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的开始(精选2篇)
冷战的开始 篇1
历史选修三:第四单元第2课
第2课 冷战的开始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盟友关系的破裂
1.破裂的原因
2.冷战的序幕
二、冷战之门的开启
1.杜鲁门主义
2.马歇尔计划
3.北大西洋公约
三、苏联的对抗措施
1.经互会
2.华约组织
四、第一次柏林危机
1.柏林危机
2.冷战的影响
重点:美国“冷战”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难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柏林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学生已从必修1第九单元获得了一定的认识。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努力创设认识历史问题的新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取和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通过设问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学生自己的归纳、分析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在讨论、思考和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论从史出地认识问题。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二战中后期的有关史实,明确苏联与西方盟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由于美国在二战中损失最小、获利最大,战后初期凭借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的绝对优势,大力推行霸权政策,走上了全球扩张的道路。战后苏联经济的迅速恢复,加上原有强大的军事政治实力,逐渐走上与美国对峙的道路。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盟友关系的破裂
1.破裂的原因
二战前,美苏由于意识形态的关系两国处于对立的状态。二战中,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的共同威胁,两国握手言欢,结成盟友。战争结束后,德意日法西斯已经消灭,面对如何处理法西斯和处理战后国际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两国的矛盾再次暴露出来,使相互关系日益紧张。提问:造成这种形势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概括指出:这既有意识形态的因素,也有国家利益的因素。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苏联则力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影响。苏联欲在东欧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美国则要极力稳定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转向相互对峙,冷战已经变的不可避免。
2.冷战的序幕
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应邀访问美国期间在密苏里州富尔敦城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在演讲中,丘吉尔对苏联大加攻击。他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亚斯特,已经拉下了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政界一位最有身份的人对苏联进行的最公开、最大胆的指责。这也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冷战”所发出的最初信号。有不少专家认为,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长达40多年冷战的序幕。“铁幕”一词尽管不是丘吉尔的首创,但经他这么一用,从此便成为战后国际关系中有关东西方对抗的专有名词。
“冷战”是美国战后霸权政策的重要体现。什么是“冷战”政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回忆必修1的有关内容,明确所谓“冷战”是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然后让学生分析概括美国采取“冷战”政策的原因,最后指出:战后,当美国的实力和扩张野心急剧膨胀的同时,苏联的影响和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也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美国认为,这是其称霸全球计划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要压制下去。但是,由于苏联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强国,美国并不敢贸然越过战时双方划定的势力范围界限;同时,大战刚刚结束,美苏双方都不愿、也不敢重燃战火,使自己再次卷入一场新的全球战争。正是基于这种原因,美国采取了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
二、冷战之门的开启
1.杜鲁门主义
“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笼。而杜鲁门主义的起因则是与希腊内战和苏土纠纷直接连在一起的。希腊内战是二战遗留下来的问题之一。1941年纳粹德国占领希腊,希腊国王及政府流亡到伦敦,而国内人民群众则在希腊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反法西斯斗争,并于1944年取得了胜利。英国为了扶植亲英的希腊反动政府,在短短三年之内就耗费7.6亿美元,但仍不能扭转局势。而英国本身战后经济衰退严重,已无力再继续支持希腊反动政府镇压人民武装力量,因此于1947年2月要求美国继续承担援助,这就为其插手希腊提供了机会。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声称希土面临着苏联和东欧国家“极权主义”的威胁,而“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要求国会授权向希土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此即所谓的“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的出笼,实际上是美国政府“遏制”苏联的“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由局部扩张转向了全球的扩张。
2.马歇尔计划
从1946年秋开始,西欧经济陷入严重困难的境地,而这种状况又引起了社会矛盾的尖锐,英、法、意等国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在这种形势之下,为了维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于1947年6月5日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宣称要“尽其所能改善局势和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根据这一计划,1948—1951年,美国共拨款131.5亿美元援助欧洲,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这一计划的实施,对于促进西欧联合和经济复兴起了重要作用,从而巩固了欧洲的资本主义秩序。
提问: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和实质是什么?让学生分析概括:马歇尔计划绝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它实际上是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住资本主义的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因此,它实质上是对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3.北大西洋公约
为了巩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还积极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它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其结果是,194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此后不久,缔约国又据此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战后初期美国“遏制”苏联,推行“冷战”政策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北约是美国组织的最大军事同盟,是其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三、苏联的对抗措施
1.经互会
为了对付美国咄咄逼人的扩张和威胁,苏联也被迫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1949年1月25日,为了在经济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并加强彼此间的经济合作,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6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4月在莫斯科举行第一次会议。总部设在莫斯科。民主德国、蒙古、古巴、越南先后加入。经互会宗旨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经济互助,技术合作,交流经验。初期活动主要在流通领域,50年代中期扩大到生产领域。1989年东欧剧变,经互会走向解体。
2.华约组织
为了东欧安全保障,1955年5月苏联、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8国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在华沙缔结了《华沙条约》;规定了集体防御原则。随即又根据这一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这样,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两极格局便形成了。
四、第一次柏林危机
1.柏林危机
纳粹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但各占领国都想把对德国问题的处理纳入本国的战略轨道。苏与美、英的矛盾日益发展。柏林成为冷战的前沿。
