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教案高一地理教案《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教案(精选3篇)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教案(精选3篇)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教案(精选3篇)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水稻种植业和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2.理解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3.理解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优势及努力措施。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科技兴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首先回顾上节课所学农业区位的选择知识,指出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从而使世界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农业地域类型。本节课主要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大牧场放牧业。

  〔板书〕

  一、水稻种植业

  这一部分的重点有两个,即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和特点。水稻种植业主要位于亚洲,而中国的水稻产量和种植面积在世界上居首位,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水稻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或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从感性上认识水稻生产,从而分析出水稻生产的区位因素。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可结合我国的实际来分析,最后总结归纳出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投影〕《地理图册》p8“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图”

  〔提出问题〕世界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请结合已知的气候知识,分析这些地区共同的气候条件。

  〔学生讨论〕

  〔归纳〕世界上的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因为这里或夏季高温多雨,或全年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

  〔提出问题〕由于纬度位置差异,热量条件不同,因此从水稻种植区的北部到南部,一年分别种植几季水稻?

  〔学生回答问题〕(略)

  〔归纳〕从北部一年种植一季稻逐渐向南种植双季〔提出问题〕水稻在生长季节需水量很大,要求田地平整,排灌方便,因此水稻适宜在何种地形种植?

  〔学生回答问题〕(略)

  〔出示〕《中国地形图》〔归纳〕我国东部季风区多河流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里是我国主要的水稻种植地区,在丘陵地区种植水稻,必须修建梯田和有充足的灌溉水源。看一段水稻生产的录像,请同学们说出水稻生产的大致过程及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略)

  〔归纳〕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与其他农业类型相比,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来精耕细作。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是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条件。

  〔投影〕《世界人口平均密度图》和《世界三大主粮单位面积产量对比表》

  〔提出问题〕请结合这两幅图分析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种植水稻的原因。

  〔学生讨论〕

  〔归纳〕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而水稻单产高,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教师引导〕根据以上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学生回答问题〕(略)

  〔归纳投影〕

  〔承转〕亚洲水稻种植业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李守银家住在江淮平原上。全家六口人,上有两位老人,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李守银承包了0.5公顷土地,农活主要由他和妻子来做。李守银家与另外5家村邻共同购买了一头耕牛、一台水泵、一台电动脱粒机。其他小型农具每家自备。一般情况下,李守银用0.3公顷田种双季稻,0.1公顷田种单季稻,0.1公顷田种其他作物。他家每年约收稻谷3800千克(双季稻产量为1050千克/0.1公顷,单季稻产量为650千克/0.1公顷),其中2500千克留作家庭口粮、饲料用粮及上缴公粮,其余的1300千克到市场上出售。

  1.我国水稻生产的经营规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单位土地的产量如何?商品率如何?

  3.机械化水平如何?

  〔学生讨论问题〕 (略)

  〔教师总结〕通过讨论我们明确了我国水稻生产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属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但我国是传统产稻区,人们根据经验优选品种,精耕细作,使水稻单产较高,能满足居民生活所需的粮食,但商品率却很低;由于人多地少,田地规模小,农民凭自己的劳动能够完成农活,机械化水平很低,科技含量低;由于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为保证水稻的需水量,需要政府大力投资并组织水利工程的建设。

  〔引导读书〕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和我国基本是一样的,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下表阅读该部分内容。

  (投影下表)

  特  点

  原  因

  发展措施

  ①小农经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集约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控制人口数量③机械化水平低人多地少,体力劳动为主加快机械化发展④水利工程量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大力投资,兴修水利⑤科技水平低凭传统经验加大科技投入

  〔板书〕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几个特点中,除水利工程量大是由于水稻生产的特点和气候条件决定的外,其他几个特点是相互依存的,并且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是形成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

  〔板书〕二、大牧场放牧业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大牧场形成的自然条件、分布及主要牲畜,然后结合地图,分析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最后向学生介绍阿根廷为发展牧牛业采取的措施,并让学生了解这些措施对我国广大牧区的畜牧业有哪些借鉴意义。

