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教案七年级生物教案《 生物圈 》(精选17篇)

《 生物圈 》(精选17篇)


《 生物圈 》(精选17篇)

《 生物圈 》 篇1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了解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交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是一个整体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通过对个人、本地区、整个人类活动对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总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

  一、课前准备

  对照提纲,分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

  提纲: 1、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2、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庭做的许多事,可以通过复杂的途径影响,试举例说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4、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受到了破坏?(可用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

  5、本地将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

  6、从爱护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你认为在中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

  (二)新授

  1、各小组抽签介绍七种生态系统。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谈谈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小组讨论交流

  各生态系统是否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呢?

  (1)    书本P30页资料分析

  (2)    分别从三个方面: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态系统为中心分析)、各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分析,找出他们的联系。

  得出结论: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课前准备资料的整合与交流

  生态系统被破坏之后能不能得到恢复?(能,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当遭到严重的破坏之后就无法恢复了,对而言,最大的破坏是什么?(人类的活动)那么: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许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的?

  (2)本地有哪些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人类活动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危害?

  (3)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危害了?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的后果?

  (可以口头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图片资料展示)

  针对这种现状,人类的有些活动已经严重地危害了,危害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国家、本地区已经或即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你对此有何建议?

  我们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从小处入手,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三)、教师总结

  不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一旦人类活动破坏了,使得无法恢复,那地球上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所以,地球不光是我们人类的,也是美丽的植物和可爱的动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必须保护好。

  (四)课后作业 

  上完这节课后,你对环境问题有什么认识?有什么感想?

  [1]

  

《 生物圈 》 篇2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了解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交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是一个整体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通过对个人、本地区、整个人类活动对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总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

  一、课前准备

  对照提纲,分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

  提纲: 1、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2、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庭做的许多事,可以通过复杂的途径影响,试举例说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4、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受到了破坏?(可用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

  5、本地将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

  6、从爱护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你认为在中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

  (二)新授

  1、各小组抽签介绍七种生态系统。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谈谈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小组讨论交流

  各生态系统是否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呢?

  (1)    书本P30页资料分析

  (2)    分别从三个方面: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态系统为中心分析)、各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分析,找出他们的联系。

  得出结论: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课前准备资料的整合与交流

  生态系统被破坏之后能不能得到恢复?(能,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当遭到严重的破坏之后就无法恢复了,对而言,最大的破坏是什么?(人类的活动)那么: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许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的?

  (2)本地有哪些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人类活动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危害?

  (3)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危害了?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的后果?

  (可以口头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图片资料展示)

  针对这种现状,人类的有些活动已经严重地危害了,危害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国家、本地区已经或即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你对此有何建议?

  我们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从小处入手,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三)、教师总结

  不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一旦人类活动破坏了,使得无法恢复,那地球上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所以,地球不光是我们人类的,也是美丽的植物和可爱的动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必须保护好。

  (四)课后作业 

  上完这节课后,你对环境问题有什么认识?有什么感想?

  [1]

  

《 生物圈 》 篇3

  学习目标: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 了解分析收集资料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难点:学生课下收集生物圈相关资料,课堂对相关资料的分析。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就同学们所知,地球上哪里能找到生物呢?生物要生存需要什么条件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1、学生自学教材,了解生物圈的概念、范围。

  2、小组内讨论、讲解:生物圈的范围。

  3、影片展示:生物圈的三个圈层及相应的生物。

  思考:这三个圈层内的生物有什么不同呢?比较说明。

  学习任务二: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

  1、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自己采用的收集方法。

  2、 小组内探讨所收集的资料,分析所提供的条件。

  3、 小组向班级展示讨论成果。

  4、 通过课件师生分析教材提供的图片资料,通过具体事例得出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条件。

  分析思考:月球、火星等星球上为什么没有发现生命?

  讨论: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对待这个所有生物的家,我们应当怎么办?

  三:系统总结

  引导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四:尝试应用:

  1、 如果养花,应当提供怎样的条件?

  2、 宇宙旅行应当携带哪些维持生命的物质?

  五、诊断评价

  1、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繁衍的地方叫(     )

  a   大气圈   b 生物群落   c  生物类群   d 生物圈

  2、在岩石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有(     )

  a   森林和草原                  b  陆生动物和人

  c   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        d  森林、草原、陆生动物、真菌和人类

  3、果农在移栽植物幼苗的初期,幼苗往往会出现萎蔫现象,是下列哪种条件缺乏引起的?

  a  空气    b   水分   c  阳光    d  营养物质

  4、生物圈中最主要的生产者是(     )

  a   人   b  生活在岩石圈的生物   c  生活在大气圈的生物 d 绿色植物

  5、大气圈的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          、         、        等。在大气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是        、        ,还有         等微小的生物。

  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提到了那些生物?你能说出这些生物生存需要哪些条件吗?

