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教案高二历史教案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精选6篇)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精选6篇)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精选6篇)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篇1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标要求>

  1、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概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2)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3)了解和学习先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为真理而斗争的品德。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设计    (音乐 送别)

  方案一:导入新课,大家好,我来自—,很荣幸能和大家相识,心情特别激动。今天将有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让我们来重温这段历史,领略先辈们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怀,首先大家先请看一段视频资料感受一下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他们当时认识到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专制,但民主共和仍与中国擦肩而过,)插入视屏由此可以得出:国家贫弱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的阻碍。为了刷新国民的观念,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以重铸国魂为理念,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方案二

  导入新课,大家好,我来自—,很荣幸能和大家相识,心情特别激动。今天将有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首先大家先请看一段视频资料感受一下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就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展开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在甲午海战日本的打击下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兴民权倡新学”的维新变法运动,最终以戊戌六君子喋血的悲剧而告终;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先进的中国人由此得出新的结论:国家贫弱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的阻碍。为了刷新国民的观念,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以重铸国魂为理念,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展示教学目标(课件)

  这节课我们进行一场知识竞赛,

  一、 新文化运动

  (20世纪初的中国是那些因素促成了这场运动的发生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去追问那个特定的时代,)(结合刚才的视频和下面的资料及图片,看看 ,想想,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谈谈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学生总结回答)

  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自主学习)

  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在政治上要求更多的民主权利)

  政治方面:    ①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师:但是民国还不到三年作为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却导演了这样一幕。

  视频中 袁世凯祭孔、祭天。大搞尊孔复古,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当皇帝,②袁世凯加紧复辟帝制,实行专制独裁,政治黑暗。 

  思想方面:①在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使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袁世凯实行倒行 逆施的反动政策。)

  ②袁世凯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教师过渡:面对社会出现倒退的现实,当时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辛亥革命中革命派可以在一夜之间将封建帝制推翻,但人们头脑中的封建观念确不是马上就能改变的。而思想的保守观念的落后,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又怎能建立起呢?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格,于是,一场宣传新思想,批判旧思想的运动开始了。            

  2、 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

  新文化运动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激情

  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 (阵地)

  一群激情飞扬的人物 (代表)

  一座激情四射的大学 (中心)

  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里说的激情洋溢的刊物是指得什么?

  生《新青年》 师 :对,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点出图示逐层点出:代表人物,活动基地

  (  图片:《新青年》  陈独秀创办 《青年杂志》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口号,为新文化运动竖起了两面大旗,他借用英文发音形象的称他们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设问:北大为什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a,蔡元培任校长间,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倡导师生进行学术研究,推动了新思想在北大的传播。b、聘请有名望的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任教、讲学,促进了思想活跃,使北京大学成为全国学术研究中心、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活动基地

  20世纪初国民性格(搜索国民的劣根性)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所谓吃人,在他看来,既是指中国古代野蛮残酷的风俗,但更多地是指对独立自主人格和自由平等权利的否定或抹煞。他指出,封建统治者不但从肉体上奴役人民,而且从精神上压抑人民,千方百计扑杀人的主体性。

  3、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0世纪初的中国,是什么主导了国民的灵魂)

  镜头一:受封建皇权专制思想的思想任然较深,忠君思想。 精神胜利法。具体表现为自 轻自贱,欺弱怕强,以幻想的胜利安慰自己,以自欺欺人的心态处世。这种“精神胜利法”集中体现在《阿q正传》中。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和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形成的。

  镜头二:深受封建思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的荼毒和戕害,压抑人性的自由

  镜头三:愚昧,无知,迷信、落后、懦弱、可悲

  精神胜利法。具体表现为自轻自贱,欺弱怕强,以幻想的胜利安慰自己,以自欺欺人的心态处世。这种“精神胜利法”集中体现在《阿q正传》中。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和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形成的

  二、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师出示相关的材料,学生列举,逐一分析说明。

  1、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德先生和赛先生,用材料分析——)

  (1)什么是民主与科学

  (2)为何将民主与科学并提?来反对专制愚昧?

  专制都是以愚昧为基础的,为此封建社会为统治老百姓都普遍采取愚民政策政策。我们都学过鲁迅文章,他的笔下就有这样愚昧百姓的典型代表,比如:

  生:阿q、祥林嫂、闰土等

  师:祥林嫂受尽苦难,她把这一切归结到自己命不好,压根想不到去反抗专制压迫,正是有众多祥林嫂式的人,才有专制盛行。

  因此要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要提倡民主,还要有能行使民主权力的人,这就要学科学,用科学为民主保驾护航。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材料)

  教师可先设问,什么是旧道德?什么是新道德?为什么要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由于旧道德是历代统治者用来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因此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对待旧道德我们应采取何种态度?

  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材料)

  师:我们中国古代书面文章采用文言文,同口语严重脱节,说的和写的完全是两码事,这在世界上都是比较少见的,其目的何在?

  生:统治者神秘性,文化垄断,愚民政策体现。

  师:新文学提倡内容上言之有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文。

  请同学们一块读新诗

  展示:新诗“朋友”-胡适

  师:感觉如何?

  浅显易懂,大白话一个,没学过文章诗词的普通百姓都懂得,文学面向大众,为下面一步新文化运动发展,启蒙 民智奠定基础。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内容表格归纳: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1917年后新文化内容有了新的血液。——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1)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简单回忆十月革命)

  (2)我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先驱。简介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材料)

  2、又怎样传播开来?