  〔投影〕《地理图册》p8“世界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图”

  〔提出问题〕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为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略)

  〔归纳〕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这些国家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因而形成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

  〔提出问题〕我们知道阿根廷的牛肉世界驰名,而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这些国家放养的牲畜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问题〕美国、阿根廷主要养牛,而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主要是放羊。

  〔教师引导〕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潘帕斯草原上,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图5.12分析一下潘帕斯草原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学生讨论〕

  〔归纳〕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补充〕地广人稀的阿根廷,要想大规模发展牧牛业,需要在世界范围内找到牛肉的销售市场。当时,这个市场主要在西欧,而阿根廷离西欧实在太远。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海上冷冻船的发明无疑是促进阿根廷商品牧牛业大发展的重要因素。

  〔承转〕阿根廷的牧牛业之所以长盛不衰,繁荣发展,除了上述优势区位条件外,还与阿根廷采取的措施有关系。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最后一部分教材,考虑这些措施对我国广大牧区的畜牧业有哪些借鉴意义?

  〔归纳〕

  1.培育良种牛加强良种牛的培育和牛群病害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修建了横穿潘帕斯草原的大铁路,牲畜很方便地运往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屠宰加工,再装船外运。

  3.开辟水源在草原上打了很多机井,以保证牧草的生长以及提供牛群和人民的饮用水。

  4.种植饲料种植一些饲料作物或牧草,以补充放牧时天然牧草的不足。这些措施对我国广大牧区的畜牧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教学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水稻种植业和大牧场放牧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学习,我们应认识到农业的发展首先要因地制宜,其次为获得更大经济效益还要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如生产资料、科学技术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板书设计]

  点评:本节课--思想清晰,重难点突出。--紧扣教材内容,以投影和设疑、质疑展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讨论、回答问题掌握不同国家、地区农业的地域类型。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诱导,涉及多类问题的提问,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的导学作用,有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掌握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

  2.懂得对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3.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发展理念。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电化教学

  【教具准备】录像机(带)、投影仪(片)

  【课  时】一课时

  【授课内容】(略)

  (播放录像)三江平原的种植业,青藏高原的畜牧业

  (学生活动)

  看录像、思考:按农业生产对象分类,三江平原、青藏高原各是什么类型的农业?造成两地区农业生产类型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导入)

  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分别处在我国的东北部和西南部,由于诸多因素,如地形、气候、劳动力等条件的差异,分布着不同的农业类型,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区位(引出区位概念),所谓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具体位置,如东北和西南;二是指分布状况,如种植业和畜牧业。那么,对不同地区的农业,如何才能做出合理的区位选择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5.2 农业的区位选择

  (学生活动)结合图5.5,学生回答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师讲述)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其中自然条件中的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各地区由于热量、光照、水分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农业生产极为明显的地域性。多种多样的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截然不同,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适于发展耕作业,丘陵山地利于发展畜牧业、林业和各种水果的生产。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对发展耕作业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土壤肥力条件不同,农作物长势也明显有差异。另外,世界各国的农业还要受到国家政策及政府干预的影响。同时,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对农业区位影响也不容忽视。但是,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最终还是取决于市场的需求量。因此,农民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合理地进行农业规划。

  (板书)

  一、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土壤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以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受什么因素影响形成的。

  (展示投影)

  1.《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

  2.我国杭州的“明前龙井”茶驰名中外,日本的茶道爱好者曾经把茶种带回日本栽培,但效果很不好。(土壤)

  3.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的气候都较寒冷,为何这两个地区的农业类型不同?(地形)

  4.南京市周围形成大规模的蔬菜、乳、肉、禽、蛋的农业生产基地。(市场)

  5.乳肉畜牧业、园艺业一般分布在交通便捷的地区。(交通)

  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计划地建立了一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政策)

  (承转)

  根据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各地区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合理进行农业的区位布局。

  (学生练习)

  (投影展示)

  下列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进行搭配:

  a.古巴的甘蔗     (1)灌溉水源

  b.黑龙江省的大豆   (2)炎热的气候

  c.河西走廊的粮棉   (3)地形

  d.横断山区立体农业  (4)市场的需求

  e.江南丘陵的茶树   (5)土壤

  (承转)

  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有重要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的,人们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板书)

  二、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p8“对自然因素的改造利用”框题,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投影展示)

  农业生产活动

  利用改造的因素

  天然橡胶由热带扩大到北纬22°

  玻璃温室的农业

  丘陵缓坡修筑梯田

  江南丘陵茶园的喷灌

  三江平原的小麦种植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填表

  (教师设疑)农民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时,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吗?