《 生物圈 》 篇4

  作者:扬光涛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生物圈教学的第一节,在设计方面,我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同时,在知识方面:突出了“人和生物圈”这一条主线;而在教学目标方面则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种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收集分析资料、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激活教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

  《生物圈》位于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在教材中处于重要的位置:生物圈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共同的家园,当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认识生物圈、关注生物圈才能更好地理解生物圈、保护生物圈。本课从介绍生物圈的范围入手,使学生首先理解“生物圈”的概念,知道所要学习的生物圈由哪些部分组成,这样也就为今后“生物圈”这个主题知识体系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感性认识,但对地球上,生物与环境所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注意从学生已知的地球入手,去把握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好奇心和表现欲,因此,在设计上,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关于其它星球的资料,通过表达与交流,角色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认识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生物圈是生物生存和唯一家园,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能力目标: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  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  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课前准备

  教 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从而和地球作出对比。

  学 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的资料。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合作学习、角色扮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物圈的范围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生物圈的范围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归纳与总结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①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②学生展示收集的其它星球不适于生物生存的条件

  ③学生分别扮演动物和植物在各个星球上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它们对食物、水、氧气的依赖。

  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圈

  一、 生物圈的范围                  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1、大气圈的底部                 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

  2、水圈的大部          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岩石圈的表面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对生物圈概念的认识及对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完全通过学生课下收集资料,课上通过活动交流来独立完成的,这时教师及时给予补充和纠正。而在探究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分析讨论来共同完成。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完全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可以尽情的展示自己,尽情的与同学交流,教师给予指点,赞许和鼓励

  本次课程改革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权威者,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整节课老师都非常和蔼,融入学生中间,课堂气氛轻松、和谐、融洽,师生间犹如朋友,充分体现了师生关系是“平等中的首席

  知学生答题明会耽误时间不能有效调控

  多种原因导致时间没有把握好,课只充分完成前半节任务,后半节匆忙点到,没有完成设计。

《 生物圈 》 篇5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了解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交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是一个整体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通过对个人、本地区、整个人类活动对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总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

  一、课前准备

  对照提纲,分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

  提纲: 1、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2、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庭做的许多事,可以通过复杂的途径影响,试举例说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4、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受到了破坏?(可用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

  5、本地将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

  6、从爱护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你认为在中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

  (二)新授

  1、各小组抽签介绍七种生态系统。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谈谈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小组讨论交流

  各生态系统是否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呢?

  (1)    书本P30页资料分析

  (2)    分别从三个方面: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态系统为中心分析)、各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分析,找出他们的联系。

  得出结论: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课前准备资料的整合与交流

  生态系统被破坏之后能不能得到恢复?(能,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当遭到严重的破坏之后就无法恢复了,对而言,最大的破坏是什么?(人类的活动)那么: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许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的?

  (2)本地有哪些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人类活动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危害?

  (3)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危害了?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的后果?

  (可以口头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图片资料展示)

  针对这种现状,人类的有些活动已经严重地危害了,危害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国家、本地区已经或即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你对此有何建议?

  我们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从小处入手,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三)、教师总结

  不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一旦人类活动破坏了,使得无法恢复,那地球上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所以,地球不光是我们人类的,也是美丽的植物和可爱的动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必须保护好。

  (四)课后作业 

  上完这节课后,你对环境问题有什么认识?有什么感想?

  [1]

  

《 生物圈 》 篇6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了解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交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是一个整体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通过对个人、本地区、整个人类活动对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总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

  一、课前准备

  对照提纲,分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

  提纲: 1、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2、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庭做的许多事,可以通过复杂的途径影响,试举例说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4、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受到了破坏?(可用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

  5、本地将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

  6、从爱护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你认为在中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

  (二)新授

  1、各小组抽签介绍七种生态系统。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谈谈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小组讨论交流

  各生态系统是否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呢?

  (1)    书本P30页资料分析

  (2)    分别从三个方面: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态系统为中心分析)、各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分析,找出他们的联系。

  得出结论: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课前准备资料的整合与交流

  生态系统被破坏之后能不能得到恢复?(能,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当遭到严重的破坏之后就无法恢复了,对而言,最大的破坏是什么?(人类的活动)那么: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许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的?

  (2)本地有哪些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人类活动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危害?

  (3)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危害了?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的后果?

  (可以口头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图片资料展示)

  针对这种现状,人类的有些活动已经严重地危害了,危害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国家、本地区已经或即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你对此有何建议?

  我们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从小处入手,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三)、教师总结

  不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一旦人类活动破坏了,使得无法恢复,那地球上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所以,地球不光是我们人类的,也是美丽的植物和可爱的动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必须保护好。

  (四)课后作业 

  上完这节课后,你对环境问题有什么认识?有什么感想?

  [1]

  

《 生物圈 》 篇7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了解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交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是一个整体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通过对个人、本地区、整个人类活动对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总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

  一、课前准备

  对照提纲,分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

  提纲: 1、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2、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庭做的许多事,可以通过复杂的途径影响,试举例说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4、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受到了破坏?(可用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

  5、本地将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

  6、从爱护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你认为在中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

  (二)新授

  1、各小组抽签介绍七种生态系统。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谈谈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小组讨论交流

  各生态系统是否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呢?

