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通用14篇)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通用14篇)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通用14篇)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篇1

  学习目标:

  1.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2.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能力。

  3. 通过学习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葡萄、核桃、石榴等图片,让同学认识到这些物产最早并非产自中原地区,而是原产于新疆(古代称之为西域)。然而在汉代以前,中原地区与之联系很少,是谁首先打开了中原地区和新疆交往的大门,加强了二者的联系?新疆何时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的?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何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课内容。

  一、张骞通西域

  回顾上节课知识,西汉初年匈奴情况,指出当时匈奴不仅据有大漠南北,还控制着西域诸国。西域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1. 简述西域的地理位置(同学通过阅读找出答案)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学习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②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重点点出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是陆路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地点,它们以西的广大地区,也就是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历史上称为西域。并结合利用中国历史地区册p28《张骞出使西域》形势图突出“西域”的概念。

  2.张骞出使西域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

  (1)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匈奴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到了汉武帝时,情况发生了何变化?

  教师点拨:汉初被迫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

  (2)阅读p91、p92内容,完成下面列表

  张骞 时间 目的 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对于第二次出使的意义,应重点强调:这次出使促使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推动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结合课本p92红色小字和p95活动与探究二加深印象。

  (3)a.结合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下张骞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最后由教师归纳出:张骞在重重艰险面前,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

  b.张骞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突出贡献?你如何评价张骞出使西域?结合课本p92红色小字,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归纳:张骞出使西域是我国历史上的壮举,张骞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3.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解释

  “护”:带兵监护,“都护”:总监护,西域都护:监护西域各国

  显示p92《西汉疆域图》,学生回答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时间、管辖的地理范围及作用。

  回顾张骞通西域意义,导入下一目内容。

  二、丝绸之路

  导入: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中国的丝绸举世闻名,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寄托了他们对古老东方的美好想象。历史上贯通东西方的一条著名的国际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国的丝绸命名的,即丝绸之路。张骞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我们将追溯历史的足迹,感受先辈的辉煌,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探究之旅--寻访丝绸之路。

  展示地图册p29“丝绸之路”, 让同学们了解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1.(1)展示丝绸之路上出土的纺织品。显示《丝绸之路》图,由学生说出丝绸之路的名称由来及路线。

  (2)结合地图册 “丝绸之路”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并指出这条路线随着远洋技术的提高,不断被拓展。

  2.展示荒漠、沙漠、绿洲、戈壁、草地、雪山图片,让同学们认识到当年徒步往来于丝路的商旅而言,路途不仅仅是遥远,自然界的沙漠、戈壁、海洋和高山都是障碍,而丝绸之路的畅通,首先就是要克服这些自然障碍,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中体会到行走丝绸之路的艰辛。

  3.让学生议一议: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

  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的加以利用。

  三、班超经营西域

  本子目属于自学内容,但东汉与西域交往的情况也十分重要。

  展示班超图片,由学生说出有关班超的故事。

  “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优秀品质: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让学生当堂自学并简单介绍班超和甘英经营西域的情况,最后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归纳得出:班超是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没。

  教师总结: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中原地区同西北边疆的联系;同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艺术等)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也曾深刻地接受了外部文明的影响,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更新、发展。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板书设计:

  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联系→西域都护设立,新疆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张骞通西域↗                                 陆上丝绸之路

  ↘开拓了中西交通的道路→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探究:

  新疆的楼兰古城曾是丝绸之路的重镇,维持了数百年的繁荣,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目睹楼兰古城的辉煌,只能凭借残垣断壁去遐想。你认为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对于学生联想到的环境遭到破坏、水源缺失、外族入侵、疾病流行等结论应从思维的角度予以肯定。

  学生搜寻网站的专题找出科学考证的结论:人为的乱砍滥伐森林、无计划地滥用水源是导致楼兰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

  教师启发大家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谈谈自己从楼兰古城的消亡中得到哪些启示,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资源、科学治理的重要性,唤起人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达标练习:

  1. 汉武帝两次派遣出使西域的是(   )

  a张骞     b班超      c窦固       d窦宪

  2. 为开通陆上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   )

  a汉武帝   b班超      c张骞       d甘英

  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  )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控制西域各国

  c密切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d设置了西域都护

  4.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是在(   )

  a秦       b西汉      c东汉       d西周

  5.制作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示意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篇2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张骞通西域  (∨)

  2、丝绸之路   (∨∨)

  3、评价汉武帝(∨∨∨)

  【知识梳理】

  1、张骞通西域

  时间:        影响:                                                                          

  2、丝绸之路

  含义:                                                                            

  线路:                                                                            

  地位:                                                                            

  3、 评价汉武帝

  (总评)总评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

  1、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           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             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减小诸侯国与                的对抗。

  2、思想上:他还接受                的建议,“              ”,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文化上:他还大力推行       教育,在长安举办          ,以儒家的          为主要教材。

  4、经济上:将地方的                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钱。

  5、军事上:派大将             反击匈奴。解除了北方的边患。

  6、民族关系上:汉武帝两次派          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             。

  (总结)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广泛交流,对多民族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 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                      时期。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对开通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是(    )

  a.班超    b.张骞    c.汉武帝   d.甘英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

  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3、小明在网上看到XX年6月17日这一天发表的题为《奥运火炬感受西域风情》的报道。通过报道的题目,你可以判断,XX年火炬在6月17日可能传递的地点是(    )

  a.西藏   b.内蒙古   c.青海    d新疆

  4、你如果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情的发生?(   )

  ①焚书坑儒②书同文,车同轨③颁布“推恩令”④张骞出使西域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5、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拓展视野】

  1.(江苏盐城卷)欧洲人称中国为“丝国”,最早是在中国的(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2.(08四川成都卷)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丝绸之路”是走向是(      )

  a.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

  b.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葱岭

  c.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

  d.成都-云南-缅甸-印度-欧洲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知识梳理】

  1.公元前138年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2.含义: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线路:长安→河西走廊→敦煌→新疆→西亚→欧洲大秦     地位: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3.主父偃   自己的封地   汉朝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    太学    五经    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    五铢    卫青、霍去病   张骞  通道   鼎盛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b    2.b    3.a    4.c

  二、非选择题:

  5⑴张骞出使西域

  ⑵密切了汉和西域的联系

  ⑶西域都护   标志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开始进行有效的管辖

  【拓展视野】b c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篇3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一)说教材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二、说学情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以webquest为载体,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网络探究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webquest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在此当中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评价、作品与交流。

