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教案高二历史教案第三章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精选4篇)

第三章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精选4篇)


第三章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精选4篇)

第三章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篇1

  第四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学案

  【知识点拨】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改革

  1.1861年俄国改革:

  资本主义工业有一定发展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社会

  (俄对外扩张)激化矛盾

  注意:1861年改革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进行的改革,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并陷入危机是其改革的内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农奴危机,沙皇专制统治受到威胁,这是其改革的外因。同时也应认识到沙皇已认识到农奴制是俄国落后的根源。关于1861年改革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的理解,主要是这场农奴主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雄厚的资本以及开拓了国内市场。农奴赎买土地,是农奴主对农奴的一次厚颜无耻的掠夺,但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需要指出的是此次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制残余,从而使俄国的资本主义比较薄弱,使俄国大大落后于西方列强,以致首先在俄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美国内战(1861—1865年)

  背景:①西部领土的扩张及西进运动。②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与北部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该矛盾体现在关税问题、劳动力、市场问题上,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③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兴起和1860年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

  美国内战图示:

  注意:(1)美国内战是一次维护国家统一,扫除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障碍——奴隶制的一次革命,该战争体现了人民性、正义性,林肯政府的两个重要文献的发表,调动了黑奴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2)黑人奴隶制度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国家的统一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3)注意与美国独立战争知识的连接,美国通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注意两者的比较。

  3.德、意统一运动

  明确:①分裂割据阻碍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其统一的根本原因。

  ②这两个国家的统一都有一个核心国家、核心人物,而且是由原统治阶级自上而下进行的,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专制统治的传统。

  注意:两者统一的比较

  相同点:①统一的根本原因:分裂割据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统一战争;③都有一个核心力量(德:普鲁士意:撒丁王国)和核心人物(德:俾斯麦;意:加富尔)采取王朝战争和政治外交相结合的手段;④结果:结束了分裂割据,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⑤影响:都保留了封建残余。

  不同点:①过程:德意志的统一完全依靠王朝战争来实现的,意大利则较多地利用外力(依靠普法普奥战争)采取了王朝战争和人民自上而下的革命手段相结合;②背景:意大利有外族压迫,而德没有;③性质上:德国统一过程中,普法战争具有侵略性质,意大利统一具有民族独立战争的性质;④结果:意大利摆脱了外族奴役实现了民族独立。

  4.日本明治维新

  明确下列问题:

  ①日本19世纪中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的前身富农和商人等,他们和农民封建领主的关系:新兴地主剥削农民,又要向封建领主(大名)纳年贡,受领主压榨,要注意,幕府统治时期,其土地制度是土地国有制,不准买卖,明治维新时准许土地买卖,使新兴土地主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大名经商和武士的恶化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

  ②明治维新内容及有关问题:废藩置县的实行,防止分裂势力的存在,从而消除了幕府等级制度,不仅使威胁中央的藩被废除而且分化了大名的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承认土地私有,从根本上废除了幕府时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③明治维新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积极:摆脱了落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废除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为亚洲国家民族振兴提供了经验。

  消极: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推行军国主义,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帝国主义国家。

  ④领导明治维新的是从封建统治者中分化出来的中下级武士。因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刚刚形成,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这样,中下级武士成了资产阶级的代言人,领导这场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革命。

  注意:(1)处在封建统治下的俄、日、德、意为什么没有走上革命方式推翻封建统治的道路?

  一是这些国家资产阶级力量小。日本的资产阶级正处在形成中,俄国的资产阶级还未独立登上政治舞台,德国和意大利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二是原统治者能认识到变革能维护自己的统治,沙皇自上而下地解放农民来挽救统治,普鲁士和撒丁王国的国王想扩大版图,延伸势力。

  三是资本主义大潮流的历史趋势。

  (2)上述革命和改革的特点

  按其任务可分为两类:

  ①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或统一战争。

  这类主要是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意统一运动。

  俄:农奴主领导,原封建统治者或从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人,德:容克地主,日:中下级武士。