  (1)    书本P30页资料分析

  (2)    分别从三个方面: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态系统为中心分析)、各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分析,找出他们的联系。

  得出结论: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课前准备资料的整合与交流

  生态系统被破坏之后能不能得到恢复?(能,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当遭到严重的破坏之后就无法恢复了,对而言,最大的破坏是什么?(人类的活动)那么: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许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的?

  (2)本地有哪些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人类活动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危害?

  (3)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危害了?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的后果?

  (可以口头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图片资料展示)

  针对这种现状,人类的有些活动已经严重地危害了,危害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国家、本地区已经或即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你对此有何建议?

  我们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从小处入手,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三)、教师总结

  不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一旦人类活动破坏了,使得无法恢复,那地球上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所以,地球不光是我们人类的,也是美丽的植物和可爱的动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必须保护好。

  (四)课后作业 

  上完这节课后,你对环境问题有什么认识?有什么感想?

  [1]

  

《 生物圈 》 篇8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一、微生物

  1、概念: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2、种类:

  (1)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等。

  (2)多细胞微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等。

  (3)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二、微生物的生活

  1、代谢类型

  (1)腐生:有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非生物环境,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寄生: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生活在其他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些生物体获得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寄生性微生物发球消费者。

  (3)自养型微生物:有此致微生物像植物一样,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成储能的有机物,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作用:发球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2、生长特点:生长繁殖速度极快。

  3、作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特点以及极快的繁殖速度,使它们成为生物圈的重要成分,尤其腐生性微生物工程作为生物圈中的分解者,是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

  第2节微物生与人类关系

  一、微生物与食品

  1、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广泛用于食品和发酵工业。如烤制面包或蒸镘头、酿酒等。

  2、醋酸菌:用于酿醋。

  3、乳酸菌:用于制酸奶和泡菜。制泡菜时,乳酸菌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分解糖类产生乳酸。

  4、大型真菌:如蘑菇、木耳、灵芝等可以直接食用或制药。

  二、微生物与疾病

  1、寄生在人体表面或体内,使人患病。如艾滋病就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它寄生在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中,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

  2、菌痢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患病主要是由于食用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

  3、本身致病物质或毒素使人患病:如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素具有致癌作用,毒蘑菇、毒蝇蕈、毒粉褶菌等,被误食后会使人、畜中毒。

  三、微生物与医药

  1、提供维生素:多数酵母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提供医药用。

  2、抗生素:青霉素和头孢素是相应的真菌产生的抗生素;链霉素、金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是某些放线菌产生的。

  四、微生物的应用前景

  1、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菌肥和农药生产方面得到应用。

  2、生产沼气;利用秸杆、粪便和产甲烷细菌等产生沼气。

  3、用于基因工程:涌过基因工程用微生物产胰岛素、乙肝疫苗、干扰素等。

  4、生产动植物产品;今后可由微生物大量生产动植物产品。

  5、在采油、冶金、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生物圈 》 篇9

  第七单元  我们周围的环境

  第一章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

  第一节  生物圈──所有生物的家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能力目标

  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情感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重点

  1.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难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引入新课

  生物在地球上的生存范围

  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演示课件)

  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命存在呢?

  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寻找答案

  讨论:生物圈的范围到底有多大?

  总结: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上部。

  引导学生寻找

  地球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60亿,人口过多给地球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于是,科学家想了一个办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月球上,大家觉得可行吗?

  观看课件并讨论。

  通过图7相关的文字资料,结合小词典给出的知识,分析生物能在地表以下多深的范围内生存、判断生物在空中生存的最大高度、探究海洋中生物是怎样分布的。

  结合课本给出答案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讨论,回答。

  结论:月球不具备生物生存的条件。

  生物生活的范围上限可达海平面以上10km的高空,下限可达海平面以下约12km的海沟底部,陆地上可达地表以下2~3

  km的土壤岩石层。

  月球上不具备生物生存的条件,如月球上没有水、空气、适宜的温度(月球昼夜温度常在―187℃~―127℃之间)等。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小结

  巩固练习

  地球有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居住的哪些条件呢?

  布置学生自学实际用内容

  课件展示板书内容

  布置作业

  通过分析“探究竟”4设置的6幅图,让学生总结出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找出对生物圈危害最大、具有世界性的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两个内容。

  学生回想记忆

  完成作业

  沙尘暴、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已成为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几大环境问题。

  板书设计:

  概念:

  陆地:

  生物圈    范围     大气:

  海洋:

  为生物提供的生存条件:

  课后反思:

《 生物圈 》 篇10

  目的 知识方面 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认识到保护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动态平衡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能力方 面 培养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及综合分析能力.

  思想教育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重点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难点 绿色植物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与氧的平衡;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

  关键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意义

  教法 综合分析法,资料分析 教具 有关资料

  教  学  过  程 师 生

  互 动 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组织教学

  课前综艺:1、什么叫传粉?

  2、植物有几种传粉方式?

  3、什么叫受精作用?

  4、果实和种子是如何形成的?         

