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通用8篇)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情感】: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技能】: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重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实验器材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问题探讨
提出问题:与外界的化学反应相比,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有什么特点(条件温和、效率高);在学习化学知识中,我们为了让一些化学反应更容易地进行,会使用催化剂,那无机物催化剂和生物体内的催化剂在反应条件上,效率上有什么区别呢? 阅读问题探讨内容,进行相关的讨论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实验 幻灯片展示:酶的本质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部分,完成讨论,并进行交流。
(三)酶的本质 方案一: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方案二:指导学生阅读实验实验,提出问题:
1. 2号管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出活化能的概念)
2. 3、4号管中,fecl3和过氧化氢酶起了什么作用。(说明催化剂并没有并没有提高分子的能量,而是把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降低了)
3. 3、4号管中,哪个反应速度快?说明什么问题(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方案一:学生进行实验
方案二:阅读相关的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并回答问题。
(四)酶的特性 1. 复习实验,指出酶的高效性,也可以给出一些数据加以证明
2. 用例题说明酶的专一性。可以简单介绍“钥匙-锁“学说
(五)探究活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的设计和操作
揭示酶促反应的条件:最适温度和最适ph 完成探究活动,并进行交流和表达
(六)小节 让学生画概念图
练习略
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教学目标:
【知识】: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到药店了解atp药品的性状、功效。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问题探讨 提出问题:前面学习过的能源物质有那些?这些能源物质被细胞分解后,以什么形式提供为细胞提供能量呢?
问题探讨: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一个关于atp让萤火虫尾部重新发光的例子。引出atp是直接能量物质。 回答问题(如糖类、葡萄糖、脂肪)
(二)atp分子简介以及atp和adp的转化 展示atp的分子结构式,讲授atp的分子简式的写法和含义。磷酸键水解放出的能量水平。
由atp脱去最远离a的磷酸放出能量引入,讲述adp可以和pi结合,吸收能量,形成atp的过程。,用幻灯片或板书辅助。
adp转化为atp所需要的能量的来源:动物、人、真菌、大多数细菌通过呼吸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图表辅助)
学生随教师的讲授作出回应,特别是atp和adp相互转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三)atp的利用 理解:吸能反应与atp合成想联系;放能反应与atp水解相联系。
简介图5-7,细胞中能量的利用途径。
(四)小结及例题 什么是atp
atp与adp的转化,及其能量的变化
例题略
第3章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2课时)
一、 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理解)
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理解)
【技能】: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重点);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难点)
三、课前准备:知道两个小组学生分工完成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四、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回顾atp的生理功能,糖类、脂肪被细胞分解后把能量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提出问题:有机物进入细胞后以什么方式分解的呢?在体外,有机物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放出大量能量。而生物学家发现,有机物在细胞内也是通过复杂的氧化反映产生能量的。
引出细胞呼吸的概念 回顾旧知识,受教师的问题所引导,进入新课。
(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对引导其他学生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提问,并进行归纳。(问题如:为什么选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用小白鼠等;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出结论: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引导学生说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产生co2;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对实验的设计、结果进行交流和表达,并回答老师和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有氧呼吸 提出问题:在学习细胞器的内容中,和细胞有氧呼吸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阐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用幻灯片展示线粒体的结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表述,以问题作为引导:1.线粒体是由多少层膜组成;2外膜和内膜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内膜的特点如何与线粒体的功能相适应;3.内膜和基质上有什么物质。
以幻灯片为辅助,讲授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注意整理三个阶段发生的场所、能量的变化、产物。
提出问题:有氧呼吸与有机物在体外燃烧放能过程比较,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介绍有氧呼吸能量的转化效率,可以让学生来计算。一般内燃机的效率为25%左右,而生物有氧呼吸的能量效率为40%左右,其余60%左右转变为热能。 回答问题(线粒体)
观察线粒体的结构,并回答相关问题,并把多个问题的答案进行整合,得出线粒体适应有氧呼吸功能的结构。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填写表格,并进行分组讨论后,分别讲述有氧呼吸三个阶段。
比较两者的区别
分析有机物产伤的热能的生理意义。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第一课时小结及练习 用幻灯片展示半成品的概念图,指导学生完成
练习略 小组讨论,完成概念图
(五)无氧呼吸 提出问题:人体所有的细胞任何时候都在进行有氧呼吸吗?师生共同列举一些无氧呼吸的例子(如马铃薯块茎,水稻的根、蛔虫、骨骼肌细胞在缺氧的情况下等
无氧呼吸的场所、过程、产物、能量的变化
以乳酸、酒为例子,讲授发酵的概念。
通过用图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者的区别,指导学生概括无氧呼吸的概念 举出生活中遇到的无氧呼吸的例子
填写相关的表格
以有氧呼吸概念为例子,尝试总结出无氧呼吸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尝试找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之间的相同、相异之处。
(六)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和讨论。 进行讨论,或者自由发言,利用无氧呼吸的知识,解释教材中相关的实例
(七)小结及练习
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3课时)
一、 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了解)
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认识过程(理解)
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能力、技能】:进行有关的探究和实验,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光合作用的光反映、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难点:光反映和暗反应的过程;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用具:实验材料;ppt课件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生成氧气,进而紧接形成地球的臭氧层;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能源;促进碳的循环。
(二)光合色素 实验: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种类
讲述光合色素的种类、吸收光谱
(三)叶绿体的结构 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引导,讲述叶绿体的结构及其适应光合作用的特点。 对恩格尔曼的两个实验进行讨论,并进行表达交流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利用学生初中学过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填空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几个主要的探索历程资料进行阅读,并找出相关阶段的研究成果或观点。特别讲述用同位素追踪氧元素走向和碳元素走向的实验
(五)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以光合色素捕获的光能的用处入手,并辅以板话,能量的是水脱氢,并放出氧气和产生[h];并且使adp生成atp。强调了光反应需要的条件是光、光合色素、酶。
暗反应:目的是二氧化碳获得h,被还原成为葡萄糖。二氧化碳与c5化合物结合(二氧化碳的固定),成城2分子c3;一部分c3获得了[h]被还原为葡萄糖;一部分c3形成c5继续参与循环。
归纳光合作用的本质:把利用光能,产生[h],把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并把光能储存在更加稳定的糖类中。
以表格的形式再次巩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各种变化。以及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以及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设计情景,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利用哈密瓜之类的例子,分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化能作用 自养生物;异氧呼吸的概念,并且通过例子来讲述叶绿体的苦恼。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篇2
高一生物学案 主备人: 审批人: 日期: 07\11\29 编号:21
课题:第5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2)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学习重点: 1、酶的作用和本质以及特性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知识网络:1、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10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酶的作用条件温和――温度、ph等要适中
