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教案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精选11篇)

海陆的变迁(精选11篇)


海陆的变迁(精选11篇)

海陆的变迁 篇1

  第二章 第二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

  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绘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

  第二课时  板块运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讲授新课]

  1.设置悬念  电脑展示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2.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3.点拨过渡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3)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我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那么,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4.学生探讨  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变成陆?而东部海域为什么由陆变成海?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演示分析归纳。

  5.演示归纳

  (1)演示喜马拉雅山由海变陆的变迁过程。

  鼠标点击,演示由画面1渐变为画面2。说明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海底岩层中沉积有海洋生物化石,岩层受到挤压逐渐抬升形成了山地,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鼠标点击,演示由画面3渐变为画面4。说明东部海域原来是陆地,地面上有森林,地表岩层受到挤压逐渐凹陷海水进入,由陆地变成了海洋。

  由此可见,地壳的变动是海陆变迁的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有同学要问,地壳为什么会变动,这个问题问得好,学习就要有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学习了下一节课的内容就知道了。

  (2)演示东海海域由陆变成海的过程。鼠标点击,回到“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画面;再鼠标点击,使海平面逐渐上升淹没沿岸部分陆地,说明海平面上升可以使陆地变成海洋。继续鼠标点击,使海平面下降,原来被淹没的陆地又露出水面,说明海平面下降可以使海洋变成陆地。

  由此可见,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陆变迁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对于海平面的升降原因是与气候有关,气候变冷,海平面就要下降;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就要上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无论是地壳的变动,还是海平面的升降都能使海陆发生变迁。所以,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板书  海陆变迁←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6.承转过渡  刚才的几个例子,说明了在一些局部的地方,海陆是可以变迁的。那么,从全球来看,现在的海陆分布大势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吗?怎样形成的呢?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呢?还是在不断变化的呢?你同意哪种观点呢?(学生议论)请大家不要着急下结论,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来看看会得到些什么启示。

  板书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学生阅读  让一名学生朗读课本p36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2.启发引导  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成功与失败,就隔着一层纸,你能比别人多想一步,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这层纸被捅破了,成功就会向你招手。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就是在偶然中比别人多想了一步,才提出了大陆在漂移这一伟大的假说,并为此献出了生命,他这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大陆真的在漂移吗?

  板书  大陆漂移

  3.读图观察  电脑动画演示课本p35图2.15“大陆的漂移”。第一次鼠标点击2亿年前的海陆分布状况;第二次点击漂移成6500万年前海陆分布的状况;第三次点击漂移成现在的海陆分布的状况。教师边点击,图文结合,边讲述,边归纳板书(见板书设计)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4.列举证据  让学生阅读课本p34图2.14“难道仅仅是巧合吗”。思考:大陆漂移说的提出是偶然发现了什么现象受到启示的?阅读课本p35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课本p36图2.17“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思考: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空想的呢?还是有依据的?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列举出证据,选出代言人,在全班交流。

  5.评价点拨  学生交流后,教师补充小结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进而大胆提出大陆在漂移的证据。

  (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

  (2)调查发现,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

  (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6.设置悬念  由此可见,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分布的,而且至今尚在极其缓慢的变化之中。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要想知道答案,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课堂小结]

  概述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活动与探究             

  1.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会得到些什么启示。

  2.阅读课本p35图2.15“大陆的漂移”三幅不同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说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看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

  [导入新课]

  大陆漂移的畅想曲,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地球演化史。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板书  三、板块运动

  [讲授新课]

  1.简要介绍  大陆漂移说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奥秘,认识地球演变的一支畅想曲。但由于它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渐渐被人们遗忘了。随着不断的探究,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谱写了大陆漂移的第二乐章——海底扩张说,又给了大陆漂移说新的生命力。法国地震学家勒皮雄又进一步探索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谱写了第三畅想曲——板块构造学说。这是人类揭开地球演变神秘面纱的三部畅想曲。那么,板块构造学说是如何来解释大陆漂移的呢?

  2.读图讨论  电脑展示课本p37图2.19“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让学生观察,并分成学习小组讨论:

  (1)板块构造学说有哪些基本观点?

