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物质(精选14篇)
营养物质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食物中种类及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食物中的种类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观看录像,总结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列表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小组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概述人体必需的六大的来源、功能等,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有:糖类、蛋白质、脂肪;其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储备的供能物质是脂肪;蛋白质也能供能;等量的糖、蛋白质、脂肪,供能最多的是脂肪(有可能可以加入脂肪燃烧放能可使水温升高的演示实验);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能参与调节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维生素;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参与细胞构成的最重要的物质是蛋白质。维生素几种主要的维生素的功能及缺乏症状不要混淆。整个教学中应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多举学生熟悉的例子。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讲两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有哪些;第二课时结合录像资料介绍对人体的作用。教学中建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讨论、汇报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直观材料--如录像,用简单的动画讲述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在的作用的教学中应注意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 对人体的作用
2、 几种供能物质
3、 探究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实验
教学过程 设计:
第1课时:
<引入>:章:请学生看两组图片(实物投影),一组为饥饿的孩子,一组为肥胖的孩子。提问:这些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答:略)如果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依然得不到营养,他们会怎样?(学生答:略)我们需要哪些营养?怎样获得这些营养?怎样才算营养均衡……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在第五章解决的。
<引入>:节: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而我们获得营养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呢?
请几位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吃的早(午)餐,在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请同学们依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来证明。(学生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设计方案,相互评价、改进,最终确定实验方案,明确注意事项,实施实验。(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实验,部分实验可采用演示;每个实验在不同小组的实施方法也可不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食物中的种类。
<课后作业 >:收集有关介绍的作用的资料。
<板书设计 >:
第五章 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一、 的种类
1、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的种类:
2课时:
<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食物中的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这节课来学习这个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先来看一段录像(媒体素材中提供此内容),请大家注意思考:几种物质分别有什么作用?我们分别从哪些食物中可以获得这些物质?
学生看录像。
看后总结归纳(可参考媒体素材中,PPt文件——),指导学生列表归纳。
主要来源
主要功能
水
无机盐
糖类
蛋白质
脂肪
维
生
素
A
B1
C
D
探究活动
探究简易检测食物中的能量
实验目的:
通过检测食物中含有的能量,了解食物中的有机物与能量的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机物产生的能量对人体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和用具:花生种子一粒、解剖针、火柴、温度计、清水、试管、试管夹
实验步骤:
1、在试管中倒入10毫升自来水,然后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并作出记录。测温后将试管固定于铁架台上;
2、用解剖针将花生种子穿起,然后用火柴将花生种子点燃。将点燃的花生种子置于试管下方,加热试管中的自来水;
3、待花生种子快要燃尽时,再用温度计测量自来水的温度,并作出记录。
4、计算两次测量的温度差。这个温差就是试管中自来水温度上升的数值。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实验结果:花生种子中的有机物分解释放出热能使自来水的温度升高
实验结论:
食物中的有机物(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营养物质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食物中种类及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食物中的种类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观看录像,总结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列表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小组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概述人体必需的六大的来源、功能等,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有:糖类、蛋白质、脂肪;其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储备的供能物质是脂肪;蛋白质也能供能;等量的糖、蛋白质、脂肪,供能最多的是脂肪(有可能可以加入脂肪燃烧放能可使水温升高的演示实验);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能参与调节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维生素;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参与细胞构成的最重要的物质是蛋白质。维生素几种主要的维生素的功能及缺乏症状不要混淆。整个教学中应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多举学生熟悉的例子。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讲两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有哪些;第二课时结合录像资料介绍对人体的作用。教学中建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讨论、汇报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直观材料--如录像,用简单的动画讲述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在的作用的教学中应注意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 对人体的作用
2、 几种供能物质
3、 探究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实验
教学过程 设计:
第1课时:
<引入>:章:请学生看两组图片(实物投影),一组为饥饿的孩子,一组为肥胖的孩子。提问:这些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答:略)如果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依然得不到营养,他们会怎样?(学生答:略)我们需要哪些营养?怎样获得这些营养?怎样才算营养均衡……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在第五章解决的。
<引入>:节: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而我们获得营养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呢?
请几位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吃的早(午)餐,在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请同学们依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来证明。(学生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设计方案,相互评价、改进,最终确定实验方案,明确注意事项,实施实验。(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实验,部分实验可采用演示;每个实验在不同小组的实施方法也可不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食物中的种类。
<课后作业 >:收集有关介绍的作用的资料。
<板书设计 >:
第五章 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一、 的种类
1、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的种类:
2课时:
<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食物中的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这节课来学习这个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先来看一段录像(媒体素材中提供此内容),请大家注意思考:几种物质分别有什么作用?我们分别从哪些食物中可以获得这些物质?
学生看录像。
看后总结归纳(可参考媒体素材中,PPt文件——),指导学生列表归纳。
主要来源
主要功能
水
无机盐
糖类
蛋白质
脂肪
维
生
素
A
B1
C
D
探究活动
探究简易检测食物中的能量
实验目的:
通过检测食物中含有的能量,了解食物中的有机物与能量的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机物产生的能量对人体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和用具:花生种子一粒、解剖针、火柴、温度计、清水、试管、试管夹
实验步骤:
1、在试管中倒入10毫升自来水,然后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并作出记录。测温后将试管固定于铁架台上;
2、用解剖针将花生种子穿起,然后用火柴将花生种子点燃。将点燃的花生种子置于试管下方,加热试管中的自来水;
3、待花生种子快要燃尽时,再用温度计测量自来水的温度,并作出记录。
4、计算两次测量的温度差。这个温差就是试管中自来水温度上升的数值。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实验结果:花生种子中的有机物分解释放出热能使自来水的温度升高
实验结论:
食物中的有机物(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营养物质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食物中种类及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食物中的种类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观看录像,总结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列表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小组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概述人体必需的六大的来源、功能等,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有:糖类、蛋白质、脂肪;其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储备的供能物质是脂肪;蛋白质也能供能;等量的糖、蛋白质、脂肪,供能最多的是脂肪(有可能可以加入脂肪燃烧放能可使水温升高的演示实验);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能参与调节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维生素;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参与细胞构成的最重要的物质是蛋白质。维生素几种主要的维生素的功能及缺乏症状不要混淆。整个教学中应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多举学生熟悉的例子。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讲两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有哪些;第二课时结合录像资料介绍对人体的作用。教学中建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讨论、汇报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直观材料--如录像,用简单的动画讲述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在的作用的教学中应注意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 对人体的作用
2、 几种供能物质
3、 探究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实验
教学过程 设计:
第1课时:
<引入>:章:请学生看两组图片(实物投影),一组为饥饿的孩子,一组为肥胖的孩子。提问:这些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答:略)如果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依然得不到营养,他们会怎样?(学生答:略)我们需要哪些营养?怎样获得这些营养?怎样才算营养均衡……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在第五章解决的。
<引入>:节: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而我们获得营养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呢?
请几位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吃的早(午)餐,在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请同学们依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来证明。(学生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设计方案,相互评价、改进,最终确定实验方案,明确注意事项,实施实验。(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实验,部分实验可采用演示;每个实验在不同小组的实施方法也可不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食物中的种类。
<课后作业 >:收集有关介绍的作用的资料。
<板书设计 >:
第五章 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一、 的种类
1、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的种类:
2课时:
<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食物中的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这节课来学习这个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先来看一段录像(媒体素材中提供此内容),请大家注意思考:几种物质分别有什么作用?我们分别从哪些食物中可以获得这些物质?
学生看录像。
看后总结归纳(可参考媒体素材中,PPt文件——),指导学生列表归纳。
主要来源
主要功能
水
无机盐
糖类
蛋白质
脂肪
维
生
素
A
B1
C
D
探究活动
探究简易检测食物中的能量
实验目的:
通过检测食物中含有的能量,了解食物中的有机物与能量的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机物产生的能量对人体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和用具:花生种子一粒、解剖针、火柴、温度计、清水、试管、试管夹
实验步骤:
1、在试管中倒入10毫升自来水,然后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并作出记录。测温后将试管固定于铁架台上;
2、用解剖针将花生种子穿起,然后用火柴将花生种子点燃。将点燃的花生种子置于试管下方,加热试管中的自来水;
3、待花生种子快要燃尽时,再用温度计测量自来水的温度,并作出记录。
4、计算两次测量的温度差。这个温差就是试管中自来水温度上升的数值。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实验结果:花生种子中的有机物分解释放出热能使自来水的温度升高
实验结论:
食物中的有机物(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营养物质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食物中种类及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食物中的种类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观看录像,总结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列表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小组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概述人体必需的六大的来源、功能等,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有:糖类、蛋白质、脂肪;其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储备的供能物质是脂肪;蛋白质也能供能;等量的糖、蛋白质、脂肪,供能最多的是脂肪(有可能可以加入脂肪燃烧放能可使水温升高的演示实验);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能参与调节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维生素;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参与细胞构成的最重要的物质是蛋白质。维生素几种主要的维生素的功能及缺乏症状不要混淆。整个教学中应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多举学生熟悉的例子。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讲两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有哪些;第二课时结合录像资料介绍对人体的作用。教学中建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讨论、汇报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直观材料--如录像,用简单的动画讲述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在的作用的教学中应注意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 对人体的作用
2、 几种供能物质
3、 探究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实验
教学过程 设计:
第1课时:
<引入>:章:请学生看两组图片(实物投影),一组为饥饿的孩子,一组为肥胖的孩子。提问:这些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答:略)如果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依然得不到营养,他们会怎样?(学生答:略)我们需要哪些营养?怎样获得这些营养?怎样才算营养均衡……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在第五章解决的。
<引入>:节: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而我们获得营养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呢?
