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教案高一历史教案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精选2篇)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精选2篇)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精选2篇)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篇1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单元知识网络】

  【专题归纳整合】

  1.二战后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

  美国同西欧国家关系的演变:

  (1)战后初期,经济上美国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政治上通过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把英法等西欧国家推向了与苏联对抗的最前线。(2)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随着西欧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欧国家同美国的控制反控制的斗争日趋激烈。欧共体的成立和扩大,使西欧终于成为能与美国、苏联相抗衡的力量。(3)80年代中期,欧共体的国民生产总值与美国相当,进出口贸易是美国的三倍多,并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动摇

  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

  (1)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几十亿美元的“特需订货”,从而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为了把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结束了占领状态,大力扶植日本经济。(2)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力强盛,从70年代起,日美经济竞争激烈,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美国成了最大的债务国。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激化,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2.不结盟运动、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影响的比较

  (1)性质不同。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领域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而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受过殖 民压迫,他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底的。

  (2)宗旨不同。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为此参加北约组织,进行“冷战”。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

  (3)形式不同。从对霸权主义的冲击过程来看,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到经济上的斗争。

  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相似之处

  (1)时间接近。都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2)性质相同。都是共产党丧失政权,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3)共同原因:①根源都在于苏联模式的弊端,以及长期错误政策造成的矛盾积累;②都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③都受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4.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2)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题。

  (3)“一超多强”,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俄罗斯虽然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的困扰,但仍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地与美国处于对抗地位;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但遭到包括西方大国的反对;日本因经济实力的增长,提出建立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欧洲的地位提高,实力增强;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将促进新的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方向。

  (4)一些地区性的军事强国的扩张愿望增强,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纠纷等问题日益暴露,甚至发生武装冲突,这严重地影响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还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从挫折中不断吸取教训,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6)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大主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5.20世纪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

  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动主要是指:“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取代战前的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格局;“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取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的多极化格局趋势取代苏东剧变前的雅尔塔体系。

  第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与前两次相比,具有不同之处:①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②它不是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格局;③多极化格局的建立还需要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④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新的世界格局确立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6,如何认识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有哪些变化?

  (1) 认识:苏联由于自身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经济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加之西方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和平演变”政策,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但也为国际共运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必须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僵化模式划清界线。但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反而促使当今国际社会主义力量正在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如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变化: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但这些动荡和冲突尚属局部性质,不会导致国际局势的全面紧张。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经济也出现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单元质量评估】

  一、选择题:

  1. 美国某总统在其回忆录中写到:“我也希望(藉此机会)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

  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的这位总统是

  a.华盛顿    b.林肯    c.杜鲁门    d.尼克松

  【解析】:c  美国某总统其实是杜鲁门,他的言论反映了美国要干涉别国内政,答案是c。

  2. (•江苏省南通市高三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

  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                        b.欧共体、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c.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矛盾趋向缓和  d.发展中国家作为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解析】:c 。从材料看,是指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但是并不意味着美苏矛盾的趋缓。

  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表述:经过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

  欧洲人的欧洲”。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a.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b.二战后欧洲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乱

  c.二战后来自苏联威胁和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

  d.欧洲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

  【解析】:c 二战后欧洲成为美苏“冷战”的主战场,受到很大的威胁,欧洲政治家发出“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呼声。

  4. 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洲经济在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割据”状态,没有形成全欧洲

  的紧密联系,其主要原因是

  a.受欧共体集团排外性的影响

  b.受欧美各国之间经济竞争加剧的影响

  c.受“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对峙的影响

  d. 受欧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影响

  【解析】:c “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段时间欧洲被美苏两国所控制,分裂为两派势力,典型地反映在德国的分裂上,所以主要原因是意识形态的对峙。

  5. (•山东省潍坊市北四县高三监测)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

  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这些现象说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形成了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b.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成为美苏“冷战”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

  d.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支政治力量

  【解析】:d 不结盟运动兴起时面临美苏两国争霸的局面,其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6.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

  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b.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c.改变策略,建立单极世界      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解析】:c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欧洲出现联合,日本经济崛起,美国不得不调整对苏联的政策,采取守势。

