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教案八年级地理教案多民族的大家庭(精选4篇)

多民族的大家庭(精选4篇)


多民族的大家庭(精选4篇)

多民族的大家庭 篇1

  第一课时

  一、设计理念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活动,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充分利用地理图表,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充分利用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2.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表,培养获取信息、归纳地理知识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自我展示能力和合作竞争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2.通过角色扮演、课堂竞赛和讨论等活动,进一步理解我国民族构成和文化差异性,为下节学习民族分布和民族政策奠定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2.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3.培养关心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

  三、分析教学任务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知识,是学生必备的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本节课所学知识与前面所学中国疆域和人口知识紧密联系,也为下节学习民族分布、民族政策以及以后学习初中区域地理和高中地理打下基础。

  2.学生情况分析

  年龄特点上:八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

  知识障碍上:学生对少数民族知识了解较少,民族观念不强。

  动机和兴趣上:由于当前初中地理教育的现状造成了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学生没有很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二)重点、难点及处理

  1.教学重点

  我国民族构成状况。

  2.教学难点

  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重点难点突破

  powerpoint软件制成地理课件

  四、教法、学法和媒体

  (一)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采用谈话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竞赛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尽量多渠道、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图;培养学生善于总结,把握要点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归纳;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收集与整理;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与竞争。

  (三)教学媒体

  计算机辅助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成地理课件,将文字、声音和图像等综合一体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依据

  地

  理

  一

  日

  一

  得

  人民币上的民族知识

  课前布置搜集:1980年7种人民币纸币人物头像民族名称。

  帮助学生做课件。

  学生课下搜集,课上展示课件。

  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渗透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

  导

  入

  新

  课

  多民族的大家庭

  指导学生读课本图1.14,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教师板书: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读图、听歌、谈体会。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学习欲望。

  学

  习

  新

  课

  

  

  

  

  我国的民族构成是本节重点,为突出重点:

  1.展示课件(xx年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数量) 并指导学生计算和归纳。

  教师板书:

  民族构成:汉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2%,55个少数民族约占8%

  2.指导角色扮演活动。

  3.展示课件(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服饰图片),指导学生辨认,

  并设置问题:①人口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是哪几个民族?②家乡的主要少数民族有哪些?③举例说明家乡主要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名称、特点及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4.指导学生阅读附表并设置问题组织学生抢答

  问题:①我国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什么民族?人口各为多少?

  ②哪个少数民族散居各地? ③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在哪里?

  在抢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歌谣总结答案。

  承转:我国民族不仅构成有特点,而且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下面通过小组竞赛来考察同学们对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文化知识了解多少。

  计算汉族、少数民族各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并归纳少数民族的概念。

  三个学生分别扮演日本、美国和中国三个不同的国家,每个“国家”陈述自己民族构成特点,明确不同国家民族构成的不同。

  观察、回答。

  学生快速阅读附表抢答并用歌谣总结上述问题的答案。

  蒙回藏维苗,

  土满彝记牢。

  壮族人最多,

  珞巴人最少。

  散居各地者,

  唯独数回族。

  民族数最多,

  云南独占鳌。

  引导学生通过数据计算,加强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并且培养归纳地理知识的能力。

  既复习日本和美国民族特点,又反映出我国独特民族构成。

  培养观察力,渗透乡土民族知识及认识服饰与人类生活的气候等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少数民族的人口状况,培养阅读使用地理图表、获取信息和归纳知识的能力,渗透学法指导,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观念,也为以后学习我国民族分布和民族政策奠定基础。

  民族风土人情和文化

  教师板书:

  民族风土人情和文化

  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是本节难点,为突破难点:

  1.课前将学生分成四大组,组织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收集反映我国主要少数民族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并制成竞赛题(题目由师生共同准备),有特长的学生还准备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

  必答题: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每组搜集到的图文资料情况进行抽签,展示课件(少数民族知识竞赛必答题)

  抢答题:

  教师根据学生搜集到的图文资料,从历史、文学、医学和音乐方面设置问题,展示课件(少数民族知识竞赛抢答题)。

  组织歌舞表演。

  小结、选出优胜组。

  2.组织学生讨论:如果到其他民族地区,遇到不同的民族生活习俗,你会怎么办?