请几位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吃的早(午)餐,在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请同学们依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来证明。(学生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设计方案,相互评价、改进,最终确定实验方案,明确注意事项,实施实验。(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实验,部分实验可采用演示;每个实验在不同小组的实施方法也可不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食物中的种类。
<课后作业 >:收集有关介绍的作用的资料。
<板书设计 >:
第五章 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一、 的种类
1、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的种类:
2课时:
<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食物中的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这节课来学习这个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先来看一段录像(媒体素材中提供此内容),请大家注意思考:几种物质分别有什么作用?我们分别从哪些食物中可以获得这些物质?
学生看录像。
看后总结归纳(可参考媒体素材中,PPt文件——),指导学生列表归纳。
主要来源
主要功能
水
无机盐
糖类
蛋白质
脂肪
维
生
素
A
B1
C
D
探究活动
探究简易检测食物中的能量
实验目的:
通过检测食物中含有的能量,了解食物中的有机物与能量的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机物产生的能量对人体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和用具:花生种子一粒、解剖针、火柴、温度计、清水、试管、试管夹
实验步骤:
1、在试管中倒入10毫升自来水,然后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并作出记录。测温后将试管固定于铁架台上;
2、用解剖针将花生种子穿起,然后用火柴将花生种子点燃。将点燃的花生种子置于试管下方,加热试管中的自来水;
3、待花生种子快要燃尽时,再用温度计测量自来水的温度,并作出记录。
4、计算两次测量的温度差。这个温差就是试管中自来水温度上升的数值。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实验结果:花生种子中的有机物分解释放出热能使自来水的温度升高
实验结论:
食物中的有机物(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营养物质 篇5
第 课时
教学目标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2.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3.加深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4.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认识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其他生物
重 点
1.营养物质类别;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对探究数据的处理
难 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及如何减少实验误差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用具
1)将学生分成4至5人的小组,选出组长,并分工负责操作、记录、处理数据和发言。(2)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各种材料、用具。2.(1)调查当地人们都常吃哪些食物。(2)利用废弃物制作实验装置。(3)预习与无机盐、维生素相关的知识;自编自演与之相关的小品在课堂上表演
执 笔 者
李瑛老师
授课者
一. 复习引入师:
上一节课主要了解了营养物质中富含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食物中还有哪些并不含有能量,但对健康也很重要的物质呢? 生:有,如水……
二.新授 1.题:为什么水分对我们的生命这么重呢? 生:因为水分是人体细胞的一种主要成分,约占体重的60-70%。 生: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离开水都无法进行,废物也只有溶角在水中才能运送出动。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不管是从含量,还是作用来看,水都是我们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所产,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多喝白开水。 师:要保持健康,只多补充水分可不够。有两类营养物质,在我们身体内含量虽不多,但如果缺少了它们,我们就会患各种各样的疾病。同学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生:无机盐和维生素。 师:完全正确。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种类都非常多。如果同学们有挑食的赞美,就很容易因缺少某种维生素或某种无机盐而营养良或患病。大家看,有一位同学就患病了。 2.生:(课前挑选了一名学生以角色形式,自说自演一位缺碘的病人。) 师:看来这位同学病得不轻。同学们都是“小医生”能帮这位病人下他得了什么病吗? 生:缺钙。 生:我觉得不对,缺钙只影响骨骼发育,不会影响智力。而且他的脖子也很大,应该是缺碘。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但当医生不能只看病不开药呀!你觉得要治好他的病,应该多补充哪些食物呢? 生:海白菜。海带。 生:海中的鱼虾。 师:对,如果病人缺碘,可多食用海带等海产品。我们内陆地区食海产品的机会相对较少,为了补充足够的碘,我们吃的盐都是“加碘盐”。 师:还有“小患者”愿意上同学们帮助诊断的吗? 生:气氛活动,台上的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台下的学生发言踊跃,热烈,查食物成分表
师:(注意引导学生做诊断,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 生:(根据同学的表演和老师的板书,填写表一和表二。 师:除同学们说到的一些症状,还有一位同学,经常出现排便困难的症状,大家觉得应鑫补充哪类食物呢? 生:我也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后来我妈妈让我多吃水果和笋子,这种情况就消失了。 生:多吃新鲜蔬菜也可以。 师:为何多吃水果、蔬菜,就能帮助排便呢? 生: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纤维素。 师:纤维素除了能帮助排便外,对身体还有许多好处,所以一些科学家将它称为“和七类营养素”。(引导学生看书P28-29) 3.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有的同学表演能力非常强,有的同学自学能力也很好,而有的同学简直就是小辩论家,让老师刮目相看。在这一节的学习中,同学们觉得自己有哪睦收获呢? 生:原来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种类这么多,这么重要。 师:现在你能说出它们的种类吗? 生:(回忆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种类)生:我们应该改掉偏食的毛病。 生:我觉得我的胆子比以前大了。 师:只要大家有收获,我们就成功了。希望大家了解了各类营养物质后,能自觉地合理饮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 练习巩固 6.防止夜盲症的最佳食物是( )A.胡萝卜B.动物肝脏 C.新鲜蔬菜 D.标准面粉 7.牙龈经常出血的人,体内可能缺乏的维生素是( )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8.有的幼儿吃了很多钙片,但仍患佝偻病,其主要原因是缺乏( ) A.维生素B B.维生素D C.维生素A D.维生素C
参考答案
1.C 2.D 3.A 4.B 5.C 6.B 7.C 8.B
四. 作业:设计探究方案,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营养物质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吸收的概念
2、知道各种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
3、知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的原因(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4、了解人体对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利用
能力目标
在观察小肠绒毛的实验中,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与《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六章 呼吸》及《第八章 新陈代谢》都有一定的联系。关于“吸收”建议明确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吸收;第二、吸收的部位,特别是吸收的主器官——肠;第三、不同营养成分的吸收途径。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建议让学生自己阅读后讨论得出营养物质的三个主要作用: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教学重点: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难点 :
1、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要注意强调概念中循环系统的含义,包含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它们是进入淋巴的。
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由于学生不具备化学知识,所以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建议此部分内容降低难度,只让学生大概了解其主要的用途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过程 设计:
<引入>:
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
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
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三节学习的内容--。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注意我们前一章学过的循环系统,包括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小肠来吸收的。
小肠为什么能完成这一主要功能呢?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其内表面有皱襞,因此具有相对大的表面积,其实小肠的表面积决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大。环行皱壁的存在使小肠面积增大了三倍,而皱壁里还有些更微小的结构呢!
实验:观察小肠绒毛或用录像取代。
观察到小肠绒毛后,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这一特点决定着小肠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
此外,(利用挂图或书上的图)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营养物质可渗入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经循环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细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是不同的,脂肪酸和甘油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其余营养成分进入毛细血管。
这些营养成分被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细胞后,主要有哪些用途呢?请同学们先看书,在来讨论归纳。第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第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第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思考:营养物质是不是摄入的越多越好呢?为什么有些人过分肥胖?有些人过分瘦小?怎样衡量自己的营养是不是合理呢?
板书:
第三节
一、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吸收的概念:
营养物质经过消化道管壁进入循环系统(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二)可吸收的物质:
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水、无机盐、维生素
(三)吸收的部位:
1、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
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表面积大;
(2)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3)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四)吸收的途径:
葡萄糖、氨基酸、水、无机盐、维生素→血液
脂肪酸、甘油→淋巴
二、营养物质的利用:
1、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
3、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探究活动
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尝试制作小肠结构模型,分组评比。
目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协作意识。
要求:
材料、制作方法不限,只要能表现出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即可。(能突出表面积大就行)
营养物质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糖类代谢的主要途径
2、使学生掌握蛋白质代谢的主要途径
3、使学生掌握脂类代谢的主要途径
4、使学生理解糖类、蛋白质、脂类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的特点
5、使学生理解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糖类、脂类、蛋白质的代谢途径及其相互关系,训练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等科学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肝脏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体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观点的教育。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科学在人们的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糖类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人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五部分的内容。
1、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
教材中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代谢途径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缺乏有关的生物化学基础知识,而这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组成的,而且这些变化又相当复杂。因此,处理这部分教材时一定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学生能接受的情况下,尽量向学生展示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总体轮廓。
(1)糖类代谢
教材从细胞或血浆中的葡萄糖来源,葡萄糖在细胞中的利用,即去路两个方面,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糖类代谢,最后教材以表解的形式对这部分知识做了归纳。
主要内容有:细胞或血浆中葡萄糖的来源主要有三,即①食物中糖类物质的消化吸收②血糖浓度低于80-120mg/dL时,由肝糖元分解产生③由其它非糖物质(如甘油、氨基酸、乳酸等)在代谢中转化产生;细胞或血浆中葡萄糖的去路也有三,即①在细胞中氧化分解提供能量②血糖浓度高于 100mg/dL时,在肝脏或骨骼肌中合成糖元③在细胞中转化为其它非糖物质。
(2)脂类代谢
教材选择了脂类物质的三个组成,即脂肪、磷脂和胆固醇中学生熟悉的脂肪作为重点,简要介绍了脂肪的代谢途径及其特点,并用表解的形式做了归纳总结,最后教材提了一下血脂和胆固醇相关知识。
(3)蛋白质代谢
教材也从细胞或血浆中的氨基酸来源,以及氨基酸在细胞中的利用,即去路两个方面,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蛋白质代谢,最后教材以表解的形式对这部分知识做了归纳总结。
主要内容有:氨基酸的来源有三,即①从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吸收获得②自身蛋白质分解产生③通过转氨基作用产生新氨基酸;氨基酸的去路也有三,即①合成各种组织蛋白和酶②通过转氨基作用产生新的蛋白质③通过脱氨基作用分解,其中含氮部分转化为尿素,不含氮部分转化糖类、脂肪等其它物质。
2、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教材指出,细胞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三类物质的代谢在时间、空间上是同时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但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三类物质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
教师还应通过实例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观点,即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关系中,糖类代谢处于中心地位。
3、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结合糖类代谢,教材简要地从人在饥饿初期和长期饥饿时血糖含量的变化,不良的饮食或偏食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肥胖,阐述了这些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给出了具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结合脂类代谢,教材从脂肪肝的产生及其预防、治疗措施介绍了合理膳食,适当运动的重要性。
最后教材结合蛋白质代谢,介绍了有关氮平衡的知识,如足量的蛋白质供应对于婴幼儿、儿童少年和老年人的重要意义,以及食入各种蛋白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1、引言
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化学基础,加之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了较深的生物化学方面的知识,因此本节的知识内容适于讲授为主。但本节内容又学生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预防疾病联系紧密,因此本节的突破口可放在学生感兴趣的自身健康话题上引入本节课题。
在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提起兴趣后,引导学生回忆:
人类摄入的营养素都有哪些?
