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教案高二地理教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精选17篇)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精选17篇)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精选17篇)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篇1

  本节教材是第四章的重点、难点,内容抽象,需理解记忆的东西较多,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形象,课堂上出示自制的投影片(包括复合片)和放录像,结合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效果良好。教学过程 如下:

  [导入  新课]

  学习世界气候,先要知道气温、气压和降水的形成、分布和变化。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了气温和气压的形成、分布与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节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板书)

  一、大气降水(板书)

  问题1.根据你平时的生活经验,观察投影片,大气降水主要有哪些形式?

  出示雨、雪、雹等投影片,让学生总结(降雨、降雪、冰雹等均属大气降水)。不管哪一种降水形式,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问题2.大气中水汽来源于哪里?

  出示水汽来源投影片,让学生总结。(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海洋、河流、湖泊、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植物中水分的蒸腾作用。)

  1.大气中的水汽来源:蒸发和蒸腾(板书)

  问题3.空气对水汽的容纳是不是无限度的?

  出示一块海绵和一杯水,请一位同学上台把水慢慢倒向海绵,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当水倒到一定程度时海绵就容纳不下了,如果再继续倒,水就会从海绵里流出来。)这说明海绵吸水有一定限度,达到一定量时就不能再吸水了,这就叫饱和。这个道理和空气对水汽容纳的道理十分相似。

  问题4.空气容纳水汽的数量与气温有什么关系?

  出示不同气温时空气的最大水汽容量投影片,让学生观察(气温越高,饱和空气能容纳水汽量越多)。

  2.饱和空气与气温的关系:成正比(板书)

  问题5.30℃时的饱和空气温度降至 20℃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什么现象发生?

  让学生观察30℃时的饱和空气复合投影片和气温降至20℃时饱和空气投影片相比较得出结论(在空气中会出现多余水汽;多余水汽吸附在空气中微小尘埃上,形成微小水滴——云和雾,这微小尘埃就是凝结核)。

  问题6.微小水滴怎样才能形成降水?

  放“降水的形成”录像片,通过慢放、停放,让学生观察(微小水滴不断碰撞,体积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形成雨、雪、雹等降水形式)。

  3.降水形成的条件(板书)

  (1)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

  (2)有凝结核

  (3)水滴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

  [承转]降水到达地面后,又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

  二、降水量的测定(板书)

  1.出示复合投影片《雨量器》,讲其结构及测量降水的方法,得出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

  2.出示投影片《北京1951年~1980年降水量变化折线图》引导学生得出: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某地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

  [承转]出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投影片,从这幅图上,大家不难看出: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那么有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三、降水的分布(板书)

  继续观察这幅投影片:A、B、C三点降水量相同,得出等降水量线的定义(人们根据世界各地气象记录,把降水量相同地点在地图上连起来,这叫等降水量线)。

  1.等降水量线(板书)

  [承转]由图可见,等降水量线数值有的地方大,有的地方小;有的地方等降水量线发生弯曲,有的地方平直,它的分布究竟有什么规律?

  2.世界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板书)

  出示投影片中的问题,结合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投影片,让学生边读图边回答:

  问题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总结出:(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板书)

  讲解成因:这个地带终年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气流上升冷却,容易成云致雨。

  问题2.两极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

  总结出:(大多在200毫米以下)

  (2)两极地区降水少(板书)

  讲解成因:这个地区终年气温低,气流下沉增温,不易成云降雨(雪)。

  问题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同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区别?

  (3)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板书)

  讲解成因:南北回归线两侧都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同处在信风带,但是大陆西岸的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比较干燥,所以降水少;而大陆东岸的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比较湿润,所以降水多。

  问题4.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年降水量是多还是少?(以亚欧大陆为例)

  (4)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降水少(板书)

  讲解成因:内陆地区,距海洋远,海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而降水少。

  [承转]世界各地的年降水量有多有少,那么每个地方一年中各月、各季降水量是否一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四、降水的季节变化(板书)

  出示A、B、C、D、E五地降水柱状投影片,教师指图讲述:这5幅图叫降水拄状图,横轴表示一年12个月,纵轴表示降水量有多少毫米。从柱状的高低,可以了解各月降水的多少,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多到什么程度,少到什么程度等等。请同学们读图,教师提问:

  问题1.哪个地方各月的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月份在多少毫米以上?

  (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 10月份降水达400毫米以上。如A图新加坡)

  问题2.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都很少?少到什么程度?

  (干旱沙漠地区和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量都很少,干旱沙漠地区少到连续几个月不降一滴水。如E图开罗)

  问题3.哪个地方的年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多少毫米?

  (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东部,夏季雨量多,冬季少,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200毫米左右。如B图北京)

  问题4.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冬季多、夏季少?

  (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西岸。如D图罗马)

  问题5.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适中,分布比较均匀?各月降水量大致在多少毫米左右?

  (南、北纬40°一60°地区,各月降水量适中,分布比较均匀,各月降水量在100毫米左右。如C图伦敦)

  [巩固新课]

  最后做练习,放录像,巩固所学内容。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观测方法和降水形成的过程。

  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认识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差异。

  使用降水柱状图,说明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

  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勤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建议

  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来源→降水量的测定→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成因,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大气降水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雨、雪、雹等总称。教材通过一段文字讲述了降水的来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动态过程,水汽从  这里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是在一刻不停运动着的,而运动是由一定规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测定首先是学生形成年降水量的准确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测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教材体现了降水的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数量概念的结合。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中,教材通过提问对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叙述,而在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偏重定量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另外,教材用提问、图像、小结的形式,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课本提供的读图问答,引导学生读图思路,降低难度和训练思维;课文中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的教法建议

  对于降水的分布,同样也分为时间(季节)和空间(世界)的变化。某地降水的时间变化用降水柱状图,降水的空间分布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引导学生明确年降水量世界分布中“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可以与等高线、等温线对比,知识迁移。

  2、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按照提出问题→读图分析 → 总结规律→分析成因的步骤进行。提出问题可以参照课本商有关内容。最后总结归纳,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表格的“列”的排列是从低纬到高纬,如果画成半球图展示,更直观,效果可能更好。总之,是知识系统、条理清楚,便于学生理解。中纬地区东西两岸先不填写内容。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 纬 地 区

  两极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3、对于降水柱状图,首先要识图,了解绘图方法,找到它与气温曲线图的不同之处。其次要读图: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等,充分利用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最后归纳出世界降水季节分布五种类型。

  4、将降水柱状图中涉及的几个城市,依照2表格中归纳的降水空间图中找到它们的大体位置。如新加坡在赤道附近,所以为全年多雨型。完成表格中中纬东西岸的内容。对降水时空分布形成的原因,本节教材涉及的不多,都放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一起讲解了,教师提前在这里引导学生简单的分析、讲解,可以起到及时了解原因、分散难点的作用。

  这节内容不太难,应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及课文中涉及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讨论,找出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使学生在读图、析图、归纳上有所提高。

  关于“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本节课,首先应使学生明确降“水”的来源,可以用举例、动画、朗读等方法,从感性入手认识到水汽的来源是海陆水体蒸发及植物的蒸腾。通过动画使学生认识到降水形成的过程。注意提醒学生降水与降雨的不同之处。

  对于“降水量的测定”,学生看课本雨量器示意图,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设计简易的雨量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观测。测定降水量时应每天定时观测(每天8时、20时),不是等降水后才测;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mm);降水量是指某个时段(日、月、年)降水的总和(以便与气温区别),通常所说的某地年降水量是指该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可引导学生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教师可以选择补充降水等关于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大气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教学手段】

  录像:降雨和降雪的片断

  计算机课件:(1)降水的形成过程动画;(2)雨量的测定---雨量器;(3)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4)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5)表格;(6)降水柱状图;(7)降水量季节分布

  【教学过程 】

  (录像引课)大气降雨和降雪片断

  (提问)下雨、雪是常见的天气现象,我们将大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统称为降水,思考降的“水”从何而来?

  (板书)第二节    一、降水的来源

  (学生朗读)“小水滴的旅行”

  (计算机动画1)降水形成的过程(学生总结降水形成的过程)

  (承转)为了研究气候的特征,我们必须研究降水的分布特征,因为降水是气候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所以必须先研究降水量及测定方法

  (总结板书)二、降水量的测定

  (投影片2)测量降水量用雨量器,介绍雨量器的用法。同学们自己也可以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回去可以试一试。用雨量器可以量算出一个地区日、月、年的降水量,与气温的平均值不同的是,降水量是求和。每天要定时观测,不是下雨才测的。

  (投影片3)这是一张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示意图,图中的数字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求多年降水量的平均值)单位是什么?(mm)你能否按照所学的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的制作方法,

  按照20mm间隔,画出该地的等降水量线图?点击投影片,出现绘制结果,和同学的比对。

  该图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什么?(由西到东逐渐减少)

  (提问)我们了解降水量图的绘制方法和读法后,来学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板书)三、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学生活动)参照课本P44问题,小组讨论并完成下面表格

  (投影片5)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 纬 地 区

  两极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教师总结)点击投影片,完成表格,黑体字部分先不做。其中原因分析部分要教师讲解。

  (讲授)大气降水时间分布也不均

  (板书)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投影片6)我们将不同月份多年的降水量求和制作了降水柱状图。读图思考课文P44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根据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布特征,可以将降水的季节分布概括出以下五种类型,找出每种类型代表的城市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的位置。并完成表格

  (投影片7)

  (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到大气降水的时空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1、为什么位于内陆的天山上会常年被积雪覆盖?

  2、学校所在地属于哪一地区,哪种类型?