  3.介绍我国宪法相关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课前收集和整理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抽签确定组别语言文字组、饮食民居组、艺术体育组或宗教节日组,完成问答题、读图题和连线题。

  以问答题、猜谜语及听歌形式完成抢答。

  特长生表演歌舞。

  讨论。

  明确应该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

  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竞赛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竞争能力,渗透乡土民族知识,增强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使学生懂得各民族饮食和民居等生活习惯的形成与气候等地理要素密切相关。

  扩大学生的民族知识视野,渗透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

  培养学生自我展示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为以后学习民族政策埋下伏笔。

  新

  课

  小

  结

  指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谈感受、进行总结。

  谈收获、归纳本节课知识点。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课

  堂

  练

  习

  展示课件(练习题)。

  完成练习。

  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作

  业

  布

  置

  根据所学内容,题目自拟,以小组为单位,课下各完成一份地理手抄报

  小组为单位,分工完成地理手抄报。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结

  束

  新

  课

  播放歌曲《大中国》。

  看画面齐唱。

  首尾呼应。

多民族的大家庭 篇2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相关课件]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4.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内容点析

  1.民族

  民族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同一民族的居民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文化(语言、文字、风俗、宗教等)的差异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主要标准和依据。我国有56个民族。

  2.景观图片:图1.14“多民族的大家庭”

  这张图片的内容是:在国庆节期间,我国56个民族的代表,各自身穿本民族的服装欢聚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欢呼的景象。这张照片充分展示了本节内容的主题──多民族的大家庭,形象地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和睦的、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在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许多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3.少数民族

  在我国的56个民族当中,汉族的人口数量最多,达到11.85亿(1990年),占全国总人口的91.6%;另外55个民族的人口都比较少,55个民族的人口总数为1.08亿,只占全国总人口的8.4%。相对于汉族而言,这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这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这个概念只是表明这些民族的人数少,并没有其他的含义。

  4.第16页活动1

  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不同国家的民族构成是不同的。既复习了日本和美国的民族特点,又反映出我国独特的民族构成,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民族特点的理解,同时也为下面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埋下伏笔。本活动可以按两种方式展开,教师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种。方式一: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扮演(代表)三个不同的国家,每个“国家”陈述自己的民族现状,就此可以进行一场小辩论,讨论出不同的民族构成对各自国家有何种影响?方式二:列一张三国民族状况对比表,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并完成该表,了解中、日、美三国的民族构成特点。

  5.第17页活动2和活动3

  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提前查找一些相关的民族文化活动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或者教师可以参照教师用书中的参考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拓展一些内容。最终要达到以下目的:(1)进一步理解民族的划分及其他们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信仰的不同;(2)开拓学生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璀璨的民族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通过学习文化差异性,为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奠定基础。

  6.图1.17“我国民族的分布”

  在学习该图时,指导学生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地区,进一步总结出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通过对这张分布图的学习和阅读,让学生掌握读该类图的方法、步骤和技巧,培养学生具备阅读民族(人种)分布图等专题地图的技能。同时在学习本图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相关的几点知识:(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3)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实际上,读图的过程就是分析民族分布特点的过程。

  7.少数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的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是我国繁荣和稳定的重要保证之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理解掌握。首先,通过一些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加强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其次,政策内容不要涉及太多,只抓住最关键、最主要的几条即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由)。第三,要理解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民族政策主要条款。教学过程中民族政策的内容可以先不讲,最好先由学生反思前面的相关内容(中国民族各方面的特点),从全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讨论,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相关内容。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1~2课时。

  【总体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我国民族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广泛,但是不要求讲得太深。同时,这部分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是进行国情教育和实践活动课的最佳内容。这样就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又激发了兴趣、培养了情感。教师可以将本节课分成两个部分:(1)拓展辅助活动部分,(2)课堂教学部分。

  【拓展辅助教学设计】

  拓展辅助活动部分。教师可以尝试多种多样的活动模式。

  设计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华民族园、民族风俗展览、民族文艺演出。

  设计2: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各种媒体(报纸、电视、网络、书籍)收集一些有关各民族生产和生活的景观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带、生产生活实物等,搞一次成果展览交流会。

  设计3:设计一张民族基本情况调查表,让学生在同学、家长、亲戚、朋友等范围内进行相关内容调查,了解我们身边的民族情况。

  设计4:组织学生举办一场少数民族文艺演出联欢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部分。主要进行理论学习、把握思路、总结提高。