  形式:自上而下的改革或统一战争。

  结果:由于其领导者的来源成分决定其影响带有封建残余,这是他们的共性。

  作用: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演变。

  ②进一步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革命、改革

  法国二月革命、美国内战属于此类

  对象:法是金融贵族,美则是种植园奴隶主

  任务:都是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展工业资本主义。

  主力:以人民为主体的人民大众。法:无产阶级主力;美:黑人等广大人民。

  作用:工业资产阶级独掌或分掌政权,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英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也属于调整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发展工业资本主义的改革。

  【方法导引】

  明确重点,整固知识;注重比较,深化认识;创设情境,跨科联系。

  1.比较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

  发生在17世纪和19世纪的两次改革,都是俄国沙皇政府为巩固统治所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俄国历史的进步。二者的不同点如下表:

  类    别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农奴制改革

  经济前提

  手工工场出现,经济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内    容

  加强军事、发展经济为主

  废除农奴制

  作    用

  巩固了专制统治,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为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

  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性    质

  封建农奴制军事、经济改革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    响

  农奴制被移植到手工工场,农奴制得到加强

  废除农奴制,却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2.通过分析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理解美国内战是其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认识经济决定政治,政治为经济服务,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流血的政治等政治学原理。

  美国独立前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即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双方虽同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却有很大差异,并存在着矛盾。独立战争中,为了打败英国,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阶级结成了同盟。但独立后,联邦(政府)政权长期为南方种植园主阶级把持。他们利用国家权力,顽固坚持奴隶制,因而受到广大人民和北方资产阶级的反对,因此产生了废奴运动。19世纪上半期,随着美国的领土扩张,南北经济的发展,围绕奴隶制的存废,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就更加尖锐了。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劳动力、市场和原料。19世纪上半期,南北方经济都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北方开始了工业革命。随着大批新兴企业(如矿山、钢铁企业、冶金企业、燃料企业)的新建和机器制造、纺织等行业的出现,北方资产阶级急需保护国内市场,保障原材料供应;需要提高关税、限制外国工业品进口,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特别是需要大量自由的劳动力。所以,他们迫切希望联邦政府建立统一的民族市场,实行关税保护,取消奴隶制,在西部建立“自由州”。因为按照美国宪法的规定,参议院是由每州派两名代表组成的,而西部新成立的州是自由州还是蓄奴州,直接关系到南北两方谁能控制参议院,进而控制国家政权的问题。所以,奴隶制的存废成了南北方斗争的焦点。对北方资产阶级来说,废除奴隶制,不仅可以解决劳动力问题,而且可以消弱南部的经济实力,并使自己在政治上获得更多的权力。相反,南部种植园奴隶主为了牟取高额利润,为了控制国家政权,他们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批运往英国,并从英国输入大批廉价工业品,因而主张降低关税,扩大进口;扩充奴隶数量,在西部扩展奴隶制,增加蓄奴州。所以,奴隶制的存在,在经济上已成为阻碍美国经济发展、在政治上成为导致美国国家分裂的潜在危险因素。

  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日趋高涨,南北方矛盾日益尖锐,奴隶制存废问题已经到了必须用战争来解决的地步。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这一事实实际上成为美国内战的导火线。

  3.联系本节的有关资料和课文内容,对林肯作一客观评价。同时,比较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和俄国废除农奴制有何异同。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总统之一,他解放了黑奴,颁布了《宅地法》,使许多穷人能够得到土地,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受到后人的广泛尊敬。

  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和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异同是:(1)相同点。广大黑人和农奴得到了人身自由,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劳动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2)不同点。主要是解放方式不同。美国是凡是叛乱诸州的黑奴都无条件的获得解放,而俄国解放农奴则是通过赎买的方式进行的。

  3.关于德意志统一的历史条件,可从政治上的分裂局面与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形成尖锐矛盾来认识统一的必要性;通过抓住德意志政治、阶级状况来认识统一的可能性和方式。明确德意志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1)统一的必要性。德意志长久以来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从19世纪30年代起,工业革命开始,资本主义经济有了空前发展。但严重的政治分裂局面给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为:①资本主义的发展首先要求各地区之间有畅通的商品产供销渠道,即统一的国内市场,但处于割据状态的德意志各邦都有自己的工商业法规、货币和度量衡,这就根本无法形成统一市场;②商品输出需要有强大的国家力量做后盾,像英法等国的商品输出,既有外交保护,又有炮舰做后盾,而德意志资产阶级却得不到这种保护;③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促使各国资本家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和进行商业争霸战争,而这必须得到国家的支持。在这方面,德意志资产阶级也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到50年代,德意志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现国家统一。

