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教案九年级化学教案物质的分类(精选11篇)

物质的分类(精选11篇)


物质的分类(精选11篇)

物质的分类 篇1

  第二单元   单元复习

  一、知识结构

  1、物质的两种分类: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如: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    如:

  2、物质性质的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直接被感知(色、味、态)被测量的                              性质(熔、沸点;硬、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

  3、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

  4、化学反应的三种分类

  从反应形式上分类的基本反应类型之二:

  化合反应:定义:由二种或二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特征:多变一

  分解反应: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

  特征;一变多

  从是否与氧反应:氧化反应(生成氧化物)

  二、空气的组成

  氮气(n2)        78%      体

  氧气(o2)        21%      积

  稀有气体:        0.94%     分

  二氧化碳(co2):    0.03%    数

  其它杂质:        0.03%

  三、空气污染与防治

  空气污染:有害气体,粉尘

  有害气体:二氧化硫     so2

  一氧化碳    co

  二氧化氮    no2

  污染防治:阅读课本第26页

  四、氧气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比空气( 1.293g/l)略大。

  3.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30ml氧气。

  4.在压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一、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高温时能与许多物质反应。

  二、 

  六、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

  装置

  •仪器装配原则: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物质加热原则:先均匀,后集中。

  •气体收集方法:

  •易溶于水排气法,根据密度定上下;

  •不溶于水排水法,所得气体纯度大。

  实验室制氧气歌诀:

  一要检查气密性

  二在把药品加入试管中

  三要把仪器固定好;

  试管口部略向下

  导管伸入稍露头。

  四再点燃酒精灯

  先均后固用外焰

  缓慢加热向管底

  五用排水集气法

  连续气泡再入瓶

  六把导管移出水

  最后熄灭酒精灯

  七: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氧。

  八、应记忆的符号

  元素符号:

  氧:氢:h   碳:c   硫:s  磷:p    氮:n    镁:mg

  铁:fe   铝:al   汞:hg  钾:k  锰:mn

  化学式

  氧气:o2   氮气:n2     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氮:no2   氧化镁:mgo  氧化汞:hgo 

  五氧化二磷 p2o5   

  四氧化三铁:fe3o4   氧化铝:al2o3  

  二氧化锰:mno2  水:h2o  过氧化氢:h2o2  

  高锰酸钾:kmno4

  氦(he)  氖(ne)  氩(ar)  氪(kr)  氙(xe)   氡(rn)

  作业:新学案

  教后:

物质的分类 篇2

  一、引入:

  思考与交流:我们学过哪些分类概念呢?

  二、课堂教学:

  ※纯净物和混合物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①:

  1、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你是怎样区分的?请你各举2个例子。

  2、找出下列物质中的纯净物与混合物,并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①空气②氯化钠③液氧④氢氧化钠

  ⑤铁⑥赤铁矿⑦干冰⑧铝合金

  属于纯净物的有:;属于混合物的.有: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形式归纳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系。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②:

  1、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什么是氧化物?

  2、你能快速找出下列物质中的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吗?

  ①Fe ② Na2CO3 ③H2 ④CaO

  ⑤SO2⑥KNO3⑦ KCI ⑧CaCO3

  (1)属于单质的有,化合物的有,氧化物的有

  (2)怎样区分一种纯净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单质是由组成的;化合物是由组成的。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质疑的地方,让其他学生补充解答(充当小老师)(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填空形式归纳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关系。

  ※氧化物

  1、概念:由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2、分类:氧化物

  ※酸、碱、盐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③:给下列纯净物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①盐酸②氯化钠③熟石灰④氢氧化钠

  ⑤硫酸铜⑥硫酸⑦氯化钾⑧碳酸

  属于酸的有:;属于碱的有:;属于盐的有:

  你的判断依据:酸是由组成,

  碱则是由组成,盐是由组成。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质疑的地方,让其他学生补充解答(充当小老师)。

  (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形式归纳酸、碱、盐的关系。

  三、※小结:

  物质分类知识网络图。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结小结物质分类知识网络图。

  ※能力检测:(PPT出示相关练习)

  ※中考怎样考?(PPT出示相关题型)