  【56个民族】

  1.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本第15页的景观图片:图1.14“多民族的大家庭”。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的人民属于不同的民族,各民族的服饰是不同的。接着,教师可以总结出我国的民族构成:我国有56个民族。

  2.让学生拿出一张人民币(纸币),提出一个问题:你可知道人民币上有哪些民族的文字?可以提示学生观察课本第16页的图1.15“几种民族文字”作为参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又使学生了解到有些民族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字。老师在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有些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3.让学生完成第17页活动2和活动3。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参照教师用书中的参考资料作一些补充,使学生了解到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信仰。同时开拓学生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祖国丰富璀璨的文化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4.完成了以上几项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不同民族间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理解了民族的概念,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区分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的居民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文化、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5.讲解少数民族的概念。首先列出汉族的人口数和全国人口总数,其次让学生计算出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的少数民族数据表,找出人口超过1 500万和400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计算出55个民族的人口之和以及它们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最后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这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民族的分布】

  1.读课本图1.17“我国民族的分布”。学习该图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总结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二是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

  2.指导学生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

  3.请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阅读分布图:(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是否存在没有汉族人分布的省、市、自治区?

  4.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全国没有一个省、市、自治区是单一民族的。相对来说少数民族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进一步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5.指导学生开展课本第20页活动3。讨论: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的好处。

  【民族政策】

  1.先思考有关问题,例如:(1)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分布在内地还是边疆?(2)因汉族的人口多,是否可以要求其他55个少数民族必须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信仰而遵从汉族?

  2.教师最后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并针对上述问题讲解相关的民族政策。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安定统一,尊重人权,各民族一律平等)

  (2)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3)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参考资料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指地球上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例如,中国处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这是用与中国有空间关系的大洲和大洋来说明中国的位置。

  地理位置分为:①数理地理位置(或绝对位置),用经纬网来确定。②自然地理位置,指某一事物周围陆、海、山、河等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③政治地理位置,指一国与邻国具有政治意义的空间关系。④经济地理位置,指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地理位置是影响一国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陆上边界

  我国和俄罗斯接界的国境线最长,东起吉林省浑春市防川,界碑立在距图们江口15千米处,防川地区东以张鼓岭与俄罗斯为界,西以河道与朝鲜为邻。黑龙江省已开辟许多边境贸易口岸,其中绥芬河市有铁路、公路通向俄罗斯的远东大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洲里是中俄国际铁路边境站,与俄罗斯的外贝加尔斯克市相距20千米。在新疆也有一小段中俄边界线。

  我国与朝鲜基本上以河道为界,北段为图们江,南段为鸭绿江。两江源白头山天池是两国的界湖。中朝有国际铁路相通。辽宁省丹东市是我国最大的边境城市和北方陆疆与海疆的交汇点。

  我国的内蒙古、新疆和甘肃一小段与蒙古国接壤。在内蒙古的二连浩特市有国际铁路相通。铁路两侧,分别立有花岗岩界碑,内侧1千米立起高大的拱式国门,上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我国与巴基斯坦在1965年就签订了中巴边界议定书。国境线在五六千米高的喀喇昆仑山脉上,中巴国际公路通过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县红其拉甫山口,嵌着国徽的界碑分立公路两侧。

  我国与尼泊尔的边界条约签订于1961年,两国有国际公路相通,中国口岸在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镇,樟木海拔2 400米,与尼泊尔的科达里隔一条溪,有友谊桥架在波曲(河)上,桥中心为国界线。

  我国与印度的边界,中段隔着尼泊尔、锡金、不丹,东西两段与我国的新疆与西藏接壤。界线未正式划定。西藏亚东是通向印度的传统口岸,这里距印度的铁路线最近点仅45千米。在海拔4 500米的乃堆拉山口国境线上的中方一侧,建有国际邮亭。

  我国与缅甸根据1960年签订的中缅边界条约,缅甸将片马、古浪、岗房等地区归还我国,我国将猛卯三角地移交缅甸。我国云南省边界少数民族多与缅甸边民有亲戚关系,历史上就形成了许多边境集市,例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县等,畹町市与缅甸棒赛镇隔河相望,两国人民共饮一江水。