  (学生讨论)

  下列农业生产活动是否合理?说出理由。

  (投影展示)

  1.丘陵陡坡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不合理。工程量大,且易造成水土流失。)

  2.围湖造田,毁林开荒(不合理。破坏水利,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教师小结)可见,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一定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根据当时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还要充分考虑投入产出之比。

  (承转)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做是相对不变的,而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而,农民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的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板书)

  三、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学生讨论)

  (投影展示)

  分析影响下列事物变化的因素:

  1.近些年来,泰兴城的周围形成了以生产蔬菜、肉、蛋、奶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

  (市场需求)

  2.90年代初,泰兴的白果非常畅销,最近几年,白果价格大跌,滞销严重。

  (市场需求的变化)

  3.产于云南等热带地区的荔枝大量运往北方市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发展。)

  4.荷兰的鲜花远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发展农业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因时、因地制宜,使人的主观行为与自然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科学合理地作出农业的区位决策。

  (巩固作业)

  (投影展示)

  某城镇周围要发展乳牛、小麦、花卉、果树种植四种农业,请在图中a、b、c、d四个区位安排这四种农业,并说明这种安排的理由。

  点评:本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并结合电化教学,采用录像机、投影仪等现代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将知识展现出来,同时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通过投影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充分理解和当课消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传统工业区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历程。

  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强化科学的区位观念和人地观念,提高学生关注祖国经济发展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在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工业地域──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其中传统工业区多形成于第一次和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它们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工业区

  理解传统工业区的概念,关键要抓住工业部门(传统工业)和工业规模(大型工业企业)两点。可自制“世界铁矿和煤炭资源分布图”(用投影片或空白挂图),并标出主要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等)。要落实它们的位置,引导学生读图说出其主要的区位优势:传统工业区一般接近煤、铁产地,或接近市场、交通便利的地区,以减少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传统工业区的突出特点可让学生讨论回答:主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工业规模如何?

  【归纳并板书】

  【承转】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区开始衰落,其原因何在?发展的出路何在?下面以鲁尔区为例,共同分析传统工业区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投影图片】“德国鲁尔区的区位”图(高中地理图册第14页)

  【教师讲述】鲁尔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其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而工业产值却占全国的40%,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提出问题】根据图中内容分析,鲁尔区工业发展的优越区位条件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对鲁尔区五个方面区位优势的认识,应引导学生充分读图,分析得出结果,教师仅作明确提示和简要补充。

  【读图提示】

  1.丰富的煤炭资源:看投影图片和课本“鲁尔煤田剖面示意”图,鲁尔煤田储量?(煤海),开采条件?(露天开采,且煤质好)。

  2.离铁矿区较近:铁矿来源?(初期主要来自法国的洛林铁矿,后又从瑞典进口优铁矿石。)

  3.充沛的水源:降水丰富,河流众多。

  4.便捷的水陆交通:鲁尔区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它与德国以及欧洲其他地区联系紧密;特别是内河航运,天然河流和四条运河联成一体,而且可直通海洋,为铁矿石等原料的运入和工业产品的运出提供了便利和廉价的条件。

  5.广阔的市场:德国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便捷的交通,为鲁尔区的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三、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鲁尔区的衰落,可引导学生从该区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世界工业发展形势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应抓住其产业结构问题,说明它是后面原因产生的基础。

  【提出问题】具有这样的区位条件,比较容易发展哪些工业部门?