  ※结束。

物质的分类 篇3

  是,为什么参赛的课就一定要有实验探究呢?没有实验的课就真的体现不了新课改的理念了吗?就为了赌这一口气,说来有些好笑。

  二、进行教学设计

  这是此次活动的核心内容,到底怎么样做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呢?说实话,直到初赛时这个问题还没有想通。平心而论,有实验探究的话,这个问题就简单了,毕竟有一个基本的程序在指导着呀(有实验的课又难免陷到一个新的框框里去,大家都这样做也没什么意思了),可是这个内容既没有实验,也很简单,怎么样做才好呢?到底要把学生的学习引向何方呢?就这样,初赛的课做得很一般,我自己也非常不满意,感谢各位评委和领导们给了我代表农垦参赛的机会,在初赛后,我就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把这节课设计得出乎别人的意料。

  从初赛回来,一直到国庆长假结束这段时间我都在憋这个问题,(迟迟不见行动,倒把同组的老师们憋急了,)经过多方查找资料、阅读有关新课程的理论书籍(在此期间,农垦教研室的陈老师给我发了许多参考资料,对我帮助很大),我终于有了一些新的想法。这也就是所谓的机会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吧。我大胆地把这节课的基本框架定了下来,即以主题活动的方式来开展学习过程。这样设计基于以下的想法:一是内容确实很少,也很简单,诚如一些老师说的让学生自己阅读都能学完,如果按部就班的上,不要说学生没什么兴趣,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没劲,怎么能参赛呢?二是从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考虑,能不能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作点文章呢?三是高一的学生毕竟刚接触新课程不久,感受还不是那么深,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兴趣会不会大些?另外, 在活动中大家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积极性、与人合作和集体观念肯定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接下来就是具体设计学习目标和主题活动了。为此,我仔细研读了课程标准里的相关内容,包括内容标准和必修课的课程目标,查了一些资料琢磨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看了今年中招考试结果分析,仔细把人教版的教材看了好多遍,关于分类的知识专门上网查了一些资料,自己也加深了认识。之后才确定了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可以说定目标的过程也相当艰苦。

物质的分类 篇4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由本节教学内容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本章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编排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能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

  2.教学内容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分类的含义、分类的方法、分类的应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同时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并制作分类图。

  (2)过程与方法: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建立分类思想,体会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体会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教学难点分析】

  本课题没有难点。

  5.课时安排

  共1课时。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其实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2.学生“生活概念”的分析

  分类法是研究和处理庞大而复杂的现实问题的最常用方法,联系实际面较宽,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生活概念。学生在预习时已经按照我的引导查阅了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生活基础。

  3.学生“认知方式”分析

  学生理解能力基本上没问题,但是处理信息能力及对信息的加工能力、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等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学习的主角,以获得发展为目的。我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的教学模式,整个过程中教师适时适量地加以提示,帮助学生在概念的框架下逐渐构建,对知识的综合性、整体性的认识,并将它合理化、理论化,在个体学习的条件下,再进行小组协商、讨论。经过小组成员思维的磋商,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本节课我采用了活动探究式教学,学生采取小组活动探究形式。

  四、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教学生怎样去学,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思敢思会思

  学生在课堂上要敢于思考,积极配合教师,改变“被动”“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充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这样,既活跃了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必要与快乐。

  2.做高效合作

  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集体荣誉感。通过学生小组实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探究欲和操作能力。

  3.议学会交流

  本节教材对理论教学的要求不高,学生应参与讨论,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

  4.乐乐于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习,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展示图书馆、超市图片,图书馆里的图书、超市里的商品成千上万,为什么你能快速找到所需要的图书或商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探究活动1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地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

  学生分组活动:

  在1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写出你所知道的应用分类法的例子。

  讨论分类的意义。思维的发散,让学生意识到分类法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存在,明确分类的意义。引出本节课题。

  探究活动2学生分组活动:

  对下述化合物:

  NaCl、HCl、CaCl2、CuO、H2O、Fe2O3分类。

  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类的?在对这些物质分类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

物质的分类 篇5

  【学习目标】:

  1、 了解分类的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学会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

  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学习重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分类法:

  定义:分类法是把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种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说明的一种方法。 关键:找出正确的分类标准。

  讨论:以下物质的分类方式,依据是什么?

  1、Na2CO3,Ba(OH)2?H2,O2,CO2 2、? ?Mg,CuO?AgCl,Mg(OH)2,CaCO3

  ?Fe,H2,I23、? NaOH,HSO,KSO2424?

