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教案高二地理教案1.1 人类认识的宇宙(精选11篇)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精选11篇)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精选11篇)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 篇1

  [重点]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所谓特殊是与其它天体相比较而言,就目前所知,唯独地球上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这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条件有关。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太阳的光和热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人类活动的源泉,因为从地球形成以来所接受的太阳光热条件一直比较稳定。二是地球、其它大小行星同太阳三者的关系——地球及其它大小行星绕日公转不仅方向一致,而且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碰撞,故运行较为安全。

  (2)地球本身具有的条件 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平均温度15℃)、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然后,分析这三个条件产生的原因。

  [难点]宇宙

  可以简要地讲:宇宙由各种形态的天体物质所组成,是时间、空间和天地万物的总称。

  也可以较详细地讲——宇宙有两个不同的概念:(1)有限的宇宙,指总星系,是当前科学技术上能观察到的宇宙部分,有的学者(如天文学家金祖孟)称之为科学上的宇宙;有的学者(如上海天文台台长赵君亮)称为“子宇宙”,总星系在时间上有始有终,空间上有边有际。(2)无限宇宙,指哲学理念上的宇宙,有人称之为“母宇宙”,空间上无边无际、无形状、无中心;时间上无始无终,没有起源、年龄、寿命。

  此外,仅供教师作参考资料用——“依据钱学森教授的新见解,整个宇宙包含了从渺观→微观→宏观→宇观→胀观世界的五大物质层次。其中,渺观层次向内再分,趋向无限小……宏观层次(物体→行星、地球)→宇观层次(恒星、太阳系→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胀观层次(有人推算,至少有103000个‘总星系’式宇宙并存→趋向无限大)。”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点。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天体系统的结构,以及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2.通过了解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的事例,激发学生爱科学和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

  关于天体系统的教学建议

  关于天体系统,教师重点要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尤其是知道地球在这个层次中的位置。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其最远的天体离地球大约150亿~200亿光年。我们针对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进行了分类。因此有了天体系统的层次。建议教师采用本期提供的动画“天体系统”来进行教学。该动画能很清晰地展现天体系统的层次。而且有各类天体的典型图片,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尤其动画中包含了太阳系和地月系的动画,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各个层次的天体运行状态。

  关于地球的普通性的教学建议

  在“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教材提到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点,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表格,让学生比较太阳系中九大行星五个指标的数值。则不难发现,地球的邻居们和地球非常相像。尤其是金星,其质量、体积和地球相差无几。这些数据说明:地球在太阳系成员中是非常普通的,其运动状态和运动特征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如果课时允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运行特征:(1)共面性;(2)近圆性;(3)同向性。之所以要重点提出地球的普通性,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各种物质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但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关于地球的特殊性的教学建议

  在讲授“宇宙中的地球”时,教师在说明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后,还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即地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表现在这颗行星上具有形形色色的生物,人类是这些生物中最高级的一种。尽管人类的科技探测手段迅猛发展,但目前仍没有发现任何地外文明迹象。虽然在理论上宇宙中可能还有许许多多和地球的条件类似的行星存在,但是与太阳系内其它的行星相比,地球所处的宇宙位置能孕育生物,足以说明地球的与众不同。教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地球之所以存在生命现象的原因:(1)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其表面温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2)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其引力足够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这两点需要学生掌握。正是因为这样,科学家们猜想,宇宙中有很多和太阳系类似的恒星星系,若其中存在和日地关系相近的情形,则极有可能发现和人类相类似的文明。

  【教学重点】①天体系统的层次;②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的含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

  【教学过程 】

  (引课)古训曰:“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由此理解宇宙的含义,即体现时间性——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空间性——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

  (总结板书)

  一、宇宙

  二、天体和天体系统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3图1.2思考)天体系统分为几个级别?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什么?

  (教师总结板书)

  三、宇宙中的地球

  1.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多媒体资料展示,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表格和图像)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地球与其他行星相比有哪些相似性?①质量、体积;②平均密度;③公转、自传周期;④运动特征(即九大行星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这部分知识需要教师给与补充。)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地球无论是结构特点还是运动特点都与其他行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板书) 2.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目前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并讨论)火星与地球相比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以至于人们始终怀疑在火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但至今也没有发现生命的痕迹,为什么火星没有生命物质而地球是目前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生命存在需要哪些条件?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对比讨论,使学生明确,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有三个:①有适宜的温度;②有液态水;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这三个条件是火星所不具备的,之所以产生这三个条件的根本原因有两个: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而这两个根本原因对于火星来说,与地球有较大差异,因此目前火星未发现有生命存在。

  【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重点应该是“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知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特别在这部分设计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即通过对比九大行星结构特点及运动特征,使学生明确地球与其它行星有很多相似特性,由此说明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知识的探究意识,在了解地球的特殊性时,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即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资料库查找有关火星相关的资料,并与地球进行对比,由此说明为什么火星至今没有发现生命物质的痕迹,地球由哪些与其不同的条件,使其能够有生命存在,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处理资料的技能,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

  第一节

  一、宇宙

  二、天体和天体系统

  三、宇宙中的地球

  1.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2.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目前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活动目的】

  1.认识到到地球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行星,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颗行星是不可替代的。

  2.尽管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相当迅速,但远远没有达到认识宇宙全部的地步,我们有无数的天文之谜需要在未来逐渐揭开。

  3.激发学生对于宇宙之谜进行探索和思考的兴趣。我们并不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认识宇宙的全部,但毫无疑问,人类将永远执著地去探索,去追寻宇宙的真谛。因为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一个美丽而精彩的星球的一部分,这个星球正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茫茫的宇宙之中。

  【活动步骤】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当地的条件组织学生做以下探究活动:

  1.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注意带上照相机和笔记本),让学生搜集尽可能详细的天文资料。