  (2)统一的可能性和方式。统一本来是德意志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但德意志资产阶级表现软弱,他们害怕采用革命手段,自下而上地推翻封建势力、完成统一,会把无产阶级卷入革命,酿成巴黎六月起义的危险,因而不敢承担统一的领导任务。相反,他们决定依靠现成的封建王朝替自己完成统一任务。于是,德意志的统一最终自动选择了自上而下王朝战争形式。当时能够完成这一任务有奥地利和普鲁士,但普鲁士具有更大的优势。这是因为:①普鲁士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发达;②军事力量强大;③民族成分单一,统一决心坚定;④统治阶级实力雄厚,野心勃勃;⑤对资产阶级能够照顾和作出让步,博得了他们的好感。如30年代普鲁士倡导建立了关税同盟,1848年革命后颁布宪法和成立议会。⑥有一位铁腕人物俾斯麦。而奥地利虽然在德意志各邦中占有首席地位,但由于它又统治着德意志以外的广大地区,它怕如果领导统一会引起境内其他民族的民族独立运动,因而对德意志统一三心二意,同时,它也不具备普鲁士那样的许多有利条件。总之,由于当时德意志无产阶级的不成熟、资产阶级的软弱,普鲁士容克地主实力的增强,德意志的统一最终由普鲁士王朝承担了。

  4.通过抓住俾斯麦上台后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采用战争和外交相结合的手段,经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明确他是德意志统一的关键人物,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并作出客观的评价。关于“铁血政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铁血政策”的核心是强权,俾斯麦在著名的“铁血政策”的讲话中还有这样的内容:“德意志的未来不在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②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不仅仅是打仗,还有对内镇压的一面,1878年他指使德国议会通过了所谓的“反对社会主义非常法”就是典型的例证。③“铁血政策”也不是疯狂地诉诸武力,在萨多瓦战役后,普鲁士国王和参谋总长都要把战争延长下去,准备进攻维也纳。但是俾斯麦却力主议和。俾斯麦在实现统一的过程中,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才能,抓住有利时机,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他领导完成德意志的统一,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应予以肯定。

  5.注意分析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异同点,以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比较能力。另外,注意普法战争前后期战争性质的变化,加深对历史现象本质的认识。德意统一运动的相同点:都由一个主要邦国为核心。在德意志是普鲁士,在意大利是撒丁王国。通过外交和战争相结合的手段,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的。两国都有一个主要人物领导。统一前,工业资本主义都是相当发展,而分裂割据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不同点:德意志是完全通过王朝战争来实现的。而意大利除了主要由撒丁王国领导进行统一运动外,还有加里波第领导志愿军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解放了两西西里,统一了南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三次王朝战争,只有普法战争是法国先侵略普鲁士,普鲁士在普法战争具有反侵略性质。而意大利统一运动重点则是驱逐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势力,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6.抓住“幕府统治的危机”、“武装倒幕”和“明治维新”之间的有机联系,在理论导向上要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1)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即幕府统治的危机。①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状况。a.倒幕前日本的社会性质。明治维新前,日本处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实行锁国政策,极大地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日本远远地落后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到19世纪中期,日本仍是一个闭关自守、落后的封建国家。b.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的急剧变化。一方面,劳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纷起抗争。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产生了新兴地主和资本主义工场主。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统治阶级也发生分化:一部分大名、特别是西南四强藩的大名也经营商业和手工工场,他们逐渐与商人、资本家接近,对自己的政治上无权的处境越来越不满;大批武士由于经济上陷入困境,也反对幕府,并由幕府的统治基础逐步转变为反对幕府的重要力量。总之,幕府已成为众矢之的。②西方列强的侵入。1853年,美国首先打开了日本的大门,接着,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日本,殖民势力纷至沓来。西方列强的入侵,暴露了日本的落后和幕府统治的腐朽,民族矛盾使得原有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激化。