  小结:一般确定分类标准可从物质的 、 、 和 等方面考虑。 分类方法1:单一分类法——根据某一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练习1:世界上超过3000万种物质如何研究?请根据学过的分类知识将物质分类,并将下列物质归类:

  Si、 Na2CO3 、CO2 、NaOH 、粗盐、Al(OH)3 、 Al 、

  空气、CuO、HCl、H2、H2SO4、BaSO4

  练习2:请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类型进行分类。

  分类方法2: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思考1:初中学过那些有关物质类别的概念?

  思考2:请大家用已有知识对上述概念进行分类,并用图示把这些概念的相互关系表示出来?

  是否是同种元素组成纯净物物质?组成成分是否单一 ?混合物

  练习3: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选择合适的物质填在对应的类别里。

  O2 Cu H2SO4 Ba(OH)2 KNO3 CO2 空气 含镁60%的MgO

  分类方法3:交叉分类法——对事物按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思考:对于同一事物,如果站在不同的角度,所属类型是否一样?

  练习4:对于Na2SO4 、Na2CO3、K2SO4、K2CO3这几种盐如何分类?

  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的局限,往往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其中一种是交叉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练习: 按物质所属类型连线:

  Na2SO4 硫酸盐

  Na2CO3 碳酸盐

  K2SO4 钠盐

  K2CO3 钾盐

  练习5:如果根据酸的分子里是否含有氧原子,可以把酸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两类;根据酸分子电离时所能生成氢离子的个数,可以把酸分成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等,请用盐酸、硝酸、氢硫酸、硫酸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

  练习6:请模仿酸对以下的碱进行分类:

  NaOH Ba(OH)2 KOH Cu(OH)2 Fe(OH)3 Mg(OH)2

  写出分类标准和结果(可能有多种结果)

  总结: 分类一般步骤:确定分类标准选择分类方法 得出正确的分类

  练习7、每组中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在分类上或性质上不同,试分析每组中物质的组成规律或性质特点,将这种物质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1)NaCl K2CO3 Na2SO4 NaHCO3

  (2)O2 CO H2 Mg

  (3)CO2 SO3 CO CaO

  (4)生锈铁钉 氨水 蓝矾 含镁60%MgO

物质的分类 篇6

  (二)物质的分类   金属单质

  物               混合物              单质   非金属单质           酸性氧化物

  物质种类                                 稀有气体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质              纯净物  元素种类               无机物      酸      其他氧化物       

  化合物                 碱

  有机物      盐

  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

  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 矿物(煤、石 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 水银、 蓝矾(cuso4 •5h2 o)都是纯净物

  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铁 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6.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7.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co2 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

  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co2 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

  8.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a.酸性氧化物: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o2 ,so2 ,so3                                    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同价的含氧酸。

  co2 + h2o= h2co3   so2 + h2o= h2so3      so3 + h2o= h2so4

  b.碱性氧化物: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ao na2 o  mgo fe2 o3  cuo

  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bao k2 o  cao na2 o溶于水立即跟水反应

  生成相应的碱,其他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跟水不反应。

  cao+h2o=ca(oh)2  bao+h2o=ca(oh)2     na2o+h2o=2naoh  k2o+h2o=2koh

  c.注意:co和h2 o既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碱性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

  9.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溶液的ph值小于7

  酸的名称中最后一个字是“酸”,通常化学式的第一种元素是“h ”,酸由氢和酸根离子组成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根据酸的组成,通常有以下两种分类方法:酸的电离方程式:酸=nh+ +酸根离子n-

  a.根据酸分子电离所能生成的氢离子的个数分为:一元酸(hcl、hno3 )、

  二元酸(h2 so4  、h2 s、h2 co3  )和三元酸(h3 po4  )

  b.根据酸分子里有无氧原子分为:

  含氧酸(h2 so4  ,hno3  , h3 po4  名称为:某酸)

  无氧酸(hcl, h2 s名称为:氢某酸 )

  鉴定酸(鉴定h+ )的方法有:①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酸溶液;

  ②加活泼金属mg、fe、zn等有氢气放出

  10.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通常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

  溶碱有五种:钾钙钠钡氨(koh,ca(oh)2  ,naoh ba(oh)2  ,氨水)它们的溶液无色。

  有颜色的碱(不溶于水):红褐色的氢氧化铁(fe(oh)3 ↓ )、蓝色的氢氧化铜(cu(oh)2   ↓)

  其他固体碱是白色。碱的名称通常有“氢氧化某”,化学式的最后面是“oh”

  可溶性碱的溶液ph值大于7,紫色石蕊试液遇溶碱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遇溶碱变红色

  鉴定可溶性碱溶液(鉴定oh- )方法一:加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是碱. 