  2.组织观看有关的天文科普录像(如星际探寻、登陆火星、苍穹寻奇、不明飞行物等)。

  3.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人类宇宙认知的变化。如地心说、日心说等。了解一些天文假说。

  4.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天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如张衡、郭守敬等。

  5.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参观天文馆、看录像、查阅杂志书籍、浏览互联网等。写一篇“我生活的宇宙”的论文。

  6.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办一期地理板报。最好能体现最新的科技发展对天文学研究的指导。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 篇3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宇宙的概念、特点、主要组成物质、天体的概念及类型,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2.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注意识别和抵制及其他伪科学。3.使学生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4.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重点难点】天体和天体系统 、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板书设计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加深2.宇宙是物质的——多种多样3.宇宙是运动的——天体和天体系统4.宇宙是发展的二、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普通性2.有生命物质存在——特殊性原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液态水和适宜大气【教学过程 】:先请学生谈一谈对宇宙的认识怎么样,说一说哪些现象与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人类关系密切,想一想会对地球有哪些影响。然后指出,我们所了解的宇宙知识,有些看起来再简单不过了,但这些知识、认识的获得,却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人类认识的宇宙。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古代大地和天空16世纪太阳系18世纪星系20世纪上百亿年上百亿光年 

  结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加深。例证:光年单位的提出1光年=365×24×3600×3×108=9.4608×1015千米2.宇宙的物质性——多种多样 多种: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气体和尘埃等(统称为天体)多样: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方面也有差别。3.宇宙的运动性(1)天体系统的概念 强调”相互吸引、相互绕转”(2)天体系统的层次指导学生读图1.3,了解并尝试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球月球地月系太阳行星其他天体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统   银河系  河外星系(又称星系)  总星系(宇宙)  

  简要介绍中心天体的概念。4.宇宙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上述宇宙是我们认识到的宇宙,它们的过去、现在、将来又都是什么样呢?(1)地球的历史是46亿年,太阳的历史大约为50亿年,人类目前认识到的宇宙的历史大约是100亿年。事实上,宇宙中的天体都有其发生、发展及衰亡的历史(2)宇宙经历了温度从高到低、密度从大到小、空间从小到大的演化过程。可能的原因:宇宙爆炸说  小结:  物质性——由各种天体组成    运动性——相互绕转,相互吸引,形成天体系统

  (   )系 【巩固新课】

  …… (   )系 填空:

  (   )系 (   )系 (   )系 ……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宇宙有了一些了解。宇宙中有多种多样的天体,其中我们最熟悉的是地球,因为这是我们的家园。那么,地球是宇宙中一颗什么样的天体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1.地球的普通性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有关文字及表1.1和图1.3,思考:(1)太阳系有哪些天体?(行、卫、彗等)其中九大行星是哪些?(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分为哪几类?(2)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有哪些共同之处?不透明的近似球形的固体星体本身不发可见光自西向东不停地公转和自转(除金星的自转外)近圆性、共面性和同向性(3)结论: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2.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1)提问:为什么地球中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看:A.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的光照条件一直非常稳定;B.九大行星各行其道——比较安全的环境C.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地表温度保持在15℃左右。从地球本身来看:A.体积和质量适中——引力适中,吸引大气——适宜生物呼吸B.地球内部的变化——原始大洋的产生(2)小结: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液态水和适宜大气3.关于地外文明指导学生阅读《探索地外文明》,讨论:1.地外是否真的有文明存在?2.地外文明与地球上的人类会有何不同呢?【总结新课】普通性——与其他大行星相似 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原因?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点。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天体系统的结构,以及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2.通过了解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的事例,激发学生爱科学和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

  关于天体系统的教学建议

  关于天体系统,教师重点要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尤其是知道地球在这个层次中的位置。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其最远的天体离地球大约150亿~200亿光年。我们针对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进行了分类。因此有了天体系统的层次。建议教师采用本期提供的动画“天体系统”来进行教学。该动画能很清晰地展现天体系统的层次。而且有各类天体的典型图片,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尤其动画中包含了太阳系和地月系的动画,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各个层次的天体运行状态。

  关于地球的普通性的教学建议

  在“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教材提到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点,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表格,让学生比较太阳系中九大行星五个指标的数值。则不难发现,地球的邻居们和地球非常相像。尤其是金星,其质量、体积和地球相差无几。这些数据说明:地球在太阳系成员中是非常普通的,其运动状态和运动特征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如果课时允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运行特征:(1)共面性;(2)近圆性;(3)同向性。之所以要重点提出地球的普通性,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各种物质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但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关于地球的特殊性的教学建议

  在讲授“宇宙中的地球”时,教师在说明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后,还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即地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表现在这颗行星上具有形形色色的生物,人类是这些生物中最高级的一种。尽管人类的科技探测手段迅猛发展,但目前仍没有发现任何地外文明迹象。虽然在理论上宇宙中可能还有许许多多和地球的条件类似的行星存在,但是与太阳系内其它的行星相比,地球所处的宇宙位置能孕育生物,足以说明地球的与众不同。教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地球之所以存在生命现象的原因:(1)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其表面温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2)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其引力足够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这两点需要学生掌握。正是因为这样,科学家们猜想,宇宙中有很多和太阳系类似的恒星星系,若其中存在和日地关系相近的情形,则极有可能发现和人类相类似的文明。

  人类认识的宇宙

  【教学重点】①天体系统的层次;②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的含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

  【教学过程】

  (引课)古训曰:“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由此理解宇宙的含义,即体现时间性——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空间性——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

  (总结板书)

  一、宇宙

  二、天体和天体系统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3图1.2思考)天体系统分为几个级别?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什么?

