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精选14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1
~XX学年上学期汇报课材料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授课人:王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学生分析萨拉热窝事件的史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的结果,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2)使学生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3)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通过演示照片、形势图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
[学法引导]
理解大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争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通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让学生掌握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历史地图的运用,让学生学会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图片资料等相关多媒体
[教学的基本思路]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点等实际情况和本课的主要内容精心设计与之相关的材料以及有利于突破知识点的针对性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主动参与意识,通过讨论,师生交流,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和师生民主交流平等参与的过程中,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课堂教学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自然过渡到本课上来)
2)导入新课:
战争并不是人类历史的主流,但一说起战争就让人记忆犹新,深恶痛绝。因为它有巨大的破坏性,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板书)
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板书)
1、教师给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分割世界的日趋激烈。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形成。一战一触即发。
二、大战的爆发
1、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板书)
指定一名同学复述事件的经过。
(提问)你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生1:做的对,对侵略者就要这样给他点颜色看看。
生2:普林西普的行为太冲动,刺杀不会解决民族矛盾,只会导致大战的迅速爆发,加重民族的灾难。
(教师指点)说明斐迪南访问的挑衅性。刺杀行动不是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的正义行为,其后果是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火,做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2、巴尔干半岛危机
(指出)直接影响大战爆发的地区是巴尔干半岛。长期以来由于列强之间的争夺和其他复杂因素,巴尔干半岛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德、奥匈决定以这一事件为借口,挑起战争。“萨拉热窝事件”就成了点“火药桶”的这粒“火星”。
为什么巴尔干半岛会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肥肉和大战的火药桶呢?(互相讨论、发表看法)
(电脑演示)“一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
观察图,了解半岛的局势,记忆各国的位置。诱发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导学。形象、直观,激发情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简介半岛的状况并指出,各帝国主义对这块肥肉都垂涎三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仅仅是找个借口而已。
3、大战的爆发(板书)
(学生概述大战爆发经过)经过与德国策划,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碟,并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炮击贝尔格莱德市,塞尔维亚被迫应战。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德、俄、法、英四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大战爆发了。
交战一方是同盟国的德、奥匈;另一方是协约国的英、法、俄;意大利望风使舵,参加了协约国一方。(由学生评价意大利的参战)
(学生讨论)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自己的盟友开战说明了什么?
(教师指点)萨拉热窝事件后德奥以此为借口,挑起了战争,首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之后,俄、法、英相继加入战争,意大利基于自身利益出发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4、分析大战的性质
结合p134动脑筋分析一战性质。
三、大战结束(板书)
1,大战的结束(板书)
1918年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宣告结束。协约国胜,同盟国败。
2、结合幻灯片分析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
3、战争的危害
(1)凡尔登战役 (19xx年)
介绍凡尔登要塞的战略位置重要性。
使学生快速阅读课本第134页小字本页插图“遭到炮轰后的凡尔登”。激情导学,制造气氛。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激发对帝国主义的憎恨之情。(学生谈论图片包含内容和看图后的感想)
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此后的形势对德国更加不利。
(2)、谈谈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学生相互讨论,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沉重苦难,历史4年牵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 造成重大物质损伤和人力伤亡。)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小结(幻灯片 )
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战争,它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以同盟国一方的失败宣告结束。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和平总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平、热爱和平。
五、巩固练习。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5分钟)内完成。
六、板书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战前的世界: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爆发的根本原因)
↓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
战争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
19xx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战争结束: 空前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2
第6课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的三条战线;西线的三大战役: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德军两线作战;俄国革命和退出战争;美国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2.思想教育:①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②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交战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促进了大战的结束。
3.能力培养:①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对“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这一论断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重点: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
难点:大战的性质;战争与革命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提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是怎样形成的?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形成后,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和军备竞赛,竞争日益激烈;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斗争,终于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今天我们讲“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萨拉热窝事件——大战的导火线
1.奥匈皇储遇刺
巴尔干半岛是欧洲南部的三大半岛之一。它深入地中海,离非洲亚洲都很近,像一块可以欧洲通向亚非大陆的跳板,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所以两大军事集团争相插手巴尔干半岛,于是巴尔干就成了欧洲的“火药库”,只要有一个偶发事件,就会引起战争。这一事件就是“萨拉热窝事件”。19xx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的大街上,发出两响震惊世界的枪声,正在此地访问的奥匈帝国皇太子遇刺身亡。斐迪南大公的访问,带有明显的挑衅性,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了他。这就给奥匈帝国的出兵带来了口实。于是,德、奥便以此为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事件,点燃了巴尔干这个火药库,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德奥挑起大战:19xx年7月
事件发生后,奥匈帝国决定以此为借口对塞宣战;德皇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表示坚决地支持;而俄国则支持塞尔维亚并宣布全国实行总动员。提问:①奥匈何时向塞宣战?②交战双方是哪些国家?意大利本为同盟国成员,但它出于自身的利益,战争初期宣布中立,后来又转向协约国方面对德奥宣战。欧洲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卷入了战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几次重大战役”的情况。
二、几次重大战役
1.欧洲三条战线
指导学生看《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找出英、法、俄和德、奥的位置,指出:德、奥处于四面被围的境地,必须三面作战。在这三条战线中,西线和东线,起了决定作用。西线的战争,我们主要讲一下“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2.马恩河会战
早在19xx年,德国就作好了速战速决称霸欧洲的计划:把兵力集中在西线,在四周至六周内打败法国,然后集中主力回击俄国,预计在三个月内结束战争。19xx年8月,德军攻入法国,直逼巴黎。9月5日至10日,英法军与德军在巴黎东北部的马恩河附近摆下了战场,双方投入兵力达150万人,战斗十分激烈。结果,德军惨败,被迫后撤。这一战役使德军原先制定的速战速决计划破产。此后西线战事呈对峙状态。德国最害怕的局面出现了。那么,这一年东线的情况如何呢?
3.19xx年~19xx年的东线
19xx年的8月,俄军攻入东普鲁士,迫使德军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到东线,德军陷于同时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这一年东线双方,互有胜负,双方亦成对峙状态。19xx年,德奥把战略重点放于东线,想一举击溃俄国,结束东线战争。但是,俄军没有被彻底打垮,德国的计划再次落空。19xx年,战争的重心又转到西线。于是,出现了更为激烈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4.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19xx年是关键的一年,双方都想给对方致命的一击,赢得战争。德国为了摆脱被动局面,调动25万兵力,向法国要塞凡尔登发动了猛烈进攻。凡尔登是通往巴黎门户和法军阵线的重要中枢。如果凡尔登失守,法国将受到致命的打击。2月下旬的一个早晨,凡尔登血战开始了,德军在战场上首次使用了毒气,法军一时难以招架。就在这时一个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有一天,双方再次发生激烈战斗,一名法军炮兵准备发射炮弹,发射炮弹也需要计算,计算角度、射程。而这名炮兵由于慌乱,计算好一会儿,也没算出来。指挥官在旁还一直催他。这名炮兵也急了,胡乱算一个数据,就把这枚炮弹发射出去。结果击中了德军的一个秘密火药库。从此法军转入了主动,开始了反攻,收复了大片失地。这次战役,双方伤亡人数共计70多万,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为了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7月初,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索姆河大战。这场站役,英国首次使用了自己的新式武器——坦克,德军惊恐万状。11月,战役结束,双方共伤亡近130万人。
三、1917年的几件大事
这一年哪两件大事最有影响呢?(学生答:俄国革命和美国参战。)
1.交战双方的危机
(讲述19xx年冬季交战双方的危机,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然后指出)俄国的情况最为严重,国民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因此,革命就在这个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上首先爆发了。
2.俄国革命
19xx年底的俄国,前线缺乏给养,军需品更是奇缺,有时三人合用一支枪。没有吃的,士兵只得空腹上阵。后方粮食奇缺、没有面包、物价飞涨。这都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人民的反战情绪日渐高涨。战争引起了革命。1917年俄历2月,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然而,二月革命后建立的临时政府,对内没有解决人民的“面包”问题;对外没能退出战争给人民带来和平。于是,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毅然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同一年美国对德宣战。
3.美国参战
战争初期,美国宣布“中立”。战争的前两年,美国在中立的幌子下,与交战双方各国作买卖,大发横财,工业总产值猛增,从一个债务国,一变而为债权国。到参战前,美国已向协约国贷款23亿美元。俄国二月革命后,美国害怕俄国退出战争会导致协约国的失败,美国在协约国的贷款就会付诸东流。1917年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连中立国的船只也在攻击之列,企图使英国迅速屈服。然而,它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给美国的参战找到了口实。美国就以反对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为借口,对德宣战。此时大战已进行了两年多,双方都已筋疲力竭。美国此时参战,实属坐收渔人之利;另一方面也使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加。由于美国的参战和交战各国人民的革命,加速了大战的结束。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8年
1.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