  (2)武装倒幕。鉴于日本的落后和幕府统治的腐朽,新的阶级力量以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工场资本家为基础,以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为中坚、领导,以广大农民和市民为主力形成了倒幕派,他们要用武力推翻腐朽的幕府统治,进行社会改革,发展资本主义。为此,他们建立了独立的武装和根据地,还把新天皇抓在手中,使武装倒幕披上“合法”的外衣,最终推翻了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扫清了道路。

  (3)明治维新及其意义。推翻幕府统治以后,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来巩固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见知识结构),特别注重把改变旧的封建政治体制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措施紧密结合起来,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第一,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二,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惟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因此,明治维新基础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此外,它对亚洲国家立志改革、摆脱民族危机的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是,明治维新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其次,日本较顺利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的同时,却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道路,在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筵席上占有一席位置。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灾难。

  【疑难解析】

  例1  19世纪60~70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有哪些新的特征?

  解题思路  首先,新兴的无产阶级在欧洲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已形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带着自己的阶级要求登上政治舞台,提出了“民主的社会的共和国”的口号,他们在斗争中起了主力军作用,给这场资产阶级革命打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烙印。其次,欧洲的资产阶级也跟以往不同。当他们想去进行反封建的革命时,却害怕站在背后的生气勃勃的欧洲无产阶级,他们的革命性萎缩了,甚至背叛革命,使革命朝着下降路线发展。第三,革命的任务、性质和对象与早期革命有所不同。早期革命斗争的主要对象是封建专制王朝,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或殖民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在1848年革命中,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面临的革命的具体任务以及表现形式也不完全相同。如法国,表现为工业资产阶级与金融资产阶级的矛盾,要求扩大统治权力,扫除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在德国,革命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消除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建立统一的共和国;在意大利,任务是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在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等国,则是摆脱民族压迫,实现独立。从总体上看,都是要解决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但由于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参与革命,使这次革命表现为民主革命的性质。第四,在多民族的国家中,民族矛盾是革命的主要矛盾。第五,各国的革命重创了各国封建统治秩序。

  例2  欧洲19世纪20、30年代的革命和改革与60、70年代的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试就原因、主要任务、所产生的作用等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答:原因:19世纪20、30年代,欧洲处于维也纳体系的反动统治下,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弱小民族如希腊、比利时等国遭到欧州列强的殖民奴役,各种矛盾趋于激化。19世纪60、70年代,欧洲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较高的发展,但落后的政治制度包括封建专制或金融资产阶级或政治的分裂局面严重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任务:19世纪20、30年代,欧洲革命或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专制,资产阶级分享政权;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19世纪60、70年代欧洲革命或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扫除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作用:19世纪20、30年代欧洲革命或改革,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冲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动摇了反动维也纳体系。19世纪60、70年代的欧洲革命或改革,则使欧洲主要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因此大为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范围内基本确立起来。

  【典例精评】

  例1  日本明治维新不具有(    )

  a.民族革命性质

  b.国家统一运动性质

  c.称霸亚洲性质

  d.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性质

  讲解  选c。题目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答题采取逆向思维方式进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压迫,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因此具有民族革命的性质;明治维新通过采取废藩置县,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消除了藩政割据的状况,因此又具有国家统一运动的性质;推翻幕府以后建立的明治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又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因此又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性质;明治维新本身不具有称霸亚洲性质。

  例2  从根源、方式、影响等方面比较17~18世纪欧洲国家的改革与19世纪60~70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不同点。

  讲解  这是一道比较类型的思考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的应用。首先应当明确题目给予比较的内容,然后再确定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比较(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通过对根源、方式、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横向比较,时间是从17~18世纪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纵向比较。具体的比点是欧洲国家的革命或改革。这里比较的内容比较单一,只是欧洲国家的革命或改革,但是时间跨度大,有近2xx年的历史,空间范围要求广,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某一点入手,然后逐一进行比较。比如本题先从根源方面比较,然后再对方式进行比较,最后对影响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对题目做出准确回答。在进行比较过程中一定要以史实为依据,史论结合,切忌空发议论的比较。