  如何有效的评价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为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学生的鼓励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

  作品与交流区可以是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重要天地,也是自我才能展示的舞台。

  四、说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首先在任务中安排的这四个任务就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本课重难点设计的。(展示课件任务)

  1、张骞出使西域,此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所以出使过程简化,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通过对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张骞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思想。能自我教育: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2、对于丝绸之路的处理,它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

  这里主要从丝绸之路的由来、路线、作用、衰落、启示五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

  丝绸之路的路线,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或学生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为了提高效率,对此我把学生分成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四个组,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指出了方向,另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在某一个方面能更深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中原和边疆,中国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与渗透。

  丝绸之路到5世纪时逐渐衰落,你能寻找它衰落的原因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的进行引导。主要原因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阻碍,中原王朝的盛衰,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当时的世界形势,土耳其帝国当时对世界贸易的影响,环境的变迁和地理因素等。主要材料如楼兰古国,罗布泊等历史遗迹。通过此问题的扩展,更有利于理解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意义,如国力、内外形势、环境自然条件等。

  思考探究: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把改革开放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你有金点子可提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并交流讨论。此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升华,以史为鉴,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对我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结合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出点子,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

  这一系列的安排层层推进,分解进行,学生在自然当中就会作出一些理性思考。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篇4

  第16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案

  班        组       号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了解以下基本史实: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2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

  3丝绸之路            4班超出使西域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自学指导:认真阅读第16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完成填空,注意书写

  1.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_____________和_______以西,也就是今_________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____       ___年,汉武帝派_______首次出使西域。

  3.____      ____年,汉武帝派_______第二次出使西域。

  4.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_____   ____,总管西域事务。从此巴尔喀什湖以东. 以南地区,包括今__  ______地区在内,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 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商人们把中国的_      ___和_____  ___从长安通过____   ______.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___   ___。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______  _______。

  6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

  学法指导:

  1、本课的地理知识较多,可以通过指图说出西域的地理概念,并能标出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区,从空间上强化对丝绸之路的掌握。

  2、写出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

  预习检测:

  1.汉武帝两次派遣出使西域的是(   )a张骞     b班超      c窦固       d窦宪

  2.为开通陆上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   )

  a汉武帝   b班超      c张骞       d甘英

  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  )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控制西域各国

  c密切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d设置了西域都护

  4.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是在(   )a秦       b西汉      c东汉       d西周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篇5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班超经营西域的史实,丝绸之路的路线

  2、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学习张骞不辱使命,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学习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你知道葡萄、核桃的原产地在哪儿吗?这些都和两汉时期一个叫“西域”的地方有关。那么西域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什么地方?古时候西域是什么样的?你知道“丝绸之路”吗?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

  二、 自主探究、梳理知识

  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         和         以西,即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沟通西域各国

  年,第一次出使西域,转到达大月氏

  张骞    过程

  通西域                       年,第二次出使西域,访问许多国家

  意义: 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时间:           

  设西域都护   职责:                

  意义:                                                        

  陆路:长安→      今新疆地区→           →     

  丝绸之路   海路:       以后,西汉商人开辟了丝绸之路

  影响:                                    

  经营西域

  班超经营西域       出使大秦

  年,大秦访问东汉

  三、 合作探究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2、阅读“丝绸之路”图:

  请回答:

  (1) 请你根据地图说出其主要路线。

  (2) 对开通这条路线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想象他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3) 这条路线为何叫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

  四、达标检测

  1、他是以大一统王朝使臣的身份开辟域外交通路线的第一人,经过他的探险,形成了丝绸之路,造福当时,泽及后人。这里的“他”指                            (      )

  a、张骞       b、玄奘       c、马可•波罗        d、鉴真

  2、史学家翦伯赞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出类拔萃的人物也。”那么,张骞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     )                  

  a、派班超经营西域          b、统一蒙古草原           

  c、开通西域             d、公元前119年带兵大破匈奴

  3、西汉的版图比秦朝的版图大大增加,这主要是因为                    (  ) 

  a、西域地区归属西汉政府管辖      b、东北地区归属西汉政府管辖  

  c、西藏地区归属西汉政府管辖      d、内蒙古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上古诗中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                     ( )

  a、关西        b、新疆     c、西域      d、西藏

  5、XX年6月19日,由陕西省雕塑院设计监制,历时8个月建设完成了“张骞出使西域”雕塑,为文化名城再添标志性建筑。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                  

  a、从侧面进攻匈奴           b、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c、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d、与西域各国进行商业贸易

  6、有一句广告词:“XX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XX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XX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为丝绸成为“中国名片”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物是(  )

  a、张骞       b、郑和     c、鉴真      d、玄奘

  7、当时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身穿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的时候,全场为之欢呼,丝绸服饰一时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的时尚。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8、丝绸是中国的特产,受到人们的喜爱。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丝绸贸易的情况,当时中国的丝绸最远销往                                       (  )

  a、欧洲      b、中亚       c、西亚       d、阿拉伯半岛

  9、下列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错误的是                          ( )

  a、有利于发展同西域的友好关系    b、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c、有利于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情况  d、有利于加强中西经济、文化联系

  10、在当代,东突恐怖势力企图分裂新疆的行径不得人心。下列史实中能充分说明新疆地区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                                  (  )

  a、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b、昭君出塞             

  c、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d、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11、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班超经营西域 ③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④蒙恬出击匈奴

  a、④①③②   b、①③②④   c、④②①③   d、②④①③

  12、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实地探访古代北方“丝绸之路”,他们不应该去的省份是(  )                     

  a、四川               b、陕西        c、甘肃       d、新疆

  13、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的不同作用是                     ( )

  a、直接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b、使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起来              c、使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d、为以后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4、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 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 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 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机构?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4) 从政治角度分析我国加快西部地区开发的意义。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篇6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二、说学情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篇7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相关多媒体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3、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4、小结。

  5 、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篇8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朝的对外交往,包括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两部分内容,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在中西方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四,教法采用和学法指导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学生课前预习,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影像资料,并辅以动态路线图,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以乐曲导入,创设情境

  播放乐曲《丝绸之路》,同时展现雄奇的大漠风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讲授新课

  一 张骞通西域

  首先引导学生看书了解西域的地理位置,接着由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诗句,了解西域当时的情况.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他出使西域的原因和经过由学生讲解,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

  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

  为了突出这个重点,我播放影片《汉武大帝》中关于张骞通西域的片断,让学生对张骞这种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形成感性认识,以此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评价张骞通西域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升华: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户,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二,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

  这里主要从丝绸之路的由来,路线,作用,启示四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

  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货物是中国的丝绸等中国传统的商品,可以通过一些丝路沿线考古发掘的实物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丝绸之路的路线,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为了提高效率,对此我把学生分成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四个组,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指出了方向,另外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在某一个方面能更深入的探讨.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丝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成功突破难点,过渡到第四个主题:丝路的启示.