  7. 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

  能力维持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战争赔偿计划。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推行民主改革

  b.“冷战”局面的加剧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c.加紧孤立、封锁和威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d.扶植日本,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解析】:b 1949年新中国成立,美国为了加强对中国的封锁、控制,改变了对日的政策,由压制改为扶植,把日本作为反共的桥头堡。

  8. 柏林墙位于德国柏林,于1961年8月13日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右

  图所示的一段柏林墙遗迹恰好放置在两辆坦克之间,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德与东德之间战争频繁  

  b.是美苏两极对峙的著名标志

  c.是当年两大集团虎视眈眈,剑拔弩张的写照

  d.是对冷战时期分裂、对抗的反思

  【解析】:a 本题否定式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图片反映的是冷战,未反应西德与东德之间战争频繁。

  9. 1992年邓小平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

  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上述谈话的国际背景是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美苏“冷战”逐步升级

  c.多极化格局形成      d.第三世界迅速崛起

  【解析】:a  时间是1992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符合以上要求的是a。

  10. xx年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说:“美国处于前所未有的衰退之中。在21世纪头xx年,

  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在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对罗伯特的讲话理解正确的是:①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②中国将取代美国的单极世界;③综合国力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④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影响世界政治多极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b  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同时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美国不能,中国也不会建立单极世界。故排除②,选b。

  11. 观察漫画《布什的进攻》。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法德俄保护伊拉克    b.欧洲国家走向联合

  c.美国推行单边主义    d.美欧关系日趋紧张

  【解析】:c  根据漫画及其题目《布什的进攻》可以判断出是

  美国推行单边主义。欧洲国家走向联合始于欧共体的成立。a、d

  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12.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

  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

  a.互相妥协b.互相竞争c.互相合作d.互相对峙

  【解析】:d 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现有的军事集团”指的是美苏两国为首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二者的关系是互相对峙。

  13. 若以“风”字开头的成语来概括二战后的世界形势的特点,你认为最贴切的是

  a.风雨同舟        b.风云变幻    c.风调雨顺           d.风平浪静

  【解析】:b 二战后美苏两国争霸,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在冷战的背后有局部的热战,acd都太平静,只有b最贴切。

  14. 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

  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说明当今世界

  a.呈现五极世界格局                      b.呈现经济多样化特征

  c.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个别大国单独操纵世界局势  

  【解析】:c 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题中所说的国家正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几股势力,而且题干中还抓住了几个国家的弱点来进行了分析。

  15.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

  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b.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c.改变策略,建立单极世界          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解析】:c  建立单级世界绝不是靠谈判能够实现的,排除。其他三项正是美国霸权地位受到冲击的主要原因。

  16.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就外部因素而言,

  东欧剧变是由于

  ①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缓慢②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③苏联“新思维”影响        ④西方“和平演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解析】:c 注意题中信息:东欧剧变的“外部因素”

  17. 尼克松在1971年曾说:“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

  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尼克松所说的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欧共体的形成     b.日本的崛起

  c.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d.中国的振兴

  【解析】:c 解答本题注意两点:一是时间70年代,二是“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结合这两点就知道根源是经济方面,abd都是政治方面。

  18. (•福建省三校高三联考)有美国学者认为,世界政治格局“现在是,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将是

  一个1+x的世界,也就是一个超级大国加若干个大国的世界”。对“1+x ”中“x”的分析理解错误的是

  a.是一个常数                     b.目前尚不能确定x的值

  c.是一个动态的数值               d.数值不会很大,有一个大致范围

  【解析】:a 当今世界,美国是超级大国,但世界正逐渐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究竟这个“多”是多少呢?目前尚无法确定。仔细研究四个选项,可以发现a与bcd是矛盾的,计算无法理解这些数学概念,也可以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19. 1998年,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

  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③反对同世界大国建立 “伙伴关系”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c 提取信息结合所学:中国之所以投反对票并不是反对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实际上中国和很多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

  20. 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苏联解体后两极世界变成了单极世界 

  b.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

  c.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

  d.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解析】:b 。a错,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并非单极世界;c错,中国的综合国力没有超过其他国家;d错,

