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教案七年级生物教案《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通用6篇)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通用6篇)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通用6篇)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     描述眼球的结构、主要功能和视觉产生的过程。

  3.     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     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     眼球的结构

  2.     视觉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

  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课前准备:眼球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设想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学生回答:跑回家、找地方躲起来等。

  你是怎样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断的?

  学生回答: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生活经验等。

  你感觉到天气骤变以及做出的相应反应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和系统完成的?

  学生回答:眼睛、耳朵、大脑、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

  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那么,人体是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互动一: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的器官

  1.刚才我们对“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感知有什么器官参与?

  学生分析回答:眼睛、耳朵、大脑等。

  2.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还有哪些感觉和器官参与?请举例说明。(可参考课本p88第一节第一段,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回答:嗅觉、味觉、热觉、触觉、痛觉等,鼻子、舌、皮肤等器官

  教师小结:是的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大脑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我们才产生了各种感觉。而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是来自视觉。

  视觉的形成当然离不开眼睛,眼睛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互动二:眼球的结构

  1.观察课本p89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完成讨论1、2。

  学生讨论,回答:

  2.观察图ⅳ-46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说一说眼球的晶状体、瞳孔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学生回答:晶状体——镜头;瞳孔——光圈;视网膜——胶卷(底片)

  3.请同学们利用一分钟的时间熟悉眼球的结构,然后通过眼球模型,分析眼球的结构,并说出每一部分结构的功能。

  学生熟悉眼球结构,教师出示眼球模型,学生解说。

  教师强调:(板图)我们俗话说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两部分?(师生共同分析)白眼球——巩膜;黑眼球——虹膜。虹膜内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现了蓝眼、褐眼等。

  互动三:视觉的形成过程

  1.请大家根据眼球的结构分析: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的途径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各组呈现分析结果,进行展示解说,其他组进行补充。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教师强调: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状体玻璃体,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成的像是倒像。

  2.视网膜上成像后我们就看到物像了吗?我们实际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吗?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结合课本p90上面第一段解决这一疑难。

  教师讲解: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还要把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视觉中枢,产生了视觉。

  3.有一个人眼睛失明了,你能帮他分析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吗?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根据视觉的形成过程。

  4.观察课本图ⅳ-48猫的瞳孔大小的调节,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人也会有这种变化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

  学生回答:猫的瞳孔在暗处比在亮处大。推测人也会这么变化。然后设计实验方案:

  ⑴拉上窗帘,过一会再拉开

  ⑵用手电筒照射同学的眼睛,观察瞳孔变化

  ⑶先观察一位同学的瞳孔大小,然后用手捂住眼睛,过一会松手,观察瞳孔变化

  ⑷观察同学从教室内走到教室外时瞳孔的变化

  等等,选择几样在教室内能完成的当堂探究。

  互动四: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1.大家看一看我们班有多少位同学戴眼镜?他们戴的都是什么眼镜?

  学生统计并做出判断:近视镜

  那么近视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91内容,结合图ⅳ-49,分析近视的成因。

  学生分析,表达交流。

  教师强调: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就是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远处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这就是真性近视。

  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

  学生:戴眼镜。

  教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

  学生:中间薄,四周厚。

  教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凹透镜可以发散光线,然后再经过角膜、瞳孔等结构,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2.请几位近视眼的同学谈一谈近视心得,让其他同学引以为鉴。

  几生谈自己是如何近视的

  教师指出大部分同学的近视都是由于过度用眼,长时间近距离看书,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开始阶段都是假性近视,进行适当的矫正应该是能恢复正常视力的。

  3.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本图ⅳ50总结预防近视的方法。

  学生熟记“三要”、“四不看”,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整合提升: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以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能力拓展:

  分析老年人远视的视网膜成像特点和结构病变,并提出矫正方法。 

  板书设计: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

  一、眼球的结构

  (教师板图)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透光)       (折射)    (成像)       (形成视觉)