  【设计思想】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图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归纳规律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降水形成的过程,给学生一个事物是不断运动和联系的启示。学生的朗读,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更有想象发挥的空间。降水很容易和降雨混淆,所以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降水概念的含义。

  第二个环节是降水量的测定,因为在前一节将天气和气温的测定时,学生已经知道天气要素观测的内容,没有更多的讲解,这里重点使学生了解到降水量与气温的不同之处:气温是平均值,短时间的降水量是这个时期降水多少的总和,而一个地区多年降水量是平均值,其计算方法与多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一致。

  第三个环节设计等降水量线的画法,主要是知识的迁移,只是单位不同。因它是世界年降水量图制作和阅读、分析的基础,所以设计了画图和总结规律,以使学生更明确。对于年降水量分布图,充分利用了课本提出的问题,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解决,教师是引导者、点播者,如果学生条件好,就多讲解些影响因素,如果学生较差,就使他明白现象即可,重点是了解规律,在读图讨论过程中培养能力。

  第四个环节是分析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图。首先是明确降水柱状图的制作方法,有读气温区线图的基础,按照课文问题分析并不难,所以让学生充分活动,以培养合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由于时空分布内容联系较紧密,所以设计表格,将二者结合起来总结。

  以上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的不同要求,呈现的教学方式、方法各有不同,第一个环节从感性入手,引起兴趣;第二个环节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第三、四个环节,由于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此类地图的知识储备,因此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利于学生从多个头绪中找到联系。

  【板书设计 】

  第二节 

  一、 降水的形成

  二、 降水量的测定

  三、 降水量的分布

  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探究活动

  1、将水果从冰箱中拿出来,观察表面水珠的形成;观察洗澡时水滴的形成

  2、降水的形成:

  准备一个玻璃杯,杯中放少量水,杯口用塑料纸扎紧,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然后拿到荫凉的地方,观察杯中降水的形成。

  3、测定一周的降水量。选择一个平底、上下一样大小的大口瓶子放在院内空旷的地方,下雨以后用直尺测量瓶中雨水的深度,即是此次的降水量。将一日、一个月、一年的数字相加就是当地日、月、年的降水量。级的划分,使学生对日常的降水量预报有较为清晰地认识。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篇3

  本节教材是第四章的重点、难点,内容抽象,需理解记忆的东西较多,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形象,课堂上出示自制的投影片(包括复合片)和放录像,结合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效果良好。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新课]

  学习世界气候,先要知道气温、气压和降水的形成、分布和变化。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了气温和气压的形成、分布与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节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板书)

  一、大气降水(板书)

  问题1.根据你平时的生活经验,观察投影片,大气降水主要有哪些形式?

  出示雨、雪、雹等投影片,让学生总结(降雨、降雪、冰雹等均属大气降水)。不管哪一种降水形式,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问题2.大气中水汽来源于哪里?

  出示水汽来源投影片,让学生总结。(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海洋、河流、湖泊、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植物中水分的蒸腾作用。)

  1.大气中的水汽来源:蒸发和蒸腾(板书)

  问题3.空气对水汽的容纳是不是无限度的?

  出示一块海绵和一杯水,请一位同学上台把水慢慢倒向海绵,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当水倒到一定程度时海绵就容纳不下了,如果再继续倒,水就会从海绵里流出来。)这说明海绵吸水有一定限度,达到一定量时就不能再吸水了,这就叫饱和。这个道理和空气对水汽容纳的道理十分相似。

  问题4.空气容纳水汽的数量与气温有什么关系?

  出示不同气温时空气的最大水汽容量投影片,让学生观察(气温越高,饱和空气能容纳水汽量越多)。

  2.饱和空气与气温的关系:成正比(板书)

  问题5.30℃时的饱和空气温度降至 20℃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什么现象发生?

  让学生观察30℃时的饱和空气复合投影片和气温降至20℃时饱和空气投影片相比较得出结论(在空气中会出现多余水汽;多余水汽吸附在空气中微小尘埃上,形成微小水滴——云和雾,这微小尘埃就是凝结核)。

  问题6.微小水滴怎样才能形成降水?

  放“降水的形成”录像片,通过慢放、停放,让学生观察(微小水滴不断碰撞,体积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形成雨、雪、雹等降水形式)。

  3.降水形成的条件(板书)

  (1)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

  (2)有凝结核

  (3)水滴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

  [承转]降水到达地面后,又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

  二、降水量的测定(板书)

  1.出示复合投影片《雨量器》,讲其结构及测量降水的方法,得出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

  2.出示投影片《北京1951年~1980年降水量变化折线图》引导学生得出: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某地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

  [承转]出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投影片,从这幅图上,大家不难看出: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那么有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三、降水的分布(板书)

  继续观察这幅投影片:a、b、c三点降水量相同,得出等降水量线的定义(人们根据世界各地气象记录,把降水量相同地点在地图上连起来,这叫等降水量线)。

  1.等降水量线(板书)

  [承转]由图可见,等降水量线数值有的地方大,有的地方小;有的地方等降水量线发生弯曲,有的地方平直,它的分布究竟有什么规律?

  2.世界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板书)

  出示投影片中的问题,结合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投影片,让学生边读图边回答:

  问题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总结出:(大多在毫米以上)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板书)

  讲解成因:这个地带终年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气流上升冷却,容易成云致雨。

  问题2.两极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

  总结出:(大多在200毫米以下)

  (2)两极地区降水少(板书)

  讲解成因:这个地区终年气温低,气流下沉增温,不易成云降雨(雪)。

  问题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同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区别?

  (3)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板书)

  讲解成因:南北回归线两侧都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同处在信风带,但是大陆西岸的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比较干燥,所以降水少;而大陆东岸的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比较湿润,所以降水多。

  问题4.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年降水量是多还是少?(以亚欧大陆为例)

  (4)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降水少(板书)

  讲解成因:内陆地区,距海洋远,海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而降水少。

  [承转]世界各地的年降水量有多有少,那么每个地方一年中各月、各季降水量是否一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四、降水的季节变化(板书)

  出示a、b、c、d、e五地降水柱状投影片,教师指图讲述:这5幅图叫降水拄状图,横轴表示一年12个月,纵轴表示降水量有多少毫米。从柱状的高低,可以了解各月降水的多少,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多到什么程度,少到什么程度等等。请同学们读图,教师提问:

  问题1.哪个地方各月的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月份在多少毫米以上?

  (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 10月份降水达400毫米以上。如a图新加坡)

  问题2.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都很少?少到什么程度?

  (干旱沙漠地区和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量都很少,干旱沙漠地区少到连续几个月不降一滴水。如e图开罗)

  问题3.哪个地方的年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多少毫米?

  (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东部,夏季雨量多,冬季少,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200毫米左右。如b图北京)

  问题4.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冬季多、夏季少?

  (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西岸。如d图罗马)

  问题5.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适中,分布比较均匀?各月降水量大致在多少毫米左右?

  (南、北纬40°一60°地区,各月降水量适中,分布比较均匀,各月降水量在100毫米左右。如c图伦敦)

  [巩固新课]

  最后做练习,放“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录像,巩固所学内容。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篇4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观测方法和降水形成的过程。

  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认识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差异。

  使用降水柱状图,说明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

  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勤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建议

  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来源→降水量的测定→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成因,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大气降水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雨、雪、雹等总称。教材通过一段文字讲述了降水的来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动态过程,水汽从  这里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是在一刻不停运动着的,而运动是由一定规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测定首先是学生形成年降水量的准确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测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教材体现了降水的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数量概念的结合。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中,教材通过提问对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叙述,而在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偏重定量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另外,教材用提问、图像、小结的形式,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课本提供的读图问答,引导学生读图思路,降低难度和训练思维;课文中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的教法建议

  对于降水的分布,同样也分为时间(季节)和空间(世界)的变化。某地降水的时间变化用降水柱状图,降水的空间分布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引导学生明确年降水量世界分布中“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可以与等高线、等温线对比,知识迁移。

  2、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按照提出问题→读图分析 → 总结规律→分析成因的步骤进行。提出问题可以参照课本商有关内容。最后总结归纳,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表格的“列”的排列是从低纬到高纬,如果画成半球图展示,更直观,效果可能更好。总之,是知识系统、条理清楚,便于学生理解。中纬地区东西两岸先不填写内容。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 纬 地 区

  两极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3、对于降水柱状图,首先要识图,了解绘图方法,找到它与气温曲线图的不同之处。其次要读图: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等,充分利用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最后归纳出世界降水季节分布五种类型。

  4、将降水柱状图中涉及的几个城市,依照2表格中归纳的降水空间图中找到它们的大体位置。如新加坡在赤道附近,所以为全年多雨型。完成表格中中纬东西岸的内容。对降水时空分布形成的原因,本节教材涉及的不多,都放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一起讲解了,教师提前在这里引导学生简单的分析、讲解,可以起到及时了解原因、分散难点的作用。

  这节内容不太难,应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及课文中涉及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讨论,找出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使学生在读图、析图、归纳上有所提高。

  关于“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本节课,首先应使学生明确降“水”的来源,可以用举例、动画、朗读等方法,从感性入手认识到水汽的来源是海陆水体蒸发及植物的蒸腾。通过动画使学生认识到降水形成的过程。注意提醒学生降水与降雨的不同之处。

  对于“降水量的测定”,学生看课本雨量器示意图,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设计简易的雨量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观测。测定降水量时应每天定时观测(每天8时、20时),不是等降水后才测;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mm);降水量是指某个时段(日、月、年)降水的总和(以便与气温区别),通常所说的某地年降水量是指该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可引导学生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教师可以选择补充降水等级的划分,使学生对日常的降水量预报有较为清晰地认识。

  关于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大气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教学手段】

  录像:降雨和降雪的片断

  计算机课件:(1)降水的形成过程动画;(2)雨量的测定---雨量器;(3)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4)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5)表格;(6)降水柱状图;(7)降水量季节分布

  【教学过程 】

  (录像引课)大气降雨和降雪片断

  (提问)下雨、雪是常见的天气现象,我们将大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统称为降水,思考降的“水”从何而来?