  (教师总结板书)

  三、宇宙中的地球

  1.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多媒体资料展示,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表格和图像)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地球与其他行星相比有哪些相似性?①质量、体积;②平均密度;③公转、自传周期;④运动特征(即九大行星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这部分知识需要教师给与补充。)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地球无论是结构特点还是运动特点都与其他行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板书) 2.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目前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并讨论)火星与地球相比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以至于人们始终怀疑在火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但至今也没有发现生命的痕迹,为什么火星没有生命物质而地球是目前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生命存在需要哪些条件?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对比讨论,使学生明确,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有三个:①有适宜的温度;②有液态水;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这三个条件是火星所不具备的,之所以产生这三个条件的根本原因有两个: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而这两个根本原因对于火星来说,与地球有较大差异,因此目前火星未发现有生命存在。

  【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重点应该是“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知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特别在这部分设计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即通过对比九大行星结构特点及运动特征,使学生明确地球与其它行星有很多相似特性,由此说明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知识的探究意识,在了解地球的特殊性时,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即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资料库查找有关火星相关的资料,并与地球进行对比,由此说明为什么火星至今没有发现生命物质的痕迹,地球由哪些与其不同的条件,使其能够有生命存在,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处理资料的技能,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类认识的宇宙

  一、宇宙

  二、天体和天体系统

  三、宇宙中的地球

  1.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2.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目前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活动目的】

  1.认识到到地球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行星,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颗行星是不可替代的。

  2.尽管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相当迅速,但远远没有达到认识宇宙全部的地步,我们有无数的天文之谜需要在未来逐渐揭开。

  3.激发学生对于宇宙之谜进行探索和思考的兴趣。我们并不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认识宇宙的全部,但毫无疑问,人类将永远执著地去探索,去追寻宇宙的真谛。因为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一个美丽而精彩的星球的一部分,这个星球正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茫茫的宇宙之中。

  【活动步骤】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当地的条件组织学生做以下探究活动:

  1.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注意带上照相机和笔记本),让学生搜集尽可能详细的天文资料。

  2.组织观看有关的天文科普录像(如星际探寻、登陆火星、苍穹寻奇、不明飞行物等)。

  3.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人类宇宙认知的变化。如地心说、日心说等。了解一些天文假说。

  4.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天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如张衡、郭守敬等。

  5.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参观天文馆、看录像、查阅杂志书籍、浏览互联网等。写一篇“我生活的宇宙”的论文。

  6.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办一期地理板报。最好能体现最新的科技发展对天文学研究的指导。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点。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天体系统的结构,以及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2.通过了解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的事例,激发学生爱科学和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

  关于天体系统的教学建议

  关于天体系统,教师重点要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尤其是知道地球在这个层次中的位置。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其最远的天体离地球大约150亿~200亿光年。我们针对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进行了分类。因此有了天体系统的层次。建议教师采用本期提供的动画“天体系统”来进行教学。该动画能很清晰地展现天体系统的层次。而且有各类天体的典型图片,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尤其动画中包含了太阳系和地月系的动画,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各个层次的天体运行状态。

  关于地球的普通性的教学建议

  在“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教材提到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点,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表格,让学生比较太阳系中九大行星五个指标的数值。则不难发现,地球的邻居们和地球非常相像。尤其是金星,其质量、体积和地球相差无几。这些数据说明:地球在太阳系成员中是非常普通的,其运动状态和运动特征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如果课时允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运行特征:(1)共面性;(2)近圆性;(3)同向性。之所以要重点提出地球的普通性,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各种物质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但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关于地球的特殊性的教学建议

  在讲授“宇宙中的地球”时,教师在说明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后,还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即地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表现在这颗行星上具有形形色色的生物,人类是这些生物中最高级的一种。尽管人类的科技探测手段迅猛发展,但目前仍没有发现任何地外文明迹象。虽然在理论上宇宙中可能还有许许多多和地球的条件类似的行星存在,但是与太阳系内其它的行星相比,地球所处的宇宙位置能孕育生物,足以说明地球的与众不同。教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地球之所以存在生命现象的原因:(1)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其表面温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2)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其引力足够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这两点需要学生掌握。正是因为这样,科学家们猜想,宇宙中有很多和太阳系类似的恒星星系,若其中存在和日地关系相近的情形,则极有可能发现和人类相类似的文明。

  人类认识的宇宙

  【教学重点】①天体系统的层次;②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的含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

  【教学过程】

  (引课)古训曰:“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由此理解宇宙的含义,即体现时间性——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空间性——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

  (总结板书)

  一、宇宙

  二、天体和天体系统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3图1.2思考)天体系统分为几个级别?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什么?

  (教师总结板书)

  三、宇宙中的地球

  1.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多媒体资料展示,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表格和图像)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地球与其他行星相比有哪些相似性?①质量、体积;②平均密度;③公转、自传周期;④运动特征(即九大行星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这部分知识需要教师给与补充。)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地球无论是结构特点还是运动特点都与其他行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板书) 2.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目前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并讨论)火星与地球相比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以至于人们始终怀疑在火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但至今也没有发现生命的痕迹,为什么火星没有生命物质而地球是目前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生命存在需要哪些条件?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对比讨论,使学生明确,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有三个:①有适宜的温度;②有液态水;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这三个条件是火星所不具备的,之所以产生这三个条件的根本原因有两个: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而这两个根本原因对于火星来说,与地球有较大差异,因此目前火星未发现有生命存在。

  【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重点应该是“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知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特别在这部分设计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即通过对比九大行星结构特点及运动特征,使学生明确地球与其它行星有很多相似特性,由此说明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知识的探究意识,在了解地球的特殊性时,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即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资料库查找有关火星相关的资料,并与地球进行对比,由此说明为什么火星至今没有发现生命物质的痕迹,地球由哪些与其不同的条件,使其能够有生命存在,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处理资料的技能,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类认识的宇宙

  一、宇宙

  二、天体和天体系统

  三、宇宙中的地球

  1.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2.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目前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活动目的】