  (2)世界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

  3.归纳板书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边归纳,边板书(见板书设计)。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有三点:第一,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说一块,鼠标点击闪动一块)。第二,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分别点击各板块的箭头,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的方向)。第三,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两大地带,即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鼠标点击闪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让学生指出是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

  鼠标点击闪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让学生指出是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然后说明这些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发生火山、地震。

  4.形象比喻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那么,蛋壳[注意提示学生,蛋壳(ké)、地壳(qiào)不同的读音]就是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这个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像蛋壳一样,是一个整体,而是破裂为六块的“蛋壳”。

  如果把一个蛋壳破裂的鸡蛋放到锅里煮熟,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你遇到过吗?(如有遇到的同学,让其描述一下)蛋壳不破裂的地方什么也没有,这就好比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而沿着破裂的地方挤出来很多白白的蛋清,这些裂缝就好比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那些裂缝上的一小堆一小堆的蛋清不正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一座座火山吗。如感兴趣,同学们可回去做个实验,观察、体会一下。

  5.提出问题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以后,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将会从地球上消失,你能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下吗?

  6.指导读图  先让学生在课本最后的“世界地形图”上查找红海和地中海。再对照“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看看红海和地中海分别在哪两个板块之间,并观察这些板块上交界地带的箭头,根据板块运动的方向去思考红海和地中海将来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7.组织讨论  让学生根据以上的观察,用课本当作板块,分成学习小组边演示,边讨论,作出解释。

  8.演示分析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电脑边演示印证,边分析说明。

  (1)电脑展示课本p38图“东非大裂谷”。指图说明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由于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不同(相背),使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于是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红海也就在不断地扩张。

  (2)电脑动画演示课本p38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红海从裂谷到海洋乃至继续扩张成为将来新的大洋的过程: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海洋出现(红海)新大洋形成(大西洋)。

  (3)电脑展示课本p39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指图说明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由于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不同(相对),使地壳板块发生挤压,欧洲或非洲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因而地中海也就在不断地缩小,将会慢慢消失。

  9.提出问题  在上节课演示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成陆地的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地壳为什么会变动?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至今,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10.读图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共同分析,作出解释。

  (1)指导学生从“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图上观察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地带的推挤方向(相对)。

  (2)指导学生观察课本p40图2.24“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图”并结合上节课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成陆地的演示,按ad的顺序认识喜马拉雅山从海洋到高山的整个过程。

  (3)让学生观察“根据卫星照片制成的喜马拉雅山电子影像图”,同“世界地形图”加以对照。并指导学生推挤课本,体会珠穆朗玛峰还在继续长高。

  11.归纳板书  通过以上的演示和分析,使我们认识到了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板块都在不断地运动之中。当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会使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当地壳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会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巨大山脉。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总之,板块的运动,使地球表层像个有“生命”的东西,在漫长的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形成了今天世界面貌。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并鼓励大家发奋学习,去发现探索地球的奥秘。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做一个小实验,把一个有裂缝的鸡蛋煮熟,观察出现什么现象。通过这个实验,体会和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美国科学家根据观测资料,已经绘制出八百万年以后世界海陆分布图:巴拿马将消失在波涛中,佛罗里达半岛将和西印度群岛、南美洲相连,格陵兰岛将远远离去。里海被填平,波斯湾变成大高原,非洲大裂谷变成新的海洋。花彩列岛将和澳大利亚、新西兰连成一体,成为一个新的雄伟山脉。试根据美国科学家的描述和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绘制一幅800万年后的世界海陆分布图(如下图)。

海陆的变迁 篇2

  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 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  :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最好出示资料片)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学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一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最终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以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洲与南北美洲慢慢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命运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大家把书翻到教材第35页,谁能解释一下图2.16?

  生:以前南美洲和非洲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会出现古老地层吻合。

  师:看图2.I7解释一下。

  生:因为它们原来是该接在一起的。所以有相们的物种分布在不同的两个大洲。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

  总结 :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以前不在这里,而是在一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  所有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这给我们以很大启示,同学们前面讲得都很好。我们对大陆漂移假说探讨这么多还有什么怀疑么?

  生: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

  师:提得很好。大家回去后收集材料,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好吗? 

  练习:1、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哪几种?

  2、大陆学说是在什么时候、谁提出来的?