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营养物质除糖类、脂类、蛋白质外,还有水、无机盐类、维生素、纤维素,即七大营养物质,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膳食纤维(即纤维素)的有关问题。
2、糖类代谢
糖类代谢可以让学生听过或见过的一些生活经验入手,提出一些与糖类有关的问题串,引发学生的分析、思考、讨论;最后教师可把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总结成课本中的表解。
3、脂类代谢
(1)脂肪代谢
脂肪代谢也应从学生自身入手,设计一些与脂肪代有关的问题串,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归纳出脂肪代谢途径谢;最后教师可把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总结成课本中的表解。
(2)血脂和胆固醇代谢
血脂的高低是人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关心的话题,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参照我国正常成年人空腹时主要的血脂含量来衡量一下自己的血脂水平。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及胆固醇的代谢,但胆固醇与人体的健康是学生比较关心的,有可能的话,可适当补充上胆固醇在人体中的来源与去路的问题。
4、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代谢也可采用一边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一边总结细胞中氨基酸的来源与去路的方式进行教学,最后,把学生讨论的结论归纳为教材中表解的形式。
5、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涉及生物化学的内容比较多,且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在这方面接触的生活实例也不是很多,因此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主要通过实例讲授为主,学生思考、讨论为辅。
(1)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①糖类代谢与脂类代谢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让学生清楚,糖类与脂肪之间的转化是双向的,但它们之间的转化程度不同,糖类可以大量形成脂肪。
②糖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首先使学生明确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然后教师应指出糖类与蛋白质之间的转化也可以是双向的: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但糖类不能转化为必需氨基酸,因此糖类转变蛋白质的过程是不全面的;然而几乎所有组成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后,产生的不含氮部分都可以转变为糖类。
③蛋白质代谢与脂类代谢的关系
教师应向学说明,蛋白质与脂类之间的转化依不同的生物而有差异,例如人和动物不容易利用脂肪合成氨基酸,然而植物和微生物则可由脂肪酸和氮源生成氨基酸;某些氨基酸通过不同的途径也可转变成甘油和脂肪酸,例如用只含蛋白质的食物饲养动物,动物也能在体内存积脂肪。
教师最后应总结一下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
(1)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转化是受到制约的
教师可举例说明三大营养物质转化的制约条件:
例如,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而且糖类供应充足时才有可能大量转化成脂肪;
再如教师还可举人和动物体内糖类、脂类、蛋白质作为能源物质的先后顺序这个例子,或者提问下面的问题:长期营养不良的人为什么会全身浮肿?
教师应向学生阐明三大营养在人和动物体的作用是各有侧重的,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蛋白质的主要作用于是构成生物体和调节生命活动。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氧化分解,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人体才会动用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当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都不足时,体内蛋白质就将成为主要的供能物质;然而当糖和脂肪供应充足,且其代谢过程又都正常时,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供能就会相应减少。
6、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1)糖类代谢与人体健康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血糖的来源与去路的示意图,分析人体对血糖浓度的调节机制。
人体血糖浓度一般维持在80-120mg/dL(0.1%),食物中的糖类物质被消化为葡萄糖,然后被吸收入血液,血糖增加,此时一部分葡萄糖会在肝脏和肌肉等处转化为肝糖元和肌糖元,使血糖浓度维持在80-120mg/dL(0.1%)的正常水平;反之,血糖浓度下降时,肝脏中的肝糖元又可以转变为葡萄糖陆续释放到血液中,使血糖浓度继续维持稳定状态。
人在长期饥饿状况下或肝功能减退的情况下,血糖含量降低到50-60 mg/dL,为低血糖,主要表现为头晕、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症状。出现低血糖早期症状,又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因为脑组织功能活动所需要的能是主要来自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而脑组织中含糖元极少,需要随时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来氧化供能,所以会出现惊厥和昏迷等症状,当血糖含量低于45mg/dL时,脑组织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而发生功能障碍。
③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角度分析,造成人体肥胖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脂肪代谢与人体健康
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讨论脂肪肝的问题,可提问:你听说过脂肪肝吗?知道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吗?知道脂肪肝对人体带来的危害吗?
3、蛋白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教师可通过下面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
①你觉得动物性蛋白的营养学价值高,还是植物性蛋白的营养学价值高?为什么?
②为什么说在食物中掺食豆类可以提高其它蛋白质的利用率?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第六节
【教学重点】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途径、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之间的关系、营养物质代谢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教学难点 】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途径、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手段】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引言
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化学基础,加之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了较深的生物化学方面的知识,因此本节的知识内容适于讲授为主。但本节内容又学生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预防疾病联系紧密,因此本节的突破口可放在学生感兴趣的自身健康话题上。例如,教师可从:为什么偏食会引起肥胖?如何科学地减肥?如何科学地制定自己每周的的食谱?如何预防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如何预防脂肪肝?科学饮食与长寿的关系?为什么生命在于运动?等等学生日常生活常涉及的问题入手,引入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也可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他们想知道的,与自身健康有关的问题,供全班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入本节课题。
在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感到有兴趣后,引导学生回忆:
人类摄入的营养物质都有哪些?
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营养物质除糖类、脂类、蛋白质外,还有水、无机盐类、维生素、纤维素,即七大营养物质,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
①为什么膳食纤维(即纤维素)属于糖类,为什么单列出来,成为营养物质的一类?
因为膳食纤维不为人和多数动物所消化,但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故仍称为营养物质。
②以前人们没有把膳食纤维列为营养物质,现在却它高度重视起来了,把它列为第七大营养素,你知道纤维素对人类健康有什么积极意义吗?
2、糖类代谢
糖类代谢可以学生听过或见过的一些生活经验入手,如:
①人体细胞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
②可引导学生分析低血糖为什么会引起人头晕?从这种现象你能想到葡萄糖在人类内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什么吗?
③糖尿病的病因、病症、预防治疗措施是什么?
④胰岛肿瘤为什么会引起的低血糖昏厥?
⑤人体血糖浓度总是保持在较稳定的水平,其调节机理如何?
⑥北京鸭吃的一般是淀粉类食品,为什么会很快育肥,而且体内脂肪含量很高?等等
在上述这些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就可对人和动物的糖类代谢途径,即细胞内或血浆中的葡萄糖的来源及其去路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最后教师可把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总结成课本中的表解。
第二课时
1、引言
从学生自身入手,设计一些与脂肪代谢有关的问题串,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入脂肪代谢,比如教师可提问:
①你吃下的脂肪类食物,在消化道内被消化成哪些小分子物质?
②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与葡萄糖、氨基酸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③你知道人类的脂肪一般都储存在哪些部位吗?
2、脂类代谢
(1)脂肪代谢
教师可从脂肪的来源、储存、去路三方面引导学生讨论,如可提出以下问题:
①脂肪酸和甘油在人体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②你知道为什么生物体以脂肪而不是糖元作为长期的、主要的储能物质吗?等等
最后教师可把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总结成课本中的表解。
(2)血脂和胆固醇代谢
血脂的高低是人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关心的话题,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参照我国正常成年人空腹时主要的血脂含量来衡量一下自己的血脂水平。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及胆固醇的代谢,但胆固醇与人体的健康是学生比较关心的,有可能的话,可适当补充上胆固醇在人体中的来源与去路的问题。
教师提问:“胆固醇大部分来自动物及植物,少量在体内合成”,这句话为什么不对?”
胆固醇的来源:人和动物体内胆固醇,除少量来自于动物性食物外,主要在体内合成,其中肝脏是合成胆固醇的主要器官。因此说:“胆固醇大部分来自动物性食物,少量在体内合成”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胆固醇的去路:其一,参与构成生物体的组织,是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以及神经髓鞘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二,转化为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化合物,如某些类固醇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维生素D、胆汁酸等。
3、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代谢也可采用一边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一边总结细胞中氨基酸的来源与去路的方式进行教学,最后,把学生讨论的结论归纳为教材中表解的形式。
在引导学生讨论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
①人体细胞中的氨基酸主要来源于哪些生理过程?
②人体细胞中的氨基酸可用于哪些生理过程?
③为什么儿童、孕妇、大病初愈的病人,在他们的食物应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④产生尿素与排出尿素的部位分别在哪里?
⑤为什么肾脏功能不全或肾衰竭的患者不宜多吃含蛋白质高的食物?
⑥排尿、出汗是排泄过程,那么你认为排便也属于排泄吗?
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过程,而细胞是新陈代谢的场所,这是同学们易忽略的,有的同学总认为人体的物质代谢过程发生在消化道中,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排泄是生物体把新陈代谢异化过程产生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搞清楚这些问题后,学生就容易理解下面这个问题:为什么排尿过程属于排泄;而排出食物残渣的过程就不能叫排泄?因为排尿过程、出汗过程是排出人体代谢终产物的过程,代谢终产物,如二氧化碳、水、尿素、尿酸是细胞内产生的;而食物残渣是消化的终产物,而消化是在消化道内,即细胞外完成的。因此出汗、排尿过程是属于排泄,而排便过程不属于排泄,而称为排遗。
⑦为什么肝炎病人要检测血液中的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简称GPT)含量?