  我国与老挝边界中,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是祖国陆疆最南突出部分。南端国境线位处北纬21°6′,是我国的“热带生物王国”和雷暴最多的地区。

  我国的滇东南和广西与越南为邻,云南河口县城河口镇位于南溪河与红河汇合处,与越南隔河相望,滇越铁路自昆明南下,从河口过桥至河内。广西凭祥市友谊关宽阔的关前广场前的红棉树挺立在国境线上,湘桂铁路与中越铁路在凭祥相接。广西防城东兴镇位于北仑河口,与越南芒街镇隔河相望,是祖国南方陆疆和海疆的交汇处。

  我国的新疆西部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接界,新疆有铁路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相接。

  我国的四端

  我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05′),属黑龙江省抚远县乌苏镇。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约在凌晨2点20分。对岸是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我国最西端:新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的乌孜别里山口附近(东经73°附近),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国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3°51′),南距赤道仅400多千米,与加里曼丹岛的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相距仅100多千米。这里是一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最高点距海面还有17.5米,它长2.4千米,宽1.4千米,面积2.12平方千米,表面崎岖不平,珊瑚生长良好。我国渔民历来在这里捕捞作业,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漠河镇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34′)。漠河镇全年无霜期仅56天,冬季气温在-40°c以下,夏至日白昼长达17小时,冬至日白昼短至7小时,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地方,有“北极村”之称。对岸是俄罗斯的伊古那斯伊诺镇。

  我国的海岸线

  海洋表面与陆地表面的交界线,称为海岸线。通常把多年平均高潮时海水到达的界线,称为海岸线。

  我国大陆海岸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千米。此外,岛屿海岸线长1.4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总长3.2万多千米。我国海岸线曲折,较大海湾有150个,多港阔水深的天然港口。

  杭州湾以北海岸以沙岸为主,地形表现为上升的山地丘陵海岸与下降的平原海岸交错分布,但以平原海岸居多,多淤泥质海岸,海岸线较平直,退潮时泥滩一片。

  杭州湾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为整体抬升的山地丘陵海岸,其间镶嵌了小块的河口平原。这里多基岩海岸,海岸线曲折,港湾深入内地,岸外岛屿罗列,多海蚀崖、海蚀阶地、海蚀柱、海蚀洞等海岸地貌。

  此外,大致在北回归线以南的沿海,有丛生红树林或珊瑚礁发育,组成了独特的生物海岸。

  我国的岛屿

  我国是一个岛屿众多的国家,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 500多个,总面积8万多平方千米,约占陆地面积的0.8%。岛屿岸线总长1.4万多千米,相当于大陆海岸线的78%,按其成因可分为基岩岛(大陆岛)、冲积岛与珊瑚礁岛(海洋岛)三类。

  基岩岛占中国岛屿总数的90%以上,多呈北北东方向,以群岛或列岛形式作有规律的分布。中国台湾岛和海南岛是两个最大的基岩岛。其他有辽东半岛沿海的长山列岛,共50多座岛屿;山东半岛沿海的庙岛群岛,共30多座岛屿;浙闽沿海的舟山群岛为我国最大的群岛,共1 339座岛屿;华南沿海的万山群岛位于珠江口外,共有150多座岛屿,主要有香港岛等;中国台湾附近海域有澎湖列岛、钓鱼岛等。

  冲积岛由河流入海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而成。例如位于长江口的崇明岛,面积1 060.5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三大岛与最大的冲积岛。此外,珠江河口与中国台湾西岸等都有冲积岛分布。

  珊瑚礁岛主要分布在南海,包括由200多个岛、沙、礁、滩组成的南海诸岛(陆地面积仅10多平方千米)及黄岩岛。

  各岛屿中,面积在3万平方千米以上的有中国台湾岛和海南岛,其余岛屿的面积都不大,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的大岛只有15个,却占全国海岛总面积的91%,而面积不到1平方千米的岛屿占80%以上,这些小岛的平均面积不到0.5平方千米。

  我国岛屿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海和南海,其中分布在东海海域的约占岛屿总数的60%,南海约占30%,黄渤海约占10%。按省份计,分布在浙江省沿海的岛屿最多,有2 100个,福建省有1 404个,两省集中全国海岛的54%。

