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教案八年级地理教案《农业》教学设计(精选3篇)

《农业》教学设计(精选3篇)


《农业》教学设计(精选3篇)

《农业》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农业的重要性。

  2.阅读图和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农业在我国的地区分布差异。

  2.教学难点: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图文、活动、阅读资料等,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通过问题引导、图表分析、综合比较,了解农业的重要作用及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数字中国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形成感性认识。

  教师:食物是人的生存之本,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每天消耗的食物量更是惊人,那么如此重要的食物来自哪个经济部门呢?

  学生回答预设:农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农业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讲授新课──识农业,说农业

  教师: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请大家阅读课文,说一说什么是农业?

  学生回答预设: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是生物本身。

  教师:结合图说出农业的主要部门。

  学生回答预设: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资料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农业的概念和分类。】

  教师(小结):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这是广义的农业,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教师:大家阅读资料“多姿多彩的现代农业”,了解我国的现代农业。

  教师:你的早餐吃了什么?除了“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还需要农业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预设:衣、住、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农业的重要性。】

  教师:展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示意图,请同学们读图(四国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世界、部分国家单位面积水稻产量),寻找证据,证明这个说法。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读图验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让学生读“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它们的界线在哪里?

  2.东部和西部各有哪些农业类型?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

  4.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

  5.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

  6.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学生:读图思考回答。

  教师:让学生读“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地    区

  主要耕地类型

  熟    制

  主要农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学生:读图讨论,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图得出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东部与西部的差异,南方与北方的差异),通过问题的引导一步步认识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接着结合地形、气候、河流等所学内容,引导学生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自然原因,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完成活动“我国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建设规划”。

  【设计意图:加强对地形、气候与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的关系的理解;了解在西部地区应当如何开展农业生产,并认识我国西部地区种植业区的常见农作物;进一步理解我国东部南北方农业的差异,为今后高中学习农业规划打下基础。】

《农业》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知道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通过阅读资料认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科技兴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地图、图片、阅读资料、活动等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通过问题引导、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树立科技兴农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利用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示意图,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请你当农业设计师,如何合理布局农业。

  教师:图中四个地方:a、b、c、d,选择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类型,并说出原因。

  学生回答预设:a:山地,林业,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b:草地,畜牧业,牧草生长良好,可以饲养牛羊。

  c:平原,种植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可以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d:河流沿岸,渔业,河湖较多,可以养殖水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农业生产活动类型的选择,复习前一节课学过的关于农业的经济部门的知识。并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回顾前面学过的关于中国地形、气候、河流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

  教师:上面的选择只是从自然条件方面考虑应该发展哪个农业部门,当我们进行具体生产时,又会考虑哪些因素呢?

  学生回答预设:交通、市场需求、技术水平。

  【设计意图:引出农业生产还要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过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可以说农业就是我们的生存之本,依靠科学技术,我国农业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教师:介绍杂交水稻、温室大棚、机械化设备等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科技兴农的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师:结合大家的生活体验,请再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总结:我国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多采用读图分析法,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农业》教学设计 篇3

  一、确定重难点

  (一)  重点

  1.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2.举例说明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二)难点

  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二、分析重难点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这种自然条件上的差异使得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很大,那么最大的差异首先表现在东部与西部,东部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河流众多,地形以平原为主,水、热、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再加上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农业、林业、渔业的集中地区。而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气候干旱,地形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水、热、土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农区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区是以放牧为主。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而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

  只有充分认识农业的地区差异,适当地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才能总结归纳出如何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农业生产活动,是各种条件(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受自然条件影响最显著,但每个地区都有一些有利的条件,也会存在不利的条件,因此,我们要做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三、突破方案

  本节的两个重点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可由易到难,一步步突破。

  1.第一个重点通过问题的层层设问,引导学生逐步进行深入思考。先让学生在“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分布图”和“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中读出我国农业在东、西部和南、北方的差异,并具体落实到表格中。例如,下表为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差异表格,通过填写该表格,可让学生清晰直观地归纳出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具体差异。

  地    区

  主要耕地类型

  熟    制

  主要农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

  旱田

  一年一熟

  小麦、玉米、大豆、甜菜

  旱田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棉花、小麦、玉米、花生、温带水果

  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

  2.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知识,分析造成农业地区差异的原因,这样的追问既加强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在分析的过程中也完成了教学的第二个重点,从自然条件的角度该如何顺应自然发展农业,培养了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