  1.认识到到地球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行星,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颗行星是不可替代的。

  2.尽管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相当迅速,但远远没有达到认识宇宙全部的地步,我们有无数的天文之谜需要在未来逐渐揭开。

  3.激发学生对于宇宙之谜进行探索和思考的兴趣。我们并不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认识宇宙的全部,但毫无疑问,人类将永远执著地去探索,去追寻宇宙的真谛。因为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一个美丽而精彩的星球的一部分,这个星球正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茫茫的宇宙之中。

  【活动步骤】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当地的条件组织学生做以下探究活动:

  1.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注意带上照相机和笔记本),让学生搜集尽可能详细的天文资料。

  2.组织观看有关的天文科普录像(如星际探寻、登陆火星、苍穹寻奇、不明飞行物等)。

  3.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人类宇宙认知的变化。如地心说、日心说等。了解一些天文假说。

  4.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天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如张衡、郭守敬等。

  5.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参观天文馆、看录像、查阅杂志书籍、浏览互联网等。写一篇“我生活的宇宙”的论文。

  6.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办一期地理板报。最好能体现最新的科技发展对天文学研究的指导。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 篇6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宇宙的概念、特点、主要组成物质、天体的概念及类型,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2.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注意识别和抵制及其他伪科学。3.使学生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4.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重点难点】天体和天体系统 、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板书设计】: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加深2.宇宙是物质的——多种多样3.宇宙是运动的——天体和天体系统4.宇宙是发展的二、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普通性2.有生命物质存在——特殊性原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液态水和适宜大气【教学过程】:先请学生谈一谈对宇宙的认识怎么样,说一说哪些现象与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人类关系密切,想一想会对地球有哪些影响。然后指出,我们所了解的宇宙知识,有些看起来再简单不过了,但这些知识、认识的获得,却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人类认识的宇宙。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古代大地和天空16世纪太阳系18世纪星系20世纪上百亿年上百亿光年 

  结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加深。例证:光年单位的提出1光年=365×24×3600×3×108=9.4608×1015千米2.宇宙的物质性——多种多样 多种: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气体和尘埃等(统称为天体)多样: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方面也有差别。3.宇宙的运动性(1)天体系统的概念 强调”相互吸引、相互绕转”(2)天体系统的层次指导学生读图1.3,了解并尝试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球月球地月系太阳行星其他天体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统   银河系  河外星系(又称星系)  总星系(宇宙)  

  简要介绍中心天体的概念。4.宇宙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上述宇宙是我们认识到的宇宙,它们的过去、现在、将来又都是什么样呢?(1)地球的历史是46亿年,太阳的历史大约为50亿年,人类目前认识到的宇宙的历史大约是100亿年。事实上,宇宙中的天体都有其发生、发展及衰亡的历史(2)宇宙经历了温度从高到低、密度从大到小、空间从小到大的演化过程。可能的原因:宇宙爆炸说  小结:  物质性——由各种天体组成    运动性——相互绕转,相互吸引,形成天体系统

  (   )系 【巩固新课】

  …… (   )系 填空:

  (   )系 (   )系 (   )系 ……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宇宙有了一些了解。宇宙中有多种多样的天体,其中我们最熟悉的是地球,因为这是我们的家园。那么,地球是宇宙中一颗什么样的天体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1.地球的普通性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有关文字及表1.1和图1.3,思考:(1)太阳系有哪些天体?(行、卫、彗等)其中九大行星是哪些?(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分为哪几类?(2)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有哪些共同之处?不透明的近似球形的固体星体本身不发可见光自西向东不停地公转和自转(除金星的自转外)近圆性、共面性和同向性(3)结论: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2.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1)提问:为什么地球中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看:a.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的光照条件一直非常稳定;b.九大行星各行其道——比较安全的环境c.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地表温度保持在15℃左右。从地球本身来看:a.体积和质量适中——引力适中,吸引大气——适宜生物呼吸b.地球内部的变化——原始大洋的产生(2)小结: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液态水和适宜大气3.关于地外文明指导学生阅读《探索地外文明》,讨论:1.地外是否真的有文明存在?2.地外文明与地球上的人类会有何不同呢?【总结新课】普通性——与其他大行星相似 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原因?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点。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天体系统的结构,以及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2.通过了解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的事例,激发学生爱科学和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

  关于天体系统的教学建议

  关于天体系统,教师重点要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尤其是知道地球在这个层次中的位置。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其最远的天体离地球大约150亿~200亿光年。我们针对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进行了分类。因此有了天体系统的层次。建议教师采用本期提供的动画“天体系统”来进行教学。该动画能很清晰地展现天体系统的层次。而且有各类天体的典型图片,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尤其动画中包含了太阳系和地月系的动画,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各个层次的天体运行状态。

  关于地球的普通性的教学建议

  在“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教材提到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点,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表格,让学生比较太阳系中九大行星五个指标的数值。则不难发现,地球的邻居们和地球非常相像。尤其是金星,其质量、体积和地球相差无几。这些数据说明:地球在太阳系成员中是非常普通的,其运动状态和运动特征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如果课时允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运行特征:(1)共面性;(2)近圆性;(3)同向性。之所以要重点提出地球的普通性,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各种物质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但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关于地球的特殊性的教学建议

  在讲授“宇宙中的地球”时,教师在说明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后,还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即地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表现在这颗行星上具有形形色色的生物,人类是这些生物中最高级的一种。尽管人类的科技探测手段迅猛发展,但目前仍没有发现任何地外文明迹象。虽然在理论上宇宙中可能还有许许多多和地球的条件类似的行星存在,但是与太阳系内其它的行星相比,地球所处的宇宙位置能孕育生物,足以说明地球的与众不同。教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地球之所以存在生命现象的原因:(1)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其表面温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2)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其引力足够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这两点需要学生掌握。正是因为这样,科学家们猜想,宇宙中有很多和太阳系类似的恒星星系,若其中存在和日地关系相近的情形,则极有可能发现和人类相类似的文明。

  【教学重点】①天体系统的层次;②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的含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

  【教学过程 】

  (引课)古训曰:“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由此理解宇宙的含义,即体现时间性——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空间性——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

  (总结板书)

  一、宇宙

  二、天体和天体系统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3图1.2思考)天体系统分为几个级别?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什么?