  三足鼎立指美日欧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与第三世界崛起无关。当今世界格局是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选b。

  二、非选择题: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 当代大国角力下的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结合二战后初期至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史实分析美国是否能够实现其战略意图?(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重大史实,说明中国是怎样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4分)

  解析:本题以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和《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的部分材料创设情境,考查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第(1)问由材料可以概括出战后美国的战略意图,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初期和70年代是否实现战略意图;第(2)问结合改革开放后重大史实回答,注意一定要高度概括。

  答案:(1)战略意图:领导世界,攫取世界霸权。(1分)

  战后初期,其战略意图基本(部分)实现。(1分)体现为:提出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答对两点即可得分2分,最高不超过2分)

  七十年代其战略意图不能实现。(1分)体现为西欧一体化、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1分)第三世界崛起,中国国力增强,美苏争霸处于守势,美国自身实力相对削弱(1分)

  (2)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世贸组织,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③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支持联合国工作等(答对两点即可得4分,最高不超过4分)

  22.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应当看到,冷战期间由于美国和前苏联在联合国占支配地位,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美苏两国直接或间接插手世界各地的战争或冲突,双方甚至将冷战的“战场”搬到了联合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冷战结束。两极世界格局开始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在此后发挥了其他任何国际组织都不可替代的作用。前苏联解体、华约集团崩溃,俄罗斯虽然从前苏联那里继承了超级大国地位,但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大大减弱,对美国和整个西方的态度由对抗转为合作.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以更加务实的姿态处理国际事务,对维和行动的态度日趋积极.美国自从“9•11事件”后,在处理诸多国际事务方面更需要其他大国,特别是中国和俄罗斯等的合作.。……随着冷战的结束,被长期掩盖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在一些国家内部日益激化并迅速迸发出来,世界各地一时战火四起,内战型冲突成为军事冲突的主要形式,也成为威胁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的主要不稳定因素。

  ——《联合国维和行动一风雨60年》

  材料二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17日发表报告说,中国正在国际维和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显示出中国希望为世界和平和安全作出积极的贡献。报告说,xx年以来,中国参与联合国国际维和行动的人数增加了20倍,截至xx年底,中国已超过俄罗斯、英国和美国成为联合国国际维和力量的第14大贡献国。报告认为,中国的国际维和作用增大还体现在中国对参与敏感地区维和行动所采取的积极态度,与此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担任联合国维和行动负责人或指挥官。……报告评价说,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表明,中国在努力回应国际社会的期待,争取对全球和平与安全作出实际贡献,并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xx年2月17日电

  材料三  由中国警察在这里指导监督别国的警察执法,这无疑有一种历史的自豪与骄傲,让人顿生自信.……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动荡不宁、地区和局部冲突不断的世纪交替之际,派出自己的维和警察,不仅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有着深远的意义.对近代饱经欺凌的中国人来说,的确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喜悦和平衡. 

  ——《香港商报•世纪维和》

  材料四  在强权政治阴影笼罩下,大国操纵维和行动的痕迹日益明显.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其对外政策中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愈来愈浓,其他西方大国也总想在多事之地显示自己的存在,因而,使得以“联合国”名义对主权国家内政进行军事干涉的倾向也不断蔓延.有些国家希望把维和行动当做实现大国意志和推销西方价值观念的一个“合法”工具.为此联合国领导人曾警告说:“世界主要大国正在把联合国推向他们自己也不愿冒险进入的地区”。

  ——xx年《中国辅导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冷战期间和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状况及其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正在国际维和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二、三指出其意义。(6分) 

  (3)比较材料一、四,归纳当今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与冷战时期相同的不利因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应对当今的联合国维和行动?(2分)

  解析:

  本题的阅读量比较大,特别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突破。

  答案:

  (1)冷战期间:受到很大阻碍。(1分)原因:美、苏在联合国占支配地位,插手世界各地的战争或冲突;美苏在联合国内也进行冷战。(2分)

  冷战结束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分)原因: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减弱;美国在国际事务方面更需要其他大国合作;长期掩盖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日益激化并爆发。(答出其中2点即可,2分)

  (2)表现:参与维和行动的人数增加;对参与敏感地区维和行动态度积极;越来越多的担任维和行动负责人或指挥官。(3分)    .