  讲解  ①根据:前者因资产阶级革命严重地冲击封建制度,封建专制统治岌岌可危,为了巩固统治,欧洲有许多国家着手进行了改革。后者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扫除障碍,加快发展的步伐,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于是各地区和国家纷纷出现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浪潮。②方式(或途径);前者主要是统治阶级采取的不同措施,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后者是通过多数国家以战争的方式进行的,有的还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③影响:前者加强了封建专制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只是各国向资本主义前进的最初步骤,后因多种原因而发展中断。这一时期虽然进行了多次的殖民战争,但基本上是商业战争。后者使一系列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确立起来。资产阶级征服全球活动也加剧,从而初步形成进步体系。

第三章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篇2

  第三章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二节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学案

  【知识点拨】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动摇、瓦解

  (一)体系的建立

  18xx年—18xx年,俄英普奥四大国召开维也纳会议,重新划分了欧洲版图并确立了欧洲的统治秩序,这被称为维也纳体系。

  1.维也纳会议的内容:①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②按大国意志重划欧洲版图③分割海外殖民地(法)④维持德意分裂。

  2.维护体系的工具:神圣同盟、四国同盟

  (二)维也纳体系瓦解

  1.瓦解的原因: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封建君主国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政治上日趋反动,在其统治下,各种矛盾日趋尖锐,主要有以下矛盾: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被压迫民族与欧洲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同盟内部矛盾。

  2.瓦解的过程:①动摇:1821—1829年希腊通过独立战争独立,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欧洲版图被改动,在希腊、比利时独立过程中,神圣同盟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以致破裂;1832年,法国发生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②瓦解:1848年欧洲革命进一步打击了欧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

  注意:维也纳体系的特点:①建立在英俄普奥四国均势基础之上的②违背历史潮流维护封建统治③是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国家基础上形成的统治秩序,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④具有掠夺性和历史的倒退性

  (三)对维也纳体系的评价

  维也纳会议的主宰国逆历史潮流而动,扶助法、葡、西班牙等封建国家复辟,竭力维护封建统治秩序,镇压革命运动,是历史的倒退;最终被资本主义驱逐出历史舞台;四大国坐地分脏,践踏弱小民族国家利益是历史的反动;该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使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所谓“历史的反动”,实质就指维也纳体系违背历史潮流。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无产阶级日益觉悟,各地民族独立意识增强,这些成为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这就是其历史的反动性表现所在。

  19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改革

  (一)1832年英国进行的议会改革,是工业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的改革,它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商业、金融资产阶级保守势力之间的矛盾。

  (二)1848年革命

  1.1848年革命的背景,原因及任务

  背景:工业革命扩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取得政治权利(是其政治原因),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这是任务),被外国奴役的国家,争取民族独立,欧洲各地出现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这是经济原因)。

  2.三种革命

  ①法国二月革命(1848.2)

  根本原因:金融贵族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任务:消除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金融贵族统治。

  结果: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②奥地利、维也纳和普鲁士的柏林革命(1848.3)

  任务:消除分裂割据,实现统一,反封建。

  ③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革命:其中匈牙利影响最大。

  其任务是摆脱外国奴役,实现民族独立。

  【方法导引】

  1.认识维也纳体系的建立,运用辩证思维对其作实事求是的评价。

  维也纳体系实际上是欧洲封建统治者对被法国大革命破坏的欧洲旧的统治秩序的恢复,即恢复旧的欧洲版图,让各国从前的封建统治者复辟。英国虽是资产阶级政权,但从国家利益考虑,希望以此达到欧洲大陆势力均衡,而没有一个国家能称霸欧洲大陆,这对岛国英国来说至关重要。简言之,维也纳体系是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用18世纪的原则来统治了19世纪的欧洲。

  当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洲的形势是:工业资产阶级兴起,工人阶级日益觉悟,各地的民族意识越来越强。这是历史的发展潮流。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消除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因素,更多地参与政治;工人阶级希望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德意志、意大利等地要求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被压迫民族更加强烈地希望实现民族自治和民族独立,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在维也纳体系中,封建势力得到加强,进行反攻倒算,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受到损害,工人阶级除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外,又受到封建势力的压榨,处境更加困难。弱小的国家的利益被大国任意宰割,争取民族权利的运动遭到镇压。总之,维也纳体系是欧洲专制君主们企图采用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反动。但是,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来解决国际间的争端,客观上也促进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2.结合1848欧洲革命的历史背景分析认识其特点。