  拓展延伸——丝路的启示

  这一主题我的设计意图是,发挥历史学科学以致用的特点,培养学生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我在这一环节设置了一些与丝路有关的当代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讨论:

  比如:围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政策两个热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再如:对罗布泊和楼兰古城消失之迷的解读使学生树立起一定要善待自然,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生存观.

  三,班超经营西域

  这一部分由学生阅读教材,对班超和甘英在西域的活动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最后教师指出:班超是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没.

  课堂小结

  一 丝绸之路

  二 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

  166年,大秦使臣来东汉

  三 张骞,

  班超,

  甘英

  探究学习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把改革开放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你有金点子可提吗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并交流讨论.此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升华,以史为鉴,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对我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结合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出点子,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篇9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案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乐曲来自什么地方的?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种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提问: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能不能听到来自新疆地区的音乐?又能不能吃到这些美食?(学生回答:不能)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教师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图)

  [学生回答]: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教师设问]: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学生回答]: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投影)

  [教师引导]: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学生回答]:让人感受到那是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就是这么一个概念。西汉初年,那里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教师过渡]: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况,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课的主人公——张骞。(投影)张骞陕西城固人,主要生活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代,因为屡立奇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一直以来人们对张骞的评价都是很高的。(学生朗读)

  “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                        ————翦伯赞

  [教师引导]:这些评价并不是赞美之词,是对他曾经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真实写照,特别是他两通西域。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他两通西域的情况。(板书:张骞出使西域)

  [教师提问]:汉武帝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

  [学生回答]: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教师提问]: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

  [教师讲解]:让我们一起来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点击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张骞从公元前138年出发,前126年返回,前后用了XX年的时间。

  [教师提问]:虽然此次出行的目的没有达到,可遇到的挫折倒不少。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最钦佩他哪一点?

  [学生回答]:1、去时扣留了十年,回来时又被扣留了一年多呢。

  2、所到之处,有茫茫的戈壁滩,有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道路不熟、语言不通、缺衣少食,非常人所能承受。”

  3、好不容易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回来打匈奴。

  [学生回答]:1、他的执着,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不怕艰难险阻。

  2、他的性格,刚毅坚强,不屈不挠。

  3、有胆有识、敢于冒险、开拓进取。

  4、我最佩服他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像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爱国、执着、刚毅、坚强、开拓进取、永不言败,言必行,行必果。这就是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的榜样。(投影: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教师过渡]:这次出使西域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

  [教师过渡]: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于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教师提问]:这次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进行政治和经济的友好往来。

  [教师提问]: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学生回答]: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教师提问]:都有哪些方面的交往呢?能具体的介绍一下吗?

  [学生回答]:1、有经济、文化还有政治上的。

  2、西域有很多好吃的传入中原;还有好多动物,如:汗血马、

  骆驼、毛驴、驼鸟、孔雀等,还有音乐、舞蹈。

  3、由中原传入西域有丝绸、漆器、金属工具,还有铸铁、开渠

  和凿井的技术。

  [教师提问]:西域和中原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各民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且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那么西域和汉朝之间的政治交往又如何呢?

  [学生回答]:1、双方互派使节,交往密切。

  2、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西汉政府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

  护,总管西域事务。(投影:西汉疆域图)

  [教师讲解]:西汉政府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这件事,产生的政治上的结果就是使西汉的疆域扩大,这一块地区(指图),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丝绸之路

  [教师过渡]:张骞出使西域的另一项重要意义就是对外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道——丝绸之路。有关丝绸之路的内容,我想设计一个情景来解决,也就是让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学生活动]:小导游——丝路之旅

  请你设计一段导游词,向大家介绍充满梦幻色彩的丝绸之路吧!(主要包括:名称的由来、路线、沿途迷人的风景、古迹等)

  学生1:女士们、先生们, 欢迎大家参加我们寻访丝绸之路的梦幻之旅。首先由我向大家介绍丝绸之路这个美丽名称的由来。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通道。 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转运欧洲,被上层社会视为珍品。穿着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一种时尚。中国也被称誉为“丝国”。后来,人们便称这条中西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

  学生2:大家好,我是这次丝绸之路梦幻之旅的路线员。我们这次所走的路线是当年丝绸之路上最远的一条线路。首先我们从西安出发,领略千年古都的辉煌,然后穿过河西走廊,来到有着莫高窟的敦煌,走过玉门关,领略一番“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越过巍巍葱岭,来到伊朗,领略一番异域风情,最后我们来到欧洲。这就是我们本次旅行的路线。大家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出发吧!

  学生3: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欣赏古丝绸之路上美丽的风光和名胜古迹。

  (1)这是天下雄关——嘉裕关,万里长城西起点,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中段。

  (2)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这是莫高窟的九重楼。

  (3)这是丝绸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玉门关遗址。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使它名扬天下。

  (4)这是敦煌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

  (5)这是古丝路上的枢纽城市——楼兰古城遗址。

  (5)这是楼兰古城著名的三间房

  (6)这是楼兰古城的古胡杨树,似乎在向人们诉说楼兰古国兴衰的历史。

  [教师过渡]:刚才同学们向大家介绍了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一条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投影:海上丝绸之路)

  [学生活动]:指出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教师提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有关丝绸之路的视频,在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重要意义?(播放视频:丝绸之路)

  [学生回答]: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之路。丝绸之路更大贡献就在于它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教师过渡]:今天的丝绸之路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连接东西方的一条交通要道。我们国家现在正进行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也是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讨论]:假如由你来负责开发丝绸之路,你认为当今我们应当开发丝绸之路的哪些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旅游胜地,博物馆,石油矿产资源,光能发电,绿化沙漠,做实验)(环保,保护文物古迹,尊重历史,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不能任意开发)

  三、班超经营西域:

  [教师过渡]:西汉时期,张骞为促进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东汉初年,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班超为加强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作出了哪些贡献?(播放视频:班超出使西域 )

  [教师小结]:班超是继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四、小结:西汉时的张骞是开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他两次出使西域,对内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频繁交往;对外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道——丝绸之路。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30年,进一步促进了西域的发展,巩固了祖国统一,贡献很大,同样为后世景仰。