  (1)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简单回忆五四运动,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著书、成立学会和组织、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等——共产党成立)

  表格再现,通过内容的分析,新文化运动到底新在哪里?有怎样的意义?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建议教师在此处可帮助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小结:1、师生以知识结构小结

  2、谈谈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哪些进步思想?各有什么影响?

  3、75页学习延伸

  4、先进中国人为救国救民,寻找救国方案。内容层次

  结论;继承和发展,前赴后继。最后敢问路在何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

  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学生在语文中已经学过其中的节选。这是一篇反封建的战斗檄文,小说中的“狂人”象征着一代还不能够被多数民众理解的文化先觉者,是一个英勇孤独的战士。他通过痛苦的反思,得出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封建宗法制度“吃人”。在小说的结尾,鲁迅说“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他沉痛地写道: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鲁迅在《狂人日记》之后,“一发而不可收”,写出了《孔乙己》《药》等著名小说,深刻揭示了封建传统思想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他解剖中华民族国民性的弱点,意在暴露社会病根,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他把自己这一时期的小说集结时,取名为《呐喊》。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近代以来中国的几次思想解放潮流,比较其中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认识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轨迹。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了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19xx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它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陈独秀作出了这样的回答,“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国”“只知道听天命,不知道尽人力”

  鲁迅读出国人“愚蠢与懦弱”的性格。。     

  师:由此可以看出,封建旧道德严重压抑人性的发展,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变得麻木不仁,设问:假如你是当时的有识之士,如何来拯救国人的灵魂?唤起民族觉悟 ,,那只能进行思想革命,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展示图片,设问民主和科学 含义?)

  师:有了民主的思想,人们就敢于挑战权威;要扫除愚昧和迷信就必须拿起科学的武器,陈独秀先生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才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德赛二先生成为当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词。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设问,什么是旧道德?什么是新道德?图片展示)。

   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

   大家先看一组资料

  “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  ——李大钊

  孔教与共和是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陈独秀

  打倒“孔家店”                ——吴虞

  因为孔子是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精神偶像,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的思想基础,实际上是封建文化的象征.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又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将矛头指向孔子对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此外,要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必须反对封建专制,也就必须反对维护封专制统治的精神偶像和思想基础。

  但是,如果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偏激的、片面的。

  师:(泼洗澡水不应把孩子一起泼掉。)

  师:图片现今孔子成为焦点,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呢?(图片)

  山东文博会充分发挥山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势,大打孔子牌。文博会组委会与中国孔子基金会策划了一系列推介孔子的活动:举办了孔子文化与文化产业高层论坛,  “孔子世界行•卢雪艺术剪纸世界巡展”,出版了多种语言的《论语》。今年9月22日—24日首届孔子艺术节•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书画大展

  学生总结,老师归纳: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的会主义社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xx大报 告

  文学形式是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历史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形式

  看镜头五,(自由朗读)下面两段材料

  教师一步步设问:读上述两段文字有什么感觉?哪一个读起来更顺口,而且更通俗易懂?

  生:材料一晦涩,雕琢,难懂。材料二,清新,明了,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师: 两段材料在语言文字方面有哪些区别?

  生:材料一:文言文。材料二,白话文 

  师:陈独秀的警告青年,树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而胡适先生的《文学改良刍议》则吹响了文学革命的大旗,胡适的主张是什么?

  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师:新文化运动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用哪一种语言更容易普及到大众之中?学生一步步回答。

  师;对,只有用比较接近口语的白话文表达新思想新文化,才能被广大下层人民所普遍接受。当然胡适先生提倡白话文的意图远不止这些,他希望文体的改革是个性解放的一种途径,是言论自由的一种表现,白话文运动——国民性改造中的大众化形式

  文学革命不仅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更是思想上的革命。它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载体,把文学创作与反封建、反礼教结合起来,推动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准备。

  (回扣题,展示内容)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那么这场运动有什么样的伟大意义呢?

  4、影响

  冬日的呐喊  (学生 朗读)结合教材p60思考这首诗反应了新文化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流淌的新鲜血液打破了冬夜的冰封,使人们从睡梦中悸醒:

  空前的思想解放,促进了民众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改变了陈独秀““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国”“只知道听天命,不知道尽人力”的冰封冬夜,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这些都为五四运动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不足之处

  1,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在对传统的批判过程中,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片面性.

  师: 1917年正当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开展的时候,北方的邻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革命,(视频)由于新文化运动所表现出来的不足,十月革命的发生,无疑为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五、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发展)(展示图片)

  1、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1)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简单回忆十月革命)

  (2)我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先驱。简介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材料)开始传入

  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传播?

  背景(1)、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给革命指明了方向

  (2)、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阶级基础)

  (3)、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思想基础)。

  概况: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图片书影)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2、又怎样传播开来?进一步传播

  (1)背景:五四运动 (1919年,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1、促进了民族的觉醒进一步解放了思想,2、运动后,无产阶级作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概况:  a先进知识分子发表文章,著书立说

  b成立社团: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

  “俄罗斯研究会”(湖南)

  c建立组织: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d、创办刊物,创办补习学校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青年》《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

  3.成为主流:

  3、意义

  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②、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③、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三、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1)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简单回忆十月革命)

  (2)我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先驱。简介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材料)

  2、又怎样传播开来?

  (1)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简单回忆五四运动,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著书、成立学会和组织、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等——共产党成立)

  表格再现,通过内容的分析,新文化运动到底新在哪里?有怎样的意义?

  合作探究二: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有何特点?