  方法二:加铁盐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加铜盐溶液有蓝色沉淀的是碱。

  11.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第一种分类方法:

  a.正盐(酸碱完全中和的产物,没有可电离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例如 nacl、na2 s   kno3

  无氧酸正盐叫 “某化某”na2 s_______ mgcl2__________fes__________

  含氧酸盐叫“某酸某”kno3_________     baso4______________na2co3______

  b.酸式盐(多元酸里的氢部分被金属取代,h夹在中间)

  nahco3____________ 、 ca(hco3 )2_____________、nah2 po4 _____________

  常见的酸式盐的酸根有:hco3 - 、hso4 - 、h2 po4 - 、hpo4 2-

  c.碱式盐(化学式的中间有“oh”):cu2 (oh)2 co3

  第二种分类方法

  按盐中相同部分的离子称为某类盐:含碳酸根离子的盐称为碳酸盐、含硫酸根离子的盐称为硫酸盐、含硝酸根离子的盐称为硝酸盐、含铁离子的盐称为铁盐,等等。

  12.酸碱指示剂(石蕊试液、无色酚酞)和ph值:

  酸溶液的ph值小于7(如盐酸、稀硫酸、硝酸),酸性越强ph值越小,酸性越弱ph值越大。水、中性的硫酸盐、硝酸盐和盐酸盐溶液不能使指示剂变色,ph值等于7。不能使指示剂变色;可溶的碱溶液ph值大于7。碱性越强ph值越大,碱性越弱ph越小

  13.酸碱盐溶解性口诀:

  钾钠硝铵溶         溶碱有五种             钡钾钙钠氨

  不溶氯化物agcl     不溶硫酸盐baso4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口诀的含义: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 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含k+ na+ nh4+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14.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

  其他沉淀是白色(包括fe(oh)2)有以下常见的沉淀:mg(oh)2  al(oh)3   caco3  baco3  ag2 co3

  推断题中,往沉淀物加稀硝酸:若讲沉淀不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 ;若讲沉淀           全部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没有agcl或baso4 ;若讲沉淀部分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 中的一种,且还有另一种可溶于稀硝酸的沉淀。

物质的分类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宏观物质的简单分类;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分类的依据;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混合物和纯净物;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宏观物质的简单分类和知识体系的建立。

  2.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

  教学难点: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对物质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研讨,尝试给常见物质进行简分类,教师可适当指导,最后由教师小结,并以投影形式给出物质分类的知识结构。在学生研讨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分类的依据以及概念间的从属关系)

  (概括出物质分类的知识体系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其它形式对物质进行分类,诸如画知识树等,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偿试一下,也可将其留作课后作业)。

  [关键知识点拔]

  (以投影形式打出表格,鼓励学生经过讨论比较相关的概念,找出这些概念的异同点及其联系,教师适时点拔,强调理解概念应抓住关键字词和相关概念的内在联系,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内容)。

  (一)纯净物和混合物

  项目  纯净物  混合物

  概念  由同一种物质组成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彼此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区别  ①一种物质

  ②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由一种分子构成

  ③有固定的组成

  ④有固定的性质  ①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

  ②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③没有固定的组成

  ④没有固定的性质

  联系  

  (二)单质和化合物

  项目  单质  化合物

  概念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相同点  均为纯净物  均为纯净物

  不同点  ①由一种元素组成

  ②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  ①由不同种元素组成

  ②化合物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联系    

  (三)氧化物

  项目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概念  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凡能跟酸起反应而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组成  大多数是非金属氧化物(交叉关系)  都是金属氧化物(从属关系)

  性质  ①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含氧酸(sio2除外)

  ②与可溶性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①与水反应生成可溶性碱

  ②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四)酸、碱、盐

  项目  酸  碱  盐

  概念  电离时生成的阳

  离子全部是氢离

  子的化合物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相同点  均为化合物,其水溶液都能导电(电离)

