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教案高一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通用11篇)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通用11篇)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通用11篇)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篇1

  课题授课人课型复习课时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大气循环、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的复习,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湖泊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掌握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点和原理逻辑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2.通过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提取地理信息,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重点1.生物(尤其是植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中各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举例分析教学难点

  1.理解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2.地理环境整体性在时间轴与空间轴上表现。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教师小结承转教师小结承转教师小结承转承转教师小结课堂小结作业观看自然风光视频自然环境由那些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简单汇集在一起就形成了现在的自然地理环境吗?举例说明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这些自然地理要素怎样达到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呢?一、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大气

  水          大气循环生物        水循环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整体岩石        生物循环           相互渗透土壤        岩石圈物质循环地形

  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整体图中树如何实现自养?

  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新功能----生产功能。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这个过程需要那些自然要素的参与?

  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说明生产功能是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需要将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要素统一在一起,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案例分析:藏羚羊的生存环境,数量变动的原因?其数量是否保持稳定?

  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食物、水源、避风处和含盐土壤不足、寒潮多发 食物、水源丰沛、避风处和含盐土壤不足、寒潮少

  结论: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                       生产功能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                       平衡功能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如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如何变化的呢?

  案例2分析:画出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影响的过程。

  结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活动分析

  观察a-e图,发现湖泊面积和深浅发生了什么变化?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大,对自然要素的干扰增加,特别是水和生物,由此引发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动全身”

  案例3分析:找出东北森林的位置,依据案例写出森林变化导致环境整体变化的因果关系。

  森林面积下降地表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水旱灾害增加土壤冲刷、变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大气湿度下降气候变干风化加快

  讨论p97活动题:分析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整体性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产生新功能统一的演化过程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人类在进行大型工程的时候,必须反复论证,以确保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搜集资料,分析北方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的措施。播放课件学生讨论做活动出示各循环示意图思考,讨论分析92页活动讨论分析复习旧知活动93页学生讨论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归纳分析能力

  进一步了解各地理要素的组成及各要素间的关系

  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温故而知新在同一幅图上从不同的角度引出不同的问题,比较容易入手,学生也能接受。 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由内因影响转入人为因素的干扰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讨论水库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影响,把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有用的。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板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大气                                    新功能水                                      生物      相互联系                      统一的演化过程          相互制约    整体性  岩石      相互渗透                      “牵一发动全身”土壤        地形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篇2

  地理必修1人教新课标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案

  课标解析 

  1. 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 举例说明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主干知识的梳理

  一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 地理环境由-             、        、       、        、          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         、相互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地理要素通过          、          和         等过程进行着        和         。

  3.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           ,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             。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       作用。

  4. 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             、        、       和氨。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        的作用。

  二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如        、          等。

  2. 生产功能

  (1) 概念

  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          。

  (2)光合作用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         和        ,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      及        。

  光合作用通过        和       的交换,将     、       、       、      、      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出         。

  (3)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        功能而非           的功能。

  3平衡功能是指个自然地理要素通过      和      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   的能力。

  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        ,一个要素的演化        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自然地理要素具有      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      ,是        的重要表现形式。

  2. 在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中,受人类直接影响相对较小的是-               ,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是              和                  。

  四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          和         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2.          和          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3.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          位置、          位置互不相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4.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       类型和         类型。相应的-             、        、和-             共同形成了有一定         呈           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5. 受太阳辐射从        向          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         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向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        为基础的。

  6. 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             、        、       。

  7. 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自然带组合为-             、        、       。  

  典题解析

  [例1] 图中若a是绿色植物,读图完成(1)――(2)题

  (1)该图示的含义是 (  )

  a呼吸作用  b分解作用  c光合作用  d化合作用

  (2)如a在黄土高原,且植被遭到破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易产生荒漠化 b易使黄土质地变松 c易产生水土流失 d易形成酸雨

  解析: (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分解作用是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化合作用是把矿物质合成有机物质。

  (2)土高原土质疏松,且夏季多暴雨,加上植被破坏,易产生水土流失。

  答案:  (1) c(2)c

  [例2 ]据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气候要素

  (1) 假若上图表示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填出相关内容

  (2) 生态系统的变化回影响地貌过程。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市由于      形成的。