  从纵向看,经历了三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是第一阶段。其特点是被迫的放弃文化自大主义,逐渐的采取开放主义文化观,立足“师夷”与“制夷”,承认器物层面的落后性,以变革器物层面为主要内容。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为代表,学习西方的长技

  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这是第二阶段。是对“中体西用”观念的突破。其特点是以变革 传统社会制度为主要内容,将器物层面的物质变革引向深入到制度层面,从“兵战”转向“商战”,使学习西方的课题进入到真正意义的政治理念阶段。主要是资产阶级各个派别依次上台,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

  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是第三阶段。思想层面

  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大解放,后期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思想历程。中国人民第一次真正找到自己的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路。

  特点:①、主题-向西方学习,寻求中国独立、民主、富强之路。学习西方与抵御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

  ②、过程-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历程

  ③、主体—广泛性(各阶级各阶层都加入)

  ④、由追求资产阶级民主到追求人民民主专政

  ⑤、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的思想武器。(走别人的路-走自己的路)

  幻灯14:歌决总结

  生:新旧思潮激冲突,青年杂志运动起。陈李胡鲁做代表,民主科学摇大旗。十月革命炮声响,马列主义新时期。人们思想大解放,文化运动载史籍。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体会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带给我们的启迪与感动。

  二十世纪的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伟人已逝,但精神永存,先辈们发出的呐喊:爱国、爱青年、爱民族。这种呐喊声,将穿越时空,撞击着一代又一代年青人的心。当许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目光穿透历史的风帆,我们仿佛又可以感受到先辈们的存在。让我们再一次去亲近伟人,感受他们的崇高精神。大家起立一起朗读:青春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年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李大钊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将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优良传统,爱国爱民、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努力学习,为创造青春之中国而努力前行!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内容。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动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最重要成果。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激烈斗争,是辛亥革命以来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解放和发展之路的新探索。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铁肩担道义”,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不

  xx年,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这是世博会首次在中国举行。时光倒退134年。1876年,美国费城的世界博览会,是美国第一次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中国的“留美幼童”出现在世界博览会的现场。并且,康涅狄格州教育局骄傲地把这些孩子的英文作业作为教育成果送到了展台上。请回答:(1)为什么出现“留美幼童”现象?(2)“留美幼童”参观世博会有何意义?

  温馨提示:(1)洋务运动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向美国派遣留学生,开近代教育之先河。

  (2)“留美幼童”通过参观学习了解了西方先进的科技与文化,增长了见识,增进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让世界各国能够了解中国。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 我看新文化运动……)

  师:( 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 人头畜鸣”。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设问:你能从以上材料一材料二中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哪些积极影响?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  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材料四:   国学大师钱玄同主张 “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言

  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

  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

  设问:请同学们通过上面材料进行分析,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这种态度是否正确?应该怎样对待东西方文化?

  设问:你能从以上材料一材料二中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哪些积极影响?你能 从以上材料三材料四中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哪些消极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点拨::

  (材料一二可得:)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教师补充)3、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5、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所倡导的白话文,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学生分析、回答。教师点拨:

  材料三1、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材料四2、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偏向。

  设问: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这种态度是否正确?应该怎样对待东西方文化?

  材料四:“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5、意义

  (1).性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前期),是辛亥革命在 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

  (2)积极性

  ①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所倡导的白话文,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③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3)局限性

  ① 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② 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在对传统的批判过程中,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片面性.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篇2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讲述了新文化运动思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说明了中国人思想领域的质的飞跃。学习本节内容要从这一大的历史趋势出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进而形成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政治专题和经济专题相应内容的回顾中形成认识;提高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不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

  六、课前准备

  (一)教师:

  1、搜集有关人物、北京大学的图片及新文化运动中一些论著的原始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设计学案,

  (二)学生:阅读教材、课外读物、互联网等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人物传记、文字资料等,归纳基本内容,提出解决问题初步方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北京大学校园景致一组:从清华园到未名湖得出——, 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新文化运动迅速展开之时,正是北大起飞阶段)

  北大红楼——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北大图书馆、文化部。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曾经在这里执教。现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呢?

  (二)、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政治: ①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②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2、兴起:

  (1)兴起标志:19xx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4)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5)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

  3、内容

  基本内容 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前期

  “

  三提倡三反对

  ” 提倡科学与科学,

  反对愚昧与专制。 ⑴陈独秀:①科学与民主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

  ②从历史进化观点,说明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不可抗拒潮流。

  ⑵李大钊:①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②批判尊孔复古就是反复辟。

  ⑶共  同:①对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批判。

  ②强调人们要用理性和科学的眼光去衡量一切。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⑴陈独秀: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

  ⑵鲁  迅:在《狂人日记》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⑴胡  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⑵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 原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概况:李大钊:

  ①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

  ②歌颂十 月 革命: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③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4、评价:

  (1)性质: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文化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2)意义:⑴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形成百家争鸣局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⑵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社团代表性是少年中国会;刊物影响较大《新潮》,《国民》,推动启蒙运动不断高涨。

  ⑶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白话文的使用是突出的例子。(以上具体见教材)

  (3)局限:(犯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错误)

  ⑴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

  ⑵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传播原因

  (1)经济政治条件: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

  (2)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国家之一。民主革命需要一种先进思想的指导。

  (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五四运动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2、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2)五四运动后:

  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

  ②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被翻译出版。社团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

  ③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回击了胡适的挑战。

  ④各地举行五一劳动节的纪念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⑤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同革命,并建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⑥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1)撰写文章(2)创办刊物(3)创办社团

  (4)翻译著作(5)论战(6)中共早期组织宣传

  4、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民主革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缔造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4)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综述: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从鸦片战争开始,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探究: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前期: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探究: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你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⑴原因: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

  ⑵认识:①对于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

  ②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⑶对待:对传统文化应该是批判地接收,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

  ★☆探究:19世纪晚期到五四运动(1919)前后,哪些阶级先后提出了哪些救国方案?结果怎样?