、
2、设置探究实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1)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如图5-3(课本85页)
(2)对酶活性的影响如图5-4(课本85页)
导学诱思:
1、酶的特性有 、 和 ,但 和 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2、当 、 或 时会使酶的 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3、酶活性是指 。
4、酶的高效性表现在 。
5、酶的专一性表现在 。
6、从酶活性受温度和影响示意图看,在 和 下,酶的活性最高。
例题解析:
1、10℃(x)、40℃(y)、80℃(z)条件下,人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是( )
a、x>y>z b、z>y>x c、x>z>y d、y>x>z
2、除下列哪种因素外,都可破坏酶的分子结构,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
a、强酸 b、强碱 c、低温 d、 高温
3、等量的唾液、胃液混合液对淀粉和蛋白质的消化情况是( )
a、都能消化 b、只消化淀粉,不消化蛋白质
c、都不能消化 d、只消化蛋白质,不消化淀粉
4、人在发高烧时,常常不思饮食,其根本原因是( )
a、消化道的食物没有消化 b、发烧使胃肠蠕动减慢
c、代谢废物排出受阻 d、 酶的活性减弱
课堂效益检测
1、果酒放久了易产生沉淀,只要加入少量蛋白酶就可使沉淀消失,而加入其他酶则无济于事,这说明 ( )
a、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b、酶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c、酶的催化作用受环境影响 d、酒中的沉淀是氨基酸
2、向过氧化氢溶液中投入下列哪种猪肝能产生大量气泡 ( )
a、冰冻猪肝 b、煮熟猪肝 c、新鲜猪肝 d、醋渍猪肝
3、将乳清蛋白、淀粉、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和适量水混合装入一容器内,调整ph 至2.0,保存于37℃的水浴锅内。过一段时间,容器内剩余的物质是 ( )
a、淀粉、胃蛋白酶、多肽、水 b、 唾液淀粉酶、麦芽糖、胃蛋白酶、多肽
c、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多肽、水 d、 唾液淀粉酶、淀粉、胃蛋白酶、水
4、某酒厂库存的啤酒因存放过久而产生沉淀,经化验,沉淀物是蛋白质。为此,提出两种解决方案:甲方案是加入少量蛋白酶,乙方案是加入少量氨基酸氧化酶。你认为( )
a、甲方案合理 b、乙方案合理
c、 两方案都合理 d、 两方案都不合理
5、多酶片中含有的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具有辅助消化的作用,其片剂是糖衣片,这样制作的目的是 ( )
a、补充体内糖类物质的供给 b、防止胃液的消化作用
c、经唾液的消化作用后即可迅速起作用 d、 使其中各种酶缓慢地释放
6、下列符合图5-1-13所示含义的是 ( )
a、随ph从5升高到7,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b、随ph从5升高到7,酶的最适温度不变
c、温度从0-a变化过程中,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d、该酶的最适ph值为7
7、一分子过氧化氢酶能在1分钟内使5×10个过氧化氢分子分解成水和氧气,相当于三价铁离子催化速度的10倍,但对糖的水解不起作用,这种现象说明酶具有 ( )
a、高效性、稳定性 b、高效性、专一性
c、多样性、稳定性 d、多样性、专一性、
8、如图5-1-14所示,在下列试管中均加入3ml浆糊,向a.c中注入2ml清水,中注入2ml新鲜的唾液淀粉酶,保温5min后,分别注入碘酒,不变蓝色的是 ( )
9、取甲乙两支洁净试管,分别注入3ml浆糊,然后在甲试管中注入2ml新鲜的小麦淀粉酶液,在乙试管中注入2ml清水,震荡两支试管,将其下半部浸在35℃左右的温水中,约5min,然后同时取出两支试管,分别滴入一滴碘液,回答下列问题:
(1)两试管内的现象是
此实验证明甲试管内的淀粉 ,由此证明了酶具有 作用
(2)、甲、乙两试管内物质的量要求相同的目的是
(3)、实验过程中为什么保持在35℃恒温?
(4)、若要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另设计试管丙、丁,两试管内的成分应和 试管内的相同,并将试管放在 中,试管内的最后的颜色变化是
批改日期 得分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篇3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知识结构
二、教学目标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解决方法] ⑴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⑵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本质和三大特性。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⑵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解决方法]⑴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⑵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学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讲解、启发、实验法。六、教具准备课件、绘图等。七、学生活动⑴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细胞代谢的定义,酶的本质,酶的特性等。⑵完成教材中的实验。八、教学程序第1课时[问题探讨]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1、实验原理:2h2o22h2o+o2 2h2o22h2o+o22、实验步骤及现象 试管号 3%的过氧化氢溶液 控制变量 点燃的卫生香检测 实验处理 气泡多少 1 2ml 2 2 ml 90℃左右水浴加热 很少 3 2 ml 滴加3.5%fecl3溶液2滴 较多 燃烧但不猛烈 4 2 ml 滴加20%肝脏研磨液2滴 很多 燃烧猛烈 3、讨论⑴——⑷见教材p79。⑸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4、实验结论5、实验过程的理论分析⑴在做该实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20%的新鲜肝脏研磨液1滴 3.5%的fecl3溶液1滴 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所含酶的相对数量:1 无机催化剂:fe3+ fe3+的相对数量:25万 ⑵控制变量:讲解教材p79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⑶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对照组 实验组 2号:90℃水浴加热 3号:加入3.5% fecl32滴 4号:加入20%肝脏研磨液2滴 h2o2分解速度用产生气泡的数目多少表示 加入试剂的量;实验室的温度;fecl3和肝脏研磨液的新鲜程度。 1号试管 2、3、4号试管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用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如h2o2的分解,20℃无催化剂时需活化能75kj/mol ;用铂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54kj/mol;用h2o2酶时,活化能下降到29 kj/mol以下。(结合教材p80图讲解)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二、总结 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原因。三、作业布置 预习下节课所讲内容。四、析书设计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1、细胞代谢:细胞内的全部化学反应。 2、酶的作用:降低活化能更显著、催化效率更高。第2课时 [导言]酶到到底是什么物质呢?19世纪以前,人们还不知道为何物。19世纪以后,随着对酿酒中发酵过程的深入研究,才逐渐揭开了酶的“面纱”。一、酶的本质[资料分析]教师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p81——82相关内容。 1、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2、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各有什么局限性? 3、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争论是正常的。试分析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出现争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争论对后人进一步研究酶的本质起到了什么作用? 4、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5、简述毕希纳实验的过程? 6、从毕希纳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7、要证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还需要对实验如何改进? 8、萨姆纳提取到了脲酶,他是如何证明它的化学成分的? 9、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请给酶下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11、结合酶本质的探索历程谈谈你对马克思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二、总结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三、作业布置 教材p82练习四、板书设计 二、酶的本质1、酶本质的发现过程:
2、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第3课时导言:酶作为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通过教材p78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加肝脏研磨液的4号试管放出的o2远多于加fecl3溶液的3号试管。从而说明了酶具有高效性。一、酶具有高效性 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17——1013倍(思考:这对细胞有什么意义?)二、酶具有专一性 补充“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实验。 1、实验原理