  三大半岛

  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是我国三大半岛,其海岸线总长4 000多千米,占大陆海岸线的 1/4。

  山东半岛在山东省东部胶莱谷地以东,伸入渤海、黄海之间,面积3.9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半岛。岸线由险峻的花岗岩岬角、新月形的海湾和绵延的沙滩组成。其中成山角是祖国大陆海岸的最突出部,位处东经122°42′。

  辽东半岛在辽宁省南部辽河口与鸭绿江口连线以南,伸入黄海、渤海之间。面积2.94万平方千米,北宽150千米,向南渐窄,南端为大连港。半岛上古老的变质岩风化成波状丘陵,沿岸海蚀崖、岩滩、岬角众多。

  雷州半岛突出于祖国大陆最南端,伸入北部湾与雷州湾之间。因多雷暴而得名,因琼州海峡断裂下陷而成半岛。面积0.78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约1 180千米。

  领土

  领土是指隶属于一国主权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陆地、水域及其底土和上空。一个国家的领土在地理分布上,有的连成一片,有的则较分散(例如岛国和国土被其他国家分隔的国家等),但它们都统一处于国家主权的管辖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除大陆外还包括沿海岛屿、同大陆隔有公海的中国台湾岛及其周围各岛、海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属于中国的岛屿。国家领土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国政府的立场是:中国不侵占别国一寸土地,但也绝不允许别国霸占中国的一寸土地(摘自《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地理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

  内海

  内海有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两个范畴的概念。自然地理上的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而且海水较浅,它的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影响,例如渤海。政治地理上的内海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它包括各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海峡。内海处于沿海国主权之下,沿海国有权关闭内海,不让外国船只进入,或规定进入内海必须遵守的规则。琼州海峡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渤海既是自然地理上的内海,也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

  领海

  领海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世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国确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多是历史上逐渐形成的,有的与山、河、湖有关。例如贵州省以境内贵山得名,云南省在云岭以南而得名,山东、山西是因为分别在太行山以东和以西而得名;河南、河北是因为分别在黄河南北而得名;湖南、湖北则是因为分别在洞庭湖以南和以北而得名;黑龙江省因大河黑龙江而得名;辽宁省以辽河得名;浙江省因钱塘江(又名浙江)而得名;青海省因境内青海湖而得名等。有的与其他地名有关,例如吉林省以省内吉林城得名,陕西省因位于陕原(今陕县一带)以西而得名,甘肃省旧以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得名,江苏省以江宁、苏州两地首字得名,安徽省旧以安庆、徽州两地首字得名,福建省旧以福州、建瓯两地首字得名。

  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大致有三种情况:(1)取全名中的一个字或几个字作简称,例如黑、吉、辽、京、津、苏、浙、台、川、云、藏、陕、甘、宁、青、新、内蒙古;(2)因境内重要河流而得名,例如湖南、江西,因湘江和赣江而分别简称湘、赣;(3)取历史地名作简称,例如河北因部分地区历史上长期属于冀州而简称冀;山西、山东因部分地区在春秋时分别为晋国、鲁国领地,而简称晋、鲁;陕西省在战国时期属秦国辖地,故又简称秦;相传上海境内的吴淞江下游近海一段古称沪渎,所以上海市简称沪。

  巧记34个省级行政区

  两湖广宁重河山(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宁夏、辽宁、重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

  五江港澳青陕甘(江苏、江西、浙江、黑龙江、新疆[“江”“疆”谐音],香港、澳门,青海、陕西、甘肃)

  云贵西四北上天(云南、贵州、西藏、四川、北京、上海、天津)

  内蒙台海福吉安(内蒙古、中国台湾、海南、福建、吉林、安徽)

  巧记省级行政区简称

  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京津沪渝和港澳;

  自治区:(内)蒙(古)新藏,宁和桂;

  二十三省:黑吉辽,冀鲁豫,苏浙皖,湘鄂赣,川滇黔,闽粤琼,陕甘晋,青和台。

  我国的人口增长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口大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国人口达到5.49亿人;1953年7月1日经全国人口调查登记,人口总数为6.02亿人;1964年7月1日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为7.23亿人;1982年7月1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为10.32亿人;1990年7月1日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为11.33亿人;xx年11月1 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12.95亿人。50年间人口增长了一倍半。