  派  别 主   张

  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派 变法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革命派 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阶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激进派 提倡民主、科学,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

  ★☆探究: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第一阶段——器 物  阶 段(抵抗派和洋务派)

  1、时    间: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器物”变革;

  3、代    表: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

  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5、特    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开始“器物”阶段。

  第二阶段——制 度  阶 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1、时    间: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

  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

  3、代    表:康有为、梁启超(君主立宪政体方案)、孙中山(民主共和方案);

  4、指导思想: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三民主义”;

  5、特    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挽救民族危机,但没有对封建文化彻底批判。进入“制度”阶段

  第三阶段——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1、时    间:新文化运动时期;

  2、主要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3、代    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4、指导思想:前期是民主和科学,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5、特    点:前期彻底否定封建传统,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进入思想的核心阶段。

  但前期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九、板书设计:

  (一)、新文化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1、传播原因

  (1)政治:                    2、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经济:                    (1)五四运动前

  (3)思想:                    (2)五四运动后

  2、兴起: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1)兴起标志                  4、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3)运动中心

  (2)代表人物

  (4)学术方针

  (5)指导思想

  3、内容

  4、评价:

  (1)性质

  (2)意义

  (3)局限

  十、教学反思

  1、材料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较活跃,但教师要注意对材料的点评不宜拖长。

  2、学生能根据材料自己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本节课与前后知识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以后教学中继续渗透。

  第五章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意义。

  二、预习内容

  (一)、新文化运动背景

  1、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直接原因: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3、思想方面: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影响和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人心

  4、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同时袁世凯复辟帝制,实行专权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

  1、标志:19xx年,陈独秀在上海出版                ,标志新文化运动兴起。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提倡            ,反对                。(            也是口号)

  (2)提倡            ,反对                。(旧道德:儒家传统道德)

  (3)提倡            ,反对                。

  (4)十月革命后宣传                。(李大钊)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性质:前期是一场                    反对                    的斗争。

  作用:动摇了               ,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得到弘扬,为                 奠定了思想基础。

  局限:对                 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传入:           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        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在《新青年》上发表《                 》等文章);

  2、广泛传播:

  (1)五四运动爆发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

  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撰写的《            》一文,比较        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         与           的“        ”与“         ”论战,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

  (3)1920年5月1日,各地举行了‘五一劳动节’的纪念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         相结合。

  (5)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认真研究比较,审慎思考后,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6)1920年          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              成立。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继经济和政治领域近代化之后,思想文化领域也迫切地需要近代化。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两阶段主要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获取知识的能力。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代表作品,从作品中深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资料的阅读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振兴中华而不断追求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从思想的巨大作用来重新审视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紧迫感。

  4、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5、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归纳近代思想演进。

  二、学习过程

  (一)历史背景

  【探究学习】阅读教材和下列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材料二: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经济方面:(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

  思想方面:(直接原因)

  归纳总结: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时间 发展阶段 影响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理论不完整、没有实践)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 初步发展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政治近代化实践)

  “一战”期间 短暂的春天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

  (二)新文化运动概况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掌握下列要点。

  a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19xx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b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c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

  d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探究学习】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蔡元培认为做大学校长不是做官,“我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改变中国的国民性。我不去整顿谁去呢?”他抱定了整顿和改革北大的宗旨和决心出任北大校长之职。在他的就任演说中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为此他提出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学、治校方针。所以当时的北京大学各种思想都占有一席之地,出现了身着各种服饰的教授,有着西装的,有蓄辨长袍的……

  思考: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主要意思是什么?其本质目的何在?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主要意思:

  本质目的:

  主要原因:

  (三)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1、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探究学习】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李大钊

  问题:历代统治者为什么要倡导儒家思想?

  材料2:观点一: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打倒孔家店”,是反封建的需要。观点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不能全盘否定,泼洗澡水不应把孩子一起泼掉。

  问题:对上述两种观点你怎么看?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展示下列材料: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

  2、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实质:

  (2)进步性:

  【探究学习】近代中国有哪几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们对封建思想有怎样的冲击?

  (3)局限性:

  【探究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谈到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时,毛泽东同志说:“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的坏就是绝对的坏,所谓的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

  问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四)后期的新文化运动

  1、特点: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

  2、代表人物:李大钊(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

  3、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介绍俄国的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文章在中国首倡社会主义。

  第二阶段,主要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探究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有何特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特点:

  a

  b

  影响:

  三、反思总结

  1、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对中国社会的美好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导致了巨大的浪潮。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2、谈谈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哪些进步思想?各有什么影响?