  (板书)第二节    一、降水的来源

  (学生朗读)“小水滴的旅行”

  (计算机动画1)降水形成的过程(学生总结降水形成的过程)

  (承转)为了研究气候的特征,我们必须研究降水的分布特征,因为降水是气候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所以必须先研究降水量及测定方法

  (总结板书)二、降水量的测定

  (投影片2)测量降水量用雨量器,介绍雨量器的用法。同学们自己也可以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回去可以试一试。用雨量器可以量算出一个地区日、月、年的降水量,与气温的平均值不同的是,降水量是求和。每天要定时观测,不是下雨才测的。

  (投影片3)这是一张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示意图,图中的数字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求多年降水量的平均值)单位是什么?(mm)你能否按照所学的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的制作方法,

  按照20mm间隔,画出该地的等降水量线图?点击投影片,出现绘制结果,和同学的比对。

  该图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什么?(由西到东逐渐减少)

  (提问)我们了解降水量图的绘制方法和读法后,来学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板书)三、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学生活动)参照课本P44问题,小组讨论并完成下面表格

  (投影片5)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 纬 地 区

  两极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教师总结)点击投影片,完成表格,黑体字部分先不做。其中原因分析部分要教师讲解。

  (讲授)大气降水时间分布也不均

  (板书)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投影片6)我们将不同月份多年的降水量求和制作了降水柱状图。读图思考课文P44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根据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布特征,可以将降水的季节分布概括出以下五种类型,找出每种类型代表的城市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的位置。并完成表格

  (投影片7)

  (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到大气降水的时空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1、为什么位于内陆的天山上会常年被积雪覆盖?

  2、学校所在地属于哪一地区,哪种类型?

  【设计思想】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图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归纳规律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降水形成的过程,给学生一个事物是不断运动和联系的启示。学生的朗读,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更有想象发挥的空间。降水很容易和降雨混淆,所以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降水概念的含义。

  第二个环节是降水量的测定,因为在前一节将天气和气温的测定时,学生已经知道天气要素观测的内容,没有更多的讲解,这里重点使学生了解到降水量与气温的不同之处:气温是平均值,短时间的降水量是这个时期降水多少的总和,而一个地区多年降水量是平均值,其计算方法与多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一致。

  第三个环节设计等降水量线的画法,主要是知识的迁移,只是单位不同。因它是世界年降水量图制作和阅读、分析的基础,所以设计了画图和总结规律,以使学生更明确。对于年降水量分布图,充分利用了课本提出的问题,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解决,教师是引导者、点播者,如果学生条件好,就多讲解些影响因素,如果学生较差,就使他明白现象即可,重点是了解规律,在读图讨论过程中培养能力。

  第四个环节是分析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图。首先是明确降水柱状图的制作方法,有读气温区线图的基础,按照课文问题分析并不难,所以让学生充分活动,以培养合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由于时空分布内容联系较紧密,所以设计表格,将二者结合起来总结。

  以上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的不同要求,呈现的教学方式、方法各有不同,第一个环节从感性入手,引起兴趣;第二个环节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第三、四个环节,由于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此类地图的知识储备,因此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利于学生从多个头绪中找到联系。

  【板书设计 】

  第二节 

  一、 降水的形成

  二、 降水量的测定

  三、 降水量的分布

  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探究活动

  1、将水果从冰箱中拿出来,观察表面水珠的形成;观察洗澡时水滴的形成

  2、降水的形成:

  准备一个玻璃杯,杯中放少量水,杯口用塑料纸扎紧,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然后拿到荫凉的地方,观察杯中降水的形成。

  3、测定一周的降水量。选择一个平底、上下一样大小的大口瓶子放在院内空旷的地方,下雨以后用直尺测量瓶中雨水的深度,即是此次的降水量。将一日、一个月、一年的数字相加就是当地日、月、年的降水量。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篇5

  教学课题: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三节  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课时: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降水及降水的形式,初步了解形成降雨的几种原因。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降水分布的差异。

  3、能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的关系。

  ▲能力目标:

  1、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2、通过参与节约用水的课堂活动,进一步巩固节水意识,形成生活中节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降水及主要形式,

  2、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的差异

  教学难点

  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的差异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世界降水分布图等

  教学过程:(含小结与作业布置,见教案内页)

  教学反思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篇6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观测方法和降水形成的过程。

  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认识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差异。

  使用降水柱状图,说明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

  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勤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建议

  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来源→降水量的测定→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成因,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大气降水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雨、雪、雹等总称。教材通过一段文字讲述了降水的来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动态过程,水汽从  这里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是在一刻不停运动着的,而运动是由一定规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测定首先是学生形成年降水量的准确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测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教材体现了降水的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数量概念的结合。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中,教材通过提问对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叙述,而在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偏重定量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另外,教材用提问、图像、小结的形式,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课本提供的读图问答,引导学生读图思路,降低难度和训练思维;课文中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的教法建议

  对于降水的分布,同样也分为时间(季节)和空间(世界)的变化。某地降水的时间变化用降水柱状图,降水的空间分布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引导学生明确年降水量世界分布中“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可以与等高线、等温线对比,知识迁移。

  2、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按照提出问题→读图分析 → 总结规律→分析成因的步骤进行。提出问题可以参照课本商有关内容。最后总结归纳,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表格的“列”的排列是从低纬到高纬,如果画成半球图展示,更直观,效果可能更好。总之,是知识系统、条理清楚,便于学生理解。中纬地区东西两岸先不填写内容。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 纬 地 区

  两极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3、对于降水柱状图,首先要识图,了解绘图方法,找到它与气温曲线图的不同之处。其次要读图: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等,充分利用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最后归纳出世界降水季节分布五种类型。

  4、将降水柱状图中涉及的几个城市,依照2表格中归纳的降水空间图中找到它们的大体位置。如新加坡在赤道附近,所以为全年多雨型。完成表格中中纬东西岸的内容。对降水时空分布形成的原因,本节教材涉及的不多,都放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一起讲解了,教师提前在这里引导学生简单的分析、讲解,可以起到及时了解原因、分散难点的作用。

  这节内容不太难,应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及课文中涉及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讨论,找出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使学生在读图、析图、归纳上有所提高。

  关于“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本节课,首先应使学生明确降“水”的来源,可以用举例、动画、朗读等方法,从感性入手认识到水汽的来源是海陆水体蒸发及植物的蒸腾。通过动画使学生认识到降水形成的过程。注意提醒学生降水与降雨的不同之处。

  对于“降水量的测定”,学生看课本雨量器示意图,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设计简易的雨量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观测。测定降水量时应每天定时观测(每天8时、20时),不是等降水后才测;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mm);降水量是指某个时段(日、月、年)降水的总和(以便与气温区别),通常所说的某地年降水量是指该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可引导学生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教师可以选择补充降水等级的划分,使学生对日常的降水量预报有较为清晰地认识。

  第 1 2 页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篇7

  本节教材是第四章的重点、难点,内容抽象,需理解记忆的东西较多,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形象,课堂上出示自制的投影片(包括复合片)和放录像,结合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效果良好。教学过程 如下:

  [导入  新课]

  学习世界气候,先要知道气温、气压和降水的形成、分布和变化。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了气温和气压的形成、分布与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节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板书)

  一、大气降水(板书)

  问题1.根据你平时的生活经验,观察投影片,大气降水主要有哪些形式?

  出示雨、雪、雹等投影片,让学生总结(降雨、降雪、冰雹等均属大气降水)。不管哪一种降水形式,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问题2.大气中水汽来源于哪里?

  出示水汽来源投影片,让学生总结。(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海洋、河流、湖泊、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植物中水分的蒸腾作用。)

  1.大气中的水汽来源:蒸发和蒸腾(板书)

  问题3.空气对水汽的容纳是不是无限度的?

  出示一块海绵和一杯水,请一位同学上台把水慢慢倒向海绵,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当水倒到一定程度时海绵就容纳不下了,如果再继续倒,水就会从海绵里流出来。)这说明海绵吸水有一定限度,达到一定量时就不能再吸水了,这就叫饱和。这个道理和空气对水汽容纳的道理十分相似。

  问题4.空气容纳水汽的数量与气温有什么关系?

  出示不同气温时空气的最大水汽容量投影片,让学生观察(气温越高,饱和空气能容纳水汽量越多)。

  2.饱和空气与气温的关系:成正比(板书)

  问题5.30℃时的饱和空气温度降至 20℃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什么现象发生?

  让学生观察30℃时的饱和空气复合投影片和气温降至20℃时饱和空气投影片相比较得出结论(在空气中会出现多余水汽;多余水汽吸附在空气中微小尘埃上,形成微小水滴——云和雾,这微小尘埃就是凝结核)。

  问题6.微小水滴怎样才能形成降水?