  意义:为维护和平做出贡献;提高国际地位或形象;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答出其中3点即可,3分)

  (3)共同:强权政治或大国操纵。(2分)   

  (4)积极参与;致力于推动多极化;反对霸权主义。(答出其中2点即可,2分)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篇2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及苏联的对抗措施,双方以“冷战”方式进行的激烈争夺。作为开篇一课,它起着承接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即两极格局形成。本课的学习不仅有助于理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也有助于理解必修二中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将本课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德国、朝鲜的分裂,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基本史实。

  2、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

  3、运用:认识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的阅读与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概括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和苏联的反击措施,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和设置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提高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重点难点】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1、雅尔塔体系确立:

  ◆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基础:美苏均势

  ◆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1)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2)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二、美苏“冷战”

  (一)美对苏的“冷战”

  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表现:

  ①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政治):

  ②马歇尔计划(经济):

  a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根本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制共产主义;

  b提出者: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③成立北约(军事):

  a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性质: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

  c影响: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二)苏联的应对措施:

  1、经济上——经互会的成立:

  (1)时间、国家: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等国;

  (2)目的: 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2、军事上——成立华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条约》,被通称为“华沙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一)消极影响:

  1.导致一些国家的分裂,例如德国的分裂、朝鲜的分裂。

  (1)德国分裂:

  ◆背景:

  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

  ◆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分裂:

  ◆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分裂: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发展: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抗美授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2、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引发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例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1)朝鲜战争:

  ①背景:1950年,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美国组成所谓“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内战,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②概况: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战争双方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③特点: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2)侵越战争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时间:1961年—1973年

  ◆结果: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3)在中国:“扶蒋反共”。

  (4)古巴导弹危机:

  ◆原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结果: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二)积极影响

  ①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争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运动形成,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④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争夺,一些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共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开始形成。

  【巩固练习】

  1. 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材料中的“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表现为

  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d.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解析:b 战后,美国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其中也包含了东欧,苏联认为这是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为了应对这一局面,苏联和东欧其他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2.关于“马歇尔计划”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b.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c.是“杜鲁门主义”一次大规模的运用

  d.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完成了经济封锁

  解析:d马歇尔计划只是孤立社会主义阵营,没有完成经济封锁。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续发生了朝鲜战争、柏林危机、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国际冲突,其共同背景是

  a.亚欧对抗力量失衡          b.不结盟运动兴起

  c.美苏冷战对峙格局          d.雅尔塔体系逐步瓦解

  解析:c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属于“冷战”,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虽然属于热战,但都与美苏“冷战”有关,被称为“冷战中的热战”,c项符合题意。

  4.马歇尔深知苏联根本不可能接受欧洲复兴计划。他曾说,如果一开始就把苏联和东欧国家排斥在计划之外,就会吓跑欧洲人,有的欧洲国家就会表现迟疑。这不能用来说明

  a.美国有意识地制造了欧洲的分裂        

  b.美国将分裂欧洲的责任推卸给苏联

  c.美国有意掩盖其从经济上控制西欧的企图

  d.美国有意在欧洲建立起一个军事战略同盟

  解析:d欧洲复兴计划是要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巩固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不能说明d项所述。

  5.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a.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

  b.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

  c.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d.美国发动朝鲜战争

  解析:a 材料反映的是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冷战政策。从二战结束后初期、演讲等信息中可以判断是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6. “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

  a.进行反苏的舆论宣传    b. 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          d.实行军事援助

  解析:b “面包”意思是经济援助,所以能够体现此观点的是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

  7.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凭借雄厚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加强了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援助。这些受援国家能够得到美国援助主要得益于

  a.与美国同为资本主义国家                  b.都属于二战的主要战胜国

  c.美苏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      d.都参加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解析:c联系相关史实,“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凭借雄厚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加强了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援助”主要指的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在当时美苏冷战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对抗苏联、维护国家利益所做的的一些活动。