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交战各国都发生了革命运动,特别是同盟国革命运动的高涨,加速了大战的结束。1918年11月,德国爆发革命,德皇外逃,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宣告结束,(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部分)那么,这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如何呢?它又产生了怎样的后果呢?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后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结果。因此,它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掠夺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抗击奥匈侵略属于民族自卫战争,是正义的,但它只有从属意义,改变不了整个大战的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3
【课程目标】
1.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和大战的爆发,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三大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的参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后果、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能力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俄
【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性质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
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
【教学步骤】
复习导入:帝国主义的本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的对峙→一战的爆发
(一) 萨那热窝事件—大战的导火线
在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明争暗斗中巴尔干半岛是争夺尔干半岛,的焦点。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展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思考:20世纪的巴尔干半岛是不是已成为火药库? (展示《一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
播放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的资料片:两声清脆的枪响,结束了斐迪南大公夫妇的性命,这就是引发第一次世界爆发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小结:萨拉热窝事件的时间、地点、与一战的关系
(二)大战的开始和主要战役
1.大战爆发的标志和交战双方、双方对阵形势(地理位置、兵力部署、军事计划)
2.欧洲战场的三条战线和主要战役:
3.凡尔登战役(一战转折点)和索姆河战役
战争很快到了19xx年,双方都认为这一年是关键的一年,都想给对对以致命一击,赢得战争。因此,战争更加激烈、更加残酷。这一年西线双方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战役,这就是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播放相关资料片,结合战争的损失讲解战争的罪恶性,讲述两次战役中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毒气弹的运用。)总之,尽管双方都投入了巨大兵力,仍却没能置对方于死地。19xx年重点在西线的战事又陷入了僵持中。凡尔登战役的历史意义:一战转折点
(三)战争的结束
19xx年冬季不知不觉来临了。这个冬天欧洲人感觉特别冷。战争进行了两年多,仍然不见分晓,双方都深深地陷入了战争的泥潭,无力自拔,元气大伤,继续厮杀下去,已是力不从心。(播放欧洲19xx年前线和后方的严重困难情况资料片)很快,1917年的几件大事把战争引向了结束。(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把最终引发战争结束的大事归纳出来,教师总结。)
1.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7年)
2.美国参战(1917年)
3.一战的结束(1918年11月)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交战各国都发生了革命运动。1918年1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发动了起义,德皇外逃,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发动者终于落得了可耻的下场。(展示福煦车厢,略微讲解,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革命制止战争的道理)一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4.一战的性质和影响
结合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美国的损失情况的资料片,归纳并总结出这次战争的影响和性质。
(播放资料片:一战参战国家、人口、经济损失等,引导学生归纳性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影响: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损失。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教学反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⒋时间:19xx年——1918年
⒌主战场:欧洲
⒍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 东线:俄——奥匈德 南线:
⒎经过:第一阶段:19xx年 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xx年 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 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⒏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
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
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
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⒐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
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⒑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⒒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国)
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
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②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败的伟大尝试;③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
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引起的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⑶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③一战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5
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20年代英国的经济状况;英国自治领的分离运动;威斯敏斯特法的颁行;20年代法国的经济状况及外交政策;意大利法西斯统治的建立;20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金元外交;战后日本的经济及其内外政策;鲁尔危机;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
二、要求学生认识 1.通过对英国殖民统治政策变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所具有的进步性,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对战后德国赔款问题的分析和战后德国经济和政治地位恢复问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会采取各种手段以达到其争夺霸权的目的。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观点,对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其外交政策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状况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的观点,把握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历史发展特点的能力。 3.通过学习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围绕德国赔款问题和解决欧洲安全保障问题而进行斗争的历史,提高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英、法、美、日等国的经济和外交政策;德国赔款问题的解决;洛迦诺公约。
二、本课难点:英国的自治领分离运动;围绕德国赔款问题和解决欧洲安全保障问题,美、英、法、德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 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7个思考提纲,2幅照片,2幅地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经过数年的明争暗斗,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最终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出示复习提纲:①什么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②在巴黎和会上经过激烈争吵也未能解决的问题有哪些?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何作用?)。(学生回答)所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指战后初期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所形成的体系。在巴黎和会上未能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德国赔款问题和战后欧洲安全保障问题。这一体系的形成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故而从1923年起,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直至1929年大危机爆发。 请同学们思考:(出示思考提纲ⅰ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有何特点?)思考时,要注意:第一,资本主义世界的概念。它应该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关系两部分内容。第二,“稳定”是通过经济、政治等方面体现的。第三,“相对”表明,在“稳定”的背后隐藏着危机。请大家思考回答。(学生回答后,强调指出)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各国经济复苏,接近或超过战前水平。(2)资产阶级统治得到巩固。(3)在国际关系方面,经济竞争和谈判对话取代武力对抗。(4)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并未消失,存在着新的危险因素。再请大家思考,都有哪些危险因素呢?(学生回答后,总结)主要存在着经济危机的威胁、一些国家为了稳定统治采取极端手段,导致世界性战争爆发的威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的国际关系新格局被打破的危险等等。下面就让我们展开这一历史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发展状况的画卷,学习本课内容,看看上述的危机因素是如何发展,如何影响世界的发展趋势的。 讲授新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各国都带来巨大的灾难。不但战败的同盟国集团各国遭到了巨大打击,而且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各国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在战后的经济衰退就说明了这一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20年代的英、法是如何面对战后的经济困难,又是如何调整其对外政策的。
一、20年代的英国、法国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目,思考下列问题:(出示思考提纲ⅱ①英国和法国在战后经济状况方面有何共同特点,造成这一特点的根源何在?②战后英帝国的殖民体系开始出现瓦解的趋势,其原因和表现各是什么?③20年代法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速度较快,其原因是什么?④20年代法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英法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的主要成员国,他们“赢得了战争,输掉了优势”,战后经济地位衰退,损失严重,由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世界金融地位也发生动摇。无疑,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造成英法两国经济衰退的根源。由于英国经济实力的下降,对殖民地的统治力量削弱,难以维持庞大的世界殖民体系,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爱尔兰和自治领的分离运动也大大加强,英帝国的殖民体系出现了瓦解的趋势。请大家阅读《英联邦的一些成员》图(出示25页的地图,并出示问题1),指出英联邦的自治领有哪些地区?1921年和1931年分别发生了什么事件?(学生回答,然后说明)英联邦的殖民地按照与宗主国之间关系的不同,分成了自治领、附属国、直辖地三种类型。战后,直辖地和附属国兴起了民族解放运动,自治领的分离运动也如火如荼。1921年爱尔兰南部26郡脱离英帝国统治,成立“爱尔兰自由邦”,就是这一阶段自治领分离运动的突出事件。(出示25页地图局部,说明英国本土和爱尔兰的位置关系)至此,英国在对待自治领的政策方面作了重要调整。请大家回答威斯敏斯特法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看书24、25页回答)这表明英国失去了对自治领的实质性政治控制,各自治领都可以以独立国家的面貌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英帝国殖民体系的瓦解趋势加强了。 战后,法国经济也呈现出凋敝景象。但20年代法国经济恢复很快,有了快速发展。原因是什么呢?(学生看书25页回答,然后总结)其快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1)得益于对世界的重新瓜分。在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过程中,法国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取得萨尔煤矿的开采权,得到德国的部分赔款,扩大殖民版图,为法国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利条件。(2)法国政府实行了有效的经济政策的调整。具体内容有:实行财政改革,增加赋税收入,减少开支,稳定法郎等。在外交政策方面,主要表现为两点:(1)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削弱德国。(2)构建在欧洲大陆的安全保障体系,以共同防御德国。请大家注意26页地图的左下角部分,看看法国是如何寻求安全保障的?(出示26页地图,使之随着问题的要求着色,并出示问题2:①法国先后和哪些国家结成了同盟?②法国在哪里修筑了著名的马奇诺防线?)(学生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法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意大利这样一个相对贫弱的帝国主义国家更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请阅读第二日:
二、意大利法西斯的上台 思考:(出示思考提纲ⅲ①战后意大利面临着怎样的危机?②意大利资产阶级是如何解决战后严重危机的?)(学生看书回答)面对战后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为了稳定统治秩序,意大利资产阶级选择了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不同的道路——法西斯的极权统治。(出示墨索里尼的照片)他,墨索里尼便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出现的法西斯专制统治代表。请同学们归纳总结回答下列问题。(出示思考提纲ⅳ①什么是法西斯统治?②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统治的经过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强调指出)法西斯统治即指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专制统治形式。从1919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组织开始,到了1929年法西斯统治在意大利全面确立。要特别注意建立的“经过”不仅包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也应该包括墨索里尼上台后采取措施,强化法西斯统治的内容。这些措施充分体现了法西斯对内独裁的本质。再想想看:意大利法西斯统治的建立对世界和平产生怎样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使得一些国家帝国主义从中受益,这些国家在战后出现了经济的繁荣局面,其代表是美国和日本。