b.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c.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和蔗糖后,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根据是否有砖红色沉淀来判断淀粉酶是否对二者都有催化作用,从而探索酶的专一性。2、实验步骤 序号 实验操作内容 试管1 试管2 1 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2 注入蔗糖溶液 2ml 3 注入淀粉酶溶液 2ml 2ml 4 将试管放在60℃水中 5分钟 5分钟 5 加入斐林试剂 2ml 2ml 6 放热水于大烧杯中加热煮沸 1分钟 1分钟 7 观察实验现象 3、实验结论4、酶的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二、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1、实验原理 淀粉→麦芽糖和葡萄糖→砖红色沉淀 ↓碘液 ↓碘液 紫蓝色复合物 不形成紫蓝色复合物2、实验步骤 序号 实验操作内容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1 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2 注入新鲜淀粉酶溶液 1ml 1ml 1ml 3 放置温度 60℃ 100℃ 0℃ 60℃ 100℃ 0℃ 4 保温时间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5 混合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6 保温时间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7 滴碘液 1滴 1滴 1滴 8 观察实验现象 序号 实验操作内容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1 注入等量的新鲜淀粉溶液 1ml 1 ml 1 ml 2 注入等量的不同ph的溶液 1 ml蒸馏水 1 ml naoh 1 ml hcl 3 注入等量的可溶性淀粉溶液 2 ml 2 ml 2 ml 4 放60℃热水中相等时间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5 加等量斐林试剂并摇匀 2 ml 2 ml 2 ml 6 放热水中用酒精灯加热煮沸 1分钟 1分钟 1分钟 7 观察实验现象 3、实验结论4、分析教材⑴组织学生讨论完成教材p84相关问题。⑵教师结合教材p85相关图讲解。①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其中酶的活性最高时的温度,即为该种酶的最适温度。若超过最适温度,酶的活性逐渐下降,甚至丧失。(低温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但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②每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表现出活性,其中酶活性最强的ph即为该酶的最适ph。(过酸、过碱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四、总结 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条件。五、作业布置 教材p86练习六、板书设计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篇4
第1节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细胞代谢的概念。
(2)酶的作用和本质。
(3)酶的特性。
(4)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
(3)在实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生物学家研究酶的本质的过程,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分解速率快慢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酶的高效催化作用(酶的作用)。
2.酶的本质。
3.酶的特性。
●教学难点
1.酶的活化能降低的原理。
2.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具准备
酶活性受温度、ph影响的示意图。
●课时安排
建议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酶的作用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并设计好观察记录表;学生预习实验,掌握实验的原理并设计好实验的过程。
[情境创设]
人不吃饭行吗?食物进入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现在来说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这些变化过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没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探索。
实验介绍: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在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过了一段时间,将笼子取出,肉块不见了。
[师生互动]
问:(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
答: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问:(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答:一定是某些物质进入到金属笼中,使肉分解。现在已经知道这个能让肉分解的物质就是——酶。
问:(3)进行肉类消化的过程的条件是怎样的?
答:进行分解肉的反应是在一种极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问:(4)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能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
答:实验室也能进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体中来说,需要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的条件才能进行。
总结: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要进行的生理活动非常之多,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内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就叫细胞代谢。
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那么细胞内数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如何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ph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迅速高效地进行呢?在化学反应中有没有提高化学反应的方法呢?
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前介绍: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
2h2o2 h2o+o2
问:如何获得过氧化氢酶?
答:新鲜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所以新鲜肝脏研磨液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
按以下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验:
试管编号
1
2
3
4
实验原理
过氧化氢在高温或fe3+或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都可分解成水和氧气
第一步
每支试管各加入2 ml 3%的h2o2溶液
第二步
90 ℃热水浴
用滴管加2滴
3.5%fecl3溶液
用滴管加2滴质量分数为20%肝脏研磨液
观 察
观察气泡冒出情况,并记录
现象
无
较多
较多
很多
将点燃的卫生香
放在液面上
没变化
火头变亮
火头变亮
复燃
原 因
没有生
成氧气
生成了少量氧气
生成了少量氧气
生成了大量氧气
结 论
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更显著
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对照实验的特点。
问:上述实验分成了1、2、3、4号四支试管,哪些是四支试管共同的条件?两两比较不同的条件有几个?
答:共同点:都在试管中加入2 ml 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压力下进行。
不同点:1和2:只有温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脏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剂不同。
问:1号试管没有加任何试剂,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对照的作用。
结论:进行该实验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果结果不同,那么影响该结果的就是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实验3试管和4试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剂不同,那么该实验的结果3放的氧气少,4放出氧气多就是因为加入到4号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号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问:2和4试管现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体中也利用2的方法来解毒?
答:不能。加热到这样的温度会造成生物的细胞死亡。
问:能否用同一滴管给3和4试管加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会让肝脏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残留在滴管内,难以判断出过氧化氢的分解是哪种滴加液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
问:为何酶的催化效率会比无机催化剂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活化能就是分子从常态转化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应就越不容易进行,反之就容易进行。
[教师精讲]
在生物体中,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每时每刻进行着。以人为例:据估计人体细胞内每分钟大约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能在人体中顺利而迅速地完成,完全是靠酶的催化作用。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评价反馈]
1.选用新鲜肝脏来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的条件下分解的实验,是因为新鲜的肝脏中
a.含fe离子多
b.含酶的种类多
c.温度高
d.过氧化氢酶多且活性高
2.在医院常用双氧水作为身体出现小伤口的消毒用药,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吗?试解释该现象。
参考答案:
1.d 2.能看到伤口有气泡产生。原因是人体细胞中产生的酶将双氧水分解成了水和氧气。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查资料:催化剂之所以能加快化学反应,它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2.预习p81的资料分析,说出酶的研究过程。从这些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课后拓展]
1.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及诱导契合假说
酶与底物相互接近时,其结构相互诱导、相互变形和相互适应,进而相互结合。这一过程为酶-底物结合的诱导契合假说。
2.酶促反应的机制
(1)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两种或数种底物分子在酶活性中心聚集、特异结合,使活性中心的底物浓度增加;底物受催化攻击部位对准活性中心的催化基团,可增加催化效率。
(2)多元催化:一种酶常兼有酸、碱双重催化作用,发生多个功能基团的协同作用,提高酶的催化效率。
(3)表面效应:酶的活性中心提供的疏水环境可排除水分子对各功能基团的干扰性吸引或排斥,防止底物与酶之间形成水化膜,利于酶与底物结合。
第二课时 酶的本质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酶研究的资料,比如酶工程、酶的分类等。学生整理酶本质探索的基本过程,了解这些科学家所作的重要贡献和基本观点。
[情境创设]
现在已经知道细胞内的生理活动之所以如此有序地快速进行,酶的作用无可替代,但是19世纪以前,人们对这些所知甚少,人们对酶的认识是科学家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生互动]
巴斯德和李比希观点的比较
巴斯德 李比希
1822~1895(法国) 1803~1873(德国)
微生物学家、通过显微镜观察 化学家,通过对化学变化的研究
发现发酵的过程中有酵母菌存在 认为糖类变成酒精就是一个化学反应
结论:没有活细胞 结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只有细胞
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 死亡之后放出了某些物质起了作用
问:从巴斯德研究的领域来看,他得出结论的出发点主要是什么?