  (教师总结板书)

  三、宇宙中的地球

  1.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多媒体资料展示,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表格和图像)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地球与其他行星相比有哪些相似性?①质量、体积;②平均密度;③公转、自传周期;④运动特征(即九大行星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这部分知识需要教师给与补充。)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地球无论是结构特点还是运动特点都与其他行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板书) 2.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目前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并讨论)火星与地球相比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以至于人们始终怀疑在火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但至今也没有发现生命的痕迹,为什么火星没有生命物质而地球是目前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生命存在需要哪些条件?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对比讨论,使学生明确,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有三个:①有适宜的温度;②有液态水;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这三个条件是火星所不具备的,之所以产生这三个条件的根本原因有两个: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而这两个根本原因对于火星来说,与地球有较大差异,因此目前火星未发现有生命存在。

  【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重点应该是“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知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特别在这部分设计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即通过对比九大行星结构特点及运动特征,使学生明确地球与其它行星有很多相似特性,由此说明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知识的探究意识,在了解地球的特殊性时,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即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资料库查找有关火星相关的资料,并与地球进行对比,由此说明为什么火星至今没有发现生命物质的痕迹,地球由哪些与其不同的条件,使其能够有生命存在,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处理资料的技能,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

  第一节

  一、宇宙

  二、天体和天体系统

  三、宇宙中的地球

  1.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2.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目前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活动目的】

  1.认识到到地球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行星,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颗行星是不可替代的。

  2.尽管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相当迅速,但远远没有达到认识宇宙全部的地步,我们有无数的天文之谜需要在未来逐渐揭开。

  3.激发学生对于宇宙之谜进行探索和思考的兴趣。我们并不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认识宇宙的全部,但毫无疑问,人类将永远执著地去探索,去追寻宇宙的真谛。因为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一个美丽而精彩的星球的一部分,这个星球正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茫茫的宇宙之中。

  【活动步骤】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当地的条件组织学生做以下探究活动:

  1.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注意带上照相机和笔记本),让学生搜集尽可能详细的天文资料。

  2.组织观看有关的天文科普录像(如星际探寻、登陆火星、苍穹寻奇、不明飞行物等)。

  3.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人类宇宙认知的变化。如地心说、日心说等。了解一些天文假说。

  4.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天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如张衡、郭守敬等。

  5.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参观天文馆、看录像、查阅杂志书籍、浏览互联网等。写一篇“我生活的宇宙”的论文。

  6.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办一期地理板报。最好能体现最新的科技发展对天文学研究的指导。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宇宙、天体的观念,理解宇宙的基本特征。

  2.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正确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能力目标

  能运用图表形象掌握太阳系的主要成员,分析说明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德育目标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发展观;

  2.通过讲述中国古代取得的天文成就,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太阳系结构图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教学方法

  1.通过讲授法使学生对地球所处的宇宙大环境能有基本的认识、激发其兴趣。

  2.引导学生去收集材料,培养其初步的读图分析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ⅰ.导入新课:

  同学们,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她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因此,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就必须对我们的家园──地球,有较深刻全面的了解。而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其运动和变化又不能不受到其他天体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地球上发生的不少自然现象如果仅从地球本身找它们的因果关系,有时难以得到满意的解答。因此要全面了解地球,较圆满地理解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首先要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此,教材就把“宇宙环境”作为全书的开篇第一单元,讲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什么样子。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目前人类认识到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下面,请同学们迅速阅读序言部分。

  ⅱ.讲述新课:                                   

  <板书>     §1.1人类认识的宇宙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学生看书阅读后回答:什么是宇宙?老师补充讲解、板书)

  古代,人们把空间称为“宇”,把时间称为“宙”;因此,我们可以说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总和。而现代的天文探测表明,宇宙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的,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如果要给宇宙在地理学意义上下个定义的话,我们可以这么定义:

  宇宙:是广袤的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与能量的总称。也就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板书>

  1.宇宙的概念

  古代:空间—时间

  现代:物质—运动

  地理学定义:……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板书>  2.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模糊的天地概念(托勒密“地心说”)→太阳系(哥白尼“日心说”)→银河系(18世纪、赫歇尔)→上百亿年和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20世纪60年代以来、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

  古代,人们出于农业生产或辨识方向等一些生活、生产的需要,必然要对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宇宙空间现象进行观察,由此衍生出原始的天文地理学。当时,由于技术原因,人们对宇宙环境的观测主要依靠肉眼观测,因此,所能观测到的范围十分有限,其所讨论的天文、宇宙就不外乎模糊概念上的大地和天空。这个时期主要的宇宙观有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中心火团说、阿里斯塔克的太阳中心说以及古罗马的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大致说明各学说观点)其中“地心说”由于符合人们日常的视觉体验,加之符合了基督教“上帝以地球为中心创造宇宙”的教义,因此较易得到人们的接受与推广。

  然而“地心说”的理论体系对行星运动规律难以作出圆满的解说。文艺复兴时代的后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思想的解放,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其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进一步发展修正了哥白尼学说,创立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而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则第一个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证明了哥白尼天文学说的正确。而伟大的天文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行星运动的原因,这对后来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上这些成就在当时勾勒出较完整的太阳系结构。这一时期,人们的宇宙观仍主要限于太阳系。