三、20年代的美国、日本 请同学们阅读第三目,思考下列问题:
(出示思考提纲ⅴ①美国战后出现经济繁荣局面的原因是什么?繁荣时期潜伏着哪些危机?②什么是金元外交?20年代美国推行金元外交的原因、目的是什么?其重点是什么?③战后日本经济遭受了怎样的打击?对此,日本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
(学生回答,然后总结)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主要表现在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上,繁荣的原因包括四方面:(1)在大战中积累了巨额资本,战后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2)通过技术革新、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等手段,迅速提高了生产效率。(3)普遍推广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刺激国内销售市场的表面活跃。(4)扩大对外商品输出。但是,农业长期不景气,旧工业部门开工不足,贫富差距扩大,大批农民、工人失业等方面的因素,使美国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趋严重,在繁荣的背后,经济危机的威胁十分巨大。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美国在外交政策上推行金元外交,以达到其支配世界事务的目的。金元外交的重点首先是拉丁美洲,其次是东亚,再次为欧洲。其中,美日在亚洲的争夺构成了一战后世界的主要矛盾之一。 与美国一样,日本也大发战争横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受益国。但是,战后日本经济遭受了巨大打击:发生经济危机,1923年又发生关东大地震。对此,日本政府对内实行恐怖政策,对外加紧武装扩张。1927年召开的“东方会议”以及“田中奏折”就充分体现了它的外交政策。请大家阅读课文28页上的内容后回答(出示问题3:“田中奏折”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看书回答),据此,日本加速了侵华的步伐。 在《凡尔赛和约》上悬而未决的问题是德国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保障问题,战后,在欧洲的国际关系中它成为斗争的焦点。
请大家阅读课文第三、四目内容。
四、德国赔款问题 回答(出示思考提纲ⅵ:德国赔款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在这个问题上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矛盾?)请注意;德国赔款问题是出现在《凡尔赛条约》签订之后的,考虑一下,《凡尔赛条约》对此是如何规定的?以后它又是如何发展的?(学生回答)条约规定德国应在1921年5月1日前交付200亿金马克,协约国成立赔款委员会解决赔款总额及分配比例问题。1921年,法国操纵下的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限42年还清。德国则在支付了10亿金马克后以财政危机为由,要求延期支付。在巴黎和会后,法国最先在赔款问题上处于领导地位,它积极推行削弱德国的政策。美英出自自身商品输出的需要,希望复兴德国经济,提出了减少赔款总额和延期偿付的新方案,遭到法国的坚决反对。因此,英法矛盾、德法矛盾激化。 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想一想德国赔款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出示思考提纲ⅶ:①什么是“鲁尔危机”?“鲁尔危机”是如何解决的?②“道威斯计划”的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③“杨格计划”的内容是什么?)(出示“法军占领鲁尔”的照片,由学生看书回答问题①,然后指出)所谓“鲁尔危机”是指法国和比利时在1921年1月出动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而德国采取“消极抵抗”政策,企业一律停工,国家补偿企业主的损失,救济失业工人。法国必须支付高额的占领费才能维持对鲁尔的占领。所以,“鲁尔危机”是德法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是德法双方的危机。它的发生不仅使德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也使法国自身因受其累难于解脱,同时也引起美英两国的不安。在这一复杂的背景之下,1924年“道威斯计划”出台了。请大家阅读课文,回答问题②(由学生看书29页回答②,然后出示课文29页的漫画,提问)这个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请大家各抒己见。(学生讨论发言,然后总结指出)所谓“道威斯计划”是指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专家委员会提出的新的赔款计划。这一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1)没有规定德国赔款的总额;(2)规定了赔款的来源;(3)提出由英美向德国提供贷款,帮助德国恢复经济,以支付赔款。对此,斯大林曾经指出,“这个由美国制定的道威斯计划的内容,就是要欧洲各国利用德国所应偿付欧洲各国的赔款,去偿还积欠美国的贷款”。这一计划一方面大大减轻了德国的赔款负担,有利于德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美国资本大量涌入德国扫清了道路,是美国插手欧洲事务的重要步骤。同时也表明,美国成了欧洲国际关系中的大赢家,而法国却进一步失去了称霸欧洲的优势。1929年,由美国操纵的专家委员会又在道威斯计划的基础上,修改出台了“杨格计划”,它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然后指出)“杨格计划”规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139亿金马克,59年内付清,大大减轻了德国赔款的负担。1932年,德国以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为契机,宣布无力支付赔款,赔款问题不了了之。在英美的扶植下,1929年,德国重新成为欧洲经济大国。
五、洛迦诺公约 大战后的欧洲安全保障问题,是又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1925年的洛迦诺会议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召开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最后一目,回答:(出示思考提纲ⅷ:①参加会议的国家有哪些?②洛迦诺公约的内容是什么?其实质怎样?有何作用?)(学生回答,强调指出)洛迦诺公约实质上是纵容德国向东发展,推动它侵略苏联的帝国主义条约。它的签订具有两个重要作用:(1)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同德国的关系,为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时期。(2)提高了德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德国恢复了欧洲政治大国的地位,不久参加了国际联盟,并取得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的席位。 本课小结 在本课中,我们主要选取了20世纪2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了解这些国家在20年代的经济状况和外交政策。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的正确性。20世纪2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根据自己国家的经济现状调整了外交政策。但是,帝国主义侵略他国,称霸世界的本质并未发生什么变化,世界和平所面临的威胁也从未消失过。此外,我们还学习了20年代欧洲国际关系的特点和其中最复杂最微妙的“赔款”、“安全”问题的“解决”过程。通过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性及其处理国际事务的原则。深刻了解这一点,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当今更加复杂的国际关系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布置作业
1.比较英国和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采取的外交政策的不同,说明其不同的原因。 2.20世纪20年代欧洲国际关系的特点是什么?用史实加以说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6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学案
【本章概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原有的列强的力量对比和世界格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操纵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重新瓜分世界,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太地区及其他地区的关系,形成了新的瓜分世界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均恢复发展,美日发展极快。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尖锐。1929年起,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发生,又引起政治危机。为对付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法西斯执政。德意日疯狂扩张,中、埃、西等国人民进行英勇的斗争,而英法美纵容侵略,推行绥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危机愈加严重。
【学习建议】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巴黎和会上的争斗 《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形成 国际联盟成立 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和影响
2.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帝国的衰落 法国的恢复 意大利法西斯上台 美国的霸主地位 日本的对外扩张 德国赔款 洛迦诺公约
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的经济危机 世界经济危机特点和影响 罗斯福新政 希特勒上台及扩张 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4.法西斯国家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共产国际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埃塞俄比亚、中国、朝鲜、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 轴心国集团建立
【知识点拨】
1.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操纵召开了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凡尔赛会议(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战后列强瓜分世界的新格局。
这一体系是列强对世界利益的一次重新分配;对殖民地、势力范围的再次争夺,列强之间争斗与妥协、合作交织在一起。该体系也是列强继续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和奴役,所以在十月革命和一战影响下,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该体系只是暂时调整了列强之间的关系,使矛盾冲突的再起危险加大,德国大资产阶级利用了人民的不满情绪,使法西斯上台,以后又发动新的世界大战。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开始1825年的英国,以后每隔七八年或十余年,就会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危机的根源是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与社会化大生产矛盾聚积,私人资本以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标,生产热点商品,商品极大丰富,而广大群众因贫困而无力购买,故市场上商品积压,形成相对生产过剩。一战以后,美英法日德等国都在20年代使经济发展迅速,美国出现了柯立芝繁荣。在经济发展过渡中,无限制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又盲目扩大生产,以试图获得更多的利润,形成“泡沫经济”。当时,股票暴涨。1929年10月25日华尔街股票开始暴涨,成为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的起点。
3.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为拉丁语中“束棒”的音译,指军事独裁专政。语出古罗马时代罗马执政官身边12个扈从扛的插入斧子的笤棒。法西斯后来成了暴力强权的代名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索里尼筹建立了第一个法西斯政党“战斗的法西斯”,也译作“棒喝党”。由于党徒身着黑衣,也称“黑衫党”。法西斯党从事暗杀、破坏和颠覆政权以及恐怖活动。德国的纳粹党也是法西斯政党。20世纪20~30年代,宣传这种独裁、侵略、奴役、种族歧视的反动思想体系被称作法西斯主义。共产国际七大会议决议里指出:法西斯主义是金融垄断资产阶级极端反动、极端专制、极端帝国主义的公开、恐怖独裁。
4.关于绥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以张伯伦(英国首相)和达拉第(法国总理)为代表的英法美统治集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奉行的妥协、退让、姑息、纵容的外交政策。
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三国法西斯疯狂扩军、扩张和侵略,严重威胁和侵犯了英、法、美的既得利益和霸权地位。英、法统治者不敢与德、意、日正面对抗,为苟安一时并维持现状,便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与侵略者妥协,达成欧洲问题的“总解决”。同时,企图推动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使“祸水东引”。1938年秋,英法德意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接受的《慕尼黑协议》就是绥靖政策典型表现。
绥靖政策无法满足法西斯的侵略野心,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疑难解析】
例1 根据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英国( )
a.承认爱尔兰南部26郡享有自治权
b.放松了对自治领的政治控制
c.削弱了自治领的经济联系
d.允许各自治领脱离英帝国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能力。该法允许加、澳、新、南自治领独立。
答案:d
例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原奥匈帝国获得领土的新成立的国家是( )
a.捷克斯洛伐克 b.罗马尼亚
c.波兰 d.保加利亚
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和相关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应排除罗、波、保三国。
答案:a
例3 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据此回答(1)—(2)题:
(1)其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有( )
a.提高储蓄利率,吸纳民间资金
b.限制进口,实行进口替代工业政策
c.实行计划经济
d.扩大内需,刺激生产
(2)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中与罗斯福新政基本内容相同的是( )
a.推行国有化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c.制定经济计划
d.加大科技投入
分析:本组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1)题a、b、c项不准确,而d项属于全局性政策。(2)题要求比较得出政府宏观干预经济活动结论。
答案:(1)d (2)b
例4 确切地说,西班牙内战是一场( )
a.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法西斯势力的革命战争
b.有外部力量参加的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战争
c.西班牙人民的反对外国法西斯势力的民族革命战争
d.法西斯国家和反法西斯国家的公开较量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最佳选项的分析辨认能力。共产国际参加了这场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答案:b
例5 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试分析这一体系为什么不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这一体系是如何被打破的?
