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教案高一历史教案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精选2篇)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精选2篇)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精选2篇)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篇1

  (教学案+试题试卷)

  教案部分

  课题名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本详案)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史实,探讨变化的因素。

  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难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上网浏览;分类整理;个人代表作品档案;三种测评结合。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新课引入: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动巨大变动,中国人民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教学过程:

  专题四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衣)

  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开始,从西方传入的文化、生活方式推动了中国人的个性解放,首先体现在服饰上摆脱旧的束缚(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变化(晚清至民国时期)

  (1)中西服饰并存: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2)中山装:①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②孙中山设计出了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③此后几十年,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3)旗袍:①晚清普通妇女的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②接触西式服装之后,女性服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是这方面的典范。③20世纪20年代之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中国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成立后)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3)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中山装的寓意:作为中国新的民族服装,孙中山阐述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一整片不拼接,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食)

  1.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1)原因:①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为四大菜系。②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③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等的影响。

  (2)特色:到了清朝末年,四大菜系的特色愈加鲜明。鲁菜嗜葱蒜、川菜嗜辛辣、粤菜嗜清淡、淮扬菜嗜糖。

  2.西餐的传入和影响

  (1)时间:19世纪40年代起。

  (2)原因: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随之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3)中西餐的区别:中餐重色香味美;西餐重营养搭配。

  (4)影响:①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餐桌。②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受到国人的欢迎。③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④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住)

  1.中国传统住宅样式

  (1)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因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样式。

  (2)传统的民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3)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普通居民的住房以四合独院为主。

  2.中国居室建筑逐渐西化

  (1)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2)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3)在天津、上海、厦门等沿海城市,出现了以中西合璧为典型特征的毗连式房屋。

  (4)西式的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也受到人们的欢迎。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习)

  1.变革的原因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巨大变革(或时代巨变)都会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重大影响(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婚姻风俗变化(婚姻自主、婚礼简化、恋爱自由)

  (1)在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青年男妇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礼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3)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3.丧葬风俗变化(丧礼简化、新旧并存、由土变火)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出现了有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2)农村中更多的仍是实行传统丧礼。(3)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4.其他风俗变化

  (1)生活: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剪男性长辫)易服(不穿满清官服)、迫令放足(禁止女性缠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2)历法: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3)社交: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4)观念: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来源:高考资源网]

  (5)女权: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来源:高考资源网]

  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2)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3)人民思想解放的推动。(4)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促进。(5)还与个人的具体情况有关。(6)……

  学案部分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基础导学

  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1.服饰的变化

  (1)变化趋势

  ①男装: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②女装: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2)近代

  ①男性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此后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②女性服饰:西式服装传入中国促使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改革与创新,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是普遍选择。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服装的式样和颜色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③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

  2.饮食文化的变化——中西餐并行于世

  (1)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近代百年,中国逐渐形成了影响比较大的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方餐饮文化的传入

  ①传入: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②中西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方面都有明显区别。[来源:ks5u]

  ③对饮食文化的影响: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使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大量引入中国百姓饭桌,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室建筑的变化

  (1)传统民居

  ①成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

  ②典型:北方地区遍布城乡的四合独院。

  ③价值:传统的民居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2)近代民居的演变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聚居区出现西式住房。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②变化:中国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在天津、上海、厦门出现了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体现西式建筑风貌的毗连式房屋;西式的家具也受到人们的欢迎。

  ③特点:中西合璧。

  二、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的变革

  1.婚丧礼俗的变迁

  (1)婚姻礼俗

  ①清末民初,一些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2)殡葬风俗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出现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但广大农村中实行更多的仍是传统丧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

  2.其他方面

  (1)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府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2)民众思想发生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问题研讨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中国社会内部新兴的进步力量,为振兴国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努力。太平天国运动对封建旧思想、旧礼教、旧风俗的冲击和挑战;维新派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社会风俗的主张,如反对缠足,反对鬼神迷信,反对吸食鸦片,主张断发易服,提倡近代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以国家的名义颁布了改易社会风俗的政令,确立了近代新生活礼俗的合法地位,把自维新运动以来的社会风俗改革推向高潮;新文化运动中,批判旧道德、旧礼俗,提倡新道德、新风尚。

  (2)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主要体现在西服、西餐、西式房屋等方面。

  2.新式服饰和传统的华冠儒服各自体现了怎样的政治理念?

