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教案高二历史教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篇1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学习目标】

  1.课程标准:

  (1)①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

  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

  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发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④列举李贽,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情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

  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

  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知识,注重探究学习,善

  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

  的认同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

  文材料的能力,增强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

  (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注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

  其他资料。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重真正理解原文,而现

  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必须注意各家思想在

  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许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

  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

  实物的),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在同学们间

  进行讨论,或向教师请教,也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思辩学习法:本专题涉及许多思想流派与历史人物的观点,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

  上,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及思想流派的观点,产生个人的置疑,认识和判

  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同时,也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它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较

  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在思辩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

  概括等形式,有意识和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重点知识整合]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

  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

  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传统儒学为基础,适应当时的时代需要,建立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他提出的

  以儒学作为统一思想的原则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

  (4)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激烈地反对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主张复兴儒学之道。

  (5)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

  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

  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

  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

  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情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

  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第1课 百家争鸣

  【本课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

  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

  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

  括和阐释。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

  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

  国主义情感。

  【重难点突破】

  1.本课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列

  表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理解。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

  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2.本课难点: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在学习过程中,

  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

  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教学过程]

  导入: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教师补充材料。

  一、百家争鸣

  1、概念:众多学派地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

  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

  (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3)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4)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

  者重用。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

  a:孔子——创始人

  1.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2.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

  3.主张与成就

  (1)思想主张:

  ①:“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

  知识链接

  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什么是仁?)

  “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怎样实现仁?

  什么是礼?)

  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

  善矣。”(仁在政治上的推行)

  材料四  敬鬼神而远之。(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

  评价:

  a、  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b、  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

  c、  “爱人”然是有阶级性的。

  “礼”的学说: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2)教育方面:

  ①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②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④培养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

  (3)整理文献:孔子:《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

  b:孟子——继承发展

  1.生平及地位: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儒家

  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

  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

  一。

  2.思想主张

  (1)政治主张:

  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2)伦理观: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c.荀子——丰富完善

  1.生平: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50岁到齐国游学

  ,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2.主张:

  (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

  ”的重要思想。

  (2)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3)伦理观: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

  3.评价:

  (1)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

  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2)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阅读材料,比较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史料1:有关孟子的思想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史料2:有关荀子的思想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思考:

  1.苟子的“性恶论”及其与孟子“性善论”的比较

  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好逸逐利,如果顺其发展,就会天下大乱,因而要

  有道德和制度的约束。这种道德和制度的集中体现,就是“礼”。

  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尧舜的境界;荀子主张“性恶”,但又认为通过

  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后,人仍然可以成为尧舜。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殊途同归。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 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 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3) 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研究探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对“诸子百家”的分析以及了解,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

  (3) 认识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且联系现实,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 教学方式

  1. 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法,分析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

  ※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早期儒学三大家的主要观点

  2. 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言  

  由电影《孔子》引出课题: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电影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不少的电影人甚至社会学者,历史学家都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对于这部影片,褒贬不一,它就是《孔子》。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于xx年1月22日正式全国公映。电影描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播放《孔子》的系列剧照。)

  提问:影片《孔子》的时代背景,大家知不知道?答案 春秋战国时代。

  导入新课

  影片的主角是孔子,但是,其实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孔子一样伟大的人物。那个时代,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一次大潮流,无数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它不仅仅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也是一个各种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时代。

  二、教授新课

  (一)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提问:何谓“百家争鸣”?提示:“百家” 与 “争鸣”各自含义。  答案: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a.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b.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c.“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原因)

  结合课本,请学生先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幻灯片演示

  第一,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二,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三,科技上的进步。在天文学﹑数学﹑光学﹑医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下,人们的精神生活及物质生活得到了丰富与提高。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第五.学术自由的氛围。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3. 诸子百家

  (1)墨家——墨子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墨家创始人,战国时期鲁国人。代表作《墨子》。

  资料链接: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提问:从上述史料中,你能分析出墨子的主要观点吗?答案:兼爱、非攻、尚贤

  (2)道家——老庄

  老子,传说姓李名耳,生卒年不详。春秋晚期楚国人。

  资料链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从资料分析老子的思想观点:“道”是本原,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辩证法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资料链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从资料分析庄子观点:继承发展老子的思想,把世间万物都看做相对的

  (4)法家——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 ),战国时期韩国人,是法家集大成者。

  资料链接: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从上述资料分析韩非子观点:答案:以法治国   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4.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影响

  概括而言: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列表法小结儒墨道法四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主要流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儒  孔孟  略

  墨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道  老庄 无为而治以及朴素的辩证法

  法  韩非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以及以法治国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代,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和总结,并博采众家之长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孔子

  提问:你对孔子了解多少?

  幻灯片演示孔子简介。结合课本p5的资料回放总结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史料链接: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仁。《论语•卫灵公》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从上述资料分析孔子的观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的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政治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结合课本知识以及资料链接分析孟子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并把它发展为“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则会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还提出了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在当时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资料链接:“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3.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结合课本知识分析荀子的思想

  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在君民关系上,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在伦理观上,荀子主张性本恶。

  资料链接: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 )

  从上述资料启发学生对于如何学习的思考。

  4.运用列表法对比孔孟荀三者的观点

  早期儒学三大家思想主张对比

  孔子  仁  为政以德  克己复礼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三、探究学习:儒学与现代生活

  提问:列举你在现代社会中看到的儒学的影子。

  此部分主旨在于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经久不衰。学生回答后,幻灯片放映。

  四、巩固练习

  本课主旨内容及探究性问题: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原因

  2.百家争鸣局面带来哪些影响

  3.试述儒教三大家主要观点

  4.你觉得为什么儒家思想最后为什么成为“百家”中的大家?

  5.你认为现代社会生活中,有没有复兴儒学的必要?如果有,那么原因是什么?

  6.你认为我们能为复兴儒学做些什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篇3

  高二历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期末知识点整理

  【基础解读】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