分析:属“小切口,深分析”问题。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为切口,进而分析其“不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的原因,认识这一体系崩溃的必然性,最后再以史实说明“这一体系如何被打破的。”
答案:列强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为分赃和称霸而互相争夺。例如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主张,并拒绝法国关于结盟的提议;美国和日本在中国和远东进行激烈争夺等等。其二是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结。例如共同策划对苏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通过《九国公约》共同支配中国等。
因为这一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列强间的利益冲突以及战胜国和战败国的尖锐矛盾,最终必将打破暂时的均势,破坏世界和平。
1935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后又出兵莱茵不设防区。日本违反《九国公约》,妄图吞并全中国,1933年退出国际联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瓦解。
例6 分别指出30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时间、主要特点和意义。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归纳问题和分析原因的能力,重点在主要特点和未能遏制二战原因。考生应概括中、埃、西三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答案:中国1931年开始的抗日战争。它是中国人民由局部战争发展为全国性全民族团结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现代史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是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单独抗击日本侵略军,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埃塞俄比亚1935——1936年抗意民族解放战争。它是非洲地区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它不畏强暴,坚持抗敌的精神,给世界人民以宝贵的启迪。西班牙1936——1939年的局部战争。它是由西班牙内战演变为人民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它牵制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活动,支持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30年代的局部战争中三国人民打击了国际法西斯的侵略势力,但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孤立无援的不利地位;由于一些大国的纵容绥靖,中立自保,国际上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7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动荡不安的世界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德国与英法矛盾的激化;帝国主义国家的扩军备战
德国与英法矛盾激化的原因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列强之间的矛盾
问题探究
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性决定其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是无止境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是导致列强矛盾激化的原因,帝国主义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就必然会爆发战争
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比三国协约晚形成的原因
如何评价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问题探究
问题比较
“巴尔干火药桶”
两次巴尔干战争;奥匈帝国吞并波黑;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巴尔干地区为何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萨拉热窝事件为何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问题探究
人物评价重点:帝国主义列强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难点: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与帝国主义列强主要矛盾的变化;巴尔干地区为何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概述分析等方法进行,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的思维意识。 导入新课: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响,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同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等的矛盾激化,导致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出现,并最终引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的种子已经早已深深埋在历史的土壤中。由此导入新课。 一、动荡不安的世界1. 动荡的根源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列强力量对比出现显著的新变化。到19世纪末,新起的美国超过了英国,德国超过了法国,接着又超过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 2.扩军备战帝国主义国家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尖锐起来。在世界没有被瓜分完毕时,它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往往通过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土地而暂时得到缓和。但是,当世界已被瓜分完毕时,必然要出现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甚至战争。为了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积极扩军备战。一战爆发前,欧洲列强的陆海军总数大大增加了。德国海军实力仅次于英国海军。随着列强的争夺,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1.三对基本矛盾在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主要存在三对基本矛盾。 法德矛盾。法德矛盾源于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割地赔款,失去了原来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法国力图“复仇”,收回被德国夺取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吞并德国的萨尔矿区。德国要继续削弱和遏制法国,不让它东山再起,为此,除了实行孤立法国的外交政策外,还扩军备战,并制定了在新的战争中打败法国及其盟国的作战计划。 英德矛盾。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中期建立了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工业霸权。 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迅速,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德国统治集团因此从争取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德国不仅在欧洲商品市场上同英国竞争,而且主要在殖民地问题上同英国的矛盾日益加深。在亚洲,德国修建“三b铁路”的计划,直接威胁到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的势力范围。在非洲,德国“赤道非洲帝国”的计划与英国的“开罗—开普”计划尖锐对立。在制海权方面,20世纪初,德国海军力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英国。英德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 俄奥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巴尔干半岛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之处,战略地位显赫。该半岛长期处于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争夺尤为激烈。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属于东部斯拉夫人)的旗号,向该地区扩张。俄国与奥匈帝国的争夺,使巴尔干半岛的矛盾更为激烈和复杂。 随着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不断加剧,欧洲出现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2.三国同盟 在俄奥争夺巴尔干的斗争中,德国支持奥匈帝国。1879年,在俾斯麦推动下,缔结了旨在共同反对俄国的《德奥同盟条约》。这是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中最先缔结的条约,是列强对当时最敏感地区争夺的必然结果。后来,俾斯麦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订,侵略性的军事集团三国同盟正式建立。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其矛头指向俄国和法国。 3.三国协约三国同盟形成后,法俄都感到不安,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两国逐渐接近,并于1892年缔结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形成,这标志着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这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三国协约形成的决定性步骤是其核心英国放弃传统的外交政策与法国结盟。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冲突的加剧,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不得不放弃维持欧洲大陆均衡的“光荣孤立”政策,首先与德国的宿敌法国接近。法德矛盾促使法国也向英国靠拢。19xx年英法签订协约,调整了两国在瓜分非洲等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从此,英法事实上建立了同盟关系。为了共同对德,英国又主动协调了同俄国的利害冲突。19xx年英俄签订协定,调整了双方在亚洲争夺殖民地的矛盾。英法、英俄协定,都是背着有关国家签订的帝国主义的分赃协定。英法、英俄协定的签订,意味着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建立。这样,为重新瓜分世界,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三、“巴尔干火药桶”1.争夺巴尔干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巴尔干半岛的状况是:一方面,罗马尼亚等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取得了独立;另一方面,欧洲列强趁虚而入,在此扩大自己的势力。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在巴尔干各国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斗争中,俄国曾以援助斯拉夫人为由对奥斯曼帝国作战,不仅扩张了在巴尔干的势力,而且以本部斯拉夫人的解放者自居,不断插手巴尔干事务。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也积极向巴尔干扩张,19xx年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不断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和局部战争,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 2.萨拉热窝事件19xx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夫妇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开枪打死。这一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情景再现:19xx年帝国主义矛盾空前激化,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直接导火线。受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一直被奥匈认为是在巴尔于扩张的主要障碍。为了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恫吓,奥匈选定塞被土耳其征服的“国耻日”(1386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以示其侵略野心。这一消息,已于当年4月传出。塞尔维亚的秘密民族主义组织——民卫社和黑手党,决定派人去暗杀指挥这次演习的好战分子奥匈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塞当局曾致函奥匈政府,劝其取消这次演习,但未被接受。 5月,黑手党7名成员分头潜入萨拉热窝,为暗杀活动进行了周密的准备。6月28日上午10时,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敞篷汽车,进萨拉热窝市区巡视。埋伏在路旁人群中的黑手党成员查卜林诺维奇突然冲到车前,向斐迪南投掷一枚炸弹。司机见此情景,加足马力,汽车冲向前方,炸弹落到后随汽车上,炸死一名军官和几名群众。查卜林诺维奇被捕。斐迪南故作镇静,挥手示意“继续前进”。到市政厅出席了欢迎仪式,稍作休息之后,又乘车上街,招摇过市。当汽车途经一拐角处时,17岁的中学生加·普林西波冲上前去用枪打死斐迪南夫妇。 后人为悼念普林西波的爱国行为,在他行刺的十字路口铺上一块石板,上面刻着他的两只脚印,在路旁的墙上用塞尔维亚文写上:“1914年6月28日,加·普林西波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与对自由的向往。” 德奥集团在暗杀事件发生后欣喜若狂的叫嚣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经过“七月危机”,由此而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8月初全面展开了。3.一战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一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接着,德、法、俄、英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面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到大战结束时,双方共有31国参战,其中参加协约国作战的有27国,参加同盟国作战的有4国。战火从欧洲蔓延到亚洲、非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4.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20世纪初整体世界的形成,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20世纪初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学思之窗〗 三国同盟条约针对的对象是哪些国家?它的出现,引起哪些连锁反应? 答案提示:这个同盟针对法俄两国,它促使俄法同盟建立,形成了帝国主义的两大军事集团。随着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的对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德国,英国放弃了传统外交政策,开始积极结盟。19xx年签订了《英法协定》,19xx年又签订了《英俄协定》,正式形成了协约国集团。 〖本课测评〗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到20世纪初才出现世界大战? 答案提示: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两大集团扩军备战,剑拔弩张,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2.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答案提示: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多为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人,与俄罗斯人同种同教,沙俄挥舞着“泛斯拉夫主义”的旗帜,以“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自居,向巴尔干渗透。而奥匈帝国一向把巴尔干半岛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奥矛盾因为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而激化了,双方也开始大力扩军备战。两国背后都有更强大的盟国撑腰,只要俄奥两国发生冲突,必然会给蓄意挑起战争的帝国主义大国制造借口,以至酿成世界大战。 〖课后研讨〗思考题: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有密切的关系? 思路:此题主要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争夺有直接关系。德、英矛盾主要体现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之上;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间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妥协有关。如:英、法在非洲问题上的妥协、英俄在亚洲问题上的妥协。这种妥协是争夺的另一种方式。〖高考链接〗 (06全国一20)近代以来,法德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图4反映的战争是a.拿破仑战争 b.普法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b.从图中可捕捉信息“北德意志同盟”,说明是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王朝战争。(2xx年上海单课27)1871年1月18日,在拿破仑第二帝国倾覆后的废墟上,在庆祝胜利的狂欢中,在辉煌华丽的凡尔赛镜厅里,威廉一世被拥立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能够在镜厅里加冕,庆贺胜利,是因为打赢了a.瓦尔密战役b.普奥战争c.普法战争d.拿破仑战争解析:瓦尔密战役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战争时期,获胜的是法国,以此可排除a,普奥战争发生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 作战双方是普鲁士和奥地利,以此可排除b,拿破仑战争最终以拿破仑第一帝国的失败结束,但德意志各邦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并没有完成统一,以此可排除d,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拿破仑第二帝国妄图阻碍其统一,于是,发生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德意志完成了统一。答案:c(宁夏)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xx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xx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5分)(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12分)(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3分) 答案要点:(1)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识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意义。原因: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代价巨大;相持阶段(堑壕战)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结局难料;对战争意义和目的的反思。(2)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但就某一国家而言,还应从侵略与被侵略的角度来分析。(xx年北京卷)下列与民族问题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拉美独立运动彻底铲除了封建主义b.一战中塞尔维亚的参战具有民族解放性质 c.提拉克的激进主张成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向d.民族成分单一是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的最大优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8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案