  导入新课:

  从空中到陆地乃至海洋,从热带到温带乃至极地,到处都有生物的存在。生物圈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其中,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物成分,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节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绿色植物是生命之母

  绿色植物是生产者:

  活动:分析我们的生活与绿色植物的

  关系

  1、 举例乐的日常食品与绿色植物之

  间存在的直接和间接关系。 

  教师提问: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教师引言。

  学生讨论

  分组讨论

  回顾光合作用的物质转化,意义

  复习上节课教学内容,

  通过分析与交流,使学生们认识到绿色植物对人类及整个生物圈的作用.

  着重从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来谈绿色植物的意义.

  日常饮食种类  

  直接关系 米饭      

  间接关系 牛奶      

  教  学  过  程 师 生 互 动 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2、 举例说明人类的日常生活与绿

  色植物之间存在的直接和间接关系。 

  通过对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延伸学习本节课知识.

  森林:“地球之肺”,绿地:“城市之肺”

  绿地,包括工厂绿地、公园绿地、广场绿地、学校机关绿地、路旁绿地、林荫道、花园及房前屋后绿地等,是城市里所有绿色植物生长的地方。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各种燃料燃烧及人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大量氧气,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日益增加。当二氧化碳由原有的0.03%增加到0.05%~0.07%时,就会使人感到很不舒服,甚至呼吸困难;当浓度超过0.4%时,人就会呕吐;达到 1%时人类就无法生存。据研究,1公顷阔叶林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碳1000 kg,放出氧气732 kg; 1公顷柳杉林每年能吸收二氧化硫720 kg;氟化氢气体通过20米宽的林带后,其浓度可降低40%以上;1公顷刺槐每日能吸收氯气42 kg;一般树木都能吸收铅,夹竹桃能吸收汞等。1公顷松柏树或松林,一昼夜可分泌出30~60 kg的杀菌素,足以清除一个中等城市空气中的各种细菌。据调查,森林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只有 300~400个,仅为林边空地的 1%,而林中空气的含菌量约为城区百货商店的十万分之一。

  日常生活用品 

  直接关系 竹椅      

  间接关系 丝绸      

  二、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氧气21%,二氧化碳0.03%,78%氮气

  1、1公顷的阔叶林在生长季节里,一天吸收二氧化碳约1t,释放氧气约0、73t;

  2、1hm2公园绿地,一天吸收二氧化碳900kg,释放氧气600kg.

  3、人类的各种活动,工业生产、汽车、轮船的广泛使用,对森林和草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平衡的失调。

  三、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1、 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

  2、 森林能涵养水分。

  3、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

  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小结: 

  回忆呼吸作用的意义。

  学生举例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教师出示资料: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学生讨论

  回忆蒸腾作用联系植物的意义.

  教师出示生物圈水循环的flashy课件。

  学生观看。 

  提 高 与 发 展 教 学 反 思

  续:一个成年人的呼吸作用,每天需要氧气约为0.75 kg;城市人均生产和生活耗能需氧量约7.5 kg,这些氧气40%来自海洋,其余60%由绿地来提供。据此计算;城市每人需要绿地61.5平方米,才能保证城市居民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据日本调查,城市绿地面积低于市区面积60%,城市居民呼吸道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虽然地价昂贵,政府仍要求新建工厂要有20%的绿地,机场、赛马场必须有30%的绿地。联合国生物圈生态与环境保护组织已作出规定,城市居民绿地标准为60平方米/人。 

《 生物圈 》 篇11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重 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 点:学生逐个认识各个生态系统,难以从这个认知过程飞跃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因此学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课前准备

  教 师:准备一些生态系统景观的影像资料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影像资料。

  学 生:课下收集有关各种生态系统的资料。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复习: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新课:

  1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2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游戏: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并写成小短文(或收集的图片)在班级的墙报上展出“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

  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③ 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4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①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②学生观看影片,表现出对被破坏环境的痛惜及对破坏行为的憎恨。

  5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课下作业  

  ①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

  ②定期进行保护校园活动。

  [1]

  

《 生物圈 》 篇12

  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课前准备

  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多媒体,展示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从而和地球作出对比;没有条件的学校可收集各大星球的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另外,还准备一个地球仪。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的资料。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物圈的概念

  ①学生观看生动的课件,然后根据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太阳系中各星球的状况。

  ②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把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围

  ①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评比最具创造奖若干名,日后进行一次模型比赛。

  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

  ②教师布置学生设计生物圈的模型。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①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②学生分别扮演动物和植物在各个星球上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它们对食物、水、氧气的依赖。

  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 生物圈 》 篇13

  课题 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1、  由宏观到微观的方法观察叶片的结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  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3、   

  过程与方法 指导,交流,引导,设疑评价,鼓励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重点 叶片的结构、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的内容 

  难点 徒手切片的制作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 启发学生,引导,帮助学生分组 

  学法引导  

  教具媒体组合应用 课件,实验准备,收集资料,多媒体,实物展台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内容

  出现绿色植物及课题的画面,播放音乐 观看,进入情境 引言导入,引起学生注意

  植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应具备哪些外界因素?   