  三、近视的成因

  四、近视的预防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     描述耳的结构、主要功能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2.     分析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3.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耳的结构和功能

  2.     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耳的结构挂图、黑布、棉球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在纸条上写一句话,让志愿者用手势和动作传递纸条上的信息,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的事情,却花费了大家这么多精力。可见,听觉对我们的重要性。人从外界接受的各种信息中,听觉信息的数量仅次于视觉信息,居第二位。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互动一:听觉的重要性

  请大家观察课本p92-93提供的图片,完成讨论1、2。

  学生认真观察并讨论交流,认识到听觉的重要性。

  互动二:耳的结构

  1.听觉的形成离不开耳,你知道你的耳有哪些结构吗?经常有小孩子对着别人的耳朵大声说话,结果造成别人听觉受损,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回答:耳朵(耳廓)、耳朵眼(外耳道)、鼓膜

  2.大家说的非常好,耳的内部还有哪些结构呢?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图ⅳ-51,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学生看书,教师展示耳的结构挂图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指出挂图中的各部分名称,并描述其功能。

  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做出积极评价。

  互动三:听觉的形成

  1.请大家根据耳的结构图分析:外界的声波是怎样到达内耳的?

  学生分组整理并表达交流,小组间相互补充。

  教师讲解: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

  (收集声波)      (放大声波)

  2.阅读课本p94上面一段总结听觉形成的过程。

  学生看书总结,师生共同板书: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收集声波)      (放大声波) 

  3.我们从外界听到的声音都是和谐悦耳的吗?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

  学生看书理解什么是噪音,并了解噪音的危害。

  互动三:用耳卫生

  1.教师举例:在一个铁厂附近有一个小村庄,由于长期在机器轰鸣中度日,该村村民不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耳聋倾向。噪音的危害是不是挺大的?那我们应该怎样来避免噪音的危害,保护我们的耳?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参考课本p94第三段)

  2.耳的结构图中有一个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请分析咽鼓管的好处和危害。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强调: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咽鼓管会张开,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起到保护鼓膜的作用;鼻咽部炎症时,病菌可经咽鼓管到达鼓室,引起中耳炎。

  互动四:请你当医生

  有一病人突然双耳失聪,前来就诊,作为医生的你准备从哪几方面来给他进行检查和诊断?

  学生分组会诊,写出诊断步骤、诊断分析和治疗方案。

  通过这项活动加深学生对耳的结构的认识和对听觉形成过程的理解。

  互动五:体验双目失明和双耳失聪的痛苦

  用黑布罩住一志愿者的眼睛,用棉球塞住另一志愿者的耳朵,让他们在教室里行走和做某件事情。让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激发珍惜生命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帮助残疾人的情感。

  阅读“科学•技术•社会”《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一文,了解角膜移植技术,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盲人的情感。

  整合提升:

  师生共同完成小结,教师强调重点难点,以情感教育为主,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生命,乐于助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二)

  一、耳的结构和功能

  二、听觉的形成过程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

  (收集声波)      (放大声波)              (形成听觉)

  三、耳的保护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5、观察瞳孔的变化并做出解释。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应用性,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重大意义。教材在编写中注重了前后呼应,因此,我们在运用教材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它的优越性,让学生分析老人为什么会出现耳聋等问题,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例如,对于外界光线如何调节瞳孔的大小,两人可以依次用手电筒照射对方眼睛(时间不要过长)观察其变化,这样就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

  1、教学重点

  ①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②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2、教学难点

  ①近视的成因。

  ②外界光线如何影响瞳孔的变化,并做出解释。

  3、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准备

  挂图、模型等教具,flash动画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建议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生活中实际问题与知识结合起来。对于成像问题可以结合flash动画或者物理知识进行解释,对于近视的形成可以结合课本中的演示实验进行解释,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2、案例设计思路