  3、引导学生归纳为什么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来救中国。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四、当堂检测

  1.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写着两个字“吃人”。从材料中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首倡民主与科学               b.揭开文学革命的序幕

  c.用白话文抨击封建礼教        d.宣传马克思主义

  2.在中国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物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蔡元培      d.胡适

  3.新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体现在  ①使封建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批判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③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④对五四运动的发生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⑤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a.①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④⑤

  4.如图是鲁迅设计的某大学的校徽。20世纪第二个十年,以该大学为主要中心,曾经大力宣传的思想是(    )

  ①兴民权、设议院       ②民主共和      ③民主和科学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5.《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什维克主义。”在当时,能够佐证这种说法的是

  a.《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b.《共产党宣言》诞生

  c.《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             d.《变法通议》被广泛传阅

  6.回到1917年的北京,你不会看到的是(    )

  a.“民主、科学”成为青年学生的口头禅       

  b.学校的进步青年热切盼望下期《新青年》        

  c.一些学堂的孔子画像被涂抹    

  d.一些书报摊上发现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本

  7.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抵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力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功绩是(    )

  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8.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像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c.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9.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五四运动后期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c.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d.中共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李大钊

  材料二  孔教鼓吹“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吴虞

  材料三  那其实是“吃人的礼教”

  ──鲁迅

  材料四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迂腐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的干干净净。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国招牌也是挂不住的。……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

  请回答:

  (1)李大钊为什么说“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鲁迅为什么说孔教是“吃人的礼教”?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的“犯上作乱”?“ 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对民族精神有什么影响?

  (3)材料四中陈独秀表明了什么观点?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什么以反孔教为突破口,开展新文化运动?

  五、课后练习与提高

  1.(xx年江苏卷)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2.【•皖南八校联考】xx年是陈独秀先生诞辰130周年,安庆市某学校为举办此次周年活动收集了下列一批资料。其中能够入选的是

  a.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b.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建立新文学

  c.写出《孔乙己》等小说,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而本质

  d.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3.【•广州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综合测试】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上述认识的得出,主要是由于李大钊

  a.最早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b.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d.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

  4.【•南京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恶西法者见六经古史之无明文,不察其是非损益而概屏之,如诋洋操为非,而不能用古法练必胜之兵;诋铁舰为费,而不能用民船为海防之策,是自塞也。自塞者,令人固蔽傲慢,自陷危亡,略知西法者又概取经典所言而傅会之,以为此皆中学所已有。如但诩借根方为东来法,而不习算学,但矜火器为元太祖征西域所遗,而不讲制造枪炮,是自欺也。自欺者,令人空言争胜,不求实事。溺于西法者甚或取中西之学而糅杂之,以为中西无别,如谓《春秋》即是公法,孔教合于耶苏,是自扰也。自扰者,令人眩惑狂易,丧其所守。综此三蔽,皆由不观其通。……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汔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设学》

  材料二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材料三    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注: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材料四    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开办情况表(截止得到xx年9月)

  地区 亚洲 欧洲 美洲 非洲 大洋洲

  数量(单位:所) 31 41 27 6 3

  ——中国教育新闻网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张之洞的主要观点。反映这一观点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什么?

  (2)材料二中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什么?指出其主要意图。

  (3)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

  (4)材料四中孔子学院在全球开办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篇3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

  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教学过程

  导课: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布满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

  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加紧侵略中国,而袁世凯则对内独裁,对外卖国也就是说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基于此,为了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先进的中国人要求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完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却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这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为了捍卫共和,反对倒退一批民主主义者针锋相对地发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直接原因)

  (二)兴起:

  1、兴起标志:19xx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4、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5、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

  (三)内容

  基本内容 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前期

  “

  三提倡三反对

  ” 提倡民主与科学,

  反对愚昧与专制。 ⑴陈独秀:①科学与民主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

  ②从历史进化观点,说明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不可抗拒潮流。

  ⑵李大钊:①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

  ②批判尊孔复古就是反复辟。

  ⑶共  同:①对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批判。

  ②强调人们要用理性和科学的眼光去衡量一切。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⑴陈独秀: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

  ⑵鲁  迅:在《狂人日记》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⑴胡  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⑵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 原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概况:李大钊:

  ①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

  ②歌颂十 月 革命: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③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四)评价:

  1、性质: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文化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2、意义:

  ⑴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它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⑵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弘扬了民主科学思想,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的作用

  (4)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并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5)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白话文的使用是突出的例子。

  3、局限:(犯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错误)

  ⑴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

  ⑵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3)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4)认为仅靠思想斗争就能从根本上改造旧社会,缺乏政治斗争的自觉性。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传播原因

  1.经济政治条件: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

  2.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国家之一。民主革命需要一种先进思想的指导。

  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五四运动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二)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2、五四运动后:

  (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

  (2)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被翻译出版。社团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

  (3)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回击了胡适的挑战。

  (4)各地举行五一劳动节的纪念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同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6)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1)撰写文章(2)创办刊物(3)创办社团(4)翻译著作(5)论战(6)中共早期组织宣传

  (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民主革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缔造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4、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小结: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从鸦片战争开始,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作业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你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⑴原因: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

  ⑵认识:①对于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②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⑶对待:对传统文化应该是批判地接收,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

  ★课后思考:1、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前期: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2、19世纪晚期到五四运动(1919)前后,哪些阶级先后提出了哪些救国方案?结果怎样?

  派  别 主   张

  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派 变法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革命派 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阶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激进派 提倡民主、科学,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

  3、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第一阶段——器 物  阶 段(抵抗派和洋务派)

  1、时    间: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器物”变革;

  3、代    表: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

  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5、特    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开始“器物”阶段。

  第二阶段——制 度  阶 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1、时    间: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

  3、代    表:康有为、梁启超(君主立宪政体方案)、孙中山(民主共和方案);

  4、指导思想: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三民主义”;

  5、特    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挽救民族危机,但没有对封建文化彻底批判。进入“制度”阶段

  第三阶段——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1、时    间:新文化运动时期;2、主要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3、代    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4、指导思想:前期是民主和科学,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5、特    点:前期彻底否定封建传统,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进入思想的核心阶段。

  但前期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课:北京大学校园景致一组:从清华园到未名湖得出——,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新文化运动迅速展开之时,正是北大起飞阶段)

  北大红楼——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北大图书馆、文化部。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曾经在这里执教。现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呢?