  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 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 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

  计划生育的巨大经济效益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不仅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按1970年生育水平推算,到1988年底,近30年全国少出生了2.5亿多人,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3万亿元,这相当于198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15倍;相当于1989年投入卫生事业费的460倍。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为国家和社会节约了大量抚养成本,也使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提高。到xx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0%。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也显示,我国人口的粗文盲率(15岁及以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2%,比1990年普查的15.88%下降了9.16个百分点;同时与1990年普查相比,平均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由1 422人上升为3 611人,增长了154%。计划生育带来的好处已经使少生、优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

  人口年龄构成

  中国的人口年龄构成仍较年轻,目前正向缩减型方向发展,1982年后14岁以下各岁人口在逐渐减少。据xx年统计:0~14岁的人口为28 979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15~64岁的人口为88 793万人,占总人口的70.1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 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 个百分点。

  年龄构成的变化将使中国劳动力适龄人口(一般男16~59岁,女16~54岁)的绝对量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长。

  中国现有劳动力资源,接近世界发达国家全部劳动力数量之总和。1995~xx年,每年约有1 900万人进入劳动力适龄人口的行列,而同期每年退出劳动力适龄人口行列仅800~1 000万人,人口老龄化程度也较快地提高,但xx年中国65岁及其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超过9%,低于19xx年工业发达国家的占总人口 10%的老龄化水平。

  民族构成

  据xx年统计,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5 940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 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 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 523万人,增长了16.70%。

  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人口素质是指人口的质量特征,包括人口身体素质、人口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人口身体素质是人口健康水平,其衡量指标有营养状况、婴儿死亡率、人口平均寿命等。人口文化素质是指人口受教育的状况及与此有关的生产经验、生产技能等,其衡量指标有多种:例如每千人中的大学毕业人数,每千人中的技术人员数,以及文盲率等。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素质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人口素质高,可促进生产发展;人口素质低,则限制生产的发展。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思想品质、民族气节、爱国精神等,也是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人口素质的一般途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发展医疗保健事业,发展体育运动等。

  据1990年的统计,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仍很低,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5年,12~15岁的青少年中10.8%是文盲,15~19岁人口中,将近一半没有受过初中教育,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高达40%以上,小学文化程度占37.2%。在工业部门中,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2.8%,工人中的80%文化水平达不到初中毕业。上海目前25岁以上的人口中,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总人口7.3%,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但此比例不仅低于美国(31.9%)、日本(14.3%)、加拿大(37.4%),还低于菲律宾(15%)和韩国(8.9%)。

  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也有待提高,据 1990年统计,近亲结婚率为1.5%,有的地方高达17%。全国有各种先天性缺陷者3千万人,每年出生婴儿中有85万的婴儿存在生理缺陷,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约为5千多万人,其中智力残疾约1千万人。

多民族的大家庭 篇3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课题

  多民族的大家庭(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教学目标

  l          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情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l          了解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l          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l          读图并总结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精要分析

  l          读图分析民族的分布特点。

  l          收集资料了解部分少数民族的特色。

  教学设备与资源

  l          用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

  l          民族服装和乐器。

  师生活动

  活动立意

  课前气氛渲染:视频极具民族风光和音乐特色的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

  导入新课:

  同学们,关于刚才大家欣赏到的影片,你知道叫什么名字吗?你知道它是描述的是什么地方哪个民族的风光和音乐的吗?(云南傣族葫芦丝)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众多成员的大家庭(展示图片10-8:祖国大家庭),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祖国大家庭。

  (图片10-8)

  进入新课:

  一、  我国民族构成

  播放视频:《我国民族构成》放完停留在最后的画面:

  (10-9)

  关于视频和上图提问:我国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

  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哪个?