  不同点  酸=h++酸根离子  碱=金属离子+oh-  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组成特点  一定含氢元素  一定含氢、氧两种元素  一定含有非金属元素

  联系  酸+碱→盐+水(中和反应)

  [典型例题讲解]

  例1.下列物质为纯净物的是(  )

  a.水煤气     b.冰水混合物     c.生铁     d.食盐水

  [解析]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即“一物”或“多物”的判定。其中a、c、d选项中的物质均由多种物质组成,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只是状态不同,实为同种物质——水。故答案为:b。

  例2.下列物质中一定属于氧化物的是(  )

  a.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          b.能分解出氧气的化合物

  c.氧气跟某物质反应的生成物       d.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解析]对氧化物概念的准确理解是解题的关键,既“二元必有氧”。

  a中的元素种类无法确定为几种,b、c同样无从考证其中是否有两种元素。因此,答案为:d。

  例3.某物质经鉴定只含有一种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肯定是纯净物             b.可能是混合物

  c.肯定是某一种单质           d.一定是一种稀有气体

  [解析]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由于组成每种物质的各种元素各不相同也可能相同,所以混合物中的元素可能是多种也可能是一种。例如:空气是混合物,其中含有o、h、n等多种元素;o2和o3的混合物就只有一种元素。可见,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也不一定是单质。正确答案应为:b。

  例4.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属于单质的是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属于非金属的是______。

  ①水银  ②空气  ③氯酸钾  ④五氧化二磷  ⑤糠水  ⑥硫粉

  ⑦加热碱式碳酸铜后的剩余固体 ⑧氨气

  [解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物质分类的依据以及对相关概念外延的把握。

  其答案为:②⑤;③④⑦⑧;①⑥;④⑦;⑥

  例5.现有ba、h、c、o四种元素。请你从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合物(填化学式)

  (1)酸性氧化物____  (2)碱性氧化物____  (3)碱____  (4)酸____  (5)盐____

  [解析]根据这几类化合物各自的组成特点和化合价法则即可确定其化学式:(1)co2 (2) bao (3)ba(oh)2 (4)h2co3 (5)baco3

  [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中,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后者从属于前者的是(  )

  a.纯净物、混合物          b.金属、非金属

  c.纯净物、化合物          d.含氧酸、无氧酸

  2.下列各组物质中,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

  a.稀有气体、浓硫酸、胆矾      b.金刚石、石灰石、铁矿石

  c.天然气、碱式碳酸铜、液氧     d.石墨、熟石灰、水煤气

  3.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与名称、分类完全相符的是(  )

  a.亚硝酸钠、nano2、盐        b.氧化铁、fe3o4、氧化物

  c.纯碱、naoh、碱          d.酒精、ch3oh、有机物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含氧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酸根中不一定含有氧元素

  c.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d.酸中一定不含金属元素

  5.“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应该分类回收。生活中废弃的铁锅、铝制的易拉罐、铜导线等可归为一类加以回收,它们属于(  )

  a.有机物      b.碱      c.氧化物      d.金属或合金

  二、填空题:

  1.下列是含碳元素的物质:①石墨②一氧化碳③干冰④碳酸⑤碳酸钙⑥乙醇⑦c60⑧甲烷⑨纯碱。其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____;属于盐的是____,属于酸的是____;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

  2.下列各组均有四种物质,其中有一种物质与其他三种物质的类别不同,请将该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填在横线上。

  (1)cuo、no2、naoh、fe2o3,____;

  (2)o2、n2、al、c____;

  (3)空气,氢气,碘酒,盐酸____;

  (4)食盐,蔗糖,酒精,醋酸____。

  3.填写下表(类别指酸、碱、盐、氧化物、单质)

  名称  氢氯酸    生石灰    铜绿  硫酸

  化学式    zn    naoh     

  类别             

  4.在酸、碱、盐、氧化物这四类物质中,一定含有氢氧两种元素的是____,一定只含有两种元素的是____。

  [综合测试参考答案]

  一、1.c  2.d  3.a  4.b  5.d

  二、

  1. ①⑦ ③ ⑤⑨ ④ ⑥⑧

  2.(1)naoh  (2)al  (3)氢气  (4)食盐

  3.