美国出于霸权政策的需要,极力采取分裂德国和扶植西德的政策,为此,它首先提议将美英在德国的占领区合并,并使法国的占领区也合并在一起,从而迈出了分裂德国的第一步;接着,它们又单方面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迈出了分裂德国的又一步。针对美国这种蓄意分裂德国的行径,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在苏占区也开始实行货币改革。结果两种货币在柏林同时流通,引起了混乱。接着,苏联又全面切断了柏林与西占区的水陆交通,同时还停止向西柏林供电供煤,这样便形成了“柏林危机”。此后,美英法对苏占区也实行了反封锁,危机一直持续了11个月才暂趋缓和。“柏林危机”是战后美苏之间出现的第一次冷战高潮,是“冷战”加剧的重要表现。
“柏林危机”发生之后,美国趁机加快了分裂德国的步伐。1949年5月,柏林封锁刚刚结束,它便支持西德通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根本法》,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接着,在苏联的支持下,东德于同年10月也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这样,两个德国的局面便形成了。很显然,德国的分裂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是密切相关的,是美苏对抗、“冷战”的结果。
2.冷战的影响
两个德国的出现,对于战后欧洲和整个国际局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战后冷战局面的形成,是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和强权政治的结果。自二战结束后开始并且延续达40年之久的东西方冷战,是20世纪后半叶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提问: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一事件呢?学生思考,教师概括指出:在美苏冷战期间,既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也没有发生大国之间的直接大规模的战事。在此期间虽然冲突仍频,小战不鲜,乃至大国之间时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对抗,而且军备、尤其是核军备及竞赛达到空前的地步,然而,这一时期最终没有打破世界和平,仍然保持了全球的大致稳定,总的说来,属于和平时期,是对峙的双方之间兼有对话与对抗、紧张与缓和而趋向对话与缓和的时期。在此期间,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国家或集团之间在和平状态下,进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国民生活水平诸方面的较量,是和平共处、和平竞赛。
【课后研讨】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它既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又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传统观念对马歇尔计划的评价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完全是为了遏制共产主义,是为美国对外扩张、推行霸权政策服务的。但史学界也有人对此提出新的意见,认为对待马歇尔计划,既要看到它有控制、掠夺西欧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有支持、援助西欧的一面。
你是如何看待马歇尔计划的?说说你的理由和看法。
思路:让学生事前查找资料,寻找有关史实,思考讨论得出结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合理意见和建议,言之有理即可,不必局限学生的思维。要使学生在看清马歇尔计划有利于对西欧资本主义世界的控制和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确立的实质,在此基础上也要坚持一分为二。不仅要看到其消极作用,也要肯定其进步作用。要以史实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为准绳。
【本课小结】
二战后“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开始。为了取得世界霸权,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实现统治世界的野心,美国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形成了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冷战这一用语是二战及战后时代的产物。所谓的冷战,就是一种在战争威胁下的军事、政治、经济的较量。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军备竞赛仅仅是其表象,政治与经济较量才是其主要的战场。
冷战的开始 篇2
第三单元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8课 美苏冷战的开始
杜鲁门主义
冷战开始的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依仗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②苏联经过战争的洗礼,军事力量与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③双方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截然对立,在共同的敌人消除后,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冲突取代了战时的友好与合作。
冷战的开始:①1946年2月,美国驻苏使馆临时代办凯南向国务院提出建议,指出由于苏联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构成对西方的威胁,因此美苏之间“不可能有持久的妥协办法”,美国必须对苏联实施遏制政策。
②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敦发表演说,呼吁西方国家联合起来,遏制苏联与共产主义的挑战。冷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③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应对希土危机为借口,在向国会宣读的咨文中强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或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正式表达了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成为“自由世界领袖”的目标。这篇咨文宣布的美国对外政策被称作“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冷战的展开:两大阵营的形成
1、资本主义阵营: “杜鲁门主义”提出后,美国针对欧洲与亚、非、拉地区出台经济援助计划(手段),并建立全球军事体系(目的):
①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旨在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使之纳入到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中。
②1949年,美、英、法等12国外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nato)。此后,北约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事集团,成为美国同苏联在全球争霸的主要工具。
③1950年起,美国与拉美和亚太国家缔结了一系列集团性军事条约。
(结果)至此,美国建成了跨越欧亚的集体防务体系,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全球性的弧形包围圈。
2、社会主义阵营:与此同时,苏联也采取了针锋相对的行动。①1947年,在苏联主导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②1947年,苏联为阻止东欧国家接受“马歇尔计划”,提出了“莫洛托夫计划”,由苏联同东欧各国缔结双边经济协定,向东欧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在此基础上,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成立。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同盟互助条约,社会主义阵营的实力大增。
④1955年,为了对抗北约,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签订《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冷战的特点: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了东西方对峙的两极格局。此后,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增多。
冷战的表现: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
① 柏林危机:
(背景)二战结束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 1948年春夏之交,西方占领当局宣布在西占区推行币制改革,旨在分裂德国。 苏联随即以保护苏占区经济为由,切断西德和柏林的水陆交通,对西柏林实行全面封锁,由此形成“第一次柏林危机”。
(结果)但双方都不想诉诸武力,经过秘密谈判,苏联于1949年5月结束封锁。
(影响)危机虽然过去,但德国的分裂却成定局。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② 朝鲜战争:
(背景)随着冷战的开始,由美、苏分别占领的朝鲜半岛也一分为二,南、北朝鲜分属两大阵营。
(进程)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7月,美国与其他15国军队组成“联合国军”,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派遣第七舰队进驻中国台湾海峡。
9月,美军在仁川登陆,随后又越过“三八线”,占领平壤,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
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经过五次战役,将美军击退至“三八线”以南。
1953年7月,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依旧。
(影响)朝鲜战争是冷战中的首次局部战争,它进一步固定了亚洲地区的冷战格局,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有关各国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