人体中有两种转氨酶的活性较高,即GPT(谷丙转氨酶)和GOT(谷草转氨酶),它们分别催化下面的两个反应:
α-酮戊二酸+丙酮酸→谷氨酸+丙酮酸
α-酮戊二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谷氨酸+草酰乙酸
正常人血清中GPT(谷丙转氨酶)和GOT(谷草转氨酶)的活性很低,急性肝炎患者的血清中GPT含量显著升高,心肌梗塞时GOT的含量明显上升,故血清GPT和GOT的测定有助于肝病和心脏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肝脏中氨基酸代谢比其他组织中的氨基酸代谢活跃,这是因为肝脏中含有丰富的催化氨基酸代谢的酶类。正常肝细胞中的GPT很少进入血液,只有肝病变时,由于肝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肝细胞坏死,GPT可以大量进入血液。所以,临床上常用测定血清中GPT的数值,作为诊断肝脏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⑧想一想,如果早餐只喝牛奶,吃鸡蛋,这种早餐的食谱搭配合理吗?如何改进?
⑨若人体在糖类代谢、脂肪代谢失调的情况下,主要依靠蛋白质作为主要的能源来源,你认为这种情况下人体的哪些脏器的负担会加重?(肝脏、肾脏)
第三课时
1、引言
学生已经分别学习了糖类代谢、脂类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的途径,可先让学生根据所学,用关系图的方式,把这三大营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画下来,教师以此了解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针对学生的理解上有错误或偏差的地方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
2、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涉及生物化学的内容比较多,且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在这方面接触的生活实例也不是很多,因此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主要通过实例讲授为主,学生思考、讨论为辅。
(1)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①糖类代谢与脂类代谢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让学生清楚,糖类与脂肪之间的转化是双向的,但它们之间的转化程度不同,糖类可以大量形成脂肪,例如酵母菌放在含糖培养基中培养,细胞内就能够生成脂类,个别种类的酵母菌合成的脂肪可以高在这酵母菌干重的40%;然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例如某些动物在冬眠的时候,脂肪可以转变成糖类。
②糖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首先使学生明确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所谓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体细胞中可能合成的氨基酸;所谓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体细胞中不能合成的氨基酸,人体的必需氨基酸共有8种,它们是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
然后教师应指出糖类与蛋白质之间的转化也可以是双向的: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但糖类不能转化为必需氨基酸,因此糖类转变蛋白质的过程是不全面的;然而几乎所有组成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后,产生的不含氮部分都可以转变为糖类,例如,用蛋白质饲养患人工糖尿病的狗,则有50%以上的食物蛋白质可以转变成葡萄糖。
③蛋白质代谢与脂类代谢的关系
教师应向学说明,蛋白质与脂类之间的转化依不同的生物而有差异,例如人和动物不容易利用脂肪合成氨基酸,然而植物和微生物则可由脂肪酸和氮源生成氨基酸;某些氨基酸通过不同的途径也可转变成甘油和脂肪酸,例如用只含蛋白质的食物饲养动物,动物也能在体内存积脂肪。
教师最后应总结一下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并可用下图表示:
(1)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转化是受到制约的
教师可举例说明三大营养物质转化的制约条件:
例如,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而且糖类供应充足时才有可能大量转化成脂肪;再如教师还可举人和动物体内糖类、脂类、蛋白质作为能源物质的先后顺序这个例子;教师应向学生阐明三大营养在人和动物体的作用是各有侧重的,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蛋白质的主要作用于是构成生物体和调节生命活动。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氧化分解,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人体会动用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当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都不足时,体内蛋白质就将成为主要的供能物质;然而,当糖和脂肪供应充足,且其代谢过程又都正常时,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供能就会相应减少。
这部分教学的最后,教师可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供学生分析讨论,如:长期营养不良的人为什么会全身浮肿?
所谓浮肿是组织细胞之间的细胞液中的水分含量多于正常状态所致。我们知道,内环境中的淋巴、血浆、组织液之间从物质流动角度看有以下关系: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双向交换物质,淋巴中的物质可单向流入血浆,组织液中的物质单向流入淋巴,且正常生理状态下如果保持着动态平衡的组织液多了,就意味着这种动态平衡被破坏。造成这种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呢?组织液多于正常状态,可能有两种原因,其一血浆的浓度低于正常状态;其二,组织液浓度高于正常状态。
我们先分析第一个原因是否成立,血浆浓度有没有可能低于组织液浓度呢?当人长期营养不良,这里说的营养不良主要是饥饿引起的,而不是因为偏食引起的。当人长期营养不良,结果会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降低,使血浆浓度下降,当其浓度低于组织液浓度时,组织液含量会增多,表现出水肿的现象,因此长期营养不良的人会全身浮肿。
我们再来分析第二个原因有没有可能发生。学生这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不小心被桌椅碰得较重时,并没有碰破,也没出现皮下出血,但被撞的地方会肿起来。这也是由于组织液多于正常状态所致,为什么呢。原来,身体的某个部位被碰得较重后,皮下毛细血管并没有破裂,因此不会流血,但毛细血管还是受到了损伤,表现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比以前大,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是不允许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通过的,但受伤后,毛细血管对大分子的通透性增高,平时不能进入组织液的蛋白质现在进入组织液了,结果造成细胞液浓度高于正常状态,导致吸水增多,同样表现出水肿的现象。
至于受伤后消肿的过程是组织液被重吸收回血浆或淋巴的过程。消肿的关键是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减少,以降低组织液的浓度。在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回到血浆,但可从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因此淋巴在回收蛋白质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淋巴回流不畅,也会引起水肿。
3、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1)糖类代谢与人体健康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血糖的来源与去路的示意图,分析人体对血糖浓度的调节机制。
人体血糖浓度一般维持在80-120mg/dL(0.1%),食物中的糖类物质被消化为葡萄糖,然后吸收血液,血糖增加,此时一部分葡萄糖会在肝脏和肌肉等处转化为肝糖元和肌糖元,使血糖浓度维持在80-120mg/dL(0.1%)的正常水平;反之,血糖浓度下降时,肝脏中的肝糖元又可以转变为葡萄糖陆续释放到血液中,使血糖浓度继续维持稳定状态。
人在长期饥饿状况下或肝功能减退的情况下,血糖含量降低到50-60 mg/dL,为低血糖,主要表现为头晕、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症状。出现低血糖早期症状,又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因为脑组织功能活动所需要的能是主要来自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而脑组织中含糖元极少,需要随时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来氧化供能,所以会出现惊厥和昏迷等症状,
当血糖含量低于45mg/dL时,脑组织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而发生功能障碍。
教师可适时提出下面的问题:
①出现低血糖早期症状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能迅速缓解?
②出现低血糖昏迷症状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能迅速缓解?
③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角度分析,造成人体肥胖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脂肪代谢与人体健康
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讨论脂肪肝的问题,可提问:你听说过脂肪肝吗?知道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吗?知道脂肪肝对人体带来的危害吗?
脂肪的来源太多时,肝脏就会将多余的脂肪合成脂蛋白,从肝脏中运输出去,如果肝脏功能不好,或合成脂蛋白原料磷脂不足时,会使脂蛋白的合成受阻,脂肪不能顺利的从肝脏中运输出去,积累在肝脏中的脂肪会导致脂肪肝的形成,长期下去学会使肝细胞坏死,造成肝硬化。
3、蛋白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提问:
①你觉得动物性蛋白的营养学价值高,还是植物性蛋白的营养学价值高?为什么?
动物性食物(如乳、蛋、肉)中氨基酸的种类较全,有些植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质,缺少人体的某些必需氨基酸,如玉米中蛋白质缺少色氨酸,赖氨酸和半胱氨酸,大米等谷类蛋白质一般都缺少赖氨酸。因此,植物性食物如果不好,就容易出现氨基酸缺乏,导致蛋白质合成受阻,出现营养不良。如只吃玉米和大米,由于必需氨基酸种类不全,蛋白质合成不能进行,结果出现营养不良。
②为什么说在食物中掺食豆类可以提高其它蛋白质的利用率?