  【学生回答】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等。

  【出示投影】“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的联系”图

  【教师讲述】鲁尔区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逐渐发展了煤焦、电力、煤化学工业。运进铁矿石,发展钢铁工业;煤炭资源与充沛的水源相结合,促进了化学工业的发展,并在大量钢铁和充足电力的基础上建立发展了机械制造工业。凭借这几个大工业部门,鲁尔区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繁荣。

  【提出问题】根据此图说出鲁尔区在工业部门方面有何显著特点?

  【共同归纳】以传统工业为主。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并高度集中于少数重工业部门。

  【提出问题】这是一种怎样的生产结构呢?

  【学生回答】单一的生产结构。

  【教师补充】这样的生产结构中,如果某一工业部门生产衰落,将必然引起全区生产的衰落。

  鲁尔区由煤炭工业起家,其衰落也是从煤炭工业开始,随后是钢铁工业。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衰落的原因,可设计分层递进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图表得到清晰的认识。

  【出示投影】“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图

  1.煤炭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煤炭能源地位下降)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煤炭的市场需求量明显下降;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

  2.钢铁工业衰落的表现是什么?(世界性钢铁过剩)是什么原因造成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钢产品的替代品如塑钢、合金、工程塑料等的广泛利用,需用钢材较少的新兴工业的兴起,使世界钢材消耗量急剧减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新兴工业蓬勃发展,但许多新兴企业却不愿在鲁尔区落户,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阅读回答】(略)

  【教师总结】这依然是长期发展传统工业、生产结构单一的原因。随着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衰退,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鲁尔区和世界其他传统工业区一样,优势下降、劣势出现,使其在德国经济中心的地位下降,工业产值不足全国1/6。因此鲁尔区必须开展区域整治。

  四、鲁尔区的综合整治

  这部分教学的侧重点应是使学生理解综合整治措施的效益,即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机械记忆,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结合前面对其经济衰落原因的分析,大胆提出可行性建议,教师适时结合插图作出适当的讲解。

  【提示讲解】

  1.调整产业结构,这是综合整治的核心。一方面对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进行改造,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从而促使本区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投影图片】“德国鲁尔区的区位”图

  2.调整工业布局。必须打破原有的产业结构,建立新的产业结构;调整原有的工业分布,使新、老产业部门都有较为合理的区位,以提高经济效益。

  【投影图片】“鲁尔区的交通网”图

  3.拓展交通。铁路、高速公路、天然河流、人工运河交错成网。

  4.发展科技。推进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这是维持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改变了重工业区烟囱林立、污染严重的状况,即注意经济效益,又注意社会和环境效益。

  五、鲁尔区综合整治的经验

  【承转】经过整治后的鲁尔区,经济重新走向繁荣。其综合整治的经验和成果,也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下面以同样有丰富煤炭资源的我国山西省和鲁尔区作一比较:

  【出示投影】材料一:山西省是我国最大的产煤基地。作为能源大省,它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山西省尚未成为我国的经济大省。

  材料二:山西省主要煤矿分布示意图

  【提出问题】

  1.和鲁尔区相比,山西省较匮乏的自然资源是什么?(水资源)为解决这一问题,正在进行什么工程?(引黄入晋工程)山西省比鲁尔区欠缺的区位优势还有哪些?(便捷的水陆交通,附近有大铁矿等)

  2.为尽快使得山西省由能源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山西省政府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成功经验,你认为应当怎样调整经济结构,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强省?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提示】主要思路:(1)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转化,提高经济效益;(2)引进新兴产业,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3)增设道路网,改善交通条件;(4)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发展真正转到提高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教学小结鲁尔区作为传统工业的典型代表,经历了兴衰和改造的历程。亦如我国的国有企业,只有改革,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才能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板书设计】

  【课外活动设计】课后“活动”题:搜集有关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或某一国有企业改革)的资料,谈谈自己的认识。

  点评:本节--虽延用传统的讲授法,却结合电化教学,采用投影仪将所讲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同时注意学生的参与活动。通过提示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思考、回答、归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本节--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紧扣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如何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