  五、板书设计: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对内;交往频繁——设西域都护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2、对外:丝绸之路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篇10

  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历史,培养学生敏锐地观察生活,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的兴趣;

  2.通过本次活动,记忆课本中从西域传来的一些食品,并进一步了解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食品的来源;

  3.通过本次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等;

  4.通过本次活动,特别是最后将各个组的作品集中展示,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历史;也可以看出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促进彼此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活动准备:

  教师:

  (1)首先为学生提供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食谱等相关资料。

  (2)与劳技教师联系场地、工具等。

  (3)对学生予以相应的指导。

  学生:

  (1)确定菜名,准备相关原料并做简单加工。

  (2)查找相关资料,对主要的原料及配料的来源等做进一步的了解。

  (3)依据相关历史资料,结合本组所做的这道菜的主要特点和历史寓意作好发言准备。

  活动步骤:

  步骤一:提前一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同学集体准备一个自创菜品,要求能够说出菜品中大部分主料及配料的来源,并给该菜品起一个蕴涵历史意味的名字;

  步骤二:学生自备主料、配料(可根据需要做简单加工),在学校的烹饪教室内加工完成后,相互展示,并做介绍;

  步骤三:请同学互评,评出搭配合理、色香味俱佳,名字贴切自然,富于情趣或文化意味者为胜出。

  活动过程:

  第一小组:

  【菜名】炎黄子孙

  【原料】小米、大米

  【做法】

  1.取小米、大米适量,清水适量,并将小米、大米洗净备用;

  2.用大火将清水煮开,倒入洗净的小米、大米;

  3.待开锅后,用文火煮至粘稠状即可。

  【小组发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票的国家。最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人,他们生活在长江流域;最早种植粟的是半坡氏族,他们生活在黄河流域。我们为祖先感到骄傲和自豪,所以,我们小组将这道粥命名为“炎黄子孙”,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时刻不忘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传人。

  第二小组:

  【莱名】三“丝”鼎立

  【原料】主料:白萝卜、胡萝卜、青辣椒。调料:盐、姜末、蒜泥、红尖椒、花椒

  【做法】将白萝卜、胡萝卜、青辣椒等原料洗净,沥净余水,切成细丝,在沸水中焯一下,捞出,分三份装盘。然后将红尖椒、花椒用油爆锅,将盐、姜末、蒜泥等调料放入,炒出香味,装入味碟,将味碟放在盘子中央,沾食。

  【小组发言】我们小组做的这道菜的主料是白萝卜、胡萝卜和青辣椒,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我们知道,白萝卜原产于我国,胡萝卜原产于欧洲地中海沿岸,13世纪经伊朗传入我国,辣椒原产于美洲,我们将这道菜命名为“三‘丝’鼎立”,灵感来自于我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我们觉得它也象征着当今世界美洲、欧洲和亚洲的“三足鼎立”,你们觉得呢?

  第三小组:

  【菜名】塞上明珠

  【原料】蜜枣、核桃肉、石榴、鸡蛋、糯米粉

  【做法】

  1.蜜枣用锅蒸熟,使之变软,再取去核。

  2.将核桃剥开去壳,然后用一只蜜枣裹一块核桃肉卷成一只只橄榄形。

  3.将石榴去壳,用石榴肉在盘中摆出一个圆圈造型。

  4.将鸡蛋加糯米粉调和,然后将卷好的蜜枣核桃放下去滚一滚。

  5.将油烧热,将裹着核桃的蜜枣一只只地放下去,炸至色黄而发脆,炸好一只拿出一只,待全部炸好后,再一起放入油锅内回一回,取出装盘即可。

  【小组发言】我们小组做的是一道甜菜,所用的原料主要有蜜枣、核桃肉、石榴,其中蜜枣原产于中国,核桃和石榴都是经西域传入我国的。所以,我们在做这道菜的时候,就特别注意到了颜色的不同,我们于是将金黄色的蜜枣、黄褐色的核桃肉与鲜红透明的石榴肉搭配在一起,我们觉得黄颜色的蜜枣和核桃肉就好像我国大西北戈壁滩地区的黄沙砾石一样,而鲜红的石榴颗粒就是点缀在戈壁滩上的一颗颗明珠,这也就是我们给这道菜取名叫“塞上明珠”的原因。

  第四小组:

  【菜名】西出阳关

  【原料】莴笋、马蹄、菠菜、大葱若干

  【做法】

  1.把莴笋去皮切成条形,马蹄去皮切成了,菠菜切成二寸长形备用。

  2. 然后把一汤勺生油倒进锅里烧热,把调味料倒入锅内爆锅,分别将莴笋、马蹄、菠菜倒入,大火爆炒即可。

  【小组发言】莴笋、马蹄、菠菜、大葱的原产地分别是地中海地区、印度、尼泊尔和葱岭地区,全部产自阳关以西。话说张骞出使西域时,自从西出阳关之后,虽然不能继续品尝家乡的美食,但是一路上从没见过的各种蔬菜却也让他眼界大开,这真是“莫愁前路无知己,西出阳关不虚行”。

  第五小组:

  【菜名】昭君出塞

  【原料】葡萄、石榴、西瓜、哈密瓜、蜜橘

  【做法】将葡萄洗干净,将石榴去壳,西瓜、哈密瓜、蜜橘去皮只留果肉;然后将几种水果组成拼盘。

  【小组发言】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关于王昭君的故事和传说真是太多了,作为和亲的美好使者,她为实现汉朝和匈奴长期的和平共处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但是,作为昭君的家乡人,我们认为她是舍不得离开生养了自己的故土的。我们做的是一道水果拼盘,葡萄、石榴、西瓜、哈密瓜都是来自于西域,而蜜橘正是昭君家乡的特产,我们希望昭君在出塞之后仍然可以能够品尝到来自家乡的蜜橘,以解思乡之苦。

  第六小组:

  【菜名】民族融合

  【原料】新鲜羊肉、胡萝卜、洋葱、清油、羊油、大米

  【做法】

  1.原料洗净,将羊肉、胡萝卜、洋葱切成小块备用;

  2.用清油将羊肉了炸好,再放洋葱和胡萝卜在锅里炒,并酌情放盐加水;

  3.再把洗泡好的大米放入锅内,不要搅动,焖熟即可。

  【小组发言】这就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手抓饭。也许同学们会问,我们为什么把它命名为“民族融合”呢?请听我慢慢道来:自从张骞通西域之后,西汉政府开始在这一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地区就是我国领土神圣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手抓饭中的羊肉、胡萝卜和洋葱等原料都是西域特产,而原料大米则是我国南方人民的主食,这就象征着我国各民族亲如一家。大家觉得“民族融合”这个名字恰当吗?