  时间推移到18世纪,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观测证实,银河系是范围有限的恒星体系,并建立了银河系的天文体系,从而将人类认知的宇宙范围拓展到星系级别。

  之后,随着科学继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人类的宇宙范围观念也日渐扩大。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分光仪、射电技术的成熟,人造卫星、探测器等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使天文观测的尺度大大扩展,达到上百亿年和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

  这里的光年是一个长度距离单位,它是指光在一年中所传播的距离,我们知道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km/秒,照此计算,1光年约为94605亿km。那么,能否说宇宙的范围大小就是这百亿光年呢。显然不行,这里所指的是目前我们所能观测到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认识的宇宙范围一定会继续扩大。

  我们在前面讲过,宇宙是物质的世界,那么宇宙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物质的东西,总有个外化的存在形式。例如,人的外化存在形式就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体”。仿此,宇宙(天)的物质存在形式就是一个个的“天体”。

  就像我们人体有高矮胖瘦的体态差异,黑白黄褐的肤色差异,男女老少的性别、年龄差异等等方面的差异一样,天体在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别,这就是天体的多样性。

  天体的多样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在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星光闪烁的恒星(这是一种能够自行发光、发热的天体)、轮廓模糊的星云(主要成分为h,呈云雾状),这两种天体是宇宙空间中最基本的天体。还有较明显位移的行星(绕太阳[恒星]运转、反射太阳光线)、以及有圆缺变化的月亮、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巴的彗星。

  此外,在宇宙空间中,还有一些我们单凭肉眼看不见的天体,比如一些星际气体和尘埃,以及人类制造发射到宇宙空间的人造天体:如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空间站等。

  (边引导学生看图讲解边板书)

  <板书> 

  3、宇宙的物质性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2)天体的多样性

  自然天体:   恒星------星光闪烁(自行发光、发热)

  星云------轮廓模糊,主要成分为h,呈云雾状)

  行星------移动(绕恒星运转、反射恒星光线)

  卫星------月亮(地球的卫星,有圆缺变化)

  流星------一闪即逝

  彗星------拖着长尾巴

  星际气体和尘埃

  人造天体:   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空间站等

  这里有一点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天体是指存在于宇宙空间(星际空间)的物质。因此,掉落到地面的陨石、陨铁等就不能被称为天体。

  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天体,但地球的一部分或附属部分就不能称为天体,如地球大气、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等。

  我们前面讲过,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这就是宇宙的运动性。

  根据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天体只要有了质量,就会相互吸引。而如果天体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就形成天体系统。那么是否所有的天体都属于天体系统呢?不,只有那些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的天体才能称为天体系统。

  目前,人们将认识到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排列,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月球绕地球运行构成地月系,九大行星及其卫星以及流星、彗星、小行星和星际气体和尘埃等构成太阳系,太阳系又和跟太阳系相似的其他一些恒星系构成银河系,而银河系又和河外星系(简称星系)共同构成总星系──这是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的范围。

  讲了上述的内容,同学们不免要问: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这就涉及到宇宙的起源及演化。

  关于宇宙的起源,我国有盘古开天劈地的传说,西方则有“上帝创造宇宙”的信仰。我国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是这样的:“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盘古出,而天地分,阳清者为天,阴浊者为地……盘古日长万八千丈,天日高万八千丈,地日厚万八千丈。”这与我们现代天文学家所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在思想上十分接近。

  宇宙大爆炸的观点认为: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此时,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由于高温,这些物质极不稳定。在150亿年前的某个时刻,宇宙突然爆炸膨胀开来,这些物质迅速向外辐射出去,刹那间,宇宙空间扩大了1029倍,温度亦随着宇宙的膨胀而迅速下降。当温度下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或衰变,或与质子结合成重h(氢)、he(氦)的原子核,原子核继而捕获电子,早期化学元素开始形成。当温度继续下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弱,此时,宇宙主要物质是气态的,之后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期间,也有一些已经形成的恒星爆炸成星云或进一步塌缩为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以及膨胀成红巨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

  因此,我们说宇宙中的天体不是同时形成的,各自都有其发生、发展、衰变的历史。作为整体的宇宙,也经历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

  <板书>

  4、宇宙的运动性

  (1)天体系统:天体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

  天体系统层次:(见文中)

  (2)宇宙的演化: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

  ⅲ、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暂时讲到这,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进一步学习“宇宙中的地球”部分。请同学们做好预习,并着重掌握前面所学的各种天体的特征以及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 篇9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

  [重点]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所谓特殊是与其它天体相比较而言,就目前所知,唯独地球上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这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条件有关。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太阳的光和热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人类活动的源泉,因为从地球形成以来所接受的太阳光热条件一直比较稳定。二是地球、其它大小行星同太阳三者的关系——地球及其它大小行星绕日公转不仅方向一致,而且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碰撞,故运行较为安全。

  (2)地球本身具有的条件 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平均温度15℃)、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然后,分析这三个条件产生的原因。

  [难点]宇宙

  可以简要地讲:宇宙由各种形态的天体物质所组成,是时间、空间和天地万物的总称。

  也可以较详细地讲——宇宙有两个不同的概念:(1)有限的宇宙,指总星系,是当前科学技术上能观察到的宇宙部分,有的学者(如天文学家金祖孟)称之为科学上的宇宙;有的学者(如上海天文台台长赵君亮)称为“子宇宙”,总星系在时间上有始有终,空间上有边有际。(2)无限宇宙,指哲学理念上的宇宙,有人称之为“母宇宙”,空间上无边无际、无形状、无中心;时间上无始无终,没有起源、年龄、寿命。

  此外,仅供教师作参考资料用——“依据钱学森教授的新见解,整个宇宙包含了从渺观→微观→宏观→宇观→胀观世界的五大物质层次。其中,渺观层次向内再分,趋向无限小……宏观层次(物体→行星、地球)→宇观层次(恒星、太阳系→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胀观层次(有人推算,至少有103000个‘总星系’式宇宙并存→趋向无限大)。”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 篇10