  3、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

  板书: 第二节

  一、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类的活动(填海造陆)

  二、大陆漂移假说

海陆的变迁 篇3

  第二节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二)能力目标

  ①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海陆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③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

  (一)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二)教具准备

  报纸、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请一名叫李沧桑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师:李沧桑同学,你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名字的意思和来历。

  李沧桑:沧桑就是沧海桑田,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说得好。“沧海桑田”用我们的地理术语说就是指海陆的变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思考:

  (1)在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板书)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

  请同学回答,老师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那么,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呢?

  (板书)2、海陆变迁的原因

  老师拿一本书演示地壳的变动,挤压,书的中部隆起。

  师: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由海洋变成陆地的。地质工作者认为:中国台湾海峡经历过多次海陆变迁,也是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另外,还受到第四纪冰期的影响。每当冰期,气候寒冷,海水结冰,海面下降。中国台湾地区便成为陆桥,每当间冰期,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面上升高,陆桥又被淹没在海峡了。这说明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板书):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师:除此之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板书):人类的活动。

  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思考以下问题。

  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师: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我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顺应自然过程,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师:从这以上事例中我们知道,海陆是在不断变化的。那么,就全球海陆分布来看,七大洲和四大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还是经过不断的变化才形成这样的呢?

  请同学们2.13图。

  20世纪上半叶地学科学史上曾经有过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围绕“活动论”和“固定论”。到底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呢?

  让学生读图2.14图,“难道仅仅是巧合吗”激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阅读课本p36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请一个同学来为大家讲述。

  师:所以,同学们要多看多想,一些看上去不经意的事物或现象,说不定蕴含着很有价值的问题。要养成仔细观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当然我们更要学习魏格纳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科学的精神。

  请一位同学回答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

  师:假说并不是凭空瞎说,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依据之上的。

  阅读课本p35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阅读课本p36图2.17“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

  老师演示:将两张报纸重叠在一起,然后随意撕成两片,让学生观察,不同页的轮廓相吻合,但文字和行列不能一一对应。而同一页轮廓既相吻合,文字和行列也能一一对应。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非洲大陆与南美大陆相似的古老地层说明这两块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

  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在他生前并没有得到承认,直到他去世30年后,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由此可见: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可想而知,在那样的情况下要坚持是多么艰难。这也正是魏格纳难能可贵的地方。他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科学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变迁

  1、海陆变迁

  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的活动。

  2、海陆变迁的原因

  二、大陆漂移假说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

  江南初中    黄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三)德育目标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教学重难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

  (一)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二)教具准备

  装水的透明容器、橡皮泥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大陆漂移说,谁能为我们介绍它的内容。

  学生回答。

  师: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构造运动

  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让学生阅读之后,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板书)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让同学们看一个装饰品,是一种由六个部分组成的球体。

  并强调地球表层不平整,有的高,有的低,高出海平面的是陆地,低于海平面的是海洋。将橡皮泥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

  (板书)2、全球大致分为6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

  用橡皮泥演示板块运动,大陆漂移。

  读图2.19,熟悉6大板块的位置、名称。

  生: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板书)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讲述:地球相当于一个破裂的鸡蛋,放到水里煮,蛋清会延着裂缝渗出来。裂缝就是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渗出的蛋清就像一座座火山。

  让学生在图上找出两大地震带,并说出是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

  用两本书演示挤压形成山脉,张裂形成海洋。

  师:阅读2.20和2.21图,红海、东非大裂谷是怎样形成的?

  生:非洲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

  老师介绍板块张裂运动的发展过程:

  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海洋出现(红海)--新大洋形成 (大西洋)

  读2.22图,思考,为什么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学生回答。

  师:现在的地中海,则是代表大洋发展的终了期,它是广阔的古地中海经过长期演化后残留下来的海洋。随着非洲板块与亚板块相向运动,地中海越来越小,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阅读2.23图,请学生介绍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

  师:由于印度板块不断北移,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而且还在继续长高。

  小结:由于地球表层由6 大板块构成,而且6大板块在不断的运动,使大陆发生漂移。喜马拉雅山的长高,红海的扩大,地中海的缩小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随着板块的运动,大陆将继续漂移,几千万年后,我们的地球又将变成什么样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它画下来,我们来评一下谁的作品最有科学依据。板书设计

  三、板块构造运动

  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2、全球大致分为6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海陆的变迁 篇4

  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

  1课时。

  --

  一、 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最好出示资料片)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学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一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最终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以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洲与南北美洲慢慢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命运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大家把书翻到教材第35页,谁能解释一下图2.16?