  【评选结果】“炎黄子孙”做法简单,但其命名恰当,寓意深刻,以其命名取胜;“三‘丝’鼎立”色彩鲜艳,搭配协调,以其色香味取胜;“昭君出塞”将普通的水果拼盘赋予浓浓的情意,让人回味无穷,以情取胜……这三道为今天的胜出者。当然其他各道菜品也都有其亮点。

  【教师小结】看到这一道道美味佳肴,同学们是不是有垂涎欲滴的感觉呢?通过这次活动,我看到大家集思广益、各显其能,充分发挥了大家的想象力,特别是当我们把这些菜肴放在这张大桌子上时,不知道大家意识到没有,其实生活中处处有历史。我们这次活动的题目是“食‘说’中国”,其实我们同样可以“衣‘穿’中国”、“乐‘唱’中国”等等。而无论从哪种活动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各个民族之间互相交流,相互融合的历史,而且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促进彼此的发展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了解与沟通,也拉开了中外交流的序幕。诚然,我们做的这一桌菜还不够丰盛,但随着我们历史知识的不断丰富,我们会了解到更多关于民族融合、中外交流方面的知识,我相信,我们的这桌历史大餐一定会越来越丰盛。

  学生天地:

  初高中历史课本、辞海、菜谱等,当然最需要的是自己的创意。

  附:学生作品照片(略)

  背景资料:

  张骞通西域后的经济交流

  张骞通西域后,汉族的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纸以及土特产,如生姜、肉桂、桃、李、黄连、土茯苓等等传入西域。一些先进的技术,如桑蚕技术、纺织技术、冶铁技术、开渠凿井技术、农耕技术以及后来的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都是沿着丝绸之路辗转传到世界各地的。

  西域的土特产,如毛织毡毯、芝麻、胡豆(蚕豆、豌豆、绿豆等)、核桃、胡瓜(黄瓜、西瓜)、大葱、胡椒、胡萝卜、苜蓿、葡萄、石榴、骆驼、驴、汗血马等先后传入内地。

  这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丰富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张骞通西域后的文化交流

  张骞通西域后,中原的饮食、衣着、建筑、文字、乐舞等传入西域,并通过西域传到西亚、欧洲各地,西域各族仰慕中原文明,纷纷来到汉都长安学习汉文化,开始形成“中华文明圈”。

  西域文化如胡服、胡舞、胡戏、胡乐、琵琶、箜篌等也传入内地;西方在医学、天文学、数学、建筑学、地理学、音韵学等许多领域,也给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输送了新鲜养料,使其更加丰富多彩。另外,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政治、经济生活都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佛教、景教、伊斯兰教、扶教、摩尼教等,也都是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一些常见食品的原产地(备注:辞海1989年缩印本)

  萝卜:原产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胡萝卜:原产地中海地区,我国普遍栽种。

  胡椒:原产热带亚洲,我国广东、广西、云南、中国台湾等地有栽培。

  黄瓜:又名胡瓜。

  菠菜:原产地伊朗,我国各地普遍栽种,为主要绿叶菜之一。

  辣椒:原产南美洲热带,我国普遍栽种。

  枣:原产我国,以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最多。

  莴笋:原产地中海沿岸,除华南栽培较少外,遍及南北。

  马蹄:又名荸荠,原产印度,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广东等低洼地区。

  洋葱:原产西南亚,我国普遍栽培。

  西瓜:原产非洲,我国除少数寒冷地区外,南北皆有栽培。

  柑橘:原产我国,我国中部、南部地区均有栽培。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篇11

  第一范文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路线、作用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汉朝疆域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设计丝绸之路导游词的设置,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语言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

  (3)通过分小组讨论,加强同学之间互相协作、沟通的意识。

  (4)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5)与相关的地理、语文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百折不挠、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刚毅坚强、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意义及启示的探讨,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认识到交流的重要,开放改革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有兴衰。

  (4)探讨丝绸之路兴衰落原因;夹带西部大开发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关注西部开发,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处理

  本课新课标的内容有两个:一是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二是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本课重点:一是张骞通西域,二是丝绸之路。

  对于课标中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我把重点定在学习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和张骞的优秀品质上。

  对于这个重点内容,我首先在导入新课时打下了伏笔,用大葱大蒜等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来导入新课,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生活中这些必需品和张骞通西域有着直接的关系。

  先设置问题,如: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最钦佩他哪一点?然后通过学生讨论分析、看视频及教师补充讲解等方式来突破。

  本课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对于这个重点和难点,采用发现法教学,设置情景的方式。教师指导学生查阅处理历史信息,同学交流互助,教师补充说明等方式来突破。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课前导学

  1、查找西部大开发资料和新疆博物馆“楼兰美女”丝绸之路出土文物古迹等资料;

  2、收集敦煌、吐鲁番等地旅游照片和门票;

  3、准备历史小品《张骞惜别匈奴夫人》;

  4、设计一段《重走丝绸之路·过交河故城》导游词;

  5、以消失的楼兰和交河故城为主题,自制小报。

  教学策略

  本课内容为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抓住重点。

  本课里涉及到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张骞通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可以让学生用对比方法,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通过师生们的共同合作,以及对本课内容的研究、总结,使学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课教学围绕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问题展开。丝绸之路上的风土人情资料,可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海上丝绸之路,可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几个便利因素,从中概括出它的对现实生活价值和作用。

  教学资源

  1、多媒体教学设备,vcd、电影机、或小黑板

  2、网络:

  3、影视剧片断,历史资料片《上下五千年》

  4、《汉书·西域列传》《汉书·张骞传》

  5、实物:西部水果、干果;蔬菜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苜蓿、核桃、胡萝卜、石榴、葡萄,还有一方丝巾,我先告诉同学们,这方丝巾产地不是苏杭而是新疆阿克苏,请同学们说一下苜蓿、核桃、胡萝卜、石榴、葡萄的产地在那?

  在内地也有吗?