  放“降水的形成”录像片,通过慢放、停放,让学生观察(微小水滴不断碰撞,体积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形成雨、雪、雹等降水形式)。

  3.降水形成的条件(板书)

  (1)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

  (2)有凝结核

  (3)水滴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

  [承转]降水到达地面后,又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

  二、降水量的测定(板书)

  1.出示复合投影片《雨量器》,讲其结构及测量降水的方法,得出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

  2.出示投影片《北京1951年~1980年降水量变化折线图》引导学生得出: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某地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

  [承转]出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投影片,从这幅图上,大家不难看出: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那么有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三、降水的分布(板书)

  继续观察这幅投影片:A、B、C三点降水量相同,得出等降水量线的定义(人们根据世界各地气象记录,把降水量相同地点在地图上连起来,这叫等降水量线)。

  1.等降水量线(板书)

  [承转]由图可见,等降水量线数值有的地方大,有的地方小;有的地方等降水量线发生弯曲,有的地方平直,它的分布究竟有什么规律?

  2.世界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板书)

  出示投影片中的问题,结合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投影片,让学生边读图边回答:

  问题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总结出:(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板书)

  讲解成因:这个地带终年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气流上升冷却,容易成云致雨。

  问题2.两极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

  总结出:(大多在200毫米以下)

  (2)两极地区降水少(板书)

  讲解成因:这个地区终年气温低,气流下沉增温,不易成云降雨(雪)。

  问题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同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区别?

  (3)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板书)

  讲解成因:南北回归线两侧都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同处在信风带,但是大陆西岸的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比较干燥,所以降水少;而大陆东岸的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比较湿润,所以降水多。

  问题4.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年降水量是多还是少?(以亚欧大陆为例)

  (4)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降水少(板书)

  讲解成因:内陆地区,距海洋远,海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而降水少。

  [承转]世界各地的年降水量有多有少,那么每个地方一年中各月、各季降水量是否一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四、降水的季节变化(板书)

  出示A、B、C、D、E五地降水柱状投影片,教师指图讲述:这5幅图叫降水拄状图,横轴表示一年12个月,纵轴表示降水量有多少毫米。从柱状的高低,可以了解各月降水的多少,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多到什么程度,少到什么程度等等。请同学们读图,教师提问:

  问题1.哪个地方各月的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月份在多少毫米以上?

  (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 10月份降水达400毫米以上。如A图新加坡)

  问题2.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都很少?少到什么程度?

  (干旱沙漠地区和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量都很少,干旱沙漠地区少到连续几个月不降一滴水。如E图开罗)

  问题3.哪个地方的年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多少毫米?

  (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东部,夏季雨量多,冬季少,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200毫米左右。如B图北京)

  问题4.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冬季多、夏季少?

  (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西岸。如D图罗马)

  问题5.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适中,分布比较均匀?各月降水量大致在多少毫米左右?

  (南、北纬40°一60°地区,各月降水量适中,分布比较均匀,各月降水量在100毫米左右。如C图伦敦)

  [巩固新课]

  最后做练习,放录像,巩固所学内容。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篇8

  教学要求

  1. 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 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内容点析

  1. 本节教材的结构和编写思路与上一节相同。

  2. 降水有多种形式,教材的重点是降雨。划分降雨等级的标准见参考资料。

  3. 降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教材通过活动设计,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或已有知识,具体举例说明降水多少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降水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认识。

  4. 降水的时间变化主要讲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的季节变化一般用降水柱状图表示。因此,教材的重点放在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上。教材首先安排图3.19,使学生对降水柱状图有直观认识,并且理解各地降水季节变化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大(b地),有的地方小(a地)。

  接着,教材通过活动设计,以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降水柱状图,这如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一样,是学生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5. 降水的空间分布重点是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等降水量线与等温线、等高线一样,都属于等值线,其绘制原理、阅读要领基本相同。因此,在学生学习了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的基础上,教材没有再安排等降水量线模式图,而是直接设计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图3.21)。

  6. 图3.21中标示的世界“雨极”和世界“干极”,指的是气象观测记录中的世界之最。

  7. 降水的空间分布主要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这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上都有反映。此外,从理解气候差异来说,还需要先了解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为此,教材简单介绍了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差异。教学建议

  【降水与生活】

  1. 降水是人们熟知的大气现象,学生也都已有认识。因此,教学时可请学生发言,补充降水的形式(雨、雪、雹等),而对于降水的成因和条件不必多讲,对于降水的概念也不需要作严谨的解释。

  2. 降雨等级的教学,不必讲解严格的划分标准,而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描述各等级降雨的情况及人们的感受。同学们描述的即使不太准确,也不必细究,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根据经验判断降雨等级。

  3. 人们讲到某地的降水量,和气温一样,一般都指观测的数据。因此,与“气温的观测”相对应,教材也安排了阅读材料“降水量的观测”。由此,学生能加深对降水量的理解。

  4. 活动第1题,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让学生阅读第一项教材给出的影响案例,以此做参照,思考降水从哪些方面影响人类的活动。

  (2)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讨论剩余三项中的一项,并形成共同意见。

  (3)各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宣读本组的结论。

  教学时需要注意,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很不错。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着这一原则,对于活动第2题,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要能认识到: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

  【降水的变化】

  1. 降水的季节变化可从降水柱状图上作直观判读。主要应抓住两点,其一是全年各季节降水分配是否均匀;其二是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2. 阅读活动中的图3.20,在完成教材要求后,还应提醒学生将图3.20与图3.19a、b相比较,认识到不同地区降水季节变化的不同。此外,还可补充几例让学生判读。该活动的答案:10、11两个月份降水多,5、6、7三个月份降水少;或10~3月降水较多,4~9月降水较少;或该地降水夏半年少,冬半年多。

  3. 绘制降水柱状图活动的教学,可参照上一节绘制气温曲线图中的教学建议。

  【降水的分布】

  1. 降水空间分布的规律不如气温的明显,但因主要影响因素与气温的一样(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所以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上,仍然能看出明显的规律。这些规律教材通过活动设问引出。这些问题可引导学生逐一读图回答。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多在2 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降水量最贫乏的地区即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本项活动只要求学生从图上读出结论,不需要解释原因。但在学生读出世界“雨极”时,可提醒学生注意,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迎风坡),其降水多是地形雨。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篇9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观测方法和降水形成的过程。

  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认识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差异。

  使用降水柱状图,说明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

  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勤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建议

  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来源→降水量的测定→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成因,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大气降水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雨、雪、雹等总称。教材通过一段文字讲述了降水的来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动态过程,水汽从  这里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是在一刻不停运动着的,而运动是由一定规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测定首先是学生形成年降水量的准确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测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教材体现了降水的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数量概念的结合。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中,教材通过提问对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叙述,而在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偏重定量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另外,教材用提问、图像、小结的形式,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课本提供的读图问答,引导学生读图思路,降低难度和训练思维;课文中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的教法建议

  对于降水的分布,同样也分为时间(季节)和空间(世界)的变化。某地降水的时间变化用降水柱状图,降水的空间分布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引导学生明确年降水量世界分布中“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可以与等高线、等温线对比,知识迁移。

  2、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按照提出问题→读图分析 → 总结规律→分析成因的步骤进行。提出问题可以参照课本商有关内容。最后总结归纳,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表格的“列”的排列是从低纬到高纬,如果画成半球图展示,更直观,效果可能更好。总之,是知识系统、条理清楚,便于学生理解。中纬地区东西两岸先不填写内容。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 纬 地 区

  两极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3、对于降水柱状图,首先要识图,了解绘图方法,找到它与气温曲线图的不同之处。其次要读图: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等,充分利用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最后归纳出世界降水季节分布五种类型。

  4、将降水柱状图中涉及的几个城市,依照2表格中归纳的降水空间图中找到它们的大体位置。如新加坡在赤道附近,所以为全年多雨型。完成表格中中纬东西岸的内容。对降水时空分布形成的原因,本节教材涉及的不多,都放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一起讲解了,教师提前在这里引导学生简单的分析、讲解,可以起到及时了解原因、分散难点的作用。

  这节内容不太难,应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及课文中涉及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讨论,找出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使学生在读图、析图、归纳上有所提高。

  关于“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本节课,首先应使学生明确降“水”的来源,可以用举例、动画、朗读等方法,从感性入手认识到水汽的来源是海陆水体蒸发及植物的蒸腾。通过动画使学生认识到降水形成的过程。注意提醒学生降水与降雨的不同之处。

  对于“降水量的测定”,学生看课本雨量器示意图,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设计简易的雨量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观测。测定降水量时应每天定时观测(每天8时、20时),不是等降水后才测;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mm);降水量是指某个时段(日、月、年)降水的总和(以便与气温区别),通常所说的某地年降水量是指该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可引导学生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教师可以选择补充降水等关于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大气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教学手段】

  录像:降雨和降雪的片断

  计算机课件:(1)降水的形成过程动画;(2)雨量的测定---雨量器;(3)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4)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5)表格;(6)降水柱状图;(7)降水量季节分布

  【教学过程 】

  (录像引课)大气降雨和降雪片断

  (提问)下雨、雪是常见的天气现象,我们将大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统称为降水,思考降的“水”从何而来?