第11课 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一战前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等的解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史实的意识和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战争根源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在保持人类发展和进步同时远离战争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索避免战争的可行方案,培养全局观和现代意识。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一)练习与测评1、两大军事集团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矛盾引起了哪些冲突?最终结果如何?答:20世纪初,以欧美国家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形成,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由于各国在经济上的激烈竞争,对殖民地的疯狂争夺,逐渐形成了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加剧了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1879年,德、奥两国缔结针对俄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同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加入德奥同盟。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形成,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三国同盟的建立促使俄法两国接近。1892年,两国签订针对同盟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为了对付主要敌人德国,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19xx年英法两国签订协约,19xx年8月31日,英俄签订协约,标志着和三国同盟对抗的另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英、法、俄三国协约的最后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接连在地中海和巴尔干地区爆发冲突,主要有两次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1914—1918年,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终于导致了19xx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为什么说巴尔干地区是20世纪初欧洲的一座“火药库”?答:第一,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历来是各个国家争夺的重点。第二,20世纪初,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重要目标,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有巴尔干各族人民与帝国主义矛盾,还有巴尔干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统治者的矛盾,还有因民族关系复杂,宗教交错而造就的巴尔干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特别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巴尔干半岛地区经常发生纠纷、冲突和战争。
(徐汇中学姚红老师提供)
第12课 大战的爆发与过程一、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时间和战争过程。知道美国参战的过程,理解美国参战的实质。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及其战争本质。(二)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形成和重要性,从而初步学会用地缘政治的视角分析国际关系。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产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从而初步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基本历史思维。(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从残酷的战争中思考如何理性解决国际争端,避免战争杀戮,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一)练习与测评1. 在战争初期,美国政府曾宣布“中立” 。如果没有发生后来的德国军舰袭击美国民用船只事件,你觉得美国还会继续保持中立吗?不会。战争初期,美国利用保持“中立”的有利地位大发战争财。1917年,战争双方已精疲力竭,美国认为这是自己捞取战利品,参与战后分赃,争夺世界霸权的有利时机,所以,“卢塔尼亚号”、“孟菲斯城号”、“伊利诺斯号”等事件就成为了美国参战的有利借口。 2. 试分析有哪些因素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帝制,试图退出战争;(2)美国参战;(3)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宣布退出战争;(4)交战各国精疲力竭,人民的反战运动高涨;(5)奥地利投降;(6)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推翻帝制。(二)探索与争鸣有人认为战争一开始就注定了德国的失败,也有人认为战争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导致了德国的最后失败,你的看法呢?参考答案: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从两大军事集团的综合实力来看,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实力不如以英国为核心的协约国,所以第一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有时战争的成功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双方的硬实力,有时其他的一些因素也会深刻影响战争的发展方向。比如,比利时的顽强抵抗打乱了德国的军事计划,凡尔登战役对德国的巨大消耗,美国的过早参战,苏俄退出战争等等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导致了德国的最后失败,所以,从这一点来说,第二种说法也是有道理的。
(中国中学钟北京老师提供)
第1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巴黎和会上“三巨头”的分歧和《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知道国际联盟的产生时间、主要机构和宗旨。知道华盛顿会议的主要内容。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一战后世界新格局的利弊,和凡-华体系对后世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具体历史史料,帮助学生掌握辨析、综合、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战争与和平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并通过对华盛顿会议上中国问题的探讨,激发学生的爱国、报国的热情。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一)课本内附题目1、史料选读的问题你认为《九国公约》对中国是利还是弊?答案:利大于弊2、读图学史(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疆界的变迁)请问一战后欧洲新出现了哪些国家?(二)练习与测评1、请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十四、必须根据旨在就不分大小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提供相互保证的专门盟约,组织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合机构。”——威尔逊《十四点和平计划》 材料二:《国联盟约》规定,国联的主要机构是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拥有一票。材料三:……威尔逊要求公正和平的号召,同样得到了无数外国人的支持。于是,总统带着和平使者的美名前往……这变成了一出个人悲剧: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被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持批评态度的参议员们和他自己的一些心怀不满的顾问们从身上剥下来。”——托马斯·帕特森《美国外交政策》(1)、请结合材料一和二来分析为何作为国联积极倡导者的美国最终未能成为国联的创始国?答案:①一战后的美国仍然不具备成为世界“领袖”的条件②威尔逊倡导成为国际组织旨在建立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组织,但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有一票的决定明显有利于老牌殖民地国家英国和法国,美国当时海外没有殖民地。显然,英、法将成为国联真正的操控者。③一战后美国国内的外交政策认为,美国既然无力主导世界,也无须承担过多的世界义务,不如回国先搞经济建设。(2)、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威尔逊理想的失败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的理解,并请试分析他失败的原因。答案: ①美国未能加入国联,威尔逊理想的失败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未加入国联,给许多不想加入国联的国家提供了最好的依据。国联缺少大国的支持,在日后处理国家纠纷中频频失手,根本无法实现对某一国家的经济制裁。 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妥协的产物,美国一战后的实力在政治舞台上未能完全压倒传统的欧洲大国。 2、请从政治、经济、海外殖民等方面归纳战后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所取得的成就及所面临的问题。答案:美国:(取得与英国相同的海上霸权,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逐步上升; 经济上,国内出现“柯立芝”繁荣,世界贸易超过英国居首位)英国:(政治上的霸权地位不断受到挑战;经济上,由债权国沦为债务国; 殖民地体系日趋瓦解,由日不落国变为英联邦)法国:(政治上,成功通过凡尔赛和约肢解德国,确立了自身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提议签署《洛加诺公约》)德国:(综合国力受到严重削弱;巨额战争赔款难以支付)(二)探索与争鸣列宁认为:“靠凡尔赛合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法国元帅福熙在当时就说:“这不是和平,是二十年的休战”。你是如何来理解这两句话的? 提示: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各国相互妥协的产物,也为日后的国际关系埋下了许多隐患。作为凡-华体系产物之一的国联,既缺少美、苏等大国的参与,也在处理世界事务中缺乏广泛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凡-华体系对德国给予过于苛刻的惩罚,埋下了德国复仇的种子。凡-华体系还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因分赃的不均内部产生矛盾,此外,该体系牺牲了弱小民族的利益,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日后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驱动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9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萨拉热窝事件起了大战导火线的作用;凡尔登战役造成了严重灾难;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历史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
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们现在居住的世界,总体上是和平的,但是在局部地区还是总有战争的发生。同学们谁能说说现在还存在哪些战争?
学生举例回答:略。
教师总结:是的。曾说过: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如今的一个时期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可是这种总体和平的态势却是经过一系列战争的洗礼得来的。其中有两次,就是涉及到世界很多国家的大型战争,你们知道是那两场战争吗?
学生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师讲述:从当今世界上的局部战争我们可以看到它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灾难。那么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和这些局部战争相比,又会带来多大的灾害呢?我们就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看一看。
讲述新课:
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
教师讲述:我们都知道每一场战争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它的发生一定有什么方面的利益冲突。像一场席卷世界的战争,更是有它深刻的背景。首先我们就从了解它的背景入手,来学习这场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教师提问: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垄断组织,人类历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也叫做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它们之间关系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教师讲述: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是那两个国家呢?
教师回答:分别是德国和英国。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教师讲述:当时在欧洲,很多国家之间都存在因为利益不均衡而产生的矛盾,产生了很多矛盾。其中最核心的是哪一个矛盾呢?
学生参看教材小字部分内容,回答: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是其中的核心矛盾。
教师指导学生参看教材皮洛夫语和漫画,提问:这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回答:德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拥有广大殖民地的英国以及其它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重新划分殖民地。而这必然会损害英国的利益。
教师讲述:就是这个代表后起帝国主义国家的德国和代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之间的矛盾,是众多矛盾的中心。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尽管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矛盾冲突点也不相同,但从根本上讲,都是源于每个国家的利益冲突。
教师提问:矛盾的双方,争夺霸权的结果是什么呢?
教师回答: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
出示动画: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教师讲述:两个军事同盟的形成,也就说明这时候双方的矛盾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那是什么事件最终导致了大战的爆发呢?
二、大战的爆发
教师讲述:刚才我们已经说到当时的欧洲矛盾重重,那个火药桶已经在那里蠢蠢欲动,它终于被一个小小的火星点燃了。那么一大战爆发在哪里呢?是什么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呢?
学生回答:大战是源于发生在巴尔干半岛的萨拉热窝事件,引起了塞尔维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教师讲述: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东南门户,紧联着小亚细亚,是欧洲大陆通往中近东的必经之地。这里山多林密,地势险要。巴尔干及地中海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棉花等资源,是帝国主义竞相掠取的战略物资。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都在这里渗透,大战前法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投资额达40亿马克,英国约有5亿马克,德国约有20亿马克,奥地利的金融资本亦向巴尔干地区国家输出大量资本,拥有一定影响。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这个地区的资本输出相当可观,互相排挤,因此,这一地区长期以来是帝国主义剧烈争夺的场所。这里多民族聚居,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经常发生纠纷。长期以来,又受土耳其的统治和奴役,特别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成了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巴尔干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巴尔干人民与土耳其封建统治的矛盾,巴尔干各国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等交织在一起。其中,主要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到大战爆发的前夕,欧洲的巴尔干半岛成了随时可以爆炸的火药桶。
教师让学生简述萨拉热窝事件。
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学生简述:19xx年6月,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以后,塞尔维亚反对奥匈帝国的呼声日益高涨,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是它进行民族压迫的主要障碍和威胁,因此他们决定这次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人为假想敌人,来打击和威胁塞尔维亚人。奥匈帝国的这种挑衅和威胁激起了塞尔维亚人的极大愤慨。民族主义军人团体黑手党决定刺杀斐迪南,以打击奥匈帝国的侵略气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普林西波等几个青年接受了这个任务。 6月28日,斐迪南偕同妻子检阅了军事演习。当参加完萨拉热窝市政厅举行完的欢迎仪式后,乘敞蓬车行至一个街口时,普林西普连发两枪,夫妻俩双双毙命,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
教师讲述: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直接原因)。德奥把这个事件看成是发动战争的极好借口,趁机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师提问:大战爆发后,哪个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背离了原先参加的军事集团?