  (1)华冠儒服体现的是礼制所规范的等级制度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2)新式服饰则体现出人们对平等、自由的向往。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婚礼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原因: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婚姻制度,革命派提倡婚姻自由;新一代知识分子,尤其是走向社会的女青年敢于身体力行,冲破封建牢笼。

  (2)影响:进一步宣传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妇女解放。

  知识网络

  互动探究

  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 长袍马褂           图二 西服与旗袍      图三 20世纪50年代双排扣列宁装

  图四 20世纪七八十年                  图五   20世纪90年代后女性的旗袍

  代的确良面料和碎花衣裳   

  请回答:

  (1)判断图一、图二反映的时代。

  (2)图一、二反映的时代的服饰和称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解释其原因。

  (3)观察图三,该种服装流行反映了哪些时代信息?

  (4)相对于图三,图四、五中的服饰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此种变化?

  点拨

  五幅图片完整地再现了由中国传统服饰到近代服饰直到现代服饰变化的过程,实际上勾勒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变迁过程。回答问题时应注意结合时代背景。

  答案

  (1)图一:清朝。图二:民国。

  (2)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国人模仿、崇尚西方的生活习惯与服饰样式;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改变了清朝尊卑有别的称呼陋习。

  (3)穿列宁装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服饰比较单调;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亲密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包括服饰打扮、礼仪习惯。

  (4)服饰开始多样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练案部分

  选择题

  1.右图中所示服饰最早传入中国是在     (  )

  a.鸦片战争后

  b.民国成立后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2.对下面四幅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男人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领带再到着中山装    b.男子服饰的改变受西式服饰的影响

  c.女性穿着经过改良后的合身得体的旗袍          d.洋装取代了传统服饰

  3.“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4.“别墅”在今天仍是人们追求的高档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开始出现,其最初风格特点是( )

  a.中国传统建筑     b.中西合璧    c.完全欧化      d.中国创新

  5.中国某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这一婚姻法应颁布于   (  )

  a.民国初年   b.新中国建立之初      c.改革开放后   d.维新变法时期

  6.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7.目前全世界的快餐业大多萎缩,而在中国却高速发展、攻城略地,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张。造成这种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  )

  a.洋快餐比中餐有营养                 b.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c.洋快餐烹饪方式科学                 d.洋快餐广告宣传的影响

  8.下面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染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请跪拜起立之烦。”请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为了“与欧美同俗”,他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材料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一);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图二)。

  图一 毛式中山装                   图二 令人眼花缭乱的当代服饰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提炼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2)结合材料二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服饰演变的基本趋势及其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我国近现代社会习俗变化的认识。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篇2

  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通史概要:

  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涉及到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及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关于衣的变化,近代受西方的影响,由传统的长袍马褂到接触西装,后有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女子则是旗袍;新中国成立后,从学苏联的列宁装和连衣裙,到国防军绿装;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服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关于食的变化,中国有四大菜系,在近代西方的影响下,西餐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关于住的变化,中国传统民居里北方有四合院,受西方建筑的影响主要在租界,尤其是上海。关于风俗的变化,近现代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涉及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电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是轿子与马车,民国时期人力车是有钱人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普通百姓也无力购买,电车、吃车与人力车曾长期共存。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车才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代步工具,电车与汽车才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中国近代轮船业是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得以发端的,中国的铁路建设在近代的收回利权运动中获得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中国的民航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初。此外,邮政通信业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其中报刊在近代就已出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均有重要报刊,并且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历史事件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刊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在电视普及之前,广播与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中国电影至今也走过了百年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电视事业发展迅速,人们的需要和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互联网以其特殊的功效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相关图片、音像等资料,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归纳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教师或者网络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体验、感悟和反思的方式学习历史,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到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的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

  难点: 结合以前学过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西方思想观念和物质文明不断冲击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衣、食、住、社会风尚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国门洞开的中国开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拢,反证了明末闭关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落后的现实;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和同学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采用多媒体的手段,适量地展现这一时期图片和影视资料,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学内容上紧紧抓住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实施教学。

  通过课外阅读、上网浏览、收集实物(如老照片、旧服饰、旧器物)等活动,了解相关的衣、食、住、社会风尚等史实,探讨影响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并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并将收集到的资料与老师、同学交流,或通过历史知识墙报、班级展览角等方式展出,与师生共同分享。

  探究学习: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服饰发展的简单历史,写一篇关于服饰变迁方面的小习作。或者回家找一件旧服装(如中山装或旗袍等),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你喜欢这些服装吗?说出理由。

  实践活动:查找有关菜谱,按照菜谱要求,做一个家乡的特色菜。记录操作的过程,并和你的家人一起品尝你的成果,记录下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