  (3) 从以上两实例看出,陆地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

  ①                                         

  ②                                           

  解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正确理解其含义,应把握两点:①陆地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虽然不同地区间的环境要素的具体特征不同,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制约性特点是相同的。

  答案:(1)少 较大  戈壁砾漠  有机质含量少  稀少(2)植被多遭破坏,加速了流水侵蚀

  (3)见解析

  课堂练习

  一 选择题

  1生物循环过程能够促使自然界的(      )

  ①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   ②能量不断流动转化

  ③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减少     ④二氧化碳和水不断增多

  a 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关于生物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改变了大气圈和水圈成分

  b生物促进了环境中物质的迁移运动

  c生物的呼吸作用是其改造环境的根本原因

  d生物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3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

  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②陆地环境各要素虽然构成一个整体,但是它们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④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4下列体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

  a我国东南降水多,西北降水少

  b冬季海南岛气候温暖,而黑龙江却江河封冻

  c西北内陆距海远   降水少    内流河多    气候干燥     风力作用强    多戈壁、沙漠

  d赤道地区降水多,气候温润;副热带地区降水少,气候炎热;极地地区降水少,气候严寒。

  5每天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却基本稳定,是因为(  )

  a大气本身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

  d生物要素具有平衡功能

  6下列环境问题的形成与森林破坏无关的是(  )

  a某河流近年含沙量增大

  b某地区地下水被污染

  c某山区地下水位持续降低

  d地表水土流失加重,气温年较差增大

  二、综合题

  7.读“光合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f箭头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他们呼吸的能量和物质是:

  a b                 

  c  f

  (2)箭头d、e、g表示的是

  d e  g

  (3)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

  (4)绿色植物通过上述过程,把环境中的 物合成         

  同时把              能转化成            能,贮藏在          中。

  8.读“环境问题”示意图,回答:

  (1)将下列答案的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内

  a气候变化        b水旱灾害增多       c农业减产

  d土地肥力下降    e威胁人类生存        f全球变暖

  (2)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要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必须走        ,

  为实现这一目标,公众参与是一个重要方面,下列哪些行动符合这一要求(    )

  a、 实行垃圾分类存放

  b、 充分享受生活,购买象牙雕刻的工艺品

  c、 逢年过节,给亲朋好友寄送贺卡

  d、 出门乘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

  e、 购物时,自备布袋或篮子

  f、 建议家人购买汽车,提高消费档次

  能力提高

  9.阅读分析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

  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以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a风力作用为主          b流水作用为主

  c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d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

  (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10.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⑩

  植物    ⑤

  ②

  ① ④

  土壤 微生物

  ⑥

  ⑦

  ③

  ⑧

  动物 ⑨

  (1)从物质交换的一般情况看,图中各代号表示的物质分别是: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⑦            ,   ⑧           , ⑨ ,

  ⑩ 。

  (2)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                         作用进行的。

  课后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一. 单选题:  aabcbdbc

  二. 读图题:

  1.(1)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赤道两极   热量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变化

  2、(1)温带落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  水分条件  温度条件   中纬度

  (3)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草原  耐干旱、善奔跑

  (4)畜牧业

  (5)干旱  “绿洲”

  能力提高题答案:

  1、(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  温带季风气候

  (2)水热  水稻  光照、热量    水、小麦、棉花  光热  草场  灌溉(绿洲)际导弹 长绒棉、葡萄

  2、(1)①热带雨林带  ②热带荒漠带   ③热带草原带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⑥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地中海   温带海洋性

  (3)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条件

  (4)由赤道向两极   热量条件

  3、(1)随着高度增加而产生水势状况的变化

  (2)海拔高,气温低

  (3)常绿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  针叶林  高山草甸

  (4)多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篇3

  说课稿: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材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同时要为人文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及为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并正确指导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打下基础。

  本节的关键所在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谁也离不开谁,而且谁也会影响谁。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相互影响达到统一的状态。

  案例是本节教学的重要手段。因为本节是抽象的理论,教师要以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有形象具体的感知;而学生要学会分析案例来掌握本节知识和锻炼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实践能力等。