  (1)眼球的结构和瞳孔的变化

  ①请学生观看一段精彩足球比赛的视频,从中感受观众的兴奋与激动。然后,教师提问:观众席中的盲人会有如此兴奋与激动吗?这说明我们的哪种感官在发挥作用?引出课题:眼和视觉

  ②人有80%的信息来自眼睛,因此,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呢?要想解决此问题,我们就必须先了解眼球的结构。

  ③学生对照课本图讨论,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同时教师板书演示人眼球的结构示意图和照相机的结构示意图。

  ④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对照示意图总结出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⑤教师分发眼球的结构模型,学生对照模型再次认识眼球的结构,学会卸和组装模型,说出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a.由于讨论题涉及到物理中的一些知识,学生可能比较难以接受,所以,可以共同总结,也可以在研究完眼球的结构之后,给出一定的比喻,让学生进行分析,从而理解这方面的知识。

  b.在学习眼球结构的同时,可以加上瞳孔的变化,以小组为单位用手电筒做实验,体会瞳孔大小的变化。可以看课本中的图即猫瞳孔的变化来理解,或者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解释:为什么我们白天进电影院的时,眼睛看不清,过一会儿又慢慢看清楚了?这一过程中瞳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视觉的形成

  a.学生对照眼球的结构模型,思考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提出问题:我们的视觉最终是在哪里形成的?是在视网膜上吗?用《还珠格格》中紫薇失明的片段来解释视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b、总结视觉的形成,有条件可以用flash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其过程。

  演示实验

  从中探究出近视和远视的形成。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来分析如何纠正近视和远视,做到“三要”“四不要”。

  耳和听觉

  说明:本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和简单的点评完成教学任务。

  1、四人为一组完成课本93页的讨论题。

  2、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其他实例(2~3个),从中认识到听觉的重要性,引出耳的结构。

  3、出示耳的结构模型或挂图,对照课本完成对耳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可以联系生活中的“晕车”等现象来理解半规管的功能等。

  4、根据模型或挂图了解耳的结构,这样学生便可以轻松地理解了听觉形成的过程,因为学生有了视觉形成的过程基础,对听觉的形成应该比较容易。总结听觉的形成过程。

  5、思考:听觉最终的形成部位在哪里?

  6、噪音的危害

  在学完了听觉形成后,我们认识到了听觉的重要性。我们该如何保护耳?噪音有哪些危害?

  学生讨论此问题,从中总结出生活中应该注意问题。让学生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7、生思考:人的感觉器官还有哪些?你能举出例子吗?

  8、技能训练

  人的视觉是存在误差的,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认识到此问题。

  讨论:凯伦曾经渴望上帝给她三天的光明,我们该如何对待盲人?又该如何对待聋人?生活中你是否向盲人献过爱心?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 七年级下册》,在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里,一改过去老教材先介绍神经系统结构,再介绍感觉器官的排序,而是先从人们对外界的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这样做的目的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于是,我在设置课堂教学时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喜欢的竞赛机制,根据情景编故事和分析多媒体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求知,汲取知识。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材内容包括“视觉”探究和“听觉”探究两部分。现将“视觉”作为第一课时内容讲授,分情境导入、眼与视觉、走进生活、近视及预防、课外拓展、我的收获六个版块。“听觉”作为第二课时内容讲授,分情景导入、耳与听觉、课外拓展、其他感官、我的收获五个版块。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对眼、耳等感觉器官较为熟悉,但对视觉和听觉是怎样形成的还知之甚少。所以教师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喜欢的竞赛机制,根据情景编故事和分析多媒体资料的方式引导他们汲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设置三维动画及配音,这样可以清晰直观的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经传递等信息表达清楚,易于学生掌握,对近视的成因制作模拟动画的应用,使抽象的东西更加形象直观,也使得记忆不再枯燥。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眼球和耳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视觉听觉的形成过程。

  3、阐述近视眼的成因和耳聋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二、能力目标

  观察比较分析眼球与装有胶卷的照相机在结构上相似的点,尝试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能,及参与竞争的技能。