  (板书)第二节    一、降水的来源

  (学生朗读)“小水滴的旅行”

  (计算机动画1)降水形成的过程(学生总结降水形成的过程)

  (承转)为了研究气候的特征,我们必须研究降水的分布特征,因为降水是气候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所以必须先研究降水量及测定方法

  (总结板书)二、降水量的测定

  (投影片2)测量降水量用雨量器,介绍雨量器的用法。同学们自己也可以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回去可以试一试。用雨量器可以量算出一个地区日、月、年的降水量,与气温的平均值不同的是,降水量是求和。每天要定时观测,不是下雨才测的。

  (投影片3)这是一张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示意图,图中的数字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求多年降水量的平均值)单位是什么?(mm)你能否按照所学的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的制作方法,

  按照20mm间隔,画出该地的等降水量线图?点击投影片,出现绘制结果,和同学的比对。

  该图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什么?(由西到东逐渐减少)

  (提问)我们了解降水量图的绘制方法和读法后,来学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板书)三、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学生活动)参照课本P44问题,小组讨论并完成下面表格

  (投影片5)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 纬 地 区

  两极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教师总结)点击投影片,完成表格,黑体字部分先不做。其中原因分析部分要教师讲解。

  (讲授)大气降水时间分布也不均

  (板书)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投影片6)我们将不同月份多年的降水量求和制作了降水柱状图。读图思考课文P44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根据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布特征,可以将降水的季节分布概括出以下五种类型,找出每种类型代表的城市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的位置。并完成表格

  (投影片7)

  (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到大气降水的时空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1、为什么位于内陆的天山上会常年被积雪覆盖?

  2、学校所在地属于哪一地区,哪种类型?

  【设计思想】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图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归纳规律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降水形成的过程,给学生一个事物是不断运动和联系的启示。学生的朗读,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更有想象发挥的空间。降水很容易和降雨混淆,所以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降水概念的含义。

  第二个环节是降水量的测定,因为在前一节将天气和气温的测定时,学生已经知道天气要素观测的内容,没有更多的讲解,这里重点使学生了解到降水量与气温的不同之处:气温是平均值,短时间的降水量是这个时期降水多少的总和,而一个地区多年降水量是平均值,其计算方法与多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一致。

  第三个环节设计等降水量线的画法,主要是知识的迁移,只是单位不同。因它是世界年降水量图制作和阅读、分析的基础,所以设计了画图和总结规律,以使学生更明确。对于年降水量分布图,充分利用了课本提出的问题,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解决,教师是引导者、点播者,如果学生条件好,就多讲解些影响因素,如果学生较差,就使他明白现象即可,重点是了解规律,在读图讨论过程中培养能力。

  第四个环节是分析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图。首先是明确降水柱状图的制作方法,有读气温区线图的基础,按照课文问题分析并不难,所以让学生充分活动,以培养合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由于时空分布内容联系较紧密,所以设计表格,将二者结合起来总结。

  以上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的不同要求,呈现的教学方式、方法各有不同,第一个环节从感性入手,引起兴趣;第二个环节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第三、四个环节,由于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此类地图的知识储备,因此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利于学生从多个头绪中找到联系。

  【板书设计 】

  第二节 

  一、 降水的形成

  二、 降水量的测定

  三、 降水量的分布

  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探究活动

  1、将水果从冰箱中拿出来,观察表面水珠的形成;观察洗澡时水滴的形成

  2、降水的形成:

  准备一个玻璃杯,杯中放少量水,杯口用塑料纸扎紧,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然后拿到荫凉的地方,观察杯中降水的形成。

  3、测定一周的降水量。选择一个平底、上下一样大小的大口瓶子放在院内空旷的地方,下雨以后用直尺测量瓶中雨水的深度,即是此次的降水量。将一日、一个月、一年的数字相加就是当地日、月、年的降水量。级的划分,使学生对日常的降水量预报有较为清晰地认识。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篇10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年降水量的概念;

  2、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能够知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过程与与方法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感知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从而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尽管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产生深刻的影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地区的人们是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降水的数量的;

  2、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简单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比眼力:下面图片中,沙漠景观是第几幅,草原景观是第几幅,平原景观是第几幅?(出示图片)

  世界之大,自然景观千奇百态,各有千秋,你想探索其中的奥妙吗?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造就这个奇妙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降水的分布。

  二、学前热身

  不同的地区降水量不同,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分布情况。你还记得等高线和等温线的定义吗?你能由此推出等降水量线的概念吗?

  三、合作探究

  互动一:

  分组讨论:如果你是杭州天堂伞的经销商,要到国外开辟新的市场,下列国家或地区中你会选择哪里作为你的目标,说说你的思路。

  互动二:

  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讨    论:1、图上有哪些重要纬线?

  2、你知道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什么吗?

  互动三:

  1、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线图

  讨论:赤道附近降水多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附近降水多在多少毫米以下?由赤道到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2、出示flash动画,了解对流雨的形成。

  3、小结:纬度位置是影响降水的主要原因。

  互动四: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找到位于亚欧大陆西岸的阿拉伯地区和位于东岸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位置,出示它们的景观图,请同学们总结出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的规律。

  2、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出示南北回归线其他大陆降水分布图)

  3、小旅行: 五月份,坐火车由哈尔滨出发,经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到达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当地的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4、小结: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互动五:课件展示图片

  1、探究:有一群 登山运动员沿着甲坡登上山顶后,又沿乙坡下到海边,有件事让他们迷惑不解,在甲坡时天气非常晴朗,而到了乙坡云雾很大,而且遇到了一场大雨,你能帮他们解开这个谜吗?

  2、请同学们观看flash动画《地形雨》,说一说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3、小结: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互动六: 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在图中找出世界上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

  2、阅读世界雨极的资料,你知道乞拉朋齐成为雨极的原因吗?

  3、阅读世界干极有关资料,了解其原因。

  四、 内容小结

  设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你们学到哪些知识呢?

  五、 课堂延伸

  降水与人类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降水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以下资料,了解人类对降水的影响的发展。

  六.练习反馈

  1、判断力:

  比较下列各点降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小试身手:

  分小组活动:根据对各地降水情况的描述为当地居民设计出适宜的房屋。

  七、板书设计:(见多媒体课件)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篇11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降水及降水量的测定;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绘制降水柱状图。

  3、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阅读、绘制降水柱状图

  ●教学方法

  启发式谈话、图像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法1  教师在黑板上挂出降雨和降雪景观图。向学生提问:这两幅景观图各表示什么天气?(降雨、降雪)降雨和降雪是我们常见的天气现象,空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我们统称为大气降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方法2  创设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种天气现象,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使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或可以直接通过事先准备好的卡片或简单的工笔画)推出课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讲授新课]

  (板)一、降水与生活

  (板)1、降水及其主要形式

  问1:当老师提到降水时,你是怎么理解降水的?(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降水的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讨论:引入:天气多变,降水的形式多样,你发现自然界还有哪些形式的降水?分组讨论回答。(如雨夹雪,雨夹冰雹,人工降雨等,但是要注意露霜雾是在近地面由于气温和气压变化形成的,因此不属于降水。)

  问2:在各种各样的降水当中,你觉得在咱们重庆地区,哪种形式是最主要的?

  降雨是主要的降水形式

  转折:你经常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天气预报里边关于降雨的大小有哪些等级划分?            暴雨、大雨、中雨、小雨。

  (板)2、降雨的等级(暴雨、大雨、中雨、小雨)

  师生互动:生活中,人们并不是严格按照气象部门的标准对降雨进行等级划分,而是根据感受来进行判断。如:毛毛雨——春秋,暴雨——夏天午后等。当下毛毛雨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多愁善感,情绪低落)下暴雨的时候你又有什么感受?(痛快,倍感清爽)雨后天晴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精神振奋)

  转折: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发现降水对人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其实,降水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影响更大。

  (板)3、降水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活动提供话题p54:

  a.连续24小时的暴雨;    b.阴雨连绵一个月;

  c.有近两个月没有下雨;   d.某城市下了大雪;

  活动步骤:

  a教师活动思路:

  a.让学生阅读第一项教材给出的影响案例,以此做参照,思考降水从哪些方面影响人类的活动;

  b.把学生分成六人一组,每组讨论剩余三项中的一项,并形成共同意见;

  c.各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宣读本组的结论;

  d.你能依照上面的方法,补充话题吗?

  b学生活动步骤:

  1.各小组根据话题的要求,进行发散思维。

  2.全班交流。

  3.再思考、再分析、再交流。

  4.学生补充话题:

  a.某地下了一场酸雨

  b.某乡下了半个时辰的冰雹

  承上启下:在交流中我们认识到,只要降水适时适量,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就是有好处的。但是“适量”,这个降水量除了人们直观的感受外有没有准确的测量方法呢?

  (板)4、降水的测量

  学生阅读:p54《降水量的测量》

  教师事先布置阅读目的            明确测量(雨量器和量杯)、单位(毫米)、 测量方法〔教师进一步说明:一般每天(不管是否降水)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两次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日降水量;把某月每天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月降水量;把某年每月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年降水量。教师要特别强调: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转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说说当地一年内各季的降水是否均匀;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转入降水的季节变化。

  (板)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教师说明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2.多媒体课件展示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教师边鼠标点击,边说明。引导学生了解降水柱状图的组成以及绘制的方法和步骤,并让学生准备好画图工具跟着绘制。

  (1)显示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此表也可以根换成本地区的具体数据)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毫米 10 5 22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

  (2)画面显示一个长方形图(指导学生要把握图幅的大小,不要过小或过大)。

  (3)画面显示横坐标,依次标注12个月份。(指导学生把横坐标12等份,在每等份的中央标注月份)

  (4)画面显示纵坐标,依次标注降水量刻度,单位是毫米(指导学生降水量的刻度,要根据资料中月平均降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来确定。如本资料中,最高值169毫米,最低值5毫米,因而每个刻度就应确定为30毫米或50毫米,总刻度从0至200毫米就行了)。

  (5)画面逐月显示12根柱形,说明12根柱形表示12个月的降水量,每根柱形的高低表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12根柱形的降水量之和,表示年降水量(指导学生根据资料中各月降水量的多少,依次画出12根柱形,注意提示学生每根柱要画在横坐标每等份的中央,即12根柱形之间的距离要相等,不要太粗或太细)。

  某地各月雨量的分布

  3.学生画好图后,鼠标点击读图要求,引导学生分析该地降水在一年的季节变化情况。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7、8、9月份)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1、2、3、4、11、12月份)

  (3)该地的年降水量是多少?(约749毫米)

  (4)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该地全年降水较多,且不均匀,夏秋降水较多,冬春降水较少)

  4.多媒体展示反馈练习。

  5.活动小结.根据以上分析,总结降水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先让1――2名学生谈谈,大家补充,最后归纳:首先看柱状高低,对照降水量刻度,读出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以及计算全年的降水量。其次分析降水在一年内的季节变化情况,包括该地降水全年多或少,各季降水分配是否均匀,什么季节多雨,多到什么程度,什么季节少雨,少到什么程度等。

  [本节课程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与生活

  1、降水及其主要形式

  2、降雨的等级(大雨、中雨、小雨)

  3、降水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4、降水的测量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绘制

  降水柱状图

  判读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二课时)

  万州天兴学校  陈逸如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2、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

  3、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问题:1、什么是降水?降水有那些形式?最主要的是降水形式是什么?