  重难点分析:

  ●重点: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难点:地理要素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整体性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课标分析:

  ●知识和技能:

  1.以生物为例,说明生物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认识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了解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3.以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东北地区的森林砍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过程与方法:

  1.阅读案例一,紧扣植物的光合作用,绘制生物循环示意图,说明生物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及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2.阅读案例二,紧扣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剖析生物、土壤、地貌、水文、气候等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阅读案例三,紧扣森林破坏,剖析植被变化对土壤、地貌、水文、气候的影响,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正确的人地思想。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事物普遍联系的思想;

  2.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理环境要素有初步的认识,对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有一定的了解,已具备基本的地理阅读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但学生还缺乏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来帮助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还需要补充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知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启发式讲授

  学习方法:学生原有的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地理方法简单;但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案导学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团队精神,增强学习效果;体会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将学习目标内化到行动上。

  教学流程

  课标要求 分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 播放视频或景观“热带雨林”

  提问:观察其中有哪些要素?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明确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 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

  补充生物循环知识(光合作用、分解作用、有机物、无机物)  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能量交换 指导活动(可带一盆栽植物)、阅读、读图分析p90—91活动(5-2)、案例1(5-1);

  1.所示中有哪些地理环境要素?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生物如何在各要素间进行转换?

  4.图中的能量是如何传递的?

  5.归纳生物循环示意图。

  小结:各要素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成为一个整体。 学生回答:

  (阳光、大气、水、土壤、生物) 联系自然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表述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变、演化;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指导阅读资料:

  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2.关注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化。 阅读资料、读图分析。 培养学生阅读资料提取信息、概括总结、表述的能力

  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1.以某种水果、某种作物为例或不同地区的作物生产量的不同为例,分析归纳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要素的功能。

  2.阅读资料p/92;分析平衡功能。 阅读资料并分析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资料,理解地理概念的能力。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指导活动:p93/活动

  提问:(不考虑气候变化等因素)

  1. 从a—e,地形、水文(湖水)、生物种类、土壤等发生了什么变化?

  2. 分析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从而统一变化的? 思考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阅读地理图像、提取信息、分析并表述问题的能力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分析案例3p/94“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1. 森林的环境功能有哪些?

  2. 森林的减少会使环境产生哪些变化?

  3. 用图示法归纳东北森林变化给其他要素带来的影响。  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能力。

  板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境的基本内涵,并掌握其分布的规律。2.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3.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能力目标: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情感目标:联系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

  教材内容分析及设计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

  情景(一):播放录像《自然环境景观》

  提问: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观?

  引出课题: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生答:有森林、草原、荒漠、冰原等。

  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上面录象中的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

  情景(二):播放录像《热带雨林环境》

  引导探究

  1、请学生描述热带雨林的景观特征。

  2、为什么会有这种环境?

  3、气候会影响哪些环境要素?其他要素对气候有影响吗?

  4、录像中的一些雨林景观在沙漠地区会出现吗?那么沙丘在该地区会出现吗?为什么?

  5、归纳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和各要素之间怎么产生联系的?

  发现规律

  生答:略

  师总结:

  一、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它们并非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这个整体中,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使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加深印象(出示图片)

  引导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生物循环”内容,思考

  1、 什么是生物循环?

  2、 在生物循环中还有哪些地理环境要素参与?

  3、 你能简要说明生物循环的意义吗?

  发现规律

  利用“案例”提供的材料“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分析作为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生物,对地球上的大气、水、岩石、土壤等其他要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某一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迁移巩固

  通过完成“活动1”中题目的要求,进一步体会和验证前面讲的道理。

  新情景创设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藏羚羊的文章,

  引导探究

  问:你能解释为什么藏羚羊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稳定吗?

  发现规律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仅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各要素相互作用还会产生其他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迁移巩固

  教师举例解释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概念。(见课本例子)

  新情景创设

  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地理要素,如气候、水体、地貌等是否会随时间的变化?(学生回答:会。)各要素变化之间是否有联系?(学生回答:有。)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呢?

  研讨探究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一则案例,“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变化过程”。 (1) 用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案例中表达的演化过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组成物质等均发生了什么变化?