  学生根据实物回答

  新疆。在内地随时可见。

  安排一女生披丝巾,做几个维吾尔族舞蹈动作,有基本功有,可以跳一段舞蹈,全班一起打节奏即可。

  引导学生通过看实物、舞蹈想象西域风土人情导入新课。

  如果是内地学生,了解新疆比较少,舞蹈动作只做个抖动双肩之类,无法营造氛围,可改为放新疆音乐。

  太好了。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表演也很美。汉一朝是我国比较强大的封建王朝。汉王朝和西域沟通之后,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特别是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通道。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课内容。(出示课本标题)

  由实物、音乐舞蹈导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西域歌舞、大漠驼铃、黄沙万里,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祖先开辟的“丝绸之路”。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贯穿了亚欧大陆,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那么,同学们肯定想知道丝绸之路到底是如何开通的?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又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呢?学习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生看图看书,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西域指的是哪里?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西域的具体地理位置?

  学生通过看书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

  照书答

  这是书上的答案。西域的含义有两种(指图说明)

  狭义的专指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主要是今天的新疆地区;广义的则指阳关、玉门关以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北非及欧洲等广大地区。本课所讲的西域指的是广义的西域。东边的起始点都是两座关,一个城什么关?什么城池? 

  学生看图回答:生:(齐答)阳关、玉门关和敦煌。

  参照彩图18页仔细看张骞去西域有来回路线。敦煌不要被忽略.

  说起阳关和玉门关,大家肯定马上会想起两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中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完整显示两首古诗)这是古人眼中的阳关和玉门关,在他们看来,阳关、玉门关之外就是不一样的世界,就是苍凉的荒漠。那么,面对这样一个荒凉的世界,面对不可预测的危险,张骞为什么还要冒险出使西域?

  学生看书p76

  生: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师:为什么汉武帝时期要去攻打匈奴呢?汉武帝之前,汉朝和匈奴是如何相处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

  汉武帝时期,经济军事势力的增强,统治者就希望从军事上打垮匈奴。

  汉武帝之前:和亲

  通过对比,使学生对这些历史人物更加了解。

  为了稳操胜券,汉朝也希望找到一位盟友与其协同作战。因此,汉武帝想到了哪一个国家?

  生:大月氏。

  学生查彩图18页地点:大月氏,并在填图册上填出。

  使学生脑中有直观印象

  对。汉武帝从匈奴投降者口中了解到,匈奴打败大月氏时,曾以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做成饮酒器。大月氏逃向西方后,深恨匈奴而图报复,但苦于找不到盟友。于是下令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挺身而出,自愿前往。(出示张骞简介)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学生自由讨论,踊跃发言。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

  看彩图、填图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畅所欲言。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时间是公元前138年。那么,他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线呢?大家看图(显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大家注意古今地名变化,在地图上找一找,

  1、张骞出使西域的出发地在哪?

  2、途中经过了哪些重要国家?

  3、最远到哪里?

  4、的国家大多数位于我国现在的哪个地区?

  学生回答:1、张骞出使西域的出发地在哪?

  长安(填图)

  2、途中经过了哪些重要国家?

  楼兰、龟兹、疏勒、大宛、大月氏、于阗(填图)

  3、学生回答:大月氏。

  4、新疆。

  利用图示使学生有直观印象。

  师:对,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狭义的西域。同时,我们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出,张骞从长安到达大月氏中途要经过匈奴的控制区(边讲解边在图上指出)。因此,张骞在出使西域途中曾两次被匈奴扣押。面对威逼利诱,张骞妥协屈服了吗?

  安排历史小品:《张骞惜别匈奴夫人—独孤茵茵

  茵茵:郎君啊,这几天怎么心神不定?明天单于带众人出猎游玩为何借故不去?

  张骞:只是年年跟随出使,没什么新花样,当年在中原跟……(被茵茵打断)

  茵茵:怎么还是中原啊、大汉啊,这有什么不好?

  张骞:转望东方,又转望西方,又转望东方道:我是博望侯,臣一定不辱君命,皇上!

  茵茵:你说什么?我没听懂?

  张骞:没什么,再过两月就要满天飞雪,前日我在客站喝酒,见一商人变卖货物,发现皮裳极好,买了回来,你臂膊受寒常酸痛。

  茵茵:郎君啊,暑天你送皮裳,还有……(被张骞打断)。

  张骞:还有一只围帽,你看!

  茵茵:(流泪状)郎君啊,我是你的妻呀!知您壮志未酬,我懂,千里之行,千万别忘您妻儿呀!

  学生排小品三到五人即可。

  学生要有一定准备。

  余下学生自由发挥,要把茵茵知心、懂情、即支持丈夫完成大业又依依不舍,张骞西行坚定不移决心和对妻儿有牵挂愁肠百结情绪表现出来。不离张骞出行目的和路线即可。

  学生小品时间过长,要注意精减,同时注意技能发挥,史实加艺术,注意学生创新能力。

  如学生发挥不好,尽快缩短小品,按课件进行。

  感谢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张骞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始终把出使西域的目的牢记在心。因此,他最终还是想尽办法摆脱匈奴,到达了大月氏。

  问:1、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那么我们是否就此否定张骞的第一次西域之行呢?

  问:2、张骞有哪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没达到目的,但是第一次出使还是有成果的。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

  2、(学生分组讨论,约三分钟)

  回答:忠于祖国,百折不挠,不贪图安逸,志在四方…

  注意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归纳能力。

  (教师注意对学生要适时进行引导)

  请大家议一下:张骞的第二次西域之行

  学生分组讨论,请每组一个代表发言。

  内容提要:这一次就要顺利得多了,因为他是随卫青的征匈奴大军一同前往的。时间是公元前119年,目的是积极发展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结果是西域很多国家和汉朝有了外交往来,汉朝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学生回答不完整时教师加以引导,但不要自己叙述,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

  思考: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重要意义,为历史发展作出了什么贡献?(适当提示)(过渡准备出示丝绸之路图)

  学生看书后,各抒己见。

  沟通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主要的是开辟了中国和欧洲、非洲大陆的陆路通道,即著名的丝绸之路。

  指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畅所欲言。

  我们来看丝绸之路的具体走向。(显示“丝绸之路”图和丝绸之路上景点、文物,让学生指图讲解)

  指定一表达能力强,知识丰富的学生讲解: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安,随着悠悠的驼铃声,古代的商人和使节从长安出发,沿着河西走廊,到达敦煌,在这里丝绸之路分为南北两条通道。北路出玉门关,经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设立,从此新疆地区正式归在西汉中央政府统治之下。)经疏勒,越葱岭,经过大宛、康居(今中亚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地),然后到达俄罗斯南部,甚至更远的东欧地区。南路出阳关,经于阗,越葱岭,过大月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到达大秦(罗马)。

  加强对地域,地理位置和地名震中外的掌握

  (学生分小组按座位一人说一个地名,)请一个去过敦煌或交河故城(没条件的可按课前收集资料)学生扮演导游讲解一下。

  课前要辅导学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生从教材和课外有关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准备一个练习(用书上题目并在填图册上填出地名):填空和选择。

  通过大学的学习和对问题的分析思考:1、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首先我们来看中华文明向外传播了什么?(主要是技术和物品) (出示丝绸之路文物古迹)

  2、西域传入中原的新物种有那些?