豆类蛋白质中赖氨酸的含量比较丰富,可以补充其他蛋白质的不足,所以掺食豆类可以提高其它蛋白质的利用率。
营养物质 篇8
知识目标: 知道食物中营养物质种类及作用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观看录像,总结营养物质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列表归纳的能力。情感目标: 在小组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营养物质这一节概述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物质的来源、功能等,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有:糖类、蛋白质、脂肪;其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储备的供能物质是脂肪;蛋白质也能供能;等量的糖、蛋白质、脂肪,供能最多的是脂肪(有可能可以加入脂肪燃烧放能可使水温升高的演示实验);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中,能参与调节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维生素;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中,参与细胞构成的最重要的物质是蛋白质。维生素几种主要的维生素的功能及缺乏症状不要混淆。整个教学中应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多举学生熟悉的例子。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讲两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第二课时结合录像资料介绍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教学中建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讨论、汇报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直观材料--如录像,用简单的动画讲述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在营养物质的作用的教学中应注意总结。
--示例重点难点分析: 1、 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 2、 几种供能物质 3、 探究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实验教学过程设计:第1课时: <引入>:章:请学生看两组图片(实物投影),一组为饥饿的孩子,一组为肥胖的孩子。提问:这些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答:略)如果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依然得不到营养,他们会怎样?(学生答:略)我们需要哪些营养?怎样获得这些营养?怎样才算营养均衡……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在第五章解决的。 <引入>:节: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营养物质,而我们获得营养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呢? 请几位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吃的早(午)餐,在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请同学们依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来证明。(学生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设计方案,相互评价、改进,最终确定实验方案,明确注意事项,实施实验。(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实验,部分实验可采用演示;每个实验在不同小组的实施方法也可不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 <课后作业>:收集有关介绍营养物质的作用的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五章 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营养物质一、 营养物质的种类 1、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营养物质的种类:
2课时: <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这节课来学习这个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先来看一段录像(媒体素材中提供此内容),请大家注意思考:几种物质分别有什么作用?我们分别从哪些食物中可以获得这些物质? 学生看录像。 看后总结归纳(可参考媒体素材中,ppt文件——营养物质),指导学生列表归纳。
营养物质
主要来源
主要功能
水
无机盐
糖类
蛋白质
脂肪 维生素
a
b1 c
d
营养物质 篇9
第2节 营养物质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主要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主动构建知识,发展实验观察、调查分析等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到合理膳食对人体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关于“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课程标准没有作具体的要求,但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类通过摄取食物从环境中获得了营养物质,有进一步探究“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的兴趣和欲望。而且在课程标准的二级主题“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中,有要求学生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的内容标准。学生必须对食物的主要作用有所了解才能完成这一学习内容。
教材从营养物质构造我们的身体、营养物质给我们提供能量、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和健康这三方面来概括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教材仍然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如青春期身高体重的增长来得出结论:营养物质构造我们的身体;通过对“运动后我们需要更多的食物吗?”的调查活动以及对调查结果的讨论分析得出“营养物质给我们提供能量”的初步认识,根据课标关于“人体生命活动中的能量供给”的二级主题中“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的活动建议,教材安排了“验证食物含有能量”的实验,指导学生通过测量的方法用数据来验证食物中含有能量,使学生领悟到实验和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关于“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和健康”,教材给学生提供了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的图片资料,本章信息库中也提供了有关各种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的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和健康”的认识。
因为学生没有学过“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等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有一定困难。教材对能量的概念、不同有机物的热价作出了阐述,“超链接”栏目对能量的形式也作了说明,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主要作用。难点是:实验“验证食物具有能量“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本节建议2课时。具体安排策略如下表:
方案1 方案2
第一课时 1、谈一谈:进入青春期后身体的变化:身高体重增长、食量大增等。
2、调查:运动后饥饿感是否增强?
4、分组实验:验证食物中含有能量。
3、对调查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营养物质构建身体、提供能量。 1、小品表演、课件展示营养物质对人体作用的案例。
2、分析讨论,作出假设:营养物质构建身体、提供能量。
3、调查活动、展示课前查找的资料,讨论交流,证明假设。
4、分组实验:验证食物中含有能量。
第二课时 1、解读食品成分表:学生自带食品包装袋,解读食品成分表,分析除了三类有机物外,食品中还有哪些营养物质。
2、讨论交流:阅读信息库中有关食物的营养物质的内容,分组讨论:各种无机盐和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认识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1、讲故事、演小品或多媒体展示:饮食中缺乏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导致的疾病。
2、分析资料: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阅读信息库中有关食物的营养物质的内容。
3、分组讨论,各种无机盐和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认识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三、活动指导:
营养物质构建我们的身体、营养物质给我们提供能量——案例学习:
进入青春期以后,学生的身高体重迅速增长,进入了生长发育的又一个高峰,教师应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生活中,体现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的实例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让学生描述自己进入青春期后身高、体重的变化及食量的变化,分组调查运动后饥饿感和食量的变化来分析推理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小品表演和图片展示等方法呈现其它的生活情境,如不吃早饭上学,课堂上感觉头晕眼花,四肢无力;长期生病的人因为胃口差,吃不下东西而逐渐消瘦;因为战乱和自然灾害而处于饥饿状态的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非洲难民,通过这些生活中的案例,引导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营养物质构造我们的身体、营养物质给我们提供能量。
实验观察“验证食物具有能量”:
新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寻求问题的答案需要一系列证据,通过案例学习和调查活动作出的判断有待进一步论证。教师在组织实验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实验准备:将学生分成4~6人的小组,选出组长,并分工负责操作、记录、处理数据和发言,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但都应该是干燥的,重量都是1g。教师要使学生了解,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也就是实验材料的不同。
2、结果分析:教师要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结果:⑴燃烧相同重量的不同实验材料,都使锥形瓶内的水温升高。⑵燃烧相同重量的不同实验材料,水温上升值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⑴食物中的有机物燃烧时分解释放出热能使水温升高,说明食物中含有能量,营养物质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⑵因为不同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物质不同,所以燃烧时释放的能量不同,含脂肪丰富的食物含的能量较多。
2、实验中的注意点:不能直接接触锥形瓶底,否则温度计上显示的刻度不准确。可用橡胶塞打孔后将温度计固定在水中。
3、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进一步探讨与拓展 :
分析花生种子燃烧中释放出的能量可能通过哪些途径损失掉? 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认识到在将来自己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减少误差,以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和健康——资料分析:
利用教材中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的图片资料,以及教师或学生准备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分析营养成分表,调查这些食品的主要成分,进一步了解食物中除了含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外,还含有水分、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它们对维持人体的生命和健康都起着重要作用。信息库中提供了有关各种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的资料,教师课前也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分专题查阅资料,或者询问专家,收集各种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的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资料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和健康”的认识。
营养物质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环剥枝条形成树瘤的现象,知道植物体以木质部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以韧皮部的筛管运输有机物。
2、通过对茎的输导作用的分析,了解保护树皮的意义及茎具有贮藏有机物的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设计茎的输导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实验或观察基础上,通过讨论或分析得出适当的结论并加以表述,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植物体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结构与物质运输功能相适应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讨论“茎的输导作用”,引导学生懂得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美化、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通过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分析,得出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路;而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输导的科学结论。
(1)通过上节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茎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输导有机物的通道。
(2)通过探究实验,学生会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亲眼所见",经过整理、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茎里的导管能够把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全身,茎里的筛管能够把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植物各部。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
2、讲述环割枝条上方形成的"瘤状物"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瘤状物的形成,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过程。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用讲得过细,要求学生明白是由于有机物的运输受到阻碍引起的就可以了。
教法建议
1、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完成,上课时将实验装置或处理材料带到实验室,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介绍。由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并不一定完善,所以教师要自备红墨水在茎中运输的实验结果及树瘤标本,以便上课时分发给学生观察,最好能做到每组或每桌一份。
2、观察红墨水在茎和叶中的运输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分析得出的结论有两点;一是茎的木质部被染红,不宜说成导管被染红;二是水分运输的方向和部位,即向上运输至叶。红墨水中既有水又有水溶性物质,突出水的运输方向、途径和部位,无机盐一点即通。
3、树瘤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其结构基础是木栓形成层的形成及其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物质基础是由于有机养料运输途径的割断使有机养料积累。教学时只要让学生明确切口上部膨胀起来与有机养料的积累有关,并领悟到韧皮部(树皮部分)运输有机养料即可。
从树皮对运输有机物的重要性方面,就能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明白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及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难点:有关输导有机物的实验。
手段:以实验观察与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本节课首先以对茎运输营养物质的探索性实验开始,但学生设计的实验有些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所以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准备好有关的实验,以供课上学生观察。重点要求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1课时)
(课前要求学生看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完成设计有关茎运输营养物质的实验)
一、导入 :
提问:1、茎的功能是什么?
2、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是怎样的?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茎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那么在木本植物的结构中,哪些与运输营养物质有关呢?
二、讲授新课:
(一)探索性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学生展示设计实验的思路及结果。
组织学生对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总结并纠正学生设计实验中出现的错误。
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有关茎的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实验结果,并组织学生观察茎中哪一部分被红墨水染红了。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结果。
总结:茎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里的导管向上运输的。
(二)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提出问题:参照"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实验设计及分析,推测一下茎对有机物运输的相关结构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来验证?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出示有瘤状物的枝条,利用投影或录像介绍实验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总结:有机物通过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到其他各个器官,当环割后,有机物就堆积在切口的上方,使此处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都加快,树皮就膨大起来,形成了瘤状物。
(三)茎的其他功能:
提出问题:"茎除了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哪些功能?请举例说明"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茎除了可以运输营养物质,还有以下几个功能:
1、贮 藏营养物质,如甘蔗。
2、支持,如支持叶,有利于叶进行光合作用。
3、繁殖:如扦插等。
板书设计 :
第三节
一、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由茎的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二、茎的有机物的运输:
由茎的韧皮部运输有机物
探究活动实验目的: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沿着木质部向上运输的
实验材料:2~3年生的木本植物技条
实验用具:等大的玻璃瓶或矿泉水瓶三个、小蜡烛、刻刀、小纸片
实验步骤:
1、取粗细大小相当的2~3年生木本植物的枝条三根(枝条上所带叶片数相等),将三根枝条底部分别斜切,观察其韧皮部。木质部和髓。
2、将一根枝条的韧皮部蜡封。方法是按木质部和髓的分布位置,将小纸片刻成 形,盖在一枝条断面处,使其韧皮部露出,将小蜡烛点燃,使其蜡液滴在韧皮部断面上,待蜡凝固后,取走纸片。
3、将一根枝条的木质部蜡封。用同样方法将小纸片刻成相应的形状盖在枝条断面的韧皮部和髓部,露出木质部,将蜡液滴在木质部断面上,取走纸片。
4、第三根枝条不做任何处理。
5、将三根枝条分别插入盛有清水的甲、乙、雨三个瓶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几小时后观察现象并完成观察记录。
实验结果:
甲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仍然硬挺,这能说明蜡封韧皮部不影响枝条的吸水;乙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萎蔫,说明蜡封木质部阻碍枝条的吸水;丙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仍然硬挺。
实验结论: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沿着木质部向上运输的
思考题:
此实验为什么要在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进行?