  生:以前南美洲和非洲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会出现古老地层吻合。

  师:看图2.i7解释一下。

  生:因为它们原来是该接在一起的。所以有相们的物种分布在不同的两个大洲。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

  总结 :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以前不在这里,而是在一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 

  所有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这给我们以很大启示,同学们前面讲得都很好。我们对大陆漂移假说探讨这么多还有什么怀疑么?

  生: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

  师:提得很好。大家回去后收集材料,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好吗?

  练习:1、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哪几种?

  2、大陆学说是在什么时候、谁提出来的?

  3、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

海陆的变迁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

  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

  ①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

  ②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3。

  ③第二组: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察泥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2。

  活动结束: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①第一组讨论结果: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

  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0“东非大裂谷”。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

  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②第二组讨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

  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

  (板书)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

  课后作业

  1.活动:把两块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挤压木板,看池水的运动变化,放开手后看木板运动状态。(池水溅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岩浆、海水)

  2.结论:把以上活动的现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学过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这一现象。

  课后提高

  思考:1.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问题?

  2.岩层那么厚重,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在岩石上留下什么运动痕迹吗?

  目的:为今后学习岩石圈打下伏笔。

  课后心得:本章节理论抽象,板块的运动人类感觉不到,所以对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但通过这节课,使学生理解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会用这些观点,解释一些现象,本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点评:本堂课通过展示一些直观的教具来启发学生,能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课件──板块运动,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利用学生活动,加深对两种理论主要观点的认识和理解,利用课本插图,了解海陆变迁。本课的活动有创意,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理解透彻、业务水平高。活动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海陆的变迁 篇6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新闻的导入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A、沧海桑田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吗。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课件出示世界地图)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

  【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

  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

  (1)打鸡蛋,理解地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构成的。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生的现象。

  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生更好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

  3、学以致用

  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通过运用板块运动学生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读图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

  1、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

  教师并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子。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生活突破难点。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

  浏览汶川地理图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通过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爱国情感。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

  2、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地震的发生,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有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人类造福。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激励学生不断求索达到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

  板书设计

海陆的变迁 篇7

  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 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  :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最好出示资料片)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学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一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最终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以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洲与南北美洲慢慢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命运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大家把书翻到教材第35页,谁能解释一下图2.16?

  生:以前南美洲和非洲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会出现古老地层吻合。

  师:看图2.I7解释一下。

  生:因为它们原来是该接在一起的。所以有相们的物种分布在不同的两个大洲。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

  总结 :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以前不在这里,而是在一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 

  所有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这给我们以很大启示,同学们前面讲得都很好。我们对大陆漂移假说探讨这么多还有什么怀疑么?

  生: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

  师:提得很好。大家回去后收集材料,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好吗?

  练习:1、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哪几种?

  2、大陆学说是在什么时候、谁提出来的?

  3、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

海陆的变迁 篇8

  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 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  :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最好出示资料片)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学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一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最终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以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洲与南北美洲慢慢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命运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大家把书翻到教材第35页,谁能解释一下图2.16?

  生:以前南美洲和非洲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会出现古老地层吻合。

  师:看图2.I7解释一下。

  生:因为它们原来是该接在一起的。所以有相们的物种分布在不同的两个大洲。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

  总结 :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以前不在这里,而是在一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  所有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这给我们以很大启示,同学们前面讲得都很好。我们对大陆漂移假说探讨这么多还有什么怀疑么?

  生: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

  师:提得很好。大家回去后收集材料,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好吗? 

  练习:1、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哪几种?

  2、大陆学说是在什么时候、谁提出来的?

  3、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

  板书: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类的活动(填海造陆)

  二、大陆漂移假说

海陆的变迁 篇9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阶段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 

  入 

  新 

  课

  [大屏幕]题目 

  上课之前我首先要考考大家。 

  [大屏幕]七大洲四大洋的空白图 

  问题:1.请你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到黑板上指出) 

  2.《西游记》中“东海龙宫”中的“东海”是某个大洋的边缘部分,那这个大洋是哪个? 

  导入: 

  大家有没有想过辽阔的东海有一天会变成陆地呢?我这里有一个关于东海的传说,大家请看大屏幕。 

  [大屏幕]沧海桑田(板书) 

  大海变成桑田有没有可能?