答: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家,他主要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整体作用。
问:从李比希研究的领域来看,它得出结论的出发点主要是什么?
答:李比希是化学家,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
问:他们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答:毕希纳。
请分析毕希纳研究的过程(学生活动)。
实验:酵母细胞研磨 加水搅拌 加压过滤 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 加入葡萄糖。
现象:冒出气泡。
结论: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
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问:你认为毕希纳只凭上面的实验能不能说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 一样?
答:不能。
问:那还应做怎样的实验?
答:对照实验。将酵母菌分成两等份,一半直接加入葡萄糖,另一半通过研磨、过滤等过程来进行,观察结果是否一样。
问:有人说毕希那的研究成果与前人无关,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答:不同意。正是由于巴斯德、李比希的研究确定了争论的焦点,使得毕希纳的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虽然已经确定了酶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但酶到底是什么物质仍然是困扰大家的问题。要研究酶是什么物质,首先要得到纯度较高的酶,然后才能作出鉴定。美国科学家萨姆纳在研究酶究竟是什么过程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萨姆纳的研究过程
问:萨姆纳研究哪种酶?是如何确定的?
答:脲酶。借助其他科学家的研究,知道刀豆种子中脲酶的含量比较高。
问:脲酶提取出了,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如何证明它就是脲酶,不是细胞中其他的有机物呢?
答:在这个实验中首先可以证明是不是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这个特有反应来鉴定。然后根据脲酶的特性:尿素 氨+二氧化碳,来判定它不是脲酶。
1926年萨姆纳的重要科学研究成果让人们知道脲酶就是蛋白质,后来其他科学家也提取了其他种类的酶,也证明是蛋白质,所以在以后一段较长的时间,人们都认为酶就是蛋白质。
问:科学家得出的结论应用的什么方法?
答:概括法。
问:你能说出当时概括得出这个结论的基本思路吗?
答:脲酶是蛋白质,胰蛋白酶也是蛋白质,胃蛋白酶也是蛋白质。人们发现的酶都是蛋白质,所以酶就是蛋白质。
问:这样的结论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出现了什么变化?
答: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了一种酶,它也有催化功能,但是它是rna。这样酶的定义就有了发展。即: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量的是rna。
[教师精讲]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从酶究竟是在活细胞中能起作用还是释放出来起作用一直争论到到底是什么物质,每次争论的结果都让人们对酶的认识更深入一步,更加准确,所以可以说酶的本质的发现过程也正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一个真实写照。
[评价反馈]
1.细胞内合成酶的主要的场所是
a.细胞质 b.线粒体 c.核糖体 d.内质网
2.分析上题中能不能说合成酶的场所是核糖体?
参考答案:
1.c 2.不能。因为还有少量的酶是rna,它的合成场所就不在核糖体。
[课堂小结]
通过对酶本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我们知道酶的本质就是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本质的发现过程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个科学结论的得出是科学家不断探索、不断进行实验,最终揭示出来的。它是许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布置作业]
1.p82一基础题1、2、3。
2.预习酶的特性的内容。分小组来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和酶要起作用需要温和条件。
[课后拓展]
通过对酶的研究,证实绝大多数的酶都是蛋白质。酶按照化学组成可分成两类:单纯酶和结合酶,单纯酶就是只有氨基酸组成,不含其他成分。例如:脲酶、胃蛋白酶等。结合酶就是除了蛋白质之外,还含有对热稳定的非蛋白质的小分子物质(如金属离子,也可以是小分子有机物),前者称为酶蛋白,后者称为辅酶。只有两者结合才具有活力。如转氨酶、乳酸脱氢酶都属于此类酶。
●板书设计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篇5
高一生物学案 主备人: 审批人: 日期: 07\11\24 编号:20
课题:第5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1)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学习重点: 1、酶的作用和本质以及特性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知识网络: 1、相关概念:
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活 化 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2、酶的发现:
①、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②、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③、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④、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3、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也有少数是rna。
4、酶的作用: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5、酶的特性: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导学诱思:1、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 。
2、活化能是指 。
3、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是 。
4、酶是活细胞中产生的 ,其中绝大多数是 ,少数是 。
5、变量 6、自变量
因变量
例题解析
1、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下列有关酶的论述错误的是 ( )
a、有些酶是核酸 b、酶的数量因参与化学反应而减少
c、酶的活性与ph有关 d、酶的催化效率很高
课堂效益检测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 )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b.分解胃蛋白酶的酶是蛋白酶
c.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d.从化学成分看,酶就是蛋白质
2、最早证明鸟胃既有物理性消化又有化学性消化的是 ( )
a.德国科学家施旺 b.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
c.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 d.德国科学家施莱登
3、下列功能特征中与酶无直接关系的是 ( )
a.消化功能 b.渗透吸水
c.蛋白质合成 d. dna的转录与mrna的翻译
4、活细胞内大多数酶的形成部位在( )
a、叶绿体 b、线粒体 c、核糖体 d、高尔基体
5、活细胞内合成酶的原料是( )
a、脂肪酸 b、氨基酸
c、核糖核苷酸 d、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
6、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b、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
c、酶的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
d、过酸、过碱的外界条件能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7、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催化剂
b.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c.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d、酶在起催化作用的同时,自身也被消耗
8、在不损坏高等植物细胞内部结构的情况下,下列物质适用于除去其细胞壁的是 ( )
a、盐酸 b、蛋白质
c、淀粉酶 d、纤维素酶
9、蛋白质代谢在多种酶的参与下完成的,使肽键断裂的酶是 ( )
呼吸酶 蛋白酶 转氨酶 脱氨基酶
10、下列关于生物体细胞代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b、冬眠和夏眠时暂停进行
c、 偶然进行 d、间歇式进行
11、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
a、氨基酸 b、核苷酸 c、 核糖核苷酸 d、a或c
批改日期得分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篇6
1.学习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观察“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现象,体验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区别;同时在实验探究中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学会如何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4)完成《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体验酶的特性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及特点。