  (2) 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3) 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么说明统一演化规律的?

  得出结论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演化与循环过程”。

  迁移巩固

  活动:“湖泊的演化”,进一步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的理解。学生在表述过程中会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教师小节: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因而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

  新情景创设

  请学生阅读案例中给出的“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的材料,1、能得出什么结论?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改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2、能得出什么规律?

  得出规律:

  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都会发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其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尤为突出。自然地理诸要素中,生物和水对人的干扰最为敏感。

  巩固训练:

  结合“活动”中人类对河流影响的例子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讨论一下,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来!

  小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二就是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课堂总结:

  地理要素有规律分布构成了全球和谐的陆地自然环境整体。陆地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使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保护全球环境,人人有责。

  自评:

  这节课的理性比较强,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中应充分注意到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并且把重点放在用生活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理论的过程,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分析的训练,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篇5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容说课要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要先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复杂性。教学中可通过一段录像来引出这一问题,选取的地区应具有典型性和鲜明性(如西双版纳或内蒙古草原),引导学生分析景观录像中各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就是地理要素间不是简单的汇集,而是各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通过教材p93活动,以生物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要素通过与其他的要素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从而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在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之后,又从三个方面诠释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能把地理要素彼此割裂开来,而应充分认识到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统筹考虑,避免不合理的利用给生态带来不良的后果。●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难点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围的境况。那么这两个“环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吗?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类。师:对!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种单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板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

  [教师精讲]师:同学们欣赏了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请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生: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师:不错。那么这五个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汇聚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生:这五个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师:很好。请举例说明在西双版纳这几个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如何保持景观的一致性的。(生回答,师总结)西双版纳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很丰富,因此植物种类繁多,相应的动物种类也很多。地表径流也因降水多而很发达,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强的砖红壤。总之,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要素并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地汇集,而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师:让我们来看一看教材p93的活动。请思考: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生1:图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师:对。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水在这几个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生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师:说得很好。我们能不能绘制一幅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示意图,让这一过程更加直观清晰呢?(生绘制,师总结)

  师:我们知道,维持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光能,那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又是怎样传递的呢?生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终放散到环境中去。师:很对,让我们也来绘制一幅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传递示意图。(生绘制,师总结)

  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生物循环的过程。请大家阅读p92的“生物循环”,仔细观察图5.1并找出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阅读回答)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师:那么,生物对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是什么作用?为什么?(生回答,师总结)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因为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且放出氧气。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植物和动物的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环境中,这就是生物循环。它使环境中的物质和化学元素发生迁移,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因此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师:请同学们绘出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和能量能动示意图。

  师:地球自形成以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请同学们阅读案例1,思考:生物循环是怎样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活动探究)生:地球早期的大气成分不是今天的以氮和氧为主,而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今的氧气主要是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师:对。那么生物又是如何改造着水圈的呢?生:陆地上的水的化学成分也受到生物循环的影响和制约。加上生物有新陈代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生物和地理环境的物质交换,从水中吸取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同时又向水中排放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从而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师:不错。不仅如此,事实上绿色植物也参与了水循环,这一环节也改变着陆地的水分状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岩石圈又是怎样受到生物的改造作用的呢?生:有些沉积岩中有化石,说明它们的形成过程是有生物参与的。煤和石油更是由生物的残体堆积变化而成的。师:对。陆地上本来没有土壤,但自从生物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又反过来加速了生物的生长,进而使地理环境受到更大的生物改造。因此,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最终形成了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由于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每个地理要素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绝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汇集,它是一个和谐的系统,这个系统由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还会产生一些各要素自身并不具备的新功能。(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活动探究)师:请大家看图5.2中的那棵树,想一想,这棵树的长大需要哪些条件?生:需要阳光、水、空气、养分。师:不错。我们都知道植物的生长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物质的,植物能独立地完成光合作用吗?试想,我们如果想把这棵树移植到我国西部沙漠中,在自然状态下它能很好地存活吗?生:当然不能。师:为什么呢?生:缺水。师:那为什么也有些植物在沙漠中能很好地存活呢?生:那些植物很耐旱。师:对,是那些植物长久以来适应了干旱的环境。那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生:说明了在不同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间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师:不错。很显然,植物只是具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但还必须有外部条件来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才行。如大气为植物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水圈、岩石圈为植物提供水分和无机盐,这样植物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功能,而非某个单一的地理要素所能具有的功能。师:请同学们看p94的“活动”,思考:藏羚羊的数目为什么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生回答,师总结)藏羚羊在长期的生存中适应了可可西里严酷的自然环境。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可可西里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从而使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师:滇金丝猴是我国非常珍稀的保护动物,但据报道,近年来数量呈下降趋势,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生:由于滇金丝猴的栖息地植被破坏严重,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们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师:很好。显然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干扰下,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可以保持恒定,这说明自然环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生: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师:对。很明显,这种平衡功能也不是环境各要素所能单独具备的,而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师:我们知道,现今地球有变暖的趋势,原因是什么?生: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师:对。温室效应也只是人类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在这之前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担心地球变暖,虽然大气本身并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的能力,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没有增多,是什么在起着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呢?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中在生物的作用下,也可以固定一部分二氧化碳。小结:对。但自从工业革命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急剧增加,超过了自然界的平衡能力,因此,这种平衡有被打破的危险。因此,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平衡,做到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协调。●板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篇6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内容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课标要求是: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发生着密切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每一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着其他要素的性质,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构成地理环境的每个自然地理要素均拥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各个功能不同的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同步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如在外界干扰下,自然地理要素会发生变化,并导致其他要素连锁变化,进而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湖泊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对水库建设的辩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生物(尤其是植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中各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举例分析