温暖、光照充足能使枝条上的叶片的蒸腾作用旺盛,枝条的吸水能力加强,进而得到的实验结果就越能说明问题
营养物质 篇11
第三节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了解了食物的消化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食物被消化后形成的营养物质是如何被人体所吸收和利用的。编者力图通过几个层层深入的实验,引导学生建立小肠结构的模型,同时理解小肠结构是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这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有了关于营养物质的作用及消化的过程的知识,进一步来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应该是容易接受的,但由于学生没有人体血液循坏(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方面的知识,对于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可能有一些难度。另外,本节实验内容较多,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一个考验。小肠标本学生容易心生厌恶,教师课前应检查实验材料,鼓励学生端正态度。
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设计了几个实验,从用肉眼观察小肠环形皱襞的实物结构,到模拟小肠环形皱襞的制作,再到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小肠绒毛的结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旨在向学生传递科研方法的信息,从而提高每个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消化道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
2.举例说出营养物质是如何被人体利用的。
能力目标
1.尝试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体验小肠的结构特点。
2.使用显微镜观察小肠绒毛结构。
3.提高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小肠结构的观察和功能的分析,逐步确立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2.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的准备:猪的小肠、人的小肠壁切片、放大镜、显微镜、培养皿、剪刀等。教学幻灯片:小肠绒毛结构模式图、消化道不同器官的吸收功能图(表)。学生活动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和笔, 4人为一小组,确定组长。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㈠ 导入新课:
今天早饭大家都吃了些什么?
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哪些 踊跃回答:牛奶、稀饭、油条、面包、拌黄瓜等。
营养物质?
那么,这些营养物质消化后怎样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出示消化道不同器官的吸收功能图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图表。
提出问题:
⑴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否都要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
⑵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分别在消化道的什么部位被吸收?
⑶ 消化道吸收营养成分的主要场所在哪里?
㈡活动探究:
组织活动内容,指导学生学会生物学的观察顺序:宏观 微观
提示学生注意皱襞是怎样排列的?
出示问题:
小肠的环形皱襞有什么意义?
请同学们亲自实践后再来回答。
思考问题:变化前后单位长度的面积有什么变化?对于理解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什么启示?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指明:这种突起叫做小肠绒毛。
思考问题:绒毛有什么作用?(教师图示绒毛在皱襞上的排布,引导学生分析)
教师讲解: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便于小分子物质通过,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总结:在消化过程中,食物的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就叫做吸收。
通过以上学习,使我们理解了小肠之所以是消化、吸收最主要的器官,是与它的特定结构相适应的。
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后如何利用呢?
引导学生复习食物的消化及营养物质的作用。出示讨论问题: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进入人体后,怎样被利用呢?
㈢ 实际应用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所遇到的健康问题:
1、肠炎病人为什么消瘦?
2、解释分析便秘的原因。
3、喝酒为什么伤胃?
回答:蛋白质、糖类、维生素、脂肪、无机盐、水。
认真阅读图表:
分析、比较、讨论。
得出结论: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
疑问:为什么小肠的吸收功能如此强大?
⑴ 肉眼观察:
每小组将准备好的猪的小肠顺肠管剪开肠壁,对照小肠环形皱襞示意图,用手摸皱襞的表面,派一名代表描述自己的感觉。
得出结论:皱襞表面绒绒的。
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
亲自做:学生依照课本的提示制作小肠环形皱襞模型。
得出结论: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
⑵ 放大镜观察:
剪下一块小肠壁,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用放大镜观察。每小组各派一名代表描述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小肠每个皱襞上都有许多突起。
得出结论:增大了小肠与食物接触的面积。
⑶ 显微镜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人体小肠壁切片,对照小肠绒毛模式图,认识小肠的结构。每小组各派一名代表描述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小肠壁绒毛上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讨论、交流。
回答:
1、 葡萄糖进入人体后,大部分仔细胞内分解而释放能量,供人体各种生命活动利用,多余部分,储存备用。
2、 氨基酸进入细胞后合成蛋白质,作为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的原料。
3、 甘油和脂肪酸吸收后又合成脂肪。
讨论回答:
1.炎病人小肠运动过强,导致吃进的食物不能彻底消化就被排除体外,既是消化了的营养物质也不能全部吸收,所以,吃的再多,也不易胖起来。
2.在大肠内存留时间过长就变的干硬,不易排出。
3.精主要在胃内被吸收。
教师引导,及时评价。
此处也可以先学习小肠的结构,再总结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
对于积极动手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
建议教师出示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肠的吸收功能与结构的相适应。
使学生树立生物学功能与
结构的统一性观点。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营养物质 篇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重点)
2.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难点)
能力目标:加深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意识。引导学生关注饮食健康,学会关心他人,关爱生命。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引言]:引言:同学们在电视、电影、报刊和杂志上或许看到过,非洲某干旱地区的孩子们,由于长期饥饿而变得骨瘦如柴、无力行走、只能卷曲在地上。同学们或许也有一些这方面的体会,早上上学时忘了或来不及吃早点,结果到10点左右时,就会感到头晕、心慌等。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由此可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都离不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那么,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营养物质又是怎样在消化系统中被消化和吸收的呢?这就是我们在这一章所要学习的内容。
[探究]: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小探究。请同学们拿出课前盒装或袋装。
认真观看,认同人必须摄入一定量的食物,才能维持生命,才能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纷纷议论开来。
实验: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食物的包装。以上人为一小组针对经常食用的5种食物,提出有关营养成分的问题,并作出相关的假设,完成对5种盒装或袋装食物的营养成分的调查。
[全班交流]:每小组选派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讨论]:(1)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是否相同?
(2)这些食物的生产原料是什么?
[播放FLASH]: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想一想]: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哪些能为我们生命活动能量呢?
[讲述]:蛋白质、糖类、脂肪是人体需要的有机物。它们既是人体的组成物质,又是人体的供能物质。维生素虽不能量,但也很重要。维生素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要从外界摄取的有机物。
[实验]: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
[步骤1]:取1-2匙面粉,加清水和成面团,用一块叠成双层的纱布包住面团,将用纱布包着的面团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手轻轻地揉挤。观察清水发生的变化,讨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步骤2]:把用纱布包着的面团继续放烧杯中揉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并完成书P21表9-1盒装或袋装食物调查表。
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本小组的调查表。
积极发言,说出食物中一般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
证实自己的结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有七大类,纤维素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集体回答。
回答出蛋白质、糖类、脂肪是人体内的供能物质。
以四人为一小组按步骤进行实验。
清水逐渐变浑浊(白色),讨论后认为是面粉溶解的结果。
等到不再有白色物质,从纱布里渗出来时,取出纱布团并打开,可以看到原来的面团变成了一种黄白色的胶状物质。联系有关生活经验,思考这种物质是什么?
[步骤3]:在揉挤的过程中,从纱布内向清水中渗出许多白色的物质。这种白色的物质是淀粉吗?参照书上的图,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
[步骤4]:取烘干的花生、小麦种子各一粒,用单面刀片纵向切开,分别将种子的切面放在白纸的不同位置上,用镊子的柄部或大拇指挤压。移开种子,观察白纸上出现的现象。比较两种种子被挤压后在白纸上留下的印迹。这说明了什么?
[实验分析]: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234[讨论]: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一样多吗?
[提问]: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富含这样营养物质吗?
[小游戏]:富含各类营养物质的食品。
[提出问题]:人类为什么要摄入这些营养物质?营养物质有什么功能?
[自学]:书上22-23页有关内容。
纱布里剩下的黄白色的胶状物质是蛋白质。
设计实验:用碘液来检验。滴加碘液后,水变蓝色,说明从纱布渗入水中的是淀粉。
花生在白纸上的印迹较透明,是一种油渍,说明花生中含有较多的脂肪。
重温整个实验过程,填写图表。
积极讨论,从实验中体会到不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含量不一样多,如面粉中淀粉含量多,花生中的脂肪含量多。
通过小游戏趣味性的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食品中富含的营养物质。
带着问题阅读书上,并在书上勾划。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
蛋白质--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维持人的正常生长发育。
糖类--也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的主要能量来源。
脂肪--为生命活动能量,多余的贮存后起到保温等作用。是我们的备用能源物质。
维生素--维护人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调节生命活动等。
[讲述]:我们只需少量的维生素,但它是维持身体良好健康所必须的。
[提问]:你能说出一些常见的维生素吗?
[阅读]:维生素的种类及功能,(书P23)和(书P26课外阅读)。
[练习]:完成连线题。
[出示]:佝偻病、坏血病、夜盲症的图片,进行简单介绍。
[播放FLASH]:各类营养物质的作用。
[讲述]: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中,糖类、蛋白质、脂肪属于有机物,水和无机盐则是人体需要的无机物,它们对人体有何作用呢?
:水--是一种溶剂、运输的媒介、调节体温、排泄废物。
无机盐--参与人体的
学生自己进行,并在书上勾划下重要内容。
脱口说出: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等。
通过连线题了解维生素及其缺乏症。
积极思考,利用平时各累的知识进行回答,同学间相互补充。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水和无机盐
观察实验:食物中含有无机盐各种代谢活动,是人体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
[观察]:食物中含有无机盐。
[讨论]:种子在酒精灯上燃烧后,剩下的物质是什么?
[提问]:几种重要的无机盐的作用。(钙、铁、碘)
[出示]:便秘的卡通图。提问,如果便秘,怎样调节饮食?