  2、降水的测量单位?

  3、降水的季节变化一般用什么图来反映?(降水柱状图)

  [学习新课]:

  活动:

  根据a――e五地的全年各月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多少毫米?(b图所在的地方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约200毫米)。

  (2)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都很少?少到什么程度?(e图所在的地方全年少雨,少到连续几个月不降一滴水)

  (3)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冬季多,夏季少?年降水量约多少毫米?(d图所在的地方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年降水量约850毫米)

  (4)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适中,分布比较均匀?各月降水量大致在多少毫米左右?(c图所在的地方雨量适中,各月降水量分配比较均匀,而且大致都在50毫米左右)

  (5)哪个地方各月的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月份在多少毫米以上?(a图所在的地方各月降水都很多,最多的10月份降水量达到400毫米以上)

  各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承转:世界各地的降水不只是季节上有变化,就不同地方来说,降水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多,如a地,(指图)有的地方少,如e地,(指图)那么,世界降水分布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板书:三、降水的分布

  1.教师指出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等降水量线与前面学习过的等高线、等温线一样,都属于等值线。也就是说,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要领与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基本相同。

  2.多媒体展示课本p56图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分析下列问题。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2)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4)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

  3.以“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为底图,教师边鼠标点击,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读图要求,边得出结论。

  (1)画面显示用红色勾勒出赤道,并闪烁。对赤道附近降水量在毫米以上的地区用黑色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归纳出第一问的结论: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年降水量在毫米以上。

  (2)画面显示用蓝色虚线勾勒出南、北极圈,并闪烁。对两极地区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地区用黑色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归纳出第二问的结论:两极地区降水少,年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

  (3)画面显示用绿色虚线勾勒出南、北回归线,并闪烁。然后用黑色块分别闪烁回归线东西两侧的降水量,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第三问的结论: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画面分别显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南回归线和南极圈,让学生指出是哪两带?(北温带和南温带)然后对温带地区内陆和沿海地区降水量分别闪烁,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第四问的结论: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画面分别显示乞拉朋齐和阿塔卡马沙漠所在地方及降水量,并闪烁。让学生从两地所在的降水量的多少,得出第五问的结论: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乞拉朋齐,最贫乏的地区是阿塔卡马沙漠。

  4.通过以上读图分析,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板书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3、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5.让学生回忆影响世界各地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的因素有哪些?(纬度、海陆、地形)同样,使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也是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因素影响的结果,除此之外,还受地形的影响。

  6.多媒体演示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1)画面显示山体。

  (2)画面显示暖湿气流,并沿坡爬升,闪现云层、降雨。

  (3)让一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哪是迎风坡?降水多还是少?(多)哪是背风坡?降水多还是少?(少)大家评判补充,使学生认识迎风坡和背风坡及其与降水多少的关系。教师并给学生说明乞拉朋齐在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印度境内),位于迎风坡,因而降水很多,被称为世界“雨极”。

  板书  4、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课堂小结]

  多媒体展示本节知识要点与检测。边检测,边质疑,边归纳知识要点。

  ●板书设计

  三、降水的分布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篇12

  教材分析

  1.本节要求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地区分布规律。降水的的测定、变化及分布,是天气预报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上一节探究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本节通过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归纳出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2.降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交通是否顺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学情分析

  本节课规律多、知识容量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该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身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激活书本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情参与,了解降水,了解人类的生存条件,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球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难点: 绘制降水柱状图,总结各地降水的变化规律。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篇13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上节了解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那么作为一个地方气候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降水了。本节我们就要了解降水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季节变化以及它的分布。

  一、降水与生活

  1、降水的概念

  从大气中降落的水(h2o)如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此外,雾、露、霜等也属降水。

  2、形式:降雨是降水主要的形式。

  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四种形式。

  3、降水量的测量

  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它的外部是一个不漏水的铁筒,里面有盛水器、漏斗和储水瓶,另外还配有与储水瓶口径成比例的量杯。有雨时,雨水通过漏斗流入量杯内。从量杯上读出的刻度数(毫米)就是降水量。降雪的测量方法大同小异,最后都是化成水来读取。p54

  ▲活动:p54

  通过活动我们知道:降水与人民生产、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直接影响到人民的工业、农业、交通和日常生活。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区别的,并表示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

  2、某地降水量在一年中各月降水的多少,我们用各月降水柱状图来表示。p55两幅图为两地的降水柱状图,反映出世界各地降水的季节变化迥异:

  一年内,有的地方(如a地),各月降水都很多且均匀。;而有的地方(如b地),夏季多雨而各月降水较少。

  ▲活动:p55

  1、看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回答问题:(略)

  2、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略)

  三、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图

  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人们根据世界各地的气象记录,把同一时段内降水量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接起来,这叫做等降水量线。降水的分布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

  2、降水的分布规律

  我们可以从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上看出来,可归纳为“三多三少”具体列表如下:

  地区 降水量多少 原因 影响因素

  两极地区 少雨 终年气温低,气流下沉增温,不易成云降雨(雪) 纬度位置

  赤道地区 多雨 终年气温高,气流上升冷却,容易成云致雨 

  南北回归线附近 西岸少雨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海陆位置

  东岸多雨 夏季风来自海洋 

  中纬度地区 沿海多雨 受海洋来的湿润气流影响大 

  内陆少雨 距海远,海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沿海受不到海风吹拂的地区少雨,如回归线大陆西侧。沿海受到海风吹拂的地区多雨。一般受低气压控制的地区多雨,受高气压控制的地区少雨。

  3、影响降水的因素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受地形的影响。

  练习

  1、下列地区,年降水量较多的是(b)

  a.回归线两侧的大陆西岸    b.回归线两侧的大陆东岸

  c.两极地区                d.温带地区的内陆地区

  分析:世界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规律是“三多三少”即赤道地区多,两极地区少;回归线两侧的大陆东岸多,大陆西岸少;温带地区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答案:b

  2、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是(d)

  a.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          b.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多

  c.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少  d.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3、一般条件下,在中纬度大陆东部,单位体积的空气所含的水汽在 (季节)最多。b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年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1)等降水量线就是地图上降水量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的各点降水量相等。

  (2)等降水量线的走向与海岸线平行,表示水汽来自海洋,受海陆位置影响大;等降水量线与等高线一致,表示降水受地形影响显著。

  一、选择题

  1.“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反映了(b)

  a.降水与气温的关系b.降水与农业的关系

  c.降水与工业的关系d.降水与商业的关系

  2.关于地形因素对降水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

  a.迎风坡气流被抬升,降水多  b.迎风坡气流被抬升,降水少

  c.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多    d.背风坡气流被抬升,降水少

  3.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自西向东降水变化规律是(c)

  a.多→少b.少→多c.多→少→多d.少→多→少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篇14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观测方法和降水形成的过程。

  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认识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差异。

  使用降水柱状图,说明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

  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勤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建议

  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来源→降水量的测定→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成因,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大气降水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雨、雪、雹等总称。教材通过一段文字讲述了降水的来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动态过程,水汽从这里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是在一刻不停运动着的,而运动是由一定规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测定首先是学生形成年降水量的准确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测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教材体现了降水的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数量概念的结合。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中,教材通过提问对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叙述,而在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偏重定量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另外,教材用提问、图像、小结的形式,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课本提供的读图问答,引导学生读图思路,降低难度和训练思维;课文中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的教法建议

  对于降水的分布,同样也分为时间(季节)和空间(世界)的变化。某地降水的时间变化用降水柱状图,降水的空间分布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引导学生明确年降水量世界分布中“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可以与等高线、等温线对比,知识迁移。

  2、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按照提出问题→读图分析→ 总结规律→分析成因的步骤进行。提出问题可以参照课本商有关内容。最后总结归纳,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表格的“列”的排列是从低纬到高纬,如果画成半球图展示,更直观,效果可能更好。总之,是知识系统、条理清楚,便于学生理解。中纬地区东西两岸先不填写内容。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纬地区

  两极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3、对于降水柱状图,首先要识图,了解绘图方法,找到它与气温曲线图的不同之处。其次要读图: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等,充分利用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最后归纳出世界降水季节分布五种类型。

  4、将降水柱状图中涉及的几个城市,依照2表格中归纳的降水空间图中找到它们的大体位置。如新加坡在赤道附近,所以为全年多雨型。完成表格中中纬东西岸的内容。对降水时空分布形成的原因,本节教材涉及的不多,都放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一起讲解了,教师提前在这里引导学生简单的分析、讲解,可以起到及时了解原因、分散难点的作用。