  【教学难点】

  1.理解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2.地理环境整体性在时间轴与空间轴上表现。

  【教时】2课时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辩论法、自主学习法。结合一些具体实例、示意图进行综合分析、引导。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投影图片】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

  【板书】

  【承转】

  【学生活动】

  【教师小结】

  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图片上反映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无相互联系?举例说明景观图中地理要素间是如何相互制约的?

  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气候   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

  河流   地貌:降水丰富,河流众多;

  植被   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

  p93活动题。讨论水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中是如何转换的?能量是如何流动的?

  五个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整体

  一、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这些自然地理要素怎样达到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要求学生分析案例1和阅读材料,找出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分析生物循环的特点,并结合示意图,绘制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简图。在此基础上思考生物循环如何改造了三大圈层,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能量流动形式:太阳能    化学能     热能     环境

  物质循环过程:

  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改造了自然地理环境。

  先从图片入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整体感知本节内容,让学生初步认识地理要素是相互作用的

  进一步了解各地理要素的组成及各要素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归纳分析能力

  用图表分析、简化地理问题

  【投影图片】

  【投影小结】

  出示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说明他们不仅是物质在循环,而且也有能量的流动,通过这三大循环,联系了四大圈层,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理  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温故而知新

  直观显示五大要素的相互联系

  【板    书】

  【学生思考】

  【教师小结】

  【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

  【承  转】

  【投  影】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图5·2中,树如何自养?

  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新功能----生产功能。

  这个过程需要那些自然要素的参与?

  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说明生产功能是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需要将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要素统一在一起,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如果这是一棵阔叶树种,挪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能不能成活?成活需要那些条件?为什么?

  在西北地区的植物为了适应环境,植物形态又是怎样的呢?

  西北地区的植被---骆驼刺的剖面图。说明由于水分的改变,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发生了变化,为了生存,生物必须改变个体形态,达到协调。转入平衡功能。

  在同一幅图上从不同的角度引出不同的问题,比较容易入手,学生也能接受。

  【学生活动】

  【投   影】

  【教师小结】

  【小结板书】

  案例分析:藏羚羊的生存环境,数量变动的原因?其数量是否保持稳定?

  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食物、水源、避风处和含盐土壤不足、寒潮多发 食物、水源丰沛、避风处和含盐土壤不足、寒潮少

  结论: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

  进一步举例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澳大利亚的兔灾。印证结论。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

  【承    转】

  【学生讨论】

  【投   影】

  【教师小结】

  【学生思考】

  【板    书】

  【学生活动】

  【教师小结】

  【承   转】

  整体性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产生新功能统一的演化过程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森林面积下降地表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水旱灾害增加土壤冲刷、变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大气湿度下降气候变干风化加快地理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如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为什么变化?如何变化?