  锌    氢氧化钠     

  hcl    cao    cu2(oh)2co3  h2so4

  酸  单质  氧化物  碱  盐  酸

  4.碱 氧化物

物质的分类 篇8

  一、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要求,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两部分内容。

  分类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教科书通过“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的图片,使学生直接感受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好处。通过“思考与交流”栏目中三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分类法进行学习,教科书又列举了“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并安排了“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分类方法的了解,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有效”。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9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胶体的概念,再通过实验对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探究,得出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最后有意识地点明了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与纳米科技发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高科技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对于胶体这部分内容,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至于渗析、布朗运动和电泳现象并未涉及,胶体的介稳性也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点到为止,并不要求作具体的展开。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

  本节教学重点: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本节教学难点:胶体。

  教学建议如下:

  1.关于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的教学

  教科书第一次引入“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性,但在教学中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建议在“思考与交流”活动中,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例如:

  案例1 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气、含镁60%的MgO

  案例2 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硫在氧气里燃烧

  (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

  对上述5个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1】是不是化合反应:化学反应(1)、(2)、(3)、(4)为一类,都是化合反应;

  【分类标准2】反应物的特点:化学反应(1)、(2)为一类,都是非金属与氧气反应,化学反应(3)、(4)为另一类,都是金属与氧气反应;

  学完本章全部内容后,还可以对上述反应继续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3】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1)、(2)、(3)、(4)、(5)为一类,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在思考与交流过程中,要使学生感悟到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了解到对于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关于分散系和胶体概念的教学

  学习分散系这一部分内容,首先要突出分类的.方法,教科书已经列举了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可以产生9种组合方式,但没有具体的例证。教科书要求通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活动来完成,这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学生无法理解合金属于固体分散质和固体分散剂组成的分散系,空气属于气态分散质和气态分散剂组成的分散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从分类的角度加以积极引导与完善。

  对于丁达尔效应,要把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悬(乳)浊液、溶液的有关知识及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有关事实、现象等联系起来。通过教科书中的“科学探究”活动,把胶体与溶液作对比,使学生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认识胶体本身的特殊性。为避免学生从氢氧化铁胶体(红色)和硫酸铜溶液(蓝色)颜色不同去思考丁达尔效应,可以补充食盐溶液和淀粉溶胶的对比实验。观察丁达尔效应时,可以同时把溶液和胶体都放在入射光的“通道”上,比较哪一种液体有丁达尔效应。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抓住粒子直径大小这个关键,正确认识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特征。

  关于胶体的聚沉,教科书以“科学视野”的方式呈现,在教学中也可以适当介绍。首先应让学生认识胶体具有介稳性,主要是因为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而同种电荷会互相排斥,要使胶体聚沉,就要克服排斥力,消除胶粒所带的电荷。然后可让学生展开讨论,提出消除胶粒所带电荷的方案,从中肯定合理的方案。

  研究胶体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如果空气中没有气溶胶,我们的环境将会是什么样?”等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互相争论,最后得出:“光照下无丁达尔效应──空间变得一团漆黑──人类难以生存”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二、活动建议

  【科学探究】

  实验所用的FeCl3溶液要饱和但不能浑浊。烧杯里蒸馏水煮沸后,滴加FeCl3溶液要不断振荡,但不宜用玻璃棒搅拌,也不宜使液体沸腾时间过长,以免生成沉淀。所得胶体应透明、呈红褐色。

  做丁达尔效应的实验时,也可预先用木板或硬纸板做一个暗箱,暗箱用带小孔的隔板分为大小两室,小室装一个100 W的灯泡,大室可并排放置两个烧杯,同时大室侧面要留有可看到两烧杯的观察孔。实验时,两烧杯中一个放胶体,另一个放溶液,注意在溶液中不要混有灰尘或胶体。

  三、问题交流

  【思考与交流1】

  1.提示:请参考“本章说明”中的“内容结构”。

  2.提示:如图书馆中的图书分类收藏,大型商场中的物品分类,网络中的信息分类,化学中分散系的分类,生物中对各个物种的分类,等等。

  意义: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地达到目的等。

  3.提示: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说,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论断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把“马”和“白马”说成是两个概念,从逻辑上讲是偷换概念,但从分类方法上可以说是从颜色和形状分别对物质进行分类而得到的结论。

  【思考与交流2】

  1.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固、液)来分,有9种类型:

  分 散 质分 散 剂实 例

  气气空气

  液气云、雾

  固气烟灰尘

  气液泡沫

  液液牛奶、酒精的水溶液

  固液糖水、油漆

  气固泡沫塑料

  液固珍珠(包藏着水的碳酸钙)