  学生分小组按座位一人说一个今天的地名。

  学生讨论回答:1、书上p78丝绸、瓷器、四大发明等。

  2、  根据实物自由回答。

  讨论时间不要过长。

  如果回答情况不好, 教师小结补充。

  教师口述: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

  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小小论坛”(一)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随着海上交通的发达,古老的丝绸之路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我国西部地区也逐渐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为我国的西部大开发献计献策。

  学生可根据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引进资金人才,道路建设等各方面展开讨论。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归纳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小论坛”(二)

  (出示班超经营西域图和班超简介和张骞出使西域图对比)请同学们谈论一下班超在西域活动情况

  出示:列表对比张骞、班(见课件)

  人物

  时间

  事迹

  结果和影响

  张骞

  班超

  学生:按书上内容填

  教师小结要到位:张骞、丝绸之路、班超。

  1、丝绸之路:一条古道东西方文明交汇通道。

  2、件大事: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3、三位人物:出使西域的张骞;经营西域的班超;出使大秦的甘英。他们为中西交通畅通和文化经济交流贡献非凡。

  探究活动看时间处理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师生互道再见。

  发现法在本课中应运效果如何有待验证。

  <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篇12

  第一范文23课件2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1、说教材 2、说教学流程 3、说特色

  一、说教材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建立》中的重点课。课本内容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其中,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重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

  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同时,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针对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的特点,同时,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

  1、知识与技能

  新课标提倡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因此,!我力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域的地理概念,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和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了解班超经营西域的经过及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教学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正确认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比较、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按要求查阅和收集与自已研究的主题相关的历史资料、文献资料的能力;再通过相关知识的拓展和设疑,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合理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历史联系现实的能力,达到察古鉴今.最后,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人际沟通和协调各种关系的基本能力,并懂得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思想和成果。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的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初一学生的现状,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初一学生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地理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课以老师讲述为辅助,把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张骞、班超的报国理想、无畏勇气和开拓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中华文明,共同缔造了中国历史。两汉时,加强了对边疆一些地区的管辖,密切和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进步。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3)认识到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往的历史。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中国人很早就具有对外开放意识与和平外交的精神。

  (4)认识到现在中国政府对外开放政策和致力国家建设的举措,畅想丝绸之路的未来。

  二、说教学流程(包含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发挥学生和教师双主体作用,因此,我采用以教师指导,促进为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授本课。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和课上两部分完成。

  (一)课前准备过程(主要为课上部分做准备)

  设计依据是: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相互认同和接纳;探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求的过程。

  具体步骤如下:

  1、提前一周下发活动预案,由教师根据本课内容合理安排拓展,精心布置四个小研究课题:(1)丝路名字由来(2)丝路上的人物(3)丝路上的明珠(4)丝路在新疆。

  2、学生分组:以学生的兴趣,经验和个性特长为依据,在自愿基础上选择同一探究题目的学生组成一组,合作研究。每组设组长,由组长分工.

  3、注意事项:教师在活动预案下发的同时引导学生预习基础知识,特别要强调学科间的渗透和整合。例如,语文方面的相关古诗词涉及丝路上的明珠,“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地理方面,包括对多幅历史地图的识别及绘制,通过地理的地貌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政治方面: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情感价值观方面:包括重点人物的精神及贡献。

  4、提供教学资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可供参考学习探究的教学资源。如:视频《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书籍:《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古代史话》、《中国少儿百科全书》。相关网站:灿烂的中国文明、人教网、丝绸之路等等。

  5、成果审核:经过分析、讨论、归纳、整合资料,形成对问题的认识,每个活动小组上交一份作业, 送至老师处审核。要求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形成总结材料,并配以文字讲稿,(要求每组不超过五分钟)

  在课前准备基础上,我将本课课上内容依次设为三个大环节,主题分别是:1、丝路的苍桑 2、丝路的再现 3、丝路的展望

  (二)课上部分

  1、歌曲导入,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课前播放歌曲《梦驼铃》,展现雄奇大漠风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2、教师引导,互动释疑──主题一 丝路的苍桑

  这一环节涉及西域的地理概念,古今地名的变化,丝路的变迁等一系列难点,因此, 以我的讲述为主,我采用多媒体技术来突破,运用动画效果,直观、生动的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短时高效的掌握重点。

  3、成果展示、汇报表演──主题二 丝路的再现(中心环节)

  设计依据是: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美感,可以促进学生发展,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这个环节的主体完全是学生.汇报的内容是课前布置的四个小课题。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丝路名称由来学生可以用讲课式,丝路上的人物由学生进行历史角色模拟表演。丝路上的明珠和丝路在新疆,学生可以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各景点,如秦始皇陵、莫高窟,罗布泊和楼兰古城等等。也可以调动下面学生互动。成果展示后,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而后,提出问题──丝路在中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通过讨论简短总结.使学生感受到丝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成功突破难点,过渡到第三个主题:丝路的展望。

  4、拓展延伸,留有余味

  这一主题我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我在这一环节设置了一些与丝路有关的当代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讨论:

  比如:围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政策两个热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再如:对罗布泊和楼兰古城消失之迷的解读使学生树立起一定要善待自然,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生存观。布置问题(课后延伸部分)请同学用文字或图画畅想丝绸之路的未来。

  三、说特色

  我认为在这节课的设计上,突出了三大特色。

  1、充分运用多媒体,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嘴、动手”能力,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既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历史学科综合能力。

  2、在师生探究式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3、注重加强历史学科与地理、语文、政治、生物等学科的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意识。

  以上是我对全课的理解和设计,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篇13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

  2.阅读、查找知识点,提高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探究丝绸之路的作用,培养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

  3.学习张骞、班超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培养青年人热爱西部热土,关注西部开发,献身西部建设的历史责任感。

  【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

  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法指导】

  1、结合学案上的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全文,并将答案写在导学案上。

  2、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探究问题。

  3、根据课前准备、学习状态、巩固情况进行小组评价。

  【导学问题】

  (一)自主学习

  (15分钟,快速阅读教材全文,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完不成的作好标志)

  一、对内关系

  1. 西域的地理位置:

  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_____和______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______。

  2.出使西域:

  朝代 使节 时间 目的 意义

  3.管辖西域:

  时间  机构 职能 意义

  二、对外关系

  1.陆上“丝绸之路”:(     )←(     )←(     )←(     )←长安。

  2.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沿海→(     )→(     )→(     )→(     )、(     )、(     )。

  3.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      ,甘英到达了      ; 166年,       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   次直接交往。

  (二)合作探究(15分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下列问题)

  我的问题:                                                        。

  老师的问题:

  1. 两汉经营西域,“丝绸之路”沟通中西,张骞和班超起了重要作用。你从张骞和班超这两个人物身上学到哪些优秀的品质?