[讲述]:对,这就要依靠我们称之为"第七类营养素"的膳食纤维。
[小知识]:人的肠道内没有消化纤维素的微生物,所以人无法消化纤维素,它是肠道里匆匆的过客,最终混在食物残渣里,随着粪便一起排出体外。纤维素能够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排空,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排便就会通畅,并且减少患大肠癌的机会;还有利于降低人体内过高的血脂和血糖等,从而有利于维护心脑血管的健康,有利于预防糖尿病,有利于维持正常体重。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观察,发现干的小麦种子燃烧后成为灰白色的灰。
有了前面骨的成分的知识,脱口而出剩下的物质是无机盐。
通过阅读和日常积累的知识,说出钙是强壮的骨骼和牙齿所必需的;铁是制造红血球所需;缺碘会患大脖子病。
有过这样经历的同学能回答出:可以多吃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
仔细聆听,开阔知识面。
营养物质 篇13
教学案例设想:
当前化学的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提倡建立“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调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突破重、难点,必须掌握相应的探究方法。问题式学习方法就是科学探究方法的一种方式。使用新课程的过程中注意问题式学习的研究与应用对于解决重难点有很大的帮助。
一、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方式定位
1、问题式学习的探讨过程是思维发展的动力。从本质上说,问题式学习也是人们发现思维的客观要求。任何发现都是首先发现问题,其次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
2、问题式学习的方式并非凭空而生。首先,它有科学及哲学的理论基础。问题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征:
(1)问题必须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确定学生需要获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此出发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2)问题应该是实际的、开放的、真实的。问题应该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包含许多相互联系的部分,而每部分又是很重要的。能够在学习者的经验世界中产生共鸣。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激活学生的元认知知识,将学习置于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学习知识的情境与以后应用知识的情境具有相似性,这可以促进知识的提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掌握概念、原理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在新问题中的迁移;另外,先前学习的实例可以应用到与此类似的问题解决中。
(3)这种问题需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鼓励他们去探索、学习。
(4)一个好问题能够随着问题解决的进行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反馈,让他们能很好地对知识、推理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促进他们的预测和判断。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在于沟通和理解,更在于积极思维,推进了分析问题的深度,拓展了人的观察问题视野。使探讨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发现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提高。
二、用有序思维法完善问题探讨全过程
问题探讨学习方式侧重的是探讨。具体来说,就是在学习中,借助教科书预设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和交流,从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提高化学素养。
应该说新课程教科书预设的探究题既是解决重难点的钥匙,也是提示学习方法的例子,价值很高,但这些探究题的预设是一个引子。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进而自主探究。不仅仅在课堂学习如此,在学习的全过程中都要有此意识,有所运用。
问题是思维的种子,会学第一要略就是培养问题意识、发展问题思维。当然课堂学习要有序高效,必然要有问题的预设,必然在问题提出后加以思考,讨论解决。所以问题探讨应该包括两部分:有序提出问题,层层深入探讨。
有序思维的问题探讨进行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的教学包括以下几步:
1、复习第三节内容,温故知新,进行元认知激活。让学生自我回答,引入新课,进行初步探讨。
2、抓住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官能团的性质,提出有思考性高质量问题,深入探讨。使学生在理论层面上有基本的认识。同时注意难度的把握,必修课程的化学知识面宽,应用性内容多,理论深度较浅。不可过早加深对糖类、油脂、蛋白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的注入,以认知和联系实际为教学目的。
3、通过一定量的实验,品味官能团的性质和化学特效性质,咀嚼回味,细细探讨。加深对基本营养物质的性质认知和特性的体验。
4、通过小组讨论,自我完成糖类、油脂、蛋白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积极思考、讨论和交流,从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提高化学素养。
教学案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食物中基本营养物质(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化学组成,认识葡萄糖、果糖的分子结构。
2. 使学生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和水解反应性质。
3. 使学生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一些知识。
4.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和水解反应性质。
三、教学难点
葡萄糖、果糖的分子结构,糖类、油脂和蛋白质水解反应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四、课时安排
1.5--2课时
五、教学方法
问题式学习与实验探究法
六、教学用具
葡萄糖粉、蒸馏水、碘酒、浓硝酸、naoh溶液(10%)、cuso4溶液(5%)、蔗糖溶液(20%)、稀硫酸、ph试纸。洁净的试管、烧杯、酒精灯、玻璃棒、表面皿。
power point投影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投影显示)
我们学习的乙醇与乙酸都是烃的衍生物,请回顾并完成下列问题:
(1).乙醇在催化剂的条件下,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乙醛,写出乙醛的结构简式。
(2). 乙醇的-oh是官能团,乙醛分子中的官能团是什么?应有什么样的性质?
(3).什么是乙酸乙酯?试着书写乙酸乙酯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疑引入】请同学们分析讨论该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的类型
指导:乙酸乙酯与水的反应称之为水解反应,是取代反应中的一种。
【过渡提问】乙醇和乙酸属于烃的衍生物,在我们日常饮食中也有不少物质也属于烃的衍生物。
复习并完成
(1).写出乙醛的结构简式:
ch3cho
【讨论回答】:
(2).是醛基:-cho,应可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生成乙酸。
(3).乙酸乙酯是酯的一种。是由乙酸与乙醇反应所生成的酯。
化学方程式
ch3cooc2h5+h2och3cooh+hoc2h5
是与水的复分解反应,大概叫水解反应。
温故知新,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的元认知。
(1)、(2)两题为学生理解葡萄糖的结构、性质做铺垫。
(3).为学习水解化学性质打基础。
引入“水解”反应的概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食物是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的原料,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哪些?
(2).在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这六大营养素中,能为人提供能量的物质有哪些?
【引入新课】在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天然有机化合物,它们不仅为人体提供能源,还是化工生产的重要原料。下面让我们共同学习第四节。
【回答】: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思考并回答:
糖类、油脂、蛋白质
帮助学生明确基本的营养物质种类。切入主题。
【板书】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1.糖类、油脂、蛋白质代表物的化学组成(见表3-3)
【问题式学习提问】(投影显示)
(1) 根据表3-3,分析单糖、双糖、多糖在分子组成上各有什么特点?
(2) 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麦芽糖分别具的相同的分子式,但却具有不同的性质,试推测原因。
小结表格内容
【板书】2.糖类的分类与同分异构现象
(1) 葡萄糖和果糖是互为同分异构体的单糖。
【启发思考】请分析这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
(2) 蔗糖和麦芽糖是互为同分异构体的双糖
(3) 淀粉和纤维素是多糖不互为同分异构体
【设疑设问】为什么淀粉和纤维素不互为同分异构体
【过渡】介于糖类、油脂、蛋白质分子结构比较复杂,我们怎样鉴别和区分它们呢?
阅读课本,小结。
1. 组成元素:c、h、o;都是烃的衍生物。
2. 它们具的相同的分子式,不同的结构,含有不同的官能团。
阅读课本回答:
糖类可分为:单糖、双糖、多糖。
【回答】葡萄糖分子中含有六个羟基一个醛基。果糖分子中含有六个羟基一个酮基。
【回答】因为组成分子的n 值不同,所以分子式不同,因而不能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明确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化学组成与所属有机物的种类。与前面所学的内容建构知识网络。
学习糖类的概念,了解低聚糖的同分异构现象。
了解糖类的分类。
了解多羟基醛与多羟基酮的结构。
初步引入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
【板书】一、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
1. 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实验3-5
(1)葡萄糖与新制cu(oh)2反应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在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混合溶液变为绛蓝色,加热后变为砖红色。
培养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化学实验现象的能力
了解多羟基的鉴别方法。掌握醛基的鉴别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该项实验可用于醛基的检验,常用于糖尿病患者的糖尿检验。(投影图片)
(2)碘酒与淀粉的反应
指导:同学们在家可用土豆片、淘米水等含淀粉的物质与碘酒进行实验
【投影思考】有人发现市场上销售的牛奶中掺有淀粉,你如何检验?
(3)蛋白质的黄蛋白反应 浓硝酸与鸡皮反应
(4) 灼烧蛋白质有焦羽毛气味(灼烧全毛毛线)
【投影思考】:有人发现市场上销售的丝巾不是真丝的,如何来检验?
【过渡引出于公心】糖类、蛋白质不仅有特征性质;
糖类、油脂、蛋白质还共同的化学性质类似乙酸乙酯与水的反应。
2.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实验3-6
【投影思考】
(1) 水浴加热有什么特点?
(2) 已知蔗糖不可以发生与新制的cu(oh)2间的反应,说明蔗糖中不含有什么官能团?
(3) 加入稀硫酸和加入氢氧化钠调节溶液至碱性的作用是什么?
【投影板书】
蔗糖+水 葡萄糖 + 果糖
淀粉或纤维素+水葡萄糖
油脂+水丙三醇+高级脂肪酸
(酸性条件)
学生阅读资料卡片,观察图片并记忆
学生动手做分组实验:用玻璃棒蘸取碘水点在盛有米粒的点滴穴中的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淀粉遇到碘单质变蓝
【思考回答】选用碘酒检验。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浓硝酸可使蛋白质变黄。
学生动手做分组实验:灼烧全毛毛线
闻气味。
有焦羽毛气味。
【回答】灼烧丝线闻气味。
观察实验现象,观察后描述实验现象并记录,讨论完成书上解释填写
【讨论回答】:
(1)水浴加热的特点是,受热均匀;可控制温度。
(2)蔗糖不含有醛基。
(3)加入稀硫酸的是起催化剂作用,加入氢氧化钠调节溶液至碱性的作用是防止在酸性条件下 cu(oh)2会溶解。
识记化学方程式:
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3
葡萄糖 果糖
(c6h12o6)n+nh2o nc6h12o6
淀粉或纤维素 葡萄糖
了解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掌握淀粉的鉴别方法。
学会在生活中检验营养物质的方法。
了解可用黄蛋白反应与灼烧有焦羽毛气味的方法鉴别蛋白质。
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引出水解反应概念。
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动手动脑。
使学生参与问题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经过思维碰撞,进行自我体现,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评价的过程。
帮助学生理解水解概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油脂+水 丙三醇+高级脂肪酸钠
(碱性条件) 又称为皂化反应。
蛋白质+水 氨基酸
【过渡引出】
糖类、油脂、蛋白质不仅有共同的化学性质,也是人类能源的重要来源。
【板书】
二、糖类、油脂、蛋白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 糖类物质的主要应用
【投影讨论】:
(1).糖类是什么作用的产物?我国居民每天能量主要来源是什么?