  这些非生物因素在不同地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请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沙漠中什么地方会有植物生长? 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

  回答 引导,建立联系

  展示图片

  适时提示

  那么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引入李白的诗句并加以解释。 从实际出发,尝试回答

  观看,理解 导入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课件展示

  地下水如何进入植物体内? 植物体内的水分去向如何?

  我们来分析一组科学数据。  分析  思考 课件

  植物体内近99%的水分哪去了?水分主要从哪散失的? 叶片的结构怎样?               

  叶片的结构(1)表皮

  (2)叶肉

  (3)叶脉

  水分从叶片的哪部分散失的?     猜测

  观察

  尝试举例

  人体的汗液是从汗毛孔排出,我想植物体内的水分是从表皮散失的。 引导

  总结归纳

  引导

  怎样观察表皮的细胞结构?

  表皮上有几种形态的细胞?

  其中两个半月形的细胞围成的孔隙,叫气孔。气孔的大小是否可以变化?由谁来调节?是否与叶片中水分的多少有关? 制作临时装片

  填写探究方案

  学生画图

  讨论 实验指导

  (先写探究方案在实验)

  当保卫细胞吸水时,保卫细胞向远离气孔的一侧扩张,气孔张开变大,当保卫细胞失水时,向靠近气孔的一侧运动,气孔变小。 观看课件    

  汇报 指导

  强调保卫细胞壁的厚薄。

  我们终于明白了植物体内近99%的水分是从气孔散失的,这么多的水分散失对植物体来讲是不是浪费? 发表见解 倾听

  引出蒸腾作用概念

  蒸腾作用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1)当地的人故意破坏草坪。

  (2)你如何理解“山清水秀” 讨论 1)参与水循环,在局部区域内增加降水,形成良性循环。

  (2)涵养水分。

  总结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保护植被。

  建议 上网查找有关森林与水,植物与生态的资料,深入理解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板书:

  一、  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二、  叶片的结构与水分的散失:

  1、  叶片的结构:

  2、  气孔的结构:

  三、  蒸腾作用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四、  保护植被:

  教学后记:

《 生物圈 》 篇14

  一、 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位于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是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之一。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实验,介绍叶片的结构以及叶片上气孔的开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蒸腾作用及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过程。最后深入探讨绿色植物是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认识森林对促进水循环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2、 教材地位:

  本章教材共分三节,三节课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首先从多个角度阐明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接着介绍了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本节内容则是对前两节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引导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蒸腾作用的意义和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为第六章《爱护植物 绿化祖国》埋下伏笔。

  3、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性目标: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解释气孔的开闭机制;说出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和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珍惜水源的意识。

  4、 教学重点及难点:

  解释气孔的开闭机制;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5、 课前准备:

  (1) 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2) 课前调查:利用干湿计测量裸地、林地空气湿度,并进行比较;

  (3) 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二、说教法:

  根据教情和学情,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直观教学法:本节课通过用显微镜观察菠菜叶的横切面装片,蚕豆下表皮装片及CAI课件的使用,使得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

  2、 引导发现法: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现代课堂教学原则之一。引导发现法就是教师用已知的内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去发现未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课堂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营造平等交流和互相学习的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学法:

  人类已跨入现代文明的21世纪,新的世纪对人的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1、 实验探究法:

  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获得第一手的学习材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 合作学习法

  在学习叶的结构和蒸腾作用时,通过分组实验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

  3、 总结归纳法:

  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互动交流,归纳出蒸腾作用及水循环的过程。

  4、 发散思维法: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主渠道,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设疑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品质。

  此外,这节课还涉及到一些物理和化学知识,初一的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在教学中对抽象原理采用多媒体动画层层深入,练习设计突破了固有的模式,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智慧的挑战。下面具体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四、说程序

  1、 课前欣赏,激趣导入

  首先,我创设情景,通过一曲气势磅礴的《长江之歌》激发起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求知。﹝示课件﹞

  正如歌中所唱,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长江用他母亲般的胸怀,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同时也滋润着祖国大地的绿色植被,那么同学们从这动人的旋律和美丽的图片中,能否悟出一个生物学道理呢?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诉说中,学生们感到一种震撼,一种共鸣,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唤起学生对绿色生命的热爱和探究之情,并且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自然界的水循环,真正达到情感教育和美育的双重目的。然后教师又提示学生:“长江流入东海之后,又到那里去了呢?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看下面一组数据﹝示课件)

  这是一株玉米一生中所需的水量,其中……在这里教师巧妙地设置问号,对学生质疑,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很容易答出这些水分是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了,那么要想知道植物怎样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还必须了解叶片的结构。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要点,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课堂活动。那就是——