  案例2分析:画出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影响的过程。

  内因: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

  过程:水土流失。

  结果: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

  结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让学生回忆厄尔尼诺现象,由于秘鲁沿岸洋流的变化,引发了那些变化?(渔业减产、全球气候异常、造成洪涝、干旱)。理解此观点。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p95活动题:观察a-e图,发现湖泊面积和深浅发生了什么变化?

  要求学生从每一组图总体感知地理要素的特征后,再比较各地理要素的演化过程。

  地形:湖泊—陆地;      气候:湿润—干燥;     

  生物:水生—陆生;      土壤:湿—干;     

  水文: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大,对自然要素的干扰增加,特别是水和生物,由此引发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用已有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对一般性的自然地理过程进行说明,以加深学生对该观点的理解

  由内因影响转入人为因素的干扰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

  【录   像】

  热带雨林的破坏和植树造林分别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

  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雨林的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相反,植树造林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促使生态向良性方向发展。

  案例3分析:找出东北森林的位置,依据案例写出森林变化导致环境整体变化的因果关系。

  98年东北水灾。分析原因?重点说明人为原因影响很大。

  【教师小结】

  【投   影】

  【板  书】

  【学生讨论】

  【投  影】

  【辩  论】

  【教师小结】

  二、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讨论p97活动题:分析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长江三峡水库,黄河三门峡水库。同时说明三门峡水库的现状。

  组织学生辩论:(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教师也可适当提供一些资料)

  分成两组:正方认为利大于弊,正方从防洪、防凌、蓄水、供水、发电、航运等方面入手。

  反方认为弊大于利。反方从生态和环境保护、移民工程代价、地质地震防护、大坝的真正功能能否实现等方面论证。

  人类在进行大型工程的时候,必须反复论证,以确保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不可否认,造坝治理水灾和索取资源的确是人类的创举,但正如其他活动一样,人类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这样做的长远代价。首先,在危机发生以前,可能没有预计到;其次危机发生时,可能毫无察觉;第三即使察觉到了,也可能没能采取行动;最后,即使行动了也解决不了问题。

  用图表分析因果关系

  用辩论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讨论水库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影响,把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有用的。

  【本节小结】

  【布置作业】

  【课外活动】

  地理填充图册

  搜集资料,分析北方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的措施。

  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学以致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篇7

  课标解读:

  本节的内容主要: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各个地理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课标对本部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其实是地理必修一的综合,是以生物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通过阐述生物对大气成分、岩石等各个地理要素的影响,从而突出各个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教学中必须把重点放在生物这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两方面,为了说明以上两个方面,必须明确生物循环。所以运用生物食物链的知识。

  学情分析:

  已有的知识:学生初中生物已经具备食物链的知识,本节课的内容为必修一最后一章第一节课的内容。在前几章的内容里,对自然地理各要素已经做系统的讲解,这些知识为这节课做了铺垫。

  已有的能力:经过高中这几个月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初步的读图能力,如:饼状图的解读。

  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案例方式揭示地理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统一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理要素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结合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感受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教材选择阅读材料的方式,揭示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2、通过饼状图的解读,让学生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并理解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物质交换及生产功能。

  3、运用东北森林景观图的变化,帮学生树立人地和谐的观念。

  4、通过对课本活动材料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功能。

  5、通过生物循环示意图的绘制,让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

  课时要求:2学时

  教学重点:

  1、 生物这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

  1、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 自然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体验式教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表格式(包括课标要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课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新课导入:

  播放黄土高原的风景录像,让学生思考形成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的因素都有哪些?