  新课学习: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

  1、兴起的背景:

  思想方面:在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政治方面: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政治黑暗。(直接原因—本课引言)

  教师过渡: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不断被人改造,成为统治阶级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袁世凯亦是如此,掀起尊孔复古以为复辟帝制服务。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无法容忍如此的丑剧上演,奋起反击。陈独秀----引言(可打在投影上)。具体陈独秀是如何做的呢?投影——

  陈独秀早年留学日本,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19xx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动了进攻。人权就是民主,陈独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关于科学,陈独秀认为,不论什么事物,如果经科学和理性判定为不合于现今社会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遗留的,圣贤所深爱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号召人们坚持科学的精神,成为自然界的统治者和主人。陈独秀还向青年提出六项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他期望培养出一代“意志顽狠,善于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人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的新国民。陈独秀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兴起概况:

  (1)兴起标志:19xx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警告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归纳投影)

  教师过渡《青年杂志》在第二年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迁到北京。

  (2)主要阵地:

  正是由于蔡元培的学术方针,《新青年》迁到北大,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使《新青年》、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代表人物

  (4)学生人物介绍:

  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他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学术研究,展开百家争鸣,不拘一格选人才,对中外教员一视同仁等。他聘请新文化的倡导者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李大钊担任图书馆主任。还有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鲁迅以及一批留学回来的自然科学家都先后到北大任教。但同时,北大也有一批以刘师培、辜鸿铭为代表的所谓旧派教授。通过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毛泽东称赞他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师出示相关的材料,学生列举,逐一分析说明。

  1、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德先生和赛先生,用材料分析——)

  (1)什么是民主与科学

  (2)为何将民主与科学并提?来反对专制愚昧?

  专制都是以愚昧为基础的,为此封建社会为统治老百姓都普遍采取愚民政策政策。我们都学过鲁迅文章,他的笔下就有这样愚昧百姓的典型代表,比如:

  生:阿q、祥林嫂、闰土等

  师:祥林嫂受尽苦难,她把这一切归结到自己命不好,压根想不到去反抗专制压迫,正是有众多祥林嫂式的人,才有专制盛行。

  因此要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要提倡民主,还要有能行使民主权力的人,这就要学科学,用科学为民主保驾护航。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材料)

  教师可先设问,什么是旧道德?什么是新道德?为什么要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由于旧道德是历代统治者用来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因此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对待旧道德我们应采取何种态度?

  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材料)

  师:我们中国古代书面文章采用文言文,同口语严重脱节,说的和写的完全是两码事,这在世界上都是比较少见的,其目的何在?

  生:统治者神秘性,文化垄断,愚民政策体现。

  师:新文学提倡内容上言之有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文。

  请同学们一块读新诗

  展示:新诗“朋友”-胡适

  师:感觉如何?

  浅显易懂,大白话一个,没学过文章诗词的普通百姓都懂得,文学面向大众,为下面一步新文化运动发展,启蒙民智奠定基础。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内容表格归纳: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1917年后新文化内容有了新的血液。——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1)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简单回忆十月革命)

  (2)我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先驱。简介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材料)

  2、又怎样传播开来?

  (1)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简单回忆五四运动,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著书、成立学会和组织、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等——共产党成立)

  表格再现,通过内容的分析,新文化运动到底新在哪里?有怎样的意义?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建议教师在此处可帮助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小结:1、师生以知识结构小结

  2、谈谈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哪些进步思想?各有什么影响?

  3、75页学习延伸

  4、先进中国人为救国救民,寻找救国方案。内容层次

  结论;继承和发展,前赴后继。最后敢问路在何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篇5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识: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二)教学过程

  一、历史背景

  【探究学习】阅读教材和下列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材料二: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窃国大盗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归纳总结: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时间 发展阶段 影响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理论不完整、没有实践)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 初步发展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政治近代化实践)

  “一战”期间 短暂的春天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

  二、新文化运动概况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掌握下列要点。

  a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19xx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b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c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

  d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探究学习】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蔡元培认为做大学校长不是做官,“我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改变中国的国民性。我不去整顿谁去呢?”他抱定了整顿和改革北大的宗旨和决心出任北大校长之职。在他的就任演说中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为此他提出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学、治校方针。所以当时的北京大学各种思想都占有一席之地,出现了身着各种服饰的教授,有着西装的,有蓄辨长袍的……

  思考: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主要意思是什么?其本质目的何在?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主要意思:让各种不同的思想能够在北京大学得以自由传播。

  本质目的:推动新思想在北大传播,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主要原因: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吸引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使得北大的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三、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1、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教师首先解释以下概念

  民主:指民主精神和民主制度。民主又叫德先生(democracr);科学又叫赛先生(science)

  科学: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旧道德: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传统道德。

  新道德: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

  【探究学习】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李大钊

  问题:历代统治者为什么要倡导儒家思想?

  答案:孔子以后的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地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所以,历代统治者倡导儒家思想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材料2:观点一: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打倒孔家店”,是反封建的需要。观点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不能全盘否定,泼洗澡水不应把孩子一起泼掉。

  问题:对上述两种观点你怎么看?