  三、情感目标

  爱眼护耳、关爱他人。

  重点:眼与视觉、眼球的结构是理解视觉形成的基础和关键,耳的结构是理解听觉形成的基础和关键,对于听觉的形成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学习。

  难点: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晶状体的变化是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近视的成因及预防是关键。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分析讨论→教师点拨→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学习方法:体验式学习法、归纳总结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用具:眼球和耳的模型、多媒体课件,镜子等。

  教学过程:(分二课时授完)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

  (一、眼与视觉)

  教学环节 设计方案(师生活动) 设计依据

  导入新课

  (2~3分钟) 人性化的情景导入:以学生熟悉的现代化青岛都市风貌引入视听情景,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为学习科学知识作铺垫。由“人是怎样感知外界环境的?”引发本节课课题,明确教学目标。 学生在优美的视听氛围中,调动感官欣赏、聆听,感受教师创设的动感课堂教学环境,学习情绪积极而又放松。

  新授内容

  知识一

  眼与视觉

  (15分钟)

  (一)

  观察与思考

  (5分钟)

  (二)

  眼球的结构

  (5分钟)

  (三)

  视觉的形成

  (5分钟)

  走进生活

  (5分钟)

  知识二

  近视及预防

  (10分钟)

  (一)

  近视的成因

  (5分钟)

  (二)

  近视的矫正

  (3分钟)

  (三)

  近视的预防

  (2分钟)

  课外拓展

  (2~3分钟) 知识一:

  眼与视觉

  (一)观察与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自学讨论眼球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学生分组观察眼球的模型。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分组参与竞赛(看看谁最棒)。

  (二)眼球的结构

  多媒体课件展示眼球的结构:

  1)眼球壁:外膜、中膜、内膜。

  2)内容物: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学生观察媒体展示,加深对眼球结构的认识。

  (三)视觉的形成

  “想一想”眼球成像与传统的照相机成像有什么相似之处?归纳分析并回答,联想视觉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可能不够完整。

  教师点评并展示课件、图、表。学生比较记忆,通过三维动画的演示展示视觉的形成过程: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走进生活:生活场景

  1、进出影院。

  2、猫的瞳孔的变化。

  瞳孔的调节:瞳孔由虹膜控制,虹膜的色素决定眼睛的颜色。

  探究实验:观察瞳孔在亮处─暗处─亮处的变化。

  师: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生:瞳孔的这种变化使进入眼球内部的光线要适量,否则就可能引起视物不清。

  知识二:近视及预防

  (一)近视的成因

  “看一看”柱状图使数据分析更有说服力。

  “查一查”调查呈现本班学生的近视率。

  “试一试”试着分析近视的成因。

  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演示近视的成因:用眼过度,肌肉疲劳,使晶状体变凸,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外界反射来的光线经晶状体的折射后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面,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

  (二)近视的矫正

  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演示近视的矫正:佩戴凹透镜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三)近视的预防

  引导戴眼镜的学生思考生活中因近视而带来的不便,从而很自然地过度到用眼卫生,强调用眼卫生的意义,认同“三要”“四不看”。

  教师提供多媒体画面。

  课外拓展

  隐型眼镜及准分子技术的链接,为学生窥视现代医学提供了媒介,也为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课外探究现代生物科技奠定了基础。“我的爱心奉献”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该知识点,记忆性较强,通过阅读、观察、交流、竞赛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使课堂气氛达到第一个高潮。多媒体的应用帮助学生加强记忆,有利于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通过竞赛,学生暴露出来的知识薄弱环节,教师再运用多媒体重点分析,详细讲解。利用闪烁的画面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实现归层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眼球成像的原理,小循环多反馈的方式,让课堂贴近生活,实现知识由掌握到应用的转变。

  图片、文字、三维动画及声音等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眼球结构的感知实现平面到立体的清晰的转变,有效突破重点和难点,课堂气氛达到第二个高潮。