  分组体验式教学

  把学生分5组,分别代表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然后讨论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打出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变化的几幅图片,让学生按照变化顺序排序,并说出排序的理由。

  再次对比第一副图和最后一幅图,让学生说出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

  过度:下面我们看另一种要素的变化。展示原始大气成分和现今大气成分的饼状图,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想:如果只有大气一个地理要素,大气成分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展示一条相关食物链上的生物图片,请学生根据初中学的知识整理出食物链,并绘制生物循环示意图。

  让学生做书上p91活动,并完成相关问题。

  让学生阅读书上p92活动。

  通过直观感受,独立思考,得出影响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

  感受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按照变化顺序排序

  说出是那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并感受破坏自然的后果

  比较分析大气成分的变化,并思考变化的原因。

  思考

  画出食物链简图,运用食物链知识绘制生物循环示意图。

  思考并回答问题

  让学生应用本原理举例说明某个濒危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数量变动原因。 

  引出由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而且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得出结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让学生感受由于人类滥砍滥伐导致的自然环境的恶化,倡导人地和谐。

  理解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并理解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引入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新功能——生产功能。

  训练学生动手能力

  在食物链的基础上,帮学生构建地理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体会地理学的视角。

  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通过活动强化对平衡功能的理解,进一步归纳出平衡功能的表现。

  板书设计: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评价:

  分析潮白河的变化(80年前和现在),学生可通过采访调查获取相关信息。

  结论:

  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篇8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学生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生物循环、平衡功能  。

  难点:平衡功能、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教材内容分析及设计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导入】创设情景

  情景:播放录像《大连自然风光》

  提问: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观?

  生答:有动物、植物、河流、土壤、大气、地貌等。

  引出课题: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上面录象中的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

  【教学过程】思考:录像中的地理要素食如何相互制约的?

  学生探讨回答:如:气候——水文、地形——水文、植物——地貌等。

  师总结:

  一、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它们并非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

  加深印象(出示图片)

  引导探究1:p91活动:(活动问题参考答案:(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2)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枝叶截流大气降水;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水份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的、生物的水分等(3)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总结过渡:在这个整体中,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使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引导探究2: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生物循环”内容,思考

  1、 什么是生物循环?

  2、 在生物循环中还有哪些地理环境要素参与?

  3、 你能简要说明生物循环的意义吗?

  学生讨论,回答:体会通过循环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引导探究3:

  利用教材材料“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分析作为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生物,对地球上的大气、水、岩石、土壤等其他要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引导探究4: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藏羚羊的文章,

  问:你能解释为什么藏羚羊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稳定吗?

  总结过渡: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仅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各要素相互作用还会产生其他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知识巩固

  读课本93-94页,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生产功能?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讨论94页活动

  2.什么是平衡功能?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其性质如何?

  学生归纳:(略)

  过渡:

  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地理要素,如气候、水体、地貌等是否会随时间的变化?(学生回答:会。)各要素变化之间是否有联系?(学生回答:有。)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呢?

  研讨:(分组讨论)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一则案例,“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变化过程”。 学生讨论:(1) 用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案例中表达的演化过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组成物质等均发生了什么变化?

  (2)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3)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么说明统一演化规律的?

  得出结论: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演化与循环过程”。

  活动巩固:

  活动:“湖泊的演化”,进一步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的理解。学生在表述过程中会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教师小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因而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

  引导探究5:

  请学生阅读案例中给出的“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的材料,1、能得出什么结论?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改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2、能得出什么规律?

  ——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都会发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其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尤为突出。自然地理诸要素中,生物和水对人的干扰最为敏感。

  巩固训练:

  结合“活动”中人类对河流影响的例子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讨论一下,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来!

  小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二就是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课堂总结】

  地理要素有规律分布构成了全球和谐的陆地自然环境整体。陆地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使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保护全球环境,人人有责。

  板书设计:

  信息反馈与评价:

  单项选择题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诗句反映了( c )

  a.岩石圈物质循环    b.能量交换

  c.生物循环          d.大气循环

  2.关于生物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①生物改变了大气圈和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②生物促使了环境中物质的迁移运动 

  ③生物的呼吸作用是改造环境的根本原因

  ④生物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③    d.①②④

  3.图中若a是绿色植物,该图的含义是    ( c )

  a.呼吸作用   

  b.分解作用

  c.光合作用   

  d.化合作用

  4.综合题:下图所示是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图中小圆圈表示特定时间内该种群的个体数)。请分析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岛屿上的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有什么特点?

  (2)对自然界中的种群来说,种群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下去?为什么?