(2).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有哪些?主要作用是什么?
【板书】
2.油脂的主要应用
【投影讨论】:
(1).油脂的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有哪些?主要作用是什么?
(2).低沸点的油分子中含有什么样的碳链?高沸点的脂肪分子中含有什么样的碳链?如何健康饮食?
【板书】
3.蛋白质的主要应用
【投影讨论】:
(1).蛋白质的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有哪些?主要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将氨基酸分成必需和非必需二种?蛋白质是如何被人体消化吸收的,最后去向如何?
(3).蛋白质在工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启发思考】结合饮食健康问题谈谈自己的生活习惯与健康饮食的差距。
记忆基本营养物质: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共同性质—水解反应。(化合物与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
学生阅读书本。
1.回答:
(1)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我国居民每天能量主要来源是糖类。
(2)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分别是:水果、蔬菜;甘蔗、甜菜;植物种子和块茎中;植物的茎、叶和果皮中。主要作用除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以外,在工、农业生产中也有广泛的应。?
2.回答:
(1).油脂的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有各种植物的种子、动物、人体的脂肪中。是产生能量最高的营养物质。但摄入过量有不良后果。
(2).低沸点的油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高沸点的脂肪分子中含有碳碳单键。在饮食中要注意控制油脂的摄入量。
3.回答:
(1).蛋白质的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有鸡蛋、牛奶、动物的毛、皮、蚕丝中。是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
(2).必需氨基酸人体自身不能合成;非必需氨基酸人体可自身合成。蛋白质被人体胃中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催化水解生成氨基酸被消化吸收的,最后生成尿素,排出体外。
(3).蛋白质在工业生产中可制造照相用片基、制作食品和塑料等。
学生分组讨论进行问题式学习,结合自己的元认知扩展书本内容,交流补充。
使学生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产物不同,条件也不同,其中油脂的碱性水解又称为皂化反应。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交流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将化学知识与工农业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科学饮食、健康饮食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认识蛋白质摄入的重要性,了解蛋白质是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注意自身的身体健康,关爱生活,关爱生命。了解蛋白质的重要应用。
培养学生问题式学习的参与能力,相互学习并解决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反馈练习】
1.糖类是指(d)
a、含有碳、氢、氧的有机物 b、含有羟基和醛基的有机物
c、有甜味的有机物 d、以上都不对
2.生命起源的研究是世界性科技领域的一大课题,科学家模拟和十亿年前地球的还原性大气环境进行紫外线辐射实验(当时无臭氧层),认为生命起源的第一层次是产生了与硝基化合物可能是同分异构体的(d)
a、醇类 b、羧酸类 c、糖类 d、氨基酸
3.葡萄糖是含有醛基的单糖,其事实依据是(c)
a、能与h2生成六元醇 b、分子组成是c6h12o6
c、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生成红色沉淀
d、能发生酯化反应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bc)
a、能发生酯化反应的酸一定是羧酸
b、油脂水解后得到的醇是丙三醇
c、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后产物是氨基酸
d、淀粉、纤维素、油脂和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XX年 南京
--反思
面对单糖、双糖、多糖的同分异构体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自学自答。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区分”?只要我们多问几个问题,我们学习糖类时就不会头脑乱成一团,就不会在阅读课本时感到十分困难。面对醛基的检验实验,课本是怎样设计实验的,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对照自己的感受自问自答,可以说,这时你才真正接触到官能团性质的本质,真切体会其妙处。对于水解反应的定义迁移,对基本营养物质糖类、油脂、蛋白质可发生水解反应共性的认识,我们的重难点问题就解决了,我们的认识有了实实在在的提高,这时,还要反思一下学生认识一定正确吗?物质种类变了,水解的论断还成立吗?从本节学习而言,获得基本化学素养的途径真有重要不重要之分吗?对于学习化学,拓展知识面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难道不是学习最有效的内涵。随着这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与探讨,我们的问题探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问题链,这才是真正有序的问题式学习的探讨。
其次,要在细节处进行深入的问题探讨。何谓细节?我们在生活中对事物的观察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必须将习惯的、片面的饮食方式“物化”为具体生动的科学饮食形象,即符合个别——>一般——>个别的营养规律。我们要注意营养规律中的个别形象,因为它已被证实对健康是有害的了,这个“个别”本身还具有无限丰富性,它既是外部有形世界的代表,也是内部心灵世界的象征,即这个“个别”之中还包括许多具体生动的“个别”,这就是细节。它是典型中的典型,个别中的个别。通过细节把握整体,这是有价值、高质量问题的共性。
最后,我们要落实到课堂语言上去品味。我们在学习化学知识结构的同时,一定要学会渲染文化色彩,欣赏和热爱语言。语言美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创造性的课堂语言,来自于“千锤百炼”,形成了“陌生化”的话语蕴藉特性,区别于“自动化”的日常生活语言。
怎样提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问题,必须明确:
追问是问题探讨的基础与起点,通过它发现问题;细节关注是其支点,通过它梳理问题;品味语言是其亮点,通过它升华问题。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使问题探讨的课堂生机盎然,精彩纷呈。
营养物质 篇14
第三节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了解了食物的消化过 教学资源集散地。">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食物被消化后形成的营养物质是如何被人体所吸收和利用的。编者力图通过几个层层深入的实验,引导学生建立小肠结构的模型,同时理解小肠结构是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这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有了关于营养教学资源集散地。"> 物质的作用及消化的过程的知识,进一步来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应该是容易接受的,但由于学生没有人体血液循坏(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方面的知识,对于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可能有一些难度。另外,本节实验内容较多,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一个考验。小肠标本学生容易心生厌恶,教师课前应检查实验材料,鼓励学生端正态度。 设计理念本节内容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设计了几个实验,从用肉眼观察小肠环形皱襞的实物结构,到 模拟小肠环形皱襞的制作,再到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小肠绒毛的结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旨在向学生传递科研方法的信息,从而提高每个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消化道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 2.举例说出营养物质是如何被人体利用的。 能力目标 1.尝试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体验小肠的结构特点。 2.使用显微镜观察小肠绒毛结构。 3.提高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小肠结构的观察和功能的分析,逐步确立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2.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的准备:猪的小肠、人的小肠壁切片、放大镜、显微镜、培养皿、剪刀等。教学幻灯片:小肠绒毛结构模式图、消化道不同器官的吸收功能图(表)。学生活动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和笔, 4人为一小组,确定组长。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㈠ 导入新课: 今天早饭大家都吃了些什么? 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踊跃回答:牛奶、稀饭、油条、面包、拌黄瓜等。[来源:第一范文网]
营养物质? 那么 ,这些营养物质消化后怎样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出示消化道不同器官的吸收功能图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来源:第一范文网] 提出问题: ⑴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否都要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 ⑵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分别在消化道的什么部位被吸收? ⑶ 消化道吸收营养成分的主要场所在哪里? [来源:] ㈡活动探究: 组织活动内容,指导学生学会生物学的观察顺序:宏观 微观 提示学生注意皱襞是怎样排列的? 出示问题: 小肠的环形皱襞有什么意 义? 请同学们亲自实践后再来回答。 思考问题 :变化前后单位长度的面积有什么变化?对于理解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什么启示?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指明:这种突起叫做小肠绒毛。 思考问题:绒毛有什么作用?(教师图示绒 毛在皱襞上的排布,引导学生分析) 教师讲解: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便于小分子物质通过,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总结:在消化过程中,食物的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就叫做吸收。 通过以上学习,使我们理解了小肠之所以是消化、吸收最主要的器官,是与它的特定结构相适应的。 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后如何利用呢? 引导学生复习食物的消化及营养物质的作用。出示讨论问题: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进入人体后,怎样被利用呢? ㈢ 实际应用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所遇到的健康问题: 1、肠炎病人为什么消瘦? 2、解释分析便秘的原因。 3、喝酒为什么伤胃? 回答:蛋白质、糖类、维生素、脂肪、无机盐、水。 认真阅读图表: 分析、比较、讨论。 得出结论: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来源:第一范文网] 疑问:为什么小肠的吸收功能如此强大? ⑴ 肉眼观察: 每小组将准备好的猪的小肠顺肠管剪开肠壁,对照小肠环形皱襞示意图,用手摸皱襞的表面,派一名代表描述自己的感觉。 得出结论:皱襞表面绒绒的。 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 亲自做:学生依照课本的提示制作小肠环形皱襞模型。 得出结论: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 ⑵ 放大镜观察: 剪下一块小肠壁,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用放大镜观察。每小组各派一名代表描述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小肠每个皱襞上都有许多突起。 得出结论:增大了小肠与食物接触的面积。 ⑶ 显微镜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人体小肠壁切片,对照小肠绒毛模式图,认识小肠的结构。每小组各派一名代表描述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小肠壁绒毛上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讨论、交流。 回答: 1、 葡萄糖进入人体后,大部分仔细胞内分解而释放能量,供人体各种生命活动利用,多余部分,储存备用。 2、 氨基酸进入细胞后合成蛋白质,作为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的原料。 3、 甘油和脂肪酸吸收后又合成脂肪。 讨论回答: 1.炎病人小肠运动过强,导致吃进的食物不能彻底消化就被排除体外,既是消化了的营养物质也不能全部吸收,所以,吃的再多,也不易胖起来。 2.在大肠内存留 时间过长就变的干硬,不易排出。 3.精主要在胃内被吸收。教师引导,及时评价。 此处也可以先学习小肠的结构,再总结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 [来源:] 对于积极动手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 建议教师出示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肠的吸收功能与结构的相适应。 使学生树立生物学功能与 结构的统一性观点。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