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里的微生物(精选2篇)
土壤里的微生物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介绍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介绍微生物在自然界里的作用
(二)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微生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学习,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
2.通过介绍我国人民利用微生物造福社会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
2.教学难点:微生物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认识细菌:
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细菌形态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②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师可以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
2.细菌生命活动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生殖过程中要强调分裂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在讲述生殖过程中,教师可参考教参中的示意图边讲边画。
(2)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讲述可用谈话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②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③细菌不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经讨论后,教师做必要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推论出细菌与植物的营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接着引出异养的概念以及腐生细菌与寄生细菌的概念。强调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本内容教师可运用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诞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体死亡后是否永远保留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回答,谁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细菌的具体作用需要教师来讲述。下面教师可画简图让学生连线填充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加深学生了解腐生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可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用一个广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虫的尸体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盖。上面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挖出来观察,看看有何变化。
(2)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①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要强调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数种类。纠正细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上的问题。布置学生看课外读物的内容。
二、认识放线菌
1、出示放线菌的形态图片(可选择多种放线菌)。
2、请学生观察,并总结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特征。
3、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放线菌的形态结构:放线菌由许多菌丝组成一个菌丝体。呈放射状。
(二)放线菌的结构:
1、出示放线菌结构图或高倍显微镜下放线菌的结构:
2、组织学生观察,总结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3、教师总结:
放线菌的菌丝内没有横隔,是单细胞组织。与细菌一样,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三)放线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1、播放录像:演示放线菌的菌丝类型及生殖过程。
2、教师讲解:放线菌的菌丝分为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它靠营养菌丝吸收营养物质,营腐生生活。当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时,气生菌丝顶端长出孢子丝,形成孢子。孢子散落出去,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成新的菌丝体。
(四)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
1、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谈谈自己对放线菌的作用的认识。(学生对放线菌不是非常了解,所以不要求一定能说出)
2、播放录像。
3、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
提问:同学们吃过面包、香菇吗?喝过啤酒吗?看到过桔子发霉吗?这些都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真菌有关。
三、认识真菌
(一)霉菌
请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出毛”桔子皮。指出这个“毛”就是霉菌。霉菌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青霉、根霉,曲霉,它们都是真菌。出示挂图并指出:桔子皮上的“毛”叫青霉;面包、馒头发霉时长的“白毛”叫根霉;还有一种叫曲霉的霉能使花生、玉米变质。继续据图讲解,霉菌体形较大,大多是多细胞的,有细胞核,长在基质内的叫营养菌丝,伸出基质外的称为气生菌丝,气生菌丝上常产生孢子,孢子能产生下一代,故气生菌丝又称繁殖菌丝。
问:霉菌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霉菌细胞中有叶绿体吗?
指出霉菌多数腐生也有营寄生生活的。如有的人皮肤上出现一块“白斑”,这“白斑”就是由霉菌引起的。但霉菌对人类也有好处,如利用霉菌制霉豆腐,从青霉中提取青霉素等。
(二)食用菌
观察“磨菇”,指出磨菇也是一种真菌,我们把象磨菇一类的可食用的真菌称为食用菌,常见的有香菇、磨菇、木耳、金针菇等。出示挂图,请学生看第10页第三、四、五自然段的课本内容,并弄清楚放在桌上的磨菇(或金针菇)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及作用。
请一个学生指着新鲜磨菇(或金针菇)讲一遍各部分结构和功能,以巩固有关知识。
(三)真菌
问:这节课学了哪些生物?学生回答后指出这些都属真菌。
出示常见真菌比较的投影片
常见真菌比较表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繁殖、与人类关系
(四)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师讲解:细菌和真菌统称为微生物。因为它们大多营腐生生活,能把动植物的尸体及排遗物分解,使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因此又称分解者。再根据课本图1-17讲解自然界中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循环,从而说明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五)课堂小结
教师根据板书小结。
【小资料】
青霉素的来历
1928年,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葡萄球菌时,青霉孢子偷偷地溜进了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皿中。不久,培养基的表面除了青霉周围外布满了葡萄球菌。弗莱明分析出,青霉能够分泌一种杀灭葡萄球菌的物质,他把这种物质叫做青霉素。可惜的是,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四十年代初,医生第一次用青霉素救活了一位患有败血症的危重病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青霉素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成千上万的伤感病员得救了。为此,弗莱明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从日常生活中食物的腐臭入手,使学生认识到还有一类生物,是我们肉眼观察不到的,它们就是微生物。引导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菌落,再呈现细菌的三种形态挂图,使学生从己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从发霉的面包到近距离拍摄的面包霉和使橘子腐烂的青霉等,直至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食用菌:蘑菇、金针菇、木耳、猴头等真菌。把真菌和细菌进行了比较,得出了真菌概念,区别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菌和真菌对人有利有弊,我们要消除对它们的偏见。联系实际,让学生讨论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外小组先做这个实验,并通过录像的方式呈现出来),并研究食物的保存方法。
土壤里的微生物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2.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结构的异同点
1. 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2. 识别青霉和匍枝根霉,并说出它们的繁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3. 描述蘑菇的主要特征及其生长的适宜环境、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
4. 描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1.学会培养和观察青霉、匍枝根霉和蘑菇
2.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培养霉菌的过程,并交流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3.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生物圈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细菌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引入新课 积极思考、踊跃提问 展示变质的牛奶,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认识大型的真菌和真菌中的霉菌 仔细观察,从实物中获得有感性认识。 展示大型真菌及霉菌实物。
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请两个同学讲解和演示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提问并解答。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的特点 观察菌落实物、区分其分布的特点。阅读教材。 将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分发给各小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及时点评并给予鼓励。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通过对实物、图片的观察总结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展示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 制定实施方案、交流活动的计划及展示观察记录的表格
下课后半小时内将在各自环境中已接种的培养皿密封好,送回教室后排的空桌上。 布置设计探究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设计对照组。巡视和指导、参与设计,及时激励。
每组发给两套有培养基的培养皿。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组织教学,情景导入。 观看图片。 展示图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细菌的发现
阅读书本知识,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讨论,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用大屏幕展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三种形态;分组讨论细菌的大小及结构特点,并与动、植物细胞进行对比,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并进行交流。
请一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就细菌的结构和营养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指导、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间的讨论,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人生观教育。
提示、指导执教学生,并进行补充。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三节 真菌 观看课件,生机盎然的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从生物圈的角度来认识真菌作用 。 播放cai课件,关重展现各种各样的真菌,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导入本节课的地内容。
各种各样的真菌
学生根据观看的课件内容,并观察实物标本,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见识以及自大搜集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对真菌的了解。 提供实物标本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参与学生讨论,及时评价和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课本外获取信息的能力。
观察与思考
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看它们的形态和颜色。
观察新鲜蘑菇的形态。
讨论:1、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
2、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了什么?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们的营养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同时让学生观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结构图,了解分们的形态结构。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学生回忆,结合新知识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出示酵母菌的插图,与学生共同了解有关酵母菌的知识。
真菌的繁殖 观察自己在课前制作的蘑菇的必然性子印,进一步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态及作用,从而了解真菌的繁殖方式。 在课前指导学生制作新鲜蘑菇的孢子印、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真菌是通过什么来繁殖后代的?真菌的孢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发育成新个体?了解真拉塔基亚的繁殖特点有什么意义呢?
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孢子的传播过程。
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章所学知识,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带领学生做模拟实验“孢子的传播过程”。
与学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真菌的繁殖方式。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