  这节内容不太难,应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及课文中涉及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讨论,找出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使学生在读图、析图、归纳上有所提高。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篇15

  第三章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降水及降水量的测定。

  2.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能用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变化规律。

  4.能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绘制降水柱状图。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解疑能力和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降水的分布

  教学难点

  1.降水和降雨。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启发式谈话、图像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1.降雨、降雪等景观图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种天气现象,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使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推出课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讲授新课]

  一、降水与生活

  1.教师提出:“降水就是降雨”的说法,把学生一分为二,争辩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让学生在争辩中知道:降雨只是降水中的一种主要形式,降水还包括雪、雹等其他形式。因此,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板书  1.降水及其主要形式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来描述下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情景和感受。然后教师进行描述,让学生判断。

  雨滴下落时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很少。(小雨)

  雨滴下落时连续成线,落到地面四处飞溅,能听到雨声,地面积水较多。(中雨)

  雨滴下落时模糊成片,落到地面溅的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很多。(大雨)

  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地面积水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暴雨)

  3.让学生阅读课本p54活动1,以第一项给出的影响案例做参照,讨论降水从哪些方面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教师把学生分成3组,每组讨论剩余三项中的一项。在各组讨论形成共同意见后,选出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通过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教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评价点拨后承转:无论是人类的生产还是生活活动,都受降水的影响。那么,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板书  2.降水量的测量

  5.多媒体课件演示降水量的测定

  雨量器画面1  依次展示储水筒、储水瓶、漏斗、盛水器,并组装成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及量杯,说明雨量器的构成和测量单位(毫米)。

  画面2  用降水动画,并配以降水声,雨水通过漏斗进入储水瓶,再倒入雨量杯,从而测出降水量。并依次显示某天上午8时的降水量知晚上20时的降水量,指导学生会测、会记录、会计算日降水量。继而引导学生思考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6.在学生观察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说明:一般每天(不管是否降水)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两次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日降水量;把某月每天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月降水量;把某年每月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年降水量。教师要特别强调: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7.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说说当地一年内各季的降水是否均匀;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转入降水的季节变化。

  板书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教师说明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2.多媒体课件展示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教师边鼠标点击,边说明。引导学生了解降水柱状图的组成以及绘制的方法和步骤,并让学生准备好画图工具跟着绘制。

  (1)显示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毫米 10 5 22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

  (2)画面显示一个长方形图(指导学生要把握图幅的大小,不要过小或过大)。

  (3)画面显示横坐标,依次标注12个月份。(指导学生把横坐标12等份,在每等份的中央标注月份)

  (4)画面显示纵坐标,依次标注降水量刻度,单位是毫米(指导学生降水量的刻度,要根据资料中月平均降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来确定。如本资料中,最高值169毫米,最低值5毫米,因而每个刻度就应确定为30毫米或50毫米,总刻度从0至200毫米就行了)。

  (5)画面逐月显示12根柱形,说明12根柱形表示12个月的降水量,每根柱形的高低表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12根柱形的降水量之和,表示年降水量(指导学生根据资料中各月降水量的多少,依次画出12根柱形,注意提示学生每根柱要画在横坐标每等份的中央,即12根柱形之间的距离要相等,不要太粗或太细)。

  3.学生画好图后,鼠标点击读图要求,引导学生分析该地降水在一年的季节变化情况。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7、8、9月份)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1、2、3、4、11、12月份)

  (3)该地的年降水量是多少?(约749毫米)

  (4)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该地全年降水较多,且不均匀,夏秋降水较多,冬春降水较少)

  4.根据以上分析,总结降水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先让1~2名学生谈谈,大家补充,最后归纳:首先看柱状高低,对照降水量刻度,读出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以及计算全年的降水量。其次分析降水在一年内的季节变化情况,包括该地降水全年多或少,各季降水分配是否均匀,什么季节多雨,多到什么程度,什么季节少雨,少到什么程度等。

  5.多媒体展示反馈练习。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            某地各月雨量的分布

  先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问题(或让各小组自选、抽题都可以),然后各小组根据问题找出相应的图组织讨论(如第1小组 ②题→e图→讨论)

  根据a~e几个地方的全年各月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世界各地各月雨量的分布

  (1)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多少毫米?(b图所在的地方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约200毫米)。

  (2)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都很少?少到什么程度?(e图所在的地方全年少雨,少到连续几个月不降一滴水)

  (3)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冬季多,夏季少?年降水量约多少毫米?(d图所在的地方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年降水量约850毫米)

  (4)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适中,分布比较均匀?各月降水量大致在多少毫米左右?(c图所在的地方雨量适中,各月降水量分配比较均匀,而且大致都在50毫米左右)

  (5)哪个地方各月的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月份在多少毫米以上?(a图所在的地方各月降水都很多,最多的10月份降水量达到400毫米以上)

  6.各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承转:世界各地的降水不只是季节上有变化,就不同地方来说,降水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多,如a地,(指图)有的地方少,如e地,(指图)那么,世界降水分布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板书  三、降水的分布

  1.教师指出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等降水量线与前面学习过的等高线、等温线一样,都属于等值线。也就是说,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要领与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基本相同。

  2.多媒体展示课本p56图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分析下列问题。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2)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4)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

  3.以“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为底图,教师边鼠标点击,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读图要求,边得出结论。

  (1)画面显示用红色勾勒出赤道,并闪烁。对赤道附近降水量在毫米以上的地区用黑色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归纳出第一问的结论: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年降水量在毫米以上。

  (2)画面显示用蓝色虚线勾勒出南、北极圈,并闪烁。对两极地区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地区用黑色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归纳出第二问的结论:两极地区降水少,年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

  (3)画面显示用绿色虚线勾勒出南、北回归线,并闪烁。然后用黑色块分别闪烁回归线东西两侧的降水量,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第三问的结论: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画面分别显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南回归线和南极圈,让学生指出是哪两带?(北温带和南温带)然后对温带地区内陆和沿海地区降水量分别闪烁,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第四问的结论: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画面分别显示乞拉朋齐和阿塔卡马沙漠所在地方及降水量,并闪烁。让学生从两地所在的降水量的多少,得出第五问的结论: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乞拉朋齐,最贫乏的地区是阿塔卡马沙漠。

  4.通过以上读图分析,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板书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3.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5.让学生回忆影响世界各地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的因素有哪些?(纬度、海陆、地形)同样,使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也是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因素影响的结果,除此之外,还受地形的影响。

  6.多媒体演示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1)画面显示山体。

  (2)画面显示暖湿气流,并沿坡爬升,闪现云层、降雨。

  (3)让1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哪是迎风坡?降水多还是少?(多)哪是背风坡?降水多还是少?(少)大家评判补充,使学生认识迎风坡和背风坡及其与降水多少的关系。教师并给学生说明乞拉朋齐在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印度境内),位于迎风坡,因而降水很多,被称为世界“雨极”。

  板书  4.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课堂小结]

  多媒体展示本节知识要点与检测。边检测,边质疑,边归纳知识要点。

  板书设计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活动与探究             

  1.根据你的生活体验,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思考学校所在地的一年之中,哪个季节降水多?哪个季节降水少?为什么?

  2.阅读课本p56图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思考下列问题。

  (1)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主要在哪些大洲的什么位置?(非洲的中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南美洲的北部和中部)

  (2)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主要在哪些大洲的什么位置?(非洲的北部、亚洲的西部和中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中部)

  (3)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的有哪几个大洲?(南美洲、欧洲)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篇1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降水及降水量的测定。

  2、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能用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变化规律。

  4、能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绘制降水柱状图。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解疑能力和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降水的分布

  教学难点

  1、降水和降雨。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启发式谈话、图像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1、降雨、降雪等景观图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种天气现象,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使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推出课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讲授新课]

  一、降水与生活

  1、教师提出:“降水就是降雨”的说法,把学生一分为二,争辩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让学生在争辩中知道:降雨只是降水中的一种主要形式,降水还包括雪、雹等其他形式。因此,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板书1、降水及其主要形式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来描述下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情景和感受。然后教师进行描述,让学生判断。

  雨滴下落时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很少。(小雨)

  雨滴下落时连续成线,落到地面四处飞溅,能听到雨声,地面积水较多。(中雨)

  雨滴下落时模糊成片,落到地面溅的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很多。(大雨)

  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地面积水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暴雨)

  3、让学生阅读课本p54活动1,以第一项给出的影响案例做参照,讨论降水从哪些方面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教师把学生分成3组,每组讨论剩余三项中的一项。在各组讨论形成共同意见后,选出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通过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教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评价点拨后承转:无论是人类的生产还是生活活动,都受降水的影响。那么,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板书2、降水量的测量

  5、多媒体课件演示降水量的测定

  雨量器画面1依次展示储水筒、储水瓶、漏斗、盛水器,并组装成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及量杯,说明雨量器的构成和测量单位(毫米)。

  画面2用降水动画,并配以降水声,雨水通过漏斗进入储水瓶,再倒入雨量杯,从而测出降水量。并依次显示某天上午8时的降水量知晚上20时的降水量,指导学生会测、会记录、会计算日降水量。继而引导学生思考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6、在学生观察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说明:一般每天(不管是否降水)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两次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日降水量;把某月每天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月降水量;把某年每月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年降水量。教师要特别强调: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7、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说说当地一年内各季的降水是否均匀;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转入降水的季节变化。

  板书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教师说明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2、多媒体课件展示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教师边鼠标点击,边说明。引导学生了解降水柱状图的组成以及绘制的方法和步骤,并让学生准备好画图工具跟着绘制。