  ⅰ、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是为了更全面、深刻地了解我们所处的地球。因此,在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大宇宙环境的基本情况后,我们接下来学习地球所处的小宇宙环境──太阳系,较细致地了解宇宙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ⅱ、讲授新课

  <板书>     §1.1人类认识的宇宙

  二、宇宙中的地球

  1. 太阳系的结构

  我们在上节课学过,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地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九大行星围绕太阳公转构成的,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图1.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以太阳为中心,九大行星的轨道呈近似椭圆形,各大行星分布位置由内向外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细看九大行星的名字,我们可以发现在地球左右两侧的金、木、水、火、土等五大行星的名称带有中国的五行观念特色。因为,金、木、水、火、土五星是我们可用肉眼直接观测到的,我国古代对它们早有记录。而西方的天文学家,则以古罗马、古希腊诸神的名字来给这些星星(天体)命名。例如,在我国古代,水星被称为辰星,而在西方水星则被冠以古罗马神话中商神、诸神使者的名字mercury。而金星因有白晳的光辉,我国古代称它为太白(金星),西方则以司掌爱与美的女神venus来命名它;此外,金星每天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又称为启明星,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称为长庚星。火星在午夜可看到,我国古人称它为“荧惑”,西方则冠以战神的名字mars。木星我国古人称为岁星,亦即太岁(因其公转一周约需xx年──太岁),西方则以古罗马主神的名字jupiter命名(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zeus)。土星我国古代叫它镇星或填星,西方罗马神话中称它为神saturn。而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则因距离我们太远,用肉眼难以发现,因此直到近现代才被发现。

  以上就是九大行星的大致位置关系,它们距太阳各不相同,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而地球距离太阳有多远呢?(学生看书回答)

  从书中我们可以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太阳相距1.496亿km,我们把这个长度称为1个天文单位,下面请同学们翻开我们所使用的地图册第7页“九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表,我们发现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若以日地距离为1个单位,则各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为:0.387、0.723、1、1.52、5.20、9.5、19.20、30.10、39.40。这些数据是我们现代通过科学的测算得到的。然而,早在1766年时,德国的天文学家提丢斯就提出了一个表示行星与太阳平均距离的经验定律,即提丢斯数列:4、7、10、16、28、52、100、196、388。这个数列同现代的数据参照对比,应该是基本符合的。但其中在16与52之间,即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有个28没有大行星与之对应。是这个数列有问题,还是在火星与木星之间还存在着一颗大行星。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那个时代的天文学家,直到18xx年意大利的皮亚齐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发现了谷神星。现在我们知道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着一个小行星带,有关这个小行星带的来源,有的科学家认为它是一颗大行星爆炸解体后的残体,若真如此,那么提丢斯数列中的28便可对上号了。

  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看一下教材上的表1.1“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了解一下九大行星在质量、体积、密度、周期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这些比较数据,同学们看一看,地球的质量是不是最大的?(学生回答)

  质量最大的是?(木星)

  质量最小的是?(冥王星)

  体积最大的是?

  体积最小的是?

  ……

  也就是说,从质量上看,地球的质量在九大行星中很普通,体积、周期亦如此。因此,我们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虽说九大行星有各异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周期,但有些行星在物理性质上较为接近,我们就将它们划归一类。按照这一标准,我们将九大行星分为以下三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顾名思义,类地行星系指跟地球性质相近,类似地球的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是指该类行星的体积、质量都很大,如巨人般,包括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就是离太阳(日)较远的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2.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虽说在物理性质、结构、运动特征等方面地球并无什么特别突出的,但是有一点却是其他行星所没有的,那就是地球是目前我们所知的惟一有生命存在和繁衍的行星。那么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物而其他8大行星上没有呢?是不是在冥冥之中,上苍对我们地球特别地眷顾垂爱呢?

  其实,这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球所在的广袤宇宙中,与地球关系最密切、对地球影响最深远的就是太阳系。从太阳系诞生到地球上开始有原始的生命痕迹,中间经历了漫长的阶段(将近50亿年),在这个阶段里,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源源不断地给我们地球提供光和热,从而使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如果太阳不稳定,隔三差五地来个大爆发,其放射出的各种射线将杀死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同时呢,地球所在的行星际空间亦是一个较安全的宇宙环境,请同学们看图1.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我们可以发现,大小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绕日公转的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运转,而且各行星的运转轨道都是椭圆形,这就使得行星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出现交叉碰撞的情况,从而使得大小行星能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讲到这,同学们可能会问:这两个条件其他行星同样具备,是共同条件。为什么其他行星还是没有生命的发生和繁衍呢?这就要讲到我们地球自身的条件。我们知道,温度、大气、水是生命生存所必需的条件,而地球恰恰具备这些条件。

  首先,由于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为15℃,从而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如果距离太阳太近,像水星、金星,则温度过高,生命难以发生、繁衍。如果距离太阳太远,像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就会因温度过低,生物也无法生存。

  其次,由于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如果,体积和质量过小,则其引力将不足以留住足量的大气,会造成气体的大量逃逸;反之,如果体积和质量过大,则会造成星球外围的大气层太厚,使太阳热量难以穿透,从而造成行星表面温度偏低。同时,由于地球上生物的作用又反过来对大气的成份进行改造,使由co2、co、ch4、nh3组成的原始大气通过大气演化,形成以n2、o2为主的适于生命呼吸的现代大气。