学生回答:意大利。
教师提问:我们应如何评价意大利的参战?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自己的盟友开战说明了什么?请同学们开始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1882年,意大利加入到了德奥军事集团,原属同盟国成员,但由于矛盾重重,一开始就是个最不稳定的成员。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利用意大利在财政和经济上的困难,采用先打(关税战)后拉(贷款),并配合其他灵活外交手段,使意大利实际上从三国同盟中分化出来。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借口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事先未同意大利磋商,有悖于三国同盟约,拒绝参加对协约国作战,于 8月3日宣布中立。战争初期,意大利同交战双方都提出过领土和其他方面的要求,双方进行讨价还价,由于协约国爽快地答应了意大利的要求,于是,意大利于 19xx年4月26日在伦敦同英、法、俄签订了四国秘密协定。 5月23日,对奥匈宣战。意大利的三心二意、望风使舵,充分说明了帝国主义发动一战,完全是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就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而言,只有利益的结合,而毫无信义而言。所以,我们说,一战实际是一场帝国主义间的争夺战。
三、空前的灾难
教师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像“绞肉机”一样的战役发生在什么地点?
学生回答:凡尔登。
教师讲述:第一次大战开始后,法英军队同德军在西线展开了激战,西线战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主要战场。1914~19xx年,德军在各个战场上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急于改变战场局面。19xx年,德军集中大量兵力向法国的凡尔登要塞发动了进攻。凡尔登是法国的著名要塞,是通向巴黎的门户和法军战线的中枢。在凡尔登战役中,法军总兵力的70个师中有66个师先后参加了凡尔登战役,而德军也有46个师投入战斗。双方伤亡的总兵力高达70万人,其中,法军损失略多。因此,凡尔登战役也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在这一战役中耗尽了元气。法军反攻开始以后,逐次收复了凡尔登以东的大片土地,德军节节败退。到1917年,德、奥阵营日益衰败,终于在1918年战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即结束。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和转折点,德军未能实现它夺取凡尔登包抄巴黎南路的计划,在耗尽兵力后再也找不到出路,最终失败。
炮轰后的凡尔登城镇
教师讲述:1918年,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大战结束了,但战争却给世界留下深刻的影响。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后果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其造成的社会后果及其规模,即参战国之多,军队之众,战线之长(2500— 4000公里)、战斗之激烈,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武装斗争不仅在陆地和海洋进行,而且发展到空中。还使用了化学杀伤兵器。战火波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卷入世界大战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占地球人口的2/3以上。战场上双双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战争带给人类空前的灾难。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大战的后果)
美国的亿万富翁们……发财最多。他们把所有的国家,甚至最富有的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他们掠夺了数千亿美元……每一块美元都有血迹,都有一千万死者和二千万伤者……所洒下的鲜血。
──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
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教师讲授:这场大战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却给垄断资产阶级带来了巨额利润。但与战争发动者的愿望相反,战争促进了各国人民的觉醒和革命运动的高涨。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沙皇俄国、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等四大帝国崩溃了,英法也遭到严重削弱,这是帝国主义国家始料不及的。
教师:想一想,大战为什么会爆发?主要参战国家都是些怎样的国家?各国参战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大战产生怎样的后果?从这些方面出发,分析一下这次大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学生:相互讨论,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出示材料
一九一四~一九一八年的战争,从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的(即侵略的、掠夺的、强盗的)战争。
──列宁《列宁选集》第732页
(明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教师归纳:①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②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如德国要求夺取英国、法国、比利时、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把势力扩张到南美,同时扩大其在巴尔干的势力。英国的目的是为了打败德国,保持世界霸权地位,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日本是为了抢占德国在中国和太平洋的势力范围和殖民地等等。
这节课到这儿就都讲完了。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和平总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平、热爱和平。
课堂小结: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英、法、日、俄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逐渐形成同盟国、协约国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国际关系日趋紧张,最终引发了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它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10
第一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巴黎和会召开的背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对德《凡尔赛和约》;对奥、保、匈、土和约;凡尔赛体系的内容、影响和隐含的矛盾;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华盛顿体系的内容及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的学习认识到: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分割世界和反苏的国际会议;《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九国公约》名义上尊重中国主权,实质上重新瓜分中国,进而提高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学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实质,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拨】
(一)知识引导
1.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时间:1919年1月~1919年6月28日 地点: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参加国:27个战胜国
(2)操纵者: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法国克里孟梭
(3)大国意图:
美国: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和平计划”,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英国:实行“势力均衡”政策,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
法国:最大限度削弱德国,重建欧洲大陆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意大利:扩大领土。
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里夺取的权益合法化。
(4)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①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②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第一,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
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联代管xx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xx年,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承认波兰独立。
第二,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其中,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岛屿被日本占有。
第三,军备上严格限制德国。
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只保留部分海军;不准拥有空军。
第四,德国要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5)凡尔赛体系的影响
①对战败国德国进行了严惩和限制,建立起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
②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分立,建立新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南部领土被割让给意大利;巴尔干部分地区并入塞尔维亚,成为南斯拉夫,另一部分归还波兰。
其次,奥斯曼帝国解体,在欧洲仅保有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地区。
(6)评价:
构成“凡尔赛体系”的一系列条约,标志着战后列强在欧洲近东和非洲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但也隐含着许多矛盾,这一体系不可能持久。
2.国际联盟
①成立:威尔逊在“十四点和平计划”里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巴黎和会上起草了国联盟约,1920年初,国联正式成立。
②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③宗旨:盟约宣称它的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④性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⑤操作国:英法(美国因巴黎和会的结果对其不利,拒绝参加)
⑥解散: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国联宣告解散。
⑦活动: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东北,国联进行调查,宣布日本为侵略国,却要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对其进行经济制裁,却不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
3.华盛顿会议
(1)背景:一战后,美、英、日三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相互争夺。为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而召开这一会议。
(2)时间:1921年到1922年,参加国除美英日以外,还有中法意比荷葡。
(3)内容:
①《四国条约》:美、英、法、日相约: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英日同盟解散。
②《五国海军条约》:美、英、日、法、意分别规定各自的主力舰和航母的总吨位。
③《九国公约》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质上又使中国陷入几个帝国主义
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中日协定:山东主权归还中国。
(4)影响:
①《四国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其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对英国来说,既维护了英日友谊,又促进英美关系,使英帝国主义在太平洋上的巨大权益暂时得到保障;对日本来说,日本的扩张野心受到美英法大国的制约。
②《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美英海军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的丧失,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美国外交上的胜利。
③《九国公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取得的重要成果。它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终于成为现实;它打乱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又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主义提供了条件。
(5)评价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中国地区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标志着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上完成了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凡—华体系形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示意图
(二)重点、难点