  这是过渡环节,在设计上充分重视其教育性和感染性,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使学生在动与静的交替中认知体验,并通过思考交流,自然过渡。

  卫生班长展示课前调查数据,引导学生从近视率的数据比较中,试分析近视的成因。

  该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贴近学生的生活,多媒体动画的应用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具体、直观,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课堂气氛达到第三个高潮。

  由具体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解决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体现了课堂为学生发展的原则。

  在课外拓展板块,融合现代生活场景,体现时代气息。

  我的收获(5分钟) 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引导全班总结归纳,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归纳总结。 我知道了,我学会了,我懂得了,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难点,实现从知识到能力,到情感的升华。

  视听集锦

  (2~3分钟)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千手观音”画面引导思考,为下节课做好准备。学生身临其境,感知、体验周围的环境,回应主题。 篇尾的音乐和动画,与导入部分前后呼应,有机地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与序列性。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由于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继而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旨在强调了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本节的教学是全章教学的基础,完成好本节教学任务,可为后面的教学做一良好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有关人体对外界感知的方式、器官,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并不陌生。但涉及到这些器官的结构名称、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感觉外界环境变化,学生又不十分清楚。那么如何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是本节的关键所在。

  三、本课对教材的处理

  1.从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出发章、节、引言中的设问

  2.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地学习了解眼球的结构、功能。

  3.给每个学生以同样的探究学习和表现的机会,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探究来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4.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自然迸发,形成爱眼意识。

  5.为学生提供相关网址,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概述人体通过眼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 描述眼球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3. 提高学生的探究、实践、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方法构建“眼与视觉”的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视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五、教学重点

  描述眼球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方式来获取生物学知识,构建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阅读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兴趣点、能力点、知识点及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点,制作能充分说明问题的多媒体课件;

  2.眼球的结构模型;

  3.能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知能力的小道具;剪贴图。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爱护眼、耳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

  眼和视觉

  (一)眼球

  (二)视觉形成

  (三)增进爱眼意识 针对夏天降雨量大这一实际,展示课前制作的“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音像课件,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并适时提问:“如果这一情境发生在你上学的路上,你会怎样做?为什么会这样做?”

  将学生眼睛蒙上,把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小道具(报时器、香水、玩具熊等)一一拿出,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来分辨。

  提问:“有关眼和视觉,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提问后,及时归纳总结,进而明确: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基于对眼球结构的了解。

  适时指导、启发并参与学生的交流。

  小结:“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学习的都很认

  真,下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一个竞赛活动,比比看,哪组同学的学习效果最好!”

  出示有针对性的题目,组织竞赛:

  a.  动动手:组装眼球

  b. 考记忆:说出眼球各                         部分名称、功能

  c. 猜猜看:下列变化是 由哪部分引起的

  d. 对对号:用鼠标将名 称移动到相应位置

  将眼球和照相机结构对比图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

  深入设疑:“照相机能利用这些结构拍出美丽的相片,而眼睛又是怎样利用这些结构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的呢?”

  针对视觉的形成过程,创设两个问题,引导探究:

  1. 外界光线依次通过眼睛的哪些结构并最终在什么结构上成像的?

  2. 眼睛是通过哪一结构的调节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

  参与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一同讨论、交流。

  学生探究学习后,对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回答可能有一定难度,通过展示:眼球视近物、远物的动态课件,解决这一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同时利用剪贴画将视觉形成过程呈现于黑板上,并设疑:“真实物体与所成物像有什么差别?”

  “那为什么通常我们看到的物体是正立的?”进而学生明确:“视觉形成于大脑”。

  出示相关资料并设疑引导讨论:我国仅角膜损伤致盲患者就有400多万,其中青壮年约占70﹪,儿童约占15﹪,这些人只要患上健康的角膜就会立刻复明,但我国每年只能给约700人做角膜移植手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观看大屏幕中的情境,学生立刻兴奋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对探索“人体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由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来做游戏:“猜猜我是谁”通过愉快的亲身体验证实:视觉获取信息最多。

  学生说出自己想弄清的相关问题:

  近视是怎么回事?