  背景:这场革命的爆发是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同封建制度及其残余之间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19世纪40年代,欧洲各国主要是国家工业革命开始起飞,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但大多数国家仍处在封建主义统治之下。旨在维护欧洲大陆封建统治秩序的维也纳体系所建立的违背历史潮流的欧洲反动局面刚刚被打破,神圣同盟在瓦解。在已经实现资产阶级革命的法国,掌握统治阶级的不是工业资产阶级,而是金融贵族,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德意志和意大利还处在封建割据状态;东南欧各国如匈牙利、奥地利、土耳其和沙俄处在异族压迫和奴役之下。这种状况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变革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封建专制的上层建筑,使之适应逐渐走向成熟的工业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这是导致欧洲革命的社会经济的根本原因。两个具有世界意义的经济事件的发生,加速了不满的爆发,使不平的怨言发展成为起义。总之,是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次革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①是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到较高水平,即资本主义进入机器大生产的时代。②无产阶级成为这次革命的主力军和惟一彻底革命的阶级,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尚不足以胜任对革命的领导。③资产阶级在领导这场革命中,惧怕站在背后的无产阶级,镇压工人运动,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从革命走向反动。

  3.比较欧洲1848年革命和19世纪20、30年代的革命,概括其主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

  相同点:资产阶级是领导阶级,结果资产阶级得益,无产阶级是主要参加者。

  不同点:1848年革命的规模更加巨大;资产阶级得益更大,在很多国家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无产阶级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革命,发挥了更大作用;法国无产阶级还同资产阶级展开了斗争,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疑难解析】

  例1  19世纪初期和中期欧洲出现了哪两次反动的政治局面?其间各孕育并出现了哪些革命运动?这些革命运动最后是怎样走向高潮的?

  解析  本题是一道较大跨度的归纳综合题,要求学生首先要把握19世纪初期和中期欧洲出现了哪两次反动的政治局面,然后思考这期间出现的革命,旨在考查学生对欧洲出现反动政治局面的理解。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欧洲出现了反动的政治局面,课本上说得很清楚。但学生要归纳这期间出现了哪些革命运动,这些革命运动最后是怎样走向高潮的。革命失败后,就会出现反动的政治局面。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基本史实分析说明问题和总结历史规律的能力。

  答案  ①18xx年、18xx年欧洲反法同盟两次打败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波旁王朝复辟。18xx年,沙俄纠集欧洲反动势力,组织神圣同盟,到处进行侵略、干涉和镇压革命运动,欧洲出现了反动的政治局面。其间发生的革命运动有法国七月革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到1848年欧洲革命达到高潮。

  ②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欧洲又出现了反动的政治局面,东南欧民族解放运动被镇压。19世纪60年代英、法、德等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国际工人运动在马克思、恩格斯领导下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到1871年巴黎公社宣告成立,达到高潮。

  例2  从经济基础阶级状况和革命任务等方面比较1848年欧洲革命与以往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点,并分析其对世界资本主义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

  解析  此题为比较型问答题,考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大家分清早期欧美资产阶级有哪些,有什么特点以及1848年欧洲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再比较作答。

  答案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1848年欧洲革命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法德美等国的工业革命正在进行中,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阶级关系: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矛盾;1848年欧洲革命时,虽然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矛盾仍然存在,且在大多数国家仍占主要地位,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成为先进国家的主要矛盾之一,在东南欧各国中被迫民族与殖民主义的矛盾还占有突出地位。

  革命任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是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1848年欧洲革命,作为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仍有反封建的任务,已经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在南欧被压迫民族各国要求民族独立,也是这次革命的重要任务。

  影响:1848年欧洲革命是近代史上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给欧洲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从而大大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典例精评】

  1.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说明(    )

  a.封建势力较强,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b.封建势力增强,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

  c.沙俄参与了对革命的镇压

  d.资产阶级已不是先进的阶级

  解析  1848年革命遭到了以沙皇为代表的欧洲封建君主疯狂镇压,其失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还远未成熟到足以废除封建方式的程度。