  2、近年来,联合国发起 “丝绸之路研究计划”,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美好未来的光明之路。请阅读下列材料并思考:

  材料一: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西方学者眼中的丝绸之路

  材料二: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维基百科

  材料三:1990年9月新亚欧大陆桥(又称第二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东到连云港,西到荷兰鹿特丹。由于所经路线很大一部分是经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又称作现代“丝绸之路”。

  议一议: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2)如今,在丝绸之路的古道上我国正掀起一场西部大开发的热潮,到西部去、支援西部建设已经成为时代的也主题。作为有志青年的你将有何打算呢?

  3.请结合教材阅读和问题1、2的探究,你认为张骞通西域对两汉的对内关系和对外关系产生了怎样的深刻影响?

  【巩固小结】(5分钟)

  1、填空:

  加强了对          的联系→设立(     ),新疆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张骞通西域↗                                             陆上(     )

  ↘开拓了           的道路  →开辟(     )﹛

  海上(     )

  2.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在当今世界,中国要发展需要具备怎样的意识和精神?

  【达标练习】(1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入题后的括号中)

  1.西域是指(  )

  a.天山以北的一些受匈奴控制的小国家

  b.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c.长安往西到甘肃的玉门关和阳关

  d.河西走廊地区的一部分

  2.张骞出使西域时,汉朝在位的皇帝是(  )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b.加强同西域经济文化交流

  c.寻找匈奴的去向                  d.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4.汉朝和西域交往日趋频繁始于(  )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后            b.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

  c.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后              d.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之后

  5.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三国时期

  6.西域都护设立于(  )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19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73年

  7.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加强了汉与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b.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c.是汉朝与外界联系的惟一一条通道

  d.这条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8.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是在(  )

  a.公元前60年    b.公元73年   c.公元166年  d.公元前119年

  9.张骞、班超出使西域,所起作用的相同点是(  )

  ①沟通了东方与西方经济文化的联系 ②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 ④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成语源于(  )

  a.张骞出使西域被匈奴扣留十年

  b.班超出使西域在鄯善斩杀匈奴使者

  c.中国或西方的商人往来沙漠雪山经商                                                                                    

  d.卫青、霍去病孤军深入匈奴领地与之作战

  11.与丝绸之路同样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  )

  a.汉文帝时期  b.汉景帝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光武帝时期

  二、材料解析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张骞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后,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拘留了十几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保持汉朝的节操)”。后来,张骞乘匈奴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从大月氏回来,张骞见北道危险,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与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

  ——《汉书•张骞传》

  材料2 养蚕缫丝,织造绢绸,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在古代驰誉世界,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古代希腊罗马的贵族,尤其喜好中国的丝绸,视为高级的消费品,称中国为“丝国”。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就通过这条东西交通要道,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西亚以及非洲、欧洲各地,后来人们便称这条中西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

  请回答:

  (1)材料1描述的是张骞第几次出使西域的情况?是从哪一年开始的?我们应该向张骞学习什么?

  (2)我国发明养蚕缫丝距汉朝大约有多少年?举出我国出土的汉代一件丝织精品。

  (3)为什么古代罗马称中国为“丝国”?(可用材料中的原话总结)

  三、读图题

  13、请仔细阅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和《陆上丝绸之路》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二   陆上丝绸之路

  请回答:

  (1)请你根据图一为张骞和汉武帝各设计一句对话辞。

  (2)我国西汉时长安一商人,欲运一批丝绸到大秦(古罗马),请你根据图二为他设计一条最方便的路线。(用文字和简略的示意图说明)

  (3)目前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根据图二指出位于今天陆上丝绸之路上的哪些省份属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范围?

  (4)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你认为图一和图二之间有何联系,请简要说明。

  【课外活动】

  献计献策:

  新华网乌鲁木齐XX年10月22日电  长期以来,人为滥牧、滥采、滥樵使沙漠边缘脆弱植被遭到破坏。在甘肃、内蒙古、新疆、宁夏等省(区)的腾格里、巴丹吉林、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毛乌素沙地边缘风沙区,生态治理速度赶不上沙化速度,导致土地沙化严重。据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包括西北风沙区的全国沙化土地达174.3万平方公里,并以年均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如果你是国家经济发展部门的领导,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丝绸之路?同时,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更好地利用这一古道为我们的经济建设服务?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篇14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四、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五、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六、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以webquest为载体,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网络探究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webquest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在此当中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评价、作品与交流。

  如何有效的评价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为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学生的鼓励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

  作品与交流区可以是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重要天地,也是自我才能展示的舞台。

  七、教学目标的实现:(结合课件)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首先在任务中安排的这四个任务就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本课重难点设计的。(展示课件任务)

  1、张骞出使西域,此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所以出使过程简化,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通过对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张骞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思想。能自我教育: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2、对于丝绸之路的处理,它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

  这里主要从丝绸之路的由来、路线、作用、衰落、启示五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

  丝绸之路的路线,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或学生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为了提高效率,对此我把学生分成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四个组,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指出了方向,另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在某一个方面能更深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中原和边疆,中国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与渗透。

  丝绸之路到5世纪时逐渐衰落,你能寻找它衰落的原因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的进行引导。主要原因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阻碍,中原王朝的盛衰,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当时的世界形势,土耳其帝国当时对世界贸易的影响,环境的变迁和地理因素等。主要材料如楼兰古国,罗布泊等历史遗迹。通过此问题的扩展,更有利于理解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意义,如国力、内外形势、环境自然条件等。

  思考探究: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把改革开放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你有金点子可提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并交流讨论。此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升华,以史为鉴,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对我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结合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出点子,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

  这一系列的安排层层推进,分解进行,学生在自然当中就会作出一些理性思考。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安排,请各位老师指教。谢谢!