2.学习建议
(1)要结合已有的对消化酶的了解和经验,从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斯帕兰札尼研究鹰的消化作用”进入学习情境,进而明确生命体随时发生着数量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同时又是一个稳定的、开放的系统。对细胞来说,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细胞代谢,它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2)要通过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分解”,追忆几种已知的无机催化剂的特点和作用,来认识酶的催化作用以及与无机催化剂的区别。在实验探究中要学会如何控制变量,掌握一般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和原则,体会在对照实验中要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的必要性;要通过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过氧化氢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得多。
(3)可以结合教科书中的“走隧道需要的能量少”的插图,对生化反应的“有酶途径”和“无酶途径”进行直观的类比,化抽象为形象,从而突破“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这一难点;并由此进一步理解细胞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要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下能快速、有序地进行的,就必需尽可能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这正是新陈代谢离不开酶的原因。
(4)可通过自学阅读“资料分析”,尝试进行“角色转换”,如果我就是当时的科学家,我该怎么办?让自己的思维沿着科学家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历程跳跃、共振、发散,体会科学发现的艰辛曲折,总结出酶的定义,从而在分子水平上理解酶的化学本质。
(5)酶的特性都是在实验中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深刻理解酶的特性就要“从实验中来,到实验中去”。联系上一课时的实验,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得多,得出酶具有高效性的特性;也可尝试设计实验用唾液淀粉酶对淀粉、蔗糖等底物的水解催化效果,得出酶具有专一性的特性;从教材给的材料用具中选择实验材料,拟订实验方案,探究温度和酸碱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进一步学会用什么方法控制自变量、怎样观察或检测因变量,同学之间可以比较谁的实验设计更有创意、更严谨,从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中加深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条件影响的特性。
(6)学习时,也可以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道理来形象地类推并理解酶的专一性。蛋白质分子具有特定的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酶在其分子结构上有特定的活性部位,和底物之间具有“锁钥”关系,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联系代谢反应过程的复杂性和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就更能深刻地理解细胞代谢能互不干扰有条不紊的进行,与酶的多样性和专一性是分不开的。
(7) 由于大多数酶是蛋白质,而蛋白质在高温、强酸、强碱、重金属、辐射等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使蛋白质变性,所以酶在同样的条件下当然也会变性而失去生物活性。从蛋白质的特性来考虑酶的特性,相关的化学知识可为你理解酶的特性打开另一扇窗口。
(8)学习过程中还要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如恒温库中保存种子、低温保存疫苗或精子、“发烧”时厌食、加酶洗衣粉在温水中洗涤效果好等,来进一步加深理解酶的活性与温度、ph的关系。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篇7
一、选择题
1.1783年,斯帕兰札尼在研究鹰的消化作用时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这个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于( )。
a.排除了鸟的胃中物理性消化的干扰
b.证明了何种消化酶对食物起了消化作用
c.证明了胃对于食物只有化学性消化
d.证明了细胞代谢离不开消化酶
2.下列关于过氧化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没有催化剂时过氧化氢不会分解成水和氧气
b.过氧化氢和水一样无色无味,对细胞无害
c.fe3+和过氧化氢酶都能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
d.从最终结果看,在有催化剂存在时,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会进行得更彻底
3.在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比较的实验中,把肝脏制成研磨液的目的是( )。
a.有利于过氧化氢酶的释放 b.保护过氧化氢酶
c.提高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4.下列有关对照实验设置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b.要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
c.无关变量要始终相同且适宜 d.自变量要始终保持相同
5.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的原因是( )。
a.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b.能供给反应物能量
c.改变了反应的途径 d.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6.关于活化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反应物分子从常态变为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b.加热、加压通常能使反应物分子获得足够的活化能
c.无机催化剂使反应物分子获得的活化能的总量更多而加快反应速率
d.酶能降低反应物分子发生反应的活化能而使反应更容易进行
7.有一种化学反应p+q=r,图中所示的实线表示在没有酶的时候此反应的进程,在t1时将催化此反应的酶加入反应底物混合物中,图中能表示加入酶以后此反应进程的曲线是( )。
a.a b.b c.c d.d
8.下列关于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生物体内的酶在不断钝化、失活、更新
② a+b→b+c+d可表示酶促分解过程
③酶只有在活细胞内才具有催化效能
④酶可提高反应速度而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⑤酶都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
⑥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②④⑤⑥
9.20世纪80年代初,cech 和altman分别发现了具有催化功能的核酶,打破了酶只是蛋白质的传统观念,为此双双获得了198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核酶”是指某些( )。
a.dna b.rna c.染色体 d.atp
10.下图纵轴为酶反应速率,横轴为底物浓度,其中正确表示酶量增加1倍时,底物浓度和反应速率关系的是( )。
11.果子酒放久了易产生沉淀,只要加入少量蛋白酶就可以使沉淀消失,而加入其他的酶无济于事,这说明( )。
a.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b.酶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c.酶的催化作用受环境影响 d.酒中的这种沉淀是氨基酸
12.一次实验中,某同学将煮沸冷却的淀粉分别装入甲、乙两个试管各2 ml,接着又用量筒取2 ml新鲜唾液加入甲试管,又用该量筒(未作任何处理)取2 ml清水加入乙试管,振荡甲、乙两试管后放入37 ℃温水中10 min。分别向甲乙两试管中各滴入2滴碘液,令人不解的是甲、乙两试管中均不变蓝。下列相关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对照a和b试管内发生的现象,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b.甲、乙两试管中均不变蓝,说明淀粉均未被彻底分解
c.继续滴加碘液后,乙试管溶液应该变蓝
d.温水中放置10 min时间太短,不足以说明问题
13.淀粉和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分子连接在一起构成的。在人体消化道中,淀粉能通过酶的作用被水解,但纤维素不能被水解,其原因是( )。
a.人体消化道中没有催化纤维素水解的酶
b.纤维素水解的最适温度比淀粉高得多
c.纤维素水解的最适酸碱度与淀粉水解的不同
d.人体的消化道不够长
14.将药物装入米纸(淀粉)做的胶囊中,可有效减轻某些口服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酶显然具有专一性,胃中的蛋白酶不能消化淀粉
b.唾液淀粉酶在胃液中活性丧失,不再起消化作用
c.开水冲服使唾液和胃液稀释,对胶囊不起消化作用
d.胶囊在口腔中经过的时间短,唾液淀粉酶来不及对胶囊起作用
15.某些制糖厂用淀粉做原料进行工业制糖。其技术基本要求是:调节温度来影响淀粉酶的活性。下图甲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表示一定量的淀粉酶在催化足够量的淀粉水解时温度对麦芽糖产量的影响,图中的积累量表示在一段时间内生成麦芽糖的总量。下面关于x、y、z三点温度值的判断正确的是( )。
a.x点代表ta 、y点代表tb b.x点代表tb、y点代表tc
c.y点代表tb、z点代表tc d.x点代表ta 、z点代表tc
16.通常胃液的ph约为1.4左右,在测定胃蛋白酶活性时,将溶液ph由10降到1的过程中,胃蛋白酶的活性将( )。