1.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经过华盛顿会议,资本主义世界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秩序也得到了安排。它同凡尔赛体系一起,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即通常所说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之后,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领土的再一次争夺。当这场大战已经严重影响到资本主义本身的稳定性时,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进行重新安排,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各大国都是带着各自的计划来到谈判桌前的,经过激烈的交锋和妥协让步,它们又不得不部分放弃自己的计划,接受两次会议对世界新秩序的整体安排。从凡尔赛和约到四国公约、九国公约,都是首先具有这种资本主义世界整体性安排的特点;而国际联盟和限制海军军备的规定,又是对世纪世界政治整体化趋势的一种最初的反映。
这种情况说明,战争和相对的联合,都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不同政策。而它们采取哪一种政策,取决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发展的特定形势。当涉及到不同利益国家或国家集团间的矛盾和冲突变得不可调解时,战争就不可避免了。而当战争危及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基础时,不同国家或国家集团间的相对联合就会取代战争。在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稳定国内的经济政治秩序,避免革命,也会加强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在世界现代史上,这种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联合趋势,将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但在一次大战后的国际环境下,这种资本主义的联合还仅仅开始,因而是不成熟和极不稳定的。
第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从根本上来讲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它仍然是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体系。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更加成熟,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之初,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已经开始冲击这种资本主义的新秩序。而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的苏联,却能打破外来干涉和颠覆,也说明了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生命力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稳定性。
第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最大问题是,它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特别是激起了德国人的复仇心理,30年代法西斯分子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取得统治和对外扩张。在战胜国中,对势力范围的再分配也造成了各大国间的深刻矛盾。这使得资本主义的新秩序从一开始就引起了种种的不满,20年代这个新秩序逐渐瓦解,到30年代又为新的国际危机所替代。正如福煦所预言的:“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2.一战后的世界主要矛盾
一战后的世界主要矛盾有下列四对矛盾:(1)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表现为协约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2)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3)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4)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关于凡—华体系的矛盾及结合点可图示如下:
【能力提高】
例 巴黎和会上,英国与法、美矛盾的根源是( )
a.法国与美国联合反击英国
b.在处置战败国问题上英国有自己的主张
c.英国在欧洲大陆推行的“均势”政策与法美外交政策矛盾
d.英国极力维护其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霸权地位
分析:a项和课本讲述不符,课本中涉及更多的是英法如何联手抗击美国的扩张。b项不仅英国如此,其它各国都怀有各自的野心,在和会上明争暗斗,所以不是根源。c项中英美应是共同反对法国称霸欧洲大陆的,故错误。d项点出了各国(包括英国)在巴黎和会上争斗的根源,即帝国主义自身的利益决定其外交政策的内容,故选d。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点击思维】
例 美国提出成立“国际联盟”,但最终又没有参加,其主要原因是( )
a.它的外交重点在拉丁美洲
b.没有达到争霸世界的目的
c.它不愿负担重建欧洲的资金
d.它对巴黎和会的结果不满
分析:美国提出成立“国际联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控制“国际联盟”进而控制世界,但在巴黎和会上遭到英法的联手阻击,目的未能达到,最终没有参加国联,由此可知选b。此题重在理清相关史实的因果关系,防止似是而非,张冠李戴。
【学科渗透】
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版图,变化最大的是( )
a.德国的疆界
b.奥匈帝国地区
c.爱琴海沿岸
d.波罗的海三国独立
分析:此题不仅考查再认再现能力,更考查到史地学科的渗透。需要对欧洲的地理方位、一战后欧洲领土变化的插图相当的了解才能选出正确答案,变化最大的应在原奥匈帝国境内:波兰复国,奥匈分立,捷克斯洛伐克建立,南部巴尔干的一部分并入南斯拉夫,还有一部分割给意大利。故选b。
【高考巡礼】
例 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都( )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分析:此题是xx年全国卷的第27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的能力,审清题干,分析各选项是解题能否成功的关键。a项更主要地体现了法国的目的和要求,c项是英国的主要目的,d项是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和此题无关,可排除,b项是上述操纵巴黎和会五国的共性,故选b。
【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历史人物
巴黎和会的六位风云人物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缔结和约的分赃会议。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有27个,与会的各国代表1000多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各类工作人员1万多人,中国是战胜国,也派出了外交总长陆徵祥、驻美公使顾维钧等5名“全权代表”参加。和会涌现了克里孟梭、劳合·乔治、威尔逊、奥兰多、牧野、顾维钧等六位风云人物,其中克里孟梭、劳合·乔治和威尔逊成了和会的主宰,被称为巴黎和会“三巨头”。
老虎克里孟梭(1841—1929)是法国顽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曾两度出任总理。他的政治手腕狠毒,发言咄咄逼人,富有煽动性,以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和策划推翻过18个内阁而被称为“老虎”和“倒阁圣手”。巴黎和会召开时已有50年的从政历史,在和会上被推举为大会主席,为确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他竭力主张肢解德国,要求德国偿付巨额赔款。当其它国家提出异议时,他不是拍案反对,就是以退出会场相威胁,使会议多次陷入停顿和僵局。但是法国的实力有限,“老虎”也不得不向自己的盟国作出一些让步。
狐狸劳合·乔治(1863—1945)是英国自由党领袖,第一流的资产阶级政客,曾任首相。因其老谋深算、精明干练、语言犀利而荣膺“狐狸”之外号,列宁称他是“愚民部专家”。巴黎和会召开时已有30年从政经验,在和会上任副主席。这位机灵、矮小的威尔士人实
在令人难以捉摸,他为维护欧洲大陆的均势,让法德两国相互牵制,玩弄各种手段,使英国
的企图基本得逞。他还伙同法、美、日等国,策划对苏俄的武装干涉。
百灵鸟威尔逊(1856—1924)是一个固执己见的资产阶级理想主义者,民主党人,曾连任两届美国总统。小时候他被认为是一个迟钝的初学者,9岁时还不识字,且难于掌握基本算法。但17岁以后通过努力学习,成绩进步很快,188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总统。他本人也因博学多才,善于辞令而享有“百灵鸟”之称。1918年1月,大战即将结束前,他就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俨然以世界领袖自居。他打破美国总统不离开本国的一贯做法,亲自跑到巴黎参加和会。在巴黎和会上,他极力想使美国登上第一大国的宝座,称霸世界。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毕竟根基不深,它的海军不如英国,陆军不如法国,美妙的幻想一旦碰到“老虎”讲求实际的强硬主张和狐狸斤斤计较的商人政策,百灵鸟顿时章法大乱,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傻瓜”、“又聋又哑的唐吉·诃德”。
无足轻重的伙伴奥兰多(1860—1952),毕业于巴勒莫大学,曾执教于摩德纳大学和罗马大学,进入政界后历任教育大臣、司法大臣、意大利首相等职。在巴黎和会上担任副主席,他对意大利利益有关的问题谈起来是滔滔不绝,对其他问题则少开尊口。由于美、法反对意大利的要求,奥兰多一气之下退出会场,但时隔不久,他惟恐和会签订的和约将使意大利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又悄悄地返回和会,拣起中断了的谈判话题。
沉默的小伙伴牧野(1861—1949),日本内阁大臣。幼时留学美国,回国后任驻意大利公使、文相、外相等职。1919年,他和西园寺公望等以全权代表身份出席巴黎和会。在和会上,他对涉及远东的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对欧洲事务则漠不关心,为的是不致引起欧洲列强的反感,因此他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
据理力争的顾维钧(1888—1985),中国职业外交家。早年赴美留学,曾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进入外交界任职,27岁出任驻美公使,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使节。他作为中国全权代表之一出席了巴黎和会,会议上,针对日本代表对中国山东的无理要求,他据理力争,从历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驳斥了日本代表的种种狡辩。最后他斩钉截铁地说:“即令日本有驱逐山东德国势力之功,中国亦断不能以天赋之权利为报酬,而播将来纷争之种子。”顾维钧一席话使日本代表狼狈不堪。他那坚决的态度,流利的口才,有力的论辩,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许多代表纷纷与他握手祝贺。但最后,美、英、法三国首脑不顾中国代表的强烈抗议,仍然宣布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外交政策
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十四点原则”的主要内容是:(1)杜绝秘密外交,签订公开的和约;(2)确保平时和战时海上航行的绝对自由;(3)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4)裁减军备;(5)公正地处理殖民地问题,在决定一切有关主权问题时,既要顾及到殖民地人民的利益,也应考虑殖民政府的正当要求;(6)外国军队撤出俄国,保证俄国可以独立地决定其政治发展和国家发展,欢迎俄国在自己选择的制度下,进入自由国家的社会;(7)德国军队撤出比利时,恢复比利时的主权;(8)德国军队撤出法国,法国得到在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9)根据民族分布的情况,调整意大利疆界;(10)允许奥匈帝国境内的各民族实行自治;(11)恢复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领土;(12)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下的其他民族在自治的基础上有不受干扰的发展机会,同时规定达达尼尔海峡在国际保证下要永远开放为自由航道;(13)重建独立的、拥有出海口的波兰国家,并以国际条约保证波兰的政治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14)根据旨在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家联合机构。
思考:
①概括材料中一、二、三点的主要内容,其矛头指向哪一国家?目的是什么?
②威尔逊在领土和殖民地问题上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③“成立一个一般性的各国联合组织”是指什么?这个组织成立后美国参加没有?为什么?
④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不能实现?
参考答案
①主张公开缔结和约;航行自由;贸易自由;裁减军备。把矛头指出了世界霸主英国。目的是在重新瓜分世界中争得战利品;利用经济优势夺取海上霸权、贸易霸权等;集中体现了美国在战后进行扩张的要求。
②分赃战败国的殖民地,允许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和土耳其国统治下的一些民族小国实现独立。削弱苏俄和德国缔结和约的影响;也促进了欧洲新兴民族国家的建立。
③国际联盟。没有,美国试图通过控制国联来实现统治全世界的目的因英法的反对而未能达到,故没有参加国联。
④“十四点原则”是美国对长期以来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格局,以及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挑战,是美国夺取世界领导权的纲领。在争霸斗争中,由于美国的军事实力尚不能与英法抗衡,因而受挫。
问题聚焦
华盛顿会议英美日三国利益的争夺
材料一:英国于19xx年与日本结成英日同盟,并在19xx年和19xx年两度续订,由于持续了近20年的英日同盟给日本带来了巨大好处,它自然希望维持该同盟,使其继续作为日本对外扩张的国际支柱。美国力图拆散英日同盟,向英国施加压力。华盛顿会议开幕前,在美英日三国代表的秘密会议上,英国曾提出美英日三国缔结一个涉及亚太地区的、包括防御性军事条款的协定代替英日同盟的方案,美国坚决予以反对。
材料二:1921年12月,美英日法签订了《四国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各国同意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如上述权利遭受任何国家侵略行为的威胁时,缔约各国彼此之间应全面地和坦白地进行协商,以应该采取的最有效措施达成协议:本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协定应予终止。
材料三:1922年2月签订的英美法意日《五国海军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限额分别为:美英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即5∶5∶3∶1.75∶1.75的比率);另规定各国航空母舰总吨位限额为美、英各13.5万吨,日本8.1万吨,法、意各6万吨。条约还规定:美、英、日三国在太平洋岛屿及领地和要塞维持现状;美国不得在菲律宾、关岛、萨摩亚和阿留申群岛,英国不得在香港及太平洋东经110度以东的岛屿修建海军基地和新的要塞。
——上述材料均摘引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世界史·现代史篇》
回答:
①“持续了近20年的英日同盟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的含义是什么?请列举有关史实予以印证。
②《四国条约》对美英日三国的影响如何?
③《五国海军条约》引起了美英日三国力量的哪些变化?