  固固有色玻璃、合金

  2.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

  实例:泥浆水、空气、Ca(OH)2的悬浊液、澄清的石灰水、海水、江河水、牛奶、豆浆等。

  四、习题参考

  4.完成下列表格

  分散系分散质粒子大小主要特征举例

  浊液>100 nm不稳定,不均一泥浆水

  溶液<1 nm稳定,均一饱和NaCl溶液

  胶体1~100 nm较稳定,均一豆浆

  5.提示: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胶体与溶液。

物质的分类 篇9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类法咋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2.从物质的组成、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框架,将知识系统化。

  3.掌握“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多角度、多标准对化学知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分类在化学、各科学习上的重要性。将“分类思想”灌输于脑中,能够在后面学习中进行实际应用,培养及时分类总结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反应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将常见两种分类法灵活运用到化学学习过程中

  【教学设计】

  老师:今天上班,我也绿色出行了,大家知道的,现在的共享单车层出不穷,大家是不是注意到,商家将每辆自行车的车身颜色,都有着各自的特色,那大家在进行用车之前,要开锁,是如何实现的呢?是不是有各种车牌号?商家就是根据这个来进行分类的,这样做便于管理!我呢有一个想法,有一天这个共享单车能够在全国流通,每走到哪都有它懂得存在,这样有一天呢,我就可以骑着它去西藏,完成我的西藏骑行梦想。这样在路上没有害怕它被盗的心理,同时也不担心车坏了,说到西藏那,我们要先了解一下西藏的人文,地域,风俗等,那我们就在图书馆里找资料,大家去图书馆是怎样查阅资料的呢?

  学生:自由讨论半分钟,然后简短回答。

  老师:如果没有去过图书馆呢?大家有时间可以去试一试找到自己想看的书,看能不能找到!

  从这些共享单车,图书馆书籍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是按照一定的相似程度进行分类在一起,然后逐渐分在具体的事物,那么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相似的例子呢,,请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讨论对他们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两分钟,然后简短回答。

  老师:做出评语,并在举几个例子,如超市,汽车车牌号,

  老师:举了这么多的例子,那什么叫做分类呢?

  【板书】物质的分类定义:即是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

  接下来我们将要学习分类的两种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板书】交叉分类法

  请大家对下面的物质进行对应的分类连线:

  Na2CO3钠盐

  Na2SO4钾盐

  K2SO4硫酸盐

  K2CO4碳酸盐

  老师:我们大家一起来看Na2CO3这个物质,它既属于钠盐又属于碳酸盐,对不对?像这样,物质所属类别之间存在部分交叉。

  【板书】:交叉分类法特点:物质所属类别之间存在部分交叉。

  老师:请分类以下初中所学的物质类别概念:物质,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

  老师:根据分析我们得到如图一:

  我们把这种对同类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叫树状分类法。

  【板书】树状分类法

  作业布置

  1、请在下列方框中填上具体的化学物质如图二;

  2、每个人在图书馆借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物质的分类 篇10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内容,是完成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载体,其将初中所学的单一、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统的物质反应体系,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旨在用其发现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本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具体先介绍了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世界;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引入了胶体这一基本概念,补充了初中对混合物体系的认识,进而精选代表物质,探寻了从“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以及“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分别代表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用其指导生产生活实际。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典型物质的基本性质,涉及单质、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类别。但学生的知识是单一的,分散的没有进行系统地整合,也就不能更清晰地认识其中所蕴含的规律。而高中阶段,学生将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而往往是复杂的实际的甚至是陌生的物质体系,更迫切地需要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由此可分析学生的发展点如下:

  1、基于分类思想,构建化学知识框架,并在后续学习中不断丰富,形成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模式。

  2、认识物质转化基本规律,将初中记忆型的思维模式进阶成高中阶段推理型的思维模式,提高学习兴趣。

  3、学会迁移,将本节的学习策略迁移至化学学科其他思想方法的习得过程中,在面对复杂陌生的化学问题时,能有理可循,有据可依。

  三、教学目标

  1、基于分类观,按照元素组成,能对已知物质按不同分类标准进行简单分类,利用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等建立元素与物质的联系。

  2、学会从微粒大小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理解分散系、胶体等基本概念,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