a.不断上升 b.没有变化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17.新采摘的玉米果穗具有甜味,但放置一段时间后甜味便降低,如果采摘后放在沸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保存,甜味要保留更长的一段时间。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放置一段时间后甜味降低的原因是玉米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部分单糖
b.沸水浸泡后甜味可保留较长时间,因为高温使分解甜味物质的酶失活
c.该实验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影响
d.新采摘的玉米果穗放入冰箱低温储藏不能延长甜味保留的时间
18.有人做了这样一系列实验:第一组将萝卜磨碎,制得提取液,立即冷却,然后取几只试管分别加入ph为3~9的一定量的过氧化氢的溶液,30 ℃保温,均加入少量冷藏提取液。第二组重复上述实验,只是把提取液的添加量减半。第三组重复第一组实验,只是把提取液进行80 ℃热处理。然后绘成曲线如图54,分别表示一、二、三组结果的是( )。
a.a、b、c b.c、b、a c.a、c、b d.b、a、c
19.下图是小麦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的催化效率的变化曲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小麦淀粉酶在35 ℃时,小麦淀粉酶的催化效率最高
b.0 ℃和100 ℃时,酶的催化效率都降为0
c.a图曲线表示从0~35 ℃过程中酶的催化效率可望恢复
d.b图从100 ~35 ℃的过程中酶的活性也将直线上升
20.下图曲线oabc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某种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oa1b1c1一定是温度低于最适温度时反应物浓度对该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b.在b点反应物的浓度足够大,是酶的数量限制了反应速度的提高
c.在a点限制该酶促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
d.在c点时加入少量的该酶,会使该酶促反应的速度大大加快
二、非选择题
21.请根据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甲表示 ,判断的理由是 ;
(2)若图中的乙表示人类食物中的二糖,则丙、丁可能为 ,甲可能为 ;
(3)某些特制的洗衣粉能够除去衣物上的奶渍、血迹,该过程中相当于图中甲的是( )。
a. 蛋白质 b.蛋白酶 c.脂肪或脂肪酶 d.蛋白质氧化酶
22.下图是测量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反应放出氧气的实验装置,水槽内注有清水,倒置的量筒内也充满了清水。提前制作大小相同的圆形小滤纸片若干。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一〕①制备新鲜动物肝脏的研磨液;②将4片圆形小滤纸片在肝脏研磨液浸泡后取出,并贴在反应小室上侧的内壁上(如图a所示);③向反应小室内加入10 mlh2o2溶液(如图a所示);④将反应小室旋转180度,成图b所示状态;⑤每隔30 s读取并记录量筒中水面的刻度一次,共进行5 min。
〔实验二〕除了将圆形小滤纸片的数量改成2片,其他均与实验一相同。
请回答:
(1)上述两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
(2)请你设计一个用于记录观察结果的表格,记录的单位是mlo2/30 s。
23.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下图是验证酶的催化特性的几组对比实验,1~5号试管内装有等量的h2o2溶液,1~4号试管控制温度与加入不同的物质,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1号和2号试管均能放出比3号试管更多的气泡,这说明了什么?
(2)2号放出的气泡比1号又多又快,说明了什么?这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
(3)若2、3、4号试管是为了验证酶的某一项特性而设置的对照,则 号试管设置得不科学,改进的方法是 ,改进的这一条件在该组实验中属于 变量,在对照实验中对这种变量的控制要求是 。
(4)若要证明酶的活性是否受ph的影响,而再增设5号试管,请补充:
①5号试管应加入 ;
②5号试管的温度应控制在 ℃;
③你设置的5号试管与 号试管可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用带有余烬的火柴去分别试探这两只试管口,根据出现的现象将得出相应的结论。
(5)若将3号试管放在90 ℃的水浴中加热,也能像2号试管那样冒出气泡又快又多,此时让2、3号做一组对照,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24.在淀粉—琼脂块上的5个圆点位置,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下图所示:将该实验装置放入37 ℃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 h后,用碘液冲洗淀粉—琼脂块,其结果记录于下表。请你仔细分析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淀粉圆点
实验处理方法
碘液处理后的颜色反应
a
新鲜唾液与盐酸混合
?
b
经过煮沸的新鲜唾液
蓝黑色
c
只有新鲜唾液
红棕色
d
接种面包霉
红棕色
e
只有2%蔗糖酶溶液
蓝黑色
(1)圆点d的颜色变化与圆点c一致,你的解释是 ;
(2)你认为圆点c与哪一点比较能说明酶的专一性? ;
(3)圆点a应该呈现色,理由是 ;
(4)上述实验装置要放入37 ℃恒温箱中进行保温处理,请你提出两个理由加以解释:
① ;
② 。
25.a、b、c三图依次表示某种酶浓度一定时,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温度、ph的关系。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a中,反应物达到某一浓度时,反应速率不再上升,其原因是 ;若增加酶的浓度,其他条件不变,请在a图中画出反应速率变化的示意图;
(2)图b中,a点所对应的温度称为 ;
(3)图b中,a点到b点曲线急剧下降,其原因是 ;
(4)图c表示了 催化反应的速率变化曲线;
a.唾液淀粉酶 b.胃蛋白酶 c.胰蛋白酶 d.植物淀粉酶
(5)下图曲线中能反映出该酶在80 ℃渐变至0 ℃的环境中,剩余反应物的量与温度关系的是 ;
(6)下图曲线能反映出该酶对底物的分解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是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a 4.d 5.d 6.c 7.c 8.a 9.b 10.b
11.a 12.a 13.a 14.c 15.b 16.b 17.d 18.d 19.d 20.a
二、非选择题
21.(1)酶 在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不发生变化
(2)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
(3)b
22.(1)酶浓度
(2)用于记录观察结果的表格(见下表)
每30秒o2的生成量(ml o2/30 s)
观察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实验一
实验二
23.(1)说明mno2和新鲜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都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2)说明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mno2高得多;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
(3)4 将4号试管温度改为37 ℃ 无关 相同而适宜
(4)①1 g用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浸泡处理过的新鲜猪肝 ② 37 ③2、3
(5)加热能使过氧化氢获得足够的自由能而分解,提高了反应速度;细胞内不能通过加热来加快反应速度,而每时每刻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能在常温、常压下顺利进行,可见酶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酶通过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而加快了反应的进行。
24.(1)c中的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面包霉能够分泌淀粉酶,将淀粉水解
(2)e点;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蔗糖酶不能水解淀粉,可见酶具有专一性
(3)蓝黑色;ph过低使淀粉酶失活,淀粉不会被水解
(4)37 ℃时酶的活性最高 37 ℃也有利于面包霉的生长和繁殖
25.(1)反应物浓度达到3时,反应速度上升不再明显,说明酶的数量限制反应速度。反应速度变化的如右图
(2)酶的最适温度
(3)a→b温度升高使酶的活性下降
(4)c (5)b (6)c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篇8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 教学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三、 教学策略
从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斯帕兰札尼研究鹰的消化作用进入学习情境,是有趣的,并能和学生已有经验──对消化酶的了解结合起来。
要先提出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代谢是课标明确提出的一级主题,细胞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对酶的认识有限但对催化剂的作用比较熟悉,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可以介绍几种无机催化剂的作用,让学生说出无机催化剂催化的特点和条件,然后让学生思考生命活动是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发生的环境条件是什么?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状态下发生的化学反应,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由此引入酶的学习。
既然学生们知道无机催化剂的作用,就让学生通过比较实验来认识酶的催化作用以及与无机催化剂的差别。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具体数字,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做实验时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质量分数为20%的
