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教案高二历史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精选3篇)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精选3篇)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精选3篇)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篇1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本课为第二个历史阶段,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四、教学建议:

  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问题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填写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从“无为”到“有为”讲两个问题:

  1、汉初“无为”的时代背景、目的、措施及评价。

  2、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和目的。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小结:通过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又是怎样发展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宋明理学”

  九、板书设计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儒学成为正统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特点.内容.作用.措施

  【预习内容】

  一、背景

  (1)汉初,统治者吸取“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             的政策。

  (2)汉武帝时.社会潜伏着危机(        、        、        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提出

  (1)特点:把         、        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内容①提出“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宣扬“            ”.并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

  (3)作用: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

  3、措施

  (1)表现①起用        参与国家大政。②               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兴办        ,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祟的           思想,逐渐成为                   。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特点.内容.作用.措施

  2. 汉代儒学的内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特点

  (二) 合作探究

  1.汉代儒学的内容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宣扬“君权神授”并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2.汉代儒学的作用: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

  3、措施

  (1)表现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祟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  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精讲点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当堂检测】

  1.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

  2.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接服务于   

  a.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b.封建国家的中央集权

  c.“百家争鸣                            d.分裂割据

  4.儒家思想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a.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             b.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儒家思想被广泛传播                   d.儒学成为士人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

  5.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6.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人法,以礼入俗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8.“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最能体现这句话的思想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c.“春秋大一统”                        d.三纲五常

  课后练习与提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日:“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当时是怎样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的?

  材料二  (李斯上奏) “非秦纪皆烧之,……天下敢藏有《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今非古者族……”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  (董仲舒建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中舒《对策》

  (2)材料2和材料3对待孔子学说(儒学)的态度各是什么?当代史学家冯天瑜称董仲舒为当时的“群儒之首”,董仲舒对儒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材料4:言论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言论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3)指出言论一、二各是谁的观点?并概括各自的核心思想。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参考答案

  【预习内容】

  一、与民休息  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   土地兼并剧烈   匈奴为患  积极有为 

  二、道家   法家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当堂检测】

  1.【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题干可知,如果君主的行为有过失,上天就会提前警示,这是董仲舒新儒学中“天人感应”的观点。“君权神授的观点说明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很好地体现了统治者的利益;但它也束缚了人们的头脑,形成了封闭、保守、落后等民族性格。【答案】d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了文化的统一,从而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故选b。【答案】b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使其具有了巩固君权、维护专制统治的作用。【答案】b

  5.【解析】汉初推行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实力增强,但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如诸侯国实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因此答案选b。【答案】b

  6.【解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儒家思想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因此③说法不对。凡备选项中有③均可以排除。【答案】b

  7.【解析】紧扣“有善质” “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考虑。本段话的意思是说,人本性天生是善良的,而在现实中却不善,所以上天设立君主,引导人民从从善,强调了君权的神授。【答案】d

  8.【解析】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是指儒学的独尊地位,这是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开始的。【答案】a

  【课后练习与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题,概括材料中心意思,并注意联系、归纳教材内容。第(2)题,材料2是秦朝时期“焚书坑儒”;材料3是西汉“独尊儒术”。第(3)题。根据材料4即可判断并概括核心思想。 第(4)题,主要从自身发展和时代需要方面回答。   

  【答案】(1)实施德政;礼治。兴办私学;编撰书籍。(或周游列国宣传主张)

  (2)反对和肯定。发展儒家学说;提升儒家地位。

  (3)言论一: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言论二:王阳明;“致良知”。 

  (4)不断吸收发展(或答具有包容性);符合时代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篇2

  必修三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春秋)、庄子;

  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孔子:

  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

  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

  a主张实行“仁政”。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主张“性善论”。

  荀子:

  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汉代儒学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太学: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兴办太学。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宋明理学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①宋明理学的形成:北宋时,儒学家们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②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

  程颢、程颐(北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同时,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朱熹(南宋):理学集大成者。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a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③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4、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李贽:明朝后期思想家,著有《焚书》《藏书》。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b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黄宗羲: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著有《明夷待访录》。黄宗羲的思想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a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日知录》。

  a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他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b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c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篇3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老子  庄子 。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2、孔子及儒学的勃兴.孔子的思想主张:

  a、   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人”、“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了民本思想,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b、   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兴办私学。

  3、孟子的思想主张

  a、“仁政”。  b、“民贵君轻” (“民贵”是就百姓在维护统治秩序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并非指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民”比“君”高贵)。 c、“性善论”。

  4、荀子的思想主张:a、“仁义”、“王道”。b、“君舟民水”。c、“性恶论”。d、法治。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思想: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全面肯定新儒学的措施。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结果: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三课 ) 宋明理学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1、宋朝的程朱理学:

  北宋——程颐、程颢     二程基本观点:  万物皆只是一个理,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发挥了孔子“仁”的学说。

  南宋——朱熹理学内容:“理气论”(客观唯心论):理和气不可分离。“心性论”:性无不善,情应当从善,人应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著述《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

  2、   王阳明心学:“心即理也”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提出“致良知”学说,进一步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

  (第四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1、  离经叛道”的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如抨击男尊女卑,高度评价商鞅、吴起改革家,认为农民起义是贪暴的统治者逼出来的。

  2、  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知识简表

  共 同

  经 历

  共同

  主张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共同

  作用

  处于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激烈动荡的年代,参加过抗清斗争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进步思想

  认为天下土地不能为帝王私有,应当耕者有其田

  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