  • 

  答案:4 (1)在引入初期,绵羊数量连续增长。若干年后,绵羊的数量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保持稳定,这时种群数量将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上。

  (2)不能    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由于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下去。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即平衡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篇9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

  1 生物演化史:地球出现(46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30亿年前)→生物演化

  (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生物发展阶段(见教材p67表格)

  2 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原因:环境变迁、灾变事件。

  3 人类演化与环境: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问题。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 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 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3 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3.3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 自然带: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地域分异有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2 自然带的分布:以气候类

  型定自然带。

  3 分布规律

  分异规律

  主要分异因素

  地理位置

  分布规律

  表现明显的地区

  纬度地带分异

  热量。根本原因:太阳辐射

  纬度位置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经度地带分异

  水分

  海陆位置

  南北延伸,

  东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垂直地带分异

  热量、水分随高度变化。

  海拔高度

  水平延伸,垂直更替。与纬度地带分异类似

  海拔较高的山地。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垂直自然带越丰富。

  地方性分异: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影响因素:地方地形、地方小气候、岩性和土质的差异等。表现规律:有序性和重复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篇10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维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和表现

  2、 能解释并绘制地理过程示意图

  3、 能举例说明各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习生物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2、 通过阅读藏羚羊数量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难点

  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

  2、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教法与学法

  小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播放一段泰宁金湖景区风光,设计问题:

  问:大家从刚才看到的优美风光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构成泰宁金湖景区自然环境的地理要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水,大气,岩石,土壤,生物,地形等)

  小组讨论:构成地理环境的这些要素,他们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吗?

  那么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

  引入新课:根据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地理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过渡:整体性就是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特征,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

  (板书)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来实现的。

  (板书)1、水循环

  (水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板书)2、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板书)3、生物循环

  (1) 小组讨论: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提示: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影响)

  承转: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

  6co2+12h2o  叶绿素光       c6h12o6+6h2o+6o2↑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3) 生物循环

  (重点讲解:生物循环中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活动:教材第93页

  思考:分析热带雨林地区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是怎样体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设问导入:通过活动我们知道一棵树的生长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物质的。想一想,如果仅仅通过植物就能完成光合作用吗?(还必须外部条件通过相应的物质基础才行)。也就是说,光和作用仅靠单个地理要素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多个地理要素综合起来才能完成的。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板书)1、生产功能

  概念: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光合作用。

  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的过程。

  案例分析:植物的生长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物质的,光合作用的完成是多个地理要素综合起来完成的。大气为植物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为植物提供水分和无机盐。

  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板书)2、平衡功能

  事例引入: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变化 

  概念: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案例分析: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它的繁殖率变化不明显,但存活率却变化显著。在无人干扰时,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

  小组讨论:在无人干扰时,在一定范围内藏羚羊的数量基本恒定的原因?

  藏羚羊 存活率上升

  数量增加

  环

  境 食物、水源充沛

  寒潮少

  避风处、含盐土壤充足

  藏羚羊 存活率下降

  数量锐减

  环

  境 食物、水源、避风处、含盐土壤不足

  (课堂小结):

  课后思考:我国北方地区人们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将导致地理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完成下列练习。

  板书设计: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水循环

  2.岩石圈物质循环

  3.生物循环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2.平衡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学过地理学吗?

  【学生回答】

  学过,初高中都学过!

  【教师讲解】

  你们还没学过地理学!你们只学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属于地球概论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属于气象气候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属于水文学,第四章地地表形态的塑造属于地质地貌学。今天要学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才真正进入了地理学的殿堂。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教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书】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活动

  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讲解】(具体答案详见教参)

  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

  【板书】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师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陆地环境为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于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转折】我们都知道10根筷子分开折能够折断,而放在一块却折不断的故事。这其中的道理说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这是一个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讲的陆地环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并对其作一阐述。

  【学生回答】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阐述略)

  【板书】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教师讲解】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请大家阅读教材P94活动,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释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略。(可参考教参)

  【转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我们熟知的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板书】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介绍】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其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

  【转折】不仅如此(其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如: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局部小气候

  水土流失

  连年战争,大兴土木 森林被破坏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板书】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相反,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96案例3,思考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P97活动

  【课堂小结】略。

  板书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生物循环

  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