新鲜肝脏研磨液
1滴
质量分数为3.5%的
氯化铁溶液
1滴
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所含酶的相对数量:1
无机催化剂:fe3+
fe3+的相对数量:25万
教师在安排学生做实验时要注意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落实好本节课的目标。本节课的实验需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建议教师利用直观的手段(绘图或电子幻灯等)将实验的装置特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装置分别向学生展示,以增加学生实验操作和讨论的效率。
本节课大约需要2~3课时完成。其中酶的作用和本质需约1~2课时,酶的特性需要1课时。
关于酶的概念,课程标准要求层次为理解,这就意味着学生能够对酶的概念进行阐述、解释。这就需要教师在将酶的概念阐述清楚的基础之上,通过实验和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酶的概念,落实课标的要求。
本节课的标题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针对这一定语,教师可以问问学生对“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有什么认识,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片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且与无机催化剂相比较,生物催化剂酶有突出的优越性。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实验。在实验前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数据列在黑板上,如下表。
表12 在20 ℃测得的过氧化氢分解的活化能
条件
活化能/kj·mol-1
没有催化剂催化
用胶态铂催化
用过氧化氢酶催化
75
54
29
在介绍酶的本质时,教材上的资料分析很重要,充分利用资料中酶的发现历史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酶本质的认识。在资料分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资料,但这必须建立在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之后,要尽量避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漫无目的、无针对性地阅读。教师也可以利用教材上的资料精心设计教学,带领学生回顾酶的发现历史,挖掘科学家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探究、不断进行实验,最终揭示酶的本质的探索历程,帮助学生理解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的事实。
在学习酶的特性时,学生对于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了,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判断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催化化学反应时应具备哪些特点。这里需要提醒学生的是,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从蛋白质的特性上去思考酶的特性。通过前面的实验,学生已经对酶的催化效率有了感性认识,让学生接着思考酶催化反应是否应在其分子结构上有特定的活性部位,而这个活性部位恰恰就是酶具有专一性的原因。酶与底物之间具有锁匙关系,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这种高度的专一性保证了生命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学习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时,教师要重视教材上提供的探究活动,要让学生亲自获得酶的活性受到温度和酸碱度影响的实验证据,还可以通过定量化的探究实验认识酶活性的范围,当然,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四、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
2.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二)实验
1.2号试管放出的气泡多。这一现象说明加热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提高反应速率。
2.不能。
3.说明fecl3中的fe3+和新鲜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都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4.4号试管的反应速率比3号试管快得多。说明过氧化氢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得多。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下高效率地进行,只有酶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所以说酶对于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三)资料分析
1.巴斯德认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是合理的,但是认为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是不正确的;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是合理的,但是认为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是不正确的。
2.提示: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家,特别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作用;李比希是化学家,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的争论促使后人把对酶的研究的目标集中在他们争论的焦点上,使科学研究更加有的放矢。
3.毕希纳的实验说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4.萨姆纳历时9年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将酶提纯出来。成功属于不畏艰苦的人。
(四)旁栏思考题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强酸、强碱、高温等剧烈条件都会影响到蛋白质的结构,所以酶比较“娇气”。
(五)第一小节练习
基础题
1.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酶是蛋白质。
2.提示:(1)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高效率地进行,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
(2)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需要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题
1.提示:可用第2章中学过的鉴定蛋白质的方法。在萨姆纳之前,之所以很难鉴定酶的本质,主要是因为细胞中酶的提取和纯化非常困难。
2.提示:(1)如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dna的报道。
(六)第二小节练习
基础题
1.b。 2.b。
3.提示:这个模型中a代表某类酶,b代表反应底物,c和d代表反应产物。这个模型的含义是:酶a与底物b专一性结合,催化反应的发生,产生了产物c和d。这个模型揭示了酶的专一性。
拓展题
1.(1)a点:随着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b点:反应速率在此时达到最高。c点:反应速率不再随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2)如果a点时温度升高10 ℃,曲线上升的幅度变小。因为图中原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催化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反应速率都会变慢。
(3)该曲线表明,b点的反应底物的浓度足够大,是酶的数量限制了反应速率的提高,这时加入少量的酶,会使反应速率加快(图略)。
五、参考资料
1.什么是活化能?
在一个化学反应体系中,反应开始时,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水平较低,为“初态”。在反应的任何一瞬间反应物中都有一部分分子具有了比初态更高一些的能量,高出的这一部分能量称为“活化能”。活化能的定义是,在一定温度下一摩尔底物全部进入活化态所需要的自由能,单位是焦/摩尔,单位符号是j/mol。
2.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几乎都是由酶催化的。酶所催化的反应叫酶促反应。酶促反应中被酶作用的物质叫做底物。经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产物。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催化剂有相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同点:(1)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不被消耗; (2)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进行的反应; (3)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时间,但不改变平衡点;(4)降低活化能,使速率加快。
不同点:(1)高效性,指催化效率很高,使得反应速率很快;(2)专一性,任何一种酶只作用于一种或几种相关的化合物,这就是酶对底物的专一性;(3)多样性,指生物体内具有种类繁多的酶;(4)易变性,由于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5)反应条件的温和性,酶促反应在常温、常压、生理ph条件下进行;(6)酶的催化活性受到调节、控制;(7)有些酶的催化活性与辅因子有关。
3.酶的化学本质及其组成
酶的化学本质除了具有催化活性的rna之外几乎都是蛋白质。但是,不能说所有的蛋白质都是酶,只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才称为酶。