  水是生命之源,而在星球形成后,由于气温降低,水是以结晶水的形态存在的,据现代的一些探测表明,在太阳系内的其他行星中,既使有可能存在水,亦是以结晶态存在的(有的则早已汽化逃逸掉了);而地球由于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致热或原始地球重力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了。而汽化逃逸出的水汽,则在上升过程中因冷却而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而海洋则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上最早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原始大洋中。我们人类也是由此环境中产生,经过长期的进化而形成如今的样子,但人的个体特征仍不免要显示出其原始的成长环境,从胚胎的孕育(液态环境)至人的体液盐度(与海水平均盐度相近)都依稀表明人的最初的祖先来自海洋。

  <板书>

  2、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外部条件: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

  ①太阳的稳定——提供光和热

  ②安全的行星际空间——轨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自身条件:

  温度——①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为150c

  生命必需条件   大气——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

  生物的作用对大气成份的改造

  水——③结晶水汽化        原始的大洋

  ⅲ、课堂小结: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才使地球出现了生命的生存与演化,这说明我们所生息繁衍的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因此,保护环境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节课要求同学们重点掌握的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条件。

  ⅳ、练习:“读太阳系结构图,回答问题”

  1.填出图中相应位置的行星名称

  a:           b:           c:           

  2.在九大行星中,

  质量最大的是           ,体积最小的是           。

  属于巨行星的有           。

  ⅴ、板书设计(见文中)

  ⅵ、教学后记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 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点。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天体系统的结构,以及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2.通过了解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的事例,激发学生爱科学和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

  关于天体系统的教学建议

  关于天体系统,教师重点要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尤其是知道地球在这个层次中的位置。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其最远的天体离地球大约150亿~200亿光年。我们针对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进行了分类。因此有了天体系统的层次。建议教师采用本期提供的动画“天体系统”来进行教学。该动画能很清晰地展现天体系统的层次。而且有各类天体的典型图片,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尤其动画中包含了太阳系和地月系的动画,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各个层次的天体运行状态。

  关于地球的普通性的教学建议

  在“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教材提到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点,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表格,让学生比较太阳系中九大行星五个指标的数值。则不难发现,地球的邻居们和地球非常相像。尤其是金星,其质量、体积和地球相差无几。这些数据说明:地球在太阳系成员中是非常普通的,其运动状态和运动特征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如果课时允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运行特征:(1)共面性;(2)近圆性;(3)同向性。之所以要重点提出地球的普通性,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各种物质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但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关于地球的特殊性的教学建议

  在讲授“宇宙中的地球”时,教师在说明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后,还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即地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表现在这颗行星上具有形形色色的生物,人类是这些生物中级的一种。尽管人类的科技探测手段迅猛发展,但目前仍没有发现任何地外文明迹象。虽然在理论上宇宙中可能还有许许多多和地球的条件类似的行星存在,但是与太阳系内其它的行星相比,地球所处的宇宙位置能孕育生物,足以说明地球的与众不同。教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地球之所以存在生命现象的原因:(1)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其表面温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2)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其引力足够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这两点需要学生掌握。正是因为这样,科学家们猜想,宇宙中有很多和太阳系类似的恒星星系,若其中存在和日地关系相近的情形,则极有可能发现和人类相类似的文明。

  人类认识的宇宙

  【教学重点】①天体系统的层次;②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的含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

  【教学过程】

  (引课)古训曰:“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由此理解宇宙的含义,即体现时间性——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空间性——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

  (总结板书)

  一、宇宙

  二、天体和天体系统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3图1.2思考)天体系统分为几个级别?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什么?

  (教师总结板书)

  三、宇宙中的地球

  1.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多媒体资料展示,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表格和图像)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地球与其他行星相比有哪些相似性?①质量、体积;②平均密度;③公转、自传周期;④运动特征(即九大行星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这部分知识需要教师给与补充。)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地球无论是结构特点还是运动特点都与其他行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板书) 2.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目前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并讨论)火星与地球相比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以至于人们始终怀疑在火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但至今也没有发现生命的痕迹,为什么火星没有生命物质而地球是目前有生命存在的星球?生命存在需要哪些条件?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对比讨论,使学生明确,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有三个:①有适宜的温度;②有液态水;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这三个条件是火星所不具备的,之所以产生这三个条件的根本原因有两个: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而这两个根本原因对于火星来说,与地球有较大差异,因此目前火星未发现有生命存在。

  【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重点应该是“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知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特别在这部分设计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即通过对比九大行星结构特点及运动特征,使学生明确地球与其它行星有很多相似特性,由此说明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知识的探究意识,在了解地球的特殊性时,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即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资料库查找有关火星相关的资料,并与地球进行对比,由此说明为什么火星至今没有发现生命物质的痕迹,地球由哪些与其不同的条件,使其能够有生命存在,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处理资料的技能,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类认识的宇宙

  一、宇宙

  二、天体和天体系统

  三、宇宙中的地球

  1.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2.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目前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活动目的】

  1.认识到到地球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行星,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颗行星是不可替代的。

  2.尽管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相当迅速,但远远没有达到认识宇宙全部的地步,我们有无数的天文之谜需要在未来逐渐揭开。

  3.激发学生对于宇宙之谜进行探索和思考的兴趣。我们并不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认识宇宙的全部,但毫无疑问,人类将永远执著地去探索,去追寻宇宙的真谛。因为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一个美丽而精彩的星球的一部分,这个星球正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茫茫的宇宙之中。

  【活动步骤】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当地的条件组织学生做以下探究活动:

  1.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注意带上照相机和笔记本),让学生搜集尽可能详细的天文资料。

  2.组织观看有关的天文科普录像(如星际探寻、登陆火星、苍穹寻奇、不明飞行物等)。

  3.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人类宇宙认知的变化。如地心说、日心说等。了解一些天文假说。

  4.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天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如张衡、郭守敬等。

  5.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参观天文馆、看录像、查阅杂志书籍、浏览互联网等。写一篇“我生活的宇宙”的论文。

  6.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办一期地理板报。能体现最新的科技发展对天文学研究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