  答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它由于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它承载了很多封建思想。因此,在新文化运动中,批判儒学是必需的。但是,儒学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有很多我们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积淀,不能全盘否定。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旧文学是旧道德的载体。为了彻底反对旧道德,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们反对旧文学,主张文学也要来一次革命。他们认为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文体是自由的,这样就可以注入新的内容和新的思想。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接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将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展示下列材料: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

  2、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进步性:

  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探究学习】近代中国有哪几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们对封建思想有怎样的冲击?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了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19xx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它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3)局限性:

  【探究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谈到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时,毛泽东同志说:“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的坏就是绝对的坏,所谓的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

  问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同时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导致这一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认识的局限性。

  四、后期的新文化运动

  1、特点: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

  2、代表人物:李大钊(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

  3、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介绍俄国的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文章在中国首倡社会主义。

  第二阶段,主要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探究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有何特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特点:

  a 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作斗争,如李大钊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b 在传播过程中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

  影响:

  a 在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

  b 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如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

  c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建立,并最终建立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巩固练习】

  1、17世纪上半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说成是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则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

  a 是自相矛盾的                      b 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c 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d 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激进

  解析:材料反映了历史上三个重要人物对孔子的不同态度,但在本质上都是反封建的,只是运用的手段和方式不同。选b

  2、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 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b 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 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 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解析:前期新文化运动相对于改良派和革命派而言,主要新在对中国封建正统思想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批判。选b

  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

  a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成立b 各地出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c 陈独秀等人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d 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此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建立,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中共的成立。

  【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篇6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集体备课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本课引言从袁世是复辟凯的复辟丑剧说起,加强历史感,强化与前一课的历史联系。建议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必修一和必修二学过相关内容,联系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指导学生进行研读导言,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的内容,借此导入新课的教学。问题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而袁世凯却想复辟帝制,说明了什么问题?问题二:结合前一课的学习,想一想,袁世凯做法符合中国思想发展的潮流吗?问题三:为什么陈独秀说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第一目“《新青年》的诞生”

  教材首先阐述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强调陈独秀高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随后介绍了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锐意改革及他在学术上实行的方针,提及大力宣传新文化的一些干将,点明《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建议教师在进行本目的教学时,补充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的有关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袁世凯将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说教作为统治的工具,在思想上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为突破重点做铺垫。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设置问题“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由学生判断这种说法的正确与否,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进行深层次的体会。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建议在教学的时候出示有关人物的投影片,帮助学生整理相关知识,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讲述法。

  陈独秀早年留学日本,19xx年创办《安徽俗话报》,致力于唤醒民众。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中,陈独秀被捕入狱,险些遇难。他认为,以往的历次运动,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革命,而中国要成为真正的现代强国,需要一场自下而上的普遍的国民思想革命。

  19xx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动了进攻。人权就是民主,陈独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关于科学,陈独秀认为,不论什么事物,如果经科学和理性判定为不合于现今社会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遗留的,圣贤所深爱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号召人们坚持科学的精神,成为自然界的统治者和主人。陈独秀还向青年提出六项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他期望培养出一代“意志顽狠,善于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人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的新国民。陈独秀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青年》和北大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建议适当补充有关人物的生平资料,还可以北大红楼的简介引入。

  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在他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对北大实行了一系列整顿改革:提倡学术研究,展开百家争鸣,不拘一格选人才,对中外教员一视同仁等。他聘请新文化的倡导者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李大钊担任图书馆主任。还有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鲁迅以及一批留学回来的自然科学家都先后到北大任教。但同时,北大也有一批以刘师培、辜鸿铭为代表的所谓旧派教授。北京大学的改革,特别是文科的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胡适曾留学美国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鲁迅曾留学日本,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毛泽东同志称赞他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日本作家称他为“东洋第一大师”。

  第目“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

  (1)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关于“民主和科学”口号提出的时代背景,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对于运动的主要内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其内涵和意义,使之充实化、具体形象化,即与教材内容和补充资料对照、联系起来分析、认识。对于运动前后期内容的变化,教师应适当强调。

  (3)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①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建议教师在此处可帮助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②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是由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新文化运动的某些人在思想方法上是形式主义的,“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的坏就是绝对的坏,所谓的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毛泽东语)他们对祖国文化遗产不加分析地一笔抹煞,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非常崇拜。……这种绝对化的态度,从思想方法上说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从实践上说完全脱离实际,不能解决批判继承问题,对后也起过不好的作用。

  在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时,建议教师找准切入点,帮助学生既看到新文化运动巨大的历史功绩,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教师应强调它的积极性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进而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

  第三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实际上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两方面的内容。

  (1)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关注劳工的命运,成为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李大钊与近代中国许许多多探求救国真理的志士仁人一样,也曾追求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和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并深受进化论、互助论、人道主义等各种欧美社会思潮的影响。但是这一切都未使他找到中国的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使他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自身不可克服的种种矛盾,认识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侵略战争和工人阶级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劳苦大众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新曙光,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原理和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不断地求索、鉴别、扬弃和实践,他逐渐摆脱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思潮的影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原因时说:“原来这回战争的真因,乃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的界限以内,不能涵容他的生产力,所以资本家的政府想靠着大战,把国家界限打破,拿自己的国家做中心,建一世界的大帝国,成一个经济组织,为自己国内资本家一阶级谋利益。俄、德等国的劳工社会,首先看破他们的野心,不惜在大战的时候,起了社会革命,防遏这资本家政府的战争。” 他在歌颂十月革命是劳工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时说:“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我们应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工人的机会,不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变成强盗的机会。”他主张用马克思的学说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而且积极提倡与各国的实际相结合:“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他甚至提出:“在我们这不事生产的官僚强盗横行的国家,我们也可以用他作工具,去驱除这一班不劳而生的官僚强盗。”