证明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的证据有以下几条。
(1)酶经酸碱水解后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酶能被蛋白酶水解而失活。
(2)酶是具有空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凡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都可使酶变性失活。
(3)酶是两性电解质,在不同ph值下呈现不同的离子状态,在电场中向某一电极泳动,各自具有特定的等电点。
(4)酶和蛋白质一样,具有不能通过半透膜等胶体性质。
(5)酶也有蛋白质所具有的化学呈色反应。
(6)与蛋白质的分子量相似,结构相似。
(7)在物理、化学因素作用下,也可变性沉淀。
(8)做元素分析,与蛋白质的元素含量相似,可以用氨基酸人工合成。
按照酶的化学组成可以将酶分为以下两类。
(1)单纯蛋白质酶 有些酶只是多肽链,除了氨基酸不含任何其他化学物质,也就是说有些酶是单纯蛋白质,如胰脏的核糖核酸酶、淀粉酶等。
(2)结合蛋白质酶 有些酶除了蛋白质外,还含有一些对热稳定的非蛋白质类小分子物质或金属离子,即由蛋白质部分和非蛋白质部分组成。结合蛋白质酶的蛋白质部分称为脱辅酶,非蛋白质部分称为辅因子。脱辅酶与辅因子结合后所形成的复合物称为“全酶”,即全酶=脱辅酶+辅因子。在酶催化时,一定要有脱辅酶和辅因子同时存在才起作用,二者各自单独存在时,均无催化作用。脱辅酶部分决定酶催化的专一性,辅酶(辅基)在酶催化中通常是起着电子、原子或某些化学基团的传递作用,大部分辅酶是维生素或维生素的衍生物。
4.酶的简单分类
国际酶学委员会(i. e. c)规定,按酶促反应的性质,可把酶分成六大类。
(1)氧化还原酶类 指催化氧化还原反应的酶类,又可分为氧化酶和脱氢酶两类,如乳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
(2)转移酶类 指催化化合物某些基团的转移,即将一种分子上的某一基团转移到另一种分子上的酶类,如转甲基酶、转氨酶、己糖激酶、磷酸化酶等。
(3)水解酶类 指催化底物发生水解反应的酶类,如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磷酸酶等。
(4)裂合酶类 指催化从底物移去一个基团而形成双键的反应及其逆反应的酶类,如柠檬酸合成酶、醛缩酶等。
(5)异构酶类 指催化各种同分异构体之间相互转化的酶类,如磷酸丙糖异构酶、消旋酶等。
(6)连接酶类 指催化两分子底物合成为一分子化合物,同时还必须偶联有atp的磷酸键断裂的酶类,如谷氨酰胺合成酶、氨基酸—trna连接酶等。
5.酶的作用机理
酶催化反应的某些独特性质为许多酶促反应所共有,可概括如下。
(1)酶反应可分为两类,一类反应仅仅涉及到电子的转移,另一类反应涉及到电子和质子两者或者其他基团的转移,大部分反应属于第二类。
(2)酶的催化作用是由氨基酸侧链上的功能基团和辅酶为媒介的。
(3)酶催化反应的最适ph范围通常是狭小的。
(4)与底物相比较,酶分子很大,而活性部位通常只比底物稍大一些。这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活性部位围着底物。此外,一个巨大的酶结构对稳定活性部位的构象是必要的。
(5)酶除了具有进行催化反应所必需的活性基团外,还有别的特性,使酶促反应的进行更有利,并使更复杂的多底物反应按一定途径进行,这些已超过了较简单的催化剂的范畴。酶的复杂的折叠结构使这些作用成为可能。
6.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酶的催化活性的强弱以单位时间(每分)内底物减少量或产物生成量来表示。研究某一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单独改变研究的因素。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常有:酶的浓度、底物浓度、ph值、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其变化规律有以下特点。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足够,其他条件固定的条件下,反应系统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他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就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几乎不再改变。
(3)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个ph时活力最大,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率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时活力最大,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
(5)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激活剂可以提高酶活性,但不是酶活性所必需的。激活剂大致分两类:无机离子和小分子化合物。
(6)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抑制剂使酶活性下降,但不使酶变性。抑制剂作用机制分两种:可逆的抑制作用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7.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特征。而构成新陈代谢的许多复杂而有规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都是在酶催化下进行的。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神经传导等生命活动都与酶的催化过程紧密相关,可以说,没有酶的参加,生命活动一刻也不能进行。因此,从酶作用的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活动的本质及其规律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人们对酶的认识起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我国人民在八千年以前就开始利用酶。约公元前21世纪夏禹时代,人们就会酿酒。公元前12世纪周代已能制作饴糖和酱。2 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已知用曲治疗消化不良的疾病。凡此种种情况都说明,虽然我们祖先并不知道酶为何物,也无法了解其性质,但根据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已把酶利用到相当广泛的程度。西方国家19世纪对酿酒发酵过程进行大量研究。18xx年j.gaylussac发现酵母可将糖类转化为酒精。1857年微生物学家pasteur等人提出酒精发酵是酵母细胞活动的结果,他认为只有活的酵母才能进行发酵。liebig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发酵现象是由溶解于酵母溶液中的酶引起的。直到1897年,buchner兄弟用石英砂磨碎酵母细胞,制备了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并证明此不含细胞的酵母提取液也能使糖类发酵,说明发酵与细胞的活动无关,发酵是酶在起作用,从而获得了19xx年诺贝尔化学奖。1833年payen和persoz从麦芽的水抽提物中,用酒精沉淀得到了一种对热不稳定的物质,它可使淀粉水解为可溶性糖。他们把这种物质称为淀粉酶制剂,其意思是“分离”,表示可以从淀粉中分离出可溶性糖来。尽管当时它还是一个很粗的酶制剂,但由于他们采用了最简单的提纯方法,得到了一个无细胞制剂,并指出了它的催化特性和热不稳定性,涉及到酶的一些本质性问题,所以人们认为payen和persoz首先发现了酶。1878年kuhne才给酶一个统一的名词,叫enzyme,这个字来自希腊文,其意思是“在酵母中”。1835年至1837年,berzelius提出了催化作用的概念,该概念的产生对酶学和化学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可见,对于酶的认识一开始就与它具有催化作用的能力联系在一起。1894年fisher提出了酶与底物作用的“锁与钥匙”学说,用以解释酶作用的专一性。19xx年henri提出了酶与底物作用的中间复合物学说。19xx年michalis和menten根据中间复合物学说,导出了米氏方程,对酶反应机制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突破。1925年briggs和handane对米氏方程作了一个重要修正,提出了稳态学说。1926年美国化学家sumner从刀豆提取出了脲酶并获得结晶,证明脲酶具有蛋白质性质。直到1930年至1936年间,northrop和kunitz得到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结晶,并用相应方法证实酶是一种蛋白质后,酶是蛋白质的属性才普遍被人们所接受,为此sumner和northrop于1949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63年,hirs、moore和stein测定了rnasea的氨基酸顺序。1965年phillips首次用x射线衍射技术阐明了鸡蛋清溶菌酶的三维结构。1969年merrifield等人工合成了具有酶活性的胰rnase。20世纪80年代初cech和altman分别发现了具有催化功能的rna──核酶,这一发现打破了酶是蛋白质的传统观念,开辟了酶学研究的新领域,为此cech和altman于1989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86年schultz与lerner等人研制成功抗体酶,这一研究成果对酶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boyer等人阐明了atp合成酶合成与分解atp的分子机制,于199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近二十年来有不少酶的作用机制被阐明。随着dna重组技术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入新阶段。现已鉴定出4 000 多种酶,数百种酶已得到结晶,而且每年都有新酶发现。近几十年来酶学研究得到很大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理论和新概念。一方面在酶的分子水平上揭示酶和生命活动的关系,阐明酶在细胞代谢调节和分化过程中的作用,酶生物合成的遗传机制,酶的起源和酶的催化机制等方面取得进展;另一方面酶的应用研究得到迅速发展,酶工程已成为当代生物工程的重要支柱,酶的研究成果用来指导有关医学实践和工农业生产,也必将会给催化剂的设计,药物的设计,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农作物品种选育及病虫害的防治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想、新概念。除了酶已普遍适用于食品、发酵、制革、纺织、日用化学及医学保健等方面,酶在生物工程、化学分析、生物传感器及环保方面的应用也日益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