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教案高一历史教案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通用2篇)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通用2篇)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通用2篇)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篇1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课标要求:概括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领导的主要斗争的史实,认识其意义。

  一、南昌起义

  1、背景:

  ①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 军队 的重要

  ②中共在国民革命军中掌握着部分武装力量,  汪精卫 企图消灭这些武装力量。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

  3、经过:                                          一部分在 朱德 、 陈毅 率领下, 转战湘南

  占领南昌,起义成功 → 南下途中损失严重 → 余部

  一部分进入 海陆丰 , 与当地 农民 军会合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 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共 独立 领导武装斗争、创建 人民 军队和 武装 夺取政权的开始

  1、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

  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①内容      确定开展 土地革命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决定发动 秋收 起义

  ②意义: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共指明了前进方向

  2、秋收起义(1927、9)                  

  起义爆发 → 进攻长沙受挫 → 进军井冈山 → 创建 井冈山 革命根据地(中国首个)

  △为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开展 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②进行 经济 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③坚持 武装 斗争,多次粉碎敌人的“ 围剿 ”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创立:

  ①创立者:毛泽东

  ②内容:武装斗争 + 土地革命 + 根据地建设

  △根据地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军队建设和政权建设,其中政权建设方面最重要的成果是1931年成立了 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临时中央人民政府, 毛泽东 为主席。

  ③影响:根据地不断 巩固扩大 , 星星之火已成 燎原 之势

  三、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 失利

  2、经过:开始(危急)→ 转折(遵义会议)→ 胜利(会师)

  △长征开始后的危急:长征后短短3个月内,红军由8万人锐减到 3 万多人

  △长征途中的转折——遵义会议:

  a 结束了“ 左 ”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 事实上确立了以 毛泽东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

  △学思之窗: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①遵义会议前, 毛泽东的军事主张被否决, 毛泽东的职务被撤销

  ②遵义会议上, 毛泽东的军事主张被肯定, 毛泽东被选为政治局常委

  ③遵义会议后, 毛泽东列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之首, 当时中共最重要的任务是军事

  △长征的胜利:

  ①标志: 红军三大主力 会师(1936、10,甘肃会宁)

  △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1935、10,陕北 吴起镇 )

  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使中国革命 转危为安

  ②意义    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 长征 精神

  开始了革命 新局面

  △随堂练习——《全品》第15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15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十五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篇2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分组讨论,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通过长征历程的学习和“长征精神”问题的讨论,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在长征途中革命危急关头召开的,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她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及其它根据地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基本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样一条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丰富、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革命走向高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既有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又被正反的经验所证明,涉及历史事件较多,又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三、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要点第一目“南昌起义”①南昌起义的背景。②南昌起义的经过。③南昌起义的意义。第二目“土地革命”① “八七会议”。②湘赣边秋收起义。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巩固。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⑤三次反“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第三目“红军长征”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②长征的开始。③遵义会议。④长征的胜利及意义。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1.导入设计引导学生从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得出失败的教训。然后介绍中共中央的改组、负责领导南昌起义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的组成和[历史纵横]中提到的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2.南昌起义:指导学生阅读本课第70页有关内容,和《南昌起义路线图》,思考问题:(1)南昌起义军队为何要南下广东?其结果如何?(2)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何意义?失败教训是什么?补充材料一:会议决定在南昌举行起义。并根据加伦的提议,规定起义后部队的行动方向: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取得海口,以取得国际援助,再举行第二闪北伐。——摘自《周恩来传》3.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71页有关内容,要求学生联系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理解八七会议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2)湘赣边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指导学生结合《秋收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路线图》,阅读课本第71页有关内容和补充材料,并思考问题:a.毛泽东文家市决策,弃攻长沙,改向山区进军,意义何在?b.向井冈山进军,取得了什么成果?补充材料二: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税,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毛泽东思想在文家市对起义军的讲话)——摘自《秋收起义》(3)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和《赣西刘士奇报告》,思考问题:a.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实行土地革命?b.土地革命有哪些内容?土地革命的历史作用?进行土地革命的同时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得到巩固。(提示同学们读插图《井冈山会师》)(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任务,也是党的中心任务。其必要性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二是要依靠农民这支同盟军,就必须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而农民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从而使农民在政治上获得解放,经济上翻身。土地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使他们在政治、经济上都获得解放。只有这样,才能动员他们积极投身革命战争,保卫根据地,拥护共产党;只有在经济上得到翻身,才能焕发其生产积极性,才能为巩固根据地,支援革命战争,提供更多的物质保证。)(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①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有关内容,并思考问题:a.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哪些基本内涵?应如何理解?b.这一思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c.这一思想的提出,给予我们什么哲学启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在中共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建设结合起来,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这一理论强调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重要的条件;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核心发展的战略基地。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对指导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它基本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胜利这样一条道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井冈山以及各革命根据地、各地的红军武装,逐步得到发展和壮大。补充材料三:工农武装割据存在的可能与必要条件为了及时总结井冈山和其它根据地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相继写出了这三篇不朽文章。毛泽东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出发,科学论证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强调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可靠后方和依托,三者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并进一步指出,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和争取全国革命胜利联系起来。这就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②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思考革命根据地地名称和位置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5)三次反“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有关内容,结合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取胜的原因。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有利时机;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及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概况;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和建立的历史意义。4.红军长征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介绍蒋介石第五次“围剿”,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结合材料,明确王明“左”倾错误的危害。补充材料四:五次反“围剿”双方兵力比较次序时间国民党军队中央红军比例第一次1930.1210万4万2.5:1第二次1931.220万3万7:1第三次1931.730万3万10:1第四次1933春30万7万4:1第五次1933.1050万8万6:1②长征的开始。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介绍红军长征初期的极端危险形势。补充材料五:蒋介石准确地判断出红军会向西北方向逃避。在蒋强大而有力的军事机器面前,共产党损失了五万人。在极度的痛苦之中,伤员们咬住自己的衣服,抑制住自己无法控制的哀叫声。③遵义会议。给学生点明遵义会议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会议背景、内容和结果,思考“遵义会议为什么会成为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是在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集中全力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这次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采取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因此,它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正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革命取得胜利。)④长征的胜利观察长征路线图,让学生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勾画出长征途中一系列重大事件。瑞金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草地→陕北会师→会宁会师。红军主力的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的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补充材料六: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在谈到长征时曾充满敬佩地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结合课本相关知识,思考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的胜利不但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由此而锻造出的伟大的长征精神光芒永存。思维拓展  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讨论讨论“长征精神”的内涵: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