  [大屏幕]东海的古河流遗迹 

  这个图片说明什么问题? 

  [大屏幕]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这幅图片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上面两个例证说明,沧海桑田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板书)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可能或不能

  喜马拉雅山地区曾经是海洋

  海 

  陆 

  变 

  迁 

  的 

  实 

  证 

  和 

  原 

  因

  提问: 

  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洋变成陆地呢?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为陆地是由地壳的变动引起的。 

  [大屏幕]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提问: 

  东海的几经沧海桑田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小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就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提问:除了这两个主要原因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原因? 

  [大屏幕]荷兰的围海大坝 

  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全国有四分之一的陆地国土面积低于海平面,而且过去的一百年里荷兰的陆地国土一直在扩大,这是为什么? 

  也就是说人类活动也可以引起小范围的海陆变化。 

  谁能再举出人类活动引起海陆变化的例子来? 

  当然人类活动造成的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谁还能举出一些海陆变迁的实证来? 

  我这里还有一些资料(大屏幕显示)。 

  [大屏幕] 

  科学家考察,在我国的太行山麓,许多的螺、蚌壳的化石沿水平方向排列着。 

  地质工作者研究认为:中国台湾海峡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2亿多年以前为海洋,在距今约4000万年左右,第一次上升为陆地,以后,海峡地区的地壳时升时降。

  这两种力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思考回答

  地壳的运动

  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活动

  荷兰人填海造陆

  魏 

  格 

  纳 

  和 

  他 

  的 

  大 

  陆 

  漂 

  移 

  假 

  说

  如果细心观察,我们周围就可能发现很多这两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20世纪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人,他非常善于观察,他叫魏格纳,德国人。 

  [大屏幕]魏格纳头像 

  大家谁知道魏格纳的故事,来给大家讲一下。 

  对学生讲的故事给给予评价。 

  [大屏幕]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图 

  当魏格纳有了这个偶然的发现之后,就多方面的考证。大家请看大屏幕。 

  [大屏幕]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观察这幅图,你有没有什么发现? 

  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 

  这幅图中海牛和鸵鸟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的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出现在这种情况? 

  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你如果是魏格纳,你会联想到什么? 

  在他有了这个发现的两年后,魏格纳就提出了“震惊世界”的大陆漂移假说。 

  [大屏幕]大陆漂移假说 

  谁能根据此图说一下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 

  对学生的叙述给予评价。 

  同桌说一下大陆漂移假说。 

  大家在观察这幅图的过程中在两亿年前有没有大西洋?它又会怎样变化? 

  通过大陆漂移假说的学习,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试着讲述格纳的故事

  古老的地层似乎存在着某种连续性

  学生谈谈听这则故事的感想

  回答:在很久以前,这两个大洲可能是连在一起的

  学生试说

  同桌在有一个人复述大陆漂移假说

  板 

  块 

  运 

  动 

  学 

  说 

  和 

  它 

  的 

  主 

  要 

  理 

  论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后人并没有停止过探索,在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因而进一步提出了板块运动理论。板块运动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地球表层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可分成六大板块。 

  [大屏幕]六大板块示意图。 

  小组看图讨论: 

  1.全球共分成哪六大板块? 

  2.这六大板块中哪个板块基本上全部是海洋? 

  3.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哪个板块? 

  4.结合地形图,说一说亚洲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哪个板块?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 

  二、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fl:板块运动方向。 

  大家观察板块运动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提示:它们的运动方向主要有两组 

  它们有的做的是相对的挤压运动,有的做的是相背的张裂运动。 

  [大屏幕]东非大裂谷 

  大家观察一下红海的位置。你推断一下,几千万年后,红海可能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大屏幕]红海的成因图。 

  首先是大陆板块发生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大陆解体──新海洋出现──新大洋形成 

  这么说板块发生张裂运动的结果会形成什么呢? 

  [大屏幕]东非大裂谷 

  大家来看,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 

  板块运动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相对的挤压运动。 

  [大屏幕]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 

  大家预测一下,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大家手中都有一张白纸,好,大家用手摁住纸的两端,向中间推,会出现什么结果? 

  两大板块挤压会使海洋消失,如果继续向一起挤压,会出现什么结果?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成陆地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我这里有一个关于喜马拉雅山形成的动画示意,谁能用板块运动理论配上旁白? 