  答案  a

  2.英国成为维也纳会议的最大受益国,主要体现在(    )

  a.欧洲旧制度的恢复,有利于英国确立对欧洲各国的优势

  b.欧洲均势的确立,有利于英国主宰欧洲

  c.在欧洲版图的重新划分中,英国获得了大部分领土

  d.海外殖民的分割,进一步确立了英国的殖民霸主地位

  解析  准确记忆和理解维也纳会议的主要内容。本题各选项干扰性强,要从会议内容、当时的历史环境等几方面分析,逐项排除。

  答案  d

第三章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篇3

  第一节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学案

  【知识点拨】

  英国工业革命及扩展、影响

  1.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①17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前提)

  ②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③18世纪中期,英国海外市场的扩大

  ④圈地运动开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2.特点

  ①工业革命首先从发明和使用机械开始

  ②发明者都是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

  ③首先出现在轻工业部门

  ④首先发生于英国

  3.扩展

  4.影响:①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统治基础

  ②改变了社会结构

  ③经济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

  ④世界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

  【方法导引】

  1.分析、归纳工业革命的影响,认识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引起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城乡结构和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工业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①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由于采用机器生产,工厂越来越多,壮大了资本主义经济,而原来的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逐渐被挤垮。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②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英国资产阶级虽然在英国封建社会晚期已经出现,但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是商业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资本家大量增加并逐渐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这样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无产阶级也逐渐形成。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取利润,无情地剥削无产阶级,尤其是对于童工和女工的残酷压榨,成为工厂出现初期的普遍现象。因此,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它一出现就开始了。工人运动逐渐兴起。③城市的扩大。工业革命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在这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逐渐发生变化。④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和东方从属于西方。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推销商品,到全球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加紧对殖民地人民的疯狂掠夺,造成了当地的贫困和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与此同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

  2.通过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和过程结果,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3.结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几要素分析阻碍法国工业革命进程的因素。

  法国是继英国之后第一个发生工业革命的大陆国家。但是法国工业革命的规模远远落后于英国,而在发展速度上也比不上同期的美国和德意志。这是因为:第一,从资本原始积累方面来说,法国对农民的土地剥夺主要不是通过大规模圈地的暴力方式,而是通过租税盘剥。另外,由于法国在与英国争霸中的失败,丧失了原来的许多殖民地,所以殖民掠夺对于原始积累的意义,在法国也不像英国那样突出。第二,法国大企业发展缓慢,而小企业长期大量存在(法国传统服饰业,高级化妆品和奢侈品制造业仍以手工劳动为主),企业经营分散,新技术、新机器的发明和推广比较困难。第三,法国农业中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优势,这影响了雇佣劳动力的来源,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第四,法国高利贷资本活跃,吸引了大量社会流动资金,减少了工业投资。

  【疑难解析】

  1.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先后盛行的两种经济思想。结合两种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产生的经济根源以及对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影响,说明其演变过程。

  答案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经济思想。它认为金银充足是国家富裕的标志。主张政府干涉经济,发展工商业,拓展对外贸易,奖励出口,减少进口,加紧海外殖民掠夺。重商主义盛行时,资本主义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商业资产阶级力量较强,工商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资金,重商主义就是要求资本原始积累的反映。重商主义是政治专制主义在经济上的反映,它的出现往往与专制制度的加强又有密切关系。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工业生产品的大幅度增加,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于是要求改变政府干涉经济的政策,废除对外贸易的垄断,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主张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资产阶级积极展开自由主义改革运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随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日益完善,议会制和政党制普遍实行。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得以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简要叙述其形成过程。

  解析  本题形式上是两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得以形成的经济根源和形成过程,实际上经济根源是工业革命,还暗含着一问,工业革命为什么能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主要由于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列强开拓海外市场的活动加强,同时资本主义列强开拓海外市场的活动加强,同时资产阶级也具备了征服世界的能力。形成过程包括两个大方面,一个是资本主义自身,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另一方面如何把许多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如何把亚非拉更多国家的经济纳入资本主义市场,促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本题着重考查了分析概括归纳能力。

  答案  根源在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展开,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从物质上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促使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广泛深刻地开展起来。同时,工业革命造成的商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大幅度提高,使开拓更大海外市场和霸占更多的殖民地的活动大为加强,资产阶级变本加厉地进行征服世界的活动,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得以最终确立。