  (2)“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

  主要讲述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力传播的情况。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登了《马克思学说》《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宣传马克思主义。他还发表了一篇两万多字的长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这篇文章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那时候宣传马克思主要的刊物,还有《每周评论》。《每周评论》最初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先后由陈独秀、胡适担任主编,主要撰稿者有李大钊、胡适、周作人等。 “五四”运动前后,《每周评论》和《新青年》互为补充,宣传进步思想,传播革命道理,鞭挞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每周评论》连续五期用全部或大部分篇幅报道和评论“五四”运动,这对激发人民爱国热情,鼓舞人民革命斗志,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敌人,起了很大的作用。1919年5月,在马克思诞生101周年的时候,李大钊帮助《晨报》(原名《晨钟报》)副刊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从5月5日到11月11日的6个多月的时间里,专栏共发表了五种论著,其中包括: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考茨基的《马氏资本论释义》、河上肇的《马克思唯物史观》等。除专栏外,《晨报》副刊还用一定篇幅发表了一些革命领袖(马克思、列宁、李卜克内西等 )的传记和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情况的文章。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各地还出现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1920 年3 月李大钊和邓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了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个研究会设立了翻译室,下设英文、德文、法文三组,翻译了许多马、恩的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资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国家与革命》等,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标志。(3)一批先进的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还出现了所谓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教材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略加介绍,主要目的是告诉学生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人物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发生了分化,开始走上不同的道路。1919年7月,胡适担任《每周评论》的主编后,率先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指出:“现在舆论界的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麽东西。”他认为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应该首先考虑当时中国的社会需要是什么,而不要只空谈好听的“主义”,主张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作为反应,李大钊随后于8 月也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他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截然分开,“研究实际的问题”与“宣传理想的主义”是交互为用、并行不悖的。他说:“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不论高揭什麽主义,只要肯竭力向实际运动的方面去作,去努力,都是对的,都是有效果的。”。他还说:“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的希望。”显然,李大钊与胡适的歧异在于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胡适坚持实验主义的局部改良,而李大钊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吸引了一大批的参与者,巍然成一时之主话题。为回复李大钊等人的批评,胡适又写下“三论问题与主义”和“四论问题与主义”。胡适声称他并不排斥理想和主义,而只是更注重它们的起源,具体实行方法和实效。他将那种不管实行方法为何,只注重目的,只知道将现成的主义拿来实行的观点称之为一种 ”不负责任的主义论”。胡适主张用一种 ”历史的态度”来对待一切学说,主义,既寻出它的产生背景,又注意它的影响效果。主义与问题之争是思想家之间正常的,积极的,深讨式的辩论。虽然胡适是实验主义大师杜威门生,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有学者认为,问题与主义之争并不完全是实验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论战,胡适虽然不赞成马克思主义,但他所讨论的“主义”并非为马克思主义的特指,而是包括无政府主义,王揖唐的社会主义及其他各种主义在内的泛指。“问题与主义”的辩论,反映出“五四”时期统一战线的分裂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理论水平的提高,论战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知识分子。1920年,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在此期间,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瞿秋白和周恩来等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在各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的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是成立于1920年夏天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其主要成员有陈独秀、陈望道、李达、李汉俊、施存统、沈雁冰等。上海小组的建立及其活动,对各地共产主义运动影响很大,促进了各地党组织的建立。北京小组成立于1920年10月,主要成员,有李大钊、张国焘、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何孟雄、张申府等人,李大钊是小组的领导者。在上海小组帮助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秋建立,主要成员有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刘伯垂等人。小组成员不断到青年学生和工人群众中活动,并与沪、京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进行联系,为建党工作做出了不少努力。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于1921年初,是陈独秀到广州后,帮助谭平山、陈公博等组织起来的。他们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创办《群报》,宣传马克思主义,深入工人群众,做了许多工作。在陈独秀、李大钊的帮助下,青年知识分子王尽美、邓恩铭等人于1920年底至1921年初在济南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7月,毛泽东从北京回湖南路途中,在上海与陈独秀进行过交谈,受到很大影响。返回湖南后,即着手建党工作。8月毛泽东与何叔衡等人创办了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此外,国外还建立了两个共产主义小组,一个是1921年2月陈独秀派张申府在法国巴黎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参加的有周恩来、赵世炎、刘清扬等人。另一个是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共产主义小组,其主要成员是施存统、周佛海。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共产主义小组简表》,培养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

  (3)“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同时也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他们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桥梁。各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都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上海小组把《新青年》从1920年9月起改为机关刊物,介绍十月革命后俄国的情况,转载列宁的一些著作,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11月7日,又发起出版了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由李达主编。主要介绍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特别是俄国共产党的经验和列宁著作。月刊还发表一些运用马列主义观点探讨中国革命的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纲领、策略的文章,批驳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公开树起共产主义大旗,与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斗争。月刊在加强各地早期共产主义组织的联系,促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也积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由李大钊出面在北京大学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北京小组还创办了《劳动音》周刊,用通俗的文字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小组成员还深入北方各地的厂矿,了解情况,向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工人组织俱乐部,即工会。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创办《群报》,宣传马克思主义,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上海、广州、北京等地的党组织还出版了通俗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工人周刊》。这些刊物深受工人欢迎,《劳动界》被工人称为“我们工人的喉舌”,《工人周刊》成为最受北方工人欢迎的刊物。各地共产党还为工人办补习学校、识字班等,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提高了工人的政治觉悟。共产党组织的宣传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