  2、探究DIY, 互动你我他

  DIY是自己动手的英文缩写,这句话充分体现出新课标中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由于课前同学们预习了实验操作的基本内容,因此我首先请同学们以二人小组为单位,练习徒手切片,﹙示课件﹚制做菠菜叶的横切面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在学生对叶片的基本结构有了感性认识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叶面的颜色总比叶背深?”学生带着疑问重新回到镜下世界去寻找答案,很快便发现靠近叶面的栅栏组织中叶绿体多而靠近叶背的海绵组织中叶绿体少,同时学生也会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许多问题,诸如“秋天的落叶为什么总是叶面向下而叶背朝上?清晨的露珠为什么能在叶面上滚来滚去?枫叶到了秋天为什么会变红?水分在叶中通过什么结构被输送?”等等。学生们兴趣大增,争先恐后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教师则给予准确提示,于是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过程达到了第一次高潮。(示课件)此时,教师又及时利用CAI课件出示叶片横切面的立体结构,并进行简单总结和反馈检测。

  接着,教师结合刚才展示的玉米需水量图表继续质疑“植物体内近99%的水分究竟通过叶片的什么结构蒸发到空气中?”引导学生将目光定格于叶片的表皮,由于临时装片中观察表皮中的保卫细胞及气孔很困难,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蚕豆叶下表皮永久装片,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在显微镜下,学生很容易观察到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它不但是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并出示气孔的电镜下照片。关于气孔的开闭机制是本节课又一难点,于是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提出问题,及时点拨。如保卫细胞的形状如何?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当保卫细胞失水(吸水)时气孔怎样变化?我还设计了气孔开闭的FLASH动画,真实再现了保卫细胞细胞壁的变化与气孔开闭的关系。那么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呢?植物体内99%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又设计了第二个课堂活动,那就是——

  3、你说我说,讨论交流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为什么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却凉爽湿润?由于同学们在课前都做了一定的准备,所以教师有意安排同学们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各组同学根据课前亲手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至此,学生们对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大大增加,课堂教学达到第二次高潮。最后在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教师通过CAI课件展示蒸腾作用的过程,并请同学上台发言。CAI课件的使用,使这部分知识由抽象变直观,化静为动,打通了学生因抽象思维造成的障碍,降低了学习难度,顺利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4、创编故事,拓展视野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蒸腾作用及水循环的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怎样把这些知识串联在一起真正地切入主题——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呢?我要求同学们当堂创编一个小故事并选派代表上台发言。“假如,你是土壤里的一滴水,请说出你经过绿色植物又回到土壤的旅游路线”学生们经过短暂的思维加工,沉醉于角色之中,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也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播放录象﹚紧接着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并启发学生“李白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认为这首诗有缺憾吗?不但阐明了水循环的过程,而且帮助学生树立坚持真理,不畏权威的信念。

  在这幅图中,红箭头表示海洋湖泊之水的循环流动,蓝小球表示绿色植物蒸腾作用散失之水。显然,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虽照样进行,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据科学家测算,某热带雨林的年降雨量为1950毫米,其中蒸腾水量就占了80﹪,约1570毫米。由此可见,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大大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并在优美的音乐中展示一组漫画以示森林的重要作用——森林是多种动植物生存的家园,它不但是一座绿色的水库,而且是一座天然的氧吧,它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5、知识拓展,渗透环境教育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热点之一,它对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保护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常言道: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环保教育及人文精神。

  ① 结合具体事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爱护植被的情感。

  这是98年的长江特大洪灾,

  这是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十年前和十年后截然不同的景象。

  这是我国从1978年开始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修建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树立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本节课的情感目标也彰显得淋漓尽致。

  ② 播放精美的公益广告,唤醒学生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在这里教师有意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又能为节水做些什么呢?同学们踊跃发言,节水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鼓励学生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学的确有所用。

  ③ 结合媒体新闻,从人和自然唇齿相依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会关心环境,关心人类,了解世界…… 同时,教师将与本节课有关的网页链接于此,使意犹未尽的学生能够在课外尽情浏览。

  6、 创新练习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请你填空,创编故事”等学生对课本知识已当堂掌握,因此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我以两道开放性习题为载体,突破了教材的文本限制,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等科学素质,使得“课已尽而意无穷”。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选用了一首环保歌曲的歌词作为结束语,意在激励每一位同学保护森林,珍惜水源,对本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果不再拥有清甜的山泉;如果不再拥有绿色的波澜;

  如果不再拥有小鸟的歌声;人类在这世界上多么孤单。

  谁愿看到洪水淹没家园;谁愿看到沙漠一望无边;

  谁愿看到大海不再蔚蓝;谁愿这世界寒冷没有温暖。

  我们同住一个家,同在蓝天下,

  伸出你的手我的手,把所有美丽还给自然……

《 生物圈 》 篇15

  绿色植物参入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教学难点:解释气孔开闭原理。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法、观察法、谈话法教学工具:叶片、显微镜、双面刀片、载玻片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资料: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0 kg以上的水,大致情况如下表所示:

  生长期中总吸水量

  204228 g

  100%

  作为组成成分的水

  1872 g

  0.29%

  维持生理过程的水

  250 g

  0.12%

  ?

   g

  98.96%    展示以上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产生疑问自己提出问题:植物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的水呢?吸收的水分中大约99%的水哪里去了?水是从哪儿散失的?等等。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的。