  眼睛是怎么看清物体的?

  眼睛的构造是怎样的?

  ……

  利用眼球模型,书中插图,分组合作学习了解眼球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

  每组任选一题派两名选手参加竞赛。

  通过分组竞赛,加深对眼球结构和功能的了解。

  观看大屏幕对比出眼球和照相机结构、功能上的相似之处:

  “镜头——晶状体

  光圈——瞳孔

  胶卷——视网膜”

  分组探究

  观看动态课件,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

  1、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依次通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最终成像于视网膜,

  2、眼睛是通过晶状体的调节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

  总结、归纳视觉形成。

  分析“角膜移植、角膜捐献”资料,并讨论:“乐于从生活中的点        点滴滴帮助盲人朋友;

  乐于在身后捐献角膜;

  乐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创设亲身经历的情境,无疑是激发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兴奋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本课主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好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为了配合教学内容,同时抓住学生心理,将能充分发挥各种感知能力的生活用品做道具的小游戏带入课堂,寓教于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了解“眼和视觉”的渴望。

  有关眼球和视觉,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他们还想弄清哪些问题,然后,既不急于一一作答,也不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讨论、探究,而是适时引导、启发: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基于对眼球结构的了解。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既将自己的知识储备得以最有效的开发,并与他人共享,同时也获取了新知识。

  没有基础知识作基础的能力,好比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自主学习的小组竞赛尤为重要。在竞赛中,既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又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

  在学生有了解眼球结构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地将照相机与眼球的结构进行对比,并进一步设疑,激发学生对了解眼球成像的渴望,顺利引入“视觉的形成”。

  主动的学习者是成功的学习者。而探究学习是主动学习的方式之一。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于同样的问题常常会展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思维的碰撞最终会产生创造的火花。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更有利于学生构建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

  将较为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动态课件在这里发挥了最有效的作用。

  适时的归纳、总结,将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化。

  此时,学生对“眼与视觉”已有了较详细的了解,也充分意识到了眼睛对视觉形成的重要性。进一步借助“角膜移植、角膜捐献”资料引导分析讨论,让学生的情感在此得到自然升华。

  小结 引导学生整合本节知识、内容。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 加深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的构建。

  学习延伸 出示网址:

  爱眼网

  21世纪眼科在线  课上时间是有限的,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网址,给学生课下以更广阔的探究天地。

  结束语 出示音像资料,并寄语学生:一起爱眼。

  “六月六日是爱眼日,它的设立是为了提醒我们每个人要爱护好眼睛,因为它是心灵的窗口,我们只有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才能更好的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 倾听、感受 优美的音乐,清新的背景,真挚而诚恳的话语寄语学生,进一步深化主题。

  八、板书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                             视网膜成像           大脑产生视觉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篇6

  这节课是新学期第一节课,作为一个新的尝试,首先在教学思路上,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学手段必将走进课堂,如何利用它达到课改的目标,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是我想探讨的问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学生通过课件来学习部分教学内容确实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兴趣、注意力的集中、合作精神方面,包括探究的深度,都有良好的反映。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但是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制作的内容要让学生容易理解,要生动形象。同时要能够解决教学问题,还要易于操作,否则制作的东西就没有价值。制作比较实用且效果较好的课件需要的周期较长,因此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本课就是比较适合的一种,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另外从时间的分配上来看,采取这样的方法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时间的利用更加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来解决遇到的困难,解决其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学生有了成就感,就更加喜欢学习生物学了,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这一新的角色就建立起来了,这是符合课改要求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如果完全展开,可以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完成,会有更好的效果。如果可能,调整一下“观察思考”的内容,或重新设计一番,使之更实用,是我们今后应探讨的问题,另外,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需进一步训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