  8.下列用图示法表示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关系的表现,正确的是

  ①冷战  ②杜鲁门主义 ③对西欧国家经济援助 ④ 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⑤朝鲜战争

  解析:b  冷战表现包括杜鲁门主义、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朝鲜战争是热战的表现。

  9.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解析:b  这两个计划都是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冷战政策采取的具体措施,实质是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抗。

  10. 它“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它”是 (    )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马歇尔计划    c.世界贸易组织    d.关贸总协定

  解析:b “它”既遏制共产主义,又把制造商和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具有政治经济双重目的,有一箭双雕效果的应该是马歇尔计划。

  11. 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护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战争赔偿计划。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了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推行民主改革     b.“冷战”局面的加剧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c.加紧孤立、封锁和威胁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d.扶植日本,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解析:b 1947年美苏冷战局面形成,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孤立、封锁中国和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美国对日采取扶植政策。

  12.1946年,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指出: 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其本质意图是

  a.苏联是个很狂热的国家         b.苏联与美国有很大的矛盾

  c.苏联必然会危害美国的利益      d.美国应该对苏联采取遏制的政策

  解析:d 用排除法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凯南论为:“苏联是是个很狂热的国家”、“ 苏联必然会危害美国的利益”,这只是美国单方面的片面之辞,不足为凭,故而ac排除。

  材料中可以很直接的看出,美苏之间有很大的矛盾,这只是现象上的,并不能体现本质意图,故而b排除

  13..xx年9月10日,俄罗斯两架战略轰炸机在委内瑞拉“解放者”军用机场降落。这是1991年后,俄罗斯战略轰炸机第一次在西半球着陆。此间有舆论认为这类似于上世纪60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对这两个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a.都导致两国关系紧张      b.都发生在“冷战”时期

  c.都体现了社会制度的对立斗争    d.都导致两极格局的瓦解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基于时间的原因可排除b和d,而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的社会制度相同,可排除c,故答案为a。

  14. 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英国首相斤吉尔说过一句话:“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人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人的北关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b.英国力量受到削弱

  c.社会主力力量增强     d.英国与苏联和美国矛盾加深

  解析:d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但是英国和美苏关系还没有陷入低谷。战争中英国和欧洲被削弱,英国也在其中所以有了丘吉尔的说法。

  15.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完成,这一转变是指开始 

  a.对苏联发出了战争叫嚣    b.放弃了维护雅尔塔体系的政策

  c.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d.发出了进行“冷战”的信号

  解析:c美国的外交政策有局部霸权主义到全球霸权主义。

  16.(山东济阳质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的成立     d.华约的成立

  解析:d 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

  17.若以“风”字开头的成语来概括二战后的世界形势的特点,你认为最贴切的是

  a.风雨同舟        b.风云变幻    c.风调雨顺           d.风平浪静

  解析:b二战后美苏两国争霸,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在冷战的背后有局部的热战,acd都太平静,只有b最贴切。

  18.(临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续发生了朝鲜战争、柏林危机、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国际冲突,其共同背景是

  a.亚欧对抗力量失衡          b.不结盟运动兴起

  c.美苏冷战对峙格局          d.雅尔塔体系逐步瓦解

  解析: c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争霸的局面,在双方争霸过程中双方势力此消彼长,在国际格局的表现上就表现为题目所述的事件。d项发生在二十世纪后期。

  19.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

  a.都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b.共同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d.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析:c法德两国在二战之后“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指的是两国和解,探索欧洲合作的一体化之路。

  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解析:d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而“冷战”的目的则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21.前一段,因格鲁吉亚冲突,美俄关系空前紧张。双方领导人言辞强硬,军事上各有动作,美国军舰进入黑海,俄罗斯战略轰炸机巡航拉美。有人说,俄美之间将步入一种“新冷战”关系。但有人认为,用“新冷战”描述当前的美俄关系似不准确,冷战时代的时空毕竟不是今日的时空。之所以说“不准确”,下面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现在不存在直接对抗的两大意识形态体系

  b.现在不存在两大军事集团的直接对峙

  c.俄罗斯目前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不成挑战

  d.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冷战的概念。冷战主要体现的是美苏之间意识形态的对抗,是两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