  [讲授新课]1、探究叶片的基本结构

  首先,组织同学分组合作,根据课本p113的方法步骤,练习徒手切片,制作菠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先用显微镜观察菠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装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同时对比课本图3-23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然后,请各组同学选派代表发言,讲述本组实验情况:徒手切片是否成功?自己是怎样做的?制作切片时应注意些什么?怎样做才更容易成功?对其他同学的做法有何意见?都看到了叶片的哪些结构?对于发言的同学及时地给与提示、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通过表达和交流,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正确表达思想的能力。最终,大家共同总结出叶片的基本结构:表皮、叶肉、叶脉。

  现在我们了解了叶片的基本结构,那么水分到底是从叶片中的什么结构中跑掉的呢?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的兴趣。

  2、探究“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第一步:分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 ℃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井讨论: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哪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通过以上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气泡是从气孔中冒出的,因此气泡的位置就是叶片上气孔的位置,而且大多数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的气孔数目一般多于上表皮。

  气孔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呢?我们应该选择菠菜叶片的上表皮还是下表皮来观察气孔呢?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进入第二步实验。

  第二步:组织学生分组制作菠菜叶下表皮的临时装片,对照课本图3-24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对比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认识气孔的结构,观察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的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充分发挥想像,发现、提出疑问:“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通过大家讨论、推理解决问题,得出以下结论: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气孔的开闭是由保卫细胞来调节的,而且与细胞内水分的多少有关。当保卫细胞含水多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含水较少时气孔闭合。

  紧接着学生又会由此提出疑问:“为什么保卫细胞的形状的变化与水分的多少有关?会不会是保卫细胞的结构有些特殊的地方?”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装片,物像非常清晰,保卫细胞靠近气孔腔一侧的细胞壁厚,相对的另一侧细胞壁薄,于是学生自己得出了答案“保卫细胞与其他细胞不同:它们的细胞壁厚薄不均匀,靠气孔腔的外壁厚,不易伸展;背气孔腔的内壁薄,较易伸展。细胞吸水膨胀时,内壁伸展拉长,牵动外壁向内凹陷,使气孔张开。当细胞失水收缩时,内外壁都拉直,使气孔闭合。因此可以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

  学生按课本要求画图,在锻炼了学生的绘图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气孔的构成以及保卫细胞的调节作用。

  通过上述的一系列实验探究,大家共同得出:植物由根吸收的水分,主要以水蒸汽的形式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这就是植物的蒸腾作用。整个的探究过程由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利用问题:“植物吸水量的99%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为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蒸腾作用对植物本身的意义及对生物圈的意义,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的兴趣。

  3、探究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 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请各组同学根据以上的问题讨论并选举代表发言,相互补充总结概括出植物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蒸腾作用可以促使水分的吸收和运输,促进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降低植物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强烈的阳光灼伤植物。

  观察图3-25生物圈的水循环,请同学描述生物圈水循环的过程,师生共同构建水循环的图表。

  尽管植物的蒸腾作用在生物圈水循环中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多,但它的作用却很重大。

  在教师的引导下,各组同学根据课前亲手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同时互相补充,最终认识到:

  ①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②绿色植物稳定了水循环。    课后小结:  引导同学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叶片的基本结构→气孔的构成→气孔的开闭控制蒸腾作用的强弱→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意义→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 生物圈 》 篇16

  第1节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概括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通过“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活动,认识动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3、通过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1、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2、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3、动物对植物生活产生的积极作用。

  教学难点

  1、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2、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活动、讨论、讲授

  板书设计

  第1节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二、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三、动物对环境的影响

  1、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

  2、动物对植物生活的不良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能简单地写和数食物链。

  联系学生已知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生产者,促使他们思考动物是生物圈中的作用如何,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然后,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对主题进行研究。

  首先设问:动物怎样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从动物获得营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进一步设问:动物都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吗?从动物的食性上,引导学生区分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

  在学生进行“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逐渐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认识到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设计的问题有:最长的食物链是哪一条?如果没有某一种动物,食物网回如何?人类的食物结构回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标题

  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     41

  目的要求

  材料器具

  方法步骤

  讨论

  1、分析说明不同食物链之间的关系。

  不同食物链之间通过特殊生物联结在一起,形成食物网。

  2、找出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这条食物链有几个环节?

  3、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动物,人类的食物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如果没有动物,人类的食物结构只剩下植物,使得人类的食物结构变得简单营养获得不全面。

  第二课时学习动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内容,同样地,“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实验前,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除捕食和被食关系外,动物与植物之间还有什么关系?”本实验受条件限制,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在课堂上交流实验结果和结论。

  标题

  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   42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

  实施实验并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1、在探究动物对绿色开花植物的积极作用的过程中,你组是怎样追踪观察对象的?

  2、动物与绿色开花植物的互惠互利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蜂与蝶的取食与有花植物的传粉,动物活动与种子果实的传播等。

  3、绿色开花植物离开动物能否传宗接代?