  3、基于物质类别探究物质转化的规律,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联系及转化特征。

  4、能应用分类观及物质转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

  1、建立分类观,并能将已有知识进行系统整合。

  2、准确理解胶体概念,掌握胶体重要性质。

  3、理解物质转化规律并用其解决简单问题。

  五、教学难点

  1、建立分类观,并用其探寻物质转化规律。

  2、利用物质转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结合实例,引入分类法,明确其应用价值。

  教师引导:【引入】展示图书馆或超市分门别类摆放物品的实例,明确分类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列举“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等分类方法。

  学生活动:感受分类法的优点,明确分类法需要概括物质共性,确定分类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会有差异。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分类例子学生熟悉,更有代入感,感兴趣的同时更能强化分类的重要应用。同时明确分类需要有标准,找共性,作为后续分析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提供理论基础。

  2、实践活动,应用分类法将物质进行分类。

  教师引导:【任务1】将“物质”进行分类,明确各类物质共性(定义),并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将物质进行分类如下:

  设计意图:将初中所学单一物质进行系统分类,为后续寻找同类物质的共性做铺垫。

  (二)环节二

  1、引入分散系,胶体等概念。

  教师引导:

  【问题】混合物是否可以再分?回顾溶液、浊液的概念,总结共性,得出分散系概念。依据分散质、分散剂的状态将分散系分类,并举例;依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类,引入胶体的概念,并举例。

  学生活动:

  (1)回顾溶液、浊液,归纳得出分散系概念。

  (2)将分散系分类,引出胶体定义,即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100nm。

  设计意图:回顾已学,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将混合物进行再分类,弥补物质分类时的空缺。

  2、实验探究胶体的性质。

  教师引导:【演示实验】用激光笔分别照射硫酸铜溶液及新合成的`氢氧化铁胶体,观察实验现象,获得胶体性质,列举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获得胶体性质-丁达尔效应,思考理解丁达尔效应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探究胶体性质,通过观察、分析等方法获得结论。

  3、鉴别、分离提纯胶体。

  教师引导:【任务2】基于性质,鉴别氯化钠溶液及淀粉胶体,并设计实验,将其混合物进行分离。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依据分散质粒径大小不同,利用半透膜设计实验分离胶体及溶液,并检验是否成功分离

  设计意图:诊断评价学生对胶体本质及性质掌握情况,训练学生实验能力,深化对胶体的理解。

  (三)环节三

  1、探究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

  教师引导:【任务3】将初中所学代表性物质进行分类,以Ca、CaO、Ca(OH)2、CaCO3为例探究金属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以C、CO2、H2CO3、CaCO3为例探究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之间的转化规律。

  学生活动:结合具体实例,归纳总结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完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设计意图:将初中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基于分类法,寻找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

  2、基于已知,总结酸、碱、盐的通性。

  教师引导:【任务4】结合实例,总结酸、碱、盐的通性。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归纳总结酸、碱、盐的通性、

  (1)酸的通性:使指示剂变色;

  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2)碱的通性:使指示剂变色

  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3)盐的通性:与金属反应生成新的金属和新盐(金属活动性规律);

  与酸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与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与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符合复分解反应规律)。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酸、碱、盐的反应规律,体现物质类别是在探究物质转化中的重要依据。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提升的能力。

  3、基于以上两点探究,利用“八圈图”,完善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师及学生活动:共同完成“八圈图”的书写。

  设计意图:“八圈图”是物质转化规律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工具,可用于深入理解物质类别与各类物质之间转化的关系,也可用于设计物质转化的路径。

  (四)环节四

  教师引导:【任务5】以硫磺为原料,基于物质转化规律,设计实验,制备亚硫酸钠。

  学生活动:

  (1)明确原料及产物物质类别。

  (2)依据“八圈图”设计反应路径,鼓励设计多条路径完成制备。

  (3)书写制备过程中涉及的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诊断并评价学生对物质分类及物质转化规律的掌握程度,体会分类观、转化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物质的分类 篇11

  一、目标

  1.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4.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5.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6.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二、内容分析

  1.地位和功能

  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

  2.内容结构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考虑到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因此,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到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到化学反应分类的3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4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后两种分类初中没有涉及过,因而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因此,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三、课时建议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2 课时

  第二节 离子反应 2 课时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2 课时

  复习 1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