  [大屏幕]喜马拉雅山形成示意 

  对学生的旁白做出评价。 

  板块运动用它巨大的威力在地球上塑造了众多的山脉,其中最著名的有两条山系。 

  [大屏幕]世界两大山系空白图 

  请在地图上找到这两大山系。 

  指名说出世界两大山系的名称 

  [大屏幕]两大山系图和板块示意图 

  问题: 

  小组讨论两大山系由哪些板块挤压形成? 

  板块互相挤压的结果会怎么样? 

  三、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在板块和板块交界地带多什么现象? 

  大家观察一下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大屏幕]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和板块示意图 

  [大屏幕]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和板块示意图 

  小组讨论:当今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指名同学到大屏幕上指一下,它们分别位于哪些板块交界的地方。

  小组看图讨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认识板块运动方向

  观察得出结论

  指出两大火山地震带位于哪些板块之间

  裂谷和海洋

  回答: 

  隆起山脉。

  对照大屏幕做旁白

  对照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两大山系的名称

  小组讨论

  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指出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阶 

  段 

  小 

  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沧海桑田是的的确确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主要原因,另外还有人类活动也会影响海陆变化。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善于观察的魏格纳提出了伟大的大陆漂移假说,主要内容是:(指名说出)。后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板块运动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1.全球共分六大板块;2.板块是不断运动的,运动的方式主要有相对的张裂运动和相对的挤压运动,张裂运动会形成裂谷和海洋,而挤压运动则会使海洋消失,隆起山脉,形成海沟和岛链弧等;3.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边缘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回答老师随机提出的问题。

  反 

  馈 

  练 

  习

  [大屏幕]反馈练习 

  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除此之外       也可以引起海陆的变迁,如填海造陆。 

  2.德国科学家     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3.请你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4.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是         。 

  5.据专家测量,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仍在不断长高,请你运用你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完成反馈练习

  课 

  堂 

  小 

  结

  这节课我们要讲的内容就这么多,到现在大家能不能谈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大屏幕]七嘴八舌话收获。 

  或谈谈你收获了哪些知识,或谈谈你学到了哪些方法,或谈谈通过本节课你有哪些体验。大家掌握得还不错,通过,课后给大家留个题目,请你收集海陆变迁的实证,越多越好。大家在这节课上表现得非常棒,希望有机会大家能够再一次合作。谢谢大家,下课。

  学生从知识、方法与情感方面谈谈收获

  板 

  书 

  设 

  计

海陆的变迁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

  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

  ①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

  ②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3。

  ③第二组: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察泥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2。

  活动结束: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①第一组讨论结果: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

  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0“东非大裂谷”。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

  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②第二组讨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

  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

  (板书)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

  课后作业:

  1.活动:把两块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挤压木板,看池水的运动变化,放开手后看木板运动状态。(池水溅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岩浆、海水)

  2.结论:把以上活动的现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学过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这一现象。

  课后提高:

  思考:1.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问题?

  2.岩层那么厚重,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在岩石上留下什么运动痕迹吗?

  目的:为今后学习岩石圈打下伏笔。

  课后心得:本章节理论抽象,板块的运动人类感觉不到,所以对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但通过这节课,使学生理解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会用这些观点,解释一些现象,本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点评:本堂课通过展示一些直观的教具来启发学生,能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课件──板块运动,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利用学生活动,加深对两种理论主要观点的认识和理解,利用课本插图,了解海陆变迁。本课的活动有创意,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理解透彻、业务水平高。活动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海陆的变迁 篇11

  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 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  :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最好出示资料片)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学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一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最终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以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洲与南北美洲慢慢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命运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大家把书翻到教材第35页,谁能解释一下图2.16?

  生:以前南美洲和非洲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会出现古老地层吻合。

  师:看图2.I7解释一下。

  生:因为它们原来是该接在一起的。所以有相们的物种分布在不同的两个大洲。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

  总结 :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以前不在这里,而是在一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  所有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这给我们以很大启示,同学们前面讲得都很好。我们对大陆漂移假说探讨这么多还有什么怀疑么?

  生: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

  师:提得很好。大家回去后收集材料,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好吗? 

  练习:1、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哪几种?

  2、大陆学说是在什么时候、谁提出来的?

  3、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

  板书: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类的活动(填海造陆)

  二、大陆漂移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