  我国人口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还有哪些?(9个,除5个自治区的主要民族外,还有4个:苗彝满土家)

  二、我国民族的分布:

  播放视频:《我国民族的分布特征》停留在民族分布图(图10-10),关于视频和图片提问: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读图回答我国汉族的分布有何特征?(东部和中部)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有何特征?(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

  少数民族最多的是哪个地区哪个省?(西南地区云南省)

  三、我国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播放视频〈我国的语言和文字〉

  提问:我国有多少种语言?(56种)我国有多少种文字?(30多种)

  (答案来自一句话: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30多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

  四、我国的民族政策:

  播放视频:(略)

  (过渡)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这是我们的民族瑰宝!课前很多同学按老师的要求收集了一些关于民族文化的资料,今天就请他们来做一介绍。

  五、民族文化风情探究

  (一)走进民族村: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方,4000多万人口中有1200万是少数民族,这里共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15个为云南所独有。其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和专家。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民族村”,去撷取其中几朵……

  显示下列互动画面(图10-11),可以随机选取。

  1.白族:金庸的《天龙八部》主人公段誉,是云南哪个政权的储君,你知道吗?他的亲身母亲刀白凤是个摆夷女子,这里的摆夷是指什么民族你知道吗?这个民族最著名的又是什么呢?(大理、白族)展示大理火车站(图10-12) 

  (学生介绍白族“三月三”歌节和三道茶以及白族头饰(风花雪月)的说法)

  l          三道茶就如其名,分三杯逐杯上。第一杯苦涩,比喻少年捱苦;第二杯香甜,喻意中年过幸福生活;第三杯百味交集,又甜又苦,代表老年细味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就是三道茶的人生哲理

  l          三月三:届时,四面八方的壮族男女老少聚集于约定俗成的地点,畅怀对歌。来唱歌和看热闹的年轻人,往往以村屯为单位,打扮得齐齐整整,特别女青年,同一个村屯的便同一打扮,梳同样的发辫,发辫上系同样的头绳、花结,同样的刘海发式,包同样的花头巾,同样色彩、样式的上农、长裤和花鞋。众人进入歌场,先游逛一周物色对象,然后入棚对歌。你问我答,通宵达旦,连唱三天。有的女坐一排,男坐一排,也有男女共坐一排,但保持一定距离。在不流行歌棚的地方,便在野外对歌。也有些地方日间在野外对歌,夜间转到村寨对歌。在三月三歌节中,倘若男、女双方越唱越有情,往往双方互赠礼品,互约今后相会之期,姑娘所赠多为自制布鞋。

  l          白族少女的头饰叫“包头”,据说象征大理的四大特色:白色的,垂在脖子上的流苏由365根绒线组成,象征大理下关的风;包头最上沿的白色绒线象征苍山的雪;下面的花自然象征大理上关的花,整个包头呈半圆形,象征洱海的月。所以大理的四大特色就是“下关的风,上关的花,苍山的雪,洱海的月”,简称“风花雪月” 。

  2.傣族:傣族少女杨丽萍将傣族舞蹈带进北京,享誉全国,名闻世界,傣族著名节日是──泼水节,关于泼水节的来源,版本有很多,估计很多同学都有耳闻,大家也来说一说!

  泼水节的来历,传说不一,西双版纳傣族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个魔王作恶多端,人们都恨透了他,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把他杀死。后来,魔王抢来七个姑娘做他的妻子。聪明的七姑娘从魔王口里打听到他的致命弱点,即用魔王的头发勒魔王的脖子,才能将他置于死地。七姑娘趁魔王熟睡时,拔下他的头发一勒脖子,魔王的头就滚了下来。可是头一掉在地上,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一抱起头,大火也就熄灭。为了避免大火燃烧,她和六个姐姐轮流抱住魔王的头,一年一换。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泼水,冲去她身上的血污,洗去她一年的疲劳,为新的一年能消灾除难而祈祷。从此形成了送旧迎新的泼水节。(傣族少女和泼水节场面图10-15) 

  傣族舞蹈闻名全国,请同学着傣族服装跳傣族舞(音乐伴奏)

  3.瑶族:盘王节的故事(图和故事见素材)

  4.彝族:火把节(故事)和学生葫芦丝吹唱表演

  (二)调查报告:我班、我校的民族构成

  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展示有关民族的图片)

  满族          朝鲜族            回族        汉族端午节

  (图10-15) 

  延伸:想办法去了解或调查:我们所在小区、所在地区、所在省的民族构成。

  (三)交流:你所知道的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课件制作成交互式,根据时间调整学生交流量,可能的话,可以增加时间)。

  六、习题:(略)

  七、小结

  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我们祖国大家庭的构成、分布等基本特征,同时,我们还详细了解了一些兄弟姐妹的具体情况,让我们团结起来,相亲相爱,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家园——

  flash:《爱我中华》大家起立,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未曾上课先进入角色,也可以用学生熟悉的别的民族别的表现形式。