  大多数绿色开花植物引来动物传粉,它们离开动物不能传宗接代,还有一部分绿色开花植物不依赖动物,它们离开动物依然能传宗接代。

  课堂作业   p44思考与练习题

  布置作业    《伴你学生物》

  预习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研讨,在研讨的引入、持续过程中,辅以探究、讲授等方法,特别是展示学生的探究方法,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 生物圈 》 篇17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微生物一章完结课,系统分析了微生物在生物圈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本节课一课时完成。教师从日常生活入手切入微生物对生活垃圾处理上面的重要作用,结合知识链内容完成总结归纳环节,对资料分析环节,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拓展学生的思路。在实际用环节中,如有条件可去观察垃圾和污水的处理过程,亦可以资料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在此基础之上,积极思考寻找更多的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不仅如此,更要鼓励学生打开思维,搜集更多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实例。教材是从最常见的生态系统(落叶)中的作用引入的,然后列举实例,介绍了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的危害,接着又讲述了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实例。这样编写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括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三大作用:a.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b.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c.与动植物共生

  2.探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分解作用。

  3.探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第三个作用:与动植物共生。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本章引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观点,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激发学生爱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激发同学创造情愫。

  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腐生)

  2.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引起动物和人患病。(寄生)

  3.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以与动物共生。

  教学难点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细菌和真菌可以与动物、植物共生。

  教学用具

  挂图或者多媒体大屏幕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讨论

  多媒体演示法、观察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有关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三大作用的多媒体片断或相关挂图。

  2.学生准备:

  (1)探究实验

  (2)搜集与细菌、真菌有关的信息(从日常生活中收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问答,导入新课]

  教师:前一章,我们学习了细菌、真菌,那么从形态上讲,细菌和真菌的最大区别是……(学生接述:细菌没有细胞核,只有核区;而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具有细胞完整结构)。我们学习过的细菌按形态分,可分为……(学生接述: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学过的真菌有……(学生接述:酵母菌、青霉、曲霉,还有蘑菇等食用菌)很好。

  细菌和真菌虽然个体小,不像动植物那样惹人注目,但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关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做实验和资料分析,探究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三大作用]

  教师:首先请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细菌和真菌吗?

  学生:通过讨论,课下收集资料,日常生活经验等。可能有以下几种答案。

  (a)腐败的梨(或苹果)里有      (b)在妈妈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见过。

  (c)根瘤菌里有                  (d)没见过。

  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和细菌、真菌接触吗?好,先请同学们观看老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注意观察课件里所涉及到的细菌和真菌的生活现象。

  随即播放多媒体课件(没条件的可观察书上p123的图片)

  2.设计实验演示

  一只完好的梨,用刀子给它划一个小口。画外音:“请过几天再观察。”梨缺口处大面积腐败了(是另外的一只梨,只是前几天划的口)。画外音:“如果继续放置,它会(慢语速且极具探索性)全部腐烂。”梨由部分腐烂到全部腐烂的动态过程(速度很快)。画外音:“这便是食物的腐败现象。梨为什么会腐败呢?其实是枯草杆菌把它分解的结果。”

  “有些真菌和细菌还可以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和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同时画面显示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人手癣、体癣的大特写。

  画外音:“但有些细菌和真菌能与动植物共生,它们相互依赖,一旦分开,彼此不能独立生活。如地衣。”画面显示地衣特写。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回忆,刚才多媒体课件里有哪些细菌、真菌的生活现象?

  学生:(观察课件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后可抢答)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枯草杆菌可将梨分解——梨的腐败同细菌有关。

  (2)真菌可使小麦得小麦叶锈病,使水稻得水稻稻瘟病,可使人生癣——细菌和真菌可使动植物和人患病。

  (3)地衣是真菌和细菌与动植物共生的结果。

  教师:(鼓励评价学生)看来,同学们收集信息能力很强。

  请同学们观察手中腐败的梨(或苹果),将其和完好的梨相比较。联想一下,除了梨和苹果,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些什么东西会腐败变质?试举例。

  学生:(先观察腐败的梨和完好的梨,加深对腐败的认识,再展开联想做答)答案可能有:变馊的饭菜、垃圾堆上发臭的老鼠、朽木……

  教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好。食物的腐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自然界里的物质循环更是循环不会停止。这其中,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充当了分解者的角色。

  教师讲解

  1.菌类使梨和苹果腐败。

  2.真菌和细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作为分解者,对于自然界中co2等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3.细菌可以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有条件教师请重新展示有关细菌和真菌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的片断。

  学生:积极收集信息,联想日常生活中感性认识,甚至可以展示自己的体癣。总之,认识到,细菌和真菌中的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

  4.细菌、真菌与动植物的共生现象,如地衣、根瘤菌。(教师请学生们经回忆回答)

  放映有关共生的片断和图片。

  教师:给予肯定,激励评价,及时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大多数同学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教师:其实,草食性的动物,如牛、羊、骆驼、兔子等,在其胃肠内,也存在着细菌,细菌可以帮助动物分解植物中的纤维素,而动物的胃肠也为这些细菌提供了食物和生存场所,同学们说,它们两者是什么关系?

  学生:共生。(可叫中等学生回答)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作用,同学们认识到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可营腐生、营寄生及营共生生活,它们对自然界有三大作用,分别是……(学生接述),可见,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