  (1)显示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

  月份

  降水量/毫米10522477

  (2)画面显示一个长方形图(指导学生要把握图幅的大小,不要过小或过大)。

  (3)画面显示横坐标,依次标注12个月份。(指导学生把横坐标12等份,在每等份的中央标注月份)

  (4)画面显示纵坐标,依次标注降水量刻度,单位是毫米(指导学生降水量的刻度,要根据资料中月平均降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来确定。如本资料中,最高值169毫米,最低值5毫米,因而每个刻度就应确定为30毫米或50毫米,总刻度从0至200毫米就行了)。

  (5)画面逐月显示12根柱形,说明12根柱形表示12个月的降水量,每根柱形的高低表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12根柱形的降水量之和,表示年降水量(指导学生根据资料中各月降水量的多少,依次画出12根柱形,注意提示学生每根柱要画在横坐标每等份的中央,即12根柱形之间的距离要相等,不要太粗或太细)。

  3、学生画好图后,鼠标点击读图要求,引导学生分析该地降水在一年的季节变化情况。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7、8、9月份)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1、2、3、4、11、12月份)

  (3)该地的年降水量是多少?(约749毫米)

  (4)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该地全年降水较多,且不均匀,夏秋降水较多,冬春降水较少)

  4、根据以上分析,总结降水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先让1~2名学生谈谈,大家补充,最后归纳:首先看柱状高低,对照降水量刻度,读出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以及计算全年的降水量。其次分析降水在一年内的季节变化情况,包括该地降水全年多或少,各季降水分配是否均匀,什么季节多雨,多到什么程度,什么季节少雨,少到什么程度等。

  5、多媒体展示反馈练习。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某地各月雨量的分布

  先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问题(或让各小组自选、抽题都可以),然后各小组根据问题找出相应的图组织讨论(如第1小组②题→e图→讨论)

  根据a~e几个地方的全年各月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世界各地各月雨量的分布:

  (1)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多少毫米?(b图所在的地方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约200毫米)。

  (2)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都很少?少到什么程度?(e图所在的地方全年少雨,少到连续几个月不降一滴水)

  (3)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冬季多,夏季少?年降水量约多少毫米?(d图所在的地方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年降水量约850毫米)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4)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适中,分布比较均匀?各月降水量大致在多少毫米左右?(c图所在的地方雨量适中,各月降水量分配比较均匀,而且大致都在50毫米左右)

  (5)哪个地方各月的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月份在多少毫米以上?(a图所在的地方各月降水都很多,最多的10月份降水量达到400毫米以上)

  6。各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承转:世界各地的降水不只是季节上有变化,就不同地方来说,降水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多,如a地,(指图)有的地方少,如e地,(指图)那么,世界降水分布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板书三、降水的分布

  1、教师指出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等降水量线与前面学习过的等高线、等温线一样,都属于等值线。也就是说,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要领与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基本相同。

  2、多媒体展示课本p56图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分析下列问题。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2)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4)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

  3、以“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为底图,教师边鼠标点击,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读图要求,边得出结论。

  (1)画面显示用红色勾勒出赤道,并闪烁。对赤道附近降水量在毫米以上的地区用黑色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归纳出第一问的结论: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年降水量在毫米以上。

  (2)画面显示用蓝色虚线勾勒出南、北极圈,并闪烁。对两极地区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地区用黑色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归纳出第二问的结论:两极地区降水少,年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

  (3)画面显示用绿色虚线勾勒出南、北回归线,并闪烁。然后用黑色块分别闪烁回归线东西两侧的降水量,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第三问的结论: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画面分别显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南回归线和南极圈,让学生指出是哪两带?(北温带和南温带)然后对温带地区内陆和沿海地区降水量分别闪烁,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第四问的结论: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画面分别显示乞拉朋齐和阿塔卡马沙漠所在地方及降水量,并闪烁。让学生从两地所在的降水量的多少,得出第五问的结论: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乞拉朋齐,最贫乏的地区是阿塔卡马沙漠。

  4、通过以上读图分析,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板书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3、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5、让学生回忆影响世界各地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的因素有哪些?(纬度、海陆、地形)同样,使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也是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因素影响的结果,除此之外,还受地形的影响。

  6、多媒体演示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1)画面显示山体。

  (2)画面显示暖湿气流,并沿坡爬升,闪现云层、降雨。

  (3)让1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哪是迎风坡?降水多还是少?(多)哪是背风坡?降水多还是少?(少)大家评判补充,使学生认识迎风坡和背风坡及其与降水多少的关系。教师并给学生说明乞拉朋齐在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印度境内),位于迎风坡,因而降水很多,被称为世界“雨极”。

  板书4、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课堂小结]

  多媒体展示本节知识要点与检测。边检测,边质疑,边归纳知识要点。

  板书设计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活动与探究

  1、根据你的生活体验,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思考学校所在地的一年之中,哪个季节降水多?哪个季节降水少?为什么?

  2、阅读课本p56图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思考下列问题。

  (1)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主要在哪些大洲的什么位置?(非洲的中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南美洲的北部和中部)

  (2)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主要在哪些大洲的什么位置?(非洲的北部、亚洲的西部和中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中部)

  (3)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的有哪几个大洲?(南美洲、欧洲)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篇1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各地区降水的分布,更好地利用降水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

  1.降水有多种形式,但重点认识降雨。

  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3.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读围观察讨论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相关课件雨量器量杯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区在地球上属于高纬度,还是低纬度地区?一年之中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

  生:略。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同学们鼓掌,烘托课堂的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

  讲授新课:(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大气降水有哪些形式?

  生:降水、降雪、冰雹等。

  师:不管哪一种形式的降水,总之在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那么大气中的水汽是从哪儿来呢?(想一想,可以同桌讨论一下)

  师:同学们知道湿衣服晾在室外,过一段时间就干了,那么衣服中的水分到哪去了呢?(蒸气后变成了水汽发进入大气中)

  海洋、河流、湖泊以及土壤和植物等在太阳照射下,蒸发或蒸腾的水汽,进入到大气中,这就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板书:一、降水与生活

  1.降水:(1)什么是降水?

  (2)降水是怎么样形成的?

  (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师:降水降落到地面后,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

  板书:三、降水量的测定

  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54页。

  然后指导学生认识雨量器和量坏。有实物更好:图3.18已经画得十分清楚。

  通过阅读、看图。学生已经知道降水量是利用雨量器来测定的。

  测量方法知道了,还要给学生说明什么是降水量、日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

  首先让同学知道,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日降水量: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两次得到日降水量相加。

  月降水量:某月每天的降水量相加。

  年降水量:某年每日降水量相加。

  年平均降水量:某地区多年降水量的平均数。

  讲完以上知识点,老师带领同学进行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大组)完成课本第54页。

  活动内容:写出如果出现这种降水情况可能会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第一组回答:阴雨连绵一个月

  第二组回答:有两个月没下雨

  第三组回答:某城市下了大雨

  这时老师要加以引导回忆春天、秋天、冬天的天气,同学们讨论会更热烈,三分钟后,每组选派一位同学宣读本组的结论。也让别的组的同学加以补充。

  这时老师要给予同学们鼓励:不要求说得多么完整,能说出三个方面就不错了,通过这样的联系实际活动,同学们更进一步加深理解了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影响。

  拓展探究题:说一说你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句话的理解。

  老师:哪位同学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请举手发言。

  老师可以把课堂气氛调动得热烈一些,让每个同学都认识到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老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一年当中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

  回答:略

  老师:由此导入降水季节变化,并让同学观看课本第55页(图3.19)

  板书:降水的季节变化

  老师:前面已经学过气温,同学们对降水柱状图,应该理解。

  学生读图以后可以得出结论,让学生总结一年内有的地方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有的地方降水季节差异很大。

  然后进行活动练习。

  读图3.20回答了书上提出的问题后,让学生用表3.2中的降水量数据,老师指导绘图步骤.画出一幅水量柱状图,可以让一位同学在黑板上模拟老师的画法练习。

  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们知道了世界各地的降水是不一样的,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

  板书:世界的降水分布

  老师:指导学生读书课本第56页图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并提出问题(书上活动)。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2)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比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干旱的地区各分布中哪里?

  老师:这时要给同学们说明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的因素与气温一样,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

  板书:(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毫米以上(新加坡、印尼)。

  (2)赤道向两极,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4)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位于乞拉朋齐(印度,迎风坡,属于地形雨)。降水最少的地区,即世界“干极”,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

  通过读图,我们大致了解每年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降水与降水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能看明显的规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道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巩固练习

  1.下列地区中,属于冬季多雨地区的是(  )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    b.30度~40度大陆东岸地区

  c.地中海沿岸                      d.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

  2.赤道附近的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  )

  a.1000毫米左右   b.毫米左右   c.500毫米左在   d.3000毫米左右

  3.关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雨都出现在山地的南坡    b.沿海地区降水一定丰富

  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区    d.赤道地区高温多雨

  4.下列地区中,属于全年少雨区的是(  )

  ①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③30度~40度大陆东岸④两极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主题板书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概念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二、降水的测量

  1.工具:雨量器

  2.单位:毫米

  3.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三、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柱状图)

  四、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等降水线──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

  2.两极地区──降水少

  3.南北回归线

  (1)大陆东岸──降水多

  (2)大陆西岸──降水少

  4.中纬地区

  (1)沿海地区──降水多

  (2)内陆地区──降水少

  点评:教师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入手,引导了教学内容:降水的形式、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的空间分布,从而更好地使学生将学到的课本知识服务于生产和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引导学生绘制降水柱状图,使学生能正确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和降水季度变化规律。教学中注重了教学信息反馈,通过课堂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较好,教学重点突出.板书清晰、工整、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