  通过设问点明影片要说明的问题并引入教学。

  介绍我国民族构成,使学生首先明确概况。

  两个问题,提醒学生要注意审题。

  学习通过视频获得知识、读图得出结论以及快速记忆的方法。

  这些问题视频有介绍,图上也能够看出,用在视频后,根据地图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信息获取意识和能力。

  这里考查学生获取并辨别信息形成结论的意识。

  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展示资料的能力(接下来的内容就各具特色了)。

  利用学生查找的资料,老师做成课件展示,并组织解说和表演。

  从学生熟知的传媒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展示和解说中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探究意识。

  充分展现学生艺术才华,也起到活跃气氛的目的。

  即兴讲故事,考查也是展现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

  联系实际,了解班级、身边的民族构成情况。

  前后呼应,用歌声表达民族团结、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情感。

  点评:

  1.充分利用媒体的强大功能辅助教学;民族知识借用视频解说,形式新颖,学生接受也较快,同时,也利用视频画面引导学生充分读图分析得出结论,用口诀的形式记忆人口多的民族,巧妙地解决了记忆难点。民族风情利用图片和视频,形象而且直观。

  2.学生活动充分,既有课前的收集资料过程,也有课上的表达、表演内容。学生的舞蹈、乐器表演,既加深了其他学生的印象,也活跃了气氛,使课堂显得活泼。学生讲故事,锻炼了学生的口才,也让其他学生受到感染、增加了知识的同时,对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3.教学语言贴近学生生活。

多民族的大家庭 篇4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4.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课时安排】1~2课时。

  【总体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我国民族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广泛,但是不要求讲得太深。同时,这部分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是进行国情教育和实践活动课的最佳内容。这样就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又激发了兴趣、培养了情感。教师可以将本节课分成两个部分:(1)拓展辅助活动部分,(2)课堂教学部分。

  【拓展辅助教学设计】

  拓展辅助活动部分。教师可以尝试多种多样的活动模式。

  设计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华民族园、民族风俗展览、民族文艺演出。

  设计2: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各种媒体(报纸、电视、网络、书籍)收集一些有关各民族生产和生活的景观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带、生产生活实物等,搞一次成果展览交流会。

  设计3:设计一张民族基本情况调查表,让学生在同学、家长、亲戚、朋友等范围内进行相关内容调查,了解我们身边的民族情况。

  设计4:组织学生举办一场少数民族文艺演出联欢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部分。主要进行理论学习、把握思路、总结提高。

  【56个民族】

  1.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本第15页的景观图片:图1.14“多民族的大家庭”。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的人民属于不同的民族,各民族的服饰是不同的。接着,教师可以总结出我国的民族构成:我国有56个民族。

  2.让学生拿出一张人民币(纸币),提出一个问题:你可知道人民币上有哪些民族的文字?可以提示学生观察课本第16页的图1.15“几种民族文字”作为参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又使学生了解到有些民族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字。老师在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有些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3.让学生完成第17页活动2和活动3。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参照教师用书中的参考资料作一些补充,使学生了解到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信仰。同时开拓学生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祖国丰富璀璨的文化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4.完成了以上几项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不同民族间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理解了民族的概念,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区分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的居民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文化、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5.讲解少数民族的概念。首先列出汉族的人口数和全国人口总数,其次让学生计算出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的少数民族数据表,找出人口超过1 500万和400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计算出55个民族的人口之和以及它们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最后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这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民族的分布】

  1.读课本图1.17“我国民族的分布”。学习该图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总结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二是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

  2.指导学生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

  3.请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阅读分布图:(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是否存在没有汉族人分布的省、市、自治区?

  4.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全国没有一个省、市、自治区是单一民族的。相对来说少数民族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进一步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5.指导学生开展课本第20页活动3。讨论: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的好处。

  【民族政策】

  1.先思考有关问题,例如:(1)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分布在内地还是边疆?(2)因汉族的人口多,是否可以要求其他55个少数民族必须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信仰而遵从汉族?

  2.教师最后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并针对上述问题讲解相关的民族政策。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安定统一,尊重人权,各民族一律平等)

  (2)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3)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