分析:①含义:英日同盟有利于日本在东亚的侵略扩张。史实:在英日同盟支持下,日本发动日俄战争,把我国东北的南部变成日本的势力范围;吞并朝鲜;出兵占领胶济线和青岛;强迫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②美国不仅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而且成功地使条约只有外交协商的性质而非军事同盟。英国保住了在东亚的既得利益。日本丧失了支持它扩张的国际支柱,但也保住了它在亚太地区的既得利益。
③美国的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日本扩充海军计划受到限制。但日本也迫使美英在海军基地问题上作出了让步,保住了在太平洋的有利战略地位。
历史地理
奥地利、匈牙利、奥匈帝国
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和地图册中多次出现“奥地利”、“匈牙利”、“奥匈帝国”这一组历史概念,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奥地利原是多瑙河上游的一个公国,14xx年起称大公国,成为德意志诸邦中最大的一个公国。1438年,奥地利的阿布勒喜特五世当选为德意志国王,此后长期处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之下。
匈牙利原是属于芬兰——乌格尔人的一个游牧部落群,共有七个部落,其中马札尔部落最强。9xx年,在马札尔酋长阿尔帕德率领下占据斯洛伐克。10世纪中期,逐渐过渡到定居的农业生活。约于公元10xx年,斯蒂芬一世经罗马教皇加冕称王,建立王国,此后不断向外扩张。1526年,大肆向外扩张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摩哈赤战役中大败匈牙利和捷克联军,匈牙利灭亡并被瓜分,其西部并入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
1848年,欧洲爆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3月15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爆发革命,反对奥地利的殖民统治。起义大军顽强地抗击了奥地利军队的多次进攻,并于1849年4月14日正式宣布匈牙利独立。然而,在沙皇俄国的干涉下,8月13日,匈牙利革命被绞杀,匈牙利又重新沦为奥地利帝国的属邦。
1866年,为了统一德意志,普鲁士王朝发动了第二次王朝战争——普奥战争,结果奥地利战败,被排挤出德意志。奥地利统治者决定向匈牙利自由主义贵族妥协。1867年,奥匈二元帝国建立,分别设立独立的议会和政府,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一战期间,奥匈帝国的统治阶级加强了对匈牙利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并驱使他们去当炮灰。匈牙利全国满目疮痍,民不聊生。1918年10月,匈牙利爆发了“秋玫瑰革命”,推翻了哈布斯堡王朝在匈牙利的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奥匈帝国土崩瓦解。
二战期间,在德国法西斯胁迫下,匈牙利加入轴心国联盟。1945年4月,苏联红军解放全境。1946年2月,匈牙利宣告成立人民共和国。1989年10月,改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为匈牙利共和国。
二战前夕,1938年3月,法西斯德国借口保护日耳曼人,武装入侵并吞并奥地利。二战结束后,奥地利及其首都维也纳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结束了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11
本课地位
第一次世界规模的大战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必然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改变了国际格局。同时加快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也是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之在整个二十世纪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分析:
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是帝国主义争夺的肥肉和大战的火药桶,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发端。西线三大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是影响大战进程的关键战役,影响到战争的结果和未来世界的格局。
难点分析:
要弄清一战的性质涉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具体原因。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具体原因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要弄清这些原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由于一战导致出现了十月革命,同时革命的爆发加速战争的结束。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
重点突破方案:
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主要通过动画展示和视频播放的方式突破重点。
难点突破方案:
大战的性质和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弄清大战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大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思考大战对俄国的影响同时这些影响又促成了革命的爆发,俄国推出战争又加速了大战的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1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初三世界史在同学们的印象中似乎远离他们时空,难于感受,更谈不上兴趣。特别历史课本中的战争史实,对处于和平时代的孩子简直等同与卡通故事中的虚拟情节,过目就忘,与自己的生活并无关系。
世界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要求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如何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拉近历史知识与学生的距离,从每天日常生活中的新闻报道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展开对战争话题的讨论。
教学片段:
老师:人类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如果说那时距离我们还很远,那么2003年3月20日爆发的伊拉克战争,通过每天的新闻媒体的报道,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播放几则新闻报道)同学们能谈谈你对战争的认识吗?
学生1:我看常常看晚上世界新闻报道,对有关伊拉克战争了解一些,今天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感受到了战争很残酷,生命很脆弱。
学生2:我看电视画面上的儿童受伤,哭喊着爸爸情景心里感觉很难受,我不喜欢战争!
学生3:假如世界上没有战争,世界将充满了和平的阳光,我们会快乐地成长,生活是美好的。一战和伊拉克战争告诉我们,没有战争,世界是和平繁荣的。
学生4: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一战中出现了坦克、远程大炮、毒气弹等,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使用了最新的研制的先进的电子侦察系统等……
老师:那么针对那些地区性的冲突和矛盾,你觉得应该怎样解决?
你怎样看待“萨拉热窝事件”?
学生:我觉得可以通过对话、和平谈判来解决。不要使用恐怖行动,如刺杀、袭击。“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次突发事件,也成为发动战争的借口,将人类带入战争的深渊。
老师:我们还常常从新闻中了解到中东地区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冲突问题,你怎么看待“人体炸弹”?
学生5:我觉得人类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对人本身来说,生命是最重要的,恐怖事件并不能解决问题,冤冤相报何时了,不要进行无休止的战争……
这是一个成功的教学片段,从学生每天都能了解到的新闻报道中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学习的就是身边的历史知识,这体现了历史学科与人类现实社会的密切联系,又突出了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因为它来自于现实生活,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不是仅把课本知识作为理性的、科学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从科学世界回归到直观、形象的生活世界。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并最终走向社会,让他们了解现实的世界状况,对他们的现在和未来都是极其重要的。我们的历史教学应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13
第2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和大战的爆发,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三大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的参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后果、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能力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性质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
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录象法)
四. 教学步骤
复习导入:帝国主义的本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的对峙→一战的爆发
(一)萨那热窝事件—大战的导火线
在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明争暗斗中巴尔干半岛是争夺尔干半岛,的焦点。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展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思考:20世纪的巴尔干半岛是不是已成为火药库?
(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
到19xx年时,巴尔干半岛已是战云密布。但恰恰就在这个敏感时候,奥匈帝国的王储即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却挑衅似的来到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视察军事演习,并访问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6 月底的一天,斐迪南大公夫妇的车队耀武扬威地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一个塞尔维亚青年突然冲上前去,勇敢地投出了炸弹。
(播放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的资料片)
两声清脆的枪响,结束了斐迪南大公夫妇的性命,这就是引发第一次世界爆发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小结:萨拉热窝事件的时间、地点、与一战的关系
(二)大战的开始和主要战役
1.大战爆发的标志和交战双方
19xx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交战双方:同盟国 协约国
双方对阵形势:同盟国的地理位置、兵力部署、军事计划、协约国的地理位置、兵力部署、军事计划
2.欧洲战场的三条战线和主要战役:
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和南线
起决定作用的战线是西线和东线。
主要战役:
1)马恩河战役:交战地点、兵力、结果
2)凡尔登战役(一战转折点)和索姆河战役
战争很快到了19xx年,双方都认为这一年是关键的一年,都想 给对对以致命一击,赢得战争。因此,战争更加激烈、更加残酷。这 一年西线双方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战役,这就是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 役。(播放相关资料片,结合战争的损失讲解战争的罪恶性,讲述两次 战役中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毒气弹的运用。)总之,尽管双方都投
入了巨大兵力,仍却没能置对方于死地。19xx年重点在西线的战事又陷入了僵持中。
凡尔登战役的历史意义:一战转折点
(三)战争的结束
19xx年冬季不知不觉来临了。这个冬天欧洲人感觉特别冷。战争 进行了两年多,仍然不见分晓,双方都深深地陷入了战争的泥潭,无 力自拔,元气大伤,继续厮杀下去,已是力不从心。(播放欧洲1916 年前线和后方的严重困难情况资料片)很快,1917年的几件大事把战 争引向了结束。(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把最终引发战争结束的大事 归纳出来,教师总结。)
1.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7年)
2.美国参战(1917年)
3.一战的结束(1918年11月)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交战各国都发生了革命运动。1918年 1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发动了起义,德皇外逃,德国宣布投降,第一 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发动者终于落得了可耻的下场。(展示福煦车厢, 略微讲解,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革命制止战争的道理)
一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4.一战的性质和影响
结合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美国的损失情况的资料片,归 纳并总结出这次战争的影响和性质。
(播放资料片:一战参战国家、人口、经济损失等,引导学生归性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影响: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损失。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四). 板书设计
(一)萨那热窝事件—大战的导火线→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
(二)大战的开始和主要战役→19xx年7月
同盟国-----协约国 1)马恩河战役 2)凡尔登战役(一战转折点)和索姆河战役
(三)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
引发战争结束的大事:1.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7年) 2.美国参战(1917年)
一战的性质: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影响: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损失。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作业:
教材p12练习
教学后记:
根据本课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还是感觉记忆吃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用最简洁、最精炼、最容易记的语句把重点内容概括出来,用诗歌或顺口溜的形式展示出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一定的效果,但要进一步实施.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14
本课地位
第一次世界规模的大战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必然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改变了国际格局。同时加快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也是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之在整个二十世纪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分析:
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是帝国主义争夺的肥肉和大战的火药桶,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发端。西线三大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是影响大战进程的关键战役,影响到战争的结果和未来世界的格局。
难点分析:
要弄清一战的性质涉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具体原因。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具体原因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要弄清这些原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由于一战导致出现了十月革命,同时革命的爆发加速战争的结束。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
重点突破方案:
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主要通过动画展示和视频播放的方式突破重点。
难点突破方案:
大战的性质和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弄清大战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大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思考大战对俄国的影响同时这些影响又促成了革命的爆发,俄国推出战争又加速了大战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