  过程:1848年欧洲革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19世纪五、六十年代,通过美国独立战争、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得以确立。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大肆进行侵略扩张,占领了大量的殖民地及半殖民地的市场,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把广大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落后国家和地区卷进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促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典例精评】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证明(    )

  a.资本主义消灭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b.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劳动积极性

  c.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d.机器使用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解析  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生产力提高证明了什么。a项,工业革命开展时,资本主义制度刚刚确立,尚有大量封建因素。b、d项容易排除。

  答案  c

  2.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a.亚洲国家大都成为殖民地或“保护国”

  b.非洲国家大都成为英、美的势力范围

  c.拉美完全为英、美的势力范围

  d.英国由此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解析  本题要求为学生准确掌握工业革命后的重大影响,b、c项均是19世纪晚期的事,d项是18世纪的事情。均可排除。

  答案  a

第三章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篇4

  第三章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五节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主备人

  复备执教人班级日期

  课题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课时

  1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重点难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面认识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教法与学法【概念理解】1)世界市场: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指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体系,即资本主义经济形式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包括先进的资本主义的经济类型,也包括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类型。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殖民体系,也叫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指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受帝国主义压迫剥削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的体系。【基础知识】一、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1.背景;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新兴的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物质条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3)普遍性: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发展水平上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的侵略本性是一致的。2.目的:抢夺原料产地和拓展商品市场;3.方式:经济侵略和军事侵略相结合;4.表现:略。(其中侵略扩张表现得最为突出的国家:英国)

  国家

  扩  张  概  况

  英国

  法国

  美国

  俄国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殖民扩张:列强全球扩张,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3)交通改善:交通工具的进步;2.时间:19世纪中后期;3.方式:殖民扩张;4.标志:1857年第一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5.组成:资本主义各国市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市场;6.影响:1)列强:为西方资产阶级发展创造原料产地、商品市场,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殖民地半殖民地:给殖民地被侵略国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在客观上冲击了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3)世界: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认识:是一个非常不平等的市场,但本质上是进步的。【重点难点】1.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扩张影响的“双重使命”;1)破坏性的使命:对亚、非、拉传统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的破坏。尽管在这一过程中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但这种灾难是历史进步过程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殖民主义破坏性,在客观上为“建设性使命”创造了有利条件。2)建设性使命:它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殖民者的统治和剥削在客观上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向西方资本主义转变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起到了客观促进作用。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客观进步性的两个环节,两者相互促进,“破坏”是前提,“建设”是目标,相辅相成,推动社会进步。2.全面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容;①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体系);③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确立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殖民扩张工业革命

  【思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途径有哪两条?——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殖民扩张;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确立的标志: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4)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①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早期殖民侵略使世界市场萌芽并逐步扩大。(15、16c)②初步形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各国为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世界,世界经济已越来越联为整体。(19c中后期)③最终形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列强完成对世界的瓜分,亚非拉地区在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19c末20c初) ④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20世纪90年代)【思考】这一过程告诉我们,世界体系的形成是由什么决定?       ——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根本原因5)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反映的实质: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体系。【典型例题】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的,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回答:1)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的“社会革命”指什么?“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指的是什么?“历史工具”又指什么?2)为什么说英国充当“不自觉的工具”?参考答案:1)“社会革命”:英国对印度的侵略冲击了印度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即旧的落后的经济体制瓦解)“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侵略和掠夺;“历史工具”:英国先进的生产方式。2)英国侵略印度是其主观目的。但客观上“不自觉”地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造成了印度的“社会革命”。【拓展1】英国和俄国的扩张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哪方面?为什么?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各国扩张的目的、方式、地域上有差异。 如英国对外扩张是为了扩大市场、倾销商品;(范围遍及几乎世界各地)俄国则主要为了扩张领土。(范围只级是向周边四个方向蚕食别国领土)【拓展2】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和早期殖民扩张的不同之处。①目的:早期是为了掠夺财富,积累资本;工业革命后是为了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②方式:早期是以赤裸裸的掠夺为主;工业革命后是经济侵略和军事侵略相结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