能从中体会老人对生活的热爱)。为什么不想离开?(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体会老人对大山的情怀。)用“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习。
练读,读出老人的悠然神情和不舍的语气。
8、过渡:这位老人的态度感动了我,所以我在临走时----(出示第11、12节)
抓住“紧紧”“再”体会。(“紧紧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握手表示友好,“紧紧地抓住”抓得更紧了,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了。“再”就是又一次。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为什么是30年后再来看老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祝福,对老人的信心)“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表现了老人的自信和对生活充满信心。老人能活到100岁吗?为什么?(勤劳,天天这样扫,锻炼了身体;山上空气好,环境好;老人不会离开这里更不会死去;老人有自信有信心能活到100岁)
引读这两节,体会老人的乐观、自信、豁达的人生态度。
9、课堂练习。
①老人爱天游峰,爱自己的工作,不舍得离开这里,宿鸟也不舍得离开这里,它们扑棱棱地飞起来又悄悄地落在原外。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回到住地,作者打开笔记本,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
②笑声能持续这么长时间吗?为什么说“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笑声留在我的心里,“一直伴随”表示时间很长很久,说明扫路人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改写课文最后一句话:________“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_________ 。”
练写。指名读一读。
10、分角色或自由朗读3-12节。
五、拓展研讨。
天游峰又高又险,台阶又多,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感到很累。我也由于登上了山而好不得意。那这位老人每天都要登山、扫台阶,他累不累呢?(出示相关语句)学生读一读、议一议。
交流:身累心不累。 累:天游峰高、险、台阶多,天天扫当然累。 不累:习惯了;不舍得离开;扫干净了路心里高兴不觉得累;以苦为乐,热爱生活;爱上了这里爱上了这个工作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从老人轻轻松松的语气、悠然自得的神情可看出;从老人对生活的态度(乐观豁达)可看出。
六、总结课文。
正因为老人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却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可见----(出示:平凡的就是伟大的)齐读。我们都是平凡的,但我们要向这位老人学习,学习他以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就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吧-----齐读课题。
七、作业。
1、仿照课文写法(外貌、动作、语言、神态、侧面烘托),观察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反映人物的特点。
2、阅读相关的文章:《峨眉铺路人》、《守林人》、《挑山工》。
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 高而险 台阶多 难攀登
不舍得 累? 岁?
扫路人 不怕累 能吃苦 爱生活
乐观 自信 豁达 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